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益肾蠲痹汤治疗腰痛证74例疗效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左世国,庹绍彬,侯智颖,李姣姣,向昱阳[1](2021)在《中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研究进展》文中提出腰椎管狭窄症(LSS)是由于腰椎管的中央、侧隐窝或椎间孔狭窄引起腰部神经受压症状的疾病。本文检索近5年有关中药治疗LSS的文献,从中医病因病机、从肝肾论治、从瘀论治、从督脉论治及其他方面作为切入点做一综述。中药治疗LSS疗效确切,具有一定优势,但是应当加强动物实验、机制研究以进一步展示中药治疗LSS的广阔前景。
黄龙[2](2021)在《蠲痹汤加味治疗寒湿痹阻型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此次研究主要分析蠲痹汤加味治疗寒湿痹阻型膝骨关节炎(K nee osteoarthritis,KOA)的临床疗效,对此中医方的安全性及疗效进行客观观察评估。并且对其作用机制进行进一步探讨,以期为中医药治疗KOA提供理论方面的依据和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择取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骨科门诊2018年9月-2020年9月就诊的KOA且符合寒湿痹阻型患者98例,随机将其分为治疗组49例和对照组49例。对照组实施西药双醋瑞因胶囊口服,治疗组提供蠲痹汤加味治疗,1周为一个疗程,共同治疗4个疗程。比较组间患者关节疼痛VAS评分、WOMAC评分等临床症状表现评分情况,血清中炎性因子疼痛介质白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人基质金属蛋白酶-13(Human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13,MMP-13)情况,中医证候积分情况,中医总疗效及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安全性。结果:两组间治疗前关节疼痛VAS评分、WOMAC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关节疼痛VAS评分、WOMAC评分均降低,且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的两类评均显着降低(P<0.05)。治疗前俩组间患者血清中炎性因子IL-1β、TNF-α、MMP-13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IL-1β、TNF-α、MMP-13含量均降低,且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的炎性因子表达水平均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组间主症、次症症候积分、中医证候总积分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主症、次症症候积分、中医证候总积分均降低,且治疗组主症、次症症候积分、中医证候总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91.84%明显高于对照组73.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均无不良反应发生;治疗前、治疗后组间安全性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蠲痹汤加味治疗寒湿痹阻型KOA的临床疗效显着,明显优于常规西药口服的治疗效果,可有效减轻寒湿痹阻型型KOA患者膝关节疼痛等临床症状,改善膝关节功能;能有效降低寒湿痹阻型KOA患者血清中炎性因子IL-1β、TNF-α、MMP-13的表达水平,从而起到起到治疗寒湿痹阻型KOA的作用;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王天依[3](2021)在《芒针感应传导治疗坐骨神经痛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坐骨神经痛(Sciatica)作为常见的周围神经疾病,令众多患者承受着难以忍受的痛苦,严重扰乱了其正常的工作和生活。本研究意在对比芒针深刺得到感应传导与一般针感对于坐骨神经痛患者的症状改善,通过总结分析VAS评分、JOA评分、ODI评分的改变量,评价芒针刺激神经干产生感应传导对于坐骨神经痛的疗效,为针刺治疗坐骨神经痛的疗效评价提供数据支持。方法:选取符合标准的66例坐骨神经痛患者,按入组顺序划入随机分组的试验组(33例)和对照组(33例)。对照组采用针刺获得一般针感的方式进行治疗,试验组采用芒针深刺达神经干产生向足部传导感应的方式治疗,隔日进行1次治疗,7次为1疗程,治疗2疗程后进行观察。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OA)、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DI)作为疗效观察指标。使用SPSS26.0对治疗前后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比较两组基线资料:性别、年龄、病程;两组间治疗前VAS评分、JOA评分、ODI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具有可比性。2分别对比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治疗后两组VAS评分均降低(P<0.05)。经过治疗,组间比较,试验组更明显能够降低V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分别对比两组治疗前后JOA评分,治疗后两组JOA评分均提高(P<0.05)。经过治疗,组间比较,试验组更明显能够提高JOA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分别比较两组治疗前后ODI评分,治疗后两组ODI评分均降低(P<0.05)。经过治疗,组间比较,试验组更明显能够降低ODI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比较两组疗效:试验组显效9例,有效17例,无效7例,对照组显效0例,有效16例,无效14例,试验组总有效率(78.79%)高于对照组(53.33%),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试验组总有效率较高且与对照组有显着差异。结论:1产生感应传导的芒针治疗与获得一般针感的针刺治疗坐骨神经痛对改善患者的疼痛程度、症状体征、日常生活的影响都有较好的疗效,在VAS、JOA、ODI评分中均有一定的改善。2产生感应传导的芒针治疗对于改善坐骨神经痛患者的症状体征有较好的效果,优于获得一般针感的治疗方式。
杨建萍[4](2021)在《郭立中教授辨治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经验及扶阳通痹基本方的网络药理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类风湿关节炎作为风湿免疫性疾病,属于临床难治病,是现代医学界的难题之一,也是中医药研究的重点。中医药辨治RA历史悠久、手段多样、经验丰富、疗效确切且无明显毒副作用[1,2]。郭立中教授临床辨治类风湿关节炎,着重从阳气立论,不仅着眼于病证本身,更关注人体正气和预后的长远疗效。郭教授辨治的RA患者远期疗效显着,特色鲜明,有必要对其辨治RA的学术思想进行系统整理和研究。研究目的:(1)系统挖掘和整理郭立中教授临床辨治类风湿关节炎的学术思想。(2)从网络药理学角度阐明郭教授扶阳通痹治法方药(即扶阳通痹基本方)的可能取效机制。研究方法:(1)门诊收集和整理郭立中教授2013年3月—2020年1月门诊诊治的所有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病案,根据RA相关诊断标准、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进行筛选,最终得到70例344诊次病案信息,建立病案数据库,运用频次频率分析、内外关联规则和K-均值聚类分析等方法研究病案中症状、舌象、脉象、病机、病理因素、方药之间的规律,并结合郭立中教授本人意见,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2)运用现代网络药理学的手段,对郭立中教授辨治RA的扶阳通痹基本方(“人机结合”研究所得)进行相关分析研究,探讨其取效的可能内在机制。