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传统文化中修身理论的现代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张丽娜[1](2021)在《《论语》修身思想及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文中指出
王静文[2](2020)在《儒家修身理论与当代人际伦理》文中研究指明修身理论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它以“人学”为主题,在“成人”与“尽人伦”两个方面进行了集中阐释。在修身理论的建构下,个体的价值意义形成于也存在于伦理本位的生活之中。在当代社会人际伦理关系中“家庭人”“社会人”“政治人”等都是个人所具有的人伦角色定位,同时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人生价值包括了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部分,所以当代人际伦理建设的目标与儒家修身理论所追求的人伦状态是一致的,研究儒家修身理论对于改善当前的人际伦理困境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有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阐释了儒家修身理论的主要内涵。首先,从孔子、孟子、荀子、《大学》四个阶段概括了儒家修身理论系统化的过程;其次,论述了儒家修身理论中“五伦”的人际伦理观,并分析了“五伦”转向“三纲”对儒家修身人伦的影响;最后,从修身条目、修身之法、修身之旨三个方面阐述了儒家修身理论的基本模式。第二部分,分析了当代人际伦理困境的现状。“人际伦理”是对“人伦”的继承和发展,当代“人际伦理”的内涵,既继承了“人伦”涵义的精华,又具有了时代新的释义。从人人关系紧张、家庭伦理失范、政府信任下降阐述了当代人际伦理困境的具体表现。儒家修身理论在古代通过各种形式贯彻“日用之学”,但是在经过清末民初、“文革”时期、改革开放后儒家修身理论逐渐远离人们的日常生活,儒家修身理论的不断弱化是当代人际伦理困境出现的主要原因之一。第三部分,论述了儒家修身理论对改善当代人际伦理困境的几点建议。运用辩证分析的方法,对儒家修身理论进行了客观评价,正视儒家修身理论的价值所在。通过联系实际分析了儒家修身理论对改善人际伦理困境所具有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并提出了几点建议,具体包括完善自我品行、重塑家庭伦理、提高政府信任度三个方面。
钟青苹[3](2020)在《儒家修身思想对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构建的影响》文中提出青年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更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生力军。大学生的道德人格构建关系着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其道德人格发展状况更是关系着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及综合国力发展。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儒家修身思想是集其人格构建目标、内容、途径一体的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是中国道德规范的深厚内生动力。儒家修身道德人格目标、内容、途径对大学生树立高尚道德人格追求,不断提升道德修养,形成正确道德认知和情感,培养长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有重要借鉴意义。本文以“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逻辑思路,在文献资料搜集整理的基础上,对儒家修身思想概念、主要内容、理论逻辑及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涵义及构建的内容进行论述,梳理了两者的基本内涵,厘清了“是什么”的问题;从目标、内容、主体的角度分析了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儒家修身思想作为优秀传统文化对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构建的宝贵财富,论证了儒家修身思想对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构建产生影响的内在机理;在实证调查的基础上从内生文化基因和当代现实的角度分析了儒家修身思想对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影响的现状,指出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中存在的问题,并从多方面分析了其原因,说明了“为什么”要加强儒家修身思想的影响。最后落脚到“怎么做”的问题上,以问题为导向,从基本原则、基本目标、主要途径几个方面,紧扣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提出了加强儒家修身思想对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构建影响的路径。
吴日州[4](2019)在《武术教育对削弱校园欺凌作用的研究 ——以福州市鼓楼区学校武术教育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信息的传播和扩散速度更快,近年来发生在校园中的学生凌辱和殴打事件不断发生,校园欺凌现象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2015年一份针对中国大陆地区学校进行的调查指出“有2%至66%不等的学生曾经历过校园欺凌,2%至34%的学生实施过校园欺凌”,经历过校园欺凌的学生普遍会留下心理阴影,轻则出现厌学、自闭、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重则导致自杀,因此如何预防并整治校园暴力成为全社会重视的问题。本文应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武术教育在应对校园欺凌中的作用进行研究。旨在运用武术教育特有的功能,在中小学推广武术教育,探索学校武术在“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中服务“校园欺凌”治理的意义。将学校武术发展作为中国式经验,进一步挖掘武术教育的现代意义,解决校园欺凌现象。基于“修身”理论的武术教育对削弱校园欺凌现象作用开展研究,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近年来,学校武术教育在福州市鼓楼区中小学普及度逐年扩大,对学生德育、智育、体育发展等多方面起到积极作用。但对于武术内层价值功能教育存在欠缺,大部分习武者对于武术“修身”价值的内在含义理解不够深刻。(2)福州市鼓楼区中小学推行“修身”武术教育,有效地增强了学生体质、提升学生勇气、增进“自律克己”能力,进而减少了校园欺凌事件。
