腔体声学传递函数及其在低频段声场快速评价中的应用

腔体声学传递函数及其在低频段声场快速评价中的应用

一、Acoustic transfer function of cavity and its application to rapid evaluation of sound field at low frequency band(论文文献综述)

张海军[1](2020)在《分流气体对冲排气消声单元模型研究及结构优化》文中认为目前,内燃机仍是交通运输的主要动力装置。柴油机以其强劲的动力性能成为车辆、工程机械、农业机械等装备的主要动力设备。但柴油机较为突出的缺点是排气噪声大,而降低柴油机排气噪声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安装排气消声器。柴油机性能的好坏与消声器性能的优劣直接相关,因此对排气消声器性能的研究尤为重要。排气消声器的性能主要包括空气动力性能、气流再生噪声性能和消声性能,这些性能与其结构参数紧密相关,因此通过消声器结构参数准确预测其性能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本文从新型分流气体对冲排气消声单元结构参数对其整体性能的影响规律为出发点,对基于消声单元结构参数和气流速度的压力损失模型、气流再生噪声模型和传递损失模型进行研究,同时对基于性能模型的多目标分流气体对冲排气消声单元结构优化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对其综合性能进行研究。取得的主要结论如下:(1)以CG25单缸柴油机为样机,利用消声器设计经验公式确定了分流气体对冲排气消声单元的容积,依据消声器设计经验公式和各子单元之间最佳耦合关系,确定了分流气体对冲排气消声单元的主要结构参数。(2)利用单因素试验研究了内腔直径、对冲孔形状、对冲孔中心距、内腔分流单元锥角和对冲孔数五种结构参数对分流气体对冲排气消声单元压力损失和气流再生噪声的影响,找到了消声单元结构参数对压力损失和气流再生噪声总声压级的影响规律,为基于Box-Behnken试验的消声单元性能模型研究提供了参考。(3)通过Box-Behnken试验设计方案设计了分流气体对冲排气消声单元的压力损失试验、气流再生噪声总声压级试验和传递损失试验,以压力损失、气流再生噪声总声压级和0~1000Hz的平均传递损失为响应值,根据回归分析分别建立了压力损失、气流再生噪声总声压级和传递损失与试验因素(内腔直径A、对冲孔形状B、对冲孔中心距C、内腔分流单元锥角D、对冲孔数E、气流速度F)之间的数学回归模型,并通过试验验证了回归模型的准确性。(4)通过三维曲面图分析了试验因素间二阶交互作用对压力损失、气流再生噪声总声压级和传递损失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气流速度、内腔直径和对冲孔数是影响压力损失和气流再生噪声的主要因素,内腔直径和对冲孔中心距是影响传递损失的主要因素。随着气流速度的增大,压力损失和气流再生噪声显着增大。随着内腔直径的增大,压力损失和气流再生噪声先缓慢减小后快速增大,而传递损失呈增大趋势。随着对冲孔数的增加,压力损失和气流再生噪声显着减小;内腔直径在70~75mm时,随着对冲孔数的增加,传递损失先增大后减小;内腔直径在75~90mm时,随着对冲孔数的增加,传递损失呈增大趋势。对冲孔形状为矩形时,压力损失和气流再生噪声较小;对冲孔形状对传递损失的影响不明显。对冲孔中心距和内腔分流单元锥角的变化对压力损失和气流再生噪声影响较小。随着内腔分流单元锥角的增大,传递损失呈减小趋势。内腔直径在70~80mm之间时,对冲孔中心距从Smin变化到Smax时,传递损失先增大后减小;内腔直径在80~90mm之间时,对冲孔中心距从Smin变化到Smax时,传递损失呈减小趋势。(5)以压力损失、气流再生噪声总声压级和平均传递损失为优化指标,分别对压力损失模型、气流再生噪声总声压级模型和传递损失模型进行单目标优化,对优化前后的消声单元进行建模,以入口气流速度40m/s为例,通过数值模拟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显示:优化后的消声单元压力损失降低了 55.20%、气流再生噪声总声压级降低了 14.04%、传递损失提高了 69.41%。(6)利用一维平面波理论,推导了分流气体对冲排气消声单元的传递矩阵数学模型,从理论上揭示了该消声单元的声学性能与结构参数间的关系。(7)通过回归模型、数值模拟和试验台试验对单目标优化后的消声单元的压力损失、气流再生噪声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回归模型计算值、数值模拟值和试验值之间的相对误差较小,进一步验证了压力损失回归模型和气流再生噪声总声压级回归模型的准确性。(8)对传统快速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NSGA-Ⅱ)的交叉过程、变异过程和精英保留策略进行改进,提出了改进快速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Improved NSGA-Ⅱ),将Improved NSGA-Ⅱ算法应用于基于压力损失模型、气流再生噪声模型和传递损失模型的多目标分流气体对冲排气消声单元结构优化中,得到了 pareto最优解集,避免了传统求解时由于人为选取权重值对优化结果造成的影响。(9)以多目标优化后和优化前的消声单元为研究对象,通过数值模拟和试验对其压力损失、湍动能、声功率和气流再生噪声总声压级、传递损失和插入损失进行研究。结果显示:优化后消声单元的压力损失、湍动能、声功率和气流再生噪声总声压级、传递损失和插入损失均优于优化前。(10)对消声单元选定测点的气流再生噪声频谱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频率低于2000Hz时,随着频率的升高,消声单元内部各测点的气流再生噪声声压级逐渐降低;频率高于2000Hz时,气流再生噪声属于宽频噪声;消声单元外部噪声测点在频率0~1200Hz、1200~2400Hz、2400~3600Hz和3600~4800Hz四个频段内,声压级随着频率的升高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噪声能量主要集中在0~1200Hz频段内。以入口气流速度40m/s为例,对比分析了优化前后消声单元的气流再生噪声声压级频谱,发现优化前后的消声器单元测点处的频谱趋势基本一致,但优化后消声单元的声压级低于优化前的声压级,且声压级峰值降低较明显。(11)基于结构参数和气流速度的分流气体对冲排气消声单元的压力损失模型、气流再生噪声模型和传递损失模型可为该类消声单元的设计和理论优化提供依据。

