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交流发电机整流系统传导干扰测试与仿真(论文文献综述)
余志洪[1](2021)在《开关磁阻电机调速系统传导EMI研究》文中指出
夏春俭[2](2021)在《低压大电流整流模块传导干扰的分析与抑制》文中认为随着社会和电力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低压大电流电源在船舶、航天和工业领域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前景。PWM整流模块作为低电压大电流电源的关键部件,其高速工作的开关器件MOSFET成为模块产生电磁干扰的主要干扰源。电磁干扰的超标不仅会缩短整流模块自身和周围电子设备的寿命,严重时会导致其性能下降,甚至将其毁坏,而且还会影响长时间和设备接触的人体的健康。因此,本文以低压大电流电源中PWM整流模块为载体,研究其传导干扰是非常必要的。目前,国内外鲜有对考虑MOSFET自身封装寄生参数的PWM整流模块传导干扰的研究,同时现有的寄生参数的提取方法对计算机硬件和处理速度的要求比较高,而且具有在计算开域问题时不能强加截断边界条件等局限性。同时,现有的传导干扰抑制方法具有电路结构复杂,PWM整流模块体积和重量增加等缺点。本文以低压大电流发电系统的PWM整流模块为研究对象,建立其传导干扰仿真模型,并基于仿真模型完成共模干扰抑制。首先,研究了低压大电流发电系统的基本组成,它主要由12极54槽的同步发电机及两个汇流圆盘构成,在汇流圆盘表面装有散热导条,散热导条上并联安装整流模块。在该系统结构基础上对其传导干扰的主要干扰源和传播路径进行分析。其次,为建立精确的传导干扰仿真模型,本文提出矩阵提取法,并通过Ansoft Q3D对压接式Si C MOSFET封装建立3D模型,仿真获得压接式Si C MOSFET各极和极间的寄生参数矩阵,从而精确提取寄生参数。在提取的寄生参数基础上建立高精度PWM整流模块传导干扰仿真模型。对比分析理想状态下、添加无源器件寄生参数和本文所建立高精度的PWM整流模块的交直流侧共模干扰。再次,在所建立的高精度PWM整流模块传导干扰仿真模型的基础上,分别利用二级EMI滤波器、扩展频谱技术和基于三相四桥臂SVPWM跳变后移控制策略抑制方法进行共模干扰的抑制,并进行性能对比。最后,搭建5V/1000A低压大电流发电系统的实验平台,并根据仿真结果进行传导干扰的测试。实验证明共模干扰的主要来源是PWM整流模块的直流侧,且证明基于矩阵提取法确定模型寄生参数的准确性,为功率变流器系统传导干扰的预测研究提供了一种更简单有效的参考方法。通过对比仿真结果和实验结果,证明了基于三相四桥臂的SVPWM跳变后移控制策略能够保证桥臂的输出平衡,且使共模干扰达到理想状态。
田丽媛[3](2015)在《双电机混合动力系统电磁干扰分析及FlexRay网络设计》文中指出本文结合“十一五”国家“863”计划重大项目(2008AAl 1A140)“一汽解放牌混合动力客车新型整车技术开发”和吉林省、一汽集团、吉林大学联合行动项目“一汽第二代混合动力客车关键技术预研”,针对目前混合动力汽车开发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电磁干扰问题,首先对双电机混合动力系统在工作过程中产生的传导电磁干扰进行了分析。为了消除电磁干扰对系统正常运行产生的影响,采用新一代车载网络FlexRay代替CAN总线成为车载网络主干网,构建了双电机混合动力系统的FlexRay网络。并对FlexRay网络进行了优化设计,进一步提升了FlexRay网络的时间性能。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1、对双电机混合动力系统工作过程中产生的电磁干扰进行了机理分析和理论计算。通过分析得出系统中产生传导电磁干扰的主要来源为电机驱动系统中整流电路的发电过程和三相逆变器驱动电机的过程。分别对这两个过程中产生的电磁干扰分为共模干扰和差模干扰两部分进行研究,通过建立等效电路模型,得出了这两个环节中产生的干扰电流理论值,通过对比计算值和实验中的实测值,验证了本文中建立的模型可以较为准确的计算系统中产生的传导电磁干扰,并给出了采用FlexRay网络代替CAN总线成为车载网络主干网的理论依据。2、建立了双电机混合动力系统的FlexRay网络系统。详细研究了FlexRay协议中关于媒体访问控制、分布式时钟同步以及协议运行控制等方面内容,并在此基础上根据V模式开发流程采用FlexRay网络开发工具链进行了FlexRay网络的设计,包括总体规划与网络结构的设计,定义集群参数和节点参数,建立网络数据库并在CANoe环境下进行了仿真验证。完成了包括主控芯片和收发器及其外围电路的设计的网络节点硬件设计,并在FlexRay节点的软件设计过程中实现了初始化设置,配置通信控制器,节点的唤醒与启动以及发送和接收等功能。3、对FlexRay静态段进行了优化设计,使FlexRay网络的带宽利用率得到了显着提升。FlexRay的静态段优化设计可以分为将信号打包成报文和对每个节点的报文进行调度两个步骤。针对信号打包问题,本文设计了一种基于最大带宽利用率的信号打包方法,并通过整数线性规划方法得出了用于传输的静态段报文。