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Characterization of RuO_2+SnO_2/Ti anodes with high SnO_2-concentrations(论文文献综述)
王婧茹[1](2021)在《基于中间层改性的DSA电极的绿色制备及失活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电化学高级氧化技术(EAOPs)具有环境友好、处理性能高和操作简单等优点,是一种高效的污染物处理技术。其中,阳极是EAOPs的核心部件,相较于其它电极,形稳电极(DSA)具有高稳定性的活性涂层、电化学催化性能好和低成本等优点,已成为电化学水处理领域最佳选择之一。但DSA阳极也面临一系列挑战,如Ti基底预处理过程中化学试剂的大量使用和电极使用寿命有待提高等。因此,研发一种环境友好的钛基底预处理方法,同时提高电极稳定性对DSA电极的实际工业应用具有重大意义。鉴于此,我们研发了一种绿色且简单可行的方法,在H2和N2(摩尔比1:5)的气氛中预处理Ti基底,此过程不消耗化学试剂且无废水排放。研究发现,在750℃的温度下产生的还原态Ti O2中间层中同时存在Vo·和Ti3+,使Ti/Ti O2/Ru O2-Ir O2-Sn O2-Sb2O5阳极具有更好的稳定性和更高的电催化活性。Ru O2-Ir O2-Sn O2-Sb2O5催化剂层的最佳负载量为2.6±0.05 mg cm-2,此时Ti/Ti O2/Ru O2-Ir O2-Sn O2-Sb2O5电极的加速寿命为65 h,而传统Ti/Ru O2-Ir O2-Sn O2-Sb2O5电极的加速寿命仅为50 h。与Ti/Ru O2-Ir O2-Sn O2-Sb2O5电极相比,Ti/Ti O2/Ru O2-Ir O2-Sn O2-Sb2O5电极具有较高的析氧电位(1.42 V/SCE)和较低的析氯电位(1.12 V/SCE),这表明其电催化活性较高。加速电解实验表明,导致电极失活的主要原因是Ru O2、Ir O2、Sn O2和Sb2O5催化剂在电解液中逐渐溶解和剥落,最终导致氧化态Ti O2绝缘层的形成。实验以布洛芬作为模拟污染物,评价不同电极的催化性能。结果表明,当溶液初始p H为7.0,电流密度为20m A cm-2时,Ti/Ru O2-Ir O2-Sn O2-Sb2O5电极和Ti/Ti O2/Ru O2-Ir O2-Sn O2-Sb2O5电极对布洛芬的去除效率在120 min分别达到84%和96%。采用阳极氧化法在Ti基底上原位生长高度有序的TiO2纳米管阵列(Ti O2-NTs)。本文在H2和N2(摩尔比1:5)的还原气氛中,在450℃下对Ti O2-NTs进行热处理,发现还原改性后的Ti O2-RNTs具有很大的比表面积,为催化剂提供了更多的锚定位点。采用溶胶-凝胶法将Ru O2-Ir O2-Sn O2-Sb2O5分别嵌入到Ti O2-NTs和Ti O2-RNTs中形成Ti/Ti O2-NTs/Ru O2-Ir O2-Sn O2-Sb2O5电极和Ti/Ti O2-RNTs/Ru O2-Ir O2-Sn O2-Sb2O5电极,并从表面形态、晶体结构、电化学性能、稳定性和有机污染物降解性能等方面进行比较。Ti/Ti O2-RNTs/Ru O2-Ir O2-Sn O2-Sb2O5电极具有致密和光滑的表面。此外,在相同的试验条件下,Ti/Ti O2-RNTs/Ru O2-Ir O2-Sn O2-Sb2O5电极表现出更好的稳定性,Ti/Ti O2-RNTs/Ru O2-Ir O2-Sn O2-Sb2O5电极的加速寿命高达77.8 h,而Ti/Ti O2-NTs/Ru O2-Ir O2-Sn O2-Sb2O5电极的加速寿命仅为68 h。与Ti/Ti O2-NTs/Ru O2-Ir O2-Sn O2-Sb2O5电极相比,Ti/Ti O2-RNTs/Ru O2-Ir O2-Sn O2-Sb2O5电极具有较高的析氧电位(1.75 V/SCE)和较低的电荷转移电阻(0.54Ω),这表明其电催化活性较高。实验以卡马西平作为模拟污染物,评价不同电极的催化性能。结果表明,当溶液初始p H为7.0,电流密度为20 m A cm-2时,Ti/Ti O2-NTs/Ru O2-Ir O2-Sn O2-Sb2O5电极和Ti/Ti O2-RNTs/Ru O2-Ir O2-Sn O2-Sb2O5电极对卡马西平的COD去除效率在120 min分别达到52%和63%。总之,本论文采用简单且绿色的钛基底改性方法,引入TiO2和Ti O2-RNTs中间层,提高了DSA电极的电催化性能和稳定性。因此,本论文的研究对DSA电极的实际工业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胡佳俊[2](2021)在《新型铱基阳极材料的制备及其在电催化析氯反应中的应用》文中认为当今社会面临着复杂而严峻的环境问题,这对工业的清洁生产、废水排放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电催化技术符合绿色化工的要求,其中电催化析氯反应(CER)广泛应用于氯碱工业、废水处理等领域。其常用的尺寸稳定阳极(DSA)中含有Ir、Ru等贵金属,高昂的成本限制了它们的大规模工业化应用。因此,制备高质量活性的CER催化剂,对于降低氯碱工业的成本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通过CER反应产生强氧化性的活性氯(Cl2、ClO-等),可用于降解氨氮废水。然而,工业废水组分复杂,氯离子浓度低,导致DSA电极的电流效率较低,氨氮降解效果不佳。所以,提升DSA电极在低氯条件下的CER选择性是提高其氨氮降解性能的关键所在。针对这些问题,本文通过掺杂金属元素、形成固溶体等方式调控活性涂层组分的电子结构,暴露更多的活性位点,加速电极表面的反应动力学,促进CER反应的进行,从而在高氯条件下提高DSA电极的贵金属质量活性,在低氯条件下提升其CER选择性。主要内容如下:(1)为了提高DSA电极在高氯条件下的贵金属质量活性,降低涂层中Ir的用量,本文确定了以盐酸预处理、溶胶-凝胶法为DSA电极的制备工艺,并制备Nd掺杂Ti/IrO2电极。Nd掺杂调控了IrO2的电子结构,降低了其限速步骤(氯脱附)的吉布斯自由能损失,暴露出更多的活性位点,提高了活性位点的本征活性。其中,Ti/Ir0.8Nd0.2Ox电极表现出最佳的CER性能,在100 mA cm-2电流密度下的电势为1.520 V vs RHE,法拉第效率高达91.0%,在0.5 M H2SO4、1 A cm-2和5 M NaCl、100 mA cm-2条件下均能保持200 h以上的高稳定性。更重要的是,Ti/Ir0.8Nd0.2Ox电极在1.5 V vs RHE电势下的贵金属质量活性达到96.5 A gIr-1,是Ti/IrO2电极的2.05倍,也是近期报道的CER贵金属电极中最高的。(2)为了提升DSA电极在低氯条件下的CER选择性,提高其氨氮降解性能,本文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一系列双金属氧化物钛电极。IrO2和Sb204的固溶体结构和Sb元素的混合价态,加强了金属氧化物间的协同作用,加快了界面电子的转移速率,促进CER反应的进行。因此,Ti/IrSbOx电极表现出最佳的CER性能,在0.05 MNaCl溶液中的法拉第效率为76.8%,在0.5 MH2SO4、1 A cm-2条件下能保持180 h以上的高稳定性,在2 V vs RHE电势下的贵金属质量活性更是达到商业化铱基DSA的7.43倍。同时,Ti/IrSbOx电极表现出优异的氨氮降解性能,40 mA cm-2下电解120 min后氨氮去除率达到99.4%,初始电流效率为70.3%,特别是能耗降至0.042 kWh gN-1,只有商业化铱基DSA的60%。在实验室研究的基础上,我们设计了 Ti/IrSbOx‖Ti中试电解槽,15 A电流下电解5.5 h后氨氮去除率为98.4%,初始电流效率为72.9%,成功地完成了Ti/IrSbOx电极处理工业废水的中试试验。
