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美丽的万泉河

保护美丽的万泉河

一、保护秀丽的万泉河(论文文献综述)

张芳莲,李亮,代文峰[1](2021)在《海南省康养体育旅游资源研究》文中提出通过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访谈法调查海南省康养体育旅游资源,发现海南省体育康养旅游资源呈现出地域性特征,空间分布特征为:山体资源奇特,充满热带雨林风情;海域资源碧海蓝天,风光秀丽;岛屿资源众多,沙滩细腻;温泉资源丰富,疗养价值高。这些有利条件,为海南康养旅游开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张艳林[2](2021)在《李双江歌唱艺术研究》文中认为李双江是中国声乐“美声民族化”实践探索中的一个代表,他的演唱以西洋“美声唱法”为基础,继承中国传统唱法中的润腔手法,秉承“情”“声”“字”“趣”“味”的歌唱要诀,构建了丰富的“歌唱意象”,形成了“中西结合”的独特唱法,在一段时期内影响了中国声乐艺术的发展。中西声乐的历史文化为其产生提供了文化“土壤”,“气、声、乐、意之和”是其技术特征。其歌唱的语言表达、润腔处理和情感表现体现其浓郁的民族化特征,其“三位一体”的“姿态”表演、二度创作手法以及听众的“期待视野”等内容反映出其独特的审美接受特点,演唱中的“歌唱意象”的创造和运用表现出其独创的美学特征。李双江歌唱艺术,从中国戏曲、民歌和书法艺术中吸取艺术精华,其少年的励志、青年的学习、中年的实践构成了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同时,“真”与“和”并存于其歌唱艺术之中,其“真”大于“和”,“真、善、美”结合,构建了歌唱的“自由”之境。

杨菁,高原[3](2020)在《乾隆时期北京万泉河上游皇家园林形成与发展述略》文中指出万泉河是北京西郊一条重要水系,泉眼众多,景色优美,自古便是京西游览胜地。清代第一座离宫御苑畅春园就建于此,从而开启了北京近郊的皇家园林营建历史。目前万泉河及其上游园林的研究多集中在康熙年间的畅春园,而对乾隆时期的转变及影响未及深入探讨,或较少联系自然地理条件将万泉河上游作为一个体系进而讨论。通过梳理史料文献和样式雷图档,力图从园林建设和水道治理两方面入手,探讨万泉河上游园林的景观特点及形成过程,再现乾隆时期万泉河上游的面貌和清帝在该区域的园林生活。

胡而思[4](2020)在《基于水利系统的北京传统城市景观体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古代城市是承载着人与自然系统互动发展过程的复合空间,为了满足生产、生活和交通发展的需求,不同时代和地区的人们建设了多样化的水利设施,形成自然与人工相结合的水利系统,为城市提供了基本的环境支撑和安全保障,也是城市景观体系构建的基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基于水利系统上的景观体系正在受到影响。本文以北京为研究对象,试从风景园林学的角度,通过文献研究、实地调研、对比分析、图解分析等方法,呈现北京古代城市水利系统和景观体系的发展过程和结构特征,探究其间的内在关系,为当代北京遗存的传统水系和古城景观体系的保护和发展提出合理建议。研究首先以时间顺序为线索,梳理北京古代尤其是金元明清时期自然环境和社会背景的发展,主要分为城市建设、水利系统演变和水利景观营建三方面,其中城市建设包括城址变化和城市空间格局,水利系统包括蓄水单元和城市供水、漕运、灌溉及景观水系的发展脉络,景观营建按照不同朝代形成的水利区块分类型展开,归纳各时期城市水系景观的数量、规模、分布情况和特征;其次,针对上述历史资料的梳理和总结进一步分析北京古代城市、水利、景观三者的相互作用和影响,提炼北京古代城水景观体系的营建机制,包括城水景之间的相互关系、组成内容、结构特征;最后,简要分析近代北京水利景观的变化,提出现代城市发展对古代水利系统和景观体系的影响,并为北京古代水利景观的保护和发展提供几点思路。

李秋鸿[5](2020)在《“城市双修”背景下的滨河绿道规划设计研究 ——以海淀区清河绿道(颐和园-奥森段)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北京市正在面临城市存量更新发展的转型机遇,城市双修是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内在要求。滨河绿道是城市生态安全和人文关怀的重要保障,城市化的发展影响着滨河的生态环境和公共空间营造。城市滨河绿道规划设计的研究对于城市存量更新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和意义。本文从三个层面展开对城市滨河绿道规划设计的研究。首先,研究国内外滨河绿道发展趋势和规划研究成果,提出基于交通慢行体系、滨水绿色公共空间设计等多个方面的滨河绿道规划设计策略与方法。其次,分析国内外滨河绿道规划案例,总结成功经验。综合提出“城市双修”背景下的城市滨河绿道规划设计总体框架以指导案例实践。最后,以北京市清河绿道(颐和园至奥森段)为例,对现状进行深入分析,结合地域特征和存在问题提出规划设计目标与策略,探寻复合型城市滨河绿道规划设计模式,满足生态、景观、人文、社会、文化等多层次需求,改善人居环境,突出地域特色,提升城市品质。

