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人文素质的视角审视高职学生的业余生活——对我校学生业余生活调查的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王珍[1](2018)在《改善中职学生业余生活的必要性与实施》文中研究指明中职学生的业余生活是指在除了上课和实验、实训之余的生活,其主要是使紧张的学习生活而产生的疲劳得到放松,起到调节和释放学习压力作用,可以使学生获得非课本所学知识,以弥补在普通课堂教学中所学不到的新知识和技能。现阶段中职生除了上课和实训教学的时间安排外,其课余的时间也很充裕,课余的生活内容也比较丰富,但由于中职学生自身的性格和习惯,自控能力不足,所以在课余生活的安排上存在着依赖性和跟风性。本文正是依据中职学生这一特点,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总结分析中职学生在安排业余生活的项目类型和活动的实施情况,来论证中职学生业余生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最终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对策,合理安排中职学生的业余生活的活动内容,以促进中职学生自身更好的成长。
王昕[2](2017)在《中职学校住校生课余生活现状调查研究 ——以兰州XX中专为例》文中认为中等职业学校,是实施中等职业教育的学校,招生对象是初中毕业生和具有初中同等学历的人员,基本学制为三年。本研究中的课余生活是指在正常教学计划规定的学习时间外,学生自由从事各种活动的总称,是学生校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职生中有很大一部分学生是住校生,他们学习压力小,学习习惯、自控能力相对差,课余时间多,这就使得他们的课余生活面临许多挑战。本研究选取兰州XX中专副校长、教育处主任,涉及住校生的机电专业、计算机专业、数控专业、焊接专业、汽修专业、学前教育专业等六个专业的班主任老师和住校生,以及一位负责男生宿舍的宿管老师和一位负责女生宿舍的宿管老师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从时间安排、内容设置、活动形式、认知评价等四个维度对中职学校住校生的课余生活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1.住校生课余时间充足,但缺乏合理、有效的利用。2.住校生课余生活内容单调,兴趣缺乏,不健康的课余生活方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负面影响很大,尤其是网络。3.课余活动形式单一,学校、家庭、社会各方对学生的课余生活缺乏指导和组织。4.课余活动场地缺乏及器材利用率不高。5.课余生活缺乏实质性评价和反馈机制。据此,本研究最终提出以下相关建议,进一步提高中职学校住校生课余生活质量:1.充分有效的利用住校生的课余时间,比如早自习前、下午放学后到上晚自习前以及晚自习开展一些丰富多样的课余活动。2.制定分级别的课余活动制度,从根本上重视和保障课余活动的顺利开展。学校制定校级制度,每班开学初上报本班学期课余活动计划。3.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在体育课上加强对学生的训练,尽量使每位学生都有一项体育技能,在课余活动时能充分施展。充分利用学校的社团活动,加强学生的参与性,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4.严格控制学生手机的使用,加强宿舍管理,严禁学生通宵玩手机不睡觉。5.向学生免费开放图书阅览室,增加课外活动场地和活动器材的使用。6.建立学生的课余生活反馈机制,提高对课余生活的认知和评价。
孟庆英[3](2017)在《中等职业学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唐山市四所中职学校为例》文中认为素质教育在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当前我国中职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中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当前,我国正处于产业转向升级,产业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对劳动者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培养中职学生技术技能的同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已成为中等职业教育健康持续发展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首先明确了人文素质教育的概念和人文素质教育在中职学校教育中的重要性;其次对迁安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路南区职业技术学校、唐海县职教中心、古冶区职教中心四所中职学生人文素质情况进行调研分析,调研内容包括:1.学生对人文素质教育情况的调查。2.教师对中职生人文素质总体水平的调查。3.企业对中职生人文素质需求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中职学校人文素质教育存在人文知识有待提高、人文精神需要加强、人文思想道德素质尚待提升及人文教育方法薄弱等方面问题。究其原因主要由社会环境、就业环境、中职学校教育现状、教师及学生自身情况等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最后,结合唐山四所中职学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现实情况,提出了具体的优化措施:1.社会层面:对接社会实践开展人文素质教育,在企业实习环节渗透人文素质教育。2.学校层面:树立全新教育观念,强化素质教育意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氛围;合理地利用网络资源来提高学生素养;通过以职业活动为导向开设综合素质课程等。3.教师层面:通过培训等途径提高教师人文素质水平,教师主动提升自身素养,加强班主任队伍的建设等。4.从学生自身层面来提高人文素质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要,不断深化人文素质教育改革,结合本地区域文化特点,不断创新人文素质教育的方法和途径,为中等职业学校发展提供动力和活力。
