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片机复位电路的可靠性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刘合翠[1](2021)在《基于STM32的家庭电路智能预警系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家庭电路智能化和安全化的快速发展,智能预警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家庭电路电流检测及保护领域,可以辅助家庭用户完成相应的信息监测。智能预警作为一种智能化的控制系统,越来越被世界各国重视。在智能预警系统中,电流检测技术以高效率、功耗低等优点成为当今电路预警系统中的主流。深入研究基于STM32的智能预警控制技术,对于家庭电路的智能化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智能预警系统设计过程中,首先进行了系统的总体方案设计和各个模块设计,系统采用STM32F103作为系统的主控芯片。将整个系统设计成电流采集及控制部分、电源部分、负载电路部分、报警部分、继电器保护部分、GSM模块及显示屏部分。其中电流采集部分主要有采样电阻和电流放大电路组成。电源部分由市电输入,通过变压器降压处理,然后通过整流桥输出直流电压。负载电路部分利用开关来选择负载电阻,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阻值。蜂鸣器报警部分采用的是控制简单的有源蜂鸣器。继电器部分主要用于切断电源电路的输入,起到保护作用。在显示屏部分,我们采用3.2寸的TFT液晶屏进行设计,通过USART HMI平台来完成。GSM模块主要用于向用户发送预警信息。综合各个模块的相互作用,为系统的实现提供基础保障。最后,通过软件仿真实验和硬件现场测试来验证本论文设计的家庭电路智能预警系统的稳定性和有效性。现场测试结果表明,本论文设计的预警系统能够在家庭电路出现预警情况时及时切断电源,保护电路和用户安全。并及时反馈至用户手机,便于用户及时处理,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和研究意义。
雷华舟[2](2021)在《低成本容错星载计算单元架构设计》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航天技术的不断发展,商业航天呈现爆发式增长,基于商业运行上成本的需求,轨道器载荷、卫星正向小型星座化发展。星载计算单元作为卫星运行的核心,传统的星载计算单元大都采用宇航级器件制作,研制周期长。宇航级器件可靠性高,但采用的成本高昂,可选择范围较少,易受其他因素影响,供货不稳定且性能普遍较低。常用的商用货架产品具有价格低廉、范围广、大批量供货、性能高,但此类器件可靠性相对较低,在空间环境中易受高能粒子影响导致故障。因此,如何利用商用货架产品去构建可靠的星载计算单元是当下所面临的重要问题。本课题从商用货架器件构建星载计算单元的可靠性研究出发,结合国内外此类计算单元所采取的架构和方案,利用可靠性模型对其进行建模分析,以5年的任务周期作为预定设计要求,得到可适用的容错架构,为之后的硬件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其次,由于同构处理器模块中器件诸如电阻、电容、逻辑门电路等一些器件失效率相对较低,针对失效率高,易发生错误的存储器件进行可靠性加固,利用信息冗余的汉明码错误检测与纠正和存储信息备份实现对相关器件可能产生的错误进行电路加固。然后,在FPGA中针对同构处理器模块可能发生的故障,编写检测模块、同步模块、切换模块,实现了数据同步、心跳监测和主备切换的容错功能。之后完成星载计算单元样机的组装、调试,并编写测试程序,采用硬件故障注入的方式对样机实现了容错功能测试。最后,对实现样机的可靠性进行建模分析,分析结果满足预计的可靠性需求。
张敏[3](2020)在《嵌入式插补系统硬件设计与可靠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嵌入式插补控制器在多轴联动机床当中被大量应用,是机床控制系统依据规定来对刀具的运动轨迹来进行加工的关键。在机床进行复杂机密加工时,由于导致加工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必然会对加工质量和加工成本造成较大的影响,设计一款可靠度较高的插补控制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此外,插补系统硬件设备包含了很多元器件,而每一个元器件的工作状态,都会对整个插补控制系统的可靠性有着影响,由于其工作性质致使要求可靠性很高。开展嵌入式插补系统系统硬件可靠性研究,找到故障易发故障部位,快速地进行故障定位,才能进一步增强系统的可靠性,还能根据研究结果对设计进行改进,对提高嵌入式的硬件部分的可靠性水平甚是有益。本文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时序溯源的嵌入式数控系软件可靠性评估方法研究”,将多轴嵌入式插补系统做为研究对象,开展嵌入式插补系统的硬件可靠性的预计方法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为满足插补需求,研究了嵌入式插补控制器的重要电路,分析了部分重要电路的工作原理,设计了以STM32为核心控制器原理图以及PCB图,制作了样机设备,并做了相关的可靠性试验。其次,为了评估该插补系统可靠性,首先,统计了容易出现故障的元器件类型,并分析了元器件的故障原因和失效模式,通过可靠性手册,获取了每一个元器件的失效率。再根据故障树模型,将插补系统失效确立为顶事件,通过演绎法,由上而下确立了一系列中间事件及基本事件。根据定性分析,确定故障树的易失效部分;再根据定量分析,确定顶事件出现的概率。并根据概率重要度分析,评估了某部分元器件因失效而导致的的系统失效的变化程度。最后,根据故障树因果关系建立贝叶斯网络,通过先验与后验概率的计算,得到各事件出现的条件概率。再次,考虑到元器件故障修复的问题,建立了Markov模型,根据状态转移关系建立了状态转移矩阵,通过对Markov状态转移方程来求解,得出了插补系统的失效率的变化曲线。此外,还针对部分模块敏感性做了分析,找到了影响插补系统可靠性和可用度的敏感因素。最后,根据可靠性分析的结论,总结了插补系统的薄弱环节以及提高可靠性的措施。