针对静态段报文调度问题,设计了一种基于经典装箱问题的固定高度传送带调度模型,结合FlexRay协议中的约束条件并建立整数线性规划得到了优化后的FlexRay网络静态段调度表。在仿真实验中,对网络数据库中的信号按照优化后的打包算法进行重新打包,并与原打包方法和经典打包算法进行对比,得出了带宽利用率的提高率,并经过对信号集合的进一步扩展,得到了更为直观的实验结果,验证了通过本文中的静态段调度算法能够使FlexRay静态段的带宽利用率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提升。4、对FlexRay动态段进行了优化配置,提高了FlexRay网络的时间性能。在详细分析动态段报文传输特性的基础上,对FlexRay动态段网络的优化设计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分别为对给定的动态段报文集合进行优化调度和确定最优的动态段报文长度。在优化调度的过程中,需要对每种可能的调度方案进行可调度分析,即判断报文集合中的每个报文是否都满足最坏响应时间小于报文截止时间的条件,因此需要先建立动态段报文的最坏响应时间模型,并通过整数线性规划来获得其中关键元素的最优解。在调度算法中采用启发式搜索策略,并将得到的动态段长度最优解代入调度算法中以降低算法的复杂度。在仿真实验中,验证了优化设计后的动态段报文传输最坏响应时间得到了明显的减小。5、对本文开发的FlexRay网络进行了半实物仿真和台架实验验证。在仿真实验中,结合总线系统开发工具CANoe.FlexRay建立了半实物仿真系统,并通过FlexRay总线硬件接口VN7600完成网络的验证与仿真工作。在台架实验中,比较了本文开发的FlexRay网络与台架中原有的CAN网络在电磁兼容能力上的差异,验证了在混合动力汽车这类具有严重电磁干扰的环境中,可以采用FlexRay作为车载通信主干网络来降低电磁干扰对系统的影响。
王颖丽[4](2014)在《考虑IGBT寄生参数的PWM整流器传导干扰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电力电子技术迅猛发展,电力电子设备逐渐往高频化、高容量、高功率的方向发展,应用脉宽调制方式的PWM整流器系统得到广泛的应用,这同时也加据了电磁干扰的产生。PWM整流器中的大功率开关器件IGBT的导通与关断瞬间会产生很大的EMI不仅影响自身设备和负载的正常工作,而且也会对周围电磁环境产生影响,比如使减少设备的使用寿命,严重的会伤害操作员的身体健康。因此,对PWM整流器的传导干扰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本文以PWM整流器为研究对象。首先介绍了电磁干扰与电磁兼容的相关概念,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其次利用精密阻抗分析仪测量整流系统中的无源器件出并通过测得结果计算相应的寄生参数值,通过Ansoft Q3D软件建立了IGBT模块的3D模型,仿真提取IGBT内部寄生参数以及IGBT与散热片之间的寄生参数;最后使用Saber仿真软件建立PWM整流器系统的时域仿真模型,对比分析了理想状态下、考虑无源器件寄生参数情况下、考虑IGBT寄生参数情况下对系统共模干扰与差模干扰的影响。仿真结果显示对共模干扰影响较大的是IGBT模块的寄生电容参数,第一种情况几乎没有传导干扰产生;第二种情况差模干扰占主导地位,但是噪声值在国标规定范围内;第三种情况共模干扰占主导地位,而且共模噪声差模噪声值都超过了国际规定。最后,利用频谱接收机对整个PWM整流器系统的交流侧进行传导干扰的实验测量,所得频谱表明系统的差模噪声与共模噪声都超过了国家标准规定的限值79dBuV,而且共模噪声值要大于差模噪声值,从而验证仿真结果的准确性。本文提出的基于PWM整流器等效电路时域仿真模型以及提取IGBT模块寄生参数的方法为实践研究预测功率变流系统传导干扰提供了参考,此研究可以推广到预测正逆变器系统、直流变流系统电磁干扰的研究中。
贺伟[5](2012)在《汽车雨刮电机电磁传导干扰测试与抑制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介绍汽车电磁兼容问题影响的基础上,以一款汽车雨刮电机为例,通过电磁传导干扰测试,对不同参数下滤波器的抑制效果进行对比,从而给出滤波器抑制电磁传导干扰的最佳参数。
许珂[6](2012)在《电力电子装置共模电磁干扰分析及抑制技术研究》文中提出功率开关器件的高速开关动作所引起的电压和电流瞬变给电力电子装置带来了严重的电磁干扰问题,其中共模电磁干扰(Common Mode ElectromagneticInterference,CM EMI)占主要部分,其频率可从几kHz到数十MHz,严重超出电磁兼容(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EMC)标准的极限要求。本文研究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单相全桥变流器共模干扰建模与预测;基于驱动脉冲自校正的变流器共模干扰抑制技术;基于共模电流能量的共模干扰评估算法。首先,以单相全桥变流器为例,指出共模传导干扰是由于变流器桥臂中点对参考地的很大的dv/dt对寄生电容的充放电作用。