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按市场规律建设深圳防污应急反应队伍(论文文献综述)
崔晓轩[1](2020)在《提升我国海上溢油应急管理能力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石油业和航运业的快速发展,海上溢油污染事故频繁发生,对生态环境和海洋资源带来了巨大的威胁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损害,引起了民众的广泛关注。海上溢油污染为我国海洋环境安全敲响警钟,让我们愈加意识到海上溢油带来的严重后果是难以弥补的,也凸显了海上溢油应急能力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港口经济发展的同时,需要积极加强溢油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着力提升海上溢油应急管理能力,持续优化溢油应急管理工作的方式方法,采取科学合理的溢油应急处置措施应对港口发展带来的溢油污染风险。本文通过对海上溢油相关资料查找、数据收集、实地走访曹妃甸港、天津港、黄骅港的海事、航海保障等部门,详细了解我国海上溢油应急能力建设的最新情况,运用新公共服务理论和治理理论,结合溢油应急管理工作方面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府管理职责,对我国海上溢油应急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和分析。查找出了我国海上溢油污染防治法规适用性差、应急组织协调能力低、应急设备设施力量薄弱、应急队伍尚未形成合力等问题,并借鉴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外溢油应急先进管理经验和做法,提出了推进海上溢油污染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完善海上溢油应急预案、优化溢油应急组织指挥体系、强化溢油应急信息化建设、提高溢油应急设备库管理水平、加强溢油应急队伍建设的对策建议以有效应对海洋溢油污染;同时加强服务型政府建设,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强化政府管理,在溢油应急管理工作中,推动社会多元共治,提升我国海上溢油应急服务水平和管理能力,保护海洋生态环境。
佘志鹏[2](2018)在《河北海事局溢油应急设备库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对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日益重视和海洋运输业、海上石油开采的快速发展,交通运输部海事管理部门近年来在全国沿海和长江等内河建设了多座国家溢油应急设备库。这些溢油应急设备库将在应对大型溢油污染事故中发挥重要作用,但由于这些设备库建成较晚,尚未建立规范有效的管理模式,在实践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和困难。本文在管理学的角度,选取河北海事局所属的秦皇岛海上溢油应急反应中心(以下简称河北海事局溢油中心)为主要研究目标,以该中心的溢油应急设备库管理实践为主要研究对象,经过大量查阅文献和实际调研,采用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的相结合的方法,运用新公共服务理论、应急管理理论等相关理论,分析河北海事局溢油中心在溢油应急设备库管理实践中的经验做法和遇到的问题,同时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在溢油应急管理上的先进经验,针对国内设备库管理上存在的普遍问题,提出了进一步加强溢油应急设备库管理的对策建议,为海事管理机构制定相关政策和改进国家溢油应急设备库管理体制机制提供参考。本文第一章主要介绍当前河北海事局溢油中心设备库管理的相关背景和我国近年来国家溢油应急设备库的建设情况,以及当前国内外对溢油应急设备库管理的研究现状。本文第二章对溢油和溢油应急反应、溢油应急设备库和溢油应急设备库管理的概念进行了阐述,对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新公共服务理论、应急管理理论进行了简要介绍。本文第三章对河北海事局辖区的溢油风险和河北海事局溢油应急设备库管理情况进行了分析,总结了河北海事局溢油应急设备库管理上的一些经验,归纳了遇到的问题并分析了存在问题的原因。本文第四章分析了国外发达国家和国内其他设备库的管理现状,总结出了值得参考的经验借鉴。本文第五章在第三章和第四章的基础上,提出了河北海事局溢油应急设备库管理的改进建议和其他具有国家溢油应急设备库管理职责的直属海事管理机构进一步加强设备库管理工作的建议,同时上升到国家政策设计和法律法规层次,提出了加强国家溢油应急设备库整体规划和保障能力的对策建议。
