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机械制造工程中的发展方向

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机械制造工程中的发展方向

一、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机械制造工程方面的发展方向(论文文献综述)

陆琦[1](2021)在《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工程机械设备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经济水平的飞速发展,电子电工行业在逐渐壮大。社会也逐渐重视电子电工行业中实践的应用,一体化技术在电工电子工程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影响,本文首先对一体化技术进行简单叙述,然后进一步分析了一体化技术在建筑电气工程中的应用,为电工电子工程发展提供几点借鉴方案。

韦清[2](2021)在《对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智能制造中的运用解析》文中研究说明在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下智能制造领域也开始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智能制造领域的应用有效提升了制造业的发展水平,促进了我国制造业的发展。为此,本文在阐述智能制造内涵和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内容的基础上,从传感技术、自动机械、自动控制、人工智能等方面具体分析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智能制造中的应用,旨在能够更好的促进智能制造发展。

刘伟岩[3](2020)在《战后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研究 ——基于创新体系的视角》文中研究表明2008年经济危机后,为摆脱经济下行的轨道,美国、日本、德国先后提出了“重振制造业”(2009年)、日本版“第四次工业革命”(2010年)、“工业4.0”(2012年)等战略计划,而我国也于2015年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的行动纲领。这些战略规划的陆续出台拉开了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Io T)、人工智能(AI)等为标志的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帷幕。而作为第二经济大国,我国应如何借助于这一难得机遇来推动国内产业升级则成为亟待思考的问题。回顾日本走过的“路”可知,其也曾作为“第二经济大国”面临过相似的难题,且从中日经济发展历程比较和所面临的“三期叠加”状态来看,我国现阶段也更为接近20世纪70年代的日本,而日本却在当时的情况下借助于以微电子技术为核心的科技革命成功地推动了国内产业的改造升级。基于此,本文以日本为研究对象并将研究阶段锁定在其取得成功的战后至20世纪80年代这一时期,进而研究其所积累的经验和教训,以期为我国接下来要走的“路”提供极具价值的指引和借鉴。在对熊彼特创新理论以及新熊彼特学派提出的技术经济范式理论、产业技术范式理论、国家创新体系理论和部门创新体系理论等进行阐述的基础上,本文借助于此从创新体系的视角构建了“科技革命推动产业升级”的理论分析框架,即:从整体产业体系来看,其属于技术经济范式转换的过程,该过程是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实现的,且两者间的匹配性决定着产业升级的绩效;而深入到具体产业来看,其又是通过催生新兴产业和改造传统产业来实现的,对于此分析的最佳维度则是能够体现“产业间差异性”的部门创新体系,同样地,两者间的匹配性也决定着各产业升级的成效。回顾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的历程可知,其呈现出三个阶段:20世纪50~60年代的“重化型”化,70~80年代的“轻薄短小”化,以及90年代后的“信息”化。其中,“轻薄短小”化阶段是日本发展最为成功的时期,也是本文的研究范畴所在。分析其发生的背景可知:虽然效仿欧美国家构建的重化型产业结构支撑了日本经济“独秀一枝”的高速发展,但在日本成为第二经济大国后,这一产业结构所固有的局限性和问题日渐凸显,倒逼着日本垄断资本进行产业调整;而与此同时,世界性科技革命的爆发恰为其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但是这种机遇对于后进国来说在一定意义上又是“机会均等”的,该国能否抓住的关键在于其国内的技术经济发展水平,而日本战后近20年的高速增长恰为其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且“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技术发展战略又在较短的时间内为其积累了殷实的技术基础。