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航母缘何如此昂贵(论文文献综述)
况腊生[1](2021)在《论印度的进攻型边海防体制》文中提出独立以来,印度建立了内政部领导的武装警察部队与国防部下属军队分别负责、海陆分防、力图实现陆上称霸南亚、海上控制印度洋的进攻型边海防体制。印度的进攻型边海防体制,根源于印度想充当南亚霸主,并"东进"东南亚与太平洋以发展经济并牵制中国,"西联"中亚和西亚保障能源供应与安全,向南把印度洋变为"印度的洋",恢复当年英印帝国版图,以最终实现自己的世界大国地位。但印度为实现大国地位的进攻型边海防体制既不符合和平发展的世界潮流,美国等域外大国也不允许印度在南亚崛起,而且最重要的是印度自身实力和力量的发展也难以支撑其称霸野心,走和平发展道路或许是印度边海防体制最好的选择。
姜永伟[2](2020)在《俄罗斯需要第五代轻型战机吗?》文中研究说明2020年2月以来,俄先是宣布以苏霍伊和米格公司为基础,组建俄联合飞机制造集团公司军用航空部,后又宣布启动研制第五代轻型多用途前线飞机的消息,像一阵旋风吹遍了俄国内各个角落。尽管新冠病毒肆虐,但丝毫没有减弱俄媒体和俄军事专家的关注度。
周莹[3](2020)在《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文中提出新闻标题是人们接触新闻的第一窗口。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新闻愈发成为了人们获取新闻信息最便捷快速的渠道。其中,“今日头条”作为当代在线用户数量最多的门户网站,在传播新闻方面的作用尤为突出。本文利用爬虫技术抓取了2019年3月至2019年5月的今日头条客户端新闻标题作为研究语料。分别从词汇、语法、修辞、语用等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在词汇方面,统计了今日头条新闻标题中的高频词,分类分析后我们发现标题中名词、动词使用最为广泛。在语法方面,新闻标题主要有单句式、组合式、成分缺省式这三类句型结构,在句类的选择上,以陈述句和疑问句为主。在修辞方面,从标题的词语层面的修辞、辞格层面的修辞这两个部分对新闻标题的修辞策略进行探讨。最后,从语用角度结合关联理论具体分析语料,我们发现标题创作是制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一种交际,关键在于激发读者结合语境取得最佳关联。
卫玮[4](2020)在《朝鲜南北停战机制回溯与前瞻 ——兼论停和机制转换问题》文中研究说明年鉴学派代表大师布罗代尔提出的“三时段”理论,突破了西方传统史学的叙述视野,搭建了总体史观研究的全新框架。根据其理论,长时段的研究价值体现于历史学在对总体形象的粗线条勾勒中往往能揭示出社会发展的趋向,因而对人类社会发展起决定性作用。长时段所揭示的历史趋向主要在更为具体的中时段内得以体现。因此,在合理的时间跨度中探寻历史事物的发展规律和周期,是中时段研究的范畴,也是本文界定研究区间的主要理论依据。随着二战在世界范围内的终结,朝鲜半岛虽摆脱了被殖民的命运,但却面临国家分裂的现实难题。朝鲜战争的突然爆发,将民族内战的性质陡然上升到意识形态对立的层面上。两极格局下的两虎相争,一定是一场鏖战,且胜负难分。朝鲜战争最终仅以停战谈判的方式结束了兵戎相见,但表面的和平下却暗流涌动,趋于固化的分裂让真正的和平之春难以降临。停战谈判作为最早用来解决半岛问题的政治手段,尚且勉强维持双方回到战前状态,在半岛构建长久和平机制的复杂性可见一斑。自停战以来,无论是正面较量还是暗中对抗,南北都希望建立起以“我”为中心的半岛和平政治体制,但苦于任何一方都没有形成压制对方的绝对优势,半岛和平问题因此悬而未决。运用中时段理论分析,这一动向可回溯至朝战期间,双方也曾因在战场和谈判桌上难分胜负,导致战争久拖不决。因此,以朝鲜停战谈判为论述起点,分析半岛在大国介入成为既定事实的前提下,缘何难以从分裂走向和平这一问题,符合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内在逻辑。基于此,本文力求通过以下四个章节展开论述。第一章以朝鲜停战谈判过程为切入点,详述相关大国在关键时间节点的动向,据此分析朝鲜战争终未达成和平协定的缘由。第二章在理顺冷战期间南北致力于统一的积极做法基础上,着重剖析该时期潜在的安全隐患,以便充分认知停战协定的时代局限性。第三章系统考察半岛在停战状态下数次安全危机爆发的始末,并对相关大国提出的和平机制构建设想予以分析。第四章以当前半岛局势为论述背景,梳理半岛和平机制在具体推进过程中面临的历史困境和现实难题,并对其可能建立的构想进行展望。
薛铭[5](2020)在《新世纪中国科幻小说空间正义问题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新世纪中国科幻小说为研究对象,立足于具有代表性的文学文本,应用西方空间正义(spatial justice)理论,对文本中所蕴含的空间正义意识进行分析和研究,在此基础上指出,新世纪科幻小说中所蕴含的空间正义意识及其价值。本文由绪论、正文(四章)、结语三部分组成。绪论首先介绍了空间正义理论的发展流变及其理论内涵、国内外研究现状,系统梳理了新世纪中国科幻小说的概念及研究现状,进而指出:虽然国内对这两者的研究皆已初具规模,但明确从空间正义角度研究新世纪中国科幻小说的成果较少,在此基础上为本文提供了较大的学术空间;最后阐明本文的整体写作思路及研究方法。第一章论述运用空间正义理论分析新世纪科幻小说、进行跨学科研究的可行性,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首先空间正义理论及新世纪科幻小说中都蕴含着对现实社会的关注,就概念的兴起和发展来看,空间正义和科幻小说两者从其滥觞直至后期流变过程中都与社会有着紧密的联系;就概念的内核上看,空间正义理论和科幻文学两者都密切地反映现实问题,具有坚实的现实基础。