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猪瘟病毒四种检测方法的效果比较(论文文献综述)
孙燕燕[1](2021)在《基于不同微球标记非洲猪瘟病毒和口蹄疫A型病毒免疫层析检测方法的建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胶体金颗粒作为功能性载体材料与免疫层析检测技术结合形成的相关诊断方法及产品,具有操作简单、反应快速、特异性高和稳定性好等优点,已被广泛应用于医学检验、食品安全、兽药残留、环境监测等领域。但由于胶体金颗粒本身存在一些灵敏度的限制,目前仅用于定性检测。因此,对于免疫层析技术,突破难以定量分析的瓶颈,建立灵敏、特异、直观、快速的定量检测方法,才会更好的满足基层生产单位的现实需求,具有重大的技术改进价值和应用前景。因此,本论文建立了非洲猪瘟病毒(ASFV)抗体的免疫层析定性检测方法和口蹄疫A型病毒(FMDV-A)的免疫层析定量检测方法,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ASFV抗体胶体金定性免疫层析检测方法的建立。将重组ASFV p30蛋白(特异性和抗原性已验证)用胶体金颗粒标记,制成捕获金标抗原;将p30蛋白及其多克隆抗体(ASFV-p30-Ab)包被在硝酸纤维素膜(NC)上,分别作为检测线(T线)和质控线(C线)组装试纸条。用该试纸条检测已知的ASFV阳性、阴性血清,检测可在5-10 min完成,灵敏度为1:256。平行检测口蹄疫病毒(FMDV)、猪瘟病毒(CSFV)、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猪圆环病毒2型(PCV-2)等常见猪病毒病阳性血清20份,仅ASFV呈阳性反应,与其它血清无交叉,特异性可靠。用同一批次内、不同批次间的试纸条重复性检测ASFV阳性、阴性血清,结果差异不显着,变异系数CV均小于10%,稳定性良好。与进口ASFV竞争ELISA抗体检测试剂盒平行对比检测50份健康猪血清,试纸条检测出阴性结果48份,ELISA检测出阴性结果49份;平行对比检测52份ASFV抗体阳性猪血清,试纸条检出阳性50份,ELISA检出阳性51份。以ELISA方法为参照标准,试纸条的特异性为92.00%,敏感性为92.59%。2.FMDV-A抗体定量免疫层析检测方法的建立。1)抗原筛选。分别对5种备选抗原:纯化的AF/72和Re-A/WH/09毒株146S病毒颗粒及其原核表达VP1蛋白、及原核表达的A/GD/MM/13毒株VP1蛋白,用间接ELISA和胶体金免疫层析(GICA)平行检测100份背景清晰的FMDV-A、O、AsiaⅠ型田间样本血清,基于FMDV-A血清的阳性检出率计算其敏感性,基于对O、AsiaⅠ血清的交叉阳性计算其特异性。结果:AF/72-146S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在间接ELISA(90%,95%)和GICA(95%,92.5%)中均为最高,A/GD/MM/13-VP1最低(P/N为1.95)。Re-A/WH/09-146S ELISA(86.67%,87.5%)、GICA(83.33%,87.5%)、AF/72-VP1 ELISA(78.33%,75%)、GICA(90%,62.5%)、Re-A/WH/09-VP1 ELISA(76.67%,70%)、GICA(85%,55%)。AF/72-146S为最合适的诊断用抗原。2)FMDV-A抗体的免疫层析定量检测方法的建立。用抗坏血酸(AA)还原K2Pt Cl4和Na2Pd Cl4,经超声水浴法制备具有氧化还原酶活性的Pt-Pd合金纳米颗粒,作为捕获纳米标记物标记FMDV-AF/72-A-146S,与其抗体(FMDV-AF/72-146S-Ab)同时包被在NC上,分别作为检测线(T线)和质控线(C线)组装试纸条。用该试纸条检测已知的FMDV阳性、阴性血清,检测可在10 min内完成,灵敏度为1:28。取已知液相阻断ELISA(LPB-ELISA)抗体效价为1:64、1:128、1:256和1:512的口蹄疫A型阳性血清,用试纸条进行检测,完成后用金标免疫分析仪扫描读取信号T/C值。以A型阳性血清样品的LPB-ELISA抗体效价为横坐标,金标分析仪读值T/C值为纵坐标作图,建立标准曲线。抗体效价与T/C比值之间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2=0.9692。检测时将待检血清的T/C值带入标准曲线,即可对应获得该份血清的抗体效价。与胶体金试纸条平行比对检测50份FMDV-A血清,Pt-Pd合金纳米颗粒试纸条可检测出阳性结果49份,胶体金试纸条可检测出阳性结果48份,检测22份阴性血清,Pt-Pd合金纳米颗粒试纸条和胶体金试纸条均可检测出阴性结果22份,检测36份O、AsiaⅠ血清,Pt-Pd合金纳米颗粒试纸条可检测出阴性结果34份,胶体金试纸条可检测出阴性结果31份,Pt-Pd合金纳米颗粒试纸条的敏感性为98%,特异性为94.8%。用同一批次内、不同批次间的试纸条重复性检测不同抗体效价的FMDV-A阳性血清,结果差异不显着,变异系数CV均小于15%,稳定性良好。与LPB-ELISA平行检测102份背景清晰的血清样品,将二者抗体效价(Log10)进行比对,检测结果具有良好的一致性,相关系数R2为0.9112。
叶超[2](2021)在《陕西省2017-2019年猪常见四种病毒性传染病病原学及血清学监测与分析》文中提出猪瘟(Classical swine fever,CSF)、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PRRS)、猪伪狂犬病(Pseudorabies,PR)、猪圆环病毒病(Porcine circovirus disease,PCVD)是当前威胁养猪业的主要病毒性传染病,给我国养猪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随着“一带一路”政策的执行和一系列环保机制的运行,我国养殖产业正逐渐向西部地区转移。作为西部地区重要省份的陕西省,无论是在国家政策扶持还是地理位置等方面,对发展养猪业都具有很多有利条件,但养殖技术相对落后、生猪跨区域调运频繁、中小养猪企业和农户养殖者相对薄弱的生物安全意识,导致其疫病防控能力不足,增加了地区生猪养殖疫病传播的风险。监测猪群疫苗免疫抗体水平及病原流行趋势是疫病防控的前提和基础,对有效防范重大疫情以及推动本地区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因此,为了调查CSF、PRRS、PR、PCVD在陕西省的流行状况及疫苗免疫效果,本研究对2017~2019年该省10个县市的不同规模猪场进行取样,共采集到752份血清样品和143份组织病料样品,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和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技术对其疫苗免疫抗体和病原进行了监测与分析,以期为上述四种疫病制定切实有效的防控策略提供指导。研究结果如下。1.2017年陕西省CSF、PR疫苗抗体阳性率分别为65.3%、64.5%,未达国家免疫抗体合格率70%的要求,病原核酸阳性率分别为18.5%、16.7%。通过及时为养殖场改善免疫程序,提高猪群疫苗免疫覆盖率等措施,有效提高了疫苗抗体阳性率,降低了病原核酸阳性率。2018年陕西省以上两种疫病疫苗抗体阳性率分别升高至84.2%、80.5%,同时核酸阳性率均下降至7.5%,到2019年,抗体阳性率显着提高到94.3%、94.8%,核酸阳性率全下降至0%,陕西省CSF、PR两种疫病防控效果显着。2.2017-2019年陕西省PRRS疫苗抗体阳性率分别为88.7%、68.2%、58.5%,逐年呈下降趋势,2017年病原核酸阳性率为7.4%,2018~2019年(28.3%、19.4%)较2017年呈现上升趋势。由于PRRS疫苗覆盖率不高,导致疫苗抗体逐年下降,病原核酸阳性率上升,说明PRRS疫苗对疫病的防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3.通过提高疫苗覆盖率等措施,2018~2019年PCVD疫苗抗体阳性率(93.2%、95.2%)较2017年(78.6%)显着上升,病原核酸阳性率(18.9%、27.9%)较2017年(38.9%)有所下降,表明该病的防控效果不太理想,需要制定更加科学的综合防控方案。上述研究结果表明,2017~2019年,陕西省CSF、PR疫苗抗体阳性率逐年上升,病原阳性率逐年下降,说明在该地区这两种疫病流行呈下降趋势;但PRRS、PCVD病原阳性率逐年上升,说明PRRS、PCVD在该地区流行呈上升趋势。因此,PRRS、PCVD在陕西省具有地方流行性风险,需要进一步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疫苗免疫策略及综合防控方案。
张志博[3](2020)在《一种二氧化氯溶液的含量测定与消毒效果评价》文中研究表明为了定量研究一种二氧化氯溶液对微生物的灭杀效果,以期为二氧化氯溶液对微生物的消毒标准提供参考与理论依据。试验采用改进后的五步碘量法对二氧化氯溶液的含量进行了测定,采用菌悬液定性、定量杀菌法对四种细菌进行了杀灭效果评价,采用免疫荧光法和悬液定量杀灭试验,研究了二氧化氯溶液对猪瘟病毒的灭活效果。对二氧化氯溶液含量测定结果表明,高、低两个试验组的二氧化氯平均浓度分别为224.1 mg/L、75.2 mg/L;高、低两浓度组测定的平均浓度与其理论浓度并无显着差异,两组二氧化氯含量测定结果均与其理论浓度一致。对照组复合亚氯酸钠粉溶解液5次测定浓度的平均值均在理论浓度(380460 mg/L)范围内。所以改进后的五步碘量法测量结果准确,该方法可作为二氧化氯类消毒剂产品有效的检测方法。二氧化氯溶液对四种细菌的定性定量杀灭试验结果表明,当二氧化氯溶液有效浓度为3.12mg/L,对大肠杆菌8099作用1 min,对其杀灭率为99.90%,对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6538作用10 min,对其杀灭率达到99.97%,对乙型溶血性链球菌32210作用30 min,对其杀灭率达到100%;有效浓度为12.5 mg/L,对枯草芽孢杆菌63501作用10 min,对其杀灭率达到100%。二氧化氯溶液杀菌效果良好,并与复合亚氯酸钠粉的杀菌效果相似,且杀菌效果远好于癸甲溴铵溶液。二氧化氯溶液对猪瘟病毒的灭杀试验结果表明,浓度为25 mg/L的二氧化氯溶液和复合亚氯酸钠粉溶解液,对Thiveral株猪瘟病毒作用3 min时,灭活率均能达到100%,表明二氧化氯溶液对猪瘟病毒杀灭效果性能良好,并与复合亚氯酸钠粉对猪瘟病毒杀灭效果相近。