在这一背景下,借助于上文所构建的理论分析框架,后文从创新体系的视角解释了战后以微电子技术为核心的科技革命是如何推动日本产业升级以及日本为何更为成功的。就整体产业体系而言,科技革命的发生必然会引致技术经济范式转换进而推动产业升级,且这一过程是在由政府、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以及创新主体联盟等构建的国家创新体系中实现的。战后科技革命的发源地仍是美国,日本的参与借助的是范式转换过程中创造的“第二个机会窗口”,换言之,日本的成功得益于对源于美国的新技术的应用和开发研究,其技术经济范式呈现出“应用开发型”特点。而分析日本各创新主体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创新行为可以发现,无论是政府传递最新科技情报并辅助企业引进技术、适时调整科技发展战略和产业结构发展方向、制定激励企业研发的经济政策和专利保护制度、采取措施加速新技术产业化的进程、改革教育体制并强化人才引进制度等支持创新的行为,还是企业注重提升自主创新能力、遵循“现场优先主义”原则、实施“商品研制、推销一贯制”、将资金集中投向开发研究和创新链的中下游环节以及培训在职人员等创新行为,或是大学和科研机构针对产业技术进行研究、重视通识教育和“强固山脚”教育以及培养理工科高科技人才等行为,亦或是“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型的创新主体联盟联合攻关尖端技术、建立能够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中介机构、联合培养和引进优秀人才等行为都是能够最大限度地挖掘微电子技术发展潜力的。而这种“追赶型”国家创新体系与“应用开发型”技术经济范式间的相匹配正是日本能够更为成功地借力于战后科技革命推动产业升级的根因所在。进一步地从具体产业来看,科技革命引致的技术经济范式转换表现为新兴技术转化为新兴产业技术范式和改造传统产业技术范式的过程,这也是科技革命“双重性质”的体现。而对这一层面的分析则要用到能够体现“产业间差异性”的部门创新体系。在选取半导体产业和计算机产业作为新兴产业的代表,以及选取工业机器产业(以数控机床和工业机器人为主)和汽车产业作为微电子技术改造传统机械产业的典型后,本文的研究发现:由于这些产业在技术体制、所处的产业链位置、所在的技术生命周期阶段等方面的不同,其产业技术范式是相异的,而日本之所以能够在这些产业上均实现自主创新并取得巨大成功就在于日本各创新主体针对不同的产业技术范式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分别形成了与之相匹配的部门创新体系。而进一步比较各部门创新体系可知,日本政府和企业等创新主体针对“催新”和“改旧”分别形成了一套惯行的做法,但在这两类产业升级间又存在显着的差异,即:日本政府在“催新”中的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中均表现出了贯穿始终的强干预性,尤其是在计算机产业上;而在“改旧”中则干预相对较少,主要是引导已具备集成创新能力的“逐利性”企业去发挥主体作用。作为一种“制度建设”,创新体系具有“临界性”特点且其优劣的评析标准是其与技术经济范式的匹配性。日本能够成功地借力于以微电子技术为核心的科技革命推动国内产业升级的经验就在于其不仅构建了与当时技术经济范式相匹配的国家创新体系,而且注重创新体系的层级性和差异性建设,加速推进了新兴产业技术范式的形成,并推动了新旧产业的协调发展。但是,这种致力于“应用开发”的“追赶型”创新体系也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问题,如:基础研究能力不足,不利于颠覆性技术创新的产生,以及政府主导的大型研发项目模式存在定向失误的弊端等,这也是日本创新和成功不可持续以致于在20世纪90年代后重新与美国拉开差距的原因所在。现阶段,新一轮科技革命的蓬勃兴起在为我国产业升级提供追赶先进国家的“机会窗口”的同时,也为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追跑”“齐跑”“领跑”并行发展的机遇,并为传统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会。由于相较于20世纪70年代的日本,我国现阶段所面临的情况更为复杂,因此,必须构建极其重视基础研究且具有灵活性的国家创新生态体系,重视部门创新体系的“产业间差异性”,形成与新兴产业技术范式相匹配的部门创新体系,以及建设能够促进传统产业技术范式演化升级的部门创新体系等。

