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通过PC机串口控制单片机系统实现电源管理(论文文献综述)
罗晶晶[1](2021)在《基于4G网络的嵌入式设备远程升级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不断更新发展,嵌入式设备的联网应用领域得以大规模扩大,远程升级功能成为产品开发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本文对嵌入式设备远程升级进行了研究,在不改变设备硬件集成度基础上,设计实现了分离式升级的远程升级系统。新程序文件的获取由升级工具来完成,终端设备通过UART开发的引导程序实现新程序的下载和更新。该升级工具为无线网络与终端设备的中间适配层,向下适配不同的硬件接口,扩展了应用场景和设备类型,向上为用户提供了统一的应用开发接口,方便移植和扩展。本文根据系统的功能需求,完成了总体架构设计。根据模块化设计方法,搭建一个基于STM32F405的远程升级平台,实现对嵌入式设备的远程升级。主要进行的研究和工作如下:第一、本文在分析以往的研究和设计下,针对物联网快速发展下嵌入式远程升级的新要求和新的应用场景,提出了基于4G网络的远程升级方案。第二、分析该系统在技术上和功能上的要求,对比各种远程通信的方案,最后采用TCP/IP协议和4G网络实现远程通信,并对总体架构进行了设计。第三、在分析升级工具的功能和性能要求后,进行了主要的芯片的选型,确定了整个硬件平台的总体结构,并进行模块化搭建。设计了MCU电路、串行接口电路、SIM7600CE模块电路、电源转换电路等。第四、根据系统的工作流程,采用有限状态机对各个任务和通信过程设计实现。为整个软件进行设计了统一的API接口,对远程通信协议和BootLoader协议进行设计。为提高数据的安全性,采用加密算法对协议的数据部分进行了处理。第五、搭建了远程升级的测试平台,测试了远程程序获取和下载升级,在测试过程中根据系统工作流程进行记录分析,完成了预期的功能。结果表明,远程通信连接和协议解析处理成功,基于4G网络的嵌入式设备远程升级系统的设计是可行的,最后提出了未来的改进方向。
姚鹏鹏[2](2020)在《PTC电加热器自动化检测系统的研究与实现》文中认为冷暖空调系统是现代汽车的标配,电动汽车普遍采取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Positive Temperature Coefficient,PTC)电加热器供暖。为了提高汽车零部件的生产效率,PTC电加热器采用流水线生产。产品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线,因此为了高效的控制PTC电加热器产品的生产质量和产品的可靠性,对PTC电加热器在出厂时进行自动化检测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对PTC电加热器的自动化检测系统进行了研究,为了实现PTC电加热器自动检测的产品扫码、性能检测、数据存储三大功能模块,需完成模拟风道设计、自动测试系统设计、数据库设计。论文的主要工作内容如下:(1)本文首先根据PTC电加热器自动化检测项目要求,对项目进行了需求分析。随后依据需求分析结果,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对系统进行了方案设计。(2)在硬件架构中,主要完成模拟风道设计、自动测试系统主控单元硬件设计及PTC自动化检测系统的集成。模拟风道采用一进一出的矩形截面设计,由调速风机、风速传感器和温度传感器组成。自动测试系统包含主控单元、电源、扫码枪和测量仪器等。该系统的主控单元采用模块化设计,选取MC9S12P128单片机作为主控芯片,设计了电源模块、模拟采样模块、串口通信模块、控制器局域网(Controller Area Network,CAN)通信模块、局域互联网络(Local Interconnect Network,LIN)通信模块等。(3)在软件架构中,完成了模拟量转数字量(Analog-to-Digital,AD)数据采集、串口通信、CAN通信、LIN通信和脉宽调制(Pulse Width Modulation,PWM)信号接收与发送等驱动程序的设计。设计了下位机运行主程序。(4)基于QT框架开发了检测系统上位机用户界面,实现了测量仪器协议解析模块、数字滤波算法模块、数据误差处理模块、故障处理及报警模块、二维码生成模块等功能模块,并且采用SQLite完成了检测系统数据库的设计。最后对所搭建的PTC电加热器自动化检测系统进行测试,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所设计的自动化检测系统在功能上可以完成产品扫码及存储检测数据的功能。在性能参数测试中,电压测试精度为0.5%,绝缘电阻测试精度为3%,温度测试精度为0.3℃,每小时可完成15件电加热器的测试,符合设计要求。
