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广州人“抢”佛山地铁概念楼盘(论文文献综述)
廖开怀,符蓝,Breitung Werner,蔡云楠,谭肖红[1](2021)在《边界融合理论视角下的同城化研究——以广佛为例》文中认为同城化融合发展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和突破口。广佛同城化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的重要引领和举措,仍然面临诸多的问题与挑战。以边界融合理论为视角,选取广佛重点融合地区金沙洲为案例,从市场力量与联系流、不同层级政府治理、社会团体影响以及边界社区的独特文化四个维度进行研究。研究发现:在联系流方面,广佛边界区域居民存在很强的跨界往来行为,其主要的活动目的为休闲娱乐、购物和工作,但是广佛边界在医保就医、交通出行、子女教育和购房资格等方面仍然有很强的障碍效应。在政府治理方面,同城化基层治理机制尚未构建,镇街政府间的行政壁垒严重,其同城化作用薄弱。在文化层面上,边界区域居民一定程度上产生了"广佛人"的文化身份认同,即认同自己既是广州人又是佛山人,但不同户籍人口的认同存在差异。在社会团体力量方面,产业协会和镇街商会的同城化作用有待加强。研究有利于加深我们对跨界区域协调发展的认识,能为我国其他地区的同城化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陈浩然,安宁,朱竑[2](2020)在《城市的垂直流动:广州再领域化中的人地关系重构》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流动性重塑了人地关系,地的再领域化过程可以视为一种跨阶层的垂直流动。20世纪80年代起,中国开始了撤县设区的行政区划调整,重塑了原有的城市行政结构体系。撤县设区是典型的城市的垂直流动过程。在这过程中,县城本地居民的身份政治,以及他们与县城、新城之间的关系亦随之改变。以广州为例,通过研究撤县设区中本地居民与领域空间的关系重构,进而探讨流动性背景下的人地关系变化。研究发现:对于本地居民而言,其身份政治在再领域化的过程中,从旧领域的多数群体转变为新领域的少数群体。这种转变导致本地居民排他策略的形成,并由此形成了新领域中的一个抵抗空间,重构了本地居民、旧领域和新领域之间的人地关系。研究城市的再领域化过程是对地理学探讨流动性的有效补充,有利于从地的视角更深入理解流动性的影响及意义。
郭斯琪[3](2020)在《B房地产公司G住宅项目营销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房住不炒”的政策主基调在2019上半年一再被中央重申强调,并主张落实“一城一策”、城市主体责任的长效机制,这表明我国房地产行业自改革开放以来疯狂式增长的局面开始扭转。自国家政策调控的不断出台、市场变化的不断发展,目前国内房地产市场已经与20年前大相径庭,经过20年的快速发展,中国房地产行业在近年逐步趋向稳定,发展模式从传统的粗放型开发转型为精细化产品打造与转化。在新市场、新需求下,好的产品、好的产品力成为当下许多房企战略转型、业务升级的重要方向和规模增长、弯道超车的利器。一个房地产项目的成功,取决于开发企业对项目的良好决策和营销策略有序地组织实施,而一个良好营销的决策往往对整个房地产项目的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无疑,做好项目的营销工作、为项目销售提供科学的决策支持,是项目成功的重要因素,也是为房地产项目提高附加值,提升回报率的重要途径。B公司的G住宅项目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通过当今世界上对房地产营销这一领域的研究,利用PEST、SWOT、STP等模型为分析工具,利用数据分析、问卷调查、文献分析等方法,从国内房地产行业走向、政策影响、竞品分析等方面,分析G住宅项目现有的营销策略问题,并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同时,希望能借此为国内同类项目的营销人员提供参考。本文的研究是基于G住宅项目和G住宅项目所在的广州市场的大量实地调研数据进行的,为B公司G住宅项目提供的营销工作提供的改善性建议和新的思路,对于类似市场的房地产项目开展营销工作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同时也为我国现有的房地产营销理论提供了实证研究。
陈骏涛[4](2020)在《消费者对动态品牌故事传播行为反馈的研究》文中指出成功的品牌故事传播能有效提升企业价值,而品牌故事传播是否成功,其关键在于消费者的行为反馈是否如管理者预期。以往大多数有关于品牌故事传播的研究多采用静态的横截面数据对品牌故事传播的某一节点进行研究,而忽略了从时间维度对品牌故事传播进行持续的动态监测。因此,从已有研究成果上看,并不能有效解释消费者随企业发展而对企业品牌故事产生的行为反馈的衍变规律及动因,并不能有效指导企业经营管理者引导消费者对品牌故事的感知并激励其产生正向行为。本文的研究方法采用扎根理论,其关注动态过程、归纳式的特点有利于探索消费者对动态品牌故事传播行为反馈的机制。首先,进行文献综述,本文介绍了品牌故事、品牌传播、消费者行为的相关构念,并梳理国内外相关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明确研究视角和研究问题。其次,本文按扎根理论研究方法的指导,以千亿房企碧桂园为研究案例、房地产业主为样本,通过深度访谈法采集一手数据,运用程序化扎根理论对材料进行分析,最终建构出消费者对动态品牌故事传播行为反馈的模型。最后,在模型基础上结合消费者行为理论深度阐释消费者行为反馈的演变过程和形成机理,即解释消费者对动态品牌故事的行为反馈为什么会发生演变以及如何演变,弥补了以往品牌故事传播研究的不足支出,丰富了消费者对动态品牌故事传播行为反馈的理论。此外,本研究运用扎根理论从时间维度对消费者对动态品牌故事传播的行为反馈进行了动态研究。不拘泥于设计量表的静态研究方法,以往品牌故事研究多是在某个时间点进行大样本问卷调查,无法捕捉消费者持续参与行为形成过程的具体变量及其作用机理。运用扎根理论能全面地梳理并提炼相关范畴,识别变量的作用机理,有助于解释在企业品牌故事长期传播的过程中消费者反馈行为的多样性及衍变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消费者对动态品牌故事传播行为反馈的形成经历了4个阶段的演变,主要包括开发商品牌故事的产生,品牌故事传播中的信息干扰,消费者行为反馈的产生,消费者行为反馈的反馈干扰。消费者对动态品牌故事传播行为反馈的过程,其实质是外部环境刺激通过影响个体的内在心理状态,促使个体表现出不同行为反应的过程。本研究基于碧桂园的品牌故事案例,研究结论有助于企业管理者了解消费者对于品牌故事传播的行为反馈规律及动因,并制定相应的对策。