徐靖鉴[2](2020)在《膨胀室消声器结构-声耦合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膨胀室消声器在消除噪声的同时承受着气流的冲击,内部气流和外部薄壳结构产生的相互作用会改变消声器的固有声学属性和结构再生噪声,严重降低其实际消声效果。因此,探究结构-声耦合效应影响的传递损失和结构声辐射变化,对消声器使用性能的提高具有重要现实意义。首先,给出膨胀室消声器基本理论,探讨了消声器的声学和空气动力性能,表明了单膨胀室消声器结构参数对声学、空气动力性、腔体流速和湍动能分布等的影响,得到了不同内插管组合下的传递损失、阻力损失变化;提出抗性单入双出型排气消声器的结构。其次,构建消声器结构-声耦合理论分析模型,在模态分析基础上采用模态叠加法对结构-声耦合作用进行考虑,计算比较耦合影响下的传递损失。结果表明:传递损失会在耦合作用下发生不同程度的突变,从而影响消声器的使用稳定性;纵横比变小、温度升高可以减小耦合作用对传递损失的影响;突变的形成主要受到结构模态的影响,通过加筋提高结构模态可以改善耦合传递损失的变化。进而,采用FEM-BEM法对膨胀室消声器结构声辐射进行分析。对比消声器流速、安装约束及形状结构对其声辐射的影响,结果表明:流速增大会使辐射噪声变大;进出口同时约束可降低总声功率级;圆形截面膨胀腔、内插管式消声器产生的辐射噪声最小;消声器辐射声场多呈对称分布;在大壁面处加厚或外部加筋能够有效减小消声器整体辐射总声功率级。最后,为了进一步提高消声器使用性能,采用CFD法对多入多出型的消声器进行了阻力损失探究。着重以双入双出同轴型和交叉型消声器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结构参数对阻力损失的影响。结果表明双入单出型消声器的阻力损失最大;入出口管相对角度变化对交叉型消声器影响较大;出口管距离和腔体直径增大使同轴型与交叉型消声器的阻力损失分别减小和增大;腔体长度增大使同轴型和交叉型消声器的阻力损失分别增大和减小;两种消声器的阻力损失都随入出口管直径增大而减小;增加内插管和过渡结构可以降低消声器的阻力损失。通过对原设计的排气消声器进行末端开孔、过渡结构等组合优化,在不影响声学性能的基础上,消声器的空气动力性提高了21.8%,优化效果明显。

黄虹溥[3](2020)在《消声器声学特性计算的流声耦合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为了提升工程机械产品的舒适性,需要设计与进排气噪声频谱相匹配、性能优良的消声器对进排气噪声进行控制。消声器产品研发一般分为概念阶段、设计阶段、制造阶段、测试阶段以及量产阶段。为了提高研发效率、降低制造测试成本,数值方法已广泛应用于研发过程中。在概念阶段中消声器产品外观、内部结构的选型将受安装空间和产品成本的限制,因此需要数值方法能够高效地对不同设计方案进行筛选。相较于其它数值方法,有限元方法具有能够考虑三维复杂结构、不受平面波截至频率限制以及计算效率高等优点。尽管如此,商业软件采用的传统有限元计算方法无法考虑消声器内部的气体流动影响,预测结果与实验结果之间的偏差仍然会导致开发周期和成本的增加。考虑到消声器产品研发需求,本文将在传统有限元计算方法的研究基础上发展一类能够考虑流声耦合效应的消声器声学特性计算方法。考虑到有流和无流两种条件下的消声器声学特性存在着联系,提出使用基于Helmholtz方程的有限元方法为概念阶段中的消声器产品进行选型。通过对双级膨胀腔和三通穿孔管消声器的声学特性进行计算,发现可调整消声器进出口管位置和内部结构来满足进排气噪声控制的不同需求。同时,无流条件下的计算结果将为消声器声学特性对气体流动的敏感性分析提供基础数据。在产品设计阶段中,消声器声学特性的计算需考虑非均匀流的影响。若消声器内部的马赫数低于0.3时,流场与声场的耦合作用可认为是单向的。通过忽略声场对于流场的影响,基于运流声场控制方程建立了消声器声学特性的流声单向耦合计算方法。该方法采用了两步计算:第一步是使用计算流体动力学方法在流场网格上获取消声器内部气体流速的稳态分布;第二步是使用线性插值方法来确保流场信息有效地传递到声学网格中实现声学计算。通过对不同类型的穿孔管消声器声学特性进行计算,发现气体流动对共振频率的影响很显着。为了降低声学特性对气体流动的敏感性,引入了锥形管来降低掠过流条件下小孔处的气流速度。通过对三通穿孔管消声器声学特性进行详细研究,明确了掠通混合流形式下的穿孔区域边界类型选取的原则。为了进一步考虑流场与声场间的双向耦合作用,通过对可压缩Navier-Stokes方程进行线性化处理,建立了线性Navier-Stokes方程的频域有限元计算方法。相较于Helmholtz方程和运流声场控制方程,线性Navier-Stokes方程中的扩散项、对流项和反应项能够提供更加精确的声学模型。侧支结构和截面突扩结构的计算结果表明流声双向耦合作用下的声能量转化和涡声耗散会改变声学特性和影响消声器入射声压和透射声压的提取精度。考虑到线性Navier-Stokes方程求解变量增加带来的计算效率问题,给出了三类方法来降低有限元计算自由度。在此基础上,详细分析了有流条件下的Helmholtz共振器、双级膨胀腔消声器以及穿孔管消声器声学特性,给出了降低消声器声学特性对气体流动敏感性的解决方案。针对消声器产品测试阶段中出现的特定流速条件下透射声压大于入射声压的现象,提出了流声耦合作用下的线性判稳方法来预测流致噪声。该方法不考虑消声器壁面的振动,认为放大的声能量来自于不稳定的涡流结构(水力模式)与侧支结构的声学模态间的流声耦合振荡。通过假定声学系统的振荡问题是从线性状态逐步发展到非线性状态的,采用了基于控制理论的广义奈奎斯特稳定判据和声能稳定判据来判断系统是否稳定,给出了系统失稳程度的评价指标。与Helmholtz共振器和直通穿孔管消声器的台架实验结果进行比较,发现该方法能够有效地预测流致噪声发生的频率以及对应频率的声压大小排序。在此基础上,详细研究了声学系统的散射矩阵和反射矩阵的调整对于声学系统不稳定性的影响。

李天星[4](2020)在《封闭有限空间内噪声源定位识别方法》文中指出准确定位舱室内的主要噪声源,从而对其进行控制,是潜艇舱室减振降噪的有效方法之一。在潜艇舱室内部,壁面对声波的反射作用使舱室内的声场为混响场,在混响场内较难对声源准确定位,因此选取合适的方法来对舱室内噪声源进行定位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针对舱室封闭空间声场环境复杂不利于定位的问题,首先对舱室封闭空间的简化模型进行了分析,结合室内声学的频带划分准则,将声场分为低频段与高频段。在中低频段,采用模态叠加法对柱腔内的声场进行严格分析,在高频段结合几何声学进行分析,针对不同频段下的声场特点,选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定位。针对在低频段声场不均匀程度较高,传统波束形成方法定位识别效果差的问题,本文对等效源法近场声全息进行了分析与探讨,通过理论分析与仿真验证了等效源法近场声全息在柱腔内对声源进行定位的可行性。针对可能由于传递矩阵失配引发的定位性能下降问题,通过仿真判断当阵列存在安装误差以及柱腔内存在散射体时引起的传递函数失配对定位性能的影响。针对在高频段存在反射声干扰,从而影响定位效果的问题,本文探讨了考虑壁面反射的阵列接收数据模型,并介绍了CBF、DAMAS、GIB的定位原理以及三者之间的联系,通过仿真试验对三种方法的定位性能进行了比较分析。最后,开展了舱段模型内单声源与双声源实验。验证本文方法在柱腔内的适用性与有效性以及对双声源的定位识别能力。试验所得结果与理论分析一致,为舱室封闭空间噪声源定位识别提供了一定的参考意义。