在分析开关器件动作时共模干扰传播路径的基础上,提出了单相全桥变流器共模电流的等效电路模型,该模型包括基于干扰源串联等效的共模等效干扰源和共模阻抗。从理论上分析了单极倍频调制下单相全桥变流器的共模电磁干扰。在150kHz~30MHz频段内计算出共模电流其产生的共模电流,实验对比验证了该共模等效模型的准确性。其次,分析了双极性调制策略下,单相全桥变流器共模电流情况。指出在双极性调制下,两桥臂产生的dv/dt可互相抵消,共模干扰应明显小于单极倍频调制下,且理论上为0。但实际系统中驱动脉冲传输延时不一致,导致桥臂中点电位跳变时刻不一致,使得共模干扰较理论分析大很多。再次,针对这种存在互补对称共模干扰源的场合,提出了基于脉冲自校正的变流器共模干扰抑制技术。该抑制方法基于共模电流能量的共模干扰评估算法及基于智能搜索的脉冲前沿和后沿调整策略,并通过仿真给出了不同驱动脉冲传输延时时间差与共模电流能量的关系。最后,实验验证了通过调整脉冲前沿和后沿,使对角管的驱动传输延时信号时间差自校正到使得共模电流极小化的值后,变流器共模电流的频谱显着减小,说明了该抑制方法的可行性。
赵丽敏[7](2012)在《飞行器电气系统传导电磁干扰分析方法研究》文中认为本文首先介绍了飞行器电气系统基本组成,并对供电系统稳定性和可靠性干扰较大的负载,如电动舵机、燃油泵、惯导加温系统进行了必要的特性分析,提出了干扰源的描述方式。然后,针对干扰源的特性,利用系统辨识理论中的最小二乘递推算法,辨识出了对供电系统干扰影响较大的负载-惯导加温系统的数学模型。另外,通过对多端口网络理论的研究,提出了一种利用转移阻抗和转移导纳概念来分析多端口电网络串扰的新型方法,利用此方法可以方便的分析模型各个端口间的串扰。最后,利用Matlab6.0对供电系统传导干扰问题进行了仿真试验,并对零序电流干扰、电源公共阻抗干扰、线回路公共阻抗串扰和地线串扰等问题进行了仿真,通过优化仿真试验参数,提出了抑制各类传导干扰的措施和手段。本文提出的典型负载模型的辨识、系统仿真模型的建立、宏观分析系统端口间串扰、精确分析元件参数对传导干扰影响、参数优化设计一体化思想,在传导电磁干扰预测技术和故障诊断分析方面提供了一种工程上较为实用的设计方法和手段。通过仿真得到的一些试验数据,对其它电气系统研制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工程应用价值,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参考。
兰增奇[8](2012)在《车载电气系统的电磁兼容性研究》文中指出当今,随着车辆电气化程度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电子装置应用于车辆自身的控制与驱动系统之中,这些电气装置统称为车载电气系统。车载电气系统工作时,会向外产生较强电磁发射,使得整车的电磁背景变得十分恶劣。通过一定的耦合途径,这些电磁发射会对车辆上装的通信系统和电子设备形成电磁干扰,影响它们的工作状态,严重时导致无法工作。为了解决车载电气系统对上装设备的电磁干扰问题,必须对车载电气系统进行电磁兼容性研究。本论文首先对车载电气系统电磁兼容性的研究现状进行了阐述,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目的;其次,分析了车载电气系统的主要潜在电磁干扰源,并分别对每一干扰源的工作原理进行了分析,建立了电磁发射模型,并通过电磁兼容测试验证了模型的合理性与正确性;再次,通过对PWM变频调速技术的分析,重点研究了转台驱动系统的电磁发射模型,并从仿真和测试的角度支持了模型的准确性;然后,建立了车载电气系统对上装通信和电子设备的电磁干扰耦合模型;最后,分析了适合车载电气系统的电磁兼容防护方法,重点研究了采用APFC技术抑制电子设备谐波的技术,形成了基于LT1248的BoostAPFC电路,并进行了相关电磁兼容仿真和测试。本文所研究的内容可以解决绝大部分机动车辆自身的电磁兼容性;对机动车辆设计阶段中的电磁兼容设计具有指导意义;所形成的APFC印制板更是适用于包括车载电源在内的大部分电源。
公倩[9](2012)在《船舶电力系统传导干扰预测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电气设备越来越多的被人们应用在生产及生活中,在船舶电力系统中更是广泛使用到了各种电气设备。通过使用这些设备或器件,可以有效地提高系统整体的响应效率和性能指标。但各种电气设备在工作过程中也会发射大量的电磁噪声能量,而这些电磁噪声能量会通过各种途径耦合传播,并且会对其他的设备产生一定影响,即产生电磁干扰现象。电磁干扰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系统以及设备的工作性能,使其发生严重的工作故障甚至造成系统工作失灵。所以在船舶电力系统中,为了保证系统以及设备可以正常运行,需要采取有效方法降低系统中的电磁干扰,并抑制其产生和传播。而为了对船舶电力系统中的电磁干扰现象进行有效抑制,使系统满足电磁兼容性标准,必须对其进行详细的理论分析以及预测计算。首先,本文介绍了船舶电力系统传导干扰预测研究的背景和意义,根据系统中传导干扰的产生特点确定了相应的预测方法,并且分析了传导干扰产生机理、建模方法、测试方法以及干扰抑制方法等几个方面的研究现状。