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贾斯珀系列——建构主义教学模式的案例典范(论文文献综述)
孔敏[1](2021)在《建构主义视角下幼儿园中班阅读区创设与指导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社会的发展,早期阅读的理念逐渐被学前教育研究者重视和推广。作为一个专门为幼儿提供阅读图画书的场所,幼儿能在阅读区内自主开展各类图画书的阅读,因此这一区域的建设对于幼儿园日常教学活动而言十分重要,作为幼儿所能接触到的早期阅读环境,这一区域的建设会影响到幼儿的自主发展以及性格的培养。建构主义理论对幼儿园阅读区创设与指导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从外因与内因两个层次分析了儿童认知发展所受到的影响。因此对于幼儿学习而言,学习者应该作为一个积极的主体主动进行建构,而不是被动接受相关知识。在幼儿园设立阅读区的过程中应当充分运用这一理论,以保证幼儿能够在阅读区中获得长久发展,幼儿的良好心智也能得到有效培养,最终使幼儿通过积极的自主建构实现健康且全面的成长。通过对幼儿园设立阅读区以及建构主义理论等相关的文献进行了总结与分析,并以此为基础进行了案例分析,案例选择为山东省滕州市的X幼儿园。分析法与问卷调查是研究中主要运用的方法,另外访谈与文献研究等方法也有运用。在研究X幼儿园阅读区设立的过程中,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角度出发,希望能够发现该幼儿园在阅读区创设与指导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相关成果提出应对措施,同时为其他同类型幼儿园创设阅读区提供参考。绪论部分主要阐述的内容有:确定这一选题的目的原因以及研究的意义,同时对研究涉及对象的概念进行了一定的界定,还简单介绍了研究的内容以及相关的文献综述。第一部分是对该幼儿园中班阅读区创设与指导现状进行调查。以问卷调查为主,访谈为辅,分析得出幼儿园中班阅读区创设与指导的现状。第二部分在建构主义视角下对X幼儿园中班阅读区创设与指导中存在的问题及这些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研究视野范围在中班阅读区,发现与建构主义相违背的幼儿园中班阅读区创设与指导问题,剖析出静态为主、情境单一、教师本位的问题原因。第三部分是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X幼儿园中班阅读区创设与指导提出建议,分别从知识观、学习观及教学观立足,提出了要根据主题对阅读区动态调整、创设的幼儿学习情境要有一定的挑战性,教师促进幼儿在阅读区进行自我建构三个方面的具体建议。
李亚青[2](2021)在《抛锚式教学模式在高中思政课教学中的运用研究》文中提出高中思政课在高中课程体系中独特的地位及作用是由其课程性质和教育目标决定的。新课改之后,开放型、活动型课堂开始活跃于中学思政课的教学实践之中,给传统教学模式带来挑战的同时,也进一步丰富了中学思政课的教学手段。抛锚式教学模式作为一种较为通用的教学方法,在中学其它课程教学中的运用研究已有一定成效,但在高中思政课教学中的运用研究却明显不足。为此,本文运用文献法、访谈法、案例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等方法,以当前高中思政课教学实践为基础,对抛锚式教学模式运用于高中思政课教学展开进一步的研究。本文正文包括以下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抛锚式教学模式的概述,从抛锚式教学模式的概念等内容出发,对抛锚式教学模式形成一个初步完整的认知;第二部分,抛锚式教学模式运用于高中思政课教学中的意义及运用策略,将抛锚式教学模式过程化,并运用于实践,凸显其可操作性;第三部分,将抛锚式教学模式在当前高中思政课教学中存在的局限性及原因进行分析,增强借鉴性;第四部分,对抛锚式教学模式运用于高中思政教学中提出一些可借鉴的优化建议。
白倩[3](2021)在《发生建构论视野中的学习理论研究 ——从知识观到教学观的演绎》文中研究指明一般认为,以皮亚杰为代表的建构主义认识论可以作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哲学基础,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发展与皮亚杰有着不可割裂的关系。皮亚杰的建构主义认识论思想主要体现在发生建构论(发生认识论)的相关研究中,然而,经考察发现,目前学界偏向将皮亚杰的发生建构论解读为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很少有学者能准确把握其中继承自康德先验范畴的“两个范畴说”(逻辑数学范畴和物理范畴)内涵及其背后的形而上思想。皮亚杰是在认识到康德先验范畴思想的价值和局限性的基础上走向其认识论哲学观的,其思考利器正是发生学思想。由于心理学界忽视了皮亚杰对康德的继承和超越、忽视了发生建构论中的“发生”本质,直接影响了其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建设。既有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只关注了皮亚杰发生建构论中“知识由建构而来”的表层含义,忽视了皮亚杰基于发生学思想所给出的“知识建构是如何在认识主体内部发生的”这一更深层问题的追问。从某种程度来说,既有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只继承了皮亚杰发生建构论思想中的“建构”成分,被心理学家重点关注的“建构”并没有触及发生学思想的内核,虽然“发生”是事实,但既有认识并没有进一步追溯“为什么会发生”以及“是如何在认识主体内部发生的”。在这样的背景下,本研究拟站在皮亚杰发生建构论的立场重新理解“建构”的内涵,对发生建构论中“两个范畴”的运动过程进行分析,借此阐述知识与思维的内在关系,并尝试深入说明认识的发生过程实际上是知识结构的发生与建构过程。在此基础上,对既有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其知识观、学习观和教学观进行梳理和反思,进一步演绎出发生学视野中的学习理论即“发生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知识观、学习观和教学观的主要内容。皮亚杰的发生建构论是整个研究的理论基础,整个研究的演绎工作都是基于此而展开的,因此,对发生建构论进行溯源并揭示其核心思想是本研究的主要研究内容之一。研究认为:在发生建构论中,皮亚杰用两个范畴的运动机制揭示了知识发生的内在过程。将其向心理学和教育学层面演绎,可以进一步得到知识与思维、知识结构与思维结构之间的关系:从知识的发生与建构看,知识与思维相伴而生、共同发展,知识从属于思维,思维以知识为基础,两者之间具有内在一致性;从知识结构的发生与建构看,知识的发生实际上是因思维发生导致的知识结构的发生,知识结构从属于思维结构,思维的水平决定了知识结构的状态和水平,思维的实现又以知识结构为基础,显现出与知识结构相关联的水平。以上所得即是本研究从皮亚杰发生建构论及其“两个范畴”说中得到的核心思想,也是学习理论研究部分的起点与基础。在学习理论研究部分,主要以皮亚杰的发生建构论重新审视既有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并提出发生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概念。