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金融全球化漫谈(一) 金融全球化概说(论文文献综述)
邵伊琪[1](2021)在《“信达雅”视角下的新闻翻译 ——“俄罗斯商业资讯”财经新闻笔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指明本翻译实践报告语料源自俄罗斯新闻网站“俄罗斯商业资讯”上的财经新闻,同时也是笔者在研究生期间的翻译练习材料。笔者此次针对财经新闻的练习材料进行了二次翻译,通过此次翻译实践,总结财经新闻翻译技巧,进一步提高翻译技能,反思提高译者素质的途径。严复提出的“信达雅”翻译原则和翻译标准符合财经新闻的翻译要求,同时也可以指导财经翻译实践。笔者在“信达雅”视角下,综合运用多种翻译策略和技巧,从语料文本的标题、词汇、句式、修辞层面出发,阐述各层面常见特点,选取翻译过程中遇到的有代表性的例子,结合翻译策略进行案例分析,从而进一步总结财经新闻翻译特点,总结翻译常见问题,探讨如何进一步提高翻译质量,使得译文达到忠实原文,语句通畅,讲“财言财语”的效果。本实践报告的正文包括四章:第一章翻译任务描述,第二章翻译项目介绍,第三章案例分析,第四章笔译实践翻译质量评估。其中第三章案例分析,结合了笔者在翻译过程中实际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对比原译和改译后的译文,总结特点并提出改进建议和相关思考。
袁随芳[2](2020)在《习近平读书观研究》文中认为读书观是指读书主体对读书价值、内容、方法、原则以及精神和态度等一系列问题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习近平自青少年时期以来就积累了丰富的读书实践并形成了体系完备、内涵丰富的读书思想。习近平读书观是习近平以自身丰富的读书实践为基础,通过汲取前人的读书思想精华,对读书相关问题进行科学思考后逐渐形成的一套内涵丰富、思想深邃的独特读书理念。本文对习近平读书观的研究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该部分主要探讨了习近平读书观研究之目的和意义、当前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思路和方法以及文章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第二部分为习近平读书观的思想溯源。习近平读书观具有坚实的理论来源。该部分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探究,一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读书思想是习近平读书观形成的重要来源;二是习近平读书观深深扎根在中国优秀传统读书理念的土壤中。第三部分为习近平的读书实践。习近平读书观也源于习近平本人丰富的实践经历,该部分立足图书定向分类法,以习近平系列讲话内容为主,梳理了其读书实践,为探究其读书理念提供了坚实的实证依据。第四部分为习近平读书观的科学内涵。习近平读书思想深邃,该部分将习近平读书观的内涵概括为四个方面。第一是习近平的读书价值论;第二是习近平的读书内容选择论;第三是习近平的读书方法论;第四是习近平的读书原则论。第五部分为习近平读书观的重大意义。在新时代大力推动文化强国建设和学习型政党、学习型社会建设的背景下,习近平读书观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习近平读书观是马克思主义读书思想与中国实际和时代发展相结合的产物。探究习近平读书观可以为深刻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供助力。深入挖掘习近平读书观的学理内涵,可以为我们当下正确认识读书问题、树立科学的读书观念提供方向指引。
黄庄巍[3](2020)在《中国台湾地区现代建筑设计创新研究》文中提出1945年8月15日,日本战败投降,随即台湾光复,重归祖国怀抱,民国以来中国近现代建筑发展脉络延续至台,使我国台湾地区正式走上现代建筑之路。在国际上冷战东西方阵营对立、国内海峡两岸对峙的特殊时空背景下,中国台湾地区属于欧美阵营,客观上与西方战后现代建筑运动直接相通,使之成为战后风起云涌的现代建筑运动中国化的重要实践基地,台湾建筑界在1950年代至1980年代,承担了西方现代建筑中国化的重要任务,在理论与实践层面均有诸多成就。而1990年代之后,社会多元思潮泛起,台湾地区逐渐走向本土化,以现代化、地域化为创新特征的建筑设计,成为中国当代地域建筑发展的先行样本之一。中国近代建筑是中国与西方建筑文化的相融进程,“中国传统”与“西方现代”二元要素构成了1949年之前中国近代建筑发展的核心动力。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国台湾地区战后现代建筑发展和创新进程,是中国近代建筑脉络后续发展的重要分支,是中国战后现代建筑探索、发展历程的组成部分,也构成了现代建筑设计与理论中国化进程的重要篇章,具有相当的研究价值。塔夫里曾言,“建筑是一种布满意识形态的体制”,台湾现代建筑错综复杂的创新叙事及其内涵,唯有放置于中国两岸乃至世界历史时空中,方能得其要义。本研究以建筑设计创新学为工具,基于大量原始文献和实地调研,联结两岸,承续历史,通过对中国台湾地区现代建筑活动(1950s-2010s)的全面研究,提出了该时期台湾地区现代建筑设计承续了中国近代建筑设计发展脉络、具有“三重维度”下的创新价值特征,发现了该时期台湾地区现代建筑设计具有“三个时段”创新时段特征、“四条脉络”的创新源流特征、“五种动力”的创新动力特征,认为该时期台湾地区现代建筑设计具有“九大板块”的创新结构特征。同时本文重点发掘1949年后台湾地区对我国自晚清民国所发展的近现代建筑脉络的延续叙事,重点书写了台湾地区作为1950-1970年代中国近现代建筑发展脉络与西方现代建筑思潮直接碰撞的特殊地区其建筑设计活动在中国建筑现代化与战后世界现代建筑运动进程中的创新叙事与价值意义,补充中国近现代建筑文化发展整体图景中的“台湾拼图”。
