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脑血管疾病和糖尿病患者脂质及载脂蛋白水平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李晓小[1](2021)在《楂曲降脂方治疗高脂血症痰瘀互结证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当前,我国成年人的血脂异常患病率明显上升,高脂血症的防控形势严峻。高脂血症被认为是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与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紧密相关,是引起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独立危险因素。目的:观察楂曲降脂方对高脂血症痰瘀互结证患者的血脂(TC、TG、LDL-C、HDL-C)、血栓风险(D-D、FIB)、炎症因子(hs-CRP、IL-6)、中医症候积分及改善率、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斑块积分等指标的影响,探讨楂曲降脂方治疗高脂血症痰瘀互结证的疗效、安全性及可能作用机制,推动本方在高脂血症及心脑血管疾病防治方面的应用。方法:将70例高脂血症痰瘀互结证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5例。对照组口服阿托伐他汀,观察组予楂曲降脂方联合阿托伐他汀口服,两组均治疗3个月。治疗前后测定两组的血脂(TC、TG、LDL-C、HDL-C)、血栓风险(D-D、FIB)、炎症因子(hs-CRP、IL-6)、中医症候积分及其改善率、IMT及斑块积分变化,观察患者的不良反应和安全性。数据统计分析采用SPSS19.0。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在一般资料及血脂水平、血栓风险、炎症因子、中医症候积分、IMT及斑块积分等基线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血脂疗效比较,治疗后观察组及对照组TC、TG、LDL-C、HDL-C水平均有显着改善(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脂指标改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血栓风险评估,治疗后两组D-D、FIB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治疗后观察组D-D、FIB水平下降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显着性(P<0.05)。炎症因子比较,治疗后两组炎症因子hs-CRP、IL-6水平均显着降低(P<0.05);治疗后观察组hs-CRP、IL-6的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中医症候积分比较,治疗后两组中医症候积分均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中医症候积分及其改善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彩超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后IMT水平下降,与治疗前相比改善具有显着性(P<0.05),斑块积分与治疗前相比改善不具有显着性(P>0.05);对照组治疗后IMT、斑块积分略有下降,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安全性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1)楂曲降脂方联合基础治疗通过改善高脂血症痰瘀互结证患者的血脂、血栓风险、炎症因子水平,从而降低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的风险,其疗效优于单用阿托伐他汀;(2)楂曲降脂方联合基础治疗能更显着的降低患者中医症候积分,改善患者的全身症状;(3)楂曲降脂方联合基础治疗具有更显着改善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作用,对斑块积分的进展具有延缓的趋势;(4)楂曲降脂方联合基础治疗对肝功能影响较小并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安全性。
周萍[2](2021)在《从痰湿论治脂代谢异常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从痰湿立论,以中药汤剂联合西药治疗脂代谢异常,通过比较治疗前后中医症状、TC、TG、LDL-C、HDL-C、Apo A1、Apo B、Ty G指数、体重、BMI、腰围的变化及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评价其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9年10月-2020年11月在武汉市中医医院内分泌科住院及门诊就诊的患者,符合西医血脂异常的诊断标准,中医辨证为痰湿内蕴证,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两组均进行基础治疗,对照组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匹伐他汀钙片,2mg,每天1次,睡前口服,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药汤剂,每天2次,一次200ml,早晚餐后温服,两组均治疗6周,记录治疗前后患者一般情况,TC、TG、LDL-C、HDL-C、Apo A1、Apo B、Ty G指数、体重、BMI、腰围、安全性指标(三大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心电图)的变化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对患者中医症状进行记载和评分,运用SPSS 2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首先进行正态性及方差齐性检验,符合正态分布,且总体方差相等,则治疗前后组内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组间比较用独立样本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或者方差不齐,采用非参数检验,治疗前后组内比较采用配对设计资料的符号秩和检验,组间比较采用完全随机设计两样本比较的秩和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设定α为0.05,当P>0.05时认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时则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本研究共纳入71例研究对象,其中试验组36例,对照组35例。至试验结束,试验组脱落1例,对照组脱落4例,最终试验组完成35例,对照组完成31例,总脱落率7%,组间比较,试验组与对照组性别、年龄、体重、腰围、BMI、高脂血症类型、TC、TG、HDL-C、LDL-C、Apo A1、Apo B、Ty G指数、中医症状积分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1.按照血脂水平评定临床疗效: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7.1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3.55%,试验组与对照组在按照血脂水平判定临床疗效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在血脂水平疗效上相当。2.按照中医症状判定临床疗效: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4.29%,对照组为70.97%,两组疗效上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中医症状疗效优于对照组。3.中医症状积分比较:组内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均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试验组在改善中医症状积分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TC、TG、LDL-C、HDL-C、Apo A1、Apo B比较:组内比较,两组治疗均可降低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载脂蛋白B,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载脂蛋白A1,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治疗后试验组在降低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载脂蛋白B,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载脂蛋白A1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Ty G指数:组内比较,两组Ty G指数均有所下降,治疗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试验组Ty G指数下降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体重、BMI、腰围:组内比较,两组均可降低体重、BMI、腰围,治疗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试验组与对照组在降低体重方面效果相当(P>0.05),在改善BMI、腰围方面,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7.安全性评价:对照组有1例一过性转氨酶轻度升高,未超过正常值的2倍,1例轻微恶心,但可耐受,1例腹泻,对症处理后好转,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69%,试验组未见不良反应发生。结论:从痰湿论治脂代谢异常,以中药汤剂联合西药治疗在降低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载脂蛋白B,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载脂蛋白A1、改善胰岛素抵抗、中医症状方面,及减少腹部脂肪堆积优于西药治疗,并可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安全性较高,本试验还认为中药汤剂联合西药治疗脂代谢异常,可能对改善体脂分布,降低内脏脂肪堆积有一定作用,需进一步验证。