高原[6](2020)在《清代北京万泉河流域视野下的畅春园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万泉河位于北京西北郊,发源于巴沟低地南部,沿海淀台地东缘北流入清河,所流经之处河湖纵横、水网密布,恰似江南风光。正因如此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自明代起便有园林建设开展,清代第一座大型离宫御苑畅春园便选址于此,使这一区域的发展达到了顶峰。畅春园初创于康熙年间,是清代北京西郊第一座御园,由此开辟了清帝在西郊的生活和政务空间,并与周边的园林及寺庙(西花园、圣化寺和泉宗庙等)一起,形成了联系紧密的园林群。富有特色的自然地理条件和特殊的园林功能造就了畅春园独特的历史地位,因此论文以畅春园及其周边园林、寺庙为研究对象,在三山五园整体变迁的宏观历史背景下,从微观和中观两个层面展开讨论:微观层面,以万泉河流域的几个园林个案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档案史料等为基础,厘清了畅春园及西花园、圣化寺和泉宗庙及其他寺观的格局风貌、营建史略和衰败过程。并以此为基础,从时间的维度对比其园林特点及其造园艺术,发现畅春园与明末西郊私家园林(清华园及勺园)的造园手法存在明显的借鉴和传承关系。中观层面,在个案研究的基础上,将视野扩大到万泉河流域。以地理环境、水系治理和营建活动为线索,将万泉河流域的几座重要园林和寺庙串联,揭示文化景观在皇家园林建设和流域内水系治理影响下不断发展的过程。其中,乾隆三十一年(1766)前后,是万泉河流域园林景观的关键节点——这一时期乾隆帝在万泉河流域集中开展了多处园林建设,强化了该流域的园林景观联系,从而形成了具有连续路径和功能的园林群落。

郝绍博[7](2018)在《清代王府及花园形势论与理气论合局研究》文中认为风水理论是我国古代关于建筑外环境、空间规划、景观设计、室内装饰多方面运用的一门学科,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知识,是古代先民的智慧结晶。其根本目的在于营造良好的居住环境,通过观察自然、合理营造自然的手段,最终实现所谓的“风水宝地”即“藏风聚气”的理想居住模式。风水理论历史悠久,无论是在民间还是皇室贵族,都广为流传。在长达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风水理论呈现出多种流派和比较完整的体系。自唐朝时期开始,风水理论逐渐形成两派:形势派和理气派。形势派注重地理环境分析,侧重山水观察,主要通过“龙、砂、穴、水、向”五个部分论述场地环境、空间布局的吉凶。理气派注重建筑的方位、建筑与天星的关系,侧重方位和节候,以“八宅风水、乾坤国宝、三合风水、玄空飞星”为主要方法,结合使用罗盘确定方位,勘察宅园布局的吉凶。二者虽手段方式不同,但宗旨都是通过认知自然后,探究规划布局、建筑朝向、景观设计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利用和改造环境为我服务,营造更适合人类居住的生活场所。本文选取北京清代可查的王府园林,以其中保存较完整、史料较多,极具代表性的六个王府为例,从王府选址、堆山形式、理水设计、建筑朝向等方面进行风水形式论解析,并通过八宅风水、乾坤国宝、三合风水、玄空飞星等传统风水理法进行理气论验证。通过实地调研、仪器测量、史料翻阅的前提下,研究不同等级王府花园在选址和营造中是否运用风水思想,再通过对比研究,归纳清代王府园林在风水思想方面的异同。通过清代王府园林风水文化研究,深入发掘古典园林造园思想的根源奠定基础,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承,并为古典园林领域内风水文化研究提供借鉴与思路。

王钦军,李志超,陈玉,周红英[8](2018)在《海南琼海石壁镇地质旅游资源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全面系统地了解石壁镇地质旅游资源情况,基于遥感、地质和地理等多源数据,依据国标GB/T 18972—2003,对石壁镇8处地质旅游资源单体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石壁镇发育有地文景观、水域风光及建筑与设施3个主类的旅游资源,其中,包括山丘型旅游地、奇特与象形山石、观光休憩河段、悬瀑和水库观光游憩区段5个基本类型.通过调查,新建立了陆路和水路两条旅游路线.在陆路方面,可通过串联旖旎的石壁湾、原生态凳子岭水库、地下南牛岭瀑布、远古的冼夫人文化长廊和庄严的冼夫人纪念馆,形成路上越野旅游路线;在水路方面,沿万泉河顺流而下,从西向东可依次观赏到风光旖旎的石壁湾,以及栩栩如生、形状怪异的石龟和石虎,形成水路游船观光路线.陆路和水路旅游路线相结合,形成了集秀美山水风景区和文物保护与军坡文化相融合的人文旅游区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观光区,具有较大开发潜力.根据当前石壁镇旅游初具规模的现状,提出了打造"奇石怪瀑,风情石壁"特色风情旅游小镇的建议,以期为推动石壁镇乃至海南省地质旅游经济的长远发展提供参考.

