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针刺手三阴经穴治疗脑卒中后偏瘫上肢拘挛的疗效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丁玲[1](2021)在《平衡阴阳针刺疗法治疗脑卒中后手指拘挛的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通过比较平衡阴阳针刺法与常规针刺法对脑卒中后手指拘挛的临床疗效差异,探讨平衡阴阳针刺法在治疗脑卒中后手指拘挛的优势,以期在临床上为脑卒中后手指拘挛的治疗提供更优方案。内容与方法:纳入符合脑卒中后手指拘挛的诊断标准、纳入标准,经排除标准筛选脑卒中后手指拘挛的住院患者共60例,将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予规范化内科治疗+醒脑开窍基础治疗+平衡阴阳针刺治疗的为试验组,予规范化内科治疗+醒脑开窍基础治疗+常规针刺治疗为对照组,两组均予针刺治疗1次/日,留针30min/次,6次/周,治疗4周;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分别对患者进行改良MAS量表、FMA量表(手功能)及手功能分级量表、改良MBI量表的评分,收集数据并统计分析,评价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手指拘挛缓解程度及日常生活改善情况,比较两种疗法的临床有效性差异。结果:1.一般资料治疗前对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卒中类型、病手、MAS痉挛程度评分、FMA手功能评分、手功能分级量表、MBI指数评分等基线资料进行组间比较,结果均为P>0.05,说明两组间具有可比性。2.临床总有效率治疗4周后,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0.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67%。试验组临床疗效与观察组比较差异显着(P<0.05)。组内比较:治疗后两组在改良MAS量表、FMA量表(手功能)、手功能分级量表及改良MBI量表方面的评分与治疗前自身相比较,均有显着改善(P<0.05);组间比较,治疗后试验组在改良MAS量表、FMA量表(手功能)、手功能分级量表及改良MBI量表方面的评分改善程度较观察组明显(P<0.05)。结论:平衡阴阳针刺疗法与常规针刺疗法在治疗脑卒中后手指拘挛均有一定临床疗效。平衡阴阳针刺疗法在改善脑卒中后手指拘挛患者的手功能上明显优于常规针刺疗法,值得临床推广。
刘路迪[2](2021)在《针刺拮抗肌结合康复运动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针刺拮抗肌对于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针刺拮抗肌结合康复运动与康复运动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的疗效差异,寻找一种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更简便、更优效的疗法。也通过本试验对表面肌电图(s EMG)测定脑卒中后上肢的痉挛进行更细致的探讨,争取为今后高质量、有影响力的临床研究奠定基础。方法:本研究根据纳入、排除标准,选择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共60例。按数字随机表法分两组,每组各30例,两组皆予内科常规治疗。对照组采用康复运动,时间为25min/次。治疗组予以康复运动外,加用针刺拮抗肌治疗,取以改善屈肌痉挛的穴位为主,主要穴位选取患侧肩髃、天井、曲池、外关、合谷,针刺治疗时间为30min/次,两组治疗均每日1次,5天为一个疗程,疗程间隔两天,共治疗3个疗程。治疗前后均采用主观的改良MAS量表,BI指数、简式FMA运动功能评分进行疗效评定。此外采用表面肌电图(s EMG)测定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的均方根值(RMS)作为客观指标加以评定。结果:1.基线资料:治疗前两组的年龄、性别、病程、病因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两组基线资料具有可比性。2.MAS、FMA评分和BI指数:两组治疗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组内、组间治疗后对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3.s EMG测评:两组患者在治疗前肱二、三头肌RMS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治疗后肱二、三头肌组内和组间对比,RMS值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4.临床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3.3%,两者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针刺拮抗肌能够有效的缓解脑卒中后上肢痉挛,且针刺拮抗肌结合康复运动在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改善上肢运动功能方面优于单纯的康复运动。
宋胜男[3](2021)在《“养血舒筋”针刺法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手拘挛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对“养血舒筋”针刺法与常规针刺法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手拘挛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探讨两种治疗方法的疗效差异。此外,探讨分析“养血舒筋”针刺法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手拘挛的作用机理,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以期为临床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手拘挛提供一种新的治疗思路。方法:根据纳入标准收入64例缺血性脑卒中后手拘挛患者,并对其随机分组,每组32例。两组患者各接受为期两周的治疗,每周一到周六实施治疗,周日休息。对照组选用“十三五”教材《针灸治疗学》中中风病伴有患侧肢体拘挛、手指不伸的选穴进行治疗,即患侧水沟、内关、三阴交、极泉、尺泽、委中、曲泽、大陵、腕骨。