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连续墙梁支座上部墙体与托梁连接处的应力分布计算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杨迩周[1](2017)在《再生碎砖混凝土墙梁抗弯性能有限元分析》文中指出在工业建筑垃圾不断增加的今天,再生混凝土作为一种经济环保的建筑材料,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随着老旧的砖混结构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留下了大量的建筑废弃混凝土与碎砖块。低强再生碎砖混凝土墙梁,顾名思义,即是以废弃碎砖块为粗骨料而制作的再生混凝土墙体与普通混凝土托梁的组合,它既满足了人们对砌体结构底层大空间的需求,在强度上,也可以比传统砖墙梁高,上下两种材料均为混凝土,两者之间具有更多的共性,在荷载作用下的两者之间也将具有更好的变形协调能力,其受力性能也将得到提高。本文基于低强再生碎砖混凝土墙梁抗弯性能实验,对高跨比分别为0.4、0.5、0.6的三个低强再生碎砖混凝土墙梁进行了ANSYS非线性有限元模拟,以验证模型的正确性,并额外模拟了高跨比为0.3和0.7的试件,以便更好地研究随着高跨比的变化,低强再生碎砖混凝土墙梁受力性能变化和规律。通过对不同高跨比的试件跨中竖向应力的分析,总结了竖向受压区高度和内拱效应拱高的变化规律。对同一构件不同比例墙体高度处水平方向同一截面的竖向应力分布规律进行研究,并且对高跨比不同构件墙体相同比例高度水平截面竖向应力进行研究,总结他们的应力分布规律。最后,对不同高跨比再生碎砖混凝土墙梁托梁纵筋应力进行分析,观察其应力分布,总结其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ANSYS有限元软件的模拟结果能较好的模拟出实验的极限承载力与开裂形式,跨中挠度等,说明模型是合理的,对低强再生碎砖混凝土墙梁的非线性有限元模拟是可行的。同一构件的竖向压应力变化随着墙体高度的增加逐渐增大,随着高跨比的增加其增长趋势变缓慢。竖向受压区距离托梁底部的高度以及拱顶距墙体底面高度随高跨比增加而上升,不过增量递减。竖向应力在墙体不同比例高度的水平截面上,随着高度上升,应力分布趋于平缓。不同高跨比构件的竖向应力在相同比例的墙体高度上,随着高跨比的增加,应力分布更加均匀。
杨文轩[2](2016)在《预应力锚索桩基托梁挡土墙工作机理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西南山区的铁路与公路边坡因地势险峻且地质构造复杂,因为对边坡工程的安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预应力锚索桩基托梁挡土墙作为一种新型支挡结构形式,不仅继承了传统桩基托梁挡土墙控制沉降变形能力强、承载能力高、施工较为简便及工程造价经济合理等优点,还进一步改善了该复合型支挡结构的受力状况,使得结构各部分内力过渡平缓,挡土墙、托梁和桩基的截面尺寸和内部配筋以及桩间距、桩锚固深度等得到进一步的优化。但是由于预应力锚索桩基托梁挡土墙整体结构较为复杂,各部分相互作用机理不够明确,因而迫切需要对该结构进行全面分析并为工程设计提出完整的计算理论。本文结合以往桩基托梁挡土墙及预应力锚索的研究方法和计算理论,以实际工程为依据,针对预应力锚索桩基托梁挡土墙进行理论分析与数值模拟。首先整理提出考虑桩-梁变形协调及桩-锚变形协调的完整计算方法,然后通过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依托实际工点的数值计算模型,并将其计算结果与理论分析的结果相对比,验证理论计算方法的可靠性。其次通过与未施加锚索的桩基托梁挡土墙相对比,分析预应力锚索对桩基托梁挡土墙的实际作用。最后对锚索锚固位置、锚索预应力值及填土材料特性三个主要因素进行研究,分析其对预应力锚索桩基托梁挡土墙的具体影响。经过详细的研究与分析,本文整理提出了预应力锚索桩基托梁挡土墙完整的设计计算理论,分析了结构内各部分的相互作用,明确了预应力锚索对桩基托梁挡土墙结构内力及变形的改善效果,同时对该结构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对比分析,从而为该支挡结构的工程实际应用提出参考建议。
