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家计委:铁路运价不是公益性价格(论文文献综述)
何旭[1](2010)在《政企合一背景下我国铁路融资难题分析及政策建议》文中研究表明自2003年铁道部提出铁路跨越式发展思路以来,我国铁路建设开始逐步加速,2008年经调整的《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再次提高了我国铁路建设的目标,大规模铁路建设全面展开。大规模铁路建设对铁路融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仅依靠中央投资远不能满足铁路建设的需求。在当前铁路系统政企合一的管理体制下,铁路建设吸引外部权益资金受到诸多限制,只能依靠大量债务融资满足不断增加的铁路建设投资需求。铁道部资产负债率连年大幅增加,强大的还本付息压力影响到铁路事业的良性发展。如何在政企合一的背景下,吸引外部权益资金参与铁路建设,进而缓解铁道部不断增长的债务压力已经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铁路融资难题。本文首先介绍了铁路系统政企合一的管理体制这一大背景,继而提出上述融资难题。经过分析,得出铁路融资难题的具体成因是:严格的运价管制,公益性铁路与经营性铁路混乱不分,铁路建设的外部经济特性以及铁道部在统一调度与运输收入分配上的权利。接下来本文通过借鉴美国、日本、欧盟各国的铁路融资模式,得到启示:大量依靠债务融资建设铁路的模式不能持久,必须加大政府投资力度,有效吸引外部权益投资者,才能保障铁路事业的良性发展。最后本文提出了解决我国当前铁路融资难题的政策建议:通过增加内部权益资金筹集渠道和明确政府投资方向,加大政府对铁路建设的投资力度;通过放松运价管制,在调度、收入分配等方面的公平待遇吸引外部权益投资者参与投资建路;继续加大力度吸引地方政府与受益企业的投资;选取资产边界相对清晰、盈利较好的铁路资产,加快上市融资工作。
邢如其[2](2008)在《铁路运输效率和效益关系研究——一个效率和效益关系的悖论》文中指出2006年中国铁路以占世界铁路6%的营业里程完成了世界铁路1/4的运输量,实现了旅客周转量、货物发送量、换算周转量、铁路运输密度四个"世界第一",而我国铁路运输效益却相对较低,这是一个高效率低效益的悖论。通过和国外铁路运输效率和效益的比较,产生悖论的原因主要是铁路运价、公益性运输等外部因素和铁路企业经营管理存在不足所使然。如果将U (悖论)定义为效率和效益背离的程度,U(悖论)就是运价、公益性运输等变量的函数。解决悖论就是寻求使得U(悖论)取得满意解时的铁路运价、公益性运输等变量的"值"。
张建美[3](2008)在《中国铁路改革的竞争法问题研究》文中认为铁路运输业的垄断和放松规制问题并不是中国独有的。在世界范围内,在历史上、现今,都在进行着一场以打破铁路行业垄断、推动市场竞争自由化为目的的规制改革运动。在我国,继电信、电力等产业之后,铁路成为改革的又一大焦点。铁路行业政企不分的经营管理体制、投资主体单一且缺乏投资风险约束的投资体制以及严格的市场准入、价格管制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铁路运输增长难以适应国民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甚至形成制约经济增长的“门槛”。因此,铁路体制改革刻不容缓。铁路运输业作为公认的自然垄断性行业,无论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还是在运营管理方面,一直都受到政府的管制。随着竞争理论的发展,以及在放松管制浪潮的影响下,各国对铁路运输业纷纷进行改革,其根本目的是提高效率。我国铁路行业所面临的市场环境、制度背景以及技术条件的不同,不可能套用与电信、民航同样的改革思路和模式。由于国情的不同,也不可能直接照搬他国的模式,但通过比较与借鉴其他国家铁路改革模式,就可以发现各国改革的共同点,而这些正是我国铁路改革值得借鉴之处。我国铁路改革的法律进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改变政企不分的经营管理体制,明确政府和企业各自的权利和职责。第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让国有铁路企业成为真正能独立自主进行市场竞争的经济实体。第三、发展多元投资,改革铁路投融资体制。第四、市场准入与运价监管体制的变革。最后,在《铁路法》和《反垄断法》的基础上建立完善的铁路立法,推进我国的铁路改革。