刘鹏[3](2018)在《沧州海域溢油应急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沧州市地方政府高度重视港口产业经济发展,积极推动黄骅港建设发展,全力打造地方经济增长极,沧州海域地方主要港口黄骅港迎来高速发展时代。在沧州海域港口产业经济发展的同时,沧州海事局积极加强溢油应急管理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随着港口的快速发展,沧州沿海海域来港船舶数量持续增加,呈现出到港船舶多样化,大型化的趋势,给沧州海域带来了更大的溢油污染风险。在沿海海洋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国家对海洋环境保护更加重视。2016年我国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保护海洋环境,建设海洋强国。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加快水污染防治,实施流域环境和近岸海域综合治理。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2010年3月1日实施的《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管理条例》对海事部门在应急能力建设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而沧州海域目前面临的主要污染风险就是海域溢油。本文以沧州海域溢油应急管理为研究对象,在研究过程中,本文通过查找文献资料,实地调研,收集整理相关信息,分析了沧州海事局在海域溢油应急管理的现状,存在的问题,通过借鉴国内外有关地区溢油应急管理先进经验,提出了提升沧州海域溢油应急管理工作水平的建议措施。
郑启波[4](2017)在《海上船舶溢油事故治理体系研究 ——以天津海上溢油治理模式为例》文中指出船舶是世界贸易中商品运输的主要工具。随着世界范围内经济贸易的发展,船舶活动日益增多,使海洋面临较大的船舶溢油风险。由于船舶活动导致的重大船舶溢油事故,通常会对海洋环境生态造成巨大的损害,导致海洋渔业养殖业的灾难性后果,并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破坏沿海城市的休闲旅游环境,从而延缓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因此,世界各国开始重视船舶溢油的预防和治理,并在世界范围内建立了一系列防治船舶溢油污染、油污应急合作和油污损害赔偿方面的公约。我国海上船舶溢油应急体系起步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我国在溢油应急组织机构、“一案三制”、应急设备库建设、应急队伍和专业清污队伍建设、溢油监视监测、培训和演练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基本形成了海上船舶溢油的治理体系,但同时存在国家(政府)应急力量薄弱、油污损害赔偿机制不完善、码头企业的防治责任没有落实,以及社会力量作用发挥不够等问题。本文以《海上船舶溢油治理体系研究——以天津海上溢油治理模式为例》为题,研究了治理理论、国内外溢油应急治理的而有关文献、我国海上溢油应急治理体系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及国外发达国际应对海上溢油治理的主要做法和经验等方面的内容,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了天津在落实《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管理条例》过程中,依托《天津市防治船舶溢油污染海洋环境应急能力建设专项规划》,建立了防治船舶溢油污染的码头“联防模式”,建成了东疆、北疆、南疆、大沽口等溢油应急设备库,使天津海上溢油应急能力大幅提升。本文的主要结论:(1)推进海上溢油联防协同能力建设,需要完善我国的油污损害赔偿机制,落实好沿海地方政府防治船舶污染应急能力建设责任,推进码头企业组建联防模式,完善社会力量参与海上溢油应急的形式;(2)加强国家海上溢油治理能力建设,需要健全海上溢油预警体系建设完善海上应急预案体系,加强溢油应急技术研发和溢油监视监测能力建设;同时加强国家应急设备库、国家应急组织指挥队伍和国家应急队伍建设;(3)加强我国海上溢油治理能力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政府信息公开,让社会公众和有关的社会组织或科研机构能够及时获取海上溢油信息,更多参与到海上船舶溢油治理过程中来,形成公众与政府的良好互动。
邵扬[5](2015)在《长江张家港船舶溢油应急设备库的建立与运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张家港港位于长江下游南岸,建有我国唯一的内河港型保税区,是全国木材、钢铁、粮油、液体化工品等的重要集散地,是长三角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港内的事故应急及污染消除主要依靠防污作业单位、码头等社会化的力量,一旦遇到较大规模的船舶溢油事故,防污应急力量将明显不足,有可能给地方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造成重大损失,并带来严重的社会影响,因此,张家港船舶溢油应急设备的建立与运行研究尤为重要。本文根据张家港港口特点,对张家港港口污染源进行了归纳,对国内外溢油应急设备库管理方面的现状进行了总结。结合国内外溢油应急库的建设的先进经验,对张家港溢油应急设备库的建设现状进行了调研,并进行了深入分析。对几种管理和运行模式进行了比较分析,结合辖区实情,对张家港海事局船舶溢油应急设备库运行管理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方案。
