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工科物理与知识经济(论文文献综述)
孙旭贵[1](2015)在《工科大学物理教育现状研究》文中提出当今世界各国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是科学技术的竞争,是创新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是高等教育的竞争。在21世纪的高等教育中,物理教育所教授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是构成学生科学素养的主要组成部分,在学科间具有基础性、渗透性和协调性。我国工科物理教学改革已经开展了近20年,呈现出见仁见智的各种教学模式。研究我国高校工科大学物理教育现状,总结教学改革的经验对深化高教改革很有必要。本论文首先介绍了研究的国内外背景情况,论述了工科大学物理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对我国和美国的工科大学物理教育现状作了宏观上的研究,对两国的工科大学物理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了比较研究。论文重点对工科大学物理教材和教学内容进行了研究,研究了我国的“十二五”规划教材和我国典型的工科大学物理教材情况,同时也研究了美国工科大学流行的物理教材,分别从教材的更新速度、编写结构、教材的细节和教材配套教学资源情况等四个方面将其与我国新出版的工科大学物理教材进行了比较研究,指出其中的差异并分析了各自特点,再从整体知识内容,具体章节知识内容等方面进行了教学内容的比较研究。通过以上研究,论文总结了中美工科大学物理教育的特点,结合我国工科物理教学情况提出了建议。希望能借鉴、吸收美国物理教育的精华,为我国的工科大学物理教育改革提供一些建议。
潘顺康,刘战伟,姚青荣,陈旭[2](2008)在《大学物理教育中的几个误区及其对策》文中指出大学物理作为工科专业学生的一门重要必修基础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研究精神、思维习惯及动手实践能力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的变化和时代的发展,在大学工科物理教学实践领域也进行了大量有益的尝试和探索。但是由于认识局限性以及教育理念的滞后等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很容易在大学工科物理教育改革中走入各种误区。文章就新时期大学工科物理教育改革中容易出现的偏差和误区展开讨论和剖析,并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措施及方法。
万保礼[3](2007)在《物理基础课程教学在工科人才培养中地位和作用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在广泛阅读和调研的基础上,阐述了在新的时代要求下,就业市场发生的变化。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社会对工科人才的知识结构要求越来越高,在工科人才的培养过程中,本科阶段乃是打好基础,学习知识,培养科学的世界观和掌握科学的方法论。文章分析了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社会所需要的工程技术人才应该具有的科学素质特征。工科院校为满足社会对工科人才的科学素质特征要求,应加强对工科人才工程能力的培养和夯实理论基础,指出物理学在工科人才培养中基础性地位和作用。本文对我国工科大学物理的教学现状、影响我国工科大学物理教学的主要因素及大学物理基础课程教学与工科人才培养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指出教育缩水和考研考级热是影响工科大学物理教学的主要原因,其根源是教育功利主义。本文还探讨了工科院校为培养优秀工科人才如何建构大学物理课程体系及我国工科物理课程体系建构的理论根据。论述了物理学在培养工程技术人才中所处的基础性地位,指出物理学是科学技术进步的基石。为此工科教育过程中学生不仅要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而且要更加重视基础课程学习,尤其要重视物理基础课程的学习。文章还重点论述了物理基础课程教学在人才培养中起到的作用,特别是在工科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是其它课程无法代替的。阐述了物理基础课程教学培养工科人才的思维能力、创新精神、塑造工科人才的品格和个性所起的积极作用以及物理基础课程教学在培养工科人才的审美能力和情商所起的重要作用。本文最后指出随着国家教育部质量工程的开展,我国高等工科人才培养挑战与机遇并存,对我国工科物理教育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兰中建[4](2007)在《在工科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探索与实践》文中研究说明创新是人类走向文明进步的主题。创新的内容与要求也必将随时代的变化而发展。2006年召开的全国科技大会,提出2020年我国要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目标。工科教育直接担负着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的重任。物理,作为工科学生重要的基础课,是培养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主渠道,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温床。在教育理论指导下,通过对教学中遇到的许多问题的思考,笔者对工科学生的创新能力情况和学习物理的态度等进行了调查,指出:工科物理教学与生活、工程实践的联系不够紧密,是目前工科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障碍之一。通过教学试验,初步证实了,在工科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在工科物理教学中要联系生活、联系工程实际进行探究性教学。并在教学实验基础之上,总结出了一些在工科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具体方法。