马铭[4](2020)在《新疆三个规模化猪场CSF、PR、PRRS及PCV2免疫抗体的动态检测及免疫程序优化》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猪群的健康稳定是规模化猪场长远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是保障猪群健康的主要手段之一。猪瘟(CSF)、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猪伪狂犬病(PR)和猪圆环病毒相关疾病(PCVD)是目前对养殖场猪群健康造成影响的重要疾病,猪群若被感染,其死亡不但会造成一定程度的经济损失,还能够损害养殖场的进一步发展。本次实验从猪场病毒病的预防着手,为新疆三个不同地区规模化猪场提供积极有效的疫苗免疫程序,进一步为猪场构建更加完善的免疫程序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方法:分析新疆三个不同地区规模化猪场猪瘟、猪伪狂犬病、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以及猪圆环病毒的免疫水平,再通过疫苗免疫抗体的消长规律对免疫程序进行一定的调整,从而确保猪群的健康,防止疾病发生。本研究以哈密、克拉玛依、博乐的三个规模化猪场的3万余头猪为研究对象,在2019年春秋两季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选择不同日龄的猪血清作为样品,通过ELISA法进一步测定CSFV、PRV、PRRSV和PCV2中的免疫抗体,再通过其消长规律进一步调整相应的免疫程序。结果:1.新疆三个不同地区规模化猪场2019年全年CSFV、PRV、PRRSV以及PCV2的抗体总阳性率为83.90%、71.57%、86.17%、87.25%,均超过了国标要求70%的合格率,其中CSFV抗体阳性率最高的为A场,其次为C场、B场,PRV抗体阳性率最高为C场,其次为B场、A场,PRRSV抗体阳性率最高为A场,其次为B场、C场,PCV2抗体阳性率最高为A场,其次为B场、C场。2.2019年秋季相比较于春季,根据抗体阳性率及变异系数发现A场猪群在413周龄、B场710周龄及C场4-7周龄仔猪存在猪瘟野毒感染的风险;A、B、C三个场的能繁母猪、后备母猪及公猪等均存在PR野毒感染的风险;PRRS方面,A场秋季S/P值大于2.5的猪群较多,病毒活跃,感染风险大,B场春秋两季检测S/P值均小于2.39,维持阳性稳定状态,C场秋季10周龄后的仔猪S/P值均大于3.0,说明此阶段PRRS感染风险大;PCV2方面,A、B、C三个场的抗体阳性率及S/P值均分布均匀,免疫效果好。3.通过抗体消长规律、变异系数、感染风险分析,对各场疫苗程序进行调整,其中母猪按现有的免疫程序严格执行,仔猪按照以下程序操作:A场:0-3日龄(PR,0.5头份,滴鼻),14日龄(PCV2+PRRS,各1头份,左右颈部肌肉注射),23日龄(CSF,1头份,肌肉注射),40日龄(PR,1头份,肌肉注射),60日龄(CSF,2头份,肌肉注射),50日龄(PR,1头份,肌肉注射);B场:0-3日龄(PR,0.5头份,滴鼻),14日龄(PCV2+PRRS,其中PCV2肌注1头份,PRRS肌注0.5头份),28日龄(CSF,1头份,肌肉注射),45日龄(PR,1头份,肌肉注射),60日龄(CSF,1头份,肌肉注射),70日龄(PR,1头份,肌肉注射);C场:0-3日龄(PR,1头份,滴鼻),14日龄(PCV2,PRRS各肌注0.5头份),21日龄(CSF,1头份,肌肉注射),45日龄(CSF,1头份,肌肉注射),50日龄(PR,1头份,肌肉注射),70日龄(PR,1头份,肌肉注射)。结论:根据试验结果对新疆三个不同地区规模化猪场猪的CSFV、PRV、PRRSV、PCV2免疫程序进行了优化,为科学免疫及综合防控奠定了理论基础。
罗乐[5](2020)在《猪重大疫病病原纳米-荧光高通量超敏检测技术的建立与应用》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养猪业规模化的发展,猪病毒性疾病呈现阶段性、暴发性流行,猪瘟病毒(Classical swine fever virus,CSFV)、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 virus,PRRSV)、猪圆环病毒2型(Porcine circovirus type 2,PCV2)、猪细小病毒(Porcine parvovirus,PPV)、伪狂犬病毒(Pseudorabies virus,PRV)、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 virus,PEDV)、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ransmissible gastroenteritis virus,TGEV)等7种病毒的单感染或混合感染所引起的传染病成为危害我国规模化养猪业的主要原因,给生猪养殖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严重地制约了我国养猪业的健康发展。而现有的检测手段,无法对感染早期的临床前样本做出准确诊断,容易引起区域性的疫病大爆发。因此,本研究拟通过将磁性微粒病原富集技术、纳米金颗粒病原信号放大技术与荧光探针定量PCR技术有效的结合起来,针对上述病原建立特异性的单重或多重检测和鉴别诊断技术,为猪主要疫病的流行病学筛查与早期防控提供技术支持。首先,在NCBI的Gen Bank库中分别找出上述7种病原代表毒株的全基因组序列,进行同源性分析,找出高度保守序列作为富集探针和放大标签的设计位点,将所设计的富集探针和放大标签分别标记于磁性微粒(MMPs)和纳米金颗粒(AuNPs),然后利用标准毒株建立杂交反应体系,将纳米金上数量庞大的病原特异性标签洗脱下来,利用设计的特异性检测探针MFQ-probe和检测引物进行荧光定量PCR检测,从而将病原信号进行多次放大,检测灵敏度进一步提高,建立起可适用于感染早期样本的纳米-荧光定量超敏检测技术(UNDP-FQ),最后,通过临床样本检验所建立方法的特异性,灵敏性,可重复性和临床应用价值。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建立可同时检测CSFV、PRRSV、PCV2、PRV、PPV混合感染的纳米-荧光定量超敏规模化检测技术(UNDP-MFQ)。研究取得以下结果:1. 建立分别针对CSFV、PRRSV、PCV2、PRV、PPV、PEDV和TGEV的纳米-荧光定量超敏检测技术(UNDP-FQ)。根据上述7种病毒的高度保守区域,设计了14个富集探针分别标记于MMPs,以及14个放大标签分别标记于AuNPs,形成功能化的磁微粒和纳米金颗粒,通过功能化的MMPs富集病原核酸信号,功能化的AuNPs放大病原信号,特异性MFQ-probe荧光定量PCR检测放大信号标签,确定了7组特异性富集探针和放大标签,用于建立针对7种病毒的UNDP-FQ检测体系。特异性检测试验显示,所建立的分别针对7种病原的特异性UNDP-FQ检测方法只能特异性地检测到目标病原,不与其它病原发生交叉反应;灵敏度检测试验显示,UNDP-FQ检测方法是普通Real-time PCR检测方法的102~103倍;针对7种病原三个浓度梯度血清样本的组内重复试验和组间重复试验结果显示,组内重复和组间重复的最大变异系数(C.V)均小于1%,说明所建立的UNDP-FQ检测方法重复性良好,检测体系中试剂在4 oC存放6个月能够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在此基础上,将建立的7种病原特异性的UNDP-FQ检测方法应用于临床血清或粪便样本检测时发现,UNDP-FQ检测方法总体上显示出比常规Real-time PCR检测法更高的诊断准确性,尤其对于未表现临床症状或体征、处于临床前期感染阶段的样本,UNDP-FQ的阳性检出率显着高于常规Real-time PCR。2. 针对引起猪繁殖障碍性病毒病的5种主要病原,本研究在特异性UNDP-FQ检测技术建立的基础上,通过对病原特异性核酸标签的改建和加入相对应的病原特异性的Taqman探针来进一步提升检测体系的特异性,建立了同时检测CSFV、PRRSV、PCV2、PRV、PPV混合感染的纳米-荧光定量超敏规模化检测技术(UNDP-MFQ)。首先经UNDP-MFQ反应体系检测筛选,确定了用于建立完整反应体系的富集探针和放大标签,在同一反应体系中可同时检测上述5种病原的UNDP-MFQ。特异性检测试验显示,在5 种病原富集探针和放大标签同时存在情况下,只有目标病原存在时,UNDP-MFQ检测体系才会在相应病原放大信号特异性的Taqman探针荧光定量PCR显示阳性扩增曲线,不同病原之间不会出现交叉反应;灵敏度检测试验显示,针对5种病原的UNDP-MFQ最低检测限为20 copies/m L的标准血清混合样本,是普通多重Real-time PCR检测方法的5×103倍;重复性试验结果显示,UNDP-MFQ检测方法的组内、组间的变异系数均小于1.5%,说明所建立的UNDP-MFQ检测方法重复性良好,检测体系中试剂在4 oC存放6个月能够具有良好的稳定性。此外,将UNDP-MFQ进行临床应用时,UNDP-MFQ检测方法总体上显示出比常规多重Real-time PCR法更高的诊断准确性,尤其对于未表现临床症状或体征、处于临床前期感染阶段的样本,UNDP-MFQ的检出率和检测准确性显着高于常规多重Real-time PCR,并且可以在一次反应中对血清样本中的5种病原同时进行检测,且无需病原核酸提取和反转录过程。本研究中针对7种猪常见病原分别建立了特异性UNDP-FQ,在此基础上,针对猪繁殖障碍性疾病早期诊断与筛查需求建立了同时可检测5种常见病原的UNDP-MFQ检测技术,UNDP-FQ和UNDP-MFQ检测技术具有无需病原核酸提取过程,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可重复性好等技术优点,可用于临床前期带毒动物的诊断,提高临床前期样本的阳性检出率,能为猪重大疫病病原的早期、快速、高通量检测、鉴别诊断提供技术支持,从而减少生猪养殖中的经济损失,为猪主要疫病临床前期的规模化筛查提供了一套可行的技术方法。