孙式清[5](2020)在《D地产公司Y项目市场营销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在一定程度上进入了休闲经济的时代,旅游地产就逐渐发展起来。大型旅游度假村的兴起和发展是旅游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我国旅游度假地产虽然起步晚,但是发展迅速,随着我国各地景区开发进程不断加快,旅游地产行业发展空间巨大。为了抓住旅游地产的发展趋势,D地产公司在清远市英德市启动Y文旅别墅项目。本文在了解清远市旅游房地产业现状基础上,以D地产公司的Y文旅别墅项目为研究的对象,分析旅游地产行业发展的趋势,探索大型城市周边生态旅游度假区项目营销新思路。本文以对现有的房地产项目营销理论的梳理和研究为基础,利用PEST、SWOT、波特五力、STP等分析模型为本次研究分析工具,运用结构化分析的实践调查方法,从政策背景项目商务的沟通,企业内外部环境分析、横向对比周边竞争对手的项目和营销服务研究等方面着手研究Y项目的营销策略,对Y项目的市场细分、目标市场和市场定位进行研究,最后从产品、价格、渠道、促销等方面提出Y项目市场营销策略的建议。为D地产公司Y文旅别墅项目的市场营销工作提出建议,也为其他相关房地产营销部门的营销管理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本文的研究基于D地产公司Y项目实际操作中的大量真实数据进行,为Y项目提供更多更有针对性的营销建议和新的思路,对于相关行业相关类型的项目都能起到一定的借鉴意义。
符蓝[6](2020)在《基于边界理论视角的广佛金沙洲地区的融合机制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经济全球化与区域一体化的深入,地区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为了提高地区的综合竞争力,基于区域协同的发展理念对城市发展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也是基于此背景下提出,而“广佛”作为大湾区发展的核心点,自2009年广佛同城化的合作协议签订后广佛联系愈加紧密,其发展对粤港澳大湾区其他城市的融合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同时,也期望通过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和政策措施,进一步促进广佛的融合发展。金沙洲地区是广佛同城化五大交界重点发展区域之一,本文选取金沙洲地区作为案例研究点,基于国外学者布吕内-雅利提出的边界理论,从联系流维度、政府治理维度、文化维度、地方社会团体维度进行量表设计,通过问卷统计分析了解金沙洲地区在四个维度上的融合情况以及不同能动居民群体对边界的感知差异性分析。再通过皮尔逊系数法对四个维度的测量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探究边界融合各个维度的相关影响。从而了解金沙洲地区边界融合特征,并针对融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对应的策略与建议,为其他地区的城市融合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鉴。首先,分别从相关理论、现有文献综述对国内外对边界融合的研究进行述评,界定边界、边界融合、结构-能动、广佛同城等概念含义,并提出布吕内-雅利的边界理论四个维度,运用该理论对现有广佛同城化的研究进行具体分析,发现现有得研究未对广佛融合多层面进行综合探讨。其次,以广佛交界地区—金沙洲为例,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基于边界理论的四个维度进行广佛金沙洲地区边界融合量表设计,进行问卷派发及访谈,再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探讨边界理论各个维度的融合情况,并分析不同类型的居民群体的个体的表现特征及其影响因子,了解他们对广佛边界障碍效应的不同感知与应对。再次,分析广佛金沙洲地区边界融合机制,通过皮尔逊系数法对四个维度的各个测量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探究各个维度之间的相互关联与影响情况,分析得出各个维度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结论。最后,通过总结广佛金沙洲地区边界融合存在的问题,针对性的提出更好实现广佛同城化的相关优化策略和发展指引。在联系流层面,要加快金沙洲地区的跨界联系与合作,依托交通来推动金沙洲地区的资源整合,同时要发挥好市场在区域协调的主导作用。在政府治理维度层面,要注重对边界融合的制度建设,探索跨界合作空间管治模式,成立专门的地方性同城化专项管理小组。在文化维度层面,要推动边界地区人们的心理融合和社会融合,提高居民对于同城化建设的支持度、关注度及参与度,增强居民的归属感与认同感。在地方团体维度,鼓励社会团体的共同参与同城化建设,进一步促进金沙洲地区广佛的区域融合发展。
王丽[7](2020)在《基于大数据技术的国家中心城市住宅价格空间分布格局研究》文中提出国家中心城市都为所处区域城市群的核心龙头城市,聚集了中国城市在空间、资源、人口和政策上的首要优势,是在直辖市和省会城市层次上崭露出的新的“塔尖”城市,分别为北京、上海、广州、天津、武汉、郑州、成都、重庆和西安,这些城市的住宅价格变动深受各行各业人的关注。另外,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城市住宅价格研究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也为工程管理专业提供了新的研究范式和研究方向。基于此,本文试图在新数据环境下,运用大数据技术,探究国家中心城市住宅价格空间分布规律及其驱动因素,以创新城市住宅价格研究方法,为有效预测国家中心城市住宅价格空间发展趋势提供帮助。本文研究运用网络爬虫大数据技术获取研究所需数据,并借助GIS技术建立空间大数据库。采用探索性空间分析法,使各城市住宅价格空间分布情况进行直观的可视化表达,并对九大城市住宅价格空间分布规律进行探索。