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已经”和“曾经”的语法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吴洁[1](2022)在《动态助词“过”的句法语用特征及其教学启示》文中研究表明动态助词"过"有表示"完毕"的"过1"和表示"曾经有过这样的事情"的"过2",其语法、语用意义各有特点。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应与动态助词"了"区分开来,并注意与离合词结合时的用法,对学生可能出现的诸多偏误要进行预防。
王彬彬[2](2021)在《鲁迅与现代汉语文学表达——兼论汪曾祺语言观念的局限性》文中研究指明鲁迅与现代汉语的关系,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鲁迅对白话文运动有着自己的理解。以现有白话取代文言,只是白话文运动的第一步;接下来,则应该对现有白话进行改造、完善。鲁迅主张以开放的心态使用现代汉语,即勇于创造新的词汇、新的句法。鲁迅在运用现代汉语时表现出极大的创造性,他的许多文学表达,是现有的修辞学理论无法解释的。汪曾祺虽然经常引鲁迅为知己,但其语言观念和语言实践,其实与鲁迅颇为不同。汪曾祺总是强调在既有的语言规范之内运用语言,表现出明显的局限性。久而久之,可能造成语言的内卷化。
吴德新[3](2021)在《情态副词“说不定”的语义功能及其浮现机制》文中研究指明推测情态是认识情态的一个子类,是说话人对话语真实性的坚信程度。现代汉语"说不定"是个具有认识情态功能的情态副词,在话语中主要用来表达对事件可能性的估计和推测,强调可能性很大,是推测情态的典型成员,其情态语义功能决定了其对词类、句式的选择。"说不定"情态功能的浮现机制在于话语预期和主观化的双重作用。"说不定"情态语义功能的解析对认识和构建汉语推测情态有重要价值。
徐晶凝[4](2021)在《也说“曾经”》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中日对译语料库和媒体语言语料库作为研究依据,对时间副词"曾经"的语篇分布进行了细致观察,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曾经"的语法地位。研究认为,在时间的三元结构框架下讨论"曾经"的语法属性需要谨慎。"曾经"的主要作用在于语篇的连贯,即言者从时间维度凸显情状之间的对立、并列、因果等联系,它将整个带有时间特征的VP作为辖域并凸显言者对情状之间关系的主观识解,因而具有溢出句外的潜在可能性。
克洛德·安贝尔,王礼平[5](2021)在《门没锁的哲学》文中认为《批评》杂志:让我们单刀直入地从我们可以称之为您的哲学"入门"开始。1955年,进入巴黎高师;1958年,获得哲学教师学衔。您如何描述战后的知识界氛围呢?您当时有什么样的体验?克洛德·安贝尔:我对战后的体验非常糟糕。我在同龄人通常还在阅读佩罗(Charles Perrault)的童话或者其他传奇或童话故事的年纪,就阅读了《安妮日记》(le journal d’Anne Frank)。
李国华[6](2021)在《现代心灵及身体与言及文之关系——鲁迅《野草》的一个剖面》文中提出鲁迅留日时期对于20世纪文明的根本性理解都与"内部之生活"有关,其所谓"内部之生活"发生在"本有心灵之域",通过"客观之物质世界""自然""观念世界"等外部关联的参照确立边界。(1)鲁迅以此提出了现代心灵的问题,并试图通过文艺工作叩问和解决它,从而写作《摩罗诗力说》和翻译域外小说。
齐瑞霞[7](2021)在《“曾经”“已经”用法差异补论》文中研究指明对"曾经""已经"用法差异的研究,此前多局限于语法领域的辨析。基于语法差异性与词义因素有密切关系,以及时间副词的特殊性,对二者用法差异的研究,还应更多地引入词汇学视角,同时借鉴"时""体"理论等作进一步深入分析,可认识到因为自身词汇化过程中语义残留影响,以及对"状态"和"时间"表达侧重点的不同,直接造成了"曾经""已经"用法的差异化表现。
刁晏斌[8](2021)在《论“汉语欧化史”》文中研究表明文章提出"汉语欧化史"概念,并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论述:一是提出依据,包括认识与事实两个方面的基础;二是意义和价值,主要涉及实践和理论两个方面;三是研究内容,包括"完成时""进行时""起始时"和"将来时"的研究四个方面。汉语欧化史并非基于传统认识所作的划分,而是内涵非常丰富,同时也是非常独特的语言史类型。对汉语欧化史的建构,可以分为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
