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江苏南黄海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如东纺织橡胶有限公司(论文文献综述)
江苏省总工会[1](2015)在《2015年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状、奖章、荣誉奖章和工人先锋号名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陈为忠[2](2014)在《转型与重构:上海产业区的形成与演化研究(1843-1941)》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学界前辈曾“寄希望于上海史与江南史的联动,开出区域史研究的新局面”。作者认同近代时期上海江南发展一体论的观点,但也认为开出新局面不仅需要区域联动,也需要新的理论视角,来揭示经济和空间增长的机理。论文研究表明近代的商埠区、产棉区、产丝区城市在地方生产网络与全球网络、地方根植性与非地方根植性、大宗生产与柔性生产方式交织下,已经形成新的具有地区生产专业化性质的工业空间——产业区。上海产业区在1895年之前局限于商埠区、产丝区:1895年之后随着棉纺织工业投资高潮的来临,又蔓延到棉产区;1920年代中期以后产业进入调整期,空间扩张止步。总之,该区域核心区已经由明清时期“七郡一州”的江南,进一步外延到通海平原、宁绍平原地区。论文对近代商埠区、产丝区、产棉区城市产业转型和地域分工的研究显示:1843年开埠以后,上海逐渐成为区域发展的增长极,通过集聚与扩散效应,不仅实现自身经济增长,而且也支配着周边产丝区、产棉区城市的产业转型。近代上海及其周边城镇的产业转型主要发生在棉纺织业、缫丝与丝织业、面粉业、烟草业、碾米业、造船业和机器制造业等领域。机器生产在面粉业、卷烟业、碾米业、新式造船、化工与制药等行业的普及较为顺利。大规模机器生产在上述领域的普及预示着转型的成功。相对而言,缫丝与丝织业、棉纺织业是地区传统优势主导产业,攸关国计民生,面临诸多利益纠葛,转型过程较为曲折、复杂。机器纺纱和机器缫丝优势明显,到清末民初,缫丝业和棉纺业基本实现大规模的机器生产,但丝织业和棉织业转型更为复杂。民国初年江南丝织行业开始引进普及龙头手拉机,一战期间上海、杭州、苏州等城市的丝织厂又引进电力织机,手拉机迅速向电力织机过渡;1920年代中期以后,电力织机开始普及,到抗战前夕电力织机数量已经超过手拉机。棉织业转型明显要慢于丝织业。棉纺行业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引进手拉机,但直到1925年前后才基本普及;铁木机在20世纪初就已引进,但直到1920年代才开始为布厂大规模使用。上海、无锡、常州等城市织布厂普及率较高,甚至开始改用电力铁轮机。通海、常熟等土布中心的手工生产也开始普及铁木机,但是仍处在分散的手工副业状态,转型不够彻底。总之,抗战前夕江南城市的缫丝与丝织业、棉纺织业领域机器大工业对手工业生产的优势已经非常突出,转型几近成功,但为日本侵华战争爆发后的统制经济和内战环境所打断。论文研究显示由于都市工业的发展,区域城镇体系和经济格局也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上海为该区域最大的综合性工商业中心、金融中心,宁波、苏州、镇江、杭州为次金融中心和次贸易中心。上海、无锡、常州、南通为棉纺织工业城市,上海、杭州、苏州、湖州为缫丝与丝织工业城市。此外,都市工业主要在县城以上的城市区位、集聚,从而弱化了传统时期的丝、棉、粮商业集散中心与手工业中心市镇在区域经济中的作用,也改变了原有的市镇发展格局。区域产业的分工与合作从根本上改变了城市与城市之间的联系机制。原有的苏州、杭州两个中控型城市体系转变为以上海为中心的聚合型城镇体系,逐渐出现上海为中心、周边城市为外围的核心——边缘的圈层结构,使得长江三角洲都市连绵区规模初具。该都市连绵区存在一个经济地理横轴和两个成长三角:横轴为上海—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翼三角为上海、杭州、宁波,北翼三角为上海、镇江、南通。从产业转型和经济增长的机制看,近代时期该区域经济增长的实质是在地方性网络与全球性网络的对接后,国际市场竞争迫使该区域主导产业摒弃落后的生产工具、生产工艺转向机器大工业,从而实现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引致区域工业产值和经济总量发生几何级数的增长。区域经济增长是在各具比较优势的商埠区、产棉区、产丝区三区联动的机制下实现的。
