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籼中富952品种特性及栽培技术

早籼中富952品种特性及栽培技术

一、早籼中辐952的品种特征及栽培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杨罗浩[1](2019)在《种植密度和施肥技术对晚粳产量、品质及资源利用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发展粳稻生产,既可满足市场对优质精米的需求,也有利于提高水稻的温光资源的利用率和产量。湖北省属于亚热带北部地区,气候特征适宜发展晚粳稻。但仍存在优良品种缺乏、配套栽培技术不完善等制约晚粳发展的突出问题,迫切需要加强研究解决。本试验以鄂粳403和甬优2640为材料,设置不同种植密度、施肥水平和氮肥运筹模式处理,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和施肥技术对晚粳产量、品质、资源利用,以及不同生育阶段稻田土壤和田面水氮磷含量的影响,为湖北省晚粳的高产优质高效和清洁生产提供试验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相同密度下,随施肥量的增加鄂粳403产量呈先增后减趋势,在施氮量为225kg·ha-1、N:P2O5:K2O=1:0.5:1时产量最高。在施氮量为0-225kg/ha范围内提高施肥量,穗总粒数和穗实粒数呈增加趋势,千粒重呈降低趋势。在相同施肥量下增加种植密度,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和千粒重呈增加趋势,穗总粒数和实粒数呈下降趋势;在高施肥量下适当增加种植密度有利于经济产量的提高。2.在相同施肥量下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群体最大干物质积累量、叶面积指数及其最大增长速率和快速增长期平均速率呈增加趋势,但叶面积快速增长期呈缩短趋势。在相同种植密度下随施肥量的增加,叶面积指数及其最大增长速率和快速增长期平均速率均呈先增后减趋势;在高密度下随着施肥量的增加,群体干物质积累量、最大积累速率和快速积累期平均速率呈先增后减趋势,在施氮量为225kg·ha-1时达到最大。经济产量与最大叶面积指数和群体干物质积累量、叶面积指数和群体干物质增长速率呈显着或极显着正相关。高产处理的群体结构特征为:叶面积指数最大速率约为0.39d-1,快速增长期平均速率约为0.34d-1,最大速率出现时间在移栽后17天左右,快速增长起始和终止时间分别为移栽后11天和24天左右,快速增长期14天左右;干物质积累最大速率约为0.26t·ha-1·d-1,快速增长期平均速率约为0.22t·ha-1·d-1,最大速率出现时间在移栽后39天左右,快速增长起始和终止时间分别为移栽后15天和63天左右,快速积累期48天左右。3.在相同种植密度下随施氮量在0-225kg·ha-1内增加鄂粳403糙米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均呈增加趋势;在相同施肥量下提高种植密度加工品质降低。增加施肥量稻米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先降后升,当施氮量为225kg·ha-1外观品质最好;提高种植密度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减少。4.在相同种植密度下增加施肥量,植株氮磷钾最大吸收量呈先增后减趋势,磷快速吸收期呈缩短趋势,磷吸收速率呈先增后减趋势;氮吸收速率在高密度下呈先增后减趋势;钾吸收速率在高施肥量下较大,在中低施肥量下较小。在相同施肥量下增加种植密度,氮磷钾最大吸收量、氮钾吸收速率呈增加趋势,氮钾快速吸收期呈缩短趋势,而磷快速吸收期呈延长趋势。经济产量与氮磷钾最大吸收量、最大吸收速率和快速吸收期平均速率均呈显着或极显着正相关。高产处理的养分吸收特征为:氮最大吸收速率约为3.08kg·ha-1·d-1,快速吸收期平均速率约为2.66kg·ha-1·d-1,快速吸收期28天左右;磷最大吸收速率约为0.72kg·ha-1·d-1,快速吸收期平均速率约为0.62kg·ha-1·d-1,快速吸收期87天左右;钾最大吸收速率约为10.3kg·ha-1·d-1,快速吸收期平均速率约为8.9kg·ha-1·d-1,快速吸收期21天左右。5.各时期施肥显着提高田面水总氮、溶解性总氮和硝态氮含量,但只有追施穗肥增提高铵态氮含量。总氮、溶解性总氮和铵态氮含量在移栽后30和60天较低;硝态氮含量在移栽后7天最低,但随后呈增加趋势,到移栽后30天比较稳定。田面水总磷、溶解性总磷和正磷酸盐含量均于移栽后快速降低,于移栽后45天达到较低水平且趋于稳定。在施肥处理中,种植密度为4寸×8寸、施氮量为165kg·ha-1和195kg·ha-1处理的全生育期田面水氮磷含量相对较低。各生育时期氮磷吸收量分别与田面水总氮、总磷及可溶性总磷含量存在显着或极显着正相关。6.在施肥处理中,各时期稻田土壤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以种植密度为4寸×8寸、施氮量为225kg·ha-1和255kg·ha-1时较高,以种植密度为4×6寸、施氮量为165kg·ha-1时较低。在相同种植密度下增加施肥量,土壤碱解氮含量先增后减,速效磷含量在高密度下呈先升后降趋势。土壤各形态氮磷含量与田面水各形态氮磷含量关系不密切。7.追施穗肥可显着提高甬优2640经济产量并增加穗总粒数和穗实粒数。经济产量与群体干最大物质积累量和干物质积累速率呈显着正相关。穗肥全部作促花肥处理的产量最高,最大叶面积指数和干物质量及二者增长速率、氮磷钾养分最大吸收量及吸收速率均为最大。穗肥全部作保花肥处理有利于提高穗中干物质分配比例。经济产量与群体氮磷钾最大吸收量、最大吸收速率和快速吸收期平均速率,分蘖末期到成熟期整株氮磷吸收量呈显着或极显着正相关;与氮快速吸收期和灌浆结实期营养器官中氮磷吸收呈显着或极显着负相关。追施氮肥可显着提高稻米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垩白度。

