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野外栽培大球盖菇(论文文献综述)
周树东,包金亮[1](2021)在《茄子秆栽培大球盖菇技术要点》文中指出总结用茄子秆栽培大球盖菇技术要点:茄子秆收集加工方法、培养料配方、播种及播后管理方法、采收。
白瑞贤,秦燕,康虎,赵永康,王富全,李兰[2](2019)在《小麦套种大球盖菇沃土技术研究》文中指出为推广小麦套种大球盖菇模式,选用川麦27和川大球盖菇1号进行套种试验,研究小麦套种大球盖菇对土壤理化性质、小麦及大球盖菇产量及产量性状的影响,并分析其经济效益。结果表明:小麦套种大球盖菇能增加土壤孔隙度,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套种对小麦和大球盖菇的生育进程影响较小,小麦和大球盖菇田间长势正常,且套种后小麦和大球盖菇的产量及多数产量性状略有提高;小麦套作大球盖菇的套作优势为12 851.2kg/hm2,土地当量比为1.98,具有较高的产量套作优势和农田生产率;小麦套种大球盖菇,收益达到120 008.2元/hm2,较净种小麦、净种大球盖菇分别提高692.7%、4.6%。
石燕,邓海平,刘贺贺,宋文俊,梁玖华[3](2019)在《不同基质栽培大球盖菇研究进展》文中指出本文综述了用农作物秸秆、食用菌菌糠、果树枝条等农林副产物栽培大球盖菇的现状,对菌丝生长、子实体营养成分、产量、生物转换率等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并进行了展望,旨在为今后大球盖菇的栽培研究提供参考。
鄢庆祥[4](2019)在《大球盖菇活性成分筛选及其质量标准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文以球盖菇科(Strophariaceae)球盖菇属(Stropharia)菌类大球盖菇(Stropharia rugosoannulata)为研究对象,出于产品开发的目的,综合筛选出大球盖菇抗疲劳作用的有效部位,并初步探讨大球盖菇的抗疲劳作用机制;其次对大球盖菇抗疲劳活性部位进行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研究;最后参照2015版《中国药典》对大球盖菇的质量控制标准进行研究。方法:通过动物体内实验,研究了大球盖菇不同极性部位及80%乙醇提取物对小鼠的抗疲劳效果;以运动行为学实验及多项生化指标(血清中尿素氮(BUN)、乳酸脱氢酶(LDH)、乳酸(LD)及肌酸激酶(CK)含量,股四头肌中糖原(MG)含量,肝脏中糖原(LG)含量、超氧歧化酶(SOD)及丙二醛(MDA)水平)为评价标准,筛选出大球盖菇的抗疲劳活性部位。通过石油醚提取液、冷水提取液、热水提取液、乙醇提取液、酸性乙醇提取液进行化学成分预试,初步分析大球盖菇所含化学成分。采用正相硅胶柱层析、Sephadex LH-20柱层析、半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仪、制备薄层色谱等方法,对大球盖菇的抗疲劳活性部位进行提取分离。参照2015版《中国药典》完成12个不同产地大球盖菇的水分、总灰分及酸不溶灰分的检查;以麦角甾醇(ergosterol)和啤酒甾醇(cerevisterol)为对照品,采用薄层色谱法建立不同产地大球盖菇的薄层指纹图谱;最后通过HPLC法对不同产地大球盖菇中麦角甾醇进行含量测定,同时对大球盖菇中麦角甾醇的提取方法进行单因素考察。结果:大球盖菇80%乙醇组、石油醚组、氯仿组均能延长小鼠负重游泳力竭时间(P<0.05);生化指标表明:大球盖菇80%乙醇组、石油醚组、氯仿组均能使肝脏中SOD活性增强,而氯仿组大幅降低MDA在肝脏中含量。大球盖菇石油醚组、氯仿组均通过增加肝脏中糖原的储备提供运动耗能,氯仿组同时可增加股四头肌中糖原的含量。大球盖菇80%乙醇组、石油醚组、氯仿组小鼠均能降低运动后血清中BUN含量(P<0.05或P<0.01),尤其以氯仿组极显着性(P<0.01),大球盖菇80%乙醇组、氯仿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乳酸含量明显降低(P<0.05),其中大球盖菇80%乙醇组、氯仿组可提高LDH活性从而降低小鼠负重游泳后乳酸的产生(P<0.05)。大球盖菇化学成分较为丰富,主要有甾体化合物、多糖或苷类、萜类、挥发油、油脂、蛋白质及多肽、氨基酸,另外还有糖、有机酸、酚类、黄酮、皂苷、内酯、香豆素及其苷类成分,而生物碱、鞣质、蒽醌、强心苷等其它化学成分不确定或含量很少。