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全髋置换术后感染处理之浅见(论文文献综述)
李洋,张明勇[1](2021)在《全髋与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移位型股骨颈骨折疗效的Meta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比较全髋关节置换术(THA)与半髋关节置换术(HA)治疗老年患者股骨颈骨折的疗效,为老年移位型股骨颈骨折术式的选择提供循证医学证据。方法通过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 Med、EBSCO、CSA、中国知网、维普、万方数据库,收集所有关于THA与HA治疗股骨颈骨折的文献,按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文献,评价纳入文献质量后提取资料,采用Review Manager5.3软件对所有结果指标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32篇文献,其中采用THA的患者有1 644例,采用HA的患者有1 629例。结果显示THA组手术时间长于HA,THA组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多于H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但THA组术后关节功能恢复时间及完全负重时间短于HA组,术后Harris评分及优良率高于HA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HA组,术后髋臼磨损、下肢深静脉血栓、切口感染、髋部疼痛及假体松动的发生率低于H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对于老年移位型股骨颈骨折的治疗,虽然THA手术时间较长,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较多,但是其在患者术后关节功能恢复时间、完全负重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方面明显优于HA。
牛文杰[2](2021)在《中年患者髋关节表面置换与全髋关节置换疗效差异的Meta分析》文中提出目的:通过Meta分析评价髋关节表面置换与全髋关节置换治疗小于60岁中年终末期髋关节疾病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检索2010年10月至2020年10月已发表的关于髋关节表面置换与全髋关节置换的临床对照研究。所检索的数据库包括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等。中文检索的关键词为:髋关节表面置换、全髋关节置换;英文检索的关键词为:hip resurfacing,total hip replacement,total hip arthroplasty。提取数据后,采用Review Manager 5.3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比较髋关节表面置换与全髋关节置换治疗60岁以下中年患者的疗效差异。结果:结论:对于小于60岁的中年终末期髋关节疾病患者,与全髋关节置换相比,髋关节表面置换术后有更好的HHS及UCLA活动评分,并且患者的术中失血量,术后翻修率和并发症发生率以及血清金属离子浓度相对降低,显着改善了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
梁帅楠[3](2021)在《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应用碳酸氢钠的临床效果研究》文中指出课题背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是治疗终末期髋部伤病最有效的方法,特别是急性股骨近端骨折的老年患者可显着降低其病死率。然而置换手术创伤大,术中出血多,由该术式所引起的应激反应会对患者术后康复产生影响。手术创伤和麻醉插管所引起的组织灌注不足可引起患者血乳酸水平升高,特别是伴有基础疾病、心功能及肝肾功能减退的老年患者,更易发生术后乳酸的蓄积。乳酸蓄积进而导致高乳酸血症,从而降低心肌收缩力、心输出量、血压及组织灌注压,并增加了术后感染的风险,显着影响其术后管理和恢复,因此临床上应特别注意老年患者置换术后的血乳酸水平。碳酸氢钠作为一种临床上常用的碱性药物,能够有效中和酸性代谢产物并降低血乳酸水平,有利于维持患者的术后血流动力学稳定并降低术后感染的风险,但当前针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是否应当常规应用碳酸氢钠缺少临床报道。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使用小剂量碳酸氢钠的安全性,评估其对患者血清Lac水平、血流动力学以及炎性指标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目的:探讨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使用碳酸氢钠对患者血清乳酸水平、血流动力学、炎性指标以及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12月在本院行单侧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113例老年患者的病例资料,严格按照纳排标准入组90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术后是否静脉滴注碳酸氢钠分为碳酸氢钠组和对照组(n=45),其中碳酸氢钠组给予5%碳酸氢钠静脉滴注1次,剂量为2 m L/kg,而对照组未给予上述处理。分别收集给药前,给药后12、24、48h的血气分析指标、血流动力学指标。为方便叙述,各时间点记作T0、T1、T2、T3。并收集患者术前和术后血常规、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炎性指标;评估术前及术后3个月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Harris评分。在基线资料方面,两组患者的统计学差异不显着(P>0.05)。结果:碳酸氢钠组与对照组的MAP在滴注碳酸氢钠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滴注碳酸氢钠12、24、48h时碳酸氢钠组较对照组显着降低(P<0.05)。与滴注碳酸氢钠前的血清乳酸水平比较,碳酸氢钠组血清乳酸在T2时升高(P<0.05),T3时降低(P<0.05);对照组血清乳酸在T2、T3时均为升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碳酸氢钠组在T0时乳酸值无明显差异(P>0.05),T2、T3时血清乳酸较对照组在同一时刻的血清乳酸值低(P<0.05)。