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连续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在上腹部手术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曾莹吟,刘珊珊,刘理军,蔡铁良,胡宏强[1](2021)在《超低浓度罗哌卡因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在老年卵巢癌细胞减灭术中的应用》文中指出目的探讨超低浓度罗哌卡因硬膜外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在老年卵巢癌细胞减灭术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6年10月至2020年10月期间在陆军第七十三集团军医院行卵巢癌细胞减灭术的患者66例, 根据不同麻醉方式分为Ⅰ组(25例)、Ⅱ组(21例)和Ⅲ组(20例)。Ⅰ组年龄(72.54±3.35)岁, Ⅱ组年龄(72.65±3.43)岁, Ⅲ组年龄(71.46±4.56)岁。Ⅰ、Ⅱ组为硬膜外阻滞复合全身麻醉的患者, 对Ⅰ组注入0.100%罗哌卡因, 对Ⅱ组注入0.375%罗哌卡因, Ⅲ组为单纯静脉麻醉患者。对比3组老年患者在术前、术中、术后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肌力评定分数、苏醒时间、不良反应情况以及全身麻醉药用量的数据变化。结果在最大变化率上, Ⅰ组患者MAP、HR分别为(27.9±9.9)%、(24.8±8.1)%, 均显着低于Ⅱ组(35.6±8.6)%、(27.5±9.1)%及Ⅲ组(43.9±12.3)%、(44.8±12.4)%,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Ⅰ、Ⅱ组患者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分别为(1.8±0.43)分、(1.5±0.36)分, 均低于Ⅲ组(5.3±0.72)分, Ⅰ、Ⅲ组患者Bromage评分均明显低于Ⅱ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Ⅰ、Ⅱ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8.00%(2/25)、14.28%(3/21), 明显低于Ⅲ组60.00%(12/2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Ⅱ组患者手术结束至清醒、手术结束至气管拔管时间与Ⅲ组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Ⅰ、Ⅲ组患者手术结束至肌力恢复时间明显小于Ⅱ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Ⅱ组患者丙泊酚、瑞芬太尼、阿曲库铵用药量与Ⅲ组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Ⅰ组患者丙泊酚、瑞芬太尼、阿曲库铵用药量与Ⅱ组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超低浓度罗哌卡因硬膜外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在老年女性卵巢癌细胞减灭术中有良好的临床效应;在术中不仅更易维持老年患者的生命体征平稳, 更有利于恢复术后患者的下肢肌力, 促进患者康复。
曹晖,陈亚进,顾小萍,闵苏,彭书崚,王东信,姚宏伟[2](2021)在《中国加速康复外科临床实践指南(2021版)》文中指出近年来,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的理念及路径在我国得到迅速普及和广泛应用。临床实践表明,ERAS理念及相关路径的实施必须以循证医学及多科室合作为基础,既要体现以快速康复为主要目的的核心理念,也要兼顾病人基础疾病、手术类别、围手术期并发症等具体情况,更需要开展深入的临床研究以论证ERAS相关路径的可行性及必要性。在上述背景下,
安士强[3](2021)在《胸段硬膜外麻醉对机体作用的研究》文中提出胸段硬膜外麻醉是临床常用的麻醉方式,可为手术提供麻醉和镇痛。大量临床研究显示,胸段硬膜外麻醉可提供术中和术后镇痛、减轻麻醉应激反应、缩短麻醉后苏醒时间,且对感觉神经、运动神经影响较小。目前,胸段硬膜外麻醉被广泛应用于心脏、大血管、胸部和腹部手术中。不同麻醉方式、麻醉药物可能对细胞因子平衡产生不同影响,引起不同程度应激反应,进一步影响机体内环境稳定。因此,胸段硬膜外麻醉在临床的应用备受重视。本文对近几年胸段硬膜外麻醉临床应用研究作一综述,以期为围术期患者提供良好的镇痛和麻醉奠定基础。
笪磊[4](2020)在《全麻辅助超声引导下前锯肌平面阻滞和肋间神经阻滞用于乳腺癌手术麻醉效果的比较》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前锯肌平面阻滞与肋间神经阻滞对于择期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的麻醉效果、术后镇痛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择期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患者60例并随机分成两组:S组患者术前行超声引导下前锯肌平面阻滞,I组患者术前行超声引导下肋间神经阻滞,两组患者的麻醉方式均选择静吸复合全身麻醉,两组患者均联合使用静脉自控镇痛(PCIA)进行术后镇痛。观察两组患者神经阻滞操作时间、起效时间、持续时间及阻滞范围,术后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及舒芬太尼总用量,术后各时点静息和运动VAS评分及术后补救镇痛率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等。结果:与I组比较,S组患者神经阻滞操作时间显着缩短,持续时间显着延长,镇痛范围显着增大,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I组比较,S组患者术后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舒芬太尼总用量显着降低,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I组比较,S组患者术后12h、24h时点静息和运动VAS评分显着降低,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神经阻滞起效时间、术后6h、48h时点静息和运动VAS评分、补救镇痛率、不良反应发生率等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对于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超声引导下前锯肌平面阻滞比超声引导下肋间神经阻滞麻醉效果更好,持续时间长、术后镇痛药剂量减少,安全性高。