张帆[4](2016)在《我国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人文素质培养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社会发展呈现出“新常态”,竞技体育试图通过自身“微调”来优化备受诟病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进程也逐渐遭遇瓶颈,尽管国家通过出台相应政策措施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归根结底诸如对金牌和物质利益的一元化强烈追求,使运动员主体地位日趋下降,尤其是淡化主体精神、人生价值等人文素质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未有根本改变。鉴于此,对我国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人文素质培养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应是现代竞技体育发展的本质要求与未来趋势。本研究以理论与实证、量化与质化相结合,以“培养出来什么”、“什么影响培养”、“如何进行培养”三个核心关键词为指引,将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人文素质培养分为三个研究。研究一运用模糊德尔菲法、模糊层次分析法建构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人文素质指标体系,并采用决策试验与实验评估法、折衷排序法进行各指标的影响关系及达到理想绩效的优劣比较;研究二采取分层随机抽样方法,选取45所“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约1000名后备人才作为研究样本,以建构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人文素质影响因素模型;研究三则在前述两个研究成果基础上,辅以实地调查及专家访谈等方法,建构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人文素质良性发展的教育路径。获致结论如下:1、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人文素质指标体系建构方面(1)指标体系结构上包含4个一级指标、21个二级指标、65个三级指标、111项观测点。4个一级指标为“人文知识”、“人文思想”、“人文方法”、及“人文精神”等。其中以“人文精神”指标权重比率(30%,30%)为最高;“人文精神”指标中心度(8.59)与原因度(0.09)为最高;“人文知识”指标绩效排序(7.85)最佳与差距值(0.21)最小。(2)各一级指标及各次指标之间亦具有中度以上的相关性,但评定委员、竞技体校成员及兼具两者身份的人员对整体指标及“人文知识”、“人文思想”、“人文方法”、“人文精神”等一级指标的评价有显着性差异存在。2、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人文素质影响模型建构方面(1)“家庭因素”、“社会因素”会直接对人文素质产生效果,而且也会间接通过“人际因素”因素的中介作用,同时对人文素质产生效果。(2)“学校因素”、“人际因素”会直接对人文素质产生效果,但不会通过其他影响因素的作用,对人文素质产生间接效果。(3)“学训因素”不会直接对人文素质产生效果,而是通过“人际因素”的作用后,才会对人文素质产生效果。(4)“表现因素”不会对“人文素质”产生效果,也不会通过其他影响因素的作用,对人文素质产生间接效果。(5)“家庭动力学理论”、“差别接触理论”与“需求-压力理论”于本研究中可获得验证,至于“一般紧张理论”仅获得结果的部分支持。3、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人文素质教育路径方面(1)部分青少年运动员存在竞技理想模糊、人生价值取向扭曲、奥林匹克精神薄弱、运动协作精神不强、竞赛心理素质欠佳、道德人格不够高尚、自我调控能力较差、文明行为修养缺失、社会责任意识淡薄、艰苦奋斗精神匮乏等消极现象。(2)在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过程中,实施人文素质教育是青少年运动员夺标育人的助推器、人性回归的指南针、专业素质的耦合剂、体育发展的矫正器。(3)实施人文素质教育应把握好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素质教育的关系、人文素质教育与金牌主义教育的关系、人文性与职业性教育的关系。(4)实施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人文素质教育,要树立“先成人再成才”、“先育人再夺标”竞技能力与人文素质并重的人才培养理念;要激活文化教学与专项训练、文化教师与专项教练之间的2种联动;要重塑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体系、内容体系实施体系等3类体系;要处理好师资队伍、校本课程、校园环境、评价体系等4项建设。
屠晶星[5](2015)在《黄岩一职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前,中等职业教育进入了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新时期。中职学生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发挥着极大的作用。但黄岩一职校普遍存在“重技能、轻人文”的现象。功利主义思想的人才培养目标过于重视“就业导向”,造成黄岩一职校毕业生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所以,加强黄岩一职校人文素质教育研究具有理论和现实的双重意义。本文在研究大量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针对黄岩一职校的老师和学生,主要运用了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分析黄岩一职校人文素质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就发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整篇论文研究的思路和内容概括如下: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阐述了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通过对人文素质的讨论,阐述了人文素质教育的概念和理论基础。第二部分以黄岩一职校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等实证方法,分析学生自身的人文素质状况、了解学生对人文素质教育的认识与态度、明确学生对人文素质教育的现实需求和学校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状况。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是在总结调查材料、把握中职学生总体素质的基础上,分析了黄岩一职校人文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并从社会、家庭、学校、教师队伍和学生自身等五个方面对制约黄岩一职校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原因进行分析。第五部分针对问题,提出了改变黄岩一职校办学观念、切实加强黄岩一职校教师队伍建设、完善黄岩一职校教学体系、拓展黄岩一职校人文素质教育空间这四个对策达到完善黄岩一职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
王红[6](2014)在《浅谈引导中职医学生业余生活的策略》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从巩固专业知识、提高人文素养、技能训练、培养文体兴趣、社会实践等方面着手,引导学生的业余生活向积极、健康方向发展,提升学生业务及人文综合素质。
