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挖掘超级解霸5.5“潜能”(论文文献综述)
许嘉炜[1](2018)在《微课支持下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学习行为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社会信息化水平的快速提高,我国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主要体现在教育理念、教育内容、师资力量、软硬件设施等。但是,教育的各种要素无论如何发展变化,教育所取得的成绩主要取决于学习的主体,因此,学习者学习行为的研究对有效提高学习效果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本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对微课支持下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学习行为研究,深入了解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学习者学习行为现状、微课支持下的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对学习者学习行为的影响、微课支持下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学习行为对学习效果的影响,并对学习者的学习行为提出有效的改善策略,为今后的课程设计开发和教学管理模式改革提供有效决策依据,从而有效提高微课支持下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学习者的学习效果。本研究主要采用了三种研究法:文献研究法、问卷研究法、实验研究法。首先,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收集并阅读大量与学习行为研究相关的文献资料,了解目前的研究现状;其次,采用问卷研究法对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学习行为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最后,采用实验研究法研究微课支持下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对学习行为的影响和微课支持下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学习行为对学习效果的影响。研究过程中主要利用Excel、SPSS20.0工具进行数据的收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问卷调查显示:目前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学习行为现状仍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其中学习自主性、学习针对性水平相对较高;学习互动性、学习探究性水平次之。(2)微课支持下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能够有效促进学习者学习行为。其中对学习自主性、学习针对性、学习探究性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而对学习互动性的影响没有显着性(3)微课支持下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学习行为对学习效果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综合研究成果,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本研究提出改善微课支持下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学习行为策略,包括建设优质的学习支持环境、构建良好的学习监控及评价机制、重视学习者心理的引导、调整教学组织形式、实施有效的行为干预。
张毓梅[2](2017)在《第12-14届世界健美操锦标赛中外女单成套技术动作的对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竞技健美操起源于传统的有氧健身运动,是一项在音乐伴奏下,能够表现出连续、复杂、高强度成套动作能力的运动项目。中国健美操近几年发展速度迅猛,但从往届世锦赛的女单成绩来看,还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因此,研究竞技健美操女子单人项目对教练员训练方法的改进以及成套动作编排的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采用文献资料、录像观察、逻辑分析、数理统计等方法,以第12-14届健美操世锦赛中外女单运动员的成套技术动作为研究对象,从比赛成绩、难度动作、艺术编排、完成质量等方面进行对比研究,并得出以下结论:(1)难度动作方面,国外女单选手主要选用0.6分值以上的难度动作,高分值的难度动作使用频率呈上升趋势;在难度动作组别数量的选择上,主要有“2-1-5-2”和“2-1-4-3”两种模式。中国女单选手的难度分值选择以中高难度为主;难度组别选择存在不均衡现象,选用C组难度动作数量最多,B组难度动作数量最少。(2)艺术编排方面,国外女单运动员的成套动作与音乐契合度高,主题特征明显,选用音乐的速率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操化单元的使用数量不断减少,操化动作的编排复杂多变;移动路线方向变化多样,弧线和对角线的使用频率较多;空间转换类型以“B-C-B”为主。中国女单选手缺乏自己的特色,选用的音乐速率变化不大;移动路线的移动路线的方向变化单一;空间转换类型不均衡性明显,成套动作缺乏层次感。(3)在完成方面,中国女单选手在申报难度分值和难度动作的完成率上有了较大的提升,需要继续保持。通过对竞技健美操中外女单成套技术动作的对比分析,得出以下建议:(1)加强对女单运动员艺术表现力的培养,提高成套动作编排的创新性,适当注入具有民族特色的新鲜元素。(2)增加成套动作与音乐主题的融合度,彰显女单运动员的特点与魅力。(3)丰富成套动作中移动路线距离和方向的变化,充分合理地利用比赛场地,将过度与连接动作的使用发挥到最大化,增加空间转换次数,突出成套动作的空间层次感。(4)女单运动员在突破高分值难度动作的同时,提高动作技术的稳定性,注重难度动作组合的应用。(5)教练员在训练的过程中,根据女单运动员的自身特点和实力来选择难度动作,建立科学的训练体系,将运动员的潜能发挥到最大。