研究结果:(1)郭立中教授辨治的RA患者病案数据挖掘结果:①本研究共纳入70例344诊次RA患者病案,其中男性患者12例(占17.14%),共计58诊次(占16.86%);女性患者58例(占82.28%),共计286诊次(83.14%),女性RA患者和诊次远远高于男性。②RA发病的高发年龄主要有两个阶段:50-69 岁,频次为 199(占 57.84%);30-49 岁,频次为 114(占 33.13%)。③RA最常见的临床症状是四肢多发关节疼痛、失眠、畏寒、口干不欲饮、疲劳、咳嗽、自汗、便溏,其频次(频率)分别是131(占38.08%)、120(占34.88%)、89(占 25.87%)、75(占 21.80%)、74(占 21.51%)、74(占 21.51%)、56(占16.28%)和52(占15.12%)。④RA患者主要舌象为质淡红、质红、质暗红、苔薄白、苔白腻、齿痕舌、苔黄腻、苔白黄腻和苔少,其频次(频率)分别为 112(占 32.56%)、100(占 29.07%)、92(占 26.74%)、70(占 20.35%)、68(占 19.77%)、47(占 13.66%)、43(占 12.50%)、24(占 6.98%)和 20(占5.81%)。⑤RA患者的主要脉象有紧、滑、弱、细、沉、虚、浮和弦,其频次(频率)分别为 171(占 49.71%)、118(占 34.3%)、113(占 32.85%)、102(占 29.65%)、96(占 27.91%)、77(占 22.38%)、52(占 15.12%)和 31(占9.01%)。⑥RA临床最为常见的病机证候有寒湿凝滞、气血痹阻、筋骨失养、阳虚气弱、肝肾阳虚和阳虚寒凝,其频次(频率)分别为143(占41.57%)、85(占 24.71%)、73(占 21.22%)、68(占 19.77%)、58(占 16.36%)和 42(占12.21%)。⑦虚、寒、湿、瘀、痰是RA最为常见的病理因素,其频次(频率)分别为 259(75.29%)、219(63.66%)、178(51.74%)、125(36.34%)和 41(11.92%)。⑧RA患者所有诊次病案中共计出现中药130种,其中最为常用的中药有炙甘草、附子、淫羊藿、生姜、朱茯神、桂枝、油松节、杜仲、砂仁、白术、黄芪、苍术、威灵仙,巴戟天、刺五加和当归等,其频次(频率)依次是325(94.48%)、282(81.98%)、276(80.23%)、257(74.71%)、228(66.28%)、222(64.53%)、192(55.81%)、188(54.64%)、183(53.20%)、164(47.67%)、149(43.31%)、142(41.28%)、102(29.65%)、94(27.33%)、89(25.87%)和78(22.67%),以温阳、理气健脾、祛风除湿、活血通络和补肾添精功效的中药为主。⑨症状内关联规则研究显示:失眠与纳差,畏寒与失眠,失眠与四肢多发关节疼痛,畏寒与四肢多发关节疼痛等症状组合关联度较高。⑩舌象组合关联度较高的有:苔薄腻与质暗红,舌体胖大与质淡红,苔薄白腻与质淡红等。(11)脉象关联度较高的组合有:脉沉与脉弱,脉细与脉紧,脉沉与脉滑等。(12)病机证候关联度较高的组合有:肝肾阳虚与寒湿凝滞,寒湿凝滞与气血痹阻,气血痹阻、寒湿凝滞与肝肾阳虚等。(13)最常用的病理因素组合有寒、虚、湿、瘀等。(14)最常用的药物组合有附子、桂枝、炙甘草、生姜、淫羊藿,两两之间有较高的关联性。(15)郭教授临床常用的治法有:补阳气、强筋骨,助阳温通、化痰止咳、宣痹止痛,补益肝肾、祛风除湿、疏筋强骨,补益心脾、温潜浮阳、交通心肾,理气畅中祛痹,祛风湿散寒、补肝肾强筋骨、通经络止痹痛,温通解表、散寒祛湿,扶阳添精等8个聚类治法。(16)郭教授临床从扶阳辨治类风关的基本方:扶阳通痹基本方,由附子、淫羊藿、桂枝、生姜和炙甘草组成。(2)以郭教授常用的扶阳通痹基本方(FYTBF,药物组成:附子、淫羊藿、桂枝、生姜和炙甘草)进行网络药理学分析研究后可知:①扶阳通痹基本方共含有140个有效化合物成分。②扶阳通痹基本方有效成分可以作用104个靶点,扶阳通痹基本方和RA的交集基因靶点有68个,Degree值较高的有细胞肿瘤抗原p53(TP53)、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8(MAPK8)、白细胞介素-6(IL-6)、VEGFA、CASP3等靶基因。③GO功能富集分析显示,扶阳通痹基本方治疗RA的机制可能和DNA结合转录因子结合、DNA结合转录激活物活性、泛素样蛋白连接酶结合、核受体活性、配体激活转录因子活性和RNA聚合酶Ⅱ特异性DNA结合转录因子结合等因素有关。④KEGG生物通路富集分析显示,扶阳通痹基本方治疗RA的机制,可能与乙型肝炎、前列腺癌、卡波氏肉瘤相关疱疹病毒感染、细胞凋亡通路、胰腺癌、糖尿病并发症中的AGE-RAGE信号通路、肿瘤坏死因子信号通路等密切相关。研究结论:(1)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以中老年女性为主;郭立中教授辨治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是四肢多发关节疼痛、失眠、畏寒、口干不欲饮、疲劳、咳嗽、自汗、便溏、舌(淡)红、脉紧等;症状涉及肢体关节、肝肾、心(神)、肺系和脾胃系统症状;病性总属本虚标实,阳虚气弱、肝肾阳虚为本虚,寒湿凝滞、气血痹阻为标实;治疗上遵循“建极先建中,建中先拨通”治分次第的医学理念,温通解表、散寒祛湿法等八法循序渐进,各有侧重,主次分明;用药上以温通阳气祛寒湿、温补阳气、活血通络等药物为主;附子、(生、干、炮)姜等用量打破常规,高效且无毒。(2)网络药理学研究显示,扶阳通痹基本方(FYTBF)对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作用是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协同调控的结果。扶阳通痹基本方中140个活性成分(如山柰酚、槲皮素等)多数具有抗炎、抗菌、抗氧化等生物功能,可交叉调控RA相关的68个靶点,通过影响各类转录因子活性,可以直接或间接调控炎症通路(如NF-kB信号通路、IL-6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等)、凋亡通路(如TP53信号通路、AGE-RAGE 通路等)。
史敏[5](2021)在《温肾蠲痹汤联合阿达木单抗治疗强直性脊柱炎肾虚督寒证的临床疗效及机制初探》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强直性脊柱炎发病机制复杂,目前生物制剂是西医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重要方法之一,但单用生物制剂的疗效无法充分满足临床需求,而中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被大量临床实践证明疗效确凿,meta分析结果显示中药联合生物制剂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疗效显着、安全性良好,为强直性脊柱炎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本研究一方面通过随机对照实验对温肾蠲痹汤联合阿达木单抗治疗强直性脊柱炎肾虚督寒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进行评价,另一方面通过网络药理学对温肾蠲痹汤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机制进行初步探究。方法:1.临床研究:选取2019.12-2020.12于我院就诊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列,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30例,治疗方案:实验组采用温肾蠲痹汤联合阿达木单抗,对照组采用单用阿达木单抗,两组均于达到ASAS40时进行阿达木单抗减量,观察0、4、8、12、16周时患者的脊柱活动度、匹兹堡睡眠治疗指数、有效性指标(ASDAS、BASDI、BASFI、ASAS、中医证候评分),及安全性指标。2.网络药理学:通过搜索TCMSP数据库及相关文献,获取温肾蠲痹汤化学成分,通过SwissADME筛选有效化学成分,STITCH数据库得到该方化合物靶点;通过DRUGBANK、GENECARDS数据库获取强直性脊柱炎相关靶点,运用cytoscape 3.7.2筛选温肾蠲痹汤作用于强直性脊柱炎的核心靶点;运用STRING 11.0在线数据库分析核心靶点之间的蛋白质相互作用,通过Metascape分析核心靶点之间GO功能及KEGG信号通路富集结果。结果:1.