龚艳红[7](2014)在《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课余生活的引导策略初探》文中研究指明据调查,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课余生活主要以上网、睡觉、逛街为主。为帮助学生合理有序的安排自己的课余生活,养成良好的自学、自我规划、合理的运用时间的能力;培养学生有效地利用学校的有利环境和资源,使得学习与实践的时间分配达到最佳化。本文从巩固专业知识、提高人文素养、技能训练、培养文体兴趣、社会实践等方面入手,采取启发诱导方式,潜移默化地引导、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安排课余时间,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人生增添无穷的乐趣;也有利于建立学生的自信心,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张丽娟[8](2014)在《民办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民办高职院校作为我国高职教育的一种重要办学类型,与公办高职院校一样,重点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和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社会和用人单位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素质提出了更全面的要求,高职教育必然要按照国家教育改革的战略主题,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人文素质教育包括人文知识、人文思想、人文方法与人文精神的教育,是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一环。人文素质教育能促进学生的自我认识和自我教育,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中,与专业教育共同承担着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重任。本研究以民办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为对象,通过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访谈法、行动研究法进行研究。以江苏省内三所民办高职院校为基础,展开人文素质教育情况调查研究,分析其中的经验与不足;选取院校的教职工、在校学生、毕业生、校企合作单位管理人员进行访谈,为研究提供实证基础,并丰富对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认识,同时结合笔者工作实践,不断收集第一手信息,积累研究资料,并将研究思路用于指导教育教学实践,进行实践验证。通过研究,本研究认为,在当前民办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有偏差,人文素质教育未得到充分实践;师资队伍不能满足人文素质教育的需要;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校园文化建设滞后,文化氛围不够浓厚。针对上述问题,从民办高职院校内部建设出发,本研究提出了改进民办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对策,主要有:以民办高职院校灵活的管理机制为助推器,增强人文素质教育内驱力;以提升教师人文素质教育实施能力为目标,多途径建设高素质的民办高职师资队伍;以自主性课程设置为重点,构建提升学生基础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以民办教育公益性为主导价值取向,建设具有民办高职特色的校园文化等,试图贴近民办高职院校的办学实际,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可行的人文素质教育思路。
张良[9](2012)在《职业素质本位的高职教育课程建构研究》文中指出课程作为育人的方案和载体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关键。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要实现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的伟大使命,就必须重视课程建构问题并就此展开系统、深入的研究。本研究根据新时期、新形势下国际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和我国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结合高职教育接受群体的整体特征,针对高职教育中一定范围内存在的知识本位课程和目前正在广泛推行的能力本位课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和不足,依据相关的教育学原理,提出了职业素质本位是我国高职教育课程建构的理性选择的观点,阐述了职业素质本位的高职教育课程建构的方策,对职业素质本位的高职教育课程作了总体构划并尝试进行了初步构建。研究结果对深化我国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确保我国高职教育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促进学生职业生涯的和谐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本研究共分六个部分:第一部分,引论。阐述了研究的缘起、意义并对相关概念作了界定,对本课题研究的现状和相关文献作了梳理,概要介绍了研究的思路和方法。第二部分,趋势把握。通过对二战后国际职业教育课程变革历程的回顾和分析,认为二战后国际职业教育课程变革出现了课程价值取向走向社会需要与个人发展的统一、课程目标从工作指向转向生涯指向、课程内容从学科体系转向职业岗位、课程实施从封闭孤立转向开放衔接、课程重心由单一技能转向职业素质、课程管理从刚性规定转向弹性选择等基本走向;通过对MES、CBE、TAFE、BTEC、双元制和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领域等国际职业教育典型课程模式的分析,获得了重要启示:注重职业素质是国际职业教育课程变革的总体发展趋势。第三部分,现状审视。对我国高职教育课程的现状进行了审视,认为现行我国高职教育课程中存在课程目标定位模糊、课程体系结构失衡、课程实施方式落后、课程评价机制简单和课程资源配置不当等弊端;对我国高职教育课程建构与实施中存在的知识本位、能力本位和人格本位等课程的价值取向进行了分析并分别指出其偏颇之处,认为课程建构价值取向的偏颇导致了我国高职教育素质教育的缺失,我国高职教育课程建构需要一种新的课程理念来统整和指导。第四部分,理念确立。在分析职业素质及其构成的基础上,阐释了职业素质本位的基本内涵,并从知识经济发展、人力资源强国建设、适应职场频繁变更和应对激烈就业竞争等角度论证了职业素质本位的高职教育课程建构的必要性;从全面发展、生涯发展、终身教育和素质教育等理论视角论证了职业素质本位的高职教育课程建构的合理性;从职业素质本位课程建构的学术研讨、实践尝试、职场对职业素质本位课程建构的高度重视、高职院校办学条件的日渐改善和高职学生提升整体素质的现实需求等角度,论证了职业素质本位的高职教育课程建构的可能性,指出职业素质本位是我国高职教育课程建构价值取向的理性选择。第五部分,方策阐释。就职业素质本位高职教育课程建构的方策展开思考,论述了建构职业素质本位的高职教育课程应当遵循的职业性、整合性、合作性、动态性、衔接性和模块化等原则;阐释了建构职业素质本位的高职教育课程应当采取的以综合素质的提高为目标,以学生的生涯发展为主线,以就业市场的需要为导向,以学生的知能准备为基础,以职业能力的培养为核心,以职业技能的训练为重点的策略;探讨了建构职业素质本位的高职教育课程的着力点,即要“立足我国国情,营造‘以人为本’的学校文化”、“倡导素质教育,弱化‘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借鉴西方经验,开发‘立体多元’的课程模块”和“推动校企合作,形成围绕‘职业素质’培养的教育合力”;同时还阐述了职业素质本位的高职教育课程体系建构与实施中应处理好通用性职业素质课程、专业性职业素质课程和发展性职业素质课程等几对课程之间的关系。