夏庆林[5](2007)在《大学物理教学的现代化及实践》文中研究说明当前大学物理教学面临着一系列现代化问题:一是教育观念的现代化,二是教学内容的现代化,三是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文章就大学物理课程教学的现代化问题进行了讨论,并对近年来中南大学国家工科物理教学基地大学物理课程教学现代化的实践进行了介绍。
吴烨,唐英,彭小奇[6](2007)在《工科物理双语教学的研究与实践》文中指出介绍了笔者研究并实施的由工科物理原版教材与教学内容、英文版电子教案、多媒体英语教学系统、工科物理英语教学方法、双语教学考核系统等构成的全新的工科物理双语教学体系.近五年的教学实践表明,本文提出的工科物理双语教学体系科学合理,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运用英语进行科学思维的能力和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徐寿泉[7](2007)在《大学物理课程改革与素质教育关联性的几点思考》文中指出阐述大众化阶段的高等教育在实施素质教育进程中,大学物理教学所具备的双重功能,即传播自然科学知识和思想文化的功能,以及大学物理课程改革应关注的几个问题.
田江晓,粱勇[8](2007)在《大学物理分级教学研究》文中提出分析不同专业学生的物理知识基础及专业后续课程的需要,提出了重组教学内容、分级教学的模式。
戴雄英[9](2007)在《中美工科物理教材的对比研究》文中提出优秀的教材是培养人才的重要条件之一。21世纪的教材建设工程中涌现出了一批特色鲜明的主流教材,教材市场呈现出百家争鸣的新景象。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广泛,国内教育工作者更加注重借鉴和参考美国工科物理教材建设的成功经验。本文首先通过对两国教材发展简史的介绍,以历史的眼光、从学与教的视角审视中美工科物理教材的特色及不足。然后精心挑选了两套在各自国内流传较广的工科物理教材,从纵向和横向两方面进行对比研究。纵向分别对马文蔚的教材《物理学》第二至第五版以及Halliday的教材《物理学基础》第二、五、六版进行比较,找出了他们各自的特点,分别总结出两国工科物理教材的发展趋势,并且探讨了两国发展趋势存在差异的原因;横向将马文蔚的教材《物理学》第.五版同Halliday教材《物理学基础》第六版的力学部分进行详细对比,找出了美国教材中值得我国编写教材时的借鉴之处。最后立足于对采用马文蔚先生的教材的师生进行调查和访谈的结果,提出了我国一般本科院校教材编写的一些拙见。
施毅敏[10](2006)在《工科物理力学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探究》文中研究表明物理学对工程技术的发展起了相当大的推动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国家的物理学教学水平,关系到这个国家科技人才的科学素质,关系到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关系到这个国家未来产业竞争力的提升。正因如此,工科大学物理教育引起了越来越多的研究者的关注。力学作为工科学生大学物理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而,对工科物理力学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探究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全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阐明了工科物理力学在高等工科院校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然后以自己所在的院校的工科学生为对象对工科物理力学目前的教学现状进行了调查和分析,讨论了目前大学物理教学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革的必要性。第二部分着重分析了工科物理力学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的理论基础:即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支持和现代科学教育理论的要求。第三部分对工科物理力学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具体又从三个方面来说明,即知识经济时代的契机、信息技术力量的支持、工科大学生对物理力学教学改革的期待。第四部分是本文的核心和重点,首先论述了通过改变工科物理力学与中学物理过于重复的状况、加强工科物理力学与工程技术内容的联系、增加工科物理力学中近代物理内容的比重、适当补充物理(力学)发展前沿相关讲座这四点来改革工科物理力学的教学内容并给出内容改革的一个大纲;然后着重论述了自学指导法在工科物理力学教学方法改革中的应用。第五部分是对本文的总结和本课题研究的展望。指出了本课题研究的不足,以及在今后的研究方向上提出了一些想法,并进行了相关的展望。