临床研究:1.1入组基线:两组患者入组时的年龄、性别、病程、ESR、CRP、脊柱活动度、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ASDAS、BASDI、BASFI、中医证候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1.2ASAS40达标时间(即减药时间)及ASAS70达标率:实验组8周时ASAS40达标的总人数明显多于对照组(P=0.006),实验组16周时ASAS70达标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20)。1.3脊柱活动度:两组患者的Schober试验、指地距离、枕墙距离、脊柱侧弯度在16周内均存在显着时间效应(P<0.05),16周内实验组患者的胸廓扩张度的时间效应较对照组显着(P=0.001,P=0.204);不同观察节点的两组之间的体格检查无明显差异(P>0.05)。1.4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两组患者的PSQI在16周内均有显着时间效应(P<0.001,P<0.001);12周、16周时实验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01,P=0.002)。1.5有效性指标:两组患者的ASDAS-CRP、ASDAS-ESR、BASDAI、BASFI评分在16周内有显着时间效应(P<0.001);不同观察节点的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1.6中医证候积分: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均有显着时间效应(P<0.001,P<0.001);16周时实验组临床缓解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26);实验组12周、16周的中医证候积分改善优于对照组(P=0.004,P=0.006)。对照组16周内“夜尿频多”积分的时间效应无统计学意义(P=0.326),两组内其余中医证候的条目得分,其时间效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4周、8周、12周、16周的腰膝酸软、畏寒喜暖的改善程度,及8周、12周、16周时夜尿频多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1.7不良反应:两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l.000)。1.8塞来昔布使用剂量:两组平均塞来昔布使用剂量无明显差异(P=0.381)。1.9复发率:两组复发率无明显差异(P=0.112)。2.网络药理学:温肾蠲痹汤有效成分主要有p-谷留醇、槲皮素、山柰酚等,温肾蠲痹汤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核心靶点主要有GAPDH、HSPA4、HSPA8、ACTB、EEF2、EEF1A1,信号通路主要集中在病毒致癌、致病性大肠杆菌感染、蛋白聚糖在癌症中的作用、神经营养蛋白。结论:1.温肾蠲痹汤联合阿达木单抗治疗AS肾虚督寒证能明显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睡眠质量、降低疾病活动度,安全性良好,且较单用阿达木单抗而言,ASAS40达标更快、ASAS70达标率更高、不增加塞来昔布使用量及减药后复发率。2.温肾蠲痹汤可能通过调节GAPDH、HSPA4、ACTB等基因的表达,影响病毒感染、致病性大肠杆菌感染、蛋白聚糖及神经营养蛋白等信号通路,从而对AS的治疗产生一定临床疗效。
赵玲玉,何迎春[6](2021)在《国医大师朱良春“治未病”思想在痹病临床中的应用探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总结国医大师朱良春教授运用"治未病"思想治疗痹病的临证思路。[方法]收集学习朱老治疗痹病的病案,并查阅相关着作和文献,结合朱老对于痹病病因病机的认识,研究其临床常用药物和诊治思路,从痹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过程角度进行阐述,并附医案一则加以佐证。[结果]关于痹病的治疗,朱老注重治病求本,临证时将辨病与辨证紧密结合。在病发之前见微知着,注重避邪扶正,巧用引经药,并将患者临床表现的高危可疑因素与现代医学理化检查指标相结合,做到未病先防;痹病发生之时,针对其病因病机,有效控制风、寒、湿、热、燥、瘀之痹的发展和传变,并遵循脏腑辨治的特点,顺应各脏腑的特点杂合以治,有效遏制五脏痹的进展;在痹病发生后期,用益肾蠲痹丸、蝎蚣胶囊等,将"从肾论治"和"善用虫药"的思维充分发挥,以巩固疗效、防止复发。所举医案患者辨为浊瘀痹,以泄浊化瘀、调益脾肾、蠲痹通络为法,注重祛湿通络药与其他药物的灵活运用,经治后患者多年痼疾告愈。[结论]朱老在痹病的治疗中善于运用"治未病"的学术思想,未病状态加强防护,已病状态注重病症统筹、标本兼顾,根据各阶段的致病特点分别加以辨证施治,其临证思路值得继承和推广,用以指导临床实践。
李冬[7](2020)在《中西医不同疗法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网状Meta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检索中药、针刺、艾灸、西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随机对照试验,进行系统评价与网状meta分析,比较四种疗法的疗效与安全性,筛选出最佳干预措施,为强直性脊柱炎临床决策提供循证医学证据。方法:制定检索策略,对Cochrane Library、Pub Med、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与维普数据库(VIP)进行全面检索,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对纳入研究进行数据提取,采用Cochrane评价员手册推荐的偏倚风险评估方法、GRADE及CINe MA进行质量评估。利用STATA 14.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以及图形绘制,并针对疗效进行概率排序。结果:总计纳入126篇文献,共涉及9384人,纳入文献中各研究的样本量分布为36-351人。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1.在降低疼痛评分方面,针刺(MD=-1.43,95%CI[-1.97,-0.88])、中药(MD=-1.08,95%CI[-1.33,-0.82])的临床疗效均优于西药;艾灸(MD=-0.64,95%CI[-1.40,0.12])与西药相比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干预措施疗效排序:针刺(SUCRA=94.4)>中药(SUCRA=66.0)>艾灸(SUCRA=38.0)>西药(SUCRA=1.7)。2.在改善强直性脊柱炎疾病活动性指数(BASDAI)方面,针刺(MD=-2.90,95%CI[-5.10,-0.70])、中药(MD=-1.95,95%CI[-2.79,-1.10])的临床疗效均优于西药;艾灸(MD=-0.36,95%CI[-3.08,2.36])与西药相比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干预措施排序:针刺(SUCRA=90.3)>中药(SUCRA=69.1)>艾灸(SUCRA=27.0)>西药(SUCRA=13.5)。3.在改善强直性脊柱炎功能指数(BASFI)方面,针刺(MD=-2.39,95%CI[-3.5,-1.27])、中药(MD=-1.17,95%CI[-1.60,-0.74])的临床疗效均优于西药;针刺疗效优于中药(MD=-1.22,95%CI[-2.38,-0.06])、艾灸(MD=-2.44,95%CI[-4.58,-0.30]);艾灸(MD=0.05,95%CI[-1.79,1.89])与西药相比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干预措施排序:针刺(SUCRA=98.9)>中药(SUCRA=64.0)>艾灸(SUCRA=19.7)>西药(SUCRA=17.4)。4.在控制血沉方面,四种干预措施之间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干预措施排序:艾灸(SUCRA=86.2)>中药(SUCRA=57.8)>针刺(SUCRA=48.1)>西药(SUCRA=7.8)。5.在降低C-反应蛋白炎症指标方面,四种干预措施之间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疗效排序:中药(SUCRA=66.8)>针刺(SUCRA=57.5)>艾灸(SUCRA=52.9)>西药(SUCRA=22.8)。6.