第六部分,体系初构。对职业素质本位的高职教育课程进行了总体构划,提出了“一种机制(基于学分制的课程管理)、两类空间(校内教学和校外教学)、三大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人格目标)、四个模块(通用性职业素质课程模块、专业基础性职业素质课程模块、专业方向性职业素质课程模块、发展性职业素质课程模块)、五类场境(产业、行业、企业、部门和岗位)和六个转变”的课程建构思路,阐述了职业素质本位的高职教育“4+1+1”模块化课程体系,即由通用性职业素质课程模块、专业基础性职业素质课程模块、专业方向性职业素质模块和发展性职业素质模块四个校内课堂教学主体模块、个校内课外实践活动课程模块和一个校外企业实践与顶岗实习课程模块共同构成职业素质本位的高职教育课程体系,并以所在高职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方案为例,进行了初步的构建尝试。
马世娜[10](2012)在《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人文素质教育是围绕人性完美而展开的如何做人的教育,它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行为习惯,是一种养成性教育。人文素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相互区别中存在内在统一,人文素质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思想政治教育是人文素质教育的价值导向,二者密不可分。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需要,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高校通识教育逐步得到重视和普及,大学生逐渐注重自身人文素质的培养。但是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仍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高校对人文素质教育重要性认识不足,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结合不紧密,人文素质教育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等,究其原因主要有市场经济削弱了高校对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视,应试教育的弊端导致人文素质教育流于形式,实用主义的价值观弱化了大学生的人文追求。高校教育中,应重视人文素质教育的作用,可以通过更新思想政治教育观念,改革教学体系,提高教育者的人文素质水平、充分调动受教育者的主动性、创设良好的人文学习环境几个方面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促进人文素质教育学科的现代化和科学化。
二、从人文素质的视角审视高职学生的业余生活——对我校学生业余生活调查的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人文素质的视角审视高职学生的业余生活——对我校学生业余生活调查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改善中职学生业余生活的必要性与实施(论文提纲范文)
1中职学生业余生活现状的调查 |
2根据调查情况开展相应的活动 |
3实施业余生活的活动对于学生的必要性 |
4通过研究总结出的具有创新特色的组织方法 |
(2)中职学校住校生课余生活现状调查研究 ——以兰州XX中专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研究缘起 |
(二) 研究目的 |
(三) 研究意义 |
1. 理论意义 |
2. 实践意义 |
(四) 文献综述 |
1. 文献检索情况 |
2. 核心概念的界定 |
3. 国内研究综述 |
4. 对已有研究的反思 |
(五) 研究过程与方法 |
1. 研究过程 |
2. 研究对象 |
3. 研究方法 |
第一章 住校生课余生活现状调查 |
第一节 制度建设现状 |
第二节 时间安排现状 |
第三节 内容设置现状 |
第四节 活动形式现状 |
第五节 认知评价现状 |
第二章 住校生的课余生活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一节 存在的问题 |
第二节 原因分析 |
第三章 提升住校生课余生活质量的对策与建议 |
第一节 制度建设 |
第二节 时间安排 |
第三节 内容设置、活动形式 |
第四节 评价体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3)中等职业学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唐山市四所中职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的依据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相关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1.4 核心概念界定 |
1.4.1 人文素质教育的概念及内容 |
1.4.2 中职学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 |
1.5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5.1 研究思路 |
1.5.2 研究方法 |
1.6 本文创新点 |
第二章 中等职业学校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
2.1 国家教育政策的要求 |
2.1.1 《教育法》的规定 |
2.1.2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的要求 |
2.1.3 培育职业精神和工匠精神的要求 |
2.2 人与社会发展的需要 |
2.2.1 国家和谐、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
2.2.2 学生自我成长、健全人格的需要 |
第三章 中职学校人文素质教育现状 |
3.1 调研基本情况 |
3.1.1 调查目的 |
3.1.2 调查方法 |
3.1.3 调查对象 |
3.1.4 调查问卷设计 |
3.1.5 调查过程 |
3.2 调查结果分析 |
3.2.1 学生关于人文素质教育情况调查结果分析 |
3.2.2 教师对中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情况的调查结果分析 |
3.2.3 企业对中职生人文素质需求的调查结果分析 |
3.3 中职学校人文素质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
3.3.1 人文知识教育尚待提高 |
3.3.2 人文精神教育不到位 |
3.3.3 人文思想素质教育有待加强 |
3.3.4 人文方法教育环节薄弱 |
3.4 中职学校人文素质教育缺失的原因分析 |
3.4.1 社会环境对人文素质教育的影响 |
