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侠义盗伦理的佛道思想渊源——明清小说中侠盗采花禁忌的文学言说(论文文献综述)
程铂智[1](2021)在《《仙侠五花剑》女侠形象研究》文中认为“慕侠”是中国长久以来的传统心理,行侠仗义、除暴安良的侠客为世人所喜爱。而侠客之中的女侠形象又是一特殊的群体,她们体现出了与其他侠客不一样的特点,同时也颇受读者喜爱。女侠形象在“唐传奇”中就很丰富,及至明清时期达到了创作的高峰。此时的女侠形象有多种艺术表现,但多依附于男性或回归于家庭,如《儿女英雄传》的十三妹、《三侠五义》的沙凤仙、沙秋葵等。而清末沪上印行出版的《仙侠五花剑》中却将女侠作为主要人物,小说情节由女侠白素云、薛飞霞以及花珊珊展开,女侠人物推动着情节的发展,男侠由女侠的情节而生。作者通过对女侠身世及人物经历的描写,为读者展现出晚清时女性生活的困境,并又通过塑造仙侠世界来表达女性凭借行侠、修炼之路改变自己的命运。论文由绪论、正文、结语三大部分构成。绪论部分是选题的缘由和意义以及前人对女侠形象的研究综述,关注既有成果的重要价值及不足,构筑《仙侠五花剑》研究的女侠形象重点,包括仙侠关系、创作动机及社会因素等。正文共四章。第一章简介《仙侠五花剑》作者孙玉声以及其创作小说的目的,分析小说描写的仙侠世界的价值意义,揭示仙侠在小说中起到拯救者、传授者及仙侠世界的仙剑、神药提供者这三种角色。第二章为本文重点,首先是女侠形象溯源,梳理自古至清末的女侠形象。其次是对该小说女侠形象进行分析,在小说中出现的红线女、聂隐娘等唐代女侠形象,与唐传奇中女性形象进行对比,见出《仙侠五花剑》对唐传奇人物形象与叙事艺术的继承与发展。比较而言,《仙侠五花剑》中的三位女侠白素云、薛飞霞、花珊珊,以及民女雪贞,兼具忠孝两全、视身如命、知恩图报等善良品质与性格特征,亦即更具时代特色。第三章从作者所处时代的女性地位,女性被长期物化的世俗观念、明清时期女性贞节观、晚清娼妓的昌盛、女性才情与侠情等维度,观照作者笔下女侠的悲惨遭遇、奇异经历以及性格变化,揭示作品中女侠观念的复杂性及其社会因素。第四章仙侠入世及女侠形象文学价值与社会意义。揭示女侠群像亦仙亦侠的复杂特质与生命意识——在仙侠指引下不再是任人宰割的弱女子,不仅能独立于世还可以回馈社会。清代是创作女侠形象的高峰时期,尤其在社会发生剧变的晚清,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也影响着武侠文学创作。《仙侠五花剑》中的女侠形象也体现着它独有的特点和价值。这一研究深入晚清文学为人忽视的侧面,能借此了解晚清对女性及女侠的思想情感及慕侠社会心理。
刘卫英,王俊杰,隋正光[2](2012)在《21世纪中国武侠文学研究述评》文中指出21世纪最初10年中国武侠文学研究,可以分为断代武侠文学与武侠活动研究、跨文化跨学科的武侠心态与观念研究、进一步的武侠小说历史与发展研究、愈加深化的武侠小说艺术与审美接受研究、拓展的武侠与现当代文学及中外比较研究等。这些研究有明显的时代特征,更加关注古今不同时代武侠文化精神及其文学表现的贯通性、连续性和阶段性,近代、现当代文学中的武侠文化意蕴得到进一步发掘,大陆新武侠创作得到了及时分析总结。对武侠文学与其他相关文化分支的关系,中外文学影响研究与平行研究等方面,也得到了一些重要的突破。
于晓梅,王晓春[3](2009)在《对文学史重构的一个侧面考察——王立先生的文学主题学研究评述》文中研究表明王立先生文学主题学研究,可分为文人抒情文学的主题与意象研究、叙事文学题材母题的分类型研究、武侠文学及通俗文学通题研究、佛经文学及小说母题中外溯源比较研究、主题学研究学术史和研究范型的方法论总结等方面。文学主题学批评,摒弃了传统批评着力于"社会——人物——作品"的研究,把作家作品个案集锦式研究,转换到文本内在演变的关注上。王立的主题学研究论从史出,具有跨学科性、跨文体性,理论色彩鲜明而系统性突出,是运用外来和邻近学科理论进行文学史贯通问题研究的成功范例。