其次科幻小说对空间维度的凸显源于其自身的“科学内含”及“文学状态”,并随着时代的巨变有意识地对城市空间、地外空间、虚拟空间等进行艺术的呈现。这些多元的空间背后也无意识地体现出新世纪科幻小说家对现实和心理空间的关注。最后从空间理论和文学的内在关系上论证:这两种角度的结合实质上是空间性与文学性的结合,是文学绘制空间性的表现。第二章分析了新世纪中国科幻小说对城市空间中权利的关注,从生存权、参与权、居住权三方面进行探究。第一节首先明确西方空间理论中,空间作为本体而存在,科幻小说中对生存权的关注正是赋予了空间主体性,并从内部资源枯竭、外部文明入侵、死亡与空间的关系这三个层面来探究。第二节从亨利·列斐伏尔(Henri Lefebvre)的理论入手,指出空间的所有形式与变化是由社会生产的,空间生产在宏观和微观上影响着国家、民族、个人,人们有平等地管理及参与城市空间的权利。通过对科幻小说解读,发现民众参与空间生产的权利具有鲜明的差异性及弥合此种差异的美好愿景。第三节从居住权的角度来探究文本对空间正义意识的体现。第三章聚焦新世纪中国科幻小说对空间环境资源分配不公行为的批判。本章选取了科幻小说中体现较多的,同时也是社会焦点的三个环境空间问题,并结合空间正义理论和社会现实进行分析。首先指出环境危机引发的空间分配问题成为科幻小说内在的叙事动力,是小说情节得以生成和发展的核心话语。其次,依托空间层面呈现的环境非正义(environmental unjustice)对现实问题进行研究。通过分析科幻小说中不当的垃圾处理、严重的雾霾天气现象从而指出:空间资源不均衡分配与环境非正义行为不仅导致居住空间分配不公,更会造成严重的心理问题和社会问题。基于此指出:科幻文学中蕴含的空间正义、环境正义思想在为社会敲响警钟的同时,也推进了空间正义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思想的结合与发展。第四章分析了中国新世纪科幻小说中对新的空间意识(spatial consciousness)的建构,这主要从三个层面进行论述:新世纪科幻小说中对边缘身份的关注,对异质空间的展现,传承中国传统哲学、美学思想所建构的新的空间意识。首先从空间正义理论中关键概念“边缘”入手,分析科幻小说中呈现的“缝隙空间”、“第三世界”中所蕴含的人文关怀。其次从虚拟空间和恶托邦(dystopia)两方面集中对异质空间进行挖掘探究。最后,分析蕴含中国传统哲学、美学思想的空间意识,并结合上述几种文本中对未来空间的想象概括新世纪中国科幻小说中空间意识呈现的特点及趋势,对中国社会空间正义的实现提出构想。结语分析中国新世纪科幻小说展现的空间正义意识的价值,以期更多学者从这种视角切入进行研究,探索出更有意义的学术成果,同时也希望本文所概括总结的特点和趋势能够有助于空间正义理论与中国社会实践更好的融合。
罗肖[6](2019)在《菲律宾南海制华政策(2010—2018) ——基于战略预期导向下小国挑战周边大国策略的研究》文中指出本文试图回答的核心问题是弱小的菲律宾为何得以在南海问题上挑战中国,并且呈现出明显差异化的南海制华政策?近十年来,以菲律宾为代表的东南亚南海主权声索国在南海问题上的“以小欺大”,成为东亚地区相对突出的国际政治现象与对中国的持续性战略困扰。在将这一现象概括为小国(主动)挑战周边大国的基础上,通过引入“战略预期”概念,本文提出了(后冷战时期)战略预期导向下小国挑战周边大国的策略选择的分析框架,进而对菲律宾从2010至2018年间两任总统、四个阶段的南海制华政策的演变逻辑及其支撑要素的变化进行了连贯的探讨。战略预期是指一国在追逐某类与他国存在竞争的重大国家利益的过程中,对影响事态走向与博弈结局的主要变量做出的利弊评判以及对竞争对手最有可能实施的政策反应的预判,并总体表现为关于其发力空间大小的认知。外交决策的结果实质上是基于战略预期的利益定位和策略选择的统一。在挑战周边大国中,战略预期有利于小国明确其挑战周边大国“源动力”的强弱和具备何种程度相对成功的必要条件。其中,享有大国竞争赋予的重要战略空间、挑战议题非周边大国的战略重点、迫使和诱使周边大国保持战略克制,对小国至关重要,并且前两点更具决定性意义,是第三点的前提。在多个小国挑战同一周边大国中,挑战周边大国“源动力”相对强烈的小国,不同的战略预期将催生其差异明显的挑战周边大国的策略形态。根据大国竞争的强度与周边大国在冲突性议题上“求稳”偏好的水平,小国的战略预期可以依次分解为审慎战略预期、进取性战略预期和修正后战略预期;挑战周边大国的策略相应地表现为侧重于温和软制衡或强硬软制衡的对冲、侧重于准硬制衡的对冲或硬制衡以及基于博弈实效而对侧重于准硬制衡的对冲或硬制衡的五种潜在修正。菲律宾阿基诺三世政府在南海问题上存在挑战中国的强劲“源动力”。2010年6月至2012年黄岩岛对峙爆发是其审慎战略预期阶段,策略为侧重于强硬软制衡的对冲,动因为美国“转向亚洲”扩大了菲律宾的战略空间、预判中国继续南海“维稳”、国际法与东盟等对中国的约束。黄岩岛对峙是其进取性战略预期阶段,对中国实施侧重于“武斗”的硬制衡,对美国的安全承诺适用于南海以及中国仍将保持高度战略克制的预判,促成了其军事投机。黄岩岛对峙结束至2016年6月总统换届是其修正后战略预期阶段,侧重于“文攻”的对华硬制衡,黄岩岛对峙的失利、“武斗”成功无望、美国南海对华“成本强加”政策以及南海问题东盟化明显加深是其策略调整的动因。杜特尔特政府的南海制华政策是对阿基诺三世政府激进南海制华政策的进一步修正,挑战中国的“源动力”依然较强。从杜特尔特上台至2018年底,菲律宾“重拾”审慎战略预期,体现为侧重于温和软制衡的对冲。“南海仲裁案”的“胜利”难以落实、激进南海政策极大压缩了菲战略空间、柔性较量更有利于实现利益最大化以及菲国内重心调整需要中国助力则是其动因。目前,支撑菲律宾激进南海制华政策的进取性南海战略预期受到显着削弱、中国塑造菲律宾南海政策的能力得到了历史性提升、菲律宾对中国的实质性危害已大幅降低,但中国在可预见的未来仍难以建立主导性优势。杜特尔特政府对菲南海政策较为成功的调整,虽然进一步抑制了菲激进南海政策的“复活”,也面临日益加剧的国内政治压力与国际引诱力,存在滑向对华强硬软制衡的潜在风险。着眼未来,中国需要以力和以理慑人、以利诱人、以理服人,在坚持底线的基础上,努力探索务实且更加包容、富有创造性的争端解决方案。
