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龄前儿童视觉功能发展调查

学龄前儿童视觉功能发展调查

一、学龄前儿童视功能发育状况调查(论文文献综述)

张世平[1](2021)在《运动视觉训练对小学生动作协调能力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小学生的运动能力将对其一生的体育参与及体质健康产生重要影响,国家对小学生体质健康也予以高度重视。动作协调能力是综合的神经机能能力,良好的动作协调能力能够对小学生掌握运动技巧、提升运动能力有所帮助,能够促进其身体各项系统的协同配合与发展,进而塑造良好的身体姿态,促进身体的健康发育,为成长和未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小学阶段是儿童身体发展、运动能力发展,尤其是动作协调能力发展的重要阶段。因此,必须要充分把握动作协调能力发展的关键期,通过探索科学有效的方式发展儿童的动作协调能力。运动视觉训练为提升机体的运动能力提供了一种新方法,尤其对于视觉发育正处于活跃阶段的小学生而言更加重要。运动视觉训练在国外的研究和实践中受到高度重视,然而在国内研究较少,尤其是在青少年身体运动功能训练中对运动视觉训练缺乏必要的认识和研究实践。本文在小学生群体中运用运动视觉训练开展研究,探讨其对视觉能力发挥的作用以及由此所产生的动作协调能力的影响。这一研究具有一定的创新意义和实际价值。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德尔菲法、测试法等,在相关理论支撑的基础上,对运动视觉训练方法和动作协调能力结构要素及其评价进行分析,筛选出一套适合于小学生的运动视觉训练方法,确立小学生动作协调能力评价指标,通过教学实验,运用数理统计法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探讨运动视觉训练对小学生动作协调能力的影响情况,为提升小学生动作协调能力、促进运动能力发展、提升体质健康提供帮助,并为国家完善小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标准的制定提供参考。主要结论如下:1.运动视觉训练对动作协调能力产生重要影响。通过研究发现,运动视觉训练对小学生动作协调能力中的空间定向能力、平衡能力、认知能力产生显着影响,具体表现在:运动视觉训练对水平二小学生的空间定向能力有显着影响,对水平一、水平三小学生的空间定向能力没有显着影响;运动视觉训练对三个水平的平衡能力均有显着影响;运动视觉训练对水平一、水平二小学生的认知能力有显着影响,对水平三小学生的认知能力没有显着影响。同时,研究也发现运动视觉训练对小学生的反应能力、本体感知能力和节奏能力的提升没有产生显着影响。动作协调能力随着水平段的升高而增强,运动视觉训练在小学生性别上没有显着性差异。2.系统科学的确立运动视觉训练的方法要遵循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小学生运动视觉训练方法的确立是一个系统且复杂的过程。研究中,运动视觉训练方法的筛选经过了专家访谈、李克特量表筛选而出。在设计教学实验中,运动视觉训练的方法又经过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过程,最终确定的运动视觉训练方法在教学实践中被证明是科学有效的。在本研究中,运动视觉训练的内容最终共确定了13种,即静止视力、动态视力、视觉聚焦、视觉追踪、周边视野、融像灵活性、深度感知、视觉化、手(脚)眼协调能力、瞬间视、视觉集中力、对比感度、光感度。同时研究中深入分析每种运动视觉内容的意义和价值,对其训练方法进行分析筛选,最终确定了眼保健操、钟摆读数、双人传球认字、卡片聚焦、远近字母表、找数字、两段式扫视、认数字、举看铅笔、圆珠笔相向、延迟记忆、定位抛接、手脚触点、快读速记、凝视一点集中训练等15种运动视觉训练方法。通过研究证明,这些运动视觉训练方法便于小学生掌握,且易于推广。3.研究中确定的小学生动作协调能力评价指标适用有效,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学生在小学阶段的身体运动能力决定了该群体需要一套简单易行的动作协调能力评价指标去全面掌握与科学分析。研究表明小学生动作协调能力是一种多要素构成的综合复杂能力,因此其评价指标的确定是一项较为复杂的工作。既要考虑其综合性,同时还需要考虑年龄,性别,个体差异,专项特征对其的影响。研究中遵循科学性、系统性、全面性、针对性、可行性等原则的基础上,以动力系统、运动解剖学、运动心理学、运动训练学等作为理论基础指导。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的整理分析和系统归类,从反映动作协调能力的6个结构要素即反应能力、空间定向能力、本体感知能力、节奏能力、平衡能力与动作认知有关的认知能力出发,通过专家访谈、预实验对指标进行筛选,建立了动作协调能力评价指标,进而通过德尔菲法对指标体系进行论证筛选,在专家意见趋于一致的情况下最终确定动作协调能力评价指标为接反弹六角球、十字象限转身跳、跳绳、栏间折返、走平衡木、绳梯识图。经过实践证明这套动作协调能力评价指标是有效的。4.运动视觉训练有助于小学生的视觉能力的改善。研究发现,实验干预后不同水平实验班和对照班小学生的平均视力出现明显差异,多个实验班在经历运动视觉训练后出现平均视力有小幅提高(水平二、水平三),而多个对照班在正常教学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平均视力略有降低。数据结果说明,运动视觉训练对小学生视觉能力的发展和保护具有一定作用。