隋正光[4](2007)在《承继与转捩 ——武侠小说《四望亭全传》研究》文中提出新世纪武侠研究亦呈现出新的特点,包括细密化的断代武侠文学与武侠活动研究;跨文化跨学科的武侠心态与观念研究;进一步的武侠小说历史与发展研究;突起的武侠小说艺术与审美接受研究;拓展的武侠与现当代文学及中外比较研究等。新世纪武侠研究热潮颉颃的陶染和对各方家的吸收和学习是本文成文的契机和基础。《四望亭全传》又名《绿牡丹》、《宏碧缘》,清无名氏撰。它在长期流传的民间评书基础上写定,正式成书时间约在清道光十年(公元1830年)。小说自问世以来,受到读者广泛欢迎,刊印版本无数,被改编成多个剧种,多种剧本上演。《四望亭全传》具有文体混杂的特点,本文最终将之定性为武侠小说来考察。这并非一己之见,张俊《清代小说史》、陈平原《千古文人侠客梦——武侠小说类型研究》、曹正文《中国侠文化史》、韩云波《中国侠文化:积淀与承传》等对此均提及。但对《四望亭全传》论述都显出一种不得不提又言辞寥寥的特点。这一方面显示出这部小说不可僭越的武侠小说发展史地位,另一方面又表现了学界对之的忽略。本文认为《四望亭全传》在武侠小说发展史中处于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其文化内蕴、艺术特色、文学史地位都值得更进一步挖掘。本文综述了文章的研究起点即新世纪武侠小说的学术研究状况;站在主题学立场上借鉴形象学理论,从人物母题角度分析《四望亭全传》中两个突出的武侠人物形象——老顽童和侠女,考察其思想文化及文本渊源及对后来武侠人物的影响;摘取《四望亭全传》中的春恨母题和女性反诬母题分析其历时性动态模式下所展示的共时性文化意义,展示其对文化传统的借鉴与创新;运用文学类型理论考察《四望亭全传》对才子佳人小说、公案小说、话本小说在文体、叙事、情节等各方面的集成,分析其文体融混的武侠小说过渡期特点;并阐释关注二三流通俗作品“小传统”的文化意义,总结《四望亭全传》在武侠小说形态发展内部承继与转捩的里程碑地位。
何秋瑛[5](2006)在《东汉三国汉译佛经叙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东汉三国的汉译佛经叙事有着与中国本土叙事迥然不同的特点。本文从叙事逻辑、叙事时空、叙事方式、叙事结构四个方面对早期汉译佛经进行分析,并简要地探讨了其叙事影响。全文共分五章: 第一章分析东汉三国汉译佛经的叙事逻辑。因果报应的观念贯穿了整个佛经叙事,因果报应观念成了汉译佛经的叙事逻辑。叙事逻辑有二种表现方式:一、作恶得恶报、行善得善报的叙事逻辑;二、弃恶即可从善的叙事逻辑。 第二章分析东汉三国汉译佛经的叙事时空。东汉三国汉译佛经对时空的描述体现为超现实的叙事时空观。在叙事时序上,频繁采用倒叙、插叙、预叙的手法。 第三章在叙事方式上,东汉三国汉译佛经采用多种叙事视角,其中第一人称全知全能叙事视角的运用是佛经叙事视角的显着特色,全知叙事视角与限知叙事视角的交替运用,构建了神奇的佛经故事;=模式化叙事是佛经叙事的特点;叙事修辞方面,譬喻大量使用,充分体现了佛经叙事丰富的想象力。 第四章东汉三国汉译佛经的叙事结构包括两方面:因果报应、转世轮回的思想构成其深层结构(即结构:艺道);与果报观、轮回观相适应,其浅层结构(结构之技)表现为分层叙述的葡萄藤式结构。 第五章东汉三国汉译佛经叙事影响简论。佛经虚构叙事迥异于中土真实的历史叙事,对小说叙事的产生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佛教的果报观、轮回观成为小说结构的关键。