都国京[3](2014)在《开放式教学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实践与研究》文中提出美国着名教育家、哈佛大学教育改革负责人托尼·瓦格纳在《教育大未来》一书中提出了未来世界需要具备7个关键力的创新型人才。在开放式教学的理念指导下,学生能从贴近生活的环境中获得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领会获取知识的方法思想,并培养其关注思索未知领域问题的意愿。打造学生的学习生态,给他们健康并自由的个性发展空间,培养其面向未来的技能。本研究采用文献法、问卷法、教育实验法等,以天津市滨海新区紫云中学高中一年级的两个班级作为研究调查对象,在设计实施开放式教学理念的信息技术教学同时,观察并思考开放式教学能为学习带来的改变。同时收集问卷数据,对学生的兴趣态度、课程重要性认识、批判解决能力、合作交流能力、评价分析能力、创造力的情况加以掌握,验证开放式教学能否为学生带来不同的视角与体验。为开放式教学的推广实施给出经验参考,做出一些基础性工作,希望能有益于之后的相关研究。此次研究实施过程中,笔者选取水平起点相当的两个班级作为实验班和对照班,实验班应用开放式教学,分别在教学目标、内容、活动、评价方式等进行了开放的设计尝试,并通过Moodle平台的对应功能予以体现实施,而对照班则进行传统常规教学。经过两个月的教学,由问卷结果统计可得,应用开放式教学的班级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兴趣态度和重要性认知上有明显提升,其思维更具批判与创造性,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了合作交流的意愿和客观评价的能力。
李岩[4](2013)在《高三信息技术教学中学案导学策略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展开,人们对信息技术课程的认识不断走向深入。2003年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将信息技术课程列入必修科目。2007年,山东省高考中新增“基本能力测试”科目,信息技术作为高考基本能力测试的重要组成部分,被纳入了高考范围。在有限的课时内采取什么样的策略提高高三学生信息技术的学习效率是所有高三信息技术教师所面临的新课题。新课程改革的一个主要思想是突出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一思想促进了教学模式的改变,由传统教学模式的以课本为中心、学生被动学习转为以学生为中心、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构建知识。学案导学策略是新课程改革的成果之一,是对新课改思想的体现。部分中小学一线信息技术教师为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有效性进行了学案导学策略的实践研究,但是高中信息技术学案导学策略的系统而深入的实践研究还很缺乏,关于高三信息技术学案导学策略的研究更是为空白。因此,高三信息技术学案导学策略的研究有助于探索一条新课改背景下提高高三信息技术教学效率的路子,有助于提高学生在高考基本能力测试中的成绩。因此本论文选取《高三信息技术教学中学案导学策略的应用研究》为研究题目。笔者根据学案导学策略的相关理论,结合笔者所从事的高三信息技术教学工作,分析高三信息技术教学现状,根据学科及学生特点,选取高三年级的两个平行班编制学案,然后采用准实验研究方法进行实验并测量实验结果,然后整理和分析实验数据。实验结果表明,学案导学策略对提高高三学生信息技术学业成绩有明显作用,可以提高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效性,是符合高三教学实际和学生身心特点的教学策略。本论文以“高三信息技术学案导学策略”为研究点,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有:文献研究法、准实验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测验法。本论文共六大部分。第一部分对本论文选题的背景与研究现状、研究的目的与意义以及论文的整体结构进行了阐述。第二部分对学案导学教学策略的概念及其理论基础作了详细阐述。第三部分阐述了在高三信息技术教学中进行学案导学策略实验研究的背景,主要包括高三信息技术的教学现状、低效教学原因分析以及进行实验研究的有利条件。第四部分在前述理论的基础上详细阐述了信息技术学案编制的思路与方法、编制内容及典型学案案例。第五部分阐述学案导学策略实验的设计与实施、实验数据的收集、实验结果的分析。第六部分对整个研究进行总结,得出研究结论,指出不足并提出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徐静[5](2012)在《竞技健美操中外混双选手成套技术动作的对比分析 ——以第九、十、十一届世界健美操锦标赛为例》文中认为竞技健美操比赛分为单人操项目(男单、女单)集体操项目(混合双人操、三人操、六人操)而集体操中混双项目是由一名男运动员和一名女运动组合在一起完成一整套成套动作。混双项目的特点:除了和集体项目一样需要在成套中表现出一致性以外,还需要两个人之间有明显的交流,并且表现出足够好的默契。而这些方面在艺术得分中则占有较大的影响因素。随着健美操的发展越来越快,竞赛规则也日益得到完善,世界竞技健美操的运动技术水平也在快速的提高。纵观历届世界健美操锦标赛上我国混双选手的水平还是处于中下游,为了使我们国混双选手早日实现登上领奖台的目标。本文根据《FIG2005—2008竞技健美操竞赛规则》和《FIG2009—2012竞技健美操竞赛规则》对第九、第十、第十一届世界健美操锦标赛混合双人操项目的前八名和我国参赛选手作为研究对象,对成套技术动作进行系统的比较和分析,以期为提高我国混双选手的成套技术水平提供理论依据。