孙林,汪红飞,呼和[4](2005)在《铁路春运价格调整的法理辨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对铁路运价法律规范的研究,分析了行政法上意义上的铁路春运涨价行为的性质,认为此种行政行为属于抽象行政行为,不具有可诉性;对铁路春运价格调整的合理性和程序正义以及如何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等问题进行法律分析,对完善铁路客运运价法律管理制度具有参考意义。
韩学锋[5](2004)在《我国铁路运输定价问题研究》文中认为铁路定价是铁路行业乃至全社会都比较敏感的问题,由于铁路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而受到国家特别的重视。中国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因而定价问题更显得重要和复杂。本文主要从企业角度出发,对现行铁路定价问题进行了论述。 中国铁路运价一直实行国家定价制,管理权限高度集中,运价缺乏灵活机制和基于企业的科学依据。由于作为企业的铁路不是制定运价的主体,作为政府的国家却成为运价的决定者,铁路运价成为国家宏观调控的工具,从而忽视了铁路的企业特性,影响了企业的现代经营管理。由于运价不符合市场规律,没有起到市场经济下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现行铁路运价与现代企业市场运作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本文从分析铁路定价现状出发,阐述了目前铁路定价问题的缺陷,即与市场经济相矛盾,与企业经营相矛盾,提出了放松国家管制和建立以铁路为主体的市场定价机制的观点,并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进行了论证。在此基础上,通过阐述定价的一般原理(平均成本定价论、边际成本定价论、负担能力定价论、供求关系定价论)、铁路成本的有效管理(成本理论、成本对象、成本管理体制),以及对定价影响因素、定价原则、定价方法的分析,对完善铁路定价体系进行了全面的论述。
马刚[6](2004)在《提高我国铁路行业竞争力路径分析》文中提出本文针对当前铁路行业竞争力下降的现状,分析了当前铁路行业存在的问题及产生问题的根源,认为加快和深化改革是提高铁路行业竞争力的重要路径。同时对铁路改革涉及的相关问题——如何打破垄断引入竞争、铁路运输企业重组模式、铁路运价政策等运用经济学的原理,借鉴国外铁路改革的经验,进行了综合分析,提出了我国铁路改革应实现的目标、应坚持的原则、改革的具体任务和实施路径。 本文介绍了我国铁路传统的体制基础。对铁路政企合一与大而全的管理体制、中央集权与行政计划的管理模式做了简要介绍,指出了这种体制历史上的适应与现实的冲突。对我国铁路历史上的三次改革,即80年代实行经济责任大包干,90年代探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近几年实行资产经营责任制进行了回顾,总结了取得的成效,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对当前酝酿和探索中的铁路改革方案——“网运分离”和“主辅分离”方案的内容及其走势做了具体的介绍。 本文对我国铁路行业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铁路企业缺乏竞争活力,铁路企业面对市场反映迟缓,服务意识差,服务质量低,铁路运输急剧滑坡。铁路企业市场绩效不佳,铁路企业机构臃肿,劳动生产率低下,粗放经营,低效运作。铁路发展严重滞后,铁路网整体能力不足,主要干线能力十分紧张,部分地区运输能力严重不足,季节性运能紧张的问题严重困扰铁路。 