王庆萍[4](2020)在《翻译规范模因论视角下的零翻译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全球一体化进一步推进,中国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以及世界各国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不断交流融合,语言的翻译和交流在其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在跨文化、跨语际的翻译实践中,零翻译受到了越来越多译者的亲睐,也成为翻译界研究热点。学者们多数都停留于零翻译的宏观研究和某一翻译理论指导下零翻译单一概念研究,而零翻译的系统性研究则稍显匮乏。翻译模因论自20世纪90年代在学术界引起广泛关注后,众多学者对其进行研究并借鉴翻译模因概念研究翻译理论。随后翻译规范模因的研究也逐渐深入到描述性研究层面,为翻译理论研究提供给了全新的视角。本文以翻译规范模因论为理论框架,采用文献计量法、溯因法、归纳推理法、资料搜集法、文献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零翻译的相关语料进行分析。以零翻译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零翻译中翻译规范模因的制约作用及强势模因与弱势模因的互相转化。在零翻译表征研究中,翻译实践中原则、策略的选择均受期待规范模因和专业规范模因的动态制约。而在零翻译深层研究中,从模因论的视角研究零翻译类别和零翻译应用,对零翻译的理论分析和翻译实务领域无疑是一个新的突破。本文通过对零翻译各类预料的整理分析,归纳总结出零翻译的原则、零翻译的策略、零翻译的类别及零翻译的应用领域。借鉴翻译规范模因的起源和发展历史,在翻译规范模因理论框架下探讨零翻译的次生概念,对零翻译进行表征和深层研究,为零翻译架构的相关问题研究提供理论指导,拓宽零翻译的发展道路,促进完善中国本土译论的构架,从而大幅提高中国翻译理论研究水平。
吴晓丹[5](2017)在《滇越铁路云南段研究述评》文中指出1898年中国清政府同意法国修筑法属印度支那至云南的铁路,铁路由越南海防港至云南省省会昆明。1903年开工,1910年4月竣工。通车后的滇越铁路,在云南乃至西南交通史上占有极其特殊的地位。学界目前关于滇越铁路最早的研究是黄赞熙着、苏曾贻译的《滇越铁路纪要》,该书主要记述了中法战争后法帝国主义与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侵占云南铁路主权,掠夺云南省资源,输入法货的经过等方面的内容,并且介绍了云南矿产、物产、商业、车站、车辆
赵振煜[6](2019)在《侠文化背景下的香港武侠电影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香港武侠电影在20世纪中期达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它使武侠电影成为了中国最成功的商业电影类型之一,也使武侠电影走出了国门,走向了世界。自20世纪30年代第一部香港武侠电影《火烧红莲寺》诞生之日起,至今经历的八十余年兴衰起伏变化,出现了数以千计的作品。无论是儒家仁义的“黄飞鸿”电影,还是快意恩仇的彩色武侠世纪电影,抑或是如今的港陆合资武侠电影,每一部都是现代电影艺术与中国传统侠文化的融合成果。在这七十年间,香港社会所发生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香港市民的心理等诸多因素的变化,不同时期电影创作者对侠文化理解的差异,都对各个时代武侠电影特征形成有着一定程度的影响。香港武侠电影与侠文化的关系,与时代更替之间的关系,都是值得关注的重点。侠文化背景下香港武侠电影的发展可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世纪40年代至50年代,主要是胡鹏执导的“黄飞鸿”电影系列,此阶段香港武侠电影的侠文化特色是民族气节,仁义高洁;第二阶段为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中期,注重快意恩仇,侠骨柔情的邵氏彩色武侠世纪,代表人物是张彻、胡金铨、李小龙等,此阶段是香港国语武侠电影的高潮期;第三阶段为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主要由成龙与袁和平所代表的诙谐幽默的喜剧武侠电影,平民英雄深入人心;第四阶段为20世纪90年代初期,主要是徐克的新武侠电影,徐克求新求变的创作精神香港武侠电影的又一度辉煌;第五阶段为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香港武侠电影在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后一蹶不振,尽管受到了大陆的扶持,但它却抛却了求新求变的创作精神、紧密契合时代价值观、“武”与“侠”并重的文化态度等使其兴盛繁荣的要素,一味追求视觉特效而忽视了侠文化与侠精神的深刻内涵,从而进入了衰落的低潮期。香港武侠电影的文化之根深植于中国传统武侠文化。侠文化的精神源头与表现源头分别是中华民族的尚武精神与剑崇拜心理,而中国传统侠文化艺术呈现,是香港武侠电影独特的价值观、美学观及叙事模式的营养来源,香港武侠电影也通过现代化的艺术呈现,将武侠文化传播传承,发扬光大。