程尤亚,王明月[4](2020)在《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机械设计制造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机电一体化技术是机械技术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技术,在我国的现代化历程尤其是工业技术的发展进步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文章研究了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优势,探讨了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机械设计制造中的应用,并对机械设计制造基于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提高机械设计和制造水平,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练正胜[5](2020)在《机械设计制造中机电一体化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新时代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大环境背景下,社会各界对机械设备制造的需求逐渐增高,而机电一体化作为机械设计制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机电质量与运行效率起到决定性作用,这就需要相关企业从科学技术、数据信息以及电子机械等方面着手研究,从整体上提高机电一体化运行效果。基于此,通过分析机械设计制造中机电一体化的应用优势,阐述机械设计制造中机电一体化的应用技术和应用策略,可以促进机械制造工程可持续发展。

刘森,张书维,侯玉洁[6](2020)在《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文中研究表明根据国家对职业教育深化改革的最新要求,解读当前"三教"改革对于职教教育紧迫性和必要性,本文以3D打印技术专业为切入点,深层次分析3D打印技术专业在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时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并对"三教"改革的一些具体方案可行性和实际效果进行了探讨。

李捷[7](2019)在《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智能制造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目前,智能制造正处于激烈市场竞争状态当中,故为确立智能制造在市场竞争中的主体位置,在正式制造阶段,研究人员需要积极引进现代化科技,加强机械制造设备管理效果与效率。其中,机电一体化技术作为现代化科技的重要代表,不仅可以增加现场制造效率,而且可以强化生产产品质量,有利于促进智能制造的发展进程。鉴于此,文章主要对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优势、工业智能制造中的实践应用、发展趋势等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以供参考。

王亮[8](2019)在《矿用链轮再制造修复工艺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现代工业的迅速发展,保护地球环境、构建循环经济、保持资源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话题,绿色制造和循环经济已经成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更是成为制造业进一步的发展方向,而再制造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多个工业领域,其中堆焊技术在重型装备的制造和修复上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前景,尤其是对于价格昂贵的易磨损零部件的修复有明显的技术优势和经济优势。经济发展促使矿产资源的需求量不断提高,矿用机械的研发与创新也在大力推进。在矿用机械设备中,刮板输送机、转载机、刨煤机等作为重要矿用运输设备已经向重载荷、长距离和长服役寿命的方向发展。这些机械设备均采用矿用链轮进行驱动牵引,链轮运作时,轮齿依次与链环啮合牵引刮板链及刮板连续运动,从而起到输送矿产资源的目的。但是矿用链轮属于易损品,随着链轮服役时间的增加,会导致磨损的增加,链轮齿部强度下降,因此需要矿用链轮既要有很高的强度和耐磨性,还要有优异的韧性,能够在冲击载荷作用下持续工作。由于以上原因,矿用链轮在服役过程中经常会因为摩擦磨损、颗粒撞击、介质腐蚀等原因导致链轮失效,若不进行再制造修复而是选择直接更换新链轮,会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和生产成本的增加,因此对失效的矿用链轮采用再制造修复。本文针对矿用链轮工作时间长,维护周期短,链轮与齿条之间润滑不足,链窝处更容易受到磨损而导致链窝部位尺寸无法满足使用要求等问题,提出了采用堆焊再制造技术进行链轮修复,选择ER69-1结构钢焊丝作为过渡层材料,YD212耐磨堆焊焊丝作为堆焊层材料,对失效的链轮表面进行强化处理。通过改善焊接工艺参数,减小焊接热输入,得到性能优异的堆焊层。(1)矿用链轮堆焊再制造工艺的研究,通过比较不同焊接电流、焊接电压、焊接速度、气体流量等参数,掌握焊接工艺参数与堆焊层性能之间的关系,得到最优工艺,明确堆焊再制造过程中的冶金反应行为机制。(2)通过对基体与过渡层、过渡层与堆焊层界面区域进行微观组织分析,研究连接层中金属元素溶解扩散的情况,建立工艺参数与微观组织结构之间的联系,明晰不同工艺参数对连接层微观组织演变的影响规律以及过渡层与堆焊层界面微观组织分析。(3)矿用链轮堆焊层性能测试。通过测试堆焊层的力学性能、检测焊件表面的硬度、测试焊后表面层的耐磨损性能等,分析堆焊层与堆焊工艺之间的联系,获得最优的堆焊再制造修复工艺技术。

杨洁,赵海龙[9](2019)在《浅谈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机械工程上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机械工程的发展离不开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和普及。机电一体化在机械工程的应用中得到工程行业的认可,同时成为机械领域重点研究课题之一。本文对机电一体化技术进行简要阐述,并就其特点进行介绍,对机电一体化在机械工程的应用展开论述。

聂立权[10](2019)在《机电一体化在工程机械制造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作为工程机械制造的重要控制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的规范应用至关重要;其不仅实现了工程机械制造高效率化、高质量化,更有效的提升了机械制造的安全性能。本文在阐述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优势的基础上,就其具体的应用内容进行分析,同时指出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质量提升的保证策略。以期有利于机电一体化应用水平的提升,进而推动我国工程机械制造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二、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机械制造工程方面的发展方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机械制造工程方面的发展方向(论文提纲范文)

(1)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工程机械设备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1 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概念分析
2 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领域分析
3 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工程机械设备中的应用
    3.1 机电一体化在加工制造中的应用
    3.2 利用一体化技术实现机械制造质量的显着提升
    3.3 产品设计时期的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
    3.4 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中积极推进产学研一体化
    3.5 机械维修中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
4 结语