魏聪[2](2020)在《基于推拉模型的虚拟现实技术在弱视患者的临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试验的主要目的是探讨基于推拉模型的虚拟现实技术在弱视患儿临床应用的可行性,评估其提高弱视患儿视力,改善患儿双眼视功能的效果。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试验研究,收集2018年6月至2019年10月就诊于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诊断为单眼或双眼弱视的且未经过治疗的弱视患儿110例(3岁儿童的视力正常下限为0.5;4-5岁儿童的视力正常值下限为0.6,6-7岁儿童的视力正常值下限为0.7,7岁以上儿童的视力正常值下限为0.8)作为本次分析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56例,女性患者54例,年龄分别在3-1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7.92±2.34岁。将110例患者随机等分成两组,其中一组55例患者(78只眼)设为试验组(VR训练组),行基于推拉模型虚拟现实技术的弱视训练治疗;另外一组55例患者(81只眼)设为对照组(传统训练组),行弱视传统治疗。分别在VR训练组与传统训练组患者接受治疗前与接受治疗6个月后进行视力、四孔灯、立体视功能、知觉眼位等检查。对比分析评估治疗效果。结果:1.治疗后视力检查。VR治疗组治疗无效眼数4,进步32,基本治愈42;传统治疗组治疗无效眼数10,进步41,基本治愈30。经Wilcoxon秩和检验,VR治疗组比传统治疗组训练后视力提高程度大,差异具有显着意义(P=0.02<0.05)。2.不同位置四孔灯检查。VR训练组患儿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在33cm、2.5m及6m不同位置处融合功能均有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传统训练组患儿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在33cm及2.5m处融合功能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6m处融合功能改善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治疗后相比,VR训练组患儿在6m处融合功能改善明显优于传统训练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5<0.05)。3.立体视检查。VR训练组患儿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颜少明近立体视及同视机远立体视功能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传统训练组患儿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颜少明立体视与同视机立体视功能改善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治疗后相比,VR训练组患儿传统立体视检查结果明显优于传统训练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VR训练组患儿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在随机点-0阶、1阶及2阶立体视功能均有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传统训练组患儿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1阶立体视功能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随机点-0阶及2阶立体视功能改善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治疗后相比,VR训练组患儿在随机点-0阶及1阶立体视功能改善明显优于传统训练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知觉眼位检查。VR训练组与传统训练组患儿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在3°大视标水平、垂直方向及1°小视标水平、垂直方向均有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治疗后相比,VR训练组患儿在大、小视标各方向知觉眼位改善均优于传统训练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弱视儿童的临床治疗,与传统治疗相比,基于推拉模型的虚拟现实技术可以更快的提高患者弱视眼视力,强化大脑在不同位置的融合功能及视觉中枢对眼位分离的控制力,在恢复患者立体视方面,无论是传统的远近立体视检查,还是知觉层面的立体视恢复,VR训练在建立患儿高级视功能上比传统弱视治疗更高效。

张春梅[3](2020)在《延边地区屈光不正学龄前儿童家长视力保健知信行现状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了解延边地区学龄前屈光不正儿童家长对视力保健的知识、信念和行为现状;分析延边地区屈光不正学龄前儿童家长对视力保健的知识、信念和行为在人口学特征上的差异;探讨延边地区学龄前屈光不正儿童家长视力保健的知识、信念对儿童屈光不正行为的关系,为制定改善学龄前儿童屈光不正现状与患病率的干预方案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以便利抽样方法,选取延边地区诊断为屈光不正的3~6周岁学龄前儿童的315名家长进行视力保健知识、态度及行为的问卷调查,并使用SPSS2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整理与分析。结果:(1)研究对象的社会人口学特征:本次调查对象共315名屈光不正学龄前儿童家长。其中,母亲230名(73%)、父亲72名(22.9%)、祖父母9名(2.9%);城镇居民297名(94.3%);父母有视力问题为177(56.2%)名:一天看电子产品时间达6小时/天为74名(23.5%),超过8小时/天为37名(11.7%)。(2)延边地区屈光不正学龄前儿童家长视力保健知识总分为(0.83±0.17)分。单因素分析显示,民族、文化程度、居住地区、职业、收入在视力保健知识上具有显着差异,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延边地区屈光不正学龄前儿童家长视力保健态度平均得分(4.75±0.31)尚可。单因素分析显示,居住地区、职业、父母有无视力问题在视力保健态度上具有显着差异,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延边地区屈光不正学龄前儿童视力保健行为方面总平均分为(3.68±0.46)分。单因素分析显示,学历、家庭月总收入在视力保健行为的上具有显着差异,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学龄前儿童家长视力保健知识、信念和行为间呈正相关(r=0.19~0.26,P<0.05)。结论:(1)延边地区屈光不正学龄前儿童家长视力保健知识处于中等水平,视力保健态度水平较高,视力保健行为不理想,依从性差。(2)延边地区屈光不正学龄前儿童家长的民族、文化程度、居住地区、职业、收入不同在视力保健知识上存在显着差异;居住地区、职业、父母有无视力问题不同在视力保健态度上存在显着差异;学历、家庭月总收入不同在视力保健行为上存在差异。(3)延边地区屈光不正学龄前儿童家长视力保健知识、态度及儿童视力保健行为之间存在正相关。

李文涛,陈彦霓,高稳生,廖锐[4](2020)在《惠州市惠城区学龄前儿童弱视现状的调查与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了解惠州市惠城区3~6岁学龄前儿童的视力发育状况及弱视的患病率,从而为儿童近视、弱视防控策略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分析的方法,根据经济状况的不同,分层抽样选取惠州市惠城区6个不同街道的6所幼儿园,并对园内3~6岁的学龄前儿童的裸眼视力进行检查。对于裸眼视力未达到相应年龄标准的儿童进行复方托吡卡胺睫状肌麻痹验光,必要时选择阿托品麻痹睫状肌后行电脑验光,主觉验光,测定屈光度数并记录最佳矫正视力。最后按照年龄分组,对视力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 328例学龄前儿童完成检查,其中男730例(54.97%),女598例(45.03%),检出弱视儿童45例,患病率为3.39%,男女弱视患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段弱视患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弱视的类型以屈光不正性弱视和斜性弱视居多,分别占57.78、23.44%。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斜视、家族遗传史、出生孕周<37周以及使用电子产品>2 h/d等均是学龄前儿童发生弱视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对学龄前儿童进行视力以及弱视的普查工作是很有必要的,做到早筛查、早发现、早治疗,尽量使儿童在视觉发育的敏感时期得到最佳治疗、恢复视力。