二、工科物理与知识经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工科物理与知识经济(论文提纲范文)
(1)工科大学物理教育现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2.1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1.2.2 研究的方法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工科大学物理教育概况 |
2.1 工科大学物理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
2.2 我国工科大学物理教育概况 |
2.3 美国工科大学物理教育概况 |
第三章 工科大学物理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研究 |
3.1 我国工科大学物理课程设置的概况 |
3.2 美国工科大学物理课程设置的概况 |
3.3 中美工科大学物理课程设置的比较 |
3.4 我国工科大学物理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
3.5 美国工科大学物理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
3.6 中美工科大学物理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比较 |
第四章 工科大学物理教材与教学内容的研究 |
4.1 我国工科大学物理教材 |
4.1.1 我国“十二五”普通高等学校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 |
4.1.2 我国工科大学物理主流教材 |
4.2 美国工科大学物理教材 |
4.2.1 美国工科大学物理教材现状 |
4.2.2 美国工科大学物理常用的教材 |
4.3 中美工科大学物理教材的比较 |
4.3.1 教材的更新速度比较 |
4.3.2 编写结构比较 |
4.3.3 教材的细节比较 |
4.3.4 配套教学资源情况比较 |
4.4 我国工科大学物理教学内容 |
4.5 美国工科大学物理教学内容 |
4.6 中美工科大学物理教学内容的比较 |
4.6.1 整体知识内容比较 |
4.6.2 具体章节知识内容分析 |
4.6.3 比较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2)大学物理教育中的几个误区及其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误区之一:片面强调经典物理学基本内容和原理的讲授 |
2 误区之二:泛化多媒体教学手段 |
(1) 处理好多媒体教学和传统课堂教学的互辅关系。 |
(2) 处理好教师的主导性和多媒体技术辅导性关系。 |
(3) 处理好教学信息量和教学节奏之间的关系。 |
(4) 处理好物理实验的多媒体演示和实际操作之间的关系。 |
3 误区之三:忽视人文教育 |
4 误区之四:忽视动手能力的培养 |
5 误区之五:考核反馈方式单一 |
6 结束语 |
(3)物理基础课程教学在工科人才培养中地位和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致谢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课题来源 |
1.3 课题研究背景 |
1.4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5 课题研究的内容 |
第二章 工科人才培养目标 |
2.1 人才概念 |
2.1.1 人才学研究中的人才概念 |
2.1.2 人才工作中的人才界定 |
2.2 我国工科人才培养所处的时代背景 |
2.2.1 新世纪时代工科人才教育所面临发展的形势 |
2.2.2 新世纪工科人才应具备的素质特征 |
2.3 工科人才培养的目标 |
2.4 工科人才培养的理念 |
第三章 工科院校大学物理课程体系的建构 |
3.1 课程的涵义 |
3.1.1 课程的涵义 |
3.1.2 传统教育观对大学物理课程的要求 |
3.1.3 我国工科院校大学物理课程教学现状 |
3.2 我国高等工科院校大学物理课程开设要求 |
3.2.1 国内物理教材的情况 |
3.2.2 工科物理课程体系应具有的特点 |
3.2.3 工科物理教学内容、基本要求 |
3.2.4 工科人才能力培养基本要求 |
3.2.5 工科人才素质培养基本要求 |
3.2.6 工科大学物理教学过程基本要求 |
3.3 我国工科物理课程体系开设理论基础 |
3.3.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3.3.2 终身教育理念 |
第四章 物理学在工科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 |
4.1 物理学研究对象、方法及其理论体系分析 |
4.1.1 物理学研究对象 |
4.1.2 物理学研究方法 |
4.1.3 物理学理论体系 |
4.2 物理学在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地位 |
4.2.1 物理学的地位 |
4.2.2 在21世纪物理学仍将是整个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 |
4.3 物理学的作用 |
4.3.1 物理学促进技术、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