郝文亭[3](2020)在《钛基稀土掺杂SnO2-RuO2电极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氧化性能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焦化废水是炼焦、制气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工业废水,具有成分复杂、有机物含量高、可生化性差的特点,因此焦化废水的处理是难降解废水处理领域的一个难题。电化学高级氧化技术是众多水处理方法中一项技术,电化学高级氧化法利用电子转移产生羟基自由基,可与水中有机污染物发生氧化反应,将有机物彻底氧化为H2O、CO2和无机盐。本文主要研究了不同稀土改性的Ti/SnO2-RuO2电极,对电极材料SEM、EDS、XRD做了深度分析,对电化学氧化后的废水做了COD、TOC、UV254的检测,并利用三维荧光光谱、UV-vis和GC-MS分析了焦化废水中有机物的降解机理。采用溶胶-凝胶法分别制备了稀土(La、Ce、Yb)掺杂的Ti/SnO2-RuO2电极,通过检测电极的SEM、EDS、XRD分析了电极表面元素分布和晶胞形态,通过LSV和CV曲线检测了电极表面氧化峰、析氧电位、活性电荷量。分别使用Ti/SnO2-RuO2-La、Ti/SnO2-RuO2-Ce、Ti/SnO2-RuO2-Yb电极作为阳极用于电化学氧化焦化废水,利用三维荧光光谱、UV-vis、GC-MS检测焦化废水被处理前后的有机物含量变化,比较不同电流密度下废水的COD、TOC、UV254值。结果表明,稀土La的掺杂改善了Ti/SnO2-RuO2电极的表面形貌,使电极表面的氧化物晶体结晶度较高增大了其活性涂层的比表面积,提高了活性点位数量。使用Ti/SnO2-RuO2-La电极处理焦化废水,在电流密度为10mA/cm 2,pH为8,温度为30℃的条件下对废水的电化学氧化效果最好,其COD的去除率可达85.06%。稀土Ce的掺杂提高了Ti/RuO2-SnO2电极的析氧电位和电极的载电荷量。使用Ti/SnO2-RuO2-Ce电极处理焦化废水,在电解时间30min,在电流密度为30mA/cm2的条件下,焦化废水COD去除率达到91.63%,TOC去除率达到66.22%,UV254值降低到0.921。在Yb掺杂量为1.5%时Ti/SnO2-RuO2电极表面平整且有大量Sn、Ru氧化物晶型,电极具有较高的析氧电位和电催化活性。使用Ti/SnO2-RuO2-Yb电极处理焦化废水当电流密度为10mA/cm2电化学氧化时间为30min时,对焦化废水的COD去除率最高达85.06%、TOC去除率最高达60.59%、UV254可由1.594降解到0.507。通过紫外-可见光分光谱、三维荧光光谱、GC-MS研究了Ti/SnO2-RuO2-Yb(Yb掺杂量1.5%)电极对焦化废水的降解效果。结果表明,在波长为206.5、291nm对应的有机峰明显降低;而在λex=275300nm/λem=250300nm区域的荧光峰降低;经电化学氧化处理后焦化废水中对应的高分子有机峰丰度明显降低。所以,稀土Yb改性的Ti/SnO2-RuO2电极对焦化废水中含苯环的酚类有机物、多环芳烃、烷烃类有机物有很好的去除效果。
朱旭[4](2020)在《钛基形稳电极的制备及电化学氧化苯胺废水性能与机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印染、制革、制药等行业排放的苯胺废水中COD和无机盐浓度较高且具有生物毒性,传统的生物法处理难度较大,而电化学法处理难降解有机废水具有很大优势,已受到广泛关注。电化学法处理难降解有机废水的关键是具有电化学催化氧化能力的形稳阳极(DSA),尽管目前已有许多类型的DSA电极可通过直接氧化或催化Cl-产生的有效氯氧化水中难降解有机物,但普遍存在析氧电位低、直接氧化能力弱、涂层材料稳定性不强等问题。本研究在不同条件下探讨传统Ti/RuO2电化学氧化苯胺废水的性能及机理的基础上,掺杂Sn或Ir制备改性多元金属DSA电极,通过LSV、SEM和XRD分析其催化氧化能力、表面形貌及稳定性,在不同电解质和电流密度下研究苯胺的电化学降解行为与机理,并对比分析不同类型电极在不同条件下对苯胺的降解效能。以Ti/RuO2为阳极,对苯胺的电化学氧化降解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电流密度为20 mA/cm2、pH为10.0和极板间距为1 cm时,苯胺和COD在0.25 g/L NaCl溶液中的去除速率分别是在相同浓度Na2SO4溶液中的29.2倍和10.0倍。此外,NaCl浓度的增加不仅可提高苯胺和COD降解速率,还可提高电流效率,且酸性条件有利于COD的去除,发现NaCl为1.00 g/L时电流效率最大(14.6%),pH为3.0时COD的去除效率最高(80.5%),同时在反应过程中氨基可被电化学氧化还原作用高效去除。此外,以Na2SO4为背景电解质,少量添加Cl-或Fe2+可强化羟基自由基(·OH)作用,在保证苯胺高效降解的同时,可提高矿化度并减少耗电量;添加低浓度NaCl后,在电流密度为40 mA/cm2时TOC去除率最大(71.1%),平均耗电量可降低6.4%,而少量添加Fe2+后,在电流密度为20 mA/cm2时TOC去除率可提高43.6%,平均耗电量降低73.5%。研究发现,Cl-较低、电流强度较大时,Cl-对·OH的抑制作用较弱,电极可通过自身的电化学转化、电化学燃烧和有效氯间接氧化协同矿化TOC,而有少量Fe2+存在时,在低电流强度下可发生芬顿反应,促进TOC去除。采用热氧化法制备了Ti/Sb-SnO2-Ta2O5电极,SEM观察发现电极涂层致密,裂缝少,XRD分析显示涂层内生成Ti-Sn、Ti-Ta、Sn-Sb和Sn-Ta固熔体,可提高电极的稳定性。LSV分析表明,Ti/Sb-SnO2-Ta2O5的析氧电位为2.254 V,远高于Ti/RuO2(1.040 V),有利于降低能耗。电流密度为20 mA/cm2时,以Na2SO4和NaCl为电解质,TOC降解速率均高于Ti/RuO2,平均耗电量比Ti/RuO2分别低73.6%和89.1%。通过热氧化法制备了Ti/RuO2-SnO2和Ti/RuO2-IrO2电极,表征分析发现两电极涂层均致密、少裂缝且粗糙,产生了Ru-Sn、Ti/Sn和Ru-Ir固熔体,可增强电极稳定性,且析氧电位分别为1.295和1.255 V,均高于Ti/RuO2。以Na2SO4为电解质,电流密度在较低和较高时,Ti/RuO2-SnO2兼具电化学转化和电化学燃烧的能力,对苯胺和TOC的去除效率均高于其他电极,且不易钝化。此外,以NaCl为电解质,电流密度较低时,Ti/RuO2-SnO2和Ti/RuO2-IrO2对苯胺和TOC的降解速率均低于Ti/RuO2和Ti/Sb-SnO2-Ta2O5,但是Ti/RuO2-SnO2却能获得对TOC的最高去除效率(47.5%),而在高电流密度下,Ti/RuO2-IrO2不易钝化,对TOC去除率最大(63.1%)。添加少量Fe2+后,在低电流密度下Ti/RuO2-SnO2对TOC的去除率和电流效率均高于其他电极,且耗电量比在单一Na2SO4电解质中降低38.5%。本研究结果表明,传统Ti/RuO2和制备的Ti/Sb-SnO2-Ta2O5、Ti/RuO2-SnO2和Ti/RuO2-IrO2对苯胺废水均具有良好的处理性能,在一定条件下对TOC的降解优于Ti/RuO2,且耗电量少。本研究为电化学处理苯胺废水的电极选择及运行条件优化提供了理论与技术支持。
刘宝[5](2020)在《基于掺杂改性的Ti基析氧阳极制备及应用研究》文中提出金属锰是一种重要的工业生产原料,被广泛应用于冶金、化工、航天、农业等领域。采用电解法生产金属锰时,其直流电耗为5600~7000 kW·h/t,电流效率为65~70%,存在高能耗、低电效的问题。阳极作为电解锰生产中的重要设备,其性能优劣会对生产能耗以及阴极产品质量产生重要影响。电解锰生产过程中,阳极会发生析氧反应,析氧反应产生的过电位会增高直流电耗,因此,研发一种高性能、低成本的析氧阳极材料对电解锰行业的节能降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针对传统Ti/IrO2阳极存在的制备成本高和析氧催化性能有待改善的问题,向Ti/IrO2阳极涂层中分别掺入了钌、硅和锆,制备成了二元以及三元氧化物涂层阳极。采用XRD、XPS、FESEM、LSV、CV、EIS等物相分析和电化学分析方法对钌、硅和锆掺入对氧化物涂层物相组成、微观结构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进行了研究,阐释了钌、硅和锆掺入对阳极涂层的改性机制,探析了制备条件、涂层性质和阳极析氧催化性能三者的相互影响关系,明晰了阳极在硫酸体系中使用时的失效机理。针对电解锰能耗高的问题,以制备的新型Ti基析氧阳极材料替代传统的电解锰用Pb合金阳极材料,在阴离子交换膜电解槽中进行了电解锰实验,研究了实验条件对电流效率、单位直流电耗、锰晶型以及形貌的影响,探析了锰电解过程中的“起壳”机理,分析了阴离子交换膜电解锰的节能降耗机制。研究结果表明,钌的掺入提高了 Ti/IrO2阳极的表观活性,但会降低其使用寿命;钌掺入对Ti/IrO2阳极表观活性的改善可归因于涂层析氧催化活性表面积的增大和单个位点析氧催化活性的提高。适量硅的掺入不仅改善了Ti/IrO2阳极的表观活性,同时有效延长了其使用寿命;硅的掺入促进了涂层表面IrO2晶体的析出,有效提高了阳极涂层的析氧催化活性表面积;硅掺入降低了涂层单个位点的析氧催化活性,其对Ti/IrO2阳极表观活性的改善可归因于涂层析氧催化活性表面积的增大。Ti/IrO2-ZrO2阳极的表观活性要优于Ti/IrO2阳极,锆的掺入会对涂层表面IrO2晶体的析出产生影响,随着涂层中锆含量的升高,涂层会由晶态涂层转变为非晶态涂层;非晶涂层的析氧催化活性要优于晶态涂层,但使用寿命较低;锆的掺入提高了 Ti/IrO2阳极的析氧催化活性表面积,但降低了单个位点的催化活性,锆掺入对Ti/IrO2阳极表观活性的改善可归因于阳极涂层析氧催化活性表面积的增大。在对钌、硅和锆掺入对Ti/IrO2阳极性能影响研究的基础上,制备成了Ti/IrO2-RuO2-ZrO2和Ti/IrO2-RuO2-SiO2三元复合氧化物阳极,并对其物相组成、显微形貌和电化学性能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与制备成的Ti/IrO2-ZrO2和Ti/IrO2-SiO2二元复合氧化物阳极相比,钌的掺入提高了阳极的表观活性。