汪君[6](2014)在《厦门市海上溢油应急队伍建设与管理研究》文中指出我国是海洋资源大国,海岸线长度达18000多公里,管辖海洋面积超过300万平方公里。海洋环境的保护对我国海洋事业发展、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环境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海域环境的好坏也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确保海上运输安全,保护海洋生态环境,防治船舶污染海洋,一直是国际社会关注的重要问题。随着全球石油的生产量与贸易量的不断增加,世界范围内频频发生重大溢油事故。作为世界第一石油进口国,我国年石油进口量超过2.5亿吨,每年在沿海运输的石油量已超过5亿吨,每天航行于我国沿海的各类油船己达到200多艘,中国近海海域潜在的溢油风险也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①尽管我国在海上溢油建设上投入了巨大的资金与精力,但比较而言,与世界海洋经济强国还有很大差距,其中在有效遏制海洋环境污染,增强海上污染应急能力上大有可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作为国家海上溢油建设队伍的一个组成部分,厦门溢油应急队伍也在不断成长。但是,长期以来形成的顽疴,如组成分散,各自为战,形不成合力等依然存在,难以应对大规模溢油污染事故。海上溢油应急行动涉及海上救捞、油污围控、清除等多个环节,如果各溢油应急队伍主体的职责分工不明确,缺乏良好的协作和熟练的配合,就会出现紧急事故发生后现场出现部门间合作不协调的状况。本文通过比较国内外各海上溢油应急队伍的相互关系,深入分析在污染事故和日常运行中的可采取的管理模式,提出了厦门市海上溢油应急队伍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希望能够为厦门海上溢油应急队伍建设提供思路。
苏庆威[7](2013)在《海南西部海域船舶溢油应急管理研究》文中认为海南省是中国海洋面积最大的省份,管辖的海域面积约200万平方千米,作为一个岛屿省份,海南社会、经济的发展都离不开海洋。当前,海南省正处于推进国际旅游岛、海洋强省建设的阶段,必将掀起社会经济大发展的新一轮热潮。海南西部包括临高县、儋州市、洋浦经济开发区、昌江县和东方市,作为海南的工业走廊,临港石化产业发展迅猛。因此,海南西部港口所面临的污染风险最大,建立一套基于治理理论的海南西部溢油应急体系对全省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将起到重要的引导性作用。海南西部现有的海上溢油应急防备与处置模式在维护海南省良好海洋环境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弊端。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决定了当前的海上溢油应急防备与处置工作还是处于政府部门一元主体,自上而下单一向度管理,社会力量接受管理、被动参与的局面。海上溢油事故作为公共危机的一种,适用公共管理相关理论予以研究。公共管理的相关理论为海上溢油应急体系的建设提供了一种新的范式,公共危机治理理论中提出的建立多元参与主体长期对危机事件的协作制度和网络机制,为扩展和延伸海南西部溢油应急体系建设的内涵提供了良好的借鉴。针对当前溢油应急体系存在的不足,经对治理理论的研究,本文提出了建设涵盖多元主体的溢油应急组织架构对策,调研绘制了海南西部海域敏感资源分布图,并对海南西部海上溢油应急反应体系的具体组成提出了设想。
陈武祥[8](2013)在《船舶污染专业清污队伍社会化管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结合我国防治船舶污染工作的现状和船舶污染专业清污队伍建设实践,分析研究我国船舶污染专业清污队伍建设和管理上存在的问题及产生问题的原因。针对存在的问题,以公共管理理论为指导,借鉴国际上先进国家管理经验,按照防治船舶污染有关的国际公约和我国法律法规规定,研究我国由国家专业清污队伍、地方政府专业清污队伍和社会专业清污队伍三个层次所构成的船舶污染专业清污队伍体系的建设和社会化管理的对策措施。按照将我国三个层次船舶污染专业清污队伍由政府相关部门管理和社会市场自主调节管理相结合的思路,提出由国家和地方政府负责应急队伍的规划和主要应急设备库的建设,社会组织进行管理和市场化运作的各种管理模式,并分别分析研究了各种管理模式的优缺点。旨在为建设我国机制国际化、应急统一化、效能最大化、力量社会化、配备标准化、资源共享化的船舶污染专业清污队伍体系,提升船舶污染事故应急效率,提高污染事故处置效果提供有益的借鉴。