在本研究的视角下,既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忽视了知识的“发生”,为了与既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相区分,将由皮亚杰发生建构思想演绎而来的学习理论称为“发生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并在反思既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知识观、学习观和教学观的基础上,结合发生建构论的内涵,演绎出发生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知识观、学习观和教学观的核心框架。研究认为,发生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知识观的核心框架主要包括三个部分:“时间性视角中的知识”“建构性视角中的知识”以及“结构性视角中的知识”;学习观是建立在知识观的基础上展开的对“学习是如何发生的”问题的探讨,主要遵循“对学习主体的认识——学习内涵的揭示——关于深度学习的讨论”的思路;对于教学观而言,核心在于“从知识入手的思维教育应该如何实现”,因此,经由知识观和学习观,演绎出教学观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思维能力培养的起点”“充分尊重学习者的主体性”以及“发展高阶思维的具体方法”这三个方面。在演绎完发生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知识观、学习观和教学观的主要内容之后,本研究进一步阐述了发生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设计中的可能应用,一方面,以发生建构论及发生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理论基础得到了一个“由知识通达思维的教学设计整体框架”,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一线教师可以参考该框架进行教学设计;另一方面,以信息技术课程为例,结合一线教师的教学设计案例,进一步解释在发生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下,由知识通达思维的教学设计是如何实现的。
牛宇慧[4](2020)在《抛锚式教学模式在初中“身边的化学物质”教学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化学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学开始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综合能力的培养,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其成为综合型人才。基于这些理念,如何提高初中化学的教学质量也成为了教育界关注的问题,而初中化学作为化学学习的入门阶段,要求通过一些方式使学生学会学习,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为化学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初中化学中,“身边的化学物质”占有重要地位,其包含了中学化学的主要知识点,范围广、难度大、具有极强的代表性,学生在学习时存在较多困难。而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抛锚式教学模式,强调把真实的问题引入课堂,使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体验问题、自主探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培养能力。本文将抛锚式教学模式引入到“身边的化学物质”的教学中,在结合初中化学学科特点并分析“身边的化学物质”内容的基础上,基于抛锚式教学模式的设计环节,对“身边的化学物质”进行抛锚式教学设计并实施,以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并在实习学校选择实验班与对照班进行教育实验,对两个班级学生的考试成绩进行综合分析,结合问卷调查和访谈结果,来研究抛锚式教学模式的运用效果。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得到如下结论:第一,将抛锚式教学模式应用到“身边的化学物质”教学中,有利于转变学生对于该部分内容的学习态度,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提高。第二,抛锚式教学模式使学生的思维更加灵活,培养了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从而解决遇到的问题,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第三,抛锚式教学模式改善了学生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形成了一定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习惯。
王静[5](2020)在《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词汇是构成语言最基本的材料,是学习一门语言的基础,也是其他方面学习的前提,并且始终贯穿于学习的整个过程。词汇教学既是小学英语教学的重点,又是小学英语学习的难点。然而由于小学生的年龄阶段比较特殊,记住并且运用词汇并非易事。与此同时,这就对小学英语教师的词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该结合科学的教学理论,最大限度的提高教学效率。故事教学法是一种技巧类方法,通过运用故事情境使学生学习并且掌握教学内容,以有趣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且可以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本研究试图将故事教学法应用于小学英语词汇课堂中,将词汇放在故事情境下学习并且运用,旨在提高学生对英语词汇学习的兴趣和英语词汇成绩。本实验以西安市西影路小学四年级的两个班级102名学生为实验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测试和访谈法,并且依据克拉申可理解输入假设和建构主义教学模式-贾斯珀系列两个理论,将故事教学法应用于实验班。经过为期14周的实验之后,通过利用SPSS17.0数据分析软件对实验前后词汇测试成绩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实验前实验班词汇成绩平均分为77.2115分,对照班词汇成绩平均分为77.6500分,两个班的前测词汇成绩无显着性差异,说明两个班可以进行下一步的实验研究;实验后,实验班词汇成绩平均分为85.1154分,对照班词汇成绩平均分为79.6700分,且经检验Sig值小于0.05,因此两个班的后测词汇成绩存在显着性差异,说明实验后实验班学生的词汇成绩有明显的提升。