在降低肿瘤坏死因子(TNF-α)指标方面,针刺(MD=-7.22,95%CI[-13.15,-1.29])、中药(MD=-4.70,95%CI[-8.99,-0.41])均优于西药,艾灸(MD=-4.55,95%CI[-10.18,1.08])与西药相比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疗效排序:针刺(SUCRA=84.5)>中药(SUCRA=58.1)>艾灸(SUCRA=54.6)>西药(SUCRA=2.8)。7.在改善Schober试验方面,中药(MD=0.52,95%CI[0.33,0.71])、艾灸(MD=0.51,95%CI[0.01,1.02])的临床疗效均优于西药;针刺(MD=0.33,95%CI[-0.20,0.86])与西药相比两者无明显统计学差异。干预措施疗效排序:中药(SUCRA=74.9)>艾灸(SUCRA=74.0)>针刺(SUCRA=46.9)>西药(SUCRA=4.2)。8.在扩大胸廓活动度方面,艾灸(MD=0.40,95%CI[0.06,0.75])、中药(MD=0.31,95%CI[0.16,0.45])的临床疗效均优于西药。针刺(MD=0.24,95%CI[-0.12,0.60])与西药相比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干预措施疗效排序为:艾灸(SUCRA=82.9)>中药(SUCRA=64.4)>针刺(SUCRA=49.5)>西药(SUCRA=3.2)。9.在改善指地距方面,艾灸(MD=-5.92,95%CI[-8.76,-3.08])、针刺(MD=-4.58,95%CI[-7.94,-1.22])、中药(MD=-3.75,95%CI[-4.92,-2.59])的临床疗效均优于西药。干预措施疗效排序:艾灸(SUCRA=90.2)>针刺(SUCRA=63.0)>中药(SUCRA=46.7)>西药(SUCRA=0.1)。结论:根据国际强直性脊柱炎评价(ASAS)工作组对强直性脊柱炎工作疗效评估指标,利用疼痛评分指标(VAS)及强直性脊柱炎功能指数BASFI的SUCRA值作为效应量,进行聚类分析提示针刺为最优干预措施,且针刺在降低VAS评分、BASDAI、BASFI方面有显着优势,对于缓解强直性脊柱炎的整体症状、改善疼痛发挥重要作用。此外鉴于中药口服可能带来一定不良反应,而艾灸在改善Schober试验、胸廓活动度、指地距等方面发挥巨大作用,表明其在改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活动范围方面具有显着优势。因而针刺联合艾灸治疗可能进一步提高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疗效,但由于纳入文献的质量普遍较低,降低了本研究的证据强度,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结论的可靠性。因而,今后有待进一步开展多中心、大样本、高质量的随机对照研究,以期得出更加客观可靠的证据,为临床医疗决策提供切实可行的治疗方案,提高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疗效。
王淞[8](2020)在《国医大师张志远内科临证经验及学术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搜集、整理国医大师张志远先生的相关资料,追溯其学术思想形成的渊源,总结提炼其治疗内科系统疾病的临床经验和学术思想,使国医大师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扬。方法本文采用传统的文献学研究方法,以先生的手稿札记、学术着作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等资料为对象,追溯先生学术思想形成的源流,整理、分析并总结其临证经验,提炼学术思想,撰写研究论文。结果本文通过分析国医大师张志远先生的生平、治学、临证等方面内容,概括其治学特色,总结了先生对感冒、咳嗽、胸痹、狂证、痴呆、恐惧、泄泻、头痛、胆痹、臌胀、内伤发热、腰痛、痿证等内科疾病的病机治法认识、遣方用药的经验、规律和特色,并提炼升华出先生“三论、两观、两发明”的内科学术思想体系:“三论”,即大气一元论、玄府细络系统论、医易相通论;“两观”,即天人相应的时间医学观、胃气为本的治病观;“两发明”,即风药理论的发明、“人-症-方-药”量效理论的发明。结论通过研究得出,张志远先生治学严谨,具有独特的治学门径,德艺双馨,内科临证经验丰富,学术思想体系庞大,内容丰富,可以概括为以“易”指导、以“气”主宰的“三论、两观、两发明”辨治体系,颇具特色。其治学方法颇具借鉴性;其临证经验和学术思想具有很好的启发性、实用性和重要的临床价值。先生的临证经验和学术思想对中医学的继承和发扬作出了重要贡献,对中医学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黄高孝[9](2020)在《基于真实世界的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证治规律研究》文中提出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滑膜细胞炎性增生、血管翳形成并,可侵及下层的软骨和骨,造成关节破坏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西医治疗RA的手段均存在明显的问题,不良反应较多且严重。中医虽然没有RA这一病名,但有许多论述与RA病名有关,如“顽痹”、“骨痹、“历节”等。在辨治RA也取得肯定的临床疗效,尤其在控制复发方面也明显有优势。真实世界研究(Real-World Study,RWS)就是在临床真实的条件下,受取多种数据,从而评价某种医疗手段对患者健康、疗效真实影响的研究,是流行病学发展的最新研究进展和思路。研究目的:本课题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重大新药创制“基于一致性评价的经典名方桂枝芍药知母汤的新药研发”的理论及临床前研究阶段,此研究结合古籍文献寻找与RA相关的“痹”、“历节”等的定义、治法和辨证论治,并综合分析现代文献治疗RA的研究,为全面探讨了中医对RA的认识;通过真实世界门诊病例研究,探讨RA证型特征、辨证施治、用药规律及疗效;并以整理高永翔教授治疗RA经验,从而共为中医辨证论治RA提供部分的循证医学证据。研究方法:1.本研究进行查阅中医古籍、现代中医及越南传统医学研究,初步梳理和归纳RA的相关病名、病因病机、治法、论治,并查阅中国知网,万方,web of science等,将所文献进行分类,综合并分析古代对RA相关论述与现代文献的研究现状。同时总结RWS特征,探讨中医在真实世界研究的方法,以RA为研究对象,开展临床调查,探讨了RA的中医证治规律。2.基于真实世界研究,以临床门诊患者为核心,根据患者基本资料进行相关因素分析。本研究回顾高永翔教授门诊2017年至2019年病例资料为基础,纳入符合RA诊断的302例,从此进行相关因素分析,探讨了RA的中医证治规律及疗效。3.从上部分的综合、分析,进行整理高永翔教授对RA辨证论治的临证经验、用药所长及学术思想。研究结果:1.从文献初步总结,分析:(1)RA的发病因素和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现代医学治疗RA的手段均存在明显的问题,如不能从根本上缓解病情的发展,不良反应较多且严重等。(2)从古籍文献记载对RA相关的认识可看,RA的临床病机复杂,多样的治法,发展到清代时期已趋向成熟系统。续承几千年的历代医家学术思想,当代中医医家多从脏腑、虚实、经络、与痰瘀毒等各方面辨治,从而发挥了中医药治疗作用。(3)越南传统医学有几千年的历史,受中国中医深厚的影响。在发展过程中,越南传统医学对RA的认识自有特点,治疗上取得较好的效果,已提供了中越两国间的传统医学治疗本病的成就。(4)RWS的思想与模式相合了中医诊疗模式特点。利用RWS可提高中医药研究效率,发现和提供中医学的新规律及新特征,从而增进中医药学基础理论、临床诊疗理论并中药临床评价方法的创新,最终可促进中医的传承和发展。2.真实世界的临床门诊病例研究结果显示:(1)女性发病高于男性,男女比例为7.38:1。在年龄方面,患者在40-59岁为最多,RA病程多于5至10年。RA的合并疾病较多为骨质疏松症,糖尿病,合并自身免疫疾病较多为干燥综合征。在就诊时,使用中西医结合治疗235例,采用西药多为慢作用抗风湿药、非甾体抗炎药等。(2)本研究发现中西医结合组,辨为肝肾亏虚证最多,共82例,占34.89%。中医证型与实验室指标相关具有差距,体现RA中医证型与实验室指标有相关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作为RA中医证型分型的依据。(3)在235例病例使用中西医结合,共1103诊次,有144种药物,出现总频数为16814次,其中祛风湿药占比例最大,为15.31%;其次为解表药占14.80%,补肝肾占13.92%,再次祛湿化痰药,活血药。