从大球盖菇的石油醚、氯仿部位提取分离共得到19个单体化合物,已鉴定出16个化合物,包括麦角甾醇(1)、5α-ergosta-7,22-dien-3β-ol(2)、β-谷甾醇(3)、(24S)-ergosta-7-en-3β-ol(4)、啤酒甾醇(5)、胡萝卜苷(6)、亚油酸(7)、(2S,3R,2’R,4E,8E)-N-(2’-羟基-正二十碳酰基)-9-甲基-4,8-二烯-1,3-二羟基-2-氨基-十九烷(9),(22E,24R)-3β,5α,9α-trihydroxyergosta-7,22-dien-6-one(10)、对苯二甲酸二丁酯(11)、棕榈酸(12)、烟酸(13)、尿嘧啶(14)、6-甲基-1-十八烯(14)、10-二十碳烯酸(16)、槲皮素(17),其中(2)、(3)、(4)、(6)、(7)、(9)、(11)、(12)、(13)、(14)、(15)、(16)、(17)是首次从大球盖菇中分离得到。分离过程中有2个化合物(麦角甾醇、5α-ergosta-7,22-dien-3β-ol)在石油醚及氯仿部位含量较大,且均有分离得到。薄层指纹图谱研究结果表明:以麦角甾醇及啤酒甾醇为对照品,通过石油醚:丙酮:冰乙酸(80:25:0.5)为展开剂,采用10%硫酸乙醇显色剂,置于烘箱中105℃加热至斑点清晰,在日光灯下或紫外灯365 nm检识,大球盖菇中成分分离效果好。大球盖菇的12批样品中水分含量均小于15.50%;12批样品总灰分含量均大于12.41%;12批样品酸不溶性灰分均小于3.53%;而12批样品浸出物含量均在27.65%以上。不同产地大球盖菇中麦角甾醇含量测定,结果表明:其中以编号SR5、SR11的大球盖菇中麦角甾醇的含量较高,编号SR6、SR7较低,不同产地大球盖菇中麦角甾醇的含量存在一定差异;而同一地区的含量也存在差异,其中湖北襄阳产地的2个批次含量差异达3.09倍。通过使用无水乙醇,提取料液比1:30,提取时间为30 min,提取次数为3次,可使麦角甾醇的提取率达到最高,最高可达到0.23%。结论:(1)大球盖菇具有抗疲劳作用,且抗疲劳作用的活性成分位于石油醚、氯仿部位。大球盖菇抗疲劳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增强肝脏组织中SOD活力,使机体内加快了MDA的清除速度,同时降低了肌酸激酶活性,提高了糖原在肝脏和肌肉组织中的储备量,加速血液中BUN的清除速度,同时提升了血液中LDH的活性,从而使机体达到清除或减少生成乳酸的目的,从而增强运动耐力,发挥了抗疲劳的作用。(2)大球盖菇化学成分种类丰富,主要含有多糖、挥发油、油脂、甾体化合物、蛋白质及多肽、萜类等。(3)大球盖菇的活性部位分离出19个化合物,已鉴定出16个单体化合物。(4)采用石油醚:丙酮:冰乙酸(80:25:0.5)为展开剂,建立以麦角甾醇和啤酒甾醇为对照品的薄层指纹图谱,适宜作为大球盖菇的真伪鉴别及薄层指纹图谱。(5)基于12批次大球盖菇的检查:制定干燥大球盖菇的水分含量应小于15.50%;总灰分含量为12.41%以下;酸不溶性灰分含量则不能超过3.53%;浸出物含量为不少于27.65%。(6)不同产地大球盖菇中麦角甾醇存在含量差异,范围在0.05%~0.23%,以麦角甾醇可作为大球盖菇质量控制标准的重要指标。(7)大球盖菇可作为食药兼用菌,新增加入药食同源目录中,具有开发成功能健康品的潜质。
赵政博[5](2019)在《东北地区狭义球盖菇属、原球盖菇属及半球盖菇属的分类学研究 ——兼论相关珍稀种驯化栽培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对我国东北地区狭义球盖菇属Stropharia、原球盖菇属Proto Stropharia、半球盖菇属Hemistropharia进行了分类学研究和分子系统学研究。分类学研究描述了狭义球盖菇属Stropharia(Fr.)W.Saunders&W.G.Sm.12种,分别为空囊球盖菇Stropharia scabella(Zeller)E.J.Tian、浅赭色球盖菇Stropharia hornemannii S.Lundell&Nannf.、哈迪球盖菇Stropharia hardii G.F.Atk.、木生球盖菇Stropharia lignicola E.J.Tian sp.nov.、铜绿球盖菇Stropharia aeruginosa(Curtis)Quél.