芦海超[4](2020)在《导向钻井工具的冗余控制技术研究》文中指出导向钻井工具是钻特殊结构井的必用工具,工具系统的可靠性会直接影响导向钻进的控制效果。由于导向钻井工具是一个复杂的机电液一体化系统,影响其可靠性的因素繁多,且其故障状态又具有不可直接观测的特点,如何提高工具系统的可靠性,是导向钻井工具工程化研究急需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本文研究了导向钻井工具系统的冗余技术,主要的工作内容和研究成果如下:1.结合工程实际,从导向钻井工具的机械结构和控制系统结构分析入手,依据工具系统能否实现其核心功能,界定了工具的正常状态和故障状态,采用故障树分析方法,分析了工具系统的故障致因,建立了工具系统的可靠性分析模型;2.基于对原工具系统的可靠性分析,针对对系统可靠性影响最为明显的、工程实际中易实现的关键模块,采用并联冗余方式,提出了工具系统冗余设计方案,设计了故障判断准则,提出了可实现的冗余模块切换控制策略;分析表明,经电源冗余和控制器冗余后的冗余工具系统,相较原系统,其可靠度有显着提高;3.完成了冗余控制器的初步设计,设计了电池组供电与涡轮电机供电、主控制器与副控制器的冗余切换控制电路,以及控制器的其它电路模块,部分完成了信号处理、数据采集、故障诊断与模块切换控制等程序设计,并对冗余系统进行了系统集成和部分测试,测试验证了设计合理性。这些工作成果对于提高井下工具的可靠性,解决导向钻井工具工程化研究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李京生[5](2020)在《高速铁路车载地震紧急处置装置硬件可靠性建模及评估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高速铁路作为国民经济的大动脉,在人民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我国处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这两个世界上最大的地震集中发生地带,是一个地震灾害严重的国家。对高速铁路而言,即使是较小震级的地震,也可能会给正在行驶中的高速列车带来脱轨、倾覆等列车运行安全事故,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在地震发生后,高铁地震预警系统可以在破坏性的地震波到来之前的数秒至数十秒之间发出预警,使高速行驶的列车尽快减速或者停车,这样可以防止或减轻地震灾害为铁路运输安全带来的危害,避免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具有相当可观的减灾效益。车载地震紧急处置装置作为高铁地震预警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一旦可靠性达不到要求从而发生故障,将会导致高铁地震预警系统误报或漏报地震预警信息,这不仅会造成旅客的恐慌,而且会给行车带来不便,以及导致一些不必要的损失,产生不良后果。因此,合理正确的对车载地震紧急处置装置进行建模及评估,是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车载地震紧急处置装置包括车载地震紧急处置装置主机和车载地震紧急处置装置操作终端。对于车载地震紧急处置装置这种复杂的系统来说,由于其具有极高的可靠性,并且可用于试验的样本很少,在试验过程中几乎不产生失效数据,因此很难用常规方法对其可靠性进行建模及评估。本文根据车载地震紧急处置装置及其组成部分的各自特点,将车载地震紧急处置装置操作终端视为不可修单元,将车载地震紧急处置装置主机视为可修系统,分别求出了其可靠性相关指标,同时,将车载地震紧急处置装置视为复杂系统,通过对车载地震紧急处置装置操作终端和车载地震紧急处置装置主机的可靠性相关指标进行融合,从而得到其可靠性指标。本文主要内容和成果如下:(1)将车载地震紧急处置装置操作终端视为不可修单元,并对其可靠性进行建模及评估:为了解决用于进行试验的车载地震紧急处置装置操作终端数量较少的限制,以及随着产品的复杂度和产品可靠性的提高,车载地震终端发生故障的可能性越来越小,导致单一的实验室试验或者现场试验得到的可靠性数据有限的弊端,本文使用相似性理论的相关内容和贝叶斯方法求出车载地震紧急处置装置操作终端的后验分布,通过继承因子,将实验室试验和现场试验的数据进行融合从而得到车载地震紧急处置装置操作终端的可靠性相关指标。本文使用的方法充分考虑了实验室试验和现场试验的异同,并且充分利用了车载地震紧急处置装置操作终端各试验阶段的信息,因此更具有合理性。(2)将车载地震紧急处置装置主机视为可修系统,并对其可靠性进行建模及评估:为了解决车载地震紧急处置装置主机后验分布复杂,难于计算等问题,本文先是建立了车载地震紧急处置装置主机可靠性的分层贝叶斯模型,然后将随机过程中的马尔科夫链应用到蒙特卡洛模拟中,使用Gibbs抽样的方法得出参数后验分布的抽样,进而求得其后验估计值。这使得最终结果不仅比普通贝叶斯方法得出的结果更“安全”,而且解决了其后验分布复杂,难于计算的问题。(3)将车载地震紧急处置装置视为复杂系统,并对其可靠性进行建模及评估:车载地震紧急处置装置由两部分构成,分别为车载地震紧急处置装置操作终端和车载地震紧急处置装置主机。本文在考虑到其是由不同组成部分构成的因素,在其不同组成部分可靠性指标融合的过程中引入了权重的概念,并且采用了基于D-S证据推理的专家信息融合。与其他确定权重的方式相比,在使用D-S证据理论的方法确定车载地震紧急处置装置主机和车载地震紧急处置装置操作终端可靠性权重的过程中,充分考虑了不同的专家提供信息的不确定性,使不确定性在信息融合的过程中不断降低。
