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舰艇编队无源干扰作战使用问题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章华平,郑少秋,潘清,张政伟,王芳,高鑫[1](2020)在《新型作战场景设计方法与实践》文中研究说明新兴技术迅猛发展,驱动作战装备、概念、机理、战法和空间等的作战场景要素发生深刻变化,导致新型作战场景设计的需求日益迫切。归纳提出了包括确定场景主题、设计作战背景、配置兵力编组、明确指挥关系和设计作战过程5个主要步骤的作战场景设计方法,详细描述了各步骤的设计内容和设计方法。最后,以设计新型水面舰艇防空作战场景为例,给出了作战场景设计方法的应用实践。
韩卫国,王宇,郭兴旺[2](2019)在《水面舰艇编队对空防御火力区分配研究与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通过选取单独水面舰艇防空作战时的防空区,分析了其分配方法,考虑并提出了舰艇编队对空防御作战时的火力区论文分配方法,通过分析典型编队队形下的编队火力区分配,创建相关数学模型,给出了各种编队队形下的火力区分配方法。对编队对空防御作战中火力区划分提供了理论依据,对编队对空防御作战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曾家有,王伟,谢宇鹏,毛世超[3](2019)在《多阵地岸舰导弹突击舰艇编队的火力分配模型》文中指出基于岸舰导弹作战使用特点和阵地因素对岸舰导弹协同突防能力的影响,提出了多阵地岸导突击舰艇编队作战设想,构建了多阵地岸舰导弹突击舰艇编队内单艘舰艇的突防概率模型,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多阵地突击火力分配模型。进行算例仿真,得到最优火力分配方案。该模型为指挥员定下作战决心提供了决策支撑。
赵路杨[4](2019)在《基于舰艇编队协同干扰决策与效能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随着装备飞速发展,现代电子战不再局限于两个独立平台之间的对抗,更多的是整个体系间的对抗。因此,对舰艇编队协同干扰的作战方式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针对某型反舰导弹末制导雷达提出了基于编队协同的无源干扰决策模型方案,以及针对机载雷达提出了基于编队协同的有源干扰的决策模型方案,同时设计了相应的干扰效能评估方法,并对编队协同算法加以了验证,最后编写了基于舰艇编队的协同干扰决策与评估仿真平台软件。本文主要工作与创新点如下:1.基于某型反舰导弹末制导雷达的工作模式,建立了末制导雷达动态搜捕模型,并根据其仿真分析了末制导雷达的搜捕规律,明确划分了雷达搜索区中搜索距离区间的时序阶段。同时,结合舰艇编队无源协同干扰存在的问题,针对反舰导弹对象设计了基于编队协同的无源干扰策略,并分析提出了其具体的箔条布设距离方位和布设时刻模型的方案,给出了以偏离系数和威胁时间为取优参数的布设方位搜索算法,以降低反舰导弹对目标舰艇的威胁,避免反舰导弹对编队中非目标舰艇的二次威胁。2.通过分析了追踪法、平行接近法和比例引导法三种制导算法的理论,并仿真比较了它们算法的合理性,选取了合适算法以作为反舰导弹制导模型。以雷达信号检测原理为依据,在传统的无源干扰静态效能评估方案的基础上,提出了以目标捕获值和二次威胁时长作为评估指标参数的无源干扰动态效能评估方案,并以此验证了编队协同无源干扰方案的可行性,以及相对于单舰自卫式无源干扰方式的优势。3.引入了划分信号单元的分析方法,以此剖析了基于线性调频信号的移频调制干扰和噪声卷积调制干扰的干扰形成过程,设计了干扰空间分布与功率可控的压制/欺骗复合的转发调制干扰样式,相应提出了压制/欺骗干扰功率动态调整和多假目标干扰功率动态分配的方案。分析了旁瓣对消原理并进行了仿真实现,验证了基于旁瓣异步闪烁干扰的编队协同有源干扰的可行性。4.以压制/欺骗复合的转发调制干扰与旁瓣异步闪烁干扰相结合的协同方式,建立了舰艇编队有源协同干扰的决策模型。针对复合干扰中压制和欺骗干扰同时存在的情况,建立了基于目标检测概率、假目标数量和假目标距离的效能评估方案模型,实现了信号级的编队有源协同干扰效能评估的途径,并以此验证了编队协同有源干扰方案的可行性与优势。5.以末制导雷达动态搜捕模型、反舰导弹制导模型、编队协同无源干扰决策模型和无源干扰效能评估共同构建成了基于舰艇编队的无源协同干扰决策仿真系统,以脉冲压缩雷达信号处理模型、编队协同有源干扰决策模型和有源干扰效能评估组成了基于舰艇编队的有源协同干扰决策仿真系统,编写了可将干扰场景、资源配置、干扰决策和效能评估数据化、可视化和动态化的仿真软件,从而为干扰决策仿真提供了更加直观有效的工具。
