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强泵送混凝土施工与质量控制(论文文献综述)
党飞[1](2020)在《适用于高温环境施工的高性能泵送混凝土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目前,结构复杂、大跨径桥梁的应用越来越多,泵送施工工艺的应用亦愈加广泛,泵送混凝土因此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而高性能混凝土因其工作性好、强度高、耐久性优异等诸多优点,其与泵送施工工艺相结合现已成为泵送混凝土的首选材料。本文针对高温的工程环境,通过泵送高性能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各因素对混凝土力学性能、工作性能、可泵性能、抗裂及抗渗性能等方面的影响规律来进行泵送高性能混凝土的相关研究。论文的主要工作及成果如下:(1)通过试验研究分析了水胶比、砂率对泵送C55高性能混凝土工作性能、压力泌水率,抗压强度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当水胶比为0.30,砂率为40%。混凝土的工作性能、可泵性能、抗压强度达到较优,既能满足的性能的要求,又可以降低成本。(2)通过试验研究粉煤灰掺量对泵送C55高性能混凝土的工作性能、力学性能、抗开裂、抗水渗透、压力泌水率的影响规律。结果显示,粉煤灰的掺入能有效改善混凝土内部组织结构,降低压力泌水率,提高混凝土的可泵性能、抗裂及抗渗性能。混凝土中掺入10%~20%的粉煤灰,其综合性能较好。(3)论文从远距离及二次泵送C50高性能混凝土和连续刚构桥C55泵送混凝土的相关性能测试及质量控制技术等方面,研究了高温条件下桥梁泵送高性能混凝土的应用。主要通过采用掺加粉煤灰提高流动性、降低水化热、控制原材料质量、生产施工控制以及养护等措施,提升混凝土的可泵性能及避免混凝土在高温条件下开裂等不良问题。最后,通过工程实例验证,结果表明论文所研究的泵送高性能混凝土在各个方面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张红兵[2](2019)在《乌东德水电站大坝低热水泥混凝土配合比试验研究》文中提出乌东德水电站是金沙江下游河段(攀枝花市至宜宾市)四个水电梯级——乌东德、白鹤滩、溪洛渡、向家坝中的最上游梯级,为保证乌东德水电站大坝低热水泥混凝土施工顺利进行,选择和确定混凝土组成材料的合理比例,配制出既满足工作性能、设计要求,又经济合理的混凝土。本文开展了大坝低热水泥混凝土配合比试验研究工作。(1)对试验所需的水泥、粉煤灰、细骨料、粗骨料、外加剂及拌合用水进行检测,确保符合相关标准规定。(2)开展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试验,主要内容有拌合物性能试验、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抗冻抗渗性能试验、自生体积变形试验、线膨胀试验、比热导热及导温系数、绝热温升、干缩试验等方面。(3)开展设计龄期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试验,主要内容包括拌合物性能试验、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抗冻抗渗性能试验,通过极限拉伸值、耐久性两方面分析配合比试验成果,推荐水胶比。(4)开砂浆配合比设计试验,进行强度回归分析,推荐水胶比。(5)通过选取的三组配合比试验,推荐了11种设计强度等级混凝土施工配合比及2种设计强度等级的砂浆施工配合比。