结合常见中药配伍,总体现出用药规律为祛风除湿兼以补益肝肾,发散解表,祛湿活血。(4)结合现代医学及药理学研究,发现治疗RA的常用中药之效及现代医学对RA的治疗极为相符合,主要具备抗炎镇痛作用,调节免疫作用,防止骨关节破损。(5)进一步分析,纳入到165病例资料完整,并特续使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三个月,其中治疗过程中西药减量有16例,维持剂量有149例,没有需要医药加量的病例。比较分析前后治疗发现血沉、类风湿因子、C-反应蛋白、抗环瓜氨酸多肽抗体明显下降,症状显着缓解,体现中西医结合治疗RA取得很好疗效。3.高永翔教授治疗RA的经验整理与研究:(1)病因病机:以肾虚为发病的基本病机;外邪侵犯为RA发病的重要因素;及痰瘀阻络为RA的病理基础。(2)辨证要领:强调辨明寒热,分清虚实。(3)治则治法:注重治病求本,标本兼顾。提出补肾为主,结合开玄府,通经络;除痰化瘀;疏肝解郁,调和情绪;滋阴壮水,清热润燥等治法。(4)证治分类:分为6个证型。其中寒湿痹阻证,方以蠲痹汤、九味羌活汤、羌活胜湿汤加减;湿热痹阻证,方以当归拈痛汤、三仁汤、四妙散加减;寒热错杂证,方以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痰瘀痹阻证,方以血府逐瘀汤、身痛逐淤汤、二陈汤加减;肝肾亏虚证,方以独活寄生汤加减;阴虚燥热证,方以连梅汤加减。
秦鋑育[10](2020)在《南少林蹲位叠挤法配合电针治疗腰椎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南少林蹲位叠挤法配合电针治疗腰椎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为腰椎椎管狭窄症的保守治疗提供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方法收集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就诊于福建省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人民医院骨伤科和福建中医药大学国医堂的腰椎椎管狭窄症患者38例患者,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19例,试验组采用蹲位叠挤法配合电针,对照组采用屈腰法配合电针,两组治疗周期为每周2次,6周为1个疗程。在治疗前、治疗3周、治疗6周、治疗后1个月进行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日本骨科协会下腰痛评分法(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 Score standards for low back pain,JOA)、ODI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及中医证候观测评估两组患者各项指标的变化,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研究共有38名腰椎椎管狭窄症患者参与,分别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19例,其中两组男性患者各6例,女性患者各13例。试验组平均年龄为56.68±6.14岁;身高平均为1.62±0.09米;体重平均为60.47±12.46 kg;BMI平均为22.71±3.30 kg/m2。对照组平均年龄为58.26±7.89岁;身高平均为1.62±0.07米;体重平均为62.32±10.13kg;BMI平均为23.60±3.03kg/m2。两组患者的基线数据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前,两组各项评分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3周后,两组的VAS、ODI和中医证候观测评分均较治疗前显着降低(P<0.05),且试验组评分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6周后,两组的VAS、ODI和中医证候观测评分均较治疗前显着降低(P<0.05),且试验组评分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随访1个月后,两组的VAS、ODI和中医证候观测评分均较治疗前显着降低(P<0.05),且试验组评分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而JOA评分显示,两组在治疗3周后,试验组对比治疗前JOA评分增加(P<0.05),且试验组评分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6周后,两组JOA评分均较治疗前增加(P<0.05),且试验组评分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随访1个月后,两组JOA评分均较治疗前显着增加(P<0.05),且试验组评分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综合以上分析,试验组治疗腰椎椎管狭窄症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南少林蹲位叠挤法配合电针与屈腰法配合电针两种干预手段在治疗腰椎椎管狭窄症患者中均显示了良好的疗效,但是南少林蹲位叠挤法配合电针的治疗效果更显着,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二、益肾蠲痹汤治疗腰痛证74例疗效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益肾蠲痹汤治疗腰痛证74例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中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从肝肾论治 |
2 从瘀论治 |
2.1 气虚血瘀证 |
2.2 气滞血瘀证 |
3 从督脉论治 |
4 其他 |
5 讨论与展望 |
(2)蠲痹汤加味治疗寒湿痹阻型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1 膝骨关节炎研究进展 |
1.1.1 中医对膝骨关节炎的认识 |
1.1.2 西医对膝骨关节炎的认识 |
1.2 膝骨关节炎治疗 |
1.2.1 西医治疗 |
1.2.2 中医治疗 |
1.3 KOA研究现状 |
1.3.1 流行病学 |
1.3.2 病因 |
1.3.3 发病机理研究 |
第二部分 研究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病例来源 |
2.1.2 诊断标准 |
2.1.3 纳入标准 |
2.1.4 排除标准 |
2.1.5 病例中止退出标准 |
2.1.6 病例脱落的标准及处理 |
2.2 研究方法 |
2.2.1 试验分组 |
2.2.2 试验材料 |
2.2.3 试验方法 |
2.2.4 观察指标 |
2.2.5 统计学方法 |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 |
3.1 一般资料 |
3.2 两组膝关节疼痛VAS评分及膝关节功能WOMAC评分 |
3.3 两组血清中炎性因子IL-1β、TNF-α、MMP-13 的表达水平 |
3.4 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情况 |
3.5 两组临床总疗效情况 |
3.6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安全性 |
第四部分 讨论 |
4.1 中医对KOA的病因病机的认识 |
4.2 中医对寒湿痹阻型KOA病因病机认识 |
4.3 中医对KOA的治疗及其作用机制的探究 |
4.3.1 对细胞因子的影响 |
4.3.2 对软骨细胞的影响 |
4.3.3 对局部微循环、纤溶系统及骨内高压的影响 |
4.3.4 对氧化自由基代谢的影响 |
4.3.5 对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的影响 |
4.3.6 其它 |
4.4 西医对KOA病因病机的认识及治疗概况 |
4.5 炎性因子与KOA关系分析 |
4.6 蠲痹汤加味的立方分析 |
4.7 蠲痹汤加味的药理分析 |
4.7.1 蠲痹汤加味整体药理分析 |
4.7.2 蠲痹汤加味单味药的药理分析 |
4.8 双醋瑞因胶囊的药理作用 |
4.9 研究结果分析 |
4.9.1 VAS评分 |
4.9.2 WOMAC功能评分 |
4.9.3 血清中炎性因子IL-1β、TNF-α、MMP-13 的表达水平 |