陈莹[6](2020)在《凤翔县主要动物疫病免疫效果的检测与分析》文中提出凤翔县是宝鸡市的畜牧业大县,为了掌握全县主要动物疫病免疫效果,选择猪瘟、猪和羊O型口蹄疫、鸡新城疫4种动物疫病,2018、2019年进行为期两年的调研,分析其免疫效果,以期及时发现和解决全县防疫工作存在的问题。对2018年抽检的1500份畜禽血清进行抗体检测,分析检测结果发现,2018年凤翔县猪瘟、猪O型口蹄疫、羊O型口蹄疫、鸡新城疫4种动物疫病免疫抗体阳性率分别为88.9%、86.0%、88.4%、76.5%,均>70%,达到农业农村部标准,但鸡新城疫抗体阳性率水平较低,仅为76.5%。12个乡镇四种疾病免疫抗体检测平均阳性率均超过了70%的国家标准,且存在显着差异,其中田家庄、糜杆桥、柳林、范家寨四镇的防疫工作相对薄弱,四种疫病免疫抗体检测阳性率均值分别为84.4%、79.1%、77.6%、79.4%,四种疫病免疫抗体检测阳性率P值分别为0.0247、0.0399、0.0473、0.1034,均排在末位。3个不同检测点抽检的免疫抗体阳性率,规模场为91.3%,市场为86.7%,散养户为83.6%,规模养殖场的免疫抗体阳性率最高,散养户的免疫抗体阳性率最低。在2019年防疫工作中,全县加强鸡新城疫的防疫,对免疫薄弱乡镇进行防疫整改,散养户提升免疫措施。通过改进,2019年猪瘟、猪O型口蹄疫、羊O型口蹄疫、鸡新城疫4种疾病免疫抗体阳性率分别为90.6%、88.5%、89.8%、83.5%,都较2018年有所提升,猪瘟、猪O型口蹄疫、羊O型口蹄疫三种疫病免疫抗体阳性率分别提高了1.7%、2.5%、1.4%,幅度较小,而鸡新城疫免疫抗体阳性率较上一年提高了7%,幅度相对最大。2018年免疫水平排名末位的田家庄、糜杆桥、柳林、范家寨,2019年均提升到了全县中等水平,改进效果显着。2019年规模场、散养户、市场抽检免疫抗体合格率分别为91.8%、87.1%、88.4%。较2018年均有所提高,其中规模场提升了0.5%,市场提升了1.7%,幅度较小,而散养户提升了3.5%,提升幅度最明显。通过对凤翔2018年4种主要动物疫病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发现了不同疫病种类、不同乡镇、不同养殖规模三方面存在的具体问题,在2019年的免疫工作中进行针对性改进,2019年抽检结果显示之前存在的问题均得到显着改善。这一研究为全县动物疫病的科学防疫提供了数据支撑和技术保障,可在今后的防疫工作中为解决类似问题提供参考思路。
刘升[7](2020)在《三种新发再发病毒入侵与组装机制研究》文中指出过去二十多年来,新发再发病毒性传染病在世界各地频繁爆发,例如埃博拉病毒(Ebola virus,EBOV)、黄热病毒(Yellow fever virus,YFV)、非洲猪瘟病毒(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ASFV)以及新型冠状病毒(2019 novel coronavirus,2019-nCoV)等导致的疫情,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病毒需要感染特定的宿主细胞才能完成其生命周期,这个过程涉及多个步骤:粘附、入侵、复制、组装和释放。其中,进入宿主细胞内部是病毒生命周期的起点,而正确的组装过程对于形成具有侵染力的病毒粒子至关重要。因此,揭示病毒的入侵与组装过程是全面了解病毒感染、传播和致病机理的基础,也是预防和治疗相关病毒性疾病的重要理论依据。本论文基于冷冻电镜技术研究三种代表性的新发再发病毒的入侵与组装机制。首先,我们关注了给中国猪肉市场造成巨大经济损失的非洲猪瘟病毒。非洲猪瘟病毒作为非洲猪瘟病毒科(Asfarviridae)的唯一成员,是一个拥有复杂多层结构的大型双链DNA病毒(直径约250 nm)。由于庞大的病毒颗粒本身具有较大结构柔性,这给全病毒粒子的高分辨率结构解析提出了巨大挑战。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我们利用针对大病毒颗粒开发的分块重构算法(Block-based reconstruction)成功获得了 4.6 A近原子分辨率的病毒衣壳(Capsid)结构。基于衣壳结构以及深入的生物信息学分析,我们鉴定出了多种关键的衣壳蛋白,包括8280 个主要衣壳蛋白(Major capsid protein,MCP)p72,60 个五邻体蛋白(Penton protein)以及至少8340个包含三种不同类型的次要衣壳蛋白(Minor capsid protein)。其中p72是病毒衣壳最主要的成分,以三聚体形式分布在二十面体衣壳外层的平面内;五邻体蛋白构成了衣壳的顶点(Vertex)以协助二十面体组装;三种次要衣壳蛋白位于衣壳内部并形成网络结构,像“胶水”一样连接着相邻的壳粒(Capsomer),从而稳定整个衣壳结构。这些精细的结构信息增加了我们对于非洲猪瘟病毒粒子的基本构成和组装机制的理解,为后续针对这一病毒的生物学特性研究以及相关抗病毒策略研发奠定了基础。其次,我们聚焦于肠道病毒(Enterovirus,EV)的入侵机制,以B型肠道病毒(EV-B)作为对象展开研究。B型肠道病毒是小RNA病毒科(Picornaviridae)肠道病毒属(Enterovirus)的主要成员,是引起儿童脑炎等严重疾病的病原体。虽然B型肠道病毒在细胞表面的粘附受体(Attachment receptor)CD55已被鉴定出来,但是受体介导病毒入侵的具体过程,特别是其脱衣壳(Uncoating)的触发因素仍不清楚。首先,我们基于CRISPR-Cas9文库筛选鉴定出了人类新生儿Fc受体(Human neonatal Fc receptor,FcRn)是大多数B型肠道病毒的一个通用受体。随后,我们选取B型肠道病毒中毒力较强的埃可病毒6(Echovirus 6,Echo 6)作为模型,利用表面装饰了 FcRn的脂质体在体外重现了病毒的脱衣壳过程。为了进一步理解病毒与受体相互作用的分子基础,我们分别解析了 Echo 6病毒粒子及其与粘附受体CD55或脱衣壳受体FcRn结合的复合体在中性和酸性条件下的一系列高分辨率结构。这些结构系统地展示了两种受体对于病毒入侵的不同作用机制。FcRn通过其FCGRT亚基与病毒颗粒上特殊的“峡谷”(canyon)区域结合,而CD55则结合在“峡谷”外的区域。作为粘附受体,CD55并未引起病毒颗粒的明显构象变化。而脱衣壳受体FcRn则会在酸性条件下触发“峡谷”下方的“口袋因子”(Pocket factor)高效释放以起始病毒脱衣壳过程。这项研究建立了肠道病毒利用两种受体入侵细胞的系统理论,为针对病毒入侵过程设计阻断药物提供了理论依据。最后,针对在巴西等美洲国家流行的黄热病疫情,我们对其病原体——黄热病毒粒子的结构进行了研究。黄热病毒是黄病毒科(Flaviviridae),黄病毒属(Flavivirus)的代表成员,可引起黄疸、出血热等严重疾病。黄热病毒颗粒表面只有一种囊膜蛋白E(Envelope protein),负责病毒入侵宿主细胞的整个过程,目前其受体分子仍然未知。利用冷冻电镜单颗粒重构技术,我们解析了黄热病毒减毒疫苗株(YF17D)近原子分辨率三维结构。通过结构分析,我们发现黄热病毒E蛋白具有不同于其他黄病毒的独特组装界面,以此来稳定病毒粒子结构,并且我们鉴定出了若干关键氨基酸位点可能进一步提高病毒粒子的稳定性。此外,我们还发现黄热病毒E蛋白上的150-loop区缺乏在其它黄病毒中高度保守的糖基化位点。这一位点对于一些相关病毒的受体识别具有关键作用,从而可能影响病毒的宿主嗜性(host tropism)和毒力。这些发现为理解黄热病毒粒子的稳定性和致病力提供了新的结构基础,对于疫苗改造和开发新型治疗手段以及病毒特异性检测工具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综上所述,我们通过结构生物学和生化细胞实验手段研究了三种新发再发传染性病毒的入侵和组装机制,为新型抗病毒药物和治疗方法的研发提供了坚实基础。
江游[8](2019)在《湘北地区4种病毒性猪病临床检测及圆环病毒2型VLPs免疫保护研究》文中指出为调查2型猪圆环病毒(PCV2)、猪蓝耳病毒(PRRSV)、猪瘟病毒(CSFV)、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四种常见病毒在湖南省北部地区部分猪场感染水平及分布态势,运用了PCR及RT-PCR方法,对2017年9月-2018年7月年采自长沙、益阳、岳阳、常德4个市州45个猪场118份疑似病猪样品进行检测,并对部分圆环病毒2型阳性样本进行了测序和遗传变异分析,并且将本实验室的猪圆环病毒2型病毒样颗粒进行了交叉保护实验。结果发现:PCV2感染率为42.7%、PRRSV感染率为22.9%、CSFV感染率为11%、PEDV感染率为3%,圆环病毒2型的感染率最高。31份样品为至少两类病毒以上混合感染阳性,其中圆环病毒2型与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混合感染最严重,达到15例。本论文进一步对湘北地区13株猪圆环病毒2型(PCV2)的阳性样本的的ORF2基因进行了遗传分型分析发现,其中3株样品为PCV2a,5株样品为PCV2b,5株样品为PCV2d。结果表明,目前湘北地区的PCV2以PCV2b和PCV2d基因型为主,同时也伴有其他类型,更好地掌握了湘北地区PCV2的流行情况。为进一步研究PCV2b和PCV2d的交叉保护情况,设计了交叉保护试验,本次试验里给雌性昆明鼠注射PCV2b病毒样颗粒(含佐剂)或PCV2d病毒样颗粒(含佐剂)后用PCV2病毒原液攻毒。37只小鼠随机分为七组隔离饲养,PCV2攻毒+PCV2b病毒样颗粒(含佐剂)接种,PCV2攻毒+PCV2d病毒样颗粒(含佐剂)接种,PCV2攻毒+PCV2b病毒样颗粒(含佐剂)+PCV2d病毒样颗粒(含佐剂)疫苗同时接种,PCV2攻毒+接种PBS,只接种相同剂量PBS为空白组,剩余七只为不攻毒也不接种的备用组。结果表明,PCV2b病毒样颗粒与PCV2d病毒样颗粒对各自亚型均起到了良好的保护作用且一起作用时效果更明显,但交叉保护效果不明显。
