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谈固体废弃物的处理与污染防治(论文文献综述)
王成林[1](2022)在《固体废弃物的污染现状与防治策略分析》文中认为当前,我国的科学技术和经济水平在飞速提升,由此人们的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为了给予人们生活更好的辅助,在实际工业制造的过程中,需要不断扩大市场,同时也会导致很多工业废弃物的产生,给环境带来污染。这些工业废弃物会在排放之后堆积起来,若是没有得到合理的处置会污染周围的环境。严重情况下还会对人们的身体健康产生影响,给人们带来危害。固体废弃物的排放也会导致废弃物在城市堆积,这样会进一步占用土地资源,污染空气质量。对此,我国相关部门在处理垃圾的过程中,需要尤其重视这些垃圾的处理,并遵循可持续发展要求。在垃圾处理的过程中应当积极响应社会,向着环境友好型方向发展。与此同时,相关部门也应当不断探究更好的防治方案,减少固体废弃物的污染。文章主要对固体废弃物进行分类,分析其对环境的危害,并提出了具体的处理技术。
冯世杰[2](2021)在《固体废弃物污染的处理与防治措施探讨》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数量的快速增长和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生态环境遭到了极大破坏,对人类健康也造成了严重威胁。其中,在人们日常生活和生产中产生的大量固体废弃物,对土壤、大气以及环境均造成了严重污染,甚至对人体健康也造成了极大的伤害。为了使这一问题得到有效改善,需要全力做好固体废弃物污染的处理与防治工作,尽可能降低固体废弃物的污染,进而促进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健康与稳定发展。
潮州市人民政府[3](2021)在《潮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潮州市“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的通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潮府规[2021]10号各县、区人民政府(管委会),市府直属各单位,市各开发区、潮州新区管委会:现将《潮州市"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执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请径向市生态环境局反映。2021年7月1日潮州市"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为全面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
黄琼,王丽君[4](2021)在《环境工程中固体废弃物的处理和污染防治探讨》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而环境污染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关注,需采用科学有效的处理措施。对此,文章首先对固体废弃物的几种类型和危害进行介绍,然后对环境工程中固体废弃物处理技术进行分析,并对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要点进行详细探究。
吴立臻[5](2021)在《城市固体废弃物污染治理及再利用措施》文中认为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化发展也在不断加快步伐,城市居民人口在不断增加。高消费水平的经济发展模式带来了高能源消耗,城市固体废弃物的数量也在逐年增加,从而对人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坏。近几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城市固体废弃物污染的治理及再利用工作。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中共中央陆续出台了一系列重大的有关城市固体废弃物污染治理及再利用以及生态环境保护决策和规划。全面推进城市固体废弃物的回收利用和无害化需要政府、企业和公众的共同参与,人们需要不断加强环境保护意识,从源头上减少固体废弃物,促进城市环境的健康发展。本文从两种类型的城市固体废弃物污染情况出发,分析了目前城市固体废弃物对于水资源、空气污染、土地污染的危害,并且提出几点城市固体废弃物的防治方法,以期望对城市固体废弃物污染的防治起到积极的作用。
