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版画的质量意识

论版画的质量意识

一、论版画的精品意识(论文文献综述)

王晓东[1](2021)在《筚路蓝缕话征程:简谈上海鲁迅纪念馆展览陈列的变化——以2011年至2020年10年为例》文中提出上海鲁迅纪念馆自1951年建馆至今,已经有70年的历史。在这70年中,鲁迅纪念馆由原来仅三层小楼的山阴路故居,扩展到现在有5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包含上海鲁迅故居、上海鲁迅纪念馆和鲁迅墓地的国家一级博物馆,从单一的故居陈列到现在纪念馆除基本陈列外每年近20个临时展览,从仅对内部或者群体开放到面向社会开放,从仅有几个员工到今天发展为体例、建制完备的现代化博物馆,变化的不仅是馆的外观,重要的是各项功能也在逐渐细化,其中,

杨春艳[2](2021)在《晁楣版画风格演变研究》文中提出1958年,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的战略决策,数十万复转官兵、支边青年等组成的热血团队,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汇集到北大荒这块千里亘古的荒原上,拉开了大面积开发建设北大荒的序幕。为了丰富单调的垦荒生活,协助文化宣传工作,多才多艺的青年们就地取材,创作了质朴的版画。晁楣是最早一批以北大荒为题材创作版画的北大荒艺术工作者。本文把晁楣版画艺术风格演变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深入分析了晁楣版画艺术风格的起源、发展和完成三个时期,将晁楣版画艺术风格分为三个历史阶段,早期即1958年之前的艺术学习与军旅生涯;中期即1958年前往北大荒至1978年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版画艺术创作转型;后期即1978年至2006年最后一幅版画创作完成。着重探讨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版画艺术风格特点,在研究中结合史实立足作品本身的形式,包括访谈录、日记及文献资料,兼顾历史影像资料等。晁楣版画艺术风格演变的研究,是对晁楣版画风格演变脉络的梳理以及版画风格演变规律的整理,是对北大荒版画风格研究的有力补充和完善,是对北大荒版画风格传承的推动和理论支持。确立了晁楣在北大荒版画产生和发展过程中作为代表者和组织者的重要地位,最终引领北大荒版画的艺术风格的发展潮流。对于中国版画而言,晁楣版画不应停留在风格和形式层面,他构建的北大荒的现实生活图像的价值远远超出作品本身。全文共分为五章,按时间顺序进行研究。第一部分绪论,阐述了本选题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意义,提出了问题点与研究难点,国内外研究情况综述,研究过程中运用的方法。第一章介绍了晁楣艺术风格形成的背景,分别阐述了晁楣版画艺术所处的时代背景和晁楣艺术生涯的三个不同历史阶段。第二章为晁楣早期版画风格的形成,即通过早期的艺术学习和工作、生活经历促成的早期版画创作实践。第三章分析了晁楣版画中期的主导风格,以及这时期风格对其他人的影响。第四章重点分析了晁楣晚期版画中城市题材、工业题材以及形式探索中形成的版画艺术风格,对代表作品进行具体的形式分析,提出晁楣晚期版画风格由繁至简的简约性特点。第五章论述了晁楣版画艺术风格在演变中的规律,生活与环境的变化,艺术追求的不断提升,多方面文化素养的支持是艺术家个人艺术风格改变的原因。最后部分是结论,阐述了晁楣版画艺术风格的分期依据,以及各个时期版画风格的艺术特点,探讨了个人艺术风格变化的客观规律,生活环境的改变艺术风格随之改变,个人艺术素养和观念的改变艺术追求随之改变,艺术家多方面文化素养的吸收,艺术风格不断变化。