张文耀[3](2020)在《基于USRP的某机场无线电监测平台设计》文中研究指明民航无线电专用频率是国家无线电管理机构为民航的通信、导航、雷达等领域而专门划分和分配的无线电频率。民航无线电专用频率的安全性对于民航飞机而言至关重要,所以必须通过对民航无线频谱监测系统的研究,来应对民航无线电发生的突发情况。近年来,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新的无线电业务、无线电设备层出不穷。各种突发性的干扰,使电磁环境恶化,降低通信质量,如果发生在民航无线电专用频率会威胁到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针对机场的无线电频谱监测是解决上述两个问题的重要手段,通过有效监测,减少电磁环境的污染,可以保障民航无线电专用频率安全性。文章介绍了软件无线电的概念,为了实现对机场以及机场周边的无线电进行监测,防止干扰发生,保护民航安全,进而设计了一种基于USRP硬件外设和LabVIEW程序的频谱监测平台。该平台针对特定民航频率设计,具有扫频监测,FM、AM解调,干扰测向与定位功能。通过对实际接收到的数据进行分析与处理,验证了该系统在实际环境中的可行性。软件无线电技术在现阶段的通讯与工程中的应用已经越来越重要,其可编程性强,实用方便,势必在现阶段以及以后的通讯系统中有重要应用。在扫频功能中,可以对指定的频率进行扫频,在上位机端进行频谱等信息显示。对接收到的数据与已知机场周边数据对比,进行FM与AM解调,找出可疑信号。在干扰测向与定位功能中,采用布朗最小二乘三角定位算法来对接收到的数据进行定位。实验结果表明,对干扰源定位有较高的准确性,在实际无线电监测中有一定的实用性。总之,采用软件无线电的方式,实现机场周边无线电信号的监测与干扰定位,为研究民航特定频段的无线电监测与干扰测定提供理论依据和重要的技术手段。
尹天成[4](2019)在《基于LabVIEW的BMS上位机系统设计》文中认为随着环境污染和能源枯竭的加剧,电动汽车的发展逐步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为了对电动汽车电池组进行监测和管理,增强操作人员对电池管理系统(Battery Management System,BMS)的了解和控制,本文以实验室虚拟仪器工程平台(LabVIEW)作为工具,针对主从式电池管理系统,设计了一款BMS上位机系统,具体工作如下:首先,对通信模块进行设计。对比了各种不同的通信方案,结合BMS的结构与上位机的功能,提出了以下通信模块设计方案:为了实现上位机与BMS主控模块的通信,选择设计RS-485串行接口通信模块;为了通过上位机直接对BMS从控模块进行调试,选择设计CAN总线通信模块。设计方案确定后,选择了控制器、收发器、转换器芯片,搭建了硬件电路,规定了通信协议,设计了通信程序,最终完成了通信模块的设计。其次,对上位机软件进行了设计。针对主从式电池管理系统,根据BMS上位机的功能需求和设计原则,采用模块化设计思想,运用虚拟仪器技术,选择LabVIEW编程语言,从主控和从控两部分对BMS上位机软件进行了设计。本文将整个上位机软件分为指令发送、数据接收、数据校验和数据存储四大功能模块,实现了控制BMS主控模块和从控模块、接收并显示电池组信息、电池异常参数报警、储存电池组历史信息等功能。程序调试成功后,优化了人机交互界面,生成了应用程序及安装程序,易于实现软件在不同设备之间的移植。最后对上位机系统进行了测试。利用实验室设备及相应下位机硬件系统搭建了实验平台,对通信模块和上位机软件进行了测试。测试结果表明,通信模块可以实现上位机与主控模块、从控模块的通信,并且上位机软件可以稳定运行,电池组信息显示正常,可以实现报警阈值设置及查询、异常参数报警、重要参数存储等功能,达到设计要求。
魏旭东,史颖刚,刘利付,旺张猛[5](2016)在《基于ZigBee的温室环境检测系统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采用1种温室环境检测车,搭载ZigBee终端节点和各种环境检测传感器,移动测量温室环境参数。以51单片机为核心,设计温室环境检测车的主控制器,通过ZigBee终端节点搭载的传感器,检测温室温度、光照强度、湿度,并将采集到的数据实时发送至控制台,可以使用MFC界面利用串口对温室环境检测车进行控制,也可以通过ZigBee协调器,利用键盘对温室环境检测车进行控制。
牛媛媛[6](2012)在《基于GSM网络的LED显示系统的研究与实现》文中认为随着大规模集成电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LED显示屏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应运而生,并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得到了广泛应用。通常LED显示屏采用PC机完成对LED所需显示的图片、文字的编辑和数据传送,该方式距离限制在200m以内。本系统采用西门子公司推出的TC35型GSM模块通过GSM网络实现对LED显示屏的无线数据传递,利用短消息更新LED显示屏很好地解决了有线数据传输的弊端,实现了LED显示屏随时随地获得信息的梦想。本文主要工作和成果如下。(1)深入掌握LED显示屏幕的组成结构和工作原理,分析传统LED显示系统的核心控制器的不足以及显示数据更新方式的弊端,提出了本文基于GSM模块+AVR单片机平台而建立的LED屏显示系统的总体方案。(2)完成了无线数据传输模块和LED显示模块的硬件设计,其中包括对芯片的结构和使用方法的分析,完成了两大模块的原理图和PCB电路板的设计,实现了硬件电路板的制作与调试。(3)开发了无线数据传输模块和LED显示模块的软件,主要包括短消息编解码设计、AVR单片机通过AT指令控制TC35设计、显示模式设计等,其中基于AVR单片机处理器控制系统的程序采用C语言编写。在无线数据发送终端,使用VisualC++开发环境完成了串口通信程序的设计。