杨一格[3](2021)在《冠心病痰浊证患者体内糖基化终末产物及其受体表达水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心血管疾病在发达国家已成为致死率最高的一类疾病,在发展中国家也日趋严重,加重了大部分家庭的心理负担与经济压力。尤其是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正时时刻刻威胁着现代居民的生命健康安全。CHD的根本病理学特征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近年来随着对疾病的研究深入,证明氧化应激与炎症反应在AS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冠心病属中医“胸痹”“心痛”等范畴,痰浊证在CHD中医证候中占比较高。因此,深入研究痰浊证在冠心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进一步探讨痰浊证形成的生物学基础对中医诊断和辨证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及现实意义。目的:本研究采用两种技术进行指标检测,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冠心病痰浊证患者外周静脉血血清AGEs、RAGE、SOD、MDA、GSH-Px表达水平,采用RT-PCR技术检测冠心病痰浊证患者外周静脉血单核细胞中的RAGE mRNA和FoxO1 mRNA 表达水平,并采集患者 TC、TG、LDL-C、HDL-C、H-CRP、HbAlc 等临床检验指标,通过分析比较上述指标在健康人群与冠心病患者之间表达水平的差异性,进而探究冠心病与上述指标的相关性;并同时分析比较上述指标在冠心病痰浊证患者与非痰浊证患者之间表达水平的差异性探究冠心病痰浊证与上述指标的相关性,为冠心病痰浊证的病理机制与临床诊断提供更多的生物学基础与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20年6月至2020年12月在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心血管内科和综合科接受住院治疗的冠心病患者120例,并纳入2020年6月至12月就诊于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预防保健科的健康体检对象3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参照《胸痹心痛中医诊疗指南》将120例冠心病患者分为痰浊证组(80例)与非痰浊证组(40例)。所有受试者入院第二天清晨抽取空腹静脉血,通过技术分离出血清与人外周血单核细胞后应用ELISA检测外周静脉血血清AGEs、RAGE、SOD、MDA、GSH-Px水平,并采用RT-PCR技术检测人外周静脉血单核细胞中RAGE mRNA和FoxO1 mRNA表达水平,并同时收集整理所有入组受试者的姓名、性别、年龄、身高、体重、AST、ALT、Scr、TC、TG、LDL-C、HDL-C、H-CRP、HbAlc 等相关临床检验数据。所得数据录入EpiData后再采用SPSS 26.0进行统计学分析,以P<0.05代表组间具有差异性,P<0.01代表组间极具差异性。结果:本研究共计纳入150例研究对象,其中冠心病组120例,健康对照组30例,冠心病组分为两组,其中痰浊证组80例,非痰浊证组40例,统计学分析显示,冠心病组与健康组在性别、年龄、ALT、AST、Scr方面无统计学差异;冠心病痰浊证组与冠心病非痰浊证组在性别、年龄、ALT、AST、SCr方面也无统计学差异。1.冠心病组与健康对照组相比,血清AGEs、RAGE、MDA水平升高(AGEs:12.13± 2.83 μg/ml VS 8.92±3.72 μg/ml,P<0.01;RAGE:226.91± 87.56pg/ml VS 178.02± 78.16pg/ml,P<0.01;MDA:4.55±1.18nmol/ml VS 3.80± 1.13nmol/ml,P<0.01);血清 SOD、GSH-Px 水平下降(SOD:125.12±30.23 U/ml VS 153.58±25.87 U/ml,P<0.01;GSH-Px:1023.25± 216.31 U/ml VS 1146.49± 197.68 U/ml,P<0.01)。2.冠心病组与健康对照组相比,TC、TG、LDL-C、BMI、H-CRP、HbAlc水平升高(TC:4.02±0.81 mmol/LVS 3.55±1.11 mmol/L,P<0.05;TG:1.47±0.59 mmol/L VS 1.03± 0.46 mmol/L,P<0.01;LDL-C:2.75± 0.78 mmol/L VS 2.31± 0.62 mmol/L,P<0.01;BMI:24.39± 1.92 kg/m2 VS 21.88± 1.59 kg/m2,P<0.01;H-CRP:2.28±1.61 mg/dL VS 1.04±0.28 mg/dL,P<0.01;HbAlc:6.69±1.20%VS 5.57 ±0.10%,P<0.01);HDL-C水平下降(HDL-C:1.02±0.26mmol/L VS 1.37±0.36 mmol/L,P<0.01)。3.冠心病组与健康对照组相比,RAGE mRNA和FoxO1 mRNA表达水平升高(RAGE mRNA:1.85± 0.70 VS 1.07±0.17,P<0.01;FoxO 1 mRNA:1.20± 0.58 VS 0.75±0.36,P<0.01)。4.Spearman相关性分析提示冠心病与AGEs、RAGE、MDA、RAGE mRNA、FoxO1 mRNA、H-CRP、TG、LDL-C、HbAlc 呈正相关,与 HDL-C、SOD 和 GSH-Px呈负相关。5.二元 logistics 回归分析提示冠心病与 AGEs、RAGE、MDA、SOD、GSH-Px、RAGE mRNA 和 FoxO1 mRNA 关系密切。6.冠心病痰浊组与冠心病非痰浊证组相比,血清AGEs、RAGE、MDA水平升高(AGEs:12.63± 2.43 μg/ml VS 11.13±3.31 μg/ml,P<0.05;RAGE:249.71±82.70 pg/ml VS 181.30± 79.63 pg/ml,P<0.01;MDA:4.71±1.30 nmol/ml VS 4.25± 0.82 nmol/ml,P<0.05);血清SOD、GSH-Px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7.冠心病痰浊组与冠心病非痰浊证组相比,LDL-C、BMI、H-CRP水平升高(LDL-C:2.90±0.82 mmol/L VS 2.46±0.60 mmol/L,P<0.01;BMI:24.68±1.84 kg/m2VS 23.81±1.97kg/m2,P<0.05;H-CRP:2.61±1.68mg/dLVS 1.62±1.21 mg/dL,P<0.01);TC、TG、HbAlc、HDL-C 无明显差异(P>0.05)。8.冠心病痰浊组与冠心病非痰浊证组相比,外周血单核细胞RAGE mRNA和FoxO1 mRNA 表达水平升高(RAGE mRNA:1.97±0.55 VS 1.61±0.89,P<0.01;FoxO1 mRNA:1.29±0.63 VS 1.03±0.42,P<0.05)。9.Spearman相关性分析提示冠心病痰浊证与AGEs、RAGE、MDA、RAGE mRNA、FoxO1 mRNA、H-CRP、LDL-C、TG、HbAlc 呈正相关。10.二元logistics回归分析提示冠心病痰浊证与AGEs、RAGE、MDA、RAGE mRNA、FoxO1 mRNA 关系密切。结论:1.冠心病患者血清中AGEs、RAGE水平上升,氧化应激启动,抗氧化能力受损,处于炎症因子激活与脂质过氧化状态。2.冠心病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糖耐量下降,相关基因RAGE mRNA和FoxO1 mRNA表达水平上调。3.冠心病痰浊证患者血清中AGEs、RAGE水平上升,且血清中炎症性氧化产物聚集。4.冠心病痰浊证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糖耐量下降,且与非痰浊证组比较,相关基因RAGE mRNA和FoxO1 mRNA表达水平更高。