与T0时相比,碳酸氢钠组的p H在T2时显着升高(P<0.05);对照组p H值在滴注碳酸氢钠24h时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碳酸氢钠组在滴注碳酸氢钠24h时的p H值高于对照组(P<0.05),在滴注碳酸氢钠前、滴注后12h、滴注后48h时两组的p H的统计学差异不显着(P>0.05)。两组各时间点的HR、动脉血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红细胞压积及血红蛋白组内、组间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两组患者的术前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水平和血沉水平的统计学差异不显着(P>0.05);两组患者的术后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水平和血沉水平均较术前显着升高,其统计学差异有意义(P<0.05);碳酸氢钠组患者的术后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水平和血沉水平均显着低于对照组患者,其统计学差异显着(P<0.05)。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的Harris评分均较术前有显着上升,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均较术前有显着下降,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再比较碳酸氢钠组和对照组患者术前及术后3个月的Harris和VAS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老年患者全髋置换术后输注少量碳酸氢钠可显着降低术后48小时的血乳酸水平,维持术后血流动力学稳定;2、老年患者全髋置换术后输注少量碳酸氢钠可显着降低术后3天内炎性指标水平;3、老年患者在全髋置换术后输注少量碳酸氢钠和常规未输注碳酸氢钠相比,术后3个月的髋关节功能评分无差异,且不增加术后并发症。
胡飞[4](2020)在《侧卧位直接前方入路全髋置换的解剖基础与临床应用研究》文中认为第一章 股直肌在髋关节直接前方入路中的应用解剖学观察研究背景和目的:由于髋关节前侧肌肉配置极不规则,而且体位变动和术中牵拉会导致解剖结构之间的毗邻关系发生改变,因此DAA对于初学者而言存在较大的困难和较长的学习曲线。股直肌是构成DAA深层间隙的主要肌肉,股直肌的毗邻关系影响到整个DAA的显露过程,如何正确地处理股直肌及其毗邻关系是完成DAA最重要的也是最困难的步骤,目前尚缺乏相关的研究与报道。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在尸体标本中模拟DAA显露过程,观察股直肌的形态其毗邻关系的变化,为髋关节前路手术的安全操作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应用6具经过福尔马林固定的成年湿性尸体标本,按照髋关节DAA入路的手术途径进行逐层解剖分离,观察股直肌形态及其毗邻解剖关系的变化。结果:①位于内下方的缝匠肌和外上方的阔筋膜张肌构成DAA第一层,两肌共同发起自髂前上棘,在起始部形成联合肌腱,没有明显肌间隙,在距离髂前上棘约(50±5.6)mm处两肌开始逐渐分开,分别走向大腿内外侧。股直肌肌腹从缝匠肌和阔筋膜张肌分叉处穿出,体积较大,位于大腿前侧正中区域。②股直肌直头起自髂前下棘,位于浅层联合肌腱的下方,起始段腱性部分长约(50.3±6.2)mm,宽度约为(10±3.3)mm,沿股前区中线下行,远端肌腹部分走行于大腿正中皮下。臀中肌发起自髂骨上半部,呈扇形止于股骨近端的大转子背外侧面。臀中肌前上部分位于皮下,其前缘覆盖股直肌。臀中肌前缘与股直肌之间不是并列平行关系,从横断面观察臀中肌前缘覆盖着股直肌的外侧半,两组肌肉构成DAA入路的深层肌间隙。③股直肌以粗大腱性直头起自髂前下棘凸起部,扁阔的返折头起自髋臼内上方,两个起点的交汇点距离髂前上棘约(20±3.5)mm。股直肌近端(26±32)mm部分与髂腰肌相毗邻,髂腰肌从盆腔前方穿出后紧贴髋关节前内侧关节囊走行,髂外动脉和股动脉从髂腰肌与股直肌间隙内移行、穿出。④股动脉沿髂腰肌股直肌间隙内后侧走行,距离股直肌内侧缘的平均距离为(28±6)mm。旋股外侧动脉发起于股深动脉的起始部,升支沿着股直肌外侧缘上行至股直肌与股外侧肌之间分成2~3个细小分支,并组成血管网。⑤髋关节前关节囊起始于髋臼上缘的盂唇,完整包裹整个前侧股骨头颈部,止于转子间线。内侧关节囊被股直肌起始部覆盖,需用锐刀将股直肌返折头向内侧剥离,才能显露关节囊的内侧部分。前侧关节囊的远端被股外侧肌覆盖。⑥切除前关节囊可显露股骨头的面积约占整个股骨头表面积的1/3~1/4,大部分股骨头位于髋臼窝内不能直接显露,锯断股骨颈后从前方取出股骨头较为困难。该入路股骨颈的前面、内侧面能得到充分显露,股骨颈截骨的操作空间也较大。股骨颈的内侧面邻近髂腰肌,股骨颈的外侧面邻近股骨大转子肩部,股骨颈后侧面邻近髋臼后壁,在截断股骨颈时,内外侧面都应当用拉钩妥善保护。结论:股直肌直头、返折头及近端交汇移行部是直接前方入路操作最困难的解剖部位,正确辨识股直肌毗邻关系是完成DAA入路的关键点。第二章 侧卧位直接前路全髋置换术后假体位置的影像学评估研究背景和目的:全髋置换采用直接前侧入路(direct anterior approach,DAA)具有保留外展肌群和术后快速康复的优点,但是在平卧位开展DAA对髋臼和股骨的显露有限,由此导致假体对线不良和术中并发症较多。近年来有学者已经尝试在侧卧位下进行DAA全髋置换,并推测侧卧位可能更有益于术中假体的准确安装,但是目前尚缺乏有关侧卧位DAA全髋置换术后假体位置的对照性研究,本课题将其与临床常用的后外侧入路(posterolateral approach,PLA)THA术后假体的影像资料作比较,目的是评估采用侧卧位DAA方法安放假体的准确性。材料与方法:对本院2015年1月~2016年8月收治的192例终末期髋关节病患者,男109例,女83例,年龄60~81岁,随机分成两组:102例采用DAA入路;90例采用PLA入路。随访时间4.1~5.6年,平均5.1年。所有患者术后摄片和股骨近端CT检查,图片资料应用PAC(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s,PAC)软件处理,分别对两组髋臼杯的前倾角、外展角、旋转中心水平移位距离、旋转中心的垂直移位距离、臼杯位于Lewinnek安全区内的例数、臼杯位于“靶向角度”内的例数、股骨柄在冠状位和矢状位的中置率、股骨柄的前倾角、柄-髓腔匹配率、股骨偏心距的差异、小转子-泪滴间距、关节脱位、假体周围骨折、松动、异位骨化进行评估。结果:DAA组臼杯前倾角为(14.3°±4.2°),PLA组为(8.6°±3.8°),DAA组臼杯前倾角比PLA组大(P=0.001);DAA组臼杯外展角为(41.3°±3.2°),PLA组为(41.5°±3.3°),P=0.454。DAA组有96例(94%)前倾角和外展角都位于Lewinnek安全区内,PLA组为83例(92%),P=0.602。DAA组臼杯前倾角有82例(80.4%)位于靶向前倾角区间,PLA组为59例(65.6%),P=0.020;DAA组臼杯外展角有90例(88.2%)位于靶向外展角区间,PLA组为73例(81.1%),P=0.169;DAA组臼杯有74例(72.5%)前倾角和外展角都位于靶向角度区间,PLA组为48例(53.3%),P=0.006。