周錾[3](2018)在《贵州省荔榕高速公路泵送机制砂混凝土配合比优化设计及应用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各地生态环境保护的不断深入,天然砂资源的限采措施也日益加强,使得机制砂替代天然砂配制混凝土的技术在道路工程建设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并取得显着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为此,针对贵州省天然砂资源匮乏的实际情况,本文依托荔榕(荔波至榕江)高速公路建设工程,开展泵送机制砂混凝土配合比优化设计及应用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及工程应用价值。1)根据依托工程实际,对所用机制砂、水泥、粗集料、水和减水剂等原材料进行了性能检验,结果均满足技术要求,但机制砂中石粉含量偏高,有必要对机制砂混凝土配合比进行优化设计。2)考虑水泥用量、水胶比、砂率和减水剂掺量四个因素及其三个水平,基于正交试验设计,分析了各因素对机制砂混凝土不同龄期抗压强度及坍落度的影响。结果表明,28d抗压强度的影响因素大小排序为水胶比>减水剂掺量>砂率>水泥用量,坍落度的影响因素大小排序为水胶比>水泥用量>砂率>减水剂掺量。据此,确定了满足抗压强度及和易性要求的泵送机制砂混凝土优化配合比。3)以优化配合比为基准配合比,在保持水胶比、水泥用量和减水剂掺量不变的条件下,通过试验分析了机制砂砂率变化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确定了不同强度等级泵送混凝土的砂率控制范围。结果表明,随着砂率的提高,C30和C40机制砂混凝土的28d抗压强度呈现出先增后减的变化规律,而C50的逐渐降低;同时,C30的坍落度先增后减,C40的逐渐增大,而C50的逐渐降低。由此,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建立了混凝土 28d抗压强度与水泥用量、水胶比、砂率和减水剂掺量之间的经验关系,为确定合理的工地配合比提供了依据。4)依托荔榕高速公路第二合同段的施工,对泵送机制砂混凝土的优化配合比进行了工程应用与性能验证,提出了相应的施工质量控制关键技术。结果表明,泵送机制砂混凝土的各项性能均满足技术要求,且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显着。总之,本文的研究可为泵送机制砂混凝土配合比的优化设计和工程应用提供合理的参考。
焦福民[4](2018)在《超高层建筑混凝土施工性能及质量控制要求》文中提出随着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高层及超高层建筑数量逐年增加,如何实现有效的超高层混凝土泵送施工,是施工单位面临的重要难题。超高层泵送混凝土要求具有高强、高粘度特性,这为泵送的施工带来了较大的压力和阻碍。在保证混凝土和易性、强度指标的前提下,实现超高层泵送施工,需要从材料、施工等多个角度进行思考,使的超高层泵送的困难得以解决,这对于超高层建筑的质量、施工效率的提高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工程实际出发,对超高层建筑混凝土的材料、配合比、配置技术、性能、超高层泵送技术等内容进行研究和分析,主要研究成果和内容如下。1.通过制定合理的实验方案,分析混凝土原材料性能指标,优化配合比,配置出高性能混凝土。在保证混凝土强度和耐久性的同时具有良好的和易性、粘塑性,经工程应用表明配合比方案在泵送施工中泌水少、摩擦阻力小、不离析、不堵塞。2.通过室内外实验研究,分析了超高层混凝土泵送施工的关键工艺参数,明确了核心控制指标和控制范围,为超高层混凝土泵送施工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3.通过沈阳某工程项目,实现了研究成果的工程应用,实现了最大高度为568m的超高层混凝土泵送施工,完善了室内试验结果。本文通过室内外实验研究和理论分析,提出了超高层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及泵送施工控制的关键技术指标,解决了混凝土高强、高粘性与有效泵送高度之间的矛盾,成果经过实体工程施工检验,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为类似的工程项目提供了经验。
魏洁[5](2013)在《楼高一尺 技高一丈——全国超高层泵送混凝土技术研讨会侧记》文中指出随着土木工程建设的发展以及工程施工方法的不断创新,混凝土结构设计在高度和体型等方面也趋向极端化,这对混凝土的工作性也提出了更为苛刻的要求。近年来,全国各地超高层建筑不断涌现,对超高层高强高性能泵送混凝土配制技术提出了更高的挑战。改善混凝土性能以满足设计结构及施工性能的需要,提高混凝土结构的服役寿命,成为目前业内人士共同关心的热点话题。何谓超高层建筑?根据世界高层都市建筑学会给出的定义,建筑高度在300
