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光纤通道在银南供电局负荷管理系统广域网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刘晓忠[1](2014)在《基于EPON技术的配电自动化通信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配电通信网是配电自动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采取有效的通信手段能够精确并准备无误的将调度员的各种指令传送到配电终端设备上,配电终端设备也将执行的结果和当前参数反馈给调度员。由于配电网终端设备安装地理位置分布遍布城市网络,网络结点多、覆盖面积广、要求传输的数据量大、建设施工难度大,所以配电通信网组网方式的设计与实现方案非常关键。EPON以搭建网络灵活、运行维护简便、带宽比较高、网络覆盖面积广、网络运行可靠性较高、简化网络模型等领先性,是智能化配电网络组建优选的技术。介绍了EPON组网的几种成熟的数据保护方式,光功率的预留原则以及设计过程采用的最坏值设计方法。配电自动化系统普遍采用层状结构,可以分为主站层、子站层以及配网自动化终端层这三个层状。中卫配网自动化的通信模式以两层和三层的混合模式建立。对于柱上开关、环网柜、分支箱、开闭所、跌落保险等终端,以配网子站方式实现数据的集中采集及上送主站为主。结合中卫配电网络的现状,利用现有的输电线路和城市电缆通道敷设光纤,采用EPON系统组建了中卫供电局配变监测系统通信网络。从业务需求发展及后期网络扩容维护的角度出发,在滨河变、文昌变2座110kv变电站内安装OLT设备,采用高密度OLT及电力专用ONU进行组网建设。为了满足单点及抗多点失效,采用手拉手网络保护结构为主,链型网络结构(双PON口主干保护方式)为辅的方式组网,并将所有节点并入EPON系统。ONU设备的以太网口和串口与数据采集终端设备的上行接口连接,从而实现数据传输。OLT的上联GE口和SDH设备的GE对接,将终端节点采集到的数据汇聚后传送至中卫中心站主站系统,以达到配网自动化四遥功能的目的,对终端节点进行实时监控,整个配网系统安全可靠稳定运行就能实现。本文提出的中卫地区配电通信网络的设计方案和建设方案已经顺利实施,并通过验收投入使用,再次验证了EPON技术用于中卫市的配电通信网是可行的,满足配电系统的多方面需求。
李放[2](2008)在《宁夏电网分布式调度员培训模拟系统的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表明DTS(Dispatcher Training Simulator)系统是目前电网进行调度员培训、全网运行方式联合分析的最重要、最有效的技术手段。随着全国各大电网的迅速发展以及DTS系统在进行全网性联合反事故演习、联合分析电网运行方式、联合进行模拟操作等方面的深入应用,越来越增强了对DTS系统联网的需求。现有DTS系统联网功能的不足已经极大地制约了DTS系统强大功能的更深入的应用。论文从DTS系统整体结构、DTS系统软件的结构、DTS系统的安全管理和网络通讯等几个方面阐述如何进行联网DTS系统的建设。联网DTS目前国内存在两种设计思路,一是集中主站式DTS系统,二是分布式DTS系统。目前国内的联网DTS系统主要是基于集中主站式DTS系统或类似思想实现的。集中主站式DTS系统是将所有DTS建设在一个系统内,统一计算,计算结果统一发布,并在原来的DTS系统基础上增强了用户安全管理功能,增加了远程浏览和远程互操作功能,不改变原DTS系统的结构、软件功能。但是,集中主站式DTS系统在实际应用中也存在计算机硬、软件的计算能力和电网模拟维护能力比较困难的问题。论文针对目前集中主站式DTS系统在电网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基于分布式系统的设计思想,克服了集中式DTS系统在大型电网应用中存在的硬件能力、计算软件的计算能力和电网模拟维护能力比较困难的问题,将集中系统进行合理拆分,充分利用目前国内已比较完善的电力调度数据网络,设计出一套比较切合目前国内电网实际的分布式联网DTS系统。分布式联网DTS系统通过电力调度数据网络将省、地调DTS系统进行联网,实现了省、地调DTS的并行计算,大大提高了对整个电网的仿真模拟程度,保证了省、地调DTS系统计算的一致性,为调度员的培训学习和进行联合反事故演习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手段,切实提高了电网的运行管理水平。分布式DTS系统与原来的集中式DTS系统侧重从软件系统结构和所建立的电网模型方面进行了比较,分布式DTS系统比集中式DTS系统都有了较大的进步分布式DTS系统已经在宁夏电网中得到应用,在应用过程中,宁夏电网分布式DTS系统能够为调度员提供一个逼真的电网调度环境,使宁夏电网的联合反事故演习更加真实有效,能够较全而的为各级电网生产调度人员服务。