吴迪[5](2020)在《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在我国经过30余年的发展,凭借其创伤轻、应激反应小、手术时间短、并发症概率低,已成为临床治疗胆囊结石等胆囊良性病变的“金标准”。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是一项新颖的筋膜间隙阻滞技术,具有操作简单安全、镇痛可靠、并发症少等优点。本研究将基于ERAS理念下旨在探讨全身麻醉复合ESPB应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本研究获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采用随机、对照、非双盲的研究设计。选取我院麻醉科2019年1月-6月收治的60例成年择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全身麻醉复合超声引导下竖脊肌阻滞组(N group)或单纯全身麻醉组(C group)。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无痛为0分,剧痛为10分),在术后1h、2h、4h、8h、12h、16h、24h等时间点,分别记录患者皮肤切口疼痛评分、胆囊窝内脏疼痛评分、肩部牵涉痛(右肩)评分。术中记录患者麻醉诱导前(T0)、手术切皮即刻(T1)、气腹时(T2)、术中即手术开始后20min(T3)、术毕气腹结束后(T4)、入麻醉复苏室即刻(T5)、出麻醉复苏室前(T6)等各时间点监测患者血流动力学数据。记录术中手术时间、气腹时间、麻醉药物使用总量、睁眼及拔管时间。记录术后通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和术后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等。结果: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气腹时间、术后睁眼时间及术后拔管时间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疼痛评分比较结果显示,全身麻醉复合超声引导下竖脊肌阻滞组患者的术后内脏疼评分在术后各个时间点均低于单纯全身麻醉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身麻醉复合超声引导下竖脊肌阻滞组患者的术后右肩部牵涉痛评分在术后12h、16h和24h均低于单纯全身麻醉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身麻醉复合超声引导下竖脊肌阻滞组患者的术后皮肤切口疼痛评分在术后所有时间点均低于单纯全身麻醉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身麻醉复合超声引导下竖脊肌阻滞组患者的术中收缩压在T2、T4和T6时间点均低于单纯全身麻醉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身麻醉复合超声引导下竖脊肌阻滞组患者术中舒芬太尼、瑞芬太尼及术后补救镇痛舒芬太尼使用量低于单纯全身麻醉组(P<0.05)。全身麻醉复合超声引导下竖脊肌阻滞组患者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低于单纯全身麻醉组(P<0.05)。结论:全身麻醉复合竖脊肌阻滞麻醉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可以改善患者术后镇痛,减少麻醉药的用量,维持术中循环稳定,有利于机体术后康复。
王娇[6](2020)在《不同浓度罗哌卡因腹横肌平面阻滞联合腹直肌鞘阻滞在阑尾术后镇痛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 分析全身麻醉下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用于超声引导腹横肌平面阻滞联合腹直肌鞘阻滞在腹腔镜阑尾切除术术后镇痛的应用效果及比较。方法 选取延边大学附属医院120例行腹腔镜下阑尾切除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A、B、C、D四组,每组30例。分别是单纯全身麻醉组;全麻复合左侧腹横肌平面阻滞联合双侧腹直肌鞘阻滞,罗哌卡因浓度0.2%、0.35%、0.45%组。所有入选患者均采用相同标准的麻醉方式进行全麻诱导。诱导后行超声引导下左侧腹横肌平面阻滞联合双侧腹直肌鞘阻滞,20分钟后开皮。手术结束后接一次性患者自控静脉镇痛泵(Patient Controlled Intravenous Analgesia,PCIA)(舒芬太尼 100ug+阿扎司琼1Omg配至100ml),背景剂量:2ml/h,单次剂量:0.5ml,锁定时间:15min。分别评估四组患者术后 2h(T0)、6h(T1)、12h(T2)、24h(T3)的镇静(Ramsay)评分,舒适度评分(Bruggrmann Comfort Scale,BCS),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观察四组患者第一次按压镇痛泵时间及按压次数;各组发生PCIA并发症(恶心、呕吐、头晕、出汗、瘙痒、低血压等)的情况;发生腹横肌平面阻滞(Transverse Abdominis Plane Block,TAPB)联合腹直肌鞘阻滞(Rectus Sheath Block,RSB)相关并发症(局部感染、局部血肿、神经损伤、局麻药误入血管以及局麻药中毒等)的情况。结果(1)术后各时间点Ramsay评分:与A组相比,B、C、D组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D组最高,C组次之,B组最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D组的镇静效果最好,患者满意度最高。(2)术后各时间点VAS评分:与A组相比,B、C、D组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0时D组最低,C组次之,B组最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1时C组和D组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2时B组和D组低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D组的镇痛效果最好。(3)术后各时间点的BCS评分:与A组相比,T0、T1、T3时B、C、D组均升高,T2时C组和D组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时间点C组和D组均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0和T2时D组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D组患者的疼痛感觉最低、舒适度最高。(4)第一次按压镇痛泵时间及按压次数:与A组相比,B、C、D组的第一次按压镇痛泵时间均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和B、C组比较,D组第一次按压镇痛泵时间最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A组相比,B、C、D组的按压次数均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和B、C组比较,D组的按压次数最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与单纯全麻相比,全麻下TAPB联合RSB的镇痛效果更好,且浓度越高,镇痛效果越好。(5)PCIA相关并发症的情况:与A组相比,B、C、D组的恶心、呕吐、出汗、瘙痒、头晕发生率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当术后镇痛药的药量减少时,相应的并发症也会减少。(6)所有患者均未发生TAPB联合RSB相关并发症(局麻药误入血管、局麻药中毒、感染出血、穿破腹膜入腹腔、腹壁严重损伤)。结论(1)在腹腔镜阑尾切除手术中,与单纯全身麻醉相比,全麻复合TAPB联合RSB术后镇痛效果更好。(2)0.45%罗哌卡因在全麻复合TAPB联合RSB术后镇痛中,有更好的镇痛效果,术后并发症少,更为安全。