王乃展,苏强[6](2012)在《浅谈C50泵送混凝土的质量控制》文中认为C50泵送混凝土凭借优良的特性和品质,在工程建筑中已得到较大范围的应用,其质量和耐久性得到了社会的公认,本文通过在武荆高速公路汉江特大桥施工中的实践与体会,就如何做好高强泵送混凝土材料的选择、配比方案优选、质量控制等作一粗浅论述。
左发春,张表志[7](2011)在《远距离高扬程泵送混凝土的配制及工程应用》文中研究指明通过对影响泵送混凝土可泵性的因素进行分析,提出远距离高扬程泵送混凝土的配制参数及原材料的要求,并通过泵送混凝土的施工工艺说明其应用的要点,为远距离高扬程泵送混凝土顺利泵送提供设计和施工上的有益借鉴。
宁卉[8](2011)在《远距离高扬程泵送混凝土施工技术》文中提出通过对影响泵送混凝土可泵性的因素进行分析,提出了远距离高扬程泵送混凝土的配制参数及原材料的要求,并能通过泵送混凝土的施工工艺说明了其应用要点,为远距离高扬程泵送混凝土顺利泵送提供了设计和施工上的参考。
王志国[9](2010)在《高强泵送混凝土施工技术》文中研究说明分析了高强泵送混凝土的配制原理及配合比设计,归纳了泵送混凝土制备、运输时的相关措施,并对混凝土泵送时泵位选择,泵管固定进行阐述,指出应严格现场管理,从而确保高强泵送混凝土的施工质量。
王彦[10](2009)在《陶粒混凝土的施工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陶粒混凝土因具有轻质、保温隔热、耐火、抗震等优良性能,在工程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陶粒混凝土无论是在性能、经济还是环保方面都具有较大的优势,是一种应用前景极其广阔的新型绿色建筑材料,它不仅适用于高层建筑、桥梁等大跨度结构工程,而且对各种工程结构都具有广泛意义。本文采用长沙地区的页岩陶粒配制陶粒混凝土,对陶粒混凝土的组成、结构和施工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和理论分析,为陶粒混凝土的推广和工程应用提供指导作用。本文在分析陶粒混凝土的组成、结构的基础上,通过试验研究了陶粒性能、矿物掺合料、外加剂和施工工艺对陶粒混凝土拌合物工作性能的影响,提出采用分层度结合坍落度和扩展度综合评价拌合物工作性能的方法,并建立陶粒混凝土拌合物工作性能的评价体系,总结了配制良好工作性能陶粒混凝土的控制技术和方法。研究陶粒混凝土的可泵性能,分析了陶粒的吸水特性对可泵性的影响;分析泵送陶粒混凝土压力损失的影响因素,提出了降低压力损失的控制措施;阐述了陶粒混凝土离析的原因,提出泵送陶粒混凝土可采用裹浆工艺和控制泵送施工过程,来减少离析现象的发生;分析陶粒混凝土坍落度损失的机理、影响因素,从原材料、配合比和温度控制等方面采取措施控制坍落度损失,从而解决陶粒混凝土坍落度损失快而造成可泵性差的问题。研究陶粒混凝土与钢筋的粘结性能,通过对陶粒混凝土拉拔试件试验结果分析,得到了陶粒混凝土的粘结能力随龄期发展规律,及锚固条件对陶粒混凝土粘结性能的影响关系式。对比分析了陶粒混凝土与普通混凝土的粘结性能,研究表明陶粒混凝土的粘结性能并不比普通混凝土差。从陶粒混凝土的原材料、配合比和施工过程三方面,对陶粒混凝土质量进行控制。在施工过程质量控制中,详述了陶粒混凝土施工过程的各个工序,体现了陶粒混凝土与普通混凝土施工工艺不同之处,为陶粒混凝土的施工提供一定的指导作用。
二、高强泵送混凝土施工与质量控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强泵送混凝土施工与质量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1)适用于高温环境施工的高性能泵送混凝土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高性能泵送混凝土的研究现状 |
1.2.1 高性能混凝土和泵送技术的概念及发展 |
1.2.2 泵送高性能混凝土的研究现状 |
1.2.3 高温环境下泵送高性能混凝土的研究现状 |
1.3 泵送混凝土的应用及问题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第2章 原材料及试验方法 |
2.1 原材料 |
2.2 混凝土性能测试方法 |