综合比较 Ti/IrO2、Ti/IrO2-RuO2、Ti/IrO2-SiO2、Ti/IrO2-ZrO2、Ti/IrO2-RuO2-ZrO2和Ti/IrO2-RuO2-SiO2六种阳极的使用性能与生产成本,Ir:Ru:Si=9:21:70的Ti/IrO2-RuO2-SiO2为最优的析氧阳极材料,在电流密度为50mA/cm2的使用条件下,其析氧电位为1.33 V vs.SCE,使用寿命预期可高于4年。在阳极加速寿命实验的基础上,通过采用物相分析结合电化学分析的方法对硫酸体系中Ti/IrO2-RuO2-SiO2阳极的失效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Ti/IrO2-RuO2-SiO2阳极在硫酸体系中使用时可分为四个阶段,分别为“润湿期”、“稳定期”、“缓慢失效期”以及“加速失效期”;Ti/IrO2-RuO2-SiO2阳极的失效原因是活性氧化物涂层溶解与Ti基体局部氧化的协同作用。通过变化前驱体溶液浓度、烧结制备温度和烧结时间的方式,对Ti/IrO2-RuO2-SiO2阳极制备条件、涂层性质和阳极析氧催化性能三者的相互影响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制备条件的变化会对涂层结晶度、活性氧化物粒径、涂层表面孔洞及裂痕数量产生影响,从而影响阳极的析氧催化性能;非晶态氧化物涂层的析氧催化活性要优于晶态涂层,但其使用寿命要明显短于晶态涂层。阴离子交换膜电解锰实验结果表明,阴极液锰离子浓度、电流密度、硫酸铵浓度、SeO2添加量和电解时间的变化会对电解锰电流效率、单位直流电耗以及锰沉积形貌产生影响,但不会对金属锰的沉积晶型产生影响;阴离子交换膜电解锰的最优参数为:pH=7.5、温度=40℃、Mn2+=30 g/L、电流密度=350A/m2、(NH4)2SO4=110 g/L、SeO2=0.03 g/L,在此条件下电解 24 小时,电流效率为78.3%,单位直流电耗为4346~4433 kW·h/t,与传统电解锰工艺相比较,其电流效率约可提高10%,而单位直流电耗约可降低27%。
何芳[6](2019)在《钛基涂层电极的制备及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前,废水中难以通过生物降解的有机物不断增加,其对环境及人身安全都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因此,如何开发出高效、简单处理该类废水的方法成为了现今的研究热点。电催化氧化技术对废水中的有机物具有良好的处理效果,且反应迅速、无二次污染,在废水处理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电极材料是电催化氧化技术的核心部分,钛基电极拥有较高的稳定性,在近几十年中广泛应用于废水中有机物的降解。本文采用钛基复合涂层电极电催化氧化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具体内容如下:(1)通过涂覆热分解法制备了Ti/RuO2-ZrO2-SnO2和Ti/RuO2两种电极材料,采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和循环伏安法(CV)对电极材料进行表征,考察了电流密度、NaCl溶液浓度、pH值及电极间距对废水COD降解率的影响。结果表明,Ti/RuO2-ZrO2-SnO2电极对废水COD具有更高的降解率。电极材料对废水降解的最佳工艺条件为电流密度40 mA/cm2,NaCl溶液浓度为4.0 g/L,pH值为5.0,电极间距为10 mm,电解150 min后COD的降解率达到90.5%。Ti/RuO2-ZrO2-SnO2电极中的SnO2与RuO2形成固溶体,有利于增强涂层与基体之间的结合力,提高电极的稳定性;ZrO2起到细化晶粒的作用,使电极表面粗糙度增加,增强了电极的电催化性能,废水中有机物的降解过程符合一级动力学模型。(2)Ti/Sb-SnO2-Pr/RuO2-Pind电极对有机废水处理的研究(1)通过涂覆热分解法分别制备了含有Sb-SnO2-Pr中间层的Ti/Sb-SnO2-Pr/RuO2-Pind和Ti/Sb-SnO2-Pr/RuO2两种电极材料。采用XRD和SEM对中间层进行表征可得出,当n(Sn4+):n(Pr3+)为100:1时,中间层结晶度较高,裂纹分布最为均匀。用XRD及SEM对复合电极进行表征,用线性伏安法(LSV)、循环伏安法(CV)及强化寿命测试等方法研究电极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涂层中引入Pind,有效改善了电极表面形貌,增强了电极的电催化性能,延长了电极寿命。(2)将Ti/Sb-SnO2-Pr/RuO2-Pind电极用于废水处理,考察了pH值、NaCl溶液浓度、电极间距及电流密度对废水COD降解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pH值为5.0,NaCl溶液浓度为4.0 g/L,电极间距为10 mm,电流密度为40 mA/cm2的优化条件下电解150min,COD的降解率达84.3%,且动力学过程同(1)相同。(3)Ti/Sb-SnO2-Pr/IrO2-Pind电极对有机废水处理的研究(1)通过涂覆热分解法在不同热处理温度下制备含有Sb-SnO2-Pr中间层的Ti/Sb-SnO2-Pr/IrO2-Pind电极材料,采用XRD、SEM、线性伏安法(LSV)、循环伏安法(CV)及强化寿命测试考察了不同热处理温度对电极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热处理温度为450℃时,涂层中IrO2结晶度最高,涂层表面裂纹分布最为均匀,且拥有最佳的电化学性能。(2)将450℃条件下制备的Ti/Sb-SnO2-Pr/IrO2-Pind用于有机废水处理,考察了pH值、NaCl溶液浓度、电极间距及电流密度对废水COD降解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pH值为5.0,NaCl溶液浓度为4.0 g/L,电极间距为10 mm,电流密度为40 mA/cm2的优化条件下电解150min,COD的降解率达82.4%,且动力学过程同(1)相同。
杨越[7](2018)在《多孔钛阳极的制备、表征及模拟废水处理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钛阳极作为电催化氧化技术实现应用的关键材料而成为国内外的研究热点。本文从改变基体材料结构方面入手,旨在制备出一种高电催化活性与使用寿命的多孔钛基锡锑氧化物阳极。利用水热合成的方法,在PTi表面形成了一层由TiO2纳米线构成的TiO2-NW/PTi材料,提高了钛基体的表面积。为提高基体与氧化物涂层之间的结合强度,同时满足PTi具有一定的机械强度的要求,最佳刻蚀条件是在10%草酸溶液中微沸刻蚀30min。本文分别以DTi、PTi和TiO2-NW/PTi为基体,采用热分解法制备得到SnO2-Sb/PTi阳极、SnO2-Sb/DTi阳极、SnO2-Sb/TiO2-NW/PTi阳极。从表面形貌分析,SnO2-Sb/TiO2/PTi的涂层表面形貌完全不同于SnO2-Sb/PTi、SnO2-Sb/DTi阳极,该类阳极涂层表面主要由纳米颗粒与纳米线组成,极大地增加了钛阳极的活性面积。氧化物纳米线与纳米颗粒有利于阳极表面SnO2的偏析,提高氧化物的结晶程度,从而增加阳极涂层表面的活性中心点数,有益于提高阳极的催化效率。对比分析 SnO2-Sb/PTi 阳极、SnO2-Sb/DTi阳极与 SnO2-Sb/TiO2-NW/PTi 阳极的电化学性能。通过LSV测试表明:SnO2-Sb/TiO2-NW/PTi阳极、SnO2-Sb/PTi阳极、SnO2-Sb/DTi阳极的析氧电位分别为:2.15V、2.06V、1.94V。加速寿命测试表明SnO2-Sb/TiO2-NW/PTi阳极具有更高的强化电解寿命,达到38.5h。考察了 SnO2-Sb/TiO2-NW/PTi阳极在不同电流密度、电解质浓度、初始甲基橙浓度条件下,对甲基橙模拟废水去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电流密度40mA/cm2、电解质浓度10g/L、初始浓度100mg/L的最优参数条件,降解处理2h后,甲基橙去除率达到92.9%。对比研究 SnO2-Sb/DTi 阳极、SnO2-Sb/PTi 阳极与 SnO2-Sb/TiO2-NW/PTi 阳极电催化降解甲基橙废水的能力。结果表明:SnO2-Sb/TiO2-NW/PTi阳极对甲基橙模拟废水具有明显的处理效果,脱色率达到93.2%。而SnO2-Sb/DTi阳极、SnO2-Sb/PTi阳极对甲基橙废水的脱色率仅为53.4%,70.1%。SnO2-Sb/TiO2-NW/PTi阳极对甲基橙COD去除率达到90.6%,而SnO2-Sb/DTi阳极和SnO2-Sb/PTi阳极分别为51.6%,71.2%。对比三种钛阳极降解甲基橙速率常数k的大小为:SnO2-Sb/TiO2-NW/PTi阳极(2.01 × 10-2min-1)>SnO2-Sb/PTi 阳极(1.15×10-2min-1)>SnO2-Sb/DTi 阳极(0.67× 10-2min-1)。SnO2-Sb/TiO2-NW/PTi阳极具有更高的电催化活性与电化学稳定性,是一种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新型阳极。