卢思宇[3](2020)在《汉绣在丝网版画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丝网版画是源于西方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一种有着独特艺术语言的艺术表现形式,作为一种年轻的版画印刷创作方式,以硬边的造型、明快的色彩、层次丰富的叠印技法使其具有强烈的艺术表现力,适用于艺术创作和商业运营。丝网版画在不断的发展中吸收了越来越多的艺术表现手法,在大量的商业实践中与其他媒介和技法的综合应用中产生了很多新的可能。本文试图将传统的汉绣语言融入丝网版画创作中找到丝印表现的新维度。作为湖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汉绣是一种地域性的民间手工艺,有着它独特的工艺技法、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通过这两种语言的结合和碰撞,希望擦出新的火花。因此,笔者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深入分析两种各具特色的语言融合的可能性。新的材料语言对主题的表现、观念的传达,以及对丝网版画创作的拓展所起到的探索和推动作用,在实践层面抛砖引玉,提供一些借鉴。本文分为五个部分对汉绣在丝网版画创作中的运用进行分析。第一章为绪论,论述了本课题的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内容和方法。第二章论述了丝网版画以及汉绣的历史背景和发展现状。第三章分析论述了丝网印刷以及汉绣的工艺技法和艺术特征。第四章从汉绣的传承价值和文化艺术价值分析汉绣在丝网印创作中的应用价值,并从丝网版画创作中艺术语言的丰富和汉绣各种针法在其中的运用分析汉绣在丝网印创作中应用的可能性。第五章结合毕业创作中的主题特色,创作元素的选择,汉绣针法的运用,创作过程和技法分析汉绣在丝网版画中的应用。

白羽[4](2020)在《桃花坞与凤翔木版年画女性人物年画比较研究》文中指出木版年画是我国农耕文明时期的民间艺术形式,是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清代是木版年画发展的鼎盛期,不同地区木版年画的艺术特色相互影响,呈现出缤纷多彩的年画风格。本文选取苏州桃花坞和陕西凤翔木版年画女性人物年画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南北方不同地域特征和人文风貌的差异类比分析,收集并梳理两地女性人物年画的资料进行认真研习、客观分析、理性思考,探究形成两地年画颇具特色的成因,并寻找他们之间的某种联系。本论文主要通过七个部分进行梳理、研究和实践。第一部分是对所研究课题的背景、内容和意义进行梳理分析,进而引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女性人物年画。第二部分是对两地不同木版年画艺术风格产生的客观原因与内在联系进行梳理分析。第三部分是从构图形式上对年画进行深入剖析,从不同地域角度感受年画艺人在创作过程中对女性构图形式的美的思考;第四部分是从造型特征上对年画人物的面部和服饰装饰图案的造型特征进行比较分析,探寻两地女性人物年画的造型差异;第五部分是从用色特点上对年画的设色方式及用色特点进行类比分析,感受不同地区女性人物年画在颜色使用的变化。第三、四和五部分是本文研究女性人物年画的重点核心论述部分,主要是对女性人物年画的构图形式、造型特征和用色特点进行比较分析。第六部分是对木版年画制作的工艺流程进行梳理,进而引申到第七部分木版年画的保护与延续。木版年画的内涵与外延是多方面的,也是深层次的,运用古老的文字图像记载形式将传统民间木版年画记录并传承下去,为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的保护、发展、传承和延续贡献一份力量,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和人文价值。

