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状元——再论文科学生的学习与考试(论文文献综述)
周志云[1](2018)在《高中作文序列教学的实践探索》文中认为高中作文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广大研究者对高中作文教学都非常关注,提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办法;但是目前的教学效果难以令人满意,当然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研究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文章力图重点从实践的层面探索高中作文序列教学的途径,首先是把高中的三年时间做一个整体的规划以形成时间教学序列;然后从记叙文、说明文到议论文以形成高中作文教学的文体序列;同时就某一次作文教学来讲,要构建写前指导、批阅、讲评、升格的完整教学序列。如果把几种序列结合在一起就构成了高中作文的序列教学,即“三年三体四步”高中作文教学序列。此外,文章还就高三作文备考序列和高中作文教学的教材进行了探究,在教材方面,试图通过改编教材或者是教师写下水作文的方式构建高中作文教学的教材序列。
祖慧,杨竹旺[2](2017)在《《宋代登科总录》与宋代状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宋代登科总录》收录了大量宋代状元文献,通过统计分析可以确定,除118位文科状元外,宋代还诞生了72位武科状元、12位贡士及第状元。宋代文状元有近八成来自于低层官员与平民家庭,与唐代形成极大反差,折射出科举考试对整个社会政治的深刻影响。宋代武科状元仕途不显,而文科状元中近六成曾在政府机构中担任宰执与侍从官等重要职务,这既是国家"右文"政策导向的结果,也验证了科举取士在人才流动方面的推动作用。
赵艳艳[3](2016)在《新世纪以来安徽纸媒高考报道研究》文中认为“高考”作为一种考试制度,成为国家选拔人才的重要手段。每年一次的高考可以说是一项盛大的活动,不仅与考生和家长密切联系,也影响着媒体对高考的报道。新闻报道是对变动社会的反映,高考一直以来就是媒体报道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高考报道,在充分肯定其作用意义的基础上,也有部分人对高考报道尤其是对“高考状元”的报道,提出批评。有人认为媒体对“高考状元”的报道过多,已经达到了“炒作状元”的地步,有人认为媒体忽视高考落榜生和贫困高考生。结合安徽纸媒对高考这一议题的媒介呈现,笔者研究高考报道的作用,寻找高考报道存在哪些问题,并提出合理化的建议。本研究从安徽纸媒的高考报道着手,选取《安徽日报》、《新安晚报》、《合肥晚报》三家报纸2000年至2015年关于高考议题的报道,在对大量数据和报道材料统计和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安徽纸媒高考报道的媒介呈现的总体情况,并对其进行历时性、共时性的对比,分析高考特殊群体(高考状元、高考落榜生、贫困高考生)的媒介呈现,归纳三家报纸的高考报道各自的特征,进而探究安徽纸媒应当如何优化高考报道。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介绍论文选题的来源;指出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并且对目前学术界的研究现状进行简要的文献探讨和梳理;交代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研究设计。第二部分是高考沿革与社会环境变迁。1952年我国建立了高考制度,文革期间高考一度中断,1977年恢复高考。1999年大学扩招,对高考产生了较大影响。正是因为高考制度的建立,社会对高考的持续关注,高考成为媒体报道的重要内容之一。第三部分是数据统计与分析。主要运用内容分析法对三家报纸的2637篇高考报道进行研究。从报道数量、报道版面、报道类型、消息来源、报道主题等方面对《安徽日报》、《新安晚报》、《合肥晚报》的高考报道进行统计和分析,从样本整体比较、整体样本的历时性比较展开,这一部分的内容通过数据和图表来呈现,为后文的分析和总结做铺垫。第四部分是高考报道的特殊群体分析。如果说第三部分是从整体上对安徽高考报道进行梳理与总结,那么第四部分则是聚焦于高考报道中的特殊群体。以摄影来比喻,第三部分是用广角的镜头照看全局,而第四部分是特写镜头,从远到近地分析,立体地展现了高考报道。可选取的特殊群体如“高考状元”、“高考落榜生”、“贫困高考生”,概括出呈现在媒体上的高考特殊群体的特点,并做分析。这一部分内容立体地展现高考报道的同时,也通过客观的数据分析高考特殊群体的媒介呈现特征。