陈伟建[9](2011)在《治理理论视阈下的海域溢油应急反应体系建设 ——基于深圳的考察》文中研究指明海洋是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基地。海洋经济在世界经济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海洋运输业作为海洋经济的重要组织部分,它的高速发展在给人类社会作出重大贡献的同时,由于船舶尤其是油船发生的溢油污染事故,也给海洋环境保护带来了巨大的风险。目前,海域溢油污染事故已成为世界性的灾难。建立和完善海域溢油应急反应体系,对于保护海洋环境,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海域溢油污染防治具有消费上的非排它性和非竞争性,是典型的公共物品。在国家大力实施海洋发展战略的今天,如何有效防治海域溢油污染,保护海洋环境,对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深圳是典型的海滨城市,具有优越的海洋资源,自深圳经济特区成立之日起,就十分重视海洋的开发、利用和保护。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入,与其他公共物品的供给一样,海域溢油污染防治也日益面对创新的要求。建立海域溢油应急反应体系是有效开展海域溢油污染防治的根本性手段之一。海域溢油污染防治要适应不断变动的环境提出的新要求,需要以一种全新的理论视角和思维,对海域溢油应急反应体系进行审视和创新。治理理论作为一种新的概念框架和行政范式,日益被政府部门所认识、接受和运用。本文运用治理理论,在系统回顾深圳海域溢油污染防治工作的基础上,对当前深圳海域溢油应急反应体系存在的缺陷进行剖析,从结构组成、权责分配、运作机制、制度因素、资源环境5个方面查找障碍归因,并围绕构建政府部门主导下的政府——市场——社会共享权力、共担责任、协调合作的海域溢油应急反应体系目标,提出了大力培育社会参与主体、着力健全权责体系、积极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努力推进制度建设、进一步开展舆论宣传、继续优化政府结构6个方面的对策措施,以期为促进深圳乃至全国的海洋环境保护和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尹子卉[10](2010)在《内河溢油应急反应队伍建设研究》文中提出内河溢油应急体系经过多年的建设,已基本形成雏形,但是目前应急体系中的关键环节应急队伍的建设滞后,使得应急体系在实际运行中问题较多,作者以此为切入点,围绕"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化运作"的建设模式,提出了建设内河专业化应急队伍的构思。
二、按市场规律建设深圳防污应急反应队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按市场规律建设深圳防污应急反应队伍(论文提纲范文)
(1)提升我国海上溢油应急管理能力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3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路线 |
第2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溢油 |
2.1.2 溢油应急管理 |
2.2 理论基础 |
2.2.1 新公共服务理论 |
2.2.2 治理理论 |
第3章 我国海上溢油应急管理能力的现状 |
3.1 我国溢油应急管理措施 |
3.1.1 溢油应急反应预案 |
3.1.2 溢油应急法律体系 |
3.1.3 溢油应急组织指挥体系 |
3.1.4 溢油应急能力建设 |
3.2 制约我国海上溢油应急管理能力的因素分析 |
3.2.1 溢油污染防治法规适用性差 |
3.2.2 溢油应急组织协调能力低 |
3.2.3 溢油应急设备设施力量薄弱 |
3.2.4 溢油应急队伍尚未形成合力 |
3.2.5 溢油应急管理专项资金不能保障 |
第4章 国外海上溢油应急管理经验借鉴 |
4.1 国外海上溢油应急管理能力建设现状 |
4.1.1 美国海上溢油应急管理能力建设情况 |
4.1.2 加拿大海上溢油应急管理能力建设情况 |
4.1.3 澳大利亚海上溢油应急管理能力建设情况 |
4.2 国外溢油应急管理的启示和借鉴 |
第5章 提升我国海上溢油应急管理能力对策 |
5.1 推进海上溢油污染法律法规体系建设 |
5.1.1 加大参与国际公约的力度 |
5.1.2 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 |
5.1.3 完善油污损害赔偿基金制度 |
5.2 加强重大海上溢油应急体制建设 |
5.2.1 完善溢油应急预案体系 |
5.2.2 优化溢油应急组织指挥体系 |
5.3 完善溢油应急设备设施建设 |
5.3.1 加强溢油应急设备库建设 |
5.3.2 推动溢油应急船舶建设 |
5.4 加强溢油应急信息化建设 |
5.4.1 完善溢油应急监视监测系统 |
5.4.2 建设溢油应急辅助决策系统 |
5.5 加强海上溢油应急队伍建设 |
5.5.1 持续优化专业溢油应急队伍 |
5.5.2 加强兼职溢油应急队伍力量 |
5.5.3 支持社会专业溢油清污队伍发展 |
5.5.4 加大培训和演习力度 |
5.6 健全资金保障机制 |
5.6.1 加强财政预算保障 |
5.6.2 设立溢油应急专项资金 |
参考文献 |
后记 |
