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片机测控系统在医疗护理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姚芳明[1](2021)在《基于5G物联网技术的智慧粮仓测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民以食为天,粮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粮食的安全关系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的稳定发展,因此保证粮食安全问题变得十分重要。本文在对相关粮仓测控系统调研的基础上,根据用户的实际需求并结合不同系统的优点,集合相关系统开发框架与技术,设计并实现了一个基于5G物联网技术的智慧粮仓测控系统,用信息化的手段满足用户对粮食存储保管的要求。本文主要工作包括:(1)进行系统需求调研,整合用户需求,设计并实现了本地客户端和移动客户端的相关功能,其中本地客户端由粮仓环境检测模块、定时检测模块、通风设备控制模块、数据显示模块、用户设置模块、视频监控模块五个核心模块组成;移动客户端由数据显示模块、定时模块组成。(2)根据系统功能性需求和技术性需求,分别采用Qt的QWidget框架、微信小程序的MINA框架设计并实现了本地客户端和移动客户端。在客户端开发中,将前端和后端进行有效的分离控制,在后端部分又将诸多公共部分封装成单独的类,让系统的代码框架结构清晰合理,有利于后续版本的系统功能扩展。(3)在数据通信和数据存储方面,搭建本地客户端与监控分机之间的自定义通信协议和无线通信方式,以及本地客户端与云数据库之间的5G通信方式。(4)通过系统软硬件联调测试,结果表明本文设计的粮仓测控系统功能较为完善,运行稳定,界面简洁,易于使用,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吉智[2](2021)在《生物芯片测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发展,生物芯片技术成为一门前沿的高新技术,在生物检测的各个领域都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其中,免疫反应蛋白作为生物医疗诊断的一种常用检测指标,它对因细菌感染、炎症以及组织损伤引起的病症评估与疗效判断存在着重要的参考价值。为了能够直观、精确的分析出生物芯片上的样本中免疫反应蛋白的浓度以达到对疾病的诊断,本文设计出一套生物芯片测控系统。首先,本文通过对生物芯片测控技术的分析,结合系统的参数指标,设计了生物芯片测控系统的整体架构;其次,针对传统的微生物含量检测技术存在微弱荧光难以探测的问题,设计了以波长为356nm的紫外光作系统的激发光源,以光电二极管接收、转换生物芯片试纸条的反射荧光,使用滤光镜、二向色镜、透镜等对光线进行滤光、聚焦,配合滤波放大电路,实现对微弱荧光检测效率的提高;再次,针对因机械传动所导致的检测误差,提出自抗扰控制算法,实现对电机控制的性能优化,使样品准确地到达检测位置;最后,为提高系统的精准性,利用一阶导数寻峰算法,实现反射光强曲线的精准检测,并根据已经标定好的浓度关系,完成由荧光强度到样品浓度的检测。为验证整个系统的稳定性和精确性,搭建了生物芯片测控系统平台,利用生物芯片测控系统对6种不同浓度的样本进行检测实验,通过多次实验,结果表明生物芯片测控系统检测的精确度高达97%以上,相对误差始终保持在4%以内;通过对系统的重复性实验分析,重复率满足小于2%的国家测量仪器标准;通过对系统稳定性实验分析,其变异系数皆不超过2%,以上数据均达到了预期的设计目标。实验结果表明,本文设计的生物芯片测控系统具有较好的检测精度和稳定性。
陈煌达[3](2021)在《基于互联网的压缩燃烧装置远程测控系统研究》文中指出本文将物联网云平台技术与发动机燃烧测试技术相结合,创造性地研制了一套集远程数据存储与多设备访问功能的自由活塞压燃试验测控平台,包括本地压燃实验压力及活塞位移数据的精准采集与远程储存以及远程交互平台开发。主要进行了以下工作:研制实验台架的位移采集装置,以适配于课题组自研的单缸自由活塞压燃装置,改进位移测量的方式以提高整体测量精度。基于已授权的新型活塞运动位移测量系统发明专利,设计研制以光电传感为核心的高速位移检测装置。通过直接操作寄存器的方式进行单片机采集程序开发,配置物联网通信模块及阿里云物联网设备管理平台,从而实现实验数据实时精准采集与远程储存。针对基于物联网应用的均质压缩燃烧装置数据采集试验,进行远程实验室测控系统开发。以Netty网络框架开发服务器程序,实现底层数据接收与转发、维护客户端及My SQL数据库的连接,同时满足高性能、高并发的网络需求。通过Java Script、CSS及HTML等技术设计Web网页客户端,实现便捷高效的远程交互功能。据课题组实验数据要求,确立通信协议,设计并建立远程数据库,使得课题组可以对历次实验测试数据进行统一管理。以单元测试方式对整个系统进行检验,结果显示单个光电传感器采样频率达到9.36),满足本压缩燃烧装置对采样实时性要求,多通道数据采样方式相比于原数据采集系统在采样精度上有显着的改进。远程实验室实时测控平台在网页资源加载和交互操作功能达到了较好的效果,Web客户端与服务器通信功能体现出了极高的泛用性和实时性。