论文得出:1、竞赛规则方面:FIG2005版与FIG2009版竞技健美操竞赛规则的改动对混双项目的影响,首先比赛场地由原来的7×7改为10×10,场地的变化使混双项目运动员移动的空间幅度更大,增加混双项目成套操的视觉冲击力,然后集体项目的托举动作规则要求中不再出现违例动作,这也让教练员和运动员可以创造出具有特点风格、变化多端、复杂新颖的托举动作,让托举动作成为集体项目中的一个亮点。2、难度动作方面:在混双项目成套中的难度编排应根据女运动员的自身特点来进行合理的选择,相对而言女运动员的身体素质能力和技术水平要比男运动员弱一些,所以在比赛的时候成套中所选择难度动作不能只求难度大,分值高,而应考虑女运动员能否有足够的能力去完成好,难度动作的完成亦是影响比赛成绩的一个重要指标。3、艺术表现力方面:在混双项目的成套中操化动作的创编,要体现出混双项目的鲜明特点和独有风格,对于成套操的艺术表现力要能够表现出与裁判和观众获得内心撼动的艺术性,这样才能给观众和裁判留下深刻印象产生共鸣,而拥有良好的艺术表现力是国际健美操发展的趋势。4、动作完成质量方面:在新版规则中规定成套中难度动的完成质量和完成分紧密相连,难度动作的失误不仅要扣除难度分还要扣除完成分,如何才能完成高质量的难度动作,则需要教练员对规则和难度动作的理解有充分的认识,能根据男女运动员的自身能力和技术特点在成套中对难度动作进行合理的选择,这样才能在成套当中高质量的完成难度动作。5、托举动作和动力性配合:在混双项目的成套中要以了解新规则来编排托举动作和动力性配合,而托举动作和动力性配合的新颖性和复杂性以及男女运动员之间的默契程度在比赛过程中也是决定比赛成绩因素较大的一个方面,力求在成套编排中展现出更多巧妙、复杂和惊险的托举动作以及动力性配合。
李刚[6](2008)在《信息技术在初中物理探究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日益普及,课堂教育教学发生了深刻的变革。新课程中将科学探究列入课程内容,强调要重视科学探究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如何将信息技术用于初中物理探究教学中,起到优化教学的作用,操作策略的研究显得很关键。本人通过对苏州草桥实验中学的学生和苏州三所学校的教师的调查发现,目前信息技术在初中物理探究教学中的应用情况很不理想。本人在对国内有关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自己从教的课堂教学实践经验,提出了信息技术应用于初中物理探究教学的操作策略,并经过一年的实践,说明是有效和可行的。
何凡[7](2008)在《多媒体技术在幼儿园教学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普及应用,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教学中越来越受到重视。与传统教学相比,多媒体教学具有灵活多变,可控性和交互性强等特点,能够很好地增强教学效果,所以目前我国的很多幼儿园都在大力推广多媒体技术进行幼儿教学,但多媒体技术地应用毕竟是一个年轻的学科,针对这一学科的教学方法还不成熟。在幼儿园的实际应用中还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和一些负面情况。本文旨在通过对多媒体技术在幼儿园教学中应用的研究,结合多媒体技术的自身特点,探索多媒体技术在幼儿园教学中合理化应用的方法策略,希望能为幼儿园更好地应用多媒体技术教学有所启示。本文主要由四个部分构成:第一章主要分析多媒体技术的发展现状,重点分析目前多媒体技术在幼儿园教学中的优势、作用以及应用情况。第二章对幼儿园应用多媒体教学进行前景分析,让幼儿教师都能够认识到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教学中的优势和广阔前景,从而更好地应用到教学中去。第三章就如何在幼儿园开展好多媒体教学进行深入探索,并通过制作一个幼儿园多媒体课件以提出一种在幼儿园教学中合理应用多媒体技术的方法策略。第四章对在幼儿园利用好多媒体教学作一个全文总结。
熊志锋[8](2007)在《贝氏弧线球技术运动生物力学特征及竞技能力分析》文中指出本研究以世界着名足球运动员前英格兰队长贝克汉姆的弧线球技术为研究对象。通过申请成为www.footballdown.com黄金会员的资格,下载清晰的视频剪辑得到的影像资料,并对所获得的影像资料采用以信息技术为主的方法,将贝克汉姆弧线球技术参数与现代足球弧线球技术原理中所要求的技术参数,以及国外优秀足球运动员的弧线球技术的助跑、支撑、摆腿、击球等技术参数进行全面的比较、分析。本文的研究的目的是通过研究贝克汉姆弧线球技术运动生物力学指标的变化,对贝克汉姆弧线球技术进行研究,探索出贝克汉姆弧线球技术的技术特点与规律,为贝克汉姆的训练、比赛和研究世界先进的弧线球技术的发展提供借鉴。研究结果表明:1.贝克汉姆在助跑的速度和出球的力度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由于贝克汉姆助跑的距离不长,而且助跑的步幅少,助跑的速度明显不如国外其他优秀选手。2.贝克汉姆在助跑的最后一步重心的迅速变化是针对他自己技术特点的助跑方式,而且通过对步幅的调整和对脚落位的良好预判是他助跑恰到好处的根本。3.贝克汉姆的弧线球技术具有很高的隐蔽性,并且带有很强的弧线和旋转,能增加防守队员的迷惑性,而且弧线球的精准性很强。4.支撑脚的脚踝变化能产生很大的隐蔽性,而摆动腿的脚踝变化能加大出球的速度和弧度。贝克汉姆脚踝的变化迅速,说明击球的速度转移快,球飞行的速度加快。5.击球前支撑腿和摆动腿的摆动幅度大,利于加大出球的速度。6.贝克汉姆具有很强的心理调节能力,能保持心理情绪的稳定。从而能自如的来调节心理和技、战术、体能、智能之间的关系,以达到正确观察场上局面和合理分配各方面的因素。
