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珍稀植物良种——菜芙蓉(论文文献综述)
孔令军[1](2016)在《金花葵籽中油的亚临界萃取工艺及籽粕的品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金花葵在食用方面、药用方面以及保护人体健康等方面有巨大功能,但是已有的关于金花葵的研究和开发应用多集中于其高含量的生物黄酮上,而对于金花葵籽中含量约1529.3%、且脂肪酸组成比例合理的油脂,偶尔的报道中也是仅处于实验室水平的研究,因此,研究出金花葵油脂的最佳提取工艺,可以为以后油脂生产提供参考;榨油后剩余的粕富含高品质的植物蛋白及氨基酸,若实现工业加工的深度开发,则会提高金花葵籽的实际应用价值。亚临界萃取技术应用于金花葵籽的研究,可获得高品质的金花葵籽油脂和籽粕,丰富了金花葵产品品种,扩大了金花葵应用范围,在提升功能性金花葵籽油加工技术水平的同时,也为金花葵籽油及粕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本文首先研究了亚临界技术萃取提取金花葵籽油脂的提取工艺,考察了亚临界提取中萃取温度、萃取时间、溶料比及提取次数对金花葵籽油萃取率的影响,然后利用响应面法对亚临界提取工艺进一步优化,得到最佳工艺条件为:萃取时间45 min,溶料比10,温度55℃,得率为11.98%;响应面优化结果分析表明,影响亚临界萃取金花葵籽油的三个因素中,溶料比>萃取时间>萃取温度。其次,比较了亚临界提取、有机溶剂提取、超临界二氧化碳提取三种不同方法所得金花葵籽油的品质,主要包括常规的理化指标、脂肪酸成分及金花葵油脂氧化稳定性,最后得出如下结论:1、不同方法对金花葵籽油脂的提取能力有所差异;2、三种方法对所得的金花葵籽油脂组分及理化性质影响不大;3、在提取所得油脂氧化稳定性方面,亚临界萃取与有机溶剂提取相较略差,但明显优于超临界萃取。最后,对亚临界流体提取金花葵籽油后粕中的蛋白质、氨基酸及黄酮含量进行了分析,得出结论如下:1、金花葵籽中黄酮含量为1.03%;2、从金花葵籽粕中分离得到4种类型的蛋白,其中,主要成分是谷蛋白;金花葵籽粕蛋白的等电点为4,持水性为2.94 g/g,持油性在30℃达到最大值2.75 g/g;金花葵籽粕蛋白的乳化性以及乳化稳定性与pH值变化的趋势线相近,且与粕蛋白的溶解度呈正相关;起泡性以及起泡稳定性变化趋势与乳化性性以及乳化稳定性相似;3、通过对金花葵籽粕蛋白氨基酸分析可知,非必需氨基酸百分含量为69.55%,必需氨基酸为30.45%,其中含量最多的为谷氨酸;亮氨酸比值系数最大,其次为苯丙氨酸+酪氨酸和颉氨酸;全部必须氨基酸的比值系数分为30。
王明珠[2](2015)在《菜芙蓉花总黄酮的提取分离及活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菜芙蓉(Hibiscus manihot L.),又名金花葵、黄蜀葵,为锦葵科(Malvaceae)秋葵属植物,国内栽培广泛,一年生或多年生植物,可全草入药。菜芙蓉的花中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其中黄酮的含量高达6%。黄酮类化合物有很强的抗氧化活性,它在抗心脑缺血、缺氧,保护肝损伤以及增进人体代谢中的抗氧化功能等方面有显着效果,但迄今为止鲜见有关的菜芙蓉花黄酮活性的研究。本文以菜芙蓉花为原料,通过传统的有机溶剂提取法,用70%乙醇提取菜芙蓉花总黄酮;并以芦丁为标准品制作标准曲线,测定总黄酮的含量。用硅胶柱色谱对菜芙蓉花总黄酮进行分离,对菜芙蓉花提取物的抑菌活性及抗氧化活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以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蜡状芽孢杆菌(Bacillus cercus)、啤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为实验菌种,通过滤纸片法测定发现,菜芙蓉花总黄酮对所选细菌的抑菌效果明显强于70%乙醇,对酵母菌等真菌没有抑菌作用。对4种供试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分别为:大肠杆菌0.25 mg/m L,蜡状芽孢杆菌0.25 mg/m L,金黄色葡萄球菌0.125 mg/m L,枯草芽孢杆菌0.125 mg/m L。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枯草芽孢杆菌为指示菌,从热处理﹑p H﹑紫外光三个方面考察菜芙蓉花提取物活性成分的稳定性研究,发现菜芙蓉花提取物的抑菌活性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对紫外光也有极高的稳定性。菜芙蓉花提取物在酸性条件下抑菌活性强,在p H6-8之间变化最大,且p H>8之后只有微弱的抑菌活性。用70%乙醇为溶剂成功提取到菜芙蓉花总黄酮粗品,含量高达4.31%。以氯仿:甲醇(90:10-0:100)各1 L的洗脱液进行梯度洗脱将菜芙蓉花总黄酮分离,收集组分,根据黄酮化合物的紫外荧光显色反应,对收集组分用2%硝酸铝的醇溶液进行鉴别。结果表明:当洗脱剂为氯仿:甲醇80:20时,开始有黄酮类化合物洗出;当洗脱剂为氯仿:甲醇40:60时,洗出的黄酮类化合物逐渐减少。对菜芙蓉花乙醇提取物从清除羟自由基(·OH)、超氧自由基(O2一·)、DPPH自由基体系,以及总还原能力方面四个方面进行抗氧化性研究。实验表明,洗脱剂为氯仿:甲醇70:30的分离流分对(·OH)和DPPH自由基的清除效果以及总还原能力最强,当溶液浓度到达180 mg/L时,对羟自由基(·OH)清除率能达到71.3%,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率高达82.6%。洗脱剂为氯仿:甲醇80:20的分离组分对超氧自由基(O2一·)的清除作用尤其突出,当溶液浓度到达180 mg/L时,对超氧自由基(O2-·)的清除率达70.9%。