徐曼[4](2021)在《野战静脉输液监测装置的改进及临床应用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课题组前期研制了一种体积小、重量轻、独立便携的野战静脉输液监测装置,解决野战、突发事件应急救援环境下少量救护人员对批量患者输液管理的难题,以实现一名护理人员随时可查全部患者输液速度、剩余液量等信息。为升级该装置的性能以及进一步验证其临床实用性,课题组对装置进行了改进,并对改进后的装置进行了性能检测和临床应用研究,使其外形美观、性能完善,能辅助护理人员在医院常规救治环境和野战救援等特殊环境中,实现对批量伤员安全高效、信息化的输液管理。方法:首先是开展静脉输液监测装置改进方案讨论会,针对临床护士输液管理中存在的难题,提出装置需增设或调整的性能项目,对改进后的装置进行初步检测并再次开展装置改进方案讨论会,经过多次讨论和改进,使其外形、功能完善,更符合实际护理工作需要。同时,查阅医学电器工程学相关文献和纸质书籍,依据《医用电器环境要求及试验方法》、《电子设备可靠性预计手册》等要求制定基本性能检测大纲,并由第三方检测机构对装置的安全性、高低温、振动、可靠性等基本性能进行检测。然后,进行装置的应用研究,可分为两部分,一是装置的适用性研究,如装置对临床常用不同种类输液器、不同种类液体、空旷和实心墙病房不同使用环境中,滴速和报警功能的准确性研究;二是装置的临床实用性研究,在某三甲医院专科病房开展临床对照试验研究,比较对照组和试验组患者的滴速异常检测率、换液响铃呼叫率、液体滴空率、输液管内回血率、平均查房次数、平均换液耗时、患者满意度等。结果:课题组基于无线通讯技术,研制出了一种可应用于野战、救灾等应急救援环境下批量伤员救治的静脉输液监测装置。经技术指标检测,各项指标符合设计和实际工作要求,对临床常用液体均能准确监测,对临床常用输液器均适用,实心墙病房内信号覆盖直径达140m,最长断网时间不超过4s。当患者在输液过程中,手持终端可实时显示所有输液患者当前滴速、已输总量、已输时间、剩余液量、剩余时间等多项输液信息,一旦发生滴速异常(滴速超限、输液中断)或剩余时间≤预报时长,手持终端立即发出报警信息。临床对照试验中,对照组和试验组换液响铃呼叫率分别为95.1%、29.47%,?2=923.06,P<0.05;液体滴空率分别为12.0%、2.34%,?2=67.20,P<0.05;输液管内回血率分别为14.02%、4.67%,?2=5.52,P<0.05;滴速检测异常率分别为8.68%、2.56%,?2=67.198,P<0.05;单瓶液体平均查房次数的平均值分别为1.61次、1.11次,z=-18.912,P<0.05;单瓶液体平均换液耗时的平均值分别为23.02s、16.63s,z=-19.897,P<0.05;试验组患者满意度显着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静脉输液监测装置应用于护理人员输液管理工作中,能提高患者的输液安全性,提高护士工作效率,实现安全高效、信息化的输液管理。适用于野战救灾等各类突发事件应急救援、急诊输液室、专科病房的输液管理工作。
过超[5](2020)在《采煤机状态参数远程监测系统研究》文中提出煤炭是我国现在的重要能源之一,所以煤炭的开采过程十分重要,是关乎国民经济的大事。随着电子和通信技术的进步发展,井下生产日益机械化、自动化,这些进步促进了煤矿的高效生产。但井下开采仍存在一些问题,最为突出的就是井下工作环境较恶劣,采煤机容易发生故障,从而影响煤矿生产的正常运转,造成经济损失,因此有必要对采煤机的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监测。之前传统的有线监测方式灵活性差、适用性不强、系统不稳定,难以达到采煤机的实时监测需求。本系统设计了一种有线通信和无线通信相结合的采煤机远程监测系统,可以灵活稳定的对采煤机进行远程监测,提高采煤机的工作效率。论文研究分析了传统的有线监测方式,结合对比目前的几种主流的通信和有线通信方式,最后采用无线通信与有线通信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数据的通信:在井下开采面,由于环境较差,不易布线和维护,选用低功耗、低成本的ZigBee无线通信技术,在巷道中,由于距离较远,环境整体较好,可以进行布线所以选用CAN总线的有线通信方式。结合采煤机的实际应用背景,在机载PC端和地面控制中心都选用LabVIEW平台设计的监控系统来直观的监测采煤机运行状况和发出控制指令。本系统采用模块化设计,对于无线通信模块,硬件上确定选用无线CC2530芯片进行数据的收发,同时分别与机载PC端和CAN总线节点进行数据通信,软件上在IAR平台进行软件设计,利用Z-Stack协议栈来实现了节点间组网,数据收发和串口通信等。对于CAN总线,采用CAN控制器内嵌于MCU的方式,采用STM32F103单片机为主控芯片,配合周围电路来完成数据的收发,同时分别与地面PC机及ZigBee节点进行数据通信;软件上使用Keil MDK对单片机进行编程即可。使用LabVIEW平台设计的上位机监控系统,可以实现数据的实时显示和存储,界面直观,为工作人员决策提供了依据。最后,在实验室进行了系统的测试,包括各模块测试和系统整体测试,测试结果表明,采煤机远程监测系统具有远程查看采煤机工况参数、远程发送控制指令和本地测控等功能,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良好的稳定性、低功耗等特点。可实现对采煤机远程监测的功能,对于提高煤矿安全性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工程价值。图[55]表[6]参[84]
