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型计量数据采集系统在万吨聚丙烯装置中的应用

小型计量数据采集系统在万吨聚丙烯装置中的应用

一、小型计量数据采集系统在万吨聚丙烯装置上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安华亮[1](2020)在《微发泡注塑注气系统优化及工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微发泡注塑能在保证制品力学性能的同时降低制品质量,并在加工工艺和制品其他性能上有很大改善,因此微发泡注塑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注气系统是微发泡注塑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现有的微发泡注塑注气系统,很容易在注气开始瞬间产生气涌现象,这会导致制备的单相熔体不够均匀,最终使制品出现质量问题。本课题首先搭建可视化实验平台,对现有注气系统进行注气过程的可视化研究,在不同压力条件下进行可视化注气实验,分析高速录像采集的注气过程中的气泡状态变化,同时采集可视化装置内压力的变化并进行数据处理分析,证明气涌现象真实存在,并找到气涌量与压力的数学关系。此后针对气涌现象的形成机理,提出一种带有低压支路的注气系统优化方案并进行可视化验证,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并与未改进前的注气系统可视化实验结果进行比较。判断改进后的注气系统对抑制气涌现象的有效性,得到注气过程与限流元件孔径和压力的关系。在可视化实验证明注气系统改进有效的基础上,使用改进后的注气系统进行微发泡注塑实验,以限流孔径、熔体背压、注气压差和注气时间为因素,设计四因素三水平DOE实验,对微发泡注塑制品的性能进行测量,分析制品性能的稳定性,研究实验因素对微发泡制品注气量、减重比和冲击强度的影响并进行优化设计。针对现有的微发泡注塑注气控制系统和数据采集系统相互独立,同步性差,实验操作复杂的不足之处,重新设计基于LabVIEW的集注气控制和数据采集于一体的微发泡注塑注气测控系统,大大提高了实验效率和测控精度。

张晶[2](2020)在《煤矿区钻井裂缝性漏失承压堵漏机理与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煤矿、煤层气勘探开发的进一步深入,煤矿区钻探过程中钻遇地层愈加复杂,在钻进至破碎、裂缝发育地层时,漏失问题尤其是裂缝性漏失问题突出。在裂缝内建立稳定封堵隔墙,阻断钻井液漏失通道,提高地层承压能力是解决井漏问题的关键。论文围绕如何在裂缝内部形成稳定封堵隔墙这一核心问题,在对黔西煤矿区煤层气井钻遇漏失地层特性及裂缝性漏失规律分析的基础上,以封堵材料进入裂缝、堆积形成封堵隔墙及封堵隔墙稳定性分析为主线,应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与相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开展了封堵隔墙形成过程与承压能力理论研究,优化形成了不同破坏形式下封堵隔墙承压能力预测模型,研究了封堵隔墙承压能力影响因素与强化方法,研究形成了高浓度桥塞复合堵漏技术与配套机具。取得如下成果:(1)研究提出了桥塞堵漏材料粒径设计方法。根据牛顿流体N-S方程,建立了基于漏失量和裂缝内压力梯度的裂缝力学开度计算方法;利用数值模拟、相似模拟与灰色关联分析方法,明确了架桥颗粒特征粒径D50和D90对封堵隔墙起始位置密切相关;结合颗粒沉降试验,采用数据拟合方法,得出了实验条件下固相颗粒拖曳力系数与颗粒雷诺数的对应关系;结合筛网形态与室内实验结果分析,建立了满足裂缝进入与堆积架桥条件的堵漏材料特征粒径取值条件。(2)通过封堵隔墙宏观、细观受力分析与裂缝尖端应力强度因子计算,优化形成了封堵隔墙剪切失稳、滑移失稳及裂缝变形失稳条件下承压能力预测模型。模型分析表明,桥塞材料物理力学性能、几何参数、封堵隔墙起始位置、封堵隔墙长度及其孔隙率是影响封堵隔墙承压能力的主要因素。(3)针对封堵隔墙承压能力主要影响因素,分别利用数值模拟和相似模拟研究了封堵隔墙承压能力强化方法,利用三维颗粒流分析软件PFC3D,定性分析了桥塞材料颗粒级配、颗粒浓度、堵漏压差对封堵隔墙形成及其形态的影响;基于项目研制的可进行封堵隔墙的形成与动态变化过程实时监测的长裂缝堵漏模拟实验装置,研究得出了堵漏材料粒径、类型、浓度、纤维材料长度及加量、堵漏工艺对封堵隔墙承压能力与堵漏过程漏失量的关系。研究表明,合理的颗粒特征粒径D50和D90利于封堵隔墙的形成,D10值对封堵过程漏失量有明显影响;占桥塞材料质量比为2.0%、长度约为裂缝开度2倍的聚丙烯纤维能够有效提高封堵隔墙的整体性与承压能力;堵漏材料浓度的提高,利于封堵隔墙长度、密实程度与极限承压能力的提高,但封门概率提高,项目实验条件下的最优材料浓度为15%。(4)针对宽裂缝内封堵隔墙承压能力低的问题,通过复配实验,分别优选出具有一定触变性与短期抗压强度的触变性水泥浆和对钻井液体系影响较小的可固化堵漏浆体系,(5)研究提出了高浓度桥塞堵漏、高浓度桥塞复合堵漏技术,研制了堵漏施工配套机具,并在贵州黔西煤矿区进行了多井次现场试验。验证并完善了裂缝性漏失堵漏机理与封堵技术研究成果。本文研究成果为煤矿区裂缝性漏失提供了较为科学便捷的封堵工艺方法,对堵漏技术研究与应用具有理论指导与工程借鉴意义。