麦吉刚[3](2004)在《光纤通道在银南供电局负荷管理系统广域网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介绍了负荷管理系统的功能及如何利用光纤通道、CISCO路由器和同步调制解调器对现有的负荷管理系统广城网进行技术更新。
谭刚[4](2003)在《电力负荷管理系统的设计、分析与研究》文中提出电力负荷控制系统,又称电力负荷管理系统,是一个集现代化管理、计算机应用、自动控制、信息等多学科技术于一体,实现电力营销监控、电力营销管理、营业抄收、数据采集和网络连接等多种功能的一个完整的系统。对用电负荷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可改善负荷曲线,提高发供电设备的利用率,可防止拉闸限电,避免影响社会生产和生活。负荷控制系统的广泛应用是电力企业自动化技术发展的趋势,对当前电力企业的生产经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992年,重庆电网缺电情况十分严重,拉闸限电非常频繁,严重制约了工农业发展及对人民正常生活造成严重影响。为此,当时重庆市经委、重庆市电业局决定在重庆市科委、四川省电力局立项,开展负荷控制系统的建设工作,原能源部也将重庆市纳入负荷控制系统的实施范围,重庆市是国家规定1993年要基本实现电力负荷控制到户的35个城市之一。 重庆电力负荷控制系统始建于1992年,到1996年时,已建成了一个由NOVELL网络构成的控制中心、6个双向中继转发站、2个单向转发站、各类型终端1260多台,覆盖原重庆电业局所辖供电区域。系统规模在当时全国各大中城市建立的电力负荷系统中居首位。 根据形势的需要,重庆市电力负荷控制系统改造成重庆电力负荷管理系统。目前共建立了具有主中心系统、四个中继站,七个分中心和三个二级分中心,共有各种用户采集终端2820台。又根据需要及可能,系统在功能方面又扩大到变电站抄表和公用配变的测量和监测上,建立了供电局变电站负荷电能量管理系统和公用配变电量集中采集系统。因此又增加了变电站抄表终端105台、公用配变监测终端714台这样一个较大规模的系统。 这三大系统的建设,实现了电力销售各个环节的数据采集工作的,极大地促进营销业务在多方面的进步,成为了管理工作不可缺少的信息技术支持。 在这三大系统的建设过程中,开展了旁路替代算法的研究工作,保证了数据的准确性,在现有的条件下有效地解决了旁路替代的识别问题。 采用了建立原始数据库、应用数据库,增加数据转换模块的方法,设计了供电局变电站负荷电能量管理系统的数据应用体系,成功地建立了供电局变电站负荷电能量管理系统的数据应用体系。 设计、建设了全公司营销数据采集中心交换网,实现了利用五对频点满足六个供电局负荷管理系统的数传需求,成功解决了供电局主站对用户终端的数据收集和控制管理问题。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研究制定了自己的负荷控制系统通讯规约,在系统数据传输的效率、系统信道上的管理、巡测的响应速度、事件的及时性等多方面表现出了极大的优越性。
二、光纤通道在银南供电局负荷管理系统广域网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光纤通道在银南供电局负荷管理系统广域网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EPON技术的配电自动化通信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的背景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3 文章结构安排 |
第2章 基于以太网的无源光网络 |
2.1 PON 技术 |
2.2 EPON 的原理与结构 |
2.2.1 EPON 的传输原理 |
2.2.2 EPON 的协议栈结构 |
2.2.3 EPON 的关键技术 |
2.3 小结 |
第3章 基于 EPON 技术的配电网通信系统设计 |
3.1 EPON 与配用电网自动化的融合 |