香港武侠电影创作者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儒释道的营养,与时代文化潮流相结合,创作出仁义的儒侠、超脱的道侠、具有牺牲精神的佛侠以及个人意志强烈的情侠等类型形象,体现出香港武侠电影的特征与变化中香港社会的文化心理因素互相作用影响的关系。香港武侠电影所展现的侠精神的价值观,侠精神的现代化转换对于受众群体有着深刻影响,积极的武侠精神对于现代社会有着积极的引导价值。武侠文化是香港武侠电影未来复兴最重要的发展因素,而香港武侠电影的复兴对中国传统侠文化以及中国电影也有着巨大意义。香港武侠电影要做到类型元素的多元化创新,价值观要进行与时代相结合的更新开拓,侠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才能重现往日的辉煌。
张怡[7](2019)在《法兰克福书展研究(2009-2018)》文中指出随着世界经济贸易的不断繁荣发展,大众对文化产品的需求也日益增长。文化的发展及文化产品的推广都需要借助一个广阔的发展平台,而国际大型书展恰好具有这个功能。面对我国经济不断快速发展的现状,文化软实力也亟待增强。为了促进我国文化发展壮大,成功地打造出一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型书展也需要提上日程。以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为代表的中国书展虽然在世界出版文化界有一定的影响力,但其实力与影响力还与以法兰克福书展为首的世界一流书展存在着不小的差距。为了进一步认清自身实力与世界一流书展的差距,也为了更好地推进中国书展的国际化发展进程,笔者特意搜集了法兰克福书展在2009年到2018年这十年间的相关资料,撰写这篇文章以供国内出版业学界和业界参考。笔者以出版学和文学等相关领域的学术理论为支撑,通过采用文献法、比较法、个案分析法等行之有效的研究方法,对法兰克福书展的发展进行更加深入、细致的分析。具体来说,本文首先对法兰克福书展的整体发展做出了简单的概述,回溯了本文所要研究的这一时间阶段之前的整体发展状况,在此基础上将法兰克福书展分为了着眼于欧洲发展的初始阶段、转向亚非拉文化的探索阶段和面向世界发展的成熟阶段这三个发展阶段。其次,本文深入地介绍了法兰克福书展的发展条件及特色功能,其中包含了办展特色以及具体的服务功能。再次,本文依据出版业整体发展背景,在面对技术不断飞速发展的现实基础,介绍了当前对法兰克福书展而言的巨大机遇与重大挑战,并依据现实条件提出了两条行之有效的应对措施,分别是发挥自身优势,不断提高文化服务职能和顺应数字化时代发展,推动传统出版物跨媒介深入发展。最后,本文结合法兰克福书展这些年的经验与教训,提出了几点可供中国书展学习借鉴的方法策略。通过此次研究,笔者希望我国书展能在法兰克福书展的成功经验中找到以供自身发展的灵感,结合本国国情,不断推进我国书展的世界化进程。
覃英[8](2017)在《红色影视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文中认为红色影视在当前的影视行业中占有重要一席,但在如今风生水起的影视行业中,作为传播主导意识形态重要载体的红色影视却面临着异常尴尬的局面。因此有学者提出,红色影视如今发展状况不尽人意,受众主体有限,覆盖面狭窄,其本身还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吗?如若有,又有哪些功能?本文将从影视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维度,借助影视学、传播学、心理学等知识,通过一系列学理性分析加以研究。本文分为绪论、正文、结语三大板块。绪论主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正文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通过追溯“红色”一词与革命的关系来阐明红色影视的概念、特征,指出红色影视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并分析了红色影视和主旋律影视的区别,指出了红色影视所具有的特性,找出了红色影视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内在依据;以此为基础和前提,第二部分从个体发展、政治导向、文化发展三个视角分析了红色影视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第三部分在结合红色影视的现状和部分典型案例,分析了红色影视在个体发展、政治导向、文化发展功能的弱化表现,并结合现实对功能弱化的原因进行了进一步探究,认为其弱化主要缘起于红色影视自身质量不高、个人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学校重视力度不够、政府不作为四个方面;第四部分则在第三部分原因分析的基础上,回归到本文的最终归旨,即充分发挥红色影视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需要从红色影视创作主体、个人、学校、政府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形成一个有机的红色影视生态环境,才能让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得到最大发挥。结语部分陈述了对于中国红色影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现状的反思和展望。