原婕菲[7](2019)在《新时期中国国家形象研究 ——以中国和德国两国互相认知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主要研究的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至今的中国国家形象问题,任何国家的国家形象构建和呈现都受到国际局势大背景的影响和制约,本论文对20世纪中德关系进行了历史学的回顾,主要针对中德关系中的主要问题和两国形象问题进行了叙述和分析,找到了新时期中德两国互视的历史根源。在此基础之上,作者利用中文报刊和德文报刊资料、中德关系历史资料,以及调查问卷和访谈等形式,详细分析了中德两国国家形象,特别是对中国眼中的德国形象和德国眼中的中国形象进行了对比分析,打开了“两国互视”研究的全新视角。首先,本文提出了“互视”这一新概念。互视,即不同主体通过不同媒介、方式进行相互了解与认识,从而得到基于各自所获信息的稳定的认知。除了一国国家形象自身的发展演变,国家间互视不平衡是制约一国国家形象的重要因素。中国与德国的两国互视情况从很大程度上来说反应了中国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情况,是中西方国家形象互视的典型案例。但因为语言、文化等原因的制约,有关德国视角下的中国形象研究数量较少,较缺乏深度,本论文以“两国互视”的新视角研究德国视角下的中国形象和中德关系,并对中国形象的构建和提升提出了可行性建议。其次,本文回溯了中德两国互视的历史和二十世纪国际关系史。通过历史的研究可以看出,中德两国互视的不平衡主要体现在贯穿整个历史过程的基调是西方反华、反共势力强大,西方媒体对中国在国际上的发声进行包围和封堵,国际话语权始终掌握在西方国家手中,国际舆论形势始终处于西强中弱的态势,新中国的发展长期被外界扭曲和误解。20世纪80年代末,东欧许多国家发生政变,顷刻间,世界格局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等事件的爆发使得80年代“理想化”的互视认知遭受冲击而不复存在。90年代,以美国媒体为主的西方对华报道均以负面为主,西方主流媒体构建了一个威胁西方安全的负面中国形象。中国成为了西方媒体视角下践踏人权的“警察国家”,未来挑起核战争的极端民族主义国家。并且,西方媒体制造了一系列有关计划生育、不同政见、民族自决等问题的负面舆论,强化与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分歧,宣扬“中国威胁论”。总的来说,中西方互视不平衡的特点是在各大西方主流媒体中,中国形象都多多少少的遭遇了妖魔化,西方站在极其防备和不公的视角来看待中国。再次,在概念界定和历史回顾的基础上,本文的第二章和第三章分别详细的研究了中国视角下的德国形象和德国视角下的中国形象,特别着重研究了主流媒体视域下的互视认知问题。主流媒体包含报纸、期刊、电视、广播等,是一个国家对外宣传的重要途径。本文主要利用了《环球时报》、《参考消息》作为研究中国的德国形象的材料,《南德意志报》、《焦点》作为研究德国的中国形象的材料,并结合作者在德国的亲身经历和体验,对两国互视进行了基础性的研究,分专题描绘出了两国互视认知的景象,为接下来进行两国互视比较研究作好了铺垫,打好了基础。最后,本文的第四章对中德两国互视进行了比较,对互视不平衡进行了剖析和批判,并提出了改变不平衡现状的对策和建议。长期以来,西方主流媒体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用他们的意识形态框架来衡量中国的问题,并得出他们心目中合理的结论。中国国家形象虽然起着变化,逐渐向好发展,但近30年来未有明显转变,总体呈负面的不平衡的状态,即中国对德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认识较为正面,德国对中国的认识较为负面,这两种认识之间的差距很大。这种不平衡状态导致中国产生崇洋媚外、丧失国际话语权、国际地位与影响力提升缓慢。中国国家形象是建立在中国国情基础上的,而西方主流媒体普遍对中国国情缺乏真正的了解。21世纪以来,国际环境和中国自身都处于重要的变化时期,并且这个时期将持续较长的一段时间。这是中国国家形象不断变化的根本原因,也是塑造和改善中国国家形象的绝佳时机。2008年,奥运会成功在北京举行;2010年,世博会成功在上海举行,诸如此类突出的外交事件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形象在国际上的更新。中国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国家,中共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基本性质和原则立场并未改变,同时,中国的形象在2008年之后通过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越来越充分地展示在了国际社会面前。中国应把握好这一重要战略机遇期,争取夺回塑造中国形象的国际话语权。近年来,中国对国家形象的塑造越来越重视,以一种开放的、自信的、现代化的姿态构建出了许多正面的中国国家形象,并对陈旧的、单一的、神秘的敌对形象进行改造和反击,一个具有时代感和新气象的中国形象正如一轮初升的太阳,冉冉升起。