运用GIS技术的多元功能,突破传统研究局限,补充完善大数据背景下住宅价格影响因素,初步构建了较为全面的住宅价格影响因素研究指标体系。运用SPSS软件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建立国家中心城市住宅价格影响因素特征价格模型,并通过经过试算和比较,确定了半对数函数模型进行多元回归,挖掘住宅价格的显着性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本文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国家中心城市住宅价格区域不平衡显着。首都北京住宅价格最高,其次是东部沿海城市,中西部内陆城市最低。城市住宅价格越高,波动性越大;住宅价格越低,波动越平稳。(2)国家中心城市住宅价格空间分布都呈多中心结构,空间集聚性明显。北上广和天津的住宅价格高值中心大面积的集聚于城市中心地带和商务区,临近景观休闲区域或高新技术产业区形成小面积的住宅价格高值副中心。而武汉、郑州、成都、重庆和西安的住宅价格高值中心区域面积相对较小,集聚于城市中心或景观休闲特征明显的区域。(3)不同城市住宅价格内部变化具有显着的空间差异性。北上广和天津住宅价格总体从市中心呈“摊大饼”形式向外不规则圈层递减,但北京住宅价格各方向上递减速率不一,呈北高南低特征;上海市住宅价格以主干路环线为界层层递减;广州珠江两岸住宅价格差异明显;天津住宅价格向外递减过程中局部区位上出现突变性;武汉住宅价格沿长江呈“两轴一带”为高值中心向外扩张;郑州住宅价格高值中心向北、向东偏移;成都住宅价格呈南高北低,西高东低趋势;重庆住宅价格北部明显高于南部;西安住宅价格呈南高北低特征。(4)房龄、物业管理、中心区位、地铁站点、大型商圈、中小学、公园绿地和水域景观是影响城市住宅价格的重要因素,对九大城市住宅价格影响均显着。(5)住宅价格特征因素对不同城市住宅价格的增效有所差异,如北上广大城市的所在环线区位对住宅价格增效最大,住宅小区环线每往内环线外增加一单位,住宅价格分别减少11.919%、9.501%、7.795%。(6)住宅价格特征因素对不同城市的住宅价格影响程度侧重不同。总体上,北上广大城市住宅价格受中心区位、大型商圈和公司企业特征的影响程度较大;天津、武汉、成都住宅价格受建筑特征、中心区位、景观休闲特征的影响程度较大;郑州、重庆、西安住宅价格受建筑特征、生活配套和景观休闲特征影响程度较大,另外重庆和西安住宅价格受交通区位特征的影响程度也较大。本文的研究为基于多元大数据的住宅价格空间分布格局研究数据体系、指标体系和技术体系的构建,提供了一种可操作的方法。以九大国家中心城市为样本,能为中国其它一二线城市的住宅价格分布规律分析与模拟提供典型城市研究的参考。同时,为工程管理专业中房地产研究的范式改变提供新的参考方向,以及为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城市发展研究提供新的创新视角与实践方向。本文的研究在技术方法、样本深度与影响因素选取上均有创新。
刘琳婕[8](2020)在《广州绿道系统中的文化景观呈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文化景观作为一种新的世界遗产类型,是指特定的文化群体为改变生存环境与自然互动创造出的成果,是在社会、经济和文化等因素作用影响下持续进化的人与自然的共同的作品,承载着独特的地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审美价值。广州近几十年因城市化经济发展规模效应的影响,城市人口日渐增加,带来对城市绿道公共空间的需求量的增长和品质要求。另一方面,广州建成绿道景观同质化问题较为严重,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广州有着较多承载着宝贵历史印记的文化景观,因建成环境的无序扩张而被蚕食变得孤岛化,乡村地区的文化景观则因人口减少而日渐凋零的现象益增。绿道作为可以连接现代和传统、城市和乡村景观的桥梁,拥有与各类文化景观整合呈现以推进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沿线经济发展、提升景观审美体验品质以及应对多种城市化问题的潜能和前景。本文基于风景园林史学与风景园林美学相结合的研究视角,对广州绿道系统中文化景观呈现进行研究,通过实地调查和文献梳理,以多学科交叉综合的理论研究方法构建研究框架,从推进城市整体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与提升景观审美体验三个角度切入,将广州绿道系统的进一步完善建设与文化景观空间环境的保护活化相结合,探讨其具体实现路径和对策。论文首先通过对广州文化景观的类型、发展现状和建成绿道所存在的现实问题进行分析梳理,概括出广州绿道系统与文化景观的现状关系中的主要问题:生态绿道沿线文化景观生态优势待彰显,郊野绿道可加强与主要产业发展的关联,都市绿道对文化景观历史环境维护较少。然后提出从生态、经济和审美三个角度搭建研究框架,探索广州绿道系统中文化景观整合呈现的具体策略,以统筹回应当前的多种现实问题。在完善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提出通过回归绿道概念的生态环境保护内涵,结合时代发展推进生态系统的协调和促进绿道沿线景观要素风貌的多元共融,回应当前广州绿道建设中城乡绿道生态职能区分不明确、绿地和文化景观“破碎化”、景观风貌杂乱等现状问题。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引入经济学中城市化研究成果,提出从结合产业发展进行绿道游径选线、依据景观资源优势发展绿色经济和适应技术发展所带动的需求变化三个方面,促进城乡经济发展“在集聚中走向平衡”;并提出在广州绿道系统文化景观呈现过程中,结合区域发展目标改善城市环境,响应城市双修和乡村振兴的政策支持,推进公众参与和社区建设,以增进建设共识提升绿道系统环境的正面效益;在完善建设过程中,加强政府对优化绿道系统的政策支持、引入市场的参与合作以提升有续运营和尊重专家对完善公共环境的价值引导,以优化绿道建设运行方式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在提升景观审美体验方面,先对审美客体即绿道系统中的文化景观的审美文化特征进行概括提炼,然后结合主体审美结构层次分别从生理层次、心理层次和社会文化层次切入,对绿道系统的可达性、绿道景观多样性和文化性进行优化路径探析;最后从改善审美活动的条件方面,提出提升广州绿道系统的关键节点的景观品质、凸显主要游径的主题序列和完善绿道系统与文化景观的网络关联,提升景观审美主体和客体之间对话交融的可能性。