对产生上述问题的根源进行了分析:一是政企不分、垄断经营使铁路企业缺乏竞争活力。我国对铁路运输实行垄断政策,铁路企业实行垄断经营,铁道部政企不分,铁路企业无市场主体地位,致使铁路企业无经营风险,也无内在的动力和压力,造成竞争力下降。二是僵化的运价及收益分配机制阻碍了铁路企业效率的提高。主要体现在运价水平过低,结构失调;“成本加成定价法”对铁路企业缺乏必要的成本控制力,不能满足铁路运输走向市场过程中对降低成本的要求;铁路建设基金价外征收方式不合理,扭曲了运价体系;价外收费过多过杂,运价秩序混乱,直接影响铁路运输在综合运输领域的竞争力;不合理的收益分配机制在客观上打击了先进,保护了落后,导致铁路系统效率的下降。三是相对封闭的投资体制使铁路发展严重滞后。铁路发展滞后的直接原因是投入不足,而投入不足应归结为投资体制不顺,现行铁路投资体制可以概括为投资主体单一、筹资渠道单一、融资方式单一、投资管理方式单一。 根据上面的分析,本文认为:铁路行业提高竞争力的唯一路径就是加快和深化管理体制的改革,铁路改革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己经基本具备。从外部环境上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铁路加快改革,满足全社会日益增长的运输需求;我国基础产业的改革为深化铁路改革提供了借鉴;加入WTO中国铁路对外开放的承诺,要求必须加快改革;世界铁路改革为我国铁路改革提供了多种参照模式。从内部条件上看:铁路的技术条件、经济条件、信息条件、财务制度条件都为铁路改革提供了保证。 铁路改革的突出问题是如何打破垄断、引入竞争,如何选择铁路运输企业的重组模式,如何确定铁路运价政策,本文就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关于打破垄断引入竞争的问题,本文认为:铁路引入内部竞争既是复杂的,又是必要的;私有化不等于打破垄断,重要的在于形成竞争机制,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技术进步对引入竞争具有重要的作用,技术进步是铁路行业引入竞争的重要条件;我国铁路引入内部竞争有三种方式,即放开市场准入引入竞争,以特许经营权公开竞标的方式引入竞争,在有条件的地方积极开展平行线引入竞争;要正确估计外部竞争的作用,虽然仅仅考虑外部竞争是不够的,但也不应低估外部竞争的作用;在引入竞争的同时应加强政府的监督管理,要形成建立在法律基础上的监督管理,政府应提高监督的有效性,政府应致力于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 关于铁路运营模式的问题于,本文认为:当前流行的两种重组模式—“网运分离”模式即纵切方案和“多区域公司”模式即横切方案,各有其优劣之处,如果把两者作为对立的模式进行考虑,则会面临困难的选择。运营模式的选择实质上是收益成本的权衡,为此,本文以竞争程度和交易数量、频率为要素构造了一个两因素模型。通过分析后,本文认为,结合我国运输市场的实际,我国铁路的运营模式可以选择“网运分离十区域公司”的混合模式,同时应有效地解决好“通路权”问题。 关于铁路运价政策的问题,本文分析了铁路的垄断性对运价的影响,认为,放开铁路运价后铁路形成垄断价格的可能性不大,因此不会导致铁路运价的上涨;分析了铁路运价的机理,阐述了运能对运价影响的间接性和不确定性,运量对铁路运价影响的直接性、周期性和双向性,竞争对运价影响的抑制性和不平衡性。认为,铁路运价在不同地区应该是有差别的,铁路运价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铁路运价应有利于充分利用现有的运能,铁路运价应有利于自身参与市场竞争。 本文对铁路改革目标与途径进行了经济学分析。以社会经济福利为