周昊[7](2020)在《全身麻醉联合硬膜外麻醉对老年腹腔镜胃切除患者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全身麻醉联合硬膜外麻醉(GEA)是加速康复外科(ERAS)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全身麻醉(GA)相比,GEA应用于消化道肿瘤开放手术中可减轻术后肺部并发症(PPCs)。但GEA应用于腹腔镜胃癌手术的老年患者相关研究仍较少。我们的研究目的是探讨GEA应用于行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的老年胃癌患者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设计,将就诊于我院的82例70~80岁拟行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的老年患者随机分为全身麻醉联合硬膜外麻醉组(GEA组)和全身麻醉组(GA组)。两组患者围术期准备与管理均按照加速康复外科(ERAS)理念进行,手术方式均行腹腔镜下胃癌根治术,淋巴结清扫参照日本胃癌治疗指南(第4版)标准进行,所有患者消化道重建方式均为Roux-en-Y吻合。GEA组采用全身麻醉联合硬膜外麻醉,麻醉诱导前于患者适当的胸椎间隙置入硬膜外导管,经硬膜外导管间断局麻药物罗哌卡因,确认导管位置正确后,给予适量的全身麻醉药物共同维持术中麻醉深度。术后该组的镇痛方式以患者自控的硬膜外镇痛(PCEA)为主。GA组术中仅采用全身麻醉,术后采用患者自控的静脉镇痛(PCIA)。主要的观察指标是两组患者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包括肺炎、肺不张、呼吸衰竭、胸腔积液等。次要观察指标包括包括临床肺炎严重程度评分(CPIS)、动脉血气氧分压(PaO2)与氧合指数(OI)、术后排气时间、术后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手术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各类麻醉药物使用量、ICU住院天数,术后住院天数等。记录术后一般并发症,并按照Clavien-Dindo并发症分级系统进行比较。收集分析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第一、三、五天白细胞计数(WBC)、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去甲肾上素(NE)、皮质醇(Cor)的水平。结果:共有82例患者纳入最终分析,GEA组40例,GA组42例。两组患者一般特征与术前合并症等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与GA组相比,GEA组患者术后肺部总并发症发生率低于GA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肺炎和肺不张的发生率GEA组低于GA组(P<0.05)。GEA组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天数短于GA组(P<0.05)。术后GEA组CPIS评分低于GA组(P<0.05),GEA组PaO2与OI高于GA组(P<0.05)。GEA组术中舒芬太尼用量低于GA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GEA组首次排气时间较GA组短,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EA组术后第一天与术后第二天静息VAS评分较低,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一、二、三天运动VAS评分GEA组均较低,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EA组术后第一天WBC、IL-1、IL-6、NE、Cor水平低于G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三天GEA组IL-1水平低于G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EA组与GA组术后总体并发症的Clavien-Dindo分级未见明显差异,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与单纯全身麻醉相比,全麻联合硬膜外麻醉显着降低了老年胃癌患者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其中以术后肺炎与肺不张的发生率降低较为显着。全麻联合硬膜外麻醉术后镇痛效果更好,且加快了老年胃癌患者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全麻联合硬膜外麻醉应用于老年胃癌患者并不增加一般并发症的发生率。因此,老年腹腔镜胃切除术患者在全身麻醉联合硬膜外麻醉下进行是安全有效的。
胡静[8](2020)在《硬膜外复合全身麻醉对老年腹腔镜肝脏部分切除术患者术后康复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探讨硬膜外复合全身麻醉对老年腹腔镜肝脏部分切除术患者术后康复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腹腔镜肝脏部分切除术(包括左半肝切除和左肝外叶切除)老年患者80例,年龄60~88岁,体重指数(BMI)21.34~26.98 kg/m2,ASAⅠ~Ⅲ级,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组Ⅰ和组Ⅱ),组Ⅰ,即患者接受单纯全身麻醉,其中腹腔镜左半肝切除术25例,腹腔镜左肝外叶切除15例。组Ⅱ,即患者接受硬膜外复合全身麻醉,腹腔镜左半肝切除术23例,腹腔镜左肝外叶切除17例。记录两组患者麻醉前、手术开始时以及手术结束时收缩压、舒张压以及心率;记录两组患者全麻药物用量;记录两组患者气腹开始时即刻、气腹后1小时、气腹后2小时以及气腹结束即刻这四个时间点的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 CO2)数值、并于这四个时间点抽动脉血行血气分析,记录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 CO2)以及p H数值。记录两组患者48小时的视觉模拟评分(VAS)数值。记录两组患者麻醉前、术后2小时、术后24小时血清白介素-1(IL-1)、白介素-6(IL-6)以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记录两组患者麻醉前、术后2小时、术后24小时血清CD3+、CD4+、CD4+/CD8+水平;记录两组患者麻醉前、术后2小时、术后24小时皮质醇(Cor)以及血糖(Glu)水平;记录两组患者术后拔管时间、麻醉恢复室(PACU)停留时间以及住院天数。结果1.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ASA分级、BMI、手术方式、手术时间以及输液量无明显差异性(P>0.05)。2. 麻醉前,两组患者收缩压、舒张压以及心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组Ⅰ相比较,组Ⅱ患者手术开始时以及手术结束时收缩压、舒张压以及心率均明显降低(P<0.05)。3. 与组Ⅰ相比,组Ⅱ患者舒芬太尼、罗库溴铵、瑞芬太尼以及丙泊酚用量明显减少(P<0.05)。4. 两组患者的Pet CO2数值气腹1小时后至气腹结束时均显着升高(P<0.05);两组患者气腹2小时后至气腹结束时Pa CO2数值显着升高,p H数值显着降低(P<0.05);两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5. 与组Ⅰ相比,组Ⅱ患者术后1h,6h,12h静息痛VAS评分均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组Ⅰ相比,组Ⅱ患者术后1h,6h运动痛VAS评分均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 麻醉前,两组患者IL-1、IL-6以及TNF-α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组Ⅰ相比,组Ⅱ患者在术后2小时以及术后24小时,IL-1、IL-6、TNF-α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7. 