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以创新的精神改进党的学风(论文文献综述)
李静文[1](2018)在《新时代国有企业弘扬艰苦奋斗精神研究》文中提出艰苦奋斗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历史时期的精神支柱,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作风。国有企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要的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支柱。在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今天,强调国有企业弘扬艰苦奋斗精神,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提升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建设高素质干部职工队伍提供重要的精神支撑。本文主要由引言和正文两部分组成。引言部分主要叙述了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分析梳理出有关艰苦奋斗精神理论基础和国有企业弘扬艰苦奋斗精神方面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最后是论文的研究方法、重难点及创新之处。正文共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全文的基础,首先对艰苦奋斗精神的概念和内涵进行概括,其次梳理出中国共产党各届领导人有关艰苦奋斗精神的理论阐述,然后再整理出艰苦奋斗精神的当代价值。第二部分主要论述了新时代国有企业弘扬艰苦奋斗精神的必要性。第三部分是国有企业弘扬艰苦奋斗精神的现状分析。主要利用半结构式访谈和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当前国有企业在弘扬艰苦奋斗精神方面取得的经验,重点梳理出国有企业在弘扬艰苦奋斗精神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第四部分是新时代国有企业弘扬艰苦奋斗精神的对策思考,分别从提高对艰苦奋斗精神的重视程度、加强艰苦奋斗精神教育、抓好典型示范工作以及健全弘扬艰苦奋斗精神的工作机制四个方面寻求解决办法。本文通过系统论述艰苦奋斗精神的理论基础,深入分析国有企业弘扬艰苦奋斗精神的现实状况,以及探索新时代国有企业弘扬艰苦奋斗精神的对策和方法,对新时代国有企业自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党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程国政[2](2012)在《加强领导干部学风建设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领导干部学风问题不仅关系到党的建设大局,也关系到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以及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前途和命运。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发展,随着国际国内环境的新变化,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深入推进,我们必将遇到这样那样的新情况、新问题,必然会面临这样那样的新矛盾、新挑战。这就必然要求领导干部必须具有良好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态度,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理论问题和策略问题。领导干部学风的本质是理论联系实际,领导干部学风建设是作风建设的基础和前提,是个长期的过程。在党的历史上,每到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党都把加强领导干部学风建设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去看待。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至今,中国共产党根据不同时期的国情特点和主要任务,进行了不同方式和内容的、行之有效的领导干部学风建设,从而确保了党对中国革命事业的正确领导,确保了中国革命和建设不断地从胜利走向胜利。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一项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全新事业,迫切需要全党、全体领导干部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优良学风。这样才能从实际出发,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提出新思路,推动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一些领导干部在学风问题上存在种种不良倾向,有的领导干部不注重理论学习,缺少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忙于事务,消极应付;有的理论脱离实际学不致用,做表面文章不求实效;还有的夸大经验不求创新。领导干部的学风问题是一个事关党和国家兴衰存亡和事业成败的重大政治问题。领导干部学风不正不但会对党的指导思想构成威胁,而且会严重阻碍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及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给党、国家和人民造成损失、甚至是重大损失。当前领导干部学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既受历史因素的影响,也有经济社会的因素,既有思想上的根源,也有制度上的原因。加强党员领导干部的学风建设就必须坚决反对教条主义、经验主义、本本主义等理论脱离实际的主观主义学风,真正做到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检验、丰富、完善、创新理论,使学习和应用紧密结合,贯通一气。