李玉琢[5](2019)在《虚拟遮盖训练治疗屈光参差及屈光不正性弱视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及目的:弱视是影响儿童单眼或双眼视力及双眼视功能发育的常见眼部疾病之一,弱视早期诊断和治疗是我国儿童眼病防治的重要工作。针对传统遮盖方法治疗弱视可能存在的缺陷,应用脑视觉训练——虚拟遮盖训练对屈光参差及屈光不正性弱视患者进行治疗,从而探讨虚拟遮盖训练在屈光参差及屈光不正性弱视治疗中的作用及临床使用价值。方法:研究对象:2017年6月-2019年2月在烟台毓璜顶医院眼科门诊就诊的确诊为屈光参差性弱视及屈光不正性弱视(统称为屈光相关性弱视)患者185例。排除存在眼部器质性病变,无法配合常规弱视治疗的患者,排除出生胎龄小于8个月的早产患者,排除合并其他全身系统性疾病、生长发育较同龄儿童迟缓的患者。其中试验组93例,122眼,年龄4-11岁,平均5.81±1.74岁,男性41例,女性52例,弱视眼平均屈光度+5.54±2.03D,对照组92例,134眼,年龄4-11岁,平均6.08±1.89岁,男性45例,女性47例,弱视眼平均屈光度+5.74±2.32D,轻度弱视70眼,中度弱视59眼,重度弱视5眼。两组患者治疗前年龄、性别、弱视程度、弱视类型等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方法:对所有入组患者常规散瞳验光,确定屈光度,至少戴镜1.5月以上,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入组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患者进行虚拟遮盖训练,每天分别进行2次虚拟遮盖训练,每次20分钟,2次至少间隔2个小时,训练时在光学矫正的基础上佩戴偏振3D眼镜,并根据屏幕提示完成相应训练任务,不再对优势眼进行额外遮盖。对照组患者进行传统遮盖治疗,要求患者佩戴合适屈光矫正眼镜,主要按照3岁采用3:1,4-5岁5:1,6-8岁6:1遮盖,8岁以上全天遮盖的治疗方式,对于双眼弱视患儿,根据年龄和弱视程度采取交替遮盖方法,并根据复查结果随时调整遮盖治疗方案,针对配合度较好的患者根据自身情况灵活采取遮盖方式,但必须确保轻中度弱视患者每天至少严格遮盖优势眼2小时,重度弱视患者每天至少遮盖优势眼6小时。分别随访观察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后弱视眼远视力及双眼近立体视的变化情况。结果:经过1-3个月,平均64.16±25.68天治疗,试验组患者远视力较治疗前0.55±0.18提高至0.75±0.19,治疗前后远视力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患者远视力较治疗前0.53±0.21提高至0.71±0.21,治疗前后远视力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虚拟遮盖训练治疗总有效率为70%,传统遮盖治疗总有效率为64%,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154,P=0.283>0.05),两组不同程度弱视患者治疗前后总有效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患者近立体治疗后均值较治疗前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5.997,P=0.001<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后近立体视均值较治疗前提高,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χ2=4.195,P=0.241>0.05),试验组及对照组患者治疗前近立体视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χ2=4.540,P=0.209>0.05),治疗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0.848,P=0.013<0.05)。试验组小于等于7岁患者治疗后远视力提高,总有效率72%,近立体视水平较前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3.753,P=0.003<0.05),对照组小于等于7岁患者治疗后视力提高,总有效率67%,近立体视水平较前无明显统计学意义(χ2=3.780,P=0.286>0.05),两组小于等于7岁患者治疗前后总有效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试验组大于7对患者治疗后视力提高,总有效率60%,近立体视水平较前无明显统计学意义(χ2=3.921,P=0.270>0.05),对照组治疗后总有效率提高,总有效率50%,近立体视水平较前无明显统计学意义(χ2=2.540,P=0.468>0.05),两组大于7岁患者治疗前后总有效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虚拟遮盖训练和传统遮盖治疗均可以提高屈光参差及屈光不正性弱视患者弱视眼的远视力;虚拟遮盖训练对提高屈光参差及屈光不正性弱视患者双眼近立体视功能效果明显;此外,虚拟遮盖训练每天40分钟训练时间相对传统遮盖治疗所需遮盖时间短。

肖小芳[6](2019)在《学龄前儿童屈光发育的现状与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对6月-6岁学龄前儿童屈光状态、瞳孔、瞳距、眼位进行检查和统计分析,了解学龄前儿童屈光状态和瞳孔、瞳距、眼位等情况,探讨学龄前儿童屈光、瞳孔、瞳距生长发育规律,为儿童早期视力干预措施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使用VS100型号伟伦视力筛查仪对衡阳市6月-6岁1200例(2400眼)儿童进行筛查,检测屈光状态、瞳孔和瞳距大小、凝视时眼位状态;同时对被检儿童家长进行被检儿童出生地、居住地、父母屈光状况等情况的问卷调查,把被检儿童按照6月-1岁、1岁-2岁、2岁-3岁、3岁-4岁、4岁-5岁、5岁-6岁分为I-VI组,将筛查结果与问卷内容统一收集整理,并对数据进行整体和分组统计学分析。结果:1、I组球镜为(0.7±0.67 DS),柱镜为(-0.99±0.73 DC),等效球镜为(0.21±0.60 DS);II组球镜为(0.66±0.67 DS),柱镜为(-0.78±0.55 DC),等效球镜为(0.28±0.58 DS);III组球镜为(0.87±0.79 DS),柱镜为(-0.87±0.63 DC),等效球镜为(0.43±0.73 DS);IV组年龄段球镜为(0.91±0.81 DS),柱镜为(-1.15±0.95 DC),等效球镜为(0.33±0.78 DS);V组球镜为(1.01±1.24 DS),柱镜为(-1.25±1.07 DC),等效球镜为(0.38±1.17 DS);VI组球镜为(1.25±1.55DS),柱镜为(-1.36±1.18 DC),等效球镜为(0.58±1.52 DS);学龄前儿童远视储备不足;各年龄段球镜、等效球镜与性别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男性水平低于女性;2、随年龄的增长,球镜异常、柱镜异常、球镜和柱镜均异常的比例逐渐增加;各年龄段均以柱镜异常为主;球镜异常率与父母遗传史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屈光不正类型中,单纯近视35眼,单纯远视27眼,单纯远视散光0眼,复性远视散光475眼,单纯近视散光121眼,复性近视散光102眼;混合散光860眼,各年龄段均以混合散光、复性远视散光为主;屈光不正不同类型与性别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X2=17.969,P=0.003,P<0.05);4、I组-VI组屈光不正中,低度混合散光异常率为34.54%、异常眼829眼;中度混合散光异常率为1.29%、异常眼31眼;高度混合散光为0眼;低度远视异常率为19.04%、异常眼457眼;中度远视异常率为1.62%,异常眼39眼;高度远视异常率为0.25%、异常眼6眼;低度近视异常率为5.29%、异常眼127眼;中度近视异常率为0.33%、异常眼8眼;高度近视异常率为0.04%、异常眼1眼;5、各年龄组均以顺规散光为主;年龄和散光轴向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6、屈光参差中,I组-II组、IV组-V组主要为柱镜屈光参差;III组主要为球镜屈光参差;VI组球镜屈光参差和柱镜屈光参差两者所占比例相同。7、I组-VI组右眼凝视X轴为正值,左眼凝视X轴为负值,左右眼凝视Y值皆为负值;8、I组、II组、III组、IV组、V组、VI组瞳孔大小分别为(4.81±0.58)mm、(4.96±0.67)mm、(5.28±0.76)mm、(5.31±0.9)mm、(5.7±0.86)mm、(5.69±0.84)mm;9、I组年龄段瞳距为(44.99±2.75)mm、II组瞳距为(46.85±2.99)mm、III组瞳距为(49.29±3.13)mm、IV组瞳距为(50.44±3.64)mm、V组瞳距为(50.44±3.64)mm、VI组瞳距(54.2±3.37)mm;结论:1、6月-6岁儿童球镜呈远视状态,散光呈近视状态,低龄儿童远视储备不足;2、6月-6岁儿童屈光不正以混合散光为主,其次为复性远视散光;各年龄组均以顺规散光为主;3、6月-6岁学龄前儿童呈不同程度的内斜,但大部分儿童均处于正常凝视状态。4、瞳孔大小、瞳距随年龄增加而增加。5、学龄前儿童屈光状态异常率高,学龄前视力筛查工作至关重要。