4.3.2 物理学使人们确立正确的宇宙观和人生观 |
4.4 在物理课程教学中加强对工科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
4.4.1 创新意识 |
4.4.2 创新人格 |
4.4.3 创新思维的含义 |
4.4.4 大学物理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
4.5 在物理课程教学中加强对工科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
4.5.1 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 |
4.5.2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 |
4.5.3 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 |
4.5.4 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论 |
4.6 在物理课程教学中加强对工科学生情商的培养 |
4.6.1 情商的基本内涵 |
4.6.2 物理教学中情商的培养 |
4.7 在物理课程教学中加强对工科学生审美力能力的培养 |
4.7.1 美育概述 |
4.7.2 物理学中蕴含着深刻的美的本质 |
4.7.3 大学物理教学中美育的培养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我国工科人才培养所处环境的变化 |
5.2 我国工科人才培养面临的挑战 |
5.3 我国创新型工科人才培养面临的机遇 |
5.4 小结 |
5.5 前景展望 |
参考文献 |
(4)在工科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探索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国内外研究改革动态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方法 |
第二章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理论基础 |
2.1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
2.2 心理学中创造力相关理论 |
第三章 工科毕业生与在校生创新能力调查 |
3.1 调查思路与调查内容 |
3.2 调查过程与调查结果 |
3.3 问卷结果分析 |
第四章 工科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与方法 |
4.1 从生活走进物理,引领学生创新意识 |
4.2 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
4.3 进行探究性专题教学,升华学生创新能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5)大学物理教学的现代化及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
2 大学物理教学的现代化 |
2.1 教育观念的现代化 |
2.2 教学内容的现代化 |
2.3 大学物理教学手段的现代化 |
3 大学物理教学现代化的实践 |
(6)工科物理双语教学的研究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一、双语教学体系 |
1. 英文教材 |
2. 英文电子教案 |
3. 多媒体英语教学系统 |
二、双语教学方法 |
三、双语教学考核体系 |
四、实施效果 |
(7)大学物理课程改革与素质教育关联性的几点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新世纪大学物理课程教学面临的形势与任务 |
2 高等教育培养目标与制约大学物理课程教学的就业市场 |
3 新世纪大学物理课程通识教育化 |
4 大学物理课程素质教育化 |
(8)大学物理分级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开设文科物理, 提高科学素养 |
1.文科物理开设的必要性 |
2.开设文科物理的主旨 |
二、重组工科物理体系, 探讨工科物理分级教学 |
1.重组工科物理体系的必要性 |
2.浓缩经典教学内容, 删减重复, 节约课时 |
3.工科物理分级教学的探讨 |
(1) 机电类——加强近代, 拓宽应用 |
(2) 化工类——淡化数学推导, 改革考试方式 |
(9)中美工科物理教材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现状及意义 |
1.2.1 研究的现状及基础 |
1.2.2 研究的意义 |
1.3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本论文所运用的教育基本理论 |
2.1 教材编写与设计的理论基础之一——学与教的理论 |
2.1.1 学习理论及其在教材编写中的应用 |
2.1.2 教学理论 |
2.2 物理教材的功能 |
第三章 中美工科物理教材概况 |
3.1 两国工科物理教材发展史 |
3.2 中美工科物理教材的特色与不足 |
3.2.1 几本国内着名工科物理教材的特点 |
3.2.2 国内工科物理教材的不足 |
3.2.3 几本美国经典工科物理教材的风格特色 |
3.2.4 美国工科物理教材的特色 |
第四章 中美两套教材力学部分的比较 |
4.1 纵向比较 |
4.1.1 马文蔚的教材各个版本的特色 |
4.1.2 Halliday的教材各个版本的特色 |
4.1.3 中美教材的发展趋势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探析 |