龚金龙[2](2014)在《籼、粳超级稻生产力及其形成的生态生理特征》文中研究指明追求高产更高产是稻作研究与发展的永恒主题。当前水稻种植面积因土地资源的贫乏和水资源的严重不足,已基本达到不可再增加的顶限,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是增加水稻总产量的主要途径之一。为实现这一目标,各级政府和科研工作者提出了种种设想与途径,如“高产创建”、“粮丰工程”、“超级稻”等。通过行政、科研、推广等相关单位的齐心协作,中国超级稻取得了许多重大突破,至2013年我国认定的超级稻品种已达101个之多。其中,籼型超级稻以杂交稻为主,粳型超级稻全部为常规稻,因此开展高产栽培条件下常规粳型超级稻与超级杂交籼稻群体综合生产力与产量形成的生态生理特征的系统比较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生产实践价值。本研究于2011-2012年在苏中地区,在稻麦(油)两熟籼、粳同季兼作条件下,选用能安全齐穗成熟和充分利用当地温光资源的偏迟熟高产当家籼、粳超级稻品种(中熟中籼和早熟晚粳)为试验材料,并配套高产栽培管理措施,以充分发挥其产量水平。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两种类型品种产量形成机制与生态生理特征的差异,阐明粳稻的生育优势和高产机理,以期为超级稻品种的合理利用以及增产潜力的挖掘提供依据。主要结果如下:1、粳稻产量、穗数、群体颖花量、结实率、库容量、总充实量、茎蘖成穗率、着粒密度、一二次枝梗数比值、一二次枝梗总粒数比值、每穗一次枝梗数、一次枝梗单枝梗着粒数、每穗一次枝梗总粒数、一次枝梗结实率、二次枝梗结实率、米粒终极生长量、到达最大灌浆速率的时间、灌浆速率最大时的米粒重、活跃灌浆期和有效灌浆时间均高于籼稻,而籼稻每穗粒数、千粒重、穗长、单穗粒重、每穗二次枝梗数、二次枝梗单枝梗着粒数、每穗二次枝梗总粒数、起始生长势、最大灌浆速率和平均灌浆速率则高于粳稻,灌浆速率最大时的米粒重占米粒终极生长量的百分率则表现趋势不明显。籼、粳超级稻均为异步灌浆型,但籼稻两段灌浆现象更为明显,且籼稻灌浆启动快、充实快、持续时间短、呈速起速降的态势。粳稻弱势粒灌浆前、中、后期的灌浆充实量较籼稻分别高0.73%、2.59%、3.43%,随着籽粒灌浆的持续,粳稻灌浆优势不断加大。群体茎蘖稳升稳降、有效成穗数多、穗部构成合理、结实率高、灌浆速度稳定且持续时间长以及灌浆后期弱势粒较高的灌浆质量是粳稻扩库、促充实、稳产高产的关键。2、粳稻生育前期(移栽至拔节期)干物质积累量、光合势、群体生长率、净同化率及上三叶叶长、叶基角、叶开角、披垂度和叶面积衰减率、收获指数均小于籼稻,而生育中后期(拔节至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光合势、群体生长率、净同化率及有效叶面积率、高效叶面积率、粒叶比(颖花/叶、实粒/叶、粒重/叶)、最大叶面积指数、总充实量、实收产量、生物产量、茎鞘最大输出量和表观输出量及比率均大于籼稻,差异显着或极显着。虽然粳稻主要生育期单茎干物重均不及籼稻,但群体数量优势保证粳稻具有较高的群体干物质积累量和叶面积,且随着生长发育的持续,群体光合物质生产优势不断加大,群体干物质积累量于抽穗后25d前后超过籼稻。粳稻灌浆后期(乳熟至成熟期)仍保持强劲生长优势,而灌浆初期(抽穗至乳熟期)茎鞘贮存物质合理输出,有效保障了高效光合层的安全支撑及高积累产量库的流畅充实。高生物学产量的稳定形成和叶面积“稳升缓降”态势以及拔节至成熟期较强的高效光合物质生产,是粳稻光合系统高效持续产出、灌浆充实多及高产形成的重要特征和原因。3、粳稻大田生长阶段生育进程迟于籼稻,成熟期粳稻较籼稻迟16.2d,其中抽穗至成熟期粳稻生育阶段天数较籼稻长25.82%,差异极显着。粳稻对低温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利于适当推迟抽穗结实,延长灌浆结实期与全生育期,增加对秋末温光资源的利用。粳稻经济产量、生物产量、日产量,全生育期天数、有效积温、光合有效辐射和光能利用率以及主要生育阶段天数、有效积温和光合有效辐射,抽穗至成熟期温度生产效率,拔节至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和光能利用率均高于籼稻;而灌浆速率,全生育期温度生产效率以及播种至抽穗期温度生产效率,播种至拔节期干物质积累量和光能利用率均低于籼稻,差异显着或极显着。相关分析表明,水稻实收产量与全生育期天数、日产量和灌浆结实期天数均呈极显着的正相关,而与灌浆速率呈极显着的负相关;生物产量与全生育期有效积温、光合有效辐射和光能利用率均呈极显着的正相关,而与全生育期温度生产效率呈弱的负相关。因此,在稳定提高温光资源利用率、日产量和灌浆速率的基础上,通过延长生育期,尤其是灌浆结实期,来提高有效积温和光合有效辐射,进而提高干物质阶段积累量及生物学产量,是粳稻高生产力形成的重要途径与特征之一4、籼、粳超级稻主要品质性状年度间、类型间、品种间及其二因子间、三因子间的互作效应存在显着或极显着的差异。粳稻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胶稠度、峰值黏度、热浆黏度、最终黏度和峰值黏度时间均高(长)于籼稻,垩白粒率、垩白大小、垩白度、长宽比、直链淀粉含量、蛋白质含量、崩解值和起始糊化温度均低(小)于籼稻,而消减值表现趋势不明显。相关分析表明,日平均温度、日最高温度和日最低温度对稻米加工品质和蒸煮食味品质具有负向作用,对稻米外观品质和营养品质具有正向作用,而日平均温差和日平均日照时数在米质性状的形成过程中作用不显着。因此,稳定形成高出米率、低垩白、低蛋白稻米、高黏度淀粉以及蒸煮出可口米饭是粳稻重要的品质特征之一。5、氮素吸收利用与转运特征方面:(1)粳稻平均实收产量、氮素吸收总量和百公斤籽粒吸氮量分别达10.89t/hm2、224.50kg/hm2、2.79kg,分别较籼稻高13.21%、32.74%、17.45%,差异极显着。粳稻不仅氮素积累量大,而且有效高效氮素吸收优势明显。(2)粳稻抽穗期和成熟期植株各器官以及整个生育期整株的含氮率均高于籼稻,差异显着或极显着。(3)粳稻氮素吸收利用率和农学利用率高于籼稻,但差异不显着;而粳稻氮素生理利用率、籽粒生产效率、干物质生产效率和氮肥偏生产力均低于籼稻,除氮素生理利用率外其他指标均达到显着或极显着水平。(4)成熟期,粳稻叶、茎、鞘含氮量所占比例均极显着地高于籼稻,而粳稻穗中含氮量所占比例则极显着低于籼稻,籼稻氮素收获指数极显着高于粳稻。(5)抽穗至成熟期,粳稻叶、茎、鞘氮素转运量、表观转运率和转运贡献率均小于籼稻,除鞘的氮素转运贡献率外其他指标均达显着或极显着水平。(6)籼稻高氮籽粒主要依靠抽穗前源器官中贮积的氮素的输出与转运,粳稻较高的氮素吸收总量则主要依靠生育中后期(拔节至成熟期)氮素的高速吸收。因此,在稳定生育前期(移栽至拔节期)氮素吸收的基础上,大幅提高生育中期和后期(拔节至成熟期)氮素吸收速率和氮素积累量,是稳定形成较高的氮素吸收总量及粳稻高产形成的关键。6、根系形态生理特征方面:(1)整个生育期,粳稻的根冠比、每条根长、发根数、发根体积、发根干重及颖花根流量、穗数、群体颖花量、结实率和实收产量均高于籼稻,而根直径、每穗粒数和千粒重低于籼稻,其中根冠比、每条根长、颖花根流量、穗数、每穗粒数、结实率和实收产量差异达显着或极显着水平;(2)粳稻抽穗前(含抽穗期)单茎根干重、总根长、根数、根体积和根系总吸收表面积及根密度均低于籼稻,但差异不显着,而成熟期这6个指标粳稻均显着或极显着高于籼稻;(3)粳稻拔节前单茎活跃吸收表面积和活跃吸收表面积比均小于籼稻,而拔节后(含拔节期)两者差异趋势与之相反,差异显着或极显着;(4)除拔节期群体根干重、拔节期和抽穗期群体根数外,其他群体形态生理特征指标粳稻均显着或极显着高于籼稻;(5)无论是单茎还是群体,粳稻抽穗后0-35d根系伤流量均显着或极显着高于籼稻;(6)粳稻0-10cm土层根系干重所占比例极显着低于籼稻,10cm以下土层根系干重占根系总干重的比例极显着高于籼稻,粳稻扎根更深,进一步强化了植株抗倒防早衰能力。与超级杂交籼稻相比,常规粳型超级稻抽穗后根系生长优势不断加大,特别是群体生长优势,成熟期粳稻所有根系形态生理特征指标均优于籼稻,是粳稻高产形成的重要原因和保障。7、抗倒支撑特征方面:(1)粳稻实收产量较籼稻高11.79%,差异极显着;基部0-20cm节间抗折力极显着高于籼稻、倒伏指数极显着低于籼稻,没有出现明显倒伏现象,而籼稻扬两优6号和两优培九田间表观倒伏率分别达12.35%、13.05%;(2)粳稻基部四个节间弯曲力矩均极显着小于籼稻、抗折力均极显着大于籼稻,最终粳稻基部第1至第4节间的倒伏指数均极显着低于籼稻;(3)粳稻各节间长度和株高以及基部节间外径、秆型指数、重心高和相对重心高度均小于籼稻,差异显着或极显着,而穗下节间长/秆长粳稻极显着大于籼稻;(4)粳稻六个伸长节间的茎秆粗度和茎壁厚度均小于籼稻,其中基部第1至第4伸长节间的茎秆粗度达到显着或极显着水平;(5)粳稻各节间茎秆干重均小于籼稻,两优培九各节间叶鞘干重极显着高于其他3个品种,且粳稻基部第2节间单位节间茎秆干重略高于籼稻,而基部第1、3、4、5、6节间粳稻单位节间茎秆干重均低于籼稻;(6)粳稻单穴固持力和抗弯阻力均显着或极显着大于籼稻,而按压恢复度显着或极显着小于籼稻。可见粳稻固持抗倒能力较强、籼稻抗倒恢复能力较强,且粳稻能协调达到高产与抗倒,这可能与其弯曲力矩小、抗折力大、株高矮、节间配置合理、重心低以及基部节间物质充实足等有关。这些可为江苏稻区以及同类生态稻区乃至整个南方适粳区实施新一轮的“籼改粳”提供参考。但在大面积推广应用中,还应切合当地自然和社会资源,坚持“宜粳则粳、宜籼则籼”。此外,“籼改粳”还存在品种耐热性不强、农资投入大、环境污染重、抗病虫性差、储备技术不足、生产习惯不符、部分地区生产设施落后等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与攻关。