孙文杰[9](2018)在《成龙电影的国家认同》文中认为香港作为中国南部重要的一个港口城市,由于其地理位置等主要原因,成为了中国重要的经济中心之一。但是由于历史原因,上世纪初,香港被完全割让给英国,经历了由英国殖民地政府所统治的长达99年的时间后,又重新回归中国。在这样的历史原因塑造下,香港地区在不同时期产生了关于国家认同概念上的不同特点。电影作为文化传播的一种主要形式,在香港地区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在香港电影类型片中,最重要且最具有代表性的类型片之一即为动作电影。香港地区的动作电影从上世纪60年代末星期至今,经历了50多年的时间、经历了几代香港电影人的更替,也经历了不同风格与思想的变化。从最早期的功夫武侠类型为主转变为以警匪类型为主。纵观香港动作电影史,有许多杰出的电影人都在香港地区,内地地区乃至全世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其中就有电影人成龙。鉴于香港动作电影的重要地位,其所传达的社会环境与传播的社会思想对于研究香港历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通过对成龙电影中最具有代表性的9部电影的分析,探讨不同时期成龙电影中所建构的国家认同的特点,并结合香港历史,阐述产生其不同特点的原因。本文将以成龙电影为主要分析文本,通过分析成龙电影来探讨香港电影以及香港社会在过去的一百多年中,在国家认同上的态度。本篇论文将根据时间顺序分为三个章节成龙于三个不同时期电影文本中所呈现出的国家认同的不同特点。三个时间段分别为:80年之前,80年之后到香港回归之前以及香港回归之后。并在结语中探讨透过成龙电影所反映出的香港电影对于建构国家认同的态度。通过本篇论文的探讨,为香港电影的历史研究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文本。
王立岩[10](2016)在《国际私法强制性规定研究》文中指出国际私法中的强制性规定是作为国际私法五种调整方法之一,国家为了更好的干预和调节社会经济生活的基本法律手段,在涉外法律关系中直接体现国家意志的一种形式,充分表现了国际私法步入刚性化以及实体化的趋势。国际私法强制性规定已经脱离了传统国际私法中的法律规避,还有公共秩序保留的制度,凸显了它在国际私法上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要严格区分三者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他们各自的作用。我国国际私法上关于强制性规定的研究相对于其他西方发达国家起步较晚,因而在理论、立法与实务等方面都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完善。国际私法上的强制性规定并不完全等同于国内的强制性规定,国际私法的强制性规定要从它的内涵、性质、与相关制度的比较当中更好的去理解和适用。笔者从确定国际私法强制性规定的学科属性出发,在对国际私法强制性规定的适用方面,本着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指出了完善中国国际私法强制性规定的若干建议。
二、金融全球化漫谈(一) 金融全球化概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金融全球化漫谈(一) 金融全球化概说(论文提纲范文)
(1)“信达雅”视角下的新闻翻译 ——“俄罗斯商业资讯”财经新闻笔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РЕФЕРАТ |
第1章 翻译任务描述 |
1.1 翻译项目介绍 |
1.2 翻译任务意义 |
第2章 翻译过程描述 |
2.1 文本分析 |
2.2 翻译流程 |
2.3 翻译工具 |
第3章 案例分析 |
3.1 财经新闻翻译的“信达雅”标准 |
3.2 标题问题 |
3.2.1 成分转换 |
3.2.2 补充信息 |
3.2.3 直译和意译 |
3.3 词汇问题 |
3.3.1 财经术语的处理 |
3.3.2 词义的确定 |
3.3.3 数词结构的处理 |
3.4 句式问题 |
3.4.1 直接引语的处理 |
3.4.2 间接引语的处理 |
3.4.3 复合句的处理 |
3.5 修辞问题 |
3.5.1 借代 |
3.5.2 拟人 |
3.5.3 比喻 |
第4章 总结 |
4.1 心得体会 |
4.2 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词汇表 |
附录二 原文和译文 |
致谢 |
(2)习近平读书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1.研究目的与意义 |
1.1 学理价值 |
1.2 现实意义 |
2.研究现状与述评 |
2.1 国外研究现状 |
2.2 国内研究动态 |
2.3 研究述评及未来展望 |
3.研究思路与方法 |
3.1 研究思路 |
3.2 研究方法 |
4.研究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4.1 创新之处 |
4.2 不足之处 |
第一章 习近平读书观的思想溯源 |
1.1 马克思主义读书观 |
1.1.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之读书思想 |
1.1.2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之读书思想 |