霍瑞东[5](2020)在《船舶结构流激噪声数值计算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水下辐射噪声作为船舶结构综合性能中的一项重要指标,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水下辐射噪声包括设备工作时产生的机械振动噪声、螺旋桨噪声和结构在流场作用下产生的水动力噪声三类,其中水动力噪声在航速较高时占比较大,是水下辐射噪声的主要组成成分,若不进行有效控制将严重制约舰船及水下航行器的综合性能。流激噪声是由流场和结构共同作用而产生的,其形成机理和分布规律不仅与航行工况、船体型线、附体结构有关,还受船舶内部结构形式、材料属性等参数影响,因此流激噪声形成机理复杂、影响因素众多,对其进行有效的数值计算与规律探讨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以船舶结构流激噪声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值计算方法研究和工程应用相结合的思路,开展了船舶结构流激噪声数值计算方法与水动力噪声试验研究。首先本文对流场数值模拟、结构表面脉动压力数值计算问题的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了详细总结,选取大涡模拟法作为本文流激噪声脉动压力载荷获取的首选方法。然后分析了流激噪声计算的理论依据和常用的数值计算方法,综合考虑各方法的特点及各自适用范围,选取声学FEM-AML方法计算低频流激线谱噪声,选取SEA法计算中高频流激频带噪声,由此为本文的研究手段与技术依托指明了方向。为了获取有效的流激噪声脉动压力载荷,本文采用大涡模拟方法对锥柱壳模型进行了湍流场的数值模拟,分析了大涡模拟方法所涉及的一些关键参数,包括亚格子应力模型的选取、近壁面网格高度等参数对计算结果有效性的影响,选取最优参数对锥柱壳模型进行了稳态和瞬态计算,并开展了基于重力式水洞的模型验证试验验证了大涡模拟计算的有效性。为下文流激噪声计算载荷输入提供一定参考。以大涡模拟法求得的结构表面脉动压力作为载荷输入,分别探讨了使用声学FEM-AML技术计算锥柱壳的中低频流激线谱噪声、使用统计能量法计算了锥柱壳模型的中高频流激频带噪声的计算流程,针对统计能量法中湍流边界层载荷输入问题,分别对比了两种不同输入方式的区别。开展了基于重力式水洞的水动力噪声试验,通过对比验证了上述数值方法的有效性,并探讨了重力式水洞测试水动力噪声的规律。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拟合函数法,将声学有限元法和统计能量法结合起来,从而得到一种全频流激频带噪声的数值计算方法,并结合实际工程需求基于VAOne和C#语言开发了全频流激频带噪声拟合程序,有效提高了船舶结构水下流激辐射噪声的预报效率。总结上述工作,本文提出了全频流激噪声计算流程,可为实际工程应用提供一定参考和借鉴意义。最后,本文将上述全频流激频带噪声计算方法应用于SUBOFF标准模型,定性和定量分析了不同航速下流激噪声的空间分布与频域分布规律,并讨论了不同阻尼形式对流激频带噪声的影响规律。

杜松泽[6](2019)在《汽车发动机进气系统声品质控制与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汽车加速噪声是汽车重要的性能评价指标之一,随着市场发展,车企和用户对于车内噪声的要求从“安静”逐步发展为“品质”。“动力感”(Powerfulness Sound Quality)是加速噪声的一种感受偏好,对于运动风格汽车需要增强其加速工况“动力感”声品质。加速噪声的主要贡献源为进气、排气和发动机噪声,在后两种噪声得到有效控制后,可通过对进气系统优化来提升车内声品质。然而,由于加速噪声评价方法和“动力感”声品质目标不明确,以及通过进气系统控制声品质方法的不完善,无法有效指导“动力感”声品质正向设计。本文结合关键科学问题和车企实际需求,以某自主品牌乘用车进气噪声为研究对象,以实现加速工况车内“动力感”声品质正向设计为目标,从车内声品质主、客观分析和进气系统结构优化两个方向展开研究。完成了评价指标、目标限值、软件开发、仿真模型、方案设计、测试方法、样件验证等一整套工作。具体包括:(1)研究并提出了适用于汽车加速噪声的时变非稳态噪声评价方法。以反映加速噪声听觉感知内涵为目标,建立了“动力感”语义细分空间。采用专家咨询和主成分分析方法对语义细分空间进行降维,获得了刺激性、丰富性和平稳性三种维度的主观评价指标;提出了预定义类别连续评估方法,能够考虑评价人员差异和噪声样本时变非稳态特征,以提高对于加速噪声主观评价的准确性。建立包含研究车型和竞品车型的加速噪声样本库,进行三种主观评价指标下的主观评价和数据检验,验证了时变非稳态噪声主观评价方法的有效性。(2)研究并提出了与“动力感”声品质关联的客观评价参量集。提出了“动力感”声品质客观评价指标,包含声音信号的时-频特征、心理声学及综合参量三个方面。具体包括:阶次分布、频率均衡、线性度、响度、尖锐度、粗糙度、抖动度、轰鸣指数、调制指数以及阶次衰减率;通过主观试听和理论分析对比,提出了“阶次谐和度”和“主导阶次贡献量”两种评价指标,用于揭示阶次和频率成分因素对于声品质的影响机理;编写“心理声学参量计算程序”以及其它参量计算代码,计算24组声音样本的客观参量值。采用相关性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明确各主观指标与不同客观评价指标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所有加速噪声客观评价指标均可聚类为2、4、6阶声压与总声压能量比以及各低频Bark频带之间的声压能量比。(3)研究并提出了加速噪声的区间直觉模糊综合排序方法并确定了“动力感”声品质目标值。采用模糊聚类方法确定对于加速噪声主观评价中的转速和评价指标权重分配;利用区间直觉模糊信息排序方法对加速声音样本进行综合评价并排序,其方法较传统的平均法更为精准;编写了“阶次分解-合成软件”,实现对声音样本的阶次分量和频率分量的分解、调制及主观评价,结合支持向量机模型制定了两种“动力感”声品质频谱特征目标:即“主导阶次接力”和“特征频率保留”。(4)研究并提出了通过进气系统结构设计提升“动力感”声品质的正向设计方法。采用四负载方法提取发动机声源特征作为激励,结合进气系统声学传递向量的瞬变工况仿真方法求取管口噪声,对比了该仿真方法与试验测试、传统仿真方法之间的差异性;通过正交分析确定对管口噪声及阶次噪声敏感的消声元件结构参数,用以提高结构设计效率;采用新型声学单元,例如:微穿孔消声结构,同截面并联式共振腔以及进气发声单元进行声品质控制。(5)研究了进气噪声对于车内噪声的影响规律,发展了面向声品质的进气噪声测试方法。通过运行工况传递路径方法测量并分析进气噪声对于车内噪声的贡献水平;通过搭建整车进气噪声试验测试台架,并提出相应的管口噪声引出修正计算方法,获得了相对纯净的进气管口噪声。通过研究表明,进气噪声与车内噪声特征强相关,进气噪声是优质的汽车加速工况“动力感”声品质来源。本文设计开发了两种进气系统消声方案,分别满足两种“动力感”声品质频谱特征目标值。通过整车半消声室实车噪声测试和现场主观评价,其主观评价从优化前的5.1分分别提升至6.4分和6.6分,其结果表明本文所发展的进气系统声品质相关理论和方法是合理的、有效的、正确的。