曾俊荃[3](2016)在《桩基托梁挡土墙分析与计算方法优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国内外关于路基支挡结构的研究较多,路基支挡结构形式逐渐由单一结构向组合结构发展。在众多的实际工程应用中,组合支挡结构得到了认可,桩基托梁挡土墙结构是其中广泛应用的组合之一。桩基托梁挡土墙组合结构相较于其他组合形式有着一定的差异性,其受力相对较复杂,并应用在工程的实例较少。鉴于此,本文采用对组合结构进行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得出相应结构-岩土相互作用、内力、变形的数值解,深入分析探讨理论与模拟比对的差别。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确定桩基托梁支挡结构荷载分布形式、土压力及滑坡推力理论计算方法;(2)依托实际工况,对其结构进行理论计算,采用ABAQUS数值分析软件仿真模拟现场工况,得出其数值模拟值;(3)对比两种计算数值,理论计算值中荷载分布及计算方法的选取要偏于安全,相关内力的分布规律与桩一致,总体上来说理论值大于数值分析值;(4)依据边坡所处状态及桩的受力情况,结合桩基托梁的内力计算结果,作者根据相关理论做出了荷载和内力计算的优化计计算,并进行了相应结果的比对,优化后的计算值更贴近模拟值。
唐宝亮[4](2012)在《降低基础沉降的增强地基刚度方法研究》文中认为目前我国机床制造业正在向现代化、大型化方向发展,全国各地经济开发区内机械加工大型厂房如雨后春笋迅速拔地而起。根据机加工艺的需求,在单层工业厂房中锻锤机器是必不可少的加工设备。锻造部件工艺中锻锤施加的往复循环动荷载通过基础传给土层,再以波的形式在土中扩展,使得相邻锻锤基础的排架柱基础下的持力层不仅承受上部结构的静荷载,而且动荷产生的附加动强度引起附加沉降变形。本文结合某单层工业厂房墙体、排架柱开裂、吊车梁倾斜、加工部件不能吊装到位,锻造工艺停止生产的具体工程事故提出增加地基刚度的方法,通过有限元计算、加固设计、施工实施彻底改变工厂停工状况,课题研究具有重要的实际实用价值。解决了具体实际工程问题。本文首先针对单层工业厂房排架柱基础加固设计查阅了大量国内、外相关资料,归纳分析发生墙体开裂的主要影响因素。收集某墙体,排架柱开裂的单层工业厂房的相关原始设计图纸,近期沉降观测资料,场地工程地质报告。进行实地查勘,进行排架柱基础、5T锻锤基础土层的加速度实测工作,得到了产生事故的根本原因是动力机器基础加速度超过规范的允许值。对症提出了增强地基刚度的方法,达到降低基础的沉降变形与加速度值的目的。地基刚度是土层单位受力与其线位移之比,在排架柱荷载和动力往复循环荷载传给基础顶部数值固定条件下,减小线位移的唯一方法是提高地基刚度。针对排架柱基础土层加固需在厂房内进行的实际情况,结合工程地质条件,提出采用高压旋喷桩与原基础持力层共同工作组成复合地基提高地基刚度的技术思路。为此利用有限元软件PKPM开展排架柱底部内力计算,沉降变形计算。设计高压旋喷桩的桩径、桩长、平面布置,完成满足静、动荷载共同工作时土层承受荷载能力的复合地基承载力设计值计算,和高压旋喷桩与柱独立基础可靠连接节点设计,对加固前后的持力土层刚度进行对比评价。根据高压旋喷桩静载荷试验与现场原位开挖实际量测,验证了计算结果的可靠性,桩径的实际保证程度,验证加固工程设计的合理性与先进性。最后根据治病要治本的要求,必须降低动力机器基础的往复冲击荷载在土层中产生的加速度值。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在惯性力的作用下,降低加速度的唯一办法是增加动力基础质量和提高土层抗压刚度。本文针对5T锻锤基础加速度与幅值均超出规范允许值的实际情况,提出高压注浆灌注桩与大块动力基础组成组合型基础的技术思路。为此本文结合基础的设计计算,创新提出了高压注浆灌注桩基础与大块基础共同工作的技术措施,对比了加固前后持力土层抗压刚度,有力地证明了降低基础沉降变形的新思路-增强地基刚度的方法是正确、合理、可靠的。
