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加工贸易和仓储物流两轮驱动(论文文献综述)
乐雨晴[1](2021)在《“互联网+”型国企混改动因、路径选择及效果研究 ——基于欧冶云商的案例分析》文中认为近年来,为加快传统制造业与互联网的快速融合,基于对“互联网+传统制造业”的高度重视,国家从战略层面提出规划,制定了相关政策作为指引,为国有企业探索“互联网+”融合提供方向,驱动国有企业利用互联网技术与平台实现产业转型。国有企业是实施我国战略规划的重要载体,主要分布在涉及我国国家安全及国民经济要害的重点行业,并在这些行业处于垄断性地位。国有企业要想成为“互联网+”型企业意味着其需要以更开放的姿态去面对市场,运用灵活的市场化运营机制,打造完整的生态链以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但是,这显然与传统国有企业体制特征相矛盾。国有企业在股权结构上常常表现较为单一,多是国有资本一股独大或是一股独占,这使得国有企业在治理结构上缺乏灵活性与有效性。在战略目标上,不同于民营企业专注于对经济利益目标的追求,部分国有企业还需背负一定的政策目标,这使得国有企业的资源利用不够充分。此外,大多数国有企业因政府长期大力扶持,在生产经营与治理方面缺少活力,相对于同类型民营企业较为缺乏竞争力与创新精神。因此,在这种矛盾之下,“互联网+”型国企需要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使得互联网与传统行业更好的融合。本文以产业融合理论、现代产权理论、分权控制理论为理论基础,结合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与“互联网+”的相关研究,运用案例研究法,选取了欧冶云商作为研究对象,对欧冶云商在2017年与2019年分别进行的两轮混合所有制改革进行研究,详细分析了欧冶云商实施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动因及采取的引入战略投资者和开放核心员工持股这两种混改路径,并从公司治理、财务成果、产业布局等三个方面对其改革后产生的结果进行分析。通过案例研究发现,欧冶云商在实施混合所有制改革后,股权结构得到了丰富,改善了公司治理,盈利能力大幅提高,财务成果由亏转盈,产业布局得到完善。并得出以下结论:第一,欧冶云商的行业特征与体制矛盾表明其实施混改具有必要性,欧冶云商连年亏损的财务情况为其混改提供直接动因,国家一系列的混改政策为欧冶云商实施混改提供指引;第二,欧冶云商选择开放股权引入战略投资者与引入员工持股平台的混改路径是合理的,符合其完善治理机制与构建全生态型平台的战略目标;第三,国企进行混改有助于完善公司治理和改善财务成果,欧冶云商完成混改后财务成果转亏为盈,公司管理层引入了非国有高管参与,同时加强了员工监督机制。本文研究还分析得出了以下启示:第一,国有企业实施混改前需结合自身情况与行业特征,选择具有针对性、合理性的混改路径,不同企业情况不尽相同,不应盲目复制成功经验;第二,国企混改需谨慎选择引入新股东类型,应尽可能选择与其业务相关或是互补性、实力强劲、治理体系完善的战略投资者,选择注重公司经营情况而非为了获取超额收益仅关注公司业绩的股东;第三,在保证国有资产不流失的情况下,展现混改诚意与决心,加大改革力度,鼓励非国有资本参与管理,充分释放非国有资本活力,避免“混而不改”的情况。本文的研究发现旨在为“互联网+”型国企进行混改提供参考,有助于已经进行或即将进行混改的该类型企业反思自身改革方案的不足之处,丰富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案例材料,为我国今后国企改革提供参考经验。
闫晓燕[2](2021)在《澜湄合作的府际治理和云南参与路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以及国际分工的驱动,次区域合作蓬勃兴起,次区域合作理论也成为地理学、政治学和经济学领域的新交叉方向和研究热点。随着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强化次区域合作成为中国进一步扩大开放的战略选择。亚洲开发银行牵头建立的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以下简称“GMS合作”)机制,经过多年的发展,已趋近于资源分配的“帕累托最优”;从经济贸易、基建水平、能源保障、非传统安全、民族团结、科教文卫事业等领域合作看,与澜湄次区域主体需求错配,趋近于一种非合作博弈的“纳什均衡”。次区域合作的层次、范围、规模和水平迫切需要实现提升。中国倡导建立的澜沧江—湄公河合作(以下简称“澜湄合作”),可以看做是是次区域合作的提质升级版。自成立以来,澜湄合作进展良好,成效显着。作为一个崭新的合作机制,在人类命运共同体先行先试的典型引领方面,在中国塑造良好国际形象、着力促进周边外交方面,显现出了积极的作用,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作为世界政治经济的热点地区,澜湄次区域不可避免地受到“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影响和冲击。在次区域合作过程中,由于地缘重要性、民族宗教复杂、国家实力悬殊、民粹主义盛行、发展理念差异、深度贫困及大国博弈的影响等,导致次区域各国一边互动活动增多、程度增强,不断获取澜湄合作的利益;一边又出于各方面考量主动或被动地做出不同的决策,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次区域合作的发展进程。在我国参与澜湄次区域合作进程中,除国家层面主导和助推之外,地方政府也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如云南省,地处中国与南亚东南亚结合部,与流域内各国地缘区位临近、地域文化相通、边贸合作历史悠久、互联互通无缝衔接,具有先天地缘优势;而且作为次国家行为体,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云南主动融入、积极参与澜湄合作,致力于实现“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和中国新一轮对外开放的最前沿,参与次区域合作的积极性较高、能动性较强。鉴于次国家行为体融入次区域府际关系治理对于促进此区域合作具有现实意义和正外部性效应,通过次级政府府际合作和府际关系治理,不仅可以解决国家主体的功能不足或机制不畅问题,还能够实现地方政府自身发展利益,激活内生动力,借助外部推力,坚持重点带动、整体推进,对于拓展次级政府发展空间,推动次区域合作的发展具有积极而深远的影响。论文以澜湄合作为研究背景,围绕次区域合作过程中的府际关系治理这一研究主题,以云南省参与澜湄合作的路径为实证内容,借助次区域合作理论、府际关系治理理论、劳动地域分工理论、地缘经济外部性理论和演化博弈理论等,运用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假设分析法、因子模型构建法、演化博弈分析等方法,通过分析澜湄合作的外部环境(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大国战略博弈日趋激烈、全球治理体系需要变革与发展、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风险交织)、次区域的现实情况(外交取向选边站驱稳、发展梯度倒逼合作力度驱强、经贸合作向多领域拓宽、制定主张地缘战略趋同),从微观机理、中观区域和宏观政策三个维度,对微观主体利益决策特征、博弈过程和驱动机理进行分析,厘清次区域主体利益诉求和决策特征,构建了一个次区域合作中府际关系治理驱动机制的微观机理分析框架—(APT—R)因子模型,并进行了多情境府际合作关系的模拟和验证,比较分析了三种策略扰动下的府际关系演化过程与机制运行效果,揭示府际合作实现的驱动机制与实现过程,从府际关系、策略扰动者利益承诺和策略随动者利益诉求三个方面揭示了驱动因素与驱动过程,表明了多主体、多领域、多层级的合作框架是澜湄机制的独特优势,从而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次区域合作研究的框架和方法论。为次区域合作中的府际治理的多主体磋商、多利益导向、多层级合作提供理论支撑。