4.2 横向比较 |
4.2.1 力学所占全书份量的比较 |
4.2.2 主要力学知识点的比较 |
4.2.3 体现教材功能的比较 |
第五章 对我国工科物理教材评价的问卷调查及访谈 |
5.1 问卷调查 |
5.1.1 调查的对象 |
5.1.2 调查的内容 |
5.1.3 调查结果及其分析 |
5.2 访谈 |
5.2.1 访谈的对象 |
5.2.2 访谈的内容 |
5.2.3 访谈的结果及其分析 |
第六章 对我国一般本科院校工科物理教材编写的建议 |
6.1 从学生的视角提出建议 |
6.1.1 关注高中新课程改革,与时俱进 |
6.1.2 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
6.1.3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6.1.4 主动走向学习者、保持其好奇心 |
6.1.5 注重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 |
6.1.6 有利于学生自我评价 |
6.1.7 促进知识的转化与迁移 |
6.2 从教师的视角提出建议 |
6.2.1 有利于教师的成长与教学 |
6.2.2 体现工科物理课程的基础地位 |
6.2.3 突破传统 |
6.2.4 提高教材立体化程度 |
6.2.5 传授物理学方法 |
6.2.6 培养科学价值观 |
第七章 结束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研究生期间参与的课题以及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10)工科物理力学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绪论 |
1 课题的提出 |
2 研究动态 |
3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一章 工科物理力学在高等工科院校教学中的地位及现状 |
1.1 工科物理力学在高等工科院校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 |
1.2 工科物理力学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
第二章 工科物理力学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的理论基础 |
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支持 |
2.2 现代科学教育理论的要求 |
第三章 工科物理力学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的可行性分析 |
3.1 知识经济时代的契机 |
3.2 信息技术力量的支持 |
3.3 工科大学生对物理力学教学改革的期待 |
第四章 工科物理力学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的探究 |
4.1 工科物理力学教学内容的改革 |
4.1.1 改变工科物理力学与中学物理过于重复的状况 |
4.1.2 加强工科物理力学与工程技术内容的联系 |
4.1.3 增加工科物理力学中近现代物理内容的比重 |
4.1.4 适当补充物理(力学)发展前沿相关讲座 |
4.1.5 工科物理力学教学内容改革的大纲 |
4.2 工科物理力学教学方法的改革 |
4.2.1 工科物理力学教学方法的现状分析 |
4.2.2 工科物理力学教学中自学指导法的探究 |
4.2.3 工科物理力学教学中自学指导法的实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本课题研究的结论 |
5.2 本课题研究的不足 |
5.3 研究之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致谢 |
四、工科物理与知识经济(论文参考文献)
- [1]工科大学物理教育现状研究[D]. 孙旭贵. 合肥工业大学, 2015(08)
- [2]大学物理教育中的几个误区及其对策[J]. 潘顺康,刘战伟,姚青荣,陈旭. 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04)
- [3]物理基础课程教学在工科人才培养中地位和作用的研究[D]. 万保礼. 合肥工业大学, 2007(05)
- [4]在工科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探索与实践[D]. 兰中建. 湖南师范大学, 2007(11)
- [5]大学物理教学的现代化及实践[J]. 夏庆林. 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02)
- [6]工科物理双语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 吴烨,唐英,彭小奇. 高教探索, 2007(S1)
- [7]大学物理课程改革与素质教育关联性的几点思考[J]. 徐寿泉. 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02)
- [8]大学物理分级教学研究[J]. 田江晓,粱勇. 理工高教研究, 2007(02)
- [9]中美工科物理教材的对比研究[D]. 戴雄英. 湖南科技大学, 2007(03)
- [10]工科物理力学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探究[D]. 施毅敏. 湖南师范大学, 20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