1.2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读书观 |
1.2.1 传统儒家经典文集之读书理念 |
1.2.2 中国传统导读书目之阅读指导 |
1.2.3 中国传统文人志士之治学法则 |
第二章 习近平的读书实践 |
2.1 研读马克思主义理论 |
2.1.1 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论着 |
2.1.2 研读马克思主义哲学 |
2.1.3 研读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 |
2.2 研读中国传统文化 |
2.2.1 研读中国文学 |
2.2.2 研读百家经典 |
2.2.3 熟读诗词歌赋 |
2.2.4 涉猎治国之“策” |
2.3 广读世界文学 |
2.3.1 阅读苏俄文学 |
2.3.2 阅读欧洲文学 |
2.3.3 阅读其他国家的经典文学作品 |
2.4 钻研中外历史 |
2.4.1 阅读中国历史 |
2.4.2 阅读世界历史 |
2.5 研读经济、政治、军事 |
2.5.1 研读经济类书籍 |
2.5.2 研读政治类书籍 |
2.5.3 阅读军事理论书籍 |
第三章 习近平读书观的科学内涵 |
3.1 习近平的读书价值论 |
3.1.1 读书是个人健康成长的必经之路 |
3.1.2 读书是我党永续前进的重要法宝 |
3.1.3 读书是传承中华文明的必要途径 |
3.1.4 读书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内在要求 |
3.2 习近平的读书内容选择论 |
3.2.1 研习马克思主义着作,坚定理想信念 |
3.2.2 研读经典史学着作,汲取经验教训 |
3.2.3 品读优秀传统文化典籍,传承优秀文明 |
3.2.4 阅读工作所需的各类书籍,增强工作本领 |
3.3 习近平的读书方法论 |
3.3.1 注重读思结合,勤于摘录笔记 |
3.3.2 加强交流讨论,强调精泛结合 |
3.3.3 注重分析对比,提高辩证思考 |
3.3.4 坚持读用结合,理论联系实际 |
3.4 习近平的读书原则论 |
3.4.1 读书应坚持志存高远、以兴趣为导向 |
3.4.2 读书应明晰三种境界、发扬三种劲头 |
3.4.3 读书应把握正确方向、继承优良学风 |
第四章 习近平读书观的重大意义 |
4.1 习近平读书观的理论价值 |
4.1.1 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读书思想 |
4.1.2 为新时代建设文化强国提供理论支撑 |
4.2 习近平读书观的实践价值 |
4.2.1 习近平读书观是新时代建设学习型政党的行动指引 |
4.2.2 习近平读书观是新时代构建学习型社会的行动指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3)中国台湾地区现代建筑设计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相关概念概述与研究综述 |
1.2.1 建筑设计创新理论综述 |
1.2.2 台湾地区现代建筑研究综述 |
1.2.3 研究思路:“三重维度”“三个时段”“四条脉络”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论文架构:九个创新板块 |
第2章 台湾地区现代建筑创新第一阶段(1950s-1970s) |
2.1 世界冷战与两岸对峙格局下的现代主义中国传播 |
2.2 西方现代建筑体系分支的移植与发展创新(经典现代主义阶段) |
2.2.1 二战前后西方现代主义的中国传播 |
2.2.2 西方建筑师与大陆迁台建筑师群体 |
2.2.3 特殊历史情境下的现代建筑启蒙 |
2.2.4 西方与大陆迁台建筑师的现代主义创作 |
2.2.5 本版块创新意义与特征 |
2.3 基于“中国固有形式”的传承与发展创新(民族主义主导阶段) |
2.3.1 中国古典复兴脉络的边陲延续 |
2.3.2 中国建筑文化本位主义者们的执着与坚守 |
2.3.3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下的建筑理论建构 |
2.3.4 古典形态下的中国宫廷美学与现代空间发展 |
2.3.5 本版块创新意义与特征 |
2.4 基于中国传统建筑与西方现代建筑精神的融合与发展创新(人文主义主导阶段) |
2.4.1 现代空间与东方气韵的早期碰撞 |
2.4.2 不同源流背景下的闪耀群星 |
2.4.3 中国传统哲学、人文精神与西方现代理论的碰撞融合 |
2.4.4 一次现代中国建筑设计的创新高峰 |
2.4.5 本板块创新意义与特征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台湾地区现代建筑创新第二阶段(1970s-1990s) |
3.1 经济腾飞与矛盾政经形势下多种思潮的输入与发展 |
3.2 西方现代建筑体系分支的移植与发展创新(现代主义、晚期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并行阶段) |
3.2.1“美国化”与“中国化” |
3.2.2 汉宝德与高尔潘 |
3.2.3 后现代理论的引入与传播 |
3.2.4 西方思潮的进一步移植与发展 |
3.2.5 本版块创新意义与特征 |
3.3 基于“中国固有形式”的传承与发展创新(建筑商品化时期) |
3.3.1 中国古典复兴与建筑商品化的合流与发展 |
3.3.2 李祖原与王昭潘 |
3.3.3 中国哲学在商业化语境下的形式流变 |
3.3.4 后现代与商业化语境下中国元素的形式转译 |
3.3.5 本版块创新意义与特征 |
3.4 基于中国传统建筑与西方现代建筑精神的融合与发展创新(地域主义萌芽阶段) |