本文聚焦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和云南“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等实践热点问题,以次区域经济地域分工新趋势和不同阶段主体利益诉求变化为线索,通过分析阐述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成效与利益契合度;澜湄合作成效与利益契合度;云南融入澜湄合作机制的必要性与路径选择,提出了如下观点:一是逆全球化和东南亚金融危机影响下,湄公河流域国家发展诉求由外向型经济向多领域合作共赢转变;二是澜湄合作机制契合了这一府际合作需求变化,强调多边网络化合作、多领域共建共享和命运共同体等合作理念与机制,是次区域合作的更高版本;三是中国作为大国,推进澜湄合作中不可避免的受到地缘博弈阻力,而云南在区位、文化、基础方面具有消除合作阻力的先天优势,因此得出“畅澜湄机制必先强云南功能”的结论,也为强化云南建设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功能,提出了路径设计与对策建议。在实际运用层面,对“黄金四角”府际合作案例进行实证分析,提出实施“黄金四角”府际合作,有助于将府际关系“问题区”向府际合作“试验区”转型。对于云南省充分发挥自身区位优势,强化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功能,提出了路径设计与对策建议,对于云南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因地制宜助推国家推进澜湄合作的进程具有一定的参考性。论文在理论分析框架、研究视角拓展、模型机制构建等方面的创新如下。一是将云南融入澜湄合作这一实践问题纳入框架进行分析,并建立次区域合作的演化博弈模型,比较分析了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机制和澜湄合作机制两种情境下的演化博弈过程与合作驱动机制,模拟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澜湄合作和云南融入澜湄合作三种情境的演化过程,从驱动机制、情景模拟的微观层面论证得出“畅澜湄机制必先强云南功能”、“次区域府际治理需要的多主体磋商、多利益导向、多层级合作”的结论。二是将府际关系治理纳入次区域合作的研究中,是次区域合作研究的视角拓展。构建次区域府际关系治理的分析框架,丰富并拓展了传统国家内部次级政府合作研究。梳理了云南参与湄公河流域区域合作的历史进程、作用瓶颈和强化辐射功能的对策,验证次区域府际关系研究框架的可行性和云南开展次级政府府际合作的路径,为拓展云南参与的路径,强化云南辐射功能提供对策建议与科学机制支撑。三是构建APT—R因子模型。通过分析演化,强化“云南功能”在中国与湄公河流域国家命运共同体建设中的作用。对云南辐射功能的强化赋权、拓展路径、参与领域进行了政策框架构建,针对服务国家推进“命运共同体”需求和云南功能短板的供需矛盾,提出拓展云南参与路径的5大领域和增强云南功能的5点建议,充分发挥云南区位优势和开放功能,服务“一带一路”和澜湄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使云南省更好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新格局。
马里克(Sidibe Malick)[3](2021)在《基于价值链的苏宁易购物流成本控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前,企业物流成本的不断增加,使得产品市场价格竞争力有所减弱,因此,要深入研究分析、管理和控制企业物流成本的技术方法。企业物流成本与商品市场价格及竞争力的联系也更加紧密,因此,对企业物流成本进行有效管理非常重要。本文以苏宁易购为例,系统分析了其物流成本管理问题,通过价值链理论,对苏宁易购的外部价值链与内部价值链进行探讨,得出降低物流成本的方法。本文基于价值链相关理论、物流成本管理相关概念以及管理企业物流成本的目标和方法,在分析苏宁易购建设现状的基础上,重点说明苏宁易购物流的业务板块、作业流程以及配送模式。同时对外部和内部价值链进行成本控制分析,提出针对性控制建议,并基于企业价值链的视角对中国电子商务系统企业的电子物流运营成本风险控制策略提出了重要建议。基于内、外两个价值链维度,对企业物流成本进行系统分析,使企业明确物流成本管控侧重点,并提升物流成本管控效果。对一个企业外部供应商品牌信誉、技术水平等因素进行综合判断,选出优质企业供应商,并与其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对企业顾客按一定价格标准进行分类,并且有针对性地提高企业服务水平。基于横向价值链,对比自身与竞争对手在物流成本管控上的优势与不足,取长补短。内部价值链分析从采购、运输、仓储、销售和逆向物流等环节展开,明确五个流程中影响物流成本的重要因素,控制物流成本。本文共有图26幅,表18个,参考文献50篇。
刘彦新[4](2021)在《卷烟辅料配送AGV系统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文中指出AGV系统是卷烟辅料配送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卷烟行业中已得到广泛应用。但随着卷烟设备智能化水平的提高、制烟生产工艺复杂化的加剧以及智慧工厂建设的需要,原有AGV系统已无法满足生产需求。因此,急需对AGV系统进行技术升级改造。本文针对西北某卷烟厂辅料物流AGV系统效率低等问题,借助嵌入式系统设计、矢量控制理论及免疫克隆智能优化算法等研究手段,对AGV系统控制方式及路径规划进行升级优化,设计并实现了辅料配送管理系统,为提高卷烟物流AGV系统利用率、降低人工成本提供一定的理论及实践支撑。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通过对西北某卷烟厂生产车间现场情况进行分析,明确辅料配送管理系统设计目标、待研究的核心环节和解决问题的思路,进而得出该系统各功能模块,确保系统各自动化设备在生产作业时安全、稳定、可靠。(2)针对西北某卷烟厂AGV车辆原有控制方式对电流利用率低,没有电路检测,且存在安全性问题等,提出对AGV控制方式和控制板进行迭代设计,采用空间矢量控制算法进行电机控制,并设计嵌入式软件对电机速度进行调速控制,以提高AGV车辆控制精度和能源利用率,降低AGV车辆故障率,确保辅料配送系统运行稳定。(3)由于原有AGV系统采用静态路径规划,已无法满足辅料系统供应,影响生产效率。因此,根据实际生产车间现场环境多AGV小车路径具有多边界条件约束的情况,提出一种基于免疫克隆算子的动态路径规划方法,实现合理避障,为提高AGV系统使用效率提供一个新的方法。(4)根据系统需求分析,对辅料配送管理系统进行总体设计,并结合AGV车辆嵌入式系统设计、路径规划算法设计及用户显示界面模块,整合设计B/S网页架构,并进行工程应用。
张晨瑶[5](2020)在《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8年9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上要求东北地区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建设开放合作高地,明确了东北参与“一带一路”的方式和程度即深度融入,提升了新形势下东北在国家对外开放战略布局中的站位,即建成国家开放合作高地。时隔一年,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时强调,东北地区要打造对外开放新前沿,提示东北要通过深度融入“一带一路”进一步提升开放的水平和层次。从建设开放合作高地到打造对外开放新前沿,国家对东北地区在“一带一路”的定位逐步升级,期望逐渐提高。为此,东北地区在融入“一带一路”的过程中要努力贯彻新理念、注重拓展新领域,实现对外开放的高层次、高质量。丝路深耕,开放升级,“一带一路”倡议给东北地区开放发展提供了新舞台也提出了新要求,东北唯有强化优势、补齐短板,才能在深度融入“一带一路”过程中,尽快达到对外开放新前沿的理想境界。关于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学术界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主要是侧重于某一产业、某一领域的对接,和相对笼统的整体性研究,缺乏系统而完整、全面而细致的研究成果。本文以东北三省一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厚根基为切入点,分析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客观条件、重要依托、拓展平台、推进路径,提炼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的时代价值,力求逻辑严密、系统完整的展开东北地区作为国家重要战略区域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整体开发阵容,以此撬动我国“一带一路”倡议在东北方向的主要驱动力量。本文共分为六个章节展开论述:第1章,绪论。