(2)对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智能制造中的运用解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机电一体化
2 智能制造
3 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智能制造中的运用
    3.1 传感技术
    3.2 自动机械和自动控制
    3.3 数控生产
    3.4 智能机器人
    3.5 数字化柔性生产线

(3)战后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研究 ——基于创新体系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答辩决议书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 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框架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中的创新与不足
第2章 科技革命推动产业升级的一般分析
    2.1 科技革命的概念与研究范围界定
        2.1.1 科技革命的概念
        2.1.2 战后科技革命研究范围的界定
    2.2 科技革命推动下产业升级的内涵及研究范围界定
        2.2.1 科技革命推动下产业升级的内涵
        2.2.2 科技革命推动产业升级的研究范围界定
    2.3 科技革命推动产业升级的理论基础
        2.3.1 熊彼特创新理论
        2.3.2 技术经济范式理论
        2.3.3 产业技术范式理论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科技革命推动产业升级:基于创新体系视角的分析框架
    3.1 科技革命推动产业升级的机理
        3.1.1 科技革命推动产业升级的经济本质:技术经济范式转换
        3.1.2 科技革命推动产业升级的传导机制:“催新”与“改旧”
    3.2 创新体系相关理论
        3.2.1 国家创新体系理论
        3.2.2 部门创新体系理论
    3.3 以创新体系为切入点的分析视角
        3.3.1 国家创新体系与技术经济范式匹配性分析视角
        3.3.2 部门创新体系与产业技术范式匹配性分析视角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战后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的历程与背景
    4.1 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的历程
        4.1.1 战前科技革命成果推动下日本产业的“重化型”化(20世纪50-60年代)
        4.1.2 战后科技革命推动下日本产业的“轻薄短小”化(20世纪70-80年代)
        4.1.3 战后科技革命推动下日本产业的“信息”化(20世纪90年代后)
    4.2 战后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的背景
        4.2.1 重化型产业结构的局限性日渐凸显
        4.2.2 世界性科技革命的爆发为日本提供了机遇
        4.2.3 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奠定了经济基础
        4.2.4 日本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战略奠定了技术基础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战后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基于国家创新体系的分析
    5.1 技术经济范式转换的载体:日本国家创新体系
    5.2 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中政府支持创新的行为
        5.2.1 传递最新科技情报并辅助企业引进技术
        5.2.2 适时调整科技发展战略和产业结构发展方向
        5.2.3 制定激励企业研发的经济政策和专利保护制度
        5.2.4 采取措施加速新技术产业化的进程
        5.2.5 改革教育体制并强化人才引进制度
    5.3 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中企业的创新行为
        5.3.1 注重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5.3.2 遵循技术创新的“现场优先主义”原则
        5.3.3 实行考虑市场因素的“商品研制、推销一贯制”
        5.3.4 将资金集中投向开发研究和创新链的中下游环节
        5.3.5 重视对在职人员的科技教育和技术培训
    5.4 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中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创新行为
        5.4.1 从事与产业技术密切相关的基础和应用研究
        5.4.2 重视通识教育和“强固山脚”教育
        5.4.3 培养了大量的理工类高科技人才
    5.5 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中的创新主体联盟
        5.5.1 产学官联合攻关尖端技术