曹富艳[5](2019)在《儒家修身思想的借鉴及现代转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儒家修身思想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进行研究意义重大。首先,儒家修身思想是集内容、方法、目标为一体的完整理论体系,较系统地研究,揭示其全貌,有利于洞悉其精神内涵和实质;在新时代汲取其精华,涵育精神,唤起良知,躬行践履,提升人们的人格修为境界。其次,儒家修身思想的精华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契合性,对新时代社会民众、特别是以大学生为代表的知识群体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对中华民族优秀修身价值理念的坚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涵养提升有作用,有利于增强文化的自觉与自信,推动传统修身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升中华文化的影响力。笔者运用文献研究、问卷调查、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对儒家修身思想的内涵进行梳理,客观分析以大学生为代表的知识群体对儒家修身思想的认知状况,以问题为导向,提出合理建议,发挥其在涵养优良家庭伦理、培育时代新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的作用。全文从五个部分论述儒家修身思想的借鉴及其现代转化。第一部分梳理儒家修身思想研究的背景、意义、现状、方法,厘清文章思路与创新之处,界定了儒家、修身、价值相关概念。第二部分阐述儒家修身思想形成的经济、政治、文化背景及由以人性论为思想基础、以仁义礼智信为主要内容、以慎独等为主要修身方法、以内圣外王为理想追求构成的内涵。第三部分论述了儒家修身思想现代价值。第四部分通过问卷调查,得出现代人尤其是以大学生为代表的知识群体对儒家修身思想的认知及存在的问题。第五部分,根据调查结果,提出相关建议,推动儒家修身思想在家庭、学校、社会中的实践推进,提升人格修养境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贡献。
丛连军[6](2019)在《《群书治要》政治伦理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群书治要》是贞观初年唐太宗李世民命魏征、虞世南等人整理上始五帝、下尽晋代的重要治国理政史料,撷取有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精要,汇编而成的一部治世宝典。《群书治要》一经问世,便得到唐太宗的高度评价,并对唐代政治发展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此书一段时间在日本流传,被历代天皇和臣子们奉为圭臬。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群书治要》再兴于世后,受到国内上至领导干部和专家学者、下至普通读者的广泛关注。近年来,专家学者们对《群书治要》的校勘整理、学习推介较多,而从伦理学角度尤其是在政治伦理视阈研究上明显不够,缺乏深度的哲学意义上的思考与传统政治伦理资源的探究与挖掘。本文试图对《群书治要》进行全面系统的、分门别类的政治伦理思想进行梳理和研究,包括天道、德治、仁义、民本、教化、用人等思想内容,进而理性客观地对《群书治要》作出价值评估与考量,一方面充分肯定其具有的巨大价值意义,另一方面也深刻指出其不容忽视的历史限度。目的是通过系统梳理《群书治要》内蕴的丰富政治伦理资源,充分彰显其影响深巨的资政价值,而非仅仅局限于其重要的文献与学术价值。这是本文的选题初衷要旨所在,也是研究和挖掘中国传统政治伦理思想资源的真正启迪与实践智慧。
赵凤伟[7](2019)在《习近平修身观研究》文中提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围绕“修身”发表了一系列寓意深刻的重要讲话,并且在他的系列讲话、重要文章和着作中,也多次引用古代典籍、经典名句,阐述修身思想。习近平修身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习近平在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立足于国家治理、党的建设、社会发展、公民培养方面,提出的新时期道德修养的基本看法和观点,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和明确的实践要求。习近平修身观以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人学为理论基础,以中华优秀传统修身文化为文化基因,以中国共产党革命先辈的修身观为理论借鉴,汇集凝练成新时代“人为什么修身、修什么身、怎么修身”的基本道德修养理论。它的核心要义是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明大德是修身的方向;守公德是修身的行为准则;严私德是修身的内在要求,三德兼修,塑造完美人格。习近平修身观既有生活经历的实践总结,又有家庭教育的素养积淀,具有丰富的内容体系,它的基本内容包括:修身的目标、修身的原则、修身的特征、修身的方法、修身的途径等。习近平修身观不仅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而且还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立足于国家治理方面,强调提高执政者政治道德修养能力,以德治的方式治理国家,将国家积聚的道德力量越来越多地激发出来,使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的道德合理性得到进一步夯实,是对“怎样治理好国家”重大问题的回应。立足于党的建设方面,强调加强党员党性修养,“打铁必须自身硬”,要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必须自觉加强党性修养,是对“怎样建设好党”重大问题的回应。立足于社会发展方面,强调凝聚社会成员社会道德共识,社会应以道义为基本诉求,优良的社会状态和社会风气能够使民心凝聚和社会稳定,是对“怎样发展社会”重大问题的回应。立足于公民培养方面,强调加强个体道德修养,道德修养是人之为人的根本,应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人民幸福、社会稳定和国家发展保驾护航,是对“怎样培养合格公民”重大问题的回应。习近平修身观贯穿于治国理政始终,治国理政理念的实现需要人民尤其是党政干部主体素质的保证。