毛慧君[6](2005)在《文学史料运用中的性别视角研究(1995~2004)》文中研究说明在我国古代文学创作领域中,有大量出自女性手笔的诗词、小说、戏曲等作品;古代流传下来的文学作品中随处可见各类生动鲜活的女性人物;另外,在古代留存下来的史料文献中,亦保留了诸多涉及性别意识、性别观念等方面的言论断说。对这些资料进行爬梳整理并分析研究,是中国古代文学研究领域出现的新气象。1995年以来,相当一部分学者开始广泛注意到由性别视角切入来观照古代文学史料这一研究视角,且取得了一定成果,目前尚未见到学术界有相关的学术史研究论文出现。笔者收集梳理自95年以来,运用性别视角看待古代文学史料的研究论文1300多篇、研究着述60余部。在中国优秀硕博士论文(2000~2004)目录中,又搜罗到52篇经由性别视角观照古代文学的学位论文,越来越多人将目光聚焦于此课题。本文分三章来探讨古代文学史料运用中的性别视角: 第一章,性别与文学史料运用的渊源:简要阐释了“古代文学史料”以及“性别视角”的概念;从性别视角看古代文学史料运用的研究成果现状述评;1995至2004年以来,文学史料运用中的性别视角研究的重要推进以及这一研究的意义所在。第二章,文学史料运用中的性别视角的成果分类(1995~2004):将近十年的研究分成四大类探讨学界的研究所得:文学史料运用中的性别视角之文献学研究,包括:从女作家生平事迹的考证切入的研究;从女作家作品收集整理切入的研究;从女作家作品的注疏、校勘切入的研究以及从着录研究文献、分析文献材料切入的研究。群体性研究,包括:从文学团体切入的研究;从家族文学切入的研究;从地区作家切入的研究。个案考察,包括:运用比较方法探视女作家作品特质;从文学传播与接受角度进行研究;对女作家“内心隐秘”进行剖析;探寻女作家的性别意识。社会性别理论为性别与文学史料运用带来新启示,其中包括:双性气质研究以及文化原型研究。第三章,近十年研究成果热点探索:采用对比参照的方法,为95年以来的研究所得归纳了六方面重要发展:标以“性别”或以性别为主题的研究论题普遍出现;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逐渐扩大;研究方法与研究视角的跨学科与深层化;古典文献史料的运用更加多元化;研究成果的系统化、理论化、专业化;以及女性文学史的细致化与分体化发展。在热点探索中找出三个不同角度来探讨近十年研究的重要突破:对女性作品风格的探索成为研究热点;对古代文学史料的价值探索成为研究突破点;从古代女性文学形象探析性别观念的真意。进而,又从文学史料运用中的性别视角研究探寻性别与文学的价值所在。本文认为,从性别视角出发,在古典文学领域中,通过对诸多文学文化现象的透析,我们可以“通过老面孔看新问题”,体察到传统观念指导下的研究所看不见的东西。从性别角度切入来看待男女在个人地位、社会价值、性别观念等方面的异同,目的在于,在承认两性有一定差别的基础上,营造一个和谐平等的社会范式,追求个性自由的成长,不把男性或女性各自限制在某一固定角色中。男性不一定要成为典型的“男人”,女人也并非总得柔弱、温婉,处于弱势、辅从地位。本文从古典文献,主要是其中一些围绕文学展开的材料中,梳理出历代两性在现实与文学中的角色扮演,总结其中规律性的启示,以求为今后学者探寻文学史料运用中的性别视角这一课题提供一些思路,并希望能引起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对方法和角度的思考。
王立[7](2001)在《侠义盗伦理的佛道思想渊源——明清小说中侠盗采花禁忌的文学言说》文中研究说明侠盗禁采花不仅表现在个体自律上,更成为盗贼团伙的内部戒律。道教成仙得道考验,女色也往往是重要一关。佛教也针对女性性别特点,制定出种种戒律规则。采花禁忌之于侠盗局部地产生约束力量的原因,与盗贼心态有关,也是由其侵犯性目的决定的。