张海[7](2002)在《我国铁路运输企业的运价形成机制及价格策略研究》文中认为本文针对我国铁路运输企业在运价形成机制和价格策略方面存在的政企不分、机制僵化、决策缓慢、运价管理体制与市场经济现实不相适应、营销价格策略缺乏整体观念、运输企业的公共属性与企业属性如何有机结合等问题,从我国铁路运输企业实际出发,借鉴国内外改革先进经验,对我国铁路运价形成机制和价格策略改革的目标、措施、步骤进行了理论上的探讨,在对问题作定性和定量两方面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对策建议。 第一,通过对价格形成机制、企业定价战略与战术研究两方面内涵、特征的论述,为铁路运价形成机制和价格策略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第二,借鉴国内外多种运输方式在运价形成机制和价格策略上改革的经验教训,为铁路运输企业的价格形成机制及运价策略研究提供横向的决策参考。 第三,对铁路运价形成机制现状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指出铁路现阶段运价形成机制改革的必要性。通过对铁路运输企业发展不同时期的供求关系和运价演变的分析,提出铁路运价形成机制的改革对策建议。 第四,对价格策略在铁路市场营销中的作用、原则、目标进行了分析,指出铁路在实施价格策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全面、系统的价格策略方法。
李轶男[8](2001)在《垄断、竞争与管制:中国铁路体制改革》文中认为
李轶男[9](2001)在《垄断、竞争与管制:中国铁路改革》文中认为西方产业组织理论中的 SCP基本框架对中国铁路行业的市场结构、企业行为和经济绩效进行实证分析很有效。中国铁路行业相当高的行业集中度、规模经济性以及进入退出障碍表明中国铁路行业是一个高度垄断的产业 ;其政企合一、运输质量低下、运价不合理等行为弊端亟待解决。从主要技术指标和经济效益指标来看 ,中国铁路改革空间很大 ,兼顾竞争与管制 ,从政企分离 ,非自然垄断与自然垄断业务相分离的原则出发 ,网运分离是中国铁路运输管理体制改革的必然选择。
二、国家计委:铁路运价不是公益性价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家计委:铁路运价不是公益性价格(论文提纲范文)
(1)政企合一背景下我国铁路融资难题分析及政策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选题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关于铁路系统政企合一的研究 |
二、关于铁路融资的研究 |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内容 |
第四节 理论创新 |
第二章 我国铁路系统政企合一背景概述 |
第一节 政企合一概述 |
一、政企合一概念 |
二、政企合一的弊端 |
三、我国各行业政企分开改革 |
第二节 铁路系统政企分开进程 |
第三节 铁路系统政企合一的管理体制短期内仍将持续 |
一、铁道部政企合一管理体制概述 |
二、政企合一现状短期内难以改变 |
三、铁路融资问题要考虑政企合一背景 |
第三章 政企合一背景下铁路融资现状及面临难题 |
第一节 我国铁路融资模式演进 |
第二节 我国铁路发展与投融资现状 |
一、我国铁路发展现状 |
二、近年我国铁路投资情况 |
三、我国铁路融资现状 |
第三节 我国铁路建设高速发展下的融资难题 |
一、我国铁路建设投资规模将会继续加大 |
二、铁路融资面临难题 |
第四章 我国铁路融资难题成因分析 |
第一节 严格的运价管制和低运价政策 |
一、严格的运价管制和低运价政策导致铁路运营利润微薄 |
二、运价管制带有政府公益性职能 |
三、严格的运价管制和低运价政策阻碍铁路融资 |
第二节 公益性铁路与经营性铁路混乱不分 |
一、公益性铁路与经营性铁路的划分 |
二、我国公益性铁路与经营性铁路混乱不分的状况 |
三、公益性铁路与经营性铁路混乱不分制约了外部投资者的投资 |
第三节 铁路建设的外部经济特征 |
一、外部经济的概念 |
二、铁路建设具有"生产的外部经济"特性 |
三、铁路外部经济难以有效补偿增加了铁路融资负担 |
第四节 铁道部的统一调度指挥权和收入分配权 |
一、铁道部统一调度指挥权 |
二、铁道部收入分配权 |
三、外部投资者难以获得公平待遇 |
第五章 国外铁路融资模式借鉴 |
第一节 美国铁路融资模式 |
第二节 欧盟铁路融资模式 |
第三节 日本铁路融资模式 |
第四节 国外铁路融资模式的启示 |