(2)河北海事局溢油应急设备库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溢油和溢油应急反应 |
2.1.2 溢油应急设备库 |
2.1.3 溢油应急设备库管理 |
2.2 理论基础 |
2.2.1 新公共服务理论 |
2.2.2 应急管理理论 |
第3章 河北海事局溢油应急设备库管理现状分析 |
3.1 河北海事局溢油应急设备库管理情况介绍 |
3.1.1 河北海事局辖区溢油风险分析 |
3.1.2 河北海事局溢油应急设备库管理概况及取得的主要成果 |
3.2 河北海事局溢油应急设备库管理的主要举措 |
3.2.1 依托设备库资源,打造专业应急队伍 |
3.2.2 健全设备库设备维护保养和考核制度 |
3.2.3 实现设备库信息化管理 |
3.2.4 统筹各设备库资源,建立联动机制 |
3.3 河北海事局溢油应急设备库管理中的主要问题 |
3.3.1 对于联防体设备库没有管理权限,应急指挥系统不匹配 |
3.3.2 缺乏足够的应急反应现场作业人员 |
3.3.3 缺少针对性设备、没有专用船舶 |
3.4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3.4.1 职能定位不明确、尚未建立有效的指挥系统 |
3.4.2 无法建立后备应急队伍 |
3.4.3 无法决定设备库的设备配置,没有固定的配合作业船舶 |
第4章 国内外溢油应急设备库管理的经验借鉴 |
4.1 境外溢油应急设备库管理现状 |
4.1.1 美国溢油应急设备库管理的典型经验 |
4.1.2 澳大利亚溢油应急设备库管理的典型经验 |
4.1.3 其他发达国家的典型经验 |
4.2 国内其它溢油应急设备库管理现状 |
4.2.1 河北海事局辖区企业溢油应急设备库管理概况 |
4.2.2 国内其他溢油应急设备库管理调研情况汇总 |
4.2.3 国内溢油应急设备库管理的主要经验和发展趋势 |
4.3 经验借鉴 |
4.3.1 充分利用油污损害赔偿机制补充应急资源 |
4.3.2 优化国家设备库维护保养工作的市场化运作方案 |
4.3.3 整合资源、建立统一的溢油应急指挥体系 |
第5章 进一步加强溢油应急设备库管理的对策建议 |
5.1 河北海事局溢油应急设备库管理工作的改进建议 |
5.1.1 明确溢油中心职能,完善应急指挥系统 |
5.1.2 加强与船舶污染清除企业合作,培训专兼职溢油应急队伍 |
5.1.3 针对性配置应急设备,与河北海事局现有海巡艇的配套衔接 |
5.2 建立区域应急联动的统一管理和指挥模式 |
5.2.1 明确区域统一管理机构,实施有效监管评估 |
5.2.2 整合区域应急资源,建立联动机制 |
5.2.3 构建信息化管理系统 |
5.3 加强溢油应急设备标准化建设,加强国家设备库日常监管 |
5.3.1 加强与科研院所等机构合作,制定并实施设备库相关标准 |
5.3.2 对设备库设备配备和设备实际效能进行量化评价 |
5.3.3 定期对设备库的维护管理效果进行量化评价 |
5.4 强化国家溢油应急设备库整体规划和保障能力 |
5.4.1 加强顶层设计和相关法律建设,建立统一的指挥体系 |
5.4.2 充分发挥油污损害赔偿基金作用 |
5.4.3 尽快完善国家设备库经费划拨途径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沧州海域溢油应急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技术路线 |
1.3.3 研究方法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溢油应急管理有关概念的界定 |
2.1.1 溢油 |
2.1.2 应急管理 |
2.1.3 溢油应急管理 |
2.2 公共管理理论基础 |
2.2.1 公共危机治理 |
2.2.2 新公共服务理论 |
第3章 沧州海域溢油应急管理现状分析 |
3.1 沧州海域概况 |
3.1.1 港口情况 |
3.1.2 船舶通航情况 |
3.1.3 沧州海域溢油污染情况分析 |
3.2 沧州海域溢油应急管理举措 |
3.2.1 配备溢油相关设施设备 |
3.2.2 建立专兼职应急队伍 |
3.2.3 完善并落实溢油应急预案 |
3.2.4 成立船舶污染作业清除单位 |
3.2.5 推动应急能力规划建设 |
3.2.6 积极应对辖区溢油污染 |
3.3 溢油应急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3.3.1 部门协作机制不够畅通 |
3.3.2 缺少溢油应急管理专项资金 |
3.3.3 应急设备配备不足 |
3.3.4 溢油应急人员数量规模及技术水平不能满足发展需要 |
3.4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3.4.1 政府对溢油危机重视程度不够 |
3.4.2 企业对溢油应急建设投入不足 |
3.4.3 缺乏有效的保障机制 |
3.4.4 政策宣传和引导力度不够 |
第4章 国外国内其它地区溢油应急管理经验借鉴 |
4.1 国外及国内其它地区溢油应急管理的情况 |
4.1.1 国外发达国家溢油管理情况 |
4.1.2 国内其它地区溢油应急管理情况 |
4.2 国外和国内其它地区溢油管理经验启示 |
4.2.1 构建多元共治管理模式 |
4.2.2 充分配备现代化应急设备 |
第5章 沧州海域加强溢油应急管理的对策 |
5.1 完善应急协作机制 |
5.1.1 健全领导机构 |