治疗组采用“养血舒筋”针刺法,即双侧足三里、太溪、太冲、阳陵泉、锥体交叉区及患侧外关、上八邪毫针针刺,1次/日,每周治疗6次;十宣穴(患侧)一次性采血针点刺放血,每周一、三、五各放血一次。两周治疗完毕后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价。本研究通过改良Ashworth痉挛评定量表(MAS)评估患者手部肌张力情况;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量表(FMA)中手部分评定患者手部运动功能;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MBI)评定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所得数据采用25.0版本的SPSS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分析结果均以P<0.05代表有统计学意义,P<0.01代表有显着性差异。结果:1.基线资料分析:通过对两组治疗前性别、年龄、病程、常见基础病患病情况、MAS评级、简化FMA手运动功能部分评分、MBI总评分、MBI各子项评分进行比较,结果显示两组数据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即P>0.05,具有可比性。2.MAS评级比较:(1)组内比较:对照组与治疗组治疗后较治疗前MAS评级等级均有降低(P<0.01),肌张力有所下降。(2)组间比较:对照组与治疗组治疗后MAS评级等级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肌张力改善效果相当。3.简化FMA评分比较:(1)组内比较:对照组与治疗组治疗后较治疗前简化FMA手运动功能部分评分均有提高(P<0.01),手运动功能有改善。(2)组间比较:对照组与治疗组治疗后简化FMA手运动功能部分评分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组手运动功能改善疗效相当。4.MBI评分比较:(1)组内比较:MBI总评分显示经治两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总体均有提升(治疗前后组内比较P<0.01);各子项评分显示,对照组修饰、洗澡、进食、用厕、穿衣、上下楼梯、床椅转移、平地行走8个子项评分治疗后有所提高(P<0.05),此8项的生活能力有改善;治疗组治疗后MBI评分中除了上述8个子项,另加控制大便一项共9项评分较治疗前有所提高(P<0.05),表明此9项的生活能力有改善。(2)组间比较:MBI总评分方面两组治疗后评分提高情况无明显差异(P>0.05);子项评分各角度中仅控制大便1项两组改善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养血舒筋针刺法在改善脑梗死后手拘挛患者的控制大便方面较常规针刺有效。5.临床疗效比较:治愈、显效、有效、无效例数情况分别为治疗组1例、7例、16例、8例;对照组0例、3例、17例、12例。总有效率治疗组为75.0%,对照组为62.5%,两组数据经检验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养血舒筋针刺法与常规针刺法均能改善缺血性脑卒中后手拘挛患者异常增高的肌张力、手部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2.养血舒筋针刺法在降低患者肌张力、提升患者手部运动功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方面与常规针刺组疗效相当。3.养血舒筋针刺法在提升患者“进食”“穿衣”等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方面与常规针刺法效果相当,在“控制大便”方面优于常规针刺法。
秦公顺[4](2021)在《针刺跷脉治疗中风后下肢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通过随机对照实验,与常规针刺组进行对比,旨在探讨针刺跷脉治疗中风后下肢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评价其有效性及症状的改善情况,从而为本病的临床治疗拓宽新思路,提供新方案。方法:本研究将2019年5月-2020年12月就诊于湖北省中医院花园山针灸科住院部和湖北省六七二中西医结合骨科医院针灸康复科住院部符合诊断标准的64例患者,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针刺跷脉组和常规针刺组,各32例。两组基础取穴相同,头面部穴位:百会、印堂、太阳、水沟;上肢部穴位:曲池、内关、通里、合谷。针刺跷脉组下肢穴位:申脉、仆参、跗阳、照海、交信;常规针刺组下肢部穴位:阳陵泉、足三里、丰隆、三阴交、太冲,1次/日,每次留针30分钟,1个治疗周期包括六次治疗,间隔1天,行下一周期。2个周期为1个疗程,共计2个疗程,4周。观察并记录患者治疗前、治疗后中风中医证候疗效评分、改良Ashworth量表、简化Fugl-Meyer评定法、Berg平衡量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评分,观察并记录干预后的不良反应,所得数据使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期间,常规针刺组有1例患者由于病情加重而转科无法完成治疗被剔除;针刺跷脉组有2例患者自行退出试验。因此,常规针刺组剔除1例,完成31例;针刺跷脉组脱落2例,完成30例。两组治疗前临床资料显示:针刺跷脉组与常规针刺组在年龄、性别、病程上,差距无统计学意义(p>0.05)。1.针刺跷脉组与常规针刺组经过2个疗程治疗后中风中医证候疗效比较:针刺跷脉组有30例患者,有10例患者治疗结果为显效,有15例患者治疗结果为有效,有4例患者治疗结果为无效,总有效率83.3%;常规针刺组有31例患者,有5例患者治疗结果为显效,有18例患者治疗结果为有效,有8例患者治疗结果为无效,总有效率74.2%。两组临床疗效比较,针刺跷脉组治疗后的总有效率较常规针刺组更优(p<0.05)。2.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改良Ashworth量表、简化Fugl-Meyer评定法、Berg平衡量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评分均有改善,差距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针刺跷脉组在改善患者中风中医证候疗效评分、改良Ashworth量表、简化Fugl-Meye评定法、Berg平衡量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评分,均优于常规针刺组。