龙俊娴[7](2019)在《提升弱视儿童治疗依从性研究 ——以昆明市A医院儿童眼科个案服务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以弱视相关的研究结果为据,可以推断弱视正越来越成为影响儿童健康的疾病之一,因弱视造成的不良影响如患者自身视功能受损、患者及其家属心理压力增加、家庭经济负担加重和治疗依从性差等问题已然成为部分弱视儿童及其家庭面临的困境。医院引入医务社工,为弱视儿童及其家属提供有效的服务,不断为提高弱视儿童及其家庭的福利做出了贡献。本研究在生态系统理论、认知行为理论的指导下,采用调查法和个案研究方法对弱视儿童及其家庭关注的问题和面临的困境进行评估。将依从性分为检查依从和治疗依从两种,针对检查依从不良的儿童,运用生态系统理论中微观系统、中观系统和宏观系统三个层次分别设计服务方案:第一,自我系统:改变认知,减少检查恐惧感,利用科室的宣传卡通图,让服务对象讲解和观察自己所看到的,进而把眼部检查与之前的医院不愉快经验相区别,弱化患者对眼部检查的抗拒心理。第二,家庭系统:减轻家属心里压力并增强其对弱视检查和治疗的重视程度。医务社工通过提供情绪发泄、了解彼此想法的机会以及提供相关的弱视医学专业知识,既缓解了家属特别是患有近视的一方的心理压力,也让家属正视了造成弱视的危险因素和检查视力在确诊之前和治疗过程中的重要性。服务系统方面主要通过与医务人员合作,讨论与儿童交流的语气、方式的转变和及时回应患者家属的疑问等改善治疗环境,提高服务质量。通过收集患者、患者家庭和服务系统(包括医院和学校)有关资料,分析发现,弱视儿童治疗依从性不良问题与其自身和周围环境密切相关。本研究在生态系统理论和认知行为理论的指导下分析服务对象的生态系统、依从性情况,最后通过提供专业服务重建了儿童患者及其家属的认知、并建立了有助于治疗的家庭、学校和医院环境。