3.4.1 台湾乡土文学运动与西方乡土运动 |
3.4.2 中国地域建筑的一支:台湾乡土建筑 |
3.4.3 王镇华、李乾朗与汉宝德 |
3.4.4 中国当代乡土建筑的先行实践 |
3.4.5 本版块创新意义与特征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台湾地区现代建筑创新第三阶段(1990s-2010s) |
4.1 多元思潮与政经形势下的嬗变 |
4.2 西方现代建筑体系分支的移植与发展创新(多元思潮阶段) |
4.2.1“去中心”“去符号化”下的城乡地景营造 |
4.2.2 中生代建筑师的群体崛起 |
4.2.3 日常、公共与平民的建筑 |
4.2.4 本版块创新意义与特征 |
4.3 中国地域建筑一支的传承与发展创新(多元思潮阶段) |
4.3.1 多元思潮下地方建筑文化传统的发展 |
4.3.2 闽南、客家、高山族与闽东海岛建筑传统的当代实践 |
4.3.3 本版块创新意义与特征 |
4.4 基于中国传统建筑与西方现代建筑精神的融合与发展创新(多元化思潮阶段) |
4.4.1 意义的解构与中式美学的兴起 |
4.4.2 现代中式人文美学、空间形态的发展 |
4.4.3 本版块创新意义与特征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我国台湾地区现代建筑设计创新(1950s-2010s)维度、脉络、动力特征及研究展望 |
5.1 台湾地区现代建筑设计创新的“三重维度” |
5.1.1 世界维度 |
5.1.2 中国维度 |
5.1.3 地域维度 |
5.2 台湾地区现代建筑设计创新的“四条脉络” |
5.2.1 现代脉络 |
5.2.2 古典脉络 |
5.2.3 人文脉络 |
5.2.4 乡土脉络 |
5.3 台湾地区现代建筑设计创新的“五种动力” |
5.3.1 家国情怀之力 |
5.3.2 政治文化之力 |
5.3.3 外来思潮之力 |
5.3.4 技术革新之力 |
5.3.5 经济起伏之力 |
5.4 台湾现代建筑设计创新研究展望及反思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翻译规范模因论视角下的零翻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翻译规范模因论国外研究现状 |
2.2 翻译规范模因论国内研究现状 |
2.3 零翻译研究现状 |
2.4 小结 |
第3章 理论框架与研究方法 |
3.1 理论框架 |
3.1.1 模因论起源 |
3.1.2 翻译模因论及规范模因分析 |
3.1.3 小结 |
3.2 研究方法 |
3.2.1 论文研究方法 |
3.2.2 资料来源 |
3.2.3 小结 |
第4章 翻译规范模因论视角下零翻译表征研究 |
4.1 翻译模因论的规范模因研究 |
4.1.1 翻译规范模因概念 |
4.1.2 期待规范模因研究 |
4.1.3 专业规范模因研究 |
4.2 翻译规范模因论视角下的零翻译原则研究 |
4.2.1 责任规范原则 |
4.2.2 交际规范原则 |
4.2.3 关系规范原则 |
4.3 翻译规范模因论视角下的零翻译策略研究 |
4.3.1 省译策略 |
4.3.2 移译策略 |
4.3.3 音译策略 |
4.3.4 音义兼译策略 |
4.3.5 补偿翻译策略 |
4.3.6 形译策略 |
4.3.7 直译加注策略 |
4.3.8 归化策略 |
4.3.9 小结 |
第5章 翻译规范模因论视角下零翻译深层研究 |
5.1 翻译规范模因论视角下零翻译类别研究 |
5.1.1 传统媒体语言零翻译 |
5.1.2 新媒体语言零翻译 |
5.2 翻译规范模因论视角下零翻译应用研究 |
5.2.1 专业术语的零翻译应用研究 |
5.2.2 特殊文化词的零翻译应用研究 |
5.2.3 外宣语言的零翻译应用研究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5)滇越铁路云南段研究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一、以革命史观为主要视角的滇越铁路云南段研究 |
(一)20世纪80年代初期至90年代初期学界对滇越铁路云南段的研究 |
(二)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学界对滇越铁路云南段的研究 |
二、以现代化史观为主要视角的滇越铁路云南段研究 |
(一)涉及滇越铁路的专门性论着和史料汇编 |
(二)学界对滇越铁路云南段与云南社会生活及思想观念变迁的研究 |
(三)学界对滇越铁路云南段与云南经济变迁的研究 |
(四)学界对滇越铁路云南段与云南技术发展的研究 |
(五)学界对滇越铁路云南段与云南城镇变迁的研究 |
(六)学界对抗战中滇越铁路的研究 |
(七)学界对滇越路警的研究 |
三、滇越铁路云南段的保育与遗产开发 |
四、研究不足与展望 |
(6)侠文化背景下的香港武侠电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 |
1.4 创新点 |
2 香港武侠电影的流变 |
2.1 民心侠魂的开启 |
2.2 快意恩仇的中心 |
2.3 笑拳萌侠的盛世 |
2.4 杯酒江湖的开脱 |
2.5 有武无侠的衰变 |
3 香港武侠电影的文化基因 |
3.1 中国传统侠文化的溯源 |
3.1.1 尚武精神 |
3.1.2 剑崇拜心理 |
3.2 中国传统侠文化的艺术呈现 |
3.2.1 侠的诗歌 |
3.2.2 宋代话本 |
3.2.3 元杂剧 |
3.2.4 明清小说 |
3.2.5 民国武侠小说 |
3.2.6 当代武侠小说 |
4.香港武侠电影的侠形象类型分析 |
4.1 儒侠——为国为民,济世为怀 |
4.2 道侠——道隐无为,逍遥自然 |