此外,对比分析和整理前测和后测问卷以及分析访谈结果可得知,实验班学生在实验前和实验后对词汇学习的兴趣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学生对英语词汇的喜爱程度也有所提升。实验教学过程中实验班以故事为主线学习词汇,学生对故事比较感兴趣,上课更加有动力,通过讲故事、演故事和讨论故事运用词汇。因此,将故事教学法应用于小学英语词汇教学中具有有效性,故事教学法有助于提高学生对英语词汇学习的兴趣和英语词汇成绩。而且,故事教学法的应用对一线英语教师的课堂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多设置小组合作的活动,所有学生都积极参与,以此提高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从而使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英语词汇教学中得到更好的应用。
曾钰轩[6](2020)在《基于雨课堂的中职生项目化教学行动研究 ——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为例》文中提出当今社会信息技术的普遍应用推动着教育创新和教育改革。以信息技术为切入点,寻求有利于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教学方法迫在眉睫。目前中等职业学校以教材应用为核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为主,且教材课后习题局限性使得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有所欠缺,对培养符合现代化技能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产生了一定影响。针对中职学校教学起点,建构适合其使用的雨课堂、项目化教学模型,围绕项目化教学创新性地将其应用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将项目化教学过程融入整个教学活动。调查发现平凉工程技术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不足,运用雨课堂线上教学、课前发布学习预案的教学方式,通过对学生学习数据轨迹和学习进度实时监督并反馈。开展以项目化任务教学为目标,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教师可以根据结果有效观察学生的需求和偏好,对教学进行评估,从而更好的完成项目化教学研究。研究主要包含以下四个阶段:第一阶段,通过对现有的中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学校信息技术、雨课堂以及项目化教学现状的分析以及相关文献的梳理,确定了与信息技术课程相关的研究思路、研究框架以及研究方法;第二阶段,通过对平凉工程技术学校2019级学生课前情况摸底调查,部分学生对计算机的硬件、软件掌握的程度参差不齐。由于传统的教学方法的局限性对现有教学任务的影响,进一步确定实施基于雨课堂中职生项目化教学行动研究的可行性;第三阶段,以项目化教学为导向,以任务教学为核心,结合教师教学特征、教学目标,对项目化教学的前期进展进行分析,并设计相对应的教学模式、教学策略以及教学内容,根据学生专业培养目标,合理设计教学;第四阶段,根据教学任务,开展为期一学期的三轮项目化教学行动研究,每一轮行动研究参考前一轮的成果和不足,改善教学存在的问题。最后,通过对比三轮项目化教学的实践结果可知,实验班级学生学习兴趣显着提升,且综合成绩明显高于同期其他对照班级。最终通过项目化教学达到预期效果,对今后的教学提供了参考性参考价值。
张玮琪[7](2020)在《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视野下的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策略研究》文中认为自教育部2011年颁布《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以来,课堂教学的目的逐渐由知识传授转变为能力技能的培养,学生物理能力的提升一直是物理教育的热点问题。在物理能力中,实验能力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实验能力的提升依靠课堂的物理实验教学,而现行的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存在应付考试、忽略动手操作、刻板机械化等诸多问题。因此,本研究着眼于设计有效提升学生物理实验能力的教学策略。首先,本文通过相关文献研究,阐述了情境认知与学习的理论体系,同时确立了学生物理实验能力结构,再结合笔者自身工作经历提出了可能影响物理实验能力的多种因素。基于这些影响因素设计了一份Likert量表,对在职初中物理教师进行问卷调查,经数据统计分析总结命名了影响物理实验能力的四大因素:情境创设与教学模式;思维动手能力;观察模仿能力;知识呈现方式。其次,针对以上影响物理实验能力的四个因素,结合情境认知与学习的教学模式特点,设计了四条基于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的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策略:多重视角的物理实验课堂情境表征;设计“项目式学习”的实验课堂;课后延伸实验课题的设计与实施;设计学生分组实验的实践共同体。最后,为评价提出的教学策略的教学效果,本文设计编制了物理实验能力的评价工具—-PTA量表,以严谨制定的前后测方案对两个使用不同实验教学策略的平行班进行实践调查研究。数据统计分析的结果显示:经过2019~2020学年上半学期4个月的教学,使用本文教学策略的实验组学生的物理实验能力评分平均值显着高于未使用的对照组学生。说明本文所提出的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视野下的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策略科学合理、具有可行性且在提升学生物理实验能力方面效果优于传统实验教学方法。