刘丽[8](2018)在《当代大学生修身教育研究》文中认为青年大学生是社会中先进的、活跃的力量,是社会发展的晴雨表,是社会风尚的引领者。大学生的发展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提升,更需要道德素质的提高和道德人格的养成。新的时代背景下,当代青年大学生整体思想阳光乐观,行为积极向上。但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部分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还存在问题,比如个人生活习惯差,人际关系关系处理不当,责任意识薄弱等。修身有利于大学生自我反省与教育,实现自我素质的提高,如果大学生不培养修身意识,那么他们难以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自然也难以担当社会和国家发展的大任。因此,当前对大学生进行修身教育,是当前立德树人的要求,也是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在之义。本文在对当代大学生修身教育相关文献梳理的基础上,第一部分论述修身、修身教育的内涵。首先是修身的内涵,由于修身一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存在较早,而当今又提修身教育,其内涵随着时代发展也发生了变化,因此,该部分分别叙述了传统意义上和现代视阈下修身的内涵。其次,该部分还论述了修身教育的内涵,指出修身教育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引导和教育之处,并概括了修身教育主体性、实践性、基础性和长期性的特点。第二部分论述了当代大学生修身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首先,本文从问题入手,分析了当代大学生个人修身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比如理想信念缺失、消费主义倾向,受挫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不足等,剖析其问题存在的原因,其中既有大学生个人成长环境因素的影响,也体现在当前大学生修身教育存在问题,因此,加强大学生修身教育成为解决当前大学生修身问题的必要。其次,本文从西方德性伦理的复兴、当代中国公民教育转向、我国历代注重修身教育的传统,三方面论述了当代大学生修身教育是可行的。最后,该部分还从修身教育价值功能角度论述了修身教育何以可为,体现在修身教育对大学生健康心态的养成,完善人格的养成,以及高校校园环境构建的重要促进作用。第三部分是当代大学生修身教育的内容。该部分对大学生修身教育的内容进行了三个层次的概括,一是基本行为礼仪层面,体现在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文明礼仪教育;二是道德品格层面,体现在大学生修心意识教育、诚信意识教育;三是价值取向层面,体现在大学生审美能力的培育和爱国主义教育。这三个层面是依次递进的关系,构成大学生修身教育的主要内容。第四部分是当代大学生修身教育的对策探析。该部分主要站在高校立场,探索了加强当代大学生修身教育的对策。一是要整合课程资源,强化课堂教学的主阵地。包括开设修身的课程,加强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二是注重载体的搭建,拓展修身教育的途径。包括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发挥文化的育人功能;利用社会中的德育资源,开展实践活动;运用现代科技手段,用网络新媒体引导大学生修身。三是加强外部机制建设,保障修身教育的实施成效。主要为完善有利于大学生修身教育的制度,加强教师队伍素质建设,加强有利于大学生修身教育环境的营造。总之,以上对策一方面从修身教育方式方法来进行改进,另一方面从促进大学生自我修身的自觉意识出发,两方面结合共同提升当今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杨艳云[9](2016)在《曾国藩修身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文中指出曾国藩是我国晚清名臣,也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位集传统文化于一身的政治家,在政治、军事、家庭教育以及思想道德建设方面都有着杰出的贡献。他在借鉴中国传统文化与同时代思想文化的同时,在实践中形成了一套集政治、军事、家庭教育、修身等方面于一体的思想体系,其中修身思想作为曾国藩整个思想体系之中的基础性内容,在其一生中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修身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甚至有人说,中国传统文化归根到底是一部修身的文化。曾国藩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之一,受先秦儒家“内圣外王”道德理想目标的影响,将修身作为为学、做官、齐家、治国的基础理论,贯穿于其一生的事业发展之中。梳理曾国藩修身思想的主要内容,探索其修身思想的基本特征,并进行全面系统的认识和评价,以修身为基础挖掘曾国藩修身思想的精髓,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能够更好地实现曾国藩修身思想的当代价值。官德建设向来是中国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文化多元化的发展和物质文化生活的丰富,面临来自各方面的诱惑,加之一些腐朽思想的冲击,一部分官员的价值观发生了扭曲,出现了个别官员贪污腐败、以权谋私的恶劣现象,这严重破坏了社会主义国家官员的良好形象,损害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对我国服务型政府的建设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因此,中共中央提出了以反腐倡廉为目的的“三严三实”教育,传统文化引导下的官德建设也就成为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内容。曾国藩虽然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一名官员,但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忠实维护者,其修身思想以先秦儒家仁礼思想为理论之源,以隋唐佛学、宋明理学以及中国历史上的其他学派思想为理论之流,同时借鉴同时代思想文化的合理成分,形成了独一无二的修身思想。