徐亚男[5](2020)在《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四十年期间的藏族题材绘画创作是重建和挖掘中国美术现代性话语和精神品格最好的美学创造和体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出现了由工业、科技、信息等混合而成的前所未有的现代化发展局面,而藏族题材绘画创作正是伴随着社会文化的现代性转型,所体现出的藏族文化、中原文化和受西方文化冲撞融合的当代文化彼此之间的相互交融对话,正历经着不同于任何时期的文化格局、主题内涵、形式语言、审美价值等传统资源的现代形态转换。艺术家不约而同地从“英雄史观”的“集体叙事”方式转向“平民史观”的“个体叙事”,形式语言风格也实现了从“一元”到“多元”的繁荣局面的转变,共同加速着中国美术创作在全球文化格局中的翻天覆地的位置变化。具体呈现出四个方面的本质特征:其一,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的形成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政治格局、东西方多元文化、藏族地域文化与相关美术基础设施共同推进的结果;其二,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的主题内容是建立在多种文化资源的整合与现代审美方式的转换,进而建构出的具有本土文化内涵和主体性的现代艺术形态;其三,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的内在形式语言演变不仅充当了中国美术现实主义美学的思想先锋,也印证着中国社会、中国文化的内在审美需求重新择取养分而进行的现代性探索的结果;其四,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是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与世界民族文化交融背景下形成的具有政治性、民族性、艺术性和当代性共存的代表“民族气派”和“国家形象”的美术现象。因此,对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的生发、演进、演变过程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第一章将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分为1978年——1989年的精神重建与技法探索时期、1990年——1999年的文化交流与观念表达时期、2000年——2018年的当代品格与本体建设时期这三个阶段。以中国/西方、传统/现代、内部/外部、民族/世界等多组视角展开论点,对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作品产生的政治体制、文化定位、美术思潮、画家群体、形式语言、展览市场等内在和外在因素进行分析,准确定位出这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明显不同于任何时期的藏族题材绘画创作的整体格局、风格面貌、发展形态与价值取向。进一步探索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的审美意蕴、艺术语言、绘画观念的现代性话语形态与中国社会、文化的内在转型需求之间的相互关系,为中国美术创作在新时代的再出发提供丰富的经验和思路借鉴。第二章是对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的主题文化内涵进行建构。藏族题材绘画创作是以独特的青藏高原地域文化、藏民族人物精神气质、藏民族传统民族和民间文化区别于其他题材的绘画创作。这种厚重的藏文化内涵再次激活了藏族题材绘画创作在现代性话语探索中的表达属性和涵纳力,并显示出任何时代不曾有的广泛性和内涵深度。一方面,艺术家基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民族想象所衍生出的对“中华民族大团结”、“‘路’的隐喻——藏区新建设新成就”这两方面主题内容的阐述,进而分析藏民族与国家民族身份、民族政策、藏区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另一方面,艺术家通过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时代”这三组视角关系的全新思考,进而探索藏族题材绘画创作所蕴含的多元和谐文化观的表达。具体可细化为:自然环境——“人与自然”关系的解读、高原人形象——民族气质的体现、传统民族节日——民俗文化的深入、信仰与朝圣——宗教文化的解读这四个方面的主题内容,显示出藏族题材绘画不曾有的文化内涵演变。第三章是对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的形式语言内在构成的分析,是从改革开放之前艺术本体语言“一元”的“传统形态”向“多元”的“现代形态”局面的转变。通过对藏族题材各画种的现实主义的中国化探索的归类,以及对油画、中国画这两个创作面貌齐全、创作数量庞大的画种形式语言的细化演绎,阐述这四十年的藏族题材绘画在现实主义美学思想和创作观念下所进行的中国美术形态内部语言规律演变,探究这四十年的中国文化需求和艺术家的创作心理、观察方式、审美取向、艺术本体语言形态生发的内在逻辑。第四章是对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的价值和意义的研究。这四十年的藏族题材绘画创作是通过民族想象与主题拓展、风格重构与多元图景呈现对中国当代美术史起到了革新价值的建构。在人文性的审美演绎上以对“天人合一”的观念思考和对人类精神世界的重建凸显出藏族题材绘画丰厚的文化含量和精神内涵。更以其作品强烈的民族思想、民族情感和民族审美意蕴,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意志力,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豪感、自信心,重构了具有民族魂魄和时代精神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形象。因此,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不仅是中国现当代美术史不可缺少的里程碑,也是改革开放四十年国家的现代化线性历史景观中重要的视觉文本。

翟雨晴[6](2020)在《赵延年黑白木刻插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兴木刻版画运动的发起,不仅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世界版画艺术发展的前进力量。新兴木刻版画运动以鲁迅为代表,在众多优秀的版画创作者之中,赵延年的作品独具一格,因此具有较强的代表性。本文以赵延年为研究主体,力求从较新的研究视角出发,全面探讨赵延年的创作经历、创作背景、个人艺术成就及对现代版画教育事业的影响等。本文采用了文献分析法、田野调查法、图像分析法等并结合当时的社会环境、运动背景,对赵延年的版画创作风格、艺术技法做了全面的分析。本文第一部分主要以纵向时间轴做节点,分析了中国从传统木刻到新兴木刻版画运动兴起的社会背景和必然趋势,以及赵延年是在何等情况之下走上了版画创作之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他的创作之路经历了哪几次转折;第二部分主要讨论赵延年在不同时期的创作风格变化,并探讨赵延年对鲁迅小说绘制木刻插图的契机和成就;第三部分从创作技法分析,探讨赵延年创作木刻的艺术语言和表现形式;第四部分重在总结赵延年的创作影响,探讨赵延年的作品、创作精神以及开创的创作技法对中国现代版画发展的深远影响。