二、侠义盗伦理的佛道思想渊源——明清小说中侠盗采花禁忌的文学言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侠义盗伦理的佛道思想渊源——明清小说中侠盗采花禁忌的文学言说(论文提纲范文)
(1)《仙侠五花剑》女侠形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选题缘由及意义 |
研究综述 |
一.清以前的女侠研究 |
二.清代女侠研究现状 |
三.清代侠义小说的新变 |
四.小说《仙侠五花剑》研究现状 |
第一章 小说的主题及小说中仙侠的意义 |
第一节 作者与主题 |
第二节 小说中仙侠的意义 |
一.慈悲的拯救者 |
二.传道的授业者 |
三.仙界中剑器和神丹妙药的提供者 |
第二章 形象继承与嬗变——女侠形象的生成 |
第一节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女侠形象 |
一.女侠形象的起源 |
二.唐传奇中的女侠形象 |
三.宋元小说中的女侠形象 |
四.明清小说中的女侠形象 |
第二节 对唐代女侠形象的继承与新变 |
一.公孙大娘形象与《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 |
二.红线女形象与《红线》 |
三.聂隐娘形象与《聂隐娘》 |
第三节 《仙侠五花剑》女侠形象的特征 |
一.忠孝双全,有强烈家国情怀的女侠 |
二.视身如命,有强烈贞洁观的女侠 |
三.义薄云天,知恩图报的女侠 |
四.悲天悯人,救人于厄的女侠 |
第三章 环境塑形象——女侠形象产生的社会原因 |
第一节 女者孳也,被物化已久的女性 |
第二节 烈女贞节,被社会约束的女性 |
第三节 坠入风尘,娼门兴盛时并生活于此的女性 |
第四节 才与侠义,渴望改变命运的女性 |
第四章 因世入侠,以侠入世——女侠形象的社会意义 |
第一节 改变命运,因侠而独立于世 |
第二节 忠孝节义,因侠而实现生命价值的最大化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2)21世纪中国武侠文学研究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一、细密的断代武侠文学与武侠活动研究 |
二、跨文化、跨学科的武侠心态与观念研究 |
三、武侠小说的历史与发展研究 |
四、武侠小说艺术与审美接受研究 |
五、与现当代文学及中外相关文化比较研究 |
(3)对文学史重构的一个侧面考察——王立先生的文学主题学研究评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文人抒情文学主题与意象研究 |
二、叙事文学题材、母题的分类型研究 |
三、武侠文学——通俗文学的通题研究 |
四、佛经文学及小说母题中外溯源比较研究 |
五、主题学研究学术史和研究范型的方法论总结 |
(4)承继与转捩 ——武侠小说《四望亭全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言 |
1.1 新世纪武侠文学研究状况 |
1.2 《四望亭全传》简介及本文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继往开来——特色性的武侠人物形象 |
2.1 老顽童 |
2.2 侠女 |
第三章 借鉴创新——浓郁的社会文化内涵 |
3.1 春恨母题 |
3.2 女性反诬母题 |
第四章 承前启后——过渡中文体融混的武侠小说 |
4.1 从才子佳人到侠情小说的发轫 |
4.2 公案侠义合流的端倪 |
4.3 话本小说和说话特点的融入 |
第五章 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东汉三国汉译佛经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文献综述 |