麻醉前,两组患者CD3+、CD4+、CD4+/CD8+比例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组Ⅰ相比,组Ⅱ在术后2小时以及24小时CD3+、CD4+水平均明显增高(P<0.05),但是CD4+/CD8+数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8. 两组患者在麻醉前血糖以及皮质醇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组Ⅰ相比,在术后2小时以及术后24小时,组Ⅱ患者皮质醇以及血糖水平比组Ⅰ患者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9. 与组Ⅰ相比,组Ⅱ患者术后拔管时间、PACU停留时间以及住院天数均明显低于组Ⅰ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老年患者行腹腔镜下肝脏部分切除术,硬膜外复合全身麻醉,较全身麻醉相比,对患者血流动力学以及免疫功能影响较小,降低患者应激反应以及炎症反应,缩短术后拔管时间以及PACU停留时间,缩短患者住院日,促进老年患者术后康复。
徐昕[9](2020)在《硬膜外复合全麻对半肝切除术患者脑氧能量代谢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探讨硬膜外麻醉复合全麻对比全麻对半肝切除术患者降低中心静脉压的效果,研究控制性低中心静脉压技术(Controlled low central venous pressure,CLCVP)对脑氧、脑能量代谢的影响,从而进一步探讨胸段硬膜外麻醉对正常成人患者围术期内脑部微循环的影响。方法:1.一般资料选取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择期进行半肝切除术的患者40名,术前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病人分为两组:硬膜外复合全身麻醉组(C组)和全身麻醉组(S组),每组20例。入选标准:(1)年龄:18-65 岁;(2)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18~28;(3)ASA:Ⅰ~Ⅱ级,无常规麻醉禁忌症,心肺功能良好。排除标准:(1)术前肝功能异常;(2)既往有急性或慢性心脑血管病的经历;(3)不愿意参加研究者。2.麻醉方法患者进入手术室后在不吸氧的情况下常规监测心电图,心率及血氧饱和度。术前于局麻下行桡动脉穿刺置管监测ABP、PPV。按seidlgne:颈内静脉逆行穿刺法穿刺置管于球部备采集血样并监测CVP。C组患者行硬膜外穿刺(T9-10)置管,硬膜外腔在给予1.5%利多卡因试验剂量后观察,待麻醉平面满意后静脉麻醉诱导;S组直接静脉诱导。两组患者全身麻醉诱导方案一致,均是舒芬太尼0.4ug/kg、依托咪酯0.3 mg/kg、罗库溴铵0.6mg/kg静脉注射诱导并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C组全身麻醉维持时采用异丙酚(3-4 mg/kg/h)、瑞芬太尼(0.1-0.3 ug/kg/min)静脉泵注;硬膜外首次给药时间为切皮前15min,给药剂量为0.15%罗哌卡因10ml,术中每隔1h经硬膜外追加0.15%罗哌卡因5ml。S组麻醉维持采用静吸复合,七氟醚(1-2MAC),异丙酚(6-8mg/kg/h)、瑞芬太尼(0.5-0.6ug/kg/min)静脉泵注;两组均监测麻醉深度,维持BIS在40-60之间,根据手术需要,术中可追加肌松药顺式阿曲库铵0.06~0.08mg/Kg。术后C组采用PCEA自控镇痛,S组采用PCIA自控镇痛。术中根据PPV调整输液,C组在低中心静脉压期间按需硬膜外临时追加0.5%罗哌卡因5ml。S组术中主要通过限制液体法降低中心静脉压,两组中心静脉压均控制在≤5cmH2O的水平。3.标本收集与检验指标全麻诱导前(T1)、肝门阻断结束后(T2)、恢复室离室前(T3),3个时间点同步收集患者桡动脉血和颈内静脉球部血血样进行血气分析。血气分析的结果需要记录患者的氧饱和度(SaO2/SjvO2),氧分压(PaO2/PjvO2),血红蛋白(Hb),乳酸(Lac)及血糖值(Glu)。根据公式计算出患者的动脉血氧含量(CaO2),颈静脉球部血氧含量(CjvO2),动静脉血氧含量差(Ca-jvO2)和脑氧摄取率(CERO2);葡萄糖摄取率(GluER),脑乳酸差(Lacjv-a),脑乳酸氧指数(LOI)等。同时记录三个时间点内患者的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心率(HR)及脑电双频指数(BIS);记录患者术中失血量、阻断前后输液量及输血情况,术后一天通过视觉模拟评分法和谵妄评定方法中文修订版记录患者VAS评分及CAM-CR评分。结果:1.两组病人一般情况两组患者的年龄、BMI、出血量、手术的时间、肝门阻断的时间、输液总量之间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阻断前输液量明显高于S组(P<0.05)。2.两组病人术中情况术中MAP、CVP组内T2时点明显降低,且C组三个时点MAP变化程度小于S组,组间差异有显着性(P<0.05)。CVP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HR组内T2时点比T1、T3时点下降,S组HR组内T2时点比T1、T3时点升高。两组术中BIS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术中输悬浮红细胞、血浆的病人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病人脑氧代谢检测参数3.1动脉血氧含量(CaO2)、颈静脉球部血氧含量(CjvO2)CaO2、CjvO2在T2、T3时点均比T1时点明显下降,差异有显着性(P<0.05)。两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3.2静脉血氧饱和度(SjvO2)两组内SjvO2在T2时点比T1、T3时点降低,T3时点比T1时点降低,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3动静脉血氧含量差(Ca-jvO2)、脑氧摄取率(CERO2)两组T2时点与T1、T3时点相比较,Ca-jvO2升高程度十分明显,T3与T1时点相比较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Ca-jvO2在T2时点明显高于S组,差异有统计学有意义(P<0.05)。两组CERO2在T2时点明显增高,T3时点比T1时点明显增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在T2时点比S组升高,在T3时点比S组降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有意义(P<0.05)。4.两组病人脑能量代谢检测参数葡萄糖摄取率(GluER)、脑乳酸差(Lacjv-a)、脑乳酸氧指数(LOI)两组GluER在T2时点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luER在T2时点C组比S组明显升高,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Lacjv-a在T2时点明显升高,T3时点比T1时点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LOI在T2时点比T1、T3时点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Lacjv-a、LOI各时点组间比较差异无显着性(P>0.05)。5.术后VAS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术后CAM-CR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全身麻醉相比,胸段硬膜外复合全身麻醉可以在不限制液体输注的条件下达到控制性低中心静脉压(CVP≤5cmH2O)的目的,而且可以保证良好的术后镇痛。结合围术期脑氧代谢、脑能量代谢的变化及术后CAM-CR的评分,我们认为LCVP期间正常成人患者脑氧代谢及脑能量代谢会增加,尽管CLCVP期间出现了脑组织的缺血缺氧现象,但围术期内脑氧供需及脑血流之间的平衡仍在安全范围内,且不会造成神经细胞及脑组织的进一步损伤。故胸段硬膜外复合全身麻醉在半肝切除术中可以有效降低中心静脉压且不会引起脑功能障碍。