、蚯蚓铜绿球盖菇Stropharia aeruginosa var.earthwormia T.X.Meng&T.Bau、黄褐球盖菇Stropharia aeruginosa f.brunneola Hongo、皱环球盖菇Stropharia rugosoannulata Farl.ex Murrill、浅黄皱环球盖菇Stropharia rugosoannulata f.lutea Hongo、齿环球盖菇Stropharia coronilla(Bull.)W.Saunders&W.G.Sm.、盐碱球盖菇Stropharia halophila Pacioni吉林球盖菇Stropharia jilinensis T.Bau&E.J.Tian;原球盖菇属Protostropharia Redhead,Moncalvo&Vilgalys 2个种,为半原球盖菇Protostropharia semiglobata(Batsch)Redhead,Moncalvo&Vilgalys、偏孢孔原球盖菇Protostropharia dorsipora(Esteve-Rav.&Barrasa)Redhead;半球盖菇属Hemistropharia Jacobsson&E.Larsson 2个种,分别为白小圈齿半球盖菇Hemistropharia albocrenulata(Peck)Jacobsson&E.Larsson、近白小圈齿半球盖菇Hemistropharia subalbocrenulata Z.B.Zhao&E.J.Tian。其中新种2个,即木生球盖菇Stropharia lignicola、近白小圈齿半球盖菇Hemistropharia subalbocrenulata;新组合1个,即空囊球盖菇Stropharia scabella;中国新记录种1个,即哈蒂球盖菇Stropharia hardii;吉林省新纪录1个,即浅赭色球盖菇Stropharia hornemannii。对上述分类单元进行了详尽的描述,绘制了线条图,并编制了狭义球盖菇属的分种检索表、原球盖菇属的分种检索表和半球盖菇的分种检索表。分别基于ITS与LSU单基因序列,以及ITS和LSU联合基因序列,运用贝叶斯法对上述属种进行了系统发育分析。分析结果证明本研究所鉴定的中国新记录种和新种在分子系统学结果与形态学鉴定结果相符,验证了鉴定的准确性。结果也验证了目前被归于裸盖菇属Psilocybe(Fr.)P.Kumm.中研究的齿环球盖菇Stropharia coronilla(Bull.)W.Saunders&W.G.Sm.应归入球盖菇属,讨论了Stropharia halophila Pacioni,Stropharia corronilla,Stropharia rugosoannulata f.lutea Hongo之间的亲缘关系;验证了新种与新记录种的宏观鉴定结果是否正确,明确了球盖菇属Stropharia,原球盖菇属Protostropharia和半球盖菇属Hemistropharia之间的亲缘关系。本研究还对东北地区球盖菇属及相关属部分真菌进行了生物学特性探究,得出菌丝最适生长条件:供试菌株最适碳源多为蔗糖或葡萄糖,最适氮源多为酵母粉或蛋白胨,最适温度为2025℃,最适p H为6.08.0。由正交实验可知10个供试菌株最适生长条件,1号菌株为25℃、蔗糖、牛肉膏;2号菌株为25℃、麦芽糖、蛋白胨;3号菌株为25℃、葡萄糖、酵母粉;4号菌株为25℃、蔗糖、酵母粉;5号菌株为30℃、麦芽糖、蛋白胨;6号菌株为30℃、麦芽糖、牛肉膏;7号菌株为30℃、麦芽糖、酵母粉;8号菌株为20℃、葡萄糖、酵母粉;9号菌株为20℃、麦芽糖、蛋白胨;10号菌株为25℃、麦芽糖、牛肉膏。对10个种进行出菇栽培试验,2个种出菇,分别是4号地鳞伞Pholiota terrestris Overh.,最适栽培料配方为87%木屑,10%麦麸,1%白糖,1%石灰,1%石膏;10号柠檬鳞伞Pholiota limonella(Peck)Sacc.,最适栽培料配方为87%木屑,10%麦麸,1%白糖,1%石灰,1%石膏。
牛婉蓉[6](2019)在《基于OSMAC策略的滑菇化学成分及其抑菌活性研究》文中提出高等真菌中的化合物具有结构新颖、活性显着等特点,是抗生素及农药的先导化合物的重要来源之一。本文以属于担子菌门(Basidimycoat),层菌纲(Hymenomycetes),伞菌目(Agarieales),鳞伞属(Pholiota)的滑菇(Pholiota nameko)为研究对象,对其化学成分及抑菌活性进行研究。由于滑菇对环境变化比较敏感,可在不同培养条件下产生不同结构类型的化合物,为了充分利用滑菇资源,从中获取更多类型的化合物,本文利用一株菌株产生多种化合物”(One strain-many compounds,OSMAC)的策略,即利用改变培养基组成及配比、培养温度、培养时间、摇床转速、光照、添加生物合成途径前体及关键酶抑制剂等方式来优化菌株的发酵条件,以充分挖掘微生物菌株次级代谢产物的潜力,以期从滑菇中获取更多结构新颖或抑菌活性显着的化合物。