彭龙[4](2021)在《代谢综合征并发症回顾性研究及柴芪汤调控代谢综合征肠道菌群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共分为文献综述、临床研究及动物实验研究三部分,在文献综述部分阐述了现代医学和中医学对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etS)和肠道菌群以及二者之间关系的认识,在临床研究部分则对MetS并发症发病规律、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和潜在危险因素进行了探寻,在动物实验研究部分探讨了饮食诱导的肠道菌群紊乱引起MetS的机制及柴芪汤对该机制的调控作用。一、文献综述本研究在Pubmed和Cnki上检索收集近十年的中英文文献资料,并进行归纳整理,总结了 MetS及其并发症的流行病学、病因学、诊断学、治疗方式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以及肠道菌群与MetS关系的研究进展,并将中医学对MetS的认识进行了归纳总结。二、临床研究目的:探讨MetS并发症的发病规律和潜在危险因素和中医证型分布规律。方法:收集2018年9月至2019年8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内分泌科住院患者中符合MetS诊断标准的患者,整理并统计分析MetS患者的年龄、体重、身高、空腹血糖、血脂、血压、空腹胰岛素、空腹C肽、HbA1c、中医证型并发症发病情况。结果:共收集MetS患者606例,男性259人,女性347人,男女比1:1.3,年龄区间20-94岁,50-69岁人群占比最高(57.9%)。肥胖(BMI>25kg/m2)占比与年龄呈负相关,血糖控制不佳(HbA1c>8%)、血脂控制不佳占比在80岁以下人群与年龄呈负相关,高血压占比与年龄呈正相关,肝郁脾虚证在所有人群中均占比最高,且与年龄呈负相关,脾肾两虚证MetS患者CKD发病率较高。各MetS并发症发病率由高到低依次为:颈动脉硬化症(carotid atherosclerosis,CAS)(77.9%)>下肢动脉硬化症(low extremity atherosclerosis disease,LEASD)(73.4%)>代谢相关性脂肪肝病(metabolic dysfunction-associated fatty liver disease,MAFLD)(71.1%)>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heart disease,CHD)(33.0%)>脑卒中(cerebralvascularaccident,CVA)(28.4%)>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s,CKD)(8.6%)。各并发症相关因素分析结果分别为:并发CAS的危险因素为罹患高血压、年龄≥ 40岁,并发LEASD的危险因素为男性、罹患高血压、年龄≥60岁,并发MAFLD的危险因素为BMI≥25kg/m2、TG>1.7mmol/L,并发CHD的危险因素为罹患高血压、年龄≥60岁,并发CVA的危险因素为女性、罹患高血压、年龄≥ 80岁,并发CKD的危险因素为罹患高血压、年龄≥ 80岁、空腹C肽>4.4ng/mL。结论:50-69岁是MetS的高发年龄段,年轻MetS患者普遍血糖、血脂、体重普遍控制不佳。肝郁脾虚是MetS的主要病机,并且更常见于发病初期。MetS并发症中,CAS、LEASD、MAFLD发病率最高,CHD、CVA次之,CKD最低。年龄和高血压是CAS、LEASD、CHD、CVA、CKD的共同危险因素,其中年龄≥40岁是CAS的危险因素,年龄≥60岁是CHD、LEASD的危险因素,年龄≥80岁是CVA、CKD的危险因素。性别是LEASD和CVA的特殊危险因素,男性更易患LEASD,女性更易患CVA,空腹C肽>4.4ng/mL是CKD的特殊危险因素,肥胖、甘油三脂升高是MAFLD的危险因素。三、实验研究目的:探讨饮食诱导的肠道菌群紊乱引起MetS的机制及柴芪汤对该机制的调控作用。方法:以高脂高糖高盐饲料喂养SD大鼠建立MetS模型,8周建模成功后,予药物干预。实验第16周末测量体重、脂肪重量、血压后处死取材,检测血糖、血脂,检测血清中LPS、IL-6、TNF-α含量,检测脂肪组织中NF-κBp65、TLR4、MyD88蛋白及基因表达情况,以及脂肪组织中巨噬细胞浸润情况,并应用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粪便中菌群基因。结果:模型组相较于空白对照组、中药组、饮食干预组,血糖、血脂、血压、体重显着增加,且血清LPS、IL-6、TNF-α含量升高,脂肪组织中NF-κB p65、TLR4、MyD88蛋白及基因表达增加,脂肪组织巨噬细胞浸润明显;而柴芪汤和限制热量摄入均能有效逆转上述指标变化及病理改变,且柴芪汤强于限制热量摄入。模型组相较于空白对照组、中药组、饮食干预组,肠道菌群物种组成及功能发生改变,厚壁菌门/拟杆菌门比例升高,G-菌比例升高,Blautia、Turicibacter和螺菌科下的OTU504、OTU552、OTU485相对丰度升高,乳杆菌、瘤胃菌科和Clostridiaceae1科下的OTU276相对丰度降低,肠道菌群的异常凋亡与迁移活跃,宿主对食物中营养物质的吸收利用能力的下降,肠道致病菌相对比例增加;柴芪汤和限制热量摄入均可有效逆转上述肠道菌群物种组成和功能的改变,且柴芪汤提高瘤胃菌科丰度的作用显着强于正常饮食和限制热量摄入。结论:柴芪汤和限制热量摄入均能有效改善MetS大鼠体重、血压、血脂、血糖,并且柴芪汤减重和降压效果优于限制热量摄入。肠道菌中G-菌相对丰度增加,LPS释放增多,通过LPS-TLR4/MyD88-NF-κB信号传导途径引起代谢性内毒素血症,这可能是饮食诱导的肠道菌群紊乱引起MetS发病的主要机制。同时肠道菌群物种组成改变,肠道菌群的异常凋亡与迁移以及宿主对食物中营养物质的吸收利用能力的下降和肠道致病菌比例增加,可能是MetS发病的潜在机制。柴芪汤和限制热量摄入治疗MetS,主要通过降低肠道菌群中G-菌相对丰度和抑制LPS释放,进而抑制LPS-TLR4-MyD88-NF-κB信号传导通路,减轻代谢性内毒素血症来实现,且柴芪汤效果优于限制热量摄入。同时二者还能够通过逆转MetS肠道菌群物种组成变化,减少细菌的异常凋亡与迁移,增强宿主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利用能力,降低肠道内致病菌相对比例等机制改善MetS的代谢障碍,并且瘤胃菌科的丰度增加可能是柴芪汤治疗代谢综合征的重要潜在机制。
冯丽娜[5](2021)在《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的血脂分布特点及临床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研究PBC患者的血脂分布特点2.探讨血脂水平与PBC常见并发症的关系3.探讨PBC患者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至2019年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确诊为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的患者。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筛选出270例作为研究对象。收集初诊时一般临床资料(性别、年龄、吸烟、饮酒以及高血压、糖尿病)、并发症情况(包括腹水、消化道出血)、实验室数据(包括血脂、肝功、血常规、凝血常规指标等)、影像学及心脑血管发病情况。根据Child-Pugh改良分级法将PBC肝硬化患者分为A级、B级、C级,比较无肝硬化、肝功能A级、B级、C级的血脂分布情况,对血脂及肝功进行相关性分析,并对影响PBC患者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进行探索。结果:1.不同性别的PBC患者的血脂水平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HDL-C水平在不同年龄患者中无明显差异。TG、TC在小于51岁的人群中最高,LDL-C水平在52-58岁时最高,随后逐渐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不同肝功能分级(无肝硬化组、A级、B级、C级)的血脂水平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功能越差,血脂水平越低。斯皮尔曼相关性分析显示,在基线肝功能指标中与血脂相关性较好(|r|>0.3)的指标有ALT、r-GT、ALP、CHE、ALB。3.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基线血脂水平不是影响PBC患者发生腹水的独立影响因素;HDL-C水平(P=0.004;OR=0.057;95%CI=0.008-0.400)是消化道出血的独立影响因素。4.270例患者中,共13例患者合并心脑血管疾病。PBC合并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分析:心脑血管疾病组和非心脑血管疾病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的指标有年龄、高血压、TBIL。此外PLT(0.097)、TBA(0.056)可能也是影响PBC患者罹患心脑血管疾病的潜在危险因素,但组间差异未达到统计学意义。将上述变量及TG、TC、LDL-C、HDL-C纳入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初诊时年龄(P=0.003;OR=1.114;95%CI=1.037-1.197)和高血压(P=0.029;OR=4.273;95%CI=1.357-15.779)为PBC患者合并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基线血脂水平并不是影响冠心病的危险因素。结论: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患者的血脂水平随着肝功受损加重呈现下降趋势,且与ALT、r-GT、ALP、CHE、ALB等多项肝功指标明显相关。HDL-C水平可能是影响PBC患者消化道出血的独立因素,年龄、高血压则是PBC患者罹患心脑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而血脂水平与腹水及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无关。