丁琳[7](2012)在《基于无线对讲面向生产调度的GPS终端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基于无线对讲面向生产调度的GPS终端的设计与实现以实际业务需求为背景,解决了如何将本钢厂区、矿区内车辆的定位数据实时传输到调度中心管理系统的问题。本文利用GPS技术、单片机系统、对讲机通讯和调制解调技术,设计了基于无线对讲的GPS终端。终端具有成本低廉、通用性好、灵活性高的特点。终端应用于面向生产的车辆调度,对于提高车辆安全、提高生产服务水平及实现高效的运营管理等具有实际意义。系统的硬件由车载终端和调度中心终端两部分组成。车载终端主要包括GPS信息采集模块、处理器模块、调制解调模块、FSK信号耦合模块以及供电电路模块。调度中心终端主要包括处理器模块、调制解调模块、FSK信号耦合模块、RS232通信模块以及供电电路模块。软件部分实现了GPS数据采集、数据发送、数据接收、数据传输等功能。该系统的特点的是提供了基于无线对讲机的数据传输方式。测试表明,该系统运行情况良好,满足了定位信息采集传输的要求,具有一定的通用性和稳定性。本文从实际应用需求入手,首先阐述了系统开发的应用背景和实际意义。然后,在系统的需求与设计中给出了系统总体结构的设计,并且按照功能对系统硬件和软件进行模块划分。随后,分别对各个硬件模块和软件模块的实现细节进行了详细的介绍,详细分析了各个模块的原理和结构。在系统硬件实现部分中,本文给出了各个模块的硬件电路连接原理图,并为硬件设计制作PCB板。在系统软件实现部分中,本文介绍了各个模块具体实现以及相关技术。然后,对系统进行了测试。最后对所做工作进行总结,并对系统进一步工作进行了展望。
成晓林[8](2012)在《水下小型运动体浮心测试系统设计及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水下运动体所受浮力以及浮心位置直接影响到运动体的航行轨迹、击中目标概率等性能。因此,一个能精确测量水下运动体浮力和浮心参数的系统是非常必要的,并且该系统对水下运动体的制造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在国内外测试质量、质心参数方法的基础上加以研究,提出一套新的测量浮力、浮心的方法。将三点支撑法测试运动体的质量、质心的原理进行拓展,运用这种方法分析运动体在液体中的受力情况,根据静力平衡原理以及力矩平衡原理推导出浮力、浮心的计算公式,得到浮力、浮心的测量方法。系统分为下位机及上位机两部分。下位机包括硬件和软件两部分,硬件系统以单片机为核心,称重传感器、AD7799和超声电机为重要组成部分,负责信号采集、调理以及传输;下位机软件采用C语言编写,通过串口与上位机进行通信,将传感器输出信号传输至上位机。上位机为PC机,是系统的操作层,采用LabVIEW编写,通过预定义的通信协议指挥硬件系统进行相应的操作,包含了人机交互、传感器标定、系统测试、数据管理等一系列内容,并详细介绍了各部分的实现方法。最后,对系统进行实验,得到实验结果,并从理论角度和实际实验角度对实验结果进行了误差分析。
黄光磊[9](2011)在《激光集群射击训练系统设计》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激光技术的发展,具有高单色性、高相干度、能量大和方向性强等优异性能的激光得到了广泛的关注。激光不仅运用到生物、物理、化学等学科,在军事国防、工业切割、医疗卫生、农业生产上也有着广泛的应用。在军事国防中,激光技术不仅用在作战和武器系统,在改进训练器材和训练方式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本课题着重介绍了一种运用光电技术,以激光代替实弹的集群射击训练系统。本系统采用将半导体激光器安装在模拟枪械的枪膛内,以激光束代替实弹来进行模拟射击对抗训练,利用安装在对抗双方训练服和头盔上的光电探测器作为激光接收器件,光电探测器是否被击中模拟训练中的中弹情况。最后,通过无线设备将训练双方的中弹情况发送给上位机,用户可以通过上位机了解对抗双方的伤亡情况,对训练结果做出分析。此外,一般的激光模拟射击系统,激光枪与训练服上的数据处理主控系统是用导线连接,本课题将激光枪与数据处理系统利用蓝牙设备实现无线连接,有效的增加了训练的机动性和真实性。本文介绍了光电技术的一些基本知识,重点介绍了激光发射、接收电路和信号处理电路及相关程序设计。最后简要阐述了嵌入式微处理器与上位机通讯的方法,运用上位机进行数据管理,完善系统的功能。
艾勇福[10](2010)在《深海中深孔岩芯取样钻机监控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类对矿物资源、能源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开始大规模地开发和探索海洋。近年来相继发展起来的海洋高科技开发技术有海水淡化技术、深海探测与深潜技术、大洋钻探技术、海洋遥感技术、海洋导航技术等。本课题研究的深海取样钻机技术属于深海探测与大洋钻探技术领域。深海探测,对于深海生态的研究、深海矿物的开采以及深海地质结构的研究,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目前国内取样探测技术水平较国外还有差距,在近海作业的探测技术比较成熟,但是在深海探测设备较少,自从成功研制了深海浅地层岩芯取样钻机才填补了该领域国内技术空白,因此急需改进取样技术。本文针对深海取样钻机智能远程监控的实际需要,设计了一套深海中深孔岩芯取样钻机的监视和测控系统,该系统采用分布式方式。上位机可以对水下设备作业情况进行监视和控制;水下测控系统执行上位机下达的命令,实现对水下各种传感器数据的采集,钻机的控制;上位机与水下嵌入式测控系统通过光纤动力复合钢缆实时通信。首先对取样钻机监控系统设计制定了系统总体结构设计方案。然后介绍了硬件系统的设计原理与实现,包括电源监控模块硬件设计、字幕叠加模块硬件设计、数据传输接口电路设计和水下测控中心模块电路设计。接着对软件系统开发作了详细的介绍,软件系统设计主要有主控单片机软件设计和甲板监控平台软件设计。最后对系统电源供电方式以及如何监测系统电力参数进行了细致的说明。本文进行了实验室和现场海洋环境的测试,分析对比了在实验室测量到的数据与现场测试到的数据的差别,然后不断完善,最终获得成功,系统运行稳定可靠。深海中深孔岩芯取样钻机装置在深海探测、采集矿产样本、探测海洋地质结构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和发展空间,其电子监控系统具有较好的通用性,适用于多种监控场合。这套设备将为我国在大洋钻探方面提供了有力的工具,为我国科学家提供第一手深海研究样品。本系统为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台基于10KM铠装复合光缆的深海监控系统,经2009年5月南海试验和10月东太平洋深海现场实际应用,成功取到深海样品,研制工作取得圆满成功。