李文阳,任占冬,朱玉婵,杨晓鸿,全姗姗,高洁,柴波,陈红梅[8](2015)在《RuO2-SnO2阳极电催化活性及氧化电解水制备》文中研究表明氧化电解水是一种高效、环保的杀菌剂,在医疗卫生、食品安全和农业生产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但目前氧化电解水制备过程中,缺少对关键电极材料的研究,没有建立电极材料与杀菌活性因子(HClO)之间的关系。采用热分解法制备RuO2-SnO2氧化物合金电极。通过XRD表征可以看出其晶型为典型的金红石型结构,进一步通过循环伏安(CV)表征证明其表面为典型的RuO2电化学特征,没有SnO2电化学特征。在此基础上,利用线性伏安(LSV)技术分别考察了RuO2-SnO2的析氯极化曲线和析氧极化曲线,研究表明电流密度为70 mA/cm2时,RuO2-SnO2电极的析氯析氧电势差为368mV,而RuO2为278mV,提高了析氯反应选择性。在此基础上,对RuO2-SnO2电极在实际制备氧化电解水过程中的电解效率,有效氯含量、次氯酸含量及强化实验寿命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RuO2-SnO2电极比RuO2电极氯离子电解效率提高了11.34%,有效氯含量提高了35.57%,次氯酸含量提高了33.62%,电极强化实验寿命提高了14倍。最后,通过SEM表征和电化学孔隙率的计算,表明RuO2-SnO2电极表面较平整,内部孔隙率大,所以使电解液不容易渗透到电极内部,而使电极的耐腐蚀性和使用寿命都将得到提高。
李鹏[9](2015)在《有机污染物电催化氧化有效电流表征及其阶段反应动力学》文中指出电催化氧化工艺具有氧化效率高、适用范围广、绿色环保等优势,是有效处理含盐有机废水的可行手段之一;然而,电极材料类型与有机物种类之间耦合机制和有机物电催化氧化动力学模型的匮乏严重制约了该技术的深入发展与工程应用。本文深入研究了有机污染物阳极与粒子电极电催化氧化进程,进行了各反应阶段电催化反应有效电流表征,基于电化学本征动力学和法拉第定律建立了阶段反应理论;与此同时,结合填充床电极反应器处理苯酚、甲基橙模拟废水和垃圾渗滤液多种有机废水的电解实验,进行阶段反应动力学理论模型验证。论文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分别采用刷涂-热解与恒流电镀工艺制备了Ir O2-Ta2O5/Ti与β-Pb O2/Ti阳极,使用SEM、XRD及XPS对其微观形貌与晶相结构进行观察与分析,结果表明Ir(IV)、Pb(IV)与氧原子结合形成活性氧化物组分存在于电极表层,有利于阳极电催化性能发挥;Ir O2-Ta2O5/Ti与β-Pb O2/Ti阳极在苯酚、甲基橙模拟废水和垃圾渗滤液电解质中的极化曲线显示二者析氧电位分别为1.08 V与1.79 V;电极电位1.85 V所得的电化学阻抗谱图表明,有机污染物在两阳极表面电催化反应的Nyquist等效电路可表述为R(CW(R(QR))),依据电流作用规律,提出有机物阳极氧化系数表征阳极表面有机物氧化有效电流,并定量评估不同阳极对特异性物化属性废水的电催化降解性能。(2)以颗粒活性炭(AC)为基体,分别应用溶胶-凝胶法、氧化还原法和热分解法制备了Ti O2/AC、Mn O2/AC和Sn O2-Sb/AC、Sn O2-Sb-Mn/AC粒子电极。BET比表面积、BJH孔径分布及铁氰化钾/亚铁氰化钾电解质循环伏安分析表明四种粒子电极的最佳负载量分别为4.4%,4.9%,1.9%和6.8%;XRD、SEM、EDS及TEM测试结果表明实验制备的Ti O2晶格粒度为10.64 nm,主要以金红石相及锐钛矿晶型存在,且在AC表面及内孔形成连续均匀的负载膜;Mn O2粒径为11.34nm,多以四方及菱形结构α-Mn O2和δ-Mn O2存在,易于聚团形成球状颗粒附着于AC孔径边缘;Sn和Sb在AC表面的摩尔比为8.33:1,相应氧化物在AC表面无显着特征性形貌,结晶度差且粒径较大(14.68 nm);Mn掺杂后,Sn O2-Sb-Mn活性组分的结晶程度明显提高,各氧化物固溶存在于AC裂缝、断层及孔隙结构中,表面元素组成比例为m Sn:m Sb:m Mn=7.36:1:2.26。纳米金属氧化物负载型粒子电极在有机废水处理过程中均表现出一定的脱落及对AC催化性能提升特性,Sn O2-Sb-Mn/AC与Ti O2/AC粒子电极有机废水电解处理过程活性组分流失少,电催化活性强,而Sn O2-Sb/AC与Mn O2/AC粒子电极活性负载氧化物脱落明显,催化性能相对较差;粒子电极的添加可不同程度上扩展电极活性中心面积,实现有机污染物的快速、节能去除;采用四种负载型粒子电极组装填充床电极反应器实现了苯酚废水高效、长周期去除且消除苯酚电催化降解过程环境毒害较强的苯醌物质积累。填充床电极反应器有机污染物电催化反应等效电路模型同平板床电极反应器,定义粒子电极有机物氧化电流占比β=(RIns/RIns+ROrg)-γ,描述粒子电极有机物电催化氧化有效电流,评估粒子电极有机废水电解性能。(3)通过阳极、粒子电极表面有机物降解有效电流密度与有机物氧化即时极限电流密度的定量关系,提出完备的有机物电催化“阶段反应”动力学体系,利用有效电荷传递与有机物电极传质速率特性界定有机物电催化氧化反应控制步骤,探究各种控制步骤下的动力学特征,揭示有机物电催化反应进程与电极材料(阳极与粒子电极)、操作条件、有机废水物化属性及反应器构型之间的定量函数关系,基于法拉第定律推导了适合于有机物电催化反应的COD浓度预测模型、电流效率及能耗计算模型;理论数值与实验数据具有较高的相关性。(4)提出有机物电催化反应的“电容效应”新概念,进行Ir O2-Ta2O5/Ti与β-Pb O2/Ti电极在模拟苯酚、甲基橙及垃圾渗滤液电解质中比电容表征及电容效应动力学分析,结果表明Ir O2-Ta2O5/Ti电极(活性电极)有机物电催化过程形成的电容量及比电容远大于β-Pb O2/Ti电极(非活性电极):Ir O2-Ta2O5/Ti电极在苯酚、甲基橙及垃圾渗滤液电解质中5.0 m V/s循环伏安扫描速率下比电容为28.032.5 m F/cm2,充放电电流密度可达15.018.0 m A/cm2;而β-Pb O2/Ti电极在三类电解质溶液5.0 m V/s扫速下比电容仅为9.012.0 m F/cm2,充放电电流密度维持在1.03.0 m A/cm2。钛基铱钽电极较二氧化铅电极在三类电解质溶液中较小的电极电阻及电荷转移电阻是其优良电容特性的直接原因。与此同时,同一阳极在不同电解质溶液中亦体现了明显的电容特性差异,这主要取决于不同有机物电解质电催化过程形成法拉第赝电容大小差异:电导率相同的苯酚、甲基橙及垃圾渗滤液废水,甲基橙电解质溶液较高的电催化活性激发比电容量最大,实际垃圾渗滤液次之,苯酚电解质溶液最差。填充床电极反应器因粒子电极的添加,比电容增大,各粒子电极电荷存储能力顺序为Mn O2/AC>Sn O2-Sb-Mn/AC>Sn O2-Sb/AC>Ti O2/AC>AC。苯酚电解质溶液中,充放电电流密度5.0 m A/cm2时,床层比电容为48.28 m F/cm2;最大充放电电流密度20.0 m A/cm2,放电持续时间0.6 s,放电电流可保障有机废水在床层断电后的有机物降解。本文中电容行为表征及比电容计算为有机废水的脉冲供电电解奠定了理论基础。(5)基于填充床电极反应器有机物降解动力学特征提出了分级供电废水电解处理方式,使有机废水在反应器内的停留时间等于反应控制阶段持续时间,实现有机污染物的高电流效率、低电能消耗去除。苯酚废水的电解实验表明,分级供电废水COD去除率不低于恒直流供电方式,电解2.72 h节约电能4.47 k Wh/kg COD;高有机浓度垃圾渗滤液3.40 h电解处理,COD去除率达55.70%,实验电流效率高达99.4%,能耗为64.09 k Wh/kg COD。推导了阳极主导及粒子电极主导的电解调控模型,理论数值与实验数据具有较高的相关性。