姚全[8](2019)在《奥巴马政府的中东离岸平衡战略研究》文中认为奥巴马政府上任之际,正值小布什政府在中东挑起的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均未结束之时,且美国还遭遇了自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以来最为严重的金融危机。在“两场战争和一场危机”的大背景下,奥巴马政府在维持美国中东地区霸权目标不变的前提下,对小布什政府的中东战略进行了大幅度收缩,甚至是方向性的调整,试图通过更少的战略投入来维持既有的战略目标,从而形成了奥巴马政府的中东离岸平衡战略。离岸平衡战略主张作为离岸平衡手的美国应减少对离岸地区的资源投入,更多地依靠当地盟友来承担起遏制崛起大国的责任。只有在盟友无法完成有效遏制威胁任务时,美国才会亲自介入和干预,以保持离岸地区的均势平衡。其核心目标可以概括为“少即是多”,即离岸平衡手在离岸地区投入较少的资源,反而获得更好的收益,因而更有利于维持其在离岸地区的权力与利益。为研究奥巴马政府的中东离岸平衡战略,本文完善了原有的离岸平衡战略理论,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一个包括主观动机、客观条件、主要手段以及主要优势与局限等四大要素的离岸平衡战略分析框架,以此为线索来更为理性和深入地演绎、分析和评估奥巴马政府的中东战略。通过系统深入的分析,奥巴马政府的中东离岸平衡战略主要表现出三个方面的特点。首先,奥巴马政府在中东追求至少五个方面的离岸平衡目标。其一是维持中东地区均势,防止在中东地区出现地区大国的崛起;其二是减少对中东地区的资源投入,将节省的资源投入国内建设和亚太地区;其三是将中东地区的安全责任转移给盟友,减少美国在中东地区的安全承诺;其四是避免卷入中东地区冲突,强调通过外交手段而不是军事手段介入中东冲突;其五是缓和与伊斯兰和阿拉伯世界的关系,降低中东国家的反美情绪。其次,奥巴马政府具备实施中东离岸平衡战略的客观条件。在地缘环境上,美国与中东地区相隔着巨大的水体,而美国又是西半球地区的唯一霸权国,并具备在遥远的中东地区实施离岸平衡战略的实力。在敌友关系方面,美国在中东地区既面临着像俄罗斯、伊朗、叙利亚这些潜在的威胁者,也保持着像沙特、以色列这些可以依赖的中东地区盟友。在国际格局上,失衡的多极格局也使得美国更容易采取离岸平衡战略。最后,奥巴马政府为推行中东离岸平衡战略主要采取了三个方面的措施。第一是减少投入,先后从伊拉克和阿富汗撤军,对利比亚危机实行“背后领导”,对叙利亚危机坚持不动用武力,对恐怖组织采取灵活打击手段,避免派出地面作战部队;第二是推卸责任,其主要表现有三点:1.与潜在威胁者俄罗斯、伊朗、叙利亚缓和紧张的外交关系,甚至与盟友以色列保持一定距离,以避免对抗加剧而使美国陷入或被迫卷入冲突或战争;2.适度增加沙特和以色列的力量,加强盟友与潜在威胁者对抗的实力;3.通过沙特和以色列对抗伊朗,防止伊朗借叙利亚内战增强实力,形成“什叶派新月之弧”;第三是建立均势,通过外交渠道对伊朗研发核武器和叙利亚阿萨德政权使用化学武器发出警告,甚至划出“红线”试图达到战略威慑目的;同时联合沙特和以色列构建遏制俄罗斯、伊朗和叙利亚的同盟,形成美俄博弈、沙伊对抗、以叙选边站队的“外部均衡”;另外还不断增强自身的威慑能力以及保证美国在军事干预中东威胁和冲突时迅速取胜,通过维持庞大的国防预算保持绝对军事优势和维持有利于军事干预的强大军事投送能力,建立“内部均衡”。总的来说,奥巴马政府的中东离岸平衡战略虽然存在局限,但还是取得了一定成效。在其成效方面,第一是签署了伊朗核协议,实现了防止核扩散的目标;第二是未卷入新的中东地区冲突;第三是在反恐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不仅击毙了头号恐怖分子本·拉登,还沉重打击了“伊斯兰国”;第四是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战略重心从中东向亚太转移。但这一战略存在的局限也较为明显,那就是一方面美国的战略对手权力上升,俄罗斯得以重返中东,伊朗进一步崛起,叙利亚阿萨德政权也得以保存;而另一方面美国与中东盟友沙特和以色列的关系出现倒退,甚至跌入历史谷底。特别是,奥巴马政府试图改善美国与伊斯兰世界未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另外还要看到,奥巴马政府的中东离岸平衡战略的总体原则在现今的特朗普政府执政时期仍然得以延续,离岸平衡依然是理解当前美国中东战略的逻辑和窗口。对于中国来说,通过奥巴马政府的中东离岸平衡战略可以更加深刻地了解美国的中东政策发展趋势,有助于中国政府制定更有利于自身的中东政策。
肖河,蒙克[9](2019)在《“修昔底德陷阱”中的不对称竞争战略》文中提出"修昔底德陷阱"的本质是守成大国与崛起大国的特殊安全困境。尽管其"艾利森版"过度强调了守成大国发动预防性战争的风险,也没有严密论证恐惧和战争之间的作用机制,但是仍然有值得改进的学术价值。用军备代替战争,基于过去两百年间(1816—2012)主要大国的面板数据分析,我们发现了这一类安全困境中的反常现象:随着崛起大国与守成大国的实力接近,前者会倾向于增强军备,后者则会以削减军备回应。这一现象与已有的关于预防性战争和军备竞赛的理论明显相悖。其原因在于,守成大国面对崛起大国的发展优势,优势策略是提高自身的发展潜力,而不是将潜力转化为军事力量。同时,存量优势能够帮助守成大国降低对安全的敏感性,而该条件是崛起大国所不具备的。因此,在同一"修昔底德陷阱"中,守成大国和崛起大国在安全竞争中的行为很可能是不对称的,守成大国更容易通过不对称竞争恢复、维持和扩大长期优势。这一理论发现的政策含义在于,理解了这一不对称性后,崛起大国应该自觉认识到军备在安全上边际效应的有限性,主动回避"修昔底德陷阱"中针对崛起大国的军备陷阱。在守成大国采取减少军备投入与遏制相结合的不对称竞争策略时,崛起大国应当在发展潜力上内向进取,避免在安全与发展上的全面突进。