朱丽[3](2020)在《带有可调因子的预测控制算法及其在气分装置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自动化控制系统在过程工业控制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尤其是在石油化工行业生产中,由于原材料、产品规格、生产环境等不确定因素,使得常规控制手段难以获得有效控制,因此便需要先进控制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来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进而提高经济效益。本文首先对先进控制进行概述,并介绍了预测控制的发展情况,接下来介绍了PID控制、Smith预估控制和预测PI控制算法及其基本原理,并进行仿真结果分析。其次,针对常规PID控制方法应用于像气分装置这样具有大滞后和非线性的复杂石油化工过程,往往不能获得满意的控制效果,提出了带有可调因子的预测控制算法,该算法通过阶跃响应得到的数据建立传递函数模型,通过预测模型、反馈校正、滚动优化得到控制律。在目标函数中加入了可调因子,在反馈校正的过程中将预测误差补偿进行了改进,通过改进有效地降低了由于模型失配时产生的输出误差对控制性能产生的影响。根据锦州石化公司一套气分装置解吸塔现场数据所得到的动态模型对提出的算法进行了验证,仿真结果表明,所提出的算法具有很好的控制效果。最后,详细阐述了气分装置先进控制的工程实施过程。主要包括:根据工艺需要对先进控制平台的搭建、完成通讯接口配置,实现了上位机与下位机DCS之间数据的实时传递与交换。在此基础上,通过浙大中控ECS-700系列DCS完成了先进控制与常规控制的无扰动切换、先进控制系统的赋值保护和异常波动处理等接口逻辑设计及先进控制操作界面的DCS组态实施,并进行了离线调试和在线模拟运行。先进控制投用后,装置操作更加平稳,实现了自动平稳控制,产品质量和收率都有一定的提高,能耗降低。总体来说,先进控制为该企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陈兴伟[4](2020)在《球床式氟盐冷却高温堆球床堆积规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球床式氟盐冷却高温堆是第四代反应堆之一,结合了高温气冷堆和熔盐堆的优点,因具有较高经济性、本征安全性而备受推崇。堆芯中燃料球随机堆积形成的球床结构受熔盐流动、外力等因素影响发生变化而影响堆芯稳定性。目前针对球床堆积规律的实验和理论研究还不够充分,已有干燥环境中的球床堆积规律研究结果不适用于高温熔盐环境。开展液态环境下的堆芯球床规律的研究和模拟,是球床式氟盐冷却高温堆研发和工程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鉴于开展熔盐环境下的原型尺寸实验成本过高,本论文采用缩比实验同时结合DEM模拟基于TMSR-SF1堆型进行了球床规律研究。首先基于相似理论,采用聚丙烯塑料球和水模拟燃料球和熔盐,针对不同实验需求提出了适用的缩比方法,搭建了包括球循环模拟实验装置PRED、球床密实实验装置PBDE等在内的一系列模化缩小的实验装置。然后通过实验并结合DEM模拟研究了液体浮力场中影响球床特性的关键因素,获得了不同工况下球床堆积因子分布。研究中提出了底部装料上部卸料的方案设计并实验论证了方案的可行性。主要研究成果如下:正常工况下球床堆积规律研究表明:(1)球床式氟盐冷却高温堆平均堆积因子小于气冷堆0.6。TMSR-SF1堆芯(D=21d,H=30d)圆柱区堆积因子约为0.5849,整体平均堆积因子约为0.5745±0.0027,满装堆球数约为13918±65。(2)堆芯底部分流板与球床空隙过大,浮力场中加速度小和液体环境中碰撞恢复系数小也是球床堆积因子小于气冷堆的重要影响因素。为避免填充不满带来的不确定性,建议堆芯分流板角度≥45°。(3)进球口位置分布对球床底部形状有很大影响;调节进球速度和水流速度,可以使球床底部达到较为稳定平坦的堆积结构;随着球床高度增大和球床球径比增大,壁效应减弱,整体球床堆积因子趋于球床中心堆积因子。(4)在反应堆运行时,持续流体冲击影响较弱,球床较为稳定。此外,对于球床循环模拟实验表明分批装料难以形成稳定的轴向分区。事故工况下球床堆积规律研究表明:(1)堆芯结构及分流板的设计应尽量确保堆芯流场均匀,若堆芯入口有涡流存在,则会影响堆芯下端球床稳定性。(2)开泵瞬间对球床底部结构冲击较大,且液位降低至挡板以下后开泵会导致球床发生重排而导致堆积因子增大。(3)受振动等外力影响,堆芯球床迅速密实,在5min内堆积因子有5%左右的增幅,引入约2500pcm反应性。相比于水平振动,地震中首先发生的垂直振动对球床影响较小;弱振(S≤0.03)对球床影响较小。本论文通过开展模化缩比实验和DEM模拟,获得了正常工况和事故工况下球堆积和流动规律,研究表明球床在反应堆正常运行工况时具有较强稳定性,所提出的装卸料设计方案运行良好,研究结果为球床式氟盐冷却高温堆设计和优化分析提供了理论基础。今后计划考虑流固耦合作用,完善球床堆积的模拟程序,同时进一步完善模化分析方法和优化模化参数,搭建熔盐环境下的仿真实验台架并开展相关球床堆积实验,完成由模拟实验到验证性实验的过渡。