胡海瑞[7](2020)在《解构之维于当代艺术创作中的运用 ——以“造景”系列创作为例》文中提出新世纪以来,各类艺术形态的呈现方式愈来愈丰富,当代艺术创作的创作方法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艺术创作活动伴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出现也随之产生了改变,具有个性化意识和时代气息的创作观念被艺术创作者或创作团体们注入其艺术创作中,以此诱发出各种新式的创作观念、创作思维和审美情趣,从而拓展了艺术作品的创作空间。木刻版画艺术发展至今,从传统到当代的转化过程中产生了巨大的蜕变,艺术家们在继承传统木刻技法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创新,通过媒材、观念、技法等不同维度去拓展语言表现形式发展的可能性,开始注重艺术创作中观念表达的美学价值。本文以笔者创作过程中对不同媒介材料的实践效果为研究线索,从不同视角观察绘画创作中解构与重构思想的多元化形态,对国内与国外的相关课题研究现状进行概述,分析木刻版画语境的构成,探析当代语境下创作版画语言的转换,从而得出当代创作版画作品应该做到语境的内外统一,其中,当代黑白木刻版画创作需从形式表现、观念表达与审美需求这三个方面进行思考,同时,这也是当代黑白木刻版画创作基本思维的体现。之后,笔者结合绘画创作中的解构思维将研究得出的理论知识与自身版画创作经验进行糅合,阐述了笔者的毕业作品创作过程与创作的实践结果。

刘梦许[8](2019)在《李传康版画艺术的“现实主义”倾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二十世纪中国美术的发展进程中,现实主义创作风格倾向是值得关注的部分,本文选取有代表性的军旅题材版画为研究对象,具有现实意义。军旅版画家李传康长期关注军人和藏民的生活状态,并将此再现于版画创作中。本文运用田野考察法对李传康进行了实地采访,梳理、剖析各个阶段的军旅、藏族题材作品;其次以二十世纪以来的中国美术为文化背景,针对中国现代版画创作的特殊现象进行研究,着重分析二十世纪中国美术中的现实主义创作风格倾向对李传康版画艺术思想的影响,并论述现实主义在李传康版画创作中的播种、生长及成熟过程,寻找在特殊历史背景下绘画艺术风格的传承与发展,具有客观的学术价值。

余敏[9](2019)在《鲁迅作品插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鲁迅,作为现代文学之父,在文坛上的震撼性与影响力自是不言而喻的,而伴随鲁迅作品相生的鲁迅作品插图可谓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作品插图,古已有之,而鲁迅作品插图则具有全新的现代性,从内容到形式上都截然区别于以往的作品插图,具有独特的价值内涵。鲁迅作品插图为鲁迅作品而生,语图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在鲁迅作品插图中表现为“语象”向“图像”转换,图像化的过程中形成了因文生图、以图插文、语图互释等丰富的语图关系。鲁迅作品插图与鲁迅作品的结合形成了图文一体的关系,在解读的过程中,语言的指向性与图像的直观性相结合,语图之间形成了互补。插图本质上属于绘画艺术,具有丰富的艺术性,鲁迅作品插图图像由不同的绘者绘制而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风格特征。以木刻、漫画、素描三种鲁迅作品插图绘画类型最为常见,体现出鲁迅作品插图独特的艺术特点。语言与图像作为最重要的两种叙事媒介,而鲁迅作品插图充分发挥了图像形象性的叙事特长。单幅图像的孕育性以及多幅图像的连续性均推动着鲁迅作品的第二次叙述,以图言说更具趣味性与审美性,丰富了鲁迅作品的内在意蕴。鲁迅作品插图作为广义的文化研究,具有多重的审美、传播价值与意义,与此同时,也在不断丰富着鲁迅作品。力求客观、全面地评价鲁迅作品插图,因此就插图图像的局限性也进行了分析探讨。