本文首先采用OSMAC策略设计了14种不同的发酵条件对滑菇进行发酵培养,并通过HPLC法对发酵产物进行化学成分多样性分析,发现同一种菌株在不同的发酵条件下产生的化学成分差异显着,并发现了3种发酵条件下滑菇的次级代谢产物较为丰富,即:(1)发酵条件5:GP培养基添加真菌次级代谢产物前体物质石竹烯,24℃恒温,转速150 r/min,摇床培养7天后加底物石竹烯在摇床培养7天后再室温静置7天(循环2次);(2)发酵条件6:滑菇用大米培养基75 g大米加200 mL超纯水,室温静置60天;(3)发酵条件10:滑菇用优化的GP培养基培养,24℃、150 r/min,摇床暗培养30天。随后对在这3种发酵条件下得到的滑菇乙酸乙酯层浸膏进行化学成分的分离纯化及结构鉴定。实验采用正向和反相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和分析及半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等手段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各种波谱分析方法,包括核磁共振(1D NMR和2D NMR)、紫外光谱(UV)、质谱(ESI和HRESI)、红外光谱(IR)、旋光光谱(ORD)、圆二色谱(CD)、X射线单晶衍射(X-Ray)等,对单体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如下:(1)从发酵条件6下得到的发酵液乙酸乙酯的浸膏中分离鉴定了6个化合物,分别是化合物:Pyrophen(2),Bicyclo[1.1.0]butane-4-hydroxyl-2-[Benzeneacetic acid,2’-hydroxy-3’,5’-dimethyl-],methyl ester(4),12,15-dihydroxy-cubenol(6);Donacinol(7),(2R,5R,6S,9R)-6,9-epoxy-2,6,10-trimethylhendeca-1,5,10-triol(8),(22E,24R)-Ergosta-7,22-dien-3β,5α,6β-triol(15),其中新化合物2个,分别是化合物4和6,化合物2的绝对构型是通过X-Ray单晶衍射确定的,化合物类型涉及苯环衍生物、倍半萜、甾醇等。2、从发酵条件10下得到的发酵液乙酸乙酯的浸膏中分离鉴定了10个化合物,分别是化合物:(3R,6S,7S,8R,10S)-3,7,14-trihydroxy-1-sterpurene(1),3βH-7βH-3,11-dihydroxyeremophil-1(10)-en-2-one(3),12,13,14,15-tetramethyl-4-hydro-xy-2-en-6-oxo-hexahydro-1H-Indene(5),Butanedioic acid,2-hydroxy-2-(1-methylethyl)-1,4-dimethyl ester(9),1,3-Diethyl ester-2-methyl ester citric acid(10),Diethyl(2R)-2-hydroxy-2-methylsuccinate(11),Succinic acid(12),β-Sitosterol methyl ether(14),β-sitosterol(17),Daucosterol(18);其中新化合物3个(1、3、5)。化合物类型涉及sterpurane类型倍半萜,cadinane类型倍半萜、孤木烷型倍半萜、酸酯类、谷甾醇及麦角甾醇等。其中化合物1的绝对构型是通过X-Ray单晶衍射确定的,化合物3的绝对构型是通过ECD计算确定的。3、从发酵条件5下得到的发酵液乙酸乙酯的浸膏中分离鉴定了2个甾醇类化合物,分别是化合物:(22E,24R)-Ergosta-7,22-dien-3β-methoxy(13),(22E,24R)-Ergosta-7,22-dien-3β-ol(16)。最后对从滑菇中分到的部分量大的单体化合物用K-B法进行初步的抑菌活性检测,选用的细菌菌株包括革兰氏阳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白色念珠菌以及革兰氏阴性菌大肠埃希菌。结果表明,化合物1、2、5、12、14、15和17的抑菌圈直径均小于7mm,即对这四种细菌均未表现出明显的抑菌活性。