杨骏[5](2020)在《某石化瓦斯回收装置控制系统设计》文中指出目前,我国对生产安全及环境保护要求日趋严格,同时石油化工行业对自身节能减排等方面也有充分的考虑,瓦斯回收装置成为石油化工行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果瓦斯回收装置收集的瓦斯气含硫量高,将无法直接用于加热炉燃烧。而且,加热炉烟气安装的烟气分析仪直接与地方政府环保部门在线联网,如若发现烟气硫含量超标将进行严肃处理。因此,我们需先将瓦斯气进行脱硫处理再加以利用。同时,瓦斯气脱硫效果差将直接影响加热炉烟气的检查。瓦斯回收装置控制系统中的火炬装置能够在炼油装置出现突发情况时进行瓦斯气的燃烧,降低环境污染,保护上游装置的安全运行。因此,瓦斯回收装置控制系统的安全平稳运行就显得格外重要。本论文主要以某石化企业瓦斯回收控制系统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以下几个方面:1.深入研究分析了瓦斯回收装置的工艺流程,明确了整体控制思路。2.根据控制需求构建了瓦斯回收控制系统,并从控制系统的全面规划、硬件配置、软件组态编程和数据传输几方面探讨了AB在瓦斯回收装置控制系统的应用,并在以上过程的基础上,具体解释了基于AB PLC控制的瓦斯回收系统的实现。同时,通过OPC技术实现了过程数据的采集,确保了系统通讯的实时有效。3.对瓦斯回收装置控制系统自动控制情况进行了优化,保证了瓦斯回收自动化水平的提高。瓦斯回收装置控制系统经过设计后系统操作系统更加简单、便捷,系统运行更加平稳。用模糊自适应PID控制算法构建基于PLC的脱硫塔模糊自适应PID控制器,并重点对控制器的设计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最终实现了基于PLC的锅炉模糊自适应PID控制。研究结果表明:瓦斯回收控制系统升级采用最优的控制系统选型和最佳的设备配备,通过对系统的升级,使得改造后的系统在装置的安全平稳运行、工艺控制的准确性和系统数据传输运行稳定性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以后其他类似系统升级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孙元萌[6](2020)在《基于稀疏贝叶斯学习的丙烯聚合过程熔融指数建模与优化研究》文中认为熔融指数是决定聚丙烯产品牌号的重要质量指标,丙烯聚合过程熔融指数指标的精确预报能够缩短牌号切换时间、节省物料损耗、节约能源消耗、提高生产效率、增加产品利润。在工业生产流程中,熔融指数采用定时采样,离线化验分析获得,难以满足聚丙烯产品在线质量监测与控制的要求。面对复杂的聚合反应机理以及工业生产中伴随的扰动与噪声,传统的熔融指数机理模型难以取得良好的预报精度与鲁棒性。稀疏贝叶斯学习方法根据贝叶斯定理由采样样本推导未知变量的后验分布,通过稀疏性约束降低模型复杂度,在工业过程质量预报特别是小样本问题中具有良好的应用潜力。本文在已有的研究工作基础上,基于稀疏贝叶斯学习框架,针对变量耦合性、样本标签稀缺性、复杂过程非线性、混沌性、时变性等挑战,提出多种有效的熔融指数建模与优化方法,成功应用于30万吨/年聚丙烯生产装置,实现丙烯聚合过程熔融指数在线智能最优预报。主要工作及创新点如下:(1)考虑到丙烯聚合过程变量耦合问题,提出一种基于t分布随机邻域嵌入的稀疏贝叶斯独立成分回归模型(tSNE-IC-SBR),通过样本邻域内采样点的分布信息降低模型特征变量维度,构造低维度特征矩阵从而剔除由过程操作变量相关度高导致的信息冗余问题,结合独立成分分析实现复杂工业过程的变量解耦,从而提升模型预报精度。将其应用于实际生产数据,实验结果表明所提出模型的有效性。(2)考虑到工业生产过程拥有少量的样本标签和大量无标签样本数据,提出一种基于邻域核密度估计的稀疏贝叶斯半监督回归方法(KDSBSR),充分利用无标签样本信息提高丙烯聚合生产过程熔融指数预报的准确性。相比于传统的熔融指数预报方法,该模型在贝叶斯概率框架下实现了对无标签数据的信息整合,通过核函数方法估计邻域内无标签样本的分布并建立其与少量样本标签的映射关系,通过贝叶斯定理推导熔融指数的后验分布,得到模型参数的最大似然估计提高模型预报准确度,引入稀疏约束避免过拟合。实际工业生产数据的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与现有熔融指数预报模型相比具有更好的预报精度。(3)考虑到丙烯聚合复杂过程的非线性,稀疏贝叶斯学习的模型参数直接影响熔融指数模型的预报精度,提出一种基于混沌映射改进的人工蜂群智能优化MI预报模型(CABC-SBR)。通过混沌人工蜂群方法优化模型核函数参数,并引入混沌映射增强算法收敛能力与寻优效率,得到丙烯聚合过程熔融指数智能最优预报模型。通过多重检验分析优选混沌映射与CABC算法结构。将该模型应用于实际工业生产过程,结果表明混沌人工蜂群贝叶斯回归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报性能与泛化能力。(4)考虑到丙烯聚合反应过程的混沌特性,熔融指数时间序列具有长程相关性,提出一种基于混沌理论与协同训练的熔融指数半监督智能预报模型(Co-PSR-HDEBC-SBR)。分析熔融指数序列的混沌特性,通过相空间重构构建熔融指数的混沌特征矩阵建立预报模型。进一步通过基于混沌的SBR模型与基于特征的SBR模型的协同训练,充分利用过程中的无标签数据信息,并提出一种混合差分进化蜂群方法优化熔融指数预报模型。实验结果表明,提出的Co-PSR-HDEBC-SBR预报模型对比其它预报模型具有更好的预报准确度,在丙烯聚合过程熔融指数预报中具有应用潜力。(5)考虑到聚丙烯工业生产过程的时变性,流程设备老化与工况波动等因素导致熔融指数静态模型失配,提出在线校正的粒子滤波熔融指数预报方法(OCS-PFSBR),构建预报模型的状态转移方程,控制预报误差随迭代进行逐步下降,并通过粒子滤波算法得到模型参数的最佳估计,进一步引入在线校正机制实时更新预报模型。与其它熔融指数预报模型相比,该模型的优势是通过状态转移方程得到模型参数的概率式表达结果,并根据预报误差实时更新维护,从而得到熔融指数动态预报模型。该方法应用于实际生产数据,证明了提出的模型在聚丙烯熔融指数预报问题中具有良好的预报精度和鲁棒性。

张新华[7](2018)在《中捷石化节能优化研究》文中认为近几年,我国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空气质量、生态环境也遭到了严重破坏,环保压力的日益增大,节能环保的形势愈发严峻。就我国石化行业而言,节约能耗、降低资源,提升环保水平和资源利用率,已经成为降低经营成本的一项重要手段,关系着炼化的长远健康发展。本论文主要以中海石油中捷石化有限公司为研究背景,首先在充分了解国内外节能减排研究背景的基础上,对节能管理和能耗的相关概念、核算方法进行了梳理归纳。其次利用问卷调查法、文献研究法,以及能耗分析方法,对中捷石化节能管理制度、组织架构、生产环节的节能技术以及能耗状况进行研究分析,进而指出了企业在节能制度、管理,以及节能技术、降低降耗方面存在的问题。最后通过借鉴国内外先进炼化企业在节能管理、技术优化方面的先进经验,结合目标企业管理实际,对其节能管理架构进行了重新优化设计,提出了节能与计量无缝衔接,减少管理层级,提高管理职级,强化节能管理权力,成立节能增效中心的新观点,以及与这套管理架构配套的制度体系、节能战略和人才培养模式,优化改善方案。同时针对原料投放、二次加工环节、公用介质有效利用方面,对节能技术优化、技改项目实施提出了改进建议和措施,并在最后为节能目标的按质按量完成,制定了保障措施。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在于对中捷石化的节能管理做进一步改善,针对突破该企业在原料投放、生产加工、公用工程方面存在的节能瓶颈,提出改进建议,并希望能够给类此规模和管理模式的炼化企业,在提高节能减排水平方面提供有效的经验借鉴。

