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柠条对防风固沙和发展畜牧业的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王秀青[1](2021)在《基于化感作用的长柄扁桃混交树种筛选研究》文中认为长柄扁桃是榆林地区重要的生态经济型灌木树种,在当地煤矿塌陷区的生态修复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然而,长柄扁桃纯林存在生长缓慢、易受沙埋、自然更新困难和单位面积生产力低等问题。与纯林相比,种间合理搭配的混交林具有维护林分稳定性、增加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促进林分生长和提高单位面积生产力等方面的功能。化感作用对种间配置至关重要,植物的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与化感作用密切相关。因此,本文以长柄扁桃为研究对象,从化感角度出发,采用植物生理学、土壤学和林学等多学科的技术方法,通过开展室内发芽、盆栽和田间栽培试验,研究了不同环境条件下,当地适生灌木树种(紫穗槐、踏郎、爬地柏、沙棘、蛋白桑、柠条、黑沙蒿和沙柳)和乔木树种(樟子松、杂交构树、小叶杨和油松)叶浸提液对长柄扁桃的种子萌发、幼苗生长、生理的化感作用,以及不同混交模式对长柄扁桃田间幼林生长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旨在筛选出适宜与长柄扁桃互利共生的混交灌木和乔木树种,为榆林煤矿塌陷区长柄扁桃的混交造林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中低以下浓度(0.025-0.05 g·m L-1)的紫穗槐叶浸提液处理对长柄扁桃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具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中高以上浓度时(0.15-0.20 g·m L-1)则为抑制效应,中等浓度(0.10 g·m L-1)时因长柄扁桃种源不同而异。紫穗槐叶浸提液为中低浓度时,对长柄扁桃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生理的化感综合得分,按照榆阳1号(YY1)、神木6号(SM6)、神木8号(SM8)、神木7号(SM7)、榆阳6号(YY6)、榆阳3号(YY3)、榆阳5号(YY5)和榆阳4号(YY4)顺序依次降低,聚类分析表明化感促进作用最强的种源为YY1和SM6。长柄扁桃YY1和SM6作为煤矿塌陷区生态修复的优选种源。(2)中低以下浓度的踏郎、爬地柏、紫穗槐、沙柳和柠条叶浸提液处理对长柄扁桃YY1和SM6的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中高以上浓度时,则对长柄扁桃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抑制效应显着增强。8种灌木叶浸提液处理对YY1和SM6的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生理的化感作用综合评价和聚类分析表明,紫穗槐、沙柳、爬地柏、踏郎和柠条叶浸提液处理对YY1和SM6的综合得分高于其他3种灌木,4种乔木叶浸提液对长柄扁桃YY1和SM6的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生理的化感综合得分表现为樟子松>杂交构树>油松>小叶杨。紫穗槐、沙柳、爬地柏、踏郎和柠条可作为初选混交灌木树种,樟子松、杂交构树和油松作为初选混交乔木树种。(3)中低以下浓度的化感作用综合评价表明,长柄扁桃叶浸提液对两种灌木的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生理的化感综合得分表现为紫穗槐>柠条;长柄扁桃叶浸提液对4种乔木的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生理的化感综合得分表现为樟子松>油松>杂交构树。中低以下浓度的长柄扁桃叶浸提对紫穗槐和樟子松的促进作用最强。(4)中低以下浓度的沙柳、紫穗槐、爬地柏、柠条、樟子松、杂交构树和油松叶浸提液能显着促进长柄扁桃YY1盆栽幼苗生长,中高以上浓度时则为抑制效应,中等浓度时因供体品种不同而异。初选灌木叶浸提液对YY1的幼苗生长和生理的化感综合得分表现为柠条>紫穗槐>爬地柏>沙柳;初选乔木叶浸提液对YY1的幼苗生长和生理的化感综合得分表现为樟子松>杂交构树>油松。柠条、紫穗槐、爬地柏可作为复选混交灌木树种,樟子松可作为复选混交乔木树种。(5)不同受体幼苗叶片的总体生理生化指标表现为,随着供体叶浸提液浓度的增加,CAT活性和根系活力呈先升高而后降低的趋势,POD和SOD活性、可溶性蛋白和叶绿素含量呈下降趋势,而MDA、细胞膜透性和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趋势则相反。(6)柠条、紫穗槐、爬地柏和樟子松与长柄扁桃混交种植能显着促进长柄扁桃苗木生长,增加其生物量。4种混交模式幼林地土壤特性的综合得分表现为长×紫混交林>长×柠混交林>长×樟混交林>长×爬混交林>长柄扁桃纯林。(7)长柄扁桃适宜的供体浓度范围为0.025-0.05 g·m L-1,最佳的浓度为0.05 g·m L-1。适宜与长柄扁桃互利共生的混交树种选择的优先顺序依次为:紫穗槐、柠条、樟子松、爬地柏。并对年降水量为300-400 mm地区的长柄扁桃种植方式,提出了相应混交布设的建议。