杨哲[10](2015)在《不同电极材料用于电化学处理炼油二级出水回用中浓缩水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研究不同电极材料在炼油二级出水回用时产生的浓缩液的电化学氧化降解污染物为目的,以Ti/RuO2-TiO2-SnO2、Ti/SnO2-Sb2O5、Ti/BDD、Ti/PbO2为阳极材料,应用恒电流法进行降解,以TOC、COD、氨氮、废水硬度等为考察指标,评价不同电极材料在实际应用中的前景,研究了不同反应条件,如:电流密度、氯离子浓度、pH等对降解结果的影响,并对不同电极降解浓缩水的实验条件进行了优化。主要获得了如下结果:(1)根据国家综合污水排放标准,建立了一套适合于炼油二级出水回用时产生的浓缩液在实验室环境下能够进行快速检测、客观评价不同电极材料降解后浓缩水中各项指标的分析方法。(2)研究了不同电极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能,以炼油二级出水回用过程中产生的反渗透浓缩水以及超滤浓缩水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浓缩水电化学降解过程的特点以及氯离子的影响,结果表明:应用Ti/BDD和Ti/RuO2-TiO2-SnO2处理浓缩水可以得到较好的降解效果,在处理反渗透浓缩水电流密度为20mAcm-2、通电量为2Ah/L时COD的去除率分别为56%和38%,在处理超滤浓缩水电流密度为20mAcm-2、通电量为2Ah/L时COD的去除率分别为63%和47%。上述结果明显优于相同条件下Ti/SnO2-Sb2O5电极得到的25%、23%COD去除率与Ti/PbO2电极得到的31%和30%COD去除率。通过改变实验条件得出Ti/BDD电极的降解效果将受电流密度和pH影响较大,Ti/RuO2-TiO2-SnO2电极的降解效果受氯离子浓度和电流密度影响较大。(3)对含氯体系下浓缩水的电化学降解过程进行了优化,得出处理反渗透浓缩水以及超滤浓缩水时,Ti/BDD电极在电流密度为20mA cm-2、氯离子浓度为0.2mol L-1条件下当通电量为2Ah/L时COD的去除率分别达到82.1%和91.0%,Ti/RuO2-TiO2-SnO2在电流密度为30mA cm-2,氯离子浓度为0.3mol L-1条件下当通电量为2Ah/L时COD的去除率分别达到62.3%和71.4%。
二、Characterization of RuO_2+SnO_2/Ti anodes with high SnO_2-concentrations(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Characterization of RuO_2+SnO_2/Ti anodes with high SnO_2-concentrations(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中间层改性的DSA电极的绿色制备及失活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电化学高级氧化技术 |
1.2 电化学氧化机理 |
1.3 DSA电极的研究概况 |
1.3.1 DSA电极的性质 |
1.3.2 DSA电极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
1.4 DSA电极的制备方法 |
1.4.1 热分解法 |
1.4.2 溶胶-凝胶法 |
1.4.3 电沉积法 |
1.4.4 溅射法 |
1.5 DSA电极的失活机理 |
1.5.1 活性氧化物的溶解 |
1.5.2 活性氧化物的剥落 |
1.5.3 钛基体的钝化 |
1.6 提高DSA电极稳定性的改性研究 |
1.6.1 钛基底的表面预处理及改性 |
1.6.2 涂层多元化 |
1.6.3 引入中间层 |
1.7 研究意义及内容 |
1.7.1 研究意义 |
1.7.2 研究内容 |
第2章 实验材料与分析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2.3 实验分析 |
2.3.1 Ti/RuO_2-IrO_2-SnO_2-Sb_2O_5电极制备 |
2.3.2 Ti/TiO_2/RuO_2-IrO_2-SnO_2-Sb_2O_5电极制备 |
2.3.3 Ti/TiO_2-NTs/RuO_2-Ir O_2-SnO_2-Sb_2O_5电极制备 |
2.3.4 Ti/TiO_2-NTs/RuO_2-IrO_2-SnO_2-Sb_2O_5电极制备 |
2.4 分析方法 |
2.4.1 SEM测试 |
2.4.2 XRD测试 |
2.4.3 XPS测试 |
2.4.4 ICP测试 |
2.4.5 析氧电位/析氯电位测试 |
2.4.6 电化学阻抗测试 |
2.4.7 活性面积检测 |
2.4.8 电极加速寿命测试 |
2.4.9 羟基自由基(~·OH)测定 |
2.4.10 高效液相色谱分析 |
2.4.11 化学需氧量测定 |
第3章 原位引入还原性TiO_2中间层制备Ti/TiO_2/RuO_2-IrO_2-SnO_2-Sb_2O_5阳极及其电催化性能研究 |
3.1 前言 |
3.2 实验装置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不同钛基底预处理方法对电极性能的影响 |
3.3.2 不同钛基底热还原温度对电极性能的影响 |
3.3.3 不同催化剂负载量对电极性能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Ti/RuO_2-IrO_2-SnO_2-Sb_2O_5电极和Ti/TiO_2/RuO_2-IrO_2-SnO_2-Sb_2O_5电极失活机理研究 |
4.1 前言 |
4.2 实验装置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不同电极稳定性分析 |
4.3.2 不同电极ICP分析 |
4.3.3 不同电极SEM分析 |
4.3.4 不同电极XRD分析 |
4.3.5 不同电极线性极化曲线分析 |
4.3.6 不同电极电化学阻抗分析 |
4.3.7 不同电极失活模型的建立 |
4.3.8 不同电极电催化降解布洛芬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Ti/TiO_2-NTs/RuO_2-IrO_2-SnO_2-Sb_2O_5电极和Ti/TiO_2-RNTs/RuO_2-IrO_2-SnO_2-Sb_2O_5电极制备、表征及催化性能研究 |
5.1 前言 |
5.2 实验装置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不同电极SEM分析 |
5.3.2 不同电极XRD分析 |
5.3.3 不同电极线性极化曲线分析 |
5.3.4 不同电极电化学阻抗分析 |
5.3.5 不同电极稳定性分析 |
5.3.6 不同电极降解水中卡马西平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硕士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2)新型铱基阳极材料的制备及其在电催化析氯反应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电催化析氯反应 |
1.2.1 电催化析氯反应机理 |
1.2.2 CER性能评价指标 |
1.2.3 CER的实际应用 |
1.3 DSA电极 |
1.3.1 DSA电极的发展 |
1.3.2 DSA电极的制备工艺 |
1.3.3 DSA电极失活 |
1.3.4 DSA电极修饰 |
1.4 氨氮废水 |
1.4.1 氨氮废水概况 |
1.4.2 氨氮废水的处理方法 |
1.4.3 电催化氧化氨氮的研究现状 |
1.5 论文选题和研究思路 |
1.5.1 关键科学问题 |
1.5.2 研究内容 |
1.5.3 技术路线 |
2 实验部分 |
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2.3 样品结构表征 |
2.3.1 形貌表征 |
2.3.2 晶体结构表征 |
2.3.3 表面化学态表征 |
2.3.4 元素含量表征 |
2.3.5 表面润湿性表征 |
2.4 样品电化学性能测试 |
2.4.1 线性扫描伏安法 |
2.4.2 电化学阻抗谱 |
2.4.3 循环伏安法 |
2.4.4 计时电势法 |
2.5 有关计算方法 |
2.5.1 电化学活性面积 |
2.5.2 质量活性、比活性 |
2.5.3 法拉第效率 |
2.5.4 电流效率、能耗 |
2.5.5 密度泛函理论计算 |
3 Nd掺杂Ti/IrO_2电极的制备及其电催化析氯性能的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样品制备 |
3.2.2 电化学性能测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Ti/IrO_2电极制备工艺的优化 |
3.3.2 Nd掺杂Ti/IrO_2电极的结构表征 |
3.3.3 Nd掺杂Ti/IrO_2电极的电化学性能研究 |
3.3.4 Nd掺杂Ti/IrO_2电极的密度泛函理论计算 |
3.4 本章小结 |
4 双金属氧化物Ti/IrSbO_x电极的制备及其氨氮降解性能的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样品制备 |
4.2.2 电化学性能测试 |
4.2.3 氨氮降解性能测试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双金属氧化物Ti/IrMO_x电极的电化学性能研究 |
4.3.2 Ti/IrSbO_x电极的结构表征 |
4.3.3 Ti/IrSbO_x电极的电化学性能研究 |
4.3.4 Ti/IrSbO_x电极的氨氮降解性能和机理研究 |
4.3.5 Ti/IrSbO_x‖Ti中试电解槽的氨氮降解性能研究 |
4.4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建议 |
5.1 主要结论 |
5.2 创新点 |