姜建军[8](2017)在《先进控制技术的设计及在双环管聚丙烯装置中的应用》文中认为先进控制是异于常规单回路控制,且具有比常规PID控制效果更优的控制策略的总称。研究发现,先进控制是现有装置和DCS控制基础上挖潜增效的一种有效技术手段,具有投资少、见效快,有利于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的特点。针对青岛炼化环管法聚丙烯生产工艺的特点,设计并实施了适应该装置的先进控制系统,设计内容包括主催化剂进料的精确计量和环管聚合部分的反应控制,以及氢气控制优化和熔融指数质量控制。研究发现,主催化剂瞬时流量方程式的应用使催化剂的加入量更加精确,同时利用反应器聚合热精确计算出反应器的聚合产量,稳定了环管反应器的反应过程,两个反应器部分关键参数投用前后方差降幅约55%。质量控制器的投用,产品质量平稳度提高显着且实现了质量闭环控制,投用前后方差降幅约56%。经济效益方面,提高了目标产品的收率,每小时装置处理量提高约0.5t/h,每年增加效益约240万元;装置在节能降耗方面,每吨聚丙烯能耗下降约5.5kg标油,每吨聚丙烯生产成本下降约11元。先进控制实施后,装置在牌号切换、各工艺参数经验数据获得方面也取得了成果,减少了产品切换时产生的过渡料。先进控制的使用大幅降低了操作员的劳动强度,全面提高了装置的自动控制水平和整体经济效益。

张丽萍[9](2015)在《DCS与现场总线技术在聚丙烯生产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石油化工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日益凸显,同时也面临日益激烈的国际、国内市场竞争。为了满足市场对产量、质量的进一步要求,以及生产控制过程对自动化控制系统的控制要求和控制性能,引进新技术-现场总线控制系统是很有必要的。因而分析和研究现场总线控制系统以及DCS与FCS的集成控制技术,对原有系统进行改建、扩建,节能降耗,提高产品的产量、质量都有非凡的现实意义。本论文通过访谈和实地调查,系统地收集有关目前聚丙烯生产采用DCS控制存在的缺陷,通过大量文献研究DCS控制系统和现场总线控制的控制特点,分析目前国内外关于DCS与现场总线系统集成的现状和技术方法,进而有针对性的选择了本项目的集成方案,并设计出该厂DCS与FCS的集成控制系统的网络拓扑结构。本论文首先对现场总线技术的内涵进行了分析,总结了特点,对本项目中将要使用的基金会现场总线技术(FF)进行了详细的介绍;进而对企业网络的构成及控制层与信息层的集成问题进行了讨论,研究了DCS与FCS集成的各种方案和适用场合;其次,通过分析某聚丙烯厂的自动化系统现状及本项目生产装置扩建的具体要求,设计出了DCS与FCS集成方案,以及基于OPC技术的管控一体化网络的实现方案;最后根据聚丙烯生产工艺流程以及新扩建装置功能,制定出新建方案图,并对主要仪表、电缆进行了选型和介绍,为以后的项目实施提供一个参考。本论文所研究的内容对于我国石油化工行业中的流程工业控制系统改造、扩建,以及企业网络信息系统构建和集成具有指导意义。

马志新[10](2013)在《炼化企业生产优化模型精细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国际、国内石油化工行业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如何优化原油选择、优化资源配置,根据市场需求,选择合适的原油品种和数量进行加工,同时根据不同加工路线对产品收率、质量、效益的不同影响,优化装置运行,产生最大的效益,是石化行业提高竞争能力和管理水平,加强精细化和科学化管理,实现精品炼化企业的重要举措。在炼油过程中,原料性质和操作条件对中间物料和产品质量造成一定影响,准确的预测这些性质在炼油过程中间物料的传递,对于优化原油选择,制定生产方案,确定装置的最优加工量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在不同的原油选择情况下,采用不同的工艺路线,选择不同的催化剂以及不同的操作工况都会对各装置侧线收率、质量以及成本变化产生重要影响,这些影响是能够通过原料性质、工艺条件的不同进行理论趋势预测,但是由于多变量的影响因素较多,采用装置标定实际运行数据更为直观和准确,为此在基于不同的原油选择,不同的工艺条件等多输入的情况下,有目的的收集、整理装置工艺、生产数据,完善全厂装置模型,增加主要装置的Delta-Base结构,确立装置进料和侧线收率的相互关系;构建全厂物性传递模型;分析炼厂硫、氮分布情况,明确质量改进重点;改进产品储运调和过程,优化公用工程运行。最终实现根据产品质量和效益目标,倒推装置负荷和操作条件,为科学、准确、快速地制定优化的生产方案提供了支持,实现从单装置优化到全公司系统优化目的。本课题对A石化全厂装置模型进行精细化研究,深入APS系统个性化应用,利用线性规划方法,建立集原料采购、生产加工、产品调和、销售于一体的数学模型,建立切合生产实际、能够指导企业生产、经营的优化计划模型,最终达到提升A石化APS系统应用水平,实现企业运营优化的目的。