科技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3](2012)在《2012年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评选结果发布 784家企业榜上有名》文中指出2012年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评选工作已经结束,共评出784家企业。根据《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管理办法》(国科火字〔2010〕179号)的规定,2012年10月19日,科技部火炬中心将评选出的2012年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予以公布,有效期三年。有效期内,如企业的高新技术企业资格失效,其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资格自行失效。
王志杰,王翔[4](2012)在《三分天下有其一 特色明显配套强——2012江苏纺织机械、纺织器材业调研》文中研究表明作为在中国纺织机械和器材行业中份额最大的省份,江苏纺织机械和器材业不仅发展迅猛,更有着自己的独到之处。为此,江苏省纺织机械与器材工业协会与本刊联合对全省纺织机械、器材企业进行调研,并出版《江苏经编机械、器材专件专刊》,希望让大家更好地了解江苏纺织机械和器材业,认识江苏纺织机械、器材企业。
秋黎凤,赵斯伟,赵玉生,付晓艳[5](2012)在《2010中国国际纺织机械展览会暨ITMA亚洲展览会纺织器材概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0中国国际纺织机械展览会暨ITMA亚洲展览会参展纺织器材的国家和地区有瑞士、意大利、德国、英国、法国、比利时、荷兰、西班牙、斯洛伐克、俄罗斯、美国、印度、加拿大、日本、韩国、中国及中国台湾地区等,参展的厂商达多家(按产品类别统计,部分厂商重复计算),参展情况见表1。表1纺织器材参展厂商一览表
姜爱萍[6](2008)在《南通市域城镇空间结构演化过程与演化规律研究》文中提出从20世纪30年代克里斯泰勒(W.Christaller)提出中心地理论起,城镇空间结构研究方向和重点就不断发生着变化,从静态研究转向动态研究,从结构研究转向机制研究,寻求优化结构,以求得区域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南通地处长江三角洲北隅的沿江沿海交界处,位于我国一级开发轴线“T”型的顶点,与中国最大的国际贸易中心上海隔江相望。笔者选择“南通市域城镇空间结构演化过程与演化规律研究”,是对导师陆玉麒教授主课题“长江流域空间结构研究”的细化、充实与补充。通过本文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南通市域城镇空间结构演变是伴随着陆地的形成而自西北向东南推进。南通市域城镇的形成与发展可分为五个阶段:城镇空白阶段,城镇形成阶段,中心城市出现阶段,城镇等级形成阶段,城镇多中心、网络化发展阶段。(2)南通市域城镇形成与发展受成陆面积大小、海岸线与江岸线的变迁、海堤的推进与运河的延伸、产业的形成与发展、中心城市的形成与发展、交通条件的改变、行政条件和区域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3)南通市域城镇空间结构演化不同时期有不同特点:古代城镇空间结构简单、松散,城镇等级规模小;近代城镇空间结构趋于紧凑,形成以南通城市为中心的城镇体系;现代城镇空间结构紧凑,规模扩大,等级分明,城镇间联系紧密,以人为的有意识的活动为主。(4)南通市域城镇形成与分布规律性。①近代以前南通市域城镇形成与煮盐业、垦殖业、纺织业、交通运输业的发展等因素有关。其分布规律如下:第一,沿海岸线呈不规则的弧形分布;第二,沿运河分布;第三,沿南通中心城市分布。②近代之后至改革开放之前,因战争及文化大革命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南通城镇的发展几乎处于停滞状态。