郭文文,卓么草,王浩浩,马国祥,方江平,何淑玲[7](2018)在《青稞秸秆栽培大球盖菇配方比较试验》文中研究说明以青稞秸秆为主料,来筛选青稞秸秆栽培大球盖菇的最佳试验配方。结果表明,配方(3)青稞秸秆40%,棉籽壳40%,麸皮18%,石灰2%为最佳配方,其大球盖菇的生长和产量最佳。
郭文文,卓么草,何淑玲,杨敬军,常毓巍,方江平[8](2018)在《大球盖菇生长及品质对培养料不同添加剂配方的响应》文中研究表明为了研究大球盖菇生长及品质对培养料不同添加剂配方的响应,以甘南高原当周沟草原野生大球盖菇为试验材料,通过分离、扩管制得栽培种,采用田间单因素区组法,不同拌试剂处理培养料后,测定了大球盖菇原基出现时间、菌帽厚度、菌帽周长、菌柄长度、菌柄周长、单株鲜质量、单株干质量、小区产量等形态指标,及粗脂肪、粗蛋白、灰分、多糖、粗纤维含量等品质指标,研究大球盖菇生长及品质对不同添加剂的影响。结果表明:处理4(10g赤霉素+10g生长素+50g草木灰)对大球盖菇生长及品质最佳,多糖、粗蛋白、粗脂肪含量均最高,而灰分、粗纤维含量均最低,其顺序依次为处理4>处理5>处理1>处理3>处理2>CK,为进一步确定大球盖菇种植的最佳拌种药剂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与此同时也为大球盖菇高产、质优的生产提供科学基础。
郭文文,卓么草,葛青松,王浩浩,方江平[9](2018)在《不同栽培料配方对大球盖菇生长及产量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为了研究不同栽培料配方对大球盖菇生长及产量的影响,以甘南高原当周沟草原野生大球盖菇为试验材料,克隆制得栽培种,采用田间双因素区组法,通过不同栽培料配方,测定大球盖菇菌帽厚度、菌帽周长、菌柄长度、菌柄周长、单株鲜重、单株干重、小区产量等形态指标,来研究不同栽培料配方对大球盖菇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20%青稞秸秆+60%玉米秸秆+18%麸皮+2%石灰这一栽培料配方对大球盖菇的生长和产量是最佳的,当栽培料用量为5kg/m2时生物转化率是最高的,投入产出比达到最大,这一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确定大球盖菇生长的最佳栽培料配方提供理论依据,与此同时也为大球盖菇的高产提供科学基础。
于延申,王月,王隆洋,任梓铭,于春艳[10](2018)在《大球盖菇栽培生产技术》文中研究表明大球盖菇由于抗杂能力强、适应温度范围广而被广泛栽培;又因为菇型美观、菇色艳丽、盖滑柄脆、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而被广大消费者喜爱;更由于经济、社会、生态效益高而得到社会的重视。全社会都在围绕着如何提高大球盖菇的产量和品质而努力着。本文主要就大球盖菇的栽培生产技术做以下介绍,期待对广大菇农有所启发和帮助。大球盖菇总的生产技术流程如下:生产准备(生产季节、栽培环境、场地处理、设施设备)—培养料制作—铺料播种—覆土—加
二、野外栽培大球盖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野外栽培大球盖菇(论文提纲范文)
(1)茄子秆栽培大球盖菇技术要点(论文提纲范文)
1 茄子秆栽培大球盖菇优势 |
2 茄子秆栽培大球盖菇技术要点 |
2.1 适宜环境条件 |
2.2 安排适栽季节 |
2.3 优选合理配方 |
2.4 茄子秆收集及处理 |
2.4.1 茄子秆收集 |
2.4.2 堆料 |
2.5 建畦播种 |
2.6 铺料播种 |
2.7 播后管理 |
2.8 适时采收 |
(2)小麦套种大球盖菇沃土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
1.1 试验材料与试验设计 |
1.2 调查性状及测定方法 |
1.3 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套种对土壤性质的影响 |
2.2 套种对小麦及大球盖菇的影响 |
2.3 套种优势及经济效益分析 |
3 结论与讨论 |
(3)不同基质栽培大球盖菇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农作物秸秆栽培大球盖菇 |
1.1 稻草秸秆栽培大球盖菇 |
1.2 其他作物秸秆栽培大球盖菇 |
2 食用菌菌糠栽培大球盖菇 |
3 果树枝条栽培大球盖菇 |
4 展望 |
(4)大球盖菇活性成分筛选及其质量标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大球盖菇抗疲劳活性部位筛选研究 |