其次,根据电磁兼容的基本理论以及对电磁干扰主要耦合方式的研究,本文提出了一种可以预测船舶电力系统传导干扰的方法,即通过理论分析确定系统中的主要干扰源和干扰耦合通道,进而建立干扰的等效参数电路,达到预测干扰的目的。同时,本文根据对传导干扰产生机理的分析研究,确定了在系统内产生和传播干扰的主要元器件,分别建立了各元器件用于传导干扰预测的高频模型。最后,以PWM三相变频驱动系统和12脉AC/DC系统为例,采用文中提出的建立等效参数电路的方法分析预测了这两个系统的传导干扰情况。每个系统中的传导干扰都是以共模和差模两种干扰方式存在的,而这两种干扰方式各自的干扰源、干扰耦合途径和干扰特性也各不相同。所以在详细分析了以上这些问题的基础上,本文分别建立了系统级共模和差模传导干扰的等效电路模型,同时对其进行了频域分析。并借助Matlab软件进行了仿真计算,得到了系统在电网侧的传导干扰,仿真结果与分析结果吻合,表明了预测方法的有效性。
段瑞霞[10](2012)在《功率变流器主电路传导干扰预测及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电子技术的迅速发展,电子设备进入了高频化、大容量时代,采用脉冲宽度调制方式的功率变流系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同时也使得电磁干扰加剧。变流系统产生的电磁干扰不仅影响了变流器和负载的正常工作、缩短了它们的使用寿命,而且对周围电磁环境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功率变流系统采用的高速半导体开关器件,虽然可以大大加快动态响应过程,但是这些半导体开关器件在开通和关断瞬间会产生很大的瞬时电压和瞬时电流,形成很强的电磁干扰,有的甚至会超出电磁兼容标准要求的极限值,因此,对功率变流系统的电磁干扰研究是非常必要的。本文以功率变流器中的三相PWM整流器为研究对象。首先介绍了电磁兼容定义、研究内容和研究现状;其次,分析了无源器件的高频特性;然后,根据整流桥的开关函数,以开关频率谐波作为干扰源,提出了干扰源模型的高频近似计算方法,建立了PWM整流器差模干扰和共模干扰的等效电路,利用频域法对PWM整流器在网侧引起的差模干扰和共模干扰进行计算,用实验结果和仿真结果验证所建立的等效电路模型以及计算方法的有效性和正确性。最后,基于三相PWM整流系统研究了不同控制策略、不同开关频率和负载对整流系统传导干扰的影响以及功率变流系统传导干扰的抑制。本文基于三相PWM整流系统提出的等效电路模型和计算方法为实际功率变流系统的传导干扰预测提供了借鉴,可以推广到变流系统中逆变器、交流变流器,直流变流器等电磁干扰预测研究中。
二、交流发电机整流系统传导干扰测试与仿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交流发电机整流系统传导干扰测试与仿真(论文提纲范文)
(2)低压大电流整流模块传导干扰的分析与抑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
1.2.1 电磁兼容研究现状 |
1.2.2 MOSFET寄生参数研究现状 |
1.2.3 整流模块电磁干扰研究现状 |
1.2.4 传导干扰抑制方法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低压大电流发电系统的基本组成和传导干扰分析 |
2.1 多三相永磁发电机的发电及整流系统的基本框架 |
2.2 传导干扰分析 |
2.2.1 传导干扰的干扰源 |
2.2.2 传导干扰的传播路径 |
2.3 传导干扰的测量仪器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MOSFET寄生参数的提取 |
3.1 矩阵提取法 |
3.2 MOSFET封装模块 |
3.3 提取MOSFET封装模块内部寄生参数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矩阵提取的高精度PWM整流模块传导干扰研究 |
4.1 PWM整流模块的工作原理 |
4.2 高精度传导干扰仿真模型的建立与仿真分析 |
4.2.1 高精度传导干扰仿真模型的建立 |
4.2.2 高精度传导干扰仿真模型的仿真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PWM整流模块直流侧共模传导电磁干扰的抑制 |
5.1 二级EMI滤波器 |
5.1.1 二级EMI滤波器方案的确定 |
5.1.2 二级EMI滤波器的仿真分析 |
5.2 基于扩展频谱技术SVPWM控制策略 |
5.2.1 基于扩展频谱技术SVPWM控制策略方案的确定 |
5.2.2 基于扩展频谱技术SVPWM控制策略的仿真分析 |
5.3 基于三相四桥臂的SVPWM跳变后移控制策略 |
5.3.1 三相四桥臂方案的确定 |
5.3.2 三相四桥臂的仿真分析 |
5.4 抑制方法对比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实验研究与结果分析 |
6.1 低压大电流直流系统实验平台 |
6.1.1 共模传导干扰的测试 |
6.1.2 引入各抑制方法的共模传导干扰测试 |