李瑞菡[6](2021)在《老年冠心病合并慢性便秘患者心率变异性及中医证型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由文献综述与临床研究两部分组成。一、文献综述综述一主要论述老年冠心病合并慢性便秘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随着我国老年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多,心血管疾病作为我国四类重大慢性病之一,老年心血管病的负担日益加重。慢性便秘作为常见的胃肠道功能紊乱疾病,可通过影响血液流变学、影响脂类代谢吸收、触发炎症免疫反应、诱导氧化应激和引起肠道菌群失调等多个途径影响到冠心病的发生和发展。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是冠心病和慢性便秘两个疾病的共同发病机制之一。心率变异性作为反映自主神经功能的指标,在临床中也被广泛应用,冠心病合并慢性便秘与心率变异性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综述二主要论述老年冠心病合并慢性便秘的中医研究进展。冠心病在中医中归属“胸痹心痛”范畴,其基本病机为阳微阴弦、心脉痹阻。在中医证型分布上诸多医家对其有不同的经验和总结。基于中医整体观念、心与小肠相表里、心主神明和肠脑理论可解释临床中冠心病合并慢性便秘两者之间的病因病机。阴阳失衡作为多数疾病的基本病机,在西医中对应自主神经功能异常,中医理论在解释自主神经功能异常中具有较好的理论基础。在治疗上,中医辨证论治的中药汤药内服和中医特色外治疗法被临床诸多研究证实了其有一定的疗效和优势。二、临床研究目的:研究老年冠心病合并慢性便秘的中医证型分布情况。研究老年冠心病合并慢性便秘对其心率变异性的影响,以及与其既往病史、相关实验室指标、冠脉病变情况、胃肠道症状、睡眠情况和焦虑抑郁情况等临床资料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来自中日友好医院中西医结合心脏科2020年8月至2021年1月期间经冠脉造影诊断为冠心病的老年患者206例,其中合并慢性便秘103例,单纯冠心病103例。通过问卷调查表的形式收集患者的基本信息、一般情况、病史信息、中医证候信息、睡眠焦虑抑郁情况和入院的检查化验结果等临床资料。通过对临床资料数据进行Excel表格录入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25.0软件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方差分析、卡方检验、相关性分析和回归性统计分析。结果:①入组临床资料分布:入组的206例患者的平均年龄为71岁,男性121人,女性85人,平均BMI为25.23kg/m2,89.81%居住在北方,68%存在长期精神紧张,饮食口味上半数以上偏肥甘厚味、油炸饮食、腌制食品和偏咸。病史方面:中位病程是1年,半数以上为NSTE-ACS类型冠心病,37.9%合并糖尿病,30.6%合并高脂血症,25.7%合并脑血管疾病。46.1%有早发心血管家族史,35%合并吸烟史,27.2%合并饮酒史,67.1%的女性合并早发停经史。多数患者的冠心病基础疾病严重程度处于低危至中危之间。中医证素分布上,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气虚证占68%、痰浊证占36.4%、阳虚证占36.4%、气滞证占25.2%、血瘀证占20.9%、其他证素(阴虚证、热蕴证、寒凝证)占17.5%,半数以上患者为双证素。在中医证素组合得出的中医证候分布上,单纯实证占17%,单纯虚证占28.2%,虚实夹杂证占54.9%。单纯实证中以气滞血瘀证多见,单纯虚证中以阳气虚衰证和心气亏虚证多见,虚实夹杂证中以气虚痰阻证、阳虚痰阻证、阳虚寒凝证和气虚血瘀证多见。②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两组间在一般情况(如性别、年龄、体重指数、体力活动情况、饮食口味及种类、日饮水量、体育锻炼情况)及病史资料(冠心病病程、是否支架术后、冠心病类型、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脑血管疾病病史、合并用药史、早发心血管家族史、烟酒史和早发停经史)的比较上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间基线资料相当。在冠心病基础疾病严重程度危险分层方面,合并便秘组的患者基础疾病处于高危的人群较单纯冠心病组患者多(P<0.05)。在大便分型上,患者大便多为布里斯托2型、3型,而单纯冠心病组患者大便多为4型、5型(P<0.001)。胃肠道症状上,合并便秘组的患者胃肠道症状量表得分明显高于单纯冠心病组患者(P<0.001)。睡眠、心理情况上,合并便秘组患者的睡眠质量评分、老年焦虑评分和老年抑郁评分均高于单纯冠心病组(P<0.001)。化验检查方面,合并便秘组的空腹血糖、Apo-A1、Apo-E水平均低于单纯冠心病组,NT-proBNP水平高于单纯冠心病组(P<0.05)。冠脉病变情况上,合并便秘组患者的冠脉Gensini积分高于单纯冠心病组(P<0.05)。在中医证素上,合并便秘组的其他证素(热蕴证、阴虚证、寒凝证)较单纯冠心病组的多(P<0.05)。在心率变异性上,合并便秘组的患者SDNN、SDANN Index、SDNN Index、rMSSD、pNN50、三角指数、总功率、极低频、LF、HF、最小频域功率小时、最大频域功率小时的中位数均较单纯冠心病组患者的低,最大QTc间期的中位数较单纯冠心病组的高(P<0.05)。③合并便秘组患者便秘情况与临床资料的相关性:合并便秘组患者的胃肠道症状评定量表(GSRS)得分与心率变异性相关指标包括SDNN、SDANN Index、SDNNIndex、三角指数、总功率、极低频、LF呈明显的负相关(P<0.05)。④合并便秘组中医证素分析:合并便秘组冠心病中医证素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气虚证、阳虚证、痰浊证、气滞证、其他证素、血瘀证。便秘中医证候由高到低依次为肺脾气虚证、肠道气滞证、脾肾阳虚证等。相关性分析发现,随着年龄增大、服用利尿剂类药物,气虚证增多(P<0.05)。随着抑郁倾向增加、大便干硬程度增加、便秘程度增加,其他证素增多(P<0.05)。随着长期精神紧张、焦虑倾向增加,气滞证增多(P<0.05)。随着饮食肥甘厚味、服用他汀类药物,血瘀证增多(P<0.05)。随着冠心病由不稳定心绞痛到急性心肌梗死,心梗指标的异常,痰浊证逐渐减少(P<0.05)。随着肾功能指标的异常增高,阳虚证增多(P<0.05)。⑤老年冠心病冠脉严重程度的回归分析: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冠脉Gensini积分的影响因素,得出线性回归方程:冠脉Gensini积分=67.489+(7.123 ×TSH)-(31.722×HDL-C)-(0.161×SDNN),以上3个指标可以解释冠脉Gensini积分变异的35.4%。TSH是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危险因素,HDL-C、SDNN是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保护因素。⑥老年冠心病合并慢性便秘的回归分析:通过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阳虚证、其他证素(热蕴证、阴虚证、寒凝证)、合并抑郁倾向是冠心病合并慢性便秘的危险因素,Apo-A1、pNN50是冠心病合并慢性便秘的保护因素。进一步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发现合并抑郁倾向、Apo-A1的下降是冠心病合并慢性便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①合并便秘病的老年冠心病患者共患病增多,睡眠及心理障碍增多,血脂异常增多,自主神经功能更低,冠脉病变更严重。②在中医证素上,老年冠心病患者以气虚证、痰浊证、阳虚证为主,虚实夹杂证多见。合并慢性便秘患者以气虚证、阳虚证居多,中医证素更加复杂。③TSH是老年冠心病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危险因素,HDL-C、SDNN是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保护因素。④阳虚证、气滞证、其他证素(热蕴证、阴虚证、寒凝证)是冠心病合并慢性便秘的危险因素,pNN50是冠心病合并慢性便秘的保护因素。合并抑郁倾向、Apo-A1的下降是冠心病合并慢性便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李睿[7](2021)在《2型糖尿病合并脂代谢紊乱患者不同中医证型与甲状腺自身抗体、血尿酸的相关性》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对2型糖尿病(T2DM)合并脂代谢紊乱(dyslipidemia)进行中医辨证分型,探讨T2DM合并脂代谢紊乱的证型分布规律,研究甲状腺球蛋白抗体、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血尿酸等相关指标与临床资料在不同证型分布的差异,分析各临床指标与不同中医证型之间的相关性,为T2DM合并脂代谢紊乱的中医辨证论治提供客观参考依据,为本病的中医辨证现代化提供新的思路。方法:本研究收集2020年5月至2020年11月期间在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南京中医院内分泌科住院治疗的T2DM合并脂代谢紊乱患者,按纳入和排除标准,最终纳入患者255例。参照2011年《糖尿病合并脂代谢紊乱中医诊疗标准》,对纳入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分为气滞痰阻证、脾虚湿困证、湿热内蕴证、肝肾阴虚证和脾肾阳虚证。收集患者的基本信息与相关临床指标,包括姓名、性别、年龄、病程、烟酒史、既往病史、体重指数(BMI)、空腹血糖(FBG)、餐后2小时血糖(P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载脂蛋白A1(ApoA1)、载脂蛋白B(ApoB)、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血尿酸(SUA)。