王硕[6](2020)在《电解水制氢测控系统设计开发》文中认为当前世界各国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严重,传统化石能源如煤炭石油等已面临枯竭,氢能因其清洁高效等特点将成为21世纪世界能源舞台上最重要的二次能源,随之氢的生产、储存、运输、应用技术也将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电解水制取氢原理简单、成品氢气纯度高,是目前技术成熟且被广泛应用的方法之一。由于氢气的制取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实现自动化控制,实时监控各环节工艺状况是保证设备安全的重要措施。随着网络的普及和相关技术的成熟,将生产制造设备联入物联网,能够提供稳定、准确、安全的技术保障,同时更加方便完成对设备的部署任务。针对目前国内外电解水制氢设备大多采用PLC进行控制,存在成本高、功耗较大的问题,本文基于嵌入式技术以STM32F407单片机作为控制核心,并结合物联网技术,进行电解水制氢测控系统设计开发。论文首先对电解水制氢工艺流程研究,分析检测参数、被控参数,设计测控系统总体方案。接着进行系统硬件设计,完成了设备选型、控制板各功能模块电路原理图设计及PCB设计。其次对制氢压力控制系统进行控制算法研究,通过MATLAB软件仿真对比分析传统PID和模糊PID控制效果,完成系统软件及监控平台设计。系统软件设计包括移植uC/OS操作系统实现多任务运行,设计采集控制的主要程序,通过Modbus_RTU协议与MCGS触摸屏通信,移植Lwip协议栈使STM32接入网络,通过TCP透传协议与中国移动物联网OneNET云平台通信。最后搭建电解水制氢模拟装置,对现场触摸屏监控平台、B/S架构的Java Web远程监控平台及测控系统进行总体测试,发现并解决问题。本次设计测控系统最终实现了现场及远程获取实时数据、数据管理与处理,对装置进行高效而准确的监控,系统具有进行二次开发拓展应用的相关接口。
冯鹏辉[7](2020)在《基于物联网的水文测验平台远程测控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5G技术和物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将物联网技术应用于水文测流过程,实现远程水文测流是水文测流现代化发展的趋势。远程水文测流可以实现跨地域,跨平台测流。这对于水文测流的发展具有革命性意义。通过对已有自动化水文测验平台的功能及整体结构的分析,在此基础上设计了基于物联网的水文远程测流系统结构。基于自动化水文测验平台的测流软件开发了水文远程测流软件系统。整个软件系统主要包括流速仪测流软件,控制软件,雷达测流软件,SQLSEVER数据库四部分。测流软件与控制软件之间远程数据传输媒介采用阿里云物联网平台。远程数据传输的通信协议采用MQTT协议。整个远程水文测验平台测控系统软件结构设计思路清晰,与硬件结构贴合效果好。远程水文测验平台测控系统相较于以往现场控制系统而言其最大的特点是引入了网络时延对于系统控制效果的影响。文章通过对远程水文测验平台测控系统网络时延的特点进行分析,将该系统实际网络时延分解为固定规律时延,无规律小时延和大时延三种类型。对于不同类型的网络时延采用针对性的处理方式,即采用PID控制算法抑制固定规律网络延时对于控制系统控制效果的影响,运用小波神经网络-PID控制算法对小时延,低频率波动的情况进行拟合。对于大时延,高波动频率的网络时延,先对其进行卡尔曼滤波,对滤波之后的网络时延进行小波神经网络-PID算法拟合。对于远程水文测验平台测控系统而言,小波神经网络算法能够克服BP神经网络算法收敛速度慢和模糊PID控制算法模糊规则无法有效确定的缺点。通过仿真分析,小波神经网络-PID算法对于远程水文测验平台测控系统的网络时延抑制效果最好。针对远程测控系统由于控制不及时可能造成平台触水的问题,以及水文数据和指令经互联网传输过程中的数据安全性问题。远程水文测验平台测控系统应用哈希算法将水文数据与设备密钥进行混合,在无设备密钥的情况下,无法对水文数据进行解密,保障了数据传输的安全。通过对MQTT协议中心跳机制的研究,采用二分法选取适当的心跳包时间,保证水文测验平台与阿里云物联网平台正常通讯。目前,该水文测验平台远程测控系统已应用于吴堡和府谷水文站,在府谷和吴堡水文站进行实地测验过程中远程测流系统表现稳定。在远程测流过程中,远程测流系统能够完成正常的水文测验的任务要求。
张涛[8](2020)在《基于窄带物联网的中药材种植智能测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全球性的爆发,各个国家都在积极寻找治疗新型冠状肺炎的有效医疗方法,而中医和中药材在这次治疗疫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中药材在全世界再次得到了广泛的认可。本文主要针对当前销售市场上中药材药效和质量良莠不齐等问题,设计和实现了一套基于窄带物联网的中药材种植智能测控系统。本系统采用了窄带物联网技术,结合STM32单片机和传感器技术,本系统能够对影响中药材生长的环境因素实现实时监测和及时调整。对于所监测和控制的中药材,本系统运用层次分析法结合专家、药农指导明确该种中药材种植的环境适宜性等级,将监测到的中药材环境生长数据通过改进的k-means聚类算法去除噪声后再经过广义回归神经网络算法(General Regression Neural Network,简称GRNN神经网络算法)对该种中药材生长环境进行评价预测。根据中药材的生长环境评价判断该种中药材是否符合规范,实现中药材种植过程溯源。同时,根据环境预测,可以预警药农提前调整中药材的种植环境,让中药材始终处于合适的生长环境中,增加中药材的质量和产量。本系统可以应用于不同的中药材种植环境中,既可以安装在户外(荒山野岭)进行规模化中药材种植,亦可以安装在室内(大棚)进行小规模名贵药材种植。本文完成的主要工作如下:(1)研究了物联网传输的通信技术。针对中药材种植和生长的地理位置以及所处的网络环境,采用了窄带物联网通信技术实现数据的传输。(2)设计了嵌入式网关硬件以及软件。在硬件上,设计了嵌入式网关,使用了不同的传感器用来采集影响中药材生长的主要环境参数,在软件上,根据需求设计了应用程序并实现了各个模块的功能。通过感知层的传感器节点实现对各个环境数据的采集,通过分析后由传输层传输到应用层服务器的数据库中,本系统能够监测和控制影响中药材生长的主要环境因素有空气温度、空气湿度、光照强度、土壤温度、土壤湿度、土壤盐分和土壤酸碱度等。(3)根据种植中药材的品种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该种中药材生长环境等级中的各个参数指标范围,然后将传感器采集的中药材种植的环境参数的原始数据经过改进的k-means算法降噪后再经过GRNN神经网络算法后得出该种中药材生长环境评价预测。同时将监测到数据加入中药材生长库为后续管理人员和药农提供有效种植经验。(4)设计了云服务器模块,应用程序采用B/S架构,实现零安装,开发了微信公众号方便用户使用,采用前后端分离开发方式,前端主要使用Vue.js框架来布局页面,后端使用node.js搭配express框架,数据库使用了非关系型数据库MonogoDB