郑晓微[3](2013)在《瑞安市双季稻机插栽培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瑞安市地处浙江东南沿海,粮食生产以双季水稻为主,本文针对瑞安市当前双季机插稻生产中存在“播种量大、秧苗素质差、基本苗多和适合连晚机插的品种较少”等问题,以早稻中早39和杂交晚稻天优华占、甬优9号等为材料,研究了不同的播种量、育秧方式、移栽密度和氮肥用量对双季稻秧苗生育特性及产量构成的影响,其结果如下:1、双季机插稻培育壮秧技术试验:播种量试验表明,机插早稻110g播种量、连晚90g播种量处理的秧苗素质佳,生物产量指标高,产量在各处理中位居首位。分析其产量构成因素,每穗颖花量、总颖花量、结实率在各处理中最高,因此机插每盘播种量(芽谷)早稻110g、连晚90g为宜。不同床土类型育秧对比试验表明,以“基质”或“黄泥土+基质母剂”作为床土培育的秧苗个体健壮,茎基宽大,弱苗率低,机插质量好。移栽大田后,返青活棵较快,单位面积有效分蘖多,最终获得的实际产量高。故“基质”或“黄泥土+基质母剂”是比较理想的机插双季稻育秧床土。2、双季机插稻适宜品种筛选与茬口合理搭配:从品种筛选试验来看,瑞安市机插早稻品种可选择生育期短、早期耐低温品种如中早39和中嘉早17等,连晚可选择穗粒兼顾型品种如天优华占和甬优9号等。从品种搭配来看,不同搭配方式间有一定的产量差距,其中以中偏迟熟早籼-中偏迟熟晚籼搭配产量最高(如中早39-甬优9号),中熟早籼-中熟晚籼产量最低,但差异不明显。从茬口安排来看,机插早稻播种期一般为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的3月下旬;机插一般在4月中下旬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3℃;机插连晚播种期根据机插早稻齐穗期推算早稻成熟期,再由早稻成熟期往前推15d的日期播种;机插早稻一般为3月20-25日播种,4月20日左右机插,机插连作晚稻一般在6月底-7月初播种,7月25日左右机插,确保9月底前能安全齐穗和11月中下旬成熟。3、双季机插稻本田最佳密度试验:早稻选用行距30cm×株距14cm(密度1.63万丛/667m2)、晚稻选用行距24cm×株距21cm(密度1.33万丛/667m2)配置有利于水稻生长发育,有利于增加每穗粒数、实粒数和结实率,从而提高经济系数并获得较高产量。4、氮肥用量和施用方法对机插连作晚稻产量形成的影响:在移栽后12~54d,机插连晚的茎蘖数随着施氮量的降低而降低,表现为氮素量化优势,成穗率随施氮量的降低而升高,表现为氮素量化劣势,施氮各处理间差异不是很明显,但与不施氮的处理差异显着;从产量结构来看,在一定施氮范围内,随着施氮量增加穗总粒数、实粒数和千粒重均减少,但结实率随施氮量增加而提高。因此,在基肥用量相同的前提下,天优华占这一类型的连晚机插以总纯氮用量157.5kg/hm2和“基肥﹕蘖肥﹕穗肥=3﹕3﹕4”运筹方式施肥有利于产量的提高。