运用SPSS26.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探讨T2DM合并脂代谢紊乱中医证型与上述临床指标的相关性。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T2DM合并脂代谢紊乱患者255例,男性145例,女性110例,平均年龄为58.98±14.53岁,60岁以上老年人占比55.69%,63.54%患者的病程在5年以上,吸烟史79人,饮酒史46人,90名患者有相关的家族史,151例患者合并高血压,77例合并脑血管疾病,41例合并心血管疾病。65.10%的患者BMI>24 kg/m2,属于超重范围。HbAlc的均值为 9.07±2.31%,89.58%患者的 HbA1c≥6.5%。2.本研究的中医证型分布为:肝肾阴虚证(47.45%)>湿热内蕴证(27.45%)>气滞痰阻证(14.12%)>脾虚湿困证(5.5%)=脾肾阳虚证(5.5%)。3.在年龄方面,5个中医证型之间存在明显差异(P<0.05),湿热内蕴证年龄最小,与气滞痰阻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在病程方面,5个中医证型之间比较存在差异性(P<0.05),脾肾阳虚证病程最长,与气滞痰阻证、湿热内蕴证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肾阴虚证次之,与气滞痰阻证、湿热内蕴证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在糖代谢指标方面,5个中医证型之间的FBG比较存在差异性(P<0.05),脾肾阳虚证的FBG水平最高,与气滞痰阻证、脾虚湿困证、湿热内蕴证、肝肾阴虚证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个中医证型之间的HbAlc比较存在差异性(P<0.05),脾肾阳虚证的HbA1c水平最高,与脾虚湿困证、湿热内蕴证、肝肾阴虚证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气滞痰阻证与湿热内蕴证之间的HbAl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在脂代谢指标方面,5个中医证型之间的TC、TG、LDL-C 比较存在明显的差异(P<0.05)。湿热内蕴证与气滞痰阻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相比,TC水平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脾虚湿困证与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相比,TC水平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G水平上,脾虚湿困证最高,与气滞痰阻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湿热内蕴证的TG水平较高,与气滞痰阻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湿热内蕴证的LDL-C明显高于肝肾阴虚证(P<0.05)。7.在TGAb方面,5个中医证型之间有显着的差异(P<0.05)。脾虚湿困证的TGAb水平明显高于湿热内蕴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P<0.05)。气滞痰阻证的TGAb水平明显高于湿热内蕴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P<0.05)。在TPOAb方面,5个中医证型之间没有明显的差异(P>0.05)。8.在SUA方面,5个中医证型之间有显着的差异(P<0.05)。脾肾阳虚证的SUA水平明显高于其余四组证型(P<0.05)。9.以某个中医证型的有无作为因变量,将年龄、病程、FBG、HbAlc、TC、TG、LDL-C、TGAb、SUA等指标纳入自变量,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气滞痰阻证与TgAb呈正相关(P<0.05);脾虚湿困证与TG、TgAb呈正相关(P<0.05);湿热内蕴证与年龄、HbAlc呈负相关(P<0.05),与TG、LDL-C呈正相关(P<0.05);肝肾阴虚证与病程呈正相关(P<0.05),与TC、TgAb呈负相关(P<0.05);脾肾阳虚证与年龄、FBG、HbAlc、SUA 呈正相关(P<0.05)。结论:1.T2DM合并脂代谢紊乱患者多存在年龄大、病程长、高BMI、血糖控制较差的特点。2.T2DM合并脂代谢紊乱患者的常见中医证型依次为:肝肾阴虚证>湿热内蕴证>气滞痰阻证>脾虚湿困证=脾肾阳虚证,主要证型为肝肾阴虚证和湿热内蕴证。湿热内蕴证年龄最小、病程最短、血糖控制较好,处于疾病的初期,与TC、TG、LDL-C水平升高密切相关;脾肾阳虚证年龄最大、病程最长、血糖控制较差,处于疾病终末期,与SUA水平升高密切相关;肝肾阴虚证的病程较长;脾虚湿困证与TC、TG、TgAb水平升高密切相关;气滞痰阻证与TgAb水平升高密切相关。3.年龄、病程、FBG、HbAlc、TG、TC、LDL-C、TgAb、SUA 可作为 T2DM 合并脂代谢紊乱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参考依据。
贾林·阿布扎力汗[8](2021)在《APLP2基因变异体参与胆固醇代谢的分子机制及功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旨在寻找淀粉样肽前体样蛋白2(APLP2)调控相关基因及新的变异位点,从基因/蛋白/环境多层次水平上研究其参与调控胆固醇代谢的机制与功能,为以他汀类药物为基础的高脂血症的治疗、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患病率和死亡率提供理论依据及新的治疗策略。1)采用极端表型策略结合二代测序技术在新疆地区人群中检测APLP2基因非同义突变位点,使用Methyltarget高通量测序法检测APLP2基因甲基化水平。2)探讨淀粉样肽前体样蛋白2(APLP2)新的变异体参与胆固醇代谢过程中的分子机制。3)探讨APLP2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新疆人群中血脂异常发生率间的关联性。方法:1)采用极端表型策略,选取新疆地区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共60例研究对象,分析APLP2基因与血脂谱的关联性。采用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分析APLP2基因在冠心病组和对照组中的甲基化水平。2)在细胞水平上,构建APLP2基因新变异体的真核过表达质粒,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实时定量PCR、免疫沉淀、免疫共沉淀等实验手段研究APLP2蛋白表达、稳定性、降解等本身特点及对靶蛋白Apo E/LRP1、PCSK9/LDLR的影响,探究APLP2参与调控胆固醇代谢的机制和功能。3)选择新疆地区汉族、维吾尔族及哈萨克族年龄≥35岁的人群1738例,利用Taqman技术对APLP2基因标签SNPs进行扩大样本量验证,阐述与血脂代谢的相关性。结果:1)本研究中入选的60例血脂极高和极低人群进行APLP2基因全外显子组测序,共发现11个新的未曾报道的非同义变异体(Q194E、G42E、G295S、M323I、D329N、S447N、R468C、H534Q、V535M、D573Y及P601A),其中Q194E、G42E、M323I、S447N、R468C、及P601A非同义变异体出现在LDL-C极高组人群中,其余的均出现在LDL-C极低组人群中。冠心病患者中APLP2基因甲基化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研究对象。2)在细胞水平上进行机制研究结果显示:与野生型APLP2相比,APLP2 G42E变异体的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减少,APLP2 Q194E变异体的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增加,然而在mRNA水平上的表达与野生型无明显差异。APLP2 G42E突变体的半衰期相对较短,降解速度较快,APLP2 Q194E突变体的半衰期相对较长,降解相对缓慢。野生型APLP2能够与ApoE相互作用,与野生型相比,APLP2 G42E和APLP2 Q194E与ApoE的结合没有显着区别。APLP2野生型与LDLR有相互作用,并且是剂量依赖性增加。与野生型相比,APLP2 G42E和APLP2Q194E与PCSK9介导LDLR的降解实验无明显结果差异。3)APLP2基因rs2054247多态性位点与血清总胆固醇(T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相关(P<0.05)。APLP2基因rs2054247位点多态性与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相关(P<0.05)。然而,rs2054247位多态性与血清甘油三酯(TG)水平无关(P>0.05)。APLP2基因rs3740881多态性位点与血清TC、LDL-C、HDL-C和TG水平均无关(P>0.05)。APLP2 rs747180多态性位点只与TC、LDL-C水平相关(P<0.05)。结论:1)本研中在新疆地区哈萨克族和维吾尔族人群中共筛选出APLP2基因11个非同义突变位点,新疆地区人群冠心病患者中APLP2基因甲基化水平较健康对照组高。2)对APLP2基因新变异体G42E和Q194E在细胞水平上进行机制研究后发现G42E和Q194E变异体不影响胆固醇水平。同时,该两个变异体不影响与ApoE/LRP1结合,也不影响PCSK9介导LDLR的降解。3)APLP2基因rs2054247和rs747180位点多态性在新疆人群中可能与高TC和高LDL-C水平相关。ApoE基因rs429358多态性位点在新疆维吾尔族人群中可能与冠心病的发病相关。