二、小型计量数据采集系统在万吨聚丙烯装置上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小型计量数据采集系统在万吨聚丙烯装置上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微发泡注塑注气系统优化及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微发泡注塑技术
    1.2 微发泡注塑的特点及应用
    1.3 超临界流体
    1.4 微发泡注塑技术种类
        1.4.1 MuCell工艺
        1.4.2 Optifoam工艺
        1.4.3 Ergocell工艺
        1.4.4 ProFoam工艺
    1.5 微发泡注塑注气系统
    1.6 气涌现象的研究进展
    1.7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及意义
第二章 注气过程的可视化研究
    2.1 实验意义
    2.2 实验装置
        2.2.1 硬件系统
        2.2.2 软件系统
    2.3 实验方案
    2.4 结果与讨论
        2.4.1 高速录像分析
        2.4.2 注气流量分析
        2.4.3 气涌定量分析
    2.5 小结
第三章 低压支路稳定注气过程的研究
    3.1 注气系统改进原理
    3.2 实验方案
    3.3 结果与讨论
        3.3.1 高速录像分析
        3.3.2 注气流量分析
        3.3.3 定量比较分析
    3.4 气路改进后注气过程与限流孔径的关系
        3.4.1 实验方案
        3.4.2 高速录像分析
        3.4.3 注气流量分析
        3.4.4 定量分析比较
        3.4.5 优化原理分析
    3.5 小结
第四章 微发泡注塑实验研究
    4.1 注气系统改进的实际注气效果
        4.1.1 改进前的注气效果
        4.1.2 改进后的注气效果
    4.2 DOE实验方案
        4.2.1 实验设备
        4.2.2 实验材料
        4.2.3 性能测试
        4.2.4 实验方案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注气量分析
        4.3.2 减重比分析
        4.3.3 冲击强度分析
    4.4 小结
第五章 微发泡注塑注气测控系统软硬件优化
    5.1 优化原理
    5.2 硬件部分
    5.3 LabVIEW程序部分
        5.3.1 主界面
        5.3.2 注气设定界面
        5.3.3 数据保存界面
        5.3.4 装置调试界面
        5.3.5 其他功能界面
    5.4 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可视化实验数据采集和控制程序框图
附录2 微发泡注塑注气测控系统程序框图
致谢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和导师介绍
附件

(2)煤矿区钻井裂缝性漏失承压堵漏机理与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裂缝性地层漏失机理研究现状
        1.2.2 裂缝性地层承压堵漏机理研究现状
        1.2.3 裂缝性地层承压堵漏技术现状
        1.2.4 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2 煤矿区裂缝性地层漏失特征
    2.1 裂缝性地层漏失特征与类型
        2.1.1 黔西地区裂缝性漏失特征
        2.1.2 裂缝性漏失特点与分类
    2.2 裂缝性漏失应对
        2.2.1 降低井筒内外压差
        2.2.2 提高地层承压能力
    2.3 本章小结
3 裂缝封堵隔墙形成与失稳机理研究
    3.1 封堵隔墙形成条件分析
        3.1.1 裂缝开度预测
        3.1.2 堵漏材料进入粒径设计
        3.1.3 堵漏材料沉积与堆积
    3.2 封堵隔墙承压失稳机理
        3.2.1 封堵隔墙受力分析
        3.2.2 滑移失稳机理
        3.2.3 剪切破坏失稳机理
        3.2.4 裂缝变形失稳机理
    3.3 封堵隔墙堆积过程颗粒流模拟
        3.3.1 桥塞堵漏模型构建
        3.3.2 堵漏过程数值模拟
    3.4 本章小结
4 裂缝性地层提高承压能力相似模拟实验研究
    4.1 堵漏材料进入与堆积模拟实验
        4.1.1 实验装置及方法
        4.1.2 实验结果及分析
    4.2 桥塞材料承压堵漏实验
        4.2.1 实验装置研制
        4.2.2 桥塞材料承压堵漏实验方案
        4.2.3 桥塞材料承压堵漏模拟试验
    4.3触变性水泥浆与可固化堵漏浆室内配比实验
        4.3.1 高浓度桥塞封堵实验研究
        4.3.2 触变性堵漏水泥浆配比实验
        4.3.3 可固化堵漏浆体系室内实验
    4.4 本章小结
5 煤矿区裂缝性漏失堵漏关键技术与现场试验研究
    5.1 裂缝性漏失堵漏关键技术
        5.1.1 封堵方法选择
        5.1.2 高浓度桥塞堵漏工艺
        5.1.3 复合堵漏工艺
    5.2 裂缝性漏失承压堵漏配套工具
        5.2.1 高浓度混浆装置
        5.2.2 井口旋转控制头研制
    5.3 煤矿区裂缝性漏失承压堵漏现场试验
        5.3.1 高浓度桥塞承压堵漏试验
        5.3.2 触变性水泥浆复合堵漏试验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3)带有可调因子的预测控制算法及其在气分装置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先进控制的概述
        1.1.1 先进控制的发展
        1.1.2 先进控制的主要内容
    1.2 预测控制的发展
    1.3 气分装置的研究现状
    1.4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1.5 本文研究内容
2 预测PI控制算法
    2.1 引言
    2.2 PID控制算法
    2.3 Smith预估控制的基本原理
    2.4 预测PI控制算法
        2.4.1 预测PI控制算法的研究现状
        2.4.2 预测PI控制算法的工作原理
    2.5 预测PI、Smith预估、PID控制算法的仿真对比分析
    2.6 本章小结
3 带有可调因子的预测控制算法
    3.1 预测模型
    3.2 反馈校正
    3.3 滚动优化
    3.4 仿真研究
    3.5 本章小结
4 带有可调因子的预测控制算法在气分装置中的应用
    4.1 气分装置工艺流程简介
        4.1.1 常规操作与控制方案分析
        4.1.2 操作目标与性能指标
    4.2 解吸塔先进控制方案设计
        4.2.1 塔底温度先进控制子系统
        4.2.2 塔底液位先进控制子系统
    4.3 先进控制(APC)运行环境
    4.4 解吸塔动态数学模型的开发
        4.4.1 测试过程
        4.4.2 模型测试结果
    4.5 先进控制接口逻辑的设计
    4.6 工程DCS组态实现
        4.6.1 ECS-700 系列DCS简介
        4.6.2 接口逻辑DCS组态
    4.7 先进控制投用前后的工况对比效果
    4.8 本章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及完成的科研项目