冷云[6](2021)在《我国医疗废物产生者行政责任立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医疗废物作为一种危险废物,与其他普通固体废物相比存在较大差异。它的传染性更高、高危险性更强,如果处理不当,医疗废物中携带的传染性病菌以及其他有害物质会随着空气、土壤、水源等媒介深入环境,影响人体健康。因此,医疗卫生机构作为医疗废物的产生源头,若不对其违法处置医疗废物的行为承担行政责任,不仅会加剧医疗废物环境污染、而且损害公众健康。虽然《医疗废物管理条例》是目前我国指导医疗废物管理的专门性法律规范,但是结合现有立法来看,我国有关医疗废物产生者行政责任的立法规定太过抽象化、原则化,立法精神难以得到真正的体现。文章借鉴国外有关医疗废物产生者行政责任方面的立法经验,制定适合我国医疗废物产生者的责任规定,完善医疗废物产生者行政责任的立法体系,以达到妥善处理医疗废物的目的。本文主要内容为:第一部分对医疗废物的相关概念进行辨析,阐明医疗废物概念的同时对与医疗废物相关的概念进行界定,包括医疗废物产生者的概念以及医疗废物产生者行政责任的概念。另外,对与行政责任相关的可持续发展理论、循环经济理论以及清洁生产理念予以分析,为论证提供理论支撑。第二部分分析医疗废物产生者行政责任的立法现状和特征,分析立法规范体现。第三部分对我国医疗废物产生者行政责任目前存在的立法问题予以深度剖析,主要体现为现有立法不适合医疗废物管理的需要、行政责任立法内容不全面以及法规之间存在冲突,缺乏严格的行政处罚措施。第四部分通过对美国、英国以及日本当今医疗废物处理的法律制度以及行政责任追究的立法规定的研究,寻求可供我国借鉴的经验。第五部分是文章落脚点,主要根据我国暴露出来的立法问题,在结合国外立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完善的建议和措施。主要包括更新现有立法适应医疗废物管理的需要,具体表现为在确立“三化”立法原则的基础上,制定专门性的医疗废物污染防治法律规范。其次是对医疗废物产生者行政责任立法内容的完善,包括对争议性医疗废物的法律属性作出规定、在宪法和环境基本法层面增加责任追究的内容、增加科学有效的激励性条款。再者是行政责任追究立法冲突解决机制,主要为责任追究条款统一行政执法主体、地方立法处罚力度与国家立法保持一致、立法中增加对法定代表人的责任追究条款,最后是调整对医疗卫生机构行政处罚的设置,表现为强化处罚力度、丰富处罚种类。本文对我国现有的医疗废物产生者行政责任的立法进行梳理,并对针对其立法问题提出完善意见。最终目的在于,通过完善医疗废物产生者的行政责任立法,促进我国医疗废物管理相关立法发展,使医疗废物得到有效的管控、使医疗废物产生者的违法行为得以有效的规制,实现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与环境效益共赢。
杨丹丹[7](2021)在《山西省无废城市发展状况及对策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城市经济增长速度不断提高,城市固体废物数量显着增加,不可避免地对城市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目前,中国固体废物综合治理能力的明显滞后引发了积弊已久、复杂多变的生态问题,如“垃圾围城”、“固废围城”、“垃圾困村”等。无废城市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重大举措,因此,如何科学合理地解决固废污染的综合防治问题、实现城市高质量的发展是当前开展无废城市建设和可持续发展亟待破解的难题。山西省为我国重工业基地,污染较为严重,尤其是工业固体废物污染十分明显,因此,针对山西省无废城市发展现状,分析其内在影响因素,对于山西省构建无废城市意义重大,也有利于山西省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在无废城市的相关理论基础上,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深刻总结前人研究无废城市发展的经验和方法。以山西省11个地市为例,首先分析山西省自然资源现状、社会经济现状和无废城市发展现状,然后从源头减量、资源化利用、最终处置和发展保障能力四个次级子系统构建山西省无废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在对各项指标进行量化时,先对山西省各地市历年的详细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使用熵权法确定各项指标的权重,计算2010年到2019年间无废城市各项指标的综合得分。通过数据分析和GIS绘图分析2010年、2013年、2016年和2019年四个时间节点的无废城市发展空间示意图,研究山西省无废城市的时空演化规律,得出山西省无废城市发展水平随着时间的推移,呈现整体上升的趋势;山西省无废城市在空间分布上存在显着差异,呈现以太原市为中心向周围扩散的辐射性增长方式。通过深入分析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对国内外典型无废城市发展现状进行研究,发现山西省无废城市发展面临的一些问题:工业固废产量大、强度高、综合利用率低、危险废物经营单位布点规划不合理且监管不严、医疗废物收集运送处置量和处置能力偏小、城市垃圾和市政污泥无害化处置程度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以下对策:从源头减少固废生产量、提升工业固废资源使用效率、提高工业危废处置技术和综合利用率、合理布局区域性危险废物处置单位、加强监管制度、落实医疗废物收集与处置监管责任、强化处置工作、实施城市垃圾强制分类、加快推进污泥无害化处理。