陆艳婷,张小明,王俊敏,金庆生[4](2013)在《浙江省水稻诱变育种研究进展》文中提出回顾了50多年来浙江省核农学诱变育种的主要成就,阐述了辐射诱变育种、诱变效应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相结合在水稻育种中取得的成绩,探讨今后水稻诱变育种的发展趋势,为定向育种服务。

彭从胜[5](2012)在《1999-2009年江西省审定的水稻品种及其系谱分析》文中认为1999-2009年,江西省及省外育种工作者充分利用国内外优异资源,综合运用各种育种方法,先后培育出大量的水稻常规品种和杂交水稻组合,为江西乃至全国水稻生产的发展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本文对1999-2009年期间的江西省水稻育种工作进行了初步总结,基本理顺了江西省审定的水稻品种的系谱关系,可为今后的育种工作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参考。主要结果如下:(1)1999-2009年期间,通过江西省审定推广的常规早籼品种有30个,根据它们的亲缘关系作出了以中156、浙9248、赣早籼7号、中优早3号、嘉育948、金早47、舟903、嘉育253为基础的系谱图,并对这些骨干亲本的性状进行了描述。江西省早籼品种的选育方法主要以杂交选育的为主,占所有育成品种的70%;所有品种的亲本矮源最初主要来自矮脚南特、矮仔占和IR8;早籼品种的抗病性水平较以前有提高,抗源基本上来自从国外引进的种质;品质较以前有大幅度提升,但产量水平基本持平;各育种单位都很重视骨干亲本的发现与利用。(2)1999-2009年期间,通过江西省审定推广的常规晚籼品种有20个,根据它们的亲缘关系作出了以粤香占、籼粳89、赣晚籼30号等为基础的系谱图,并对上述的骨干亲本的性状进行了描述。从育成品种系谱来看,育成的主要晚籼品种多数来自几个骨干亲本,遗传基础相对脆弱;从育种方法来看,和早籼常规稻一样,最主要的育种方法为杂交选育,其他方法育成品种不多;从育种目标来看,育成的品种品质整体上较优,产量水平没有大幅度提高;育种目标呈多元化。(3)初步作出了三系与两系杂交早、晚稻组合的系谱图,同时总结了三系不育系、光温敏核不育系及杂交稻组合的选育进展。(4)初步对1999-2009年江西省水稻育种工作的经验进行了总结,对今后江西水稻育种策略提出一些建议。

刘庆龙,严文潮,俞法明,祁永斌,吴关庭,金卫,金庆生[6](2012)在《高产抗病早籼品种辐501的选育》文中认为辐501是以早籼中间材料Z96-12为母本、Z95-03为父本杂交,F1代干种子经过80Gy60Coγ射线,M6F6代干种子经过300Gy60Coγ射线2次辐照处理,采用系谱法育成的一个早籼常规品种。该品种表现丰产性和稳产性较好,生育期适中,抗稻瘟病和适应性广等特性,并于2011年2月通过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陆艳婷,张小明,王俊敏,金庆生[7](2012)在《浙江省水稻诱变育种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回顾了50多年来浙江省核农学诱变育种的主要成就,阐述了辐射诱变育种、诱变效应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相结合在水稻育种中取得的成绩,探讨今后水稻诱变育种的发展趋势,以及与现代生物技术相结合来提高水稻育种效率,为定向育种服务。

邹小维[8](2012)在《光温敏核不育系HD9802S候选不育基因的amiRNA双元表达载体构建与遗传转化》文中认为光温敏核不育水稻是一种重要的种质资源,目前已知光温敏核不育基因分布广泛,在不同的光温敏核不育系中差异较大。籼型温敏核不育系HD9802S的育性受一对主效隐性基因控制,被定位于水稻第二号连锁群上的SSR分子标记RM5897和RMAN8之间的46.5kb范围内,该基因暂命名为HDtmS。围绕该不育基因,本研究做了以下4个方面的工作:①在BGI Rise Genome Database数据库中检索位于该区间的序列(编号为Scaffold002359),并通过Fgenesh软件对Scaffold002359序列预测了3个基因共7个ORF,利用在线设靶软件共选择了21个靶位点。②以miR528天然结构为基础,利用一步PCR反扩法将21个靶位点替换miR528的茎序列,而侧翼及环结构不变,从而获得含有目的表达单元的供体载体(pDONOR-HDtms),再通过MAGIC方法将供体载体与受体载体(p1301-gfp)接合,从而获得amiRNA (Artificial microRNA)双元表达载体。③通过遗传转化,获得再生植株。④利用PCR技术检测组培苗,将阳性植株移栽至大田,通过Southern blot检测田间转基因植株的拷贝数,观察部分植株的花粉育性并统计结实率。现已获得7个amiRNA载体的转基因阳性植株,分别为p528-3、p528-6、 p528-8、p528-10、p528-15、p528-18、p528-19。其中以上靶位点分别获得转基因植株8、4、6、6、5、5、4株。PCR及Southern blot检测表明目的表达单元已成功导入籼稻9311中;而花粉育性检测试验表明:p528-8阳性植株花粉大都不育,结实率也很低。