概述了本文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总结了国内外目前对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这一课题的研究情况,综述现有研究成果,形成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第2章,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客观条件。以习近平关于“一带一路”重要论述作为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指导思想,梳理从国家到东北各地关于深度融入“一带一路”的政策依据。从历史渊源、文化底色、经济关联、跨境交往四个方面探究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厚根基。第3章,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依托。全面分析了东北地区既有国家级区域发展规划包括辽宁沿海经济带、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沈阳经济区、哈长城市群的发展情况。评估发展现状、分析制约因素、提出对策建议,强化其依托作用以更好的承接“一带一路”建设重要机遇。第4章,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四方平台。系统阐释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在四个方向上的跨国战略平台,即东进构建东北亚自由贸易区,西拓连接中蒙俄经济走廊,南下撬动环渤海经济圈,北上开发北极航线,东进西拓南下北上构建东北全方位开放大格局。第5章,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基本路径。深入论证大连自由贸易港建设,创建满洲里作为中蒙俄经济走廊全面开放第一品牌重镇,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开发,“冰上丝绸之路”建设研究的时代契机、基本思路、重要价值、支撑条件、现存问题、实施方案等,以重大工程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第6章,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时代价值:塑造包容性全球化发展的中国范例:打造全国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区域示范,创造老工业基地振兴的东北机遇。
丁冬[6](2020)在《吉林省稻米全产业链增值机理与路径优化研究》文中提出稻米又称作“水稻”,是中国三大主粮之一,同时也是吉林省第二大粮食作物。稻米的安全稳定生产在保障粮食安全战略中居于重要地位,且已成为影响吉林省市场稳定与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迎来新的历史机遇期。从市场看,中国进入后工业化时代,消费结构升级不断加快,对稻米的消费不断提出新的需求;从政策看,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实施,宏观配套支撑政策密集出台,为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稻米加工转化升级、开辟稻米全产业链增值新路径创造了新的机遇;从技术看,现代农业科技与网络信息技术,不断改变稻米的产业组织结构、产业形态、市场空间、商业模式、营销渠道,为稻米全产业链增值持续注入新的活力;从体制机制看,吉林省委省政府全面深化改革,强力推动稻米安全生产,优化粮食品种结构,挖掘微观市场主体的最大潜力。这些都为稻米全产业链的路径优化指引了新方向。稻米全产业链是在传统产业链的基础上,由其上游、中游、下游组成的,连接稻米生产主体与消费主体的一种商业模式,打造由田间到餐桌的所有稻米生产主体、收储主体、加工物流主体以及消费主体等有机链接起来的完整功能系统。一条完整、领域多元、安全监控有效的稻米全产业链,能够促进生产主体产出更加优质的稻米产品、降低交易成本,大幅度提高全链效益。吉林省具有得天独厚的农业自然资源优势与气候,为稻米生产提供了优势条件,因而,吉林省是中国主要的稻米生产基地之一,产出的稻米产品的质量在市场上属于中高档层次。但是,随着消费结构以及市场的复杂变化,现有的稻米全产业链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前消费主体日益提高的多样化价值需求,现有的稻米全产业链路径也无法满足现代农业快速发展的需要。因而,现有稻米产业链的发展路径必须进行创新与优化。目前,吉林省稻米的生产经营逐渐进入品质化时代,越来越重视优质稻米产业标准化发展。但是,由于稻米市场环境的多变以及国际贸易新局势等,使得稻米全产业链各环节的发展都受到很多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面临着稻米全产业链上游生产成本高、潜在风险水平较高、新型经营主体大局意识不强;产业链中游稻米加工产能过剩、研发能力不足、物流基础建设不到位;产业链下游稻米产品同质化严重、吉林品牌建设管理混乱、融资渠道不够多样化等多方面的问题。可见,吉林省稻米全产业链只有紧跟时代发展趋势,通过上游、中游、下游及环节间衔接的协同转型升级,提升链条成员实现协同发展的动力和能力,从全产业链增值的角度寻求出路,基于稻米全产业链的增值机理提出路径优化策略,并通过一定的保障措施,才能促进吉林省稻米全产业链增值能力得以顺利优化。由此,作者在研究稻米全产业链增值路径优化的过程中,从消费主体的需求出发,以实现吉林省稻米全产业链整体增值为主线,以吉林省实际省情农情为导向,突破“自上而下”的传统产业链运行模式,主张“整体价值增值”的管理思路,对现有产业链进行延伸与优化。稻米全产业链的增值路径优化需顺应吉林省“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的时代新形势,通过增值价值的重新分配,强化链条全体成员的参与积极性,缓解局部产业链目标利益与整体目标利益之间的矛盾,以及近期目标利益与长远目标利益之间的矛盾,使稻米全产业链上原有主体的比较收益均获得提升。通过综合考量传统价值创新、损失减少、新动能探索、总成本降低以及各环节的潜在风险控制等因素,使处在全产业链上各个环节的核心企业基于目标协同的价值取向,最终实现稻米全产业链增值路径的优化。作者依据产业价值链理论、价值网与价值星系理论、模块化理论以及产业组织理论、目标协同理论等,综合分析国内外粮食全产业链增值的研究成果与实践经验,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系统地界定了稻米全产业链的内涵与管理目标,对乡村振兴背景下稻米全产业链进行定位。此外,作者通过系统分析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法以及专家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吉林省稻米全产业链现状及问题进行实证研究,以全产业链上游生产环节、中游加工流通环节、下游渠道拓展环节为价值载体,提出六大增值模块——衍生产品增值模块、现代农业服务增值模块、个性化品牌溯源增值模块、范围经济增值模块、信息化创新平台增值模块和环节衔接增值模块,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一套吉林省稻米全产业链增值的系统分析框架。以分析结果为基础,运用Logistic模型提出吉林省稻米全产业链增值的演化规律,剖析吉林省稻米全产业链的增值机理。应用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吉林省全产业链的增值能力进行评价,并通过综合考量传统价值创新、损失减少、新动能探索、总成本降低以及各环节的潜在风险防控状况,构建衡量全产业链增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设计了价值模型与“三维”钻石模型。最后,从“互联网+新型运营模式”、“现代农业服务+技术创新”、“全链增值+绿色信息化平台”、“产业集群+品牌增值”、“标准化流程+新动能”、“全链风险预警+监控”等角度提出增值路径优化策略,并结合顶层设计、激励机制分配、管理路径创新、“双链融合”人才培养等角度提出促进优化路径顺利实施的保障措施。