3.4.2 学校对人文素质教育的影响 |
3.4.3 教师对人文素质教育的影响 |
3.4.4 学生对人文素质教育的影响 |
第四章 优化中职学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对策 |
4.1 从社会活动层面提高人文素质教育 |
4.1.1 开展多种社会实践提升人文素质教育 |
4.1.2 在企业实习环节渗透人文素质教育 |
4.2 从学校内部建设层面来提高人文素质教育 |
4.2.1 更新教育理念,强化素质教育意识 |
4.2.2 优化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加强人文素质教育 |
4.2.3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氛围 |
4.2.4 合理利用网络资源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
4.2.5 以职业活动为导向开设综合素质课程 |
4.3 从教师层面来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
4.3.1 教师要具有较高的人文素质水平 |
4.3.2 教师主动提升自身素养 |
4.3.3 加强班主任队伍的建设 |
4.4 从学生层面来提高自身人文素养 |
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学生调查问卷 |
2.教师调查问卷 |
3.企业调查问卷 |
致谢 |
(4)我国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人文素质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人文素质相关研究 |
1.2.2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培养 |
1.2.3 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人文素质教育 |
1.3 研究应用价值 |
1.3.1 为相关职能部门提供决策参考 |
1.3.2 为培养主体学校提供借鉴素材 |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人文素质 |
2.1.2 人文素质教育 |
2.1.3 指标体系 |
2.1.4 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 |
2.1.5 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 |
2.2 理论基础 |
2.2.1 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人文素质指标体系的方法论 |
2.2.2 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人文素质发展偏差影响因素的理论观点 |
2.2.3 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人文素质教育路径的理论观点 |
3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3.1 研究思路 |
3.1.1 掣肘的根源 |
3.1.2 转轨的捩点 |
3.1.3 困境的消弭 |
3.2 技术路线 |
3.2.1 准备阶段 |
3.2.2 执行阶段 |
3.2.3 完成阶段 |
4 研究一: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人文素质指标体系建构 |
4.1 研究目标与内容 |
4.1.1 研究目标 |
4.1.2 研究内容 |
4.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4.2.1 研究对象 |
4.2.2 研究方法 |
4.3 研究架构 |
4.3.1 建构指标体系 |
4.3.2 指标体系调查 |
4.4 研究工具 |
4.4.1 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人文素质指标体系初步建构 |
4.4.2 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人文素质指标体系问卷初稿审查与修改 |
4.4.3 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人文素质指标体系问卷实施程序 |
4.5 资料处理 |
4.5.1 数据处理 |
4.5.2 数据分析 |
4.6 结果与分析 |
4.6.1 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人文素质指标体系专家意见整合分析 |
4.6.2 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人文素质指标体系权重分配分析 |
4.6.3 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人文素质指标体系影响关系分析 |
4.6.4 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人文素质指标体系绩效排序分析 |
4.6.5 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人文素质指标体系实证调查分析 |
4.7 讨论 |
4.7.1 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人文素质指标体系建构结果 |
4.7.2 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人文素质指标体系相对权重关系结果 |
4.7.3 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人文素质指标体系的指标绩效及影响关系 |
4.7.4 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人文素质指标体系实证研究结果 |
5 研究二: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人文素质影响模型建构 |
5.1 研究目标与内容 |
5.1.1 研究目标 |
5.1.2 研究内容 |
5.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5.2.1 研究对象 |
5.2.2 研究方法 |
5.3 研究架构 |
5.3.1 自变量 |
5.3.2 中介变量 |
5.3.3 因变量 |
5.4 研究假设 |
5.5 研究工具 |
5.5.1 研究工具撰拟说明 |
5.5.2 研究工具内容说明 |
5.5.3 研究工具检验 |
5.6 资料处理 |
5.6.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5.6.2 卡方检验 |
5.6.3 t检验 |
5.6.4 单因子方差分析 |
5.6.5 探索性因子分析 |
5.6.6 信度分析 |
5.6.7 线性结构方程模型 |
5.7 结果与分析 |
5.7.1 研究样本暨人文素质现状分析 |
5.7.2 影响因素模型分析 |
5.8 讨论 |
5.8.1 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人文素质影响因素 |
5.8.2 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人文素质影响模型 |
5.8.3 相关理论支持结果 |