摈弃其历史的局限性,曾国藩修身思想对当代官德建设还是具有一定借鉴意义的。本文以曾国藩修身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与理论渊源为基点,较为系统地梳理了曾国藩修身思想的发展历程,挖掘其修身思想的主要内容,归纳出了曾国藩修身思想的基本特征,从而提炼出其修身思想的原则与方法,最后从历史层面对其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评价,并进一步挖掘其修身思想对当代官德建设的借鉴价值。本文总体上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曾国藩修身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与理论渊源,在此基础上,梳理其发展历程。历史人物的发展必然与其所处的社会历史条件及家庭成长环境息息相关,曾国藩修身思想的形成与晚清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以及曾氏家族紧密相关。以此为基点,梳理曾国藩修身思想的理论渊源,其修身思想在源头上承接了先秦儒家仁礼思想,在内容上借鉴了隋唐佛学、宋明理学与历史上其他学派的修身理论,同时吸取同时代经世致用思想的合理成分,在实践发展的过程中经过萌芽时期,初步形成时期以及最后的发展成熟。第二部分:概括分析曾国藩修身思想的主要内容与基本特征。曾国藩修身思想的主要内容以其晚年回顾一生修身经历,总结出的“日课四条”为主,即:慎独则心安,主敬则身强,求仁则人悦,习劳则神钦,其中慎独为守身之先务,体现为修心,其他三方面则是在修心的基础上,将修心与修身同时并进;通过对其主要内容的概括分析,其修身思想的基本特征也逐渐凸显,主要为:立志高远,追求至善;家书传播,全面务实;兼收并蓄,注重实践。第三部分:从实践的角度出发,探讨曾国藩修身思想的实践原则与方法。首先,任何一种思想都要付诸于实践,而传统修身思想却只注重空洞的理论说教而忽视了其实践性,曾国藩恰当的克服了传统修身思想的这一缺陷。其修身思想得以传承,关键在于其具备了独具特色的实践指导原则,即以内圣外王为目标,注重德才兼备;以学以致用为出发点,注重知行统一;以遵循个人身心发展为出发点,注重因材施教。其次,探讨其修身思想的实践方法是本文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方法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即:克己内省,以身作则,环境熏陶。第四部分:站在当代价值的角度认识曾国藩修身思想的历史影响,从而挖掘其修身思想对当代官德建设的借鉴意义。首先,曾国藩修身思想具有重要的历史影响,主要表现为:集结传统文化的理论精华;守旧与革新相并进;修的与修业想结合。其次,挖掘曾国藩修身思想的当代价值,其修身思想对当代官德建设的借鉴意义主要表现为:提高官员慎字为先、自省为要的道德修养;严格官员心存敬畏、自强不息的纪律意识;树立官员仁民爱物、大公无私的权力观念;建立官员勤劳自励、困知勉行的生活作风。
高素勤,王起翔[10](2016)在《党员修身:必然性与必要性》文中研究表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实现中国梦的战略指引,在"四个全面"中,"全面从严治党"是关键,党的建设关系到党的存亡、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加强党的建设,既要完善宏观制度建设,也要强调微观党员修身。我们以党员个体为逻辑起点,分析党员修身的必然性与必要性,增强党员的综合素质,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二、中国传统文化中修身理论的现代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传统文化中修身理论的现代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2)儒家修身理论与当代人际伦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一)选题的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现实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一)研究方法 |
(二)创新点 |
第一章 儒家修身理论 |
第一节 儒家修身理论的系统化 |
第二节 儒家修身理论的人际伦理观 |
一、君臣之伦 |
二、父子之伦 |
三、夫妇之伦 |
四、兄弟之伦 |
五、朋友之伦 |
第三节 儒家修身理论的基本模式 |
一、修身条目 |
二、修身之法 |
三、修身之旨 |
第二章 当代人际伦理困境现状分析 |
第一节 当代人际伦理困境的具体表现 |
一、人人关系紧张 |
二、家庭伦理失范 |
三、政府信任下降 |
第二节 当代人际困境产生的伦理弱化原因分析 |
一、清末与民国初期儒家修身理论的境遇 |
二、“文化大革命”对儒家修身理论的批判 |
三、改革开放后社会发展对儒家修身理论的冲击 |
第三节 小结 |
第三章 改善当代人际伦理困境的几点思考 |
第一节 借鉴儒家修身理论,改善人际伦理困境 |
一、客观评价儒家修身理论 |
二、改善人际伦理困境的合理性 |
三、改善人际伦理困境的可行性 |
第二节 借鉴儒家修身理论,完善自我品行 |
一、格致诚意,注重心性修养 |
二、慎独自省,提高自我管控力 |
三、中庸之道,掌握平和之度 |
四、躬行践履,练就笃实之功 |
第三节 借鉴儒家修身理论,重塑家庭伦理 |
一、以夫妇之伦稳定夫妻关系 |
二、以父子之伦调和亲子关系 |
三、以兄弟之伦维系手足关系 |
第四节 借鉴儒家修身理论,提高政府信任度 |
一、儒家修身理论与提高政府信任的联系 |
二、儒家修身理论对提高公务人员自身修养的启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3)儒家修身思想对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构建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及意义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四、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儒家修身思想与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相关概述 |
一、儒家修身思想的相关概述 |
(一)儒家修身思想的概念界定 |
(二)儒家修身思想的主要内容 |
(三)儒家修身思想的理论逻辑 |
二、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涵义及构建内容 |
(一)大学生道德人格的基本涵义 |