改革开放后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三次机遇(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90年代初,邓小平南巡,浦东大开发;2000年经济全球化,使长三角成为FDI密集区)使南通城镇呈加速发展。其分布与发展特点如下:第一,城镇向沿江集聚;第二,城镇向深度内涵式发展;第三,南北差异加大;第四,城镇呈现系统网络式发展。(5)南通市域城镇空间结构演化规律。城镇数量由无到有,城镇规模由小到大,城镇等级由不分等级到分等级,城镇空间结构由简单到复杂,城镇联系由松散至紧密。不但以南通城区为中心向各县区呈扇形辐射状发展,而且因为其发展与成陆先后高度一致,因而出现总趋势是以展轴式(展开图画式)由西北向东南渐进推移式发展,在沿海与内陆之间,局部也呈现出充填式发展状况。由于政策与区位的因素,出现沿江轴线的发展。(6)南通市域城镇空间结构演化模式。①古代城镇由内陆向沿海演变(公元前至鸦片战争前)。中心城市形成前,第一阶段:城镇零散分布期;第二阶段:沿运河与海岸线呈“T”型分布期。中心城市出现后,第三阶段:“一点一轴一弧线”分布期;第四阶段:“一点一轴沿海三圈层”分布期。②近代城镇由中心城市向周边演变(鸦片战争到建国前)。中心城市的点状扩散;城镇沿运河、沿海岸线、沿串场河的发展;长江与港口地位的提升使沿江城镇得到发展;政治、经济中心由扬州转向通州。③现代城镇由沿海向沿江演变(建国后至2005年)。第一阶段:缓慢的内部填补期(改革开放前);第二阶段:1978年至1998年“一点四沿线”发展期;第三阶段:“一、六、三”分布格局期。(7)南通市域城镇空间结构虽遵循空间结构理论的一般规律但也具有独特性。①中心城市形成前,陆地面积较小,南通市域地处扬州的边缘区,城镇发展缓慢。中心城市形成后,具有自身行政中心,对位于中央核心区通州城的发展产生影响。陆地形成稳定后,南通市域开始构建自身的城镇体系,新的核心-边缘区开始形成。②根据中心地理论推断中心城市应该位于金沙镇。但由于长江的干预,系统的开放,中心城市在长江边的南通城出现。与中心地理论“中自下而上式”不同的是,南通市域中心城市未形成前,城镇发展表现为“自下而上式”发展,中心城市形成后,表现为“自上而下式”发展。③城镇沿运河、海岸线、海堤、长江岸线等轴线分布。交通节点处发展为县城或中心城市。从而验证了点-轴结构理论与增长极理论。(8)未来南通市域城镇空间结构将沿南通城向三个轴向发展:一是向启东方向,表现为上海沿江与吕四沿海的发展;一是向如东县城方向,加快洋口港开发;一是向海安县城方向,充分发挥交通枢纽优势。一个区域:即南通城、通州金沙镇、海门海门镇,将可能发展为都市连绵区。
研祥[7](2007)在《如东纺织橡胶 不断创新推新品》文中研究说明作为定点生产胶管、胶圈等纺织橡胶器材的专业公司,全国纺织机械器材行业50强重点企业之一的如东纺织橡胶有限公司,隶属于江苏南黄海事业股份有限公司。在在第十三届上海国际纺织工业展览会上,如东纺织橡胶推出了新研制的NFR—W665型表面不处理胶管。
金福成,曹晓丽[8](2005)在《让明珠更加璀璨——江苏南黄海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档案工作纪实》文中指出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9](1994)在《关于表彰1000家全国最佳经济效益乡镇企业的决定——农企发[1994]38号》文中认为党的十四大确立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构想,要求企业切实转移到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按市场需求调整企业产品和产业结构,依靠科技,提高素质,加强管理,走一条少投入,低消耗,多产出,高质量,好效益的乡镇企业发展新路子.乡