6 研究三: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人文素质教育路径建构 |
6.1 研究目标与内容 |
6.1.1 研究目标 |
6.1.2 研究内容 |
6.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6.2.1 研究对象 |
6.2.2 研究方法 |
6.3 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人文素质教育路径建构应把握的关系 |
6.3.1 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素质教育的关系 |
6.3.2 人文素质教育与金牌主义教育的关系 |
6.3.3 人文性教育与职业性教育的关系 |
6.4 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人文素质教育路径建构应做出的选择 |
6.4.1 从根本上转变竞技运动功利主义的偏颇价值观 |
6.4.2 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阶段呼唤人文素质的教育 |
6.4.3 建构科学的人文素质教育路径 |
6.5 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人文素质“1234”教育路径 |
6.5.1 一个理念 |
6.5.2 二种联动 |
6.5.3 三类体系 |
6.5.4 四项建设 |
7 综合讨论 |
7.1 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人文素质指标体系的价值判断 |
7.1.1 掌握初步的文化知识(人文知识) |
7.1.2 掌握为人的基本道理(人文思想) |
7.1.3 学会必要的处事能力(人文方法) |
7.1.4 形成稳定的体育精神(人文精神) |
7.2 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人文素质影响模型的理性认识 |
7.2.1 人文素质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
7.2.2 人文素质发展偏差的主要成因 |
7.3 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人文素质教育路径的现实选择 |
7.3.1 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夺标育人的助推器 |
7.3.2 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人性回归的指南针 |
7.3.3 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专业素质的耦合剂 |
7.3.4 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体育发展的矫正器 |
7.4 本研究的局限与未来研究方向 |
7.4.1 在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人文素质指标体系方面 |
7.4.2 在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人文素质影响模型方面 |
7.4.3 在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人文素质教育路径方面 |
8 研究结论 |
8.1 本研究指标体系可概括后备人才人文素质发展的指标要素 |
8.2本研究影响模型可勘查后备人才人文素质发展的影响机制 |
8.3 本研究教育路径可提供后备人才人文素质发展的教育策略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5)黄岩一职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导论 |
(一) 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1. 研究的背景 |
2. 研究的意义 |
(二) 课题研究综述 |
1. 国外研究综述 |
2. 国内研究现状 |
(三) 相关概念的界定与理论基础 |
1. 相关概念界定 |
2. 相关理论概述 |
(四) 研究思路和方法 |
二、黄岩一职校人文素质教育现状的调查 |
(一) 调查的设计及基本过程 |
1. 调查的目的和方法 |
2. 调查设计和样本选择 |
(二) 黄岩一职校学生自身人文素质状况调查 |
1. 思想道德方面 |
2. 人文知识方面 |
3. 人文能力方面 |
4. 人文精神方面 |
(三) 学生对人文素质教育的认识与态度调查 |
1. 黄岩一职校学生对人文素质教育的认识 |
2. 黄岩一职校学生对人文素质教育的态度 |
(四) 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现实需求及学校开展状况调查 |
1. 黄岩一职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现实需求状况 |
2. 黄岩一职校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状况 |
3. 黄岩一职校社团及活动开展情况 |
三、黄岩一职校人文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
(一) 人文素质教育未受重视 |
(二) 人文教育师资力量薄弱 |
(三) 人文课程设置不科学 |
(四) 教学方法单一陈旧 |
(五) 学生自身人文素质欠缺 |
四、黄岩一职校人文素质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 社会对人文教育的冲击 |
(二) 家庭人文教育迟缓 |
(三) 学校对人文素质教育不重视 |
(四) 教师队伍现状的原因 |
(五) 学生自我发展不均衡 |
五、完善黄岩一职校人文素质教育对策的思考 |
(一) 改变黄岩一职校办学观念,强化人文意识 |
1. 改变急功近利的办学观念 |
2. 进一步强化黄岩一职校的人文素质教育意识 |
3. 树立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并重的观念 |
(二) 切实加强黄岩一职校教师队伍建设 |
1. 黄岩一职校应加强对人文类教师的关心 |
2. 增加人文类教师数量,构建合理的人文素质教育师资队伍 |
3. 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实施力度 |
4. 教师自身要努力增强人文素质 |
(三) 完善黄岩一职校教学体系,落实人文素质教育 |
1. 构建合理的黄岩一职校人文课程体系 |
2. 创新教学方法,打造高效黄岩一职校课堂 |
3. 建立考核评价体系,构建黄岩一职校人文素质评估标准 |
(四) 拓展黄岩一职校人文素质教育空间 |
1. 加快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
2. 开展校内文化活动 |
3. 强化社会实践活动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6)浅谈引导中职医学生业余生活的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一、巩固专业知识 |
二、提高人文素养 |
三、技能训练 |
四、培养文体兴趣 |
五、社会实践 |
(7)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课余生活的引导策略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一、巩固护理专业知识 |