刘源[9](2020)在《基于无线通信技术的粮情测控系统Android客户端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随着计算机、无线通信、传感器等现代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实现粮仓的智能化是现代化粮仓建设的发展方向。粮情测控作为粮仓现代化储粮新技术之一,一直是粮仓智能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研究热点。粮仓的温湿度是粮情中最为关键的影响因素,对于维持粮仓储藏环境的平衡和保证粮食储藏安全十分重要。传统的监测方式耗时耗力,不够灵活。随着近几年近距离无线传输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为粮仓测控系统的建设提供了更为先进和高效的方法。本文根据粮仓的储粮特点和应用现状,运用新型低功耗蓝牙传输技术,结合服务端和客户端开发技术,设计出具有布线简单、功耗较低的粮仓温湿度测控系统。研究的主要工作如下:1.系统数据采集前端与客户端采用低功耗蓝牙为无线通信技术,以Ble(Bluetooth Low Energy)协议为技术支持,采用ATmega128单片机作为硬件控制中心,便携式Android操作系统的客户端作为系统终端,实现用户对粮情的实时监测与控制。并运用Android数据管理技术,实现数据的本地存储、查询、删除和报表打印等功能。2.为了实现数据共享,系统采用了Client/Server的CS架构,将实时采集到的数据上传至云数据库中,各用户可通过连接云服务器的方式实现数据共享。客户端与服务端采用超文本传输协议HTTPS(Hyper Text Transfer Protocol over SecureSocket Layer)作为网络通信协议,保证用户粮情数据的隐私性和安全性。采用Protocal Buffer作为二者间的数据交互格式,在兼顾跨平台特性的同时保障数据的传递、解析效率。本文设计的Android客户端主要由信息配置模块、粮情检测模块、数据显示与存储模块、通风控制模块、电缆编号修改模块和历史记录管理模块六大模块组成。各模块相互独立,功能齐全,操作简单。设计的整个粮情测控系统,硬件及软件端运行稳定,并已投入实地使用。
王娟[10](2020)在《高重频脉冲功率源测控技术研究》文中提出电磁、电热化学炮是目前国内外新概念武器研究的热点,脉冲功率电源作为弹丸发射的能量来源,具有电压高、电流大、放电速度快等特点。随着脉冲功率电源关键器件性能水平的不断提高,高重频脉冲功率源放电技术成为现阶段的重要研究方向。为了确保高重频脉冲功率源放电的可靠进行,在每次放电结束后对其关键器件的性能进行检测,确保后续充放电工作的正常进行就显得尤为必要。但目前对于脉冲电源高功率器件的实时诊断技术还不够成熟,制约了高重频脉冲电源技术的发展。在此背景下,对高重频脉冲功率源的测控系统展开了研究。提出了高重频脉冲功率源测控系统的硬件结构和软件流程,设计了测控系统的上位机软件界面,实现对实验参数的设置、放电流程的控制以及各模块功率器件的检测,重点设计了脉冲电源模块(PPM)放电电流检测和晶闸管及硅堆故障检测单元,确保脉冲功率电源在高重频工况下可靠工作。电流检测:针对PPM在工作状态下的放电特点,建立电流检测边界判断模型,判断PPM是否正常放电,同时可根据异常电流波形对功率组件损害情况进行判断定位。电流检测单元包括外积分式罗氏线圈、电流采集微处理器单元、通信电路以及上位机诊断软件。晶闸管及硅堆故障检测:采用高压隔离的方式对晶闸管及硅堆均压电阻上的电压进行静态检测,进一步判断连续放电后晶闸管或硅堆是否被击穿,为下一次实验的进行提供诊断依据。故障检测单元包括检测电路、单片机控制单元、通信电路以及上位机检测软件。电流检测和故障检测相结合,可有效提高对晶闸管及硅堆故障判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完成了高重频脉冲功率源测控系统的软硬件设计,并进行了试验验证。试验结果表明,此测控系统可以实现对电流波形的诊断,并在0.6s之内完成对晶闸管及硅堆的故障检测,为脉冲电源可靠可控的高重频放电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撑,具有重要的工程应用价值。
二、单片机测控系统在医疗护理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单片机测控系统在医疗护理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5G物联网技术的智慧粮仓测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工作和结构安排 |
第2章 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
2.1 系统需求分析 |
2.2 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
2.3 系统相关技术 |
第3章 系统硬件设计 |