张恒[9](2019)在《Y房地产公司X项目营销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我国房地产行业竞争日趋激烈,行业集中度在不断提高,整个行业的利润率也在逐年下降。房地产行业属于典型的资金密集型行业,房地产企业想要获得持续发展,资金的快速周转极其重要,也就对项目的去化周期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市场营销对于房地产企业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制定正确的营销策略能够帮助房地产企业快速回笼资金、增强项目竞争力、提升企业形象。由于我国房地产发展起步较晚,大部分房企都是紧跟政策粗放型发展,很多房地产企业在营销管理方面仍然存在很多问题。这也导致许多房地产项目在营销过程中难以达到预期效果。本研究选择Y房地产公司的X项目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研究法对经典营销理论和房地产营销理论进行了梳理和研究,通过企业调研法和访谈法对X项目的基本情况、现有营销策略以及营销现状进行了深入了解,并找出来目前X项目营销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X项目销售达标率不断下降;二是部分户型出现滞销情况。本文也结合了X项目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对问题出现的原因进行了深入的调研和分析,得出X项目营销之所以出现问题主要是因为X项目产品、渠道、品牌、应对政策和付款方式方面存在不足。然后紧紧围绕问题产生的原因针对性的提出优化建议。确保X项目后期销售工作能够更加顺利,取得理想的销售业绩。本文的研究是基于X项目和X项目所在的广州市场的大量行业数据进行的,为Y公司X项目的营销工作提供的改善性建议和新的思路,对于类似市场的房地产项目开展营销工作也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
王筱宇[10](2019)在《广州市历史建筑保护规划编制与实施研究》文中指出本文梳理了历史建筑概念缘起和制度发展的背景和国内外对建筑遗产保护的经验,简述历史建筑的价值及与文物建筑的区别,总结国内保护规划体系中的历史建筑保护规划编制现状。历史建筑法定化后,大部分研究围绕历史建筑的保护制度和法规体系建设、改造再利用策略、本体特征研究、价值评估、空间和功能潜能挖掘、保养修复技术等方面展开,缺乏历史建筑保护规划编制与实施工作的研究。在名城保护规划体系中,历史建筑一般作为其他层次保护规划中的组成部分,被视作一个整体提出保护要求。保护规划的研究重点一直集中在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村镇等保护规划上,专门以历史建筑为规划对象的规划成果较少;同时,由于缺乏统一的法规依据和编制规范,各地已有编制成果也缺乏系统的研究。本文将梳理广州市历史建筑保护规划的编制历程,研究前期实施效果,填补这些方面的研究空白。首先,文章阐述广州市历史建筑保护规划编制目的与背景,对广州市历史建筑保护制度建设和817处历史建筑现状特征进行整理分析,总结规划编制拟解决的核心问题,并做出回应;在每批历史建筑保护规划的编制过程中,都会基于易读性、可行性和合理性原则,对图则的表达形式和内容进行修改和优化,从而使规划成果更好的覆盖与实施,提高历史建筑保护的精确度和科学性,为历史建筑的修缮和利用提供较为明确的指引和意见。其次,说明保护规划与修缮技术文件的衔接关系和使用方法,分析保护规划面向不同实施主体所发挥的作用和近期效果;对实施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和不足深入探究,总结影响历史建筑保护利用的根本原因,反思提升保护规划实施效果的途径。最后,以实际案例论证广州市历史建筑保护规划的普遍意义和推广价值。其一,引领广东省推进新一轮历史建筑保护进程;其二,丰富我国历史建筑保护规划的探索尝试;其三,为其他地方的历史建筑保护规划编制提供参考范例。本文主要结论是:(1)广州市历史建筑保护规划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规划成果,其普遍经验对其他城市具有一定的参考性和启发性;(2)创新以价值要素为线索的历史建筑保护修缮途径,加强保护规划的落实;(3)影响历史建筑保护规划实施效果的根本原因是配套政策和制度建设的完善程度,配套政策和保护制度作为保护规划实施的有效支撑应当加快制定和建设。
二、广州人“抢”佛山地铁概念楼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广州人“抢”佛山地铁概念楼盘(论文提纲范文)
(1)边界融合理论视角下的同城化研究——以广佛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理论视角与文献综述 |
2 研究方法与案例地 |
3 广佛同城化的四维动力分析 |
3.1 市场力量与联系流 |
3.2 多层级政府的边界政策 |
3.3 边界社区的独特文化 |
3.4 社会团体的影响 |
4 结论与规划建议 |
(3)B房地产公司G住宅项目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1.2.1 国内外房地产研究现状 |
1.2.2 相关营销理论基础 |
1.3 研究方法及内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G住宅项目概况及营销现状 |
2.1 B公司简介及G住宅项目简介 |
2.1.1 B公司概况 |
2.1.2 G住宅项目简介 |
2.2 G项目目标市场营销战略现状 |
2.2.1 市场细分 |
2.2.2 目标市场 |
2.2.3 市场定位 |
2.3 G项目营销策略现状 |
2.3.1 产品策略 |
2.3.2 定价策略 |
2.3.3 渠道策略 |
2.3.4 促销策略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G项目营销环境分析 |
3.1 G项目外部环境 |
3.1.1 一般环境分析 |
3.1.2 行业及竞争分析 |
3.1.3 市场需求分析 |
3.2 G项目内部环境分析 |
3.2.1 资源条件 |
3.2.2 核心能力分析 |
3.3 G项目SWOT分析 |
3.3.1 优势分析 |
3.3.2 劣势分析 |
3.3.3 机会分析 |
3.3.4 威胁分析 |
3.3.5 SWOT矩阵分析 |
3.3.6 G项目的战略选择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G项目营销问题及成因分析 |