陈小军[9](2012)在《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培矮64S基因组甲基化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DNA甲基化作用是一种重要的表观遗传现象,可在不改变细胞DNA碱基序列的情况下调控细胞内的基因表达,它参与了胚胎发育、基因组印迹、细胞分化、X染色体失活和细胞记忆等诸多生物学过程。DNA甲基化既可遗传,也可发生逆转,而且存在特定的动态变化模式。“培矮64S”是一种重要的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在超级稻等水稻育种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水稻全基因组测序工作的完成以及后续的蛋白质组、表观基因组、基因组注释等工作的不断开展,目前对光温敏核不育水稻在细胞学、生理生化和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的研究已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并且部分不育基因已被克隆并定位到相应的染色体上。鉴于光温敏核不育系水稻育性转换的遗传机制仍不十分明确,因此包括甲基化修饰在内的表观遗传学作用对水稻育性影响的研究已经开展。在本研究中我们通过分析培矮64S不育与可育株间基因组DNA甲基化水平的差异情况,并且推测了光温敏不育的育性转换机制与DNA甲基化之间可能的关系,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MSAP技术,研究了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培矮64S不育株、可育株减数分裂期幼穗DNA的甲基化差异,利用192对选扩引物组合在PAGE大板胶上共得到了27,417条带,其中不育株与可育株间的差异性条带数为1,215;挑取其中的346条差异带,经回收、克隆、转化和测序,通过Blast分析,在水稻数据库中找到了95对同源序列,其中10对为高度同源序列,涉及光合作用系统、线粒体呼吸传递链、细胞骨架和信号级联反应等过程。对blast得到的7对高度同源序列进行RT-PCR验证,结果表明,D2(光合系统II的核心肽链基因)、P700(光合作用中光合系统I的apoprotein A1关键基因)和Nad7(线粒体呼吸链的NADH脱氢酶的亚基)、VIP2、Cyt f、Ret和MTs等7个功能基因在不育系S中都有很高的表达量,而在可育系F中表达量较低。对比分析MSAP的甲基化图谱,发现这三个基因在可育系F中都出现了甲基化,它们都与光合作用或能量代谢有关。这说明功能基因D2、P700、Nad7、VIP2、Cyt f、Ret和MTs在可育系F中被甲基化,进而参与育性转换的调控之中。2、利用甲基化DNA免疫共沉淀高通量测序(MeDIP-sequencing)技术,分析了培矮64S全基因组水平DNA甲基化情况,对CpG Island、upstream2k、5’ UTR、 CDS、Intron、3’ UTR和downstream2k等功能元件上的甲基化分布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不育株和可育株基因组的upstream2k和downstream2k元件上分布的reads最多,说明这两种功能元件的甲基化水平也高,相对来说3’UTR和5’UTR上甲基化水平最低;不育株与可育株在所有功能元件上都存在着甲基化的差异,其中CpG Island区域的reads平均覆盖深度(可代表该位点的甲基化水平)差异明显,不育株的甲基化水平低于可育株,基因元件Intragenic中甲基化水平也是不育株低于可育株;Peak统计发现upstream2k、downstream2k、Intron和CDS元件上的peak数较多,而5’ UTR和3’ UTR上peak分布最少,peak覆盖度的高低代表了该区域甲基化程度的差异;基于样品间peak覆盖度的差异比对不育株与可育株的6种基因元件,共找到1126个差异基因,以upstream2k和downstream2k上分布最多。另外,用GO和Pathway功能分析比较了不育株与可育株间的差异基因,探讨了与光温敏核不育育性转换可能相关的基因。目前,对于光温敏核不育水稻的育性遗传机制与基因组水平的DNA甲基化水平的关系尚未见有报道,我们通过MSAP和MeDIP技术,发现培矮64S不育株基因组DNA甲基化水平明显低于可育株,用MSAP方法得到95个差异基因,用MeDIP方法得到了1126个差异基因。这些结果,为我们进一步开展对光温敏核不育水稻育性遗传机理的后续研究提供了实验数据、奠定了工作基础。

王传蕾[10](2010)在《水稻长生育期关键基因LBVP(t)的精细定位及水稻锌指基因ZOS5-07的功能分析》文中提出论文内容分为两个部分:1)一个水稻生育期控制基因LBVP(t)的精细定位;2)一个水稻锌指基因ZOS5-07的功能分析。水稻抽穗期长短主要由其感光性和基本营养生长性决定。本课题组从粳稻品种日本晴种子辐射诱变后代中发现了一个基本营养生长期明显延长的单基因隐性突变体lbvp (long basic vegetative growth period),该基因被命名为LBVP(t).本文在初步定位的基础上,利用lbvp突变体与Acc8558杂交的F2代群体中的突变体植株对LBVP(t)基因进行精细定位。新设计合成了23对SSR标记及23对Indel标记,其中有4对SSR标记和5对Indel标记在两亲本之间表现出多态性。用这9对引物对F2群体中的1035个突变体植株进行连锁分析,将LBVP(t)基因定位在6号染色体两个重叠的PAC克隆上约0.9cM的区域内,物理距离为180Kb。该区域中共有23个基因,我们初步将其中的DNAO-甲基转移酶基因和C3HC4锌指基因作为LBVP(t)的候选基因,进—步的基因组序列分析和基因表达分析正在进行中。根系是水稻的重要营养器官,起固着、吸收养分和水分的作用。我们在分析C2H2锌指基因表达的芯片数据时发现ZOS5-07在根部优势表达,推测该基因可能参与调节水稻根系的发育。本实验构建了ZOS5-07的过量表达载体Vbi:ZOS5-07、抑制表达的RNAi载体pTCK303-ZOS5-07和GUS表达载体pZOS5-07:GUS。将这三种载体分别转到中花15后,经检测经获得了18个T0代过量表达转基因株系,21个T1代抑制表达的转基因株系;转GUS基因的苗还在分化过程中。对转基因水稻幼苗的根部形态初步观察发现,增强ZOS5-07表达的幼苗主根较野生型明显增长且侧根增多;减少ZOS5-07表达幼苗的主根比野生型短且侧根不发达。这些结果初步证明ZOS5-07基因可能参与调节水稻根系的发育。