王小利[8](2020)在《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以重庆市铁桥中学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我国的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教育要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原则,培养出有个性,有能力的新时代新型人才。但是当前在我们的高中历史教学中,大多数历史教师仍然是以传统的教学为主,没有突破应试教育的局限。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具有系统性,简便性,快捷性的优点,但是它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不利于学生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发展。21世纪的今天,我们国家需要的是高素质人才,传统的教学模式显然已经不符合当前的教育理念。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自20世纪90年代传入我国,是当今教育领域影响最为深远的理论之一,我国的新一轮课程改革也深受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影响。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倡导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在知识建构中的主动性和独立性,有利于学生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发展,符合当前我国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教育教学理念。因此,笔者通过大量的搜集资料,阅读文献,尝试着将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与高中历史教学结合起来,为突破当前高中历史教学困境和课程改革贡献一份力量。本论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介绍选题的缘由,选题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研究的思路和方法。第二部分主要是介绍建构主义理论的几种观点以及建构主义理论下的几种教学模式,探讨该模式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应用的意义和可行性。第三部分主要是将建构主义的几种教学模式应用于高中历史教学,证明其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有利于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历史成绩,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第四部分主要是通过教学实践去分析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情况,优势有哪些,存在什么问题。第五部分主要是针对实践中的问题提出具体的解决对策。
葛益岑[9](2019)在《培养小学生解决复杂问题能力的项目学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项目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是欧美国家广泛应用的教学模式之一,主要通过小组协作的学习形式解决基于真实情境的复杂问题。在项目学习中,学生自主探究、创新思维、合作交流、实践操作等方面的能力得到发展,符合新时代深化课程改革的需要,因而近年来项目学习的研究热度越来越高。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是满足学生终身发展和适应新时代社会发展的必要能力之一。然而,关于如何培养小学生解决复杂问题能力的相关项目学习的探索和实践却很少。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法,对前人的研究背景进行了回顾和总结。通过问卷调查法、观察法等研究方法,在对项目学习的相关理论文献进行梳理研究的基础上,提出项目学习的培养小学生复杂问题解决能力的探索与实践。研究以项目学习为教学模式,以建构主义理论、发现学习理论、情境认知理论为理论指导将复杂问题解决融入到项目学习的设计中,强调学习者在真实情境中对知识的主动且有意义的过程。本研究主要分为五章展开论述: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研究背景、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意义,综述项目学习和复杂问题解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确定研究内容,选择研究方法,梳理研究思路。第二章,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界定项目学习和复杂问题解决的概念,项目学习的基本要素和过程,并以认知负荷理论、发现学习理论、情境认知理论、综合学习设计为理论指导。第三章,项目学习设计要素。包括课程标准解读、教师角色分析、明确学习目标、创设问题情境、提供学习支持等设计要素。第四章,项目学习设计的案例应用。以《车轮为什么是圆的?》为例进行教学设计,将《车轮为什么是圆的?》项目学习案例设计运用到具体课堂中,并通过问卷分析、填写评价表以及课堂观察得出研究结论。第五章,总结与展望。本章节对本文所进行的研究工作进行系统的总结,并阐述了本工作的创新点和局限性,并对后续研究提出展望。
陆宪毅[10](2018)在《职业院校数学课抛锚式教学的探索》文中指出抛锚式教学的理论支撑是建构主义理论,抛锚式教学就是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基础之上而形成的一种教学模式。抛锚式教学模式具有三个最显着的特点:一是真实的故事背景;二是故事本身包含真实的问题和真正解决的方法;三是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学习者在学习中能获得"真实的"学习体验和成就感。
二、贾斯珀系列——建构主义教学模式的案例典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贾斯珀系列——建构主义教学模式的案例典范(论文提纲范文)
(1)建构主义视角下幼儿园中班阅读区创设与指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1.幼儿早期阅读的重要性 |
2.阅读区是幼儿园开展阅读活动的重要场所 |
3.阅读区亟待改进的现实需求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三)概念界定 |
1.建构主义 |
2.阅读区 |
3.阅读区创设 |
(四)研究综述 |
1.文献综述 |
2.对已有研究的述评 |
(五)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
1.研究方法 |
2.研究思路 |
(六)理论基础 |
1.建构主义的知识观 |
2.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
3.建构主义的教学观 |
一、幼儿园中班阅读区创设与指导的现状调查 |
(一)调查的设计与实施 |
1.调查对象 |
2.调查工具及内容 |
3.调查实施 |
(二)调查结果 |
1.中班阅读区创设的现状 |
2.中班阅读区指导的现状 |
二、建构主义视角下X幼儿园中班阅读区创设与指导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X幼儿园中班阅读区的创设存在的问题 |
1.状态单一,缺乏动态性 |
2.过程单一,缺乏主动建构性 |
3.主体单一,缺乏社会互动性 |
4.环境单一,缺乏学习的情境性 |
(二)X幼儿园中班阅读区的指导存在的问题 |
1.强调教师权威,教师本位思想严重 |
2.强调学生统一,忽视学生个体差异 |