丁崇明,荣晶[9](2021)在《经典汉语语法专着体范畴回顾及创新性体貌系统推介》文中认为简要回顾了20世纪到21世纪的语法专着对体范畴体系的描写。最初几部大家的现代汉语语法着作提出了自己的体范畴系统,但20世纪中期的语法着作淡化对体的描写,20世纪末期体的研究逐渐热起来,服务于对外汉语教学的几部语法专着把动态作为重要语法点专门介绍。语法学界对汉语体范畴系统的认识一直存在分歧。借修订《现代汉语语法教程》之机改原"动态"一章为"体范畴",并简要介绍该书的7种体范畴:完成体、已然体、进行体、持续体、经历体、起始体、继续体。
张璐[10](2021)在《现代汉语授受语义范畴研究》文中认为授受义在汉语交际中经常出现,研究者们很早就开始了对授受语义的研究。汉语语法研究中,主要从形式出发,在双宾语结构、双及物构式和“给”字句等框架下解释授受义。这些研究虽然对人们认识授受义及表现形式有很大帮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授受语义是什么?表现授受语义的只有双宾语、双及物构式等形式么?从实际话语中可以发现,有些非双宾语形式也表现了授受语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本文从实际言语交际经验出发,站在语义的立场上,沿着“语义出发——形式表现”的解释路径,对汉语授受语义及表现形式做一个整体的描述和解释。1.建立授受语义范畴,解释其内涵、特征和结构授受语义范畴是基于授受行为事件抽象出来的事件图式,是人的一种认知范畴。其内涵可以表述为:某个主体的领有物转移到另一个主体的行为过程。授受语义范畴具有四个特征:主动性、移动性、方向性和得失性。授受语义范畴的构成决定于授受事件的构成要素,包括必有要素和非必有要素两类。必有要素是授受语义范畴话语形式生成的根本前提,包括授受主体、授受行为和授受对象。非必有要素对授受语义范畴来说不是必不可少的,是具有普遍性的事件要素,包括方式、时间、空间、结果、原因等。授受语义范畴赋予了各必有要素不同的特征,授受主体双方具有拥有能力、授受行为能力和损益性特征,可以是生命体或非生命体;对象具有可转移性和预存性特征,可以是具体事物、抽象事物或人。行为具有转移性,分为予取行为、交换行为和分享行为。2.授受语义范畴的语言表征形式本文将授受语义范畴的表现形式分为语言表征和话语表现。在语言层面上,授受语义范畴主要由授受动词表征,基于语料库,我们找到了243个能表征授受语义范畴的动词,从表征类型、抽象程度和音节形式三个方面对这些动词作了分析。根据授受语义范畴的类型,授受动词也可分为三类:予取类、交换类和分享类,每类还可以再细化为不同的小类;根据表征的抽象程度,授受动词可分为单纯型动词和复合型动词,前者只对授受行为本身编码,抽象等级高,后者除表征授受行为本身外,还包含事件的其他信息,抽象等级低。根据表征动词的音节可分为单音节动词和双音节动词,二者在使用频率、隐喻能力和语体方面存在差异。3.授受语义范畴实现的话语形式授受语义范畴实现指言语交际中,授受语义范畴的具体化,即用话语指称具体的授受语义。根据语料,我们找出了汉语中实际存在的话语形式44种。再根据话语始发成分的要素性质,将话语形式分为动作者前置序列、参与者前置序列、行为前置序列和对象前置序列,各类序列在功能和特征上存在一定差别。与索取事件相比,给予事件在动词数量、组合形式数量和实际话语形式数量上存在一定优势。4.授受语义范畴话语形式选择的条件和原则归纳授受语义范畴实现的话语形式是一种静态描述,在真实的言语交际中,话语形式是一个动态建构或选择过程,受到一定条件和规则的制约。基于对语料的分析,我们概括出了话语形式选择的条件,包括事件抽象程度的需要、主体的特征、主体关系、语境等条件。话语形式的选择过程除了条件外,还存在一些原则,我们把这些原则概括为激活原则、得体性原则、简洁性原则、信息分布原则、凸显性原则和词语组配原则。话语形式的选择是各种原则综合作用、平衡的结果。
二、“已经”和“曾经”的语法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已经”和“曾经”的语法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动态助词“过”的句法语用特征及其教学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过”的语法意义及结构特点 |
二、“过”的表达功能及语用特征 |
三、教学启示 |