王鹏[7](2019)在《冰箱压缩机吸气消声器和排气盘管的声学性能分析与研究》文中认为冰箱压缩机的工作原理是利用曲柄连杆的旋转带动活塞的往复运动,在其工作过程中配合吸排气阀的打开或关闭,实现内部制冷剂由低温低压向高温高压的转变,从而为制冷循环提供动力。压缩机在工作过程中,由于受到周期性的惯性力、脉动气体压力、摩擦力、电磁力的影响,会使压缩机产生振动并向外辐射噪声。随着人们对高标准生活的追求,噪声成为压缩机的一项重要指标,研究和制造低噪声制冷压缩机已成为企业形成核心竞争力和高市场占有率的关键。目前针对冰箱压缩机的噪声问题,国内外学者已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是缺乏整体理念,对非稳态流场激发的气动噪声研究较少。本文以制冷压缩机为研究对象,通过理论分析,针对制冷压缩机的噪声辐射特性,设计多级扩张结构的消声器,形成一个相对较宽的消声频带,提高消声量。通过对消声器消声理论的分析和重新设计后,完成吸气消声器的三维建模和有限元仿真前的前处理,然后分别在声学仿真软件和流场仿真软件中计算吸气消声器的传递损失和阻力损失,并对影响传递损失结果的结构参数进行了分析,为吸气消声器的整体设计和改进提供依据。活塞周期性排出的气体在排气盘管中压缩膨胀,流体与弹性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引发排气盘管的振动,且制冷剂流经排气盘管时会产生气动噪声。以压缩机内部排气盘管为研究对象,建立排气盘管和内部流体的有限元模型,分析流体对排气盘管固有频率的影响;在CFD软件中计算排气盘管的流场,分析流固耦合下排气盘管的振动形式;得到排气盘管内部的流场后,得到了噪声源数据,联合声学软件仿真计算排气盘管在不同流速下气动噪声,分析气动噪声的产生、传播和衰减规律。通过分析得到流固耦合下,排气盘管的固有频率会降低,因此在实际计算固有频率时应考虑流体的作用;在对排气盘管的振动和气动噪声的分析基础上,提出了排气盘管的改进方案,为后续排气盘管的优化提供了合理化思路。最后对不同结构参数的吸气消声器进行了实验测试,并对测试结果进行了频谱分析,结果表明:设计后的吸气消声器能够有效降低压缩机整机噪声,证明了方案的可行性。

任龙飞[8](2019)在《非完全封闭声腔结构声学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非完全封闭空腔是工程领域中广泛存在的结构,其噪声控制问题一直困扰着人们。因此,开口空腔的声学特性分析是工程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其研究结论将为复杂结构的声学设计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本文基于有限元和边界元方法,分别建立了封闭空腔和开口空腔的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计及壁面声阻抗的空腔声场分布,并对不同拓扑结构和存在声障的开口空腔的声学特性开展了深入研究。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基于三维波动方程,推导了体积加速度点声源在自由场中的辐射声压表达式,研究了封闭声腔的有限元建模和开口声腔的边界元建模,分析了其刚性壁面边界条件下的声学特性,并结合试验验证了所建立模型的正确性。建立了阻抗边界条件下的声腔模型,并基于阻抗管法,测试了木板和羊毛毡材料的声阻抗率,分析了两种阻抗边界条件下多边形空腔的声学特性,并结合试验验证了所建模型的可靠性和工程适用性。基于边界元方法,建立了不同拓扑结构的开口空腔声学模型,揭示了开口的形状、面积、位置和数量对空腔声学特性的影响规律,分析了开口空腔的声场分布与其结构形式的关系。建立了存在障碍物、障板的开口空腔声学模型,分析了障碍物的表面声阻抗、形状和大小对开口空腔声学特性的影响,深入研究了障板的数量对开口空腔声学特性和声场分布的影响规律。本文系统地介绍了非完全封闭空腔结构声学模型的建立方法,多维度分析了开口空腔声学特性及影响要素,为开口空腔结构的噪声控制提供了有效的分析途径。

李德玺[9](2019)在《基于壳体结构优化的电力电容器降噪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高压直流输电工作时由于产生大量高次谐波,流经换流站时产生大量噪声,对周边居民造成恶劣影响。换流站中主要噪声源为交直流滤波电力电容器、换流变压器和平波电抗器等设备。其中滤波电容器设备由于谐波次数较大、台数多、密度较大,并且长期裸露放置于较高的电容器塔架上,其噪声治理难度较大。由于电容器装置噪声是由多个电容器单元共同辐射的,所以解决电力电容器噪声问题的根本措施是如何降低单台电容器的噪声。目前,单台电力电容器降噪方法主要有两个途径,其一是从电容器内部采取措施,降低电容器芯子振动,从而降低电容器噪声;其二是从电容器外壳结构采取措施,降低电容器噪声。外壳结构降噪方法是目前来说成本最低,工程上最易实现且安全可靠性较高的降噪方案,本文针对目前电力电容器外壳结构降噪问题做了以下研究:1.探讨了电力电容器振动噪声产生机理。首先分析了电力电容器振动噪声传递过程,并对电力电容器振动激励进行数学求解,得到电力电容器激励的数学模型。然后在半消声室中建立了电力电容器的振动噪声采集系统,分析了电力电容器振动噪声响应的频域特性。2.研究了电力电容器外壳噪声仿真分析方法。在LMS Virtual.Lab中建立了电力电容器的有限元仿真模型,并基于FEM法和BEM法对电力电容器振动噪声响应进行求解,以某型号电力电容器产品为例,对其振动噪声进行求解,并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对比结果表明,本文所建立的电力电容器模型仿真结果具有一定的可靠性。3.建立了电力电容器底部隔声腔尺寸参数优化模型。为实现电力电容器底部隔声腔的快速设计与优化,提出了一种特定噪声频率下底部隔声腔尺寸参数设计方法,针对腔体结构的空气层和板厚尺寸进行优化,并进行了试验验证,试验结果表明,优化结果的降噪腔体隔声量达12dB。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双层隔声腔的隔声特性,并与单层隔声腔进行了隔声仿真对比。4.建立了电力电容器壳体多目标形貌优化模型。为了有效降低电容器壳体的辐射噪声,针对电容器壳体多阶固有频率进行形貌优化设计。并在LMS Virtual.Lab声学仿真软件中对优化前后的有限元模型进行振动噪声仿真对比。仿真结果显示优化后的电容器壳体相对优化前噪声降低了4.21dB。