陈尧[9](2018)在《安徽省部分养猪场主要疫病免疫抗体合格率检测调查》文中提出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猪瘟、猪伪狂犬病和口蹄疫给我国养猪业带来了严重的危害,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疫苗免疫是我国规模化猪场预防疾病的主要手段。其中高致病性蓝耳病、猪瘟、口蹄疫为我国强制性免疫动物疫病。通过疫苗接种刺激猪产生保护性抗体,抵抗病原侵入与感染,确保猪场安全,但免疫失败现象时有出现。为了了解各地猪场主要疫病的免疫状况和抗体水平,本研究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2016年-2017年对安徽合肥、安庆、芜湖、六安、宣城、宿州等部分猪场的420份血清样品进行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猪瘟、猪伪狂犬和口蹄疫抗体水平进行了抽样检测。检测结果报告如下。本次猪血清样品共420份,其中合肥120份、安庆60份、芜湖60份、六安60份、宣城60份、宿州60份。检测结果如下。(1)安徽6地市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猪瘟、猪伪狂犬病和口蹄疫等4种传染病抗体水平检测结果: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总阳性率是77.62%(326/420);猪瘟总阳性率是73.56%(309/420);猪伪狂犬gB总阳性率是58.10%(244/420);口蹄疫总阳性率是83.10%(349/420)。其中三种国家强制性免疫传染病抗体水平达到国家规定的70%免疫合格率要求。比较发现,口蹄疫阳性率最高,为83.10%,猪伪狂犬病低,为58.10%。结果表明安徽部分地区养猪场选择的猪伪狂犬疫苗存在免疫效力较低的情况或者养殖企业对猪伪狂犬免疫不加重视。(2)在不同月龄的比较中,小于3月龄、3月龄至10月龄、10月龄以上不同生长阶段的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猪瘟、猪伪狂犬、口蹄疫血清抗体阳性率是:91.11%(164/180)、75.00%(139/180)、57.78%(104/180)和86.11%(155/180);72.50%(87/120)、75.00%(90/120)、58.33%(70/120)和83.33%(100/120);62.50%(75/120)、70.00%(84/120)、58.33%(70/120)和、78.33%(94/120)。结果表明在不同日龄的猪群中,3月龄以下的猪群的三种强制免疫的疫病的免疫水平均最高,原因主要是猪场对仔猪的免疫比较重视,同时也可获得来自母猪的母源抗体。(3)各地区域比较中,合肥、芜湖、安庆、六安、宣城、宿州的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猪瘟、猪伪狂犬病、口蹄疫血清抗体阳性率是:95.00%(114/120)、78.33%(94/120)、64.17%(77/120)和87.50%(105/120);88.33%(53/60)、78.33%(47/60)、60.00%(36/60)和88.33%(53/60);70.00%(42/60)、70.00%(42/60)、53.33%(32/60)和81.7%(49/60);55.00%(33/60)、70.00%(42/60)、63.33%(38/60)和75.00%(45/60);83.33%(50/60)、68.33%(41/60)、45.00%(27/60)和83.3%(50/60);56.67%(34/60)、71.67%(43/60)、56.67%(34/60)和78.33%(47/60)。结果表明安徽部分地区的猪场存在对对传染病免疫的不重视以及免疫方法的不规范,导致猪群免疫水平存在不达标以及过低的情况。(4)在不同规模猪场比较中,100头以下规模猪场、100头至500头规模猪场、500头以上规模猪场的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猪瘟、猪伪狂犬、口蹄疫血清抗体阳性率是:70.00%(84/120)、70.00%(84/120)、52.50%(63/120)和80.83%(97/120);71.67%(86/120)、74.17%(89/120)、58.33%(70/120)和81.67%(98/120);86.67%(156/180)、75.56%(136/180)、61.67%(111/180)和85.56%(154/180)。500头以上的的养殖场的四种免疫的疫病的免疫水平均最高,原因主要是大型养殖企业对猪群免疫的重视,免疫方法比较规范,而小型养殖企业由于对免疫的轻视,采用低质疫苗以及不规范的免疫操作,以及缺乏专业兽医管理人员。(5)在不同季节比较中,春夏季和秋冬季的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猪瘟、猪伪狂犬、口蹄疫血清抗体阳性率是:60.56%(109/180)、70.55%(127/180)、57.78%(104/180)和78.33%(141/180);90.42%(217/240)、75.83%(182/240)、58.33%(140/240)和86.67%(208/240)。由于猪场选择在11月份对猪群进行加免疫,因此出现秋冬季节猪群的主要疫病的免疫水平均高于春夏季。综上所述,检测结果初步显示了这些疫病在安徽六市猪群的免疫保护情况,有助于了解安徽省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猪瘟、猪伪狂犬病、口蹄疫的免疫情况,为有效预防和控制安徽省猪的这四种传染性疫病提供科学依据。
李世震[10](2018)在《一四二团规模化猪场PRDC相关的四种病毒性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文中研究说明PRDC是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的缩写,是一种由多因子引起的疾病,主要是由病毒、细菌、支原体、寄生虫、不良的饲养管理条件及易感动物的免疫水平等多种综合因素相互作用引起的疾病症候群。本题通过研究石河子市一四二团11个规模化猪场4种PRDC相关的病毒病,在猪群中的免疫抗体水平、野毒感染抗体情况及病料组织中病原检测的情况,了解石河子市一四二团规模化猪场这四种病的流行特点,可进一步促进石河子市一四二团生猪规模化养殖场PRDC的防控,为顺利实现国家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控目标提供理论支持。为石河子市一四二团生猪规模化养殖场有效防控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猪瘟、猪伪狂犬、猪圆环病毒病提供参考依据。本题于2015年-2016年间通过对石河子市一四二团11个规模化猪场的走访调查,详细了解11个规模化猪场的建场时间,饲养情况、发病情况及死亡情况,并分别采集健康猪群5个不同年龄阶段的血清样本455份,采集患病或疑似患病猪群4个不同年龄阶段的血清样本297份,使用ELISA方法进行PRRSV、CSFV、PRV-gB/gE和PVC-2的抗体检测。采集猪群组织样本149份,使用PCR和RT-PCR的技术方法,进行PRRSV、CSFV、PRV和PVC-2这4种抗原的检测。并利用现有的PCR技术,分别设计合成PRRSV、CSFV、PRV和PCV2的特异性引物,构建多重PCR技术,通过血清学检测结果分析:健康猪群的各抗体的阳性率分别是87.25%、91.87%、47.69%、23.29%和18.9%,而患病猪群的各抗体的阳性率分别是91.25%、97.64%、58.59%、29.97%和24.92%。表明了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和猪瘟免疫抗体均达到了国家要求的水平,而猪伪狂犬免疫效果较差,一四二团使用的PRV疫苗为gE缺失苗,并且未进行PCV2的免疫,因此表明一四二团规模化猪场中伪狂犬和圆环2型病毒野毒感染情况较严重;通过对患病动物与健康动物抗体检测结果进行对比,患病动物各阶段的抗体阳性均大于健康动物,因此表明一四二团各规模场中普遍存在这四种病原的野毒感染。通过病原学检测结果分析:11个规模化猪场,有10个为PRDC阳性场,在采集的149份组织病料中检出PRDC阳性样品107份,阳性率为71.81%,其中单独或者混合感染PRRSV、CSFV、PRV和PCV-2的阳性率分别为57.05%、26.17%、34.90%和39.60%。从感染的类型上看,107份阳性样品中,仅有25份为单纯感染,占23.36%,混合感染82份,占76.64%。从混合感染的类型上看,在82份混合感染的样品中,两种病原共同侵染的组织病料48份,占58.53%,三种病原共同侵染的组织病料22份,占26.83%,上述四种病原共同存在的组织病料12份,占14.63%。从检测结果来看一四二团规模化猪场的RPDC感染情况较为严重,主要遭受病毒侵染的模式为两种病毒的共同侵染,尤其是PRRSV+PRV和PRRSV+PCV2的共同侵染。构建的PRDC相关的4中病毒病的多重PCR快速检测方法,通过特异性试验,敏感性试验和一致性试验,证实了构建的这种快速诊断方法,完全适用于与PRDC相关的PRRSV、CSFV、PRV和PCV2四种病毒病的病原的快速诊断及流行病学调查。并对142团11个规模化猪场2015-2016年间采集的149份组织样品进行检测,其结果与单重PCR检测的结果一致,表明一四二团规模化猪场的PRDC感染情况较为严重,只要表现为PRRSV+PRV和PRRSV+PCV2的二重感染。通过对石河子市一四二团11个规模化猪场进行血清抗体检测、病原学检测及使用多重PCR技术进行检测,结果表明石河子市一四二团11个规模化养殖场PRRSV和CSFV的免疫抗体合格,PRV免疫抗体不合格,且四种病原存在着野毒感染的情况,且主要是PRRSV+PRV和PRRSV+PCV2的二重感染。
二、猪瘟病毒四种检测方法的效果比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猪瘟病毒四种检测方法的效果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不同微球标记非洲猪瘟病毒和口蹄疫A型病毒免疫层析检测方法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Summary |
英文缩略表 |