张繁荣[9](2007)在《体育学科CAI课件建设的现状与开发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采用文献资料法、行为研究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体育学科CAI课件建设的现状和《体育保健学》CAI课件的开发两大方面进行了论述,旨在推动体育学科与计算机技术的整合,进一步提高体育院系教师的教育信息化意识,激励体育教师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为致力于开发优质CAI课件的研究者提供思路与参考,为提高《体育保健学》的教学质量与学科建设献上一份微薄的力量。建设现状主要从近11年体育学科CAI学术论文研究内容、历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获奖作品信息、体育院校计算机辅助教学应用情况调查,三方面进行了统计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近3年来体育学科CAI的研究呈逐渐下降趋势,对网络课件目前从理论方面研究的比例较大,积件在体育中的研究只是暂露头角。总体来说,技术学科的课件比理论学科的研究状况要好,但是课件所对应的学科分布不均匀,主要集中在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篮球、排球、体操、田径以及武术等课程,学科内部发展不平衡的现象严重。进入21世纪后,各学科多媒体课件大量涌现,体育学科也不例外。但与其他学科相比,如计算机科学技术、医学、物理学、化学、数学、语言学等,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体育院校计算机辅助教学应用情况调查结果表明,体育院系学生对网络学习资源的利用情况不如人意,对体育院系教师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效果反馈情况令人担忧。教师所用的课件主要来源于自主设计,然而质量一般,甚至让部分学生对CAI课件产生了麻木感。综合上述结果分析得知,制约体育学科CAI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大部分体育教师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尚欠缺。因此,为推动体育学科CAI的迅速发展,应该从基础的单机版课件抓起。通过《体育保健学》CAI课件开发的实践,总结出了开发课件的流程,在框架设计、色彩搭配、目录设计、相关软件的实用技术、媒体控制等方面有自己的见解。本课件开发满足了教学急需,有利于主干课程、精品课程的建设,提高了教学质量与效率。本课件经多所学校的应用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通过了湖北省教育厅教学成果鉴定,并在第六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中获得“优秀奖”。
孙爱娟[10](2006)在《高职校园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前,高等职业教育正如火如荼地发展,为生产、管理、服务一线培养众多的技能性应用性人才。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在高职教育中得以广泛应用,有效地促进了高职教育改革,提高了教学质量与效益。在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过程中,高职院校越来越重视网络教学资源在培养人才中的作用,普遍加强建设与应用校园网络教学资源库。校园网络教学资源库是将多种学习资源,通过科学的手段,集合为一个整体。校园网络教学资源库的构建和应用,已经成为现代教育教学的必要手段和基本前提。综观现在的高职校园网络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的现状,发现其与高职教育一样,处于探索和发展阶段,虽然有成果,但参差不齐,存在着理论研究不深入,建设和应用不系统,体现高职特色不明显,可持续发展性差等问题。本文以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紧密结合高职教育的特色,探索研究建设与应用高职校园网络教学资源库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方法。研究的重点为:对建设和应用高职网络教学资源具有指导作用的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和资源建设原则,旨在使建设达到科学化、标准化、系统化、工程化和网络化;建设具有高职教学特色的以专业学科为核心的网络资源内容的方法,旨在将以各种状态分散存在的高职教育教学资源“以网打尽”,形成使用方便、内容丰富,作用优良、可持续发展的高职校园网络教学资源库;校园网络教学资源库在高职教学中的应用模式和效果,旨在发挥其最优化的功效。主要采用以下研究方法:一是查阅文献,学习有关专家和同行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二是调查研究,首先浏览兄弟院校网络教学资源网站,进行比较分析,其次对本校教师进行问卷调查,了解现实状况;三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有关理论的指导下,建设威海职业学院网络教学资源库,在建设和应用的过程中总结经验,进行研究,归纳出切合实际的理论,再指导新的建设和应用。全文由五个部分组成:在第一章中概述了建设和应用高职校园网络教学资源库的意义,以及当前研究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为后面的研究提供了现实依据。在第二章中论述了指导建设和应用高职校园网络教学资源库的理论,主要包括相关的学习理论、学习模式和应该遵循的原则。在第三章中研究了高职校园网络教学资源库内容的建设,是本文研究的重点。通过结合实例,分析了建设体现高职教学特色的各种资源的方法。提出:适应高职培养的人
二、挖掘超级解霸5.5“潜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挖掘超级解霸5.5“潜能”(论文提纲范文)
(1)微课支持下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学习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一、学习行为研究:当代教学研究的新视域 |
二、学习方式的变革凸显学习行为研究的重要性 |
三、信息技术课程发展的需要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学习行为研究现状 |
二、国内学习行为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意义 |
第四节 研究内容和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论文研究框架 |
三、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概念 |