6.2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获得成果 |
致谢 |
(3)双电机混合动力系统电磁干扰分析及FlexRay网络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论文研究背景 |
1.2.1 国内外混合动力汽车发展现状 |
1.2.2 混合动力汽车电磁干扰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FlexRay网络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研究对象 |
1.4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5 论文组织结构 |
第2章 双电机混合动力系统电磁干扰分析 |
2.1 混合动力汽车电磁环境分析 |
2.2 电磁干扰的产生机理 |
2.2.1 电机驱动系统的结构 |
2.2.2 电机驱动系统的工作原理 |
2.2.3 电机驱动系统的电磁干扰分析 |
2.3 电机驱动系统的电磁干扰计算 |
2.3.1 整流电路的传导干扰 |
2.3.2 三相逆变器的传导干扰 |
2.4 车载网络电磁兼容能力分析 |
2.4.1 CAN总线健康度分析 |
2.4.2 FlexRay网络电磁兼容能力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FlexRay网络开发 |
3.1 FlexRay总线原理 |
3.1.1 FlexRay技术特点 |
3.1.2 FlexRay协议分析 |
3.2 FlexRay网络仿真模型开发 |
3.2.1 总体规划与网络结构设计 |
3.2.2 定义集群参数 |
3.2.3 定义节点参数 |
3.2.4 建立网络数据库 |
3.2.5 建立半实物仿真模型 |
3.3 网络硬件设计 |
3.3.1 节点硬件结构 |
3.3.2 主控制器MC9S12XF512硬件设计 |
3.3.3 总线驱动器TJA1080硬件设计 |
3.4 FlexRay节点软件设计 |
3.4.1 配置通信控制器 |
3.4.2 唤醒和启动 |
3.4.3 发送和接收程序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FlexRay网络调度算法研究 |
4.1 FlexRay网络静态段实时调度算法 |
4.1.1 实时调度技术 |
4.1.2 问题阐述 |
4.1.3 信号打包问题 |
4.1.4 静态段的实时调度 |
4.2 FlexRay动态段优化方法 |
4.2.1 动态段报文传输特性 |
4.2.2 动态段的可调度分析 |
4.2.3 动态段调度算法 |
4.2.4 动态段长度优化算法 |
4.3 仿真实验 |
4.3.1 静态段优化算法实验 |
4.3.2 动态段优化算法实验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仿真验证及台架实验 |
5.1 FlexRay网络仿真实验 |
5.1.1 电信号测试 |
5.1.2 周期测试 |
5.1.3 报文数据长度测试 |
5.2 台架实验 |
5.2.1 台架功能及结构 |
5.2.2 EMC对比实验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全文总结与研究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本文创新点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4)考虑IGBT寄生参数的PWM整流器传导干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1.2 电磁兼容与电磁干扰概述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电磁兼容研究现状 |
1.3.2 IGBT 寄生参数研究现状 |
1.3.3 整流器 EMC 研究现状 |
1.4 课题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第二章 PWM 整流器传导干扰研究概述 |
2.1 PWM 整流器的传导干扰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1 差模干扰与共模干扰 |
2.1.2 PWM 整流器的传导干扰问题 |
2.2 传导干扰的预测 |
2.2.1 传导干扰预测方法 |
2.2.2 传导干扰预测常用软件 |
2.3 传导干扰的测试 |
2.3.1 传导干扰测量基本单位 |
2.3.2 传导干扰测量标准 |
2.3.3 传导干扰测量仪器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无源器件高频特性研究 |
3.1 电阻元件高频特性 |
3.2 电容元件高频特性 |
3.3 电感元件高频特性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IGBT 寄生参数的提取 |
4.1 IGBT 封装模块介绍 |
4.2 提取 IGBT 封装模块内部寄生参数 |