3.2 配网自动化 EPON 通信系统 |
3.3 采用分光器的远程信道设计 |
3.4 光路损耗估算 |
3.5 全冗余保护 |
3.6 光缆芯数选择 |
3.7 系统通信综合网管平台 |
3.8 小结 |
第4章 中卫供电局 EPON 设计方案研究 |
4.1 中卫配网自动化系统建设原则 |
4.1.1 实现配网自动化的目的 |
4.1.2 系统建设目标 |
4.1.3 系统总体建设原则 |
4.1.4 配网自动化主站建设原则 |
4.1.5 配网自动化架构建设原则 |
4.2 方案总体设计 |
4.2.1 配网 EPON 通信系统方案 |
4.2.2 中卫配网 EPON 通道典型设计及实现 |
4.2.3 光缆典型设计 |
4.3 整体设计方案详述 |
4.4 分支通信线路节点的设计及实现方式 |
4.4.1 系统冗余及光功率分布分析 |
4.5 系统安全性设计 |
4.5.1 ONU 安全参数配置 |
4.5.2 与二次系统安全防护实现 |
4.6 施工方案 |
4.6.1 设备取电 |
4.6.2 设备安装 |
4.7 小结 |
第5章 总结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作者简介 |
(2)宁夏电网分布式调度员培训模拟系统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
1.1.1 DTS系统在电网调度运行中的作用 |
1.1.2 DTS系统的系统结构 |
1.2 DTS系统的发展历史 |
1.3 我国DTS系统的发展阶段 |
1.3.1 独立式DTS系统阶段 |
1.3.2 开放式DTS系统阶段 |
1.3.3 联网式DTS系统阶段 |
1.3.4 未来展望 |
1.4 论文的主要工作 |
2 联网DTS系统的设计 |
2.1 计算机网络概述 |
2.2 国家电力调度数据网络 |
2.3 DTS系统联网的必要性 |
2.4 联网DTS系统的物理结构 |
2.5 联网DTS系统的软件系统结构 |
2.5.1 传统DTS系统的软件结构 |
2.5.2 联网DTS系统的软件结构 |
2.5.3 联网DTS系统的运行框图 |
2.6 联网DTS系统中的安全管理 |
2.6.1 用户名密码模型 |
2.6.2 联网DTS系统中安全管理的实现 |
2.7 联网DTS系统中的网络通讯方案 |
2.7.1 DTS系统基本网络通讯方法 |
2.7.2 联网DTS系统中其他通讯方案 |
2.7.3 联网DTS中通讯异常情况的处理 |
2.8 联网DTS系统中的WEB系统 |
2.9 本章小结 |
3 分布式DTS系统的设计 |
3.1 分布式DTS系统的必要性 |
3.2 分布式DTS系统的设计思想 |
3.3 分布式DTS系统的技术实现 |
3.3.1 协调计算 |
3.3.2 省地调DTS系统的电网建模方法 |
3.3.3 DTS系统的协调计算流程 |
3.3.4 电网分层分级管理 |
3.4 分布式DTS系统的软件设计 |
3.4.1 系统软件初始化 |
3.4.2 省调DTS服务器侧计算流程 |
3.4.3 客户端计算流程 |
3.5 本章小结 |
4 分布式DTS系统的应用 |
4.1 分布式DTS系统的优点 |
4.2 分布式DTS系统与集中式DTS系统的比较 |
4.2.1 软件系统结构设计方面 |
4.2.2 电网模型方面 |
4.3 宁夏电网分布式DTS系统与原DTS系统的比较 |
4.4 分布式DTS系统在宁夏电网中的应用 |
4.4.1 分布式DTS系统在调度员培训中的应用 |
4.4.2 分布式DTS系统在联合反事故演习中的应用 |
4.4.3 分布式DTS在电网分析中的应用 |
4.5 本章小结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4)电力负荷管理系统的设计、分析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引言 |
1.1 论文选题的意义 |
1.2 国内外现状 |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 |
1.3.1 三大数据采集系统的分析与设计 |
1.3.2 三大数据采集系统的特点 |
1.3.3 在三大数据采集系统设计、建设中解决的技术关键难点 |
1.4 论文背景 |
2 负荷控制技术概述 |
2.1 负荷控制系统的意义和主要功能 |
2.1.1 建设负荷控制系统的意义 |
2.1.2 负荷控制的效益 |
2.1.3 负荷控制的主要功能 |
2.2 电力负荷控制系统系统简介 |