3.1 下位机架构设计 |
3.2 系统硬件功能设计 |
第4章 系统软件设计 |
4.1 系统工作流程 |
4.2 本地客户端设计 |
4.3 移动客户端设计 |
4.4 数据库设计 |
第5章 系统实现与测试 |
5.1 粮情检测模块的实现 |
5.2 设备控制模块的实现 |
5.3 仓房及仓房所属方信息查询模块的实现 |
5.4 数据的显示及打印模块的实现 |
5.5 视频监控模块的实现 |
5.6 系统功能测试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校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2)生物芯片测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2 生物芯片测控系统总体设计 |
2.1 生物芯片测控系统检测方法分析 |
2.1.1 生物芯片荧光的生成 |
2.1.2 激光诱导荧光技术分析 |
2.1.3 生物芯片测控系统检测分析 |
2.2 生物芯片测控系统设计 |
2.2.1 系统设计指标 |
2.2.2 系统整体设计 |
2.3 本章小结 |
3 生物芯片测控系统硬件设计 |
3.1 硬件电路总体设计 |
3.1.1 硬件系统需求分析 |
3.1.2 微控制器引脚分配 |
3.2 光电检测模块设计 |
3.2.1 光学器件的选择 |
3.2.2 检测系统光路设计 |
3.2.3 荧光信号采集模块设计 |
3.3 步进电机驱动电路设计 |
3.3.1 电机的选型 |
3.3.2 驱动电路设计 |
3.3.3 限位开关 |
3.4 外围电路设计 |
3.4.1 存储器模块 |
3.4.2 串口通讯模块 |
3.4.3 打印模块设计 |
3.4.4 电源模块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4 系统软件设计及相关算法 |
4.1 系统软件整体设计 |
4.2 步进电机驱动程序设计 |
4.3 荧光信号采集程序设计 |
4.4 打印机驱动程序设计 |
4.5 上位机软件设计 |
4.5.1 上位机功能介绍 |
4.5.2 上位机界面设计 |
4.6 生物芯片检测系统算法研究 |
4.6.1 电机自抗扰控制算法研究 |
4.6.2 荧光检测算法研究 |
4.7 本章小结 |
5 生物芯片测控系统性能分析 |
5.1 模块测试 |
5.1.1 微控制器测试 |
5.1.2 荧光信号采集模块测试 |
5.1.3 串口通讯模块测试 |
5.1.4 电源模块测试 |
5.2 算法验证 |
5.2.1 自抗扰控制算法实验 |
5.2.2 浓度的标定拟合实验 |
5.3 免疫反应蛋白浓度检测实验 |
5.3.1 精确度分析 |
5.3.2 重复性分析 |
5.3.3 稳定性分析 |
5.4 实物展示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成果 |
致谢 |
(3)基于互联网的压缩燃烧装置远程测控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均质充量压缩燃烧研究现状 |
1.2.2 智慧实验室系统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内容和意义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意义 |
2 压缩燃烧装置远程测控系统整体方案设计 |
2.1 压燃试验数据采集系统 |
2.1.1 自由活塞压燃试验平台 |
2.1.2 微控芯片及物联网通信模块选型 |
2.2 系统整体方案设计 |
2.3 核心技术介绍 |
2.3.1 传感器技术 |
2.3.2 物联网技术 |
2.3.3 HTTP协议 |
2.4 本章小结 |
3 压缩燃烧装置远程测控系统硬件研制 |
3.1 自由活塞竖直位移检测装置 |
3.1.1 功能需求分析 |
3.1.2 光电传感器工作原理与选型 |
3.1.3 测量装置设计与参数计算 |
3.2 滤波放大电路设计 |
3.3 嵌入式最小系统设计 |
3.3.1 外部中断模数转换模块 |
3.3.2 物联网通信模块 |
3.4 本章小结 |
4 压缩燃烧装置远程测控系统软件开发 |
4.1 系统需求分析及功能概述 |
4.2 服务器端设计 |
4.2.1 网络通信模块设计 |
4.2.2 核心数据业务设计 |
4.3 Web客户端设计 |
4.3.1 跨域动态网页设计 |
4.3.2 网页界面设计及展示 |
4.4 数据库配置与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5 系统功能测试及验证 |
5.1 位移数据采集系统功能验证 |
5.1.1 单个光电传感器信号采集功能验证 |
5.1.2 光电传感器阵列信号采集功能验证 |
5.2 数据存储与远程信息交互功能验证 |
5.2.1 数据库远程存储功能验证 |
5.2.2 web客户端与服务器通信功能验证 |
5.3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4)野战静脉输液监测装置的改进及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Abstract) |
前言 |
1 研究背景 |
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3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第一部分 野战静脉输液监测装置的改进 |
1 引言 |
2 资料与方法 |
2.1 静脉输液监测装置的改进 |
2.2 静脉输液监测装置的技术指标检测 |
3 结果 |
3.1 三代静脉输液监测装置 |
3.2 性能检测结果 |