第一篇 综述 |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1 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在非洲猪瘟病毒抗体检测中的应用 |
1.2 以纳米颗粒为标记物的免疫层析技术在口蹄疫病毒抗体定量检测中的应用 |
2 动物疫病诊断技术研究现状 |
2.1 新一代测序技术 |
2.2 液相阻断ELISA |
2.3 间接血凝试验 |
2.4 病毒分离 |
2.5 RT-PCR |
2.6 生物传感器技术 |
3 免疫层析技术简介 |
3.1 免疫层析检测试纸条原理 |
3.2 免疫层析检测试纸条特点 |
4 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 |
4.1 胶体金标记技术经历的发展阶段 |
4.2 胶体金颗粒的结构和特性 |
4.3 胶体金颗粒制备方法 |
4.4 免疫胶体金的制备 |
5 纳米标记物新型免疫层析检测技术 |
5.1 新型纳米标记物的种类 |
5.2 具有类酶活性的纳米材料的结构及特点 |
5.3 具有类酶活性的合金纳米颗粒的制备 |
5.4 免疫合金纳米颗粒的制备 |
第二篇 试验部分 |
第一章 非洲猪瘟病毒抗体胶体金定性免疫层析检测方法的建立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ASFV p30 基因重组质粒和血清样品 |
2.2 主要试剂和仪器 |
2.3 ASFV 重组 p30 蛋白的表达纯化及鉴定 |
2.4 猪抗ASFV p30 蛋白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
2.5 猪抗ASFV p30 蛋白抗体的纯化 |
2.6 胶体金颗粒的制备 |
2.7 ASFV p30 蛋白胶体金颗粒标记及纯化 |
2.7.1 蛋白最适标记量 |
2.7.2 蛋白最适标记p H |
2.8 试纸条组装及诊断方法的建立 |
2.9 特异性试验 |
2.10 敏感性试验 |
2.11 重复性试验 |
2.12 ASFV抗体检测试纸条与ELISA方法平行比对试验 |
2.13 稳定性试验 |
2.14 临床应用评价试验 |
3 结果 |
3.1 ASFV重组p30 蛋白的鉴定和纯化 |
3.2 猪抗 ASFV 重组 p30 蛋白抗体的纯化 |
3.3 胶体金颗粒紫外吸收光值以及电镜结果 |
3.4 p30 蛋白胶体金颗粒最适标记条件 |
3.4.1 非洲猪瘟病毒p30 蛋白最适标记量 |
3.4.2 最佳pH的选择 |
3.5 免疫胶体金的制备 |
3.6 反应时间的确定以及阴、阳性判定标准的建立 |
3.7 特异性试验结果 |
3.8 敏感性试验结果 |
3.9 重复性试验结果 |
3.10 试纸条与进口竞争 ELISA 方法平行比对试验结果 |
3.11 稳定性实验结果 |
3.12 临床应用评价试验结果 |
4 讨论 |
第二章 口蹄疫A型病毒抗体定量免疫层析检测方法的建立 |
第一节 抗原筛选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1.1 抗原 |
2.1.2 检测血清 |
2.1.3 主要试剂和仪器 |
2.2 方法 |
2.2.1 口蹄疫 A 型病毒 AF/72、Re-A/WH/09 株 146S 抗原的制备 |
2.2.2 口蹄疫 A 型病毒 AF/72、Re-A/WH/09、A/GD/MM/13 株原核表达 VP1 蛋白纯化与鉴定 |
2.2.3 抗原筛选实验 |
2.2.3.1 抗原活性比较实验 |
2.2.3.2 间接ELISA方法建立 |
2.2.3.3 间接ELISA方法对不同抗原免疫反应验证 |
2.2.3.4 GICA方法建立 |
2.2.3.5 GICA方法对不同抗原免疫反应验证 |
3 结果 |
3.1 口蹄疫A型病毒AF/72、Re-A/WH/09株146S抗原含量 |
3.2 AF/72、Re-A/WH/09、A/GD/MM/13 株原核表达 VP1 蛋白鉴定结果 |
3.3 抗原筛选结果分析 |
3.4 建立间接ELISA方法检测血清样本结果分析 |
3.5 建立GICA方法检测血清样本结果分析 |
4 讨论 |
第二节 FMDV-A抗体的免疫层析定量分析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抗原和血清样品 |
2.2 主要试剂和仪器 |
2.3 FMDV标记抗原与检测抗原的制备 |
2.3.1 病毒液PEG浓缩 |
2.3.2 病毒液脱脂处理 |
2.3.3 病毒液超速离心浓缩 |
2.3.4 蔗糖密度梯度离心纯化 |
2.3.5 146S 病毒颗粒提取与含量测定 |
2.4 兔抗口蹄疫A型病毒抗体的制备与纯化 |
2.4.1 兔抗口蹄疫A型病毒抗体制备及检验 |
2.4.2 兔抗口蹄疫A型病毒抗体的纯化 |
2.4.2.1 盐析 |
2.4.2.2 脱盐 |
2.4.2.3 亲和层析 |
2.4.2.4 纯化抗体含量测定 |
2.5 Pt-Pd合金纳米颗粒的制备 |
2.6 Pt-Pd合金纳米颗粒最适标记条件与标记量 |
2.6.1 Pt-Pd合金纳米颗粒最适缓冲体系的确定 |
2.6.2 Pt-Pd合金纳米颗粒最适标记抗原量的确定 |
2.7 Pt-Pd合金纳米颗粒试纸条的制备 |
2.8 样品检测及结果判定 |
2.8.1 定性检测 |
2.8.2 定量检测 |
2.8.2.1 判定值(CUT-OFF)的确定 |
2.8.2.2 定量检测结果判定 |
2.8.2.3 定量检测重复性试验 |
2.9 敏感性与特异性试验 |
2.10 Pt-Pd合金纳米颗粒试纸条与LPB-ELISA抗体效价相关性分析 |
2.11 稳定性试验 |
3 结果 |
3.1 FMDV纯化146S抗原含量的确定 |
3.2 兔抗口蹄疫A型病毒抗体的制备及检验 |
3.3 纯化抗体含量测定 |
3.4 Pt-Pd合金纳米颗粒的电镜结果 |
3.5 最适标记条件的确定 |
3.6 检测线与质控线最佳包被量的确定 |
3.7 金标垫、检测线与质控线最佳点喷量的确定 |
3.8 试纸条结果判定 |
3.8.1 定性检测结果判定标准 |
3.8.2 定量标准曲线建立 |
3.8.3 定量检测结果判定标准 |
3.9 重复性试验结果 |
3.10 敏感性与特异性结果 |
3.11 灵敏度最低检测限试验结果 |
3.12 Pt-Pd合金纳米颗粒试纸条与LPB-ELISA比对实验相关性分析 |
3.13 稳定性试验结果 |
3.13.1 37℃加速实验 |
3.13.2 4℃保存期实验 |
4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2)陕西省2017-2019年猪常见四种病毒性传染病病原学及血清学监测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猪瘟的研究进展 |
1.1.1 猪瘟病毒概述 |
1.1.2 流行病学特征 |
1.1.3 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 |
1.1.4 CSFV的诊断方法 |
1.1.5 CSF的防控 |
1.2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
1.2.1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概述 |
1.2.2 流行病学特征 |
1.2.3 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 |
1.2.4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诊断方法 |
1.2.5 PRRS的防控 |
1.3 猪PR的研究进展 |
1.3.1 猪PRV概述 |
1.3.2 流行病学特征 |
1.3.3 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 |
1.3.4 PR的诊断方法 |
1.3.5 PR的防控 |
1.4 猪圆环病的研究进展 |
1.4.1 猪圆环病毒概述 |
1.4.2 流行病学特征 |
1.4.3 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 |
1.4.4 PCVD的诊断方法 |
1.4.5 PCVD的防控 |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2017-2019 年陕西省CSFV、PRRSV、PRV和 PCV抗体监测及分析 |
2.1 实验材料 |
2.1.1 材料 |
2.2 实验方法 |
2.2.1 血清样品来源与分布 |
2.2.2 样品处理 |
2.2.3 ELISA抗体检测方法 |
2.3 结果 |
2.3.1 2017~2019 年陕西省猪群CSFV抗体ELISA监测结果 |
2.3.2 2017~2019 年陕西省猪群PRRSV抗体ELISA监测结果 |
2.3.3 2017~2019 年陕西省猪群PRV g B抗体ELISA监测结果 |
2.3.4 2017~2019 年陕西省猪群PCV2 抗体ELISA监测结果 |
2.4 讨论 |
第三章 2017-2019 年陕西省CSFV、PRRSV、PRV和 PCV PCR检测及分析 |
3.1 实验材料和方法 |
3.1.1 材料 |
3.2 实验方法 |
3.2.1 样品采集与处理 |
3.2.2 主要试剂配制 |
3.2.3 病原PCR检测方法 |
3.3 结果 |
3.3.1 2017~2019 年陕西省猪群CSFV PCR监测结果 |
3.3.2 2017~2019 年陕西省猪群PRRSV RT-PCR监测结果 |
3.3.3 2017~2019 年陕西省猪群RPV g E PCR监测结果 |
3.3.4 2017~2019 年陕西省猪群PCV2 PCR监测结果 |
3.4 讨论 |
3.4.1 2017~2019 年陕西省猪群CSF监测结果分析 |
3.4.2 2017~2019 年陕西省猪群PRRS监测结果分析 |
3.4.3 2017~2019 年陕西省猪群PR监测结果分析 |
3.4.4 2017~2019 年陕西省猪群PCVD监测结果分析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一种二氧化氯溶液的含量测定与消毒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二氧化氯理化性质 |