第五部分是总结安徽高考报道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优化安徽高考报道媒介呈现的建议。在前几章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安徽高考报道存在哪些问题,对优化安徽高考报道提出具体、可行的建议。总的来看,安徽纸媒的高考报道过于简化,报道的深度有待加强,图片使用率较低,权威性消息来源较多,非官方的消息来源较少,不够贴近生活。新闻工作者在日常的工作中应当坚守职业道德原则,强化自身专业知识,在具体的采访、写作过程中,贴近民众,丰富报道的内容,增强报道的深度,强化新闻评论功能。通过高考报道的优化,更好地服务大众,引导良好的教育氛围。
章家谊[4](2015)在《基于观念结构分析的中国初中语文教科书批评语言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是一项基于观念结构分析的,关于中国初中语文教科书的批评语言学研究。母语教育是应用语言学研究最重要的任务之一,语文教科书则是母语教育最重要的媒介。然而,我国目前对语文教科书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经验层面,即使是学术层面的研究,也多是在学科教育学框架下开展,很少引起语言学界的关注。语文教科书可以说是人类言语行为的一种,“分析任何言语行为都应当从这一行为的本质入手”(胡范铸)。而要有效地认识语文教科书的本质,就必须理解“语文”的本质。传统语文教育理论一直纠缠于语文的性质问题,其中“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说最为流行。那么,到底如何正确认识语文/母语的性质?如何正确认识语文教育即母语教育的行为本质?母语教育是否只是一个学科的教学行为?甚至只是一个语言知识的教学行为?如果不是,那么,应该如何重构母语教育?我们认为,语言不但是人类最基本的交际工具,更是人类认知世界的基本方式,而语文教科书不仅是语言和文化知识的样本,“不仅仅是‘事实’的‘传输系统’,它还是经济、政治、文化活动、斗争及相互妥协等共同作用的结果。”(阿普尔等);而语文教科书提供的知识类型、呈现的认知水平、构建的意识形态更是对于未来社会人群的一种塑造方案,是“关于未来的一个预言”(阿普尔等)。由此,我们不得不思考这样的问题:在汉语语言知识和语言能力获得以外,——我们的语文教科书为学习者提供了一个怎样的知识类型,这一知识类型是否均衡?是否存在缺失?——我们的语文教科书为学习者呈现了一个怎样的认知水平,这—认知水平是否有助于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我们的语文教科书为学习者构建了—个怎样的意识形态,这一意识形态与现代社会的发展是否一致?——在对于上述一系列问题有效分析的基础上,我们能否提出一套新的语文教科书的编写建议和规则?由此,本文选取中国大陆和香港、台湾的四种版本的初中阶段语文教科书,以书中所含所有名词为分析比较对象,综合运用依据观念结构理论、批评语言学理论、言语行为理论、教科书政治学理论、预设理论等相关理论,针对上述四版本语文教科书的知识类型、认知水平、意识形态等方面展开论述,从而考察当今的语文教科书的编写是否符合语文教科书的行为本质,并就此对于语文教科书的编写原则提出我们的批评和建议。本文共分为七章,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综述语文教科书研究的现状与问题,并介绍本文研究思路,据此提出在语文教科书研究方面前人未涉及而本文需要讨论的问题。第二章论述语文教科书行为的本质。语文是人的存在方式,因而语文教育的行为本质就是人的存在方式的教育,是人的存在性教育,必然要求语文教育应该让学生知道语言本身的各种可能性,以显示社会生活的各种可能性。因此,语文教科书,作为传达语文教育行为本质理念的载体和主要途径,其行为本质和本质功能必然是提供语言本身的各种可能性,以显示社会生活的各种可能性。本章还介绍了本文选取的分析对象——四版本中国初中语文教科书的原因和其所含全部名词概貌。第三章——第五章以四版本中国初中语文教科书中的所有名词为对象,进行语文教科书的知识类型分析、认知水平分析和意识形态分析。其中,第三章是语文教科书知识类型分析。基于“现行大学学科分类基本合理有效”和“母语既构成学习人类全部知识的必须,也开启学习人类全部知识的可能”的假设,通过对于语文教科书名词所反映的观念和观念结构与大学现行学科分类的对比,努力客观描写初中语文教科书知识类型结构。并进而对各种版本教科书的知识类型分析比较,得出四版本初中语文教科书虽然总体上均具有比较完整的大的知识类型框架,但是深入到具体的知识类型却可以发现,其中依然存在观念结构之间不均衡、知识类型缺失等问题。第四章是语文教科书认知水平分析。