一、研究现状 |
二、本文对东汉三国汉译佛经叙事研究的一些思考 |
三、本文研究对象简介 |
第一章 东汉三国汉译佛经的叙事逻辑:因果报应的逻辑观念 |
第一节 作恶得恶报、行善得善报的叙事逻辑 |
第二节 弃恶即可从善的叙事逻辑 |
第二章 东汉三国汉译佛经的叙事时空 |
第一节 超现实的叙事时空 |
第二节 叙事时序 |
一、倒叙频繁 |
二、插叙自由 |
三、预叙神奇 |
第三章 东汉三国汉译佛经的叙事方式 |
第一节 叙事视角 |
一、第一人称全知全能叙事视角+第一人称限知叙事视角 |
二、第一人称全知全能叙事视角+第二人称限知叙事视角 |
三、第一人称全知全能叙事视角+第二、第三人称限知叙事视角 |
第二节 程式化叙事 |
第三节 譬喻叙事 |
第四章 东汉三国汉译佛经的叙事结构 |
第一节 深层结构:因果报应、转世轮回的观念 |
第二节 浅层结构:分层叙述的葡萄藤式结构 |
一、分层叙述 |
二、“葡萄藤式”结构 |
第五章 东汉三国汉译佛经叙事对中国小说影响简论 |
第一节 初传汉译佛经虚构叙事对中国小说叙事的催生 |
第二节 果报观、轮回观成为小说结构的关键 |
参考文献 |
一、东汉三国《大正新修大藏经》(以下简称《大正藏》)佛经目录 |
二、东汉三国《大正藏》叙事佛经目录 |
三、参考专着目录(按出版年月的先后为序排列) |
四、参考论文 |
后记 |
(6)文学史料运用中的性别视角研究(1995~2004)(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性别与文学史料运用的渊源 |
一、“古代文学史料”以及“性别视角” |
二、文学史料运用中的性别视角研究成果现状述评 |
三、(1995~2004)重要推进 |
四、文学史料运用中的性别视角研究的意义 |
第二章 文学史料运用中的性别视角的成果分类(1995~2004) |
第一节 文学史料运用中的性别视角之文献学研究 |
第二节 文学史料运用中的性别视角之群体性研究 |
第三节 文学史料运用中的性别视角之个案考察 |
第四节 社会性别理论为性别与文学史料运用带来新启示 |
第三章 近十年研究成果热点探索 |
第一节 近十年研究呈现百花齐放的发展态势 |
第二节 近十年研究向更深层次发展的趋势 |
第三节 从文学史料运用中的性别视角探寻性别与文学的价值所在 |
结语 |
附录 |
研究专书(1995~2004) |
研究论文(1995~2004) |
参考文献 |
论文独创性声明 |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
四、侠义盗伦理的佛道思想渊源——明清小说中侠盗采花禁忌的文学言说(论文参考文献)
- [1]《仙侠五花剑》女侠形象研究[D]. 程铂智. 大连外国语大学, 2021(12)
- [2]21世纪中国武侠文学研究述评[J]. 刘卫英,王俊杰,隋正光. 嘉兴学院学报, 2012(02)
- [3]对文学史重构的一个侧面考察——王立先生的文学主题学研究评述[J]. 于晓梅,王晓春. 黑龙江社会科学, 2009(04)
- [4]承继与转捩 ——武侠小说《四望亭全传》研究[D]. 隋正光. 辽宁师范大学, 2007(03)
- [5]东汉三国汉译佛经叙事研究[D]. 何秋瑛. 西南大学, 2006(11)
- [6]文学史料运用中的性别视角研究(1995~2004)[D]. 毛慧君. 上海师范大学, 2005(07)
- [7]侠义盗伦理的佛道思想渊源——明清小说中侠盗采花禁忌的文学言说[J]. 王立. 黑龙江社会科学, 20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