第一节 理论基础 |
一、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
二、行为科学理论 |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第二节 相关概念界定 |
一、高中信息技术课程 |
二、微课 |
三、学习行为 |
四、学习分析技术 |
第三章 问卷调查与分析 |
第一节 问卷设计与实施 |
一、调查对象 |
二、问卷的设计 |
三、数据的收集与分析 |
第二节 问卷调查信效度检验 |
一、信度 |
二、效度 |
第三节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学习行为现状分析 |
第四章 实验研究与分析 |
第一节 微课支持下的信息技术课程设计与实施 |
一、课程设计与制作 |
二、课程设计的合理性分析 |
第二节 课程测试卷的设计 |
一、测试卷的编制 |
二、测试卷的合理性分析 |
第三节 微课支持下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对学习行为的影响 |
一、课堂学习行为数据的收集 |
二、课堂学习行为数据的分析 |
第四节 微课支持下的学习行为对学习效果的影响 |
一、测试数据的收集 |
二、测试数据的分析 |
第五章 学习行为改善策略 |
一、建设优质的学习支持环境 |
二、构建良好的学习监控及评价机制 |
三、重视对学习者心理的引导 |
四、调整教学组织形式 |
五、实施有效的学习行为干预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的局限与展望 |
一、研究局限 |
二、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学习行为现状调查 |
附录2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测试卷 |
附录3 微课设计脚本一 |
附录4 微课设计脚本二 |
附录5 微课设计脚本三 |
附录6 微课与非微课支持下学习行为数据 |
附录7 信息技术课程测试数据 |
致谢 |
(2)第12-14届世界健美操锦标赛中外女单成套技术动作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竞技健美操具有高度艺术性、观赏性,备受人们青睐 |
1.1.2 竞技健美操成套动作技术水平是竞赛成绩的决定因素 |
1.1.3 我国女单竞技健美操的国际地位有待提高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 |
2.2 国内有关竞技健美操的研究 |
2.2.1 有关竞技健美操规则方面的研究 |
2.2.2 有关竞技健美操训练内容的研究 |
2.2.3 有关竞技健美操后备人才培养的研究 |
2.2.4 有关竞技健美操成套动作的研究 |
2.3 国外有关健美操的研究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录像观察法 |
3.2.3 对比分析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第12-14届世锦赛中外女单比赛成绩总体概况分析 |
4.1.1 第12届世锦赛中外女单选手成绩对比分析 |
4.1.2 第13届世锦赛中外女单选手比赛成绩对比分析 |
4.1.3 第14届世锦赛中外女单选手比赛成绩对比分析 |
4.2 第12-14届世锦赛中外女单选手难度动作的对比分析 |
4.2.1 第12-14届世锦赛中外女单选手难度动作分值选择的对比分析 |
4.2.2 第12-14届世锦赛中外女单选手难度动作组别和数量的对比分析 |
4.2.3 第12-14届世锦赛中外女单选手难度动作布局的对比分析 |
4.3 第12-14届世锦赛中外女单选手成套艺术编排的对比分析 |
4.3.1 第12-14届世锦赛中外女单选手音乐速率的对比分析 |
4.3.2 第12-14届世锦赛中外女单选手操化动作组合编排的对比分析 |
4.3.3 第12-14届世锦赛中外女单选手移动路线的对比分析 |
4.3.4 第12-14届世锦赛中外女单选手过渡与连接动作的对比分析 |
4.3.5 第12-14届世锦赛中外女单选手空间转换类型的对比分析 |
4.4 第12-14届世锦赛中外女单选手成套完成方面的对比分析 |
4.5 竞技健美操女单成套技术动作发展趋势 |
4.5.1 竞技健美操女单难度动作发展趋势 |
4.5.2 竞技健美操女单成套动作艺术编排发展趋势 |
4.5.3 完成质量的发展趋势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3)开放式教学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实践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图目录 |
表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开放式教学 |
1.2.2 开放式课程管理系统 |
1.3 研究假设 |
1.4 研究目的 |
1.5 研究内容 |
1.6 研究方法 |
1.7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开放式教学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开放式教学概念界定 |
2.2 开放式教学的理论基础 |
2.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2.2 分布式认知理论 |
2.2.3 人本学习理论 |
2.2.4 多元智能理论 |
2.2.5 合作学习理论 |
2.3 开放式教学的特点 |
2.4 开放式教学理念与开放式课程管理系统的契合性 |
2.4.1 Moodle的含义 |
2.4.2 Moodle的功能模块 |
2.4.3 Moodle的特点与开放式教学要求的契合性 |
2.5 开放式教学与常规教学的比较 |
2.6 开放式教学实践的思路 |
2.6.1 教学目标的确立 |
2.6.2 开放式教学过程的设计 |
2.6.3 评价标准的计划 |
2.6.4 教学活动的展开 |
2.6.5 教学实践的反思与完善 |
第三章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分析 |
3.1 高中生特征分析 |
3.1.1 基本特征分析 |