二、通过PC机串口控制单片机系统实现电源管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通过PC机串口控制单片机系统实现电源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4G网络的嵌入式设备远程升级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1.4 小结 |
第二章 总体架构设计 |
2.1 系统需求分析 |
2.2 网络通信协议选择 |
2.3 无线通信方案选择 |
2.4 总体架构设计 |
2.5 小结 |
第三章 系统硬件设计 |
3.1 主要芯片选型 |
3.1.1 MCU选型 |
3.1.2 无线模块选型 |
3.2 硬件总体设计 |
3.3 电源模块电路设计 |
3.4 MCU硬件电路设计 |
3.5 外部接口硬件设计 |
3.5.1 USB接口电路设计 |
3.5.2 RS-232接口电路设计 |
3.5.3 RS-485接口电路设计 |
3.5.4 组合接口电路设计 |
3.6 SIM7600CE模块硬件设计 |
3.6.1 模块基础电路 |
3.6.2 通信接口电路 |
3.7 状态指示电路设计 |
3.8 小结 |
第四章 软件和通信协议设计 |
4.1 状态机设计结构 |
4.1.1 状态轮询 |
4.1.2 中断服务函数 |
4.2 软件架构 |
4.2.1 MCU初始化 |
4.2.2 存储空间分配 |
4.2.3 4G模块初始化 |
4.2.4 LED数码管显示 |
4.3 协议制定 |
4.3.1 自定义远程通信协议 |
4.3.2 BootLoader协议 |
4.3.3 数据加密算法 |
4.4 远程接收任务 |
4.4.1 远程通信数据解析 |
4.4.2 远程获取程序 |
4.5 终端接收任务 |
4.5.1 BootLoader协议解析 |
4.5.2 远程下载程序 |
4.5.3 FLASH操作 |
4.5.4 BootLoader升级 |
4.6 小结 |
第五章 系统测试 |
5.1 测试平台介绍 |
5.2 设备连接服务器测试 |
5.3 远程升级测试 |
5.4 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2)PTC电加热器自动化检测系统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 |
1.2 课题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PTC电加热器检测 |
1.3.2 PWM信号处理 |
1.3.3 CAN/LIN协议 |
1.3.4 MODBUS协议 |
1.3.5 数据库设计 |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第2章 需求分析与系统方案设计 |
2.1 需求分析 |
2.2 系统方案设计 |
2.2.1 模拟风道设计 |
2.2.2 检测系统硬件结构设计 |
2.2.3 检测系统软件结构设计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电加热器检测系统硬件设计 |
3.1 硬件电路需求分析 |
3.2 硬件电路结构设计 |
3.3 硬件电路模块设计 |
3.3.1 电源模块 |
3.3.2 最小系统模块 |
3.3.3 串口通信模块 |
3.3.4 LIN通信模块 |
3.3.5 CAN通信模块 |
3.3.6 AD采样模块 |
3.3.7 LED显示电路 |
3.3.8 PTC主控接口电路 |
3.4 电路抗干扰设计 |
3.4.1 原理图抗干扰设计 |
3.4.2 PCB抗干扰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电加热器检测系统下位机软件设计与实现 |
4.1 下位机软件需求分析 |
4.2 下位机驱动程序设计 |
4.2.1 PLL驱动程序 |
4.2.2 SCI驱动程序 |
4.2.3 LIN驱动程序 |
4.2.4 CAN驱动程序 |
4.2.5 PWM驱动程序 |
4.2.6 AD采样驱动程序 |
4.3 下位机主程序设计 |
4.4 软件可靠性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检测数据处理及检测系统故障处理策略 |
5.1 检测数据处理 |
5.1.1 数据预处理 |
5.1.2 数据误差处理 |
5.2 检测系统故障处理策略 |
5.2.1 下位机故障处理 |
5.2.2 上位机故障处理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检测系统上位机软件及数据库设计与实现 |
6.1 上位机软件需求分析 |
6.2 上位机软件结构 |
6.3 上位机模块设计 |
6.3.1 串口通信及其通信协议 |
6.3.2 扫码枪信息采集 |
6.3.3 系统参数设置 |
6.3.4 系统显示主界面 |
6.3.5 测试数据保存 |
6.4 上位机软件运行流程 |
6.5 数据库需求分析 |
6.6 数据库表结构设计 |
6.7 本章小结 |
第7章 检测系统测试与结果分析 |
7.1 检测系统搭建 |
7.2 系统功能测试 |
7.2.1 PWM通信功能测试 |
7.2.2 CAN通信功能测试 |
7.2.3 LIN通信功能测试 |
7.2.4 扫码枪功能测试 |