DAA组髋臼假体旋转中心水平移位距离为(0.80±0.13)mm,PLA组为(0.73±0.11)mm,P=0.122。DAA组髋臼假体旋转中心垂直距离为(0.85±0.07)mm,PLA 组为(3.96±0.21)mm,P=0.031。DAA组股骨柄在冠状位中置率为93.1%,PLA组为94.4%,P=0.709;DAA组股骨柄在矢状面中置率92.2%,PLA组为95.6%,P=0.332。DAA组股骨柄的前倾角为(11.2°±1.3°),PLA 组为(11.8°±1.1°),P=0.708。DAA 组有 89例(87.2%)髋股骨柄与股骨髓腔匹配良好,PLA组为78例(86.7%),P=0.904。DAA组术后患侧股骨偏心距与健侧的差异平均值为3.1mm,术后重建率为89.8%;PLA组术后患侧股骨偏心距与健侧的差异平均值2.9mm,术后重建率为88.9%,P=0.602。DAA组双下肢长度差异的平均值为(2.5±0.5)mm,93例肢体长度差异小于5mm,可接受率为91.2%;PLA组双下肢长度差异的平均值为(2.8±0.3)mm,80例肢体长度差异小于5mm,可接受率为88.9%;两组间双下肢长度差异的可接受率没有显着性差异(P=0.596)。两种入路影像学可观察到的并发症包括:DAA组有一例术中大转子骨折,予以钢丝缝扎,3个月后完全愈合;另有1例在安装股骨柄时引起股骨距骨折,骨折线位于小转子上方,不影响假体稳定性,没有做特殊处理。PLA组1例骨折大转子尖部撕脱骨折,2例股骨距骨裂纹骨折,一例发生术后脱位。到末次随访时,两组均没有假体松动、下沉。DAA组有7髋出现异位骨化,PLA组为6髋,两组间异位骨化率没有显着性差异(P=0.957)。结论:(1)从髋臼侧假体位置分析,侧卧位DAA臼杯的前倾角和外展角更接近靶向角度,旋转中心的垂直移位更小,髋臼假体定位的准确度比PLA入路高。(2)从股骨侧假体位置分析,在侧卧位行DAA全髋置换股骨侧操作是安全、便捷的,能够取得与PLA入路相似的股骨柄中置率和髓腔匹配可接受率,不会增加柄的对线不良和假体周围骨折的风险。第三章 侧卧位直接前方入路全髋置换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强直的疗效分析研究背景和目的:全髋置换是治疗强直髋最有效方法,由于强直髋解剖和病理生理的改变给THA的手术显露和假体安装都带来很大困难,与普通置换相比较,强直髋置换的手术难度和风险性都显着增高。因此,对于强直髋置换,选择一种合适的手术入路和体位以改善显露、降低手术并发症,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有文献报道侧卧位DAA-THA具有创伤小、脱位率低的优点,在普通髋置换能够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但是,对于像强直髋这种活动度丧失、畸形重的髋关节病变,采用侧卧位DAA-THA是否安全有效?是否能让患者获得最大裨益?目前尚缺乏系统性研究。本研究通过比较侧卧位DAA和PLA全髋置换治疗AS强直髋的临床资料和随访结果,目的是评价侧卧位DAA-THA应用于强直髋的治疗效果。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至2018年6月采用全髋置换治疗的128例AS伴髋关节强直患者,其中男109例,女19例;年龄26~66岁,平均43岁;88例为纤维性强直,34例为骨性强直。按照手术入路不同分成两组:72例采用侧卧位直接前方入路,年龄(43.6±11.3)岁;56例采用传统的后外侧入路,年龄(42.4±12.5)岁。比较两组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失血量、输血病例数、肌酸激酶、ΔCRP值、VAS评分、阿片类止痛药用量、髋关节总活动度和屈曲度、Harris评分、外展肌力、BASFI评分、髋臼杯的前倾角和外展角、股骨柄的中置率和手术并发症情况。结果:DAA 组的切口长度较 PLA 组短[(8.6±1.6)cm 与(12.8±1.8)cm]、手术时间较PLA组短[(82± 15)min与(96±19)min]、手术失血量较PLA组少[(486±40)ml 与(620±50)ml]、输血率较 PLA 组少(20.8%与 60.7%)、术后第一天晨5:00AM肌酸激酶较PLA组低(506u/L 与972u/L)、ΔCRP值较PLA组小[(32±3.7)u与(45±3.8)u],有显着差异。DAA组术后第一天和第五天VAS评分低于PLA组;术后1个月以后两组无统计学差异。DAA组有43例(59.7%)术后不需要额外的杜冷丁止痛,PLA组有21例(37.5%),P=0.013。DAA组阿片类药物使用总剂量为3400 mg,PLA组为4600 mg,P=0.021。随访2~6年,平均4.3 ± 1.4年。DAA组术后2个月总活动度为(120.6°± 16.2°),屈曲度为(74.7°±13.6°);PLA组术后2个月总活动度为(90.5°±13.2°),屈曲度为(60.4°± 11.4°),两组无显着差异。两组的总活动度和屈曲度在术后1年和末次随访时均没有统计学差异。Harris评分:DAA组术后1个月为72.2±5.3,PLA 组为 63.8±4.2;DAA 组术后 2 个月为 81.2±5.2,PLA 组为 78.8±4.5,术后一个月和两个月评分有显着差异;但两组术后1年以后无统计差异。DAA组术后2个月时外展肌肌力优良率为72%,PLA组为31%,P=0.000;DAA组术后6个月时外展肌肌力优良率为86%,PLA组为54%,P=0.01;两组间1年以后的外展肌肌力优良率无显着差异。DAA组和PLA组的BASFI评分在末次随访时都较术前有明显降低,但无显着差异。X片测量DAA组髋臼杯前倾角(18.9°±2.1°)较PLA组(12.6°±1.9°)大,有统计意义。DAA组臼杯外展角(42.6°±2.6°)与PLA组(43.1°±2.1°)比较差异无显着性。DAA组股骨柄柄的中置率为91.7%,PLA组柄的中置率为92.9%,无显着差异。DAA组术中并发症包括3例股骨近端骨折,1例TFL撕裂。PLA组术中并发症包括2例股骨距骨折,3例髋臼侧过度磋磨致骨缺损(2例后壁,1例前上壁)。DAA组术后并发症包括1例切口红肿,2例LFCN损伤,2例小腿DVT。PLA组术后并发症包括3例DVT,1例切口感染,2例脱位,。DAA组8髋(11.1%)出现异位骨化,Brooker Ⅰ级5髋,Ⅱ级3髋;PLA组15髋(26.8%)出现异位骨化,Brooker Ⅰ级8髋,Ⅱ级6髋,Ⅲ级1例。DAA组异位骨化发生率较PLA组低(P=0.022)。结论:对于AS合并髋关节强直患者,采用侧卧位DAA-THA,创伤小,手术并发症少,早期功能好,值得临床推广。