方宇[10](1992)在《1991年中国500家最大工业企业及行业50家评价(一)》文中研究说明 一、序从“1987年中国100家最大工业企业及九大行业50家评价”到目前“1991年中国500家最大工业企业及行业50家评价”,该项研究已经进行了五年。五年来,我们坚持“科学、客观、公正”的态度,依据国际惯例,同时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对我国大型工业企业加以排序。这一实证性研究,充分揭示了在过去40余年我国大型企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骨干作用。特别是通过每年对中国工业企业及行业此落彼长的研究,准确地刻划出中国产业结构的变化,以及产业的分在及其变动趋势,为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和提高经济效益提供了有效的咨询。
二、江苏南黄海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如东纺织橡胶有限公司(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江苏南黄海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如东纺织橡胶有限公司(论文提纲范文)
(1)2015年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状、奖章、荣誉奖章和工人先锋号名单(论文提纲范文)
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状(127个) |
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239个) |
江苏省五一劳动荣誉奖章(49个) |
江苏省工人先锋号(538个) |
(2)转型与重构:上海产业区的形成与演化研究(1843-1941)(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起 |
第二节 研究成果综述 |
第三节 基本概念和研究时段的界定 |
一、产业区(industrial district) |
二、转型、重构 |
三、研究时段 |
第四节 研究思路和内容 |
一、研究思路 |
二、篇章结构 |
第二章 区域发展环境的改善 |
第一节 商埠制度、政治改良与市场经济秩序的建立 |
一、商埠制度与上海、宁波、镇江等港市的开放 |
二、晚清以来的政治改良与投资开放 |
第二节 中外资本共生关系和上海区域金融中心的形成 |
一、中外资本共生关系的形成 |
二、上海成为区域金融中心 |
第三节 现代股份制公司制度的引进 |
第四节 小结 |
第三章 商埠区城市工业的发展与地域分工的演化 |
第一节 上海近代工业的发展和城市地域分工的演化 |
一、研究成果综述 |
二、开埠通商的上海 |
三、中西贸易与上海近代工业的起步 |
四、上海工业投资的扩张与综合性工业中心的形成 |
五、上海城市区域分工的变化:贸易、金融、工业中心 |
第二节 宁波近代工业的发展与城市地域分工演化 |
一、宁波近代工业的发展 |
二、宁波近代工业欠发达的原因分析 |
三、宁波金融业的发展 |
四、宁波城市地域分工的演化 |
第三节 镇江近代工业发展和城市功能演化研究 |
一、近代镇江贸易的兴衰 |
二、镇江近代西式机器工业投资 |
四、丹阳近代工业的发展 |
五、镇江城市职能与城市地位的变化 |
第四章 产棉区城市工业的发展与地域分工的演化 |
第一节 无锡近代工业发展与城市地域分工的演化 |
一、无锡近代经济发展研究综述 |
二、无锡近代工业的起步 |
三、无锡近代工业的规模扩张 |
四、近代时期无锡工业的发展水平和城市地域分工的变化 |
第二节 南通近代工业的发展与城市地域分工的演变 |
一、近代南通的工业投资 |
二、南通近代工业投资的开始——大生建厂 |
三、机制工业投资的高潮:大生扩张与多区位公司的出现 |
四、南通工业的发展水平与遭遇挫折的原因分析 |
五、南通城市地域分工的变化 |
六、关于南通城市地域分工演化的外部因素 |
第三节 江阴、常熟、太仓等县棉纺织工业的发展 |
一、近代江阴棉纺织业的发展 |
二、近代常熟棉纺织业的发展 |
三、近代太仓棉纺织业的发展 |
第四节 常州近代工业的产生与地域分工的演化 |
一、常州机制工业的发展 |
三、常州近代机制工业繁荣的原因分析 |
四、城市地位与地域分工的变化 |
第五节 浙江慈溪、平湖、硖石棉纺织业的发展 |
一、近代慈溪土布的发展 |
二、近代平湖土布的发展 |
三、近代硖石土布的发展 |
四、小结 |
第五章 产丝区城市工业的发展与地域分工的演化 |