陈佳艳[8](2019)在《宜兴市学龄前儿童视力筛查结果分析与相关影响因素》文中提出[目的]1.通过对宜兴地区2018年3-6岁学龄前儿童视力筛查的回顾性研究,了解宜兴市3-6岁学龄前儿童视力异常发生率及屈光异常情况。2.早发现视力筛查的可疑与异常情况,寻找其相关危险因素,及时进行纠正和治疗。3.提高幼儿园老师、家长、儿童的眼保健意识,使学龄前儿童的眼健康发展达到预期的健康水平,为宜兴市卫生保健部门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1.调查对象:2018年宜兴市年龄3~6岁的学龄前儿童,宜城镇(城市)5516人,新建镇(农村)549人,屺亭镇(农村)716人。2.调查内容:“六一”体检时,由儿保医生仔细检查并当场填写个案体检表,内容包括儿童姓名、性别、出生年月、体重、身高、身高别体重评价、视力筛查、屈光检查、其他异常等;同时下发《学龄前儿童视力筛查情况调查表》,并告之保健老师发放给家长认真填写,及时回收。3.视力筛查检查:采用儿童视力筛查仪对儿童视力进行筛查,结合儿童图形视力表和国际标准E字对数视力表进行屈光筛查及裸视力检查,对视力筛查阳性者去宜兴市眼科医院进一步做专科检查治疗,可疑者3月后再复查。4.通过描述性研究,了解2018年宜兴市参加体检的学龄前儿童的裸视力检测与屈光筛查结果情况、用眼时间、睡眠、营养、户外运动等情况,应查人数/实查人数等基本概况。5.单因素分析,描述宜兴市儿童视力屈光状态与遗传因素、年龄、营养状况、父母重视程度、接触电子产品时间、睡眠时间、户外运动情况等相关性。6.结合单因素分析,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影响宜兴市儿童视力异常的主要因素。7.结合我市儿童视力筛查工作的现状和分析结果,提出提升普查资料、开展针对性健康教育的对策和措施。8.资料录入和分析:对所有资料进行统一编码,使用EXCEL建立数据库,采用双录入校对,应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对视力筛查情况的结果的构成比进行描述性分析,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使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进行视力筛查的影响因素的多因素分析。[结果](1)2018年宜兴市学龄前儿童裸视力异常情况通过调查研究,2018年宜兴市参与“六一”体检的视力筛查的应检人数6779名,筛查总人数6620人次数。从中检测出视力异常人数1116人,异常率为16.86%,其中男童视力异常人数是603人,男童视力异常检出率是17.15%,女童视力异常人数是513人,女童视力异常检出率是16.53%,男女童视力异常检出率无统计学意义;城市居住的儿童视力异常率为18.06%,农村为11.70%,明显高于农村居住的儿童,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组的视力异常率为3岁组22.20%,4岁组13.28%,5岁组19.91%,6岁组11.62%,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伴随学龄前儿童年龄的不断增长,儿童视力异常的检出率也呈现出逐步下降的发展趋势,3岁组视力异常最高,6岁组视力异常最低,5岁组的视力异常有呈现出再度升高的发展趋势。(2)2018年宜兴市学龄前儿童屈光异常情况通过调查研究,2018年宜兴市参与“六一儿童视力体检”的应检人数6779名,筛查总人数6620人次数。通过宜兴市学龄前儿童屈光检查共检查出屈光异常的儿童1757名,屈光异常检出率是26.54%,其中的男童3516名,屈光异常的儿童941名,屈光异常检出率是26.76%,女童3104名,屈光异常的儿童816名,屈光检出率是26.29%,男女童屈光异常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城市居住的学龄前儿童屈光异常人数1548人,屈光异常率为28.82%,农村居住的屈光异常人数为209人,屈光异常率为16.75%,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年龄看,3岁组屈光异常率为26.59%,4岁组屈光异常率为24.17%,5岁组屈光异常率为28.10%,6岁组屈光异常率为27.50%,不同年龄组屈光异常检出率无显着差异,检查出的屈光异常类型以远视为主占81.04%、其次是散光占15.25%、再次是近视占3.71%,随儿童年龄增长远视率下降但是近视率有所增长。(3)依据SPSS19.0对于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影响宜兴市学龄前儿童视力异常的因素包括:性别、年龄、居住地、爸妈遗传因素、营养因素、儿童每日使用手机及电脑等电子产品时间、学龄前儿童户外活动及睡眠时间、家长的视力保护意识、父母文化水平。其中,居住在农村、父母文化水平高,户外活动时间长、家长对视力的保护意识、睡眠时间长质量良好属于保护因素。爸妈遗传因素、使用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多、营养不均衡挑食属于危险因素。[结论]:1、宜兴市学龄前儿童视力异常的发生率日益增高,视力异常发生率更加突出和呈现出低龄化的快速增长的发展趋势;2、遗传、饮食营养、接触电子产品时间、睡眠、户外运动时间、为视力异常的影响因素。3、居住在农村、父母文化水平高,户外活动时间长、家长对视力的保护意识、睡眠时间长质量良好属于保护因素。爸妈遗传因素、使用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多、营养不均衡挑食属于危险因素。4、应当引起宜兴市当地相关卫生保健部门的关注和重视。学龄前儿童处于预防和保护视力的关键阶段。各级卫生保健部门要能够定期展开对学龄前儿童进行视力筛查,及早发现儿童视力及屈光异常问题,早发现早治疗对学龄前儿童视力保护要跟踪及时保护到位,对于改善学龄前儿童视力、防止屈光不正都具有积极意义。通过研究和改进儿童视力发展的相关影响因素,能够采取多元化的健康保护手段,积极推动学龄前儿童视力保护,进一步促进学龄前儿童视力健康规范发展。

严芳[9](2018)在《张家港市学龄前儿童弱视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掌握张家港地区学龄前儿童弱视的患病率及其相关影响因素,并比较性别、城乡、本外地、各年龄段弱视儿童患病的差异;了解儿童及家长眼保健知识的知晓情况、知晓途径;为相关部门制定眼保健政策、普及眼保健知识、降低弱视患病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采取整群随机抽样,抽取12所幼儿园(城区6所,乡镇6所)学龄前儿童为研究对象,收集儿童的视力、屈光、眼位、散瞳验光等检查资料,按照性别、年龄组、城区和乡镇、本地和外地户籍因素对弱视患病率进行分析。2.对于确诊的弱视儿童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采取1:1匹配病例对照研究,按照与病例组同班级、同性别、年龄相差0.5岁进行1:1匹配,对弱视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张家港市学龄前儿童的弱视患病率为1.6%,视力异常检出率为4.9%,屈光筛查异常检出率7.9%。2.本市户籍和外地户籍儿童的弱视患病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6.616,P<0.01),外地户籍儿童的弱视患病率显着高于本地户籍儿童;弱视的患病率在性别、城区与乡镇、各年龄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在导致弱视的相关因素中,以屈光不正性弱视和屈光参差性为主,占弱视儿童的87.6%,斜视性弱视次之,形觉剥夺性弱视和其他类型最少;弱视程度中以轻、中度弱视为主,占弱视儿童的97.5%,重度弱视占2.5%;弱视儿童的屈光状态呈远视性占弱视儿童的71.9%;呈近视性占弱视儿童的2.5%;呈混合状态占弱视儿童的25.6%。4.弱视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身高、有无早产、出生体重、孕期有无并发症、祖父母(外祖父母)有无屈光不正对弱视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5.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早产、祖父母(外祖父母)有屈光不正为弱视患病的危险因素。6.本市家长的眼保健知识知晓率较低,获得知识的途径多来源于学校和网络。[结论]1.本地区的学龄前儿童弱视患病率处于国内较低水平,地方政策的偏向性造成了本市户籍和外地户籍儿童的弱视患病率的差异。2.早产、祖父母(外祖父母)屈光不正是弱视患病的危险因素。3.本市儿童和家长在眼保健知识上存在部分的不正确或者不全面,今后的眼保健工作可以通过学校、媒体、网络多方位的普及眼保健知识并且制定相关的干预措施,达到降低弱视的患病率的目的。