仇燕[3](2010)在《菜芙蓉籽油的微波提取及清除自由基能力研究》文中认为采用微波提取法对菜芙蓉籽油进行提取,通过单因素及正交试验确定最佳提取条件。结果表明,采用乙酸乙酯作为萃取溶剂、微波功率540W、液料比10:1(mL/g)条件下提取3min,菜芙蓉籽油出油率最高为25.20%。利用清除羟自由基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能力作为指标测定菜芙蓉籽油的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菜芙蓉籽油具有较好清除羟自由基的能力,EC50值为0.129mg/mL,抗氧化作用明显。
梅洪睿,云霞,王安良,杨红,樊志鹏[4](2009)在《槲皮素-H2O2-硼砂荧光光度法测定方法的研究》文中提出研究槲皮素被过氧化氢氧化后的产物在硼砂溶液中的荧光性质,确定最佳条件。在激发波长和发射波长分别为305nm和355nm时,发射荧光强度和槲皮素的浓度在0mol/L~3.2×10-5mol/L的范围内成线性关系,线性方程为F=2.5+1.64196C(10-6mol/L),相关系数r=0.9997。将此方法应用在菜芙蓉样品中的槲皮素含量的测定,精确度可达到1.435%,回收率为97.1%~103.7%。
梅洪睿[5](2009)在《金花葵中提取生物活性物质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金花葵为锦葵科、秋葵属1年生草本植物,其花、茎、叶、种子中都含有丰富的生物活性物质,如黄酮、生物碱、金丝桃苷、叶黄素等。黄酮类化合物本身具有显着的抗氧化性能,有很高的药用价值。生物碱则是中药中具有生理活性的重要组分,对心血管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等多方面具有明显的药理活性。本课题以金花葵的种子、茎为原材料,分别采用传统的乙醇浸提法和超声波强化乙醇浸提法分别从金花葵的种子、茎中提取黄酮类化合物。以芦丁为对照品制作标准曲线,运用硝酸铝比色法测定总黄酮的含量。通过单因素试验方法,确定乙醇浓度、浸提时间、超声功率、超声温度、料液比等各因素的提取条件;同时应用回归正交试验设计方法优化其最佳提取条件。再用薄层层析法(TLC)对金花葵中的黄酮类物质作分离分析。最后以芦丁和槲皮素为标准物,采用ODS色谱柱,二极管阵列检测器(DAD)高效液相色谱法分离分析金花葵中的芦丁和槲皮素。我们以提取过黄酮的金花葵种子为原材料进一步提取生物碱,合并过AB-8树脂黄酮提纯的废液,利用碘化铋钾试剂在酸性溶液中与生物碱反应生成桔红色沉淀定性鉴别生物碱,根据其最大吸收波长测定总生物碱的OD值。通过单因素试验方法,确定乙酸浓度、浸提时间、浸提温度、料液比等四种因素的提取条件,同时应用回归正交试验设计方法优化其最佳提取条件。最后用TLC对金花葵中的生物碱类物质作分离分析。得到金花葵种子中黄酮的最佳提取条件为乙醇浓度70%,浸提时间1.8h,浸提温度63℃,料液比为1:46.4g/mL,提取率为4.03mg/g;金花葵茎中黄酮的最佳提取条件为超声功率400W,提取时间48min,超声温度57.5℃,料液比为1:12g/mL,提取率为1.02mg/g;金花葵种子中生物碱的最佳提取条件为乙酸浓度0.9%,浸提温度37℃,浸提时间60min,料液比1:16.5g/mL。生物黄酮与生物碱的开发是当今世界上最具活力的项目。将本课题的成果运用到黄酮与生物碱的工业生产中,将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同时也可带动农业生产。
梅洪睿,云霞,杨红,徐菲,高玉峰[6](2008)在《回归正交试验法优化菜芙蓉茎中总黄酮的提取工艺》文中指出研究了菜芙蓉茎中黄酮类物质的分离提取方法,用回归正交试验法优化了提取条件,采用吸光值法、薄层层析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定性定量分析了提取液。优化的提取条件为:乙醇体积分数69%,提取温度61.5℃,料液比为1∶41.5(mg/mL),提取时间4.8 h。此条件下黄酮类物质的提取率为1.023 mg/g。