4.9.4 中医证候积分情况 |
4.9.5 临床总疗效情况 |
4.9.6 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安全性 |
4.10 结论 |
4.11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膝骨关节炎的中西医治疗最新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科研成果 |
(3)芒针感应传导治疗坐骨神经痛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方法 |
3 研究结果 |
讨论 |
1 现代医学对坐骨神经痛的研究 |
2 祖国医学对坐骨神经痛的相关记载 |
3 古今关于针刺层次的认识 |
4 芒针相关理论依据 |
5 疗效评价 |
6 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坐骨神经痛的中西医治疗概述 |
1 西医治疗 |
2 中医治疗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郭立中教授辨治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经验及扶阳通痹基本方的网络药理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与文献研究进展 |
1 现代医学对类风湿关节炎的研究进展 |
1.1 流行病学调查 |
1.2 类风湿关节炎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
1.3 RA的临床诊断 |
1.4 RA的西医治疗 |
1.4.1 治疗原则 |
1.4.2 一般治疗 |
1.4.3 药物治疗 |
1.4.4 免疫净化 |
1.4.5 外科治疗 |
1.4.6 功能锻炼 |
2 中医学对类风湿关节炎的研究进展 |
2.1 RA的中医病名探讨 |
2.2 RA的病因病机研究 |
2.2.1 病因研究 |
2.2.2 病机研究 |
2.3 RA的中医治疗 |
2.3.1 辨证分型论治 |
2.3.2 辨证分期论治 |
2.3.3 成方及验方治疗 |
2.3.4 中成药和中药制剂治疗 |
2.3.5 针灸治疗 |
2.3.5.1 针刺治疗 |
2.3.5.2 艾灸治疗 |
2.3.5.3 耳针治疗 |
2.3.6 推拿治疗 |
2.3.7 药浴、热敷 |
2.3.8 穴位贴敷 |
2.3.9 穴位注射疗法 |
2.3.10 中药离子导入疗法 |
2.3.11 中医调护 |
3 述评 |
第二部分 郭立中教授辨治RA的病案数据挖掘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对象 |
2.1 病案资料来源 |
2.2 疾病诊断标准 |
2.3 病案纳入标准 |
2.4 病案排除标准 |
3 研究方法 |
3.1 病案信息采集 |
3.2 病案信息预处理 |
3.3 病案数据处理方法 |
3.3.1 郭教授辨治RA病案数据库的建立 |
3.3.2 病案数据清理 |
3.3.3 病案数据术语规范化 |
3.4 病案数据挖掘平台的建立 |
3.5 病案数据挖掘方法 |
4 结果 |
4.1 病案一般情况 |
4.1.1 性别比例分布 |
4.1.2 年龄频次频率分布 |
4.2 临床症状频次频率分布 |
4.3 舌象频次频率分布 |
4.4 脉象频次频率分布 |
4.5 病机证候频次频率分布 |
4.6 病理因素频次频率分布 |
4.7 药物频次频率分布 |
4.8 关联规则数据结果 |
4.8.1 内关联规则数据结果 |
4.8.1.1 临床症状内关联规则项集 |
4.8.1.2 舌象内关联规则项集 |
4.8.1.3 脉象内关联规则项集 |
4.8.1.4 病机内关联规则项集 |
4.8.1.5 病理因素内关联规则项集 |
4.8.1.6 药物内关联规则项集 |
4.8.2 外关联规则结果 |
4.8.2.1 临床症状与舌象外关联规则项集 |
4.8.2.2 临床症状与脉象外关联规则项集 |
4.8.2.3 临床症状与病机外关联规则项集 |
4.8.2.4 临床症状与病理因素外关联规则项集 |
4.8.2.5 临床症状与药物外关联规则项集 |
4.8.2.6 脉象与病机外关联规则项集 |
4.8.2.7 脉象与药物外关联规则项集 |
4.9 K-均值聚类分析数据结果 |
4.9.1 病机证候K-均值聚类分析结果 |
4.9.2 药物K-均值聚类分析结果 |
4.9.3 病机证候与药物K-均值聚类分析结果 |
5. 讨论 |
5.1 阳气多伤的时代背景 |
5.2 阳气不足、寒湿凝滞在类风湿关节炎形成中的作用 |
5.3 “人机结合,以人为主”的数据挖掘结果分析 |
5.3.1 一般情况 |
5.3.2 临床症状 |
5.3.3 舌象 |
5.3.4 脉象 |
5.3.5 病机与辨证 |
5.3.6 病理因素 |
5.3.7 聚类处方与治法 |
5.3.8 扶阳通痹基本方释义 |
5.3.9 常用中药与配伍 |
5.3.9.1 单味中药 |
5.3.9.2 药对 |
5.3.9.3 附子用量与减毒 |
第三部分 扶阳通痹基本方治疗RA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扶阳通痹基本方的有效成分筛选 |
1.2 扶阳通痹基本方药物有效成分的作用靶点预测 |
1.3 RA的疾病相关靶点检索 |
1.4 绘制RA和扶阳通痹基本方药物靶点Veen图 |
1.5 构建“药物-有效成分-作用靶点-疾病”网络关系图 |
1.6 构建蛋白质互作关系网络及筛选核心靶点蛋白 |
1.7 GO功能与KEGG通路富集分析 |
2 结果 |
2.1 扶阳通痹基本方药物活性成分 |
2.2 扶阳通痹基本方药物有效成分的作用靶点 |
2.3 RA的疾病相关靶点 |
2.4 扶阳通痹基本方药物靶点和RA疾病相关靶点Veen图 |
2.5 扶阳通痹基本方的药物—成分—靶点—疾病的网络图 |
2.6 绘制PPI关系图和barplot图 |
2.7 GO与KEGG富集功能分析 |
3 讨论 |
3.1 中药活性成分分析 |
3.2 关键蛋白和靶基因分析 |
3.3 KEGG通路分析 |
第四部分 典型病案选 |
1 寒湿凝滞,气血痹阻案 |
2 阳虚阴浮,心肾不交案 |
3 痰湿凝滞,气血痹阻案 |
4 阳虚寒凝,气血不畅案 |
5 心脾阳虚,血不养神案 |
6 阳虚气弱,筋骨失养案 |
7 肝肾阳虚,寒湿凝滞案 |
8 阳虚水停,寒湿凝滞案 |
9 阳虚感寒,痰湿内伏案 |
10 湿热瘀阻,气血不畅案 |
结论 |
本论文创新点 |
不足与展望 |
1 不足 |
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表1 缩写语表 |
附表2 临床症状频次频率分布 |
附表3 舌象频次频率分布 |
附表4 病机频次频率分布 |
附表5 药物频次频率分布 |
附表6 药物系统聚类分析结果 |
附表7 病机系统聚类分析位点结构 |
附表8 病机与药物系统聚类分析结果 |
附表9 扶阳通痹基本方药物的主要活性成分列表 |
附表10 扶阳通痹基本方药物作用靶点 |
附表11 扶阳通痹基本方治疗RA的可能关键靶标列表 |
附表12 PPI中关键靶蛋白Degree值 |
致谢 |
个人简介 |
(5)温肾蠲痹汤联合阿达木单抗治疗强直性脊柱炎肾虚督寒证的临床疗效及机制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强直性脊柱炎的中医辨治进展 |
1.1 中医病名 |
1.2 古代中医病因病机的认识 |
1.3 现代中医病因病机的认识 |
1.4 中医证型 |
1.5 中医治疗 |
2.强直性脊柱炎的现代研究进展 |
2.1 发病机制 |
2.2 西医治疗 |
3.中药联合生物制剂治疗强直性脊柱炎meta分析 |
3.1 文献检索结果 |
3.2 文献质量评价 |
3.3 Meta分析结果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研究对象 |
1.1 病例来源及分组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退出标准 |
2.研究方法 |
2.1 治疗方案 |
2.3 疗程及观察项目 |
2.4 统计方法 |
3.研究结果 |
3.1 观察组与对照组基线资料比较 |
3.2 实验组与对照组ASAS40达标时间、ASAS70达标率比较 |
3.3 实验组与对照组临床观测指标比较 |
3.4 实验组与对照组临床有效性指标比较 |
3.5 实验组与对照组药物安全性分析 |
3.6 实验组与对照组塞来昔布使用剂量比较 |
3.7 实验组与对照组减量后复发情况 |
第三部分 网络药理学 |
1.资料与方法 |
1.1 药物化学成分筛选及相关靶点获取 |
1.2 药物-化学成分-靶点的网络调控图构建 |
1.3 疾病靶点获取 |
1.4 核心靶点筛选及蛋白质互相作用网络图构建 |