雷铮[5](2020)在《全髋关节置换与半髋关节置换治疗移位型股骨颈骨折疗效的Meta分析》文中指出目的:移位型股骨颈骨折(Displaced femoral neck fractures,DFNF)是老年人骨折的常见类型,临床上可以通过骨折内固定术、人工半髋关节置换术(Hemiarthroplasty,HA)或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等术式进行手术治疗。但是哪种手术方式对治疗DFNF疗效更佳,临床医生尚未达成共识。本文对HA与THA这两种术式疗效进行系统的Meta分析。方法:通过在CNKI数据库、万方数据库、Pubmed、Web of science、Medline、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Embase等数据库中进行检索,获取发表时间自2000年1月至2020年1月的HA与THA治疗DFNF的临床对照试验。按照Meta分析的标准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采用Revman5.3软件对纳入文献行异质性检验和Meta分析。使用相对危险度(relativerisk,RR)表示计数资料,权重的均值(weight mean difference)表示计量资料,两者表达均用95%的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设置假设性检验水平P=0.05。结果:最终共纳入32项研究,共计3470例患者。采用THA治疗的患者1671例,HA治疗的患者1799例。Meta分析结果:HA和THA治疗DFNF疗效相比较,在年龄、合并基础疾病、术后1年Harris评分以及住院时间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A组的术后并发症比THA组高[RR=1.33,95%CI(1.10,1.62),P=0.003];THA组手术时间明显高于HA[SMD=-2.43,95%CI(-3.05,-1.81),P<0.001];THA组术中失血量更多[SMD=-2.51,95%CI为(-3.23,-1.79),P<0.001];THA组术后引流量更多[SMD=-1.53,95%CI为(-2.23,-0.83),P<0.001];THA组输血量更多[SMD=-1.79,95%CI为(-3.01,-0.57),P=0.004];THA组住院费用更多[SMD=-4.19,95%CI为(-5.98,-2.39),P<0.001]。结论:根据Meta分析结果,两种术式术后1年的Harris评分无差异,但半髋关节置换治疗组术后髋关节疼痛患者较多。由此本文建议治疗移位型股骨颈骨折患者时,术前应对患者疼痛敏感度进行评估,对于不能耐受疼痛的患者应首选全髋关节置换。由于本文纳入的文献的数量和质量有限,仍需大量的临床实践及高质量系统评价对本文的结论进行验证。
万伟良[6](2020)在《铁剂和RH EPO联合氨甲环酸在全髋关节置换围手术期的临床疗效》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研究,探究铁剂和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ecombinant human erythropoietin,RH EPO)联合氨甲环酸(tranexamic acid,TXA)在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围术期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选取2017年01月至2019年06月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初次行全髋关节置换患者共60例患者,观察组围手术期应用蔗糖铁和RH EPO联合氨甲环酸,共30例患者;对照组围术期仅使用氨甲环酸不联合蔗糖铁和RH EPO,共30例患者,其中蔗糖铁和RH EPO联合氨甲环酸组(蔗糖铁:术前两天到术后第七天,每天一次,每次剂量为蔗糖铁注射液100mg配100ml生理盐水静脉滴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H EPO:术前两天到术后第七天,每天一次,6000u皮下注射)两种药物持续用9天,氨甲环酸用法同后氨甲环酸对照组,术后引流管管床医师不予以夹闭,保留24小时拔管。氨甲环酸组:氨甲环酸单独使用剂量同联合组,术前15分钟氨甲环酸1.0g+100ml生理盐水静脉滴注,术后30分钟氨甲环酸1.0g+100ml生理盐水静脉滴注,滴完后3小时再次予以氨甲环酸1.0g+100ml生理盐水静脉滴注。对照组术后引流管,管床医生不予以夹闭,保留24小时拔管。术后按常规抗凝手段及功能锻炼,出院后持续抗凝35天,记录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入院时,手术后第一、三、七天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压积及各项抗凝指标。手术全过程中记录术中出血量,术后记录引流管液体量以及术后输血患者数,最后推算出病人术前血容量和总失血量,并同时统计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出院后随访1月,3月,6月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结果:铁剂和RH EPO联合氨甲环酸联合组术后第七天血红蛋白浓度高于氨甲环酸对照组(P<0.05);并联合组术后红细胞压积高于氨甲环酸对照组(P<0.05),联合组术后输血数、总失血量低于氨甲环酸组(P<0.05),一般基线资料、凝血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部分活化凝血酶时间、D-二聚体等指标,两组患者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随访1月、3月、6月均未发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术后患者下肢肌间静脉、血栓深静脉血栓未发生一例,随访期间未出现心肌梗死、肺栓塞等事件。但观察组出现10例恶心/呕吐药物不良反应,随当即予以对症处理,患者后续恢复良好,无进一步并发症出现,随访期间未出现心肌梗塞、脑卒中、伤口浅表感染等严重并发症。观察组和对照组均出现1例患者假体周围感染,通过手术治疗控制感染后,再次行关节置换手术,均有所好转,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铁剂和RH EPO联合氨甲环酸可有效缓解全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压积下降趋势。进一步降低术后输血率,并且不会增加术后发生双下肢深静脉血栓风险及严重的不良并发症。