2.针刺跷脉组与常规针刺组均能改善中风后下肢痉挛性瘫痪患者的症状,但针刺跷脉组在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上优于常规针刺组。3.针刺跷脉治疗中风后下肢痉挛性瘫痪疗效较好,操作方便,患者接受度高,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李红培[5](2021)在《针灸治疗脑梗死后上肢痉挛性偏瘫的Meta分析及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痉挛性偏瘫是脑梗死致残的主要原因,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尤其是上肢痉挛的康复是其中的治疗难点和重点,及时解除痉挛,恢复上肢功能是帮助患者回归社会的关键。西医康复手段疗效较单一有限,且治疗费用相对高昂,不仅会削弱患者治疗意愿,还会影响病情预后。而中医针灸“简、便、验、廉”,已为更多人所选择,其中体针“调形”治疗已十分成熟,头针则可从“脑”调神以治形,然现有的文献中鲜有关于头体针并用的研究。基于此,本研究以脑梗死后上肢痉挛患者为研究对象,一方面从Meta分析入手,评价针灸治疗本病的有效性及优势所在,为针灸治疗本病的可行性提供循证医学证据;另一方面,通过观察头体针并用联合常规康复训练对脑梗死后上肢痉挛性偏瘫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上肢偏瘫痉挛程度、上肢运动功能、生活自理能力的影响,评估头体针并用联合常规康复训练方案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以期为本病针灸治疗方案的制定开辟新思路。方法Meta分析:根据相关检索词于知网、万方、PubMed等数据库分别制定检索策略,检索各数据库建库至2021年1月1日的所有与“针灸治疗脑梗死后上肢痉挛性偏瘫”相关的随机对照试验。由两位独立研究者严格按照流程和纳排标准对文献进行筛选,然后交叉核对,如有异议则由第三位独立研究者进行评判,最后提取所有纳入文献的第一作者、发表时间、样本量、干预措施、干预持续时间、结局指标、脱落情况、不良反应等数据。参照Cochrane偏倚风险评价工具对纳入文献的质量进行评价。采用RevMan5.3软件对数据进行汇总分析。临床研究:干预措施为神经内科基础治疗、常规康复、针刺(头穴为顶中线、瘫痪对侧顶颞前斜线,针刺时活动肢体;体穴为患侧肩髃、曲池、尺泽、内关、外关、合谷,阳经穴行提插补法,阴经穴行提插泻法),干预周期为一个月,通过自身前后对照,进行治疗前后疗效比较。结果Meta分析:最终纳入8篇文献(11组随机对照数据),共793例样本量(观察组394例,对照组399例)。Meta分析结果:1)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2)偏瘫痉挛程度方面:观察组改良Ashworth评分降低程度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Brunnstrom分期评分较对照组升高更明显(P<0.05);3)上肢运动功能方面:自治疗第4周起,观察组简化Fugl Meyer运动功能评分较对照组升高更明显(P<0.05),而两组功能综合评定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4)生活质量方面:自治疗第2周起,观察组Barthel指数较对照组升高更明显(P<0.05),而两组功能独立性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5)神经功能方面:两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降低程度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临床研究:2020年4月至2020年12月期间共收集到19例脑梗死后合并上肢痉挛性偏瘫患者,予头体针并用联合常规康复干预1个月,期间所有患者未发生不良反应,无病例脱落和剔除,结果示: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上肢改良Ashworth评分均较干预前显着降低,(上肢、手)Brunnstrom分期评分、简化Fugl 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上肢动作研究量表(精细运动、粗大运动)评分、Barthel指数均较干预前显着升高(P<0.05)。结论Meta分析表明,与常规康复手段相比,针灸在帮助患者尽早打破异常运动模式、提高肢体运动功能和生活质量方面更有优势;临床观察证明,头体针并用联合常规康复训练方案对脑梗死后上肢痉挛性偏瘫确有疗效,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患者依从性。
王思琪[6](2021)在《“调阴和阳”针法联合镜像疗法治疗卒中后腕手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通过“调阴和阳”针法结合镜像疗法治疗卒中后腕手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观察,运用简化Fugl-Meyer评定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FMA)中手指及手腕部分、改良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手功能评定量表、表面肌电图(surface electromyography,s EMG)的积分肌电值(Integrated Electromyography,iEMG)等指标评估“调阴和阳”针法结合镜像疗法与单纯“调阴和阳”针法的临床疗效。以此优化脑卒中后腕手功能障碍的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方案。方法:本实验研究对象均选择2020年2月至2020年10月就诊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综合康复科病房的卒中后腕手功能障碍患者,共纳入60例。按信封法结合随机数字分组,观察组30例,对照组30例。在治疗过程中对照组中止2例,观察组脱落1例。最终对照组28例,观察组29例。对照组予以基础药物治疗、基础康复治疗、“调阴和阳”针刺治疗(每日1次,每次留针30min,6次/周,共2周),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结合镜像疗法(30min/日,6次/周,共2周)。