昝甜鸽[8](2021)在《我国危险废弃物跨界转移法律规制研究》文中指出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将人类社会引入到工业化的时代当中,随之而来的是危险废弃物的增加,且种类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由于不同省份、地区的危险废弃物产能水平和处置能力不平衡,有相当一部分危险废弃物会被转移到其他区域,如果转移的性质为非法转移,且转移过程缺乏一定的规范性,这就会衍生一系列的环境问题。早在2019年,国务院就针对城市废弃物处理问题提出了专门的“无废方案”,目的是优化城市环境,降低城市固体废弃物含量,积极促进城市环境的维护与发展。同时,该方案还针对危险废弃物的管控工作进行了重点强调,尽可能地对危险废弃物的源头实施管控;规范和控制危险废弃物产生过程;并对相关管理规范进行完善。由此可见,在建设“无废城市”之中对危险废弃物实施管控,同时能够健全法律法规,促进法律朝着更加完善的方向发展,这样做的意义在于,为人们创造良好的生产和生活环境,维持身体健康;提高环保意识,降低环境风险发生的概率;稳定社会,促进经济发展的可持续等等。通过对当前危险废弃物跨界转移情况的了解,“无废城市”的提出引起了各级政府对危险废弃物的重视,随着危险废弃物转移问题的严峻性,社会各界也开始广泛关注危废。在各界的支持下,为“无废城市”建设工作提供了条件,吸引了各界人群积极参与其中。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危险废弃物影响范围随之扩大,国家为了更好的控制影响范围,针对危险废弃物转移问题积极制定法律法规,并建立完善的规范体系,但仍然存在非法转移、倾倒的案件。究其原因,主要有缺乏完善的法规体系,缺乏完善的许可制度对危险废弃物跨界转移进行约束,执法机构管理乱象丛生,在移出地与接收地之间缺乏区域损害补偿机制这些问题。本文首先对危险废弃物跨界转移进行了界定,并对危险废物的概念及种类进行了介绍。其次描述我国危险废弃物跨界转移法律规制的现状,找出当中存在的不足和缺陷。第三全面探究和分析危险废物跨界转移相关法律法规,积极学习和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研究出符合我国国情的法律法规,对我国危险废物跨界转移法律规制实施改进。充分发挥政府在“无废城市”构建环节的主导作用,加强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及公众各方主体间的协调与配合,最终完成法律体系的构建。要从根本上提升对危险废弃物的管控能力,不仅要完善相关法规制度,同时重视配套实施细则的制定,还要健全危险废弃物跨界转移许可机制,明确执法主体与职责并加强区域协同监管,建立危险废弃物跨界转移执法人员管理制度。建立危险废弃物跨界转移区域补偿制度。
李佳昱[9](2021)在《水库大坝工程施工环境保护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十四五”规划提出需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以推进我国现代化基础设施进程。水库大坝作为水利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但其规模与数量的迅速扩张必然伴随着环境问题,尤其是施工阶段。一旦当其施工阶段环境保护工作重视程度不够或落实不到位,就可能引起严重的环境破坏,因此,水库大坝工程施工环境保护评价迫在眉睫。鉴于此,本文通过对水库大坝工程施工阶段的环境保护水平进行评价,挖掘环境保护影响因素,探讨施工环境保护策略,进而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改善措施,促进此类工程的绿色发展。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分析水库大坝工程施工环境影响因素。以施工过程中工程施工、工程占地、交通运输、施工附企生产、施工人员日常生活等多个环境破坏作用因素为切入点,分资料收集和现场调研两个阶段归纳总结水库大坝工程施工环境影响因素的类型、来源和可能造成的后果,为指标体系构建框架的选择提供思路。(2)构建水库大坝工程施工环境保护评价指标体系。