石非[6](2020)在《某型直升机风挡雨刷装置控制系统的研究与设计》文中研究说明飞机风挡除雨系统对于保障飞机的飞行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大多数飞机除雨系统多数以风挡雨刷方式为主。本文以提高风挡雨刷装置的可靠性为设计目标,结合自身的工作实习经历,以某型直升机风挡雨刷装置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对该型风挡雨刷装置控制系统的研究与设计,论文主要内容有:首先,风挡雨刷装置控制系统的方案设计。先对整个风挡雨刷装置系统进行简单介绍,然后提出三种电机方案,通过对比确定以无刷直流电机作为该型直升机风挡雨刷装置的驱动部件。再依此设计了两种可行性控制电路方案,选择了可靠性更高的硬件电路方案。最终确定MC33035作为电机驱动器而MC33039作为速度调节器以完善方案设计,为后续该型风挡雨刷装置控制系统的硬件设计作铺垫。其次,风挡雨刷装置控制系统的硬件设计。先对风挡雨刷装置的相关结构组件进行理论分析以确定无刷直流电机参数。然后基于Altium Designer平台进行风挡雨刷装置控制系统的硬件设计,针对设计的硬件电路进行模块化分析,论述各电路模块的功能以及可行性,电路模块分为:指令模块、电源模块、速度闭环模块、电机驱动模块以及保护模块等。再者,进行PCB设计以及硬件测试,根据测试结果优化电气参数。再次,综合可靠性分析与可靠性试验。结合设计的硬件电路与风挡雨刷装置的结构组件对风挡雨刷装置系统进行综合可靠性分析。先确立风挡雨刷装置基本可靠性模型,分别对风挡雨刷装置系统的各个组件进行可靠性预计分析,其中电机组件选用元器件计数法来预计分析,而结构组件则采用相似产品法进行预计分析,计算出各组件的失效率,最终得出可靠度以及平均故障间隔时间,结果满足MTBF规定值。再通过可靠性试验进一步加以验证,同时针对试验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与整改,提高风挡雨刷装置的可靠性。最后,电磁兼容性设计与电磁兼容性试验。简单讲述有关电磁兼容的基本理论,结合该型直升机风挡雨刷装置自身的特点,采取有效的电磁兼容技术从PCB板、接地、屏蔽以及滤波器等方面进行电磁兼容性设计以增强该型风挡雨刷装置系统的电磁兼容性。此外,通过电磁兼容性试验加以验证,试验项目包括:CE101、CE102以及RE102,针对CE101试验项目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与整改,最终试验结果均满足GJB151B的相关要求。
王阳[7](2020)在《面向智能传感器的变压器铁心接地电流信号调理器设计》文中研究指明大型电力变压器是整个发电及输变电系统的核心设备,变压器铁心接地引线上耦合了多种异常信号和故障信号,如铁心过饱和故障信号、变压器内部局部放电故障信号、铁心叠片松动故障信号、受断路器或开关操作影响的冲击信号等,铁心接地电流是评估变压器健康状况的重要参数。完善变压器铁心接地电流在线监测技术,对掌握变压器健康状态、保障电力系统稳定可靠供电至关重要。本项目组自2004年以来开展了对变压器铁心接地电流的“广视角(宽量程、宽频带)、不眨眼”在线监测技术研究,成果在大型水电厂得到了广泛应用,对变压器故障检测与诊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还存在信号调理放大器幅频响应带宽达不到设计要求、信号调理放大器变量程控制复杂且易受干扰、传感器与信号调理放大器物理结构上分置造成传感器输出的弱信号易受干扰等问题。完善信号调理技术,设计一种面向智能传感器的变压器铁心接地电流信号调理器可以有效解决上述问题,智能传感器对设备提出高准确性、抗干扰性、微型化、高可靠性的设计要求。研究接地电流信号调理方案并设计智能传感器相关电路,实现对接地电流信号“广视角”全息高可靠传感与就地抗干扰调理。分析信号调理器的可靠性设计要求,从集成电路可靠性、电磁兼容性和调理器结构安装三个方面进行设计,将电流传感器与调理电路封装在一个屏蔽盒中,实现信号调理器物理结构集成化,减小设备体积,提高系统抗干扰能力和可靠性。对电路功能进行实验测试,校验电气性能,改进电路不足,将调试后的信号调理器应用于电站现场。经实验和现场测试证明,研究设计的面向智能传感器的变压器铁心接地电流信号调理器满足预期技术指标,能够在实际工程中稳定可靠运行,达到了课题研究目的。
徐逸帆[8](2020)在《基于阻抗反馈的生物电刺激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随着生物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生物医学工程领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生物电刺激器由于其便携、成本低、操作简单等优点已经成为生物生理药理学研究的一种重要实验仪器,在动物实验中被广泛使用。现有刺激器多采用开环控制结构、单波形输出,存在精度低、可调节性差、不稳定等缺点。因此,设计开发一款高精度、多功能、具备可视化模块的生物刺激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具体工作如下:(1)开展基于改进遗传算法的生物电阻抗特征参数提取研究。该方法针对传统遗传算法收敛速度慢、易陷入局部最优解的问题,分析种群个体特别是精英个体的特征,使用最小一乘法重新定义适应度函数,并制定精英保留策略;对标准阻抗数据集和实际测量情况进行分析,通过添加奇异点和随机噪声,建立符合实际情况的三类仿真数据集;基于仿真数据集进行实验,将所提算法与其他三种算法的拟合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算法具有拟合精度高鲁棒性强的优点,为全面准确分析生物组织生理病理状态提供了有效工具。(2)设计基于阻抗反馈和电流反馈的高精度多波形生物刺激系统。首先,针对多波形输出需求,设计了基于高压运放和数控波形算法的高压多波形方案,实现正弦波、方波、三角波和可定制的任意波形编程输出;然后,针对高精度控制需求,采用阻抗反馈和高精度微弱电流测量技术,实现输出波形恒流或恒压控制,有效避免了阻抗变化导致的刺激电流不稳定的问题;接着,针对多台刺激器同步输出需求,采用单同步总线技术,实现微秒级同步效果;最后,通过引入GPRS通信技术,设计远程通信系统,实现设备远程联网功能。(3)搭建刺激系统测试平台验证系统性能。首先,针对刺激器功能,设计对应测试实验方案,完成实验测试系统搭建;然后,在给定阻抗负载模式下,对输出波形进行参数性能验证,实验结果表明,系统指标满足设计需求;最后,采用小鼠器脏作为实验对象,进一步验证生物阻抗特征参数提取方法,结果表明实际提取特征参数与阻抗理论模型相符,证明方法的有效性。