张晓峰[10](2019)在《四川当代军事题材版画创作现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四川军事题材版画创作,是军事题材美术中的一部分,而军事题材美术创作,在中国近现代美术中是一个特别的领域,它始终以军事人物、军事事件、军事生活作为描绘对象,创作思想始终与中国政治思想同步,弘扬与时代特征相符的社会主义主旋律,集中反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军人和拥护者的革命精神和英雄主义,突显出军事题材版画创作艺术在中国社会发展中有着不寻常的地位和作用。新时代背景下,倡导“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指明了新时代的文艺创作方向。在新时代的召唤下,四川当代军事题材版画创作理应发出自己的声音,要有新动向、新征程;更要认清不足,并要及时解决;要始终坚守现实主义创作的基调,传递新时代需要的正能量,并以自己独特的艺术创作魅力,来推动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和兴盛。本文主要以新中国成立后至今的70年间为范围,对四川当代的军事题材版画创作现状作为研究对象。首先,对四川何时出现军事题材版画创作进行了阐述,并对解放前的四川军事题材版画创作进行了基本的分析;其次,对它在新中国成立后各个时期的创作现状进行了梳理;再次,重点分析了新中国成立后的四川军事题材版画创作的代表人物及代表作品,从中找寻四川当代军事题材版画创作的价值和现实意义;然后,分析了四川当代军事题材版画创作现状中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结合分析,给四川当代军事题材版画的发展提供了一些改进和创新思路;最后,对全文研究的结论进行了总结。希望通对四川当代的军事题材版画创作现状的分析研究,提升自己对军事题材版画创作的认识,树立正确的艺术创作价值观,指导今后的艺术创作,借此也为广大热爱军事题材版画创作的艺术家提供一些参考。

二、论版画的精品意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版画的精品意识(论文提纲范文)

(1)筚路蓝缕话征程:简谈上海鲁迅纪念馆展览陈列的变化——以2011年至2020年10年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 展览数量和时长的变化
二、 展览内容变化
三、 展览形式的变化
四、 展览参评精品展览的情况变化