梅鹏飞[7](2020)在《身痛逐瘀汤预防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身痛逐瘀汤不同用法联合低分子肝素钙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的影响,发挥祖国传统医学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的防治作用,改善预后,为全髋关节置换术的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选取于2019年02月至2020年01月期间在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空港院区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并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105名,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口服联合组、熏洗联合组、单纯肝素组三组,口服联合组术后予身痛逐瘀汤口服并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熏洗联合组患者术后予身痛逐瘀汤外熏联合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单纯肝素组患者术后单用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进行治疗,余治疗举措无差异,三组患者疗程均定为10天。观察并记录三组患者术后第1天、术后第5天、术后第11天的D-二聚体、FIB、VAS疼痛评分、健侧及患侧大腿周径之差,统计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及其它不良反应发生等指标状况,随访患者术后1个月返院情况,然后将统计得的数据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以观察其疗效是否有差异。结果:1、凝血功能方面(D-二聚体、FIB):术后第1、5天、11天,组内比较,三组患者凝血参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天,三组患者D二聚体及FIB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5天与术后第11天,组间比较,口服联合组及熏洗联合组与单纯肝素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口服联合组与熏洗联合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熏洗联合组及口服联合组较单用低分子肝素钙对术后凝血功能(D二聚体、FIB)改善更佳。2、VAS疼痛评分:术后1、5、11天,组内比较三组患者VAS疼痛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天,三组患者组间比较,疼痛评分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5、11天,组内比较,口服联合组及熏洗联合组与单纯肝素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P<0.05),口服联合组与熏洗联合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口服联合组及熏洗联合组相比较于单纯肝素组对术后患者疼痛改善更为明显。3、大腿周径差:术后第1、5、11天,组内比较三组患者双下肢大腿周径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天,口服联合组、熏洗联合组、单纯肝素组三组患者大腿周径差组间比较,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5、11天,比较三组患者间大腿周径差,口服联合组及熏洗联合组与单纯肝素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口服联合组与熏洗联合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熏洗联合组对大腿肿胀改善效果最佳,口服联合组次之,单纯肝素组最次。4、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术后第11天,三组患者均于我院彩超室行双下肢动静脉彩超检查,单纯肝素组检查发现4例(11.4%)深静脉血栓,其余两组中熏洗联合组2例(5.7%),口服联合组1例(2.8%),三组患者术后血栓发生率比较,差异不显着(P>0.05),表明三组治疗均有效防止了深静脉血栓的发生,但三组间对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效果差异不显着。5、不良反应与并发症发生情况:熏洗联合组术后有一例伤口感染发生,其余两组无伤口感染发生情况,三组术后均未发生其它明显不良反应及并发症。6、术后1个月返院率:三组患者术后1个月内均未再入住我院骨科。结论:(1)口服身痛逐瘀汤联合低分子肝素钙与外用身痛逐瘀汤熏洗联合低分子肝素钙用于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相比较于单用低分子肝素钙,都能够更为显着地改善术后患者D-二聚体、FIB等相关凝血指标,降低肢体肿胀程度,减轻疼痛,一定程度上降低血栓发生。其中,口服身痛逐瘀汤联合低分子肝素钙与外用身痛逐瘀汤熏洗联合低分子肝素钙对于术后患者凝血指标的改善情况相似,对于术后患者疼痛的改善相似,均优于单用低分子肝素钙的治疗效果。但三组中,身痛逐瘀汤熏洗联合组对于术后患者肢体肿胀的改善则最优,口服身痛逐瘀汤联合组次之,单纯使用低分子肝素钙则疗效最差。(2)三组受试者近期疗效均较好,术后1个月内无返院住院治疗情况发生。
陈奕居[8](2020)在《参苓白术散治疗股骨颈骨折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脾虚夹湿证的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观察参苓白术散治疗股骨颈骨折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脾虚夹湿证的临床疗效,并探讨机制,为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快速康复提供临床治疗方案。方法:选取2018-11月至2019-10月因股骨颈骨折在长沙市中医医院(南院区)骨伤六科行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后脾虚夹湿证的老年患者5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25例。治疗组:术后第1天予参苓白术散汤剂口服,疗程14天。对照组:使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基础治疗。疗程为14天。观察并比较两组的中医证候评分、CD3+、CD4+、CD 8+、CD4+/CD8+值、Hb值、髋关节Harris评分、中医证候疗效评分,记录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结果:两组患者术前基础资料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天治疗组与对照组的中医证候评分较术前改变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3天、第7天、第14天的治疗组与对照组的中医证候评分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7天、术后第14天,治疗组与对照组的CD3+比较有意义,(P<0.05)。术后第14天,治疗组与对照组的CD4+比较有意义,(P<0.05)。术前、术后第1天、术后第7天、术后第14天,治疗组与对照组的CD 8+比较无意义,(P>0.05)。术后第14天治疗组与对照组的CD4+/CD 8+比较有意义,(P<0.05)。术后第3天、第7天、第14天,治疗组与对照组的Hb值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4天、术后1月治疗组与对照组的Harris评分改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4天治疗组与对照组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出现3例DVT、对照组出现6例DVT。结论:1.参苓白术散能有效改善老年患者免疫功能,其机制是通过改善CD 3+、CD4+、CD4+/CD 8+来实现。2.参苓白术散对全髋置换术后隐性失血导致的贫血无临床改善意义。3.老年患者髋关节Harris评分1 4天、1月优于对照组,提示使用参苓白术散,髋关节功能改善具有临床意义。