4 讨论 |
4.1 该装置的性能指标满足野战、救灾等特殊环境使用要求,提升伤员救治效率 |
4.2 该装置的性能指标满足医院常规输液管理工作要求,具有重要的民用价值 |
第二部分 静脉输液监测装置的基本性能测试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2 该装置对不同种类输液器的通用性测试 |
2.3 该装置对不同种类液体滴速检测和报警功能的准确性测试 |
2.4 该装置对当前液体余量、输液剩余时间监测的准确性测试 |
2.5 该装置在不同输液环境中的监测信号覆盖范围测试 |
2.6 统计分析 |
3 结果 |
3.1 该装置对不同种类输液器的通用性测试结果 |
3.2 该装置对不同种类液体滴速检测和报警功能的准确性测试结果 |
3.3 该装置对已输液量、输液剩余时间监测的准确性测试结果 |
3.4 该装置在不同输液环境中的监测信号覆盖范围测试结果 |
4 讨论 |
4.1 该输液监测装置适用于临床常用输液器 |
4.2 该输液监测装置适用于临床常用液体 |
4.3 该装置能实现对当前液体余量、输液剩余时间的准确监测 |
4.4 该输液监测装置适用于不同输液环境 |
第三部分 静脉输液监测装置的临床对照实验研究 |
1 引言 |
2 资料与方法 |
2.1 一般资料 |
2.2 伦理学原则 |
2.3 输液监测装置的临床应用研究方法 |
2.4 统计分析 |
3 结果 |
3.1 两组患者输液滴速检测异常率的比较 |
3.2 两组患者液体滴空率的比较 |
3.3 两组患者输液管内回血率的比较 |
3.4 两组患者平均单瓶液体护士查房次数的比较 |
3.5 两组患者平均单瓶液体换液耗时的比较 |
3.6 两组患者换液响铃呼叫率的比较 |
3.7 两组患者满意度的比较 |
3.8 护士满意度 |
4 讨论 |
4.1 静脉输液监测装置对患者输液安全的影响 |
4.2 静脉输液监测装置对护士工作效率的影响 |
4.3 静脉输液监测装置对患者住院环境、护理服务品质的影响 |
总结 |
1 研究结论 |
2 创新性 |
3 本研究不足之处和下一步研究方向 |
3.1 研究不足之处 |
3.2 下一步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检测报告 |
附录2 知情同意书 |
附录3 装置的实验情况 |
个人简历 |
致谢 |
综述 静脉输液监测设备的研究现状 |
参考文献 |
(5)采煤机状态参数远程监测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采煤机状态监测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采煤机状态监测研究现状 |
1.2.2 国内采煤机状态监测研究现状 |
1.3 课题来源及研究意义 |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
2 采煤机状态监测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2.1 采煤机状态监测系统设计原则 |
2.2 采煤机状态监测系统通信方案研究 |
2.2.1 系统无线通信方案研究 |
2.2.2 系统有线通信方案研究 |
2.3 系统上位机系统方案设计 |
2.4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2.5 本章小结 |
3 采煤机远程监测系统硬件设计 |
3.1 ZigBee通信模块 |
3.1.1 ZigBee技术介绍及ZigBee协议栈 |
3.1.2 ZigBee网络的设备类型和拓扑结构 |
3.1.3 ZigBee模块硬件设计 |
3.2 CAN总线通信模块 |
3.2.1 CAN总线工作原理 |
3.2.2 CAN总线硬件电路设计 |
3.3 本章小结 |
4 采煤机远程监测系统软件设计 |
4.1 ZigBee模块软件设计 |
4.1.1 ZigBee网络软件开发环境 |
4.1.2 协调器节点程序设计 |
4.1.3 路由节点程序设计 |
4.1.4 终端节点程序设计 |
4.2 CAN总线模块软件设计 |
4.2.1 开发平台介绍 |
4.2.2 CAN总线工作流程 |
4.2.3 CAN总线节点软件设计 |
4.3 上位机程序设计 |
4.3.1 上位机开发环境 |
4.3.2 NI-VISA |
4.3.3 LabVIEW各模块程序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5 实验调试测试 |
5.1 采煤机实验台装置组成 |
5.2 ZigBee模块通信测试 |
5.3 CAN总线与ZigBee相互通信测试 |
5.4 系统总体测试 |
5.5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6)电解水制氢测控系统设计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测控技术研究现状 |
1.2.2 电解水制氢设备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总体方案设计 |
2.1 电解水制氢原理及工艺流程 |
2.2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2.3 本章总结 |
第三章 控制算法研究 |
3.1 PID控制基本原理 |
3.2 模糊控制基本原理 |
3.3 模糊PID控制算法设计 |
3.4 实验仿真结果分析 |
3.5 本章总结 |
第四章 系统硬件设计 |
4.1 系统硬件总体设计 |
4.2 设备器件选型 |
4.3 电路原理图设计 |
4.3.1 最小系统电路 |
4.3.2 电压转换电路 |
4.3.3 信号调理电路 |