杨丽华[10](2019)在《ERAS在凶险性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患者剖宫产术的应用》文中认为上世纪90年代丹麦外科医师Henrik Kehlet教授最早提出加速术后康复(ERAS)的概念,它是基于循证医学的,由多学科医护人员协同进行的一系列围术期优化管理方案,目的是最大限度减轻手术创伤,降低患者围术期的应激反应,减少手术相关并发症,加快器官功能恢复,缩短住院时间。近年来ERAS理念被推广至肠道外科、肝胆外科、胸外科等多个外科学领域,被认为是安全有效的,但未见用于凶险性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患者的报道。2014年我国全面放开二胎生育政策,有剖宫产史而又再次妊娠的女性数量增多,前置胎盘、胎盘植入等不良妊娠结局的比例增加,临床处理难度大,因此,有必要寻找一综合性的围术期处理方案来保证此类手术患者的术后快速康复。凶险性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的患者剖宫产术中出血凶猛,引起出血性休克,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术中发生常规止血方法难以控制的大出血时,常需要切除子宫来控制出血,子宫切除不仅使患者永久丧失生育功能,而且对女性患者造成心理负担。此外,剖宫产手术创伤较大,术后疼痛剧烈。目前剖宫产术后镇痛的方法有许多,但各自存在一定的弊端。因此,根据此类患者的特点,如何优化手术方式减少剖宫产术中出血、减少子宫切除率,如何术后充分镇痛以促进患者早期下床活动、减少血栓形成,如何减轻围术期的应激反应,是加速患者快速康复的关键环节。近年来介入技术在产科领域不断发展和完善。在我院行剖宫产术的凶险性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的患者,术前先在介入下行腹主动脉球囊预置,术中胎儿娩出同时,立即用生理盐水充盈球囊行腹主动脉球囊暂时性阻断,在减少术中出血及手术相关发生症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因此本论文第一部分回顾性分析腹主动脉球囊阻断术在剖宫产术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为优化手术方案,减少术中出血及手术相关并发症,促进患者快速康复提供参考。术后镇痛是ERAS的关键环节之一,本论文第二部分以行腹主动脉球囊阻断术+剖宫产的胎盘植入患者为研究对象,研究纳布啡复合超声引导下连续腹横肌平面(TAP)阻滞对产妇术后镇痛、应激反应和泌乳的影响,并与舒芬太尼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CIA)比较,以探讨此类患者更理想的术后镇痛模式。第三部分根据论文前两部分的结果,并结合其他学科循证医学证实的ERAS方案,开展围术期ERAS方案的前瞻、随机、对照研究,和传统的围术期处理措施相比较,旨在为ERAS方案的临床应用和进一步研究提供医学证据。第一部分回顾性分析腹主动脉球囊阻断术用于凶险性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患者剖宫产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目的:探讨腹主动脉球囊阻断术用于凶险性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患者剖宫产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1月至2016年05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剖宫产术的凶险性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患者113例,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A、B两组。A组54例患者先经股动脉行腹主动脉球囊预置术,剖宫产术中胎儿娩出同时,立即向球囊内注入生理盐水,充盈球囊阻断腹主动脉,术中充分止血后抽空球囊;B组59例剖宫产术中采用常规的止血方法,若出血仍无法控制则行子宫切除术。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入量、子宫切除率;记录胎儿射线暴露情况、新生儿Apgar评分、球囊阻断术的操作情况和相关并发症(下肢动脉血栓、股神经缺血性损伤、血肿形成等)、术后随访情况。结果:A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输液量、子宫切除率均明显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新生儿Apgar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胎儿射线暴露时间为(5.17±1.91)s,剂量为(4.26±2.34)mGy。未见腹主动脉球囊阻断的相关并发症。术后随访两组患者未见子宫附件明显异常。结论:凶险性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患者剖宫产术中行腹主动脉球囊阻断术是安全有效的,可明显减少术中出血,减少异体血输入量,降低子宫切除率,未见球囊阻断相关并发症。第二部分 纳布啡复合连续TAP阻滞对剖宫产患者术后镇痛、应激反应和泌乳的影响目的:探讨纳布啡复合超声引导下连续TAP阻滞对凶险性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患者剖宫产术后镇痛、应激反应和泌乳的影响。方法:择期在硬膜外麻醉复合全麻下行腹主动脉球囊阻断术+剖宫产术患者70例,随机分TAP组和PCIA组,每组35例。术毕PCIA组行舒芬太尼PCIA;TAP组行纳布啡PCIA复合超声引导下双侧连续TAP阻滞,TAP阻滞穿刺置管成功后每侧给予0.2%罗哌卡因20mL,之后持续泵注6-8 mL/h至术后48h。观察以下指标:(①术后4h、8h、12h、24h、36h、48h时患者切口痛、内脏痛的VAS评分和Ramsay镇静评分;②术后48h内镇痛补救率、患者满意度、阿片类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率;③ELISA法检测患者术后12h、24h、48h血浆中皮质醇(Cor)、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浓度;④检测术后24h、48h的血清催乳素浓度,记录产后初乳时间和产后48h的母乳喂养率;⑤术后TAP阻滞的平面变化和相关并发症(穿刺部位血肿、感染、严重腹壁损伤和局麻药中毒等)的发生情况。结果:最终TAP组29例患者,PCIA组30例患者完成此研究。①两组患者术后各时点切口痛VAS评分、Ramsay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AP组患者术后12h、24h和36h时的内脏痛VAS评分明显低于PCIA组;②两组均无镇痛补救。