治疗前、治疗2周后,根据手功能评定量表、FMA中手指及手腕部分、MBI、表面肌电图iEMG值记录患者各项得分情况,整理患者相关数据,运用SPSS25.0软件创建数据库,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前两组手功能评定量表、FMA中手指及手腕部分评分、MBI评分、患侧桡侧腕屈肌iEMG值、患侧桡侧腕伸肌iEMG值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前后两组各评分组内比较具有显着差异(P<0.01)。治疗后各评分除MBI,组间比较示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1.“调阴和阳”针法结合镜像疗法与单纯“调阴和阳”针法均可有效改善脑卒中后腕手功能障碍。且“调阴和阳”针法结合镜像疗法临床疗效优于单纯使用“调阴和阳”针法。2.“调阴和阳”针法结合镜像疗法与单纯“调阴和阳”针法均有效地提高了脑卒中后桡侧腕屈、伸肌的iEMG值,调节阴阳平衡,提高了临床疗效评估可信度。且“调阴和阳”针法结合镜像疗法具有更显着的提升。3.“调阴和阳”针法结合镜像疗法与单纯“调阴和阳”针法均可改善卒中后腕手功能障碍患者的基本日常生活能力,但“调阴和阳”针法结合镜像疗法与单纯“调阴和阳”针法对MBI的提升无显着差异。
顾玮青[7](2021)在《药线点灸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 观察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药线点灸治疗前后改良Ashworth等级、上肢简化Fugl-Meyer评分、ADL评分的变化情况,探讨药线点灸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的疗效,扩宽治疗思路。方法 本研究选取2020.12020.12期间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康复科中风后上肢痉挛患者60例,按随机数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予内科治疗及康复训练作为基础治疗。对照组予头针和体针,头针取顶颞前斜线和顶颞后斜线的上1/5段、中2/5段,顶旁2线;体针取肩髃、臂臑、曲池、外关、合谷及井穴;治疗组头针治疗同对照组,体针治疗改为药线点灸,取穴同对照组。每日治疗1次,治疗6天休息1天,治疗4周。分别评定治疗前后患者的MAS等级、上肢简化Fugl-Meyer评分、ADL评分,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1.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卒中性质及病程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治疗前在MAS等级、SFMA评分(上肢部分)、ADL评分上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MAS等级、SFMA评分(上肢部分)、ADL评分均有明显差异(P<0.01)。治疗后两组在MAS等级、SFMA评分(上肢部分)、ADL评分上有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SFMA评分(上肢部分)、ADL评分差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3.治疗组治疗后显效5人,有效14人,改善10人,无效1人,总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治疗后显效3人,有效8人,改善15人,无效4人,总有效率为86.67%。两组疗效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1.药线点灸和针刺均能有效降低痉挛等级,提高上肢运动功能,改善日常生活能力,且药线点灸在降低痉挛等级,提高上肢运动能力,改善日常生活能力上的临床疗效比针刺更好。2.药线点灸是一种操作便捷,价格低廉,安全性高的治疗手段,更适应基层推广应用。
章毫[8](2020)在《针刺联合低能量体外冲击波治疗脑卒中后上肢肌张力增高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研究目的:在接受常规治疗及康复训练基础上,通过开展和观察针刺联合低能量体外冲击波治疗脑卒中后上肢肌张力增高的临床观察,评价该方案对脑卒中后上肢肌张力增高的临床疗效,评估其可行性和安全性,以优化治疗方案,为临床运用提供治疗依据。研究方法:选取2019年5月至2019年11月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综合康复科门诊及住院部接受治疗的病人61例,其均满足该临床研究所要求的诊断及纳入标准,根据就诊时间的先后顺序连续编号,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1例,治疗组接受针刺联合低能量体外冲击波治疗,对照组接受单纯针刺治疗。两组患者均接受脑血管病的基础治疗和常规康复训练,1周为一疗程,共治疗5周,两组分别在治疗前,1周治疗后,3周治疗后,5周治疗结束后,采用改良Ashworth指数、FMA(Fugl-Meyer Assessment)上肢运动功能量表、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Modidified Barthel Index,MBI)进行数据采集及疗效评价,然后运用SPSS21.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差异,进而得出结论。研究结果:1.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改良Ashworth指数评定):治疗1周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32.14%,20.00%;治疗3周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57.14%,37.67%;治疗5周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5.71%,53.33%,两组在三个治疗节点疗效分布比较,只有治疗5周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治疗结束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2.