(三)X幼儿园中班阅读区创设与指导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1.动态性知识观的缺失 |
2.情境性学习观的缺失 |
3.互动性教学观的缺失 |
三、建构主义视角下X幼儿园中班阅读区创设与指导的实施建议 |
(一)基于建构主义知识观—根据主题对阅读区动态调整 |
1.根据主题对班级环境动态调整 |
2.适当增添自制手工玩教具 |
3.贴幼儿自己的作品 |
(二)基于建构主义学习观—为幼儿提供富有挑战性的学习情境 |
1.搭建“梦想小舞台”,在表演中阅读 |
2.打造“梦想创作坊”,在操作中阅读 |
3.创建“梦想工具箱”,在创设中阅读 |
(三)基于建构主义教学观—教师促进幼儿在阅读区进行自我建构 |
1.教师是合作者 |
2.教师是组织者 |
3.教师是促进者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2)抛锚式教学模式在高中思政课教学中的运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一)研究的背景 |
(二)研究的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一)研究现状 |
(二)研究述评 |
三、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一)研究的方法 |
(二)研究的创新点 |
第一章 抛锚式教学模式的内涵、理论基础及价值特征 |
一、抛锚式教学模式的内涵 |
(一)抛锚式教学模式的含义 |
(二)抛锚式教学模式的特点 |
二、抛锚式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
(三)情境认知学习理论 |
(四)最近发展区理论 |
三、抛锚式教学模式的教育价值特征 |
(一)以“生本理念”作为教学的主线 |
(二)以情境作为意义建构的环境 |
(三)以各种资源支撑教学 |
(四)突出程序性知识的学习 |
第二章 抛锚式教学模式在当前高中思政课教学中的运用 |
一、抛锚式教学模式运用于高中思政课教学中的现实意义 |
(一)服务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
(二)贴合于高中思政课的课程性质 |
(三)适应于高中思政课的课程体系 |
二、抛锚式教学模式在高中思政课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
(一)运用原则 |
(二)运用方法与过程 |
三、抛锚式教学模式在高中思政课教学中的运用实例分析 |
(一)《中国共产党执政: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
(二)《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 |
(三)《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
第三章 抛锚式教学模式运用于高中思政课教学中的局限性及原因分析 |
一、抛锚式教学模式运用于高中思政课教学中的局限性 |
(一)教师的角度 |
(二)学生的角度 |
(三)评价体系的角度 |
二、抛锚式教学模式运用于高中思政课教学存在局限性的原因 |
(一)教师的角度 |
(二)学生的角度 |
(三)评教体系的角度 |
第四章 抛锚式教学模式运用于高中思政课教学中的优化建议 |
一、从教师角度 |
(一)对抛锚式教学模式适用性的把握 |
(二)对抛锚式教学模式运用过程的重点把握 |
(三)对自身素质的建议 |
二、从学生角度 |
(一)关注学生学习需求 |
(二)调动学生学习热情 |
(三)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
三、从评价体系角度 |
(一)评价内容多元化 |
(二)评价主体个性化 |
(三)评价方式多样化 |
(四)抛锚式教学模式的评价量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高中政治课教学访谈提纲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3)发生建构论视野中的学习理论研究 ——从知识观到教学观的演绎(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学界未能准确把握发生认识论的完整内涵 |
一、现实问题: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只谈“建构”,忽视了“发生” |
二、追根溯源:皮亚杰基于发生学思想所得的成就未被彰显价值 |
三、理论完善:融入发生学思想本质的“发生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第二节 研究意义:一般哲学对部门科学的关照 |
一、哲学层面:对皮亚杰发生建构哲学思想有更加全面的认识 |
二、心理学层面:对知识、思维和学习理论等有更加深入的理解 |
三、教育学层面:为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提供更多启示 |
第三节 核心概念界定 |
一、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密切相关 |
二、其他概念:与研究价值紧密相关 |
第四节 研究现状梳理 |
一、关于发生认识论的研究现状 |
二、关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研究现状 |
第五节 研究框架拟定 |
一、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一章 发生建构论溯源:从“先验建构”到“发生建构” |
第一节 经验论与唯理论之争:知识源于何处? |
一、经验论:知识源于“感觉经验” |
二、唯理论:知识源于“天赋观念” |
第二节 康德先验建构论:知识是感性经验与知性范畴的结合 |
一、康德的先验知性范畴 |
二、知识发生的具体过程 |
第三节 皮亚杰发生建构论:知识的发生是两个范畴的相互作用 |
一、皮亚杰引入发生学思想对“先验范畴”的改造 |
二、去除康德先验范畴之“时间在先”,保留“逻辑在先” |
三、用两个范畴的内在运动机制揭示知识发生的过程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两个范畴说”的演绎:知识与思维关系的论证 |
第一节 “两个范畴说”的本质及其发生与发展 |
一、范畴的本质:为人类提供认识的“样式规定性” |
二、范畴的发生:以动作为起点 |
三、范畴的发展:从简单到复杂 |
第二节 从范畴运动演绎知识与思维的关系 |
一、知识与思维具有内在一致性 |
二、知识结构与思维结构具有内在一致性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发生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其知识观演绎 |
第一节 既有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之知识观审视 |
一、大多关注知识的“建构”,较少关注知识的“发生” |
二、较少关注学习者“知识建构”与“思维发生”之间的关系 |
三、未能清楚认识“个体知识”与“社会共同知识”间的关系 |
四、对既有知识观的评析 |