依据相关技术导则规定设计水污染防治、噪声污染防治、大气污染防治、固体废弃物处理、生态破坏控制、人群健康防护的指标体系框架;结合文献、规范标准和已掌握的环评资料进行指标初选;综合问卷可靠性检验结果和专家意见筛选并确立指标体系;参考环境风险评价等级划分数量将指标的评价等级划分为差、及格、中等、良好、优秀五级,并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相关标准规范对不同指标的等级划分标准进行说明。(3)建立水库大坝工程施工环境保护评价模型。通过评价方法的论证比选,将熵权法和层次分析法耦合为EW-AHP法确定指标组合权重以避免信息缺失和主观判断引起的误差;选取未确知测度理论构建综合评价模型解决指标量化时信息的不确定性问题,以此保证评价的可操作性和评价结果的精确度。(4)实例论证。对黄金峡水库大坝工程进行施工环境保护评价,验证所建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模型的可靠度。同时,考察指标得分与非稳定区域边界线的关系,将指标分为重点整改、适度改进、优化调整、继续保持4类,以便明确改善次序后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改善措施进一步提高该工程施工环境保护等级,为类似工程提供借鉴和参考。
平忠霸[10](2021)在《中国2003-2016年经济快速发展的资源环境代价评估》文中研究表明绿色核算是环境经济学领域最热门的话题之一。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资源枯竭和环境污染的问题。本研究遵循《环境经济核算体系:中心框架(SEEA-2012)》,提出并建立了一套估算自然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货币化成本的综合模型框架。具体包括:使用边际机会成本法来估算矿产资源耗竭成本,采用收益还原法估算耕地耗竭成本;采用人力资本法估算空气污染的人体健康损失成本,使用直接市场法核算酸雨造成的农业损失成本、二氧化碳减排成本、污染型缺水损失成本和渔业损失成本,采用治理成本法核算了固体废弃物污染成本。使用以上综合模型核算2003-2016年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并得出我国绿色GDP的变化规律,结果显示:(1)2003年至2016年,中国绿色GDP年平均增长率为14.76%,而资源环境总费用占GDP的比重从2003年的11.90%(16304.7亿元人民币)下降到2016年的5.72%(42602.0亿元人民币),说明中国经济发展对自然资源的利用更加可持续,环境更加友好;(2)自然资源消耗成本占资源环境总成本的年平均比重超过80%,这表明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高度依赖于自然资源消耗;(3)资源环境总成本随着时间呈倒“U”型,转折点出现在2012年。矿产资源耗竭成本和水污染成本都分别与人均GDP呈倒“U”型特征,符合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EKC)规律;(4)尽管中国的能源消费总量和二氧化碳排放量仍居世界首位,但由于中国在调整工业和能源消费结构、控制污染等方面的努力,资源环境总成本在中国GDP中所占的比重呈现下降趋势;(5)采用双重差分法(DID)和Spearman秩相关性分析方法,分析环境保护政策对中国绿色GDP发展的影响。推进技术创新、产业结构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清洁化等一系列绿色积极政策的实施对GDP的绿色化转型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浅谈固体废弃物的处理与污染防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固体废弃物的处理与污染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1)固体废弃物的污染现状与防治策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固体废弃物定义及其分类 |
1.1 基本定义 |
1.2 分类 |
(1)工业固体废弃物 |
(2)生活固体废弃物 |
(3)农业固体废弃物 |
2 固体废弃物对环境的危害 |
2.1 对土壤环境的危害 |
2.2 对水环境的危害 |
2.3 对大气环境的危害 |
3 固体废弃物的处理技术 |
3.1 压实技术 |
3.2 固化处理技术 |
3.3 热解技术 |
3.4 分选技术 |
3.5 破碎技术 |
4 固体废弃物治理对策 |
4.1 加强宣传 |
4.2 提升监督 |
4.3 减少数量 |
结语 |
(2)固体废弃物污染的处理与防治措施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简述固体废弃物 |