牛思佳[7](2020)在《数字化转型时代下服装品牌的渠道创新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现如今,中国正处于从传统经济形态向数字经济形态转型的过渡阶段。伴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不断驱动以纺织服装业为代表的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但是,当前服装品牌线下门店正遭受着前所未有的冲击,线上流量红利逐渐触顶;整个服装市场供需错配、成本上升、库存严重等问题不断凸显,服装品牌面临着生存的考验,这就对服装行业在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上的转型提出了新的要求。服装品牌应以消费者为中心,运用数字化的技术和内容,通过在渠道方面进行创新为消费者提供更具价值的产品与服务,从根本上提升品牌的市场竞争力。服装品牌的数字化转型既是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抢占市场机遇的重大战略,是为企业和消费者带来双赢的举措。针对上述提出的问题,本文从数字化转型和服装品牌的渠道两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在数字化转型时代下服装品牌的渠道创新策略。首先,将文献资料进行分析整理,介绍了数字化转型、服装品牌的渠道等相关理论知识;其次,基于福布斯、世界品牌实验室、阿里巴巴等权威机构的相关品牌数据榜单进行国内外数字化转型现状分析和服装品牌价值分析,同时通过服装品牌的渠道模式及现状分析,总结出数字化转型下服装品牌的渠道创新的必要性;结合国内外服装品牌在渠道方面的数字化转型创新案例,从服装品牌的产品、运营、技术、体验、管理五个方向提出数字化转型下的渠道创新策略;最后运用所提出来的策略,对雅鹿男装品牌和天和紫蝴蝶品牌进行具体的策略应用,通过项目实践的方法验证其策略的可行性。本课题在研究过程中,通过文献查阅整理、互联网信息搜集、市场调研、江苏纺织工程学会服饰专业委员会的会员企业走访、品牌渠道运营的实际参与以及与江苏地区服装企业合作实践等多种方法,从而了解国内外服装品牌的数字化转型方法及渠道发展趋势;结合前期的理论与实践,分析了数字化转型对服装品牌渠道创新的意义,进而提出针对性的应用策略,最后对服装品牌进行实践分析。希望能够对当前数字化转型时代下服装品牌的渠道创新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和实践参考,以此提高服装品牌的渠道创新能力和数字化能力,进而提升渠道效率,指导品牌的生产销售,最终建立品牌的核心资产。
姚铁斌[8](2020)在《基于响应面法的堆垛机结构轻量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堆垛机是仓储立体库中实现货物立体流动的关键装备。轻型堆垛机具有能耗低、运输方便等优势,目前在市场上占据优势。单立柱巷道堆垛机由于结构紧凑、自重轻、巷道占地面积窄等优势,在自动化立体库中逐渐被推广应用。但其结构刚度和强度的不足,常会影响整机工作性能。因此,目前在保证堆垛机性能的前提下,整机轻量化优化设计逐渐成为工程师设计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以堆垛机为研究对象,根据其规模大小、复杂程度,需要找到一种合适的优化方式以及相宜的研究平台来完成轻量化优化设计对堆垛机的发展十分有必要。本文以企业委托研发的单立柱巷道堆垛机为研究对象,在保证整机结构稳定和运动安全的前提下,基于响应面法开展单立柱巷道堆垛机结构轻量化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通过对所开发的堆垛机模型进行参数化分析,精简完善堆垛机支撑架中立柱和底梁结构。分别建立危险工况下的立柱和底梁刚度变形公式,完成支撑架刚度理论计算;基于有限元分析平台对支撑架进行仿真分析,得到危险工况下应力应变的仿真值。对比理论计算和软件仿真结果,检验有限元仿真的准确性,并完成堆垛机结构性能的初步查验。2)基于有限元分析平台,对完善后的堆垛机进行模态分析,得到其固有频率以及相应的振型,并查验在堆垛机运行过程中由轨道不平所产生激励频率能否引起共振现象;同时,通过谐响应仿真分析预测结构的持续动力特性,探讨堆垛机在稳态受迫振动中能否成功地克服共振、以及其他受迫振动引发的有害现象;在模态分析和谐响应分析的基础上,利用S型速度控制曲线方式探讨堆垛机在运动过程中的动态响应情况,通过观察运动过程中整机的振幅情况以及整机有无脱轨现象,验证结构能否正常平稳运行。3)基于数值建模和有限元分析多平台协作模式,完成堆垛机刚度、强度以及模态仿真模型参数的集成;通过DOE试验设计模块,以结构承载时刚度、强度、低阶模态以及整体质量为响应,以尺寸参数为输入变量,得到输入变量和响应之间的函数关系,求出各个参数对应灵敏度数值。同时建立响应面模型,并对响应面模型进行评估,再利用多目标遗传算法实现结构轻量化优化设计;最后对轻量化后结构实行动态性能分析,验证轻量化后结构的运行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在保证堆垛机整机运行稳定性等性能基础上,轻量化后堆垛机与原结构相比质量减轻13.67%,且其力学性能、低阶模态均有所提高。该优化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了堆垛机的轻量化优化设计,对类似结构优化有借鉴作用。
唐隆焦[9](2020)在《基于供应链管理的M公司物流管理能力提升研究》文中认为当前,为了促进电子信息产业领域代工生产型企业转向社会化、专业化物流,延伸物流产业链和价值链,进一步提升基于供应链管理的物流信息化、网络化和智慧化水平,建设高效便捷、通达顺畅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则必须增强企业物流管理能力。因此,本文选取了重庆一家笔记型电脑制造企业M公司为案例背景,以提高市场竞争力,致力提升其物流管理与服务能力。围绕M公司案例情景,以该公司物流管理问题研究为导向,运用供应链管理、物流管理和加工贸易相关理论知识,采用了文献研究法、案例研究法、访谈法、SWOT分析法等手法阐释了M公司所处的行业环境、SWOT分析、波特“五力模型”、运营现状与问题及管理能力提升措施,并用鱼骨图分析法找到了M公司在销货物流环节出现的信息技术链接不强、承运人和报关行沟通不及时、市场响应力差、出货物流流程不精细、物流作业效率不高、物流时效性低等问题。研究结果表明:基于供应链管理,提升M公司物流管理能力,必须加强企业内部物流业务流程优化,尤其是销售出货物流流程优化,并提出实现物流管理能力提升的具体保障措施。包括两个部分,第一,提出了销售物流通关环节优化方案:(1)基于供应链管理,搭建企业物流信息管理系统;(2)优化销售出货物流流程;(3)优化仓储物流作业系统,提高运营效率。第二,提出实现M公司物流管理能力提升的具体保障。包括信息平台、组织架构、运行机制、财务支持、企业信誉和PDCA循环六大保障措施。综上,基于供应链管理,实现M公司物流管理能力提升的研究结果是有效、可行的,对该公司增强物流管理与客户服务能力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价值,对相关制造型企业物流管理具有理论意义和借鉴参考意义。
陈炳才[10](2018)在《对中美贸易争端下对外经济政策取向的思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美贸易争端下,我们需要保持人民币汇率的相对稳定,不能简单地跟随美国的关税政策走,解决顺差问题的思路也不同于解决逆差。2018年3月至今,中美贸易争端不断升级。时值年中,如何看待中美贸易问题的实质、前景及政策选择?笔者思考如下。避免过度解读贸易战根据以往的经验,美国的经济增长只要在2%以上,欧洲增长1.5%以上,我国出口都会有相对较高的增长。所以对于出口增长,尤其对于欧美出口
二、加工贸易和仓储物流两轮驱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加工贸易和仓储物流两轮驱动(论文提纲范文)
(1)“互联网+”型国企混改动因、路径选择及效果研究 ——基于欧冶云商的案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 |
1.5 结构框架 |
第二章 制度背景、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制度背景 |
2.2 理论基础 |
2.2.1 产业融合理论 |
2.2.2 产权理论 |
2.2.3 分权控制理论 |
2.3 文献综述 |
2.3.1 关于“互联网+”的相关研究 |
2.3.2 关于国企混改的相关研究 |
2.3.3 文献述评 |
第三章 案例企业及行业背景介绍 |
3.1 “互联网+钢铁”行业介绍 |
3.2 研究方法与案例企业介绍 |
3.2.1 研究方法 |
3.2.2 欧冶云商简介 |
3.3 “互联网+”型国企案例选取 |
第四章 欧冶云商混改动因分析 |
4.1 外部环境:深化国企改革政策指引 |
4.2 行业因素:行业特征与体制矛盾 |
4.3 内部动因:扭亏转赢与钢铁生态圈的打造 |
第五章 欧冶云商混改路径分析 |
5.1 欧冶云商首轮混改 |
5.1.1 开放股权引入战略投资者 |
5.1.2 引入员工持股平台 |
5.2 第二轮股权开放引入战略投资者 |