2.2.1 工作性能试验 |
2.2.2 力学性能试验 |
2.2.3 压力泌水测试 |
2.2.4 抗水渗透性能测试 |
2.2.5 抗开裂性能测试 |
第3章 主要因素对泵送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
3.1 元蔓高速新寨村2号大桥的工程特点 |
3.2 泵送混凝土的基准配合比 |
3.3 水胶比对桥梁泵送高性能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
3.3.1 水胶比对桥梁泵送高性能混凝土工作性能的影响 |
3.3.2 水胶比对桥梁泵送高性能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 |
3.3.3 水胶比对桥梁泵送高性能混凝土压力泌水率的影响 |
3.4 砂率对桥梁泵送高性能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
3.4.1 砂率对桥梁泵送高性能混凝土工作性能的影响 |
3.4.2 砂率对桥梁泵送高性能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 |
3.4.3 砂率对桥梁泵送高性能混凝土压力泌水率的影响 |
3.5 粉煤灰掺量对桥梁泵送高性能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
3.5.1 粉煤灰掺量对泵送高性能混凝土工作性及力学性能的影响 |
3.5.2 粉煤灰掺量对泵送高性能混凝土抗开裂性能的影响 |
3.5.3 粉煤灰掺量对泵送高性能混凝土抗水渗性能的影响 |
3.5.4 粉煤灰掺量对泵送高性能混凝土压力泌水率的影响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高温环境下泵送高性能混凝土在桥梁结构中的应用 |
4.1 工程概况 |
4.2 高温环境下远距离及二次泵送混凝土的应用 |
4.2.1 施工技术难点和技术措施 |
4.2.2 远距离二次泵送混凝土的配合比及性能要求 |
4.2.3 远距离及二次泵送C50高性能混凝土质量控制技术 |
4.3 高温环境下连续刚构桥泵送C55混凝土的应用 |
4.3.1 施工技术难点和技术措施 |
4.3.2 配合比设计及性能要求 |
4.3.3 连续刚构桥梁段C55泵送混凝土的工程应用 |
4.4 高温环境下混凝土可泵性及质量控制技术研究 |
4.4.1 生产质量控制措施 |
4.4.2 泵送施工组织措施 |
4.4.3 混凝土养护措施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2)乌东德水电站大坝低热水泥混凝土配合比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选题的依据与意义 |
国内外文献资料综述 |
1 绪论 |
1.1 工程背景 |
1.2 研究内容 |
1.3 技术路线图 |
2 混凝土技术要求及检测依据 |
2.1 混凝土计算要求 |
2.2 检测依据 |
3 实验过程 |
4 试验用的原材料及检测结果 |
4.1 水泥 |
4.2 粉煤灰 |
4.3 细骨料 |
4.4 粗骨料 |
4.5 外加剂 |
4.6 拌和用水 |
5 配合比设计 |
5.1 配合比方案及参数选择 |
5.2 组合密度试验 |
5.3 外加剂与胶凝材料的适应性试验 |
5.4 最优砂率、最小单位用水量试验 |
5.5 C_(180)30、C_(180)35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试验 |
5.6 28d、90d设计龄期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试验 |
5.7 砂浆配合比设计试验 |
6 推荐施工配合比 |
7 结论和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攻读工程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部分科研成果 |
致谢 |
(3)贵州省荔榕高速公路泵送机制砂混凝土配合比优化设计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原材料性能检验及配合比设计试验方法选取 |