刘梦霏[9](2016)在《从溪流到水泥沟:关于清华校河景观变迁的探析》文中研究指明作为北京万泉河的一段,清华校河自明清到近现代几经风霜。通过综合性利用清华校史中的成文史料(回忆录、档案、诗文)、水利史的地图资料与水利工程基建图纸等图像史料,以及整合"三山五园"园林史特别是圆明园史和北京地方史的研究成果,本文首先梳理了校河及景观变迁的历史。自1707年被作为熙春园的园景河以来,校河由自然河流变为人工模仿自然的河流,又在1908年后的民国时期成为一条小生境完整的自然河流,将具有互动性的景观对各个阶级,乃至生态系统中各生命体都完全开放。然而,1978年的万泉河治理行动打破了这种平衡,清华校河由一个曾予人强反馈、具有包容性且可自给自足的互动舞台,成为了一个需要花费大量人力维护的自然布景。清华校河景观开放性与互动性的变迁影响了回忆的形成,从而影响了清华人对学校的认同。此外,对校河的治理亦揭示出工业化背景下科技与自然互动的三种模式,通过强调古典及近代校河以当地物治当地河的经验,为当今城市化、工业化大背景下的河流治理提供了值得思考的案例。

徐琛[10](2016)在《基于文化地理学的琼北地区传统村落及民居研究》文中提出作为海南岛最接近祖国大陆的部分,琼北地区是由海口、琼海、文昌、定安、临高、儋州、澄迈、屯昌8个市县共同构成,近年来琼北8市县组成了区域联合体,成为海南岛新的旅游热点,古村古民居更是旅游路线中的精华。由于海南岛特殊的地理位置,琼北传统村落与民居虽然缘起于大陆,但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琼北传统村落与民居不断地往变得简单和多元的方向发展,其所隐含的对自然、人文智慧的思考方式是理解特殊地域条件下的人居环境的宝贵资源,非常值得保护和研究。但其学术在学术上少人关注,近年来城市化加速,台风灾害肆虐,保护情况也让人担忧。琼北地区村落和民居在广府文化、客家文化、闽系文化、南洋文化等多元文化的交织下,形成了丰富多元的村落格局风貌与民居建筑样式,是海南传统村落与民居的结晶和杰出代表。现有的村落格局风貌与民居是怎样形成的?各种文化之间如何分异融合?笔者认为,要弄清楚这些问题,必须将自然、人文因素与传统村落的空间布局、传统民居样式等要素进行综合考虑,探讨总结琼北地区传统村落与民居的形成原因、文化历史演变规律和空间分布状况。为此,笔者将建筑学、城乡规划学、文化地理学三个学科相融合,通过文献搜集、田野调查、数据普查、学科交叉研究方法,对琼北地区的传统村落与民居进行综合性基础研究,该研究主要包括:(1)构建琼北地区传统村落与民居的文化地理信息数据库和文化地理信息图册;(2)划分不同的村落及民居文化区;(3)研究琼北地区传统村落及民居的文化地理学特征的形成动因;(4)探讨琼北地区传统村落及民居文化与相关文化的关联。本文主要得出了以下结论:琼北地区传统村落及民居受多种文化影响,存在多样化的独特地域文化地理特征。琼北地区各地传统村落及民居所体现出的多样化文化地理特征,是自然地理及人文地理两个条件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

二、保护秀丽的万泉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保护秀丽的万泉河(论文提纲范文)

(1)海南省康养体育旅游资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一海南康养体育资源特征
    (一)地域性特征
    (二)多样性特征
    (三)民俗性特征
    (四)组合性特征
二海南康养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状况
    (一)山体资源奇特,充满热带雨林风情
    (二)海域资源碧海蓝天,风光秀丽
    (三)岛屿资源众多,沙滩细腻
    (四)温泉资源丰富,疗养价值高
    (五)河流湖泊水质优良,环境雅致
三结语