5.3 存在问题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3)钛基稀土掺杂SnO2-RuO2电极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氧化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文献综述 |
1.1 焦化废水概述 |
1.1.1 焦化废水的来源 |
1.1.2 焦化废水的特点及危害 |
1.2 焦化废水的传统处理方法 |
1.2.1 生物处理法 |
1.2.2 物理处理法 |
1.2.3 化学处理法 |
1.2.4 电化学氧化法降解废水的影响因素 |
1.2.5 电化学氧化法的优势和缺陷 |
1.3 电极材料的研究现状 |
1.3.1 DSA电极 |
1.3.2 稀土掺杂的稀贵金属电极 |
1.4 研究意义及内容 |
1.4.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2 研究内容 |
1.4.3 技术路线 |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实验试剂 |
2.1.2 实验仪器 |
2.1.3 实验用水 |
2.2 电极的制备 |
2.2.1 钛基体预处理 |
2.2.2 电极涂层的制备 |
2.3 电极材料表征 |
2.3.1 表面形貌 |
2.3.2 EDS能谱 |
2.3.3 XRD图谱 |
2.3.4 极化曲线 |
2.3.5 循环伏安曲线 |
2.4 电化学氧化法处理焦化废水 |
2.4.1 电解装置 |
2.4.2 电化学氧化处理焦化废水 |
3 稀土La改性的Ti/SnO_2-RuO_2电极 |
3.1 电极材料表面形貌表征 |
3.2 XRD能谱分析 |
3.3 Ti/SnO_2-RuO_2-La电极电化学氧化处理焦化废水 |
3.3.1 正交试验 |
3.3.2 电流密度对焦化废水COD去除的影响 |
3.3.3 pH值对焦化废水COD去除的影响 |
3.3.4 反应温度对焦化废水COD去除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4 稀土Ce改性的Ti/SnO_2-RuO_2电极 |
4.1 电极材料表面形貌表征 |
4.2 EDS能谱分析 |
4.3 XRD能谱分析 |
4.4 极化曲线分析 |
4.5 循环伏安曲线分析 |
4.6 Ti/SnO_2-RuO_2-Ce电极电化学氧化焦化废水 |
4.6.1 电化学氧化效果分析 |
4.6.2 相关性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5 稀土Yb改性的Ti/SnO_2-RuO_2电极 |
5.1 电极材料表面形貌表征 |
5.2 XRD能谱分析 |
5.3 极化曲线分析 |
5.4 循环伏安曲线分析 |
5.5 Ti/SnO_2-RuO_2-Yb电极电化学氧化处理焦化废水 |
5.5.1 不同条件下焦化废水中COD、TOC、UV254 的变化 |
5.5.2 不同电解时间下焦化废水中紫外-可见光分光谱 |
5.5.3 不同电解时间下的三维荧光光谱 |
5.5.4 不同电解时间下的红外光谱 |
5.5.5 不同电解时间下的GC-MS图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4)钛基形稳电极的制备及电化学氧化苯胺废水性能与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我国水环境现状 |
1.1.2 苯胺废水来源与危害 |
1.2 苯胺废水处理技术 |
1.2.1 生物法 |
1.2.2 物理法 |
1.2.3 化学法 |
1.2.4 高级氧化法(AOPs) |
1.3 电化学氧化法 |
1.3.1 直接氧化法 |
1.3.2 间接氧化 |
1.3.3 电化学氧化法处理有机废水的影响因素 |
1.3.4 形稳电极(DSA)的研究现状 |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5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5.1 研究内容 |
1.5.2 技术路线 |
第2章 Ti/RuO_2阳极电化学氧化苯胺性能及机理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仪器与试剂 |
2.2.2 电化学反应装置 |
2.2.3 Ti/RuO_2阳极电化学性能测试 |
2.2.4 电化学氧化苯胺的性能实验 |
2.2.5 分析方法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Ti/RuO_2阳极电化学性能 |
2.3.2 电解质对苯胺降解的影响 |
2.3.3 NaCl浓度对苯胺降解的影响 |
2.3.4 电流密度对苯胺降解的影响 |
2.3.5 初始pH对苯胺降解的影响 |
2.3.6 极板间距对苯胺降解的影响 |
2.3.7 苯胺降解机理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电化学氧化苯胺过程中羟基自由基作用强化机制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主要仪器设备与试剂 |
3.2.2 电化学反应装置 |
3.2.3 Na_2SO_4介质中Ti/RuO_2阳极电化学性能测试 |
3.2.4 实验方法 |
3.2.5 分析方法 |
3.2.6 电流效率计算方法 |
3.2.7 能耗计算方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Ti/RuO_2阳极电化学性能 |
3.3.2 羟基自由基作用强化对苯胺降解的影响 |
3.3.3 直接电化学氧化降解苯胺 |
3.3.4 有效氯间接电化学氧化降解苯胺 |
3.3.5 降低Cl~-量对苯胺降解性能的影响 |
3.3.6 Fe~(2+)对直接电化学氧化降解苯胺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Ti/Sb-SnO_2-Ta_2O_5阳极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主要仪器设备与试剂 |
4.2.2 Ti/Sb-SnO_2-Ta_2O_5阳极的制备 |
4.2.3 Ti/Sb-SnO_2-Ta_2O_5阳极的表征 |
4.2.4 Ti/Sb-SnO_2-Ta_2O_5阳极的电化学性能评价 |
4.2.5 实验方法 |
4.2.6 分析方法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线性伏安曲线(LSV)分析 |
4.3.2 Ti/Sb-SnO_2-Ta_2O_5电极的SEM分析 |
4.3.3 Ti/Sb-SnO_2-Ta_2O_5电极的XRD分析 |
4.3.4 Ti/Sb-SnO_2-Ta_2O_5电极对苯胺降解性能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Sn和Ir改性Ti/RuO_2电极制备及苯胺降解性能 |
5.1 引言 |
5.2 材料与方法 |
5.2.1 主要仪器设备与试剂 |
5.2.2 Ti/RuO_2-SnO_2和Ti/RuO_2-IrO_2电极的制备 |
5.2.3 Ti/RuO_2-SnO_2和Ti/RuO_2-IrO_2电极的表征 |
5.2.4 Ti/RuO_2-SnO_2和Ti/RuO_2-IrO_2电极的电化学性能评价 |
5.2.5 分析方法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电极的表征 |
5.3.2 Na_2SO_4电解质中苯胺的降解性能 |
5.3.3 NaCl电解质中苯胺降解性能 |
5.3.4 Fe~(2+)对苯胺降解的影响 |
5.3.5 不同阳极性能对比分析 |
5.3.6 苯胺降解途径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基于掺杂改性的Ti基析氧阳极制备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2 文献综述 |
2.1 湿法冶金阳极概述 |
2.2 析氧反应机理 |
2.3 析氧阳极材料研究现状 |
2.3.1 铅基阳极材料 |
2.3.2 Ti基氧化物涂层阳极材料 |
2.3.3 其他阳极材料 |
2.4 Ti基氧化物涂层阳极制备方法 |
2.4.1 热分解法 |
2.4.2 溶胶凝胶法 |
2.4.3 电化学沉积法 |
2.4.4 磁控溅射法 |
2.4.5 激光脉冲沉积法 |
2.5 制备工艺对Ti基氧化物涂层阳极影响 |
2.5.1 Ti基体预处理对阳极性能影响 |
2.5.2 涂覆溶液对阳极性能影响 |
2.5.3 制备温度对阳极性能影响 |
2.5.4 涂层厚度对阳极性能影响 |
2.6 Ti基氧化物涂层阳极的应用 |
2.6.1 金属电沉积 |
2.6.2 废水处理 |
2.6.3 氯碱工业 |
2.6.4 电化学合成 |
2.7 电解金属锰概述 |
2.7.1 电解金属锰行业发展历程及现状 |