第六章 政企合一背景下化解铁路融资难题政策建议 |
第一节 加大政府对铁路建设的投资力度 |
一、明确政府投资方向 |
二、拓宽内部权益资金筹集渠道 |
第二节 放松运价管制吸引社会资本 |
一、转变铁路运价以公益性为重的观念 |
二、给予铁路运营者一定的价格自主权 |
三、对政策性运输进行补偿 |
第三节 在投资、运营、分配阶段给予外部投资者公平待遇 |
一、投资阶段区分经营性铁路投资和公益性铁路投资 |
二、运营阶段成立统一调度中心 |
三、分配阶段避免合资铁路对国有铁路的转移支付 |
第四节 加大受益地方政府及受益企业的投资力度 |
一、地方政府及相关企业参与建路符合其自身利益 |
二、目前我国合资铁路的建设状况 |
三、继续大力吸引地方政府和相关企业参与建设合资铁路 |
第五节 加快优质铁路资产上市融资工作 |
一、目前我国上市铁路公司概况 |
二、继续选择资产边界相对清晰的铁路上市融资 |
参考文献 |
后记 |
(3)中国铁路改革的竞争法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2章 铁路行业的性质及其规制理论的发展 |
2.1 铁路行业的性质 |
2.1.1 铁路行业的自然垄断性与可竞争性 |
2.1.2 铁路的公益性与商业性 |
2.2 铁路行业规制理论的发展 |
2.2.1 传统规制理论的内容及政策 |
2.2.2 现代规制理论的内容及政策 |
2.3 重新定位铁路行业的经济属性 |
第3章 欧盟铁路体制改革的实践对我国的启示 |
3.1 欧盟改革模式 |
3.1.1 欧盟铁路的改革动因 |
3.1.2 欧盟铁路改革的步伐和模式 |
3.2 对欧盟铁路改革模式的分析 |
3.3 欧盟铁路改革模式对我国铁路体制改革的借鉴意义 |
第4章 我国铁路体制存在的问题及改革进程 |
4.1 我国现行铁路体制存在的主要竞争法问题 |
4.1.1 铁路经营管理中政企职能不分 |
4.1.2 客、货运输经营中的滥用市场优势地位 |
4.1.3 客、货运输经营中的垄断价格机制 |
4.1.4 市场准入壁垒高 |
4.1.5 缺少多元的投资竞争经营主体 |
4.1.6 铁路行业现行法律制度的缺陷 |
4.2 我国铁路体制改革的法律进程 |
4.2.1 改革现行的监管体制 |
4.2.2 铁路企业的改革目标:公司制 |
4.2.3 改革铁路投融资体制——发展多元投资 |
4.2.4 完善市场准入和运价监管体制 |
4.2.5 加快铁路立法全面完善铁路法律体系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我国铁路运输定价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铁路运输定价现状分析 |
第一节 铁路僵化的运价政策与市场经济体系相矛盾 |
第二节 政策性运输价格与企业经营 |
第三节 复杂的运价计费系统使铁路缺乏市场竞争力 |
第二章 对放松国家管制的分析 |
第一节 对铁路垄断性的分析 |
第二节 对国家管制的实践分析 |
第三章 建立以铁路为主体的市场定价机制 |
第一节 铁路应该拥有定价权 |
第二节 建立宏观调控机制引导铁路经营 |
第三节 发挥社会监督的作用 |
第四章 建立有效的铁路成本管理 |
第一节 关于铁路运输成本理论的问题 |
第二节 关于铁路运输成本对象的问题 |
第三节 关于成本管理体制的问题 |
第五章 铁路运价制定的一般原理 |
第一节 平均成本定价论 |
第二节 边际成本定价论 |
第三节 负担能力定价论 |
第四节 供求关系定价论 |
第六章 完善铁路运价体系 |
第一节 定价目标和定价原则 |
第二节 定价影响因素分析 |
第三节 定价策略和方法 |
第四节 理顺运价体系、简化运价结构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提高我国铁路行业竞争力路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第一章 我国铁路体制改革的历史回顾 |
第一节 我国铁路传统的体制基础 |
第二节 我国铁路改革的三次尝试 |
第三节 难以出台的铁路改革方案 |
第二章 我国铁路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