付强[10](2019)在《基于COMSOL的消声器声学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汽车噪声不仅能够产生环境噪声污染,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驾驶员的疲惫度,从而降低驾驶安全性。大量研究表明,汽车噪声主要来自发动机产生的气体动力性排气噪声,其次为引擎噪声和轮胎噪声。而消声器作为一种既能够允许气流通过,又能降低管道系统噪声传播的装置,对于消减汽车发动机排气噪声具有良好的效果,也是降低汽车整车噪声最有效的途径之一。传递损失是评估消声器声学性能的主要理论目标,不同类型消声器的声学性能之间存在差异性,即使同种类型若其结构参数不同则其声学性能也不相同。为了研究不同类型消声器的声学性能以及结构参数对消声器声学性能的影响规律,本文在管道消声系统声学理论的基础上,首先对其内部吸声材料与穿孔元件的声学特性及其对消声器声学性能的影响进行了分析与研究,给出了垂直入射时吸声材料与穿孔元件吸声系数的理论计算方法,利用COMSOL有限元软件对其吸声系数进行仿真并研究了不同结构参数对其吸声性能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基于赫姆霍兹声波方程对不同类型消声器的传递损失进行仿真计算,研究了不同结构参数对消声器声学性能的影响并得到了各自的消声规律。最后基于双传声器传递函数法通过实验对吸声材料、穿孔元件及其组合结构的吸声系数进行测量,从而对仿真结果得到的理论规律进行验证。以某型号摩托车消声器为研究对象对其插入损失进行了实际测量与仿真模拟,通过实验结果与仿真结果的对比,总体吻合良好。并在现有研究理论基础上对其声学性能进行了优化设计并通过COMSOL有限元软件对其声学性能进行了仿真分析,最后对优化后结构消声性能与原消声器消声性能进行对比,几乎在全频段范围内声学性能改善明显,从而验证了理论规律的正确性以及仿真分析的有效性。

二、Acoustic transfer function of cavity and its application to rapid evaluation of sound field at low frequency band(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Acoustic transfer function of cavity and its application to rapid evaluation of sound field at low frequency band(论文提纲范文)