(2)李双江歌唱艺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综述
    三、几对概念
    四、方法与思路
第一章 歌唱艺术的文化背景
    第一节 “美声唱法”的史学考查
        一、产生与确立
        二、发展与繁盛
        三、分流与多元
    第二节 民族唱法的历史背景
        一、积累与沉淀
        二、传播与推进
        三、土洋之争
        四、中西结合
    第三节 “美声民族化”的艺术历程
        一、歌唱定位
        二、根植于传统
        三、军旅实践
        四、历史贡献
    小结
第二章 歌唱的技法特征
    第一节 呼吸技法
        一、“美声”呼吸理论
        二、李双江的呼吸理论
        三、歌唱呼吸的再认识
    第二节 共鸣技法
        一、“美声”歌唱的共鸣理论
        二、李双江的共鸣理论
        三、共鸣方法的再认识
    第三节 “哼鸣”训练
        一、“哼鸣”唱法
        二、“哼鸣”练习
        三、“哼鸣”唱高音
    第四节 歌唱之“三和”
        一、气与声和
        二、声与乐和
        三、乐与意和
    小结
第三章 歌唱的民族化方式
    第一节 语言表达
        一、横韵竖唱、宽韵窄唱
        二、后韵前唱、窄韵宽唱
        三、前韵后唱、竖韵横唱
        四、其他方法
    第二节 韵味呈现
        一、装饰音润腔
        二、速度与力度变化
        三、断音与音色之韵
        四、特殊的韵味
    第三节 情感表达
        一、构建歌唱情境
        二、提升歌曲内涵
        三、传达民族情感
    小结
第四章 歌唱的审美接受
    第一节 感官享受
        一、动作手势
        二、身形表演
        三、歌唱表情
        四、三位一体
        五、高音演唱
    第二节 句法享受
        一、速度偏离
        二、力度偏离
        三、换气与顿挫
        四、个案分析
    第三节 听众的想象性
        一、自由想象
        二、模拟联想
        三、通感联想
        四、情境联想
    第四节 期待视野
        一、概念的界定
        二、合法偏见
        三、视界融合
        四、效果历史
    小结
第五章 歌唱的创造性特征
    第一节 歌唱想象力
        一、生活体验
        二、歌唱联想
        三、审美意象
    第二节 独创性
        一、运腔方式
        二、情感表现
        三、意象表达
    第三节 歌唱自由
        一、真善美
        二、诗性的歌唱自由
        三、文化内涵
    小结
结语
附录1 李双江大事记
附录2:李双江歌唱艺术教学常用语汇集
附录3:李双江演唱的歌曲目录
附录4-1:民族声乐润腔技法符号表格1
附录4-2:民族声乐润腔技法符号表格2
附录4-3:民族声乐润腔手法符号表格3
附录4-4:民族声乐润腔手法符号表格4
附录4-5:民族声乐润腔手法符号表格5
附录5:普通话声、韵母四呼配合简表
附录6:普通话声韵母音节配合表格
附录7:汉语普通话辅音成阻、除阻情况表
附录8:汉语普通话十三辙行腔与收音表
附录9:歌唱语言分类表
附录10:歌唱语言一般规律表
附录11:汉语十三辙咬字收音舌位图
参考文献
读博期间科研情况
致谢