周程[5](2019)在《海基网络化雷达探测效能和拓扑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海基网络化雷达是组网雷达在海战场环境中的具体应用。在当前海战场环境中,电磁环境复杂,“四抗”威胁严峻,战场情况多变,均要求我方对海战场战场态势实时掌控,对目标探测精准无误。海基网络化雷达探测是未来海战场重要的电磁领域作战形式。在单一雷达性能一定的情况下,网络化雷达整体性能往往与各个雷达站点的空间布局有着密切的相关性。研究最具效费的布站体制数量有助于海战场环境下选择参与组网的雷达节点数,探究舰艇编队可能的网络探测拓扑优化方法则可以帮助海基网络化雷达实时选择最优拓扑。本文针对海基网络化雷达的探测效能和拓扑优化问题展开研究。介绍基本概念、构建问题研究情景、仿真分析探测效能、提出拓扑优化方法。主要工作内容有以下两点。1.研究了海基网络化雷达的探测效能问题。首先,分析了海基网络化雷达所面临的海战场环境,给出了敌方远距离支援式干扰的作战情景。接着设定网络化雷达系统模型,考察海基网络化雷达在自然环境下的探测范围和探测精度,接着在远距离支援干扰环境下,从反拦截能力和干扰暴露区两个方面评价网络化雷达拓扑的探测能力。最终,对每种布站体制下的大量拓扑进行分析,统计其探测能力数据,建立起了网络体制数量和探测能力的联系,在最后,给出了三种组网体制下雷达站点的布站建议,对海基网络化雷达的探测效能问题做出了初步研究。2.研究了海基网络化雷达拓扑优化。分别针对探测目标和探测区域分别提出拓扑寻优方法。前者在目标攻击扇面上构建反映探测精度的目标函数,并结合海战场雷达平台移动、网络实时搭建的特点,提出一种基于预测区域探测精度的布站方法,仿真验证所提出的布站方法有效性;后者以干扰暴露区和反拦截优势角度为基础,提出方法并仿真寻优最佳拓扑。
车梦虎[6](2019)在《对抗条件下突防典型编队的连射导弹数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了多枚反舰导弹连射时对舰空导弹、"密集阵"、有源干扰和无源干扰的突防概率,以及在导弹平均必须命中数条件下对目标的毁伤概率。以驱护舰编队为典型目标,在四种典型对抗方式下,仿真计算了导弹协同攻击时的突防概率和毁伤概率,最终求出了毁伤典型目标时的连射导弹数量,解决了指挥员关注的首要问题。
王宇,杨光[7](2017)在《水面舰艇抗无源干扰方案优化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水面舰艇在我国领土扞卫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就水面舰艇无源干扰方式的解决,可以更好地发挥水面舰艇在作战方面的优势。在现代战争中,掠海飞行的反舰导弹对水面舰艇构成了严重的威胁。采用抗无源干扰手段保护舰艇,对敌方飞行导弹及发射平台进行探测、定位、识别、实施干扰或摧毁,已经引起我国海军的关注。从无源干扰反导弹作战实际出发,同时结合我国舰艇编队的基本性质,使用一些最基本的无源干扰防御反舰导弹。这进一步要求了作战时机的决策。论文根据电子对抗理论战术,通过构建模型具体分析,研究了几种最基本的无源干扰作战方式:无源冲淡干扰、迷惑干扰和烟幕干扰。这些干扰的作战使用时机会对舰艇是否安全起关键性作用。论文还根据计算机仿真要求,对水面舰艇无源干扰的数据进行分析和研究,得出无源干扰防御反舰导弹的作战一般使用规律,能有效地提高舰艇自卫能力。