张源[10](2018)在《漫威电影:多元与统一的神话》文中研究说明2008年开始,漫威公司独立制作的超级英雄电影登上大银幕,由此掀起了超级英雄电影的一波新浪潮。漫威持续不断的电影出品,不仅征服了世界范围的票房,也在创造着商业电影的历史,漫威成为了炙手可热的IP。同时,必须看到,漫威不单是畅销的爆米花电影,作为现代的电影产品,漫威还具有非常独特的魅力和极为复杂的形态。第一,它在延续以前的超级英雄电影的叙事传统之余,作出了新的尝试,极大的扩展了漫威故事的时间与空间,最终构建了一个巨大的“漫威宇宙”。在“漫威宇宙”中,各种原本各自独立的时空都可以统一起来,构成一种复杂的互动模式,时间和空间的界限是极为模糊与自由的。第二,漫威电影的主角众多,时分时聚,构成了一个庞大的英雄群体,形成了复杂的人物关系。超级英雄在个人与团队中不断切换,走向或分或合的团队合作,改变了常见的个人英雄主义模式。第三,漫威的成功,一方面打破了原有的授权模式,只是出卖版权,而由好莱坞大公司主宰电影的一切;另一方面,漫威的成功,又极度依靠美国电影工业的生产制作体系,以及发行渠道等重要力量。漫威的成功,高度体现了美国电影体系的强大与优势。第四,漫威的持续性成功与超级英雄电影的不断投拍形成了良性循环,漫威代表了一种新类型:超级英雄电影。这是美国电影类型发展的最新成果,它具有极大的综合性与继承性,可以将多种类型的类型元素吸收、并列,充分满足现代社会的多元化口味。第五,漫威的持续出品与商业成功,无形中形成了一种辐射全球的文化现象,在这个意义上,漫威成为了“当代神话”,带有明显的荒诞性、消费性、多元性、刺激性。简而言之,通过不同角度的读解与分析,在电影内部和电影外部的诸多重要因素中,漫威电影都呈现出了多元化的常态特征,这种多元特征的复杂程度,在以往的美国商业电影中比较罕见,甚至是不曾出现的。与此同时,所有的单部漫威电影构建了一个聚合的、多维度的整体:“漫威宇宙”。在漫威宇宙中,所有的多元因素又实现了一种糅合的统一,这种统一不仅是电影作品的先后延续的系列化,还是漫威电影从视听的具象构建出了一种全新的、抽象的、现代的漫威电影概念,而这个概念已经进入了文化的大范畴,产生了新的文化意义。
二、航母缘何如此昂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航母缘何如此昂贵(论文提纲范文)
(1)论印度的进攻型边海防体制(论文提纲范文)
一、军警分立、海陆分防的进攻型边海防体制 |
(一)印度内政部中央武装警察部队据守陆地边境一线战术要点 |
(二)大半陆军与空军力量呈进攻状态据守印巴和印中边境二线战役要点 |
1.在印巴和印中边境部署了一半多的陆军和空军力量。 |
2.大量先进武器装备部署在印中边境。 |
3.巨额投资升级边境国防基础设施。 |
(三)把印度洋变成印度的“洋” |
1.颁布印度洋海上战略,强调对印度洋的主动权。 |
2.大力建设海上力量。 |
3.海防力量积极控制印度洋。 |
4.主导印度洋海上安全合作。 |
二、确立进攻型边海防体制的原因 |
(一)继承英印帝国殖民思想,追求世界大国地位 |
1.继承“印度中心论”,要做世界大国。 |
2.成为世界大国的前提是“合法继承”英印帝国“遗产”。 |
3.软硬兼施,吞并或控制邻国,推出南亚版“门罗主义”。 |
(二)控制东西方“海上生命线”——印度洋 |
1.印度洋是印度的能源与贸易“生命线”。 |
2.印度洋成为世界海权“心脏地带”和东西方“生命线”。 |
(三)从“东向”到“东向行动”以发展经济支撑大国地位 |
(四)“西联”中亚和西亚以确保能源供应和国家安全,扩大影响 |
1.中亚和西亚对印度发展极为重要。 |
2.启动“丝绸之路”,强化与中亚关系。 |
3.将中东纳入“西联”政策中。 |
三、进攻型边海防体制存在的问题 |
(一)不符合和平发展的时代潮流 |
(二)邻国通过发展与域外大国关系来制约印度地区霸权 |
(三)印度洋被美军牢牢控制,不可能让印度染指 |
(四)印度自身原因的制约 |
结 语 |
(2)俄罗斯需要第五代轻型战机吗?(论文提纲范文)
何谓第五代轻型战机? |
俄需要第五代轻型战机吗? |
第五代轻型战机前景预测 |
(3)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2 研究对象 |
1.3 研究现状与意义 |
1.3.1 研究现状 |
1.3.2 研究意义 |
1.4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
1.4.1 理论基础 |
1.4.2 研究方法 |
1.5 语料来源 |
1.5.1 建立小型语料库 |
1.5.2 依据爬虫程序,滚动抓取标题 |
1.5.3 标题信息处理 |
第二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汇语法特点 |
2.1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频特点 |
2.1.1 词频统计 |
2.1.2 词频分布分析 |
2.2 标题词汇的语义特点 |
第三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法特点 |
3.1 句法结构形式 |
3.1.1 单句式结构 |
3.1.2 组合式结构 |
3.1.3 成分缺省结构 |
3.2 句类特点 |
3.2.1 陈述句标题 |
3.2.2 疑问句标题 |
3.2.3 感叹句标题 |
3.2.4 祈使句标题 |
第四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修辞 |