1.实验仪器、药材、动物与试剂 |
1.1 实验仪器 |
1.2 实验试剂 |
1.3 实验材料 |
1.4 实验动物 |
2.大球盖菇不同极性组分物质的提取分离 |
2.1 80%乙醇提取物的制备 |
2.2 石油醚萃取物的制备 |
2.3 氯仿萃取物的制备 |
2.4 乙酸乙酯萃取物的制备 |
2.5 正丁醇萃取物的制备 |
2.6 水溶性物质的制备 |
2.7 不同极性组分物质的提取分离流程图 |
3.实验方法 |
3.1 动物分组与给药方法 |
3.11 动物分组 |
3.12 给药方法 |
3.2 小鼠力竭负重游泳时间的测定 |
3.3 小鼠血清中尿素氮、乳酸、乳酸脱氢酶和肌酸激酶水平测定 |
3.4 小鼠肝糖原、肌糖原含量及肝脏系数测定 |
3.5 小鼠肝脏中SOD、MDA水平测定 |
3.6 统计学方法 |
4.实验结果 |
4.1 小鼠负重游泳力竭时间的测定结果 |
4.2 小鼠血清中BUN、LA、LDH、CK水平测定 |
4.3 小鼠肌糖原、肝糖原含量及肝脏系数测定 |
4.4 小鼠肝脏中SOD、MDA水平测定 |
5.小结与讨论 |
第二章 大球盖菇化学成分系统预实验 |
1.实验仪器、试剂与材料 |
1.1 实验仪器 |
1.2 实验试剂 |
1.3 实验材料 |
2.实验方法 |
2.1 大球盖菇化学成分的系统预试 |
2.1.1 大球盖菇预试验样品溶液的制备 |
2.1.2 大球盖菇化学成分系统预试液制备流程 |
3.实验结果 |
4.小结与讨论 |
第三章 大球盖菇有效部位化学成分研究 |
1.实验仪器、试剂与材料 |
1.1 实验仪器 |
1.2 实验试剂 |
1.3 实验材料 |
2.抗疲劳有效部位提取 |
3.石油醚部位分离 |
4.氯仿部位分离 |
5.大球盖菇有效部位化学成分的鉴定 |
6.小结与讨论 |
第四章 大球盖菇质量标准研究 |
第一节 大球盖菇薄层色谱鉴别研究 |
1.材料、试剂及仪器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仪器 |
1.3 实验试剂 |
2.实验方法 |
2.1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2.2 标准品溶液的制备 |
2.3 展开剂的选择 |
3.实验结果 |
4.小结与讨论 |
第二节 大球盖菇水分、灰分及浸出物的检查研究 |
1.实验材料、试剂及仪器 |
1.1 实验材料采集 |
1.2 实验试剂及仪器 |
2.实验方法 |
2.1 水分测定 |
2.2 灰分测定 |
2.3 浸出物测定 |
3.实验结果 |
3.1 水分测定结果 |
3.2 灰分测定结果 |
3.3 水溶性浸出物测定结果 |
3.4 醇溶性浸出物测定结果 |
4.小结与讨论 |
第三节 不同产地大球盖菇中麦角甾醇的含量测定 |
1.仪器、试剂与样品 |
1.1 仪器 |
1.2 试剂 |
1.3 样品 |
2.方法与结果 |
2.1 色谱条件 |
2.1.1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2.1.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2.1.3 测定方法 |
2.2 方法学考察 |
2.2.1 标准曲线和线性范围的考察 |
2.2.2 精密度考察 |
2.2.3 稳定性考察 |
2.2.4 重复性试验 |
2.2.5 加样回收率试验 |
2.3 不同产地大球盖菇麦角甾醇含量的测定 |
3.单因素考察与结果 |
3.1 提取溶剂的选择 |
3.2 提取时间的选择 |
3.3 提取料液比的选择 |
3.4 提取次数的选择 |
4.小结与讨论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大球盖菇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5)东北地区狭义球盖菇属、原球盖菇属及半球盖菇属的分类学研究 ——兼论相关珍稀种驯化栽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狭义球盖菇属、原球盖菇属和半球盖菇属分类学研究概述 |
1.2 国内研究进展 |
1.3 经济价值 |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形态学研究 |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2.2 研究方法 |