4.1 G项目目标市场营销战略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
4.1.1 市场细分过于粗糙 |
4.1.2 目标市场选择太宽泛 |
4.1.3 市场定位不准确 |
4.2 G项目营销策略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4.2.1 产品同质化严重 |
4.2.2 价格策略单薄且缺乏灵活 |
4.2.3 渠道管理转化率低 |
4.2.4 促销手段单一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G项目营销战略和营销策略优化建议 |
5.1 营销战略优化建议 |
5.1.1 多角度细分市场 |
5.1.2 重新进行目标市场的选择 |
5.1.3 更新G项目的市场定位 |
5.2 营销策略优化建议 |
5.2.1 采用产品差异化策略 |
5.2.2 制定全新价格梯度策略 |
5.2.3 渠道多元化发展 |
5.2.4 促销组合多样化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G项目产品调査问卷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4)消费者对动态品牌故事传播行为反馈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扎根理论 |
2.2 品牌故事 |
2.2.1 品牌故事的定义 |
2.2.2 品牌故事的相关研究 |
2.2.3 品牌故事的研究方法 |
2.3 品牌传播 |
2.3.1 品牌传播起源 |
2.3.2 品牌传播模式 |
2.3.3 香农-韦弗传播模式与噪音 |
2.3.4 奥斯古德-施拉姆循环模式 |
2.4 消费者行为 |
2.4.1 消费者行为理论 |
2.4.2 消费者行为模式 |
2.4.3 消费者刺激反应SOR模型 |
2.5 研究评述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3.1 研究方法选择 |
3.2 案例选择 |
3.3 研究样本选择 |
3.4 数据收集与整理 |
第四章 数据分析 |
4.1 范畴提炼 |
4.1.1 开放编码 |
4.1.2 主轴编码 |
4.1.3 选择式编码 |
4.2 理论模型建构与检验 |
4.2.1 开发商品牌故事的构成 |
4.2.2 品牌故事传播中的信息干扰 |
4.2.3 消费者行为反馈的构成 |
4.2.4 消费者行为反馈的反馈干扰 |
4.2.5 理论饱和度检验 |
4.3 讨论 |
第五章 管理启示 |
5.1 以企业品牌故事输出为支撑提升品牌影响力 |
5.2 以消费者媒介接触习惯为重心优化传播渠道 |
5.3 以消费者行为反馈表征为轴线加强传播针对性 |
5.4 以消费者环境为导向打造品牌口碑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附录 |
(5)D地产公司Y项目市场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路径 |
第二章D地产公司Y项目概况 |
2.1 D地产公司介绍 |
2.2 D地产公司Y项目介绍 |
2.3 Y项目面临的营销问题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Y项目营销环境分析 |
3.1 Y项目外部环境 |
3.1.1 政策环境分析 |
3.1.2 经济环境分析 |
3.1.3 社会环境分析 |
3.1.4 技术环境分析 |
3.2 行业环境分析 |
3.2.1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
3.2.2 购买者的议价能力 |
3.2.3 新进入者旳威胁 |
3.2.4 替代品的威胁 |
3.2.5 同行业竞争者的竞争程度 |
3.3 Y项目内部环境 |
3.3.1 资源条件 |
3.3.2 能力分析 |
3.4 Y项目SWOT分析 |
3.4.1 机会分析 |
3.4.2 威胁分析 |
3.4.3 优势分析 |
3.4.4 劣势分析 |
3.5 SWOT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Y项目市场营销策略分析 |
4.1 Y项目市场细分 |
4.2 Y项目的目标市场 |
4.3 Y项目市场定位 |
4.3.1 Y项目市场形象定位 |
4.3.2 Y项目客户群体定位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Y项目市场营销策略设计 |
5.1 产品策略 |
5.1.1 产品规划 |
5.1.2 产品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 |
5.1.3 物业管理 |
5.2 价格策略 |
5.3 渠道策略 |
5.3.1 内场自销渠道 |
5.3.2 内场代理销售渠道 |
5.3.3 外场代理渠道 |
5.4 促销策略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Y项目的营销策略的实施保障 |
6.1 组织结构保障 |
6.2 完善营销团队考核机制 |
6.3 完善顾客接待机制 |
6.4 建立考核奖励制度 |
6.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6)基于边界理论视角的广佛金沙洲地区的融合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广佛同城化发展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示范 |
1.1.2 边界融合有效推动广佛同城化发展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概念界定 |
1.3.1 边界 |
1.3.2 边界融合 |
1.3.3 结构-能动 |
1.3.4 广佛同城 |
1.4 研究目标、研究方法及内容 |
1.4.1 研究目标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文献述评 |
2.1 相关理论 |
2.2.1 结构-能动理论 |
2.2.2 边界融合理论 |
2.2 研究综述 |
2.2.1 边界与边界整合研究概述 |
2.2.2 广佛同城化研究概述 |
2.2.3 述评及发展趋势 |
2.3 本章研究小结 |
第三章 广佛金沙洲地区边界融合的历史演变与现状特征 |
3.1 区位条件 |