5.1.2 完善应急预案体系 |
5.1.3 健全支持保障机制 |
5.2 配备应急信息系统 |
5.2.1 完善溢油监测系统 |
5.2.2 配备溢油辅助决策系统 |
5.3 完善应急设备设施 |
5.3.1 建设应急设备库 |
5.3.2 推动应急船舶建设 |
5.3.3 建设应急码头及相关配套设施 |
5.3.4 配备溢油应急指挥车 |
5.4 健全应急队伍体系 |
5.4.1 组建专家应急队伍 |
5.4.2 建设专业化应急队伍 |
5.4.3 组建兼职应急队伍 |
5.4.4 加强溢油应急实战演练管理 |
5.5 开展溢油应急管理宣传 |
5.5.1 突出重点对象宣传 |
5.5.2 强化对港航企业的法律宣传 |
5.5.3 充分利用社会媒体开展宣传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海上船舶溢油事故治理体系研究 ——以天津海上溢油治理模式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4 理论基础 |
1.4.1 相关概念 |
1.4.2 治理理论 |
1.5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与不足 |
第2章 我国海上船舶溢油事故治理体系现状 |
2.1 海上船舶溢油事故治理体系 |
2.1.1 国家防治船舶溢油组织体系 |
2.1.2 应急预警体系 |
2.1.3 溢油治理法律体系 |
2.1.4 应急人力资源现状 |
2.2 我国船舶溢油事故治理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
2.2.1 联防体系协同能力有待提升 |
2.2.2 信息流通不畅 |
2.2.3 溢油事故预警能力有待加强 |
2.2.4 溢油应急力量薄弱 |
第3章 天津海上船舶溢油治理模式 |
3.1 天津港基本情况及联防模式背景 |
3.1.1 天津港基本情况 |
3.1.2 天津联防模式建设背景 |
3.2 天津海上船舶溢油治理模式建设历程 |
3.2.1 第一阶段(2002年以前),起步阶段 |
3.2.2 第二阶段(2002-2009年),基本建立应急体制机制 |
3.2.3 第三阶段(2010年及以后),建立码头联防模式 |
3.3 天津溢油治理码头联防模式现状 |
3.3.1 预警体系 |
3.3.2 海上溢油应对组织体系 |
3.3.3 联动模式 |
3.3.4 应急反应程序 |
3.4 天津联防模式的特点 |
3.4.1 政府体系内部实现“条块”协同 |
3.4.2 吸纳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应急管理 |
3.4.3 天津联防模式的初步效应 |
3.5 天津海上船舶溢油治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
3.5.1 溢油应急能力建设中政府力量缺位 |
3.5.2 应急预案不完善 |
3.5.3 联防设备库管理水平有待提升 |
第4章 国外船舶溢油应急治理经验 |
4.1 国外发达国家溢油事故应急治理模式 |
4.1.1 美国溢油事故治理模式 |
4.1.2 英国溢油事故治理模式 |
4.1.3 加拿大溢油事故治理模式 |
4.1.4 挪威溢油事故治理模式 |
4.2 国外溢油应急治理经验启示 |
4.2.1 政府是海上溢油防治的主导 |
4.2.2 清污企业成为溢油治理的重要参与主体 |
4.2.3 重视海上溢油应急技术的研究 |
第5章 完善我国海上溢油事故治理体系建议 |
5.1 加强海上溢油联防协同能力 |
5.1.1 完善我国油污保险和基金制度 |
5.1.2 强化各级政府的治理责任 |
5.1.3 完善社会力量参与溢油治理形式 |
5.1.4 推进码头企业组建联防模式 |
5.2 加强政府信息公开 |
5.2.1 主动公开政府信息 |
5.2.2 构建多元化公开渠道 |
5.2.3 加强考核和问责 |
5.3 加强海上溢油预警体系建设 |
5.3.1 完善溢油应急的预案体系 |
5.3.2 加强溢油应急技术研发和溢油监视监测 |
5.4 加强国家海上船舶溢油治理能力建设 |
5.4.1 加强国家溢油应急设备库建设 |
5.4.2 加强溢油应急组织指挥队伍建设 |
5.4.3 加强国家应急队伍建设 |
参考文献 |
后记 |
(5)长江张家港船舶溢油应急设备库的建立与运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目的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2 研究意义和方法 |
1.2.1 研究意义 |
1.2.2 研究方法 |
1.3 小结 |
第二章 长江张家港段船舶污染事故风险源分析 |
2.1 长江张家港段船舶污染事故风险源分析 |
2.1.1 人员因素 |
2.1.2 货物的种类 |
2.1.3 码头设施设备的影响 |
2.1.4 安全管理制度 |
2.1.5 船舶事故分析 |
2.2 长江江苏段典型船舶污染事故分析 |
2.2.1 南京5.12鑫川8号碰擦大桥沉没事故 |
2.2.1.1 事故概况 |
2.2.1.2 水上清污 |
2.2.1.3 事故教训 |
2.3 小结 |
第三章 溢油应急库建设现状分析 |
3.1 国内关于船舶污染防治的相关法规 |
3.1.1 法规要求 |
3.1.2 相关标准对码头防污器材配备的有关要求 |