每杭[2](2019)在《不同平茬方式对荒漠草原人工柠条林土壤水分及水量平衡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在宁夏荒漠草原开展不同平茬方式对人工柠条林土壤水分及水量平衡的影响研究,确定宁夏荒漠草原柠条适宜的平茬方式,对该区生态文明建设,畜牧业生产建设具有重要影响。本实验以宁夏盐池县柳杨堡村荒漠草原5年生人工柠条林为对象,运用空间梯度代替时间梯度法,分别对宁夏荒漠草原人工柠条林未平茬带(WP)、隔一带平茬一带(G1P1)、隔两带平茬两带(G2P2)、隔三带平茬三带(G3P3)、隔五带平茬五带(G5P5)水分、植被、土壤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5种平茬方式柠条林带对内带间土壤水分影响显着(P<0.05),且带间与带内土壤水分变化趋势相同。各月G3P3 土壤水分含量均高于其余平茬方式;垂直方向上不同平茬方式下0-200cm 土层土壤水分主要集中在60~100cm 土层,其中60~80cm 土层水分含量显着高于其余土层(P<0.05)。(2)研究区5种平茬方式柠条林带间共出现19种植物,不同平茬方式对柠条林带间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Simpson优势度指数均有显着影响(P<0.05)。(3)柠条的日蒸腾速率,均在每日12:00~16:00内出现最高峰,日蒸腾速率最低峰出现在6:00-8:00及晚16:00-18:00,柠条在完全展叶期蒸腾量最高。(4)5种平茬方式柠条林带间带内土壤粒径组成都以粉粒和砂粒为主,5种平茬方式柠条林土壤粒度差异显着(P<0.05),其中G3P3柠条林黏粒及粉粒含量显着高于其余方式(P<0.05);分形维数D值大小排列带间与带内一致,为G3P3>G2P2>WP>G5P5>G1P1;不同平茬方式下柠条林带间与带内0-200 cm 土层土壤物理属性变化一致,不同平茬方式下柠条林0-200 cm 土层土壤G3P3平茬柠条林土壤理化性质最好;土壤干燥化现象在试验区内普遍存在,不同平茬方式只是在一定空间尺度范围内影响了土壤干燥化的程度。(5)各平茬方式柠条林蒸散量与降水量之比,在8月均小于1,说明整个8月降雨带来的补给可以满足林地蒸散发水分消耗。其余月蒸散量与降水量之比值多数均大于1,因此降雨带来的水分补给并不能完全满足林地蒸散发水分消耗。就整个柠条生长季节而言,蒸散量与降水量之比均大于1,说明在柠条林在整个生长季中对土壤水分的消耗略大于降水补给,这种不平衡状态会导致水分支出大于水分收入,长期以往会造成土壤水分的严重亏缺。
李海涛[3](2017)在《宁夏哈巴湖保护区生态服务价值与生态补偿研究》文中认为宁夏哈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立于2006年,属荒漠草原-湿地生态系统类型的自然保护区。保护区的成立对于西北半干旱区特有的荒漠湿地景观的保护和恢复,对当地生态环境的改善和野生动植物的保育意义重大,但同时对周边社区居民也产生某些负面影响,尤其近年来保护区野生动物大量增加对周边社区作物造成一定的破坏。2014年中央财政启动湿地生态效益补偿试点项目,选取全国21个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进行试点工作,哈巴湖自然保护区作为试点之一,三年试点期间中央财政拨付专项生态补偿款对哈巴湖自然保护区及周边社区,因保护湿地野生动物而受损的耕地进行合理补偿。本文以中央财政湿地生态补偿试点项目的开展为契机,运用保护区管理局提供的数据结合相关参数,首先对哈巴湖荒漠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了评估,然后通过条件价值法、市场价值法和机会成本法分别估算了试点项目补偿标准,最后通过问卷调查和座谈讨论,结合试点项目相关资料,对试点项目补偿标准、补偿方式、补偿范围和资金分配比例进行了总结,同时运用多元回归分析了影响周边居民受偿意愿的主要因素,所得结论如下:(1)哈巴湖自然保护区荒漠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为3.15×109元·a-1,其中,固碳价值8.10×107元·a-1,释氧价值9.88×107元·a-1,调节及净化水量价值5.41 ×108元·a-1,调节气候价值5.38×108元·a-1,防风固沙价值5.52×108元·a-1,土壤保育价值4.08×108元·a-1,生物多样性保育价值8.28×108元·a-1,生态旅游价值1.05×108元·a-1。(2)基于条件价值法计算的补偿标准为81.35元/亩,基于市场价值法计算的补偿标准为58.89元/亩,基于机会成本法计算的补偿标准为43.5元/亩。结合试点项目实施情况和研究结果,哈巴湖自然保护区湿地生态补偿标准为60元/亩比较合理,更加符合周边居民的补偿意愿。(3)通过引入受访者家庭人口数、年龄、文化水平、承包土地面积、年均收入、湿地补偿款数额、是否有畜牧和种植以外的收入、农户生产生活是否位于自然保护区内、耕地由于湿地保护减产是否严重9个可能影响受访者补偿意愿的解释变量,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受访者家庭承包土地面积、家庭年均收入、家庭湿地补偿款数额和农户生产生活是否位于自然保护区内等因子与受访者补偿意愿相关性显着。(4)今后保护区湿地生态项目的实施应以补偿周边受损居民为主导,兼顾保护区保护效益的提升,同时探索多元化补偿方式,增加政策补偿和智力补偿的投入,不断完善哈巴湖保护区生态补偿模式。