改良Ashworth指数:(1)治疗组:1周治疗后,上肢各屈肌肌群改良Ashworth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3周及5周治疗后,上肢各屈肌肌群肌张力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对照组:1周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评分无统计学差异;3周治疗后与治疗前对比,只有屈腕肌群张力评分有统计学意义(P<0.05);5周治疗后与治疗前对比,所有屈肌肌群肌张力评分均有统计学意义;(3)组间比较:1周治疗后,上肢各屈肌肌群张力评分均无统计学意义;3周治疗后,治疗组屈指肌群评分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周治疗后治疗组屈腕及屈指肌群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FMA上肢运动功能评分:(1)治疗组:1周治疗后与治疗前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周及5周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对照组:1周治疗后,评分无统计学差异,3周、5周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评分均有统计学意义;(3)组间比较:1周治疗结束后,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周及5周治疗结束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总疗程结束后治疗组在改善上肢运动功能方面优于对照组。4.改良Barthel指数:(1)治疗组:1周治疗后,组内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周、5周治疗后,组内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对照组:1周治疗后,组内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周、5周治疗后,组内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间比较:在3个治疗节点中,3周、5周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治疗组在提高病患日常生活能力方面,效果优于对照组。研究结论:1:针刺联合低能量体外冲击波与针刺均能有效降低脑卒中后上肢各屈肌群肌张力水平,且针刺联合低能量体外冲击波疗效优于单纯针刺。2:针刺联合低能量体外冲击波与针刺均能提高患侧上肢运动功能,且针刺联合低能量体外冲击波疗效优于单纯针刺。3:针刺联合低能量体外冲击波与针刺均能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且针刺联合低能量体外冲击波疗效优于单纯针刺。4:针刺联合低能量体外冲击波在降低脑卒中患者上肢肌张力方面无明显不良反应,无明显毒副作用,值得推广运用。
赵秀秀[9](2020)在《针刺少阳经穴对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观察针刺少阳经穴法对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患者肢体痉挛程度、运动功能情况、日常生活能力水平以及血清γ氨基丁酸水平的影响,探讨针刺少阳经穴对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的疗效,为针刺少阳经穴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提供相关临床依据。方法:病例来源于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就诊于山西中医药大学第三中医院(山西省针灸研究所)脑病一科的住院病人,根据病人入院的先后顺序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符合标准的64例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2例。两组患者均在脑病一科的基础治疗的前提下,治疗组采用针刺少阳经穴,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在治疗前后选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简化Fugl-Meyery运动功能评分(FMA),Barthel指数(BI)的评分,患者血清γ-氨基丁酸(GABA)的浓度,观察患者病情改善情况,评估临床疗效。结果:(1)改良Ashworth量表(MAS):治疗组与对照组的肌张力均较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降低肌张力的疗效更明显(p<0.05)。(2)简化Fugl-Meyery运动功能评分(FMA):治疗组与对照组FMA积分都较前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比较(p>0.05),无统计学差异,说明治疗组和对照组均能改善患者患侧肢体的运动功能,且治疗组的改善情况与对照组相比疗效相当。(3)Barthel指数(BI):治疗组和对照组的BI指数评分都较前增高(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相比(p<0.05),治疗组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情况要优于对照组。(4)血清γ-氨基丁酸(GABA):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血清GABA的测量值均较前增高(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比较显示治疗组血清GABA的浓度测量值要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通过本临床研究表明,针刺少阳经穴和传统针刺均可以改善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的痉挛程度、运动功能情况,日常生活能力水平以及血清γ-氨基丁酸的情况,且针刺少阳经穴法取得的整体疗效要优于传统针刺法,为日后临床进一步推广选用少阳经穴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提供支持证据。