(4)基于水利系统的北京传统城市景观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内容
        1.3.3 项目来源与经费支持
    1.4 相关研究综述
        1.4.1 北京城市建设相关研究
        1.4.2 北京历史水系及水利建设相关研究
        1.4.3 北京文化遗产及园林景观相关研究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研究法
        1.5.2 对比分析法
        1.5.3 实地调研法
        1.5.4 图解分析法
        1.5.5 归纳总结法
    1.6 研究框架
2 北京古代水利系统营建背景
    2.1 自然环境基础
        2.1.1 自然地理条件
        2.1.2 气候条件
    2.2 水资源环境概况
        2.2.1 地表水资源
        2.2.2 地下水资源
3 古蓟城至金中都水利建设与景观体系发展
    3.1 古蓟城至金中都水系与城市空间布局
    3.2 自然向人工营建过渡的水利建设阶段
        3.2.1 永定河北潜水溢出带水利建设
        3.2.2 北运河流域漕运水利建设
        3.2.3 本章小结
    3.3 古蓟城至金中都水利系统景观营建
        3.3.1 西郊莲花池供水区景观
        3.3.2 西北郊瓮山泊水源调蓄区景观
        3.3.3 北郊白莲潭调控区景观
        3.3.4 燕京八景
        3.3.5 古蓟城至金中都水利系统景观特征
4 元大都水利建设与城市景观体系发展
    4.1 元大都水系与城市空间布局
    4.2 稳固繁荣的元代水利建设阶段
        4.2.1 南口冲洪积扇及永定河北潜水溢出带水利建设
        4.2.2 北运河流域水利建设
        4.2.3 城郊灌溉水利建设
        4.2.4 本章小结
    4.3 元大都水利系统景观营建
        4.3.1 西北郊白浮泉-瓮山泊水源调蓄区景观
        4.3.2 金水河—太液池宫苑供水区景观
        4.3.3 积水潭—通惠河漕运供水区景观
        4.3.4 东郊通惠河漕运传输区景观
        4.3.5 元大都水利系统景观特征
5 明北京水利建设与城市景观体系发展
    5.1 明北京水系与城市空间布局
    5.2 动荡停滞的明代水利建设阶段
        5.2.1 永定河北潜水溢出带水利建设
        5.2.2 北运河流域漕运水利建设
        5.2.3 城市灌溉水利建设
        5.2.4 本章小结
    5.3 明代北京水利系统景观营建
        5.3.1 西北郊水源调蓄区景观
        5.3.2 城内外三海—内三海供水区景观
        5.3.3 明代北京水利系统景观特征
6 清北京水利建设与城市景观体系发展
    6.1 整理共兴的清代水利建设阶段
        6.1.1 永定河北潜水溢出带水系整理
        6.1.2 永定河南潜水溢出带水利建设
        6.1.3 北运河流域漕运水系变化与治理
        6.1.4 本章小结
    6.2 清代北京水利系统景观营建
        6.2.1 西北郊水源调蓄区景观
        6.2.2 城内外三海—内三海供水区景观
        6.2.3 南郊水源涵养区景观
        6.2.4 东郊漕运传输区景观
        6.2.5 清代北京水利系统景观特征
7 北京古代基于水利系统的城市景观营建机制
    7.1 水利系统与城市的互动关系
        7.1.1 以水兴城、以城控水的空间互动
        7.1.2 内外调蓄、水城一体的功能支撑
    7.2 水利系统与景观的耦合模式
        7.2.1 拦泉为泊,依泉成景
        7.2.2 筑堤成湖,围湖造景
        7.2.3 引水入园,溪流环绕
        7.2.4 园水比邻,借景山水
        7.2.5 水分导处,以庙镇水
    7.3 城市水利景观体系及空间特征
        7.3.1 城水景观体系中的基本范式
        7.3.2 城水景观体系的特征
8 北京古代水利系统和景观体系保护与发展
    8.1 北京水利系统与城市景观体系的现代化发展
    8.2 现代城市发展对古代水利系统及景观体系的影响
        8.2.1 古城水利系统及景观本体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
        8.2.2 城市水利景观体系空间连接性差,水环境未形成系统
        8.2.3 水利景观遗产与周边环境协调性弱,缺乏统一规划
        8.2.4 水利系统功能延续性弱化,文化展示和游赏空间不足
    8.3 基于水利系统的北京传统景观体系的保护与发展策略
        8.3.1 加强水利文化遗产的挖掘与整理,准确评估水利景观体系的价值
        8.3.2 因水制宜,构建城水共生的景观遗产保护体系
        8.3.3 加强城市内外水利系统的连通
        8.3.4 注重水利文化遗产展示与利用
    8.4 思考与展望
        8.4.1 研究成果
        8.4.2 研究创新点
        8.4.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北京古代水利系统及区域景观发展表
附录B 北京现存传统水利景观名录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5)“城市双修”背景下的滨河绿道规划设计研究 ——以海淀区清河绿道(颐和园-奥森段)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市双修是城市存量更新发展的重要举措
        1.1.2 城市化发展影响滨河区域的生态环境
        1.1.3 城市滨河绿道是生态修复和人文关怀的基础保障
    1.2 研究对象与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针对性解决城市滨河绿道的现状问题
        1.3.2 探索基于城市双修理念下的城市滨河绿道规划设计策略
        1.3.3 为类似区域的城市滨河绿道规划设计提供参考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2 城市滨河绿道规划研究概况
    2.1 城市滨河绿道概念与内涵
        2.1.1 城市滨河绿道概念
        2.1.2 城市滨河绿道规划的内涵
        2.1.3 城市滨河绿道的功能
    2.2 滨河绿道规划发展实践研究
    2.3 滨河绿道规划的理论研究
    2.4 滨河绿道规划相关理论
        2.4.1 景观生态学(Landscape Ecology)
        2.4.2 海绵城市(The Sponge City)
        2.4.3 绿色交通(Green Transport)
        2.4.4 绿色基础设施(Green Infrastructure)
        2.4.5 景观都市主义(Landscape Urbanism)
3 国内城市滨河绿道规划研究概况
    3.1 国内城市滨河绿道发展阶段
    3.2 国内城市滨河绿道实践研究
    3.3 国内城市滨河绿道规划理论研究
        3.3.1 国内滨河绿道规划设计方法研究
        3.3.2 国内滨河绿道规划设计导则研究
    3.4 国内城市滨河绿道存在问题
        3.4.1 缺乏整体规划设计
        3.4.2 忽略生态环境设计
        3.4.3 交通连通性受阻
        3.4.4 地域文化缺失
        3.4.5 公共活力不足
        3.4.6 运营管理不善
4 “城市双修”背景下的城市滨河绿道规划设计原则
    4.1 “城市双修”概念
    4.2 “城市双修”下的城市滨河绿道规划设计原则
        4.2.1 系统性原则
        4.2.2 生态性原则
        4.2.3 人文性原则
        4.2.4 可达性原则
        4.2.5 特色性原则
5 “城市双修”背景下的城市滨河绿道规划设计策略与方法
    5.1 “城市双修”下的城市滨河绿道规划设计策略
        5.1.1 生态修复层面
        5.1.2 城市修补层面
    5.2 不同类型城市滨河绿道规划设计要素
    5.3 “城市双修”下的城市滨河绿道规划设计方法
        5.3.1 道路交通规划
        5.3.2 植物景观规划
        5.3.3 雨洪管理设计
        5.3.4 滨河公共空间设计
        5.3.5 游憩功能规划设计
        5.3.6 历史文化传承保护
        5.3.7 服务设施规划设计
6 城市滨河绿道规划设计实践案例分析
    6.1 综合提升——美国圣安东尼奥滨河步道(San Antonio Riverwalk)
        6.1.1 项目概况
        6.1.2 策略与方法
        6.1.3 核心问题
        6.1.4 借鉴之处
    6.2 公共空间营造——美国芝加哥滨河公园(Chicago River park)
        6.2.1 项目概况
        6.2.2 核心问题
        6.2.3 策略与方法
        6.2.4 借鉴之处
    6.3 生态保育修复——新加坡加冷河碧山宏茂桥公园(Bishan.Ang Mo Kio Park)
        6.3.1 项目概况
        6.3.2 核心问题
        6.3.3 策略与方法
        6.3.4 借鉴之处
    6.4 历史文化传承——韩国首尔清溪川(Cheonggyecheon River)
        6.4.1 项目概况
        6.4.2 核心问题
        6.4.3 策略与方法
        6.4.4 借鉴之处
    6.5 绿色慢行交通——上海黄浦江东岸杨浦滨江公共空间
        6.5.1 项目概况
        6.5.2 核心问题
        6.5.3 策略与方法
        6.5.4 借鉴之处
    6.6 案例总结
7 北京市海淀区清河绿道(颐和园-奥森段)概况
    7.1 清河河道总体概况
        7.1.1 项目背景
        7.1.2 区域背景
        7.1.3 清河河道概况
        7.1.4 项目区位
        7.1.5 项目范围
    7.2 清河河道现状分析
        7.2.1 周边用地
        7.2.2 周边资源
        7.2.3 周边绿地
        7.2.4 周边公共交通
        7.2.5 周边道路交通
        7.2.6 滨河道路
        7.2.7 桥梁设施
        7.2.8 滨河绿地
        7.2.9 水系驳岸
        7.2.10 水利设施
        7.2.11 公共空间
        7.2.12 公共服务设施
    7.3 现状问题总结
        7.3.1 道路交通
        7.3.2 水系驳岸
        7.3.3 生态景观
        7.3.4 空间活力
        7.3.5 文化活动
        7.3.6 建筑风貌
        7.3.7 公共设施
        7.3.8 管理运营
8 基于城市双修的清河(颐和园-奥森段)滨河绿道规划设计
    8.1 规划构思
        8.1.1 规划定位
        8.1.2 规划目标
    8.2 规划策略
        8.2.1 加强生态修复
        8.2.2 注重留白增绿
        8.2.3 改善交通出行
        8.2.4 凸显文化特色
        8.2.5 保障民生需求
        8.2.6 加强智慧管控
    8.3 清河绿道总体规划设计方案
        8.3.1 总平面
        8.3.2 鸟瞰图
        8.3.3 功能分区
        8.3.4 规划结构
    8.4 清河绿道专项规划设计
        8.4.1 道路交通规划
        8.4.2 滨河公共空间规划
        8.4.3 桥梁及桥下空间规划
        8.4.4 水岸空间规划
        8.4.5 植物景观规划
        8.4.6 雨洪管理系统规划
        8.4.7 游憩功能规划
        8.4.8 服务设施规划
        8.4.9 照明设施规划设计
        8.4.10 智慧管理规划设计
        8.4.11 节事活动策划
    8.5 核心区段设计
        8.5.1 山水历史区段
        8.5.2 科技文化区段
        8.5.3 都市活力区段
        8.5.4 创新艺术区段
        8.5.5 自然休闲区段
    8.6 用地平衡表
9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附件