谢春[9](2020)在《PCBA自动化测试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目前,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电子信息产品的制造基地和消费市场,5G(5th-Generation)技术、工业物联网、AI(ArtificialIntelligence)人工智能及云计算项目的兴起和发展都离不开PCBA(Printed Circuit Board Assembly),PCBA技术的进步也是其发展的基础。本课题以PCBA的自动化检测系统设计与实现为主要内容研究,并对其相关技术和测试方案进行分析。本文研究方向主要在PCBA的检测,其中ICT(In Circuit Tester)、FCT(Functional Circuit Test)测试就是PCBA生产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关键质量控制环节。而在实际生产管理过程中受限于单型号产量少、测试项目多、工装制作成本高等原因,以及电子技术高速发展对PCBA检测仪器的通用性和集中性要求高,很多的公司无法对不同型号PCBA定制专用测试工装。针对以上开发要求,本文以强电220V测试为基础,综合电脑控制界面软件、PLC(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控制电路(含通信电路)和通用测试工装的结构等多个方面的成果,完成了 一整套可通过简单更换部件和连线在同一套单板测试工装上测试不同种类电路板的通用测试系统。系统硬件部分包含ARM芯片使用、TTL转串口(RS485通信电路),以及PLC-PCBA控制板的转换。软件部分包含了通信协议使用、单片机程序和计算机程序设计,通过测试命令编辑和执行,实现测试要求和数据采集分析。再通过气缸选用,箱体、载板和机构运动部分设计,实现整个测试机台的建立,并充分考量了产品的尺寸和测试要求。最后通过该平台完成了系统模块和功能测试,验证了相关设计理论和方法,检验了本文的设计成果。综上所述,本文设计实现了 PCBA电子板通用测试平台的软硬件和测试编程,完成了一套通用型PCBA电子板检测系统,并采购相关结构、硬件及系统安装调试了一个满足测试要求的实验平台,用户可以通过简单的更换测试针脚,即可完成不同种类PCBA测试要求,解决了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对多型号,多尺寸PCBA电子板检测复杂性的实际困难,降低了测试工装的开发和维护难度,不仅操作简单,而且成本低廉,该成果能够应用于中小企业自行设计/生产的PCBA板检测。
蒙凯[10](2019)在《270V直流固态功率控制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固态功率控制器(Solid-State Power Controller,SSPC)是由半导体器件组成的开关器件,其具有无机械触点、无电弧、响应速度快、电磁干扰小、工作寿命长、可靠性高等特点。同时,固态功率控制器具有在线测试(Built-In-Test,简称BIT)接口,便于复杂的配电系统数字化管理,提高系统的可靠性,是现代飞机供电系统中重要组成部件之一。本文主要工作内容如下:首先,通过探讨直流固态功率控制器的原理,分析其组成的功能模块和各模块之间的功能关系。研究适合270V直流固态功率控制器电流检测的方法,包括电阻采样检测和霍尔效应检测。通过模拟断路器过流保护特性,建立固态功率控制器过流保护数学模型,并进行计算和仿真,分析额定电流、1.25倍过流、2倍过流、3倍过流时的工作特性表和特性曲线。研究适合270V直流固态功率控制器驱动电路的隔离关键元器件光电耦合器和隔离变压器。研究功率输出电路中关键功率器件:双极型晶体管(BJT)、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IGBT)、功率场效应管(MOSFET)。其次,设计50A大功率270V直流固态功率控制器电路,包括电源电路、应急控制电路、状态输出电路、单片机主控电路、输出及开关检测电路、隔离驱动电路、短路保护和超压保护电路、电流检测电路、电压检测电路、时序控制电路、总线电路,对各电路的功能及关键器件性能指标进行了分析。详细结构设计,包括分层式结构构建、结构材料选择、成品重量预计。详细热设计,包括以箱体整体散热为模型的温升计算,以及工作环境温度为25℃、55℃、85℃时的热仿真分析。软件设计,包括制定内部电路之间和外部电路之间的信号关系及标识号,及编制详细的通信协议。最后,搭建270V直流固态功率控制器测试平台,按拟订的研究目标中的性能参数指标进行样机测试。参照GJB/Z 299C-2006《电子设备可靠性预计手册》建立数学模型,预计其可靠性指标平均故障间隔时间(MTBF)为22866h。参照GJB1515《固体继电器通用规范》拟定试验项目和进行试验,主要试验项目有温度循环、机械冲击、负载条件试验、老炼、温度循环、耐湿、盐雾、寿命。置信水平为0.95的情况下平均故障间隔时间(MTBF)为28627h,与可靠性预计值相近。通过比较两者数据,为产品的进一步改进和实际应用奠定了基础。本文结合从事的专业,研究直流固态功率控制器原理和关键技术研究,设计了一种50A大功率270V直流固态功率控制器,并完成样机的研制、试验和分析,对固态功率控制器的研究和生产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二、单片机复位电路的可靠性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单片机复位电路的可靠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STM32的家庭电路智能预警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智能预警系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 |
1.2.1 国外研究现状及趋势 |
1.2.2 国内研究现状及趋势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智能预警系统控制方案设计 |
2.1 系统控制方案设计 |
2.1.1 总体方案设计 |
2.1.2 预警系统的设计原则 |
2.2 功能模块的选用和设计 |
2.2.1 单片机控制模块 |
2.2.2 温湿度检测模块 |
2.2.3 烟雾检测模块 |
2.2.4 GSM模块 |
2.2.5 蜂鸣器模块 |
2.2.6 继电器模块 |
2.2.7 显示模块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系统硬件设计 |
3.1 主控芯片最小系统设计 |
3.2 硬件电路设计 |
3.2.1 电源电路设计 |
3.2.2 负载电路设计 |
3.2.3 电流放大电路设计 |
3.2.4 报警电路设计 |
3.2.5 继电器电路设计 |
3.2.6 滤波电路设计 |
3.2.7 显示屏设计 |
3.3 系统可靠性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系统程序设计 |
4.1 开发软件介绍 |
4.2 预警系统主程序设计 |
4.3 子模块程序设计 |