第六章 欧冶云商混改效果分析 |
6.1 公司治理改善 |
6.1.1 股权结构多元化 |
6.1.2 内部控制强化 |
6.2 财务成果扭亏转赢 |
6.3 产业布局完善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启示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启示 |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澜湄合作的府际治理和云南参与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
1.3.1 次区域合作研究进展 |
1.3.2 府际治理研究进展 |
1.3.3 云南参与次区域合作研究进展 |
1.4 研究方法与内容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内容 |
第2章 理论基础 |
2.1 次区域合作 |
2.1.1 相关概念界定 |
2.1.2 合作特征 |
2.2 府际治理 |
2.2.1 理念演进 |
2.2.2 次区域府际治理实践路径 |
2.3 地域分工理论 |
2.3.1 中心—外围理论 |
2.3.2 地缘区位论 |
2.3.3 劳动地域分工和协作理论 |
2.3.4 经典博弈理论 |
第3章 次区域府际合作的驱动机制 |
3.1 府际关系的APT—R因子模型 |
3.1.1 发展引力(Attraction) |
3.1.2 梯度压力(Pressure) |
3.1.3 战略推力(Thrust) |
3.1.4 博弈阻力(Resistance) |
3.2 基于主体异质性的府际博弈分析 |
3.2.1 有限理性概念 |
3.2.2 群体策略选择 |
3.2.3 演化稳定策略 |
3.2.4 合作博弈机制 |
3.2.5 群体选择与直接互惠 |
第4章 云南参与澜湄次区域合作进程 |
4.1 澜湄合作机制演变 |
4.1.1 合作成效 |
4.1.2 存在问题 |
4.2 阶段特征 |
4.2.1 前期积累准备阶段(1950-1991 年) |
4.2.2 构建合作框架阶段(1992-2002 年) |
4.2.3 积极参与实践阶段(2003-2014 年) |
4.2.4 融入澜湄合作阶段(2015 年—今) |
4.3 重点合作区域 |
4.3.1 中越河口—老街跨境经济合作区 |
4.3.2 中缅瑞丽—木姐跨境经济合作区 |
4.3.3 中老磨憨—磨丁跨境经济合作区 |
4.3.4 临沧边境经济合作区 |
4.3.5 境外合作区 |
4.4 主要合作领域 |
4.4.1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
4.4.2 产能合作成效显着 |
4.4.3 贸易畅通方兴未艾 |
4.4.4 资金融通格局初现 |
4.4.5 民心相通深入人心 |
4.5 问题与瓶颈 |
4.5.1 支持沿边地区开放的机制与功能不完善 |
4.5.2 边境贸易互补性不高 |
4.5.3 交通瓶颈 |
4.5.4 产能合作示范效应不显着 |
4.5.5 非公共安全隐患较大 |
第5章 基于APT—R因子的府际合作机制研究 |
5.1 次区域主体利益分析 |
5.1.1 泰国利益诉求 |
5.1.2 缅甸利益诉求 |
5.1.3 越南利益诉求 |
5.1.4 柬埔寨利益诉求 |
5.1.5 老挝利益诉求 |
5.1.6 中国及中国云南利益诉求 |
5.2 基于APT—R模型的府际关系动力机制 |
5.2.1 合作发展引力(A) |
5.2.2 发展梯度压力(P) |
5.2.3 战略协同推力(T) |
5.2.4 地缘博弈阻力(R) |
第6章 基于APT—R模型的府际关系情景模拟 |
6.1 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情景分析 |
6.1.1 实施前稳态 |
6.1.2 策略扰动者 |
6.1.3 实现路径 |
6.1.4 模型设计 |
6.1.5 策略模拟 |
6.1.6 府际合作驱动分析 |
6.2 澜湄合作机制情景分析 |
6.2.1 实施前稳态 |
6.2.2 策略扰动者 |
6.2.3 实现路径 |
6.2.4 模型改进 |
6.2.5 策略模拟 |
6.2.6 府际合作驱动分析 |
6.3 强化云南辐射功能的情景分析 |
6.3.1 辐射中心策略 |
6.3.2 策略模拟 |
6.3.3 府际合作驱动分析 |
6.4 案例:中缅泰老“黄金四角”府际治理研究 |
6.4.1 府际关系情境分析 |
6.4.2 府际合作领域 |
6.4.3 府际治理政策设计 |
第7章 云南参与澜湄合作的府际治理路径与建议 |
7.1 府际合作路径 |
7.1.1 促进互联互通 |
7.1.2 促进跨境产能合作 |
7.1.3 支持次级政府府际合作 |
7.1.4 促进跨境旅游合作 |
7.1.5 促进贸易畅通 |
7.2 府际治理保障措施 |
7.2.1 要素流动保障 |
7.2.2 企业主导保障 |
7.2.3 政府推动保障 |
7.2.4 辐射功能保障 |
7.2.5 改革赋权保障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8.1 主要研究结论 |
8.2 研究创新点 |
8.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发表论文情况 |
参加课题研究情况 |
致谢 |
(3)基于价值链的苏宁易购物流成本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序言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研究现状评述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点之处 |
1.5 论文结构 |
2 价值链相关理论 |
2.1 价值链概念界定 |
2.1.1 价值链的概念 |
2.1.2 价值链的类型 |
2.1.3 价值链的特点 |
2.1.4 价值链成本控制的优势 |
2.2 价值链物流成本控制理论 |
2.2.1 理论介绍 |
2.2.2 控制对象 |
2.2.3 控制内容 |
2.2.4 控制步骤 |
2.2.5 控制意义 |
2.3 基于价值链的物流成本控制方法 |
2.4 价值链理论相关应用 |
2.4.1 价值链分析在成本管理中的应用 |
2.4.2 价值链分析在竞争优势评估中的应用 |
3 家电企业物流成本管理的现状与问题——以苏宁易购为例 |
3.1 苏宁易购物流的简介 |
3.1.1 苏宁物流建设现状 |
3.1.2 苏宁易购物流的业务板块 |
3.1.3 苏宁易购物流的作业流程 |
3.1.4 苏宁易购物流的配送模式 |
3.2 苏宁物流存在的问题 |
3.2.1 企业缺乏对物流成本价值链的全局分析 |
3.2.2 物流配送问题 |
4 基于外部价值链的苏宁易购物流成本控制分析 |
4.1 外部价值链的构成 |
4.1.1 纵向价值链 |
4.1.2 横向价值链 |
4.2 外部价值链的物流成本控制分析 |
4.2.1 纵向价值链中供应商层面 |
4.2.2 纵向价值链中顾客层面 |
4.2.3 横向价值链中竞争对手层面 |
4.3 控制效果评价及建议 |
4.3.1 控制效果评价 |
4.3.2 完善控制建议 |
5 苏宁易购内部价值链的物流成本控制分析 |
5.1 内部价值链的构成 |
5.2 内部价值链的物流成本控制分析 |
5.2.1 采购环节 |
5.2.2 运输环节 |
5.2.3 仓储环节 |
5.2.4 销售环节 |
5.2.5 逆向物流环节 |
5.3 控制效果评价及建议 |
5.3.1 控制效果评价 |
5.3.2 完善控制建议 |
6 完善价值链视角下电子商务企业物流成本控制建议 |
6.1 通过内部价值链优化各环节的物流成本控制措施 |
6.2 提高整合价值链物流成本控制效果 |
6.3 从外部价值链物流管理角度,建立综合有效的成本控制框架 |
6.4 完善信息系统降低价值链物流总成本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4)卷烟辅料配送AGV系统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仓储管理系统研究现状 |
1.2.2 AGV系统路径规划研究现状 |
1.2.3 AGV速度控制策略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
第2章 辅料配送管理系统分析 |
2.1 引言 |
2.2 卷烟加工生产工艺分析 |
2.2.1 制丝加工生产工艺分析 |
2.2.2 卷包加工工艺分析 |
2.2.3 AGV车辆系统应用场景分析 |
2.3 辅料配送管理系统需求分析 |
2.4 卷烟辅料配送AGV系统设计与实现 |
2.4.1 AGV车辆嵌入式系统设计 |
2.4.2 基于动态路径规划的AGV系统设计 |