罗宝华[4](2016)在《沙生灌木发电影响因素及生态补偿问题研究》文中提出沙地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持全球生态健康和安全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我国沙区面积辽阔,由于长期的过度放牧、滥采、滥伐、滥垦使得土地荒漠化形势十分严峻,严重威胁着沙区人民的生产生活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广袤的可治理沙地上建设沙生灌木能源林、利用其大量的平茬枝条进行生物质发电,既能治沙、提供清洁能源,还能带动当地农牧民就业,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于一身,是一条很好的发展沙产业的路子。但是一直以来,我国以沙生灌木为燃料的几个生物质电厂却屡屡面临亏损和薄利的窘境,与理论上的分析和业界的期望大相径庭。本研究基于生态经济学原理和可持续发展理论,在总结我国沙生灌木生物质发电的发展基础、现状和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分析了影响其发展的主要因素及其作用,并厘清了这些因素之间的结构层级关系,利用定性分析与定量计算相结合的方法评价了沙生灌木发电产业的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核算了沙生灌木生物质发电在整个生命周期的环境外部性,并在此基础上给出了沙生灌木生物质发电的生态补偿标准。本文的研究内容和主要结论如下:(1)我国沙生灌木生物质发电目前存在着较好的发展基础。从资源方面来说,经治理后的沙地每年实际可获得的沙生灌木平茬量达2.12~2.83万亿t,资源潜力巨大。从技术方面来说,灌木平茬设备已实现国产化,技术基本可行,生物质发电技术较成熟。从政策方面来说,我国已有一系列针对生物质发电产业的发展规划和利好政策,但政策体系有待完善。(2)以内蒙古毛乌素生物质热电公司为案例从其发展进程、项目特色、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方面展示了我国沙生灌木生物质发电企业的发展现状。研究表明,目前我国仅有的儿家以沙生灌木为全部或者部分原料的生物质发电企业基本上都处于未能实现盈利的生产现状。究其原因主要是发电原料供应不足导致产能不足、发电成本过高挤压利润空间、生物质能源政策特别是补贴机制还不完善。(3)通过对沙生灌木生物质发电项目在“自然生态影响、社会经济影响、社会环境影响、政策相容性”等四个方向上的综合社会效益的评价结果表明,沙生灌木生物质发电项目的自然生态影响、社会经济影响、社会环境影响效益皆为“良好”等级,政策相容性效益达到“优秀”等级,总的社会效益为“良好”。沙生灌木生物质发电是对沙生灌木的资源化和能源化利用,具备比较优势。和农作物秸秆发电相比,具有土地、资源集约化优势;和沙生灌木造纸、生产人造板产业相比,更环保并且能提供新能源。(4)影响我国沙生灌木生物质发电的因素遍及思想观念、政策制定、技术管理、资源环境、市场供求等方面,选取了 14个主要影响因素并用解释结构模型进行了分析。结论表明这些影响因素大致可分为5层,其中资源禀赋和经济激励政策是影响产业发展的直接因素,人们对该产业综合效益的认知和沙地生态治理需求是深层次影响因素,其它影响因素为中间层因素。(5)沙生灌木生物质发电替代燃煤发电产生了两种外部性。一是资源外部性,主要包括沙生灌木生物质发电项目在电厂建设、原料获取、运输、发电四个阶段单位电力的资源消耗节约量;二是环境外部性,既包括沙生灌木能源林基地建设对沙地产生的防风固沙、保育土壤、水文调节等方面产生的环境外部性,也包括发电阶段在整个生命周期中的CO2、NOx、CO、SO2等污染物的减排量。通过外部性的核算数据表明灌木切断耗能较多、沙生灌木生物质发电阶段的污染物排放量在整个生命周期中占比最高,该产业在温室气体减排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和意义。(6)利用演化博弈论对沙区生态利益主体的行为分析发现,建立沙区生态补偿机制十分必要,而合理确定沙区的生态补偿金额、然后通过政策扶持、资金补贴、税收优惠等多种渠道或措施对从事土地沙化治理的企业和个人进行生态补偿是实现沙区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沙生灌木生物质发电项目的生态补偿标准的制定应遵循公平性和动态性原则,其内容主要包括四个部分:能源林建设过程中产生的沙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农牧民参与基地建设的机会成本、农牧民和发电企业在基地建设过程中的实际成本、发电企业在发电过程中产生的环境外部性和资源外部性。补偿的过程中应对各年实际的生态价值增量、直接成本投入费用和根据发电产能与实际原料消耗导致的资源消耗节约量和污染物减排量进行动态的操作,合理补偿。
李俊卿[5](2015)在《乌兰察布市柠条平茬现状及建议》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乌兰察布市拥有丰富的柠条资源,大面积种植柠条对防风固沙、减少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合理利用现有的柠条资源,一方面,为禁牧舍饲提供饲草来源;另一方面,为林业产业发展奠定基础。
李引英[6](2013)在《利用柠条资源 发展杭锦旗林沙产业》文中认为柠条是典型的旱生植物,抗逆性强,对恶劣的自然环境有较强的耐性和抗性,杭锦旗的气候特点适宜柠条生长。柠条的生态特性有利于防治荒漠化,是治理水土流失和退化沙化草场的优良树种,柠条既是林又是草,既可以防风固沙,又是牲畜的饲料。大力种植、开发利用柠条资源,对加快杭锦旗生态建设、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何建东[7](2013)在《柠条在海原县的综合效益分析》文中指出本文以海原县为例,对种植柠条进行气候适应性的分析,并对其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进行了探讨,以供参考。
张有,李海宁[8](2012)在《干旱山区柠条生态效益分析及推广应用》文中研究表明一、概况1、自然概况宁夏海原县风大沙多,全县平均大风日数30天/年,水土流失严重,流失面积约4488平方公里,占总土地面积的81%,平均沟壑密度3公里/平方公里,每年流失表土1417万吨;水资源短缺,地下水分储量3807万立方米,人均仅102立方米,干旱地区人口密度临界值7平方公里~12平方公里,而到2010年海原县人口密度已超过360人/公里千米,造成垦殖率居高不下,土地退化,植被稀疏,生态环境脆弱。2、林业概况近几年随着退耕还林、