(2)晁楣版画风格演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对象与意义
        (一)研究的对象
        (二)研究的意义
    二、问题点与难点
    三、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成果现状综述
        (二)国外研究成果现状综述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晁楣艺术风格形成背景
    一、晁楣版画艺术的时代背景
        (一)北大荒开发前概略
        (二)北大荒垦建与党的文艺方针
        (三)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目标
    二、晁楣艺术生涯的三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军旅生活与艺术学习
        (二)第二阶段:生活历练与艺术创新
        (三)第三阶段:时代浪潮与艺术升华
    小结
第二章 晁楣早期版画风格(1950—1958 年)
    一、艺术学习与训练
    二、早期版画创作实践
        (一)军人形象与“斗争性”的延续
        (二)军人形象与新时代的接轨
    三、早期版画风格的形成
        (一)题材创新
        (二)艺术语言(构图、刀法、颜色)
        (三)套色木刻
        (四)早期风格特点
    小结
第三章 晁楣中期版画风格(1958-1978 年)
    一、开创北大荒版画主导风格
    二、中期版画风格案例分析
        (一)林业题材
        (二)工业题材
        (三)农业题材
    三、中期版画风格的艺术特色
        (一)大景加小人创作模式
        (二)具有现实主义写实性
        (三)重色版和副版
        (四)崇高历史风格的凸显
    小结
第四章 晁楣后期版画风格(1978—2006 年)
    一、城市题材的版画风格
        (一)由农村到城市
        (二)由垦荒到城市
        (三)由叙事到抒情
    二、工业题材的版画风格
    三、形式探索的版画风格
        (一)雪松系列:《雪松》、《松谷》、《天柱》
        (二)大树系列:《冬晨》、《傲霜》、《大树》
        (三)几何系列:《春曲》、《新居》、《留君不住》
    四、晁楣后期版画风格的简约性
        (一)由繁至简的成因
        (二)后期风格简约性的特征
        (三)由繁至简的意义
    小结
第五章 晁楣版画风格演变中的规律探讨
    一、生活与环境的变化
    二、艺术追求的不断提升
    三、多方面文化素养的支持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晁楣年表
    附录2 晁楣版画事记
    附录3 晁楣版画作品年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3)汉绣在丝网版画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课题研究方法与内容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内容
    1.4 课题研究重点
第2章 汉绣与丝网版画的概述
    2.1 汉绣的概述
        2.1.1 汉绣的历史背景
        2.1.2 汉绣的发展现状
    2.2 丝网版画的概述
        2.2.1 丝网版画的历史背景
        2.2.2 丝网版画的发展现状
第3章 汉绣与丝网版画的工艺技法与艺术特征
    3.1 汉绣的工艺技法与艺术特征
        3.1.1 汉绣的工艺技法
        3.1.2 汉绣的艺术特征
    3.2 丝网版画的工艺技法与艺术特征
        3.2.1 丝网版画的工艺技法
        3.2.2 丝网版画的艺术特征
第4章 汉绣在丝网版画创作中的应用价值与应用方法
    4.1 汉绣在丝网版画创作中的应用价值
        4.1.1 汉绣的文化艺术价值
        4.1.2 汉绣在丝网版画中的应用价值
    4.2 汉绣在丝网版画创作中的应用原则及方法
        4.2.1 汉绣在丝网版画创作中的应用原则
        4.2.2 汉绣在丝网版画创作中的应用方法
第5章 结合毕业创作分析汉绣在丝网版画创作中的应用
    5.1 创作构思
    5.2 《城》创意分析
        5.2.1 创作主题
        5.2.2 毕业设计完成图
        5.2.3 创作元素的选择
    5.3 毕业设计《城》的技法应用
        5.3.1 创作过程
        5.3.2 技法应用
        5.3.3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4)桃花坞与凤翔木版年画女性人物年画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现状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 论文的研究意义
2 桃花坞与凤翔木版年画的概述
    2.1 木版年画的起源
    2.2 木版年画的产地分布
    2.3 桃花坞与凤翔木版年画
        2.3.1 桃花坞与凤翔木版年画的地域背景
        2.3.2 桃花坞与凤翔木版年画的人文特征
        2.3.3 桃花坞与凤翔木版年画的艺术特色
3 桃花坞与凤翔女性人物年画的构图比较分析
    3.1 桃花坞与凤翔女性人物年画构图分析
        3.1.1 桃花坞女性人物年画构图分析
        3.1.2 凤翔女性人物年画构图分析
    3.2 桃花坞与凤翔女性人物年画形式分析
        3.2.1 桃花坞女性人物年画形式分析
        3.2.2 凤翔女性人物年画形式分析
4 桃花坞与凤翔女性人物年画的造型比较分析
    4.1 桃花坞与凤翔女性人物年画的人物面部造型比较
    4.2 桃花坞与凤翔女性人物年画的人物服饰装饰图案比较
        4.2.1 桃花坞女性人物年画的人物服饰装饰图案
        4.2.2 凤翔女性人物年画的人物服饰装饰图案
5 桃花坞与凤翔女性人物年画的用色特点比较分析
    5.1 桃花坞与凤翔女性人物年画的色彩配置
        5.1.1 桃花坞女性人物年画的色彩配置
        5.1.2 凤翔女性人物年画的色彩配置
    5.2 桃花坞与凤翔女性人物年画的色彩特性
        5.2.1 桃花坞女性人物年画的色彩特性
        5.2.2 凤翔女性人物年画的色彩特性
6 桃花坞与凤翔木版年画的制作流程比较分析
    6.1 桃花坞木版年画制作流程
    6.2 凤翔木版年画制作流程
7 桃花坞与凤翔木版年画的发展与延续
    7.1 桃花坞与凤翔木版年画发展脉络梳理
        7.1.1 桃花坞木版年画发展脉络梳理