王安良[7](2008)在《菜芙蓉中黄酮的提取及检测方法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菜芙蓉的花、茎、叶、种子中,都含有丰富的生物活性物质,本文主要对菜芙蓉种子、花以及茎中黄酮提取方法进行了研究并开发出了两种荧光分析方法和一种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从而对菜芙蓉中黄酮的单体芦丁和槲皮素的含量进行了检测。本文主要以菜芙蓉的种子、花、茎为原料,采用传统的乙醇浸提法,提取菜芙蓉中的总黄酮;并以芦丁为对照品制作标准曲线,运用硝酸铝比色法测定总黄酮的含量。通过单因素试验方法,确定乙醇浓度、浸提时间、浸提温度、液料比四种因素的提取条件;根据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原理,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四因素五水平的响应曲面分析方法进行试验设计;同时通过响应曲面的回归分析方法,将因子(乙醇浓度、浸提时间、浸提温度、液料比)与响应值(提取率)的相互关系用多项式拟合,把因子和响应值的关系函数化,通过对函数的面进行分析,研究因子与响应值之间、因子与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并进行优化,从而获得最优的工艺参数,提高了菜芙蓉样品中黄酮的提取率。最终利用模型的响应曲面图及其等高线图,得到的优化工艺参数为:乙醇浓度为53.9%、浸提时间为2.2h、浸提温度为76.9℃、液料比为22.3mL·g-1时提取效果最佳,黄酮提取率高达3.6%。鉴于植物体内含有丰富的芦丁和槲皮素物质,尤其这两种化合物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广泛运用,本文根据芦丁和槲皮素中特有的烯醇式的羟基或羧基结构能与金属离子形成π键共扼体系,形成具有灵敏度高、检测限低的具有很强的荧光性化合物的性质,分别研究了芦丁-铁氰化钾-硼砂体系和槲皮素-Al3+体系荧光光度法进行测定菜芙蓉中的芦丁或槲皮素的含量,分析各体系的荧光性质及影响因素,通过各体系的精密度和回收率试验,开发了关于菜芙蓉中的芦丁和槲皮素的荧光检测技术。为了进一步更准确地进行定性定量分析菜芙蓉中黄酮类物质,本文最后研究并开发了以芦丁和槲皮素为标准物,采用C18反相色谱柱,二极管阵列检测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离分析菜芙蓉中的芦丁和槲皮素的色谱分析方法,检测结果进一步说明菜芙蓉中确实含有丰富的黄酮类物质,该资源值得开发和推广。
车仁国,王安良[8](2007)在《槲皮素—钨(Ⅳ)荧光体系的研究及其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乙酸—乙酸钠缓冲液中,槲皮素(QCT)和钨(Ⅵ)形成二元荧光络合物。激发波长和发射波长分别为430nm 和500nm 时,发射荧光强度和槲皮素的浓度在3.2×10-7~5.76×10-6mol/L 的范围内成线性关系。线性方程为 F=3.35425+8.46895C(10-6mol/L),相关系数 r=0.9992。该方法准确,灵敏度高,并且成功的运用于测定菜芙蓉茎中槲皮素的含量,回收率为98.8~102.6%。
夏文宽[9](2007)在《菜芙蓉花总黄酮的提取与抗氧化活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菜芙蓉(Hibiscus manihot L.)为锦葵科(Malvaceae)秋葵属一年生草本植物。菜芙蓉花中含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其中生物黄酮的含量很高。黄酮类化合物具有很强的抗氧化活性,它在抗心脑缺血、缺氧,增进人体代谢中的抗氧化功能以及缓解抑郁紧张症状和增强肾功能等方面有显着效果。论文分析了菜芙蓉的组成成分,并对菜芙蓉花总黄酮的提取分离工艺及其抗氧化活性进行了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新鲜菜芙蓉花的水分含量和粗灰分含量分别为92.27%和4.08%,蛋白质含量为7.32%,脂肪含量为2.88%;菜芙蓉花中Ca和Zn的含量较高,分别为56250μg/g和4130μg/g,Cu的含量较低。菜芙蓉根、茎、叶、花和籽中,花中总黄酮含量最高。2.对菜芙蓉花总黄酮提取工艺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在温度为80℃、80%乙醇作提取溶剂、料液比为1:100(g/mL)、提取2次、每次提取2h、提取时pH值为10,菜芙蓉花总黄酮提取率最高,达到干重的7.48%。提取时的影响因素由主到次顺序为:提取溶剂、提取时间、提取温度、料液比、pH值和提取次数。3.考察了AB-8、DM130、DM301和X-5四种不同极性的大孔吸附树脂对菜芙蓉花总黄酮的静态吸附和动态吸附效果,得到AB-8大孔树脂对菜芙蓉花总黄酮的纯化效果最好。在静态吸附中,AB-8大孔吸附树脂对菜芙蓉花总黄酮的吸附率最高,为48.97%;而DM301型大孔吸附树脂的解吸率最高,达到87.36%。AB-8大孔吸附树脂纯化菜芙蓉花总黄酮的最优参数为:洗脱样液浓度6.0 mg/mL、pH值4.0,用60%乙醇作洗脱剂,洗脱流速4.0 mL/min。4.对菜芙蓉花总黄酮的粗提液和纯化液进行了抗氧化试验,菜芙蓉花总黄酮的纯化液比粗提液对DPPH·的清除能力要强。4.0mg/mL菜芙蓉花总黄酮粗提液对DPPH·的清除率为72.47%,而经AB-8大孔树脂纯化后的总黄酮提取液对DPPH·的清除率为84.80%。在油脂抗氧化试验中,复配抗氧化剂的抗氧化性优于单一提取物的抗氧化性,其中0.20%提取物和0.05%Vc复配抗氧化剂的抗氧化效果最好。
仇燕[10](2006)在《菜芙蓉花中总黄酮的提取及含量测定》文中提出用正交实验探讨菜芙蓉花总黄酮的最佳提取条件.研究结果表明:在70℃条件下,800 mL/L乙醇,提取时间为0.5 h,液料比为40 mL/g,菜芙蓉花总黄酮提取效果最好,分光光度法测总黄酮的含量为5.63%.