4.3.1 电流检测程序设计 |
4.3.2 GSM模块程序 |
4.3.3 蜂鸣器报警程序设计 |
4.3.4 继电器程序设计 |
4.3.5 显示屏程序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智能预警系统软件仿真 |
5.1 仿真平台介绍 |
5.2 系统模块搭建 |
5.2.1 系统整体预警电路 |
5.2.2 降压整流电路 |
5.2.3 电流检测电路 |
5.2.4 A/D转换电路 |
5.2.5 显示屏预警电路 |
5.3 仿真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智能预警系统硬件测试与分析 |
6.1 测试方法及步骤 |
6.2 硬件基础测试 |
6.3 预警范围测试 |
6.3.1 电流超阈值测试 |
6.3.2 环境参数预警测试 |
6.4 测试结果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参加学术会议 |
致谢 |
(2)低成本容错星载计算单元架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星载COTS计算单元架构发展与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现状总结 |
1.3 课题研究内容及论文结构 |
1.4 本章小结 |
第2章 星载计算单元容错及可靠性评估技术 |
2.1 容错技术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
2.1.1 容错技术的基本概念 |
2.1.2 容错技术的基本方法 |
2.2 可靠性评估技术 |
2.2.1 可靠性模型 |
2.2.2 故障注入技术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星载计算单元架构方案研究 |
3.1 系统结构及工作状态 |
3.1.1 双机冷备结构 |
3.1.2 双机热备结构 |
3.1.3 三模表决冗余结构 |
3.1.4 三模冗余重组结构 |
3.1.5 两热一冷冗余结构 |
3.2 可靠度模型计算及仿真 |
3.2.1 可靠度模型计算 |
3.2.2 仿真对比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星载计算单元硬件架构实现 |
4.1 星载计算单元容错方案 |
4.1.1 数据同步技术 |
4.1.2 故障检测技术 |
4.1.3 仲裁切换技术 |
4.2 星载计算单元架构设计实现 |
4.2.1 同构处理器模块实现 |
4.2.2 容错仲裁器模块实现 |
4.2.3 总线接口实现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样机硬件电路测试与可靠性分析 |
5.1 星载计算单元原型样机 |
5.2 星载计算单元功能测试验证 |
5.2.1 硬件功能测试 |
5.2.2 工作模式测试 |
5.3 样机硬件电路可靠性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工作总结 |
6.2 研究前景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3)嵌入式插补系统硬件设计与可靠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嵌入式插补系统发展现状 |
1.2.1 嵌入式插补系统国内外现状 |
1.2.2 嵌入式硬件设计国内外现状 |
1.2.3 可靠性研究国内外现状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2章 嵌入式插补系统硬件方案设计 |
2.1 硬件设计概要 |
2.1.1 功能需求分析 |
2.1.2 控制系统整体结构设计框图 |
2.1.3 硬件开发环境 |
2.1.4 主控单元 |
2.2 MCU主控电路设计 |
2.3 电源电路设计 |
2.4 运动控制器与上位机通信电路设计 |
2.5 LCD接口FPC设计 |
2.6 输入输出电路设计 |
2.7 脉冲方向脉冲控制电路设计 |
2.8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贝叶斯网络的故障树可靠性预测 |
3.1 嵌入式插补系统硬件的失效分析 |
3.1.1 失效原因分析 |
3.1.2 失效模式分析 |
3.1.3 失效模块划分 |
3.1.4 插补系统失效分析 |
3.2 基于故障树的嵌入式插补系统硬件的可靠性 |
3.2.1 故障树建模 |
3.2.2 故障树的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 |
3.3 基于贝叶斯网络的插补系统硬件可靠性分析 |
3.3.1 贝叶斯网络推理 |
3.3.2 插补系统硬件贝叶斯网络建模 |
3.3.3 插补系统硬件贝叶斯网络双向推理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马尔科夫链的插补系统硬件可靠性预测 |
4.1 Markov预测法 |
4.1.1 Markov过程 |
4.1.2 马尔科夫链 |
4.2 可修复系统与不可修复系统 |
4.3 基于马尔科夫链的单个元器件可靠性模型 |
4.4 基于马尔科夫链的嵌入式插补系统硬件可靠性模型 |
4.4.1 硬件模块工作状态转移关系 |
4.4.2 模块的失效率与修复率 |
4.4.3 可靠性模型建立与求解 |
4.4.4 模型分析 |
4.5 小结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Ⅰ:插补系统各模块修复时间 |
(4)导向钻井工具的冗余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导向钻井工具可靠性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导向钻井工具可靠性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导向钻井工具可靠性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1.4 论文结构安排 |
第二章 导向钻井工具可靠性分析 |
2.1 全旋转导向钻井工具的机械结构 |
2.2 全旋转导向钻井工具的控制系统结构 |
2.3 导向钻井工具可靠性 |