4.3 提取 IGBT 封装模块对散热片的寄生参数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考虑 IGBT 寄生参数的 PWM 整流器传导干扰研究 |
5.1 PWM 整流器的工作原理 |
5.2 共模差模等效电路模型 |
5.3 PWM 整流器传导干扰仿真分析 |
5.3.1 理想电路模型 |
5.3.2 考虑无源器件寄生参数的电路模型 |
5.3.3 考虑 IGBT 寄生参数的电路模型 |
5.4 实验测试布置 |
5.5 实验测量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5)汽车雨刮电机电磁传导干扰测试与抑制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雨刮电机电磁传导干扰的测试方法 |
1.1 一般测试设备 |
1.2 测试方法 |
2 低通滤波器设计 |
3 测试与结果分析 |
3.1 测试前分析 |
3.2 测试结果分析 |
4 结论 |
(6)电力电子装置共模电磁干扰分析及抑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电磁兼容背景 |
1.2 电力电子装置的电磁兼容问题 |
1.3 电力电子装置共模传导 EMI 国内外的研究状况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2 传导电磁干扰产生原理、建模及抑制研究 |
2.1 传导耦合方式 |
2.1.1 电路性耦合 |
2.1.2 电容性耦合 |
2.1.3 电感性耦合 |
2.2 共模与差模干扰 |
2.3 建模与预测方法 |
2.3.1 时域仿真方法 |
2.3.2 频域仿真方法 |
2.4 共模传导 EMI 的抑制方法 |
2.4.1 无源滤波抑制 |
2.4.2 有源滤波抑制 |
2.5 本章小结 |
3 单相全桥变流器共模传导干扰分析与建模 |
3.1 单相全桥变流器共模干扰源 |
3.2 单相全桥变流器共模干扰传播路径 |
3.3 单相全桥变流器共模电流等效电路模型 |
3.4 共模 EMI 等效模型的频域特性分析 |
3.4.1 SPWM 波形的产生思想 |
3.4.2 等效干扰源的频域特性 |
3.5 共模电流仿真结果及实验验证 |
3.5.1 最新一代 DSP TMS320F2812 介绍 |
3.5.2 共模电流测试平台 |
3.6 本章小结 |
4 单相变流器共模电磁干扰抑制技术研究 |
4.1 双极性调制下共模 EMI 分析 |
4.2 双极性调制下驱动脉冲的延时分析 |
4.3 基于驱动脉冲自校正的抑制技术 |
4.3.1 共模噪声评估手段 |
4.3.2 智能搜索算法 |
4.4 控制软件设计 |
4.4.1 驱动脉冲调整在 DSP 中的实现 |
4.4.2 软件控制框图 |
4.5 实验结果 |
4.6 本章小结 |
5 全文总结 |
5.1 全文工作总结 |
5.2 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7)飞行器电气系统传导电磁干扰分析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工作 |
第2章 飞行器电气系统组成及其负载特性分析 |
2.1 引言 |
2.2 电气系统的组成 |
2.2.1 飞行器上供电系统 |
2.2.2 电气控制装置 |
2.2.3 起动控制装置 |
2.3 供电系统干扰源与敏感设备 |
2.3.1 电磁干扰的三要素 |
2.3.2 电磁干扰耦合途径 |
2.3.3 电磁干扰敏感度计算 |
2.3.4 供电系统干扰源和敏感设备 |
2.4 供电系统典型负载特性分析 |
2.4.1 电动舵机系统特性分析 |
2.4.2 惯导加温系统特性分析 |
2.4.3 燃油泵系统特性分析 |
2.4.4 制导计算机特性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供电系统典型负载的辨识 |
3.1 引言 |
3.2 系统辨识的基本方法 |
3.2.1 系统辨识的基本概念 |
3.2.2 机理分析法 |
3.2.3 系统法 |
3.3 系统辨识的最小二乘法 |
3.3.1 最小二乘法 |
3.3.2 最小二乘递推算法 |
3.3.3 最小二乘法的统计性质 |
3.4 系统辨识的试验设计和数据处理 |
3.4.1 预备试验和验前知识 |
3.4.2 主要试验参数的确定 |
3.4.3 试验数据的预处理 |
3.5 辨识模型的转换 |
3.6 惯导加温系统的模型辨识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多端口网络理论在传导干扰分析上的应用 |
4.1 引言 |
4.2 飞行器供电系统的接地技术 |
4.3 多端口网络概述 |
4.4 多端口网络的描述形式 |
4.4.1 多端口网络的阻抗矩阵描述 |
4.4.2 多端口网络的导纳矩阵描述 |
4.5 多端口网络参数的计算 |
4.5.1 多端口网络阻抗矩阵的计算 |
4.5.2 多端口网络导纳矩阵的计算 |
4.6 转移阻抗在传导干扰分析上的应用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供电系统传导干扰仿真分析 |