4.1 引言 |
4.2 网络新闻标题的修辞策略 |
4.2.1 词语修辞 |
4.2.2 辞格修辞 |
第五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用特点 |
5.1 关联理论与网络新闻标题 |
5.2 网络新闻标题的“明示—推理”交际 |
5.2.1 明示行为 |
5.2.2 推理过程 |
5.3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境效应 |
5.3.1 认知语境假设 |
5.3.2 语境效果 |
5.4 网络新闻标题的最佳关联 |
第六章 结语 |
6.1 主要研究过程和结论 |
6.2 创新之处与不足 |
6.3 后续研究的设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4)朝鲜南北停战机制回溯与前瞻 ——兼论停和机制转换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摘要 |
绪论 |
1.研究目的及意义 |
2.国内外研究动态 |
3.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第一章 战时停战谈判回溯 |
1.1 国际社会出面调停 |
1.1.1 主权国家相继提出停火提案 |
1.1.2 联大介入下的停战提案 |
1.2 战场僵局催化了停战谈判 |
1.2.1 以“三八线”为界的拉锯战 |
1.2.2 中美对停战的战略考量 |
1.3 历时两年之久的停战谈判 |
1.3.1 围绕划定军事分界线的谈判斗争 |
1.3.2 战俘遣返问题 |
1.4 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困难重重 |
1.4.1 未能奏效的日内瓦会议 |
1.4.2 停和机制难以转换的因素分析 |
第二章 停战之后的南北选择 |
2.1 冷战时期南北的和平之路构想 |
2.1.1 韩国历届政府的统一政策 |
2.1.2 朝鲜统一政策的演变 |
2.2 停战状态下的安全隐患 |
2.2.1 南北间安全信任之缺失 |
2.2.2 美韩同盟的客观影响 |
2.2.3 朝鲜对核力量的追求 |
2.3 停战机制效能锐减 |
第三章 安全危机倒逼和平机制 |
3.1 核试验引爆安全危机 |
3.1.1 半岛安全结构失衡 |
3.1.2 朝核危机爆发 |
3.2 多方协商下的和平机制构建之路 |
3.2.1 安全危机怪圈频现 |
3.2.2 六方会谈下的艰难去核之路 |
3.3 局势周期性波动已成常态 |
3.3.1 核试验轮番上演 |
3.3.2 针锋相对与互递橄榄枝并存 |
第四章 和平机制前瞻:问题与路径 |
4.1 当前局势面面观 |
4.1.1 美朝峰会成行 |
4.1.2 当前各方良性互动频频 |
4.1.3 现阶段核心矛盾依然尖锐 |
4.2 制约停和机制转换的因素分析 |
4.2.1 历史因素溯源 |
4.2.2 现实机动因素涌现 |
4.3 半岛和平机制构建的可行路径 |
结论 |
参考文献 |
(5)新世纪中国科幻小说空间正义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一章 空间正义理论应用于新世纪科幻小说研究的可行性 |
第一节 空间正义与新世纪科幻小说的交汇?现实关注 |
第二节 新世纪科幻小说的空间维度的凸显 |
第三节 空间正义理论应用于研究文学的可行性 |
第二章 新世纪科幻小说对城市空间中权利问题的关注 |
第一节 空间为本体?生存权 |
第二节 空间以生产?参与权 |
第三节 家屋以栖息?居住权 |
第三章 新世纪科幻小说对空间环境资源不公的批判 |
第一节 环境危机焦点?空间分配 |
第二节 环境风险转移?垃圾处理 |
第三节 环境毒物描写?雾霾叙事 |
第四章 新世纪科幻小说中对新的空间意识的建构 |
第一节 新世纪科幻小说对边缘身份的关注 |
第二节 新世纪科幻小说对异质空间的展现 |
第三节 融合中国传统哲学?美学的空间意识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
(6)菲律宾南海制华政策(2010—2018) ——基于战略预期导向下小国挑战周边大国策略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与意义 |
二、研究现状综述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四、研究方法说明 |
五、文章结构安排 |
六、研究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战略预期导向下小国挑战周边大国的策略选择 |
一、外交决策中的战略预期 |
(一)决策本质:动机与可行性的统一 |
(二)战略预期:决策变量的主观认知 |
(三)决策输出:基于战略预期的利益定位和策略选择 |
二、小国挑战周边大国中的战略预期 |
(一)明确挑战周边大国“源动力”的强弱 |
(二)评估大国竞争赋予的战略空间的大小 |
(三)预判周边大国心理与成本忍耐度的高低 |
(四)确定挑战周边大国的具体目标及策略 |
三、小国挑战周边大国中的战略预期演进及策略变迁 |
(一)审慎战略预期与小国的策略选择 |
(二)进取性战略预期与小国的策略选择 |
(三)修正后战略预期与小国的策略选择 |
第二章 战略预期导向下阿基诺三世政府的南海制华政策 |
一、阿基诺三世政府在南海挑战中国的“源动力” |
(一)标榜形象、打压政敌的需要 |
(二)抑制国内军事政变的需要 |
(三)南海巨额经济利益的诱惑 |
(四)对中国快速崛起的战略焦虑 |
二、审慎战略预期:2010 年上台至黄岩岛对峙爆发/强硬软制衡 |
(一)美国“转向亚洲”与菲战略空间扩大 |