2.4.3 辅料配送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AGV车辆嵌入式系统设计 |
3.1 引言 |
3.2 硬件设计 |
3.3 嵌入式软件设计 |
3.3.1 嵌入式软件模块设计 |
3.3.2 嵌入式软件控制方式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AGV车辆动态路径规划优化 |
4.1 引言 |
4.2 AGV车辆调度分析 |
4.2.1 AGV路径规划问题 |
4.2.2 经典局部路径规划算法 |
4.2.3 路径规划系统分析 |
4.3 基于免疫克隆算法的AGV动态路径规划 |
4.3.1 免疫克隆算法基本理论 |
4.3.2 AGV动态路径规划设计 |
4.4 路径规划仿真实验与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辅料配送管理系统设计及实现 |
5.1 引言 |
5.2 系统设计 |
5.3 数据库设计 |
5.4 系统实现 |
5.5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5)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创新点摘要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综述 |
1.2.2 国外研究综述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客观条件 |
2.1 习近平关于“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论述 |
2.1.1 “一带一路”倡议的本质意蕴 |
2.1.2 “一带一路”倡议的主要内容 |
2.1.3 “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意义 |
2.2 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政策依据 |
2.2.1 国家顶层设计 |
2.2.2 地方政策规划 |
2.3 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厚根基 |
2.3.1 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历史渊源 |
2.3.2 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文化底色 |
2.3.3 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经济关联 |
2.3.4 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跨境交往 |
第3章 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依托 |
3.1 辽宁沿海经济带 |
3.1.1 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现状概述 |
3.1.2 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的现存问题 |
3.1.3 针对辽宁沿海经济带现存问题的应对措施 |
3.2 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 |
3.2.1 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发展现状 |
3.2.2 当前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发展的制约因素 |
3.2.3 应对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建设现存问题的对策建议 |
3.3 沈阳经济区 |
3.3.1 沈阳经济区的基本态势 |
3.3.2 当前制约沈阳经济区发展的主要因素 |
3.3.3 解决沈阳经济区现存问题的基本路径 |
3.4 哈长城市群 |
3.4.1 哈长城市群发展情况概述 |
3.4.2 当前哈长城市群发展的制约因素 |
3.4.3 加快哈长城市群发展的重要举措 |
第4章 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四方平台 |
4.1 东进构建东北亚自由贸易区 |
4.1.1 构建东北亚自由贸易区的现实基础 |
4.1.2 构建东北亚自由贸易区的制约因素 |
4.1.3 推进东北亚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对策建议 |
4.2 西拓连接中蒙俄经济走廊 |
4.2.1 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优势条件与发展态势 |
4.2.2 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主要瓶颈 |
4.2.3 优化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路径选择 |
4.3 南下撬动环渤海经济圈 |
4.3.1 环渤海经济圈发展现状 |
4.3.2 环渤海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制约因素 |
4.3.3 撬动环渤海经济圈发展的对策建议 |
4.4 北上参与北极航线开发 |
4.4.1 我国参与北极航线开发的战略价值 |
4.4.2 我国参与北极航线开发的现实挑战 |
4.4.3 我国参与北极航线开发的基本策略 |
第5章 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基本路径 |
5.1 大连自由贸易港建设推进方略 |
5.1.1 大连建设自由贸易港的优势条件 |
5.1.2 建设大连自由贸易港的重要战略价值 |
5.1.3 推进大连自由贸易港建设的对策建议 |
5.2 创建满洲里作为中蒙俄经济走廊全面开放第一品牌重镇推进构想 |
5.2.1 满洲里对外开放的历史沿革 |
5.2.2 满洲里开放发展的现存问题 |
5.2.3 创建满洲里作为中蒙俄经济走廊全面开放第一品牌重镇的品牌识别与塑造 |
5.3 开发渤海海峡跨海通道 |
5.3.1 开发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的历史沿革和现实进展 |
5.3.2 开发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的重要战略价值 |
5.3.3 开发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的可行性分析 |
5.3.4 加快推进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开发的建议 |
5.4 中俄共建“冰上丝绸之路”建设研究 |
5.4.1 中俄共建“冰上丝绸之路”建设的动力解析 |
5.4.2 中俄共建“冰上丝绸之路”的主要挑战 |
5.4.3 推进中俄共建“冰上丝绸之路”的基本策略 |
第6章 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时代价值 |
6.1 塑造全球化包容性发展的中国范例 |
6.1.1 把握全球化模式深度调整下的历史机遇 |
6.1.2 提供东北亚各国共话发展的沟通平台 |
6.1.3 促进东北地区跨境民族文化传承发展 |
6.2 打造全国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区域示范 |
6.2.1 完善国家区域经济总体布局 |
6.2.2 推进京津冀与东北地区协同发展 |
6.2.3 提升东北地区城市群整体实力 |
6.3 创造老工业基地振兴的东北机遇 |
6.3.1 形成东北地区产业发展新动能 |
6.3.2 打通东北地区对外开放大通道 |
6.3.3 开创东北地区对外贸易新局面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吉林省稻米全产业链增值机理与路径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及研究目标 |
1.2.1 研究意义 |
1.2.2 研究目标 |
1.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1.3.3 研究述评 |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1.4.2 创新点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1.6 本章小结 |