龙彪[9](2020)在《初次全髋置换患者的临床特征与翻修原因的回归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析初次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患者的临床特征与手术失败翻修原因的存在关系,确定影响临床翻修原因的因素,为暴露于高危因素的患者在初次手术置换发生时,针对可能的翻修原因进行预防性治疗方案调整,达到降低手术失败风险的目的。方法:查找收集从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医院骨关节中心住院接受髋关节翻修手术的患者205例,通过患者详细的临床资料行表格汇总,描述翻修患者的临床特征,整理、分析可能影响患者翻修原因的临床特征数据,采用SPSS 22..0软件对数据行统计学结果分析。结果: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共纳入205例人工髋关节翻修的病例。在这205例患者中,女性患者较多n=111,占比54.1%,男性患者n=94,占比45.9%,平均翻修年龄65.88,标准偏差11.193,最快1天后,最长时间28.9年,平均髋关节假体存活7.9年,标准偏差为6.05年,在髋关节翻修病因中,假体无菌性松动(n=104,50.7%)占比最高,其次是假体周围感染(n=39,19.0%),假体周围骨折(n=27,13.2%)和其他原因(总n=35,假体脱位8例,内衬磨损11例,假体位置不佳8例、股骨柄断裂3例、置换术后顽固性髋部疼痛4例、陶瓷内衬破裂1例),共占比17.1%。多因素回归分析中未得出明显假体无菌性松动影响因素;对于假体周围骨折,既往脑梗病史患者(OR值21.804,95%CI:2.304-206.362)更易发生假体周围骨折,与初次置换手术年龄>70岁患者比较,4055岁(OR=0.146,95%CI:0.025-0.834)、5570岁患者(OR=0..194,95%CI:0.040-0.952)的假体周围骨折风险更低,我们认为年龄>70岁患者拥有更高的假体周围骨折风险,则年龄>70岁患者拥有更高的假体周围骨折风险;假体周围感染中,糖尿病患者(OR=5.678,95%CI:1.106-29.151)更易出现假体周围感染,发生感染的风险是正常人的5.6倍。初次置换手术在三甲医院(OR=0..274,95%CI:0.085-0.877)比手术地点为三甲以下医院的患者更易规避感染,其三甲医院手术患者的假体周围感染风险只有其27.4%。结论:全髋关节翻修原因与初次髋关节置换患者的临床特征具有相关性,假体周围骨折的影响因素包括既往脑梗病史、年龄>70岁;假体周围感染的影响因素包括糖尿病、三甲医院以下初次置换经历。
饶世鸣,赖婷婷,苏正,郑文娴[10](2020)在《不同导尿方式对全膝或全髋置换术后尿潴留及尿路感染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探讨留置导尿与间歇导尿对全膝或全髋置换术后尿潴留及尿路感染的影响。方法将68例全膝或全髋置换术患者围手术期按采用导尿方式不同,随机分成留置导尿组和间歇性导尿组,通过观察术后尿潴留发生率和尿路感染发病率的分析,来评估两种导尿方式的临床副作用情况。结果留置导尿组31例,2例男性全髋置换术患者出现尿潴留,尿潴留发生率6.45%,7例发生尿路感染,尿路感染率22.58%。间歇导尿组37例,尿潴留5例,尿潴留发生率13.51%,2例男性提示尿路感染,尿路感染发生率5.41%。结论对全膝或全髋置换术后留置导尿可减少尿潴留发生率,但增加尿路感染发病率。间歇性导尿可减少院内获得性尿路感染发病率,也使大部分患者减少留置导尿引起的不适症状,值得临床推广。
二、全髋置换术后感染处理之浅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全髋置换术后感染处理之浅见(论文提纲范文)
(1)全髋与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移位型股骨颈骨折疗效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文献检索 |
1.2 文献质量评价 |
1.3 数据提取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文献筛选流程及结果 |
2.2 纳入研究的风险评估 |
2.3 手术时间 |
2.4 术中出血量 |
2.5 术后引流量 |
2.6 术后完全负重时间和关节功能恢复时间 |
2.7 术后Harris评分 |
2.8 术后Harris评分优良率 |
2.9 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 |
2.1 0 术后髋臼磨损和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 |
2.1 1 术后切口感染和髋部疼痛发生率 |
2.1 2 术后假体松动发生率 |
2.1 3 发表偏倚 |
3 讨论 |
(2)中年患者髋关节表面置换与全髋关节置换疗效差异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
前言 |
1 资料和方法 |
1.1 纳入和排除标准 |
1.1.1 研究对象 |
1.1.2 研究类型 |
1.1.3 干预措施 |
1.1.4 结局指标 |
1.1.5 排除标准 |
1.2 检索策略 |
1.3 文献质量评价 |
1.4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文献检索结果 |
2.2 纳入文献基本特征 |
2.3 文献质量评价结果 |
2.4 Meta结果 |
2.4.1 HHS评分 |
2.4.2 UCLA活动评分 |
2.4.3 VAS疼痛评分 |
2.4.4 金属离子浓度 |
2.4.5 翻修率 |
2.4.6 并发症发生率 |
2.4.7 手术时间 |
2.4.8 术中失血量 |
2.5 发表偏倚 |
3 讨论 |
3.1 髋关节置换术后的功能评分 |
3.2 髋关节置换术后的金属离子浓度 |
3.3 髋关节置换术后的翻修率及假体生存率 |
3.4 髋关节置换术的手术用时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髋关节表面置换的术后并发症及其原因分析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应用碳酸氢钠的临床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英文摘要 |