(二)预判中国继续南海“维稳” |
(三)国际法、东盟等对中国的约束 |
三、进取性战略预期:黄岩岛对峙/侧重“武斗”的硬制衡 |
(一)自信美国的安全承诺适用于南海 |
(二)预判中国将保持高度战略克制 |
四、修正后战略预期:黄岩岛对峙后至卸任/侧重“文攻”的硬制衡 |
(一)军事冒险失利与“武斗”成功无望 |
(二)美国南海对华“成本强加”的新机遇 |
(三)南海问题的东盟化程度明显加深 |
第三章 战略预期导向下杜特尔特政府的南海制华政策 |
一、杜特尔特政府在南海挑战中国的“源动力” |
(一)维护南海既得利益 |
(二)安抚国内反对势力 |
二、进一步的修正后战略预期:2016 年上台至2018 年/温和软制衡 |
(一)“南海仲裁案”的“胜利”难以落实 |
(二)激进南海政策极大压缩了战略空间 |
(三)柔性较量更有利于实现利益最大化 |
(四)国内重心调整需要中国助力 |
第四章 菲律宾南海战略预期影响要素的变化及限度 |
一、菲律宾南海战略预期影响要素的变化 |
(一)美国在南海的军事霸权受到有力制衡 |
(二)南海作为中美间选边站议题的风险陡增 |
(三)奋发有为成为中国南海战略的常态 |
(四)东盟、国际法等约束中国的局限凸显 |
二、菲律宾南海战略预期影响要素变化的限度 |
(一)中国面临趋紧的体系性束缚 |
(二)中国的自我战略约束 |
(三)美菲同盟未遭到实质削弱 |
(四)中国的国际话语权困境 |
第五章 菲律宾南海制华政策的趋势及中国的因应 |
一、菲律宾激进南海制华政策受到显着削弱 |
(一)温和南海制华政策获益明显 |
(二)中国南海控局能力进一步增强 |
(三)中菲全方位增量合作潜力巨大 |
二、菲律宾存在滑向对华强硬软制衡的风险 |
(一)菲律宾国内政治压力大为加剧 |
(二)“印太”战略为菲提供新机遇 |
(三)中国需用好难得时间“窗口期” |
三、中国深度塑造菲律宾南海政策的路径 |
(一)构筑对菲律宾的全方位有效威慑 |
(二)加强战略信号精准传递与危机管控 |
(三)扩大菲国内中菲关系的利益受益面 |
(四)大力探索更加包容的争端解决方案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
后记 |
(7)新时期中国国家形象研究 ——以中国和德国两国互相认知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相关概念与研究综述 |
一、有关中德关系的概念界定和研究现状 |
二、有关国家形象的概念界定和研究现状 |
三、媒体视域下的国家形象研究现状 |
四、国家形象比较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路径 |
一、研究思路和框架 |
二、新概念引入 |
三、研究方法 |
四、创新之处和难点 |
第一章 中德关系与两国互视溯源 |
第一节 新中国建立前的中德关系 |
一、鸦片战争后的中德关系 |
二、国民党统治下的中德关系 |
三、马克思主义与中德关系 |
四、新中国成立前的中德经济关系 |
五、新中国成立前的中德文化交流 |
六、中德国家形象的民间互视历史 |
第二节 1949年至1990年的中德关系与两国互视 |
一、新中国建立之初的国际环境和外交方针 |
二、中国与民主德国关系回溯 |
三、中国与联邦德国的关系回溯 |
第二章 中国主流媒体视域下的德国形象 |
第一节 中国主流媒体涉德报道的量化分析 |
一、研究对象的选择 |
二、涉德报道的数量变化 |
三、涉德报道的议题分布 |
四、涉德报道的态度倾向性 |
第二节 中国主流媒体中涉德报道的内容分析 |
一、德国的政治形象 |
二、德国的经济形象 |
三、德国的社会形象 |
四、德国的文化形象 |
第三节 中国主流媒体镜像中的德国国家形象 |
一、中国的德国形象构建方式 |
二、中国主流媒体构建德国形象时存在的问题 |
第三章 德国主流媒体视域下的中国国家形象 |
第一节 《南德意志报》中的中国国家形象数据分析 |
一、材料选择 |
二、《南德意志报》中国报道总量分析 |
三、《南德意志报》中国报道的倾向性分析 |
第二节 德国主流媒体视阈下的中国政治形象 |
一、德国的中国共产党形象 |
二、德国的中国大国关系形象 |
三、德国眼中的台湾问题 |
第三节 德国主流媒体视阈下中国经济形象 |
一、德国的中国经济发展现状 |
二、德国眼中的“一带一路” |
三、德国眼中的中国海外投资 |
四、德国眼中的中国环境问题 |
第四节 德国主流媒体视阈下的中国人权形象 |
一、德国眼中的中国新闻及言论自由 |
二、德国眼中的西藏问题 |
三、令德国不解的其他中国人权问题 |
第四章 中德两国国家形象的互视比较 |
第一节 德国民众视角下的中国形象 |
一、德国民众的中国形象调查 |
二、基于调查结果的中国形象分析 |
第二节 中德形象的比较 |
一、跨文化沉默的螺旋 |
二、中德两国互视应有的变化 |
第三节 中德国家形象认知的不平衡 |
一、德国对中国形象的负面认知 |
二、德国对中国产生负面认知的原因 |
三、构建平衡国家互视形象的必要性 |
四、塑造与构建平衡国家互视形象的法则与方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8)奥巴马政府的中东离岸平衡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二、研究现状综述 |
三、论文基本框架 |
四、主要研究方法 |
五、创新之处与主要不足 |
第一章 离岸平衡战略的分析框架构建 |
第一节 离岸制衡战略实施的主观动机 |
第二节 离岸平衡战略实施的客观条件 |
第三节 离岸制衡战略实施的主要手段 |
第四节 离岸平衡战略存在的潜在风险 |
小结 |
第二章 奥巴马政府中东离岸平衡战略实施的主观动机 |
第一节 防止伊朗成为中东地区大国 |