第2章 相关理论述评 |
2.1 概念界定 |
2.1.1 产业链与全产业链 |
2.1.2 粮食产业链与稻米全产业链的内涵界定 |
2.1.3 新型稻米绿色产业链的概念 |
2.1.4 价值链的内涵 |
2.1.5 产业链增值的内涵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产业价值链理论 |
2.2.2 系统工程分析理论 |
2.2.3 价值网与价值星系理论 |
2.2.4 模块化理论 |
2.2.5 产业组织理论的SCP范式分析 |
2.2.6 人力资本与劳动力流动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吉林省稻米全产业链的运行现状与问题 |
3.1 当前中国稻米产业发展的总体概况与格局 |
3.2 吉林省稻米全产业链发展的现有模式 |
3.2.1 链条式发展模式 |
3.2.2 链族式发展模式 |
3.2.3 链网式发展模式 |
3.3 吉林省稻米全产业链的运行现状 |
3.3.1 吉林省稻米生产与仓储环节现状 |
3.3.2 吉林省稻米加工流通环节现状 |
3.3.3 吉林省稻米营销管理环节现状 |
3.4 吉林省稻米全产业链运行的现存问题 |
3.4.1 产业链上游存在的问题 |
3.4.2 产业链中游存在的问题 |
3.4.3 产业链下游存在的问题 |
3.4.4 环节衔接存在的问题 |
3.5 吉林省稻米全产业链增值不足的原因剖析 |
3.5.1 内因分析 |
3.5.2 外因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吉林省稻米全产业链增值的演化规律与机理分析 |
4.1 稻米全产业链核心主体的价值需求分析 |
4.1.1 生产经营主体 |
4.1.2 加工物流服务主体 |
4.1.3 消费主体 |
4.1.4 监督管理主体 |
4.2 吉林省稻米全产业链增值的模块化构成与系统分析 |
4.2.1 衍生产品增值模块 |
4.2.2 现代农业服务增值模块 |
4.2.3 个性化品牌溯源增值模块 |
4.2.4 范围经济增值模块 |
4.2.5 信息化创新平台增值模块 |
4.2.6 环节衔接增值模块 |
4.2.7 吉林省稻米全产业链增值的系统分析 |
4.3 吉林省稻米全产业链增值的演化规律 |
4.3.1 全产业链增值的演化过程 |
4.3.2 全产业链增值的演化规律——基于Logistic模型 |
4.4 吉林省稻米全产业链增值的机理分析 |
4.4.1 主要环节增值角度——基础 |
4.4.2 链条资源优化配置角度——约束 |
4.4.3 新型动力强化角度——动力 |
4.4.4 目标协同增值角度——保障 |
4.4.5 综合机理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吉林省稻米全产业链增值的关键影响因素识别 |
5.1 当前稻米全产业链增值的环境PEST分析 |
5.1.1 政治环境 |
5.1.2 经济环境 |
5.1.3 社会环境 |
5.1.4 技术环境 |
5.1.5 增值环境综合分析 |
5.2 吉林省稻米全产业链增值影响因素的分类 |
5.3 吉林省稻米全产业链增值关键影响因素的识别 |
5.3.1 增值影响关系分析 |
5.3.2 关键影响因素的识别 |
5.4 关键影响因素指标辨析与指标体系构建 |
5.4.1 成本因素 |
5.4.2 价值因素 |
5.4.3 稳定因素 |
5.4.4 风险因素 |
5.4.5 创新服务因素 |
5.4.6 影响因素指标体系构建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吉林省稻米全产业链增值能力综合评价 |
6.1 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 |
6.2 增值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6.3 综合评价方法介绍 |
6.3.1 层次分析法(AHP) |
6.3.2 价值分析法 |
6.3.3 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法 |
6.4 基于AHP的权重确定 |
6.4.1 一级指标判断矩阵构建与权重确定 |
6.4.2 二级指标判断矩阵构建与权重确定 |
6.5 吉林省稻米全产业链增值能力综合评价 |
6.5.1 确定增值能力因素集与评语集 |
6.5.2 构建二级指标模糊评价矩阵ijR |
6.5.3 多级模糊运算 |
6.6 综合评价结果及分析 |
6.7 本章小结 |
第7章 吉林省稻米全产业链增值路径优化模型设计与策略 |
7.1 吉林省稻米全产业链增值路径优化模型设计 |
7.1.1 增值路径优化的价值模型——数理 |
7.1.2 增值路径优化的“三维”钻石模型——定性 |
7.2 全产业链增值路径优化的思路框架 |
7.3 全产业链增值路径优化的策略 |
7.3.1 “互联网+新型运营模式”路径 |
7.3.2 “现代农业服务+技术创新”路径 |
7.3.3 “全链增值+绿色信息化平台”路径 |
7.3.4 “产业集群+品牌增值”路径 |
7.3.5 “标准化流程+新动能”路径 |
7.3.6 “全链风险预警+监控”路径 |
7.4 本章小结 |
第8章 吉林省稻米全产业链增值路径优化的保障措施 |
8.1 通过顶层设计进行布局优化,加强管控与监督 |
8.1.1 统筹规划,优化产业布局 |
8.1.2 拓宽投融资渠道,强化基础设施建设 |
8.1.3 加强稻米核心环节的监控,促进“亲、清”政商服务 |
8.2 完善全产业链利益联结机制,处理好各主体间利益关系 |
8.2.1 建立链型分配激励机制 |
8.2.2 明晰全产业链的成本分担责任 |
8.3 创新稻米全产业链管理路径,促进稻米产品的多样化属性 |
8.3.1 形成稻米全产业链自治式溯源与管理创新路径 |
8.3.2 发掘稻米的多样化属性促进稻米衍生产品增值 |
8.3.3 合理利用路径依赖与制度变迁规律 |
8.4 打造“双链融合”工程,促进新型人才培育 |
8.5 本章小结 |
第9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9.1 全文总结 |
9.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9.2.1 研究不足 |
9.2.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件1 吉林省稻米全产业链增值指标专家打分问卷 |
附件2 吉林省稻米全产业链增值能力评语集调查问卷 |
附件3 全产业链增值指标AHP判断矩阵调查问卷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致谢 |
导师简介 |
作者简介 |
(7)数字化转型时代下服装品牌的渠道创新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课题研究背景 |
1.1.2 课题研究意义 |
1.2 课题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课题研究的内容、方法及创新点 |
1.3.1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1.3.2 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
1.3.3 课题研究的创新点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数字化转型及服装品牌的渠道概述 |
2.1 数字化转型概述 |
2.1.1 数字化的概念 |
2.1.2 数字化转型的概念及特点 |
2.1.3 数字化转型的发展阶段 |
2.1.4 数字化转型的驱动力 |
2.1.5 数字化转型的内容构成 |
2.1.6 数字化转型的趋势 |
2.2 服装品牌的渠道概述 |
2.2.1 服装品牌的定义及内涵 |
2.2.2 渠道的概念、内涵与功能 |
2.2.3 渠道的结构 |
2.2.4 服装品牌的渠道影响因素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数字化转型时代下服装品牌的渠道现状分析 |
3.1 数字化转型及服装品牌环境分析 |
3.1.1 国内外数字化转型现状分析 |
3.1.2 服装品牌发展现状分析 |
3.1.3 江苏地区服装品牌企业发展现状调研分析 |
3.1.4 中国消费者行为分析 |
3.2 服装品牌的渠道模式及终端零售形式分析 |
3.2.1 传统线下渠道模式及终端零售形式 |
3.2.2 现代互联网渠道模式及终端零售形式 |
3.2.3 传统线下渠道与现代互联网渠道的对比分析 |
3.3 数字化转型时代下服装品牌的渠道现状分析 |
3.3.1 服装品牌的渠道发展阶段 |