(1)分流气体对冲排气消声单元模型研究及结构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消声器压力损失研究现状
        1.2.2 消声器气流再生噪声研究现状
        1.2.3 消声器传递损失研究现状
        1.2.4 分流气体对冲排气消声器研究现状
    1.3 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内容
2 分流气体对冲排气消声单元结构参数对压力损失的影响研究
    2.1 分流气体对冲排气消声单元工作原理
    2.2 分流气体对冲排气消声单元主要结构参数的确定
        2.2.1 消声器容积的确定
        2.2.2 消声单元主要结构参数的确定
    2.3 消声单元压力损失数值计算的相关理论基础和模拟条件设置
        2.3.1 流体力学基本理论
        2.3.2 模拟条件设置
    2.4 分流气体对冲排气消声单元内部流场仿真分析
        2.4.1 速度场数值分析
        2.4.2 压力场数值分析
    2.5 分流气体对冲消声单元结构参数对压力损失的影响研究
        2.5.1 内腔直径对消声单元压力损失的影响
        2.5.2 内腔分流单元锥角对消声单元压力损失的影响
        2.5.3 对冲孔形状对消声单元压力损失的影响
        2.5.4 对冲孔中心距对消声单元压力损失的影响
        2.5.5 对冲孔数对消声单元压力损失的影响
        2.5.6 分流气体对冲排气消声单元压力损失模型
        2.5.7 分流气体对冲排气消声单元压力损失试验测试
    2.6 本章小结
3 分流气体对冲排气消声单元结构参数对气流再生噪声的影响研究
    3.1 消声单元气流再生噪声数值计算的相关理论基础和模拟条件设置
        3.1.1 气动声学理论
        3.1.2 气动噪声计算方法分析
        3.1.3 声场计算条件设置
    3.2 分流气体对冲消声单元结构参数对气流再生噪声的影响研究
        3.2.1 内腔直径对消声单元气流再生噪声的影响
        3.2.2 内腔分流单元锥角对消声单元气流再生噪声的影响
        3.2.3 对冲孔形状对消声单元气流再生噪声的影响
        3.2.4 对冲孔中心距对消声单元气流再生噪声的影响
        3.2.5 对冲孔数对消声单元气流再生噪声的影响
        3.2.6 分流气体对冲排气消声单元气流再生噪声模型
        3.2.7 分流气体对冲排气消声单元气流再生噪声试验
    3.3 本章小结
4 分流气体对冲排气消声单元结构参数对声学性能的影响研究
    4.1 消声器主要声学性能指标
        4.1.1 传递损失
        4.1.2 插入损失
        4.1.3 减噪量
    4.2 分流气体对冲排气消声单元传递损失的理论计算
        4.2.1 四端网络传递矩阵法理论基础
        4.2.2 基本消声单元的传递矩阵
        4.2.3 分流气体对冲排气消声单元基本消声单元的划分
        4.2.4 分流气体对冲排气消声单元传递损失计算
    4.3 分流气体对冲排气消声单元传递损失的数值计算
        4.3.1 Virtual. Lab Acoustics简介及网格划分
        4.3.2 边界条件设置
    4.4 分流气体对冲排气消声单元传递损失模型
        4.4.1 试验因素及因素水平的确定
        4.4.2 试验方案和结果
        4.4.3 回归分析与模型建立
        4.4.4 因素交互作用响应分析
        4.4.5 试验方案优化及结果验证
        4.4.6 传递损失试验验证
    4.5 本章小结
5 基于改进遗传算法的分流气体对冲排气消声单元结构优化
    5.1 遗传算法的基本理论
        5.1.1 遗传算法的基本概念
        5.1.2 典型遗传算法的运算流程
    5.2 多目标优化问题及Pareto最优解
        5.2.1 多目标优化问题数学模型
        5.2.2 Pareto最优解
    5.3 改进的NSGA-Ⅱ算法
        5.3.1 NSGA-Ⅱ多目标优化算法概述
        5.3.2 改进的NSGA-Ⅱ算法
        5.3.3 算法测试
        5.3.4 Improved NSGA-Ⅱ算法应用于消声单元结构优化的具体操作
        5.3.5 优化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分流气体对冲排气消声单元综合性能研究
    6.1 空气动力性能分析
        6.1.1 压力损失数值模拟分析
        6.1.2 结果分析
    6.2 气流再生噪声性能分析
        6.2.1 气流再生噪声声功率分析
        6.2.2 气流再生噪声频谱分析
    6.3 声学性能分析
        6.3.1 传递损失分析
        6.3.2 声学性能样机测试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2)膨胀室消声器结构-声耦合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膨胀室消声器研究现状
        1.2.2 消声器结构-声耦合研究现状
        1.2.3 结构声辐射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
第2章 消声器理论及设计
    2.1 消声器基本理论
        2.1.1 消声器分类
        2.1.2 消声器评价准则
    2.2 膨胀室消声器分析
        2.2.1 消声器分析条件
        2.2.2 传递损失计算
        2.2.3 声学性能算例分析
        2.2.4 空气动力性算例分析
    2.3 排气消声器结构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结构-声耦合传递损失研究
    3.1 基础理论推导
        3.1.1 结构模态理论
        3.1.2 声学模态理论
        3.1.3 结构-声耦合分析理论
    3.2 消声器耦合系统建立
    3.3 消声器模态分析
        3.3.1 消声器结构模态分析
        3.3.2 消声器声学模态分析
    3.4 耦合传递损失计算
        3.4.1 结构-声耦合传递损失计算
        3.4.2 纵横比对耦合传递损失的影响
        3.4.3 温度对耦合传递损失的影响
    3.5 考虑结构-声耦合的消声器性能改善
        3.5.1 传递损失突变频率点分析
        3.5.2 耦合传递损失优化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膨胀室消声器结构声辐射分析
    4.1 声辐射计算理论
        4.1.1 消声器声辐射计算方程
        4.1.2 数据映射法
        4.1.3 消声器声辐射计算流程
    4.2 消声器声辐射计算
    4.3 消声器声辐射影响分析
        4.3.1 流速的影响
        4.3.2 约束的影响
        4.3.3 结构的影响
    4.4 声辐射控制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多入多出型消声器阻损探究
    5.1 多出口消声器阻损分析
    5.2 多入多出型消声器阻力损失对比
        5.2.1 不同结构形式消声器阻损对比
        5.2.2 入出口管变化对阻力损失的影响
        5.2.3 消声器结构参数对阻力损失的影响
    5.3 消声器阻力损失改进
        5.3.1 多入多出型消声器阻损优化
        5.3.2 原消声器阻损优化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消声器声学特性计算的流声耦合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背景及意义
    1.2 消声器声学特性计算方法研究现状
        1.2.1 解析方法
        1.2.2 数值方法
    1.3 消声器流声耦合问题研究现状
    1.4 消声器自激振荡研究现状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无流状态下消声器声学性能计算与分析
    2.1 声波控制方程
    2.2 有限元方程
        2.2.1 近似形式
        2.2.2 边界条件
    2.3 传递损失
    2.4 消声器声学性能计算与分析
        2.4.1 双级膨胀腔消声器
        2.4.2 三通穿孔管消声器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流声单向耦合计算方法
    3.1 运流声场控制方程
    3.2 有限元方程的建立
    3.3 流声单向耦合方法
        3.3.1 计算流程
        3.3.2 数据传递
        3.3.3 数值误差
    3.4 传递损失
    3.5 穿孔消声器声学性能计算与分析
        3.5.1 直通穿孔管消声器
        3.5.2 横流穿孔管消声器
        3.5.3 两通穿孔管消声器
        3.5.4 三通穿孔管消声器
        3.5.5 直通穿孔管阻性消声器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线性Navier-Stokes方程计算方法
    4.1 线性Navier-Stokes方程
    4.2 有限元方程
    4.3 数值计算
        4.3.1 数值误差
        4.3.2 计算效率
    4.4 声能量与涡声理论
        4.4.1 声能量
        4.4.2 涡声理论
        4.4.3 涡波
    4.5 传递损失
    4.6 典型结构消声器声学性能计算与分析
        4.6.1 共振器
        4.6.2 膨胀腔消声器
        4.6.3 穿孔管消声器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流声耦合作用下线性判稳方法
    5.1 声学系统判稳理论
        5.1.1 状态空间模型
        5.1.2 传递函数矩阵
        5.1.3 稳定性
        5.1.4 广义奈奎斯特稳定判据
        5.1.5 声能稳定判据
        5.1.6 线性散射矩阵和反射矩阵
    5.2 基于线性Navier-Stokes方程的流致噪声预报
        5.2.1 不稳定声学系统的候选流速和频率
        5.2.2 广义奈奎斯特稳定判据的结果
        5.2.3 声能稳定判据的预报结果
    5.3 实验测量
        5.3.1 实验台架
        5.3.2 测试过程
        5.3.3 测量结果
    5.4 计算实例与分析
        5.4.1 阻式和双颈管式Helmholtz共振器
        5.4.2 直通穿孔管消声器
        5.4.3 反射矩阵的调整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封闭有限空间内噪声源定位识别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内容
第2章 舱室封闭空间声场特性与规律研究