(4)球床式氟盐冷却高温堆球床堆积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内外核能发展趋势
        1.1.2 氟盐冷却高温堆的发展历程
    1.2 球床流动和堆积规律研究现状
        1.2.1 气体中干燥颗粒堆积研究
        1.2.2 液体中颗粒堆积研究
        1.2.3 本章小结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目标和内容
第2章 堆芯球床规律研究实验装置和实验方案
    2.1 缩比实验
    2.2 球床缩比实验装置
        2.2.1 球循环模拟实验装置PRED
        2.2.2 球床密实实验装置PBDE
        2.2.3 堆芯模拟容器RCM和 semiRCM
        2.2.4 其它实验器材
    2.3 总体实验方案和目标
        2.3.1 实验需求
        2.3.2 实验方法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正常工况下球床堆积规律实验研究
    3.1 不同因素对球床结构的影响研究
        3.1.1 不同流速和进球速度的影响
        3.1.2 不同进球模式的影响
        3.1.3 水循环冲击的影响
        3.1.4 滞留区的影响
        3.1.5 轴向分区规律
    3.2 堆积因子及其影响因素
        3.2.1 流速和进球速度对堆积因子影响
        3.2.2 有水和无水环境球床堆积对照实验
        3.2.3 不同球床/球径比的影响
        3.2.4 球床高度的影响
        3.2.5 不同下挡板角度的影响
        3.2.6 TMSR-SF1 堆积因子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事故工况下球床堆积规律实验研究
    4.1 泵误操作
        4.1.1 实验现象
        4.1.2 流场模拟
    4.2 液位变化
    4.3 振动对球床影响分析
        4.3.1 振动强度影响
        4.3.2 振动方向影响
        4.3.3 振动对不同水力条件下球床的影响
    4.4 堆积因子变化对中子物理影响
        4.4.1 堆积因子变化引入反应性分析
        4.4.2 事故工况反应性分析
    4.5 小结
第5章 球床堆积规律离散元模拟
    5.1 离散元法的数学模型及方法
    5.2 基于球循环模拟实验装置的DEM建模
    5.3 球床堆积规律研究
        5.3.1 介质物性参数对堆积的影响
        5.3.2 球床堆积过程
        5.3.3 堆积因子径向分布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论文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5)某石化瓦斯回收装置控制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PLC控制系统发展历史
    1.3 瓦斯回收工艺及控制系统研究现状
    1.4 PID和模糊控制研究现状
    1.5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2 瓦斯回收工艺概述
    2.1 瓦斯回收装置简介
    2.2 气柜系统工艺流程及重要参数
        2.2.1 气柜系统工艺流程
        2.2.2 装置主要设备技术指标
        2.2.3 工艺控制参数
        2.2.4 气柜系统的正常运行流程
    2.3 火炬系统操作规程
        2.3.1 火炬系统概况
        2.3.2 火炬工艺流程简述
        2.3.3 火炬系统工艺控制指标
        2.3.4 火炬点火系统操作法
    2.4 本章小节
3 瓦斯回收装置控制系统设计
    3.1 控制系统现状和存在问题
        3.1.1 瓦斯回收装置控制系统现状
        3.1.2 瓦斯回收装置控制系统更新的必须性
    3.2 升级改造的原则和方案的确定
        3.2.1 升级改造的原则和要求
        3.2.2 确定方案
    3.3 控制系统的软硬件平台设计
        3.3.1 控制系统的硬件平台设计
        3.3.2 控制系统的软件平台设计
    3.4 典型控制回路的编程
        3.4.1 联锁点火控制
        3.4.2 压缩机连锁控制
    3.5 人机界面的开发利用
        3.5.1 控制系统人机界面开发利用的一般性规范
        3.5.2 人机界面功能架构
    3.6 本章小结
4 过程数据采集
    4.1 瓦斯回收控制系统数据采集的应用需求
    4.2 解决方案
    4.3 OPC技术
        4.3.1 OPC概述
        4.3.2 OPC服务器
        4.3.3 OPC技术的应用
    4.4 过程数据采集与处理的实现
    4.5 本章小结
5 PID控制性能优化
    5.1 PID控制基本理论
    5.2 PID模糊控制理论
    5.3 模糊自适应PID控制
    5.4 模糊自适应PID控制设计
        5.4.1 模糊PID控制策略
        5.4.2 模糊PID控制设计
        5.4.3 模糊自适应PID在 PLC中的实现
    5.5 本章小结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基于稀疏贝叶斯学习的丙烯聚合过程熔融指数建模与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写表
符号表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聚丙烯及丙烯聚合过程
        1.2.1 聚丙烯及产业概况
        1.2.2 聚丙烯的生产工艺
        1.2.3 熔融指数介绍
    1.3 稀疏贝叶斯学习方法
        1.3.1 贝叶斯推理
        1.3.2 稀疏贝叶斯学习方法
        1.3.3 SBL方法有待研究的问题
    1.4 熔融指数预报
        1.4.1 基本概念
        1.4.2 熔融指数预报的研究现状
        1.4.3 熔融指数预报研究的挑战与趋势
    1.5 本文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5.1 本文的体系架构
        1.5.2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基于tSNE-IC-SBR的高维数据下MI预报研究
    2.1 引言
    2.2 t分布随机邻域嵌入算法
    2.3 tSNE-IC-SBR熔融指数预报模型
    2.4 实例验证
        2.4.1 聚合工业过程介绍
        2.4.2 过程变量筛选
        2.4.3 模型性能评价指标
        2.4.4 tSNE-IC-SBR与SBR、IC-SBR、tSNE-SBR性能对比
        2.4.5 tSNE-IC-SBR与其它降维算法性能对比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KDSBSR的少量样本标签下MI预报研究
    3.1 引言
    3.2 基于核密度估计的稀疏贝叶斯半监督回归
    3.3 基于KDSBSR的熔融指数预报模型
    3.4 实例验证
        3.4.1 不同熔融指数标签采样率下KDSBSR模型预报效果考察
        3.4.2 不同半监督模型预报性能对比研究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CABC-SBR的丙烯聚合过程智能优化模型研究
    4.1 引言
    4.2 混沌人工蜂群优化算法
    4.3 CABC-SBR熔融指数预报模型
    4.4 实例验证
        4.4.1 SBR、ABC-SBR与CABC-SBR预报模型的比较研究
        4.4.2 混沌映射比较研究
        4.4.3 CABC优化模型比较研究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Co-PSR-HDEBC-SBR的混沌半监督模型研究
    5.1 引言
    5.2 混沌相空间重构
        5.2.1 熔融指数自相关性
        5.2.2 熔融指数序列相空间重构
    5.3 Co-PSR-HDEBC-SBR模型
        5.3.1 Co-PSR-SBR模型
        5.3.2 HDEBC-SBR模型
        5.3.4 Co-PSR-HDEBC-SBR熔融指数预报模型
    5.4 实例验证
        5.4.1 丙烯聚合过程混沌特性分析结果
        5.4.2 HDEBC-SBR与其它优化算法性能比较
        5.4.3 Co-PSR-HDEBC-SBR模型预报效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OCS-PFSBR的丙烯聚合过程在线预报研究
    6.1 引言
    6.2 基础方法
    6.3 OCS-PFSBR熔融指数预报模型
    6.4 实例验证
        6.4.1 PFSBR预报模型性能研究
        6.4.2 OCS-PFSBR预报模型性能研究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工作总结
    7.2 研究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7)中捷石化节能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的研究现状
        1.2.2 国内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1.3.3 研究目标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方法
    2.1 节能概念
    2.2 节能相关原理
    2.3 管理理论
        2.3.1 扁平式管理
        2.3.2 行政组织理论
    2.4 能耗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2.4.1 能耗的定义
        2.4.2 能耗的计算方法
第三章 中捷石化节能现状分析
    3.1 节能管理现状分析
        3.1.1 节能管理制度
        3.1.2 管理组织架构
        3.1.3 管理流程
        3.1.4 管理人员现状
    3.2 节能技术与能耗现状分析
        3.2.1 主体装置技术现状
        3.2.2 辅助生产系统技术现状
        3.2.3 能耗现状及分析
        3.2.3.1 总体能耗现状
        3.2.3.2 综合能耗整体变动趋势分析
        3.2.3.3 综合能耗各年变动趋势分析及测算
第四章 中捷石化节能潜力及问题分析
    4.1 节能潜力分析
    4.2 节能管理存在的问题
    4.3 节能技术存在的问题
第五章 对中捷石化节能优化的研究
    5.1 国内外节能优化先进经验对中捷石化的借鉴意义
    5.2 重新优化设计中捷石化节能管理模式
        5.2.1 对节能管理体系的优化设计
        5.2.2 对节能管理组织机构的优化设计
        5.2.3 对节能管理流程的优化设计
        5.2.4 完善节能管理制度
        5.2.5 建立节能战略规划
        5.2.6 建立公司大学,培养高素质的节能管理人才
    5.3 对节能技术进一步优化的对策
        5.3.1 优化原油管控,保证原油性质稳定
        5.3.2 科学组织生产,降低能源消耗
        5.3.3 完善计量,奠定优化节能的基础
        5.3.4 实施节能技术改造
        5.3.5 提高公用介质利用率,降低能耗
    5.4 促进节能目标完成的保障措施
        5.4.1 加强节能培训和节能宣传
        5.4.2 完善激励机制,加大表彰力度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附录A
参考文献
致谢