二、珍稀植物良种——菜芙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珍稀植物良种——菜芙蓉(论文提纲范文)
(1)金花葵籽中油的亚临界萃取工艺及籽粕的品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金花葵及其应用 |
1.1.1 金花葵概述 |
1.2 金花葵籽的研究现状 |
1.2.1 金花葵总黄酮研究 |
1.2.2 金花葵蛋白和氨基酸 |
1.2.3 金花葵籽油的提取方法 |
1.3 亚临界萃取技术 |
1.3.1 亚临界状态简介 |
1.3.2 亚临界萃取设备介绍 |
1.4 课题研究的背景、意义、主要内容 |
1.4.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4.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利用响应面法优化亚临界金花葵籽油脂的工艺研究 |
2.1 实验材料、试剂与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2.1 亚临界萃取金花葵籽油的工艺流程 |
2.2.2 金花葵籽样品的预处理及萃取溶剂的选择 |
2.2.2.1 金花葵籽样品的预处理 |
2.2.2.2 萃取溶剂的选择 |
2.2.3 亚临界萃取金花葵籽油工艺单因素实验 |
2.2.3.1 在不同萃取温度下金花葵籽油得率的测定 |
2.2.3.2 在不同萃取次数下金花葵籽油得率的测定研究 |
2.2.3.3 在不同萃取时间下金花葵籽油得率的测定 |
2.2.3.4 在不同料溶比下金花葵籽油得率的测定 |
2.2.4 亚临界萃取金花葵籽油脂工艺的响应面优化 |
2.2.5 油脂得率的计算方法 |
2.2.6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单因素实验 |
2.3.1.1 萃取温度对萃取率的影响 |
2.3.1.2 萃取时间对萃取率的影响 |
2.3.1.3 萃取次数对萃取率的影响 |
2.3.1.4 料溶比对萃取率的影响 |
2.3.2 金花葵籽油的响应面优化实验 |
2.4 结论 |
第三章 不同提取方法金花葵籽油及理化性质分析 |
3.1 材料及仪器设备 |
3.2 实验方法 |
3.2.1 金花葵籽样品的预处理及成分测定 |
3.2.2 金花葵籽油脂不同方法的提取 |
3.2.2.1 利用亚临界流体法提取金花葵籽油 |
3.2.2.2 利用索氏抽提法提取金花葵籽油 |
3.2.2.3 利用超临界流体法提取金花葵籽油 |
3.2.3 金花葵籽油脂肪酸组成及含量测定 |
3.2.4 不同提取方法金花葵油脂理化性质测定 |
3.2.5 油脂氧化稳定性的测定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金花葵籽组成成分的分析 |
3.3.2 不同提取方法对金花葵油脂得率的影响 |
3.3.3 不同提取方法对金花葵油脂理化性质的影响 |
3.3.4 不同提取方法对金花葵油脂脂肪酸组分的影响 |
3.3.5 不同方法对金花葵油脂氧化稳定性的影响 |
3.4 结论 |
第四章 金花葵籽粕中黄酮及氨基酸的理化性质分析 |
4.1 材料及仪器设备 |
4.2 实验方法 |
4.2.1 金花葵籽粕常规成分测定 |
4.2.2 金花葵粕中总黄酮的提取及测定 |
4.2.2.1 金花葵粕总黄酮的提取 |
4.2.2.2 金花葵粕中总黄酮的测定 |
4.2.3 金花葵分离蛋白的制备 |
4.2.4 金花葵分离蛋白组分的测定 |
4.2.5 氨基酸营养分析 |
4.2.6 金花葵籽分离蛋白理化功能性质测定 |
4.2.6.1 溶解度 |
4.2.6.2 吸水量 |
4.2.6.3 持油量 |
4.2.6.4 乳化性及乳化稳定性 |
4.2.6.5 起泡力和起泡稳定性 |
4.2.7 金花葵籽粕蛋白质中氨基酸的测定 |
4.2.8 分析及处理软件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金花葵籽粕常规成分 |
4.3.2 金花葵籽粕中总黄酮测定 |
4.3.3 金花葵籽蛋白质组分的测定 |
4.3.4 金花葵籽粕蛋白质功能性质分析 |
4.3.4.1 溶解度 |
4.3.4.2 吸水性 |
4.3.4.3 持油性 |
4.3.4.4 乳化性及乳化稳定性 |
4.3.4.5 起泡性及起泡稳定性 |
4.3.5 金花葵籽粕蛋白质中氨基酸组成及营养分析 |
4.4 结论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2)菜芙蓉花总黄酮的提取分离及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菜芙蓉简介 |
1.1.1 菜芙蓉起源及其资源分布 |
1.1.2 形态特征 |
1.1.3 生物营养价值 |
1.1.4 菜芙蓉花黄酮开发研究 |
1.2 黄酮类化合物简介 |
1.2.1 黄酮类化合物的分布 |
1.2.2 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和分类 |
1.2.3 黄酮类化合物的性质 |
1.2.4 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 |
1.2.5 黄酮类化合物的定性定量检测 |
1.2.6 黄酮类化合物的分离纯化 |
1.2.7 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 |
1.2.8 芦丁的结构及特性 |
1.3 立题背景及意义 |
1.4 本课题研究内容 |
第2章 菜芙蓉花总黄酮的提取 |
2.1 实验材料和仪器设备 |
2.1.1 实验材料 |
2.1.2 主要试剂 |
2.1.3 主要仪器设备 |
2.2 实验方法 |
2.2.1 材料处理 |
2.2.2 菜芙蓉花总黄酮的提取 |
2.2.3 标准曲线绘制 |
2.2.4 菜芙蓉花总黄酮提取物的物质浓度 |