7.2.5 风速、温度检测功能测试 |
7.2.6 电参仪、绝缘耐压检测仪功能测试 |
7.2.7 PTC电加热器测量数据 |
7.3 结果分析 |
7.3.1 对比分析 |
7.3.2 误差分析 |
7.4 本章小结 |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
8.1 全文总结 |
8.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
附录 A 系统硬件电路原理图与PCB图 |
(3)基于USRP的某机场无线电监测平台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无线电及航空无线电基本概念 |
1.2 论文选题背景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课题研究目的 |
1.5 本文的主要内容 |
1.5.1 主要内容 |
1.5.2 论文的组织结构形式 |
第二章 基于USRP的频谱监测平台简介与相关技术 |
2.1 软件无线电概念及特点 |
2.1.1 软件无线电的概念 |
2.1.2 软件无线电的优势 |
2.2 USRP介绍 |
2.3 LabVIEW介绍 |
2.4 常见信号解调方式 |
2.4.1 AM解调 |
2.4.1.1 包络检波法 |
2.4.1.2 相干解调法 |
2.4.2 FM解调 |
2.4.2.1 非相干解调 |
2.4.2.2 相干解调 |
2.5 并行处理技术 |
2.6 数据库技术 |
2.6.1 数据库概念 |
2.6.2 LabVIEW与数据库连接方式 |
2.6.3 LabVIEW与 Access数据库连接 |
2.7 信号源定位技术 |
2.7.1 信号源定位概念 |
2.7.2 信号源定位方法 |
2.7.3 测向定位基本原理 |
2.7.4 多站测向交叉定位基本原理 |
2.8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USRP的某机场无线电监测平台需求性分析与系统搭建 |
3.1 平台需求分析 |
3.1.1 硬件系统需求 |
3.1.2 软件系统需求 |
3.2 干扰信号分析 |
3.3 基于USRP的无线电监测平台设计方案与技术路线 |
3.3.1 基于USRP的无线电监测平台整体设计方案 |
3.3.2 平台技术路线 |
3.4 平台相关设备 |
3.4.1 PTU57 型高精度数字云台介绍 |
3.4.2 HMC252 射频开关介绍 |
3.4.3 JY901 角度传感器介绍 |
3.4.4 UM220 GPS模块介绍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USRP的某机场无线电监测平台软件设计 |
4.1 系统接收方案 |
4.1.1 全向天线无线电监测系统接收方案 |
4.1.2 定向天线无线电监测系统接收方案 |
4.2 全向天线无线电监测系统 |
4.2.1 USRP设置流程 |
4.2.2 扫频功能设计 |
4.2.3 扫频波形显示 |
4.2.4 扫频频谱分析 |
4.2.5 LabVIEW调用Access数据库 |
4.2.5.1 波形数据的存储与读取 |
4.2.5.2 读取已有机场数据库数据 |
4.2.5.3 数据库快速查找功能 |
4.2.5.4 实现已知机场数据库与接收波形数据库的对比与筛选 |
4.2.6 基于NI-USRP的 FM解调器设计 |
4.2.7 基于NI-USRP的 AM解调器设计 |
4.3 定向天线频谱监测系统 |
4.3.1 基于Lab VIEW的仪器控制 |
4.3.2 PTU57 云台与上位机通讯 |
4.3.3 上位机端控制HMC252 射频开关功能程序设计 |
4.3.4 上位机与JY901 角度传感器通讯程序设计 |
4.3.5 上位机与GPS UM220模块通讯程序设计 |
4.3.6 测向功能设计 |
4.3.6.1 自动测向功能 |
4.3.6.2 手动转台旋转测向功能 |
4.3.7 干扰定位系统设计 |
4.3.7.1 测向定位方法中的估计算法 |
4.3.7.2 最小二乘误差估计算法 |
4.3.7.3 布朗最小二乘三角定位算法 |
4.3.8 定位程序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USRP的某机场无线电监测平台实验结果及分析 |
5.1 实验讨论 |
5.1.1 实验介绍 |
5.1.2 实验分析与讨论 |
5.2 结果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4)基于LabVIEW的BMS上位机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和趋势 |
1.3 虚拟仪器 |
1.3.1 测量仪器的发展历程 |
1.3.2 虚拟仪器简介及发展现状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电池管理系统的结构及上位机系统的设计 |
2.1 电池管理系统的结构 |
2.1.1 电池管理系统的拓扑结构 |
2.1.2 主控模块 |
2.1.3 从控模块 |
2.1.4 SOC估算 |
2.2 通信模块 |
2.2.1 通信方式的比较与选择 |
2.2.2 RS-485 通信 |
2.2.3 CAN通信 |
2.3 上位机模块 |
2.3.1 上位机的功能需求 |
2.3.2 上位机的设计原则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通信模块的设计 |
3.1 基于RS-485 的通信模块设计 |
3.1.1 RS-458 硬件电路 |
3.1.2 RS-485 通信协议 |
3.1.3 RS-485 通信程序设计 |
3.2 基于CAN总线的通信模块设计 |