姜丽娜[9](2011)在《低覆盖度行带式固沙林促进带间土壤、植被修复效应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低覆盖度行带式固沙林是指人工造林一行或者多行乔灌木,带是指多行乔灌木之间的空间土地或者叫植被修复带。行带式是由窄林带(占地面积15%-25%)与宽的自然植被修复带(占地面积75%-85%)相间组合的一种复合植被模式。窄的林带与宽的植被修复带之间形成一个林与草的生态界面,即林草界面,具有显着的界面生态作用,能促进带间植被恢复。本研究以不同带宽的低覆盖度行带式固沙林为研究对象,于2009-2010年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对带间植被群落组成与结构特征、土壤的理化特征、土壤微生物类群数量定量的分析研究,并对同一研究区不同带间距固沙林植被与土壤因子进行主成分和典型相关分析,对所选取的植被与土壤因子的指标体系模糊综合评价,获得了不同样地恢复程度的差异性系数。分析了林草界面生态学效应,揭示了林草界面对植被自然恢复的促进作用,提出了不同研究区行带式固沙林的适宜带间距。结论如下:1.行带式固沙林带能够明显的促进带间植被恢复与土壤发育;带间距离的宽窄程度影响土壤发育及植被恢复效果。2.不同研究区行带式固沙林随带宽的增加对土壤粉粒与粘粒形成的促进作用显着增大;土壤容重显着降低,土壤含水量显着升高;土壤养分含量随带间距的增加而增大;pH值则随带宽的增加更接近地带性土壤。3.土壤微生物数量总量随带间距的增大而增加,其中细菌是土壤微生物的主要组成部分。柠条固沙林细菌数量与对照原状土壤细菌数量的比值分别为1.05(18m)、0.80(6m)、0.75(随机);杨树行带式固沙林细菌数量与对照原状土壤细菌数量的比值分别为0.76(20m)、0.52(15m)和0.48(10m);樟子松行带式固沙林细菌数量与对照原状土壤细菌数量的比值分别为0.47(24m)和0.34(12m)。4.不同研究区随行带式固沙林带间距的增加,植被物种组成逐渐复杂,数量逐渐增加,物种重要值变化明显,植被科属组成发生变化显着,多年生植物逐渐增加;植被多样性各指数与生物量显着增加,行带式固沙林与对照样地的相似性系数逐渐变大。带间距为18m和6m柠条固沙林与对照样地相似度分别为0.833和0.650;带间距为20m、15m和10m杨树固沙林地与对照样地相似度分别为0.769、0.588和0.485;带间距为24m和12m樟子松固沙林样地与对照样地相似度分别为0.654和0.609。5.不同研究区行带式固沙林带间植被根系生物量、总长度和表面积变化趋势表现为,18m柠条固沙林>6m柠条固沙林;20m杨树固沙林>15m杨树固沙林>10m杨树固沙林。24m樟子松固沙林>12m樟子松固沙林;带间距过小影响带间植被根系生长。6.柠条林草界面边缘效应影响域为0-14m,柠条林带配置的优化带间距为12-28m;杨树林草界面边缘效应影响域为0-18m,杨树林带配置的优化带间距为20-36m;樟子松林草界面边缘效应影响域为0-20m,樟子松带配置的优化带间距为16-40m,过宽或过窄都不利于行带式固沙林带间植被恢复效果。7.根据植被与土壤相结合为指标体系的模糊综合评价得出;带间距为18m、6m和随机柠条林地土壤与植被修复程度分别是当前对照样地的75.78%、62.39%和53.54%;带间距为20m、15m和10m杨树林地土壤与植被修复程度分别是当前对照样地的68.63%、55.01%和42.04%;带间距为24m和12m樟子松林地土壤与植被修复程度分别是当前对照样地的61.79%和50.18%。
靳余同,陶永红[10](2010)在《浅析柠条对发展阿拉善左旗草原畜牧业的重要作用》文中研究指明草原畜牧业是阿拉善左旗的经济主体,抗旱优良牧草是本旗畜牧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本文在对阿拉善左旗自然条件、草地资源与利用现状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柠条对当地草原畜牧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并对柠条种植管理技术提出科学性建议,希望能对本旗的草原生态建设和草业可持续发展起到积极地促进作用。
二、柠条对防风固沙和发展畜牧业的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柠条对防风固沙和发展畜牧业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化感作用的长柄扁桃混交树种筛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目的和意义 |
1.3 长柄扁桃的研究现状 |
1.3.1 分布、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 |
1.3.2 生态价值 |
1.3.3 经济价值 |
1.3.4 长柄扁桃栽培存在的问题 |
1.4 化感作用的研究进展 |
1.4.1 化感作用的定义 |
1.4.2 化感物质作用机理 |
1.4.3 化感作用在森林生态系统中的研究现状 |
1.5 存在的问题 |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
2.1 研究区概况 |
2.2 研究内容 |
2.3 材料和方法 |
2.3.1 室内试验 |
2.3.2 盆栽试验 |
2.3.3 野外田间试验 |
2.3.4 测定指标和方法 |
2.3.5 数据统计分析 |
2.4 技术路线 |
第三章 不同种源长柄扁桃对典型树种化感作用的敏感性分析 |
3.1 叶浸提液对不同种源长柄扁桃种子萌发的影响 |