2.1 依托工程概况 |
2.2 原材料性能检验 |
2.3 泵送机制砂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试验方法选取 |
2.4 小结 |
第三章 泵送机制砂混凝土配合比优化设计正交试验 |
3.1 机制砂混凝土配合比正交试验设计方案 |
3.2 机制砂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正交试验结果 |
3.3 机制砂混凝土抗压强度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
3.4 机制砂混凝土坍落度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
3.5 泵送机制砂混凝土配合比优化综合分析 |
3.6 小结 |
第四章 砂率对泵送机制砂混凝土配合比的影响分析 |
4.1 不同砂率机制砂混凝土性能试验 |
4.2 泵送机制砂混凝土配合比砂率控制指标 |
4.3 机制砂混凝土抗压强度与配合比参数回归分析 |
4.4 小结 |
第五章 泵送机制砂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及工程应用 |
5.1 原材料质量控制 |
5.2 机制砂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控制 |
5.3 机制砂混凝土施工工艺控制 |
5.4 泵送机制砂混凝土实体工程应用 |
5.5 机制砂混凝土经济性分析 |
5.6 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主要结论 |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4)超高层建筑混凝土施工性能及质量控制要求(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超高层建筑现状 |
1.1.1 超高层建筑定义 |
1.1.2 超高层建筑发展现状 |
1.2 超高泵送混凝土施工技术 |
1.2.1 混凝土泵送性能 |
1.2.2 混凝土泵送方法 |
1.3 工程概况 |
1.4 研究难点 |
1.5 主要研究内容 |
1.5.1 超细粉特性及泵送性关键技术研究 |
1.5.2 超高层泵送混凝土外加剂研制与应用研究 |
1.5.3 超高泵送混凝土配制关键技术研究 |
1.5.4 超高泵送混凝土工程模拟试验 |
1.5.5 混凝土超高层泵送技术 |
第二章 原材料及实验方法 |
2.1 原材料基本性能 |
2.1.1 水泥 |
2.1.2 粉煤灰 |
2.1.3 矿渣 |
2.1.4 超细矿物外加剂 |
2.1.5 细集料 |
2.1.6 粗集料 |
2.1.7 外加剂 |
2.2 实验方法 |
第三章 超高层泵送混凝土外加剂研制与应用研究 |
3.1 超高层泵送混凝土外加剂目标分子设计 |
3.1.1 普通外加剂母液的结构 |
3.1.2 超高泵送外加剂对外加剂分子结构的特殊要求 |
3.1.3 超高层泵送混凝土外加剂的分子设计 |
3.2 超高层泵送混凝土外加剂的合成 |
3.2.1 高分散型聚羧酸减水剂合成工艺的优选 |
3.2.2 高保坍型聚羧酸减水剂合成工艺的优选 |
3.2.3 普通产品与本工艺产品性能评价 |
3.3 超高层泵送混凝土外加剂复配原材料性能的研究 |
3.3.1 减水剂母液掺量对水泥净浆流动度的影响 |
3.3.2 减水剂母液掺量对混凝土减水率的影响 |
3.3.3 不同减水剂母液对水泥净浆流变性性能的影响 |
3.3.4 保坍剂对混凝土经时损失及自密实性能的影响 |
3.3.5 减水剂辅料的优化影响 |
3.3.6 同种超高层泵送混凝土外加剂对不同强度等级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
3.4 不同高度、温度对超高层泵送混凝土外加剂组分的要求研究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剪力墙大体积自密实混凝土配制关键技术及性能研究 |
4.1 水泥浆体流动性能评价研究 |
4.1.1 胶凝材料的影响 |
4.1.2 减水剂的影响 |
4.2 水泥+粉煤灰+超细矿粉+硅灰胶凝材料体系 |