匡俊鑫[9](2021)在《血Lp(a)、Hcy、UA水平与青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关系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血脂蛋白a、同型半胱氨酸、尿酸水平与青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按照纳入及排除标准连续选取2016年7月至2020年12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青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316例作为病例组,随机选取同期住院的青年非缺血性脑卒中患者637例作为对照组。收集所有研究对象的临床、实验室及影像学资料,分析血脂蛋白a、同型半胱氨酸、尿酸浓度在两组患者中的分布特征;比较两组患者间的基本信息、临床数据、实验室指标的差异;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探究血脂蛋白a、同型半胱氨酸、尿酸水平与青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关系。结果:病例组的男性、体重指数、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糖尿病、瓣膜性心脏病、其它心脏疾病、甘油三酯、载脂蛋白B、脂蛋白a、同型半胱氨酸、尿酸、白细胞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载脂蛋白AⅠ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的年龄、房颤、卵圆孔未闭、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脂蛋白a浓度的自然对数值对青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风险为1.630(95%CI=1.362~1.952,P<0.001)。其对青年男性和青年女性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风险分别为1.596(95%CI=1.306~1.950,P<0.001)、1.599(95%CI=1.055~2.425,P=0.027)。血同型半胱氨酸浓度的自然对数值对青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风险分别为3.740(95%CI=2.438~5.740,P<0.001)。其对青年男性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风险为4.169(95%CI=2.574~6.752,P<0.001),对青年女性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风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尿酸浓度对青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风险为1.003(95%CI=1.001~1.005,P=0.004)。其对青年男性和青年女性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风险分别为1.003(95%CI=1.000~1.006,P=0.036)、1.007(95%CI=1.000~1.013,P=0.044)。结论:(1)血脂蛋白a水平升高是青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其血浆水平越高,青年男性发生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风险越大;在青年女性中风险尚不显着。(2)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是青年男性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其血浆水平升高越高,青年男性发生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风险越大。尚未发现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与青年女性发生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关联性。(3)血尿酸水平升高是青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其血浆水平越高,青年女性发生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风险越大;在青年男性中风险尚不显着。
雷雅伦[10](2020)在《高脂饮食诱导Apo E-/-小鼠致AS模型的证候特点及泻心汤的作用和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查阅相关文献,结合中医学与现代医学,简述慢性炎症在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中的重要作用,阐明AS内生热毒病机,明确肠道菌群、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s,TLRs)激活与AS发生发展的重要联系,搜索清热解毒治法代表方泻心汤的现代药理作用、临床和实验研究,探索以泻心汤为代表的清热解毒法防治AS的作用及其机制,并分析高脂饮食诱导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Apo E-/-)小鼠AS模型的证候特点,为研究该动物模型的中医证型以及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构建提供理论依据和实验证据,为扩大泻心汤在临床上的应用范围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理论探讨:搜索整理相关文献,梳理慢性炎症、内生热毒病机、肠道菌群、TLRs与AS之间的关系,探讨泻心汤治疗AS的理论基础,分析收集高脂饮食诱导Apo E-/-小鼠AS模型的中医证候特点的理论意义。2.实验研究:运用高脂饮食喂养Apo E-/-小鼠导致AS模型,观察泻心汤对AS的作用,从肠道菌群、肝脏中TLRs介导的炎症反应两方面探索泻心汤治疗AS的作用机制,并对该动物模型的中医证候特点进行分析。结果1.模型组小鼠大便与正常组相比形状明显变小,质地变硬,同一时间排便次数显着减少,体重明显增加(P<0.05),饮水量显着增多(P<0.01);泻心汤给药组小鼠体重和饮水量与正常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体重与模型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饮水量显着减少(P<0.01)。各组小鼠饮食摄入量无明显差异。2.模型组小鼠空腹血糖水平和血浆TG、TC、LDL-C水平显着升高(P<0.01);泻心汤给药组空腹血糖与模型组相比显着下降(P<0.01),TC、LDL-C水平明显降低(P<0.05),TG与模型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3.主动脉H&E染色病理切片可见,模型组小鼠主动脉内壁有明显的粥样斑块,斑块中可见大量泡沫细胞聚集,斑块处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血管内-中膜明显变厚;泻心汤给药组斑块较小,斑块中的泡沫细胞较少,斑块处内-中膜厚度和模型组相比较薄。4.肠道菌群β多样性分析可见,各组小鼠菌群OUT聚类出现明显区分。菌群丰度分析显示,在门水平上,模型组小鼠厚壁菌门(Firmicutes)、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相对丰度升高;泻心汤给药组与模型组相比放线菌门丰度下调;在科水平上,模型组毛螺菌科(Lachnospiraceae)、丹毒丝菌科(Erysipelotrichaceae)和红蝽菌科(Coriobacteriaceae)相对丰度增加,瘤胃菌科(Ruminococcaceae)和疣微菌科(Verrucomicrobia)丰度降低;泻心汤给药组与模型组相比丹毒丝菌科和红蝽菌科丰度下降,瘤胃菌科丰度上升。5.RT-PCR结果显示模型组小鼠肝脏TLR4和IL-1βm RNA水平显着性升高(P<0.01),IL-12明显升高(P<0.05),TLR2 m RNA水平无统计学意义;泻心汤给药组与模型组相比TLR4 m RNA水平显着性降低(P<0.01),IL-12水平明显降低(P<0.05),IL-1β和TLR2 m RNA水平无统计学意义。200×肝脏H&E染色病理切片可见,模型组肝组织有炎性细胞浸润;泻心汤给药组未见明显炎性细胞聚集;400×肝脏H&E切片可见,模型组肝细胞变大,胞质疏松,胞质中可见大量红色小颗粒;泻心汤给药组肝细胞中红色小颗粒减少。6.相关性分析显示,Ruminiclostridium_9与肝脏中TLR2、TLR4、IL-1β、IL-12 m RNA水平呈负相关,Ruminococcaceae_UCG-010与肝脏TLR4、IL-12 m RNA水平呈负相关,Intestinimonas、Coprococcus_1与饮水量和空腹血糖水平呈负相关。TG、TC、LDL-C水平与Prevotellaceae_UCG-001、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Ruminiclostridium_9、拟杆菌属(Bacteroides)、Parabacteroides呈负相关,TG、TC、LDL-C和空腹血糖水平与Eubacterium_coprostanoligenes_group、Ruminiclostridium_9呈负相关,体重与Parabacteroides、乳杆菌属、Prevotellaceae_UCG-001呈正相关,饮食摄入量与脱硫弧菌属(Desulfovibrio)、Coprococcus_1、Intestinimonas呈正相关。结论1.高脂饮食诱导Apo E-/-小鼠AS模型与中医热毒证存在一定的相关性。2.泻心汤通过缩小斑块面积,减少斑块中泡沫细胞,改善动脉内-中膜厚度达到防治AS的作用。3.泻心汤防治AS的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肠道菌群紊乱有关。4.泻心汤改善AS斑块的机制可能与降低AS小鼠肝脏中炎症因子表达水平,缓解肝组织炎性细胞浸润和肝细胞水肿,减轻肝脏炎症反应有关。5.泻心汤改善肝脏炎症反应可能与调节肠道菌群有关。6.泻心汤改善AS小鼠饮水量和糖脂代谢异常的机制可能与调节肠道菌群有关。