(8)先进控制技术的设计及在双环管聚丙烯装置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概述
    1.2 常见的几种PID控制
        1.2.1 分程控制
        1.2.2 串级控制
        1.2.3 比例控制
    1.3 典型的先进控制介绍
        1.3.1 自适应控制
        1.3.2 鲁棒控制
        1.3.3 预测控制
        1.3.4 智能控制
        1.3.5 非线性控制
        1.3.6 模糊控制
        1.3.7 人工神经网络控制
    1.4 聚丙烯生产工艺介绍
        1.4.1 聚丙烯工艺简介
        1.4.2 气相法技术的优点
        1.4.3 气相法聚丙烯工艺分类
    1.5 主流气相法聚丙烯工艺介绍
        1.5.1 Basell公司的Spherizone工艺
        1.5.2 Grace公司的Unipol工艺
        1.5.3 鲁姆斯公司的Novolen气相法技术
        1.5.4 INEOS公司的Innovene工艺和JPP公司的Horizone工艺
    1.6 我国聚丙烯生产工艺情况
    1.7 论文研究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第二章 先进控制设计与实施
    2.1 先进控制设计概况
    2.2 工艺过程概述及设计重点
        2.2.1 工艺过程简述
        2.2.2 催化剂进料部分
        2.2.3 环管反应器部分
    2.3 工艺计算
        2.3.1 催化剂流量计算
        2.3.2 反应器产率计算
        2.3.3 反应器浆料密度计算
    2.4 工艺原则流程图
    2.5 先进控制系统设计过程
        2.5.1 设计目标
        2.5.2 设计思路
        2.5.3 总体设计方案
    2.6 先进控制系统软硬件配置
        2.6.1 硬件配置
        2.6.2 软件配置
    2.7 先进控制方案设计过程
        2.7.1 反应控制器
        2.7.2 质量控制器
    2.8 软仪表
        2.8.1 软仪表概述及类型
        2.8.2 熔融指数软仪表与控制器配合机制
        2.8.3 软仪表配置
第三章 先进控制实施效果与分析
    3.1 先进控制总体完成概况
    3.2 系统运行效果对比
        3.2.1 反应器部分控制指标明确,为操作提供指导意义
        3.2.2 提升了主催化剂流量控制准确度
        3.2.3 装置运行更稳定和高效
        3.2.4 稳定粒料产品质量
        3.2.5 牌号切换时间缩短,过渡料减少
    3.3 经济效益分析
        3.3.1 装置操作更加平稳,操作员劳动强度大幅下降
        3.3.2 提高装置的处理量
        3.3.3 节约了装置能耗
        3.3.4 其它潜在效益
    3.4 直接经济效益核算
    3.5 先进控制后续改进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线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简介