3.2 历史沿革 |
3.3 广佛同城化作用下金沙洲岛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四章 广佛金沙洲地区边界融合测量体系构建 |
4.1 边界融合测量指标的选取及赋值 |
4.1.1 联系流维度指标 |
4.1.2 政府治理维度指标 |
4.1.3 文化维度指标 |
4.1.4 地方社会团体维度指标 |
4.2 信度与效度分析 |
第五章 广佛金沙洲地区的边界融合发展特征 |
5.1 调查问卷基本特征 |
5.1.1 受访者户籍特征 |
5.1.2 受访者居住地与工作地分布特征 |
5.1.3 受访者居住情况分布特征 |
5.1.4 受访者性别、受教育水平、职业、年龄特征 |
5.2 联系流维度的融合特征 |
5.3 政府治理维度的融合特征 |
5.4 文化维度的融合特征 |
5.5 地方社会团体维度的融合特征 |
第六章 广佛金沙洲地区边界融合机制分析 |
6.1 相关性分析 |
6.2 联系流维度的影响机制分析 |
6.3 政府治理维度的影响机制分析 |
6.4 文化维度的影响机制分析 |
6.5 地方社会团体维度的影响机制分析 |
第七章 广佛金沙洲地区边界融合的优化策略 |
7.1 加强跨界联系与合作 |
7.1.1 实现边界地区交通一体化 |
7.1.2 推动边界地区的资源整合 |
7.1.3 坚持市场在区域协调中的主导作用 |
7.2 营造边界融合制度环境 |
7.2.1 探索跨界合作空间管治模式 |
7.2.2 成立地方性专项管理小组 |
7.3 深入文化维度融合 |
7.3.1 扩大同城化的辐射力和影响力 |
7.3.2 提高居民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
7.4 鼓励社会团体共同参与 |
第八章 结论与研究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附录1 访谈提纲 |
附录2 调查问卷 |
(7)基于大数据技术的国家中心城市住宅价格空间分布格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2.1 住宅价格数据来源方式的转型 |
1.2.2 住宅价格的研究方法综述 |
1.2.3 住宅价格的研究内容综述 |
1.2.4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和思路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图 |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与方法模型 |
2.1 住宅与住宅价格的概述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住宅过滤理论 |
2.2.2 住宅区位互换论 |
2.2.3 城市空间结构理论 |
2.3 大数据采集技术 |
2.4 GIS空间分析技术 |
2.4.1 空间统计分析 |
2.4.2 克里金空间插值 |
2.4.3 空间叠置分析 |
2.5 特征价格模型理论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空间大数据库的建立 |
3.1 研究区界定 |
3.2 研究区域概况 |
3.2.1 自然地理状况 |
3.2.2 社会经济状况 |
3.3 空间大数据库的建立 |
3.3.1 数据获取 |
3.3.2 数据入库 |
3.3.3 数据的基本处理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国家中心城市住宅价格空间分布格局研究 |
4.1 住宅价格数据统计分析 |
4.2 住宅价格样本点数据结构分析 |
4.2.1 直方图 |
4.2.2 QQ-plot图 |
4.2.3 趋势面分析 |
4.3 住宅价格的Kriging空间插值 |
4.4 国家中心城市住宅价格空间分布格局 |
4.4.1 北京市住宅价格空间分布格局 |
4.4.2 上海市住宅价格空间分布格局 |
4.4.3 广州市住宅价格空间分布格局 |
4.4.4 天津市住宅价格空间分布格局 |
4.4.5 武汉市住宅价格空间分布格局 |
4.4.6 郑州市住宅价格空间分布格局 |
4.4.7 成都市住宅价格空间分布格局 |
4.4.8 重庆市住宅价格空间分布格局 |
4.4.9 西安市住宅价格空间分布格局 |
4.4.10 小结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住宅价格影响因素分析 |
5.1 住宅价格模型变量的选择 |
5.1.1 住宅特征的文献总结 |
5.1.2 模型变量的选取原则 |
5.1.3 特征价格模型变量的设定及量化 |
5.1.4 特征变量的统计性描述 |
5.2 住宅特征价格模型分析 |
5.2.1 特征变量的自相关性检验 |
5.2.2 模型函数形式的设定 |
5.2.3 模型的估计与检验 |
5.3 回归结果分析 |
5.3.1 住宅特征价格的符号分析 |
5.3.2 住宅特征的特征价格分析 |
5.3.3 住宅特征的影响程度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主要的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已发表的论文 |
附录 |
致谢 |
(8)广州绿道系统中的文化景观呈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相关研究现状 |
1.2.1 绿道研究概况 |
1.2.2 文化景观研究概况 |
1.2.3 现有研究述评 |
1.2.4 进一步深化研究的对策与思路 |
1.3 研究对象与内容 |
1.3.1 研究对象的时空范围 |
1.3.2 核心概念内涵讨论 |
1.3.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目标和研究方法 |
1.4.1 研究目标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框架图 |
第二章 广州绿道系统与文化景观的现状分析 |
2.1 广州当前建成绿道的主要问题 |
2.1.1 生态型绿道:生态优势待维护和彰显 |
2.1.2 郊野型绿道:功能类型差异化待提升 |
2.1.3 都市型绿道:需提升可达性和安全性 |
2.2 广州绿道系统中文化景观的主要类型 |
2.1.1 纵横古今的广州遗址景观 |
2.1.2 生机盎然的广州场所景观 |
2.1.3 依山靠水的广州聚落景观 |
2.3 广州绿道系统与文化景观的现状问题 |