TAP组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PCIA组,TAP组术后48h恶心呕吐的发生率明显低于PCIA组;③术后12h、24h、48h时点TAP组Cor、IL-6、TNF-α水平明显低于PCI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TAP组的初乳时间明显短于PCIA组,产后48h的母乳喂养率TAP组明显高于PCIA组,TAP组术后24h、48 h的血清催乳素浓度明显高于PCI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⑤连续TAP阻滞的平面范围在术后48h内相对固定(T9-L1),未见TAP阻滞的相关并发症。结论:纳布啡复合超声引导下连续TAP阻滞可改善凶险性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患者剖宫产术后镇痛效果,减少阿片类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减轻了术后应激反应,促进产妇尽早泌乳,提高母乳喂养成功率,可作为术后多模式镇痛的选择。第三部分 ERAS方案在凶险性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患者剖宫产术的临床研究:前瞻随机对照研究目的:研究ERAS方案在凶险性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患者剖宫产术中的安全性,评价其与传统的围术期处理方案相比,是否可减少手术创伤和应激、减少相关并发症、促进患者术后快速恢复。方法:2017年04月至2018年04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因凶险性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行剖宫产术的孕妇140例,随机分为ERAS组和对照组,每组70例,两组患者分别给予ERAS方案和传统的围术期处理方案。比较如下指标:①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出入量、子宫切除率、术后输液量;②新生儿出生1 min和5 min时的Apgar评分;③术日晨早上7点(T0)、手术缝皮结束时(T1)、术后第1天早上7点(T2)、第5天早上7点(T3)空腹各时点的应激反应指标:血糖、血胰岛素及稳态模式评估法-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和 C 反应蛋白(CRP)、Cor、白介素-1β(IL-1β)、IL-6、TNF-α、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IGF-BP3)的浓度;④T0~T3免疫指标:总补体活性(CH50)、补体3(C3)、C4水平;⑤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指标(恢复排气和排便时间,术后恢复进食半流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⑥术后感染并发症、腹主动脉球囊阻断术并发症(血管破裂、下肢动脉血栓形成、股神经缺血性损伤等)、TAP阻滞并发症(穿刺部位血肿、感染、严重腹壁损伤、局麻药中毒等)的发生情况。结果:①ERAS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液量输血量、术后1d、2d输液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RAS组无一例患者行子宫切除术,对照组有6例患者行子宫切除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两组新生儿在1min、5min时的Apgar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T0~T3时两组患者血糖、血胰岛素及HOMA-IR和血清CRP水平、血浆Cor浓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ERAS组T1~T3时的血清IL-1β浓度均明显下降(P<0.05),T1时的血清IL-6浓度明显升高(P<0.05),T1~T2时的血清TNF-α浓度明显降低(P<0.05),T1~T3时的血清IGF-BP3浓度明显降低(P<0.05)。④T0~T3时两组患者血清CH50、C4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1~T3时ERAS组血清C3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⑤ERAS组术后恢复排气和排便时间,术后恢复进食半流质时间明显早于对照组,术后住院日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⑥未见术后感染、腹主动脉球囊阻断术并发症、TAP阻滞并发症。结论:ERAS方案可减少凶险性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患者剖宫产术的术中出血,降低子宫切除的发生率,减轻围术期的应激反应,加快术后肠道功能恢复,缩短了住院时间且未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因此,ERAS方案在此类手术患者中安全可行,在临床应用上有推广价值。
二、连续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在上腹部手术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连续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在上腹部手术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2)中国加速康复外科临床实践指南(2021版)(论文提纲范文)
1 总论 |
1.1 ERAS定义 |
1.2 ERAS的核心项目及措施: |
1.2.1 术前宣教 |
1.2.2 术前戒烟、戒酒 |
1.2.3 术前访视与评估 |
1.2.4 预康复 |
1.2.5 术前营养支持 |
1.2.6 预防性抗血栓治疗 |
1.2.7 术前禁食禁饮 |
1.2.8 术前肠道准备 |
1.2.9 术前麻醉用药 |
1.3 ERAS的核心项目及措施:术中部分 |
1.3.1 预防性应用抗生素与皮肤准备 |
1.3.2 麻醉方法、麻醉药物与抗应激管理 |
1.3.3 术中低阿片多模式镇痛策略 |
1.3.4 炎症管理 |
1.3.5 气道管理与肺保护策略 |
1.3.6 脑保护策略 |
1.3.7 术中输液及循环管理 |
1.3.8术中体温管理 |
1.3.9 手术方式与手术质量 |
1.3.1 0 围手术期血糖控制 |
1.3.1 1 鼻胃管的留置 |
1.3.1 2 腹腔引流 |
1.3.1 3 导尿管的留置 |
1.4 围手术期液体治疗 |
1.5 ERAS的核心项目及措施:术后部分 |
1.5.1 术后疼痛管理 |
1.5.2术后恶心呕吐的防治 |
1.5.3 术后饮食 |
1.5.4 术后贫血 |
1.5.5 术后早期下床活动 |
1.5.6 出院基本标准 |
1.5.7 随访及结果评估 |
1.6 建立ERAS评估系统 |
2 肝胆外科手术部分 |
2.1 术前宣教 |
2.2 多学科评估 |
2.3 专科评估 |
2.4 手术规划 |
2.5 控制术中出血 |
2.5.1 入肝血流阻断法 |
2.5.2 控制性低中心静脉压(controlled low central venous pressure,CLCVP) |
2.5.3 肝下下腔静脉阻断法 |
2.6 损伤与感染控制 |
2.7 控制手术时间 |
2.8 肝胆外科手术麻醉方法与术后镇痛策略 |
2.9 术中CLCVP、循环及容量管理 |
2.9.1 实施CLCVP的方法与路径 |
2.9.2 CLCVP并发症及其防治 |
2.1 0 肝胆外科手术病人围手术期血糖管理与抗炎策略 |
2.1 1 早期活动与进食 |
2.1 2 围手术期液体管理 |
2.1 3 围手术期抗生素应用 |
2.1 4 凝血功能紊乱与预防静脉血栓的管理 |
2.1 5 引流管管理 |