        5.5.2 建立能够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中介机构
        5.5.3 联合培养和引进优秀人才
    5.6 日本国家创新体系与技术经济范式的匹配性评析
        5.6.1 日本国家创新体系与微电子技术经济范式相匹配
        5.6.2 “追赶型”国家创新体系与“应用开发型”技术经济范式相匹配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战后科技革命催生日本主要新兴产业:基于部门创新体系的分析
    6.1 新兴产业技术范式的形成与日本部门创新体系
    6.2 微电子技术催生下日本半导体产业的兴起和发展
        6.2.1 微电子技术产业化中政府支持创新的行为
        6.2.2 微电子技术产业化中企业的创新行为
        6.2.3 微电子技术产业化中科研机构的创新行为
        6.2.4 微电子技术产业化中的创新主体联盟
        6.2.5 微电子技术产业化中的需求因素
    6.3 计算机技术催生下日本计算机产业的兴起与发展
        6.3.1 计算机技术产业化中政府支持创新的行为
        6.3.2 计算机技术产业化中企业的创新行为
        6.3.3 计算机技术产业化中的创新主体联盟
        6.3.4 计算机技术产业化中的需求因素
    6.4 日本部门创新体系与新兴产业技术范式形成的匹配性评析
        6.4.1 部门创新体系与半导体产业技术范式形成相匹配
        6.4.2 部门创新体系与计算机产业技术范式形成相匹配
        6.4.3 部门创新体系与新兴产业技术范式形成相匹配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战后科技革命改造日本主要传统产业:基于部门创新体系的分析
    7.1 科技革命改造传统产业的本质:传统产业技术范式变革
    7.2 微电子技术改造下日本工业机器自动化的发展
        7.2.1 工业机器自动化中政府支持创新的行为
        7.2.2 工业机器自动化中企业的创新行为
        7.2.3 工业机器自动化中的创新主体联盟
        7.2.4 工业机器自动化中的需求因素
    7.3 微电子技术改造下日本汽车电子化的发展
        7.3.1 汽车电子化中政府支持创新的行为
        7.3.2 汽车电子化中企业的创新行为
        7.3.3 汽车电子化中的创新主体联盟
        7.3.4 汽车电子化中的需求因素
    7.4 日本部门创新体系与传统产业技术范式变革的匹配性评析
        7.4.1 部门创新体系与工业机器产业技术范式变革相匹配
        7.4.2 部门创新体系与汽车产业技术范式变革相匹配
        7.4.3 部门创新体系与传统产业技术范式变革相匹配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创新体系视角下战后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的经验与教训
    8.1 战后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的经验
        8.1.1 构建了与微电子技术经济范式相匹配的国家创新体系
        8.1.2 重视创新体系的层级性和差异性建设
        8.1.3 加速推进新兴产业技术范式的形成
        8.1.4 借力科技革命的“双重性质”推动新旧产业协调发展
    8.2 战后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的教训
        8.2.1 创新体系的基础研究能力不足
        8.2.2 创新体系不利于颠覆性技术创新的产生
        8.2.3 政府主导下的大型研发项目模式存在定向失误的弊端
    8.3 本章小结
第9章 创新体系视角下战后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对我国的启示
    9.1 新一轮科技革命给我国产业升级带来的机遇
        9.1.1 为我国产业升级提供“机会窗口”
        9.1.2 为我国新兴产业“追跑”“齐跑”与“领跑”的并行发展提供机遇
        9.1.3 为我国传统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创造了机会
    9.2 构建与新一轮科技革命推动产业升级相匹配的创新体系
        9.2.1 构建国家创新生态体系
        9.2.2 重视部门创新体系的“产业间差异性”
        9.2.3 形成与新兴产业技术范式相匹配的部门创新体系
        9.2.4 建设能够促进传统产业技术范式演化升级的部门创新体系
    9.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4)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机械设计制造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机电一体化技术及其优势
    1.1 有利于实现产品小型化
    1.2 有利于实现较强生产能力
    1.3 有利于保证产品安全性能
2 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机械设计制造中的应用
    2.1 机电一体化与信号控制
    2.2 机电一体化与机械的数控技术
    2.3 机电一体化与产品制造精度
    2.4 机电一体化与设备运行状态监控
    2.5 机电一体化与机械节能作用
3 机械设计制造基于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方向
    3.1 智能化
    3.2 网络化
    3.3 模块化
    3.4 绿色化
4 结束语