中文摘要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碳酸氢钠对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血乳酸及血压的影响 |
2.1 资料与方法 |
2.2 结果 |
2.3 讨论 |
第三章 碳酸氢钠对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炎性指标及髋关节功能的影响 |
3.1 资料与方法 |
3.2 结果 |
3.3 讨论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碳酸氢钠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血乳酸,血流动力学和炎性指标影响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硕士在读期间成果 |
致谢 |
(4)侧卧位直接前方入路全髋置换的解剖基础与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符号说明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章 股直肌在髋关节直接前方入路中的应用解剖学观察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附图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侧卧位直接前路全髋置换术后假体位置的影像学评估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附图表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侧卧位直接前方入路全髋置换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强直的疗效分析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附图表 |
参考文献 |
综述 直接前方入路全髋置换术臼杯置入角度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附录:英文论文1 |
附录:英文论文Ⅱ |
(5)全髋关节置换与半髋关节置换治疗移位型股骨颈骨折疗效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资料和方法 |
2.1 文献检索 |
2.1.1 实验设计 |
2.1.2 纳入标准 |
2.1.3 排除标准 |
2.1.4 干预措施 |
2.1.5 结局指标 |
2.2 检索策略 |
2.2.1 文献检索 |
2.2.2 检索词 |
2.3 文献筛选与质量评价 |
2.3.1 文献筛选 |
2.3.2 质量评价 |
2.4 统计分析 |
2.4.1 异质性检验 |
2.4.2 统计模型选择 |
2.4.3 敏感性分析 |
2.4.4 发表偏倚 |
第三章 结果 |
3.1 检索结果 |
3.2 纳入研究的质量评价 |
3.3 META分析结果 |
3.3.1 年龄 |
3.3.2 基础疾病 |
3.3.3 Harris评分 |
3.3.4 手术时间 |
3.3.5 术中失血量 |
3.3.6 术后引流量 |
3.3.7 输血量 |
3.3.8 住院时间 |
3.3.9 住院费用 |
3.3.10 术后并发症 |
3.4 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估 |
3.5 敏感性分析 |
第四章 讨论 |
4.1 疗效分析 |
4.1.1 自身情况 |
4.1.2 手术情况 |
4.1.3 术后情况 |
4.2 本项研究的局限性 |
4.2.1 文献的数量有限 |
4.2.2 随访时间有限 |
4.2.3 随访偏倚 |
4.2.4 对未来研究的启示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综述 股骨颈骨折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6)铁剂和RH EPO联合氨甲环酸在全髋关节置换围手术期的临床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
前言 |
1.材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手术方法 |
1.3 血液管理方法 |
1.4 观察指标 |
1.5 统计方法 |
2.结果 |
2.1 基线一般资料 |
2.2 血液指标变化 |
3.讨论 |
3.1 氨甲环酸、铁剂、RH EPO 在全髋关节置换的研究现状 |
3.2 术前和术后补充铁剂和 RH EPO 的时机选择 |
3.3 铁剂和RHEPO在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的疗效 |
3.4 氨甲环酸在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的疗效 |
3.5 铁剂和RHEPO联合氨甲环酸应用的安全性 |
4.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全髋关节置换术围术期血液管理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获得的科研成果 |
(7)身痛逐瘀汤预防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资料与方法 |
1 临床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1.4 脱落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分组方法 |
2.2 术前准备 |
2.3 手术方案 |
2.4 术后处理 |
2.5 术后试验用药 |
2.6 观察及记录指标 |
2.7 统计学方法 |
第二部分 研究结果 |
1 研究完成状况 |
2 一般资料均衡性比较 |
2.1 三组患者性别、手术部位、疾病类型比较 |
2.2 三组患者的BMI、年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比较 |
3 三组患者术后D二聚体比较 |
4 三组患者术后纤维蛋白原(FIB)比较 |
5 三组患者术后双下肢周径差比较 |
6 三组患者术后VAS疼痛评分比较 |
7 DVT等不良反应发生状况 |
8 术后1个月返院情况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传统中医对DVT的认识及预防 |
1.1 DVT在传统医学中的概念 |
1.2 传统医学认为的DVT发生因素 |
1.3 传统医学预防DVT |
2 西医对DVT的认识及预防 |
2.1 DVT的概念 |
2.2 DVT的形成因素 |
2.3 髋关节置换术后DVT产生机理 |
2.4 DVT的诊断 |
2.5 DVT的预防 |