加强领导干部的学风建设就要从中国的市情、省情、国情出发,认真研究和切实解决实际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和各种矛盾。特别是切实解决好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进一步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贯彻落实到党和国家全部工作中去,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领导干部学风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仅仅依靠一次集中的学习活动,不可能解决所有存在的问题,必须把经常性学习与适当集中学习结合起来,把集中学习活动中探索出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措施加以总结和提炼,以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健全制度体系,构建学风建设的长效机制。不断提高学习能力,注重调查研究,学以致用、学用结合。这样才能大力弘扬马克思主义学风,坚韧不拨,开拓前进,不断夺取新的更加伟大的胜利。
刘新庚,夏可珍[3](2011)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历史考察》文中认为中国共产党始终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干部的作风建设: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作风建设围绕推翻"三座大山"的任务进行;建国初期,作风建设围绕"社会主义建设"的主题进行;改革开放以来,作风建设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的目标进行。89年党的作风建设的历程,展现出了一条"坚持主旨、服务中心"的清晰轨迹,为我们今天加强领导干部的作风建设,提供了富具规律性的有益启示。
薛伟江[4](2003)在《“三个代表”思想对党的价值理论的新发展》文中研究指明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立足时代背景和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最新实践,系统总结了世纪之交中国共产党在价值理论建设方面的新规律、新问题,渗透着一系列新的观点和思想方法,是对党的价值理论的新发展。
刘海焕[5](2002)在《以创新的精神改进党的学风》文中提出
包心鉴[6](2002)在《中国共产党人认识真理、改造世界的新成就——江泽民“七一”讲话提出的十大创新问题》文中研究表明江泽民同志的“七一”讲话 ,系统总结了我们党 80年的光辉业绩和基本经验 ,全面阐述了“三个代表”的科学内涵 ,从十个方面深刻回答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包心鉴[7](2001)在《中国共产党人认识真理、改造世界的新成就——江泽民“七一”讲话提出的十大创新问题》文中认为江泽民“七·一”讲话是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宣言。它从概括党的历史经验、揭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科学内涵、研究和把握基本规律的新观念等十个方面阐述了我党在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上形成的新认识。
包心鉴[8](2001)在《中国共产党人认识真理 改造世界的新成就——江泽民“七一”讲话提出的十大创新问题》文中指出 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站在时代高度,系统总结了我们党80年的光辉业绩和基本经验,全面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深刻回答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进一步指明了党在新世纪的奋斗目标和伟大任务。《讲话》是一篇充满创新精神的马克思主义光辉文献,堪称继1978年邓小平同志《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和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方重要谈话之后,我们党在新时期又一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包心鉴[9](2001)在《中国共产党人认识真理、改造世界的新成就——江泽民“七一”讲话提出的十大创新问题》文中提出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站在时代高度,系统总结了我们党80年的光辉业绩和基本经验,全面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深刻回答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进一步指明了党在新世纪的奋斗目标和伟大任务。《讲话》所提出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所形成的一系列全新的思想认识,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在认识真理,改造世界的道路上取得了新的伟大成就。
二、以创新的精神改进党的学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以创新的精神改进党的学风(论文提纲范文)
(1)新时代国有企业弘扬艰苦奋斗精神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三)研究方法 |
(四)研究重点、难点、创新点 |
一、艰苦奋斗精神的理论基础 |
(一)艰苦奋斗精神的内涵 |
1、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实干精神 |
2、自强不息、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 |
3、精益求精、爱岗敬业的工匠精神 |
4、大公无私、尽忠竭力的奉献精神 |
(二)中国共产党各届领导人有关艰苦奋斗精神的理论阐述 |