二、提高科学人文素养 |
三、加强专业技能训练 |
四、培养文艺体育兴趣 |
五、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
六、其它方面 |
(8)民办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概念界定 |
1.3.1 民办高职院校 |
1.3.2 人文素质 |
1.3.3 人文素质教育 |
1.4 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过程 |
第2章 民办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意义和目标 |
2.1 民办高职院校和民办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 |
2.1.1 民办高职院校的特点 |
2.1.2 民办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 |
2.2 民办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意义 |
2.2.1 民办高职院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
2.2.2 民办高职院校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
2.2.3 民办高职院校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 |
2.2.4 与专业教育互相促进,共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 |
2.2.5 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社会主义合格人才的需要 |
2.3 民办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 |
第3章 民办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3.1 民办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
3.1.1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有偏差,人文素质教育未得到充分实践 |
3.1.2 师资队伍不能满足人文素质教育的需要 |
3.1.3 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
3.1.4 校园文化建设滞后,文化氛围不够浓厚 |
3.2 民办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3.2.1 对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育人实践有偏差 |
3.2.2 师资队伍不成熟,育人理念和水平不高 |
3.2.3 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缺乏质量保障 |
3.2.4 人文素质教育质量监控制度不完善 |
3.2.5 校园文化建设力度不够 |
第4章 改进民办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对策 |
4.1 以民办高职院校灵活的管理机制为助推器,增强人文素质教育内驱力 |
4.1.1 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自上而下推行人文素质教育 |
4.1.2 加强科研育人的引导和管理,提升人文素质教育的深度和价值 |
4.1.3 克服教育功利性,做好人文素质教育配套资源建设 |
4.2 以提升教师人文素质教育实施能力为目标,多途径建设高素质的民办高职师资队伍 |
4.2.1 加大教学队伍的引进、内部培养、管理和使用的力度 |
4.2.2 加强人生导师式辅导员队伍建设 |
4.2.3 加强师德教育,增强民办教育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
4.2.4 建立符合民办特点的评价激励机制,科学实施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 |
4.3 以自主性课程设置为重点,构建提升学生基础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 |
4.3.1 以提升学生人文素质为目标构建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 |
4.3.2 以培养学生人文精神为目标在专业教育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 |
4.3.3 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动力、能力和效果为目标改革教学方法 |
4.4 以民办教育公益性为主导价值取向,建设具有民办高职特色的校园文化 |
4.4.1 以人为本,确立特色办学理念,加强精神文化建设 |
4.4.2 育人为先,合理投入、利用物质文化资源建设,发挥其教育意义 |
4.4.3 加强制度文化建设,从学生特点出发实施管理育人 |
4.4.4 实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指引学生自我规划 |
4.4.5 开展专业与人文通融的校园文体活动,推进学生自我素质拓展 |
4.4.6 拓展领域,丰富社会实践活动,促进学生自我反思和进步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民办高职院校教职工访谈提纲 |
附录B 民办高职院校毕业生访谈提纲 |
附录C 民办高职院校毕业生访谈记录(部分) |
附录D 民办高职院校实习企业领导访谈记录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致谢 |
(9)职业素质本位的高职教育课程建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的缘起、意义及概念界定 |
一、研究的缘起及意义 |
二、相关概念界定 |
第二节 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
一、国际高职教育发展趋势和课程模式研究 |
二、我国高职教育课程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
三、高职教育课程建构取向和建构策略研究 |
第三节 研究思路、方法、难点及创新点 |
一、研究思路和方法 |
二、研究的难点及创新之处 |
第二章 注重职业素质:国际职业教育课程变革的趋势 |
第一节 当代国际职业教育课程变革及走向 |
一、二战后国际职业教育课程的演进 |
二、二战后国际职业教育课程变革的基本走向 |
第二节 国际职业教育典型课程模式及启示 |
一、国际职业教育典型的课程模式 |
二、国际职业教育典型课程模式的启示 |
第三章 素质教育缺失:我国高职教育课程建构之弊端 |
第一节 现行我国高职教育课程的主要缺陷 |
一、课程目标定位模糊 |
二、课程体系结构失衡 |
三、课程实施方式落后 |
四、课程评价机制简单 |
五、课程资源配置不当 |
第二节 近年我国高职教育课程建构价值取向的偏颇 |
一、知识本位课程的偏颇 |
二、能力本位课程的偏颇 |
三、人格本位课程的偏颇 |
第四章 职业素质本位:我国高职教育课程建构的理性选择 |
第一节 职业素质结构及职业素质本位的内涵 |