2.3.1 故障的一般定义与评价指标 |
2.3.2 导向钻井工具的核心功能及其故障定义 |
2.3.3 导向钻井工具故障状态的判断方法 |
2.3.4 导向钻井工具的模块分割 |
2.3.5 导向钻井工具各模块的故障状态 |
2.3.6 导向钻井工具的可靠性评价指标 |
2.4 导向钻井工具故障树分析 |
2.4.1 导向钻井工具系统可靠性分析的复杂性 |
2.4.2 故障树分析方法 |
2.4.3 导向钻井工具系统各模块的可靠性分析模型 |
2.4.4 导向井工具系统的可靠度分析模型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导向钻井工具冗余控制方案设计 |
3.1 冗余方法研究 |
3.1.1 多机并联冗余方式 |
3.1.2 多机表决冗余方式 |
3.1.3 多机旁联冗余方式 |
3.1.4 导向钻井工具冗余设计的限制 |
3.2 导向钻井工具系统的冗余方案 |
3.2.1 导向钻井工具冗余方案设计 |
3.2.2 控制器冗余方案设计 |
3.2.3 电源冗余方案设计 |
3.3 冗余系统的可靠性分析 |
3.3.1 冗余电源供电功能的可靠性分析 |
3.3.2 冗余控制器可靠性分析 |
3.3.3 冗余系统可靠性分析 |
3.3.4 冗余系统可靠性效果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导向钻井工具冗余控制器的实现 |
4.1 MCU选型和接口电路设计 |
4.1.1 MCU的选型 |
4.1.2 冗余控制器及其控制器接口电路设计 |
4.2 功能模块电路设计 |
4.2.1 导向钻井工具的测量传感器 |
4.2.2 信号调理电路设计 |
4.2.3 电源冗余电路设计 |
4.3 冗余控制器软件部分设计 |
4.3.1 系统的程序的结构图 |
4.3.2 主副电源的切换程序设计 |
4.3.3 主副控制器的程序设计 |
4.4 本章总结 |
第五章 系统性能测试 |
5.1 主副控制器的PCB设计 |
5.2 冗余电源的测试 |
5.2.1 电源测试 |
5.2.2 测试结论 |
5.3 控制器性能测试 |
5.3.1 主控制器性能测试 |
5.3.2 副控制器性能测试 |
5.3.3 冗余控制器性能测试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
(5)高速铁路车载地震紧急处置装置硬件可靠性建模及评估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系统可靠性理论研究现状 |
1.2.2 高铁地震预警系统研究现状 |
1.3 高铁地震预警系统简介 |
1.3.1 高铁地震预警系统及其架构 |
1.3.2 高铁地震预警系统的原理及控车方式 |
1.3.3 高铁地震预警系统功能及意义 |
1.3.4 车载地震紧急处置装置 |
1.4 本文主要工作 |
1.4.1 研究内容及结构 |
1.4.2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2 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传统可靠性相关概念 |
2.1.1 传统可靠性定义 |
2.1.2 常用传统可靠性指标 |
2.1.3 常用的寿命分布 |
2.1.4 典型系统传统可靠性模型 |
2.2 贝叶斯方法 |
2.2.1 贝叶斯学派基本概念 |
2.2.2 贝叶斯定理 |
2.2.3 经典学派与贝叶斯学派的比较 |
2.3 本章小结 |
3 车载地震终端可靠性建模及评估方法研究 |
3.1 概述 |
3.1.1 单元产品可靠性评估内容 |
3.1.2 单元产品可靠性评估方法 |
3.2 车载地震终端可靠性分析 |
3.2.1 车载地震终端功能分析 |
3.2.2 车载地震终端结构分析 |
3.3 车载地震终端可靠性建模及评估 |
3.3.1 车载地震终端可靠性分析概述 |
3.3.2 车载地震终端可靠性后验分布的确定 |
3.3.3 超参数的确定 |
3.3.4 继承因子的确定 |
3.3.5 融合后验分布的确定 |
3.4 实例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车载地震主机可靠性建模及评估方法研究 |
4.1 概述 |
4.1.1 可修系统可靠性评估内容 |
4.1.2 可修系统可靠性研究方法 |
4.2 车载地震主机的可靠性分析 |
4.2.1 车载地震主机功能分析 |
4.2.2 车载地震主机结构分析 |
4.3 车载地震主机可靠性建模及评估 |
4.3.1 车载地震主机可靠性数据分析 |
4.3.2 车载地震主机可靠性分层贝叶斯模型的建立 |
4.3.3 车载地震主机失效率后验分布的推断 |
4.4 实例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车载地震紧急处置装置可靠性建模及评估方法研究 |
5.1 概述 |
5.1.1 复杂系统可靠性评估内容 |
5.1.2 复杂系统可靠性研究方法 |
5.2 车载地震装置的可靠性分析 |
5.2.1 车载地震装置功能分析 |
5.2.2 车载地震装置结构分析 |
5.3 车载地震装置可靠性建模及评估 |
5.3.1 信息融合方法 |
5.3.2 基于D-S证据理论的专家信息融合 |
5.3.3 基于D-S证据理论的不同权重的专家信息融合方法 |
5.4 实例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论文的主要结论 |
6.2 待开展工作 |
6.3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6)某型直升机风挡雨刷装置控制系统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主要内容 |
第二章 风挡雨刷装置控制系统的方案设计 |
2.1 引言 |
2.2 风挡雨刷装置系统简介 |
2.3 方案选择 |
2.3.1 电机方案选择 |
2.3.2 控制电路方案选择 |
2.4 方案设计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风挡雨刷装置控制系统的硬件设计 |
3.1 引言 |
3.2 电机选型 |
3.3 风挡雨刷装置控制电路的硬件设计 |
3.3.1 指令模块 |
3.3.2 电源模块 |
3.3.3 速度闭环控制模块 |
3.3.4 电机驱动模块 |
3.3.5 保护模块 |
3.4 PCB设计 |