4.3 佛侠——苦海难渡,悲天悯人 |
4.4 情侠——至情至性,至死无悔 |
5.香港武侠电影对传统侠文化的现代性转换 |
5.1 侠精神的警示意义 |
5.2 侠精神的爱国情怀 |
5.3 侠精神的现实意义 |
6 香港武侠电影的发展前瞻 |
6.1 香港武侠电影的类型多元化开拓 |
6.2 香港武侠电影价值观的创新 |
6.3 侠文化的重生 |
6.4 侠文化的现代创新 |
7.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7)法兰克福书展研究(2009-201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及研究方法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法兰克福书展概述 |
2.1 法兰克福书展的历史起源 |
2.2 法兰克福书展的发展进程 |
2.2.1 着眼于欧洲发展的初始阶段 |
2.2.2 转向亚非拉文化的探索阶段 |
2.2.3 面向世界发展的成熟阶段 |
第三章 法兰克福书展的发展条件及特色功能 |
3.1 法兰克福书展的发展条件 |
3.1.1 法兰克福文化事业的积累 |
3.1.2 深受人文精神影响的德国现代出版业 |
3.1.3 快速连接世界的交通运输能力 |
3.1.4 技术革新带来的推动力量 |
3.2 别具一格的办展特色 |
3.2.1 独具特色的主宾国活动 |
3.2.2 特色奖项的设置 |
3.2.3 多元化的展览内容 |
3.2.4 多样化的跨媒介展览形式 |
3.3 集多功能平台于一身的特色职能 |
3.3.1 行业内最新的信息分享与学术交流平台 |
3.3.2 世界版权贸易交流平台 |
3.3.3 面向世界的文化交流平台 |
第四章 法兰克福书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
4.1 法兰克福书展的机遇 |
4.1.1 经济与文化双繁荣的国际化行业背景 |
4.1.2 不断创新的技术驱动 |
4.2 法兰克福书展的挑战 |
4.2.1 以中美为首的资本力量推动的新兴书展的崛起 |
4.2.2 法兰克福书展的传统业务在数字化发展中受到冲击 |
4.3 应对挑战的积极性措施 |
4.3.1 发挥自身优势,不断提高文化服务职能 |
4.3.2 顺应数字化时代发展,推动传统出版物跨媒介深入发展 |
第五章 法兰克福书展对中国书展的启示 |
5.1 全球性战略布局 |
5.1.1 开阔的国际化视野 |
5.1.2 面向全球的竞争意识 |
5.2 包容多样化的人文主义情怀 |
5.2.1 包容多样性 |
5.2.2 善于反思的文化素养 |
5.3 高效专业的执行能力 |
5.3.1 具有前瞻性的决策实力 |
5.3.2 配合度高的团队协作实力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8)红色影视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 研究背景 |
2. 研究意义 |
(二) 研究现状综述 |
1. 关于红色影视内涵的研究 |
2. 关于红色影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研究 |
3. 关于红色影视思想政治功能提升途径的研究 |
(三)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 研究思路 |
2. 研究方法 |
一、红色影视的内涵与特征 |
(一) 红色影视的内涵 |
1. “红色”的内涵 |
2. 红色影视的内涵 |
(二) 红色影视的特点 |
1. 主题:弘扬崇高的红色革命精神 |
2. 内容:还原真实的历史事件 |
3. 角色: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 |
二、红色影视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
(一) 红色影视的个体塑造功能 |
1. 提升精神境界 |
2. 获得个体享受 |
3. 摄取文化知识 |
(二) 红色影视的政治导向功能 |
1. 传播主导意识形态 |
2. 促进政治社会化 |
3. 增强社会政治稳定 |
(三) 红色影视的文化发展功能 |
1. 文化传播——传承红色革命精神 |
2. 时代价值——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三、当前红色影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弱化的表现及原因 |
(一) 当前红色影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弱化的表现 |
1. 思想塑造产生偏差 |
2. 政治情感发生异化 |
3. 文化传承与弘扬效果不佳 |
(二) 当前红色影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弱化的原因 |
1. 利益的诱惑导致红色影视质量参差不齐 |
2. 个人价值观念多元导致红色影视受众范围狭窄 |
3. 学校重视不够导致红色影视在教育过程中的运用不足 |
4. 政府的不作为导致红色影视作品局面尴尬 |
四、红色影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提升路径 |
(一) 多渠道扩大红色影视受众范围 |
1. 契合大众心理需求,恰当使用娱乐元素 |
2. 利用多元播放渠道,扩大红色影视播放平台 |
(二) 全方位提升红色影视作品质量 |
1. 提高红色影视制作技术水平 |
2. 重视红色影视作品精神内核 |