3.2 叶浸提液对不同种源长柄扁桃幼苗生长的影响 |
3.3 叶浸提液对不同种源长柄扁桃幼苗生理生化的影响 |
3.3.1 酶活性 |
3.3.2 渗透调节物质 |
3.3.3 丙二醛和细胞膜透性 |
3.3.4 叶绿素含量 |
3.3.5 根系活力 |
3.4 叶浸提液对不同种源长柄扁桃化感作用的综合评价 |
3.4.1 化感作用综合评价 |
3.4.2 化感作用的聚类分析 |
3.5 讨论 |
3.6 小结 |
第四章 混交灌木对长柄扁桃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生理的化感作用 |
4.1 八种灌木叶浸提液对长柄扁桃种子萌发的影响 |
4.1.1 长柄扁桃种子发芽势 |
4.1.2 长柄扁桃种子发芽率 |
4.1.3 长柄扁桃种子发芽指数 |
4.1.4 长柄扁桃种子胚根长 |
4.1.5 长柄扁桃种子胚芽长 |
4.2 八种灌木叶浸提液对长柄扁桃幼苗生长的影响 |
4.2.1 长柄扁桃幼苗苗高 |
4.2.2 长柄扁桃幼苗根长 |
4.2.3 长柄扁桃幼苗苗鲜重 |
4.2.4 长柄扁桃幼苗根鲜重 |
4.2.5 长柄扁桃幼苗茎粗 |
4.3 八种灌木叶浸提液对长柄扁桃幼苗生理生化的影响 |
4.3.1 长柄扁桃幼苗酶活性 |
4.3.2 长柄扁桃幼苗渗透调节物质 |
4.3.3 长柄扁桃幼苗丙二醛和细胞膜透性 |
4.3.4 长柄扁桃幼苗叶绿素含量 |
4.3.5 长柄扁桃幼根系活力 |
4.4 八种灌木叶浸提液对长柄扁桃化感作用的综合评价 |
4.4.1 化感作用综合评价 |
4.4.2 长柄扁桃化感作用的聚类分析 |
4.5 讨论 |
4.6 小结 |
第五章 混交乔木对长柄扁桃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生理的化感作用 |
5.1 四种乔木叶浸提液对长柄扁桃种子萌发的影响 |
5.1.1 长柄扁桃种子发芽势 |
5.1.2 长柄扁桃种子发芽率 |
5.1.3 长柄扁桃种子发芽指数 |
5.1.4 长柄扁桃种子胚根长 |
5.1.5 长柄扁桃种子胚芽长 |
5.2 四种乔木叶浸提液对长柄扁桃幼苗生长的影响 |
5.2.1 长柄扁桃幼苗苗高 |
5.2.2 长柄扁桃幼苗根长 |
5.2.3 长柄扁桃幼苗苗鲜重 |
5.2.4 长柄扁桃幼苗根鲜重 |
5.2.5 长柄扁桃幼苗茎粗 |
5.3 四种乔木叶浸提液对长柄扁桃幼苗生理生化的影响 |
5.3.1 长柄扁桃幼苗酶活性 |
5.3.2 长柄扁桃幼苗渗透调节物质 |
5.3.3 长柄扁桃幼苗丙二醛和细胞膜透性 |
5.3.4 长柄扁桃幼苗叶绿素含量 |
5.3.5 长柄扁桃幼苗根系活力 |
5.4 四种乔木叶浸提液对长柄扁桃化感作用的综合评价 |
5.5 讨论 |
5.6 小结 |
第六章 长柄扁桃对初选混交灌木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生理化感作用 |
6.1 长柄扁桃叶浸提液对初选混交灌木种子萌发的影响 |
6.2 长柄扁桃叶浸提液对初选混交灌木幼苗生长的影响 |
6.3 长柄扁桃叶浸提液对初选混交灌木幼苗生理生化的影响 |
6.3.1 灌木幼苗酶活性 |
6.3.2 灌木幼苗渗透调节物质 |
6.3.3 灌木幼苗丙二醛和细胞膜透性 |
6.3.4 灌木幼苗叶绿素含量 |
6.3.5 灌木幼苗根系活力 |
6.4 长柄扁桃叶浸提液对初选混交灌木化感作用的综合评价 |
6.5 讨论 |
6.6 小结 |
第七章 长柄扁桃对初选混交乔木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生理化感作用 |
7.1 长柄扁桃叶浸提液对初选混交乔木种子萌发的影响 |
7.2 长柄扁桃叶浸提液对初选混交乔木幼苗生长的影响 |
7.3 长柄扁桃叶浸提液对初选混交乔木幼苗生理生化的影响 |
7.3.1 乔木幼苗抗氧化酶活性 |
7.3.2 乔木幼苗渗透调节物质 |
7.3.3 乔木幼苗丙二醛和细胞膜透性 |
7.3.4 乔木幼苗叶绿素含量 |
7.3.5 乔木幼苗根系活力 |
7.4 长柄扁桃叶浸提液对初选混交乔木化感作用的综合评价 |
7.5 讨论 |
7.6 小结 |
第八章 初选灌木对长柄扁桃盆栽幼苗生长生理的化感作用 |
8.1 初选灌木叶浸提液对长柄扁桃盆栽幼苗生长的影响 |
8.2 初选灌木叶浸提液对长柄扁桃盆栽幼苗生理生化的影响 |
8.2.1 长柄扁桃幼苗酶活性 |
8.2.2 长柄扁桃幼苗渗透调节物质 |
8.2.3 长柄扁桃幼苗丙二醛和细胞膜透性 |
8.2.4 长柄扁桃幼苗叶绿素含量 |
8.2.5 长柄扁桃幼苗根系活力 |
8.3 初选灌木叶浸提液对长柄扁桃盆栽幼苗生长生理化感作用的综合评价 |
8.4 讨论 |
8.5 小结 |
第九章 初选乔木对长柄扁桃盆栽幼苗生长生理的化感作用 |
9.1 初选乔木叶浸提液对长柄扁桃盆栽幼苗生长的影响 |
9.2 初选乔木叶浸提液对长柄扁桃盆栽幼苗生理生化的影响 |
9.2.1 长柄扁桃苗木酶活性 |
9.2.2 长柄扁桃苗木渗透调节物质 |
9.2.3 长柄扁桃苗木丙二醛和细胞膜透性 |
9.2.4 长柄扁桃苗木叶绿素含量 |
9.2.5 长柄扁桃苗木根系活力 |
9.3 初选乔木叶浸提液对长柄扁桃盆栽幼苗生长生理化感作用的综合评价 |
9.4 讨论 |
9.5 小结 |
第十章 复选灌木和乔木对长柄扁桃田间幼林生长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
10.1 复选灌木和乔木对长柄扁桃田间幼林生长的影响 |
10.2 复选灌木和乔木对长柄扁桃田间幼林地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
10.2.1 幼林地土壤基本物理性质分析 |
10.2.2 幼林地土壤养分分析 |
10.2.3 幼林地土壤酶活性特征分析 |
10.2.4 幼林地土壤理化性质的综合评价 |
10.3 讨论 |
10.4 小结 |
第十一章 室内、盆栽和田间长柄扁桃混交树种综合分析 |