二、心脑血管疾病和糖尿病患者脂质及载脂蛋白水平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心脑血管疾病和糖尿病患者脂质及载脂蛋白水平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楂曲降脂方治疗高脂血症痰瘀互结证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引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研究内容 |
1.2 诊断标准 |
1.2.1 高脂血症西医诊断标准 |
1.2.2 中医诊断标准 |
1.2.3 中医症候积分标准 |
1.2.4 中医症候疗效判定标准 |
1.3 纳入、排除标准 |
1.3.1 纳入标准 |
1.3.2 排除标准 |
1.3.3 脱落标准 |
1.4 研究方法 |
1.4.1 研究设计 |
1.4.2 观察指标 |
1.4.3 异常情况的处理 |
1.4.4 统计分析方法 |
2 结果 |
2.1 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
2.2 疗效比较 |
2.2.1 血脂比较 |
2.2.2 血栓风险评估比较 |
2.2.3 血清炎症因子比较 |
2.2.4 两组中医症候积分、中医症候改善率比较 |
2.2.5 彩超检查,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颈动脉斑块积分比较 |
2.3 安全性比较及不良事件分析 |
3 讨论与分析 |
3.1 立论依据 |
3.2 组方分析 |
3.3 现代药理研究 |
3.4 疗效分析 |
3.4.1 楂曲降脂方组改善血脂水平疗效分析 |
3.4.2 楂曲降脂方对血栓风险的影响 |
3.4.3 楂曲降脂方对炎症因子的影响 |
3.4.4 楂曲降脂方对中医症候积分的影响 |
3.4.5 楂曲降脂方对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斑块积分的影响 |
3.4.6 楂曲降脂方安全性及不良事件分析 |
4 结论 |
5 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现代医学与祖国医学对高脂血症的研究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2)从痰湿论治脂代谢异常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1 临床资料 |
2 诊断标准 |
2.1 西医诊断标准 |
2.2 中医诊断标准 |
2.3 病例选择 |
3 治疗方案 |
4 观察指标 |
5 统计方法 |
6 结果与分析 |
6.1 一般情况分析 |
6.2 血脂异常的类型比较 |
6.3 治疗前血脂情况比较 |
6.4 治疗前中医症状积分比较 |
6.5 治疗前TyG指数比较 |
6.6 治疗前体重、BMI比较 |
6.7 两组腰围比较 |
6.8 治疗后临床疗效分析 |
6.9 安全性评价 |
讨论 |
1 西医对血脂异常的认识 |
1.1 血脂异常流行病学 |
1.2 血脂异常的认识 |
1.3 血脂异常的分类 |
1.4 血脂异常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
1.5 血脂异常的危害 |
1.6 血脂异常的西医治疗 |
2 中医对血脂异常的认识 |
2.1 血脂异常的病名 |
2.2 血脂异常的病因病机 |
3 从痰湿论治血脂异常的依据及选方 |
4 现代药理学研究 |
5 结论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综述 脂代谢异常中医治疗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2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3)冠心病痰浊证患者体内糖基化终末产物及其受体表达水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糖基化终末产物及其受体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冠心病痰浊证与糖代谢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实验一 冠心病患者血清AGEs、RAGE水平及外周血单核细胞RAGE mRNA、FoxO1mRNA表达水平研究 |
一、资料与方法 |
二、结果 |
实验二 冠心病患者血清MDA、SOD、GSH-Px水平研究 |
一、资料与方法 |
二、结果 |
实验三 冠心病痰浊证患者血清AGEs、RAGE水平及外周血单核细胞RAGE mRNA、FoxO1 mRNA表达水平研究 |
一、资料与方法 |
二、结果 |
实验四 冠心病痰浊证患者血清MDA、SOD、GSH-Px水平研究 |
一、资料与方法 |
二、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代谢综合征并发症回顾性研究及柴芪汤调控代谢综合征肠道菌群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代谢综合征的诊疗进展 |
综述二 代谢综合征与肠道菌群关系研究进展 |
综述三 中医对代谢综合征的认识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前言 |
技术路线图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小结与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
前言 |
技术路线图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小结与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结论 |
创新性 |
存在问题及对策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的血脂分布特点及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综述 肝脏疾病与血脂代谢的研究现状 |
2.1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 |
2.1.1 PBC高脂血症的特殊脂质谱 |
2.1.2 PBC高脂血症的处理与治疗 |
2.2 其他常见肝病的血脂水平变化特点及机制 |
2.2.1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
2.2.2 丙型病毒性肝炎 |
2.2.3 乙型病毒性肝炎 |
2.2.4 酒精性肝病 |
2.3 小结与展望 |
第3章 资料与方法 |
3.1 研究资料 |
3.1.1 研究对象 |
3.1.2 纳入标准 |
3.1.3 排除标准 |
3.2 检测方法 |
3.3 研究方法 |
3.4 统计学方法 |
第4章 结果 |
4.1 不同性别及年龄的PBC患者的血脂水平比较 |
4.2 不同肝功能的血脂水平比较 |
4.3 血脂与肝硬化及常见并发症的关系 |
4.4 PBC患者合并心脑血管疾病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5章 讨论 |
5.1 不同年龄、性别的PBC患者血脂分布 |
5.2 不同肝功能的血脂水平分布 |
5.3 血脂水平与肝硬化常见并发症的关系 |
5.4 PBC患者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6)老年冠心病合并慢性便秘患者心率变异性及中医证型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老年冠心病合并慢性便秘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
1 老年冠心病合并慢性便秘概述 |
2 冠心病与慢性便秘之间的关系 |
3 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与冠心病合并慢性便秘 |
4 心率变异性评估自主神经功能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老年冠心病合并慢性便秘的中医研究进展 |
1 中医对冠心病的认识 |
2 中医对慢性便秘的病因病机认识 |
3 中医对冠心病合并慢性便秘的认识 |
4 中医阴阳理论与自主神经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目的 |
1.2 研究对象 |
1.3 评估标准 |
2 方案与内容 |
2.1 临床资料收集 |
2.2 数据录入和统计分析 |
2.3 技术路线图 |
3 研究结果 |
3.1 入组患者临床资料分布 |
3.2 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 |
3.3 合并便秘组便秘情况与临床资料的相关性 |
3.4 合并便秘组中医证素与临床资料的相关性 |
3.5 老年冠心病冠脉严重程度的回归分析 |
3.6 老年冠心病合并慢性便秘的回归分析 |
4 讨论 |
4.1 老年冠心病一般情况分析 |