马黎飞[10](2020)在《基于脑电、肌电研究针刺治疗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基于脑电、肌电研究针刺治疗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探讨针刺疗效的客观评价方法。方法:募集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就诊于天津市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的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患者40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20例。两组年龄、性别、患病侧、病程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方法:试验组为针刺治疗结合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为常规康复治疗,每周治疗时间为5天,休息2天,治疗周期为4周。评价方法:治疗前后分别用Fugl-Meyer评定上肢部分(FMA-UE)、Wolf上肢运动功能(WMFT)评分、改良Barthle指数(MBI)评分、Brunnstrom运动功能评定进行康复评定;治疗前后均采集静息脑电,分析对比治疗前后脑电指标α波、β波、θ波、δ波平均功率值;治疗前后采集表面肌电,分析患侧肱二头肌、肱三头肌、伸腕肌群、屈腕肌群的积分肌电值、均方根值。统计学分析:本研究数据均采用SPSS25.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及组内治疗前后对比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组间对比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Brunnstrom评定治疗前后组间对比采用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组内对比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脑电指标、肌电指标与康复量表之间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上肢功能评分结果分析治疗前两组患者FMA-UE评分、MBI评分、WFMT评分、Brunnstrom分期评定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患者FMA-UE评分、MBI评分、WFMT评分、Brunnstrom评定均较治疗前显着改善(P<0.05),并且试验组改善幅度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脑电指标结果分析治疗前两组患者脑电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患者脑电C3、C4导联以及O1、O2导联α波平均功率值均较治疗前增高,且试验组增高幅度较对照组更大,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脑电FP1、FP2导联以及C3、C4导联δ波平均功率值较治疗前降低,且试验组较对照组降低幅度更高,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导联各指标均未出现明显差异(P>0.05)。3肌电指标结果分析治疗前两组患者患侧肱二头肌、肱三头肌、伸腕肌群和屈腕肌群的积分肌电值、均方根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患侧肱二头肌、肱三头肌、伸腕肌群和屈腕肌群的均方根值均显着提高(P<0.01),且实验组的提高程度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4脑电指标与上肢功能评分相关性分析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C3、C4以及O1、O2导联α波与MBI、FMA-UE、WFMT评分呈正相关(P<0.05),FP1、FP2以及C3、C4导联δ波与FMA-UE、WMFT评分呈负相关(P<0.05)。5肌电指标与上肢功能评分相关性分析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腕伸肌群和腕屈肌群的i EMG值、RMS值与FMA-UE、WMFT评分呈正相关(P<0.05)。结论:针刺结合常规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疗效优于单纯常规康复治疗;脑电指标、表面肌电指标与上肢功能评分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可作为针刺治疗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临床疗效评价的客观辅助。
二、针刺手三阴经穴治疗脑卒中后偏瘫上肢拘挛的疗效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针刺手三阴经穴治疗脑卒中后偏瘫上肢拘挛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平衡阴阳针刺疗法治疗脑卒中后手指拘挛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病例脱落及剔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实验设计 |
2.2 试验材料 |
2.3 治疗方案 |
2.4 观察项目 |
2.5 统计分析 |
2.6.针刺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
3 研究流程图 |
4 结果 |
4.1 完成情况分析 |
4.2 基本资料比较 |
4.3 两组治疗前后MAS评分比较 |
4.4 两组治疗前后FMA评分比较 |
4.5 组治疗前后MBI评分比较 |
4.6 手功能分级 |
4.7 临床有效性分析 |
4.8 安全性分析 |
讨论 |
结论 |
附录 |
参考文献 |
中风后手指拘挛性瘫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针刺拮抗肌结合康复运动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引言 |
文献综述 |
临床研究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方案 |
3 疗效标准评定 |
4 统计学方法 |
5 研究结果 |
6 安全性分析 |
讨论 |
结论 |
本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介 |