11.1 指标权重确定 |
11.2 混交树种综合排序 |
11.3 混交树种与长柄扁桃混交种植模式布设建议 |
11.4 小结 |
第十二章 结论与展望 |
12.1 结论 |
12.2 创新点 |
12.3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缩略词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不同平茬方式对荒漠草原人工柠条林土壤水分及水量平衡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
2.1 研究内容 |
2.2 研究方法 |
2.3 数据分析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3.1 带间植被调查及植物群落多样性 |
3.2 土壤水分动态 |
3.3 柠条林蒸发组分变化动态 |
3.4 土壤物理性质变化 |
3.5 水量平衡动态特征 |
第四章 讨论 |
4.1 带间植被调查及植物群落多样性 |
4.2 土壤水分动态 |
4.3 蒸发组分动态变化 |
4.4 颗粒组成及分形维数 |
4.5 土壤物理性状及干燥化评价 |
4.6 水量平衡动态特征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宁夏哈巴湖保护区生态服务价值与生态补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相关研究现状 |
1.2.1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研究进程 |
1.2.2 不同类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及评估方法 |
1.2.3 生态补偿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2 研究区概况 |
2.1 研究区位置 |
2.2 自然概况 |
2.2.1 自然地理 |
2.2.2 土地利用现状 |
2.2.3 气候 |
2.2.4 水文状况 |
2.2.5 土壤类型及分布 |
2.2.6 动植物资源 |
2.3 经济概况 |
2.3.1 自然保护区涉及社区人口 |
2.3.2 地方经济概况 |
3 研究方法 |
3.1 基础资料收集 |
3.2 问卷调查结合座谈讨论 |
3.3 多元回归(Logistic模型)分析 |
4 哈巴湖荒漠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 |
4.1 固碳释氧 |
4.2 气候、水文调节及净化功能 |
4.3 防风固沙及土壤保育价值 |
4.4 保护生物多样性价值 |
4.5 生态旅游价值 |
4.6 小结 |
5 哈巴湖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 |
5.1 补偿面积及涉及村镇人口 |
5.2 生态补偿理论标准 |
5.2.1 基于条件价值法的补偿标准 |
5.2.2 基于市场价值替代法的补偿标准 |
5.2.3 基于机会成本法的补偿标准 |
5.2.4 哈巴湖保护区理论生态补偿标准分析 |
5.3 实际生态补偿标准 |
5.4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与生态补偿额度 |
6 哈巴湖保护区中央财政试点项目效果分析 |
6.1 试点项目资金分配比例 |
6.2 试点项目三年资金分配比趋势分析 |
6.3 保护区周边居民对试点项目的反馈 |
6.3.1 受访农户样本特征 |
6.3.2 农户生态补偿意愿影响因素检验 |
6.3.3 哈巴湖保护区对周边居民的影响 |
6.3.4 生态补偿方式探讨 |
7 结论与建议 |
7.1 结论 |
7.2 哈巴湖保护区生态补偿试点存在的问题 |
7.3 建议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获得成果目录 |
致谢 |
附件1:哈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14年受损耕地补偿一览表 |
附件2:2014年问卷调查涉及乡镇自然村及问卷份数 |
附件3:2015年问卷调查涉及乡镇自然村及问卷份数 |
附件4:宁夏哈巴湖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居民调查问卷 |
附件5:哈巴湖自然保护区2014-2016年湿地生态补偿试点项目投资汇总表 |
(4)沙生灌木发电影响因素及生态补偿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问题提出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相关问题研究综述 |
1.3.1 中国生物质发电产业现状及影响因素 |
1.3.2 生物质发电产业社会效益评估 |
1.3.3 生态服务价值和生态补偿机制 |
1.3.4 文献研究评述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2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生物质与生物质能源、生物质发电 |
2.1.2 林木生物质与林木生物质能源、林木生物质发电 |
2.1.3 沙生灌木生物质发电 |
2.2 理论基础 |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2.2 循环经济理论 |
2.2.3 生态价值理论 |
2.2.4 外部性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3 沙生灌木生物质发电的发展基础 |
3.1 资源基础 |
3.1.1 沙生灌木生物学特性及其开发利用 |