2.7.2 电解金属锰工艺及机理 |
2.7.3 电解工艺参数对金属锰沉积的影响 |
2.8 研究目的及内容 |
3 Ti/IrO_2-(Ru,Si,Zr)O_2二元氧化物阳极制备及性能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材料与分析方法 |
3.2.1 实验试剂 |
3.2.2 实验设备 |
3.2.3 实验表征方法 |
3.3 Ti/IrO_2-RuO_2阳极制备及性能研究 |
3.3.1 Ti/IrO_2-RuO_2阳极制备方法 |
3.3.2 Ti/IrO_2-RuO_2阳极物性分析 |
3.3.3 Ti/IrO_2-RuO_2阳极电化学分析 |
3.4 Ti/IrO_2-SiO_2p阳极制备及性能研究 |
3.4.1 Ti/IrO_2-SiO_2阳极制备方法 |
3.4.2 Ti/IrO_2-SiO_2阳极物性分析 |
3.4.3 Ti/IrO_2-SiO_2阳极电化学分析 |
3.5 Ti/IrO_2-ZrO_2阳极制备及性能研究 |
3.5.1 Ti/IrO_2-ZrO_2阳极制备方法 |
3.5.2 Ti/IrO_2-ZrO_2阳极物性分析 |
3.5.3 Ti/IrO_2-ZrO_2阳极电化学分析 |
3.5.4 制备温度对Ti/IrO_2-ZrO_2阳极物性影响 |
3.5.5 制备温度对Ti/IrO_2-ZrO_2阳极电化学性能影响 |
3.6 小结 |
4 Ti/IrO_2-RuO_2-(Si,Zr)O_2三元氧化物阳极制备及性能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材料与分析方法 |
4.3 Ti/IrO_2-RuO_2-ZrO_2阳极制备及性能研究 |
4.3.1 Ti/IrO_2-RuO_2-ZrO_2阳极制备方法 |
4.3.2 Ti/IrO_2-RuO_2-ZrO_2阳极物性分析 |
4.3.3 Ti/IrO_2-RuO_2-ZrO_2阳极电化学分析 |
4.4 Ti/IrO_2-RuO_2-SiO_2阳极制备及性能研究 |
4.4.1 Ti/IrO_2-RuO_2-SiO_2阳极制备方法 |
4.4.2 Ti/IrO_2-RuO_2-SiO_2阳极物性分析 |
4.4.3 Ti/IrO_2-RuO_2-SiO_2阳极电化学分析 |
4.5 Ti/IrO_2-RuO_2-SiO_2阳极失效机理研究 |
4.5.1 电位-时间曲线 |
4.5.2 电解过程阳极物相分析 |
4.5.3 电解过程阳极电化学分析 |
4.6 小结 |
5 制备条件对Ti/IrO_2-RuO_2-SiO_2阳极性能影响研究 |
5.1 引言 |
5.2 实验材料与分析方法 |
5.3 前驱体溶液浓度对阳极性能影响 |
5.3.1 阳极制备方法 |
5.3.2 前驱体溶液浓度对阳极物性影响 |
5.3.3 前驱体溶液浓度对阳极催化性能影响 |
5.4 制备温度对阳极性能影响 |
5.4.1 阳极制备方法 |
5.4.2 制备温度对阳极物性影响 |
5.4.3 制备温度对阳极催化性能影响 |
5.5 制备时间对阳极性能影响 |
5.5.1 阳极制备方法 |
5.5.2 制备时间对阳极物性影响 |
5.5.3 制备时间对阳极催化性能影响 |
5.6 小结 |
6 阴离子交换膜电解金属锰实验研究 |
6.1 引言 |
6.2 Ti/IrO_2-RuO_2-SiO_2阳极用于电解锰工业化试验初探 |
6.3 阴离子交换膜电解锰实验设备及方法 |
6.3.1 实验材料及设备 |
6.3.2 实验方法 |
6.4 工艺参数对阴离子交换膜电解锰影响 |
6.4.1 锰离子浓度对电解锰影响 |
6.4.2 电流密度对电解锰影响 |
6.4.3 硫酸铵浓度对电解锰影响 |
6.4.4 SeO_2添加量对电解锰影响 |
6.5 长期电解实验及降耗分析 |
6.6 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6)钛基涂层电极的制备及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有机污染物引起的水安全问题 |
1.2 高浓度有机废水处理技术及现状 |
1.2.1 物理处理技术 |
1.2.2 生物处理技术 |
1.2.3 化学处理技术 |
1.2.4 高级氧化技术 |
1.3 电催化氧化法研究进展 |
1.3.1 电催化氧化基本原理 |
1.3.2 电催化氧化电极材料 |
1.4 实验研究意义和内容 |
1.4.1 研究意义 |
1.4.2 研究内容 |
2 实验部分 |
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
2.1.1 实验仪器 |
2.1.2 实验试剂 |
2.2 废水水质与来源 |
2.3 聚吲哚的制备 |
2.4 钛基涂层电极的制备 |
2.4.1 钛基体预处理 |
2.4.2 Ti/ZrO_2-SnO_2-RuO_2及Ti/RuO_2电极制备 |
2.4.3 Ti/Sb-SnO_2-Pr/RuO_2-Pind及Ti/Sb-SnO_2-Pr/RuO_2 电极的制备 |
2.4.4 Ti/Sb-SnO_2-Pr/IrO_2-Pind电极制备 |
2.5 电极表征分析及性能测试 |
2.6 电催化氧化处理废水 |
2.7 化学需氧量测定 |
3 Ti/RuO_2-SnO_2-ZrO_2 电极处理有机废水的研究 |
3.1 电极材料表征及性能测试 |
3.1.1 XRD分析 |
3.1.2 SEM分析 |
3.1.3 循环伏安分析 |
3.1.4 电极稳定性研究 |
3.1.5 废水处理效果测试 |
3.2 处理废水工艺条件的优化 |
3.2.1 电流密度对废水COD降解率的影响 |
3.2.2 NaCl溶液浓度对废水COD降解率的影响 |
3.2.3 pH对废水COD降解率的影响 |
3.2.4 电极间距对废水COD降解率的影响 |
3.2.5 正交试验研究 |
3.3 电催化氧化反应动力学研究 |
3.4 本章小结 |
4 Ti/Sb-SnO_2-Pr/RuO_2-Pind电极处理有机废水的研究 |
4.1 聚吲哚的FT-IR分析 |
4.2 聚吲哚的TG分析 |
4.3 确定稀土Pr最佳掺杂量 |
4.3.1 XRD分析 |
4.3.2 SEM分析 |
4.4 电极材料的表征及性能测试 |
4.4.1 FT-IR分析 |
4.4.2 XRD分析 |
4.4.3 扫描电镜分析 |
4.4.4 循环伏安分析 |
4.4.5 线性伏安分析 |
4.4.6 电极稳定性研究 |
4.4.7 废水处理效果测试 |
4.5 处理废水工艺条件的优化 |
4.5.1 电流密度对废水COD降解率的影响 |
4.5.2 电极间距对废水COD降解率的影响 |
4.5.3 NaCl溶液浓度对废水COD降解率的影响 |
4.5.4 pH对废水COD降解率的影响 |
4.5.5 正交试验研究 |
4.6 电催化氧化反应动力学研究 |
4.7 本章小结 |
5 Ti/Sb-SnO_2-Pr/IrO_2-Pind电极处理有机废水的研究 |
5.1 电极材料的表征及性能测试 |
5.1.1 XRD分析 |
5.1.2 SEM分析 |
5.1.3 循环伏安分析 |
5.1.4 线性伏安分析 |
5.1.5 电极稳定性研究 |
5.1.6 废水处理效果测试 |
5.2 处理废水工艺条件的优化 |
5.2.1 NaCl溶液浓度对废水COD降解率的影响 |
5.2.2 电极间距对废水COD降解率的影响 |
5.2.3 pH对废水COD降解率的影响 |
5.2.4 电流密度对废水COD降解率的影响 |
5.2.5 正交试验研究 |
5.3 电催化氧化反应动力学研究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6.1 主要结论 |
6.2 主要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着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7)多孔钛阳极的制备、表征及模拟废水处理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钛基金属氧化物阳极的优点 |
1.3 钛基金属氧化物阳极研究进展 |
1.3.1 钛阳极的构成与分类 |
1.3.2 钛阳极的制备方法 |
1.3.3 钛阳极的应用研究 |
1.3.3.1 几种常用钛阳极分类 |
1.3.3.2 钛阳极的在水处理方面的应用研究 |
1.3.4 SnO_2-Sb/Ti阳极在水处理方面的研究进展 |
1.4 选题意义与内容 |
1.4.1 课题研究的意义 |
1.4.2 课题研究的内容 |
第2章 实验部分 |
2.1 仪器与药品 |
2.2 基体的制备 |
2.3 PTi基体的TiO_2修饰 |
2.3.1 化学试剂及材料 |
2.3.2 实验步骤及方法 |
2.3.3 结果与讨论 |
2.3.3.1 TiO_2-NW/PTi形成过程分析 |
2.3.3.2 TiO_2-NW/PTi形成过程的晶型分析 |
2.3.3.3 水热工艺参数对TiO_2-NW/PTi的影响 |
2.4 DTi及PTi的预处理 |
2.5 涂层的制备 |
2.6 材料形貌与结构表征 |
2.6.1 扫描电子显微分析 |
2.6.2 X-射线衍射分析 |