3.2 国内外溢油应急库运行现状 |
3.2.1 国外溢油应急设备库的运行管理情况 |
3.2.2 国内溢油应急设备库的运行管理情况 |
3.2.3 国家溢油应急设备库的建设和运行情况 |
3.3 张家港溢油应急体系建设情况 |
3.3.1 张家港溢油应急计划介绍 |
3.3.1.1 辖区内污染险情事故 |
3.3.1.2 周边地区污染险情事故 |
3.3.2 张家港海事局溢油设备库及物资的历史情况及现状 |
3.4 小结 |
第四章 张家港溢油应急库的建设现状分析 |
4.1 溢油应急库设计总体目标 |
4.1.1 船舶事故统计与分析 |
4.1.1.1 船舶交通事故情况 |
4.1.1.2 船舶溢油事故情况 |
4.1.1.3 进出港船舶情况 |
4.1.2 污染应急能力目标 |
4.2 溢油应急设备配备要求 |
4.2.1 设备配备原则 |
4.2.2 设备配备数量 |
4.3 船舶溢油应急队伍和设备设施现状 |
4.3.1 船舶溢油应急队伍 |
4.3.2 现有船舶溢油应急设备及材料 |
4.3.3 船舶溢油应急码头 |
4.3.4 溢油应急船舶情况 |
4.3.5 溢油应急车辆情况 |
4.3.6 油污水接收处理情况 |
4.4 小结 |
第五章 张家港船舶溢油应急设备库运行和管理模式研究 |
5.1 运行模式 |
5.1.1 海事化模式 |
5.1.2 事业化模式 |
5.1.3 公司化模式 |
5.1.4 运行模式对比 |
5.2 管理模式 |
5.2.1 自主型模式 |
5.2.2 集约型模式 |
5.2.3 授权型模式 |
5.2.4 管理模式对比 |
5.3 张家港海事局溢油应急设备库管理模式 |
5.3.1 模式推荐 |
5.3.2 运行方案 |
5.3.2.1 运行机制 |
5.3.2.2 运行制度 |
5.3.2.3 物资的使用 |
5.3.2.4 联络协调机制 |
5.3.2.5 应急反应 |
5.3.2.6 经费来源 |
5.4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厦门市海上溢油应急队伍建设与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二)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三) 相关概念的界定 |
(四) 研究思路与方法 |
二、基本理论阐述 |
(一) 溢油应急与其他应急的比较分析 |
(二) 溢油应急队伍与其他应急管理队伍的比较分析 |
(三) 厦门市溢油应急队伍与其他地区溢油应急队伍的比较分析 |
三、厦门市海上溢油应急队伍的现状 |
(一) 现有厦门市海上溢油应急队伍的组成 |
(二) 厦门市海上溢油应急队伍面临的问题 |
四、厦门市海上溢油应急队伍建设的对策 |
(一) 厦门市海上溢油应急队伍的建设思路 |
(二) 厦门市海上溢油应急队伍建设方案 |
参考文献 |
后记 |
(7)海南西部海域船舶溢油应急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溢油应急管理的相关概念界定 |
2.1.1 溢油 |
2.1.2 溢油应急 |
2.1.3 应急管理 |
2.2 公共管理理论基础 |
2.2.1 治理 |
2.2.2 善治 |
2.2.3 参与式治理 |
2.2.4 公共危机治理 |
2.3 海南西部海域 |
2.3.1 概念 |
2.3.2 研究意义 |
第3章 海南西部海域船舶溢油应急管理现状 |
3.1 海域概况 |
3.1.1 港口现状 |
3.1.2 港口通航情况 |
3.1.3 油类物质水路运输现状 |
3.2 船舶溢油风险事件分析 |
3.3 溢油应急管理所取得的成就 |
3.3.1 溢油应急反应预案 |
3.3.2 溢油应急反应组织指挥机构 |
3.3.3 溢油应急反应设备 |
3.3.4 溢油应急反应队伍 |
3.3.5 港口码头防污专项能力验收 |
3.3.6 溢油应急演习演练 |
3.3.7 船舶溢油事故应急反应实践案例 |
3.4 溢油应急管理的不足及其原因 |
3.4.1 存在不足 |
3.4.2 原因分析 |
第4章 国内外溢油应急管理的经验借鉴 |
4.1 国内外溢油应急管理的概况 |
4.1.1 国内其他地区溢油应急管理的状况 |
4.1.2 国外发达国家溢油应急管理的状况 |
4.2 国内外溢油应急管理的经验启示 |
第5章 海南西部海域船舶溢油应急管理对策 |
5.1 绘制完整的环境敏感资源分布图 |
5.2 组建涵盖多元主体的应急组织机构 |
5.2.1 大力提升非政府组织的参与度 |
5.2.2 打造非营利的专业队伍 |
5.2.3 构建和谐的志愿奉献氛围 |
5.3 打造快速、有效的响应及处置系统 |
5.4 建立高效、协调的指挥机制 |
5.5 部署科学、合理配置溢油预警系统 |
5.6 完善畅通的信息通报与发布机制 |
5.6.1 新闻发布原则 |
5.6.2 新闻发布内容 |
5.6.3 新闻发布形式 |
5.7 构建完备的应急防护措施 |
5.8 提供充分的应急保障机制 |
5.8.1 应急设备保障 |
5.8.2 应急队伍保障 |
5.8.3 医疗卫生保障 |
5.8.4 物资与交通运输保障 |
5.8.5 经费保障 |
5.8.6 社会动员保障 |
5.8.7 紧急避难场所保障 |
5.8.8 技术储备与保障 |