3. 建立观众反馈体系 |
(三) 加强红色影视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运用 |
1. 开发并完善学校红色影视课程体系 |
2. 提高教育者红色影视课堂教学能力 |
3. 举办红色影视学习实践活动 |
(四) 搭建政府对红色影视的支持体系 |
1. 成立专项扶持基金,弥补资金断层 |
2. 严格审查标准,促进可持续发展 |
3. 净化行业环境,扩大放映空间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成龙电影的国家认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课题的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分析现状 |
三、课题研究目标 |
四、香港地区及国家认同 |
第一章 :文化中国认同——1980年前成龙电影的国家认同 |
第一节 文化中国的影像呈现 |
一、影像空间的文化呈现 |
二、人物塑造的文化呈现呈现 |
三、叙事结构的文化呈现 |
第二节 国家认同的特点 |
一、“文化中国” |
二、“父”的形象与国家隐喻 |
第三节 认同的原因 |
一、生物性因素 |
二、文化性因素 |
三、制度性因素 |
第二章 :“浮城”时期的模糊认同与在地意识——80年之后到回归前成龙电影的国家认同 |
第一节 殖民政府统治下国家认同的想象 |
一、影像空间的殖民统治时期的呈现 |
二、影像中生活方式的转变呈现 |
三、“殖民政府形象”与“中国形象”的并存 |
四、殖民政府形象与中国形象的冲突与和解 |
五、模糊与矛盾的认同——殖民统治时期认同的特点 |
第二节 在地意识的觉醒 |
一、在地化叙事 |
二、在地化影像空间呈现 |
三、人物塑造的在地化呈现 |
四、责任感与多元化生活——在地意识的特点 |
第三节 认同特征产生的原因 |
一、制度性因素 |
二、文化性因素 |
三、历史因素 |
第三章 回归的认同与认同的回归——香港回归后成龙电影中的国家认同态度 |
第一节 回归的恐慌 |
一、叙事结构中的身份恐慌与认同重构 |
二、人物塑造的特点 |
三、回归的认同恐慌与记忆重塑 |
第二节 在地意识下的回归认同 |
一、叙事结构的回归呈现 |
二、人物形象塑造的回归 |
三、回归的认同的历史背景 |
第三节 民族自豪感的认同回归 |
一、国家思想的深入呈现 |
二、人物塑造的国家认同态度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国际私法强制性规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强制性规定概述 |
第一节 国际私法强制性规定的历史进程 |
一、强制性规定制度理论的缘起 |
二、强制性规定称谓的法律基础 |
三、强制性规定的学科属性 |
第二节 强制性规定的涵义 |
一、强制性规定的概念 |
二、强制性规定的性质 |
三、强制性规定与相关概念的比较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国际私法上强制性规定的适用 |
第一节 国际私法中强制性规定的适用方式 |
第二节 国际私法中强制性规定的适用类型 |
一、法院地国强制性规定的适用 |
二、外国强制性规定的适用 |
第三节 我国国际私法中强制性规定的具体适用 |
第四节 其他国家关于强制性规定的立法和司法实践 |
一、大陆法系国家的强制性规定 |
二、英美法系国家的强制性规定 |
三、国际法视角的强制性规定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完善我国强制性规定的立法与司法实践建议 |
第一节 我国国际私法中强制性规定存在的问题 |
一、我国国际私法中强制性规定存在的立法问题 |
二、我国国际私法中强制性规定存在的司法实践问题 |
第二节 完善我国国际私法中强制性规定的建议 |
一、完善我国国际私法中强制性规定的立法建议 |
二、完善我国国际私法中强制性规定的司法实践建议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金融全球化漫谈(一) 金融全球化概说(论文参考文献)
- [1]“信达雅”视角下的新闻翻译 ——“俄罗斯商业资讯”财经新闻笔译实践报告[D]. 邵伊琪. 大连外国语大学, 2021
- [2]习近平读书观研究[D]. 袁随芳. 山西大学, 2020(01)
- [3]中国台湾地区现代建筑设计创新研究[D]. 黄庄巍.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
- [4]翻译规范模因论视角下的零翻译研究[D]. 王庆萍.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20(02)
- [5]滇越铁路云南段研究述评[J]. 吴晓丹. 西南学林, 2017(00)
- [6]侠文化背景下的香港武侠电影研究[D]. 赵振煜.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6)
- [7]法兰克福书展研究(2009-2018)[D]. 张怡. 河北大学, 2019(08)
- [8]红色影视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D]. 覃英. 华中师范大学, 2017(07)
- [9]成龙电影的国家认同[D]. 孙文杰. 四川师范大学, 2018(12)
- [10]国际私法强制性规定研究[D]. 王立岩. 黑龙江大学, 201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