3.3.2 服装品牌的渠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3.4 数字化转型时代下服装品牌的渠道创新必要性及其路径分析 |
3.4.1 数字化转型时代下服装品牌的渠道创新必要性 |
3.4.2 数字化转型时代下服装品牌的渠道创新路径 |
3.5 数字化转型对服装品牌渠道升级的意义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数字化转型时代下服装品牌的渠道创新策略 |
4.1 数字化转型时代下服装品牌创新案例分析 |
4.1.1 国外服装品牌创新案例分析 |
4.1.2 国内服装品牌创新案例分析 |
4.2 数字化转型时代下服装品牌的渠道设计原则 |
4.3 数字化转型时代下服装品牌的渠道创新策略 |
4.3.1 服装品牌的渠道创新策略——产品内容方向 |
4.3.2 服装品牌的渠道创新策略——零售运营方向 |
4.3.3 服装品牌的渠道创新策略——生产技术方向 |
4.3.4 服装品牌的渠道创新策略——消费体验方向 |
4.3.5 服装品牌的渠道创新策略——组织管理方向 |
4.4 数字化转型时代下服装品牌的渠道未来发展建议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数字化转型时代下服装品牌的渠道创新应用实例 |
5.1 数字化转型时代下服装品牌的渠道创新应用实例——以雅鹿男装为例 |
5.1.1 雅鹿男装渠道创新策略应用背景 |
5.1.2 雅鹿男装的渠道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5.1.3 数字化转型时代下雅鹿男装的渠道创新策略应用实践 |
5.1.4 数字化转型时代下雅鹿男装的渠道创新策略实施初步成效 |
5.2 数字化转型时代下服装品牌的渠道创新应用实例——以天和品牌为例 |
5.2.1 天和品牌渠道创新策略应用背景 |
5.2.2 天和品牌的渠道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5.2.3 数字化转型时代下天和品牌的渠道创新策略应用实践 |
5.2.4 数字化转型时代下天和品牌的渠道创新策略实施初步成效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课题研究结论 |
6.2 课题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
6.2.1 课题存在的不足 |
6.2.2 课题的未来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成果 |
附录二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实践项目 |
(8)基于响应面法的堆垛机结构轻量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课题研究对象及意义 |
1.2.1 课题研究对象 |
1.2.2 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堆垛机研究现状 |
1.3.1 有限元结构分析研究 |
1.3.2 运动控制仿真研究 |
1.4 结构轻量化研究现状 |
1.5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单立柱巷道堆垛机力学分析 |
2.1 堆垛机结构参数化分析 |
2.2 重力下支撑架力学分析 |
2.2.1 重力下立柱部分刚度变形量计算 |
2.2.2 重力下底梁部分刚度变形量计算 |
2.3 加速度下支撑架力学分析 |
2.3.1 加速度下立柱部分刚度变形计算 |
2.3.2 加速度下底梁部分刚度变形计算 |
2.4 基于WORKBENCH的有限元分析 |
2.4.1 建立支撑架有限元模型 |
2.4.2 重力下支撑架有限元分析 |
2.4.3 加速度下支撑架有限元分析 |
2.5 本章小节 |
第三章 堆垛机动态性能研究 |
3.1 模态分析 |
3.1.1 模态分析理论 |
3.1.2 模态仿真分析 |
3.1.3 基于激励频率共振分析 |
3.2 谐响应分析 |
3.2.1 谐响应理论 |
3.2.2 谐响应仿真分析 |
3.3 瞬态动力学分析 |
3.3.1 瞬态动力学理论 |
3.3.2 瞬态动力学仿真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堆垛机轻量化设计 |
4.1 响应面优化法介绍 |
4.2 建立支撑架优化模型 |
4.2.1 建立约束条件和目标函数 |
4.2.2 设计变量选取 |
4.3 支撑架结构参数灵敏度分析 |
4.3.1 实验样本生成 |
4.3.2 灵敏度分析 |
4.4 优化结果 |
4.5 优化后结构动态性能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全文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9)基于供应链管理的M公司物流管理能力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2.主要理论基础 |
2.1 供应链管理网链结构 |
2.2 供应链环境下的物流管理 |
2.2.1 物流管理概念 |
2.2.2 供应链环境下物流管理的特点 |
2.3 供应链环境下的加工贸易物流 |
2.3.1 加工贸易 |
2.3.2 加工贸易企业物流 |
3.M公司运营环境及SWOT分析 |
3.1 运营环境 |
3.1.1 中美贸易战对笔电产业发展的影响 |
3.1.2 重庆笔电产业发展趋势 |
3.1.3 外部环境分析 |
3.1.4 内部环境分析 |
3.2 SWOT分析 |
3.2.1 优势分析 |
3.2.2 劣势分析 |
3.2.3 机会分析 |
3.2.4 威胁分析 |
3.2.5 SWOT矩阵综合分析 |
4.M公司物流管理现状、问题及管理能力提升 |
4.1 物流管理现状 |
4.1.1 基于供应链的M公司出货物流 |
4.1.2 M公司代理、报关及物流运输 |
4.2 物流作业(鱼骨图)问题分析 |
4.2.1 信息技术链接不强 |
4.2.2 供应链稳定性不够 |
4.2.3 承运人原因 |
4.2.4 报关行原因 |
4.2.5 物流运输车队原因 |
4.2.6 海关系统方面的原因 |
4.3 物流管理能力提升 |
4.3.1 物流信息技术优化 |
4.3.2 基于供应链的出货物流流程优化 |
4.3.3 基于供应链的进出口物流、仓储物流作业优化 |
5.M公司物流管理能力提升的具体保障 |
5.1 信息平台保障 |
5.2 组织架构保障 |
5.3 运行机制保障 |
5.4 财务支持保障 |
5.5 企业信誉保障 |
5.6 PDCA循环保障 |
6.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
(10)对中美贸易争端下对外经济政策取向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避免过度解读贸易战 |
把握美国贸易战的目的 |
贸易争端下的政策建议 |
四、加工贸易和仓储物流两轮驱动(论文参考文献)
- [1]“互联网+”型国企混改动因、路径选择及效果研究 ——基于欧冶云商的案例分析[D]. 乐雨晴.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1(09)
- [2]澜湄合作的府际治理和云南参与路径研究[D]. 闫晓燕.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9)
- [3]基于价值链的苏宁易购物流成本控制研究[D]. 马里克(Sidibe Malick).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2)
- [4]卷烟辅料配送AGV系统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D]. 刘彦新. 兰州理工大学, 2021(01)
- [5]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研究[D]. 张晨瑶.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4)
- [6]吉林省稻米全产业链增值机理与路径优化研究[D]. 丁冬. 吉林大学, 2020(08)
- [7]数字化转型时代下服装品牌的渠道创新策略研究[D]. 牛思佳. 江南大学, 2020(01)
- [8]基于响应面法的堆垛机结构轻量化研究[D]. 姚铁斌. 湘潭大学, 2020(02)
- [9]基于供应链管理的M公司物流管理能力提升研究[D]. 唐隆焦. 重庆理工大学, 2020(08)
- [10]对中美贸易争端下对外经济政策取向的思考[J]. 陈炳才. 中国外汇, 201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