3 全髋关节置换术常见并发症 |
3.1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 |
3.2 神经损伤 |
3.3 术后脱位 |
3.4 术后假体无菌性松动 |
3.5 术后感染 |
3.6 术后疼痛 |
3.7 其它并发症 |
4 中医药在髋关节置换术围术期的应用 |
4.1 中医外治 |
4.2 中药内服 |
4.3 中药静滴 |
4.4 中医复合疗法 |
5 身痛逐瘀汤现代研究 |
5.1 组方整体研究 |
5.2 单药研究 |
5.3 小结 |
第四部分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综述 身痛逐瘀汤在骨伤科的临床应用现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8)参苓白术散治疗股骨颈骨折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脾虚夹湿证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 现代医学研究 |
1.1 现代医学对老年股骨颈骨折的认识 |
1.2 全髋关节置换术的适应征 |
1.3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临床并发症 |
1.4 创伤后免疫功能改变的机制 |
1.5 贫血与细胞免疫功能的关系 |
2 中医学的研究概况 |
2.1 中医学对老年股骨颈骨折的认识 |
2.2 中医治疗股骨颈骨折 |
2.3 脾虚证的辨证分型 |
2.4 脾虚证与细胞免疫功能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病例选择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病例筛选与分组 |
2.2 病例分组 |
2.3 实验方案 |
2.4 疗效性观察指标 |
2.5 统计学分析 |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 |
1 基本资料分析 |
1.1 性别、年龄、病程之间的比较 |
2 临床效果分析 |
2.1 两组术后中医证候评分表 |
2.2 两组患者的CD3~+值分析 |
2.3 两组患者的CD4~+值分析 |
2.4 两组患者的CD8~+值分析 |
2.5 两组患者的CD4~+/CD8~+值分析 |
2.6 两组术后贫血指标分析 |
2.7 两组术后Harris评分 |
2.8 中医证候疗效评定 |
2.9 两组不良情况反应 |
第四部分 讨论 |
1 临床结果研究讨论 |
2 参苓白术散的组成及方解 |
3 全髋置换术后出现脾虚证的机制 |
4 局限性说明 |
第五部分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病例报告表 |
附录 B 知情同意书 |
附录 C 患者基础资料 |
附录 D 剔除/脱落/中止记录 |
附录 E 中医证候观察表 |
附录 F 髋关节Harris评分表 |
综述 全髋关节置换术围术期中医药应用现状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9)初次全髋置换患者的临床特征与翻修原因的回归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现状 |
1.2 研究方法及目的 |
第2章 临床资料与研究方法 |
2.1 一般临床资料 |
2.1.1 病例来源 |
2.1.2 纳入标准 |
2.1.3 排除标准 |
2.2 研究方法及目的 |
2.2.1 数据收集 |
2.2.2 病例的分组 |
2.2.3 临床翻修病因诊断 |
2.2.4 初次全髋置换患者自身临床特征因素 |
2.2.5 观察指标设计并制作髋关节翻修患者信息汇总记录,并对以下信息进行记录 |
2.2.6 统计方法 |
第3章 临床资料数据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临床研究资料分析 |
3.1.1 患者一般情况描述分析 |
3.2 多项logistic回归模型建立 |
3.2.1 回归模型选择及因变量的处理 |
3.2.2 回归模型自变量的分析与处理 |
3.2.3 单因素分析 |
3.2.4 多项logistic回归分析 |
第4章 讨论 |
4.1 全髋关节翻修手术原因讨论 |
4.1.1 人工假体无菌性松动 |
4.1.2 假体周围骨折 |
4.1.3 假体周围感染 |
4.1.4 内衬磨损 |
4.1.5 术后脱位 |
4.1.6 其他翻修原因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研究的不足 |
5.3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四、全髋置换术后感染处理之浅见(论文参考文献)
- [1]全髋与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移位型股骨颈骨折疗效的Meta分析[J]. 李洋,张明勇. 局解手术学杂志, 2021(08)
- [2]中年患者髋关节表面置换与全髋关节置换疗效差异的Meta分析[D]. 牛文杰. 山西医科大学, 2021(01)
- [3]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应用碳酸氢钠的临床效果研究[D]. 梁帅楠.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1(01)
- [4]侧卧位直接前方入路全髋置换的解剖基础与临床应用研究[D]. 胡飞. 山东大学, 2020(04)
- [5]全髋关节置换与半髋关节置换治疗移位型股骨颈骨折疗效的Meta分析[D]. 雷铮. 延边大学, 2020(05)
- [6]铁剂和RH EPO联合氨甲环酸在全髋关节置换围手术期的临床疗效[D]. 万伟良. 右江民族医学院, 2020(04)
- [7]身痛逐瘀汤预防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研究[D]. 梅鹏飞.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8]参苓白术散治疗股骨颈骨折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脾虚夹湿证的疗效观察[D]. 陈奕居.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0(03)
- [9]初次全髋置换患者的临床特征与翻修原因的回归分析[D]. 龙彪. 南昌大学, 2020(08)
- [10]不同导尿方式对全膝或全髋置换术后尿潴留及尿路感染的影响[J]. 饶世鸣,赖婷婷,苏正,郑文娴.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0(11)
标签: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论文; 髋关节置换术后康复论文; 髋关节置换论文; 髋关节论文; 氨甲环酸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