张旭[10](2018)在《姑苏区学龄前儿童视力发育状况分析及对策》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通过对姑苏区学龄前儿童(6月-4岁)视力发育的现状调查分析,了解姑苏区学龄前儿童视力发育现状,以便进一步采取措施,促使学龄前儿童视力的健康发育。研究对象与方法通过整群抽样的方法,对姑苏区散居儿童进行视力筛查,2015年11217名儿童,其中男童5845人,女童5372人;2016年儿童12379名,其中男童6419人,女童5960人;2017年14619名儿童,其中男童7595人,女童7024人。由经过视力筛查培训并通过考试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儿保医生使用美国伟伦视力筛查仪(SureSight)进行屈光度筛查及眼位检查。采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分析,通过卡方和方差分析,比较散居儿童不同年龄组、不同性别、不同年份左右眼近视、远视、散光患病率。结果1、2017年姑苏区学龄前儿童男童右、左眼近视患病率分别为0.19%、0.14%,女童右、左眼近视患病率分别为0.12%、0.08%,χ2=0.011,P=0.91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2017年姑苏区学龄前儿童男童右、左眼远视患病率分别为24.82%、24.81%,女童右、左眼远视视患病率分别为24.87%、24.90%,χ2=0.008,P=0.92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2017年姑苏区学龄前儿童男童右、左眼散光患病率分别为25.04%、25.01%,女童右、左眼散光患病率分别为25.01%、25.02%,χ2=0.003,P=0.95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姑苏区学龄前儿童视力不良以散光和远视为主,患病率远高于近视患病率。5、各年龄组男、女童之间近视、远视、散光无统计学差异,2015-2017年间男女童之间近视、远视、散光无统计学差异。结论1、姑苏区学龄前儿童屈光异常呈现高发、低龄化趋势,值得相关部门重视。2、姑苏区学龄前儿童视力不良以远视和散光为主,近视的患病率较低,然而儿童视力发育存在着正视化的一个过程,这也就意味着这部分近视的儿童在视力发育的过程中,近视的程度会加重。3、保护视力,预防视力不良要从学龄前儿童抓起。卫生保健部门不仅仅要定期对学龄前儿童进行视力筛查,以便早起发现儿童视力及屈光异常情况及时进行,更要采取多种健康教育手段,积极开展综合防治措施,保护和促进学龄前儿童视力的健康发展。

二、学龄前儿童视功能发育状况调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学龄前儿童视功能发育状况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运动视觉训练对小学生动作协调能力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紧抓身心发展关键期,有效促进身体运动能力
        1.1.2 动作协调能力对小学生体质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1.3 运动视觉训练对小学生运动技能提升具有重要作用
        1.1.4 对国家政策导向的积极响应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创新点
        1.5.1 选题的创新
        1.5.2 研究方法的创新
        1.5.3 思想观点的创新
    1.6 技术路线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运动视觉及运动视觉训练的概念
        2.1.2 动作协调能力的概念
        2.1.3 运动能力的概念
    2.2.关于运动视觉及训练的研究
        2.2.1 关于视觉机理机制的研究
        2.2.2 关于运动视觉起源的研究
        2.2.3 关于运动视觉的理论研究
        2.2.4 关于运动视觉和运动项目之间关系的研究
        2.2.5 关于运动视觉康复的研究
        2.2.6 关于运动视觉搜索的研究
        2.2.7 关于运动视觉训练效果评价的研究
        2.2.8 关于运动视觉训练的原则
        2.2.9 小结
    2.3 关于动作协调能力的相关研究
        2.3.1 关于动作协调能力分类的研究
        2.3.2 关于动作协调能力影响因素的研究
        2.3.3 关于小学生动作协调能力的研究
        2.3.4 小结
    2.4 关于运动视觉训练与动作协调能力相关性的研究
    2.5 研究的理论基础
        2.5.1 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2.5.2 小学生动作技能形成与发展规律
        2.5.3 运动生理学理论基础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专家访谈法
        3.2.3 问卷调查法
        3.2.4 德尔菲法
        3.2.5 实验法
        3.2.6 测试法
        3.2.7 数理统计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运动视觉训练的方法设计
        4.1.1 运动视觉内容
        4.1.2 运动视觉训练方法
        4.1.3 运动视觉训练方法的确定
    4.2 小学生动作协调能力评价指标的确定
        4.2.1 建立小学生动作协调能力评价指标的理论基础
        4.2.2 基本原则
        4.2.3 小学生动作协调能力评价指标的构建过程
    4.3 干预前总体样本人口统计学特征分析
    4.4 干预前不同水平不同性别小学生动作协调能力差异分析
        4.4.1 水平一男生差异分析
        4.4.2 水平一女生差异分析
        4.4.3 水平二男生差异分析
        4.4.4 水平二女生差异分析
        4.4.5 水平三男生差异分析
        4.4.6 水平三女生差异分析
        4.4.7 小结
    4.5 干预前后不同水平实验班和对照班各项基础指标对比分析
        4.5.1 干预前后水平一实验班和对照班各项基础指标对比分析
        4.5.2 干预前后水平二实验班和对照班各项基础指标对比分析
        4.5.3 干预前后水平三实验班和对照班各项基础指标对比分析
        4.5.4 小结
    4.6 干预前不同水平不同性别小学生动作协调能力发展特点分析
        4.6.1 反应能力发展特点分析
        4.6.2 空间定向能力发展特点分析
        4.6.3 本体感知能力发展特点分析
        4.6.4 节奏能力发展特点分析
        4.6.5 平衡能力发展特点分析
        4.6.6 认知能力发展特点分析
        4.6.7 小结
    4.7 运动视觉训练对小学生反应能力影响的结果与分析
        4.7.1 干预前后实验班和对照班接反弹六角球描述性统计分析
        4.7.2 干预后接反弹六角球方差分析
        4.7.3 小结
    4.8 运动视觉训练对小学生空间定向能力影响的结果与分析
        4.8.1 干预前后实验班和对照班十字象限转身跳描述性统计分析
        4.8.2 干预后十字象限转身跳方差分析
        4.8.3 小结
    4.9 运动视觉训练对小学生本体感知能力影响的结果与分析
        4.9.1 干预前后实验班和对照班跳绳描述性统计分析
        4.9.2 干预后跳绳方差分析
        4.9.3 小结
    4.10 运动视觉训练对小学生节奏能力影响的结果与分析
        4.10.1 干预前后实验班和对照班栏间折返描述性统计分析
        4.10.2 干预后栏间折返方差分析
        4.10.3 小结
    4.11 运动视觉训练对小学生平衡能力影响的结果与分析
        4.11.1 干预前后实验班和对照班走平衡木描述性统计分析
        4.11.2 干预后走平衡木方差分析
        4.11.3 小结
    4.12 运动视觉训练对小学生认知能力影响的结果与分析
        4.12.1 干预前后实验班和对照班绳梯识图描述性统计分析
        4.12.2 干预后绳梯识图方差分析
        4.12.3 小结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1.1 运动视觉训练对小学生动作协调能力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和价值
        5.1.2 系统科学的确立运动视觉训练的方法要遵循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5.1.3 研究中确定的小学生动作协调能力评价指标适用有效,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5.1.4 运动视觉训练有助于小学生的视觉能力的改善
    5.2 建议
        5.2.1 运动视觉训练作为青少年儿童一项重要的基础性训练
        5.2.2 加强对运动视觉训练的基础研究和实证研究
        5.2.3 用科学的方法手段进行运动视觉的训练设计
        5.2.4 加强对小学生动作协调能力的普适性研究
6 研究不足与展望
    6.1 研究不足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1 运动视觉训练对小学生动作协调能力的影响专家访谈提纲
附件2 小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及视力基本情况的调查
附件3 四年级体育课教案
附件4
附件5 运动视觉训练方法李克特量表
附件6 小学生动作协调能力评价指标筛选专家意见调查表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证书与荣誉
附录