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2.3.1 标准曲线与回归方程 |
2.3.2 菜芙蓉花黄酮含量测定 |
第3章 菜芙蓉花提取物抑菌活性研究 |
3.1 实验材料和仪器设备 |
3.1.1 实验菌种 |
3.1.2 主要试剂 |
3.1.3 培养基 |
3.1.4 主要仪器设备 |
3.2 实验方法 |
3.2.1 菌种的活化及菌悬液的制备 |
3.2.2 菜芙蓉花提取物对供试菌的抑菌作用的测定?滤纸片法 |
3.2.3 菜芙蓉花提取物对供试菌的最低抑菌浓度的测定 |
3.2.4 菜芙蓉花提取物活性成分的稳定性研究 |
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3.1 菜芙蓉花提取物对供试菌的抑制作用 |
3.3.2 菜芙蓉花提取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C) |
3.3.3 菜芙蓉花提取物抑菌活性的稳定性研究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菜芙蓉花总黄酮的分离 |
4.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4.1.1 实验器材 |
4.1.2 实验材料 |
4.2 实验方法 |
4.2.1 硅胶柱制备 |
4.2.2 硅胶柱的洗脱 |
4.2.3 洗出组分的处理 |
4.2.4 洗脱组分的黄酮浓度 |
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4.3.1 洗脱组分的接收 |
4.3.2 接收组分的黄酮浓度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菜芙蓉花乙醇提取物抗氧化性研究 |
5.1 实验材料和仪器设备 |
5.1.1 实验材料 |
5.1.2 主要试剂 |
5.1.3 主要仪器设备 |
5.2 实验方法 |
5.2.1 菜芙蓉花不同提取物对羟自由基(·OH)的清除能力测定 |
5.2.2 菜芙蓉花不同提取物清除超氧自由基(O_2~一·)活性的测定 |
5.2.3 菜芙蓉花不同提取物清除DPPH自由基测定 |
5.2.4 菜芙蓉花不同提取物总还原能力的测定 |
5.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5.3.1 菜芙蓉花不同提取物对羟自由基(·OH)清除能力测定 |
5.3.2 菜芙蓉花不同提取物清除超氧自由基(O_2~一·)活性的测定 |
5.3.3 菜芙蓉花不同提取物清除DPPH自由基测定 |
5.3.4 菜芙蓉花不同提取物总还原能力的测定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3)菜芙蓉籽油的微波提取及清除自由基能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试剂与仪器 |
1.2 菜芙蓉籽油的提取 |
1.2.1 菜芙蓉籽油提取方法及出油率计算 |
1.2.2 单因素试验 |
1.2.3 正交试验 |
1.3 菜芙蓉籽油的自由基清除能力测定 |
1.3.1 清除羟自由基能力 |
1.3.2 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能力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单因素试验 |
2.1.1 萃取溶剂对出油率的影响 |
2.1.2 微波功率对出油率的影响 |
2.1.3 微波时间对出油率的影响 |
2.1.4 液料比对提取率的影响 |
2.2 正交试验 |
2.3 菜芙蓉籽油清除自由基的能力 |
2.3.1 菜芙蓉籽油清除羟自由基活性 |
2.3.2 菜芙蓉籽油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活性 |
3 结论 |
(4)槲皮素-H2O2-硼砂荧光光度法测定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与仪器 |
1.2 方法 |
1.2.1 荧光测定方法 |
1.2.2 机理 |
2 结果与讨论 |
2.1 荧光化合物的激发及发射光谱 |
2.2 测定条件的选择 |
2.2.1 温度对荧光强度的影响 |
2.2.2 缓冲盐对荧光强度的影响 |
2.2.3 缓冲盐用量对荧光强度的影响 |
2.2.4 H2O2用量对荧光强度的影响 |
2.2.5 静置时间对荧光强度的影响 |
2.2.6 干扰试验[9] |
2.3 标准曲线 |
2.4 样品溶液的制备 |
2.5 样品测定及回收率试验 |
(5)金花葵中提取生物活性物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金花葵植物简介 |
1.1.1 形态特征 |
1.1.2 主要成分 |
1.1.3 生物价值 |
1.1.3.1 可做成“榆皮面”面粉 |
1.1.3.2 药用价值 |
1.1.3.3 营养丰富 |
1.1.3.4 种子含油量高 |
1.1.4 黄酮与生物碱的开发研究 |
1.2 黄酮类化合物概述 |
1.2.1 黄酮类化合物的分布 |
1.2.2 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和分类 |
1.2.2.1 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 |
1.2.2.2 黄酮类化合物的分类 |
1.2.3 黄酮类化合物的性质 |
1.2.3.1 物理性质 |
1.2.3.2 化学性质 |
1.2.4 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方法 |
1.2.4.1 溶剂提取法 |
1.2.4.2 辅助设备提取法 |
1.2.5 黄酮类化合物的定性定量检测 |
1.2.5.1 紫外分光光度法 |