1、毛泽东有关艰苦奋斗精神的论述 |
2、邓小平有关艰苦奋斗精神的论述 |
3、江泽民有关艰苦奋斗精神的论述 |
4、胡锦涛有关艰苦奋斗精神的论述 |
5、习近平有关艰苦奋斗精神的论述 |
(三)艰苦奋斗精神的当代价值 |
1、弘扬艰苦奋斗精神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的现实需要 |
2、弘扬艰苦奋斗精神是完成党所肩负历史使命和历史任务的迫切要求 |
3、弘扬艰苦奋斗精神是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政治保障 |
二、新时代国有企业弘扬艰苦奋斗精神的必要性 |
(一)艰苦奋斗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现实要求 |
(二)艰苦奋斗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有力精神支撑 |
(三)艰苦奋斗是培养企业高素质干部职工队伍的重要途径 |
三、国有企业弘扬艰苦奋斗精神的现状分析 |
(一)国有企业在弘扬艰苦奋斗精神方面取得的经验 |
1、部分国有企业将艰苦奋斗精神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 |
2、部分国有企业将艰苦奋斗精神内涵融入企业文化中 |
3、部分国有企业初步将弘扬艰苦奋斗精神纳入制度建设中 |
(二)国有企业在弘扬艰苦奋斗精神方面存在的问题 |
1、国有企业中部分领导干部不重视弘扬艰苦奋斗精神,以上率下失范 |
2、国有企业中部分职工群众不重视弘扬艰苦奋斗精神 |
3、部分国有企业存在艰苦奋斗精神教育弱化现象 |
4、部分国有企业选树的先进典型个体素质不全面 |
5、部分国有企业在弘扬艰苦奋斗精神方面有重口头部署、轻监督落实现象 |
(三)国有企业在弘扬艰苦奋斗精神方面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1、对弘扬艰苦奋斗精神的认识不深刻 |
2、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教育长效机制 |
3、弘扬艰苦奋斗精神的检查评价机制不健全 |
四、新时代国有企业弘扬艰苦奋斗精神的对策思考 |
(一)提高政治站位,把弘扬艰苦奋斗精神摆在国有企业的突出位置 |
1、国有企业党委班子要高度重视弘扬艰苦奋斗精神 |
2、国有企业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带头弘扬艰苦奋斗精神 |
3、国有企业广大职工群众要自觉弘扬艰苦奋斗精神 |
(二)加强艰苦奋斗精神教育,引导企业干部职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
1、丰富艰苦奋斗精神教育的内容 |
2、利用多种途径加强艰苦奋斗精神教育 |
3、采取多种形式弘扬艰苦奋斗精神 |
(三)抓好国有企业弘扬艰苦奋斗精神的典型示范工作 |
1、选树具有时代性、全面性、群众性的先进典型 |
2、培养成长性的先进典型 |
3、结合自身特点有针对性的学习先进典型 |
(四)国有企业应建立健全弘扬艰苦奋斗精神的工作机制 |
1、构建艰苦奋斗精神学习教育的长效机制 |
2、健全弘扬艰苦奋斗精神的检查监督机制 |
3、完善弘扬艰苦奋斗精神的考核评价机制 |
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
致谢 |
(2)加强领导干部学风建设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序言 |
一、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 创新之处 |
四、 研究方法 |
五、 论文的框架内容 |
第1章 领导干部学风的涵义及学风建设的特点 |
第一节 领导干部学风的涵义 |
第二节 领导干部学风建设的特点 |
一、 领导干部学风建设是作风建设的基础和前提 |
二、 领导干部学风建设的本质是理论联系实际 |
三、 领导干部学风建设是个长期的过程 |
第2章 领导干部学风建设的发展轨迹 |
第一节 领导干部学风建设的起源 |
第二节 领导干部学风建设的提出 |
一、 学风不正给中国革命造成重大危害 |
二、 领导干部学风建设的提出 |
第三节 领导干部学风建设的不断推进 |
一、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领导集体加强学风建设 |
二、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领导集体加强学风建设 |
三、 以胡锦涛为核心的领导集体加强学风建设 |
第四节 领导干部学风建设的历史经验及启示 |
一、 领导干部学风建设的基本经验 |
二、 领导干部学风建设基本经验的启示: |
第3章 当前领导干部学风建设中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
第一节 进一步加强领导干部学风建设的必要性 |
一、 学风对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影响极大 |
二、 加强学风建设是时代的要求 |
第二节 当前领导干部学建设中的主要问题 |
一、 忙于事务消极应付 |
二、 理论脱离实际学不致用 |
三、 注重实用不顾其他 |
四、 做表面文章不求实效 |
五、 夸大经验不求创新 |
第三节 领导干部学风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影响与危害 |
一、 学风不正就会妨碍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和掌握 |
二、 学风不正就不能真正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
三、 学风不正就会损害干群众关系 |
第四节 当前领导干部学风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
一、 经济社会的因素 |
二、 思想因素 |
三、 体制因素 |
四、 环境因素 |
五、 学用脱节的因素 |
第4章 进一步加强领导干部学风建设的途径和方式 |
第一节 牢记使命自觉培养良好学风 |
一、 认真学习理论和知识 |
二、 学以致用学用结合 |
三、 在实践中发展理论 |
第二节 学习理论和解决群众问题相结合 |
一、 眼睛向下深入群众 |
二、 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
三、 心系群众服务人民 |
第三节 注重调查研究 |
第四节 不断提高学习能力 |