3.2.1 CAN总线通信模块硬件电路 |
3.2.2 CAN总线协议 |
3.2.3 CAN总线通信程序设计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LabVIEW的上位机软件的设计 |
4.1 LabVIEW |
4.1.1 软件开发语言 |
4.1.2 LabVIEW简介 |
4.1.3 LabVIEW的基本结构及开发步骤 |
4.2 上位机软件主控部分程序设计 |
4.2.1 主控部分整体结构 |
4.2.2 主控部分指令发送模块 |
4.2.3 主控部分数据接收模块 |
4.2.4 主控部分数据校验模块 |
4.2.5 主控部分数据存储模块 |
4.3 上位机软件从控部分软件设计 |
4.3.1 从控部分的整体结构 |
4.3.2 从控部分指令发送模块 |
4.3.3 从控部分数据接收模块 |
4.3.4 从控部分数据校验模块 |
4.3.5 从控部分CAN模块 |
4.4 人机交互界面的设计 |
4.4.1 上位机软件主控部分人机交互界面的设计 |
4.4.2 上位机软件从控部分人机交互界面的设计 |
4.5 安装及应用程序的生成 |
4.6 上位机通信程序设计 |
4.6.1 上位机指令发送程序 |
4.6.2 上位机数据接收程序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上位机系统的测试 |
5.1 实验平台的搭建 |
5.2 上位机系统主控部分的测试 |
5.2.1 参数查询及设置模块测试 |
5.2.2 信息查询模块测试 |
5.2.3 数据存储模块测试 |
5.3 上位机系统从控部分测试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5)基于ZigBee的温室环境检测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 系统整体结构设计 |
2 系统电路设计 |
2.1 控制电路设计 |
2.2 控制电路连接 |
3 系统软件设计 |
3.1 检测车基本运动子程序设计 |
3.2 检测车按键遥控的子程序设计 |
3.3 环境参数采集程序设计 |
3.4 串口遥控检测车的程序设计 |
3.5 串口遥控检测车的上位机软件设计 |
4 结论 |
(6)基于GSM网络的LED显示系统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1 LED显示屏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
1.2.2 GSM系统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
2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2.1 系统架构整体分析 |
2.2 主要器件选型 |
2.2.1 GSM模块TC35 |
2.2.2 AVR单片机ATMega32 |
2.3 无线数据传输系统 |
2.3.1 短消息基本原理 |
2.3.2 GSM短消息及SIM卡 |
2.3.3 无线数据收发器 |
2.3.4 AT贺氏指令 |
2.3.5 PDU编码 |
2.4 LED屏幕显示系统 |
2.4.1 LED系统显示方案论证 |
2.4.2 LED系统数据传输方案论证 |
2.4.3 LED系统数据存储方案论证 |
2.4.4 LED单元板 |
2.4.5 LED控制板 |
3 系统硬件平台设计 |
3.1 无线数据传输模块各接口电路 |
3.1.1 SIM卡电路 |
3.1.2 AVR控制TC35电路 |
3.1.3 电源模块电路 |
3.1.4 数据通信串口电路 |
3.1.5 TC35最小系统模块接口设计 |
3.2 LED显示模块各接口电路 |
3.2.1 行扫描电路 |
3.2.2 列扫描电路 |
3.2.3 16PIN 08接口 |
3.2.4 单片机外围电路 |
3.2.5 显示接口电路 |
3.2.6 数据存储电路 |
3.2.7 PC机通信电路 |
3.3 PCB设计的基本原则 |
3.3.1 PCB布局 |
3.3.2 PCB布线 |
3.3.3 电源问题 |
4 系统软件平台设计 |
4.1 软件开发平台及开发语言介绍 |
4.1.1 AVR Studio |
4.1.2 ICCAVR |
4.1.3 GCCAVR |
4.1.4 C语言 |
4.2 无线数据传输系统软件设计 |
4.2.1 短消息编解码及存储 |
4.2.2 短消息数据收发软件设计 |
4.2.3 初始化指令软件设计 |
4.2.4 AVR控制TC35软件设计 |
4.2.5 接收短消息软件设计 |
4.2.6 发送短消息软件设计 |
4.2.7 删除短消息软件设计 |
4.3 PC机串口通信软件设计 |
4.3.1 开发环境及语言 |
4.3.2 串口通信界面设计 |
4.4 LED显示系统软件设计 |
4.4.1 定格显示软件设计 |
4.4.2 滚屏显示软件设计 |
4.4.3 LED显示系统的更新设计 |
4.4.4 AT24C256存储操作程序设计 |
5 系统调试与测试结果分析 |
5.1 系统调试 |
5.2 调试中遇到的困难 |
5.3 测试结果分析 |
6 结论 |
攻读学位期间获奖和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参考文献 |
(7)基于无线对讲面向生产调度的GPS终端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项目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技术现状 |
1.3.1 无线对讲机数据传输发展现状 |
1.3.2 GPS技术的发展现状 |
1.4 论文结构安排 |