    2.1 引言
    2.2 柱腔内声场分析
        2.2.1 刚性柱腔的简正模式求解
        2.2.2 简正模态密度分析
        2.2.3 高频近似与扩散声场
    2.3 阵列优化配置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舱室封闭空间低频段定位方法研究
    3.1 引言
    3.2 等效源法近场声全息
        3.2.1 等效源法近场声全息原理
        3.2.2 Tikhonov正则化
    3.3 仿真试验与性能分析
        3.3.1 单声源仿真试验
        3.3.2 双声源仿真试验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舱室封闭空间高频段定位方法研究
    4.1 考虑柱腔反射的阵列接收数据模型
    4.2 波束形成方法
        4.2.1 传统波束形成
        4.2.2 DAMAS波束形成
        4.2.3 广义逆波束形成
    4.3 仿真试验与性能分析
        4.3.1 单声源仿真试验
        4.3.2 双声源仿真试验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潜艇舱段模型内部噪声源定位试验
    5.1 试验概况
    5.2 单声源定位试验
        5.2.1 低频段定位性能分析
        5.2.2 高频段定位性能分析
    5.3 双声源定位试验
        5.3.1 径向双声源定位性能分析
        5.3.2 轴径向双声源定位性能分析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5)船舶结构流激噪声数值计算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水下辐射噪声数值计算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流场模拟与流噪声数值计算研究进展
        1.2.1 湍流场的数值模拟
        1.2.2 脉动压力计算研究进展
        1.2.3 声学类比理论与流噪声计算研究进展
        1.2.4 声振耦合与流激噪声计算研究进展
        1.2.5 小结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4 本文研究框架
第2章 流激噪声脉动压力载荷特性计算研究
    2.1 大涡模拟理论及控制方程
    2.2 基于大涡模拟理论的锥柱壳流场数值计算
        2.2.1 锥柱壳模型前处理
        2.2.2 锥柱壳流场瞬态计算
    2.3 基于重力式水洞的椎柱壳模型试验验证
        2.3.1 试验模型与测点布置
        2.3.2 模型试验的测试过程
        2.3.3 模型试验测试结果分析
    2.4 大涡模拟流场计算有效性验证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流激线谱噪声与频带噪声计算方法研究
    3.1 流激噪声计算理论
        3.1.1 声学基本理论
        3.1.2 流激噪声计算基本理论
    3.2 基于声学FEM-AML技术的中低频流激线谱噪声计算
        3.2.1 AML技术基本原理
        3.2.2 流噪声计算与结果分析
        3.2.3 流激噪声计算与结果分析
    3.3 基于统计能量法的中高频流激频带噪声计算
        3.3.1 统计能量法基本原理
        3.3.2 基于统计能量法的流激频带噪声计算方法研究
    3.4 流激线谱噪声与频带噪声计算方法有效性验证
        3.4.1 基于重力式水洞法的水动力噪声模型试验
        3.4.2 声学FEM-AML技术流激线谱噪声计算方法有效性验证
        3.4.3 统计能量法流激频带噪声计算方法有效性验证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全频流激频带噪声计算方法研究
    4.1 全频流激频带噪声数值计算方法
        4.1.1 权函数拟合法
        4.1.2 基于权函数拟合法的全频段流激噪声程序开发
    4.2 全频流激频带噪声计算流程
        4.2.1 流激噪声脉动压力载荷获取
        4.2.2 声学FEM-AML技术中低频线谱噪声计算
        4.2.3 统计能量法中高频频带噪声计算
        4.2.4 权函数拟合法计算全频流激频带噪声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全频流激频带噪声计算方法应用研究
    5.1 SUBOFF流激噪声脉动压力载荷特性分析
        5.1.1 流场计算前处理
        5.1.2 SUBOFF流场特性规律分析
        5.1.3 SUBOFF流场计算有效性验证
    5.2 SUBOFF在不同航速下流激噪声分布规律研究
        5.2.1 SUBOFF不同航速下流激噪声数值计算
        5.2.2 SUBOFF不同航速下流激噪声分布规律研究
    5.3 结构阻尼对SUBOFF流激噪声的影响研究
        5.3.1 阻尼对SUBOFF流激噪声分布的影响研究
        5.3.2 阻尼对SUBOFF流激噪声的降噪效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结论
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6)汽车发动机进气系统声品质控制与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汽车加速声品质研究现状综述
        1.2.1 加速声品质主观评价
        1.2.2 加速声品质客观评价
        1.2.3 加速声品质主客观一致性模型
    1.3 进气噪声控制研究现状综述
        1.3.1 管路声学仿真与试验
        1.3.2 进气系统声学设计
    1.4 文献综述小结
    1.5 本文研究内容
第2章 时变非稳态噪声主观评价方法研究
    2.1 声品质听觉感知关键影响因素
        2.1.1 掩蔽效应
        2.1.2 临界频带
        2.1.3 音调和音调强度
        2.1.4 最小可分辨声变化
    2.2 动力感声品质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2.2.1 主观评价指标空间的提出和筛选
        2.2.2 主观评价参量的主成分分析
    2.3 非稳态噪声的探究性主观评价方法
        2.3.1 声音知觉想象的探索性评价
        2.3.2 预定义类别的连续评估
    2.4 乘用车加速工况噪声主观评价试验
        2.4.1 声音样本库的建立
        2.4.2 主观评价团的建立
        2.4.3 主观评价试验的实施
        2.4.4 主观评价结果检验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动力感声品质客观参量集分析
    3.1 动力感声品质评价模型
    3.2 时-频特征参量
        3.2.1 阶次分布
        3.2.2 频率均衡
        3.2.3 声音跟随性
    3.3 综合评价参量
        3.3.1 轰鸣指数
        3.3.2 调制指数
        3.3.3 阶次衰减率
    3.4 基于频谱特征推导的客观参量
        3.4.1 虚拟合成声音样本及评价
        3.4.2 阶次配比产生的“谐和与不谐和”感
        3.4.3 主导阶次贡献量
    3.5 客观评价指标的统计学分析
        3.5.1 客观参量编程计算
        3.5.2 客观参量相关性分析
        3.5.3 客观参量聚类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区间直觉模糊信息声品质综合评价研究
    4.1 动力感声品质的模型综合评价
    4.2 加速声品质区间直觉模糊信息综合评价
        4.2.1 模糊集及赋权问题
        4.2.2 基于直觉模糊熵的评价参量权重确定
        4.2.3 区间直觉模糊信息声品质多属性评价方法
    4.3 加速声品质支持向量机模型建立与验证
        4.3.1 支持向量机模型
        4.3.2 声品质模型的建立及验证
    4.4 动力感声品质目标值的设定
        4.4.1 阶次分量的调制
        4.4.2 频率分量的调制
        4.4.3 基于阶次分布的动力感声品质目标值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满足声品质目标的进气系统仿真方法研究
    5.1 汽车发动机进气系统结构
    5.2 进气系统声学性能仿真方法
        5.2.1 传递矩阵方法计算消声元件声学性能
        5.2.2 一维有限体积法求解管口噪声
        5.2.3 声学有限元方法求解传递损失
    5.3 满足声品质目标的消声器声学联合仿真方法
        5.3.1 进气声源特性提取试验和仿真
        5.3.2 瞬变工况进气系统声学性能仿真
    5.4 进气系统结构参数正交分析
        5.4.1 消声元件结构参数对管口噪声的影响
        5.4.2 消声元件结构参数对阶次分布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进气系统声品质控制结构和设计方法
    6.1 微穿孔消声结构
        6.1.1 双层串联微穿孔结构
        6.1.2 双层串联微穿孔板消声结构仿真计算
        6.1.3 进气系统中的宽频微穿孔消声器设计
    6.2 同截面并联共振腔
        6.2.1 多腔并联共振消声原理
        6.2.2 多腔共振式消声器结构设计
        6.2.3 传递损失计算与分析
        6.2.4 并联式共振腔消声结构在进气系统中的应用
    6.3 进气发声单元
        6.3.1 驻波效应驱动的进气发声原理
        6.3.2 声学增强装置
    6.4 进气噪声传递路径的控制
        6.4.1 整车统计能量模型的建立
        6.4.2 进气噪声对于车内噪声贡献特征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进气系统声学特性测试与声品质优化验证
    7.1 基于工况传递路径方法的车内加速噪声分析
        7.1.1 试验测试方法
        7.1.2 测试数据分析
    7.2 进气系统声学特性测试及分析
        7.2.1 进气管口噪声的隔离测量方法
        7.2.2 整车进气噪声试验测试台架
        7.2.3 进气噪声引出的逆修正
        7.2.4 测试数据分析
    7.3 进气系统声品质优化方案的设计和验证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
    8.1 研究总结
    8.2 主要创新点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专利
博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附录 A 客观参量计算结果
附录 B 客观参量间的相关性矩阵