语文教科书认知水平分析可以从很多角度加以研究,本文主要讨论“认知强化功能”、“深度思维功能”及“多元思维观功能”。通过分析比较,认为初中语文教科书存在认知强化功能弱化、深度思维能力弱化、多元思维观能力弱化的问题,并提出其主要原因源于语文教科书编写存在的最大弊病——“角色预设偏误”。第五章是语文教科书意识形态分析。在回顾教科书意识形态研究的现状与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指出最能体现语文教科书意识形态的名词还是与人有关的名词,因此本文通过对四版本所含的人物类名词本身属性隐涵的意识形态的分析来考察初中语文教科书的意识形态倾向,揭示了教科书存在的“意识形态简单化”、“意识形态刻板化”的问题。第六章是教科书“叙说”(编写)行为的规则分析。结合对四版本初中语文教科书所含全部名词的分析结论,提出针对四版本语文教科书的编写建议。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了“语文教科书编写言语行为”的“构成性规则”和“策略性规则”。第七章为结语,总结全文的主要内容和观点、创新之处和不足之处以及后续的研究展望。总之,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为中国语文教科书的分析提供一个新的视角,为语文教科书的编写提供切实的意见,为语文教科书的语言学视角研究作出自己的一份努力。
刘素静[5](2013)在《状元笔记:热炒背后还需冷思考》文中提出状元笔记你听说过吧?上淘宝网搜索一下,与状元笔记相关的信息超过2.5万条,对应的商品五花八门,包括印刷版、手写版,人教版、苏教版等,价格从几元到上千元不等。淘宝网某店铺销售记录显示,30天内状元笔记的销售额超过6万元,可谓生意兴隆。据商家介绍,近几年,高考状元的笔记成了备战高考的学子们疯抢的宝贝。很多家长为了孩子高考取得好成绩,也四处打探"原版、正宗"的状元笔记,不惜重金购买。他们笃信,状元笔记能帮助自己的孩子找到提高学习成绩的捷径。那么,状元笔记是否真有奇效?状元笔记的热卖,到底是成功效应使然,还是商家炒作的结果?我们对此进行了深入采访。
侯艳华[6](2013)在《宋代状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状元的称谓并非起源于唐代,而是起源于宋太祖开宝八年(975年)王嗣宗科,从此历代进士第一人正式称为状元。而相对于状元称谓出现更早的状头,宋代以后就成为状元的别称。宋代状元的产生由多种因素构成,从个人因素上来说,状元从小就有较好的资质,或聪明好学,或记忆力惊人,才思敏捷,或少年老成,志向远大,或文学成就较高。宋代状元的获得与当时的社会风气、皇帝的喜好和一些其他因素也有关系。同时家庭出身、游学拜师和地域文化对状元的产生也有很大的影响。宋代状元初授官职基本一致,在以后的仕途生涯中,却表现不尽相同。他们当中大多数人都做到了相当高的职位,仅有一小部分人的职位不高。对于状元仕途来说,升迁相对比较平稳,也受其它因素的影响而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有的升迁较快,有的则升迁较慢。宋代状元大多数能够在所处的职位上尽职尽责,一些状元还参与了外事活动。只有少数状元政绩较为卓着,极少数状元政绩不好,为人诟病。影响状元仕途的因素主要有入仕的时间,个人品性,党争和奸臣当道,这几个因素有时单独起作用,更多的时候是交织在一起,共同影响状元的仕途。宋代状元作为当时选拔人才的产物,势必对宋朝社会产生深远影响,其影响主要集中在对国家和文化教育两个方面。
叶广芩[7](2012)在《状元媒》文中研究说明跳加官(代序)《跳加官》是戏曲开场前加演的戏曲舞蹈,以恭维讨好观众为目的。加官角色多以生角扮演,着红袍,叼面具,手执"天官赐福"、"一品当朝"、"加官晋爵"一类条幅,随着闹台锣鼓《将军令》的曲牌,边舞边跳,展示条幅,呈现祥瑞,以博喝彩和赏头。我这大半辈子真是看了不少戏,从传统戏到"革命样板",又到"新编",又回到传统。但是看《跳加官》却只有一次,那次对我来说是没有准备的被
冯钊妮[8](2011)在《广东高考文科高分考生:“全才”赖绮玫》文中提出6月27日,2011年广东高考成绩公布。执信中学高三(5)班女生赖绮玫以672的高分成为广东文科高分考生之一。高校招生结束后,香港大学以45万的全额奖学金将她"抢"走,而这之前她已被清华大学法学院提前录取。在这之前,记者听说过不少关于这位"状元"的描述:齐耳的冬菇头、说话温柔细腻,颇有小家碧玉之风。通过采访,记者了解到虽然各科成绩都拔尖,被称为"全才",但赖绮玫并不是想象中的学习狂人,说到喜欢的社团,她的语调会明显欢快起来,声音也提高了八度。一切,都与记者预想中的有些不同。
张国,张鹏[9](2009)在《高考状元为何扎堆学经管》文中指出每当需要给出建议,南开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张伟平总会不假思索地对出色的年轻人说:"去数学系吧。"在这位数学家看来,数学是智力的挑战,数学是科学的基础,数学值得选择。