(2)基于推拉模型的虚拟现实技术在弱视患者的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引言
2.资料与方法
    2.1.资料
    2.2.检查方法
        2.2.1.视力检查
        2.2.2.Worth四孔灯检查
        2.2.3.颜少明立体视及同视机检查
        2.2.4.视感知觉双眼视觉功能缺损检查
    2.3.治疗方法
        2.3.1.传统组治疗
        2.3.2.VR组治疗
    2.4.统计分析方法
3.结果
    3.1.两组患儿训练后视力变化情况对比
    3.2.VR治疗组与传统治疗组训练前后融合功能及立体视功能变化对比
    3.3.VR治疗组与传统治疗组训练前后知觉眼位变化情况
4.讨论
5.结论
6.问题及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弱视治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生期间发表文章及获奖等情况

(3)延边地区屈光不正学龄前儿童家长视力保健知信行现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主要概念
    1.5 文献回顾
    1.6 研究内容
第二章 研究设计与方法
    2.1 研究设计
    2.2 研究对象
    2.3 研究工具
    2.4 资料收集
    2.5 统计学方法
    2.6 质量控制
    2.7 伦理原则
    2.8 技术路线
第三章 结果
    3.1 研究对象的社会人口学特征
    3.2 儿童家长视力保健知识、态度及行为现状
    3.3 不同人口学特征儿童家长的视力保健知识、态度及行为差异比较
    3.4 儿童家长的视力保健知识、态度及儿童行为的相关性分析
    3.5 儿童视力保健行为的影响因素
第四章 讨论
    4.1 研究对象在人口学特征分析
    4.2 儿童家长视力保健知识、态度及行为的现状分析
    4.3 不同人口学特征儿童家长的视力保健知识、态度及行为差异比较
    4.4 儿童家长的视力保健知识、态度及儿童视力保健行为的相关性分析
    4.5 儿童视力保健行为的影响因素
第五章 结论
    5.1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5.2 本研究的创新性
    5.3 本研究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B (调查问卷)
附录C (综述) 学龄前儿童屈光不正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4)惠州市惠城区学龄前儿童弱视现状的调查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1.2 方法
        1.2.1 裸眼视力检查
        1.2.2 眼位检查
        1.2.3 睫状肌麻痹验光
        1.2.4 弱视诊断
        1.2.5 弱视相关因素的调查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检出情况
        2.1.1 视力发育程度
        2.1.2 弱视的分类
        2.1.3 弱视程度
    2.2 弱视相关因素分析
        2.2.1 单因素
        2.2.2 多因素
3 讨论
    3.1 弱视现状
    3.2 弱视影响因素
    3.3 弱视防治

(5)虚拟遮盖训练治疗屈光参差及屈光不正性弱视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2.2 研究方法
        2.2.1 纳入标准
        2.2.2 排除标准
        2.2.3 研究方案
        2.2.4 视力检查方法
        2.2.5 近立体视检查方法
        2.2.6 遮盖治疗
        2.2.7 虚拟遮盖训练
    2.3 免责声明
    2.4 统计学处理
第三章 结果
    3.1 治疗前后远视力的比较
    3.2 治疗前后近立体视的比较
    3.3 不同弱视程度患者治疗前后远视力及临床疗效比较
    3.4 不同年龄弱视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及近立体视比较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或缩略词表
致谢