(9)DCS与现场总线技术在聚丙烯生产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本课题的意义、目的
    1.2 国内、外聚丙烯生产自动化发展现状
    1.3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以及解决的问题
2 现场总线技术
    2.1 现场总线技术概论
        2.1.1 现场总线的产生与发展
        2.1.2 现场总线的内涵
    2.2 几种流行现场总线简介
        2.2.1 CAN总线
        2.2.2 Profibus现场总线
        2.2.3 LonWorks现场总线
        2.2.4 HART现场总线
    2.3 基金会现场总线(FF)
        2.3.1 基金会现场总线的主要技术
        2.3.2 基金会现场总线(FF)的通信模型
    2.4 本章小结
3 企业控制系统的网络结构与集成技术
    3.1 企业网络的构成层次
        3.1.1 过程控制层
        3.1.2 制造执行层
        3.1.3 企业资源规划层
    3.2 现场控制层的网络集成
    3.3 现场控制网络与信息网络的集成
        3.3.1 在控制网络和信息网络之间加入转换接
        3.3.2 使用DDE方式
        3.3.3 使用ODBC技术
        3.3.4 使用OPC技术
    3.4 DCS与FCS的集成
        3.4.1 现场总线集成于DCS系统
        3.4.2 DCS集成到现场总线系统
    3.5 本章小结
4 聚丙烯厂集成自动化系统解决方案
    4.1 聚丙烯厂自动化系统现状分析
    4.2 DCS与FCS集成方案实现
    4.3 基于OPC技术的管控一体化设计
        4.3.1 管控一体化的思想
        4.3.2 基于OPC技术的管控一体化的设计方案
    4.4 本章小结
5 聚丙烯生产装置现场总线控制系统的硬件体系设计
    5.1 聚丙烯生产工艺系统介绍
    5.2 新建聚丙烯装置控制系统硬件总体方案设计
        5.2.1 新建聚丙烯装置工程概况
        5.2.2 新建控制系统控制功能分析
        5.2.3 新建控制系统的网络拓扑结构
        5.2.4 仪表选型
        5.2.5 电缆选型
        5.2.6 系统供电及接地设计
    5.3 新建装置控制系统硬件设备的组成及功能
        5.3.1 操作员站
        5.3.2 现场总线接.卡 (PCI卡)
        5.3.3 总线安全栅(SB302)
        5.3.4 总线终端器(BT302)
        5.3.5 现场总线电源(PS302)
    5.4 现场总线设备简介
        5.4.1 现场总线压力变送器(LD302)
        5.4.2 电流—现场总线转换器(IF302)
        5.4.3 现场总线—电流的转换器(FI302)
        5.4.4 现场总线温度变送器(TT302)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
    6.1 本论文内容总结
    6.2 现场总线系统在调试中常见问题及处理方法分析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的文章
致谢

(10)炼化企业生产优化模型精细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线性规划在石化企业应用
        2.1.1 PIMS软件
        2.1.2 RPMS软件
        2.1.3 GRTMPS软件
    2.2 RPMS系统介绍
    2.3 硫传递模型研究现状
        2.3.1 原油及其馏份的硫含量和形态硫分布
        2.3.2 二次加工装置中硫转化规律研究现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企业调研分析
    3.1 炼厂情况介绍
        3.1.1 炼厂概况
        3.1.2 产品种类
        3.1.3 生产加工及配套能力
        3.1.4 原油加工情况
    3.2 炼厂模型现状分析
        3.2.1 原油品种及原油数据库
        3.2.2 装置的配置
        3.2.3 产品的调合
        3.2.4 客户化报表
    3.3 炼厂模型完善方向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模型数据采集
    4.1 数据采集设计
        4.1.1 数据分类
        4.1.2 数据采集表设计
    4.2 数据采集
        4.2.1 采集数据资料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全厂装置模型研究
    5.1 模型总体配置
    5.2 总体数据模型关系
    5.3 装置子模型
        5.3.1 一套常减压装置
        5.3.2 二套常压装置
        5.3.3 第二套催化装置
        5.3.4 第三套催化装置
        5.3.5 重整预加氢装置
        5.3.6 连续重整装置
        5.3.7 20万吨/年重整装置
        5.3.8 苯抽提装置
        5.3.9 加氢改质装置
        5.3.10 加氢精制装置
        5.3.11 PSA装置
        5.3.12 双脱联合装置
        5.3.13 气分装置
        5.3.14 MTBE装置
        5.3.15 聚丙烯装置
        5.3.16 甲乙酮装置
        5.3.17 酸性水汽提装置
        5.3.18 硫磺装置
        5.3.19 公用工程子模型
        5.3.20 采购子模型
        5.3.21 油品调合子模型
        5.3.22 多周期库存数据配置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厂硫、氮分布模型研究
    6.1 炼厂硫分布模型研究
        6.1.1 炼厂硫分布现状
        6.1.1.1 一套常减压装置
        6.1.1.2 二套常减压装置
        6.1.1.3 第二套催化装置
        6.1.1.4 第三套催化装置
        6.1.1.5 连续重整装置
        6.1.1.6 20万吨/年重整装置
        6.1.1.7 苯抽提装置
        6.1.1.8 加氢改质装置
        6.1.1.9 柴油加氢精制
        6.1.1.10 PSA装置
        6.1.1.11 气分装置
        6.1.1.12 MTBE装置
        6.1.1.13 聚丙烯装置
        6.1.1.14 甲乙酮装置
        6.1.1.15 酸性水气提装置、硫磺回收装置
        6.1.1.16 含硫污水
        6.1.1.17 酸性气
        6.1.2 炼厂硫分布结果分析
    6.2 炼厂原料中氮分布模型研究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文章目录
致谢
详细摘要

四、小型计量数据采集系统在万吨聚丙烯装置上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微发泡注塑注气系统优化及工艺研究[D]. 安华亮. 北京化工大学, 2020(02)
  • [2]煤矿区钻井裂缝性漏失承压堵漏机理与关键技术研究[D]. 张晶.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 2020(08)
  • [3]带有可调因子的预测控制算法及其在气分装置中的应用[D]. 朱丽.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 2020(04)
  • [4]球床式氟盐冷却高温堆球床堆积规律研究[D]. 陈兴伟.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2020(01)
  • [5]某石化瓦斯回收装置控制系统设计[D]. 杨骏. 青岛科技大学, 2020(01)
  • [6]基于稀疏贝叶斯学习的丙烯聚合过程熔融指数建模与优化研究[D]. 孙元萌. 浙江大学, 2020(01)
  • [7]中捷石化节能优化研究[D]. 张新华. 河北工业大学, 2018(02)
  • [8]先进控制技术的设计及在双环管聚丙烯装置中的应用[D]. 姜建军.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7(07)
  • [9]DCS与现场总线技术在聚丙烯生产中的应用研究[D]. 张丽萍. 西安工程大学, 2015(04)
  • [10]炼化企业生产优化模型精细化研究[D]. 马志新. 东北石油大学, 2013(05)

标签:;  ;  ;  

小型计量数据采集系统在万吨聚丙烯装置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