4.3 水泥+粉煤灰+矿粉+硅灰胶凝材料体系 |
4.4 微珠基本性能研究 |
4.4.1 微珠颗粒粒径及形态 |
4.4.2 微珠化学成分 |
4.5 微珠对水泥性能的影响研究 |
4.5.1 微珠对水泥净浆流动度的影响 |
4.5.2 微珠对水泥胶砂需水量及强度的影响 |
4.6 利用特种超细矿物掺合料微珠制备剪力墙大体积自密实混凝土 |
4.7 剪力墙大体积自密实混凝土性能研究 |
4.7.1 剪力墙大体积自密实混凝土自密实性能研究 |
4.7.2 剪力墙大体积自密实混凝土流变性能研究 |
4.7.3 剪力墙大体积自密实混凝土水化温升的影响 |
4.7.4 剪力墙大体积自密实混凝土自收缩性能研究 |
4.7.5 剪力墙大体积自密实混凝土抗裂性能研究 |
4.7.6 剪力墙大体积自密实混凝土抗冻性能研究 |
4.7.7 剪力墙大体积自密实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性能研究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超高层混凝土施工泵送要求 |
5.1 超高层混凝土泵送性能 |
5.2 泵送系统选型论证计算 |
5.2.1 混凝土输送泵选型论证核算 |
5.2.2 超高压管道选型论证核算 |
5.3 输送管道布置 |
5.4 混凝土温度控制与养护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6)浅谈C50泵送混凝土的质量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一、施工前质量控制阶段 |
二、施工过程中质量控制阶段 |
三、施工后质量检测阶段 |
(7)远距离高扬程泵送混凝土的配制及工程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影响泵送混凝土可泵性的因素分析 |
1.1 胶凝材料的影响 |
1.2 砂率的影响 |
1.3 泵送剂的影响 |
1.4 水灰比和集灰比的影响 |
2 高强泵送混凝土的配制 |
2.1 泵送混凝土配合比配制基本要求 |
2.2 原材料的选择 |
2.3 配合比的确定 |
2.3.1 参数的选择 |
2.3.2 C55、C50高强混凝土泵送施工配合比 |
3 泵送混凝土的施工工艺对泵送效果的影响 |
3.1 泵送混凝土的供应 |
3.2 混凝土输送泵及输送管的选择与布置 |
3.3 混凝土的泵送 |
3.4 混凝土的浇筑 |
3.5 泵送混凝土的质量控制 |
4 结语 |
(8)远距离高扬程泵送混凝土施工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
2 影响泵送混凝土可泵性的因素 |
2.1 胶凝材料 |
2.2 砂率 |
2.3 泵送剂 |
2.4 水灰比和集灰比 |
3 高强泵送混凝土的配制 |
3.1 泵送混凝土配合比配制基本要求 |
3.2 原材料的选择 |
(1) 水泥: |
(2) 粉煤灰: |
(3) 粗骨料: |
(4) 细骨料: |
(5) 矿粉: |
(6) 外加剂: |
3.3 配合比的确定 |
3.3.1 参数的选择 |
(1) 水胶比 |
(2) 胶凝材料用量 |
(3) 扩展度及坍落度的确定 |
(4) 砂率的选择 |
(5) 含气量 |
(6) 减水剂品种的选择 |
(7) 凝结时间 |
(8) 可泵性 |
3.3.2 C55、C50高强混凝土泵送施工配合比 |
4 泵送混凝土的施工工艺对泵送效果的影响 |
4.1 泵送混凝土的供应 |
4.2 混凝土输送泵及输送管的选择与布置 |
4.3 混凝土的泵送 |
4.4 混凝土的浇筑 |
4.5 泵送混凝土的质量控制 |
5 结束语 |
(10)陶粒混凝土的施工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陶粒混凝土的应用状况 |
1.2.1 国外研究应用状况 |
1.2.2 国内研究应用状况 |
1.3 陶粒混凝土施工性能研究现状 |
1.3.1 陶粒混凝土拌合物的工作性能 |
1.3.2 陶粒混凝土的可泵性 |
1.3.3 陶粒混凝土与钢筋的粘结性能 |
1.4 本文研究内容 |
第二章 陶粒混凝土拌合物的工作性能及控制技术 |
2.1 陶粒混凝土拌合物的流动性 |
2.2 陶粒混凝土拌合物的分层机理 |
2.3 陶粒混凝土拌合物的工作性能评价指标 |