1.2.5.2 络合-分光光度法 |
1.2.5.3 荧光光度法 |
1.2.5.4 平面色谱法 |
1.2.5.5 高效液相色谱法 |
1.2.5.6 气相色谱法 |
1.2.5.7 超临界流体色谱法 |
1.2.5.8 高效毛细管电泳法 |
1.2.5.9 极谱法 |
1.2.5.10 色谱-质谱联用法 |
1.3 生物碱类化合物概述 |
1.3.1 生物碱类化合物的分布 |
1.3.2 生物碱类化合物的结构与分类 |
1.3.2.1 生物碱类化合物的结构 |
1.3.2.2 生物碱类化合物的分类 |
1.3.3 生物碱类化合物的性质 |
1.3.3.1 生物碱类化合物的物理性质 |
1.3.3.2 生物碱类化合物的化学性质 |
1.3.4 生物碱类化合物的提取方法 |
1.3.4.1 溶剂提取法 |
1.3.4.2 辅助设备提取法 |
1.3.4.3 生物碱粗提液的纯化方法 |
1.3.5 生物碱类化合物的定性定量检测 |
1.3.5.1 显色反应 |
1.3.5.2 沉淀反应 |
1.3.5.3 生物碱含量测定方法 |
1.4 对照品简介 |
1.4.1 芦丁简介 |
1.4.1.1 芦丁的结构及特性 |
1.4.1.2 芦丁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
1.4.2 槲皮素简介 |
1.4.2.1 槲皮素的结构和特性 |
1.4.2.2 槲皮素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
第二章 金花葵中黄酮的提取研究 |
2.1 引言 |
2.2 材料和仪器 |
2.2.1 仪器 |
2.2.2 药品 |
2.3 回归正交设计法优化金花葵中黄酮的提取工艺 |
2.3.1 回归正交设计法优化超声波强化乙醇浸提时金花葵茎中黄酮的提取工艺 |
2.3.1.1 金花葵样品中黄酮的测定方法 |
2.3.1.2 单因素实验 |
2.3.1.3 回归正交设计法优化金花葵茎中黄酮的提取工艺 |
2.3.2 回归正交设计法优化乙醇浸提时金花葵种子中黄酮的提取工艺 |
2.3.2.1 实验部分 |
2.3.2.2 结果与讨论 |
2.3.2.3 回归正交设计法优化金花葵种子中黄酮的提取工艺 |
2.4 薄层层析法测定金花葵中的黄酮含量 |
2.4.1 实验部分 |
2.4.1.1 标准液的制备 |
2.4.1.2 样品液的制备 |
2.4.1.3 硅胶板的活化 |
2.4.1.4 点样 |
2.4.1.5 展开 |
2.4.1.6 显色 |
2.4.2 结果与讨论 |
2.4.2.1 结果 |
2.4.2.2 方法精密度的测定 |
2.5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金花葵中的黄酮含量 |
2.5.1 实验部分 |
2.5.1.1 对照品溶液的配制 |
2.5.1.2 样品中黄酮类物质的提取 |
2.5.1.3 色谱分离分析条件 |
2.5.1.4 计算 |
2.5.2 结果与讨论 |
2.5.2.1 测定波长的选择 |
2.5.2.2 HPLC 分离条件的确定 |
2.5.2.3 样品中黄酮类化合物的定性 |
2.5.2.4 标准工作曲线 |
2.5.2.5 精密度试验 |
2.5.2.6 稳定性试验 |
2.5.2.7 重复性试验 |
2.5.2.8 回收率试验 |
2.5.3 样品中黄酮的测定 |
2.6 小结 |
第三章 金花葵中生物碱的提取工艺及定性分析 |
3.1 引言 |
3.2 仪器与药品 |
3.2.1 仪器 |
3.2.2 药品 |
3.2.3 实验部分 |
3.2.3.1 原料预处理 |
3.2.3.2 金花葵种子中的生物碱的提取步骤 |
3.2.3.3 金花葵种子中生物碱的测定方法 |
3.2.4 结果与讨论 |
3.2.4.1 单因素实验 |
3.2.4.2 回归正交设计法优化金花葵种子中生物碱的提取工艺 |
3.3 薄层层析法定性分析金花葵中的生物碱 |
3.3.1 实验部分 |
3.3.1.1 样品液的制备 |
3.3.1.2 硅胶板的活化 |
3.3.1.3 点样 |
3.3.1.4 展开 |
3.3.1.5 显色 |
3.3.2 结果与讨论 |
3.4 小结 |
第四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回归正交试验法优化菜芙蓉茎中总黄酮的提取工艺(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原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2.1 绘制芦丁标准曲线 |
1.2.2 乙醇浸提法提取菜芙蓉中的总黄酮[6] |
1.2.3 回归正交试验设计 |
1.2.4 薄层层析法鉴定样品中黄酮的组分 |
1.2.5 高效液相色谱法鉴定样品中黄酮的组分 |
2 回归正交试验设计法确定黄酮类物质最佳提取条件 |
2.1 试验因素对黄酮类物质提取率的影响 |
2.2 零水平试验验证回归方程的拟合程度 |
2.3 快速登高试验法确定提取黄酮类物质的最优区域 |
2.4 最优区域中的回归正交试验确定最佳提取条件 |
3 薄层层析法鉴定样品中黄酮的组分 |
4 高效液相色谱法鉴定样品中黄酮的组分 |
5 结 论 |
(7)菜芙蓉中黄酮的提取及检测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菜芙蓉简介 |
1.1.1 形态特征 |
1.1.2 生物营养价值 |
1.1.3 黄酮开发研究 |
1.2 黄酮类化合物概述 |
1.2.1 黄酮类化合物的分布 |
1.2.2 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和分类 |
1.2.3 黄酮类化合物的性质 |
1.2.3.1 性状 |
1.2.3.2 溶解性 |
1.2.3.3 酸碱性 |
1.2.3.4 显色反应 |
1.2.3.5 金属盐类试剂的螯合反应 |
1.2.4 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 |