4.2 老年冠心病中医证侯分布规律 |
4.3 老年冠心病合并慢性便秘的临床特点 |
4.4 合并慢性便秘患者心率变异性分析 |
4.5 老年冠心病合并慢性便秘的中医证候分析 |
4.6 老年冠心病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影响因素 |
4.7 老年冠心病合并慢性便秘的影响因素 |
5 结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老年冠心病合并慢性便秘患者心率变异性及中医证型的临床研究调查问卷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7)2型糖尿病合并脂代谢紊乱患者不同中医证型与甲状腺自身抗体、血尿酸的相关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糖尿病合并脂代谢紊乱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
1.1 病名认识 |
1.2 病因认识 |
1.3 病机认识 |
1.4 辨证分型 |
2 糖尿病合并脂代谢紊乱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
2.1 现代医学对糖尿病合并脂代谢紊乱的认识 |
2.2 糖尿病合并脂代谢紊乱的病理机制 |
2.3 糖尿病合并脂代谢紊乱与甲状腺自身抗体、血尿酸关系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对象 |
2.1 病例来源 |
2.2 诊断标准 |
2.3 纳入标准 |
2.4 排除标准 |
3 临床资料收集 |
3.1 一般资料收集 |
3.2 实验室指标 |
4 统计学处理 |
5 统计结果 |
5.1 一般资料 |
5.2 中医证型分布 |
5.3 各中医证型间一般资料比较 |
5.4 各中医证型间相关生化指标比较 |
5.5 不同中医证型与生化指标的Logistic回归 |
第三部分 分析与讨论 |
1. T2DM合并脂代谢紊乱的中医证型分布 |
2. T2DM合并脂代谢紊乱的中医证型分布与一般情况的关系 |
2.1 中医证型分布与年龄的关系 |
2.2 中医证型分布与病程的关系 |
2.3 中医证型分布与性别的关系 |
2.4 中医证型分布与BMI的关系 |
3. T2DM合并脂代谢紊乱的中医证型分布与生化指标的关系 |
3.1 中医证型分布与糖代谢指标的关系 |
3.2 中医证型分布与脂代谢指标的关系 |
3.3 中医证型分布与TgAb、TPOAb的关系 |
3.4 中医证型分布与SUA的关系 |
4.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英文缩略词表 |
附录二: 临床调查表 |
附录三: 症状观察表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8)APLP2基因变异体参与胆固醇代谢的分子机制及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新疆地区人群胆固醇代谢相关基因APLP2 新突变位点的筛查及甲基化水平检测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试剂、耗材和仪器设备 |
1.3 实验方法 |
1.4 质量控制 |
1.5 统计学方法 |
1.6 技术路线图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二部分 APLP2 基因新变异体参与胆固醇代谢的分子机制及功能研究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试剂耗材及仪器设备 |
1.3 实验方法 |
1.4 技术路线图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部分 胆固醇代谢相关基因APLP2 与血脂异常的关联性研究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实验方法 |
1.3 质量控制 |
1.4 统计学分析 |
1.5 技术路线图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APLP2在胆固醇代谢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个人简历 |
新疆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
(9)血Lp(a)、Hcy、UA水平与青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1.研究对象 |
1.1 来源与分组 |
1.2 病例组纳入标准 |
1.3 病例组排除标准 |
1.4 对照组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 |
2.研究方法 |
2.1 一般临床资料收集 |
2.2 实验室资料收集 |
2.3 影像学资料收集 |
3.质量控制 |
3.1 选择偏倚 |
3.2 信息偏倚 |
3.3 对资料分析的质量控制 |
4.统计方法 |
5.技术路线图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脂蛋白a与缺血性卒中相关性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导师评阅表 |
(10)高脂饮食诱导Apo E-/-小鼠致AS模型的证候特点及泻心汤的作用和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AS慢性炎症机制 |
1.1 AS简介 |
1.2 AS炎症假说的提出及其主要内容 |
2.AS内生热毒病机 |
2.1 内生热毒的提出及含义 |
2.1.1 “毒”的含义 |
2.1.2 内生热毒的含义 |
2.2 内生热毒的现代医学内涵 |
2.3 AS内生热毒病机 |
2.3.1 内生热毒产生的机制 |
2.3.2 AS内生热毒病机 |
3.肠道菌群失调与AS |
3.1 肠道菌群失调与慢性炎症反应 |
3.2 肠道菌群失调导致的慢性炎症反应与AS |
3.3 肠道菌群失调通过肠-肝轴影响系统性炎症反应 |
4.Toll样受体激活导致的炎症反应与AS |
5.清热解毒法在AS中的运用 |
6.泻心汤干预AS的研究 |
6.1 泻心汤方药组成 |
6.2 泻心汤方义分析 |
6.3 泻心汤用药分析 |
6.4 泻心汤治疗AS的现代研究 |
6.4.1 临床观察研究 |
6.4.2 实验机制研究 |
7.高脂饮食诱导Apo E~(-/-)小鼠AS模型的研究 |
7.1 高脂饮食诱导Apo E~(-/-)小鼠AS模型的特点及优势 |
7.2 高脂饮食诱导Apo E~(-/-)小鼠AS模型的证候特点研究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1.实验材料 |
1.1 主要药物和试剂 |
1.2 主要试剂 |
1.3 主要仪器 |
1.4 实验动物 |
2.实验方法 |
2.1 实验动物的分组、造模和给药 |
2.2 实验动物取材 |
2.3 血浆血脂水平测定 |
2.4 肝脏组织RNA的提取和RT-PCR检测 |
2.5 主动脉与肝脏苏木素伊红染色病理切片的制备 |
2.6 结肠内容物16S rDNA基因测序与分析 |
3.统计学分析 |
4.实验结果 |
4.1 小鼠大便形态学观察 |
4.2 泻心汤对小鼠体重的影响 |
4.3 泻心汤对小鼠饮食饮水摄入量的影响 |
4.4 泻心汤对小鼠空腹血糖的作用 |
4.5 泻心汤对小鼠脏器指数的影响 |
4.6 泻心汤对小鼠血脂水平的作用 |
4.7 泻心汤对小鼠主动脉斑块的影响 |
4.8 泻心汤对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 |
4.9 泻心汤对小鼠肝脏炎症相关m RNA的影响 |
4.10 泻心汤对小鼠肝脏的影响 |
4.11 相关性分析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综述 动脉粥样硬化的中医学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四、心脑血管疾病和糖尿病患者脂质及载脂蛋白水平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楂曲降脂方治疗高脂血症痰瘀互结证的临床观察[D]. 李晓小. 三峡大学, 2021(01)
- [2]从痰湿论治脂代谢异常临床研究[D]. 周萍.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9)
- [3]冠心病痰浊证患者体内糖基化终末产物及其受体表达水平研究[D]. 杨一格.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4]代谢综合征并发症回顾性研究及柴芪汤调控代谢综合征肠道菌群机制研究[D]. 彭龙.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的血脂分布特点及临床意义[D]. 冯丽娜. 吉林大学, 2021(01)
- [6]老年冠心病合并慢性便秘患者心率变异性及中医证型的临床研究[D]. 李瑞菡.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7]2型糖尿病合并脂代谢紊乱患者不同中医证型与甲状腺自身抗体、血尿酸的相关性[D]. 李睿.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8]APLP2基因变异体参与胆固醇代谢的分子机制及功能研究[D]. 贾林·阿布扎力汗. 新疆医科大学, 2021(08)
- [9]血Lp(a)、Hcy、UA水平与青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关系的研究[D]. 匡俊鑫. 新疆医科大学, 2021(09)
- [10]高脂饮食诱导Apo E-/-小鼠致AS模型的证候特点及泻心汤的作用和机制研究[D]. 雷雅伦.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