1.2 二氧化氯消毒机理 |
1.2.1 二氧化氯在分子水平上的消毒机理 |
1.2.2 二氧化氯在微生物个体水平上的消毒机理 |
1.3 二氧化氯消毒特点及应用 |
1.3.1 二氧化氯消毒特点 |
1.3.2 二氧化氯的应用范围 |
1.4 研究背景 |
1.5 研究目的及内容 |
第二章 二氧化氯溶液含量的测定 |
2.1 材料 |
2.1.1 供试样品 |
2.1.2 主要试剂与耗材 |
2.1.3 溶液配制 |
2.1.4 器材 |
2.2 分析方法 |
2.2.1 试验原理 |
2.2.2 分析步骤 |
2.3 结果分析 |
2.3.1 实验组二氧化氯溶液含量测定结果 |
2.3.2 对照组复合亚氯酸钠粉溶解液含量测定结果 |
2.4 讨论 |
2.4.1 五部碘量法的优势 |
2.4.2 对五步碘量法的改进 |
2.4.3 使用五步碘量法的注意事项 |
2.4.4 对测定结果的统计学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二氧化氯溶液对四种细菌的定性定量杀灭试验 |
3.1 材料 |
3.1.1 供试消毒剂 |
3.1.2 供试菌毒株 |
3.1.3 主要试剂 |
3.1.4 主要仪器 |
3.1.5 溶液配制 |
3.2 试验方法 |
3.2.1 试验菌种的制备 |
3.2.2 中和剂选择试验 |
3.2.3 定性法杀菌试验 |
3.2.4 定量法杀菌试验 |
3.3 结果分析 |
3.3.1 中和剂选择试验结果分析 |
3.3.2 定性杀菌试验结果分析 |
3.3.3 定量杀菌试验结果分析 |
3.4 讨论 |
3.4.1 中和剂的选择 |
3.4.2 二氧化氯溶液的定性、定量杀菌效果 |
3.4.3 复合亚氯酸钠粉的定性、定量杀菌效果 |
3.4.4 癸甲溴铵溶液的定性、定量杀菌效果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二氧化氯溶液对猪瘟病毒的灭杀试验 |
4.1 材料 |
4.1.1 供试消毒剂 |
4.1.2 细胞与毒株 |
4.1.3 主要试剂 |
4.1.4 主要溶液配制 |
4.1.5 主要仪器 |
4.2 试验方法 |
4.2.1 PK-15 细胞制备和Thiveral株猪瘟病毒液的制备 |
4.2.2 中和剂试验 |
4.2.3 病毒灭杀试验 |
4.3 结果分析 |
4.3.1 消毒剂、中和剂、中和产物对PK-15细胞的影响分析 |
4.3.2 消毒剂、中和剂、中和产物对病毒的影响分析 |
4.3.3 病毒灭杀试验分析 |
4.4 讨论 |
4.4.1 杀猪瘟病毒试验目的及意义 |
4.4.2 二氧化氯对病毒的灭活机制 |
4.4.3 关于病毒含量检测方法讨论 |
4.4.4 试验结果讨论 |
4.4.5 消毒剂优势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致谢 |
作者简历 |
(4)新疆三个规模化猪场CSF、PR、PRRS及PCV2免疫抗体的动态检测及免疫程序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猪瘟的研究现状 |
1.1 病原学 |
1.2 流行病学 |
1.3 致病机理 |
1.4 临床症状 |
1.5 病理变化 |
1.6 诊断与防控 |
2 猪伪狂犬病的研究现状 |
2.1 病原学 |
2.2 流行病学 |
2.3 发病机理 |
2.4 临诊症状 |
2.5 病理变化 |
2.6 诊断及防治 |
3 猪蓝耳病的研究现状 |
3.1 病原学 |
3.2 流行病学 |
3.3 致病机理 |
3.4 临床症状 |
3.5 病理变化 |
3.6 诊断及防治 |
4 猪圆环病毒相关疾病研究现状 |
4.1 病原学 |
4.2 流行病学 |
4.3 致病机理 |
4.4 临诊症状 |
4.5 临床诊断 |
4.6 防治措施 |
5 我国当前规模化养猪场病毒性传染病的现状 |
5.1 流行病学 |
5.2 疫苗免疫 |
5.3 免疫程序 |
6 本文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试验研究 |
实验一 新疆不同地区三个规模化猪场CSF抗体的检测测及免疫程序优化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2 实验结果 |
2.1 三个不同地区猪场猪瘟免疫抗体检测结果 |
2.2 2019 年春季猪瘟免疫抗体检测结果 |
2.3 2019 年秋季猪瘟免疫抗体检测结果 |
2.4 免疫程序优化 |
3 讨论 |
3.1 A猪场猪瘟抗体的分析 |
3.2 B猪场猪瘟抗体的分析 |
3.3 C猪场猪瘟抗体的分析 |
实验二 新疆不同地区三个规模化猪场PR抗体的检测及免疫程序优化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2 实验结果 |
2.1 三个不同地区猪场猪伪狂犬免疫抗体检测结果 |
2.2 2019 年春季猪伪狂犬免疫抗体检测结果 |
2.3 2019 年秋季猪伪狂犬免疫抗体检测结果 |
2.4 免疫程序优化 |
3 讨论 |
3.1 A猪场伪狂犬抗体的分析 |
3.2 B猪场伪狂犬抗体的分析 |
3.3 C猪场伪狂犬抗体的分析 |
实验三 新疆不同地区三个规模化猪PRRS抗体的检测及免疫程序优化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2 实验结果 |
2.1 三个不同地区猪场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免疫抗体检测结果 |
2.2 2019 年春季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免疫抗体检测结果 |
2.3 2019 年秋季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免疫抗体检测结果 |
2.4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免疫程序优化调整 |
3 讨论 |
3.1 A猪场PRRSV抗体结果分析 |
3.2 B猪场PRRSV抗体结果分析 |
3.3 C猪 PRRSV抗体结果分析 |
实验四 新疆不同地区三个规模化猪PCV2 抗体的检测及免疫程序优化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2 实验结果 |
2.1 三个不同地区猪圆环病免疫抗体检测结果 |
2.2 2019 年春季猪圆环病免疫抗体检测结果 |
2.3 2019 年秋季猪圆环病抗体检测结果 |
2.4 猪圆环病毒病免疫程序优化调整 |
3 讨论 |
3.1 A猪场圆环抗体结果分析 |
3.2 B猪场圆环抗体结果分析 |
3.3 C猪场圆环抗体结果分析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猪瘟抗体检测方法 |
作者简介 |
在学校期间参与的研究课题 |
在校期间发表的文章 |
附件 |
(5)猪重大疫病病原纳米-荧光高通量超敏检测技术的建立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及主要符号对照表 |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生猪养殖常见病原的特征及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
1.1 生猪养殖常见病原及其致病特征 |
1.1.1 猪瘟病毒及其致病特征 |
1.1.2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及其致病特征 |
1.1.3 猪圆环病毒2型及其致病特征 |
1.1.4 猪伪狂犬病病毒及其致病特征 |
1.1.5 猪细小病毒及其致病特征 |
1.1.6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及其致病特征 |
1.1.7 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及其致病特征 |
1.2 猪常见病原的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
1.2.1 病毒的分离鉴定 |
1.2.2 血清学和免疫学方法 |
1.2.3 分子生物学方法 |
1.3 纳米材料在病原检测中的应用及展望 |
1.3.1 磁性微粒(MMPs)在病原检测中的应用及展望 |
1.3.2 纳米金颗粒在病原检测中的应用及展望 |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试验研究 |
第二章 分别针对7 种病原的特异性UNDP-FQ检测方法的建立 |
2.1 材料 |
2.1.1 病毒与细胞 |
2.1.2 主要试剂 |
2.1.3 主要仪器 |
2.2 方法 |
2.2.1 猪常见7种病原的全基因组序列分析 |
2.2.2 富集探针、放大标签及引物的设计及优化 |
2.2.3 针对7种病毒特异性富集探针标记的磁性微粒(MMPs)的制备 |
2.2.4 针对7种病毒特异性放大标签修饰的纳米金颗粒(AuNPs)的制备 |
2.2.5 建立针对7种病原的阳性对照和阴性对照 |
2.2.6 7种病原的Real-time PCR定量检测 |
2.2.7 7种病原的标准血清样品的建立 |
2.2.8 建立分别针对7 种病原的特异性UNDP-FQ检测方法 |
2.2.9 针对7 种病原建立的UNDP-FQ的特异性试验 |
2.2.10 针对7种病原建立的UNDP-FQ的灵敏性试验 |
2.2.11 针对7种病原建立的UNDP-FQ的重复性试验 |
2.2.12 利用所建立的针对7种病原的UNDP-FQ进行临床样本检测 |
2.3 结果 |
2.3.1 UNDP-FQ检测方法的整体流程 |
2.3.2 富集探针和放大标签的设计 |
2.3.3 富集探针和放大标签的优化 |
2.3.4 7种病原荧光定量PCR标准曲线的建立及标准病毒样本的定量 |
2.3.5 针对7 种病原建立的UNDP-FQ方法的特异性 |
2.3.6 针对7 种病原建立的UNDP-FQ的灵敏性 |
2.3.7 UNDP-FQ方法的重复性 |