一、职业素质及其结构 |
二、职业素质本位的内涵 |
第二节 建构职业素质本位高职课程的必要性、合理性和可能性 |
一、建构职业素质本位高职课程的必要性 |
二、职业素质本位课程建构的合理性 |
三、建构职业素质本位课程的可能性 |
第五章 职业素质本位的我国高职教育课程建构的方策 |
第一节 建构职业素质本位的高职教育课程的原则和策略 |
一、建构职业素质本位的高职教育课程的原则 |
二、建构职业素质本位的高职教育课程的策略 |
第二节 建构职业素质本位高职教育课程的着力点及关系处理 |
一、建构职业素质本位的高职教育课程的着力点 |
二、建构职业素质本位的高职教育课程应处理的关系 |
第六章 职业素质本位的我国高职教育课程体系总体构划 |
第一节 职业素质本位的高职教育课程建构思路和基本模块 |
一、职业素质本位的高职教育课程的建构思路 |
二、职业素质本位的高职教育课程的基本模块 |
第二节 职业素质本位的高职教育课程体系初构——以湖南现 |
一、专业简介及培养目标 |
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构示例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10)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0.1 选题目的及意义 |
0.1.1 选题目的 |
0.1.2 选题意义 |
0.2 选题的研究现状 |
0.3 本文研究方法 |
0.4 本文创新之点 |
1 人文素质教育概述 |
1.1 人文素质教育概念阐释 |
1.1.1 素质 |
1.1.2 人文素质 |
1.1.3 人文素质教育 |
1.2 人文素质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
1.2.1 人文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互区别中存在内在统一 |
1.2.2 人文素质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 |
1.2.3 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价值导向 |
1.3 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意义 |
1.3.1 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
1.3.2 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需要 |
1.3.3 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 |
1.3.4 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的需要 |
2 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分析 |
2.1 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 |
2.1.1 高校通识教育逐步得到重视和普及 |
2.1.2 大学生逐渐重视自身人文素质的培养 |
2.2 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
2.2.1 高校对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
2.2.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结合不紧密 |
2.2.3 人文素质教育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 |
2.3 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缺失的原因分析 |
2.3.1 市场经济削弱了高校对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视 |
2.3.2 应试教育的弊端导致人文素质教育流于形式 |
2.3.3 实用主义的价值观弱化了大学生的人文追求 |
3 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 |
3.1 更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观念 |
3.1.1 把人文素质教育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 |
3.1.2 把传统文化的精华融入思想政治教育 |
3.2 改革教学体系 |
3.2.1 构建高校科学的人文课程设置 |
3.2.2 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
3.2.3 建立多元的教学评价体系 |
3.3 提高教育者的人文素质水平 |
3.3.1 形成扎实的人文功底 |
3.3.2 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 |
3.3.3 培养浓厚的人文情怀 |
3.4 充分调动受教育者的主动性 |
3.4.1 激发受教育者的学习自觉性 |
3.4.2 在实践中锤炼人文品质 |
3.5 创设良好的人文学习环境 |
3.5.1 整合校园文化建设 |
3.5.2 拓展活动载体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四、从人文素质的视角审视高职学生的业余生活——对我校学生业余生活调查的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改善中职学生业余生活的必要性与实施[J]. 王珍. 安徽冶金科技职业学院学报, 2018(02)
- [2]中职学校住校生课余生活现状调查研究 ——以兰州XX中专为例[D]. 王昕. 西北师范大学, 2017(03)
- [3]中等职业学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唐山市四所中职学校为例[D]. 孟庆英.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2017(02)
- [4]我国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人文素质培养研究[D]. 张帆. 华中师范大学, 2016(06)
- [5]黄岩一职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研究[D]. 屠晶星. 浙江工业大学, 2015(07)
- [6]浅谈引导中职医学生业余生活的策略[J]. 王红.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4(06)
- [7]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课余生活的引导策略初探[J]. 龚艳红. 现代企业教育, 2014(10)
- [8]民办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研究[D]. 张丽娟. 南京师范大学, 2014(01)
- [9]职业素质本位的高职教育课程建构研究[D]. 张良. 湖南师范大学, 2012(06)
- [10]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研究[D]. 马世娜. 辽宁大学, 20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