3.5 硬件测试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可靠性预计分析与试验 |
4.1 引言 |
4.2 风挡雨刷装置可靠性框图 |
4.3 风挡雨刷装置可靠性数学模型 |
4.4 可靠性预计分析 |
4.4.1 电机组件可靠性预计分析 |
4.4.2 结构组件可靠性预计分析 |
4.5 可靠性试验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电磁兼容性设计与试验 |
5.1 引言 |
5.2 电磁兼容简介 |
5.2.1 电磁兼容的相关定义 |
5.2.2 电磁兼容的研究现状 |
5.3 电磁兼容性设计 |
5.3.1 PCB板设计 |
5.3.2 接地设计 |
5.3.3 屏蔽设计 |
5.3.4 滤波器设计 |
5.4 电磁兼容性试验 |
5.4.1 CE101测试 |
5.4.2 CE102测试 |
5.4.3 RE102测试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着、论文 |
致谢 |
(7)面向智能传感器的变压器铁心接地电流信号调理器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变压器铁心接地电流 |
1.2.1 接地电流产生原理 |
1.2.2 接地电流信号特征分析 |
1.3 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智能传感器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2 变压器监测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3 接地电流信号调理技术难点分析 |
2 信号调理方案研究与电路设计 |
2.1 信号调理方案研究 |
2.2 信号传感环节 |
2.3 调理电路设计 |
2.3.1 放大电路设计 |
2.3.2 直流偏置电路设计 |
2.3.3 量程切换电路设计 |
2.3.4 电源电路设计 |
2.4 信号测量电路设计 |
2.4.1 微计算机与时钟电路设计 |
2.4.2 采样与存储电路设计 |
2.4.3 复位与通讯电路设计 |
2.4.4 电源电路设计 |
2.5 本章小结 |
3 信号调理器可靠性分析与设计 |
3.1 可靠性设计要求 |
3.2 集成电路可靠性设计 |
3.2.1 核心电路可靠性设计 |
3.2.2 印制线路板可靠性设计 |
3.2.3 电子电路热设计 |
3.3 电磁兼容性设计 |
3.3.1 抑制干扰源 |
3.3.2 切断干扰耦合途径 |
3.3.3 封装屏蔽设计 |
3.4 调理器结构与安装设计 |
3.4.1 结构与安装的的设计需求 |
3.4.2 调理器的结构设计 |
3.4.3 设备的安装设计 |
3.4.4 线缆敷设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4 信号调理器测试与结果分析 |
4.1 电路测试前的准备工作 |
4.2 电流传感器功能测试与结果分析 |
4.2.1 线性度测试与结果分析 |
4.2.2 幅频响应特性测试与结果分析 |
4.3 调理电路功能测试与结果分析 |
4.3.1 预实验调试 |
4.3.2 线性度测试与结果分析 |
4.3.3 幅频响应特性测试与结果分析 |
4.3.4 量程切换电路特性测试与结果分析 |
4.3.5 方波输入测试与结果分析 |
4.4 电路不足与优化方案 |
4.5 调理器现场工程测试与结果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5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8)基于阻抗反馈的生物电刺激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生物电刺激技术及其研究现状 |
1.2.1 生物电刺激技术 |
1.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生物电阻抗技术及其研究现状 |
1.3.1 生物电阻抗技术 |
1.3.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章节安排 |
第二章 生物阻抗测量与分析 |
2.1 电刺激的基本理论 |
2.1.1 电刺激的生理学基础 |
2.1.2 电刺激参数 |
2.1.3 刺激器参数指标 |
2.2 生物阻抗理论基础 |
2.2.1 生物组织等效模型 |
2.2.2 Cole-Cole模型 |
2.2.3 阻抗测量方法 |
2.3 生物阻抗特征参数提取方法 |
2.3.1 基于EGA的改进遗传算法 |
2.3.2 改进遗传算法步骤 |
2.3.3 仿真实验 |
2.4 可靠性量化评估 |
2.4.1 可靠性理论基础 |
2.4.2 可靠性建模理论 |
2.4.3 系统可靠性建模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硬件系统设计与分析 |
3.1 总体方案设计 |
3.2 硬件电路模块设计 |
3.2.1 控制模块 |
3.2.2 电源模块 |
3.2.3 刺激模块 |
3.2.4 阻抗测量模块 |
3.2.5 电流检测模块 |
3.2.6 远程通信模块 |
3.3 系统可靠性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软件系统设计 |
4.1 软件方案设计 |
4.2 下位机软件设计 |
4.2.1 主函数流程图 |
4.2.2 模式设置程序 |
4.2.3 刺激输出程序 |
4.2.4 阻抗检测程序 |
4.2.5 电流检测程序 |
4.2.6 闭环刺激程序 |
4.3 上位机软件设计 |
4.3.1 开发平台介绍 |
4.3.2 人机交互界面设计 |
4.3.3 滤波算法实现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实验设计与数据处理 |
5.1 实验方案 |
5.2 系统环境搭建 |
5.3 恒流性验证实验 |
5.4 电刺激系统输出波形及参数测试 |
5.5 阻抗测量实验 |
5.5.1 RC电路测量实验 |
5.5.2 小鼠阻抗测量实验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致谢 |
(9)PCBA自动化测试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 |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