(二)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构建的本质目标 |
(三)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构建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儒家修身思想对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构建产生影响的内在机理 |
一、儒家修身思想与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构建的内在联系 |
(一)儒家修身思想与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构建目标内在服务于社会发展 |
(二)儒家修身思想与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构建内容一脉相承 |
(三)儒家修身思想与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构建一致指向人的自主修养 |
二、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为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构建提供了宝贵资源 |
(一)“君子”修身目标为当代大学生道德理想信念提供了文化土壤 |
(二)“仁义礼智信”的修身内容为当代大学生道德准则提供了理论借鉴 |
(三)“自省内求,躬行践履”的修身途径为当代大学生自主道德修养提供了路径方法借鉴 |
第三章 儒家修身思想对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影响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
一、儒家修身思想对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影响的现状分析 |
(一)内生文化基因影响:儒家修身思想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及表现 |
(二)当代现实影响:儒家修身思想对大学生道德人格影响的缺乏及表现 |
(三)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中存在的问题 |
二、儒家修身思想对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影响缺乏的原因分析 |
(一)先天不足:儒家修身思想的教育不充分 |
(二)后天干扰: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 |
(三)自主性的缺失:当代大学生自主道德修养的缺失 |
第四章 加强儒家修身思想对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构建影响的路径探索 |
一、强化儒家修身思想影响的基本原则 |
(一)融入与借鉴原则 |
(二)传承与创新原则 |
二、内在加强儒家修身思想内容对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构建的影响 |
(一)借鉴“仁义礼智信”的修身内容,提升大学生道德认识 |
(二)借鉴“君子”目标追求的精神榜样,淬炼大学生道德意志 |
(三)借鉴“自省、慎独、力行”的修身方法,养成大学生良好道德行为习惯 |
三、外在实现儒家修身思想对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构建影响的主要途径 |
(一)推进儒家修身思想融入高校课堂教育,为大学生道德人格构建搭建平台 |
(二)促进儒家修身思想在社会的传播,为大学生道德人格构建提供良好氛围 |
(三)增强儒家修身思想的全方位浸润,形成大学生道德人格构建掺揉融通的合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调查数据统计表 |
附录2 关于儒家修身思想对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构建影响的情况调查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4)武术教育对削弱校园欺凌作用的研究 ——以福州市鼓楼区学校武术教育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关于修身价值功能的研究 |
2.2 关于校园欺凌的研究 |
2.2.1 校园欺凌的概念 |
2.2.2 国内校园欺凌现状 |
2.2.3 国外儿童欺凌现状 |
2.2.4 校园欺凌的研究主题 |
2.3 关于学校武术教育的研究 |
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3.1 研究对象:中小学武术教育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访谈法 |
3.2.4 实验法 |
3.2.5 数理统计法 |
4 修身的理论 |
4.1 修身与德育 |
4.1.1 修身的概念 |
4.1.2 修身与德育教育 |
4.2 修身与克己 |
4.2.1 约翰·洛克自由教育思想理论 |
4.2.2 日本二宫尊德克己理论 |
4.2.3 中国关于克己思想理论 |
4.3 修身与勇气 |
4.3.1 日本武士道勇气教育理论 |
4.3.2 美国新品格教育中的勇气教育理论 |
4.3.3 中国关于勇气思想理论 |
5 武术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文化传承与品格塑造 |
5.1 克己:传统武术的武德精髓 |
5.1.1 传统武术中武德及其意义 |
5.1.2 传承:传统武术与其他体育项目的区别 |
5.1.3 传统武术人的克己 |
5.2 尚武:中华民族强盛之根基 |
5.2.1 中华民族“勇武”传统 |
5.2.2 重文轻武:近代“病夫”的根源 |
5.3 克己、勇武:削弱校园欺凌的良方 |
5.3.1 武术教育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 |
5.3.2 武术教育对德育修身中“克己”的重要作用 |
5.3.3 武术教育对学生群体体质方面的重要作用 |
5.3.4 武术教育对德育修身中“勇气”的重要作用 |
6 实证研究:福州市鼓楼区武术教育对削弱校园欺凌现象的现状分析 |
6.1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
6.2 有关校园欺凌问题的调研 |
6.3 武术教育在削弱校园欺凌现象作用的分析 |
6.3.1 在面临欺凌事件中旁观者的角色分析 |
6.4 “修身”武术教育对削弱校园欺凌现象的实证分析 |
6.4.1 福州市华侨小学武术教育实证分析 |
6.4.2 福州市鼓楼区屏北小学武术教育实证分析 |
6.5 福州市鼓楼区推行“修身”武术教育对削弱校园欺凌现象的总结与对策 |