2.16术后并发症的处理 |
2.17出院标准 |
3 胰腺外科手术部分 |
3.1 术前宣教及医患沟通 |
3.2 术前多学科综合治疗协作组(multi-diciplinary team,MDT)诊疗模式的应用 |
3.3 预康复 |
3.4 术前胆管引流 |
3.5 术前营养支持治疗 |
3.6 术前肠道准备 |
3.7 术前禁食的必要性及碳水化合物治疗的可行性 |
3.8 麻醉方法的选择 |
3.9 术中液体治疗 |
3.1 0 围手术期呼吸管理胰腺外科手术后肺部并发症 |
3.1 1 开放与腹腔镜及机器人辅助PD手术的选择与评价 |
3.1 2 开放与腹腔镜及机器人辅助DP手术的选择与评价 |
3.1 3 围手术期疼痛管理 |
3.1 4 术后恶心呕吐的防治 |
3.1 5 PD术后鼻胃管留置的必要性评价 |
3.16术后应用生长抑素的作用评价 |
3.17术后留置腹腔引流管的必要性 |
3.18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及胃排空延迟的防治 |
3.19术后饮食管理与营养支持治疗 |
3.20出院标准与指征 |
4 胃外科手术和减重与代谢外科手术部分 |
4.1 术前宣教 |
4.2 预康复 |
4.2.1 术前营养评估和治疗 |
4.2.2 减重手术术前饮食管理 |
4.2.3 减重手术术前血糖管理 |
4.2.4 术前呼吸系统管理及预康复参见总论部分。 |
4.2.5 合并幽门梗阻病人的术前处理 |
4.3 术前禁食禁饮及肠道准备 |
4.4 预防性抗生素的使用 |
4.5 麻醉方案及管理 |
4.5.1 术中麻醉方式选择及区域神经阻滞 |
4.5.2 腹腔镜手术肌松管理 |
4.5.3 内环境的管理 |
4.5.4 目标导向的围手术期液体管理 |
4.6 手术方式 |
4.6.1 腹腔镜手术 |
4.6.2 吲哚菁绿(indocyanine green,ICG)荧光腹腔镜手术 |
4.6.3 机器人辅助手术系统 |
4.7 行减重手术的肥胖病人的术后呼吸管理 |
4.8 减重手术病人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的术后管理 |
4.9 术后胃管的留置 |
4.1 0 术后饮食管理与营养 |
4.1 1 围手术期静脉血栓预防 |
4.1 2 术后镇痛及止吐管理 |
4.1 3 术后急性胃黏膜病变的预防 |
4.1 4 术后切口及引流管道的管理 |
4.1 5 出院标准 |
5 结直肠外科手术部分 |
5.1 术前宣教 |
5.2 预康复 |
5.2.1 术前风险评估 |
5.2.2 预康复 |
5.2.3 预防性抗血栓治疗 |
5.3 术前肠道准备 |
5.4 术前禁食及口服碳水化合物清饮料 |
5.5 麻醉前用药 |
5.6 预防性抗生素的使用参见总论部分。 |
5.7 麻醉方案及管理 |
5.8 PONV的防治 |
5.9 手术方式的选择 |
5.9.1 腹腔镜技术 |
5.9.2 机器人辅助手术技术 |
5.9.3 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transanal total mesorectal exci-sion,ta TME) |
5.9.4 腹腔镜及机器人辅助结直肠癌肝转移手术 |
5.9.5 转流性造口 |
5.1 0 鼻胃管 |
5.1 1 预防术中低体温 |
5.1 2 围手术期液体管理 |
5.1 3 腹腔或盆腔引流管的管理 |
5.1 4 导尿管 |
5.1 5 预防术后肠麻痹 |
5.16低位前切除术后综合征(low anterior resection syndrome,LARS)、肛门功能保护与评估 |
5.17术后镇痛 |
5.17.1硬膜外镇痛(epidural analgesia,EA)胸段硬膜外镇痛(thoracic epidural analgesia,TEA)存在术后低血压和尿潴留的风险,对腹腔镜结直肠手术病人镇痛获益不大,甚至可能延长住院时间。 |
5.17.2 NSAIDs NSAIDs是多模式镇痛的重要措施之一。 |
5.17.3外周神经阻滞 |
5.17.4镇痛辅助用药 |
5.18围手术期营养状态的评估及营养支持治疗 |
5.19术后早期活动与康复训练 |
5.20评估及审查制度 |
5.21出院标准及随访 |
(3)胸段硬膜外麻醉对机体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对心脏及循环系统的作用 |
1.1 冠心病、心肌缺血再灌注影响 |
1.2 扩张性心脏病的影响 |
2 对肺脏的作用 |
2.1 术后肺功能影响 |
2.2单肺通气肺内分流和动脉血氧合的影响 |
3 对胃肠道功能的作用 |
4 对免疫系统的作用 |
5 对血液系统的作用 |
6 对应激反应的作用 |
7 总结 |
(4)全麻辅助超声引导下前锯肌平面阻滞和肋间神经阻滞用于乳腺癌手术麻醉效果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1.一般资料 |
2.分组与处理 |
2.1 分组 |
2.2 神经阻滞方法 |
2.3 麻醉方法 |
2.4 术后镇痛方案 |
3.观察指标 |
4.统计分析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前锯肌平面阻滞的临床应用进展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致谢 |
(5)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2 材料和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麻醉方法 |
2.2.1 麻醉前准备 |
2.2.2 干预措施 |
2.2.3 麻醉诱导 |
2.2.4 麻醉维持及处理 |
2.2.5 术后疼痛管理 |
2.3 观察指标 |
2.3.1 镇痛效果 |
2.3.2 血流动力学数据 |
2.3.3 术中麻醉药物总量,麻醉恢复情况及睡眠质量 |
2.3.4 术后通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日 |
2.3.5 不良反应 |
2.4 相关药品及设备 |
2.4.1 相关药品 |
2.4.2 相关设备与耗材 |
2.5 统计方法 |
3 结果 |
3.1 两组患者的人口学资料比较 |
3.2 两组患者的手术麻醉及苏醒情况的比较 |
3.3 两组患者术后疼痛与镇痛效果的比较 |
3.3.1 两组患者术后内脏疼痛评分情况的比较 |
3.3.2 两组患者术后右肩部牵涉痛评分情况的比较 |
3.3.3 两组患者术后皮肤切口疼痛评分情况的比较 |
3.3.4 两组患者术后补救镇痛药物使用情况的比较 |
3.4 两组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的比较 |
3.5 两组患者手术当晚睡眠质量情况的比较 |
3.6 两组患者术后通气时间、术后下床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的比较 |
3.7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的比较 |
4 讨论 |
4.1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麻醉选择 |
4.2 竖脊肌平面阻滞的选择 |
4.3 全身麻醉复合竖脊肌阻滞麻醉对术后疼痛的影响 |
4.4 全身麻醉复合竖脊肌阻滞麻醉对术中循环和全身麻醉用药量的影响 |
4.5 全身麻醉复合竖脊肌阻滞麻醉对术后恢复和不良反应的影响·· |
5 结论 |
6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综述 超声引导下的前锯肌平面阻滞在临床应用中的进展 |
参考文献 |
(6)不同浓度罗哌卡因腹横肌平面阻滞联合腹直肌鞘阻滞在阑尾术后镇痛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
2.1 临床资料 |
2.2 主要药品及设备 |
2.3 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阻滞(TAPB)联合腹直肌鞘阻滞(RSB)方法 |