(7)冰箱压缩机吸气消声器和排气盘管的声学性能分析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冰箱压缩机的降噪方法和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2 消声器的分类及噪声控制理论
    2.1 消声器的分类
    2.2 噪声控制理论
    2.3 流场控制理论
    2.4 本章小结
3 吸气消声器的性能分析
    3.1 消声器的理论设计基础
    3.2 消声器的实体建模与网格划分
    3.3 消声器传递损失的数值仿真与计算
    3.4 消声器的流场仿真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排气盘管的振动噪声研究与结构改进
    4.1 排气盘管模型的建立
    4.2 排气盘管的模态分析
    4.3 排气盘管的振动响应分析
    4.4 排气盘管的气动噪声数值计算与分析
    4.5 排气盘管结构改进
    4.6 本章小结
5 冰箱压缩机吸气消声器噪声实验研究
    5.1 噪声测试仪器与方法
    5.2 不同内腔结构消声器整机辐射噪声实验测试
    5.3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

(8)非完全封闭声腔结构声学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3 论文的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
2 声腔结构的建模及特性分析
    2.1 体积加速度点声源辐射模型
    2.2 封闭声腔的建模
    2.3 非完全封闭声腔的建模
    2.4 声腔模型的求解
    2.5 声学模型的试验验证
    2.6 本章小结
3 计及壁面声阻抗的空腔声学特性分析
    3.1 声学边界条件
    3.2 材料声阻抗率及其测量
    3.3 阻抗边界对空腔声学特性的影响
    3.4 空腔阻抗边界条件下声学特性试验验证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拓扑结构的开口空腔声学特性分析
    4.1 开口形状对空腔声学特性的影响
    4.2 开口面积对空腔声学特性的影响
    4.3 开口位置对空腔声学特性的影响
    4.4 开口数量对空腔声学特性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5 存在声障的开口空腔声学特性分析
    5.1 存在障碍物的开口空腔声学特性分析
    5.2 存在障板的空腔声学特性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课题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9)基于壳体结构优化的电力电容器降噪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电力电容器振动与噪声机理与振动噪声特性研究
        §1.2.2 电力电容器辐射噪声水平计算方法研究
        §1.2.3 电力电容器降噪措施方法研究
    §1.3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以及论文基本框架
第二章 电力电容器振动噪声产生机理及振动噪声特性研究
    §2.1 引言
    §2.2 电力电容器振动噪声机理分析
        §2.2.1 电力电容器结构分析
        §2.2.2 电力电容器振动产生机理
    §2.3 半消声室条件下电力电容器振动噪声测试
        §2.3.1 半消声室条件下电力电容器振动噪声测试系统的搭建
        §2.3.2 电力电容器外壳振动特性分析
        §2.3.3 电力电容器辐射噪声特性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电力电容器外壳振动噪声仿真分析方法
    §3.1 引言
    §3.2 振动声辐射的理论基础
        §3.2.1 振动声辐射计算理论
        §3.2.2 声学边界元方法
    §3.3 电力电容器振动噪声模型的建立
        §3.3.1 电力电容器芯子等效模型的建立
        §3.3.2 电力电容器振动响应计算与声学响应计算
        §3.3.3 仿真结果与试验结果对比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电力电容器底部隔声腔设计
    §4.1 引言
    §4.2 隔声腔设计的理论基础
        §4.2.1 隔声腔隔声原理
        §4.2.2 混响室与消声室的物理等效
        §4.2.3 AML算法声学计算的理论基础
    §4.3 隔声腔的尺寸设计
        §4.3.1 AML仿真方法计算隔声腔隔声量
        §4.3.2 隔声腔的尺寸设计
        §4.3.2.1 主要噪声频率的确定
        §4.3.2.2 特定噪声频率下的隔声腔空气层尺寸设计
        §4.3.2.3 特定噪声频率下的隔声腔板厚尺寸优化
    §4.4 双层隔声腔的尺寸设计
        §4.4.1 双层隔声腔的隔声原理
        §4.4.2 双层隔声腔的隔声计算
    §4.5 总结
第五章 电力电容器壳体多目标形貌优化
    §5.1 引言
    §5.2 形貌优化理论
        §5.2.1 形貌优化设计理论
        §5.2.2 低噪声电力电容器壳体的设计分析流程
    §5.3 电力电容器壳体多目标形貌优化
        §5.3.1 电力电容器壳体模型建立
        §5.3.2 电力电容器壳体形貌优化
        §5.3.2.1 电力电容器模态参数的选择
        §5.3.2.2 基于线性加权法和层次分析法的目标函数确定
    §5.4 形貌优化前后振动响应与噪声响应对比
    §5.5 总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参加的科研项目及研究成果

(10)基于COMSOL的消声器声学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消声器简介
    1.3 国内外研究概况
    1.4 论文研究内容与研究技术路线方案
第二章 消声器声学理论基础
    2.1 声学的基本概念
    2.2 理想流体媒介中声波方程
    2.3 管道中的声传播理论
    2.4 吸声材料和穿孔元件对消声器声学性能的影响
第三章 消声器声学性能的仿真分析
    3.1 COMSOL软件简介
    3.2 吸声材料与穿孔元件吸声系数的仿真分析
    3.3 抗性消声器声学性能的仿真分析
    3.4 阻性消声器声学性能的仿真分析
    3.5 阻抗复合式消声器声学性能的仿真分析
第四章 消声器声学性能实验测试
    4.1 不同结构参数吸声材料与穿孔元件吸声系数测量
    4.2 消声器传递损失测量原理与方法
    4.3 某型号摩托车消声器声学性能的优化设计
    4.4 实验误差来源分析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四、Acoustic transfer function of cavity and its application to rapid evaluation of sound field at low frequency band(论文参考文献)

  • [1]分流气体对冲排气消声单元模型研究及结构优化[D]. 张海军.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
  • [2]膨胀室消声器结构-声耦合特性研究[D]. 徐靖鉴. 太原理工大学, 2020(07)
  • [3]消声器声学特性计算的流声耦合方法研究[D]. 黄虹溥.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20
  • [4]封闭有限空间内噪声源定位识别方法[D]. 李天星.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20(05)
  • [5]船舶结构流激噪声数值计算方法研究[D]. 霍瑞东.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20(04)
  • [6]汽车发动机进气系统声品质控制与优化研究[D]. 杜松泽. 武汉理工大学, 2019(07)
  • [7]冰箱压缩机吸气消声器和排气盘管的声学性能分析与研究[D]. 王鹏. 山东科技大学, 2019(05)
  • [8]非完全封闭声腔结构声学特性研究[D]. 任龙飞.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1)
  • [9]基于壳体结构优化的电力电容器降噪技术研究[D]. 李德玺.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2019(01)
  • [10]基于COMSOL的消声器声学性能研究[D]. 付强. 宁夏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腔体声学传递函数及其在低频段声场快速评价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