1.5 GO功能及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 |
2.研究结果 |
2.1 温肾蠲痹汤中有效化学成分及相关预测靶点 |
2.2 药物-化学成分-靶点的网络调控图构建 |
2.3 强直性脊柱炎相关靶点 |
2.4 核心靶点筛选及蛋白质互相作用网络图构建 |
2.5 GO功能富集分析 |
2.6 KEGG通路富集分析 |
第四部分 讨论 |
1.立题依据 |
1.1 证型选择 |
1.2 温肾蠲痹汤组方解析 |
1.3 阿达木单抗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现状 |
2.研究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
2.1 临床研究结果的讨论 |
2.2 网络药理学结果的讨论 |
3.优点与不足 |
3.1 优点 |
3.2 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6)国医大师朱良春“治未病”思想在痹病临床中的应用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未病先防 |
2 既病防变 |
2.1 预防疾病的发展 |
2.1.1 风寒湿痹 |
2.1.2 热痹 |
2.1.3 燥痹 |
2.1.4 浊瘀痹 |
2.1.5 肢肿僵直 |
2.2 预防疾病的转变 |
2.2.1 肺痹 |
2.2.2 心痹 |
2.2.3 肝痹 |
2.2.4 脾痹 |
2.2.5 肾痹 |
3 瘥后防复 |
4 医案举隅 |
5 结语 |
(7)中西医不同疗法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网状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祖国医学文献研究 |
1 中医对强直性脊柱炎病因病机的认识 |
1.1 肾督与强直性脊柱炎的关系 |
1.2 风寒湿诸邪与强直性脊柱炎的关系 |
1.3 痰湿瘀血与强直性脊柱炎的关系 |
2 强直性脊柱炎的辨证分型 |
3 强直性脊柱炎的中医治疗 |
3.1 中药内服 |
3.2 针刺疗法 |
3.3 艾灸疗法 |
3.4 推拿疗法 |
3.5 拔罐疗法 |
3.6 敷贴疗法 |
3.7 中药熏蒸 |
3.8 穴位埋线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中西医不同疗法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网状Meta分析 |
前言 |
1 资料和方法 |
1.1 文献检索策略 |
1.2 文献纳入标准 |
1.3 文献排除标准 |
1.4 文献数据提取 |
1.5 质量评价 |
1.6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检索文献情况 |
2.2 纳入文献基本特征 |
2.3 质量评价 |
2.4 证据质量分级 |
2.5 网状Meta分析结果 |
2.6 安全性分析 |
3 讨论 |
3.1 网状meta结果分析 |
3.2 本研究的局限性 |
3.3 研究展望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表1 纳入数据的基本特征表 |
表2 纳入文献质量评价表 |
表3 GRADE质量评价证据等级表 |
表4 CINe MA证据等级表 |
表5 环状不一致性总表 |
表6 网状meta SUCRA值汇总表 |
表7 不良反应汇总表 |
致谢 |
(8)国医大师张志远内科临证经验及学术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生平着作 |
1 生平概述 |
2 着作介绍 |
第二部分 治学特色 |
1 博览广读、取采众长的治学方法 |
2 实事求是、躬行践履的治学理念 |
3 锲而不舍、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
4 内观自省、倾囊相授的大医胸怀 |
5 修身齐德、淡泊名利的处世智慧 |
第三部分 内科临证经验 |
1 肺系病证 |
1.1 感冒 |
1.1.1 风寒、风热之辨 |
1.1.2 治疗法则 |
1.1.3 分型证治 |
1.1.4 经验用药 |
1.1.5 注意事项 |
1.1.6 小结 |
1.2 咳嗽 |
1.2.1 病因病机 |
1.2.2 治疗法则 |
1.2.3 分型证治 |
1.2.4 特色用药 |
1.2.5 小结 |
2 心系病证 |
2.1 胸痹 |
2.1.1 病因病机 |
2.1.2 治疗法则 |
2.1.3 分型证治 |
2.1.4 小结 |
2.2 狂证 |
2.2.1 病因病机 |
2.2.2 治疗法则 |
2.2.3 分型证治 |
2.2.4 小结 |
2.3 痴呆 |
2.3.1 病因病机 |
2.3.2 治疗法则 |
2.3.3 分型证治 |
2.3.4 小结 |
2.4 恐惧 |
2.4.1 病因病机 |
2.4.2 治疗法则 |
2.4.3 分型证治 |
2.4.4 小结 |
3 脾胃病证 |
3.1 泄泻 |
3.1.1 病因病机 |
3.1.2 治疗法则 |
3.1.3 分型证治 |
3.1.4 临证要点 |
3.1.5 小结 |
4 肝胆病证 |
4.1 臌胀 |
4.1.1 病因病机 |
4.1.2 治疗法则 |
4.1.3 分型证治 |
4.1.4 软化肝脾验方 |
4.1.5 小结 |
4.2 胆痹 |
4.2.1 病因病机 |
4.2.2 施治法则 |
4.2.3 分型证治 |
4.2.4 小结 |
4.3 内伤头痛 |
4.3.1 病因病机 |
4.3.2 施治法则 |
4.3.3 分型证治 |
4.3.4 用药特色 |
4.3.5 小结 |
5 肾系疾病 |
5.1 水肿 |
5.1.1 病因病机 |
5.1.2 治疗法则 |
5.1.3 分型证治 |
5.1.4 专药专方 |
5.1.5 小结 |
6 气血津液疾病 |
6.1 内伤发热 |
6.1.1 分辨外感内伤 |
6.1.2 把握时间规律 |
6.1.3 分型证治 |
6.1.4 小结 |
7 肢体经络病证 |
7.1 腰痛 |
7.1.1 病因病机 |
7.1.2 治疗法则 |
7.1.3 分型证治 |
7.1.4 小结 |
7.2 痿证 |
7.2.1 病因病机 |
7.2.2 治疗法则 |
7.2.3 分型证治 |
7.2.4 小结 |
第四部分 内科学术思想 |
1 大气一元论 |
1.1 大气一元论的理论渊源 |
1.2 大气的形成及生理特点 |
1.3 基于大气一元论的病机发挥 |
1.4 调治人身大气为病之用药法则 |
1.4.1 斡旋气机,调治气病 |
1.4.2 治气当求脏腑之本 |
1.4.3 祛除浊毒,以复气利 |
1.5 基于大气一元论的治验举隅 |
1.5.1 调胸中大气治胸痹 |
1.5.2 调腑中大气治胃肠病 |
1.5.3 调经络大气治肢肩背腰痹痛 |
1.5.4 调补一身之气改善虚损 |
1.5.5 调大气治精神行为病 |
2 玄府细络系统论 |
2.1 玄府细络系统概述 |
2.2 玄府细络系统的微观实质 |
2.3 玄府细络系统的生理特点与功能 |
2.3.1 玄府细络分布广泛,结构微小 |
2.3.2 玄府细络可宣通渗灌气血津液 |
2.3.3 玄府细络可通达神机 |
2.4 玄府细络系统病理与临床表现 |
2.5 玄府细络系统病变的治疗和研究 |
3 医易相通论 |
3.1 医易相通理论探流 |
3.2 易为指导,突出变字 |
3.2.1 辨证恒动思维 |
3.2.2 方剂灵活化裁 |
3.2.3 剂型丰富发展 |
3.3 两点论思维方法的实践 |
3.3.1 判定病性,一分为二 |
3.3.2 处方用药,阴阳兼顾 |
3.3.3 亢害承制,确立治法 |
3.3.4 病情顽固,杂合以治 |
4 天人相应的时间医学观 |
4.1 中医时间医学概述 |
4.1.1 中医时间医学源流 |
4.1.2 人体生理与四时、昼夜关系 |
4.1.3 症候变化与四时、昼夜关系 |
4.2 中医时间医学指导实践 |
4.2.1 明辨病位 |
4.2.2 治病于未发 |
4.2.3 应时组方选药 |
4.2.4 应时服药 |
4.2.5 预测病势 |
5 胃气为本的治病观 |
5.1 “胃气为本观”概说 |
5.2 重视胃气与胃津 |
5.2.1 胃气是宗气之源 |
5.2.2 胃气是生存之本 |
5.2.3 胃气为脉之本 |
5.2.4 胃津是津液之源 |
5.2.5 胃气以通降为和 |
5.3 重视胃与他脏联系 |
5.4 治胃之法 |
5.4.1 慢性胃病重滋养 |
5.4.2 他脏之病从胃治 |
5.4.3 阴虚津亏滋胃津 |
5.4.4 处方用药护胃气 |
6 风药理论的发明 |
6.1 风药概说 |
6.2 风药性能 |
6.2.1 风药多味辛 |
6.2.2 风药以泻为主 |
6.2.3 风药性走 |
6.3 风药作用及其配伍方法 |
6.3.1 风药治风 |
6.3.2 风药治血 |
6.3.3 风药治湿 |
6.3.4 风药助火 |
6.3.5 风药升阳 |
6.3.6 风药止痒 |