张国,张鹏[10](2009)在《高考状元为何扎堆学经管 动因:选择最有“钱途”?》文中研究指明每当需要给出建议,南开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张伟平总会不假思索地对出色的年轻人说:"去数学系吧。"在这位数学家看来,数学是智力的挑战,数学是科学的基础,数学值得选择。对提起数学就头疼的考生,张伟平说,那就选你喜欢的专业。但关于这点,即使最有选择权的那些年轻人——高考状元,往往也很难做到。在延揽全国至少半数状元的清华大学,今年录取的四五十名文理科高考状元中,有18人投到经济管理学院门下。难道,状元们的志趣,天生就这么趋同吗?张伟平院士认为:这一方面是件好事,经济管理学科后继有人;另一方面也反映了高分学生专业选择的狭隘性和盲从性。
二、说状元——再论文科学生的学习与考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说状元——再论文科学生的学习与考试(论文提纲范文)
(1)高中作文序列教学的实践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 |
1.2 研究的内容 |
1.3 研究的目的意义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国内研究状况 |
1.4.2 国外研究状况 |
1.5 创新之处 |
1.6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高中作文序列教学的实践探索概述 |
2.1 基本概念界定 |
2.1.1 高中作文的概念 |
2.1.2 序列教学的概念 |
2.1.3 实践探索的概念 |
2.1.4 高中作文序列教学的实践探索的概念 |
2.2 高中作文教学几个观念的说明 |
2.2.1 高中学生学习作文的本质就是基础写作 |
2.2.2 基础写作与高中课程标准的个性化写作要求不矛盾 |
第三章 高中作文序列教学的可行性探究 |
3.1 相关理论 |
3.1.1 双重转化律 |
3.1.2 螺旋上升律 |
3.1.3 序列原则 |
3.2 高中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及一般心理与作文心理 |
3.2.1 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 |
3.2.2 高中学生的一般心理 |
3.2.3 高中学生的作文心理 |
第四章 高中作文序列教学的实践探索 |
4.1 时间序列 |
4.2 文体序列 |
4.2.1 记叙文序列 |
4.2.2 说明文序列 |
4.2.3 议论文序列 |
4.3 高中作文备考序列 |
4.4 一次高中作文序列教学实践 |
4.4.1 写前指导 |
4.4.2 作文批阅 |
4.4.3 作文讲评 |
4.4.4 作文升格 |
4.5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高中学生作文学习情况调查问卷 |
附录2 :高中作文序列教学教师调查问卷 |
附录3 :改编的记叙文《荷塘月色》 |
附录4 :改编的说明文《中国石拱桥》 |
致谢 |
(2)《宋代登科总录》与宋代状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宋代状元的人数 |
二、宋代状元的家世背景 |
三、宋代状元的仕途进迁 |
(3)新世纪以来安徽纸媒高考报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来源 |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三节 研究综述 |
第四节 本文的研究设计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三、安徽媒体的选择 |
四、年限与月份选择 |
五、类目构建 |
第五节 本文的主要内容 |
第一章 高考沿革与社会环境变迁 |
第一节 高考制度建立以来的沿革历程 |
第二节 新世纪以来高考沿革与社会环境变迁 |
第二章 安徽纸媒高考报道的数据统计及分析 |
第一节 历年高考报道的数量及变化趋势 |
第二节 媒体高考报道的主题内容分析 |
第三节 媒体高考报道的消息来源分析 |
第四节 媒体高考报道的报道体裁分析 |
第五节 媒体高考报道的报道形式分析 |
第六节 媒体高考报道的报道版面分析 |
第三章 安徽高考特殊群体的媒介呈现 |
第一节 高考状元的媒介呈现 |
一、评论性的文章,主题多为不要炒作状元 |
二、积极关注高考状元的动向 |
三、高考状元的群体形象探析 |