2.4 麻醉方法 |
2.5 观察指标 |
2.6 统计分析 |
第三章 结果 |
3.1 四组患者一般资料及手术时间的比较 |
3.2 四组患者不同时间点Ramsay镇静评分的比较 |
3.3 四组患者不同时间点VAS评分的比较 |
3.4 四组患者不同时间点BCS评分的比较 |
3.5 四组患者第一次按压PCIA时间及按压次数的比较 |
3.6 四组患者术后PCIA相关并发症的比较 |
3.7 四组患者TAPB联合RSB相关并发症的比较 |
第四章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综述 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技术在腹部手术中的应用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
附表 |
(7)全身麻醉联合硬膜外麻醉对老年腹腔镜胃切除患者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试验设计 |
2.设备与药品 |
3.研究对象与分组 |
4.ERAS术前准备 |
5.手术方案 |
6.麻醉与术后镇痛方案 |
7.观察指标 |
8.样本量计算与盲法 |
9.统计学方法 |
第二章 试验结果 |
1.两组患者一般临床特征比较 |
2.两组患者手术指标与术后恢复情况对比 |
3.两组患者围术期呼吸功能指标比较 |
4.两组患者术后肺部并发症结果比较 |
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Clavien-Dindo分级对比 |
6.两组患者围术期麻醉药品使用量对比 |
7.两组间患者术后疼痛评分对比 |
8.两组间术后炎性指标的对比 |
9.两组患者间应激激素变化的比较 |
第三章 讨论 |
第四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致谢 |
(8)硬膜外复合全身麻醉对老年腹腔镜肝脏部分切除术患者术后康复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写对照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前言 |
2.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材料 |
2.2 研究方法 |
2.3 观察记录指标 |
2.4 统计学分析 |
3.结果 |
3.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
3.2 术中全身麻醉药物用量比较 |
3.3 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参数比较 |
3.4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PetCO_2、Pa CO_2和pH的比较 |
3.5 两组患者术后48h内VAS评分 |
3.7 两组患者术后恢复的比较 |
3.8 两组患者IL-1、IL-6 以及TNF-α水平水平的比较 |
3.9 两组患者CD3+ 、CD4+、CD4+/CD8+水平比较 |
3.10 两组患者血糖以及皮质醇水平 |
4.讨论 |
5.结论 |
6.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综述 硬膜外复合全身麻醉对术后康复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 |
参考文献 |
(9)硬膜外复合全麻对半肝切除术患者脑氧能量代谢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肝切除术中应用控制性低中心静脉压的相关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个人简历 |
致谢 |
(10)ERAS在凶险性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患者剖宫产术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简表 |
引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回顾性分析腹主动脉球囊阻断术用于凶险性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患者剖宫产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纳布啡复合连续TAP阻滞对剖宫产患者术后镇痛、应激反应和泌乳的影响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ERAS方案用于凶险性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患者剖宫产术的临床研究: 随机前瞻对照研究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加速术后康复理念的临床应用现状和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致谢 |
四、连续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在上腹部手术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超低浓度罗哌卡因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在老年卵巢癌细胞减灭术中的应用[J]. 曾莹吟,刘珊珊,刘理军,蔡铁良,胡宏强.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1(22)
- [2]中国加速康复外科临床实践指南(2021版)[J]. 曹晖,陈亚进,顾小萍,闵苏,彭书崚,王东信,姚宏伟.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21(09)
- [3]胸段硬膜外麻醉对机体作用的研究[J]. 安士强. 医学信息, 2021(11)
- [4]全麻辅助超声引导下前锯肌平面阻滞和肋间神经阻滞用于乳腺癌手术麻醉效果的比较[D]. 笪磊. 皖南医学院, 2020(04)
- [5]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应用研究[D]. 吴迪.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4)
- [6]不同浓度罗哌卡因腹横肌平面阻滞联合腹直肌鞘阻滞在阑尾术后镇痛中的应用[D]. 王娇. 延边大学, 2020(05)
- [7]全身麻醉联合硬膜外麻醉对老年腹腔镜胃切除患者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影响[D]. 周昊. 青岛大学, 2020(01)
- [8]硬膜外复合全身麻醉对老年腹腔镜肝脏部分切除术患者术后康复的影响[D]. 胡静.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2)
- [9]硬膜外复合全麻对半肝切除术患者脑氧能量代谢的影响[D]. 徐昕.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20(04)
- [10]ERAS在凶险性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患者剖宫产术的应用[D]. 杨丽华. 郑州大学, 2019(02)
标签:全身麻醉论文; 腹腔镜手术论文;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论文; 硬膜外麻醉论文; 剖腹产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