6.5.1 福州市鼓楼区推行“修身”武术教育对削弱校园欺凌现象的总结 |
6.5.2 福州市鼓楼区推行“修身”武术教育对削弱校园欺凌现象的对策 |
7 结论与建议 |
7.1 结论 |
7.2 建议 |
附录1 |
附录2 |
参考文献 |
(5)儒家修身思想的借鉴及现代转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 |
1.4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1.4.1 研究方法 |
1.4.2 可能的创新点 |
1.5 相关概念界定 |
1.5.1 儒家 |
1.5.2 修身思想 |
1.5.3 价值 |
第二章 儒家修身思想的形成及内涵 |
2.1 儒家修身思想形成的背景 |
2.1.1 经济背景 |
2.1.2 政治背景 |
2.1.3 文化背景 |
2.2 儒家修身思想的主要内涵 |
2.2.1 以人性论为思想基础 |
2.2.2 以仁义礼智信为主要内容 |
2.2.3 以慎独等为主要修身方法 |
2.2.4 以内圣外王为理想追求 |
第三章 儒家修身思想的现代价值 |
3.1 汲取儒家修身思想的精华 |
3.1.1 坚持用辩证的态度看待儒家修身思想 |
3.1.2 坚持“双创”方针,借鉴吸收儒家思想精华 |
3.2 儒家修身思想与现代人的价值理念 |
3.2.1 爱的觉醒与善的养成 |
3.2.2 公平与正义观 |
3.2.3 人际交往的律己与文明 |
3.2.4 理性的自觉与明辨笃行 |
3.2.5 诚的慎独与信行天下 |
3.3 儒家修身思想与现代人的人格圆满境界的获得 |
第四章 儒家修身思想的认知现状分析——以西安市五所大学的调查为例 |
4.1 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 |
4.2 大学生对儒家修身思想的认知现状 |
4.2.1 大学生对儒家修身思想的理论认知 |
4.2.2 大学生对儒家修身思想的认知态度 |
4.2.3 大学生对儒家修身思想的践行情况 |
4.3 当代大学生儒家修身思想认知存在的问题 |
4.3.1 儒家修身思想理论汲取欠缺 |
4.3.2 对儒家修身方法的掌握不足 |
4.3.3 获取儒家修身思想渠道单一化 |
4.3.4 对儒家修身思想价值的认知存在偏差 |
第五章 儒家修身思想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实践推进 |
5.1 文化认同与文化自觉自信 |
5.1.1 促进儒家修身思想精华的认同 |
5.1.2 修身的自觉与儒家修身思想精华的内化 |
5.2 儒家修身思想在社会的倡行 |
5.2.1 推进儒家修身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的契合 |
5.2.2 构建儒家修身思想在社会倡行的氛围 |
5.2.3 促进人格境界的提升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
5.3 儒家修身思想与学校的培养 |
5.3.1 立德教育与儒家修身精华的汲取 |
5.3.2 明德与爱民 |
5.3.3 立志与追求不朽的价值 |
5.3.4 报国与积极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
5.4 儒家修身思想与家庭的养成培育 |
5.4.1 修身与家庭伦理的涵育 |
5.4.2 孝、敬、礼的内化与践行 |
5.4.3 家国一体的价值修为与道德责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问卷 |
附录二:访谈提纲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6)《群书治要》政治伦理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意义与价值 |
二、研究现状 |
三、主要理论框架和致思理路 |
四、论文的独创性与不足之处 |
第一章 《群书治要》之天道思想 |
第一节 天道思想的核心内涵 |
一、天道释义 |
二、天道思想内涵 |
第二节 天道与治道 |
一、法天而行 |
二、推天道以明人事 |
三、天人合德 |
第三节 天道思想的总体特征 |
一、多重综和的思维特质 |
二、层级联动的治政理路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群书治要》之德治思想 |
第一节 修身为本 |
一、修身为本的基本涵义 |
二、修身为本的价值追求 |
第二节 为政以德 |
一、为政以德的基本内涵 |
二、为政以德的价值意蕴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群书治要》之仁义思想 |
第一节 仁者爱人 |
一、仁的意蕴 |
二、仁的价值 |
三、仁的践履 |
第二节 义者循理 |
一、义的内涵 |
二、义的价值 |
三、义的推行 |
第三节 仁义治国 |
一、治国之道,贵在仁义 |
二、以仁为本,以义治之 |
三、仁昭义立,仁义天下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群书治要》之民本思想 |
第一节 以民为本 |
一、重民 |
二、爱民 |
三、顺民 |
四、利民 |
第二节 注重民生 |
一、富民 |
二、教民 |
三、保民 |
第三节 民本思想的价值审视 |
一、民本思想的积极作用 |
二、民本思想的固有缺陷 |
三、民本思想的现实启示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群书治要》之教化思想 |
第一节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
一、以教化为大务 |
二、务本莫贵于孝 |
三、德教洽而民气乐 |
第二节 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
一、礼之来由,取法于天 |
二、人而无礼,胡不遄死 |
三、礼之治身,徙善远罪 |
四、礼治兴邦,礼乱败国 |
第三节 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
一、以乐治心 |
二、以乐蕴德 |
三、以乐易俗 |
四、以乐知政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群书治要》之用人思想 |
第一节 观人识人 |
一、识人正己 |
二、“八观六验”“六戚四隐” |
三、“三参”“八征”“九虑” |
四、贤能举贤 |
第二节 选人用人 |
一、“九德”选贤 |
二、选人“六守” |
三、任贤使能 |
四、用人“用奇” |
五、用人大忌 |
第三节 得人求人 |
一、得人之法 |
二、求贤若渴 |
三、何世无之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群书治要》之政治伦理意义及其历史限度 |
第一节 《群书治要》之政治伦理意义 |
一、《群书治要》之实践指导 |
二、《群书治要》之思想内蕴 |
三、《群书治要》之现代启示 |