2 固体废弃物污染带来的危害 |
2.1 污染土壤 |
2.2 污染水资源 |
2.3 污染大气 |
2.4 对人和生物造成危害 |
3 固体废弃物污染的有效处理方法 |
3.1 压实处理法 |
3.2 破碎处理法 |
3.3 分选处理法 |
3.4 固化处理法 |
3.5 焚烧热解法 |
3.6 堆肥处理法 |
3.7 生化处理法 |
4 固体废弃物污染的有效防治措施 |
4.1 有效控制固体废弃物的排放量 |
4.2 注重提升固体废弃物回收再利用的效率 |
4.3 科学运用现代先进的固体废弃物处理技术 |
4.4 提升全民环保意识 |
4.5 防止出现二次污染 |
4.6 大力建设固体废弃物污染处理与防治的产业链 |
4.6.1 完善有关政策法规 |
4.6.2 构建合理的固体废弃物的产出制度 |
5 结语 |
(3)潮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潮州市“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的通知(论文提纲范文)
潮州市“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 |
一、总体要求 |
(一)指导思想。 |
(二)基本原则。 |
(三)主要目标。 |
二、环境管控单元划定 |
三、生态环境准入清单 |
(一)全市生态环境准入清单。 |
1.区域布局管控要求。 |
2.能源资源利用要求。 |
3.污染物排放管控要求。 |
4.环境风险防控要求。 |
(二)环境管控单元准入清单。 |
四、实施应用 |
(一)加强组织领导。 |
(二)强化技术保障。 |
(三)完善动态调整机制。 |
(四)强化数据管理及应用。 |
(4)环境工程中固体废弃物的处理和污染防治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固体废物类型及危害 |
1.1 工业固体废物污染 |
1.2 城市生活垃圾污染 |
1.3 建筑固体废物污染 |
2 环境工程中固体废弃物处理技术 |
2.1 焚烧处理技术 |
2.2 高温堆肥处理技术 |
2.3 厌氧消化处理技术 |
2.4 高温熔融处理技术 |
2.5 热裂解技术 |
3 环境工程中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 |
3.1 加强管理宣传 |
3.2 加强固体废物管理队伍和能力的建设 |
3.3 推行清洁生产工艺 |
3.4 加强固体废物利用 |
3.5 提升废物处置能力 |
4 环境工程中固体废弃物治理的意义 |
结语 |
(5)城市固体废弃物污染治理及再利用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城市固体废弃物污染情况 |
1.1 工业固体废弃物污染 |
1.2 城市生活垃圾污染 |
2 固体废弃物的危害 |
2.1 水资源污染 |
2.2 空气污染 |
2.3 土地污染 |
3 城市固体废弃物的防治方法 |
3.1 鼓励企业清洁生产 |
3.2 完善法律法规 |
3.3 强化宣传和管理 |
3.4 焚烧处理法 |
3.5 卫生填埋法 |
3.6 堆肥处理法 |
3.7 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处理 |
4 结语 |
(6)我国医疗废物产生者行政责任立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二 研究目的及内容 |
三 国内外文献综述 |
四 研究方法与创新 |
第一章 相关概念辨析及立法理论依据 |
第一节 相关概念辨析 |
一 医疗废物的概念和特征 |
二 医疗废物产生者的概念 |
三 医疗废物产生者行政责任概念 |
第二节 医疗废物产生者行政责任立法理论依据 |
一 可持续发展理论 |
二 循环经济理论 |
三 清洁生产理念 |
第二章 医疗废物产生者行政责任的立法现状 |
第一节 医疗废物产生者行政责任法规范体现 |
一 《宪法》中的环境法规 |
二 《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传染病防治法》等相关法律规定 |
三 《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及其他规范性文件中的规定 |
第二节 医疗废物产生者行政责任的立法特征 |
一 根据违法情节严重程度划分责任 |
二 国家立法与地方立法相结合 |
三 初步形成医疗废物管理纵向法律体系 |
第三章 医疗废物产生者行政责任立法问题 |
第一节 现有立法滞后于医疗废物管理的需要 |
一 立法指导思想未充分体现对环境法益的保护 |
二 缺乏专门的高位阶责任追究立法 |
第二节 行政责任立法内容不全面 |
一 部分争议性医疗废物存在立法空白 |
二 法律条款的内容与实践操作存在差异 |
三 缺乏具体有效的激励措施 |
第三节 行政责任立法规定存在冲突 |
一 上下位立法对执法主体规定存在冲突 |