(3)“养血舒筋”针刺法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手拘挛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临床研究 |
1 研究对象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病例选择 |
2 研究方法 |
2.1 样本量估算 |
2.2 分组情况 |
2.3 治疗方案 |
2.4 观察指标 |
2.5 针刺意外情况及其处理 |
2.6 统计分析方法 |
3 研究结果 |
3.1 两组基线分析 |
3.2 结果比较 |
3.3 依从性及安全性评价 |
讨论 |
1 中医对脑卒中后手拘挛的认识 |
2 西医对脑卒中后手拘挛的认识 |
3 养血舒筋针刺法的中医理论依据与选穴分析 |
4 养血舒筋针刺法选穴的西医治疗机制 |
5 研究整体分析 |
6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脑卒中后手拘挛的临床研究进展 |
1 西医治疗 |
2 中医治疗 |
3 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针刺跷脉治疗中风后下肢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临床研究 |
1 研究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病例纳入标准 |
1.4 病例排除标准 |
1.5 病例剔除标准 |
1.6 病例脱落标准 |
1.7 知情同意 |
1.8 不良事件的记录及处理 |
2.研究方法 |
2.1 随机分组 |
2.2 操作器材 |
2.3 治疗方法 |
2.4 观察指标 |
2.5 疗效评价标准 |
2.6 安全性指标及标准 |
2.7 统计学方法 |
3.研究结果 |
3.1 临床资料分析 |
3.2 人口学资料分析 |
3.3 临床疗效指标比较分析 |
讨论 |
1.现代医学对脑卒中后下肢痉挛性瘫痪的认识 |
1.1 脑卒中病的流行病学 |
1.2 现代医学对脑卒中后下肢痉挛性瘫痪病因的认识 |
1.3 现代医学对脑卒中下肢痉挛性瘫痪的治疗 |
2.中医学对中风痉挛性瘫痪的认识 |
2.1 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文献记载 |
2.2 中医对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病因病机的认识 |
2.3 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中医治疗 |
3.方案确定依据 |
3.1 历代医家对跷脉的认识 |
3.2 选穴依据 |
4 疗效分析 |
4.1 中风证候疗效比较结果 |
4.2 MAS评分分析 |
4.3 FMA评分分析 |
4.4 BBS评分分析 |
4.5 BI评分分析 |
5.展望与不足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综述 针灸治疗中风后下肢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二 |
致谢 |
(5)针灸治疗脑梗死后上肢痉挛性偏瘫的Meta分析及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
中风后上肢痉挛性偏瘫的中医研究进展 |
卒中后上肢痉挛性偏瘫的西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一章 针灸治疗脑梗死后上肢痉挛性偏瘫的Meta分析 |
1 研究方法 |
2 研究结果 |
2.1 文献检索结果 |
2.2 文献基本特征 |
2.3 文献质量评价 |
2.4 Meta分析结果 |
2.5 偏倚性分析 |
2.6 安全性评价 |
2.7 依从性评价 |
3 讨论与结论 |
4 不足与展望 |
第二章 头体针并用联合常规康复治疗脑梗死后上肢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研究 |
1 病例采集 |
2 病例选择 |
3 研究方法 |
4 观察指标 |
5 疗效判定标准 |
6 统计学分析 |
7 研究结果 |
7.1 一般情况 |
7.2 干预前后量表评分比较 |
7.3 临床疗效 |
8 讨论与结论 |
8.1 立题依据 |
8.2 干预策略 |
8.3 评价手段选择 |
8.4 结论 |
8.5 问题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6)“调阴和阳”针法联合镜像疗法治疗卒中后腕手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中止标准 |
1.6 脱落标准 |
1.7 剔除标准 |
2 实验设计 |
3 技术路线图 |
4 治疗方案 |
5 观察指标及评价 |
6 统计学方法 |
7 实验数据 |
讨论 |
1 祖国医学对中风后腕手功能障碍的认识 |
2 “调阴和阳”针法治疗卒中后腕手功能障碍 |
3 选穴依据 |
4 针刺对大脑可塑性的促进作用 |
5 现代医学对卒中后腕手功能障碍的认识 |
6 气动式腕手关节训练器镜像模式的选择与机制 |
7 研究结果分析 |
8 安全性分析 |
结论 |
不足 |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卒中后腕手功能障碍的中西医临床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药线点灸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 中医学的研究 |
1.1 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认识 |
1.2 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病因病机 |
1.3 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治疗现状 |
2 现代医学的研究 |
2.1 现代医学的认识 |
2.2 现代医学的治疗现状 |
3 对药线灸的认识 |
3.1 药线灸疗法概述 |
3.2 药线灸临床运用与研究现状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与脱落病例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临床分组 |
2.2 治疗方案 |
2.3 观察周期及指标 |
2.4 疗效判定标准 |
2.5 意外情况及处理方法 |
2.6 统计方法 |
3 研究结果 |
3.1 完成情况 |
3.2 治疗前比较 |
3.3 治疗前后比较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药线灸选择依据 |