2.3 形态分类学研究 |
第三章 狭义球盖菇属及相关属分子系统学研究 |
3.1 实验材料 |
3.2 试验方法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四章 球盖菇属与相关属部分野生真菌驯化栽培研究 |
4.1 实验材料 |
4.2 生物学特性试验方法 |
4.3 结果与分析 |
4.4 栽培试验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基于OSMAC策略的滑菇化学成分及其抑菌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化合物结构 |
缩略语 |
第一章 绪论 |
1.1 球盖菇科真菌的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
1.1.1 萜类 |
1.1.2 甾醇类 |
1.1.3 酯类 |
1.1.4 多糖类 |
1.1.5 氨基酸类 |
1.1.6 矿质元素 |
1.1.7 其它化学成分 |
1.2 球盖菇科真菌的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
1.2.1 抗肿瘤作用 |
1.2.2 清除自由基及抗氧化作用 |
1.2.3 免疫作用 |
1.2.4 抑菌作用 |
1.2.5 降血糖 |
1.2.6 降血脂 |
1.2.7 其它药理活性 |
1.3 OSMAC方法的概述 |
1.3.1 OSMAC策略在天然药物化学中的应用 |
1.4 本课题的立题背景 |
1.5 本课题研究目的、内容及技术路线 |
1.5.1 研究目的 |
1.5.2 研究内容 |
1.5.3 研究技术路线 |
1.5.4 研究的创新点 |
第二章 OSMAC策略优化滑菇的发酵条件 |
2.1 前言 |
2.2 实验仪器、材料及试剂 |
2.2.1 实验材料 |
2.2.2 实验仪器 |
2.2.3 实验试剂 |
2.3 实验原理 |
2.4 不同条件下发酵液的制备与分析 |
2.4.1 不同培养基的制作 |
2.4.2 接种与培养 |
2.4.3 不同发酵条件下的发酵液的制备 |
2.4.4 HPLC法分析不同条件下的发酵产物 |
2.5 讨论 |
第三章 滑菇发酵液化学成分研究 |
3.1 前言 |
3.2 实验材料、仪器及试剂 |
3.2.1 实验材料 |
3.2.2 实验仪器 |
3.2.3 实验试剂 |
3.3 三种发酵液浸膏的制备 |
3.3.1 培养基的配制 |
3.3.2 种子液的制备 |
3.3.3 接种与培养 |
3.3.4 萃取 |
3.4 滑菇乙酸乙酯层部分的分离与纯化 |
3.4.1 滑菇浸膏的分离与纯化 |
3.4.2 部分化合物分离纯化示意图 |
3.5 实验结果与结构鉴定 |
3.5.1 实验结果 |
3.5.2 化合物的结构鉴定及波谱数据 |
3.6 讨论 |
第四章 滑菇中部分单体化合物的抑菌活性研究 |
4.1 前言 |
4.2 实验材料、仪器及试剂 |
4.2.1 实验材料 |
4.2.2 实验仪器 |
4.2.3 实验试剂 |
4.3 实验方法 |
4.3.1 实验器具及培养基制备灭菌 |
4.3.2 菌悬液的制备 |
4.3.3 含菌平板的制备 |
4.3.4 单体化合物的抑菌试验 |
4.4 实验结果 |
4.5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Ⅰ 部分化合物的谱图及单晶结构 |
附录Ⅱ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7)青稞秸秆栽培大球盖菇配方比较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地概况 |
1.2 供试材料 |
1.2.1 供试大球盖菇菌株 |
1.2.2 栽培主料及试验配方 |
1.3 栽培方法 |
1.4 考察指标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供试配方大球盖菇子实体性状比较 |
2.2 供试配方大球盖菇产量比较 |
2.3 供试配方栽培大球盖菇效益比较 |
3小结 |
(8)大球盖菇生长及品质对培养料不同添加剂配方的响应(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2.1 试验设计 |
1.2.2 栽培方式 |
1.3 项目测定 |
1.3.1 出菇时间测定 |
1.3.2 生长指标的测定 |
1.3.3 产量的测定 |