二 处罚力度上国家规定与地方规定存在冲突 |
三 对法定代表人的规定不一致 |
第四节 缺乏严格的行政责任处罚措施 |
一 对医疗废物产生者处罚形式单一 |
二 财产罚的处罚力度偏轻 |
第四章 国外医疗废物产生者行政责任的立法经验 |
第一节 美国追究行政责任的立法经验 |
一 联邦立法与州立法相结合 |
二 实行医疗废物追踪制度 |
第二节 英国追究行政责任的立法经验 |
一 生产者的注意义务 |
二 实行产废者责任制 |
第三节 日本追究行政责任的立法经验 |
一 部门法与专门法相结合 |
二 实行排放者责任制 |
第五章 我国医疗废物产生者行政责任立法完善 |
第一节 现行立法对医疗废物管理的适应性完善 |
一 确立“三化”原则为立法原则 |
(一)无害化原则 |
(二)减量化原则 |
(三)资源化原则 |
二 制定专门性的医疗废物污染防治法律规范 |
第二节 医疗废物产生者行政责任立法内容的完善 |
一 对争议性医疗废物法律属性作出规定 |
二 在宪法和环境基本法层面增加责任追究的内容 |
三 增加科学有效的激励性条款 |
第三节 行政责任上下位立法冲突解决机制 |
一 立法确认统一的行政执法主体 |
二 地方立法处罚力度与国家规定保持一致 |
三 立法中增加对法定代表人的责任追究条款 |
第四节 调整对医疗废物产生者行政处罚的设置 |
一 强化处罚力度:从“弱”到“强” |
二 丰富处罚种类:从申诫罚到拘留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山西省无废城市发展状况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1.2.3 文献评述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思路和创新 |
1.4.1 研究思路 |
1.4.2 主要创新点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无废城市 |
2.1.2 零废弃(Zero waste) |
2.2 理论基础 |
2.2.1 清洁生产理论 |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2.3 循环经济理论 |
2.2.4 低碳经济理论 |
2.3 小结 |
第3章 山西省无废城市发展现状 |
3.1 自然资源现状 |
3.2 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
3.3 固体废物管理现状 |
3.4 小结 |
第4章 山西省无废城市发展评价 |
4.1 山西省无废城市指标体系构建 |
4.1.1 指标体系的构建思路 |
4.1.2 指标体系选取原则 |
4.1.3 评价指标体系 |
4.1.4 指标数据来源 |
4.2 数据处理与方法 |
4.2.1 熵权法 |
4.2.2 综合评价法 |
4.3 山西省无废城市评价 |
4.3.1 确定指标权重 |
4.3.2 计算山西省十一市无废城市综合得分 |
4.4 结果分析 |
4.4.1 时间演变特征分析 |
4.4.2 空间演变特征分析 |
4.4.3 影响因素分析 |
4.5 小结 |
第5章 国内外典型无废城市发展现状及经验借鉴 |
5.1 国外典型无废城市发展现状及经验借鉴 |
5.1.1 新加坡:全面市场化回收 |
5.1.2 日本:生活垃圾精细化分类 |
5.2 国内典型无废城市发展现状及经验借鉴 |
5.2.1 包头:打造“无废城市”样板 |
5.2.2 深圳:构建绿色供应链制造体系 |
第6章 山西省无废城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
6.1 山西省无废城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6.1.1 工业固废产量大、强度高、综合利用率低 |
6.1.2 危险废物经营单位布点规划不合理且监管不严格 |
6.1.3 医疗废物收集运送处置量和处置能力偏小 |
6.1.4 城市垃圾和市政污泥无害化处置程度低 |
6.2 山西省无废城市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
6.2.1 从源头减少固废生产量、提升工业固废资源使用效率 |
6.2.2 合理布局区域性危险废物处置单位、加强监管制度 |
6.2.3 落实医疗废物收集与处置监管责任、强化处置工作 |
6.2.4 实施城市垃圾强制分类、加快推进污泥无害化处置 |
结论与展望 |
1.结论 |
2.不足与展望 |
附录 公众对山西省11地市无废城市建设成效满意度的调查问卷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他科研情况 |
(8)我国危险废弃物跨界转移法律规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国内研究文献回顾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评价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 创新点 |