二、早籼中辐952的品种特征及栽培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早籼中辐952的品种特征及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种植密度和施肥技术对晚粳产量、品质及资源利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 研究问题的由来
        1.1 中国水稻“籼改粳”发展历程
        1.2 粳稻发展的优势及制约因素
    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2.1 施肥水平和种植密度与水稻产量形成的关系
        2.2 施肥量和种植密度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2.3 稻田氮磷迁移转化与农田面源污染
    3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种植密度和施肥量对晚粳产量、品质及资源利用的影响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点
        2.2 试验材料
        2.3 试验设计
        2.4 试验方法
        2.5 调查测定项目
        2.6 实验分析方法
    3 模型与数据统计分析
    4 结果与分析
        4.1 种植密度和施肥量对鄂粳403 个体生长发育的影响
        4.2 种植密度和施肥量对鄂粳403 群体发育及特征的影响
        4.3 种植密度和施肥量对鄂粳403 产量影响
        4.4 种植密度和施肥量对鄂粳403 稻米品质的影响
        4.5 种植密度和施肥量对鄂粳403 养分吸收和分配的影响
        4.6 种植密度和施肥量对稻田土壤和田面水养分含量的影响
    5 讨论
        5.1 不同种植密度与施肥量下晚粳的产量形成
        5.2 不同种植密度与施肥量对晚粳稻米品质的影响
        5.3 不同种植密度与施肥量对晚粳养分吸收和利用的影响
        5.4 不同种植密度与施肥量对晚粳稻田土壤与田面水养分含量的影响..
    6 结论
第三章 晚粳适宜氮肥运筹模式研究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点
        2.2 试验材料
        2.3 试验设计
        2.4 试验方法
        2.5 调查测定项目
        2.6 实验分析方法
    3 统计分析
    4 结果与分析
        4.1 不同氮肥运筹模式对个体生长发育的影响
        4.2 不同氮肥运筹模式群体发育及特征
        4.3 不同氮肥运筹模式对产量形成的影响
        4.4 不同氮肥运筹模式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4.5 不同氮肥运筹模式对植株养分吸收和分配的影响
    5 讨论
        5.1 不同施氮模式对二季晚稻产量形成的影响
        5.2 不同施氮模式对二季晚稻群体发育特征的影响
        5.3 不同施氮模式对二季晚稻养分氮吸收的影响及其与产量形成的关系
        5.4 不同施氮模式对二季晚稻稻米品质形成的影响
    6 结论
第四章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2)籼、粳超级稻生产力及其形成的生态生理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2 国内外研究进展
        2.1 超级稻的发展
        2.2 “籼改粳”的发展
        2.3 籼、粳超级稻的差异
    3 研究选题的提出
    4 研究思路、内容和技术路线图
        4.1 研究思路
        4.2 研究内容
        4.3 技术路线图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籼、粳超级稻产量构成特征的差异
    摘要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试验设计和栽培管理
        1.3 测定内容与方法
        1.4 数据计算与统计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籼、粳超级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差异
        2.2 籼、粳超级稻产量形成的差异
    3 讨论
        3.1 关于籼、粳超级稻产量的差异
        3.2 关于籼、粳超级稻产量构成因素的差异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籼、粳超级稻光合物质生产与转运特征的差异
    摘要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试验设计与栽培管理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籼、粳超级稻群体叶面积动态特征的差异
        2.2 籼、粳超级稻干物质生产积累特征的差异
        2.3 籼、粳超级稻生育前、中期光合物质生产与冠层结构的差异
        2.4 籼、粳超级稻生育后期光合物质生产与输出特征的差异
    3 讨论
        3.1 关于籼、粳超级稻生物学产量及其阶段形成特征的差异
        3.2 关于籼、粳超级稻干物质生产与转运特征的差异
        3.3 关于籼、粳超级稻光合生产特征的差异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籼、粳超级稻生育期与温光资源利用特征的差异
    摘要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试验设计和栽培管理
        1.3 测定内容与方法
        1.4 数据计算与统计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籼、粳超级稻生育期的差异
        2.2 籼、粳超级稻有效积温及其利用特征的差异
        2.3 籼、粳超级稻光合有效辐射及其利用特征的差异
    3 讨论
        3.1 关于籼、粳超级稻生育期的差异
        3.2 关于籼、粳超级稻温光资源利用的差异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籼、粳超级稻主要品质性状和淀粉RVA谱特征的差异
    摘要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试验设计和栽培管理
        1.3 测定内容与方法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籼、粳超级稻主要品质性状的差异
        2.2 籼、粳超级稻淀粉RVA谱特征的差异
        2.3 稻米主要品质性状和淀粉RVA谱特征值与灌浆结实期温光因子的关系
    3 讨论
        3.1 关于稻米品质形成的影响因素
        3.2 关于籼、粳超级稻品质特征的差异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六章 籼、粳超级稻氮素吸收利用与转运特征的差异
    摘要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试验设计和栽培管理
        1.3 测定内容与方法
        1.4 数据计算与统计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籼、粳超级稻主要生育期群体干物重、植株含氮率和氮素积累量的差异
        2.2 籼、粳超级稻氮素阶段吸收量和阶段吸收速率的差异
        2.3 籼、粳超级稻氮素利用效率的差异
        2.4 籼、粳超级稻氮素转移特征的差异
    3 讨论
        3.1 关于籼、粳超级稻氮素阶段吸收积累特性的差异
        3.2 关于籼、粳超级稻氮素转运特征的差异
        3.3 关于籼、粳超级稻氮素利用特征的差异
        3.4 关于籼、粳超级稻高产栽培的精确施氮差异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七章 籼、粳超级稻根系形态生理特征的差异
    摘要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试验设计和栽培管理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1.4 计算方法与数据统计
    2 结果与分析
        2.1 籼、粳超级稻根系干物质积累及分布特征的差异
        2.2 籼、粳超级稻根系主要形态性状指标的差异
        2.3 籼、粳超级稻根系主要生理性状指标的差异
    3 讨论
        3.1 关于籼、粳超级稻根系形态生理特征的差异及其与产量形成的关系
        3.2 关于籼、粳超级稻根系在土层中的分布差异
        3.3 关于籼、粳超级稻个体与群体根系形态生理特征的差异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八章 籼、粳超级稻茎秆抗倒支撑特征的差异
    摘要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试验设计和栽培管理
        1.3 测定内容与方法
        1.4 数据计算与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籼、粳超级稻茎秆抗倒特性的差异
        2.2 籼、粳超级稻茎秆物理特征的差异
        2.3 籼、粳超级稻茎秆充实性状的差异
        2.4 籼、粳超级稻茎秆力学特性的差异
    3 讨论
        3.1 关于籼、粳超级稻生产力与抗倒伏能力的关系
        3.2 关于籼、粳超级稻茎秆形态和充实特征的差异
        3.3 关于籼、粳超级稻茎秆力学指标的差异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九章 结论与讨论
    1 结论
        1.1 超级粳稻的生育优势与高产特征
        1.2 超级籼稻的生育特性与高产关键
        1.3 籼、粳超级稻高产栽培途径
        1.4 籼、粳超级稻高产生育动态指标
        1.5 因地制宜地实施“籼改粳”
    2 讨论
        2.1 “籼改粳”的相对优势及发展对策
        2.2 “籼改粳”推广中可能面临的问题
    3 创新点
    4 本研究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研究计划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3)瑞安市双季稻机插栽培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课题提出的背景
        1.1.2 课题的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1.3.3 研究方法
        1.3.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早稻机插栽培关键技术研究
    2.1 试验方案
        2.1.1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2 试验设计
        2.1.3 测定内容和方法
        2.1.4 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不同播种量对机插早稻秧苗生育特性的影响
        2.2.2 不同床土类型对机插早稻秧苗生育特性的影响
        2.2.3 不同移栽密度对机插早稻大田生长和产量形成影响
    2.3 小结
第三章 连作晚稻机插栽培关键技术研究
    3.1 试验方案
        3.1.1 试验材料与方法
        3.1.2 试验设计
        3.1.3 试验记载内容和方法
        3.1.4 试验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播种量对机插连晚生育特性的影响
        3.2.2 不同床土类型对机插连晚生育特性的影响
        3.2.3 不同移栽密度对晚稻大田生长和产量形成影响
        3.2.4 氮肥用量和施用方法对机插连作晚稻产量形成的影响
    3.3 小结
第四章 机插双季稻品种搭配和连作晚稻品种筛选
    4.1 试验方案
        4.1.1 试验材料与方法
        4.1.2 试验设计
        4.1.3 试验记载内容和方法
        4.1.4 试验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3 小结
第五章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4)浙江省水稻诱变育种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水稻诱变育种
2 水稻辐射诱变效应
    2.1 生育期
    2.2 株高和抗倒性
    2.3 品质
    2.4 抗性
3 展望