(5)机械设计制造中机电一体化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机械设计制造中机电一体化的应用优势
2 机械设计制造中机电一体化的应用技术
    2.1 交波传动技术
    2.2 集成制造技术
    2.3 总线技术
3 机械设计制造中机电一体化的应用策略
    3.1 应用于动力源
    3.2 应用于传感器
    3.3 应用于监控系统
4 结语

(6)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面临的突出问题
    1.1 师资团队的教学素养相对偏差
    1.2 3D打印技术专业教材不成体系,资源匮乏
    1.3 教法难以提升学生参与的主动性
2 3D打印技术应用专业“三教”改革措施
    2.1 通过“名师引领、双元结构、分工协作”的准则塑造团队
        2.1.1 依托有较强影响力的带头人,有效开发名师所具备的引领示范效果
        2.1.2 邀请大师授教,提升人才的技术与技能水准
    2.2 推进“学生主体、育训结合、因材施教”的教材变革
        2.2.1 设计活页式3D打印教材
        2.2.2 灵活使用信息化技术,形成立体化的教学
    2.3 创新推行“三个课堂”教学模式,推进教法改革
        2.3.1 采取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法
        2.3.2 构建与推进更具创新性的“三个课堂”模式

(7)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智能制造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机电一体化技术内容的研究与概述
    1.1 机电一体化技术
    1.2 应用优势
2 工业智能制造的相关概述
    2.1 基本含义
    2.2 主要作用
    2.3 发展趋势
3 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智能制造领域中的实践应用
    3.1 传感技术的实践应用
    3.2 数控技术的实践应用
    3.3 工业智能机器人的实践应用
4 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智能制造中的应用趋势及建议
5 结束语

(8)矿用链轮再制造修复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再制造技术在现代工业中的应用
        1.2.1 再制造工程技术的发展
        1.2.2 再制造技术与维修的区别
    1.3 常用的再制造技术方法
        1.3.1 激光再制造技术
        1.3.2 高速电弧喷涂技术
        1.3.3 堆焊技术
    1.4 矿用链轮再制造研究现状
    1.5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设备
        2.2.1 堆焊设备
        2.2.2 试样加工设备
        2.2.3 分析测试设备
    2.3 试验研究方法
        2.3.1 焊前准备
        2.3.2 焊接方法
        2.3.3 连接层力学性能测试
        2.3.4 堆焊连接层微观结构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过渡层的堆焊工艺
    3.1 引言
    3.2 过渡层的堆焊工艺分析
        3.2.1 预热处理
        3.2.2 堆焊再制造工艺分析
        3.2.3 焊后处理
    3.3 X射线无损探伤试验
    3.4 过渡层X射线检测结果
    3.5 堆焊过渡层的力学性能分析
    3.6 堆焊过渡层的微观组织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耐磨层的堆焊工艺及组织性能分析
    4.1 引言
    4.2 耐磨层堆焊工艺的优化
        4.2.1 焊前处理
        4.2.2 堆焊耐磨层
        4.2.3 焊后处理
    4.3 耐磨层堆焊结果分析
        4.3.1 堆焊层硬度分析
        4.3.2 链轮失效分析
        4.3.3 堆焊层耐磨性能分析与比较
    4.4 磨粒磨损试验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9)浅谈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机械工程上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机电一体化概念特征
    1.1 机电一体化概念
    1.2 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特征
2 机电一体化在机械工程中的应用
    2.1 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改造机床上的应用
    2.2 机电一体化在包装机械方面的应用
    2.3 机电一体化在产品开发上的应用
    2.4 机电一体化在空调机械工程安装的应用
3 机电一体化在机械工程应用的趋势
    3.1 自律分配系统
    3.2 全面信息化系统
    3.3 光机电一体化
    3.4 仿生物系统化方向
    3.5 绿色环保方向
    3.6 模块化方向
4 结语

(10)机电一体化在工程机械制造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优势
2 工程机械制造中的机电一体化应用
    2.1 进行作业精度控制
    2.2 实现机械自动作业
    2.3 完善机械监控系统
    2.4 优化机械节能系统
    2.5 其它设计应用
3 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质量提升策略
    3.1 强化机电一体化机械设备管理
    3.2 规范机电一体化机械应用范围
    3.3 进行机电一体化应用人才保障
4 结语

四、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机械制造工程方面的发展方向(论文参考文献)

  • [1]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工程机械设备中的应用[J]. 陆琦. 河北农机, 2021(09)
  • [2]对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智能制造中的运用解析[J]. 韦清. 电子世界, 2021(04)
  • [3]战后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研究 ——基于创新体系的视角[D]. 刘伟岩. 吉林大学, 2020(03)
  • [4]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机械设计制造中的应用研究[J]. 程尤亚,王明月. 南方农机, 2020(20)
  • [5]机械设计制造中机电一体化的应用研究[J]. 练正胜. 世界有色金属, 2020(19)
  • [6]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J]. 刘森,张书维,侯玉洁. 数码世界, 2020(04)
  • [7]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智能制造中的应用[J]. 李捷. 工程技术研究, 2019(23)
  • [8]矿用链轮再制造修复工艺研究[D]. 王亮. 兰州理工大学, 2019(02)
  • [9]浅谈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机械工程上的应用[J]. 杨洁,赵海龙. 中国设备工程, 2019(10)
  • [10]机电一体化在工程机械制造中的应用研究[J]. 聂立权. 中国设备工程, 2019(05)

标签:;  ;  ;  ;  ;  

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机械制造工程中的发展方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