第二节 发生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知识观 |
一、时间性视角中的知识 |
二、建构性视角中的知识 |
三、结构性视角中的知识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发生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学习观演绎 |
第一节 既有的研究中关于“学习”的内涵审视 |
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学习的本质在于“行为改变” |
二、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学习是信息加工的过程 |
三、既有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习是“认知图式”的建构过程 |
四、对既有的研究中“学习”概念内涵的评析 |
第二节 发生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学习观 |
一、对学习主体的认识 |
二、学习内涵的揭示 |
三、关于深度学习的讨论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发生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观演绎 |
第一节 既有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之教学观审视 |
一、教学目标设计与发生学思想相悖 |
二、以操作性的教学方法的描述为主 |
三、对既有教学观的评析 |
第二节 发生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观 |
一、思维能力培养的起点:从知识开始 |
二、尊重学习者的主体性:以“代入”的态度寻找认知冲突 |
三、发展高阶思维的具体方法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发生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设计中的应用 |
第一节 由知识通达思维的教学设计整体框架 |
第二节 教学设计案例分析:以信息技术课程为例 |
一、学习者分析部分 |
二、教学目标分析部分 |
三、教学过程设计部分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总结 |
一、以“发生”的视角重新理解“建构” |
二、以“发生建构”思想重新理解学习理论 |
三、新的学习理论“三观”之间的内在一致性 |
第二节 研究创新 |
一、研究视角的创新 |
二、学术观点的创新 |
第三节 研究展望 |
一、理论深化:深入挖掘发生建构论的更多价值 |
二、实践探索:用新的“三观”解决教学实践问题 |
参考文献 |
附录 由知识通达思维的教学设计参考模板样例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发表及获奖情况 |
致谢 |
(4)抛锚式教学模式在初中“身边的化学物质”教学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2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及教学分析 |
2.1 抛锚式教学 |
2.1.1 抛锚式教学的基本涵义 |
2.1.2 抛锚式教学的基本环节 |
2.1.3 抛锚式教学模式和情境教学模式 |
2.1.4 抛锚式教学模式与常规教学模式的对比 |
2.1.5 抛锚式教学模式的优势 |
2.2 本课题的理论基础 |
2.2.1 建构主义理论 |
2.2.2 最近发展区理论 |
2.3 “身边的化学物质”内容分析 |
3 运用抛锚式教学的实践研究 |
3.1 基于抛锚式教学模式的化学教学设计的构建 |
3.1.1 教学分析 |
3.1.2 抛锚式教学模式设计 |
3.2 基于抛锚式教学模式的初中化学教学设计 |
3.2.1 “水的净化”教学设计 |
3.2.2 “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学设计 |
3.2.3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 |
4 实施抛锚式教学的实验分析 |
4.1 实验目的 |
4.2 实验对象 |
4.3 实验判断依据 |
4.4 实验数据分析 |
4.4.1 考试成绩结果与分析 |
4.4.2 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 |
4.4.3 学生访谈与分析 |
5 研究结论与建议 |
5.1 研究结论 |
5.2 教学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附录四 |
附录五 |
致谢 |
(5)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4 论文框架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故事教学法概念界定 |
2.2 故事教学法国内外研究综述 |
2.2.1 故事教学法国外研究 |
2.2.2 故事教学法国内研究 |
2.3 词汇教学国内外研究综述 |
2.3.1 词汇教学国外研究 |
2.3.2 词汇教学国内研究 |
2.4 故事教学法应用于词汇教学研究综述 |
第三章 理论依据 |
3.1 克拉申可理解输入假设 |
3.2 建构主义教学模式—贾斯珀系列 |
第四章 研究设计 |
4.1 研究问题 |
4.2 研究对象 |
4.3 研究工具 |
4.3.1 调查问卷 |
4.3.2 测试卷 |
4.3.3 访谈提纲 |
4.4 实验过程 |
4.4.1 实验前准备阶段 |
4.4.2 实验教学实施阶段 |
4.4.3 实验后分析阶段 |
4.5 教学环节 |
4.6 教学案例 |
第五章 研究结果分析与讨论 |
5.1 词汇测试成绩统计分析与讨论 |
5.1.1 前测词汇成绩统计分析与讨论 |
5.1.2 后测词汇成绩统计分析与讨论 |
5.2 调查问卷统计分析与讨论 |
5.2.1 实验前调查问卷统计分析与讨论 |
5.2.2 实验后调查问卷统计分析与讨论 |
5.3 访谈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六章 结论 |
6.1 研究发现和启示 |
6.1.1 研究发现 |
6.1.2 研究启示 |
6.2 研究的局限性 |
6.3 未来研究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附录四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6)基于雨课堂的中职生项目化教学行动研究 ——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第2章 核心概念与相关理论基础 |
2.1 核心概念 |
2.1.1 雨课堂 |
2.1.2 项目化教学 |
2.2 理论基础 |
第3章 问卷调查 |
3.1 问卷设计与实施 |
3.2 调查与分析 |
3.3 结论 |
第4章 项目化教学模式和策略 |
4.1 项目化教学模式 |
4.2 项目化教学策略 |
4.3 项目化教学设计 |
第5章 项目化教学行动实施 |