第一节 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 铁路企业缺乏竞争活力 |
二、 铁路企业市场绩效不佳 |
三、 铁路发展严重滞后 |
第二节 产生问题的根源 |
一、 垄断的经营体制 |
二、 僵化的运价及收益分配机制 |
三、 相对封闭的投资体制 |
第三节 铁路改革势在必行 |
一、 外部环境 |
二、 内部条件 |
第三章 铁路体制改革中若干问题的分析 |
第一节 关于引入竞争机制 |
一、 铁路引入竞争的复杂性 |
二、 私有化不等于打破垄断 |
三、 技术进步的重要作用 |
四、 促进铁路有效竞争的方式 |
五、 我国铁路引入内部竞争的主要方式和设想 |
六、 正确估计部竞争的作用 |
七、 加强政府的监督管理 |
第二节 关于铁路运营模式的选择 |
一、 流行的两种主要方案 |
二、 一个两因素的分析模型 |
三、 第三种选择:网运分离+区域公司 |
第三节 关于铁路运价的政策 |
一、 如何看待铁路的“垄断性”对运价的影响 |
二、 铁路运价的机理分析 |
三、 确定铁路运价的主要原则 |
第四章 铁路体制改革的目标与途径 |
第一节 铁路改革目标与途径的经济学分析 |
一、 铁路运输产品消费者的经济福利分析 |
二、 铁路运输产品供给者的经济福利分析 |
三、 增大经济福利的铁路改革目标与手段 |
第二节 对铁路体制改革的几点建议 |
一、 铁路改革应确定的目标 |
二、 铁路改革应坚持的原则 |
三、 铁路改革的主要任务 |
四、 铁路改革的路径选择 |
结论 |
参考文献 |
(7)我国铁路运输企业的运价形成机制及价格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绪论 |
第一章 运价形成机制及企业定价策略的概念和理论基础 |
§1 运价形成机制的分析 |
1.1 运价形成机制的概念 |
1.2 运价形成机制的理论基础 |
§2 企业定价策略的分析 |
2.1 企业战略性定价的概念和方法 |
2.2 企业战术性定价的概念和方法 |
2.3 服务产品的定价策略 |
第二章 公路、民航的运价形成机制及价格策略研究 |
§1 公路的运价形成机制及价格策略研究 |
1.1 现行公路客运价格形成机制存在的问题 |
1.2 公路客运价格形成机制的发展趋势分析 |
1.3 公路的价格策略 |
§2 民航运价形成机制及价格策略研究 |
2.1 民航客运价格形成的历史过程 |
2.2 民航的运价形成机制分析 |
2.3 民航运价形成机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
2.4 民航的价格策略 |
§3 公路、民航运价形成机制及价格策略对铁路的借鉴意义 |
3.1 公路、民航运价形成机制改革对铁路的借鉴意义 |
3.2 竞争对手价格策略与铁路的对比分析 |
第三章 国外铁路运输企业的价格策略分析 |
§1 德国铁路的价格策略 |
§2 英国铁路的价格策略 |
§3 东日本铁道公司(JR)的价格策略 |
§4 美国铁路货运价格策略 |
§5 国外铁路价格策略与我国铁路的比较分析 |
第四章 铁路运价形成机制的现状分析和对策建议 |
§1 铁路运价形成机制的现状分析 |
1.1 铁路运价形成机制改革的必要性论述 |
1.2 铁路运价形成机制市场化的理论依据 |
§2 铁路运价形成机制改革的措施和建议 |
2.1 运价形成机制模式的内涵及类型 |
2.2 我国铁路运价形成机制改革的措施建议 |
§3 铁路运价形成机制改革的若干重要问题研究 |
3.1 铁路运价形成机制与铁路运输体制改革的关系 |
3.2 铁路运价形成机制与资源配置的关系 |
3.3 铁路运价形成机制改革与铁路建设基金的关系 |
第五章 我国铁路运输企业的价格策略研究 |
§1 铁路运输的需求价格弹性分析 |
1.1 铁路与公路、民航运价的现状比较 |
1.2 铁路运输的需求价格弹性分析 |
§2 铁路客车全面提速后定价模型研究 |
2.1 中等行程客运市场的定价模型研究 |
2.2 长途客运的价格决策 |
2.3 几点说明 |
§3 铁路运输企业的价格策略研究 |
3.1 价格策略在铁路运输市场营销中的地位和作用 |
3.2 制定铁路运价策略的原则 |
3.3 制定铁路运价的目标 |