4.3.4 RS485/USB通信电路 |
4.3.5 以太网通信电路 |
4.3.6 SD卡存储电路 |
4.4 PCB板设计 |
4.5 本章总结 |
第五章 系统软件设计 |
5.0 系统软件总体设计 |
5.1 UC/OS操作系统移植 |
5.2 系统主程序设计 |
5.2.1 数据采集处理程序设计 |
5.2.2 差压控制程序设计 |
5.2.3 压力控制程序设计 |
5.2.4 温度控制程序设计 |
5.2.5 补水控制程序设计 |
5.2.6 联锁报警程序设计 |
5.2.7 与触摸屏通信实现程序设计 |
5.2.8 与云平台通信实现程序设计 |
5.3 本章总结 |
第六章 监控平台设计 |
6.1 监控平台总体设计 |
6.2 触摸屏监控界面设计 |
6.3 WEB监控与后台服务器的搭建 |
6.3.1 基于OneNET云平台的数据管理 |
6.3.2 WEB页面设计 |
6.3.3 WEB后台服务器的搭建 |
6.4 本章总结 |
第七章 系统综合测试与分析 |
7.1 硬件测试 |
7.2 通信及显示测试 |
7.3 数据采集监控测试及分析 |
7.4 本章总结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7)基于物联网的水文测验平台远程测控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2 基于物联网的水文远程测控技术研究现状 |
1.2.1 物联网应用发展现状 |
1.2.2 基于物联网的水文测流技术发展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第2章 远程水文测验平台测控系统结构设计 |
2.1 远程水文测验平台测控系统软件结构 |
2.1.1 软件组成 |
2.1.2 远程测控系统客户端软件功能 |
2.1.3 客户端软件网络通讯功能开发 |
2.1.4 远程水文测验平台测控系统数据库设计 |
2.2 远程测控系统硬件结构 |
2.3 现场控制过程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远程通信技术与通信协议 |
3.1 测流数据与指令内部通讯格式 |
3.2 客户端与服务端通信协议 |
3.2.1 MQTT协议概述 |
3.2.2 阿里云物联网平台 |
3.2.3 应用MQTT协议连接阿里云物联网平台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远程水文测控系统实时性分析 |
4.1 远程水文测控系统网络时延 |
4.1.1 网络时延的性质 |
4.1.2 网络时延预测与补偿 |
4.2 远程水文测控系统模型建立 |
4.3 延时补偿算法整体原理总述 |
4.4 远程控制系统网络时延控制算法设计 |
4.4.1 PID控制 |
4.4.2 BP神经网络控制 |
4.4.3 小波神经网络控制 |
4.4.4 卡尔曼滤波算法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远程测控下设备的安全性与可靠性分析 |
5.1 水文远程测控带来的安全问题 |
5.2 远程通讯过过程中的加密传输 |
5.2.1 加密过程和加密方式 |
5.2.2 HMACSHA1 加密过程 |
5.3 心跳机制 |
5.3.1 影响连接稳定性的因素 |
5.3.2 心跳包周期设置 |
5.4 远程水文测验平台触水保护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8)基于窄带物联网的中药材种植智能测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1.4 论文结构安排 |
第二章 系统的总体设计 |
2.1 系统需求分析 |
2.2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感知与传输的设计与实现 |
3.1 系统感知层 |
3.1.1 传感器模块 |
3.1.2 土壤温度湿度盐分酸碱度测量 |
3.1.3 空气温度湿度光照强度测量 |
3.2 系统传输层 |
3.2.1 窄带物联网模块 |
3.3 网关模块 |
3.4 系统软件设计 |
3.4.1 嵌入式软件设计 |
3.4.2 单片机模块设计 |
3.5 服务器模块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智能决策层设计 |
4.1 中药材智能决策方案分析 |
4.2 层次分析法 |
4.2.1 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4.2.2 环境评价指标权值计算 |
4.2.3 评价模型 |
4.3 基于k-means算法的降噪处理 |
4.4 基于GRNN神经网络算法的评价预测 |
4.5 中药材种植土壤安全溯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应用层设计 |
5.1 基于Vue.js进行前端工程化设计 |
5.2 基于Node.js的服务端设计 |
5.2.1 基于Express框架服务端设计 |
5.3 基于MongoDB数据库模型设计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系统测试 |
6.1 系统功能测试 |
6.1.1 系统硬件功能测试 |
6.1.2 系统软件功能测试 |
6.1.3 手机微信端测试 |
6.2 数据可视化 |
6.3 对系统环境改变测试采集数据的验证 |
6.4 系统应用测试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9)基于无线通信技术的粮情测控系统Android客户端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