(6)学龄前儿童屈光发育的现状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3 研究步骤
    2.4 资料整理与统计分析
第三章 研究结果
    3.1 各年龄组球镜异常、柱镜异常及其相关性的分析
    3.2 各年龄段球镜、柱镜、等效球镜及其相关性分析
    3.3 屈光不正不同类型及其相关性分析
    3.4 屈光不正不同程度与性别的相关性分析
    3.5 不同散光类型及其相关性分析
    3.6 不同年龄段左右眼凝视X轴、Y轴的分析
    3.7 各年龄段球镜屈光参差、柱镜屈光参差以及两者均屈光参差的分析
    3.8 各年龄段瞳孔大小及其相关性分析
    3.9 关于各年龄段瞳距及其相关性分析
第四章 讨论
    4.1 我市学龄前儿童屈光发育现状
    4.2 学龄前儿童其他屈光参数分析
    4.3 研究的局限性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7)提升弱视儿童治疗依从性研究 ——以昆明市A医院儿童眼科个案服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导论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三) 研究思路
    (四) 研究方法
        1、调查法
        2、个案研究法
二、文献回顾
    (一) 相关研究述评
        1、医务社会工作研究述评
        2、弱视儿童治疗依从性研究述评
        3、医务社工介入治疗依从性研究述评
    (二) 理论基础
        1、生态系统理论
        2、认知行为理论
    (三) 概念界定
        1、弱视儿童
        2、治疗依从性
        3、社会个案工作
三、治疗依从性现状与因素分析
    (一) 弱视儿童治疗依从性现状分析
    (二) 弱视儿童治疗依从性不良问题的成因分析
        1、治疗本身因素
        2、儿童自身因素
        3、家庭因素
        4、周边环境因素
        5、小结
四、个案服务案例分析1
    (一) 接案与专业关系确立
        1、接案
        2、建立专业关系
        3、接案反思
    (二) 预估与问题诊断
        1、有关资料的收集
        2、问题的预估
        3、生态系统评估
    (三) 制定计划
        1、确立服务目标
        2、制定计划
    (四) 服务过程
        1、自我系统:改变错误认知
        2、家庭系统:降低心理压力,增强重视度
        3、医院系统:建立利于治疗的环境
    (五) 评估
        1、儿童在检查过程中的表现有所改善
        2、家属心理压力得到缓解,重视程度得到提高
        3、治疗氛围改善
    (六) 结案
五、个案服务案例分析2
    (一) 接案
    (二) 预估
        1、问题表现——执行医嘱的行为减弱
        2、服务对象依从性现状分析
        3、问题产生的原因
    (三) 制定目标与服务计划
        1、服务目标的确立
        2、制定服务计划
    (四) 服务过程
        1、自我系统:转变认知,促进发展
        2、家庭系统:建立亲密关系合作团队
        3、服务系统层面:创造利于治疗的环境
    (五) 服务评估
        1、成效评估
        2、服务对象自评
        3、家庭及机构评估
    (六) 结案
六、结论与反思
    (一) 结论
    (二) 反思
附录1 弱视儿童家长调查问卷
附录2 A1个案服务过程记录
附录3 A2个案服务过程记录
参考文献
致谢

(8)宜兴市学龄前儿童视力筛查结果分析与相关影响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我国儿童视力异常现状
    1.2 我国儿童视力异常影响因素
    1.3 防治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宜兴市学龄前儿童视力筛查结果分析
    2.1 研究对象与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第三章 宜兴市学龄前儿童视力影响因素分析
    3.1 研究对象和方法
    3.2 研究结果与分析
    3.3 讨论
第四章 加强宜兴市学龄前儿童视力健康教育的发展对策
    4.1 政府重视儿童视力筛查以降低视力异常的发生率
    4.2 定期对学龄前儿童进行视力普查,及时纠正屈光不正及弱视
    4.3 培养儿童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和注重营养均衡
    4.4 幼儿园开展学龄前儿童视力保健
    4.5 培养儿童良好的自身习惯
    4.6 构建“三位一体”儿童视力保护综合防治机制保障有效干预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附录

(9)张家港市学龄前儿童弱视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前言
第二部分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3 判定标准
    2.4 统计方法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
    3.1 视力异常、屈光异常和弱视患病率
    3.2 不同性别儿童弱视患病状况
    3.3 各年龄段儿童弱视患病状况
    3.4 城乡儿童弱视患病状况
    3.5 本地和外地弱视患病状况
    3.6 不同类型弱视构成比
    3.7 弱视的屈光类型
    3.8 弱视程度
    3.9 弱视类型与弱视程度
    3.10 弱视的单因素分析
    3.11 弱视影响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3.12 眼保健知识知晓情况
第四部分 讨论
    4.1 弱视的患病率
    4.2 弱视的分类
    4.3 弱视的影响因素
    4.4 难治性弱视
    4.5 眼保健知识
    4.6 眼保健工作的展望
第五部分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附录: 儿童眼保健调查表
致谢

(10)姑苏区学龄前儿童视力发育状况分析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前言
2、对象和方法
    2.1 研究背景
    2.2 检查方法及诊断标准
    2.3 诊断标准
    2.4 统计方法
    2.5 质量控制
    2.6 技术路线
    2.7 研究对象
3、结果
    3.1 2017年儿童各种视力构成情况
    3.2 2017年姑苏区幼儿视力不良患病率情况
    3.3 2015-2017姑苏区幼儿视力不良患病率变化情况
4、讨论
5、结论和建议
参考文献
学龄前儿童视力发育现状及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致谢

四、学龄前儿童视功能发育状况调查(论文参考文献)

  • [1]运动视觉训练对小学生动作协调能力影响的研究[D]. 张世平. 首都体育学院, 2021(02)
  • [2]基于推拉模型的虚拟现实技术在弱视患者的临床应用研究[D]. 魏聪. 河南大学, 2020(02)
  • [3]延边地区屈光不正学龄前儿童家长视力保健知信行现状研究[D]. 张春梅. 延边大学, 2020(05)
  • [4]惠州市惠城区学龄前儿童弱视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 李文涛,陈彦霓,高稳生,廖锐. 中国医学创新, 2020(14)
  • [5]虚拟遮盖训练治疗屈光参差及屈光不正性弱视的临床研究[D]. 李玉琢. 青岛大学, 2019(02)
  • [6]学龄前儿童屈光发育的现状与分析[D]. 肖小芳. 南华大学, 2019(01)
  • [7]提升弱视儿童治疗依从性研究 ——以昆明市A医院儿童眼科个案服务为例[D]. 龙俊娴. 云南大学, 2019(03)
  • [8]宜兴市学龄前儿童视力筛查结果分析与相关影响因素[D]. 陈佳艳. 东南大学, 2019(01)
  • [9]张家港市学龄前儿童弱视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D]. 严芳. 苏州大学, 2018(04)
  • [10]姑苏区学龄前儿童视力发育状况分析及对策[D]. 张旭. 苏州大学, 2018(06)

标签:;  ;  ;  ;  ;  

学龄前儿童视觉功能发展调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