张雅涵[5](2005)在《木构件在园林中的应用》文中认为木材是人类最古老的建筑材料之一,曾在人类的建设历史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各种新材料新技术层出不穷的今天,木材因特有的结构特性、环境效益以及独特的美学价值而倍受瞩目,在建筑、园林行业得到广泛的应用。针对当前园林领域内与与木构件广泛应用不相适应的理论研究现状,顺应时代的需求,研究木构件应用中更适合木材特性和时代发展需要的设计方法,更好的指导实践,发挥木材的综合效益和优良特性,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从总结分析材料的物理、力学和美学特性入手,对木构件设计中重点考虑的要素,从技术和艺术的角度展开讨论,通过实例的对比分析探索功能与艺术结合的一般通则。从木材的材性、构件需满足的实用及美学功能和现代工业技术对木构件设计的影响出发,系统的归纳了木构件在组成各类园林设施中结构体系、构件连接方式以及细部处理等方面的设计方法,通过对比、分析、总结得出结构设计时应遵循的规律、较优的连接方式与细部处理。为专业木构件的设计提供有益的技术指导和帮助。
张国军,杨剑,王斌[6](2001)在《连续墙梁墙体与托梁界面上应力分布的计算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应用弹性力学方法对均布荷载作用下的连续墙梁进行了研究 ,推导出支座上部墙体与托梁连接处应力的分布 ,并通过有限单元法归纳出两跨连续墙梁中支座与边支座反力的关系
鲍建军,何飞[7](2000)在《连续墙梁支座上部墙体与托梁连接处的应力分布计算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应用弹性力学方法对均布荷载作用下的连续墙梁进行了研究 ,导出支座上部墙体与托梁连接处应力的分布 ,并通过有限单元法归纳出两跨连续墙梁中支座与边支座反力的关系。
二、连续墙梁支座上部墙体与托梁连接处的应力分布计算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连续墙梁支座上部墙体与托梁连接处的应力分布计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再生碎砖混凝土墙梁抗弯性能有限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再生混凝土研究现状 |
1.2 低强再生碎砖混凝土墙梁研究现状 |
1.3 ANSYS有限元模拟分析 |
1.3.1 有限元模拟分析的发展 |
1.3.2 有限元模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3 低强再生碎砖混凝土墙梁的有限元模拟研究现状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目的及方法和意义 |
第2章 再生碎砖混凝土墙梁本构模型 |
2.1 混凝土的本构关系 |
2.2 钢筋的本构关系 |
2.3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方式 |
2.3.1 整体式建模 |
2.3.2 分离式建模 |
2.3.3 组合式建模 |
2.4 混凝土单元的选择 |
2.4.1 SOLID65 单元 |
2.4.2 SOLID185 单元 |
2.5 钢筋单元的选择 |
2.5.1 LINK180 单元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再生碎砖混凝土墙梁建模 |
3.1 低强再生碎砖混凝土墙梁试验 |
3.2 材料参数、实常数设置 |
3.3 有限元实体模型的建立 |
3.4 荷载的施加与约束 |
3.5 求解器设置、求解 |
第4章 不同高跨比低强再生碎砖混凝土墙梁抗弯性能有限元分析 |
4.1 有限元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对比分析 |
4.1.1 RC10-1 有限元分析与实验对比 |
4.1.2 RC10-2 构件有限元分析与实验对比 |
4.1.3 RC10-3 有限元分析与实验对比 |