第2章 系统需求与设计 |
2.1 需求分析 |
2.2 硬件设计方案 |
2.2.1 元件选择 |
2.2.2 硬件接口 |
2.2.3 模块划分 |
2.2.4 工作原理 |
2.3 软件设计方案 |
2.3.1 软件开发环境 |
2.3.2 平台软件功能设计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车载终端硬件设计与实现 |
3.1 车载终端总体硬件结构 |
3.2 处理器模块 |
3.2.1 处理器介绍 |
3.2.2 硬件电路连接 |
3.3 GPS信息采集模块 |
3.3.1 GPS15 |
3.3.2 硬件电路连接 |
3.4 调制解调模块 |
3.4.1 MSM7512B |
3.4.2 硬件电路连接 |
3.5 FSK信号耦合模块 |
3.6 供电电路模块 |
3.7 车载终端硬件PCB设计 |
3.7.1 Altium Designer软件介绍 |
3.7.2 PCB设计原则 |
3.7.3 车载终端PCB电路板 |
3.8 本章小结 |
第4章 调度中心终端硬件设计与实现 |
4.1 调度中心终端硬件总体设计 |
4.2 处理器模块 |
4.3 调制解调模块 |
4.4 FSK信号耦合模块 |
4.5 RS232通信模块 |
4.5.1 RS-232 |
4.5.2 MAX232 |
4.5.3 硬件电路连接 |
4.6 供电电路模块 |
4.7 调度中心硬件PCB设计 |
4.8 本章小结 |
第5章 软件设计与实现 |
5.1 系统工作流程描述 |
5.2 GPS信息采集 |
5.2.1 GPS数据格式 |
5.2.2 GPS数据接收软件设计 |
5.3 数据发送 |
5.3.1 初始化 |
5.3.2 延时子程序设计 |
5.4 数据接收 |
5.5 RS232串口通信 |
5.5.1 单片机部分 |
5.5.2 PC部分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系统测试 |
6.1 测试目的 |
6.2 测试内容 |
6.2.1 硬件调试 |
6.2.2 软件测试 |
6.3 测试结论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 |
7.1 本文工作总结 |
7.2 进一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水下小型运动体浮心测试系统设计及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测试原理研究 |
1.2.2 基于虚拟仪器的测试系统 |
1.3 本文工作安排 |
1.3.1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1.3.2 本论文的结构分布 |
2 系统测试原理及系统总体设计 |
2.1 质量、质心测试原理 |
2.1.1 质量测试原理 |
2.1.2 质心测试原理 |
2.2 浮力、浮心测试原理 |
2.2.1 浮力测试原理 |
2.2.2 浮心测试原理 |
2.3 系统总体设计 |
2.3.1 系统性能指标 |
2.3.2 硬件设计 |
2.3.3 下位机软件设计 |
2.3.4 上位机软件设计 |
2.4 本章小结 |
3 测试系统下位机设计 |
3.1 下位机硬件设计 |
3.1.1 电源电路模块 |
3.1.2 传感器选型 |
3.1.3 信号采集电路 |
3.1.4 单片机及其外围电路 |
3.1.5 超声电机 |
3.2 下位机软件设计 |
3.2.1 Keil C简介 |
3.2.2 串口通讯 |
3.2.3 AD信号采集 |
3.3 本章小结 |
4 测试系统上位机设计 |
4.1 LabVIEW简介 |
4.2 上位机软件结构设计 |
4.3 系统初始化 |
4.3.1 动画显示 |
4.3.2 串口通信 |
4.3.3 主界面菜单编辑 |
4.3.4 获取传感器标定系数 |
4.4 传感器标定 |
4.4.1 传感器标定程序权限设置 |
4.4.2 最小二乘法拟合 |
4.4.3 保存标定系数 |
4.5 系统测试主程序 |
4.5.1 质量质心测试程序 |
4.5.2 浮力浮心测试程序 |
4.6 数据管理 |
4.6.1 数据存储 |
4.6.2 数据打印 |
4.7 帮助文档 |
4.8 生成可执行文件 |
4.9 本章小结 |
5 测试实验及误差分析 |
5.1 传感器标定 |
5.2 测试结果 |
5.2.1 质量质心测试结果 |
5.2.2 浮力浮心测试结果 |
5.3 误差来源及分析 |
5.3.1 质量质心误差分析 |
5.3.2 浮力浮心误差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全文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9)激光集群射击训练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国内外激光模拟训练系统的发展现状 |
1.3 现有激光模拟射击训练系统的缺点 |
1.4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激光发射系统设计 |
2.1 半导体激光器的原理 |
2.1.1 半导体激光器的工作原理 |
2.1.2 半导体激光器工作特性 |
2.2 激光发射系统硬件设计 |
2.2.1 嵌入式微处理器LPC2148 |
2.2.2 语音芯片WTV020 |
2.2.3 激光器驱动电路 |
2.2.4 蓝牙模块BTM0704C2P |
2.3 激光发射系统软件设计 |
第三章 激光信号接收系统设计 |
3.1 光电探测器 |
3.1.1 光电探测器的性能参数 |
3.1.2 典型的光电探测器 |
3.1.3 光电探测器噪声 |
3.1.4 光电探测器的合理选择 |