(2)鲁迅与现代汉语文学表达——兼论汪曾祺语言观念的局限性(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的提起 |
二鲁迅改造汉语的理念 |
三语言学家的鲁迅研究 |
四鲁迅对现代汉语的创造性运用举隅 |
五余论:汪曾祺热与语言内卷化之可能 |
(4)也说“曾经”(论文提纲范文)
1.引言 |
2.“曾经”的语法属性 |
2.1 “曾经”在日语中的对译 |
2.2 “曾经”不是体标记 |
2.3 “曾经”不是时标记 |
2.4 小结 |
3.“曾经”句的语篇分布 |
3.1 “曾经”句所处的修辞结构关系 |
(一)转折关系句群 |
(二)并列关系句群 |
(三)详述关系 |
(四)因果关系句群 |
(五)其他关系的句群 |
(六)顺承关系 |
(七)“曾经”句单立 |
3.2 “曾经V”与“V过”“曾经V过” |
3.3 “曾经”超越典型副词用法的解释 |
4.结语 |
(6)现代心灵及身体与言及文之关系——鲁迅《野草》的一个剖面(论文提纲范文)
一、何以“自言自语”? |
二 、现代心灵问题的模进 |
三、身心分裂与言文分离 |
四、“内部之生活”的表达边界和限度 |
(7)“曾经”“已经”用法差异补论(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 |
二、对“曾经”“已经”用法差异的关注与分析 |
(一)语法表现上的差异 |
(二)时间限定上的差异 |
三、“曾经”“已经”用法差异的补充与讨论 |
(一)从语义形成和语义残留的角度看“曾经”“已经”用法差异及原因 |
(二)借鉴“时”“体”理论看“曾经”“已经”用法差异及原因 |
(8)论“汉语欧化史”(论文提纲范文)
一、汉语欧化史的提出依据 |
(一)汉语欧化史的认识基础 |
(二)汉语欧化史的事实基础 |
二、汉语欧化史的意义和价值 |
(一)汉语欧化史的实践意义和价值 |
第一,对汉语欧化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
第二,对现代汉语史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
(二)汉语欧化史的理论意义和价值 |
三、汉语欧化史的研究内容 |
(一)“完成时”研究 |
(二)“进行时”研究 |
(三)“起始时”研究 |
(四)“将来时”研究 |
四、结 语 |
(9)经典汉语语法专着体范畴回顾及创新性体貌系统推介(论文提纲范文)
一、现代汉语体系统的研究简述 |
(一)汉语语法大家对体的思考与描写概述 |
(二)构建现代汉语时体系统的进一步探索 |
(三)三部为对外汉语教学服务的语法书的动态系统 |
二、《现代汉语语法教程》(增订版)即将推出的汉语体范畴系统简介 |
(一)汉语与其他语言一样也有自己的体范畴系统 |
(二)什么是“体”?什么是体标记? |
(三)现代汉语的体范畴系统及体标记 |
1.现代汉语的体范畴系统 |
2.现代汉语体标记 |
(四)现代汉语的完成体 |
1.主要的完成体“了1” |
2.表示完结语义的完成体“过1” |
3.“的”构成的过去完成体 |
4.“的”完成体句子与“了1”完成体句子的主要区别 |
(五) 已然体 |
1.已然体功能及其分类 |
第一,“了2”的核心功能——“了2新变化” |
第二,“了2最近变化” |
第三,“了2较早变化” |
第四,“了2去除” |
第五,“了2将变化” |
2.已然体出现的主要句法形式 |
(六)进行体 |
1.进行体标记及由它构成的主要句式 |
2.进行体标记“着”构成的非典型连动结构 |
(七)持续体 |
1.典型的持续体标记“着” |
第一,“着”的典型用法 |
第二,持续体标记“着”构成的非典型连动结构(25) |
2.非典型的持续体标记“了1持续” |
3.持续体与进行体的差别 |
(八)经历体 |
1.经历体 |
2.“过”与“了”的比较 |
(九)起始体 |
1.什么是起始体 |
2.起始体句子构成的条件 |
(十)继续体 |
三、结 语 |
(10)现代汉语授受语义范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1 研究对象和问题 |
2 研究的路径及方法 |
3 研究的目标及意义 |
4 语料来源 |
第1章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1.1 句法形式研究 |
1.1.1 双宾语的研究 |
1.1.2 双及物构式的研究 |
1.1.3 “给”字句的研究 |
1.2 授受动词研究 |
1.3 授受意义研究 |
1.3.1 给予义和索取义 |