2.6.3 电化学性能测试方法 |
2.6.3.1 循环伏安 |
2.6.3.2 极化曲线 |
2.6.3.3 交流阻抗 |
2.7 强化电解寿命测试 |
2.8 甲基橙去除效果的测定 |
2.8.1 甲基橙脱色率的测定 |
2.8.2 甲基橙浓度的测定 |
2.8.3 甲基橙COD的测定 |
第3章 基体结构对钛阳极性能的影响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化学试剂及材料 |
3.2.2 实验步骤及方法 |
3.2.3 分析与表征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表面形貌观察 |
3.3.2 XRD分析 |
3.3.3 循环伏安分析 |
3.3.4 极化曲线分析 |
3.3.5 交流阻抗分析 |
3.3.6 加速寿命测试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钛阳极降解甲基橙废水应用研究 |
4.1 实验部分 |
4.1.1 模拟废水 |
4.1.2 实验装置 |
4.1.3 实验仪器与药品 |
4.1.4 实验步骤方法 |
4.2 结果与讨论 |
4.2.1 降解参数对甲基橙去除效果的影响 |
4.2.1.1 电流密度的影响 |
4.2.1.2 电解质浓度的影响 |
4.2.1.3 甲基橙初始浓度的影响 |
4.2.2 不同钛阳极对甲基橙废水处理效果的影响 |
4.2.3 甲基橙降解机理探究 |
4.2.4 甲基橙的一级动力学方程模拟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RuO2-SnO2阳极电催化活性及氧化电解水制备(论文提纲范文)
1引言 |
2实验 |
2.1 RuO2-SnO2/Ti的制备 |
2.2催化剂表征及电化学测试 |
2.3氧化电解水中氯离子含量测定 |
2.4氧化电解水中有效氯及次氯酸含量测定 |
2.5电极强化寿命实验 |
3结果与讨论 |
3.1结构和组成分析 |
3.2循环伏安(CV)表征 |
3.3析氯和析氧活性 |
3.4氯离子电解效率 |
3.5氧化电解水中有效氯含量 |
3.6氧化电解水中次氯酸含量 |
3.7电极强化寿命 |
4结论 |
(9)有机污染物电催化氧化有效电流表征及其阶段反应动力学(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Extended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课题来源与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2 文献综述 |
2.1 含盐有机废水处理现状 |
2.2 电催化氧化有机废水处理 |
2.3 本章小结 |
3 实验 |
3.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3.2 阳极与粒子电极制备 |
3.3 物相、微观形貌及孔隙特征分析 |
3.4 电化学性能表征 |
3.5 有机废水电催化降解实验 |
3.6 本章小结 |
4 有机物阳极氧化有效电流及电催化降解动力学模型 |
4.1 Ir O2-Ta2O5/Ti及 β-Pb O2/Ti电极制备 |
4.2 有机物阳极氧化电容行为 |
4.3 有机物阳极电催化反应电化学阻抗谱与Nyquist等效电路 |
4.4 有机物阳极氧化动力学机制 |
4.5 有机物阳极氧化模型评估 |
4.6 本章小结 |
5 碳负载型粒子电极有机物电催化性能与有效电流 |
5.1 活性组分负载量确定 |
5.2 MOx/AC粒子电极性能表征 |
5.3 MOx/AC粒子电极有机废水电解实验 |
5.4 填充床电极反应器有机物降解电容效应 |
5.5 等效电路模型及粒子电极有机物氧化电流占比 |
5.6 本章小结 |
6 填充床电极反应器有机物催化氧化阶段反应模型 |
6.1 填充床电极反应器有机物电催化反应动力学机制 |
6.2 填充床电极反应器有机物电催化氧化模型 |
6.3 阶段反应模型评估 |
6.4 本章小结 |
7 填充床电极反应器有机物电催化氧化分级电解模型 |
7.1 分级电解模型 |
7.2 填充床电极反应器有机废水分级电解 |
7.3 本章小结 |
8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创新点 |
8.3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10)不同电极材料用于电化学处理炼油二级出水回用中浓缩水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炼油二级出水回用过程中的浓缩水 |
1.1.1 我国水资源现状及石化炼油废水处理问题 |
1.1.2 炼油二级出水回用过程中的浓缩水的种类、组成、特点和危害 |
1.1.3 浓缩水处理面临的问题 |
1.2 浓缩水处理的一般方法 |
1.2.1 传统污水的处理方法 |
1.2.2 高级氧化技术概述 |
1.2.3 高级氧化技术在处理浓缩水方面的进展 |
1.3 阳极材料 |
1.3.1 电化学阳极氧化过程及机理 |
1.3.2 阳极的分类 |
1.3.3 阳极材料应用于浓缩水电化学处理的研究现状 |
1.4 实验条件优化方法 |
1.5 论文选题的内容、目的及创新点 |
1.5.1 问题的提出、研究内容、目的 |
1.5.2 创新性 |
第二章 分析测试方法的建立 |
2.1 引言 |
2.2 废水的各种指标的表征 |
2.2.1 总有机碳量的分析 |
2.2.2 化学需氧量的定义及分析手段 |
2.2.3 化学需氧量和总有机含碳量的关系分析 |
2.2.4 氨氮含量的测试 |
2.2.5 浓缩水中各项参数的测定 |
2.2.6 电化学测试 |
2.3 电极的制备 |
2.4 浓缩水降解效果评价 |
2.4.1 有机物降解效率 |
2.4.2 电流效率 |
2.4.3 有机物转化率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不同阳极材料处理浓缩水的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试剂与仪器 |
3.2.2 实验所应用的装置 |
3.2.3 阳极材料的制备与表征 |
3.2.4 不同电极材料在浓缩水中的降解 |
3.3 分析与讨论 |
3.3.1 阳极材料的表征 |
3.3.2 不同电极材料在浓缩水中的降解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氯离子的影响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试剂与仪器 |
4.2.2 电化学测试 |
4.2.3 不同电极材料在以氯化钠为支持电解质的浓缩水中降解 |
4.2.4 降解条件的优化 |
4.3 分析与讨论 |
4.3.1 氯离子浓度的影响 |
4.3.2 电流密度的影响 |
4.3.3 不同 pH 的影响 |
4.3.4 电流效率和能耗 |
4.3.5 不同电极对浓缩水降解条件优化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四、Characterization of RuO_2+SnO_2/Ti anodes with high SnO_2-concentrations(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中间层改性的DSA电极的绿色制备及失活机理研究[D]. 王婧茹. 青岛理工大学, 2021(02)
- [2]新型铱基阳极材料的制备及其在电催化析氯反应中的应用[D]. 胡佳俊. 浙江大学, 2021(01)
- [3]钛基稀土掺杂SnO2-RuO2电极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氧化性能的研究[D]. 郝文亭. 内蒙古科技大学, 2020(12)
- [4]钛基形稳电极的制备及电化学氧化苯胺废水性能与机理[D]. 朱旭.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8)
- [5]基于掺杂改性的Ti基析氧阳极制备及应用研究[D]. 刘宝. 北京科技大学, 2020(12)
- [6]钛基涂层电极的制备及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的研究[D]. 何芳. 重庆科技学院, 2019(12)
- [7]多孔钛阳极的制备、表征及模拟废水处理应用研究[D]. 杨越. 东北大学, 2018
- [8]RuO2-SnO2阳极电催化活性及氧化电解水制备[J]. 李文阳,任占冬,朱玉婵,杨晓鸿,全姗姗,高洁,柴波,陈红梅. 功能材料, 2015(19)
- [9]有机污染物电催化氧化有效电流表征及其阶段反应动力学[D]. 李鹏. 中国矿业大学, 2015(03)
- [10]不同电极材料用于电化学处理炼油二级出水回用中浓缩水的研究[D]. 杨哲. 吉林大学, 201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