第一节 苏州近代工业投资与城市地域功能演化 |
一、苏州近代工业投资的开始 |
二、新式工业投资的高潮阶段 |
三、苏州丝织工业的发展 |
四、苏州钱业的发展 |
五、苏州土布加工业的衰落 |
六、苏州城市地域分工的变化 |
第二节 杭州近代工业投资与城市地域分工演化研究 |
一、杭州近代工业投资的起步 |
二、杭州近代工业投资的高潮 |
三、杭州近代工业的发展水平 |
四、绍兴近代机制工业的发展 |
五、杭州城市地域分工的演化 |
第三节 湖州、嘉兴近代工业投资和城市地域分工演化 |
一、湖州近代工业的发展 |
二、嘉兴近代工业的发展 |
三、湖州、嘉兴城市地域分工 |
第六章 上海产业区的形成过程 |
第一节 产业区的雏形:以丝为纽带的上海产业区 |
第二节 产业区的扩张:以棉为纽带的上海产业区 |
第三节 以金融为纽带的上海产业区 |
一、钱庄金融网络 |
二、近代银行体系 |
第四节 小结 |
第七章 上海及其周边城市产业转型的机制与差异分析 |
第一节 市场竞争与各城市棉纺织业转型 |
一、市场竞争与棉纺业转型 |
二、市场竞争与棉织业转型 |
第二节 市场竞争与各地缫丝、丝织业转型 |
一、市场竞争与缫丝业转型 |
二、市场竞争与丝织业转型 |
第八章 结论 |
一、上海产业区的经济版图超越传统江南范围 |
二、缫丝与丝织业、棉纺织业转型功败垂成 |
三、聚合型的城市空间取代中控型的城市空间 |
四、市场竞争引致区域经济增长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4)三分天下有其一 特色明显配套强——2012江苏纺织机械、纺织器材业调研(论文提纲范文)
概述———占全国总量1/3的江苏纺织机械器材业 |
发展迅猛更有序 |
特色显着技术高 |
一、门类品种齐全配套能力强 |
二、“单打冠军”造就新格局 |
三、产业集群如虎添翼 |
四、品牌优势明显 |
突出特色——经编 |
突出特色——器材专件 |
展望 |
(6)南通市域城镇空间结构演化过程与演化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研究背景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背景 |
第二节 选题意义与研究思路 |
一、本选题研究的意义、目标与创新点 |
二、研究思路与技术线路 |
本章小结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城镇空间结构研究的相关理论 |
第一节 空间结构的概念及研究内容与进展 |
一、空间结构的概念 |
二、空间结构研究的内容 |
三、区域空间结构演变过程 |
四、城镇空间结构研究进展 |
第二节 城镇空间结构研究的相关理论 |
一、城镇空间结构研究的基础理论 |
二、城镇空间结构研究的核心理论 |
三、城镇空间结构研究的应用型理论 |
四、其他与城镇空间结构研究的相关理论 |
本章小结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三章 南通市域城镇空间结构演变过程 |
第一节 城镇空白阶段 |
一、春秋战国时期——城镇空白阶段 |
二、两汉时期——盐业启蒙,运河始开 |
三、三国时期——"新生地"人类活动滞后 |
第二节 城镇形成阶段 |
一、晋代——市镇开始出现 |
二、南北朝——多个县级行政单元形成 |
三、隋唐时——多个市镇形成 |
第三节 中心城市出现阶段 |
一、后周——中心城市开始出现 |
二、宋代——行政区与扬州、泰州并列 |
第四节 城镇等级分异阶段 |
一、元代——海运与棉植使城镇发展加快 |
二、明代——盐业鼎盛,通吕运河向东延伸 |
三、清代(鸦片战争前)——行政区再次与扬州并列 |
四、近代(鸦片战争后)——中心城市与周边城镇快速发展 |
第五节 城镇多中心、网络化发展阶段 |
一、改革开放前城镇的发展 |
二、改革开放后城镇的发展 |
本章小结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四章 南通市域城镇空间结构形成与发展动力机制(Ⅰ) |
第一节 自然因素对城镇空间结构的影响 |
一、成陆历史较晚制约城镇发展 |
二、江海岸线变迁对城镇形成与分布的影响 |
三、海堤的推进对城镇分布的影响 |
四、运河的延伸对城镇发展的影响 |
第二节 产业与城市的发展对城镇空间结构的影响 |
一、产业形成与发展对城镇空间结构的影响 |