4.2 关于再生碎砖混凝土墙梁高跨比拓展分析 |
4.2.1 RC10-4 试件的有限元分析 |
4.2.2 RC10-5 试件有限元分析 |
4.2.3 不同高跨比试件纵筋受力分析 |
4.3 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2)预应力锚索桩基托梁挡土墙工作机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挡土墙、桩基础及预应力锚索的研究现状 |
1.2.1 挡土墙的研究现状 |
1.2.2 桩基托梁结构研究现状 |
1.2.3 预应力锚索研究现状 |
1.3 预应力锚索桩基托梁挡土墙研究现状 |
1.3.1 预应力锚索桩基托梁挡土墙发展及特点 |
1.3.2 预应力锚索桩基托梁挡土墙施工顺序及布置原则 |
1.3.3 预应力锚索桩基托梁挡土墙应用条件及适用范围 |
1.3.4 预应力锚索桩基托梁挡土墙与其他支挡结构优势对比 |
1.4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 |
第2章 预应力锚索桩基托梁挡土墙荷载分析 |
2.1 土压力分析 |
2.2 滑坡推力分析 |
2.2.1 滑移面的形式 |
2.2.2 滑坡推力计算 |
2.3 其他荷载确定 |
2.3.1 公路路面荷载 |
2.3.2 铁路路面荷载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预应力锚索桩基托梁挡土墙内力计算理论分析 |
3.1 挡土墙的内力计算理论 |
3.1.1 上墙土压力的计算 |
3.1.2 下墙土压力的计算 |
3.2 托梁的内力计算理论 |
3.2.1 托梁受力分析 |
3.2.2 托梁的内力计算 |
3.3 锚索与桩的内力计算理论 |
3.3.1 锚索与桩受力分析 |
3.3.2 锚索拉力计算 |
3.3.3 桩的非锚固段内力计算 |
3.3.4 桩的锚固段内力计算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预应力锚索桩基托梁挡土墙实例分析与理论计算 |
4.1 工程实例分析 |
4.1.1 工程概况 |
4.1.2 结构尺寸及土体参数 |
4.2 衡重式挡土墙理论计算 |
4.2.1 铁路荷载计算 |
4.2.2 上墙土压力计算 |
4.2.3 下墙土压力计算 |
4.3 托梁理论计算 |
4.3.1 托梁受力计算 |
4.3.2 托梁内力计算 |
4.4 锚索与桩的理论计算 |
4.4.1 滑坡推力计算 |
4.4.2 桩顶受力计算 |
4.4.3 锚索拉力计算 |
4.4.4 桩内力及位移计算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数值分析在预应力锚索桩基托梁挡土墙结构中的应用 |
5.1 有限元理论应用及ANSYS程序介绍 |
5.1.1 有限元理论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 |
5.1.2 ANSYS程序简介 |
5.2 预应力锚索桩基托梁挡土墙的数值计算模型 |
5.2.1 模型尺寸与结构参数 |
5.2.2 土体的本构模型 |
5.2.3 静力边界条件的设置 |
5.2.4 结构单元的选取与接触面的设置 |
5.3 计算结果分析 |
5.3.1 挡土墙的内力与位移分析 |
5.3.2 托梁内力与位移分析 |
5.3.3 桩基的内力与位移分析 |
5.4 添加预应力锚索对桩基托梁挡土墙影响分析 |
5.4.1 边坡整体稳定性对比 |
5.4.2 各结构内力计算结果对比 |
5.4.3 各结构位移计算结果对比 |
5.5 影响结构内力与变形的主要因素分析 |
5.5.1 锚索锚固位置对结构影响分析 |
5.5.2 锚索预应力对结构影响分析 |
5.5.3 填土特性对结构影响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3)桩基托梁挡土墙分析与计算方法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桩基托换分类及特点 |
1.2.2 桩基础研究现状 |