2.3.1 坍落度和扩展度 |
2.3.2 分层度 |
2.4 陶粒混凝土拌合物的工作性能的研究 |
2.4.1 试验材料 |
2.4.2 配合比设计 |
2.4.3 陶粒对拌合物工作性能的影响 |
2.4.4 水泥浆体对拌合物工作性能的影响 |
2.4.5 施工工艺对拌合物工作性能的影响 |
2.5 泵送陶粒混凝土的“双掺”技术 |
2.6 陶粒混凝土拌合物的控制指标和因素水平 |
2.7 陶粒混凝土拌合物工作性能的控制方法 |
2.8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陶粒混凝土的可泵性 |
3.1 陶粒混凝土的泵送问题 |
3.2 陶粒的吸水特性对可泵性的影响 |
3.3 泵送陶粒混凝土的压力损失问题 |
3.3.1 混凝土在泵管中的流动状态 |
3.3.2 陶粒混凝土的泵送压力损失 |
3.3.3 泵送陶粒混凝土压力损失的控制 |
3.4 泵送陶粒混凝土的离析与控制方法 |
3.4.1 泵送陶粒混凝土的离析 |
3.4.2 泵送陶粒混凝土离析的控制方法 |
3.5 泵送陶粒混凝土的坍落度损失 |
3.5.1 陶粒混凝土坍落度损失机理 |
3.5.2 陶粒混凝土坍落度损失的影响因素 |
3.5.3 陶粒混凝土坍落度损失控制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陶粒混凝土与钢筋的粘结性能 |
4.1 粘结锚固的基本概念 |
4.2 钢筋陶粒混凝土的粘结机理与影响因素 |
4.2.1 粘结机理 |
4.2.2 陶粒混凝土的界面结构与粘结性能 |
4.2.3 粘结性能的影响因素 |
4.3 研究内容 |
4.4 拔出试验 |
4.4.1 试验设计方案 |
4.4.2 加载及量测方案 |
4.5 陶粒混凝土与钢筋粘结性能试验结果与分析 |
4.5.1 试验结果 |
4.5.2 典型τ- s曲线分析 |
4.5.3 陶粒混凝土与钢筋的粘结破坏模式 |
4.5.4 施工阶段陶粒混凝土与钢筋的粘结性能 |
4.5.5 锚固条件对粘结性能的影响 |
4.5.6 横向箍筋对粘结性能的影响 |
4.5.7 陶粒混凝土与普通混凝土粘结性能对比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陶粒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 |
5.1 原材料控制 |
5.2 配合比的控制 |
5.3 陶粒混凝土施工过程与质量控制 |
5.3.1 陶粒混凝土的拌制 |
5.3.2 陶粒混凝土的运输 |
5.3.3 陶粒混凝的浇筑 |
5.3.4 陶粒混凝土的振捣 |
5.3.5 陶粒混凝土的养护 |
5.3.6 陶粒混凝土的拆模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和展望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四、高强泵送混凝土施工与质量控制(论文参考文献)
- [1]适用于高温环境施工的高性能泵送混凝土研究与应用[D]. 党飞.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2]乌东德水电站大坝低热水泥混凝土配合比试验研究[D]. 张红兵. 三峡大学, 2019(06)
- [3]贵州省荔榕高速公路泵送机制砂混凝土配合比优化设计及应用研究[D]. 周錾. 长沙理工大学, 2018(06)
- [4]超高层建筑混凝土施工性能及质量控制要求[D]. 焦福民. 沈阳建筑大学, 2018(09)
- [5]楼高一尺 技高一丈——全国超高层泵送混凝土技术研讨会侧记[J]. 魏洁. 混凝土世界, 2013(05)
- [6]浅谈C50泵送混凝土的质量控制[J]. 王乃展,苏强. 科技信息, 2012(06)
- [7]远距离高扬程泵送混凝土的配制及工程应用[J]. 左发春,张表志. 价值工程, 2011(31)
- [8]远距离高扬程泵送混凝土施工技术[J]. 宁卉. 铁道建筑技术, 2011(06)
- [9]高强泵送混凝土施工技术[J]. 王志国. 山西建筑, 2010(25)
- [10]陶粒混凝土的施工性能研究[D]. 王彦. 长沙理工大学, 20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