3.2 激光信号接收系统的电路设计 |
3.2.1 前置放大电路 |
3.2.2 信号滤波电路 |
3.2.3 主放大电路 |
3.2.4 放大器输出脉冲整形电路 |
3.2.5 限幅电路 |
第四章 信号处理系统设计 |
4.1 信号处理系统的硬件设计 |
4.1.1 nRF2401无线模块 |
4.1.2 命中预警电路 |
4.1.3 数码管显示和E~2PROM存储电路 |
4.2 信号处理系统软件设计 |
第五章 微机数据采集系统 |
5.1 无线模块与单片机、PC机的硬件接口 |
5.2 无线模块与AT89C2051的软件设计 |
5.3 VB实现单片机与PC机的通讯简介 |
第六章 总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
(10)深海中深孔岩芯取样钻机监控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 |
1.2 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
1.3 国内外海洋取样设备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
1.4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和主要工作 |
1.5 小结 |
第2章 系统总体结构设计 |
2.1 系统工作模型介绍 |
2.2 系统功能要求 |
2.3 系统方案选择 |
2.3.1 水下嵌入式控制器方案选择 |
2.3.2 甲板和水下通信方案选择 |
2.3.3 上位机监控软件开发工具的选择 |
2.3.4 电源控制方案选择 |
2.4 系统设计思路 |
2.4.1 监控系统总体设计 |
2.4.2 甲板监控系统设计 |
2.4.3 光纤通信系统设计 |
2.4.4 水下测控系统设计 |
2.5 小结 |
第3章 硬件系统设计原理与实现 |
3.1 硬件系统结构 |
3.2 水下嵌入式测控中心模块 |
3.2.1 电源电路设计 |
3.2.2 数字量调理电路 |
3.2.3 驱动电路设计 |
3.2.4 测量电路 |
3.3 字符叠加模块电路设计 |
3.3.1 视频钳位与信号放大电路设计 |
3.3.2 视频信号同步模块设计 |
3.3.3 单片机及其外围电路设计 |
3.3.4 MB9002 与字库模块外围电路设计 |
3.4 数据传输接口电路设计 |
3.4.1 RS-232 与RS-485 总线接口转换电路设计 |
3.4.2 CAN 总线接口电路设计 |
3.4.3 USB-CAN 接口电路设计 |
3.5 小结 |
第4章 系统软件设计 |
4.1 集成开发环境简介 |
4.2 系统软件总体设计 |
4.3 主控单片机软件设计 |
4.3.1 系统初始化 |
4.3.2 通信协议设计 |
4.3.3 数据采集软件设计 |
4.3.4 串口通信软件设计 |
4.4 甲板监控平台软件设计 |
4.4.1 主监控窗体设计 |
4.4.2 视频监控软件设计 |
4.4.3 MSComm 串口通信开发 |
4.5 小结 |
第5章 电源设计与电力参数监测 |
5.1 供电系统设计 |
5.1.1 强电供电系统设计 |
5.1.2 强电系统工作原理 |
5.1.3 水下弱点供电系统设计 |
5.2 电源监控模块 |
5.2.1 监控模块电源设计 |
5.3 电力参数的监测 |
5.3.1 甲板电力参数的监测 |
5.3.2 水下电力参数的监测 |
5.3.3 电力参数监控平台设计 |
5.4 小结 |
第6章 系统调试 |
6.1 调试步骤 |
6.2 调试注意事项 |
6.3 实验室调试 |
6.4 船上调试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四、通过PC机串口控制单片机系统实现电源管理(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4G网络的嵌入式设备远程升级系统设计与实现[D]. 罗晶晶. 吉林大学, 2021(01)
- [2]PTC电加热器自动化检测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 姚鹏鹏. 武汉理工大学, 2020(08)
- [3]基于USRP的某机场无线电监测平台设计[D]. 张文耀. 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 2020(11)
- [4]基于LabVIEW的BMS上位机系统设计[D]. 尹天成. 青岛大学, 2019(02)
- [5]基于ZigBee的温室环境检测系统设计[J]. 魏旭东,史颖刚,刘利付,旺张猛.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04)
- [6]基于GSM网络的LED显示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 牛媛媛. 南京理工大学, 2012(07)
- [7]基于无线对讲面向生产调度的GPS终端的设计与实现[D]. 丁琳. 东北大学, 2012(07)
- [8]水下小型运动体浮心测试系统设计及实验研究[D]. 成晓林. 南京理工大学, 2012(07)
- [9]激光集群射击训练系统设计[D]. 黄光磊. 长春理工大学, 2011(04)
- [10]深海中深孔岩芯取样钻机监控系统设计与实现[D]. 艾勇福.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2010(06)
标签:通信论文; 上位机论文; 基于单片机的温度控制系统论文; 模块测试论文; 功能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