3.1.2 沙生灌木平茬生物量 |
3.2 技术条件 |
3.2.1 平茬技术 |
3.2.2 生物质发电技术 |
3.3 政策环境 |
3.3.1 发展规划 |
3.3.2 现行相关政策 |
3.4 本章小结 |
4 沙生灌木生物质发电的发展现状 |
4.1 企业运营概况 |
4.2 典型企业介绍——内蒙古毛乌素生物质热电厂 |
4.2.1 企业所在地地理及经济发展状况 |
4.2.2 内蒙古毛乌素生物质热电厂发展现状 |
4.3 本章小结 |
5 沙生灌木生物质发电的社会效益评价及比较优势分析 |
5.1 沙生灌木生物质发电的社会效益 |
5.2 社会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
5.2.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5.2.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5.2.3 指标描述与说明 |
5.3 评价方法及评价过程 |
5.3.1 评价方法简介 |
5.3.2 评价过程及结果分析 |
5.4 沙区发展沙生灌木生物质发电的比较优势分析 |
5.4.1 与沙生灌木造纸、制板比较 |
5.4.2 与秸秆生物质发电比较 |
5.4.3 与风电、光伏发电比较 |
5.5 本章小结 |
6 沙生灌木生物质发电的影响因素研究 |
6.1 影响因素分析 |
6.1.1 波特钻石理论及其模型 |
6.1.2 生产要素 |
6.1.3 需求条件 |
6.1.4 相关及支持产业的表现 |
6.1.5 企业战略、结构与同业竞争 |
6.1.6 机会 |
6.1.7 政府 |
6.2 因素选取及其作用分析 |
6.3 基于ISM的沙生灌木生物质发电影响因素的系统结构 |
6.3.1 解释结构模型方法简介 |
6.3.2 构建解释结构模型 |
6.4 ISM模型结果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7 沙地生态补偿利益主体行为的演化博弈分析 |
7.1 建立沙地生态补偿的必要性分析 |
7.2 演化博弈论简介 |
7.3 沙区生态补偿利益主体的行为分析 |
7.4 分析与讨论 |
7.5 本章小结 |
8 沙生灌木生物质发电的外部性核算 |
8.1 沙生灌木能源林生态服务价值核算 |
8.1.1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价方法介绍 |
8.1.2 沙地生态系统生态服务功能分析 |
8.1.3 沙生灌木生态服务功能价值核算 |
8.2 沙生灌木生物质发电环境影响评价 |
8.2.1 沙生灌木生物质发电环境影响系统 |
8.2.2 生物质发电环境影响评价简介 |
8.2.3 生命周期评价 |
8.2.4 沙生灌木生物质直燃发电的环境影响评价 |
8.3 沙生灌木生物质发电外部性分析 |
8.3.1 沙生灌木生物质发电外部性定性分析 |
8.3.2 沙生灌木生物质发电外部性测算 |
8.4 本章小结 |
9 沙生灌木发电的生态补偿问题研究 |
9.1 生态补偿的内容及标准 |
9.1.1 生态补偿的内容 |
9.1.2 生态补偿标准 |
9.2 其它相关问题 |
9.2.1 生态补偿对象 |
9.2.2 确定生态补偿责任主体 |
9.2.3 确定生态补偿方式 |
9.2.4 建立生态补偿的保障制度 |
9.3 本章小结 |
10 结论与讨论 |
10.1 主要结论 |
10.2 创新点 |
10.3 研究不足之处 |
10.4 未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 |
导师简介 |
攻读博士期间科研成果清单 |
致谢 |
(5)乌兰察布市柠条平茬现状及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 柠条平茬的必要性、重要性 |
1.1 生态环境保护的需要 |
1.2 畜牧业发展的需要 |
1.3 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
2 柠条平茬利用现状 |
3 柠条平茬及其利用技术要求 |
3.1 柠条平茬技术要求 |
3.1.1 平茬时间 |
3.1.2 初次平茬林龄及平茬周期 |
3.1.3 平茬方式 |
3.1.4 留茬高度 |
3.1.5 平茬后林地管护 |
3.2 柠条平茬所产生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
3.2.1 生态效益 |
3.2.2 经济效益 |
3.3 柠条平茬后的生长情况 |
3.4 柠条枝条利用情况 |
4 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
4.1 问题 |
4.2 建议 |
(6)利用柠条资源 发展杭锦旗林沙产业(论文提纲范文)
1 柠条的生态特性 |
2 柠条的栽培、平茬采收技术 |
3 柠条的饲用价值 |
4 营造柠条林效益分析 |
4.1 生态效益 |
4.2 经济效益 |
4.3 社会效益 |
5 生态脱贫的柠条产业化思路 |
6 结论 |
(7)柠条在海原县的综合效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柠条对海原县气候的适应性 |
1.1 柠条对海原县干旱气候的适应 |
1.2 柠条对海原县高温气候的适应 |
1.3 柠条对海原县高寒气候的适应 |
1.4 柠条对海原县土壤条件的适应 |
2 柠条的生态效应 |
2.1 防风固沙 |
2.2 拦泥蓄水, 保持水土 |
2.3 改良土壤 |
3 柠条的经济价值 |
3.1 饲用 |
3.2 其他 |
4 结语 |
(8)干旱山区柠条生态效益分析及推广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概况 |
二、柠条对气候的适应性 |
三、柠条的生态效应 |