1.2.3 衡重式挡土墙研究现状 |
1.2.4 衡重式挡土墙墙后土压力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2章 桩基托梁挡土墙理论计算 |
2.1 结构工作机制 |
2.2 荷载分类 |
2.3 路面荷载计算 |
2.4 衡重式挡土墙土压力计算 |
2.4.1 上墙土压力计算 |
2.4.2 下墙土压力计算 |
2.5 滑坡推力计算 |
2.6 托梁内力计算 |
2.6.1 连续梁计算方法 |
2.6.2 支端悬出简支梁计算方法 |
2.7 桩的内力计算 |
2.8 小结 |
第3章 理论计算实例 |
3.1 工程概况 |
3.2 桩基托梁计算 |
3.2.1 参数选取 |
3.2.2 路面荷载计算 |
3.2.3 挡墙土压力计算 |
3.2.4 托梁内力计算 |
3.2.5 桩的内力计算 |
3.3 小结 |
第4章 桩基托梁数值分析 |
4.1 挡墙分析 |
4.1.1 挡墙位移分析 |
4.1.2 挡墙上土压力分析 |
4.2 托梁分析 |
4.2.1 托梁应力分析 |
4.2.2 托梁内力分析 |
4.3 桩基分析 |
4.3.1 桩基位移分析 |
4.3.2 桩基内力分析 |
4.3.3 小结 |
第5章 桩基托梁计算方法改进 |
5.1 托梁设计荷载改进 |
5.2 托梁内力计算改进 |
5.3 桩基内力计算改进 |
5.4 改进后桩基托梁计算 |
第6章 结论及展望 |
6.1 关于托梁设计荷载 |
6.2 关于托梁内力 |
6.3 关于桩基内力 |
6.4 展望及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4)降低基础沉降的增强地基刚度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建筑物墙体开裂的原因 |
1.2.1 墙体材料的自身因素 |
1.2.2 因温度变化和砌体干缩变形引起的墙体开裂 |
1.2.3 地基不均匀沉降导致墙体开裂 |
1.2.4 施工不规范引发墙体开裂 |
1.2.5 设计不合理引起墙体开裂 |
1.3 建筑物地基不均匀沉降对上部结构的影响和处理措施 |
1.3.1 地基不均匀沉降对上部结构的影响 |
1.3.2 调整地基不均匀沉降的技术措施 |
1.4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关于PKPM结构结算软件的使用 |
2.1 前言 |
2.2 PKPM系列软件的特点简介 |
2.2.1 建筑设计软件APM |
2.2.2 结构设计软件 |
2.3 工程实例建模 |
2.3.1 PMCAD建模 |
2.3.2 PMCAD建模 |
2.3.3 JCCAD设计地基基础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某单层工业厂房排架柱基础加固工程实例 |
3.1 某单层工业厂房排架柱基础沉降变形不均概况 |
3.2 排架柱基础不均匀沉降原因分析 |
3.2.1 基础持力层选择不当 |
3.2.2 锻锤基础振幅值超过规范的允许值,引起地基土层的附加沉降值过大 |
3.3 稳定排架柱基础继续沉降的设计 |
3.3.1 对既有建筑物加固的相关规范规定 |
3.3.2 加固排架柱基础方法确定 |
3.4 高压旋喷桩与排架柱基础的连接设计与实施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提高地基抗压刚度降低动力机器基础加速度 |
4.1 排架柱相邻的动力机器基础原设计 |
4.2 提高地基抗压刚度降低动力机器基础加速度的设计 |
4.2.1 锻锤基础加固思路 |
4.2.2 锻锤基础加固计算 |
4.3 锻锤基础加固设计验证 |
4.3.1 加固后地基抗压刚度 |
4.3.2 加固后锻锤基础总质量 |
4.3.3 加固后锻锤基础加速度和振幅值 |
4.4 高压注浆灌注桩与原动力机器基础连接设计 |
4.5 原动力机器基础加固后沉降观测 |
4.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木构件在园林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1.1 永恒的建筑材料—木材 |