(5)1999-2009年江西省审定的水稻品种及其系谱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本文中使用的符号说明
前言
    1 国内研究现状概述
    2 选题目的和意义
    3 研究目标与内容
第一章 江西省主要常规早籼品种系谱
    1.1 赣早籼系列品种系谱
        1.1.1 中156、浙9248及衍生品种
        1.1.2 赣早籼7号及衍生品种
        1.1.3 中优早3号及衍生品种
        1.1.4 其他赣早籼品种的系谱
    1.2 其他常规早籼品种系谱
        1.2.1 嘉育948及衍生品种系谱
        1.2.2 金早47及衍生品种系谱
        1.2.3 舟903及衍生品种系谱
        1.2.4 嘉育253及衍生品种系谱
        1.2.5 其他常规早籼品种的系谱
    1.3 小结与讨论
第二章 江西省主要常规晚籼品种系谱
    2.1 赣晚籼系列品种系谱
        2.1.1 粤香占及衍生品种
        2.1.2 粳籼89及衍生品种
        2.1.3 赣晚籼30号及衍生品种
        2.1.4 其他赣晚籼系列品种系谱
    2.2 其他常规晚籼品种系谱
    2.3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江西省“三系”杂交稻品种及其系谱
    3.1 三系不育系及其组配早稻杂交组合
        3.1.1 金23A组合系谱图及代表品种
        3.1.2 中9A组合系谱图及代表品种
        3.1.3 优ⅠA组合系谱图及代表品种
        3.1.4 荣丰A与KneA组合系谱图及代表品种
        3.1.5 其他不育系组合系谱图
    3.2 三系不育系及其组配的晚稻杂交组合
        3.2.1 中9A组合系谱图及代表品种
        3.2.2 金23A组合系谱图及代表品种
        3.2.3 协青早A组合系谱图及代表品种
        3.2.4 珍汕97A、T98A、天丰A、K17A与五丰A组合系谱图及代表品种
        3.2.5 其他不育系组合系谱图
    3.3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江西省“两系”杂交稻品种及其系谱
    4.1 光温敏核不育系及其组配早稻杂交组合
        4.1.1 株1S及其组配杂交组合
        4.1.2 田丰S-2及其组配杂交组合
        4.1.3 其他不育系及其组配杂交组合
    4.2 光温敏核不育系及其组配晚稻杂交组合
        4.2.1 安湘S及其组配杂交组合
        4.2.2 培矮64S及其组配杂交组合
        4.2.3 其他不育系及其组配杂交组合
    4.3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育种工作总结与策略探讨
    5.1 育种工作总结
    5.2 今后育种策略探讨
        5.2.1 扩大优质亲本资源遗传基础,注意有利基因的开发利用
        5.2.2 重用骨干亲本,注意特异性种质资源的利用
        5.2.3 常规育种和现代生物技术结合,育成品种多元化
参考文献
致谢

(6)高产抗病早籼品种辐501的选育(论文提纲范文)

1 辐501的选育过程
2 特征特性
    2.1 产量表现
    2.2 生育期
    2.3 植株形态和经济性状
    2.4 抗性与米质
3 推广应用

(8)光温敏核不育系HD9802S候选不育基因的amiRNA双元表达载体构建与遗传转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光温敏核不育基因的研究进展
    1.2 水稻光温敏核不育基因的定位研究进展
        1.2.1 水稻光敏核不育基因的定位研究
        1.2.2 水稻温敏核不育基因的定位研究
    1.3 mi RNA的研究概况
        1.3.1 mi RNA的作用机制
    1.4 RNA干扰与植物基因功能研究
    1.5 转基因技术及应用
        1.5.1 农杆菌介导法
        1.5.2 基因枪法
        1.5.3 其他水稻转基因方法
    1.6 本研究的内容和目的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2.1 供试材料
        2.1.1 水稻材料
        2.1.2 菌种及质粒
        2.1.3 培养基及其配制
        2.1.4 主要试剂
        2.1.5 主要仪器和设备
        2.1.6 主要溶液及其配制
    2.2 实验方法
        2.2.1 HD9802S候选不育基因HDtms的amiRNA表达载体的构建
        2.2.1.1 含有amiRNA表达候选基因HDtms靶位点的选择及引物的合成
        2.2.1.2 构建含有amiRNA表达单元的供体载体pDONOR-HDtms
        2.2.1.3 产物的回收和纯化
        2.2.1.4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E.coli)的制备
        2.2.1.5 大肠杆菌的常规转化
        2.2.1.6 菌落PCR检测
        2.2.1.7 质粒DNA的提取
        2.2.1.8 元载体p1301-HDtms的构建
        2.2.1.9 农杆菌(EHA105)感受态的制备
        2.2.1.10 电击法转化农杆菌(EHA105)
        2.2.2 籼稻9311愈伤组织的转化
        2.2.2.1 愈伤组织的诱导
        2.2.2.2 愈伤组织的继代
        2.2.2.3 农杆菌转化水稻愈伤组织
        2.2.2.4 愈伤组织的洗涤与筛选
        2.2.2.5 分化与生根
        2.2.2.6 炼苗及移栽
        2.2.3 转基因植株的检测
        2.2.3.1 SDS法提取水稻基因组DNA
        2.2.3.2 CTAB法提取水稻基因组DNA
        2.2.3.3 PCR反应体系
        2.2.3.4 胶回收试剂盒回收DNA
        2.2.3.5 制备杂交用的DNA探针
        2.2.3.6 探针灵敏度检测
        2.2.3.7 Southern blot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供体载体p DONOR-HDtms的构建
    3.2 元载体p 1301-HDtms的构建
        3.2.1 MAGIC的原理
        3.2.2 重组子的检测
    3.3 p1301-HDtms双元表达载体转化农杆菌并验证amiRNA表达单元及潮霉素基因
    3.4 农杆菌介导法转化籼稻9311
    3.5 转基因植株的检测
        3.5.1 转基因植株的基因组DNA
        3.5.2 PCR检测
        3.5.3 转基因植株的花粉育性检测
        3.5.4 结实率统计
        3.5.5 Southern blot检测
第四章 讨论
    4.1 amiRNA双元表达载体的构建
    4.2 农杆菌介导法转化籼稻9311的愈伤组织
    4.3 转基因植株的检测
    4.4 转基因拷贝数与花粉育性下降可能的关联性
参考文献
致谢

