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人话语与经世致用——《费孝通文集》编后(论文文献综述)
于杨[1](2013)在《调适与重构:20世纪初期的地方士绅与地方社会 ——以丁祖荫为中心的研究(1905-1927)》文中研究指明明清以来,常熟形成了成熟稳定的社会生态系统。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造成了商业以及市镇经济的繁荣。在深厚的传统文化影响下,庞大的士绅阶层与强大的家族势力成为维系常熟社会稳定与发展的重要力量。近代以降,常熟传统社会系统受到挑战。20世纪以来,随着科举制的废除以及地方自治的开展,常熟社会的转型开始加剧。宣统辛亥年的大水导致全县规模的饥荒;受改朝换代的影响常熟政局动荡不安,与此同时的千人会暴力抗租彻底打破了常熟的传统社会秩序。面对日渐失范的常熟社会,丁祖荫作为清末民初常熟士绅群体的领袖,竭尽全力维护常熟社会的秩序与安全。丁氏努力进行常熟政治秩序的重构大力推进社会建设,同时亦不断进行新旧文化的调适。具体来讲,通过区域失序下的社会整合;丁祖荫实现了对地方政治秩序的重建,从而解决了常熟突发的粮荒与兵灾公共危机。通过禁烟与兴修水利工程,将常熟社会的日常生活秩序导入正规。作为应对时局变动的一种策略,丁祖荫在文化领域内的调适同样值得肯定。他热心于修志、藏书等整理地方文献的活动,以此掌控地方话语权力,重建地方社会道德评价体系。同时,丁氏亦大力推广新学、开启民智;值得注意的是,他关注女性,通过创办女报积极构建女性新形象。丁氏在文化领域的调适,试图实现士绅对地方社会文化秩序的软控制。近代常熟社会转型的深度与广度超出了丁氏等传统士绅的预想及掌控范围。1927年,随着新式国家政权的建立,国民党开始对常熟地方社会进行全面渗透。此时,丁氏辞官去乡,逐渐淡出了地方权力格局。丁祖荫的人生经历是常熟社会转型期士绅群体的缩影。围绕对他调适与重构社会秩序活动的考察,不难发现,近代以降处于大变局中的士绅阶层,虽然在地方社会中竭力调适与重构社会秩序,然而,最终却难以摆脱失败的命运。
马宝琛[2](2010)在《梁漱溟与费孝通》文中研究表明在家整理杂物,不想找见费孝通在梁漱溟墓前的一张照片。这是19年前的旧照,照片上的费老神情肃然。记得那次山东之行,费老执意要去邹平,他要看看梁先生的墓,看看梁先生早年创办的
吴志实[3](2000)在《学人话语与经世致用——《费孝通文集》编后》文中指出 在本世纪的人文学者中,几乎无人能像他那样把学问做到浅近而平易;无人能像他那样将"学人话语"化为"经世致用"的行动;而且无人能以一生的心力,像他那样孜孜不懈地追求并且实现着"富民"理想。这个人,就是费孝通先生。 14卷本的《费孝通文集》业已出版了,作为文集的责任编辑,我感慨良多。我不能说对费孝通先生和他的着作有更多的了解,作者七十余年的笔迹尽在纸页之上,那是文字的历
二、学人话语与经世致用——《费孝通文集》编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学人话语与经世致用——《费孝通文集》编后(论文提纲范文)
(1)调适与重构:20世纪初期的地方士绅与地方社会 ——以丁祖荫为中心的研究(1905-1927)(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动机与目的 |
二、研究回顾及评价 |
三、研究的时空范围与概念界定 |
四、研究方法与史料 |
五、研究思路与章节架构 |
第一章 民初常熟社会生态与丁祖荫的家世背景 |
第一节 民初常熟社会生态概况 |
一、区域环境与建制沿革 |
二、常熟人文社会生态 |
第二节 丁祖荫的早年历程及社交网络 |
一、家世及其早年经历 |
二、乡谊与公益:以辛亥年社交网络为例 |
第二章 丁祖荫与常熟地方失序下的社会整合 |
第一节 常熟地方社会权力格局的衍变 |
一、失序:辛亥年常熟传统社会的崩溃 |
二、重构:丁祖荫与地方新秩序建设 |
第二节 丁祖荫与常熟突发危机的解决 |
一、应对天灾:清末民初的赈荒措施 |
二、消弭人祸:兵荒与地方公共安全 |
第三节 丁祖荫与常熟日常秩序的重塑 |
一、导之以矩:禁烟与生活规范的养成 |
二、回复常态:治水与生活秩序的重建 |
第三章 丁祖荫与近代常熟社会文化转型 |
第一节 地方文化的保存与传承 |
一、保存地方文脉:藏书与乡邦文献整理 |
二、再塑道德权威:丁祖荫与县志编纂 |
第二节 知识更新:丁祖荫与常熟新学体系建设 |
一、启迪民智:清末常熟新学的展开 |
二、普及新知:民初常熟新学的推广 |
第三节 塑造新女性:丁祖荫与《女子世界》 |
一、近代常熟女德式微 |
二、女性新形象的构建 |
结语 |
附录:丁祖荫年谱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 |
四、学人话语与经世致用——《费孝通文集》编后(论文参考文献)
- [1]调适与重构:20世纪初期的地方士绅与地方社会 ——以丁祖荫为中心的研究(1905-1927)[D]. 于杨. 上海师范大学, 2013(10)
- [2]梁漱溟与费孝通[J]. 马宝琛. 群言, 2010(07)
- [3]学人话语与经世致用——《费孝通文集》编后[J]. 吴志实. 群言, 2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