1.1.1 木材的结构性能 |
1.1.2 木材的环境效益 |
1.1.3 材料来源 |
1.2 选题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的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范围的界定 |
2 木材的材性 |
2.1 木材的组织构造及相应的结构特征 |
2.2 木材中的水份 |
2.3 木材的力学性质 |
2.4 木材的等级 |
2.5 木材的审美价值 |
2.5.1 木材的色彩之美 |
2.5.2 木材的质感与肌理之美 |
2.5.3 对现代技术之美的回应 |
2.5.4 木材与其他材料混用的组合之美 |
2.6 木材的美学特征与园林真意的契合 |
3 木构件设计要素 |
3.1 木构件的结构设计 |
3.1.1 理性与浪漫的交织—来自建筑学结构设计的启发 |
3.1.2 新技术呼唤新的结构形式 |
3.2 细部设计 |
3.2.1 形体转折的细部处理 |
3.2.1.1 木构件的连接方式 |
3.2.1.2 技术进步带来的节点连接变化 |
3.2.1.3 构件连接的形态处理 |
3.2.2 材料转换的细部处理 |
3.2.3 减少环境因素对木材破坏的细部处理 |
4 园林中木构件的结构及细部处理 |
4.1 木平台 |
4.1.1 发展历程及演变 |
4.1.2 木平台的基本结构体系 |
4.1.3 设计要求 |
4.1.4 木平台基本构成及构件尺寸 |
4.1.5 主要构件的连接 |
4.1.6 细部设计 |
4.2 围栏 |
4.2.1 发展与演变 |
4.2.2 围栏功能 |
4.2.3 设计要求 |
4.2.4 结构及构件尺寸 |
4.2.5 构件连接和细部设计 |
4.3 挡土墙 |
4.3.1 设计要求 |
4.3.2 构件尺寸及构造做法 |
4.4 驳岸 |
4.5 绿廊花架 |
4.5.1 发展历程及功能 |
4.5.2 设计要求 |
4.5.3 花架的基本类型及结构形式 |
4.5.4 细部处理及构件的连接 |
4.6 亭、廊、木屋 |
4.6.1 发展与演变 |
4.6.2 功能 |
4.6.3 框架结构方式 |
4.6.4 屋顶结构 |
4.6.5 屋面结构 |
4.6.6 连接方式 |
4.7 桥 |
4.7.1 发展历程 |
4.7.2 结构类型及组成要素 |
4.7.3 连接以及细部处理 |
4.8 室外用具 |
4.9 小结 |
附录 网鱼河自然公园中的木构件设计 |
5 结语 |
主要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致谢 |
(7)连续墙梁支座上部墙体与托梁连接处的应力分布计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连续墙梁支座上部墙体与托梁连接处的应力计算 |
2 连续墙梁在接触面的竖向应力σy的分布与实验结果的比较 |
3 支座反力的计算 |
4 算例 |
5 结论 |
四、连续墙梁支座上部墙体与托梁连接处的应力分布计算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再生碎砖混凝土墙梁抗弯性能有限元分析[D]. 杨迩周. 桂林理工大学, 2017(06)
- [2]预应力锚索桩基托梁挡土墙工作机理分析[D]. 杨文轩. 西南交通大学, 2016(01)
- [3]桩基托梁挡土墙分析与计算方法优化[D]. 曾俊荃. 西南交通大学, 2016(01)
- [4]降低基础沉降的增强地基刚度方法研究[D]. 唐宝亮.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2(06)
- [5]木构件在园林中的应用[D]. 张雅涵. 北京林业大学, 2005(04)
- [6]连续墙梁墙体与托梁界面上应力分布的计算研究[J]. 张国军,杨剑,王斌. 塔里木农垦大学学报, 2001(01)
- [7]连续墙梁支座上部墙体与托梁连接处的应力分布计算研究[J]. 鲍建军,何飞. 土工基础, 20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