王涛,胡生亮,金嘉旺[8](2013)在《炮射雷达诱饵远程干扰使用探讨》文中认为炮射雷达诱饵远程干扰作为一种新型无源干扰作战样式,采用舰炮远程布设海上漂浮假目标,其基础理论和作战使用尚处于研究之中。通过对雷达诱饵远程干扰的作战机理进行分析,结合与传统箔条的区别,提出3种战术使用样式,对干扰实施时机进行分析,提出了假目标布设的雷达距离和角度分辨力要求,并结合典型作战平台对结果进行分析验证。对后续远程干扰使用的深入研究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对新装备的研制和相关研究亦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夏清涛,毛超,刘忠[9](2012)在《水面舰艇远程迷惑式干扰布设方法》文中研究指明为实现水面舰艇电子战系统功能互补、协同作战,发挥水面舰艇电子战系统层次防御优势,研究了一种采用远程干扰弹布设的新型无源干扰作战样式。为提高远程迷惑式干扰作战能力,在分析迷惑式干扰原理和作战使用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远程迷惑式干扰布设位置和使用时机的确定方法。对新型远程干扰弹迷惑式干扰系统参数确定和干扰决策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来庆福[10](2011)在《反舰导弹雷达导引头抗舷外干扰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雷达导引头是反舰导弹末制导阶段最重要的制导设备之一,其抗干扰能力直接影响反舰导弹的作战效能。海战场电磁环境的日趋恶劣,对雷达导引头抗干扰能力提出了更大的挑战。深入开展雷达导引头抗干扰技术,提高雷达导引头适应复杂战场环境的能力,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军事前沿问题,具有重大的军事意义和应用价值。论文针对反舰导弹雷达导引头在搜捕、跟踪阶段面临的典型箔条、舷外有源诱饵等干扰开展相关对抗技术和方法的研究,完成了一系列工作。雷达导引头面临的舷外干扰分析,总结了导引头面临的箔条、角反射器和舷外有源诱饵等舷外干扰,为抗舷外干扰技术开展的基础。主要工作包括:分析了箔条干扰的雷达回波特性,冲淡干扰和质心干扰的战术使用以及箔条干扰发射系统装备情况;总结了角反射器的有效RCS、方向性、频率特性等基本特征以及角反射器基本装备情况;对于舷外有源诱饵分析了其基本干扰原理、应用特点和典型装备情况。同时,文中对舷外干扰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雷达导引头搜捕阶段抗干扰方面,深入研究了导引头最佳开机距离的确定和抗冲淡干扰的搜捕技术,提高了导引头的搜捕效率。主要工作包括:①针对反舰导弹搜捕单目标和多目标的情形,分别提出雷达导引头最佳开机距离的确定方法。综合考虑导弹自控终点误差和目标散布误差,在建立搜捕范围模型基础上,保证一定搜捕概率条件下,通过仿真获得不同参数下雷达导引头的最佳开机距离;针对搜捕多目标情形,根据多目标编队模型,建立编队目标散布误差表示方法,获得不同参数下的雷达导引头最佳开机距离,并对影响最佳开机距离的因素进行分析。②针对反舰导弹搜捕阶段面临的冲淡干扰的影响,提出TOM匹配的抗冲淡干扰方法。该方法将反导作战中TOM概念引入到反舰导弹搜捕中加以应用,建立TOM匹配方法和目标选择准则,在受到箔条冲淡干扰的情况下,可以实现对多目标中的预定目标的有效捕获。雷达导引头跟踪阶段抗干扰方面,分别从信息处理应用角度和技术战术综合应用角度开展研究,提出了多种有效的抗舷外干扰方法。主要工作包括:①利用舰船目标和箔条干扰的极化特性差异,提出两种基于极化信息处理的对抗箔条质心干扰方法。箔条质心干扰初形成,舰船目标和箔条干扰不可分辨时,利用GLRT方法检测到存在箔条质心干扰,基于斜投影极化滤波技术抑制箔条质心干扰,减小雷达导引头对舰船目标的测角误差;当舰船目标和箔条干扰可分辨时,基于舰船目标与箔条干扰的极化角统计特性差异,设计识别算法对舰船目标和箔条干扰进行识别,并通过仿真和实测数据对两种抗箔条质心干扰方法的有效性进行分析和验证。②利用惯导信息的短期高精度特性,提出惯导信息辅助的雷达导引头抗舷外干扰方法。在对利用惯导信息辅助的反舰导弹雷达导引头抗舷外干扰处理方法的可行性的分析、探讨的基础上,通过EKF滤波抑制随机测量误差获得较准确的目标位置、速度信息和利用在GLRT检测方法基础上改进的双门限检测方法实现对舷外干扰存在性的有效检测,分别为利用惯导信息辅助抗舷外干扰方法提供前提条件和启动条件。通过计算机仿真和惯导数字/半实物仿真演示验证系统对惯导信息辅助抗舷外干扰方法的有效性进行分析和验证。
二、舰艇编队无源干扰作战使用问题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舰艇编队无源干扰作战使用问题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新型作战场景设计方法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新型作战场景设计需求 |