(6)清代北京万泉河流域视野下的畅春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凡例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背景
        1 研究对象范围界定
        2“三山五园”研究的重要组成
    二 研究回顾
        1 关于北京万泉河、海淀周边聚落的历史地理学研究
        2 关于万泉河流域皇家园林的研究
        3 以往研究不足
    三 研究材料及方法
        1 研究材料
        2 研究方法
    四 研究意义
    五 论文框架
    六、研究成果与未尽事宜
        1 研究成果
        2 未尽事宜
第1章 历史沿革
    1.1 金元时期的早期开辟
        1.1.1 自然地理环境
        1.1.2 金元两朝的人力改造
    1.2 明代私家园林的发展
        1.2.1 清华园
        1.2.2 勺园
        1.2.3 小结
    1.3 清代的鼎盛和衰落
        1.3.1 康熙朝肇始
        1.3.2 乾隆朝复兴
        1.3.4 衰落
    1.4 小结
第2章 畅春园及西花园
    2.1 营建缘起
        2.1.1 明末清初的清华园
        2.1.2 早期皇家园林营建活动
        2.1.4 营建起因及相地选址
    2.2 水系布局
    2.3 景观布置
        2.3.1 建筑组群分布
        2.3.2 园中园
        2.3.3 动、植物配置
    2.4 景观特点
    2.5 西花园
    2.6 清帝在畅春园的活动
        2.6.1 康熙时期
        2.6.2 乾隆时期
        2.6.3 嘉庆朝以后
    2.7 影响和地位
    小结
第3章 周围园林、寺庙
    3.1 圣化寺
        3.1.1 整体布局推测
        3.1.2 营建考略
    3.2 泉宗庙
        3.2.1 建设缘起
        3.2.2 建筑布局
        3.2.3 东西两园的景观差异
    3.3 其他寺庙
        3.3.1 恩佑寺和恩慕寺
        3.3.2 永宁寺(慈佑寺)
        3.3.3 关帝庙
        3.3.4 清梵寺
    3.4 小结
第4章 畅春园样式雷图档鉴定与解读
    4.1 区域总图
    4.2 畅春园
        4.2.1 全图
        4.2.2 各组群图档
    4.3 西花园
    4.4 圣化寺
    4.5 泉宗庙
    小结
第5章 清代万泉河流域的水系整治和文化景观的形成
    5.1 万泉河与清代“三山五园”整体的关系
    5.2 清代万泉河水系的治理
        5.2.1 康熙朝
        5.2.2 乾隆朝
        5.2.4 小结
    5.3 独特的文化景观
        5.3.1 基于路径联系和水利开发所形成的水陆交通体系
        5.3.2 乾隆朝的园林营建和游览活动
    5.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畅春园大事年表
    附录B:已整理畅春园相关样式雷图档目录
    附录C:图录
    附录D:圣化寺、泉宗庙匾额楹联统计表
    附录E:相关御制诗文
    附录F:相关档案资料汇编
    附录G 御制畅春园记
    附录H 御制讨源书屋记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与参与科研情况
致谢