第二节 安徽高考报道中落榜生的媒介呈现 |
一、心态引导类的评论:为高考落榜生进行心理辅导 |
二、政策支持类报道:为高考落榜生指明方向 |
三、对具体高考落榜生的报道 |
第三节 贫困高考生的媒介呈现 |
一、政策解读的报道 |
二、助学活动的报道 |
三、专门针对贫困高考生的报道 |
第四章 安徽纸媒高考报道特点分析 |
第一节 高考报道的总体特点 |
一、遵循高考录取的程序进行报道 |
二、三家报纸高考报道数量差异明显 |
三、主要是官方机构和人员提供信息 |
四、新闻图片使用率较低 |
五、高考特殊群体有所关注 |
第二节 不同报纸高考报道的特点 |
一、《安徽日报》高考报道的特点 |
二、《新安晚报》高考报道的特点 |
三、《合肥晚报》高考报道的特点 |
第五章 优化高考报道的建议 |
第一节 提升服务理念,塑造良好的考试文化 |
一、贯穿服务理念,提高吸引力 |
二、塑造良好的考试文化,提升引导力 |
第二节 关注高考特殊群体,展现人文关怀 |
第三节 提高新闻工作者的业务能力 |
一、理性选择报道角度,深度挖掘高考信息资源 |
二、寻找新闻背后的故事,彰显高考生的个性化特征 |
三、挖掘深度报道,强化新闻评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4)基于观念结构分析的中国初中语文教科书批评语言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第二节 语文教科书研究的现状与问题 |
一、教材与教科书概念的界定 |
二、语文教科书研究的现状 |
三、语文教科书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三节 理论假设、理论背景、基本架构 |
一、本文的理论假设 |
二、本文的理论背景 |
三、本文的基本架构 |
第四节 研究目标、研究方法、研究语料来源 |
一、研究目标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语料来源 第二章 语文教科书功能定位分析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第二节 “语文”的重构与语文教育的行为本质 |
一、“语文”一词的由来 |
二、语文学科的独特性 |
三、语文的重要性 |
四、对“语文”理解的现状和问题 |
五、语文是人的存在方式 |
六、语文教育的行为本质是人的存在性教育 |
七、“语文”含义重构的框架设想 |
第三节 语文教科书的重构与行为本质 |
一、中国语文教科书的变迁 |
二、教科书的功能定位 |
三、语文教科书的功能 |
第四节 语文教科书研究语料概况——以初中段人教版、沪教版、香港启思版和台湾康轩版为例 |
一、语文教科书版本的选取 |
二、四版本名词概貌 第三章 语文教科书知识类型分析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第二节 语文教科书知识类型框架分析 |
一、知识类型框架 |
二、语文教科书名词分析框架 |
三、语文教科书知识类型分析比较 |
第三节 结论 |
一、四版本初中语文教科书所含名词数量差距大 |
二、四版本初中语文教科书均具有比较完善的观念结构 |
三、四版本初中语文教科书总体上均具有比较完整的大的知识类型框架 |
四、四版本初中语文教科书具体的观念之间的不均衡和知识类型的缺失 第四章 语文教科书认知水平分析 |
第一节 语文教科书认知水平框架 |
一、语文教科书的认知 |
二、语文教科书的认知水平 |
三、语文教科书认知水平分析框架 |
第二节 语文教科书认知水平框架分析比较 |
一、语文教科书认知强化功能的弱化 |
二、语文教科书深度思维能力的弱化 |
三、语文教科书多元思维观能力的弱化 |
第三节 结论 第五章 语文教科书意识形态分析 |
第一节 教科书意识形态研究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
一、何为教科书意识形态 |
二、教科书意识形态研究现状 |
三、教科书意识形态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二节 语文教科书人物类名词意识形态分析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语文教科书人物类普通名词意识形态分析 |
三、语文教科书人物类专有名词意识形态分析 |
第三节 结论 |
一、性别意识形态 |
二、年龄意识形态 |
三、身份角色意识形态 |
四、人物形象意识形态 第六章 语文教科书编写规则分析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第二节 语文教科书编写建议 |
一、语文教科书有关知识类型方面的建议 |
二、语文教科书有关认知水平方面的建议 |