2.2.1 几种典型系统结构 |
2.2.2 负荷控制系统的管理中心 |
2.3 国内外负荷控制系统的发展情况和现状 |
2.3.1 负荷控制系统在国外的发展情况 |
2.3.2 负荷控制系统在国内的发展历程 |
2.3.3 目前国内负荷控制技术的现状 |
2.3.4 负荷控制系统的发展趋势 |
3 重庆市负荷控制系统分析 |
3.1 重庆市负荷控制系统的建设历程 |
3.2 重庆市负荷控制系统的现状简介 |
3.3 重庆市负荷管理系统的系统结构 |
3.3.1 系统组成: |
3.3.2 系统主要任务: |
3.3.3 系统的基本功能 |
3.3.4 重庆市负荷管理系统主要技术指标: |
3.4 拓扑结构 |
3.4.1 系统拓扑结构 |
3.4.2 市公司控制中心局域网的拓扑结构 |
3.4.3 重庆无线数据传输通道组网设计 |
3.5 用户终端 |
3.5.1 终端的组成及原理 |
3.5.2 终端软件功能 |
3.5.3 终端收集各种信息 |
3.5.4 用户终端结构 |
3.6 重庆市负荷管理系统目前主要采用的两种终端的介绍 |
3.6.1 WJ201N双向终端介绍 |
3.6.2 WJ301SJ双向终端介绍 |
4 供电局变电站负荷电能量管理系统 |
4.1 供电局变电站负荷电能量管理系统简介 |
4.2 系统设计 |
4.2.1 系统构成 |
4.2.2 系统设计指标 |
4.2.3 系统设计原则 |
4.2.4 系统功能要求 |
4.3 主站技术 |
4.3.1 主站的管理功能 |
4.3.2 主站软件设计 |
4.4 终端技术 |
4.4.1 变电站集中采集数据终端的组成 |
4.4.2 主要技术指标和技术参数 |
4.5 电测与组网设计 |
4.6 系统数据应用技术部分 |
4.6.1 数据应用设计 |
4.6.2 供电局数据应用 |
4.6.3 市局数据应用 |
5 公用配电变压器数据采集系统 |
5.1 引言 |
5.2 利用负荷管理系统实现公用配变数据集中收集的原因与条件 |
5.3 公用配变数据集中收集系统 |
5.3.1 电能量数据采集技术特点 |
5.3.2 系统设计 |
5.3.3 通信体系 |
5.3.4 通信组网方式 |
5.3.5 系统现状 |
5.4 配变数据终端 |
5.4.1 配变数据终端主要特点 |
5.4.2 终端主要功能 |
5.4.3 终端安装 |
5.5 初步实现的数据应用 |
5.6 与其它技术方式的比较分析 |
6 系统设计、建设中的几个关键问题 |
6.1 供电局变电站负荷电能量管理系统中的旁路替代算法研究 |
6.1.1 解决旁路替代问题的重要性 |
6.1.2 旁路替代问题的说明 |
6.1.3 常规的旁路替代算法及遇到的问题 |
6.1.4 旁路替代算法研究 |
6.2 供电局变电站负荷电能量管理系统的数据应用体系设计 |
6.2.1 数据应用体系设计的重要性 |
6.2.2 数据应用体系设计中遇到的问题 |
6.2.3 解决问题的思路 |
6.2.4 数据应用体系设计的实现 |
6.2.5 设计的数据应用体系的优越性 |
6.3 市公司数据交换中心的设计 |
6.3.1 问题的提出 |
6.3.2 问题分析 |
6.3.3 市公司数据交换中心的设计 |
6.3.4 建立营销数据采集的数据交换中心的优越性 |
6.4 负荷控制系统通讯规约的制定 |
6.4.1 负荷控制系统中通讯规约的重要性 |
6.4.2 通讯规约的需求分析 |
6.4.3 重庆负荷控制系统通讯规约的研究 |
7 论文总结 |
7.1 论文的主要工作 |
7.2 下一步的打算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光纤通道在银南供电局负荷管理系统广域网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EPON技术的配电自动化通信系统设计与实现[D]. 刘晓忠. 华北电力大学, 2014(03)
- [2]宁夏电网分布式调度员培训模拟系统的研究与应用[D]. 李放. 重庆大学, 2008(06)
- [3]光纤通道在银南供电局负荷管理系统广域网中的应用[J]. 麦吉刚. 宁夏电力, 2004(S1)
- [4]电力负荷管理系统的设计、分析与研究[D]. 谭刚. 重庆大学, 2003(03)
标签: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论文; 计算负荷论文; 终端营销论文; 负荷曲线论文; 功能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