3.4 铁路在实施价格策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3.5 铁路运价的基本策略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8)垄断、竞争与管制:中国铁路体制改革(论文提纲范文)
一、相关的主要理论 |
1.自然垄断的经济特征 |
2.可竞争市场理论 |
二、对中国铁路行业市场结构的实证分析 |
1.基本市场结构划分与度量 |
2.对中国铁路行业市场结构的度量 |
(1) 市场集中度。 |
(2) 规模经济性。 |
(3) 进入障碍和退出障碍。 |
三、中国铁路行业企业行为和经济绩效的实证分析 |
1.中国铁路行业企业行为特征分析 |
(1) 管理体制上政企合一。 |
(2) 运输能力不足导致运输质量低下。 |
(3) 铁路运价不合理。 |
2.中国铁路行业经济绩效分析 |
(1) 中国铁路行业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分析。 |
(2) 中国铁路行业经济效益指标分析。中国铁路行业经济效益指标, 见表4。 |
四、竞争与管制:中国铁路 运输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 |
1.铁路运输管理体制的基本思路 |
(1) 政企分离。 |
(2) 区分自然垄断和非自然垄断业务。 |
(3) 明确政府、企业和管制机构三者之间的关系。 |
2.网运分离是铁路运输管理体制改革的必然选择 |
(9)垄断、竞争与管制:中国铁路改革(论文提纲范文)
一、对中国铁路行业市场结构的实证分析 |
1.基本市场结构划分与度量 |
2.对中国铁路行业市场结构的度量 |
(1) 市场集中度 |
(2) 规模经济性 |
(3) 进入障碍和退出障碍 |
二、中国铁路行业企业行为和经济绩效的实证分析 |
1.中国铁路行业企业行为特征分析 |
(1) 管理体制上政企合一 |
(2) 运输能力不足, 导致运输质量低下 |
(3) 铁路运价不合理 |
2.中国铁路行业经济绩效分析 |
(1) 中国铁路行业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分析 |
(2) 中国铁路行业经济效益指标分析 |
三、竞争与管制:中国铁路运输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 |
1.铁路运输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 |
(1) 政企分离 |
(2) 区分自然垄断和非自然垄断业务 |
(3) 明确政府、企业和管制机构三者之间的关系 |
2.网运分离是铁路运输管理体制改革的必然选择 |
(1) 能够真正实现政企分开 |
(2) 能够使客货运输企业真正转换机制 |
(3) 能够引入竞争机制 |
四、国家计委:铁路运价不是公益性价格(论文参考文献)
- [1]政企合一背景下我国铁路融资难题分析及政策建议[D]. 何旭.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 2010(03)
- [2]铁路运输效率和效益关系研究——一个效率和效益关系的悖论[A]. 邢如其. 2007年度中国总会计师优秀论文选, 2008
- [3]中国铁路改革的竞争法问题研究[D]. 张建美. 湖南大学, 2008(12)
- [4]铁路春运价格调整的法理辨析[J]. 孙林,汪红飞,呼和. 铁道经济研究, 2005(02)
- [5]我国铁路运输定价问题研究[D]. 韩学锋. 河北大学, 2004(08)
- [6]提高我国铁路行业竞争力路径分析[D]. 马刚.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04(03)
- [7]我国铁路运输企业的运价形成机制及价格策略研究[D]. 张海. 西南交通大学, 2002(02)
- [8]垄断、竞争与管制:中国铁路体制改革[J]. 李轶男. 经济评论, 2001(05)
- [9]垄断、竞争与管制:中国铁路改革[J]. 李轶男. 经济问题, 20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