2.3.8 针对7 种病原建立的UNDP-FQ临床应用 |
2.4 讨论 |
2.5 小结 |
第三章 猪常见5种病毒纳米-荧光定量超敏规模化检测技术的建立及应用 |
3.1 材料 |
3.1.1 病毒与细胞 |
3.1.2 主要试剂 |
3.1.3 主要仪器 |
3.2 方法 |
3.2.1 富集探针与放大标签的设计及优化 |
3.2.2 建立UNDP-MFQ的阳性对照和阴性对照 |
3.2.3 建立UNDP-MFQ的检测方法 |
3.2.4 验证UNDP-MFQ的特异性和灵敏度试验 |
3.2.5 验证UNDP-MFQ的重复性试验 |
3.2.6 利用所建立的UNDP-MFQ进行临床样本检测 |
3.3 结果 |
3.3.1 UNDP-MFQ检测技术的整体流程 |
3.3.2 富集探针与放大标签的优化 |
3.3.3 UNDP-MFQ的特异性和灵敏度 |
3.3.4 验证UNDP-MFQ的重复性试验 |
3.3.5 利用所建立的UNDP-MFQ进行临床样本检测 |
3.4 讨论 |
3.5 小结 |
结论与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凤翔县主要动物疫病免疫效果的检测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猪瘟、口蹄疫、新城疫的免疫现状 |
1.1 猪瘟 |
1.1.1 概述 |
1.1.2 病理变化 |
1.1.3 诊断 |
1.1.4 猪瘟的免疫方法 |
1.1.5 猪瘟的免疫现状 |
1.2 猪O型口蹄疫 |
1.2.1 概述 |
1.2.2 病理变化 |
1.2.3 诊断 |
1.2.4 猪O型口蹄疫的免疫方法 |
1.2.5 猪O型口蹄疫的免疫现状 |
1.3 羊O型口蹄疫 |
1.3.1 概述 |
1.3.2 病理变化 |
1.3.3 诊断 |
1.3.4 羊O型口蹄疫的免疫方法 |
1.3.5 羊O型口蹄疫的免疫现状 |
1.4 鸡新城疫 |
1.4.1 概述 |
1.4.2 病理变化 |
1.4.3 诊断 |
1.4.4 鸡新城疫的免疫方法 |
1.4.5 鸡新城疫的免疫现状 |
1.5 凤翔动物疫病防控现状 |
1.6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2018年凤翔县主要动物疫病免疫效果的检测与分析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材料 |
2.1.1.1 血清样品来源与分布 |
2.1.1.2 主要试剂 |
2.1.1.3 主要仪器设备 |
2.1.2 方法 |
2.1.2.1 样品采集方法 |
2.1.2.2 样品处理 |
2.1.2.3 检测方法 |
2.2 结果 |
2.2.1 2018年不同疫病免疫抗体检测结果 |
2.2.2 2018年不同乡镇免疫抗体检测结果 |
2.2.3 2018年不同养殖规模免疫抗体检测结果 |
2.3 2018年免疫效果差异的原因分析 |
2.3.1 不同疫病的免疫效果分析 |
2.3.2 不同乡镇的免疫效果分析 |
2.3.3 不同规模养殖场的免疫效果分析 |
2.4 2018年主要动物疫病免疫存在的问题 |
2.4.1 2018年鸡新城疫的免疫合格率低 |
2.4.2 2018年一些乡镇的免疫效果不理想 |
2.4.3 2018年散养户的免疫效果较差 |
第三章 2019年凤翔县主要动物疫病免疫效果的改进研究 |
3.1 2019年四种主要动物疫病免疫工作的改进 |
3.1.1 加强鸡新城疫的免疫 |
3.1.2 对免疫效果不理想的乡镇进行动物防疫整体提升 |
3.1.3 注重对散养户的免疫监管 |
3.2 改进后的免疫效果 |
3.2.1 2019年不同疫病免疫抗体检测结果 |
3.2.2 2019年不同乡镇免疫抗体检测结果 |
3.2.3 2019年不同养殖规模免疫抗体检测结果 |
3.3 改进后的免疫效果分析 |
3.3.1 鸡新城疫的免疫效果变化 |
3.3.2 免疫工作薄弱乡镇的免疫效果变化 |
3.3.3 散养户免疫效果变化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三种新发再发病毒入侵与组装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非洲猪瘟病毒研究背景简介 |
1.1.1 非洲猪瘟病毒的分类和流行性分析 |
1.1.2 非洲猪瘟病毒的形态和结构特征 |
1.1.3 非洲猪瘟病毒的入侵与组装机制简介 |
1.1.4 非洲猪瘟病毒粒子蛋白质组成情况简介 |
1.1.5 非洲猪瘟病毒疫苗研发前景 |
1.1.6 针对大病毒颗粒开发的分块重构算法 |
1.2 肠道病毒研究背景简介 |
1.2.1 肠道病毒的致病性和分类情况简介 |
1.2.2 肠道病毒的基因组及颗粒结构特征 |
1.2.3 肠道病毒的生命周期简介 |
1.2.4 肠道病毒的脱衣壳机制简介 |
1.2.5 B型肠道病毒的功能性受体发现历程 |
1.3 黄病毒研究背景简介 |
1.3.1 黄病毒分类以及致病性情况简介 |
1.3.2 黄病毒基因组及颗粒结构特征简介 |
1.3.3 黄病毒的膜融合过程简介 |
1.3.4 黄病毒的生命周期简介 |
1.3.5 黄热病毒的流行性分析 |
1.3.6 黄热病毒的致病机制简介 |
1.3.7 黄热病毒的结构研究进展 |
1.3.8 黄热病毒疫苗株的作用机理和安全性讨论 |
第2章 非洲猪瘟病毒组装机制研究 |
2.1 前言 |
2.2 实验材料 |
2.2.1 实验仪器及设备 |
2.2.2 商品化耗材及试剂 |
2.2.3 实验试剂及配方 |
2.2.4 病毒培养细胞系 |
2.3 实验方法与步骤 |
2.3.1 ASFV的培养与扩增 |
2.3.2 ASFV的纯化 |
2.3.3 电镜负染检测ASFV病毒粒子的纯度与状态 |
2.3.4 ASFV冷冻样品制备 |
2.3.5 ASFV颗粒数据收集 |
2.3.6 冷冻电镜数据处理和三维重构 |
2.3.7 模型和密度图说明 |
2.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2.4.1 ASFV病毒粒子的培养与纯化 |
2.4.2 ASFV冷冻电镜制样与数据处理 |
2.4.3 ASFV完整病毒粒子三维结构 |
2.4.4 ASFV衣壳整体三维结构 |
2.4.5 ASFV主要衣壳蛋白p72的结构特征 |
2.4.6 ASFV五邻体蛋白和次要衣壳蛋白的鉴定及结构特征 |
2.4.7 ASFV与其他大型DNA病毒的比较 |
2.5 小结与展望 |
第3章 埃可病毒入侵机制研究 |
3.1 前言 |
3.2 实验材料 |
3.2.1 实验仪器及设备 |
3.2.2 商品化耗材及试剂 |
3.2.3 细胞系 |
3.3 实验方法与步骤 |
3.3.1 Echo 6的培养与纯化 |
3.3.2 Echo 6纯化效果的电镜负染检测 |
3.3.3 Echo 6及其受体复合物冷冻制样 |
3.3.4 Echo 6及其受体复合物冷冻样品数据收集 |
3.3.5 冷冻电镜数据处理 |
3.3.6 模型搭建和结构精修 |
3.3.7 结构分析与作图 |
3.3.8 受体装饰的脂质体制备 |
3.3.9 受体装饰的脂质体与Echo 6的孵育实验 |
3.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4.1 Echo 6的纯化与样品检查 |
3.4.2 Echo 6与CD55或FcRn的共孵育条件摸索 |
3.4.3 Echo 6及其受体复合物冷冻制样、数据收集及结构解析 |
3.4.4 Echo 6及其受体复合物的结构剖析 |
3.4.5 Echo 6-FcRn以及Echo 6-CD55复合物分子间相互作用分析 |
3.4.6 CD55与不同肠道病毒复合物电镜结构比较 |
3.4.7 受体装饰的脂质体实验 |
3.5 小结与展望 |
第4章 黄热病毒冷冻电镜结构研究 |
4.1 前言 |
4.2 实验材料 |
4.2.1 实验仪器及设备 |
4.2.2 商品化耗材及试剂 |
4.2.3 实验试剂及配方 |
4.2.4 细胞系 |
4.3 实验方法与步骤 |
4.3.1 YF_17D的培养与扩增 |
4.3.2 YF_17D的纯化 |
4.3.3 负染电镜检测YF_17D的纯度和浓度 |
4.3.4 YF_17D冷冻制样与数据收集 |
4.3.5 YF_17D数据处理 |
4.3.6 模型搭建和精修 |
4.3.7 热稳定性试验 |
4.3.8 黄病毒E和M蛋白的保守性分析 |
4.3.9 基于结构的系统进化树分析 |
4.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4.4.1 YF_17D的纯化和样品检查 |
4.4.2 YF_17D冷冻样品制备、数据处理以及模型搭建 |
4.4.3 YF_17D成熟病毒颗粒的整体结构 |
4.4.4 YF_17D在低pH条件下的颗粒形态 |
4.4.5 YF_17DE蛋白组装的相互作用界面分析 |
4.4.6 疫苗株YF_17D与野毒株CNYF01的稳定性差异 |
4.4.7 YF_17D E蛋白上无糖基化修饰的150-loop的独特构象 |
4.4.8 不同黄病毒E蛋白结构比较 |
4.5 小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
(8)湘北地区4种病毒性猪病临床检测及圆环病毒2型VLPs免疫保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猪圆环病毒2型概况 |
1.1.1 猪圆环病毒2型的生物学特征 |
1.1.2 猪圆环病毒2型相关疾病 |
1.1.3 猪圆环病毒2型病毒检测方法 |
1.1.4 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
1.1.5 猪圆环病毒2型PCV2 疫苗研究现状 |
1.2 猪流行性腹泻概况 |
1.2.1 PEDV的生物学特征 |
1.2.2 猪流行性腹泻临床症状及其病理变化的诊断 |
1.2.3 猪流行性腹泻的防控 |
1.3 猪瘟病毒概况 |
1.3.1 猪瘟病毒生物学特性 |
1.3.2 猪瘟临床症状及其病理变化的诊断 |
1.3.3 猪瘟的防控 |
1.4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概况 |
1.4.1 猪蓝耳病毒生物学特征 |
1.4.2 临床症状及其病理变化 |