2 选穴依据 |
2.1 头针的选择依据 |
2.2 上肢穴位选择依据 |
2.3 井穴的选择依据 |
3 方法作用机理推测 |
4 研究结果分析 |
第四部分 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针灸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研究现状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介 |
致谢 |
(8)针刺联合低能量体外冲击波治疗脑卒中后上肢肌张力增高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前言 |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2 研究方案 |
3 不良反应事件的处理 |
4 评价标准 |
5 统计学方法 |
6 研究结果 |
讨论 |
1 西医对脑卒中后上肢肌张力增高的概述 |
2 中医对脑卒中后上肢肌张力增高的概述 |
3 低能量体外冲击波治疗本病的作用机制 |
4 针刺联合低能量体外冲击波治疗本病的优势 |
5 本课题研究结果分析 |
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脑卒中后肢体肌张力增高的康复治疗研究进展 |
1 现代医学对脑卒中后肢体肌张力增高的康复治疗 |
2 中国传统医学对脑卒中后肢体肌张力增高的康复治疗 |
3 中西医结合对脑卒中后肢体肌张力增高的康复治疗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针刺少阳经穴对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主要缩略词表 |
前言 |
1.临床资料 |
2.研究方法 |
3.研究结果 |
4.讨论 |
5.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B:诊断标准 |
附录C:Brunnstrom 运动功能恢复 6 级分期 |
附录D:改良的Ashworth量表法(MAS) |
附录E:简化 Fugl-Meyer 运动功能评定表 |
附录F:Barthel 指数(BI)评定量表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0)基于脑电、肌电研究针刺治疗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1 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病例脱落与剔除标准 |
2 方法 |
2.1 治疗方法 |
2.2 疗效评定方法 |
2.3 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1 完成情况分析 |
2 基线分析 |
3 上肢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结果分析 |
4 脑电指标结果分析 |
5 表面肌电指标结果分析 |
6 脑电、表面肌电与量表评分相关性分析 |
7 小结 |
讨论 |
结论 |
问题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知情同意书?患者知情页 |
附录二 :患者基本情况 |
附录三 :脑电信息采集情况表 |
附录四 :表面肌电采集情况表 |
综述 脑电肌电应用于针刺治疗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疗效评价的研究进 |
1 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 |
2 针刺对脑卒中后脑电活动的影响 |
3 脑电图在针刺疗效评价研究中的应用 |
4 肌电图在针刺疗效评价研究中的应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针刺手三阴经穴治疗脑卒中后偏瘫上肢拘挛的疗效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平衡阴阳针刺疗法治疗脑卒中后手指拘挛的临床观察[D]. 丁玲.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针刺拮抗肌结合康复运动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的临床研究[D]. 刘路迪.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养血舒筋”针刺法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手拘挛临床观察[D]. 宋胜男.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针刺跷脉治疗中风后下肢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研究[D]. 秦公顺.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9)
- [5]针灸治疗脑梗死后上肢痉挛性偏瘫的Meta分析及临床疗效观察[D]. 李红培.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6]“调阴和阳”针法联合镜像疗法治疗卒中后腕手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观察[D]. 王思琪.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7]药线点灸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研究[D]. 顾玮青.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1(01)
- [8]针刺联合低能量体外冲击波治疗脑卒中后上肢肌张力增高的临床疗效观察[D]. 章毫.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4)
- [9]针刺少阳经穴对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研究[D]. 赵秀秀.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0(07)
- [10]基于脑电、肌电研究针刺治疗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D]. 马黎飞.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