3.1.2 课堂注意特征分析 |
3.1.3 学习动机分析 |
3.2 高中信息技术的课程理念分析 |
3.3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存在的问题 |
3.3.1 任务单一,众口难调 |
3.3.2 内容滞后,学习失趣 |
3.3.3 理论先行,学做相离 |
3.3.4 沟通闭塞,交流缺失 |
第四章 开放式教学对比实验的架构与设计 |
4.1 实验准备阶段 |
4.1.1 教学实施环境准备 |
4.1.2 教材分析 |
4.1.3 被试的选择 |
4.1.4 实验变量设计 |
4.1.5 实验问卷信度及效度分析 |
4.2 开放式教学的教学设计 |
4.2.1 确定开放式教学实施主线 |
4.2.2 教学目标制定 |
4.2.3 教学评价标准 |
4.2.4 开放式教学实施过程概述 |
4.2.5 开放式教学实施过程分析 |
第五章 开放式教学实施的结果与分析 |
5.1 对信息技术课程认知及兴趣态度的调查结果检测分析 |
5.2 对学生面向未来关键力的调查结果检测分析 |
5.3 关于本章知识水平的检测结果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成果 |
6.2 研究的创新点 |
6.3 研究的不足 |
6.4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一:对兴趣态度及课程认知调查问卷 |
附录二:对批判解决、创造力、小组合作交流、评价分析能力调查问卷 |
附录三:单元知识检测 |
附录四:组内互评调查 |
附录五:作品展示评价表 |
附录六:学生作品展示 |
(4)高三信息技术教学中学案导学策略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的现状 |
1.2.1 学案导学策略的研究概述 |
1.2.2 信息技术学案导学策略的相关研究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基本概念 |
2.1.1 教学策略 |
2.1.2 学案导学策略 |
2.2 研究的理论基础 |
2.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2.2 最近发展区理论 |
第三章 实验背景 |
3.1 高三信息技术教学现状 |
3.1.1 学生学习现状 |
3.1.2 教师教学水平 |
3.1.3 课时分配情况 |
3.2 高三信息技术低效教学原因分析 |
3.3 进行高三信息技术学案导学策略研究的有利条件 |
第四章 高三信息技术学案的编制 |
4.1 编制思路与方法 |
4.1.1 “学案”的内涵 |
4.1.2 “学案”的编写原则 |
4.1.3 高三信息技术学案的特点 |
4.2 学案的构成 |
4.2.1 学情检测 |
4.2.2 学习目标 |
4.2.3 自主学习 |
4.2.4 重难点解析 |
4.2.5 巩固提高 |
4.2.6 评价总结 |
4.3 典型学案案例及其设计思路 |
4.3.1 案例一及其设计思路 |
4.3.2 案例二及其设计思路 |
第五章 实验的实施与结果分析 |
5.1 实验的设计 |
5.1.1 研究假设 |
5.1.2 实验样本 |
5.1.3 研究变量的界定 |
5.1.4 实验的控制 |
5.1.5 实验模式 |
5.2 实验计划 |
5.3 实验数据的收集 |
5.3.1 采用调查问卷进行态度调查 |
5.3.2 利用访谈法收集资料 |
5.3.3 利用测验采集学业成绩数据 |
5.4 实验结果分析 |
5.4.1 学生学业成绩的变化 |
5.4.2 学生观念、行为、能力的变化 |
5.4.3 教师观念、行为、能力的变化 |
第六章 实验结论、不足与展望 |
6.1 实验结论 |
6.2 不足 |
6.3 展望 |
注释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5)竞技健美操中外混双选手成套技术动作的对比分析 ——以第九、十、十一届世界健美操锦标赛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前言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录像观察法 |
2.2.3 对比分析法 |
2.2.4 数理统计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规则的变化对混双项目成套动作的影响 |
3.2 第九、十、十一届竞技健美操世锦赛中外混双选手成绩对比分析 |
3.3 第九、十、十一届竞技健美操世锦赛中外混双选手难度动作对比分析 |
3.3.1 中外混双选手难度动作组别和数量均衡性统计 |
3.3.2 中外混双选手难度动作完成能力对比分析 |
3.3.3 中外混双选手难度动作的应用属类和频次表 |
3.3.4 中外混双选手难度动作分值为序统计 |
3.3.5 中外混双选手难度动作组合连接对比分析 |
3.4 第九、十、十一届竞技健美操世锦赛中外混双选手艺术编排对比分析 |
3.4.1 中外混双选手操化动作组合编排对比分析 |
3.4.2 中外混双选手操化动作移动路线统计分析 |
3.4.3 中外混双选手难度动作区域分布统计 |
3.4.4 中外混双选手空间变换对比分析 |
3.4.5 中外混双选手动力性配合与艺术分对比分析 |
3.4.6 中外混双选手过渡衔接形式统计分析 |
3.5 第九、十、十一届竞技健美操世锦赛中外混双选手完成情况对比分析 |
3.5.1 中外混双选手难度动作完成率对比分析 |
3.5.2 中外混双选手成套完成分对比分析 |
3.6 第九、十、十一届竞技健美操世锦赛中外混双选手托举动作对比分析 |
3.6.1 中外混双选手托举动作类型对比分析 |
3.6.2 中外混双选手托举动作高度与变换次数统计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
(6)信息技术在初中物理探究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信息技术应用于初中物理探究教学中的背景 |
1.2 信息技术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应用的现状 |
1.3 信息技术应用于初中物理探究教学中目的和意义 |
1.4 信息技术应用于初中物理探究教学中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2章 信息技术应用于初中物理探究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 |