二、中心城市形成与发展对城镇空间结构的影响 |
本章小结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五章 南通市域城镇空间结构形成与发展动力机制(Ⅱ) |
第一节 交通与通信的发展对城镇空间结构的影响 |
一、交通条件改变对城镇空间结构的影响 |
二、港口和通信等条件改变对城镇空间结构的影响 |
第二节 行政与文化因素对城镇空间结构的影响 |
一、行政因素对城镇空间结构的影响 |
二、区域文化对城镇空间结构的影响 |
本章小结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六章 南通市域城镇空间结构演化规律与模式 |
第一节 南通市域城镇空间结构演化特点 |
一、古代南通城镇空间结构演化特点 |
二、近代南通城镇空间结构演化特点 |
三、现代南通城镇空间结构演化特点 |
第二节 南通市域城镇空间结构形成、分布与演化规律 |
一、城镇布局与空间结构演化的规律性 |
二、南通市域城镇空间结构形成与分布规律 |
三、南通市域城镇空间结构演化规律 |
第三节 南通市域城镇空间结构演化模式 |
一、南通市域城镇空间结构演化背景 |
二、南通市域城镇空间结构演化模式 |
三、未来南通市域城镇空间结构预测 |
第四节 南通市域城镇空间结构理论验证 |
一、核心-边缘理论的解释 |
二、中心地理论的修正型解释 |
三、点-轴结构理论的解释 |
四、双核结构理论的解释 |
本章小结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七章 启示、问题及展望 |
第一节 南通市域城镇空间结构研究的启示 |
第二节 南通市域城镇空间结构存在的问题 |
一、南通市域城镇空间结构存在的问题 |
二、对未来南通城镇空间规划布局的合理化建议 |
第三节 今后有待探究的问题及对未来南通的展望 |
一、今后有待探究的问题 |
二、对未来南通发展的展望 |
本章小结 |
主要参考文献 |
科研一览 |
致谢 |
四、江苏南黄海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如东纺织橡胶有限公司(论文参考文献)
- [1]2015年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状、奖章、荣誉奖章和工人先锋号名单[J]. 江苏省总工会. 当代劳模, 2015(08)
- [2]转型与重构:上海产业区的形成与演化研究(1843-1941)[D]. 陈为忠. 复旦大学, 2014(12)
- [3]2012年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评选结果发布 784家企业榜上有名[J]. 科技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 中国科技产业, 2012(11)
- [4]三分天下有其一 特色明显配套强——2012江苏纺织机械、纺织器材业调研[J]. 王志杰,王翔. 江苏纺织, 2012(S1)
- [5]2010中国国际纺织机械展览会暨ITMA亚洲展览会纺织器材概述[A]. 秋黎凤,赵斯伟,赵玉生,付晓艳. “经纬股份杯”2012’“强专件、促设备、为行业”技术进步和创新经验研讨会论文集, 2012
- [6]南通市域城镇空间结构演化过程与演化规律研究[D]. 姜爱萍. 南京师范大学, 2008(12)
- [7]如东纺织橡胶 不断创新推新品[J]. 研祥. 江苏纺织, 2007(06)
- [8]让明珠更加璀璨——江苏南黄海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档案工作纪实[J]. 金福成,曹晓丽. 档案与建设, 2005(04)
- [9]关于表彰1000家全国最佳经济效益乡镇企业的决定——农企发[1994]38号[J].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 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1994(12)
- [10]1991年中国500家最大工业企业及行业50家评价(一)[J]. 方宇. 管理世界, 199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