1.3.4 品质的测定 |
1.4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大球盖菇一潮菇、二潮菇现蕾时间对培养料不同添加剂配方的响应 |
2.2 大球盖菇菌帽对培养料不同添加剂配方的响应 |
2.3 大球盖菇菌柄对培养料不同添加剂配方的响应 |
2.4 大球盖菇鲜质量对培养料不同添加剂配方的响应 |
2.5 大球盖菇干质量对培养料不同添加剂配方的响应 |
2.6 大球盖菇产量对培养料不同添加剂配方的响应 |
2.7 大球盖菇品质对培养料不同添加剂配方的响应 |
3 结论与讨论 |
(9)不同栽培料配方对大球盖菇生长及产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地概况 |
1.2 供试材料 |
1.2.1 菌种 |
1.2.2 栽培主料 |
1.3 试验方法 |
1.4 测定指标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栽培料配方对大球盖菇菌丝发菌的影响 |
2.2 不同栽培料配方对大球盖菇出菇的影响 |
2.3 不同栽培料配方对大球盖菇子实体形态的影响 |
2.4 不同栽培料配方对大球盖菇子实体产量的影响 |
2.5 不同栽培料配方栽培大球盖菇效益比较 |
3 结论与讨论 |
(10)大球盖菇栽培生产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生产准备 |
1.1 生产季节 |
1.2 栽培环境 |
1.3 场地处理 |
1.4 设施设备 |
2 培养料制作 |
2.1 原料选择 |
2.2 培养料的配比 (参考配方) |
2.2.1 生料栽培 |
2.2.2 发酵料栽培和熟料栽培 |
2.3 培养料预处理 |
2.4 建堆发酵 |
3 铺料播种 |
3.1 作畦 |
3.2 铺料播种 |
4 覆土 |
4.1 覆盖土作用 |
4.2 覆盖土壤时间 |
4.3 覆盖土壤种类 |
4.4 覆土厚度和覆盖土标准 |
4.5 室内栽培覆盖土处理方法 |
5 加盖稻草或者其它遮阳、保湿材料 |
5.1 覆盖稻草的作用 |
5.2 覆盖厚度和原则 |
5.3 其它遮阳、保湿材料 |
6 发菌和出菇管理 |
6.1 水分 |
6.2 温度 |
6.3 空气 |
6.4 光照 |
7 采收和转潮管理 |
7.1 采收 |
7.2 转潮管理 |
8 病虫害防治 |
8.1 农业防治 |
8.2 物理防治 |
8.3 生物防治 |
8.4 化学防治 |
9 栽培模式举例 |
9.1 林果菇立体栽培模式 |
9.2 大棚、温室内菇菜混栽模式 |
9.3 野外大田畦床栽培模式 |
9.4 玉米行间间作大球盖菇模式 |
9.5 蔬菜棚架下套栽模式 |
9.6 葡萄架下套栽模式 |
9.7 温室、大棚保护地栽培模式 |
9.8 楼房阳台、楼顶栽培模式 |
四、野外栽培大球盖菇(论文参考文献)
- [1]茄子秆栽培大球盖菇技术要点[J]. 周树东,包金亮. 食用菌, 2021(04)
- [2]小麦套种大球盖菇沃土技术研究[J]. 白瑞贤,秦燕,康虎,赵永康,王富全,李兰. 耕作与栽培, 2019(06)
- [3]不同基质栽培大球盖菇研究进展[J]. 石燕,邓海平,刘贺贺,宋文俊,梁玖华.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9(12)
- [4]大球盖菇活性成分筛选及其质量标准研究[D]. 鄢庆祥.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9(02)
- [5]东北地区狭义球盖菇属、原球盖菇属及半球盖菇属的分类学研究 ——兼论相关珍稀种驯化栽培研究[D]. 赵政博. 吉林农业大学, 2019
- [6]基于OSMAC策略的滑菇化学成分及其抑菌活性研究[D]. 牛婉蓉. 昆明理工大学, 2019(04)
- [7]青稞秸秆栽培大球盖菇配方比较试验[J]. 郭文文,卓么草,王浩浩,马国祥,方江平,何淑玲. 食用菌, 2018(05)
- [8]大球盖菇生长及品质对培养料不同添加剂配方的响应[J]. 郭文文,卓么草,何淑玲,杨敬军,常毓巍,方江平. 北方园艺, 2018(16)
- [9]不同栽培料配方对大球盖菇生长及产量的影响[J]. 郭文文,卓么草,葛青松,王浩浩,方江平. 高原农业, 2018(03)
- [10]大球盖菇栽培生产技术[J]. 于延申,王月,王隆洋,任梓铭,于春艳. 吉林蔬菜, 201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