6.3.7 风药通滞 |
6.3.8 风药开玄 |
7 “人-症-方-药”量效理论的发明 |
7.1 “人-症-方-药”量效理论概说 |
7.2 “人-症-方-药”量效理论的实践探索 |
7.2.1 量从症变 |
7.2.2 量从人变 |
7.2.3 减量间服 |
7.2.4 遵古不泥 |
7.2.5 精准靶向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查新报告 |
论文着作 |
(9)基于真实世界的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证治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语缩写词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一、类风湿关节炎现状与问题 |
1 临床流行病学 |
2 RA的危险因素 |
2.1 遗传因素 |
2.2 感染因素 |
2.3 性别、年龄因素 |
2.4 其他因素 |
3 发病机制 |
4 西医治疗RA |
4.1 非甾体抗炎药(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NSAIDs) |
4.2 慢作用抗风湿药(Disease-Modifying Anti-Rheumatic Drugs,DMARDs) |
4.3 糖皮质激素类药物 |
二、中医论治类风湿关节炎的基本策略文献分析 |
1 RA的相关病名 |
2 关于历代医家的部分古籍对RA认识汇总 |
2.1 先秦至南北朝时期 |
2.2 隋唐时期 |
2.3 宋金元时期 |
2.4 明代时期 |
2.5 清代时期 |
3 当代中医医家对RA的论治 |
3.1 从脏腑论治 |
3.2 从虚实论治 |
3.3 从络论治 |
3.4 从痰、瘀、毒论治 |
三、越南传统医学对类风湿关节炎的认识 |
1 越南传统医学认识RA的特点 |
2 越南传统医学治疗RA的研究 |
四、中医药在真实世界研究现状 |
1 RWS定义与起源 |
2 RWS特点 |
3 RWS数据采集及分析 |
4 术语标准化 |
5 伦理审查 |
6 RWS的优势及局限性 |
7 中医在RWS的应用现状 |
7.1 中医开展RWS的优势 |
7.2 中医在RWS的研究现状 |
五、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基于真实世界的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证治规律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对象 |
2.1 病例来源 |
2.2 诊断标准 |
3 研究方法 |
3.1 病例信息采集 |
3.2 记录时间 |
3.3 建立标准化语句 |
3.4 统计分析 |
3.5 技术路线 |
4 研究结果 |
4.1 一般情况分析 |
4.2 中医证治规律 |
4.3 疗效分析 |
5 讨论 |
5.1 病历资料分析 |
5.2 病因病机分析 |
5.3 症状,舌脉分析 |
5.4 中医证型分析 |
5.5 用药规律分析 |
5.6 证型与用药规律 |
5.7 中药的现代药理学研究 |
5.8 疗效分析 |
6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高永翔教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经验的整理与研究 |
1 RA的病因病机 |
1.1 以肾虚为发病的基本病机 |
1.2 外邪侵犯为RA发病的重要因素 |
1.3 痰瘀阻络为RA的病理基础 |
2 辨证要领 |
2.1 辨明寒热 |
2.2 分清虚实 |
3 治则治法 |
3.1 治病求本,重视补肾 |
3.2 开玄府,通经络 |
3.3 除痰化瘀,标本兼顾 |
3.4 疏肝解郁,调和情绪 |
3.5 滋阴壮水,清热润燥 |
4 证治分类 |
4.1 寒湿痹阻证 |
4.2 湿热痹阻证 |
4.3 寒热错杂证 |
4.4 痰瘀痹阻证 |
4.5 肝肾亏虚证 |
4.6 阴虚燥热证 |
5 注重调摄 |
5.1 饮食有节 |
5.2 调节情志 |
参考文献 |
结论 |
问题与展望 |
附表 类风湿关节炎临床观察记录表 |
综述 桂枝芍药知母汤的应用与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校校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10)南少林蹲位叠挤法配合电针治疗腰椎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临床资料与方法 |
1.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1.4 剔除标准 |
1.5 中止试验标准 |
2.治疗方法 |
2.1 病例分组 |
2.2 对照组(电针+常规手法+屈腰法) |
2.3 试验组(电针+常规手法+蹲位叠挤法) |
2.4 治疗周期 |
3.观察指标 |
3.1.视觉模拟评分 |
3.2 日本骨科协会下腰痛评分法 |
3.3 ODI功能障碍指数 |
3.4 中医证候观测 |
4.不良反应 |
5.统计学处理方法 |
第二部分 结果与分析 |
1.一般资料分析 |
2.临床疗效分析 |
2.1 两组患者VAS疼痛评分比较 |
2.2 两组患者ODI功能指数评分比较 |
2.3 两组患者JOA功能指数评分比较 |
2.4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观测评分比较 |
第三部分 讨论 |
1.中医学对腰椎椎管狭窄症的认识和记载 |
2.中医骨伤科对手法治疗的认识及记载 |
3.现代医学对腰椎椎管狭窄症的相关认识 |
3.1 流行病学 |
3.2 发病机制与病理变化 |
3.3 腰椎椎管狭窄症的临床分型 |
4.腰椎椎管狭窄症的治疗 |
4.1 中医药保守治疗 |
4.2 现代医药治疗 |
5.南少林蹲位叠挤法配合电针治疗LSS的理论指导与临床意义 |
5.1 腰椎屈曲位的前瞻研究及临床意义 |
5.2 南少林蹲位叠挤法机理作用 |
5.3 电针选穴依据及机理作用 |
6.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四、益肾蠲痹汤治疗腰痛证74例疗效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中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研究进展[J]. 左世国,庹绍彬,侯智颖,李姣姣,向昱阳. 中国中医急症, 2021
- [2]蠲痹汤加味治疗寒湿痹阻型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D]. 黄龙.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3]芒针感应传导治疗坐骨神经痛临床研究[D]. 王天依.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郭立中教授辨治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经验及扶阳通痹基本方的网络药理学研究[D]. 杨建萍.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温肾蠲痹汤联合阿达木单抗治疗强直性脊柱炎肾虚督寒证的临床疗效及机制初探[D]. 史敏.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6]国医大师朱良春“治未病”思想在痹病临床中的应用探析[J]. 赵玲玉,何迎春.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1(01)
- [7]中西医不同疗法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网状Meta分析[D]. 李冬. 暨南大学, 2020(03)
- [8]国医大师张志远内科临证经验及学术思想研究[D]. 王淞.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9]基于真实世界的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证治规律研究[D]. 黄高孝.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10]南少林蹲位叠挤法配合电针治疗腰椎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观察[D]. 秦鋑育.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