5.9 创立完善的应急恢复系统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船舶污染专业清污队伍社会化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法律规定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船舶污染 |
2.1.2 专业清污队伍 |
2.1.3 社会化管理 |
2.2 公共管理社会化理论和我国法律法规的规定 |
2.2.1 公共管理社会化理论 |
2.2.2 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及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职责 |
第3章 我国船舶污染专业清污队伍的现状 |
3.1 我国船舶污染专业清污队伍建设所取得的成就 |
3.1.1 国家船舶污染应急预案建设取得的成就 |
3.1.2 国家船舶污染应急清污队伍和设备库建设取得的成就 |
3.1.3 社会、企业船舶污染专业清污队伍建设取得的成就 |
3.2 我国船舶污染专业清污队伍存在的不足及其原因 |
3.2.1 我国专业清污队伍存在的不足 |
3.2.2 造成不足的原因 |
第4章 国外船舶污染专业清污队伍管理经验借鉴 |
4.1 国外船舶污染专业清污队伍基本情况 |
4.1.1 国外清污队伍产生的背景 |
4.1.2 国外船舶污染专业队伍的管理模式 |
4.1.3 主要国家船舶污染专业清污队伍介绍 |
4.2 国外船舶污染专业清污队伍管理的经验启示 |
4.2.1 具有较完整的法律体系 |
4.2.2 采用2-3级的组织结构 |
4.2.3 具有清污指挥的常设机构 |
第5章 我国船舶污染专业清污队伍社会化管理对策 |
5.1 专业队伍社会化管理的基本原则和目标 |
5.1.1 专业队伍社会化管理的基本原则 |
5.1.2 专业队伍社会化管理的目标 |
5.2 我国船舶污染专业清污队伍的组成 |
5.3 国家船舶污染专业清污队伍的建设和社会化管理 |
5.3.1 建设国家专业清污队伍的可行性 |
5.3.2 国家专业清污队伍的管理部门 |
5.3.3 国家专业清污队伍的社会化管理模式 |
5.3.4 国家专业清污队伍建设的资金来源 |
5.3.5 国家专业清污队伍的建设规模 |
5.4 地方政府船舶污染专业清污队伍的建设和社会化管理 |
5.4.1 地方政府专业清污队伍的建设和社会化管理模式 |
5.4.2 地方政府专业清污队伍的资金来源 |
5.5 社会企业船舶污染专业清污队伍的建设和管理 |
5.5.1 整合社会船舶污染应急专业清污队伍力量 |
5.5.2 提升企业清污队伍能力 |
5.5.3 强化我国现有污染物清除单位管理 |
5.5.4 国家应加大对清污产业的政策扶持力度 |
5.5.5 保障专业清污队伍的合法权益 |
5.5.6 大力推进应急装备的技术进步 |
5.6 建设船舶污染应急志愿者队伍 |
5.7 推行应急资源社会开放管理 |
第6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治理理论视阈下的海域溢油应急反应体系建设 ——基于深圳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动机 |
1.2 目前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
1.3 研究思路与主要方法 |
第2章 治理理论与公共危机治理 |
2.1 治理理论 |
2.2 治理理论框架下的公共危机治理 |
第3章 溢油应急反应体系:概念与实践 |
3.1 溢油 |
3.2 溢油应急反应 |
3.3 溢油应急反应体系 |
第4章 深圳海域溢油应急管理概述 |
4.1 海域概况 |
4.2 海域环境污染情况 |
4.3 海域溢油污染状况 |
4.4 海域溢油应急反应体系建设实践 |
4.5 应急反应程序 |
第5章 深圳海域溢油应急反应体系的缺陷与创新对策 |
5.1 存在缺陷 |
5.2 创新对策 |
第6章 结论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四、按市场规律建设深圳防污应急反应队伍(论文参考文献)
- [1]提升我国海上溢油应急管理能力对策研究[D]. 崔晓轩. 天津财经大学, 2020(07)
- [2]河北海事局溢油应急设备库管理研究[D]. 佘志鹏. 大连海事大学, 2018(01)
- [3]沧州海域溢油应急管理研究[D]. 刘鹏. 大连海事大学, 2018(01)
- [4]海上船舶溢油事故治理体系研究 ——以天津海上溢油治理模式为例[D]. 郑启波. 天津财经大学, 2017(07)
- [5]长江张家港船舶溢油应急设备库的建立与运行研究[D]. 邵扬. 大连海事大学, 2015(07)
- [6]厦门市海上溢油应急队伍建设与管理研究[D]. 汪君. 厦门大学, 2014(08)
- [7]海南西部海域船舶溢油应急管理研究[D]. 苏庆威. 大连海事大学, 2013(05)
- [8]船舶污染专业清污队伍社会化管理研究[D]. 陈武祥. 大连海事大学, 2013(S1)
- [9]治理理论视阈下的海域溢油应急反应体系建设 ——基于深圳的考察[D]. 陈伟建. 复旦大学, 2011(04)
- [10]内河溢油应急反应队伍建设研究[A]. 尹子卉. 2010年船舶防污染学术年会论文集,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