2.3.1 生态环境保护:生态型绿道文化景观周边生态资源待重视 |
2.3.2 社会经济关联:郊野型绿道与沿线生态产业关联性待加强 |
2.3.3 景观审美体验:都市型绿道对文化景观历史环境维护较少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绿道系统中文化景观呈现策略 |
3.1 回归绿道概念的生态保护内涵 |
3.1.1 凸显绿道系统的生态特征 |
3.1.2 维护文化景观的生态环境 |
3.1.3 理清城乡绿道的生态职能 |
3.2 结合城市发展推进生态系统的协调 |
3.2.1 推进景观生态廊道的构建 |
3.2.2 彰显文化景观之间的关联 |
3.2.3 延展各类景观资源的功能 |
3.3 促进沿线景观风貌要素的和谐共融 |
3.3.1 绿道游径规划与文化景观格局相应 |
3.3.2 绿道景观形式与文化景观风貌相衬 |
3.3.3 绿道景观功能与文化景观资源相合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绿道系统中文化景观呈现策略 |
4.1 助力城乡经济发展在“集聚中走向平衡” |
4.1.1 结合产业发展进行绿道游径规划 |
4.1.2 适应技术发展调整绿道设施供应 |
4.1.3 依据景观资源优势发展绿色经济 |
4.2 增进建设共识以提升绿道系统正面效应 |
4.2.1 宏观:结合区域发展,促进绿道对生态产业的带动 |
4.2.2 中观:结合城市双修,改善文化景观空间环境品质 |
4.2.3 微观:结合社区建设,推进公众参与绿道景观优化 |
4.3 调整绿道建设运行方式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
4.3.1 加强政府对优化绿道系统的政策支持 |
4.3.2 尊重专家对完善公共环境的价值引导 |
4.3.3 增加市场的参与合作以提升有续运营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提升景观审美体验的绿道系统中文化景观呈现策略 |
5.1 彰显广州绿道系统中文化景观的审美文化特征 |
5.1.1 延续广州绿道系统中文化景观的地域技术特征 |
5.1.2 展现广州绿道系统中文化景观的社会时代精神 |
5.1.3 传承广州绿道系统中文化景观的人文艺术品格 |
5.2 依据主体审美结构层次完善绿道系统与文化景观 |
5.2.1 依据主体审美生理层次提升绿道系统的可达性 |
5.2.2 依据主体审美心理层次提升绿道景观的多样性 |
5.2.3 依据主体审美社会文化层次提升景观的文化性 |
5.3 改善绿道系统与文化景观中审美活动发生的条件 |
5.3.1 提升广州绿道系统的关键节点的景观品质 |
5.3.2 凸显广州绿道系统中主要游径的主题序列 |
5.3.3 完善广州绿道系统与文化景观的网络关联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9)Y房地产公司X项目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营销理论 |
1.2.2 房地产市场营销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Y房地产公司X项目概况及营销现状 |
2.1 Y房地产公司介绍 |
2.2 Y房地产公司X项目介绍 |
2.2.1 X项目概况 |
2.2.2 项目组织架构 |
2.2.3 项目特点 |
2.2.4 X项目营销人员结构 |
2.2.5 X项目销售业绩 |
2.3 X项目的营销战略现状 |
2.3.1 市场细分 |
2.3.2 目标市场选择 |
2.3.3 市场定位 |
2.4 X项目的营销组合策略 |
2.4.1 产品策略 |
2.4.2 价格策略 |
2.4.3 渠道策略 |
2.4.4 促销策略 |
2.5 X项目面临的营销问题 |
2.5.1 X项目销售达标率不断下降 |
2.5.2 X项目部分户型出现滞销 |
第三章 X项目营销环境分析 |
3.1 X项目外部环境 |
3.1.1 宏观环境分析 |
3.1.2 行业及竞争分析 |
3.1.3 需求分析 |
3.2 X项目内部环境分析 |
3.2.1 资源条件 |
3.2.2 能力分析 |
3.3 X项目SWOT分析 |
3.3.1 优势分析 |
3.3.2 劣势分析 |
3.3.3 机会分析 |
3.3.4 威胁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X项目营销问题成因分析 |
4.1 产品设计与市场定位不匹配 |
4.2 营销渠道单一 |
4.3 促销方法有限 |
4.4 品牌力不足 |
4.5 受调控政策影响大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X项目营销策略的优化建议 |
5.1 产品策略优化建议 |
5.1.1 目标市场选择 |
5.1.2 优化产品规划及设计 |
5.2 渠道策略优化建议 |
5.2.1 优化渠道联动 |
5.2.2 完善网络营销渠道 |
5.3 促销策略优化建议 |
5.3.1 完善泛销售奖励 |
5.3.2 构建口碑营销 |
5.3.3 完善广告促销 |
5.3.4 尝试新促销模式 |
5.4 提升品牌影响力 |
5.4.1 树立全员品牌意识 |
5.4.2 加强品牌宣传 |
5.4.3 加强品牌维护 |
5.5 积极应对政策调控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访谈提纲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10)广州市历史建筑保护规划编制与实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选题来源 |
1.2 研究意义及目的 |
1.2.1 有助于深化和完善历史建筑保护规划的编制体系 |
1.2.2 有利于推动历史建筑保护工作的落地实施 |
1.2.3 有益于各层次历史文化保护工作的衔接 |
1.3 相关概念界定 |
1.3.1 历史建筑的定义 |
1.3.2 历史建筑保护规划 |
1.4 研究框架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历史建筑保护规划相关背景及文献综述 |
2.1 国内外建筑遗产保护制度综述 |
2.1.1 国外建筑遗产保护制度综述 |
2.1.2 中国香港台湾地区的建筑遗产保护制度综述 |
2.1.3 中国大陆地区的历史建筑保护制度构建历程综述 |
2.1.4 小结 |
2.2 历史建筑价值分析综述 |
2.2.1 历史建筑的价值 |
2.2.2 与文物建筑的区别 |
2.3 保护规划发展历程综述 |