1.3 论文结构安排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和技术 |
2.1 低功耗蓝牙 |
2.1.1 基本介绍 |
2.1.2 低功耗蓝牙的协议栈 |
2.1.3 Android低功耗蓝牙开发流程 |
2.2 Android开发平台 |
2.2.1 Android开发四大基本组件 |
2.2.2 Android数据存储 |
2.3 本章总结 |
第三章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3.1 系统需求分析 |
3.1.1 功能需求 |
3.1.2 性能需求 |
3.2 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
3.3 系统服务端设计 |
3.3.1 服务端架构设计 |
3.3.2 基于HTTPS的网络通信设计 |
3.3.3 服务端与客户端数据交互格式 |
3.4 数据采集与控制子系统设计 |
3.4.1 模块划分 |
3.4.2 布局设计 |
3.4.3 指令格式设计 |
3.5 本章总结 |
第四章 粮情测控系统Android客户端的设计与实现 |
4.1 总体设计 |
4.1.1 整体功能模块划分 |
4.1.2 主界面设计 |
4.2 信息配置模块 |
4.2.1 用户信息配置模块 |
4.2.2 仓库信息配置模块 |
4.3 粮情检测模块 |
4.4 数据显示与存储模块 |
4.4.1 列表显示 |
4.4.2 表格显示 |
4.4.3 数据存储 |
4.5 通风控制模块 |
4.6 电缆编号修改模块 |
4.6.1 连续编层 |
4.6.2 自动编号 |
4.7 历史记录管理模块 |
4.7.1 本地历史记录管理 |
4.7.2 云端历史记录管理 |
4.8 客户端测试 |
4.8.1 距离测试 |
4.8.2 功能测试 |
4.8.3 性能测试 |
4.9 本章总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致谢 |
(10)高重频脉冲功率源测控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脉冲功率技术的发展 |
1.2.2 脉冲功率电源测控技术 |
1.2.3 脉冲功率开关技术 |
1.2.4 上位机开发平台 |
1.3 主要工作内容 |
2 测控系统总体结构设计 |
2.1 脉冲功率电源简介 |
2.2 测控系统结构设计 |
2.2.1 测控系统硬件设计 |
2.2.2 测控系统软件流程 |
2.3 本章小结 |
3 PPM放电电流检测设计 |
3.1 PPM放电过程 |
3.2 电流检测方法 |
3.3 电流检测原理 |
3.3.1 罗氏线圈原理及选型 |
3.3.2 积分器原理及选择 |
3.3.3 电流测试工作流程 |
3.4 电流检测信号采集与诊断 |
3.4.1 信号采集与传输 |
3.4.2 电流波形诊断 |
3.5 电磁干扰的抑制 |
3.6 本章小结 |
4 晶闸管及硅堆故障检测设计 |
4.1 晶闸管及硅堆的工作原理 |
4.2 故障检测方法 |
4.3 故障检测电路设计 |
4.3.1 电压检测电路设计 |
4.3.2 控制电路设计 |
4.3.3 直流稳压电源设计 |
4.3.4 高压真空开关介绍及选型 |
4.4 信号采集与判断 |
4.4.1 最小系统与通信电路设计 |
4.4.2 故障判断 |
4.4.3 上位机软件设计 |
4.5 本章小节 |
5 系统调试与试验 |
5.1 PPM放电电流检测调试与试验 |
5.1.1 电流检测电路调试 |
5.1.2 上位机软件调试 |
5.1.3 电流检测试验 |
5.2 晶闸管及硅堆故障检测调试与试验 |
5.2.1 电压检测电路调试 |
5.2.2 故障检测电路调试 |
5.2.3 故障检测试验 |
5.3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四、单片机测控系统在医疗护理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5G物联网技术的智慧粮仓测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姚芳明. 阜阳师范大学, 2021(12)
- [2]生物芯片测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吉智. 西安工业大学, 2021(02)
- [3]基于互联网的压缩燃烧装置远程测控系统研究[D]. 陈煌达. 浙江大学, 2021(09)
- [4]野战静脉输液监测装置的改进及临床应用研究[D]. 徐曼.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5]采煤机状态参数远程监测系统研究[D]. 过超. 安徽理工大学, 2020(07)
- [6]电解水制氢测控系统设计开发[D]. 王硕. 北方工业大学, 2020(02)
- [7]基于物联网的水文测验平台远程测控技术研究[D]. 冯鹏辉. 太原理工大学, 2020(07)
- [8]基于窄带物联网的中药材种植智能测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张涛. 江苏大学, 2020(02)
- [9]基于无线通信技术的粮情测控系统Android客户端的设计与实现[D]. 刘源. 安徽大学, 2020(07)
- [10]高重频脉冲功率源测控技术研究[D]. 王娟. 南京理工大学, 2020(01)
标签:基于单片机的温度控制系统论文; 单片机论文; 功能分析论文; 医疗论文; 远程工作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