2 新型作战场景设计方法 |
2.1 作战场景设计基本流程 |
2.2 确定场景主题 |
2.3 设置作战背景 |
2.4 配置兵力编组 |
2.5 明确指挥关系 |
2.6 设计作战过程 |
3 新型作战场景设计实践 |
3.1 确定场景主题 |
3.2 设置作战背景 |
3.3 配置兵力编组 |
3.4 明确指挥关系 |
3.5 设计作战过程 |
4 结束语 |
(4)基于舰艇编队协同干扰决策与效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历史与现状 |
1.3 本文主要内容和结构安排 |
第二章 脉冲压缩雷达系统分析 |
2.1 雷达回波信号建模与仿真 |
2.1.1 雷达信号模型 |
2.1.2 接收机噪声模型 |
2.2 雷达回波信号接收 |
2.2.1 正交双通道解调 |
2.2.2 距离门重排 |
2.3 信号处理建模与仿真 |
2.3.1 数字脉冲压缩技术 |
2.3.2 恒虚警门限检测技术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编队协同无源干扰及评估 |
3.1 反舰导弹系统动态建模 |
3.1.1 末制导雷达动态搜捕模型 |
3.1.2 反舰导弹制导算法 |
3.2 箔条干扰信号仿真分析 |
3.3 编队分布式无源协同 |
3.3.1 编队协同干扰策略 |
3.3.2 箔条布设方位模型 |
3.3.3 箔条布设时机模型 |
3.4 编队协同无源干扰效能评估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编队协同有源干扰及评估 |
4.1 旁瓣干扰 |
4.1.1 自适应旁瓣对消 |
4.1.2 旁瓣异步闪烁干扰 |
4.2 转发干扰样式分析与设计 |
4.2.1 间歇采样转发分析 |
4.2.2 移频调制干扰 |
4.2.3 噪声卷积调制干扰 |
4.3 复合式调制协同转发干扰 |
4.4 编队协同有源干扰效能评估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仿真软件平台设计与实现 |
5.1 软件功能模块与设计 |
5.1.1 软件功能模块 |
5.1.2 软件图形显示 |
5.2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后续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5)海基网络化雷达探测效能和拓扑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注释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意义和背景 |
1.2 网络化雷达研究现状 |
1.2.1 网络化雷达发展现状 |
1.2.2 网络化雷达研究现状 |
1.3 本文内容及工作安排 |
第二章 海基网络化雷达技术概述 |
2.1 海基网络化雷达概念 |
2.2 海基网络化雷达组网模式 |
2.3 海基网络化雷达的关键技术 |
2.3.1 海基网络化雷达的基础性技术 |
2.3.2 海基平台动态变化带来的技术挑战 |
2.3.3 海基网络化雷达的组网相关技术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海基网络化雷达探测效能 |
3.1 海战场作战环境分析 |
3.2 海战场环境下网络化雷达模型构建和基础性能分析 |
3.2.1 网络化雷达系统模型构建 |
3.2.2 自然条件下探测范围分析 |
3.2.3 自然条件下探测精度分析 |
3.3 干扰条件下网络化雷达不同拓扑的探测能力描述 |
3.3.1 反截获能力 |
3.3.2 干扰暴露区 |
3.4 由不同拓扑探测能力到网络探测效能 |
3.4.1 反截获能力分析 |
3.4.2 干扰暴露区分析 |
3.5 对海基网络化雷达布站数量给出建议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海基网络化雷达拓扑优化研究 |
4.1 拓扑优化场景描述 |
4.2 基于探测目标的拓扑优化 |
4.2.1 目标函数构建 |
4.2.2 海基动态布站算法 |