5.1 第一轮行动研究 |
5.1.1 教学计划 |
5.1.2 行动实施 |
5.1.3 行动观察 |
5.1.4 总结反思 |
5.2 第二轮行动研究 |
5.2.1 教学计划 |
5.2.2 行动实施 |
5.2.3 行动观察 |
5.2.4 总结反思 |
5.3 第三轮行动研究 |
5.3.1 教学计划 |
5.3.2 教学实施 |
5.3.3 行动观察 |
5.3.4 总结反思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件一 计算机应用基础问卷调查 |
附件二 项目实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
附件三 项目实例:EXCEL2010电子表格软件 |
附件四 项目化教学行动研究课后访谈 |
附件五 关于学生网课体验调查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7)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视野下的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背景与现状 |
1.1.1 问题的提出 |
1.1.2 国外研究现状 |
1.1.3 国内研究现状 |
1.2 课题的意义与价值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课题的内容与方法 |
1.3.1 解决的问题 |
1.3.2 研究的内容 |
1.3.3 研究的方法 |
第二章 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概述 |
2.1 情境认知与学习的理论基础 |
2.2 情境认知与学习的理论内涵 |
2.2.1 情境认知(situated cognition) |
2.2.2 情境学习(sitated learning) |
2.2.3 情境认知与学习(situated cognition and learning) |
2.3 情境认知与学习的内容 |
2.4 情境认知与学习的本质特征 |
2.4.1 情境性——认知是个体的适应过程 |
2.4.2 交互性——个体与情境的关系 |
2.4.3 动态性——内外认知活动的结合机制 |
2.4.4 即时性——认知活动的特定条件 |
2.5 情境认知与学习的教学模式的特征 |
2.5.1 形式多样的情境呈现 |
2.5.2 基于问题解决的学习 |
2.5.3 真实的活动参与 |
2.5.4 以学习者为中心 |
2.5.5 实践共同体 |
2.5.6 学习支架的建构 |
2.5.7 情境化的教学评价 |
2.6 总结 |
第三章 影响初中生物理实验能力因素的探索 |
3.1 影响学生实验能力发展因素的问卷制定 |
3.1.1 研究影响实验能力发展因素的必要性 |
3.1.2 实验能力的结构 |
3.1.3 影响因素的确定 |
3.1.4 影响学生实验能力发展因素的两级维度 |
3.1.5 问卷的形成 |
3.2 问卷结果的分析 |
3.2.1 问卷研究的对象 |
3.2.2 数据统计与分析 |
3.3 影响实验能力发展因素的确定 |
第四章 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视野下的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策略研究 |
4.1 实验教学策略的设计依据 |
4.2 多重视角的物理实验课堂情境表征——物理实验课堂情境的创设与知识的呈现 |
4.2.1 虚拟性与真实性的情境表征 |
4.2.2 预设性与生成性的情境表征 |
4.2.3 个体性与社会性的情境表征 |
4.2.4 即时性与连续性的情境表征 |
4.2.5 启发与思考 |
4.3 设计“项目式学习”的实验课堂——以基于问题解决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
4.3.1 项目式学习的含义与特征 |
4.3.2 项目式学习的要素与设计 |
4.3.3 物理实验“项目式学习”的实施方案设计——以“省电大比拼——LED灯珠与白炽灯珠”项目为例 |
4.4 课后延伸实验课题的设计与实施——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对知识运用与再建构 |
4.4.1 课后延伸实验课题的设计原则 |
4.4.2 课后延伸实验课题的设计 |
4.4.3 探究型课后延伸实验的实施与评价 |
4.4.4 制作型课后延伸实验的实施与评价 |
4.4.5 观察型课后延伸实验的实施与评价 |
4.5 设计学生分组实验的实践共同体——合法的边缘参与 |
4.5.1 分组实验实践共同体的设计原则 |
4.5.2 构建分组实践共同体的案例 |
第五章 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视野下的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策略有效性研究 |
5.1 物理实验能力评价工具的设计原则 |
5.2 PTA量表的设计 |
5.2.1 确定评价对象的构成要素 |
5.2.2 细化各个要素的二级指标,形成评价体系 |
5.2.3 对各个指标量化赋分,完成PTA量表 |
5.3 测试的实施 |
5.3.1 测试的对象和主体 |
5.3.2 前测方案的设计 |
5.3.3 前测统计结果汇总及分析 |
5.3.4 后测方案的设计 |
5.3.5 后测统计结果汇总及分析 |
5.4 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视野下的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策略有效性的结论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成果 |
6.2 展望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8)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以重庆市铁桥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选题意义 |
1.理论意义 |
2.现实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1.国内研究现状 |
2.国外研究现状 |
(四)研究方法与思路 |
一、建构主义理论概述 |
(一)建构主义理论的基本内容 |
1.起源与发展 |
2.基本观点 |
(二)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基本类型 |
1.支架式教学模式 |
2.抛锚式教学模式 |
3.随机进入教学模式 |
(三)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 |
1.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支持 |
2.理论条件的成熟 |
(四)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应用的意义 |
1.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