1.3 研究工作的意义 |
1.4 本文的主要贡献与创新 |
1.5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
1.6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系统方案设计和关键技术 |
2.1 系统方案设计评估 |
2.1.1 用户需求及设计分析 |
2.1.2 设计理论基础 |
2.1.3 测试工装功能模块规划 |
2.2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测试系统硬件设计与实现 |
3.1 ARM芯片基本电路 |
3.2 继电器控制原理图 |
3.3 TTL转RS485通讯板原理 |
3.4 PLC_PCBA控制板实现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测试系统软件设计与实现 |
4.1 软件通信协议 |
4.1.1 通讯接口 |
4.1.2 控制命令 |
4.2 ARM软件设计与实现 |
4.2.1 ARM软件设计 |
4.2.2 软件的实现 |
4.3 PC后台软件设计与实现 |
4.3.1 PC后台软件设计 |
4.3.2 PC后台软件的实现 |
4.4 数据库及测试程序编程实现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气动控制单元和机械结构设计与实现 |
5.1 气动控制单元设计与实现 |
5.2 机械结构设计与实现 |
5.2.1 测试系统主箱体设计与实现 |
5.2.2 测试系统压板设计与实现 |
5.2.3 测试系统载板设计与实现 |
5.2.4 测试系统针床设计与实现 |
5.2.5 测试系统的组装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测试系统综合验证 |
6.1 测试方案 |
6.2 测试准备 |
6.3 调试验收 |
6.4 验收测试及结果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7.1 全文总结 |
7.2 后续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10)270V直流固态功率控制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对照表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飞机电源系统发展历史 |
1.1.2 飞机配电系统发展历史 |
1.1.3 固态功率控制器的发展历史 |
1.2 本文主要研究目标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直流固态功率控制器原理和关键技术研究 |
2.1 直流固态功率控制器原理 |
2.2 270V直流固态功率控制器关键技术研究 |
2.2.1 电流检测及保护技术 |
2.2.2 功率输出技术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270V直流固态功率控制器设计 |
3.1 电路设计 |
3.1.1 电源电路 |
3.1.2 应急控制电路 |
3.1.3 状态输出电路 |
3.1.4 单片机主控电路 |
3.1.5 输出及开关检测电路 |
3.1.6 隔离驱动电路 |
3.1.7 短路保护和超压保护电路 |
3.1.8 电流检测电路 |
3.1.9 电压检测电路 |
3.1.10 时序控制电路 |
3.1.11 总线电路 |
3.2 结构设计 |
3.3 热设计 |
3.3.1 温升计算 |
3.3.2 热仿真分析 |
3.4 接口关系 |
3.5 通信协议设定 |
3.5.1 协议概述 |
3.5.2 详细通信协议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270V直流固态功率控制器可靠性分析与试验验证 |
4.1 270 V直流固态功率控制器样机测试 |
4.1.1 270 V直流固态功率控制器测试平台 |
4.1.2 测试结果 |
4.2 可靠性分析 |
4.2.1 可靠性模型 |
4.2.2 可靠性预计 |
4.3 试验及可靠性计算 |
4.3.1 试验 |
4.3.2 可靠性计算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工作总结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单片机复位电路的可靠性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STM32的家庭电路智能预警系统研究[D]. 刘合翠. 湖北民族大学, 2021(12)
- [2]低成本容错星载计算单元架构设计[D]. 雷华舟.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 2021(08)
- [3]嵌入式插补系统硬件设计与可靠性研究[D]. 张敏. 湖北工业大学, 2020(03)
- [4]导向钻井工具的冗余控制技术研究[D]. 芦海超. 西安石油大学, 2020(12)
- [5]高速铁路车载地震紧急处置装置硬件可靠性建模及评估方法研究[D]. 李京生.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2020(01)
- [6]某型直升机风挡雨刷装置控制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 石非. 苏州大学, 2020(02)
- [7]面向智能传感器的变压器铁心接地电流信号调理器设计[D]. 王阳. 华中科技大学, 2020(01)
- [8]基于阻抗反馈的生物电刺激系统设计与实现[D]. 徐逸帆.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2020(04)
- [9]PCBA自动化测试系统设计与实现[D]. 谢春.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1)
- [10]270V直流固态功率控制器研究[D]. 蒙凯.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