4.2.3 仿真分析 |
4.3 基于探测区域的拓扑优化 |
4.3.1 基于干扰暴露区的拓扑优化 |
4.3.2 基于反拦截角度的拓扑优化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和展望 |
5.1 本文内容总结 |
5.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
(6)对抗条件下突防典型编队的连射导弹数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导弹连射时的突防概率 |
1.1 导弹连射数量 |
1.2 对抗条件下导弹连射时的突防概率 |
1.2.1 对舰空导弹的突防概率[2] |
1.2.2对“密集阵”的突防概率[3] |
1.2.3 对有源干扰的突防概率 |
1.2.4 对无源干扰的突防概率 |
2 导弹连射时的毁伤概率 |
2.1 毁伤目标所需导弹平均必须命中数量 |
2.2 导弹齐射时对目标的毁伤概率导弹毁伤概率为 |
2.3 目标毁伤概率一定下的导弹发射数量 |
3 典型编队目标及毁伤效果 |
3.1 典型编队目标 |
3.2 编队防空预警能力 |
3.3 导弹协同攻击时的毁伤效果分析 |
3.3.1 导弹平均必须命中数 |
3.3.2 反舰导弹协同攻击突防概率 |
1) 反舰导弹对舰空导弹的突防概率 |
2) 末端机动突防“密集阵”的概率 |
3) 末端对抗有源干扰的突防概率 |
4) 末端对抗无源干扰的突防概率 |
3.3.3 反舰导弹协同攻击毁伤概率 |
1) 对某型驱逐舰的毁伤概率 |
2) 对某型护卫舰的毁伤概率 |
4 结束语 |
(8)炮射雷达诱饵远程干扰使用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概 况 |
2 战术使用探讨 |
2.1 雷达诱饵与传统箔条的区别 |
2.2 战术使用 |
3 发射决策 |
3.1 干扰实施时机 |
3.2 假目标布设的基本要求 |
3.2.1 雷达距离分辨力对假目标的布设要求 |
3.2.2 雷达角度分辨力对假目标的布设要求 |
3.3 仿真分析 |
4 结 语 |
(9)水面舰艇远程迷惑式干扰布设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迷惑式干扰原理 |
2 迷惑式假目标布设基本要求 |
2.1 最小距离要求 |
1) 距离分辨力要求 |
2) 角度分辨力要求 |
2.2 布设数量要求 |
1) 箔条云发射数量 |
2) 假目标布设数量 |
2.3 布设方位要求 |
3 发射时机 |
4 结 语 |
(10)反舰导弹雷达导引头抗舷外干扰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反舰导弹雷达导引头面临的干扰环境与技术发展分析 |
1.2.1 舰载干扰 |
1.2.2 舷外干扰 |
1.2.3 复合干扰和自然干扰 |
1.2.4 干扰技术发展趋势 |
1.3 反舰导弹雷达导引头抗干扰技术研究现状 |
1.3.1 反舰导弹搜捕中抗干扰技术现状 |
1.3.2 抗舷外干扰技术现状 |
1.3.3 抗干扰技术发展趋势 |
1.4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和结构安排 |
第二章 反舰导弹雷达导引头面临的舷外干扰分析 |
2.1 引言 |
2.2 箔条干扰特性分析 |
2.2.1 箔条干扰的雷达回波特性 |
2.2.2 箔条干扰的战术使用 |
2.2.3 箔条干扰的基本装备情况 |
2.3 角反射器干扰特性分析 |
2.3.1 角反射器基本特性 |
2.3.2 角反射器的基本装备情况 |
2.4 舷外有源诱饵干扰特性分析 |
2.4.1 舷外有源诱饵基本干扰原理 |
2.4.2 舷外有源诱饵干扰应用特点分析 |
2.4.3 舷外有源干扰基本装备情况 |
2.5 舷外干扰技术发展趋势 |
2.6 小结 |
第三章 反舰雷达导引头末制导搜捕中抗舷外干扰技术 |
3.1 引言 |
3.2 单目标情况下反舰导弹雷达导引头最佳开机距离确定 |
3.2.1 模型的建立 |
3.2.2 仿真实验与分析 |
3.3 多目标情况下反舰导弹雷达导引头最佳开机距离确定 |
3.3.1 编队的模型 |
3.3.2 多目标散布误差表示方法 |
3.3.3 仿真实验与分析 |
3.4 基于 TOM 匹配的反舰导弹抗冲淡干扰搜捕技术 |