2.有利于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
3.有利于学生合作交流能力的培养 |
二、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应用的调查分析 |
(一)问卷调查设计与访谈内容情况 |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
1.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 |
2.访谈调查结果与分析 |
3.实践结论 |
(三)建构主义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案例 |
1.支架式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案例—以人教版必修一《鸦片战争》为例 |
2.抛锚式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案例—以人教版必修一《抗日战争》为例 |
3.随机进入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案例—以人教版必修一古代希腊民主的政治制度为例 |
三、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应用的优势及问题 |
(一)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应用的优势 |
1.丰富高中历史教学模式 |
2.有利于构建新型师生关系 |
3.有利于转变学生学习历史的方式 |
(二)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应用的问题 |
1.对现实环境要求过高 |
2.备课量大,耗时费力 |
3.建构主义内容的局限性 |
4.教师的知识储备不够 |
5.教学评价方式不完善 |
四、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应用的对策 |
(一)准确把握学情,搭建合理支架 |
(二)合理安排教学时间 |
(三)优化建构主义教学模式 |
1.加强对建构主义理论的学习 |
2.灵活使用建构主义教学模式 |
(四)与时俱进,更新教师教学观念 |
1.树立新型教师观念,不断提升专业技能 |
2.正确处理师生关系 |
3.引导学生更新观念,转变学习方式 |
(五)校外专业支援与校本研究相结合 |
1.校外专业支援与合作 |
2.加强校本研究 |
(六)完善教学评价方式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致谢 |
(9)培养小学生解决复杂问题能力的项目学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项目学习 |
1.2.2 复杂问题解决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思路 |
1.4.3 研究方法 |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项目学习概述 |
2.1.1 项目学习的内涵和基本特征 |
2.1.2 项目学习的实施 |
2.1.3 项目学习的评价 |
2.2 复杂问题解决 |
2.2.1 复杂问题的定义和内涵 |
2.2.3 小学教学中的复杂问题的界定 |
2.3 理论基础 |
2.3.1 认知负荷理论 |
2.3.2 发现学习理论 |
2.3.3 情境认知理论 |
2.3.4 综合学习设计 |
3 项目学习设计要素 |
3.1 课程标准解读 |
3.2 教师角色分析 |
3.3 明确学习目标 |
3.4 创设问题情境 |
3.5 提供学习支持 |
3.6 分组合作学习 |
3.7 构建评估体系 |
4 项目学习设计的案例应用 |
4.1 《车轮为什么是圆的?》项目设计 |
4.1.1 项目基本信息 |
4.1.2 学情分析 |
4.1.3 课程标准及学习目标 |
4.1.4 框架问题 |
4.1.5 活动过程 |
4.1.6 评价方案 |
4.2 案例应用 |
4.3 应用结果分析 |
4.3.1 问卷、评价量规及观察记录表结果 |
4.3.2 项目实施中面临的挑战 |
4.3.3 项目实施效果评估 |
5 总结与展望 |
5.1 研究总结 |
5.2 研究创新点 |
5.3 研究展望 |
主要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车轮为什么是圆的?》调查问卷 |
附录二 评价量规 |
附录三 观察记录表 |
(10)职业院校数学课抛锚式教学的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一、抛锚式教学历史渊源 |
二、抛锚式教学模式的特点 |
三、抛锚式教学的环节设计 |
(一) 生景-生成情境 |
(二) 锚定-确定问题 |
(三) 架桥-自主学习 |
(四) 优化-合作学习 |
(五) 效果评价 |
四、“银行存款利率分析”问题的抛锚式教学设计 |
(一) 生成情境 |
(二) 确定问题 |
(三) 自主学习 |
(四) 合作学习 |
5.效果评价 |
四、贾斯珀系列——建构主义教学模式的案例典范(论文参考文献)
- [1]建构主义视角下幼儿园中班阅读区创设与指导研究[D]. 孔敏. 大理大学, 2021(08)
- [2]抛锚式教学模式在高中思政课教学中的运用研究[D]. 李亚青.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3]发生建构论视野中的学习理论研究 ——从知识观到教学观的演绎[D]. 白倩.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4]抛锚式教学模式在初中“身边的化学物质”教学中的应用[D]. 牛宇慧.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5]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王静. 延安大学, 2020(12)
- [6]基于雨课堂的中职生项目化教学行动研究 ——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为例[D]. 曾钰轩.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7]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视野下的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策略研究[D]. 张玮琪. 苏州大学, 2020(02)
- [8]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以重庆市铁桥中学为例[D]. 王小利. 贵州师范大学, 2020(06)
- [9]培养小学生解决复杂问题能力的项目学习研究[D]. 葛益岑. 浙江大学, 2019(05)
- [10]职业院校数学课抛锚式教学的探索[J]. 陆宪毅. 教育科学论坛, 2018(30)
标签:建构主义论文; 学习理论论文; 抛锚式教学论文;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论文; 教学理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