(7)清代王府及花园形势论与理气论合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及内容
        1.3.1 研究对象——清代王府及花园
        1.3.2 研究内容——风水学概述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内研究现状
        1.4.2 国外研究现状
        1.4.3 研究问题与不足
    1.5 研究思路及创新点
        1.5.1 论文研究方法
        1.5.2 论文创新点
        1.5.3 论文研究技术路线
第2章 清代王府园林与风水学认知
    2.1 北京清代王府及花园建造手法研究
        2.1.1 王府分封等级制度
        2.1.2 王府选址与分布
        2.1.3 建造等级制度
        2.1.4 王府及花园建造思想文化
    2.2 风水理论研究
        2.2.1 风水起源
        2.2.2 风水理论与基础
        2.2.3 风水学流派
        2.2.4 形势理气派科学与迷信
    2.3 古典园林与风水理论关系
        2.3.1 园林选址
        2.3.2 园林规划布局
        2.3.3 园林要素与风水关系
    2.4 研究对象和方法选择
        2.4.1 研究对象选择
        2.4.2 研究方法选择
第3章 清代亲王王府园林风水文化解析
    3.1 恭亲王王府园林风水文化解析
        3.1.1 恭王府历史概要
        3.1.2 恭王府形势派分析
        3.1.3 恭王府理气派分析
        3.1.4 其他风水文化现象
    3.2 醇亲王王府园林风水文化解析
        3.2.1 醇亲王府概要
        3.2.2 醇亲王府形势派分析
        3.2.3 醇亲王府理气派分析
        3.2.4 其他风水文化现象
    3.3 清代亲王府园林风水文化解析总结
第4章 清代其他王府园林风水文化解析
    4.1 涛贝勒府园林风水文化解析
        4.1.1 涛贝勒府概要
        4.1.2 涛贝勒府形势派分析
        4.1.3 涛贝勒府理气派分析
        4.1.4 其他风水文化现象
    4.2 棍贝子府园林风水文化解析
        4.2.1 棍贝子府概要
        4.2.2 棍贝子府形势派分析
        4.2.3 棍贝子府理气派分析
        4.2.4 其他风水文化现象
    4.3 清代其他王府园林风水文化解析总结
第5章 清代王府赐园与别墅陵园风水文化解析
    5.1 朗润园风水文化解析
        5.1.1 朗润园概要
        5.1.2 朗润园形势派分析
        5.1.3 朗润园理气派分析
    5.2 妙高峰退潜别墅和园寝风水文化解析
        5.2.1 妙高峰退潜别墅和园寝概要
        5.2.2 妙高峰退潜别墅形势派分析
        5.2.3 妙高峰退潜别墅理气派分析
    5.3 礼王园风水文化解析
        5.3.1 礼王园概要
        5.3.2 礼王园形势派分析
        5.3.3 礼王园理气派分析
    5.4 清代王府赐园与别墅陵园风水文化解析总结
第6章 清代王府及花园风水归纳与总结
    6.1 风水理论在清代王府及花园运用总结
        6.1.1 形势论在清代王府及花园运用
        6.1.2 理气论在清代王府及花园合局
        6.1.3 其他风水文化现象
        6.1.4 总结与归纳
    6.2 风水理论对园林景观的影响
        6.2.1 为选址提供理论依据
        6.2.2 指导园林空间布局
        6.2.3 紧密串联园林要素
        6.2.4 蕴含传统文化和精神寄托
参考文献
附图A01:《乾隆京城全图》
附图A02:清代亲王府的规模及分布
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
致谢

(8)海南琼海石壁镇地质旅游资源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概况
2 地质旅游资源调查
    2.1 数据
    2.2 地质旅游资源信息提取
    2.3 地质旅游资源野外考察与属性获取
        2.3.1 石虎
        2.3.2 石龟
        2.3.3 石壁
        2.3.4 石壁湾
        2.3.5 南牛岭瀑布
        2.3.6 登子岭水库
3 结论
4 建议