        7.1.2 凤翔木版年画发展脉络梳理
    7.2 以书籍装帧设计作为桃花坞与凤翔木版年画的保护与延续
    7.3 《桃花坞与凤翔女性人物年画比较研究》书籍设计
        7.3.1 设计思路
        7.3.2 材质的选择
        7.3.3 书籍装帧形式
        7.3.4 封面设计
        7.3.5 内页设计
8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5)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选题理论意义
    三、选题实际意义
    四、相关研究综述
    五、研究对象及其相关概念界定
    六、研究方法与手段
第一章 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的分期评述
    第一节 精神重建与技法探索(1978-1989年)
        一、“精神家园”的重建
        二、形式语言探索的“试验田”
    第二节 文化研究与观念表达(1990-1999年)
        一、文化研究的深入
        二、机制转变和观念演化
    第三节 当代品格与本体建设(2000-2018年)
        一、当代品格的文化定位
        二、本体建设与视觉革命
第二章 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的主题内涵
    第一节 民族大团结共同体意识的塑造与藏区新成就的歌颂
        一、中华民族大团结——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塑造
        二、“路”的隐喻——藏区新建设新成就
    第二节 民族风情叙事与多元和谐的文化观表达
        一、自然环境——“人与自然”关系的探索
        二、高原人形象——民族气质的凸显
        三、传统民族节日——民族文化的研究
        四、信仰与朝圣——宗教文化的解读
第三章 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的形式语言
    第一节 藏族题材绘画的现实主义内涵的中国化探索
        一、藏族题材绘画的现实主义内涵的演变
        二、藏族题材绘画创作的语言特征
    第二节 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油画创作的表现形式
        一、对西方油画传统的研究与中国化转换
        二、“油画民族化”命题的延续
    第三节 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中国画创作的形式语言
        一、藏族题材水墨画的扩展与演化
        二、藏族题材工笔画的复兴与重彩演化
第四章 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的价值意义
    第一节 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对中国美术史的建构
        一、民族想象与主题拓展
        二、风格重构与图景呈现
    第二节 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的人文诉求
        一、对“天人合一”观念的思考
        二、人类精神世界的重建
    第三节 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对国家形象的塑造
        一、对民族气派的生动阐述
        二、大国形象的对外塑造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艺术家详情表
附录二 《美术》杂志中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的收录情况(节选)
附录三 相关藏族题材绘画创作的调查问卷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6)赵延年黑白木刻插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缘起
    二 研究综述
    三 研究方法
    四 研究意义
第一章 新兴木刻版画运动与赵延年版画艺术
    第一节 新兴木刻版画的发展轨迹
        一 传统木刻版画艺术的发展过程
        二 新兴木刻版画艺术的发展历史
        三 新兴木刻运动背景下木刻插图艺术的表现
    第二节 赵延年木刻版画艺术创作
        一 创作沉淀与发展
        二 文革时期的创作遭遇
        三 创作发展高峰期
        四 创作转型期
第二章 赵延年黑白木刻插图的创作风格
    第一节 赵延年版画创作风格的形成与艺术特点
        一 20 世纪60 年代之前的版画艺术特点
        二 文革后创作风格的改变及其特点
    第二节 赵延年黑白木刻插图创作与鲁迅作品
        一 赵延年的黑白木刻插图创作
        二 赵延年木刻插图与其他插图创作人物作品比较
第三章 赵延年黑白木刻插图的艺术技法
    第一节 黑白为正宗的色彩语言
        一 黑白木刻的表现特征与形式
        二 赵延年黑白木刻色彩分析
    第二节 大刀晕刻法的用刀语言
        一 木刻刀具及表现方式
        二 赵延年插图木刻刀法分析
    第三节 正面透印法的印刷语言
第四章 赵延年黑白木刻插图的价值与影响
    第一节 赵延年黑白木刻插图的文化价值与影响
    第二节 赵延年黑白木刻插图的艺术价值与影响
    第三节 赵延年黑白木刻插图的教育价值与影响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解构之维于当代艺术创作中的运用 ——以“造景”系列创作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作品信息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创作缘起
    第二节 文献综述
        1、国内与本研究课题相关的文献综述
        2、国外与本研究课题相关的文献综述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二章 解构主义与艺术创作
    第一节 当代艺术创作中的解构
    第二节 解构之维赋予艺术创作的可能
第三章 《造景》系列创作的探索与实践
    第一节 《造景》系列创作的灵感之源与创作构思
        1、灵感之源
        2、创作构思
    第二节 解构思维在《造景》系列创作中的应用
    第三节 《造景》系列创作的实践与表现
        1、数码呈现方式与版画创作结合的探究
        2、创作媒材的选择
        3、情感的表达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致谢