第二节 《群书治要》之历史限度 |
一、为君服务的目标旨归 |
二、明君贤相的政治期待 |
三、德治主义的治政流弊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7)习近平修身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1 Introduction |
1.1 研究的缘由及意义(The Reason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Research) |
1.2 国内外理论研究现状综述(Overview on the Status Quo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Researches) |
1.3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Thoughts and Methods of the Research) |
1.4 研究新意与难点( Thoughts and Methods of the Research) |
2 习近平修身观的理论渊源 2 Theoretical Origin of Xi Jinping's View of Self-cultivation |
2.1 “修身”概念的界定与解析(The Defini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Concept of Self-cultivation) |
2.2 历史唯物主义人学理论是习近平修身观的理论基础(Humanism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is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Xi Jinping's View of Self-cultivation) |
2.3 中华优秀传统修身思想是习近平修身观的文化基因(The Excellent Chinese TraditionS of Cultivation is the Cultural Gene of Xi Jinping's View of Self-cultivation) |
2.4 中国共产党革命先辈的修身观是习近平修身观的理论借鉴(The Self-cultivation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s Revolutionists is the Theoretical Reference of Xi Jinping's View of Self-cultivation) |
3 习近平修身观的核心要义 3 The Core Essence of Xi Jinping's View of Self-cultivation |
3.1 明大德是修身的方向(Clarifying Overall Morality is the Direction of Self-Cultivation) |
3.2 守公德是修身的行为准则(Observing Social Ethics is the Code of Conduct for Self-cultivation) |
3.3 严私德是修身的内在要求(Maintaining Private virtues is the Inner Requirement of Self-cultivation) |
3.4 三德兼修,塑造完美人格(Three Virtues Shape the Perfect Personality) |
3.5 习近平修身观基本特征(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Xi Jinping’s View of Self-cultivation) |
4 习近平修身观的实践向度 4 Practical Dimensions of Xi Jinping's View of Self-cultivation |
4.1 修身目标(Self-cultivation Goals) |
4.2 修身原则(Self-cultivation Principles) |
4.3 修身方法(Methods of Self-cultivation) |
4.4 修身途径(Self-cultivation Paths) |
5 习近平修身观的新时代价值 5 The New Era Value of Xi Jinping's View of Self-cultivation |
5.1 习近平修身观的理论价值(The Theoretical Value of Xi Jinping's View of Self-cultivation) |
5.2 习近平修身观的现实意义(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Xi Jinping's View of Self-cultivation) |
6 结论 6 Conclusions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8)当代大学生修身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选题背景 |
2.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1.国内研究现状 |
2.国外研究现状 |
3.对已有研究的述评 |
(三)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及研究方法 |
1.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2.研究方法 |
一、当代大学生修身教育的相关概述 |
(一)修身的概念及内涵阐释 |
1.传统视阈下修身的概念及内涵 |
2.现代视阈下修身的内涵 |
(二)修身教育的内涵及特点 |
1.修身教育的内涵 |
2.修身教育的特点 |
二、当代大学生修身教育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 |
(一)问题与反思:当代大学生修身教育何以必要? |
1.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现状与问题 |
2.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存在问题原因探析 |
3.修身教育是解决当前大学生道德教育问题的必然要求 |
(二)理论与依据:当代大学生修身教育何以可行? |
1.规则到德性——当代西方德性伦理的复兴为其提供条件 |
2.显性到隐性——当代中国公民道德教育转向为其提供支撑 |
3.修身与立德——我国注重修身教育的传统为其提供土壤 |
(三)功能与价值:当代大学生修身教育何以可为? |
1.修身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形成健康的心态 |