(10)基于文化地理学的琼北地区传统村落及民居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内外文化地理学研究发展及现状
    1.2.2 国内村落民居文化地理学研究
    1.2.3 琼北地区传统村落及民居研究现状
1.3 研究对象及内容
    1.3.1 研究范围
    1.3.2 研究对象
    1.3.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及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琼北地区传统村落及民居文化地理数据库构建
2.1 琼北地区概况
    2.1.1 地理区位
    2.1.2 自然环境
    2.1.3 文化背景
2.2 琼北地区传统村落文化因子的确定
    2.2.1 村落地形
    2.2.2 村落布局
    2.2.3 组团关系
    2.2.4 村落选址
    2.2.5 村落规模
    2.2.6 村落环境要素
2.3 琼北地区传统民居文化因子的确定
    2.3.1 民居类型
    2.3.2 建筑材料
2.4 琼北地区传统村落及民居数据库构建
    2.4.1 技术路线
    2.4.2 建立数据库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琼北地区传统村落及民居文化地理学特征分析
3.1 琼北地区传统村落文化地理学特征
    3.1.1 传统村落的分布情况
    3.1.2 传统村落的地形分布特征
    3.1.3 传统村落的布局分布特征
    3.1.4 传统村落的组团关系分布特征
    3.1.5 传统村落的村落选址分布特征
    3.1.6 传统村落的村落规模分布特征
    3.1.7 传统村落的村落环境要素分布特征
3.2 琼北地区传统民居文化地理学特征
    3.2.1 传统民居类型分布特征
    3.2.2 传统民居的建筑材料分布特征
3.3 琼北地区传统村落及民居叠合特征分析
    3.3.1 村落布局与民居类型的叠合分析
    3.3.2 村落选址与村落规模的叠合分析
    3.3.3 村落地形与民居类型的叠合分析
    3.3.4 建筑材料与民居类型的叠合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琼北地区传统村落及民居文化地理学特征的影响因素
4.1 自然环境
    4.1.1 地形地貌
    4.1.2 水文条件
    4.1.3 气候特点
    4.1.4 海洋资源
    4.1.5 地质分布
4.2 人文环境
    4.2.1 行政沿革
    4.2.2 人口迁徙
    4.2.3 方言
    4.2.4 地区开发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琼北地区传统村落及民居文化区划
5.1 琼北地区传统村落与民居文化区的划分原则与方法
5.2 琼北地区传统村落与民居文化区的划分确定
5.3 琼北地区传统村落与民居文化区的特征
    5.3.1 儋州青砖民居文化区
    5.3.2 儋州排屋民居文化区
    5.3.3 琼北火山石民居文化区
    5.3.4 临高海南黑民居文化区
    5.3.5 琼北内陆花岗岩民居文化区
    5.3.6 琼东北青砖民居文化区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琼北地区传统村落及民居与相关地区的文化关系
6.1 琼北地区传统村落及民居与闽文化、广府文化的关系
    6.1.1 闽文化、广府文化在琼北地区的传播
    6.1.2 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的异同
    6.1.3 传统民居基本型的异同
6.2 琼北地区传统村落及民居与客家文化的关系
    6.2.1 客家人向琼北地区的迁徙
    6.2.2 琼北地区客家传统村落及民居的特点
6.3 琼北地区传统民居与南洋文化的关系
    6.3.1 建筑形制的影响
    6.3.2 建造技术的影响
    6.3.3 建筑装饰上的影响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语
7.1 论文创新点
7.2 论文不足之处
7.3 论文结论
7.4 论文有待研究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文化地理数据库节选)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答辩委员会对论文的评定意见

四、保护秀丽的万泉河(论文参考文献)

  • [1]海南省康养体育旅游资源研究[J]. 张芳莲,李亮,代文峰. 当代旅游, 2021(34)
  • [2]李双江歌唱艺术研究[D]. 张艳林. 南京艺术学院, 2021
  • [3]乾隆时期北京万泉河上游皇家园林形成与发展述略[J]. 杨菁,高原. 建筑史, 2020(01)
  • [4]基于水利系统的北京传统城市景观体系研究[D]. 胡而思.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5]“城市双修”背景下的滨河绿道规划设计研究 ——以海淀区清河绿道(颐和园-奥森段)为例[D]. 李秋鸿.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6]清代北京万泉河流域视野下的畅春园研究[D]. 高原. 天津大学, 2020(02)
  • [7]清代王府及花园形势论与理气论合局研究[D]. 郝绍博. 天津大学, 2018(06)
  • [8]海南琼海石壁镇地质旅游资源特征研究[J]. 王钦军,李志超,陈玉,周红英.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03)
  • [9]从溪流到水泥沟:关于清华校河景观变迁的探析[J]. 刘梦霏. 学术研究, 2016(08)
  • [10]基于文化地理学的琼北地区传统村落及民居研究[D]. 徐琛. 华南理工大学, 2016(02)

标签:;  ;  ;  ;  ;  

保护美丽的万泉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