第二节 减少对中东地区的资源投入 |
第三节 强调盟友分担责任 |
第四节 避免卷入中东地区冲突 |
第五节 缓和中东国家的反美情绪 |
小结 |
第三章 奥巴马政府中东离岸平衡战略实施的客观条件 |
第一节 美国独特的地缘战略环境 |
第二节 美国在中东地区同时存在挑战者与盟友 |
第三节 失衡的多极格局使美国更易实施离岸平衡战略 |
小结 |
第四章 奥巴马政府中东离岸平衡战略实施的主要手段 |
第一节 减少在中东地区的军事投入 |
第二节 竭力向盟友推卸责任 |
第三节 多管齐下建立地区均势 |
小结 |
第五章 奥巴马政府中东离岸平衡战略的成效与局限 |
第一节 奥巴马政府中东离岸平衡战略的成效 |
第二节 奥巴马政府中东离岸平衡战略的局限 |
小结 |
结语 |
一、特朗普对奥巴马中东离岸平衡战略的继承与背离 |
二、美国实施离岸平衡中东战略的前景 |
三、美国中东离岸平衡战略对中国的防范 |
参考文献 |
(9)“修昔底德陷阱”中的不对称竞争战略(论文提纲范文)
一、“修昔底德陷阱”的改进与检验 |
二、守成大国与崛起大国的策略差异 |
三、展示案例:早期冷战和近十年中的守成大国 |
(一) 美国冷战早期的军备收缩与控制 |
(二) 奥巴马—特朗普时期的战略收缩 (retrenchment) 与军备控制 |
四、结论:大国竞争中的不对称行为 |
(10)漫威电影:多元与统一的神话(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 研究缘起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4 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 |
2 庞大混杂的时空:漫威宇宙 |
2.1 好莱坞剧情片的常见时空 |
2.2 漫威宇宙的属性 |
2.2.1 超级英雄的原有时空 |
2.2.2 不同世界的结合 |
2.3 漫威宇宙的特性 |
2.3.1 漫威宇宙的交互性与多维性 |
2.3.2 漫威宇宙的荒诞性与变异性 |
2.4 漫威宇宙的影响及思考 |
2.4.1 接受的可实现性 |
2.4.2 新模式与新途径 |
3 多元化的漫威超级英雄 |
3.1 超级英雄的多元塑造 |
3.1.1 超级英雄的超能与个性 |
3.1.2 相似的经历与共同的理念 |
3.2 超级英雄的主角 |
3.2.1 钢铁侠与绿巨人 |
3.2.2 雷神与美国队长 |
3.2.3 英雄主角的现实意义 |
4 超级英雄团队:复仇者联盟 |
4.1 联盟的阶段性演变 |
4.1.1 《复仇者联盟》阶段:团队组建与合作 |
4.1.2 《复仇者联盟2》阶段:合作、分歧与变化 |
4.1.3 《美国队长3》阶段:分裂、对抗与和解 |
4.2 联盟演变的元素 |
4.2.1 组成人员的更替 |
4.2.2 超能类型与比例变化 |
4.2.3 团队领导权的转移 |
4.2.4 团队理念的变化 |
4.3 联盟内部的矛盾及意义 |
4.4 社会意识的折射 |
4.4.1 超级英雄的“美国信条” |
4.4.2 超级英雄的保护私域 |
5 漫威电影的工业与商业 |
5.1 电脑技术的深度参与 |
5.1.1 片头的技术含量 |
5.1.2 出乎意料的特效制作 |
5.2 声音制作等其他环节 |
5.2.1 不可忽视的声音制作 |
5.2.2 其他主创环节 |
5.3 商业的成功与强势 |
5.3.1 授予版权向独立制片的转变 |
5.3.2 超级英雄真人电影的历史与机遇 |
6 漫威的类型与神话 |
6.1 漫威的超级英雄电影类型 |
6.1.1 核心元素:暴力与性 |
6.1.2 独特元素:超级英雄元素 |
6.1.3 漫威的类型变化 |
6.2 漫威制造的现代神话 |
6.2.1 漫威神话的特性 |
6.2.2 漫威神话的意识形态 |
6.3 类型与神话的审视 |
6.4 借鉴或模仿 |
7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航母缘何如此昂贵(论文参考文献)
- [1]论印度的进攻型边海防体制[J]. 况腊生. 南亚研究, 2021(01)
- [2]俄罗斯需要第五代轻型战机吗?[J]. 姜永伟. 兵器知识, 2020(07)
- [3]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D]. 周莹.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01)
- [4]朝鲜南北停战机制回溯与前瞻 ——兼论停和机制转换问题[D]. 卫玮.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02)
- [5]新世纪中国科幻小说空间正义问题研究[D]. 薛铭.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9)
- [6]菲律宾南海制华政策(2010—2018) ——基于战略预期导向下小国挑战周边大国策略的研究[D]. 罗肖. 吉林大学, 2019(10)
- [7]新时期中国国家形象研究 ——以中国和德国两国互相认知为例[D]. 原婕菲.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2)
- [8]奥巴马政府的中东离岸平衡战略研究[D]. 姚全.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9(07)
- [9]“修昔底德陷阱”中的不对称竞争战略[J]. 肖河,蒙克. 国际政治科学, 2019(01)
- [10]漫威电影:多元与统一的神话[D]. 张源. 山西师范大学, 201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