第2章 危险废弃物跨界转移概述 |
2.1 危险废弃物跨界转移的定义 |
2.2 危险废弃物跨界转移的特点 |
2.2.1 危险废弃物跨界转移的必要性 |
2.2.2 危险废弃物的危害性 |
2.3 我国危险废弃物跨界转移现状 |
2.4 小结 |
第3章 我国危险废弃物跨界转移法律规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3.1 我国危险废弃物跨界转移法律规制的现状 |
3.1.1 我国危险废弃物跨界转移法律规制的立法现状 |
3.1.2 我国危险废弃物跨界转移法律规制的执法现状 |
3.2 我国危险废弃物跨界转移法律规制存在的问题 |
3.2.1 立法层面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 |
3.2.2 执法层面主体不明,行为不规范 |
3.2.3 救济层面缺乏区域损害补偿制度 |
3.3 小结 |
第4章 美国、日本、德国危险废弃物跨界转移法律规制比较考察 |
4.1 美国危险废弃物跨界转移的法律规制 |
4.2 日本危险废弃物跨界转移的法律规制 |
4.3 德国危险废弃物跨界转移的法律规制 |
4.4 小结 |
第5章 我国危险废弃物跨界转移法律规制的完善建议 |
5.1 加快立修法步伐,健全法律法规体系 |
5.1.1 尽快修订危险废弃物转移管理办法 |
5.1.2 制定相配套的实施细则 |
5.1.3 完善危险废弃物跨界转移许可制度 |
5.2 完善执法监管机构 |
5.2.1 明确执法主体与职责 |
5.2.2 加强区域协同监管 |
5.3 建立危险废弃物跨界转移区域补偿制度 |
5.4 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它科研情况 |
(9)水库大坝工程施工环境保护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绿色施工研究现状 |
1.2.2 施工环境保护评价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1.3 研究方案 |
1.3.1 研究对象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创新点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创新点 |
1.4.2 技术路线 |
2 水库大坝工程施工环境保护评价相关研究基础 |
2.1 相关理论研究 |
2.1.1 绿色施工理论 |
2.1.2 清洁生产理论 |
2.1.3 环境承载力理论 |
2.2 评价方法选择 |
2.2.1 指标赋权方法 |
2.2.2 综合评价方法 |
2.3 施工环境影响因素分析 |
2.3.1 分析过程 |
2.3.2 分析结果 |
2.4 本章小结 |
3 水库大坝工程施工环境保护评价指标体系 |
3.1 指标体系的构建思路 |
3.1.1 指标来源 |
3.1.2 构建原则 |
3.2 指标体系的构建过程 |
3.2.1 指标体系的初选 |
3.2.2 指标体系的筛选 |
3.2.3 指标体系的确立 |
3.3 评价指标的等级划分 |
3.3.1 水污染防治 |
3.3.2 噪声污染防治 |
3.3.3 大气污染防治 |
3.3.4 固体废弃物处理 |
3.3.5 生态破坏控制 |
3.3.6 人群健康防护 |
3.4 本章小结 |
4 水库大坝工程施工环境保护评价模型 |
4.1 EW-AHP组合权重 |
4.1.1 客观权重 |
4.1.2 主观权重 |
4.1.3 综合权重 |
4.2 未确知测度评价模型 |
4.2.1 单指标未确知测度 |
4.2.2 多指标未确知测度 |
4.2.3 置信度识别及排序 |
4.3 施工环境保护策略 |
4.4 本章小结 |
5 案例分析 |
5.1 工程概况 |
5.2 施工环境保护评价 |
5.2.1 基础数据统计 |
5.2.2 数据处理过程 |
5.2.3 评价结果分析 |
5.3 施工环境保护策略分析 |
5.4 相关改善措施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研究生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及取得成果 |
附录 Ⅰ |
附录 Ⅱ |
(10)中国2003-2016年经济快速发展的资源环境代价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说明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简要评述 |
1.4 科学问题的提出 |
1.5 研究内容 |
1.6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6.1 研究方法 |