2.3.1 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发展历程 |
2.3.2 历史建筑保护规划发展历程 |
2.3.3 小结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广州市历史建筑保护规划编制背景与主要目的 |
3.1 广州历史建筑保护制度建设 |
3.1.1 广州市历史建筑保护背景概述 |
3.1.2 广州市历史建筑保护制度的构成 |
3.2 规划编制的推动力 |
3.2.1 历史建筑线索频遭破坏 |
3.2.2 修缮缺乏统一指引 |
3.2.3 规划技术更新要求 |
3.3 广州市历史建筑现状特征 |
3.3.1 数量与分布 |
3.3.2 建筑类型 |
3.3.3 使用功能及功能变更 |
3.3.4 产权现状与复杂化原因 |
3.3.5 保存现状及损坏原因 |
3.4 广州市历史建筑保护规划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
3.4.1 如何将保护对象转化为规划对象 |
3.4.2 如何实现对历史建筑价值的保护 |
3.4.3 如何对每处历史建筑提出个别化保护要求 |
3.4.4 如何促进历史建筑合理利用 |
3.4.5 如何将历史建筑保护要求纳入规划管理体系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广州市历史建筑保护规划编制方法与内容 |
4.1 编制依据 |
4.1.1 法规依据 |
4.1.2 佛山历史建筑保护规划的借鉴 |
4.2 编制思路 |
4.2.1 规划成果表达形式 |
4.2.2 编制步骤与程序 |
4.3 通则文本总则 |
4.3.1 规划对象 |
4.3.2 规划定位 |
4.3.3 规划目标 |
4.3.4 规划原则 |
4.4 保护规划核心内容 |
4.4.1 建筑基础信息 |
4.4.2 划定保护范围 |
4.4.3 分类保护 |
4.4.4 价值要素认定及索引方式 |
4.4.5 保护要求与现状评估 |
4.4.6 禁止使用功能和合理利用建议 |
4.4.7 与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衔接 |
4.5 规划内容调整优化及背后原因 |
4.5.1 优化价值要素及其索引方式 |
4.5.2 体现历史环境及规划衔接 |
4.5.3 细化深化规划管理内容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广州市历史建筑保护规划的实施情况 |
5.1 与修缮技术文件的衔接 |
5.1.1 与《修缮指引》的具体衔接方式 |
5.1.2 与《修缮图则》的具体衔接方式 |
5.2 面向实施主体及发挥的作用 |
5.2.1 面向监督管理人员 |
5.2.2 面向保护责任人 |
5.2.3 面向技术服务单位 |
5.2.4 面向修缮设计单位 |
5.3 实施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和不足 |
5.3.1 历史建筑在制度保护下仍保护不力 |
5.3.2 历史建筑再利用受限 |
5.4 影响历史建筑保护利用的根本原因 |
5.4.1 横向部门协同合作机制不健全 |
5.4.2 缺乏保护专项资金和奖罚机制 |
5.4.3 纵向各级政府部门责任交接不到位 |
5.4.4 保护意识宣传推广力度不够 |
5.4.5 规划编制技术及各方协调受限 |
5.4.6 缺乏传统技艺的保护研究和传承 |
5.4.7 缺乏创新保护利用策略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广州市历史建筑保护规划的普遍意义和推广价值 |
6.1 引领广东省推进新一轮历史建筑保护进程 |
6.1.1 广东省历史建筑保护现状 |
6.1.2 规划成果案例 |
6.1.3 小结 |
6.2 丰富我国历史建筑保护规划的探索尝试 |
6.2.1 其他城市的探索成果 |
6.2.2 案例对比 |
6.3 为其他各地规划编制提供参考范例 |
6.3.1 普遍性经验总结 |
6.3.2 应用案例 |
6.4 本章小结 |
结语与展望 |
主要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广州市一至六批817 处历史建筑各区分布统计表 |
附录2 :广州市一至六批817 处历史建筑的历史功能和现状功能普查结果 |
附录3 :广州市一至六批历史建筑基本信息表 |
附录4 :广州市一至六批历史建筑保护规划成果示例 |
附录5 :广州市历史建筑推荐名单文本示例 |
附录6 :汕头市第一批历史建筑保护规划成果示例 |
附录7 :珠海市第一批历史建筑保护规划成果示例 |
附录8 :佛山市第一批历史建筑保护规划成果示例 |
附录9 :宁波市第一批历史建筑保护图则成果示例 |
附录10 :济南市首批历史建筑保护图则成果示例 |
附录11 :广州市修缮咨询服务申请表(试行)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四、广州人“抢”佛山地铁概念楼盘(论文参考文献)
- [1]边界融合理论视角下的同城化研究——以广佛为例[J]. 廖开怀,符蓝,Breitung Werner,蔡云楠,谭肖红. 城市发展研究, 2021(07)
- [2]城市的垂直流动:广州再领域化中的人地关系重构[J]. 陈浩然,安宁,朱竑. 地理科学, 2020(10)
- [3]B房地产公司G住宅项目营销策略研究[D]. 郭斯琪.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4]消费者对动态品牌故事传播行为反馈的研究[D]. 陈骏涛. 广东工业大学, 2020(06)
- [5]D地产公司Y项目市场营销策略研究[D]. 孙式清.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6]基于边界理论视角的广佛金沙洲地区的融合机制研究[D]. 符蓝. 广东工业大学, 2020(02)
- [7]基于大数据技术的国家中心城市住宅价格空间分布格局研究[D]. 王丽. 武汉工程大学, 2020(01)
- [8]广州绿道系统中的文化景观呈现研究[D]. 刘琳婕.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6)
- [9]Y房地产公司X项目营销策略研究[D]. 张恒.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10]广州市历史建筑保护规划编制与实施研究[D]. 王筱宇.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