1.3.2 其他语义 |
1.4 相关研究评述 |
第2章 授受语义范畴的内涵和特征 |
2.1 双宾语、双及物构式和授受语义 |
2.1.1 意义的不同认识 |
2.1.2 共性和差异 |
2.2 授受语义范畴的内涵和范围 |
2.2.1 授受事件和授受语义范畴 |
2.2.2 授受语义范畴的内涵 |
2.2.3 授受语义范畴的范围 |
2.3 授受语义范畴的特征 |
2.3.1 主动性 |
2.3.2 移动性 |
2.3.3 方向性 |
2.3.4 得失性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授受语义范畴的结构 |
3.1 授受语义范畴的构成要素 |
3.2 核心要素 |
3.2.1 授受主体 |
3.2.2 授受对象 |
3.2.3 授受行为 |
3.3 非核心要素 |
3.3.1 时间要素 |
3.3.2 空间要素 |
3.3.3 结果要素 |
3.3.4 方式要素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授受语义范畴的动词表征 |
4.1 语义范畴和动词 |
4.2 授受语义范畴类型的动词表征 |
4.2.1 予取范畴的动词表征 |
4.2.2 交换范畴的动词表征 |
4.2.3 分享范畴的动词表征 |
4.3 单纯型和复合型动词表征 |
4.3.1 单纯型动词表征 |
4.3.2 复合型动词表征 |
4.4 单/双音节动词的表征差异 |
4.4.1 使用频率差异 |
4.4.2 隐喻能力差异 |
4.4.3 语体差异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授受语义范畴的话语表现形式 |
5.1 授受语义范畴的实现 |
5.2 出现在话语形式上的要素及序列 |
5.2.1 给予事件的话语形式类别 |
5.2.2 索取事件的话语形式类别 |
5.2.3 给予事件和索取事件话语形式的关系 |
5.2.4 授受语义范畴的特殊话语形式 |
5.3 授受语义范畴构成要素的词语表现 |
5.3.1 主体要素的词语表现 |
5.3.2 对象要素的词语表现 |
5.3.3 时空要素的词语表现 |
5.3.4 结果要素的词语表现 |
5.3.5 方式要素的词语表现 |
5.4 授受语义范畴实现的话语形式总汇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授受语义范畴实现的条件和基本原则 |
6.1 实现的条件 |
6.1.1 需要条件 |
6.1.2 主体条件 |
6.1.3 语境条件 |
6.2 实现的基本原则 |
6.2.1 激活原则 |
6.2.2 简洁性原则 |
6.2.3 得体性原则 |
6.2.4 信息分布原则 |
6.2.5 凸显性原则 |
6.2.6 词语组配原则 |
6.3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
后记 |
四、“已经”和“曾经”的语法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动态助词“过”的句法语用特征及其教学启示[J]. 吴洁. 汉字文化, 2022(01)
- [2]鲁迅与现代汉语文学表达——兼论汪曾祺语言观念的局限性[J]. 王彬彬.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21(12)
- [3]情态副词“说不定”的语义功能及其浮现机制[J]. 吴德新. 汉语学习, 2021(06)
- [4]也说“曾经”[J]. 徐晶凝. 高等日语教育, 2021(02)
- [5]门没锁的哲学[J]. 克洛德·安贝尔,王礼平. 法国哲学研究, 2021(00)
- [6]现代心灵及身体与言及文之关系——鲁迅《野草》的一个剖面[J]. 李国华. 文艺争鸣, 2021(11)
- [7]“曾经”“已经”用法差异补论[J]. 齐瑞霞. 汉字文化, 2021(21)
- [8]论“汉语欧化史”[J]. 刁晏斌.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5)
- [9]经典汉语语法专着体范畴回顾及创新性体貌系统推介[J]. 丁崇明,荣晶.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 2021(05)
- [10]现代汉语授受语义范畴研究[D]. 张璐. 吉林大学, 20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