1.2.4.1 水提法 |
1.2.4.2 有机溶剂提取法 |
1.2.4.3 碱提取酸沉淀法 |
1.2.4.4 酶法 |
1.2.4.5 超临界流体萃取法 |
1.2.4.6 超声波提取法 |
1.2.4.7 微波提取法 |
1.2.4.8 半仿生提取技术 |
1.2.5 黄酮类化合物的定性定量检测 |
1.2.5.1 紫外分光光度法 |
1.2.5.2 络合-分光光度法 |
1.2.5.3 荧光光度法 |
1.2.5.4 平面色谱法 |
1.2.5.5 高效液相色谱法 |
1.2.5.6 气相色谱法 |
1.2.5.7 超临界流体色谱法 |
1.2.5.8 高效毛细管电泳法 |
1.2.5.9 极谱法 |
1.2.5.10 色谱-质谱联用法 |
1.2.6 芦丁简介 |
1.2.6.1 芦丁的结构及特性 |
1.2.6.2 芦丁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
1.2.7 槲皮素简介 |
1.2.7.1 槲皮素的结构和特性 |
1.2.7.2 槲皮素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
1.3 荧光方面的基本理论 |
1.3.1 荧光过程 |
1.3.2 荧光产生的必要条件 |
1.3.3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与荧光的关系 |
1.4 本实验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响应曲面法优化菜芙蓉的黄酮的提取工艺 |
2.1 引言 |
2.2 仪器与试剂 |
2.2.1 仪器 |
2.2.2 试剂 |
2.3 实验部分 |
2.3.1 原料预处理 |
2.3.2 菜芙蓉中粗脂肪的提取 |
2.3.2.1 提取流程 |
2.3.2.2 粗脂肪含量计算 |
2.3.3 菜芙蓉中的黄酮的提取方法 |
2.3.3.1 提取工艺 |
2.3.3.2 提取步骤 |
2.3.4 菜芙蓉中黄酮的测定方法 |
2.3.4.1 测定方法原理 |
2.3.4.2 芦丁吸收波长的选择 |
2.3.4.3 芦丁标准曲线的绘制 |
2.3.4.4 提取液中黄酮的测定 |
2.3.4.5 菜芙蓉中黄酮提取率的计算 |
2.3.5 单因素实验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菜芙蓉中粗脂肪的含量 |
2.4.2 芦丁标准工作曲线 |
2.4.3 单因素实验 |
2.4.3.1 乙醇浓度(X1)的选择 |
2.4.3.2 浸提时间(X2)的选择 |
2.4.3.3 浸提温度(X3)的选择 |
2.4.3.4 液料比(X4)的选择 |
2.4.4 响应曲线法优化菜芙蓉中黄酮的提取工艺 |
2.4.4.1 响应曲面分析因素的水平与试验结果 |
2.4.4.2 回归方程方差分析和回归系数显着性检验 |
2.4.5 菜芙蓉中提取黄酮工艺的响应曲面分析与优化 |
2.4.6 菜芙蓉中黄酮提取的优化与验证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荧光光度法测定菜芙蓉中的芦丁含量 |
3.1 引言 |
3.2 仪器与试剂 |
3.2.1 仪器 |
3.2.2 试剂 |
3.3 实验方法 |
3.3.1 试剂的配置 |
3.3.2 荧光强度的测定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实验机理探讨 |
3.4.2 荧光化合物的激发及发射光谱 |
3.4.3 测定条件的选择 |
3.4.3.1 温度对荧光强度的影响 |
3.4.3.2 缓冲盐对荧光强度的影响 |
3.4.3.3 铁氰化钾对荧光强度的影响 |
3.4.3.4 硼砂对体系强度的影响 |
3.4.3.5 静置时间对荧光强度的影响 |
3.4.4 共存离子的干扰 |
3.4.5 标准工作曲线 |
3.4.6 重现性实验 |
3.5 样品分析 |
3.5.1 样品溶液的制备 |
3.5.2 样品测定及精密度试验 |
3.5.3 加标回收率试验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荧光光度法测定菜芙蓉中的槲皮素含量 |
4.1 引言 |
4.2 仪器与试剂 |
4.2.1 仪器 |
4.2.2 试剂 |
4.3 实验方法 |
4.3.1 试剂的配置 |
4.3.2 荧光强度的测定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测定波长的选择及机理探讨 |
4.4.2 测定条件的选择 |
4.4.2.1 温度对荧光强度的影响 |
4.4.2.2 Al3+对荧光强度的影响 |
4.4.2.3 pH 值对荧光强度的影响 |
4.4.2.4 乙酸钠对荧光强度的影响 |
4.4.2.5 静置时间对荧光强度的影响 |
4.4.2.6 紫外光照射时间对荧光强度的影响 |
4.4.3 共存物质的干扰 |
4.4.4 标准工作曲线 |
4.4.5 重现性实验 |
4.5 样品分析 |
4.5.1 样品溶液的制备 |
4.5.2 样品测定及其精密度实验 |
4.5.3 样品回收率试验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菜芙蓉中的黄酮含量 |
5.1 引言 |
5.2 仪器与试剂 |
5.2.1 仪器 |
5.2.2 试剂 |
5.3 实验部分 |
5.3.1 对照品溶液的配制 |
5.3.1.1 芦丁标准储备液 |
5.3.1.2 槲皮素标准储备液 |
5.3.2 样品中黄酮类物质的提取 |
5.3.3 色谱分离分析条件 |
5.3.4 计算 |
5.4 结果与讨论 |
5.4.1 HPLC 分离条件的确定 |
5.4.2 测定波长的选择 |
5.4.3 样品中黄酮类化合物的定性 |
5.4.4 标准工作曲线 |
5.4.5 精密度试验 |
5.4.6 稳定性试验 |
5.4.7 重复性试验 |
5.4.8 回收率试验 |
5.4.9 样品中黄酮的测定 |