5.1 引言 |
5.2 零序电流传导干扰分析 |
5.2.1 定子绕组与飞行器体间分布电容的干扰仿真 |
5.2.2 零序电流的抑制方法 |
5.3 电源公共阻抗干扰仿真 |
5.3.1 大功率负载产生的公共阻抗干扰仿真 |
5.3.2 电源公共阻抗干扰的抑制方法 |
5.4 线路公共阻抗串扰仿真 |
5.4.1 脉冲电流负载公共阻抗串绕仿真 |
5.4.2 大功率电流线路的公共阻抗干扰仿真 |
5.5 地回路噪声抑制方法 |
5.5.1 提高地回路阻尼对地回路噪声的抑制作用 |
5.5.2 取消干扰源接地电容对地回路噪声的抑制作用 |
5.6 仿真试验结果分析 |
5.7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开展的主要工作 |
6.2 论文不足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车载电气系统的电磁兼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历史及现状 |
1.2.1 国外研究历史及现状 |
1.2.2 国内研究历史及现状 |
1.3 论文研究内容和目的 |
1.4 论文结构安排 |
第二章 车载典型电力电子装置的电磁兼容性分析 |
2.1 车载电气系统的组成体系 |
2.2 机动车原装电源系统的电磁兼容性 |
2.2.1 谐波干扰 |
2.2.2 电压调节器瞬变电压 |
2.2.3 整流管和绕组漏抗的影响 |
2.2.4 发电机电磁兼容测试 |
2.3 机动车发动机系统的电磁兼容性 |
2.3.1 点火系统的工作原理 |
2.3.2 点火系统的电磁兼容性分析 |
2.3.3 点火系统电磁兼容测试 |
2.4 机动车综合电源的电磁兼容性 |
2.4.1 开关电源的工作原理 |
2.4.2 综合电源的谐波 |
2.4.3 综合电源的高频干扰 |
2.4.4 综合电源电磁兼容测试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转台驱动系统的电磁兼容性分析 |
3.1 变频调速理论 |
3.2 PWM 变频技术及其电磁兼容性 |
3.2.1 PWM 控制基本原理 |
3.2.2 PWM 逆变电路 |
3.2.3 PWM 逆变电路的电磁兼容性 |
3.3 PWM 变频电路差模干扰分析 |
3.3.1 差模干扰源建模 |
3.3.2 差模干扰量计算 |
3.4 PWM 变频电路共模干扰分析 |
3.4.1 共模干扰源建模 |
3.4.2 共模干扰的仿真分析 |
3.5 PWM 变频器电磁兼容测试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车载电气系统对天线的干扰耦合模型 |
4.1 建模理论 |
4.1.1 时频域转换 |
4.1.2 导体线缆辐射模型 |
4.1.3 接收天线原理 |
4.2 车载电气系统对天线的干扰耦合模型 |
4.3 耦合干扰量的量化评估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车载电子信息设备的谐波抑制技术 |
5.1 谐波的危害及其数字化特征 |
5.2 谐波的限值及抑制方法 |
5.3 APFC 谐波抑制技术 |
5.3.1 APFC 技术的实现 |
5.3.2 APFC 设计与仿真 |
5.3.3 APFC 印制板的制作 |
5.3.4 谐波测试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研究内容总结 |
6.2 研究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9)船舶电力系统传导干扰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船舶电力系统电磁干扰的特点和预测方法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传导干扰的产生机理 |
1.3.2 传导干扰的建模方法 |
1.3.3 传导干扰的测试技术 |
1.3.4 传导干扰的抑制方法 |
1.4 论文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电磁兼容性的基本理论 |
2.1 电磁干扰三要素 |
2.1.1 电磁干扰源 |
2.1.2 干扰传播途径 |
2.1.3 敏感设备 |
2.2 电磁场理论 |
2.3 辐射耦合 |
2.3.1 基本电振子 |
2.3.2 基本磁振子 |
2.3.3 惠更斯元 |
2.4 传导耦合 |
2.4.1 电路性耦合 |
2.4.2 电容性耦合 |
2.4.3 电感性耦合 |
2.4.4 传导干扰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船舶电力系统传导干扰预测分析方法 |
3.1 LISN 电源线阻抗稳定网络 |
3.2 船舶电力系统传导干扰分析 |
3.2.1 船舶电力系统传导干扰产生机理分析 |
3.2.2 船舶电力系统传导干扰耦合路径分析 |
3.3 高频模型的建立 |
3.3.1 无源器件的高频模型 |
3.3.2 电机的高频模型 |
3.3.3 电力电缆的高频模型 |