(8)李传康版画艺术的“现实主义”倾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与选题依据
    (二)该选题相关的国内外研究状况
    (三)该选题的价值和意义
    (四)论文的创新点与研究方法
一、李传康成长的文化背景
    (一)建国初期西南地区版画艺术发展现象
    (二)李传康的艺术履历
        (1)早期学习经历
        (2)画种的选择
    (三)改革开放以来西南地区版画的发展
二、李传康“现实主义”版画艺术形成的深层原因
    (一)西南版画艺术对李传康创作的启迪
        1.军旅生活对李传康版画创作的启蒙
        2.四川版画艺术对李传康的影响
        3.云南绝版木刻对李传康创作的启发
        (1)创作方式的尝试
        (2)风格的形成
    (二)现实主义艺术对李传康创作的启迪
三、李传康版画艺术中“现实主义”的呈现
    (一)军人的热血与“现实主义”版画
    (二)藏民的热情与“现实主义”版画
四、李传康“现实主义”版画与中国“现实主义”艺术的联系
    (一)创作主题的联系
    (二)意境营造的联系
    (三)审美倾向的一致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李传康年表
附录二:李传康版画作品图表

(9)鲁迅作品插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鲁迅作品插图的语图关系
    第一节 因文生图
    第二节 以图插文
    第三节 语图互释
第二章 鲁迅作品插图的图像艺术
    第一节 鲁迅作品木刻插图
    第二节 鲁迅作品漫画插图
    第三节 鲁迅作品素描插图
第三章 鲁迅作品插图的图像叙事
    第一节 单幅图像叙事
    第二节 多幅图像叙事
    第三节 插图叙事的本质
第四章 鲁迅作品插图的价值与局限
    第一节 鲁迅作品插图的审美价值
    第二节 鲁迅作品插图的传播价值
    第三节 鲁迅作品插图的局限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10)四川当代军事题材版画创作现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1章 绪论
    1.1 版画发展概述
        1.1.1 版画起源
        1.1.2 中国版画发展简述
    1.2 军事题材绘画概述
    1.3 回眸解放前的四川军事题材版画创作
        1.3.1 四川古代版画发展简述
        1.3.2 解放前四川军事题材版画的发展机遇
        1.3.3 解放前四川军事题材版画创作情况
    1.4 小结
第2章 四川当代军事题材版画创作的发展
    2.1 1949 -1965 年间四川当代军事题材版画创作
        2.1.1 历史背景
        2.1.2 解放初期的四川军事题材版画创作群体
        2.1.3 解放初期的四川军事题材版画创作
    2.2 1966 -1976 年间四川当代军事题材版画创作
        2.2.1 历史背景
        2.2.2 特殊时期的四川军事题材版画创作群体
        2.2.3 特殊时期的四川军事题材版画创作
    2.3 1977 -2019 年四川当代军事题材版画创作
        2.3.1 历史背景
        2.3.2 新时期的四川军事题材版画创作群体
        2.3.3 新时期的四川军事题材版画创作
    2.4 小结
第3章 四川当代军事题材版画创作的特征及价值
    3.1 四川军事题材版画创作的特征
        3.1.1 “新中国初期”李少言、吴强年的作品评价
        3.1.2 “新时期”武海成、甘庭俭、邝明惠、马力平的作品评价
    3.2 四川当代军事题材版画创作的价值
        3.2.1 历史价值
        3.2.2 艺术价值
    3.3 社会影响
    3.4 小结
第4章 四川当代军事题材版画创作现状及创新
    4.1 四川当代军事题材版画创作的优势
        4.1.1 中国新时代社会环境优势
        4.1.2 四川区域版画创作环境优势
        4.1.3 现实主义版画创作优势
        4.1.4 版画创作的培训资源优势
    4.2 四川当代军事题材版画创作的现状
        4.2.1 军事题材版画作品数量有所下降
        4.2.2 年轻的版画创作群体
        4.2.3 作品题材和技法问题
    4.3 版画创新的策略构想
        4.3.1 创作要与时代特征相结合
        4.3.2 创作者需要有时代责任担当
        4.3.3 加强创作者美术基础训练
        4.3.4 高校版画人才培养的创新
        4.3.5 拓展版画形式语言及技法的创新
    4.4 小结
第5章 个人军事题材版画创作中的实践探究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致谢

四、论版画的精品意识(论文参考文献)

  • [1]筚路蓝缕话征程:简谈上海鲁迅纪念馆展览陈列的变化——以2011年至2020年10年为例[J]. 王晓东. 上海鲁迅研究, 2021(01)
  • [2]晁楣版画风格演变研究[D]. 杨春艳.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3]汉绣在丝网版画中的应用研究[D]. 卢思宇. 湖北工业大学, 2020(04)
  • [4]桃花坞与凤翔木版年画女性人物年画比较研究[D]. 白羽. 西安理工大学, 2020
  • [5]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研究[D]. 徐亚男. 中央民族大学, 2020(01)
  • [6]赵延年黑白木刻插图研究[D]. 翟雨晴.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7]解构之维于当代艺术创作中的运用 ——以“造景”系列创作为例[D]. 胡海瑞.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8]李传康版画艺术的“现实主义”倾向[D]. 刘梦许. 云南艺术学院, 2019(02)
  • [9]鲁迅作品插图研究[D]. 余敏. 南昌大学, 2019(02)
  • [10]四川当代军事题材版画创作现状研究[D]. 张晓峰. 西南民族大学, 2019(03)

标签:;  ;  ;  ;  ;  

论版画的质量意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