5.5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菜芙蓉花总黄酮的提取与抗氧化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菜芙蓉简介 |
1.2 黄酮类化合物 |
1.2.1 概述 |
1.2.2 结构分类 |
1.2.3 黄酮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及显色反应 |
1.2.4 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与纯化方法概述 |
1.2.5 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 |
1.3 国内外研究情况及立题意义 |
1.3.1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3.2 立题意义 |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菜芙蓉组成分分析 |
2.1 试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
2.1.1 试验材料与试剂 |
2.1.2 主要仪器设备 |
2.2 试验方法 |
2.2.1 水分的测定 |
2.2.2 总灰分的测定 |
2.2.3 蛋白质的测定 |
2.2.4 粗脂肪的测定 |
2.2.5 部分矿物质元素的测定 |
2.2.6 菜芙蓉不同部位总黄酮含量的测定 |
2.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2.3.1 水分含量 |
2.3.2 灰分含量 |
2.3.3 蛋白质含量 |
2.3.4 粗脂肪含量 |
2.3.5 部分矿物元素的含量 |
2.3.6 菜芙蓉不同部位总黄酮的含量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菜芙蓉花总黄酮的提取与纯化工艺研究 |
3.1 试验材料和仪器设备 |
3.1.1 试验材料与试剂 |
3.1.2 主要仪器设备 |
3.2 试验方法 |
3.2.1 菜芙蓉花总黄酮测定方法的建立 |
3.2.2 菜芙蓉花总黄酮提取工艺优化 |
3.2.3 菜芙蓉花总黄酮纯化研究 |
3.2.4 菜芙蓉花总黄酮提取液高效液相色谱分析 |
3.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3.3.1 菜芙蓉花总黄酮检测波长的确定 |
3.3.2 芦丁标准曲线的绘制 |
3.3.3 菜芙蓉花总黄酮提取工艺优化结果 |
3.3.4 菜芙蓉花总黄酮纯化结果 |
3.3.5 菜芙蓉花总黄酮提取液高效液相色谱分析图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菜芙蓉花总黄酮的抗氧化活性研究 |
4.1 试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
4.1.1 试验材料与试剂 |
4.1.2 主要仪器设备 |
4.2 试验方法 |
4.2.1 Schaal烘箱法测定菜芙蓉花总黄酮抗氧化活性 |
4.2.2 DPPH·比色法测定菜芙蓉花总黄酮的抗氧化活性 |
4.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4.3.1 Schaal烘箱法测定菜芙蓉花总黄酮抗氧化结果 |
4.3.2 DPPH·比色法测定菜芙蓉花总黄酮的抗氧化结果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主要结论 |
5.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10)菜芙蓉花中总黄酮的提取及含量测定(论文提纲范文)
1 仪器与材料 |
2 实验方法 |
2.1 材料的处理 |
2.2 标准曲线的制作 |
2.3 菜芙蓉花总黄酮含量的测定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单因素试验 |
3.1.1 浸提温度对提取黄酮类效果的影响 |
3.1.2 乙醇对提取黄酮类效果的影响 |
3.1.3 提取时间对提取黄酮类效果的影响 |
3.1.4 液料比对提取黄酮类效果的影响 |
3.2 正交实验 |
4 结 论 |
四、珍稀植物良种——菜芙蓉(论文参考文献)
- [1]金花葵籽中油的亚临界萃取工艺及籽粕的品质研究[D]. 孔令军. 郑州大学, 2016(02)
- [2]菜芙蓉花总黄酮的提取分离及活性研究[D]. 王明珠. 河北科技大学, 2015(07)
- [3]菜芙蓉籽油的微波提取及清除自由基能力研究[J]. 仇燕. 食品科学, 2010(12)
- [4]槲皮素-H2O2-硼砂荧光光度法测定方法的研究[J]. 梅洪睿,云霞,王安良,杨红,樊志鹏.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09(03)
- [5]金花葵中提取生物活性物质的研究[D]. 梅洪睿. 大连工业大学, 2009(08)
- [6]回归正交试验法优化菜芙蓉茎中总黄酮的提取工艺[J]. 梅洪睿,云霞,杨红,徐菲,高玉峰. 大连工业大学学报, 2008(04)
- [7]菜芙蓉中黄酮的提取及检测方法的研究[D]. 王安良. 大连工业大学, 2008(06)
- [8]槲皮素—钨(Ⅳ)荧光体系的研究及其应用[J]. 车仁国,王安良. 中国食品工业, 2007(10)
- [9]菜芙蓉花总黄酮的提取与抗氧化活性研究[D]. 夏文宽. 江苏大学, 2007(05)
- [10]菜芙蓉花中总黄酮的提取及含量测定[J]. 仇燕.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20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