(9)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培矮64S基因组甲基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前言
    1.1 植物雄性不育
        1.1.1 细胞质雄性不育水稻
        1.1.2 核不育水稻
        1.1.2.1 光温敏核不育水稻的细胞学研究
        1.1.2.2 光温敏核不育水稻的生理生化研究
        1.1.2.3 光温敏核不育水稻的遗传机制研究
        1.1.2.4 光温敏核不育水稻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1.1.2.5 光温敏核不育水稻的基因定位与克隆
    1.2 植物甲基化分析
        1.2.1 DNA甲基化的研究方法
        1.2.1.1 甲基敏感扩增片段多态性
        1.2.1.2 甲基化DNA免疫共沉淀测序
    1.3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甲基敏感扩增片段多态性分析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2.1 样品DNA的提取
        2.2.2 MSAP分析
        2.2.3 差异条带处理
        2.2.4 幼穗RNA的提取
        2.2.5 Real-time PCR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酶切、预扩增、选择性扩增结果
        2.3.2 PAGE及其后续分析结果
        2.3.2.1 PAGE分析
        2.3.2.2 Blast分析结果
        2.3.3 Real-time PCR结果与分析
    2.4 讨论
第三章 甲基化DNA免疫共沉淀测序
    3.1 实验材料
    3.2 实验方法与流程
    3.3 结果与分析
        3.3.1 MeDIP-Seq测序reads信息分析
        3.3.2 MeDIP-Seq数据富集区域(Peak)的信息分析
        3.3.3 基于Peak的多样品间差异性分析
        3.3.4 对两个样品间的差异基因进行GO功能富集分析
        3.3.5 两个样品间的差异基因进行pathway功能分析
    3.4 讨论
    3.5 总讨论
附录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已发表和待发表的论文
致谢

(10)水稻长生育期关键基因LBVP(t)的精细定位及水稻锌指基因ZOS5-07的功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文献综述
    第一部分 水稻生育期有关基因的研究进展
        1 水稻生育期特性及其遗传研究
        1.1 水稻生育期特性及抽穗期遗传研究
        1.2 水稻生育期感光性及其遗传研究
        1.2.1 水稻的感光性
        1.2.2 水稻感光基因的遗传研究
        1.2.3 水稻非感光基因的遗传研究
        1.3 水稻生育期基本营养生长性及其遗传研究
        1.4 水稻杂交品种生育期的遗传研究
        1.5 水稻生育期有关突变体的遗传研究
        2. 水稻生育期相关基因的染色体定位
        2.1 水稻生育期数量性状QTL定位研究与克隆
        2.2 水稻生育期相关质量性状的基因定位
        3. 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的研究
        3.1 分子标记的类型
        3.2 SSR标记及应用
        3.3 InDel标记及应用
    第二部分 植物锌指基因的研究
        1 植物锌指基因研究进展
        1.1 锌指蛋向基因的分类
        1.2 C_2H_2型锌指蛋白结构
        1.3 C_2H_2型锌指蛋白的生物学功能
        2 植物根系的遗传研究进展
        2.1 其它植物根系的遗传研究进展
        2.2 水稻根系的遗传研究进展
        3 与本实验有关的研究植物基因表达及功能的方法
        3.1 报告基因
        3.2 基因过量表达
        3.3 基因表达沉默(RNAi)
第一部分 水稻长基本营养生育期关键基因LBVP(t)的精细定位
    材料与方法
        1.实验材料
        1.1 实验材料
        1.2 定位群体
        1.3 精细定位引物
        2. 实验方法
        2.1 水稻叶片DNA的提取
        2.1.1 SDS大量提取法
        2.1.2 SDS小量提取法
        2.2 PCR扩增
        2.3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2.3.1 制胶(6%的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
        2.3.2 电泳
        2.3.3 固定、银染及显色
    实验结果与分析
        1 LBVP(t)基因定位引物筛选
        2 LBVP(t)基因精细定位
        3 LBVP(t)定位区间内基因的初步分析
    讨论
第二部分 水稻锌指基因ZOS5-07的初步功能分析
    材料与方法
        1. 实验材料
        1.1 植物材料
        1.2 常用分子生物学载体与试剂
        1.3 水稻遗传转化培养基及培养液
        2. 实验方法
        2.1 ZOS5-07基因过量表达载体Ubi:ZOS5-07的构建
        2.2 ZOS5-07基因干扰载体pTCK-ZOS5-07构建
        2.3 pZOS5-07::GUS载体构建
        2.4 农杆菌介导的水稻愈伤组织的遗传转化
        2.4.1 接种
        2.4.2 掐芽
        2.4.3 继代
        2.4.4 共培养
        2.4.5 抗性愈伤组织的继代筛选与再生植株
        2.5 水稻组培苗的无土培养
        2.6 转基因植株的检测
    试验结果及分析
        1 ZOS5-07过量表达载体Ubi:ZOS5-07的构建及遗传转化
        1.1 ZOS5-07过量表达载体的构建过程
        1.2 ZOS5-07过量表达载体Ubi:ZOS5-07遗传转化中花15
        1.3 ZOS5-07过量表达阳性转基因苗T_0代的表型
        2 ZOS5-07基因干扰载体pTCK-ZOS5-07的构建及遗传转化
        2.1 ZOS5-07基因的干扰序列与表达载体的反向连接
        2.2 ZOS5-07序列与表达载体的正向连接
        2.3 ZOS5-07干扰载体pTCK-ZOS5-07遗传转化中花15
        2.4 ZOS5-07干扰转基因T1代阳性苗的表型
        3. pZOS5-07::GUS载体的构建及遗传转化
        3.1 pZOS5-07::GUS载体的构建
        3.2 pZOS5-07::GUS载体遗传转化中花15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早籼中辐952的品种特征及栽培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种植密度和施肥技术对晚粳产量、品质及资源利用的影响[D]. 杨罗浩. 华中农业大学, 2019
  • [2]籼、粳超级稻生产力及其形成的生态生理特征[D]. 龚金龙. 扬州大学, 2014(01)
  • [3]瑞安市双季稻机插栽培关键技术研究[D]. 郑晓微.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3(11)
  • [4]浙江省水稻诱变育种研究进展[J]. 陆艳婷,张小明,王俊敏,金庆生. 农业科技通讯, 2013(01)
  • [5]1999-2009年江西省审定的水稻品种及其系谱分析[D]. 彭从胜. 江西农业大学, 2012(07)
  • [6]高产抗病早籼品种辐501的选育[J]. 刘庆龙,严文潮,俞法明,祁永斌,吴关庭,金卫,金庆生. 核农学报, 2012(06)
  • [7]浙江省水稻诱变育种研究进展[A]. 陆艳婷,张小明,王俊敏,金庆生. 第九届中国核学会“核科技、核应用、核经济(三核)”论坛论文集, 2012
  • [8]光温敏核不育系HD9802S候选不育基因的amiRNA双元表达载体构建与遗传转化[D]. 邹小维. 湖北大学, 2012(01)
  • [9]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培矮64S基因组甲基化分析[D]. 陈小军. 武汉大学, 2012(06)
  • [10]水稻长生育期关键基因LBVP(t)的精细定位及水稻锌指基因ZOS5-07的功能分析[D]. 王传蕾. 福建农林大学, 2010(10)

标签:;  ;  ;  ;  

早籼中富952品种特性及栽培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