1.6.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自然资源消耗成本价值量核算 |
2.1 数据来源 |
2.2 核算方法 |
2.2.1 矿产资源消耗成本核算 |
2.2.2 耕地资源消耗成本核算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矿产资源消耗成本 |
2.3.2 矿产资源消耗成本分析 |
2.3.3 耕地资源消耗成本 |
2.3.4 耕地资源消耗成本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环境污染成本价值量核算 |
3.1 数据来源 |
3.2 核算方法 |
3.2.1 大气污染损失核算 |
3.2.2 水污染损失核算 |
3.2.3 固体废弃物污染污染损失核算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大气污染损失成本 |
3.3.2 大气污染损失分析 |
3.3.3 水污染损失成本 |
3.3.4 水污染损失分析 |
3.3.5 固体废弃物污染损失成本 |
3.3.6 固体废弃物污染损失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资源环境总成本分析和绿色GDP |
4.1 中国资源环境总成本和绿色GDP的时间变化 |
4.1.1 2003-2016 年间中国资源环境总成本和绿色GDP的变化分析 |
4.1.2 中国资源环境成本的发展趋势预测 |
4.2 资源环境总成本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
4.2.1 GDP价格调整 |
4.2.2 不变GDP产值对资源环境成本的影响分析 |
4.3 结果与讨论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成本核算模型重要参数敏感性分析 |
5.1 自然资源核算重要参数敏感性分析 |
5.1.1 矿产资源核算参数敏感性分析 |
5.1.2 耕地资源核算参数敏感性分析 |
5.2 环境污染核算重要参数敏感性分析 |
5.2.1 大气污染核算参数敏感性分析 |
5.2.2 水污染核算重要参数敏感性分析 |
5.2.3 固体废弃物污染核算重要参数敏感性分析 |
5.3 结果与讨论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中国资源环境代价变化的积极绿色政策因素 |
6.1 自然资源消耗成本变化的积极绿色政策因素 |
6.1.1 矿产资源消耗成本变化的积极绿色政策因素 |
6.1.2 耕地资源消耗成本变化的积极绿色政策因素 |
6.2 环境污染成本变化的积极绿色政策因素 |
6.2.1 大气污染损失成本变化的积极绿色政策因素 |
6.2.2 水污染损失成本变化的积极绿色政策因素 |
6.3 结果与讨论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7.3 主要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四、浅谈固体废弃物的处理与污染防治(论文参考文献)
- [1]固体废弃物的污染现状与防治策略分析[J]. 王成林. 资源节约与环保, 2022(01)
- [2]固体废弃物污染的处理与防治措施探讨[J]. 冯世杰. 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 2021(22)
- [3]潮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潮州市“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的通知[J]. 潮州市人民政府. 潮州市人民政府公报, 2021(04)
- [4]环境工程中固体废弃物的处理和污染防治探讨[J]. 黄琼,王丽君. 资源节约与环保, 2021(06)
- [5]城市固体废弃物污染治理及再利用措施[J]. 吴立臻. 现代商贸工业, 2021(21)
- [6]我国医疗废物产生者行政责任立法研究[D]. 冷云.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8)
- [7]山西省无废城市发展状况及对策研究[D]. 杨丹丹. 山西财经大学, 2021(09)
- [8]我国危险废弃物跨界转移法律规制研究[D]. 昝甜鸽. 山西财经大学, 2021(09)
- [9]水库大坝工程施工环境保护评价研究[D]. 李佳昱.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10]中国2003-2016年经济快速发展的资源环境代价评估[D]. 平忠霸. 广西大学, 202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