一、 提高获取理论、思想和知识的能力 |
二、 提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
三、 提高吃苦能力 |
四、 提高“挤”“钻”能力 |
第五节 健全制度体系,构建学风建设的长效机制 |
一、 建立领导干部学习公开制度 |
二、 建立领导干部学习档案制度 |
三、 建立完善学习中反思、共享、互动制度 |
四、 完善评价激励机制 |
五、 建立完善学习保障制度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3)中国共产党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历史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一、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历史发展 |
1.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作风建设围绕推翻“三座大山”的任务进行 |
2. 建国初期作风建设围绕“社会主义改造”的主题进行 |
3. 改革开放以来作风建设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进行 |
二、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几点启示 |
(4)“三个代表”思想对党的价值理论的新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三个代表”思想深化了对社会主义价值主体的认识, 增强和扩大了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 |
2.“三个代表”思想深化了对党的价值目标的阶段性认识, 科学阐明了党的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的关系。 |
3.“三个代表”思想深化了对实现党的目标的手段价值的认识, 提出了关于改进党的领导和执政方式的新要求。 |
.“三个代表”思想深化了对党的实践4活动评价标准的认识, 明确提出以“三个代表”作为政党的价值评价标准。 |
5.“三个代表”思想深化了对党的主导价值观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致力于树立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价值观。 |
(6)中国共产党人认识真理、改造世界的新成就——江泽民“七一”讲话提出的十大创新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一、关于党的历史经验的新概括 |
二、关于“三个代表”科学内涵的新揭示 |
三、关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新内涵 |
四、关于研究和把握基本规律的新理念 |
五、关于党的阶级性和先进性关系的新认识 |
六、关于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的新境界 |
七、关于党的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关系的新揭示 |
八、关于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新要求 |
九、关于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的新标准 |
十、关于各国文明多样性与人类文明大趋势的新视野 |
(9)中国共产党人认识真理、改造世界的新成就——江泽民“七一”讲话提出的十大创新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一、关于党的历史经验的新概括 |
二、关于“三个代表”科学内涵的新揭示 |
三、关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新内涵 |
四、关于研究和把握基本规律的新观念 |
五、关于党的阶级性和先进性关系的新认识 |
六、关于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的新境界 |
七、关于党的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关系的新提示 |
八、关于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新要求 |
九、关于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的新标准 |
十、关于各国文明多样性与人类文明大趋势的新视野 |
四、以创新的精神改进党的学风(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时代国有企业弘扬艰苦奋斗精神研究[D]. 李静文. 新疆大学, 2018(12)
- [2]加强领导干部学风建设问题研究[D]. 程国政. 中共北京市委党校, 2012(09)
- [3]中国共产党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历史考察[J]. 刘新庚,夏可珍.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1(01)
- [4]“三个代表”思想对党的价值理论的新发展[J]. 薛伟江. 云南社会科学, 2003(06)
- [5]以创新的精神改进党的学风[J]. 刘海焕. 探索与求是, 2002(12)
- [6]中国共产党人认识真理、改造世界的新成就——江泽民“七一”讲话提出的十大创新问题[J]. 包心鉴.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02(01)
- [7]中国共产党人认识真理、改造世界的新成就——江泽民“七一”讲话提出的十大创新问题[J]. 包心鉴.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01(06)
- [8]中国共产党人认识真理 改造世界的新成就——江泽民“七一”讲话提出的十大创新问题[J]. 包心鉴. 胜利油田党校学报, 2001(06)
- [9]中国共产党人认识真理、改造世界的新成就——江泽民“七一”讲话提出的十大创新问题[J]. 包心鉴.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