三、语文教科书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建议 |
第三节 语文教科书编写规则 |
一、语文教科书编写的构成性规则 |
二、语文教科书编写的策略性规则 第七章 结语 |
一、本文的主要内容 |
二、本文的创新之处 |
三、本文的不足之处及研究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
(5)状元笔记:热炒背后还需冷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状元笔记热卖多年 |
状元笔记作用到底有多大 |
专家提醒理性看待状元笔记 |
(6)宋代状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研究现状及分析 |
二、 选题意义 |
(一) 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
(二) 具有较大的学术意义 |
(三) 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
三、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
(一) 研究内容 |
(二) 研究方法 |
(三) 创新之处 |
第一章 状元称谓的起源 |
一、 状元的称谓起源于唐代说难以成立 |
(一) 状元称谓源于唐代说难成立 |
(二) 唐代状头是状元称谓的误导 |
二、 中国状元的称谓起源于宋代 |
三、 结语 |
第二章 宋代状元产生诸因素 |
一、 个人因素 |
(一) 天资聪颖,勤奋好学 |
(二) 记忆过人,文思敏捷 |
(三) 少年老成,志向远大 |
(四) 文采超众,尤善诗词 |
二、 家庭环境的影响 |
三、 游学拜师 |
四、 地域文化的影响 |
五、 社会风气的影响 |
六、 皇帝喜好的影响 |
(一) 文章受皇帝赏识 |
(二) 仪表受皇帝器重 |
(三) 皇帝个人观念、情绪 |
七、 其他因素 |
(一) 现任官员不能做状元的制度 |
(二) 善于应变 |
(三) 趋炎附势 |
(四) 偶然因素 |
第三章 宋代状元的仕途 |
一、 宋代状元仕途之分析 |
(一) 初授官职分析 |
(二) 最高官职分析 |
(三) 升迁情况分析 |
(四) 仕途总体分析 |
二、 宋代状元的政治活动 |
(一) 政绩较好的状元 |
(二) 政绩较坏的状元 |
(三) 政绩平庸的状元 |
(四) 从事外事的状元 |
三、 影响宋代状元仕途的因素 |
(一) 个人仕龄对状元仕途的影响 |
(二) 个人品性对状元仕途的影响 |
(三) 频繁党争对状元仕途的影响 |
(四) 奸臣当道对状元仕途的影响 |
第四章 宋代状元的影响 |
一、 宋代状元对国家的影响 |
(一) 在朝廷中的影响 |
(二) 在地方上的影响 |
(三) 在外交中的影响 |
二、 宋代状元对文化的影响 |
(一) 文学成就促进文化的繁荣 |
(二) 增强科举对文化的影响力 |
(三) 身体力行的发展教育事业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一、 古籍文献 |
二、 今人论着 |
(一) 今人着作 |
(二) 论文 |
(9)高考状元为何扎堆学经管(论文提纲范文)
一、全国最棒考生的风向标——状元为啥扎堆读经管 |
二、就业好, 就是学科好?状元的选择为何不能更多元 |
三、基础学科的隐忧:当年状元扎堆的哲学系为何遇冷 |
四、说状元——再论文科学生的学习与考试(论文参考文献)
- [1]高中作文序列教学的实践探索[D]. 周志云. 广州大学, 2018(01)
- [2]《宋代登科总录》与宋代状元研究[J]. 祖慧,杨竹旺.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7(01)
- [3]新世纪以来安徽纸媒高考报道研究[D]. 赵艳艳. 安徽大学, 2016(10)
- [4]基于观念结构分析的中国初中语文教科书批评语言学研究[D]. 章家谊. 华东师范大学, 2015(01)
- [5]状元笔记:热炒背后还需冷思考[J]. 刘素静. 妇女生活(现代家长), 2013(04)
- [6]宋代状元研究[D]. 侯艳华. 河南大学, 2013(02)
- [7]状元媒[J]. 叶广芩. 当代(长篇小说选刊), 2012(04)
- [8]广东高考文科高分考生:“全才”赖绮玫[J]. 冯钊妮. 黄金时代(学生族), 2011(08)
- [9]高考状元为何扎堆学经管[J]. 张国,张鹏. 成才之路, 2009(32)
- [10]高考状元为何扎堆学经管 动因:选择最有“钱途”?[J]. 张国,张鹏. 温州了望, 20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