3.4.1 TOM 的表示和装订 |
3.4.2 TOM 的匹配与目标选择 |
3.4.3 基于 TOM 匹配的捕获性能仿真分析 |
3.5 小结 |
第四章 基于极化信息处理的反舰雷达导引头抗舷外干扰技术 |
4.1 引言 |
4.2 箔条质心干扰的原理 |
4.2.1 质心干扰的定义 |
4.2.2 质心干扰的原理分析 |
4.3 箔条质心干扰存在性检测方法及性能分析 |
4.3.1 箔条质心干扰条件下回波信号统计特性 |
4.3.2 箔条质心干扰存在性的 GLRT 检测方法 |
4.3.3 条件 GLRT 检测方法的仿真实验结果和分析 |
4.4 箔条和舰船目标不可分辨时箔条干扰的抑制 |
4.4.1 质心干扰对雷达导引头单脉冲测角的影响分析 |
4.4.2 斜投影基本原理和极化滤波 |
4.4.3 斜投影极化滤波抑制干扰的仿真验证与分析 |
4.5 箔条和舰船目标可分辨时舰船和箔条干扰的识别 |
4.5.1 舰船与箔条的双极化统计特性 |
4.5.2 基于实测数据的舰船与箔条极化统计特性分析 |
4.5.3 基于极化角统计特性的识别算法和性能分析 |
4.6 小结 |
第五章 基于惯导信息辅助的反舰雷达导引头抗舷外干扰技术 |
5.1 引言 |
5.2 利用惯导信息辅助抗舷外干扰方法的提出 |
5.2.1 惯导系统的基本原理和特点 |
5.2.2 影响反舰导弹末制导精度的主要因素 |
5.2.3 惯导信息辅助的抗舷外干扰方法 |
5.2.4 惯导信息辅助抗干扰方法的可行性仿真验证 |
5.3 目标位置和速度信息的准确获取 |
5.3.1 弹目相对运动方程的建立 |
5.3.2 状态方程与量测方程的离散化和线性化 |
5.3.3 滤波性能分析 |
5.4 箔条质心干扰存在性检测的改进——双门限检测 |
5.4.1 双门限检测方法设计 |
5.4.2 双门限检测与 GLRT 检测方法的理论性能对比 |
5.4.3 双门限检测方法的性能仿真分析 |
5.5 导引头波束内舷外有源诱饵存在性的检测 |
5.6 利用惯导信息辅助抗舷外干扰方法的性能分析 |
5.6.1 仿真实验分析 |
5.6.2 干扰形成时间对抗干扰性能的影响分析 |
5.6.3 干扰检测概率对抗干扰性能的影响分析 |
5.7 抗舷外干扰方法在仿真系统上的验证 |
5.7.1 验证与演示仿真系统简介 |
5.7.2 验证与演示仿真系统工作流程 |
5.7.3 仿真验证实验 |
5.8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本文主要工作和创新点 |
6.2 后续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作者在学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附录 A 代价函数的推导 |
四、舰艇编队无源干扰作战使用问题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新型作战场景设计方法与实践[J]. 章华平,郑少秋,潘清,张政伟,王芳,高鑫. 指挥信息系统与技术, 2020(06)
- [2]水面舰艇编队对空防御火力区分配研究与分析[J]. 韩卫国,王宇,郭兴旺. 舰船电子工程, 2019(11)
- [3]多阵地岸舰导弹突击舰艇编队的火力分配模型[J]. 曾家有,王伟,谢宇鹏,毛世超. 舰船电子工程, 2019(06)
- [4]基于舰艇编队协同干扰决策与效能分析[D]. 赵路杨. 电子科技大学, 2019(12)
- [5]海基网络化雷达探测效能和拓扑优化研究[D]. 周程.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电子科学研究院, 2019(02)
- [6]对抗条件下突防典型编队的连射导弹数量研究[J]. 车梦虎. 指挥控制与仿真, 2019(03)
- [7]水面舰艇抗无源干扰方案优化设计与实现[J]. 王宇,杨光. 计算机与数字工程, 2017(12)
- [8]炮射雷达诱饵远程干扰使用探讨[J]. 王涛,胡生亮,金嘉旺. 舰船科学技术, 2013(01)
- [9]水面舰艇远程迷惑式干扰布设方法[J]. 夏清涛,毛超,刘忠. 舰船科学技术, 2012(07)
- [10]反舰导弹雷达导引头抗舷外干扰技术研究[D]. 来庆福.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