2.1 “信息技术应用于初中物理探究教学现状调查(学生卷)”的调查研究 |
2.2 “信息技术应用于初中物理探究教学现状调查(教师卷)”的调查研究 |
2.3 信息技术应用于初中物理探究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
第3章 信息技术应用于初中物理探究教学的理论研究 |
3.1 初中物理探究教学 |
3.2 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理论基础 |
第4章 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探究教学的教学资源的建立 |
4.1 数字教学资源的分类 |
4.2 数字教学资源的获取 |
4.3 数字教学资源库的建设 |
4.4 数字教学资源的集成工具 |
第5章 信息技术应用于初中物理探究教学的操作策略研究 |
5.1 信息技术应用于初中物理探究教学的分析 |
5.2 信息技术在初中物理课中的运用原则 |
5.3 信息技术在应用于物理新课中的操作策略研究 |
第6章 信息技术应用于初中物理探究教学策略实践 |
6.1 信息技术应用于初中物理探究教学的建议 |
6.2 信息技术应用于初中物理探究教学策略实施和教学效果评价 |
6.2.1 在引导探究课中的实施和教学效果评价 |
6.2.2 在实验课中的实施和教学效果评价 |
6.2.3 在自主探究课中的实施和教学效果评价 |
第7章 结论 |
7.1 本课题研究的结论 |
7.2 本课题研究的局限于思考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发表和获奖的论文 |
附录 |
致谢 |
详细摘要 |
(7)多媒体技术在幼儿园教学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多媒体技术在幼儿园教学中的作用 |
1.1 多媒体技术发展状况 |
1.2 多媒体技术在幼儿园教学中的优势和作用 |
1.3 多媒体技术在幼儿园教学中的应用状况 |
1.4 多媒体技术在幼儿园教学应用中出现的负面情况 |
第2章 幼儿园应用多媒体教学前景分析 |
2.1 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幼儿园教育教学的发展 |
2.2 多媒体技术发展前瞻 |
2.3 多媒体应用于幼儿园的广阔前景 |
第3章 幼儿园应用多媒体教学前景分析 |
3.1 多媒体技术在幼儿园应用策略研究 |
3.2 幼儿园课件《活动室里的悄悄话》实例制作 |
3.2.1 实现的技术手段 |
3.2.2 制作方法策略 |
3.2.3 制作统筹分析 |
3.3 幼儿园课件《活动室里的悄悄话》使用效果分析 |
第4章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贝氏弧线球技术运动生物力学特征及竞技能力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弧线球研究综述 |
1.1 男子足球弧线球发展历程与现代足球弧线球技术的演变 |
1.1.1 男子足球弧线球发展历程 |
1.1.2 现代足球弧线球技术的演变 |
1.2 男子足球弧线球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1 目前国内外弧线球技术运动学分析采用的技术参数 |
1.2.2 世界优秀足球运动员弧线球技术特点现状 |
1.2.2.1 强调助跑的节奏和距离,及跑动的角度 |
1.2.2.2 强调支撑脚的选位、落位方法,脚的指向和关节支撑 |
1.2.2.3 强调摆腿的隐蔽性和力量 |
1.2.2.4 强调击球的部位、击球时间、击球动作等技术细节 |
1.2.2.5 强调随前动作的舒展和惯性的应用 |
1.2.3 男子足球运动员弧线球技术发展趋势 |
1.3 研究意义 |
2 运动生物力学及其在足球弧线球技术研究中的应用 |
2.1 足球弧线球技术分析 |
2.2 足球弧线球技术的运动生物力学分析 |
2.2.1 时间特征 |
2.2.2 空间特征 |
3 研究对象和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数理统计法 |
3.2.3 信息技术法 |
3.2.3.1 素材的获取 |
3.2.3.2 素材的初步处理 |
3.2.3.3 资料的数字化 |
3.2.3.3.1 视频资料的采集和处理 |
3.2.3.3.2 图片资料的采集与处理 |
3.3 论文研究指标的确定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贝氏弧线球技术发展回顾 |
4.1.1 1992-2006 年贝氏弧线技术变化分析 |
4.1.2 1992-2006 年贝氏弧线技术特点 |
4.1.2.1 助跑的技术分析 |
4.1.2.2 支撑的技术分析 |
4.1.2.2.1 支撑脚的选位 |
4.1.2.2.2 落位方法 |
4.1.2.2.3 脚的指向 |
4.1.2.2.4 关节支撑 |
4.1.2.3 摆腿的技术分析 |
4.1.2.4 击球的技术分析 |
4.1.2.4.1 击球部位 |
4.1.2.4.2 击球时间 |
4.1.2.4.3 击球动作 |
4.1.2.5 随前动作的技术分析 |
4.2 贝氏弧线与罗伯特卡洛斯弧线球技术比较分析 |
4.2.1 助跑的方式及助跑参数平均值的比较 |
4.2.2 击球时脚踝对球的作用 |
4.2.3 击球后球体运行的轨迹 |
4.3 贝氏弧线与国外选手弧线球的运动生物力学特征分析 |
4.3.1 贝氏弧线的技术特征分析 |
4.3.1.1 助跑至支撑前的最后一步的步幅技术 |
4.3.1.1.1 助跑及最后一步的特征分析 |
4.3.1.1.2 贝克汉姆助跑最后一步技术描述 |
4.3.1.2 支撑和摆腿阶段的技术特征分析 |
4.3.1.2.1 支撑和摆腿阶段的技术特点 |
4.3.1.2.2 支撑和摆腿阶段技术描述 |
4.3.1.3 击球的技术分析 |
4.3.1.3.1 击球部位的选择 |
4.3.1.3.2 击球时间和动作 |
4.3.2 贝氏弧线的运动生物力学分析 |
4.3.2.1 空气对球体的作用 |
4.3.2.2 贝氏弧线球的原理和力学分析 |
4.3.2.2.1 球体在空中运行时的轨迹变化 |
4.3.2.2.2 贝氏弧线的力学分析 |
4.3.2.2.3 贝氏弧线与卡洛斯弧线轨迹变化描述 |
4.3.3 贝克汉姆技术特征整体过程描述 |
4.4 贝克汉姆竞技能力分析 |