3.3.4 功率开关器件的高频模型 |
3.3.5 LISN 的高频模型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PWM 三相变频驱动系统传导干扰预测分析 |
4.1 PWM 变频驱动系统传导干扰的机理分析 |
4.1.1 PWM 变频驱动系统中的整流电路 |
4.1.2 PWM 变频驱动系统中的逆变电路 |
4.2 PWM 变频驱动系统的传导干扰等效参数电路 |
4.2.1 系统共模等效参数电路 |
4.2.2 系统差模等效参数电路 |
4.2.3 系统干扰源表达式 |
4.3 PWM 变频驱动系统传导干扰频域分析与仿真验证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12 脉 AC/DC 系统传导干扰预测分析 |
5.1 12 脉 AC/DC 系统的基本电路结构和工作原理 |
5.2 12 脉 AC/DC 系统的传导干扰等效参数电路 |
5.2.1 系统共模等效参数电路 |
5.2.2 系统差模等效参数电路 |
5.2.3 系统干扰源表达式 |
5.3 12 脉 AC/DC 系统传导干扰频域分析与仿真验证 |
5.3.1 大功率整流系统干扰仿真 |
5.3.2 小功率整流系统干扰仿真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10)功率变流器主电路传导干扰预测及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电磁兼容概述 |
1.2 电磁干扰概述 |
1.3 国内外 EMC 发展史 |
1.4 电磁干扰的五个研究方面 |
1.4.1 电磁干扰特性和传播机理研究 |
1.4.2 电磁干扰的影响 |
1.4.3 电磁干扰的研究动态 |
1.4.4 电磁干扰的分析和预测 |
1.4.5 电磁干扰标准 |
1.5 选题依据 |
1.6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功率变流器传导干扰的测试研究 |
2.1 共模干扰和差模干扰产生机理和传输路径 |
2.2 功率变流器传导干扰的测试仪器 |
2.2.1 人工电源网络 |
2.2.2 噪声分离器 |
2.2.3 阻抗分析仪 |
2.2.4 接收机 |
第三章 无源器件高频特性 |
3.1 电阻高频特性 |
3.2 电感高频特性 |
3.3 电容高频特性 |
第四章 功率变流器主电路传导干扰预测和仿真 |
4.1 功率变流器主电路的等效电路及传导干扰计量单位 |
4.2 功率变流器主电路的传导干扰预测 |
4.2.1 功率变流器的分类 |
4.2.2 PWM 整流器网侧差模干扰的预测 |
4.2.3 PWM 整流器网侧共模干扰的预测 |
4.3 功率变流器主电路传导干扰的仿真研究 |
4.3.1 PWM 调制方式产生 PWM 波 |
4.3.2 功率变流器主电路传导干扰仿真 |
第五章 功率变流系统实验研究 |
5.1 功率变流系统实验布置及实验步骤 |
5.2 不同控制策略的电磁干扰 |
5.2.1 不同控制策略下传导干扰研究 |
5.2.2 同一种控制策略不同频率的传导干扰研究 |
5.2.3 同一种控制策略不同负载大小的电磁干扰 |
5.3 功率变流系统传导干扰的抑制 |
5.3.1 降低功率变流系统干扰源产生的电磁干扰 |
5.3.2 切断功率变流系统传导干扰的传输路径 |
5.3.3 对功率变流系统进行合理的结构布局 |
第六章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四、交流发电机整流系统传导干扰测试与仿真(论文参考文献)
- [1]开关磁阻电机调速系统传导EMI研究[D]. 余志洪. 中国矿业大学, 2021
- [2]低压大电流整流模块传导干扰的分析与抑制[D]. 夏春俭.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21(09)
- [3]双电机混合动力系统电磁干扰分析及FlexRay网络设计[D]. 田丽媛. 吉林大学, 2015(03)
- [4]考虑IGBT寄生参数的PWM整流器传导干扰研究[D]. 王颖丽. 天津理工大学, 2014(03)
- [5]汽车雨刮电机电磁传导干扰测试与抑制方法研究[J]. 贺伟. 机电信息, 2012(21)
- [6]电力电子装置共模电磁干扰分析及抑制技术研究[D]. 许珂. 重庆大学, 2012(03)
- [7]飞行器电气系统传导电磁干扰分析方法研究[D]. 赵丽敏.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2(02)
- [8]车载电气系统的电磁兼容性研究[D]. 兰增奇.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2(04)
- [9]船舶电力系统传导干扰预测研究[D]. 公倩.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2(02)
- [10]功率变流器主电路传导干扰预测及实验研究[D]. 段瑞霞. 天津理工大学, 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