2.修身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形成完善的人格 |
3.修身教育可以促进和谐校园环境的构建 |
三、大学生修身教育的内容 |
(一)行为礼仪层面——大学生修身教育的基础内容 |
1.基本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培养健康生活方式 |
2.文明礼仪教育——形成良好的个人形象 |
(二)道德品格层面——大学生修身教育的主体内容 |
1.“修心”意识教育——培养健康和谐的心态 |
2.诚信意识教育——铸就坚实的立世之本 |
(三)价值取向层面——大学生修身教育的核心内容 |
1.审美观念的培育——追求真、善、美的统一 |
2.爱国主义教育——达到忠、信、爱的统一 |
四、大学生修身教育的对策探析 |
(一)整合课程资源,强化课堂教育主阵地 |
1.开设修身课程,贯穿大学课程的始终 |
2.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提升大学生修身自觉 |
3.有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大学生文明修身 |
(二)注重载体搭建,拓展修身教育的途径 |
1.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发挥文化育人的功能 |
2.利用社会生活中德育资源,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
3.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以网络新媒体引导大学生修身 |
(三)加强外部机制建设,保障修身教育实施成效 |
1.完善有利于大学生修身教育的相关制度 |
2.加强教师师德培养和提升,发挥榜样示范作用 |
3.营造有利于大学生修身的家风、校风和社风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作者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9)曾国藩修身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选题研究的意义 |
(一) 理论意义 |
(二) 现实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一) 国内研究现状 |
(二) 境外研究现状 |
四、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五、本文的重点、难点、创新点 |
(一) 本文的研究重点 |
(二) 本文的研究难点 |
(三) 本文的创新点 |
第一章 曾国藩修身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与发展历程 |
一、曾国藩修身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 |
(一) 曾国藩修身思想形成的经济条件 |
(二) 曾国藩修身思想形成的政治条件 |
(三) 曾国藩修身思想形成的思想文化条件 |
(四) 曾国藩修身思想形成的家庭条件 |
二、曾国藩修身思想形成的理论渊源 |
(一) 先秦儒家仁礼思想为曾国藩修身思想的理论之源 |
(二) 隋唐佛学、宋明理学与其他学派修身理论为曾国藩修身思想的理论之流 |
(三) 经世致用思想为曾国藩修身思想的理论之行 |
三、曾国藩修身思想的发展历程 |
(一) 曾国藩修身思想形成的萌芽时期 |
(二) 曾国藩修身思想的初步形成时期 |
(三) 曾国藩修身思想的发展成熟时期 |
第二章 曾国藩修身思想的主要内容与基本特征 |
一、曾国藩修身思想的主要内容 |
(一) 慎独则心安 |
(二) 主敬则身强 |
(三) 求仁则人悦 |
(四) 习劳则神钦 |
二、曾国藩修身思想的基本特征 |
(一) 立志高远,追求至善 |
(二) 家书传播,全面务实 |
(三) 兼收并蓄,注重实践 |
第三章 曾国藩修身思想的基本原则与方法 |
一、曾国藩修身思想的基本原则 |
(一) 以内圣外王为目标,注重德才兼备 |
(二) 以学以致用为出发点,注重知行统一 |
(三) 以遵循个人身心发展为落脚点,注重因材施教 |
二、曾国藩修身思想的方法 |
(一) 克己内省 |
(二) 以身作则 |
(三) 环境熏陶 |
第四章 曾国藩修身思想的历史影响与当代价值 |
一、曾国藩修身思想的历史影响 |
(一) 集结传统修身文化的理论精华 |
(二) 守旧与革新相并进 |
(三) 修德与修业相结合 |
二、曾国藩修身思想的当代价值 |
(一) 提高官员慎字为先、自省为要的道德修养 |
(二) 严格官员心存敬畏、自强不息的自律意识 |
(三) 树立官员仁民爱物、大公无私的权力观念 |
(四) 建立官员勤劳自励、困知勉行的生活作风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10)党员修身:必然性与必要性(论文提纲范文)
一、 必然性与必要性的含义及其关系 |
二、 党员修身的必然性 |
(一) 党员修身与传统修身的联系和区别 |
(二) 党员修身的理论依据 |
(三) 党员修身与党员修养的联系和区别 |
三、 党员修身的必要性 |
(一) 党员结构现状要求党员修身 |
(二) 传统文化的现实影响要求党员修身 |
(三)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相通点要求党员修身 |
四、中国传统文化中修身理论的现代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论语》修身思想及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D]. 张丽娜. 安徽大学, 2021
- [2]儒家修身理论与当代人际伦理[D]. 王静文. 青岛大学, 2020(02)
- [3]儒家修身思想对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构建的影响[D]. 钟青苹. 暨南大学, 2020(04)
- [4]武术教育对削弱校园欺凌作用的研究 ——以福州市鼓楼区学校武术教育为例[D]. 吴日州.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5]儒家修身思想的借鉴及现代转化研究[D]. 曹富艳. 西北大学, 2019(01)
- [6]《群书治要》政治伦理思想研究[D]. 丛连军. 黑龙江大学, 2019(02)
- [7]习近平修身观研究[D]. 赵凤伟. 中国矿业大学, 2019(09)
- [8]当代大学生修身教育研究[D]. 刘丽. 华东师范大学, 2018(01)
- [9]曾国藩修身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 杨艳云. 西北师范大学, 2016(06)
- [10]党员修身:必然性与必要性[J]. 高素勤,王起翔. 大连干部学刊, 201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