1.4.3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防控 |
第二章 湘北地区四种病毒性猪病的病原检测及圆环病毒2型序列分析 |
2.1 引言 |
2.2 材料和方法 |
2.2.1 样品及其处理 |
2.2.2 主要试剂 |
2.2.3 主要仪器 |
2.2.4 病毒DNA/RNA的提取 |
2.2.5 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
2.2.6 样品的PCR/RT-PCR检测 |
2.2.7 ORF2 基因的克隆及测序 |
2.2.8 序列的比对与分析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部分病猪现场剖检 |
2.3.2 病原样品的PCR检测结果 |
2.3.3 PCV2 ORF2 基因的克隆 |
2.3.4 PCV2 ORF2 基因的遗传进化分析 |
2.4 讨论 |
第三章 小鼠模型上猪圆环病毒不同亚型的交叉保护实验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所用病毒与细胞 |
3.2.2 PCV2病毒样颗粒(Virus-like particle,VLPs) |
3.2.3 实验动物与实验设计 |
3.2.4 血清学检测 |
3.2.5 PCV2 病毒含量变化 |
3.2.6 免疫组化实验 |
3.2.7 苏木精伊红染色实验 |
3.2.8 透射电子显微镜法观察VLPs |
3.2.9 统计分析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基于PCV2 Cap蛋白的自组装VLPs高度模拟天然病毒粒子的构象 |
3.3.2 用VLPs免疫小鼠后,诱导机体产生高滴度的pcv2 抗体 |
3.3.3 用VLPs免疫小鼠后,各分组的野生PCV2 病毒含量 |
3.3.4 实验鼠肺脏、脾脏的PCV2 的检测 |
3.3.5 小鼠攻毒后临床体重变化记录 |
3.3.6 实验鼠临床表现记录 |
3.3.7 通过PCV2b/2dVLPs联合免疫的小鼠攻毒后观察组织损伤 |
3.4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安徽省部分养猪场主要疫病免疫抗体合格率检测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缩写和符号清单 |
文献综述 |
引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样品的采集 |
1.1.2 样品的处理 |
1.1.3 检测试剂盒 |
1.1.4 主要器材和仪器 |
1.2 检测方法 |
1.2.1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抗体检测方法 |
1.2.2 猪瘟抗体检测检测方法 |
1.2.3 猪伪狂犬gB抗体检测方法 |
1.2.4 O型口蹄疫抗体检测方法 |
1.3 结果分析 |
1.3.1 四种主要猪疫病抗体检测情况 |
1.3.2 不同日龄猪四种疫病抗体水平检测情况 |
1.3.3 不同地区猪四种疫病抗体水平检测情况 |
1.3.4 不同规模猪场猪四种疫病抗体水平检测情况 |
1.3.5 不同季节猪场猪四种四种疫病抗体水平检测情况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安徽省部分地区四种猪传染性疾病的整体检测结果 |
2.2 安徽省不同日龄猪四种猪传染性疾病的检测结果 |
2.3 安徽省不同地区四种猪传染性疾病的检测结果 |
2.4 安徽省不同规模四种猪传染性疾病的检测结果 |
2.5 安徽省不同季节四种猪传染性疾病的检测结果 |
3 讨论 |
3.1 关于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抗体检测水平 |
3.2 关于猪瘟抗体检测水平 |
3.3 关于猪伪狂犬病抗体检测水平 |
3.4 关于口蹄疫抗体检测水平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10)一四二团规模化猪场PRDC相关的四种病毒性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概述 |
2.PRDC的主要病原 |
2.1 PRRSV |
2.1.1 PRRSV病原学特征 |
2.1.2 流行病学 |
2.1.3 发病机理 |
2.1.4 发病类型和临床症状 |
2.1.5 病理变化 |
2.2 猪瘟病毒 |
2.2.1 猪瘟病原学特性 |
2.2.2 流行病学 |
2.2.3 发病机理 |
2.2.4 发病类型和临床症状 |
2.2.5 病理变化 |
2.3 伪狂犬病毒 |
2.3.1 PRV病原学特性 |
2.3.2 流行病学 |
2.3.3 发病机理 |
2.3.4 发病类型和临床症状 |
2.3.5 病理变化 |
2.4 圆环病毒2型 |
2.4.1 圆环病原学特性 |
2.4.2 流行病学 |
3.动物疫病诊断 |
3.1 病原学检测方法 |
3.1.1 动物接种试验 |
3.1.2 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
3.1.3 标记抗体技术 |
3.1.4 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 |
3.2 血清学检测方法 |
3.2.1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
3.2.2 病毒抗体胶体金免疫检测技术 |
4.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PRDC相关的四种病毒病的免疫抗体检测 |
1.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实验场地 |
1.1.2 实验动物分群 |
1.1.3 血清样品采集 |
1.1.4 主要仪器设备 |
1.1.5 主要试剂 |
1.2 方法 |
1.2.1 现场调查 |
1.2.2 样品处理 |
1.2.3 实验操作 |
2.结果与分析 |
2.1 健康猪群与亚健康猪群血清检测结果 |
2.2 各年龄阶段猪血清学检测结果 |
2.3 各规模化猪场血清流行病学调查 |
3.讨论 |
3.1 PRDC的发病与环境条件及饲养密度有关 |
3.2 血清免疫抗体分析 |
3.3 血清野毒抗体分析 |
3.4 不同年龄段血清抗体分析 |
3.5 健康猪群与患病猪群间抗体阳性对比分析 |
4.小结 |
第三章 PRDC相关的四种病毒病的病原学检测 |
1.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病料 |
1.1.2 主要仪器设备 |
1.1.3 主要试剂 |
1.2 方法 |
1.2.1 PRRSV通用型RT-PCR检测 |
1.2.2 CSFV通用型RT-PCR检测 |
1.2.3 PRV病原PCR检测 |
1.2.4 PCV2PCR检测 |
2.结果及分析 |
2.1 PRDC相关四种病毒病病原检测结果 |
2.2 混合感染情况 |
3.讨论 |
3.1 四种病原的感染情况 |
3.2 各病原的感染情况 |
4.小结 |
第四章 PRDC四种病毒病的多重PCR快速检测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相关试剂 |
1.2 方法 |
1.2.1 主要试剂的制备 |
1.2.2 引物设计与合成 |
1.2.3 样品DNA和总RNA的提取 |
1.2.4 PCR反应条件的选择 |
1.2.5 敏感性试验 |
1.2.6 特异性试验 |
1.2.7 重复性试验 |
1.2.8 一致性试验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敏感性试验结果 |
2.2 特异性试验结果 |
2.3 重复性试验结果 |
2.4 临床样本检测比较结果 |
3 讨论 |
3.1 特异性试验 |
3.2 敏感性试验 |
3.3 利用的多重PCR进行病原检测 |
4.小结 |
第五章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附件 |
四、猪瘟病毒四种检测方法的效果比较(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不同微球标记非洲猪瘟病毒和口蹄疫A型病毒免疫层析检测方法的建立[D]. 孙燕燕. 甘肃农业大学, 2021(01)
- [2]陕西省2017-2019年猪常见四种病毒性传染病病原学及血清学监测与分析[D]. 叶超.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3]一种二氧化氯溶液的含量测定与消毒效果评价[D]. 张志博.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01)
- [4]新疆三个规模化猪场CSF、PR、PRRS及PCV2免疫抗体的动态检测及免疫程序优化[D]. 马铭. 石河子大学, 2020(08)
- [5]猪重大疫病病原纳米-荧光高通量超敏检测技术的建立与应用[D]. 罗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
- [6]凤翔县主要动物疫病免疫效果的检测与分析[D]. 陈莹.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2)
- [7]三种新发再发病毒入侵与组装机制研究[D]. 刘升.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0(01)
- [8]湘北地区4种病毒性猪病临床检测及圆环病毒2型VLPs免疫保护研究[D]. 江游. 湖南农业大学, 2019(08)
- [9]安徽省部分养猪场主要疫病免疫抗体合格率检测调查[D]. 陈尧. 安徽农业大学, 2018(02)
- [10]一四二团规模化猪场PRDC相关的四种病毒性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D]. 李世震. 石河子大学, 201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