4.4.1 贝克汉姆的体能 |
4.4.2 贝克汉姆的技、战术能力 |
4.4.2.1 贝克汉姆的技术能力 |
4.4.2.2 贝克汉姆的战术能力 |
4.4.3 贝克汉姆的智能 |
4.4.4 贝克汉姆的心理能力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体育学科CAI课件建设的现状与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前言 |
1.1 立题依据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 |
1.3.1 文献资料法 |
1.3.2 计算机检索法 |
1.3.3 问卷调查法 |
1.3.4 数理统计法 |
2.体育学科CAI课件建设的现状 |
2.1 CAI概述 |
2.1.1 CAI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2 CAI在国内外的发展状况 |
2.1.3 CAI课件的分类 |
2.2 对近11年体育学科CAI学术论文的分析 |
2.2.1 近11年体育学科CAI学术论文研究的走势 |
2.2.2 研究群体的特征 |
2.2.3 体育学科CAI论文研究内容的分布状况 |
2.3 历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获奖作品信息分析 |
2.3.1 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简介 |
2.3.2 参赛规模 |
2.3.3 获奖课件的地区(按省级)分布与教育信息化建设情况 |
2.3.4 获奖课件的学科分布与排名情况 |
2.3.5 体育科学、数学与总体获奖情况比较分析 |
2.4 "体育院校计算机辅助教学应用情况调查"问卷分析 |
2.4.1 调查对象总体情况说明 |
2.4.2 学生使用计算机情况分析 |
2.4.3 学生上网情况分析 |
2.4.4 学生对校园网及教学资源的关注程度及评价 |
2.4.5 学生对体育院系教师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的反馈 |
2.5 小结 |
3.《体育保健学》CAI课件的开发——以《体育保健学》为例 |
3.1 开发《体育保健学》CAI课件的意义 |
3.2 开发原则 |
3.2 开发流程 |
3.2.1 整体规划 |
3.2.2 着手制作 |
3.2.3 试用 |
3.2.4 专家审核 |
3.3 实用制作技术 |
3.3.1 课件运行窗口属性的设置 |
3.3.2 目录的设计 |
3.3.3 课件中的色彩设计 |
3.3.4 课件内部各级链接的实现 |
3.3.5 图片的应用 |
3.3.6 Flash动画(swf文件)的应用 |
3.3.7 视频的应用 |
3.3.8 按钮的应用 |
3.3.9 音频的应用 |
3.3.10 练习题的制作 |
3.3.11 知识点的扩充(插入网页) |
3.4 解决软件应用问题的办法 |
4.《体育保健学》CAI课件的效果分析 |
4.1 适用范围 |
4.2 效果分析 |
4.2.1 教学效果 |
4.2.2 获奖情况 |
5.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件 |
后记 |
(10)高职校园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一、研究意义 |
二、现状和存在问题 |
第二章 高职校园网络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的理论研究 |
一、高职校园网络教学资源的界定 |
二、相关的学习理论 |
三、基于校园网络资源的学习模式 |
四、高职校园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原则 |
第三章 高职校园网络教学资源内容建设研究 |
一、多媒体素材资源建设 |
二、多媒体课件资源建设 |
三、音像视频教学资源建设 |
四、网络课程资源建设 |
五、威海职业学院网络教学资源库建设介绍 |
第四章 高职校园网络教学资源应用研究 |
一、网络教学资源的主要应用方式 |
二、网络教学资源应用的重要领域—网络教学 |
三、应用网络教学资源促进高职教学与学习模式的改革 |
四、高职校园网络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情况调查分析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一、结论 |
二、建议 |
附录 |
注释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四、挖掘超级解霸5.5“潜能”(论文参考文献)
- [1]微课支持下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学习行为研究[D]. 许嘉炜. 闽南师范大学, 2018(01)
- [2]第12-14届世界健美操锦标赛中外女单成套技术动作的对比研究[D]. 张毓梅. 扬州大学, 2017(12)
- [3]开放式教学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实践与研究[D]. 都国京. 天津师范大学, 2014(12)
- [4]高三信息技术教学中学案导学策略的应用研究[D]. 李岩. 山东师范大学, 2013(09)
- [5]竞技健美操中外混双选手成套技术动作的对比分析 ——以第九、十、十一届世界健美操锦标赛为例[D]. 徐静. 江西师范大学, 2012(08)
- [6]信息技术在初中物理探究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李刚. 苏州大学, 2008(04)
- [7]多媒体技术在幼儿园教学中的应用[D]. 何凡. 东北师范大学, 2008(11)
- [8]贝氏弧线球技术运动生物力学特征及竞技能力分析[D]. 熊志锋. 江西师范大学, 2007(05)
- [9]体育学科CAI课件建设的现状与开发研究[D]. 张繁荣. 华中师范大学, 2007(09)
- [10]高职校园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应用研究[D]. 孙爱娟. 山东师范大学, 20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