四、柠条推广效益 |
(9)低覆盖度行带式固沙林促进带间土壤、植被修复效应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
2 研究进展 |
2.1 沙漠治理的研究进展 |
2.1.1 国外沙漠治理发展历史 |
2.1.2 我国沙漠治理发展历史 |
2.2 固沙林的研究 |
2.2.1 植物固沙的基础理论研究 |
2.2.2 固沙林的密度研究 |
2.2.3 固沙林的分布格局研究 |
2.3 行带式固沙林的研究 |
2.3.1 低覆盖度行带式防风固沙林的概念和内涵 |
2.3.2 低覆盖度行带式防风固沙林的形成和演变 |
2.3.3 低覆盖度行带式防风固沙林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作用和地位 |
2.3.4 对土壤、植被修复效果评价的研究 |
3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
3.1 研究区概况 |
3.1.1 和林格尔研究区概况 |
3.1.2 敖汉研究区概况 |
3.1.3 鄂温克研究区概况 |
3.2 研究方法 |
3.2.1 样地的选择 |
3.2.2 植被调查与取样 |
3.2.3 土壤调查与取样 |
3.2.4 土壤微生物数量的测定方法 |
3.2.5 根系的调查、取样与分析 |
3.2.6 数据处理方法 |
4 行带式柠条锦鸡儿固沙林带间土壤植被修复效应研究 |
4.1 样地布设及固沙林基本特征描述 |
4.2 土壤修复效应 |
4.2.1 土壤物理性状变化 |
4.2.2 土壤化学性质变化 |
4.2.3 土壤微生物数量分布特性 |
4.3 植被恢复效应 |
4.3.1 物种组成变化 |
4.3.2 植被结构变化 |
4.3.3 植被根系变化 |
4.3.4 林草界面边际效应影响域判断及适宜带间距预测 |
4.4 植被与土壤因子相关分析 |
4.4.1 不同样地植被与土壤因子选择 |
4.4.2 不同样地植被与土壤因子的典型相关分析 |
4.5 不同样地模糊综合评价 |
4.5.1 不同样地评价指标体系的选择 |
4.5.2 以植被指标为体系的模糊综合评价 |
4.5.3 以土壤指标为体系的模糊综合评价 |
4.5.4 以植被和土壤指标为体系的模糊综合评价 |
4.6 小结 |
5 行带式赤峰36 号杨树固沙林带间土壤植被修复效应研究 |
5.1 样地布设及固沙林基本特征描述 |
5.2 土壤修复效应 |
5.2.1 土壤物理性状变化 |
5.2.2 土壤化学性质变化 |
5.2.3 土壤微生物数量分布特性 |
5.3 植被恢复效应研究 |
5.3.1 物种组成变化 |
5.3.2 植被结构变化 |
5.3.3 植被根系变化 |
5.3.4 林草界面边际效应影响域判断及适宜带间距预测 |
5.4 植被与土壤因子相关分析 |
5.4.1 不同样地植被与土壤因子的选择 |
5.4.2 不同样地植被与土壤因子的典型相关分析 |
5.5 不同样地模糊综合评价 |
5.5.1 以植被指标为体系的模糊综合评价 |
5.5.2 以土壤指标为体系的模糊综合评价 |
5.5.3 以植被和土壤指标为体系的模糊综合评价 |
5.6 小结 |
6 行带式樟子松固沙林带间土壤植被恢复效应研究 |
6.1 样地布设及固沙林基本特征描述 |
6.2 土壤修复效应研究 |
6.2.1 土壤物理性状变化 |
6.2.2 土壤化学性质变化 |
6.2.3 土壤微生物数量分布特性 |
6.3 植被恢复效应 |
6.3.1 物种组成变化 |
6.3.2 植被结构变化 |
6.3.3 植被根系变化 |
6.3.4 林草界面边际效应影响域判断及适宜带间距预测 |
6.4 植被与土壤因子相关分析 |
6.4.1 不同样地植被与土壤因子的选择 |
6.4.2 不同固沙林植被与土壤因子的典型相关分析 |
6.5 不同固沙林模糊综合评价 |
6.5.1 以植被指标为体系的模糊综合评价 |
6.5.2 以土壤指标为体系的模糊综合评价 |
6.5.3 以植被和土壤指标为体系的模糊综合评价 |
6.6 小结 |
7 结论与讨论 |
7.1 结论 |
7.2 讨论 |
7.2.1 低覆盖度行带式固沙林的生态作用 |
7.2.2 土壤植被修复机理 |
7.2.3 界面生态学原理的应用 |
7.2.4 典型相关分析的应用 |
7.2.5 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的运用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四、柠条对防风固沙和发展畜牧业的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化感作用的长柄扁桃混交树种筛选研究[D]. 王秀青.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
- [2]不同平茬方式对荒漠草原人工柠条林土壤水分及水量平衡的影响研究[D]. 每杭. 宁夏大学, 2019(02)
- [3]宁夏哈巴湖保护区生态服务价值与生态补偿研究[D]. 李海涛. 北京林业大学, 2017(04)
- [4]沙生灌木发电影响因素及生态补偿问题研究[D]. 罗宝华. 北京林业大学, 2016(04)
- [5]乌兰察布市柠条平茬现状及建议[J]. 李俊卿. 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 2015(05)
- [6]利用柠条资源 发展杭锦旗林沙产业[J]. 李引英. 河北林业科技, 2013(04)
- [7]柠条在海原县的综合效益分析[J]. 何建东. 吉林农业, 2013(07)
- [8]干旱山区柠条生态效益分析及推广应用[J]. 张有,李海宁. 甘肃林业, 2012(01)
- [9]低覆盖度行带式固沙林促进带间土壤、植被修复效应的研究[D]. 姜丽娜.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1(12)
- [10]浅析柠条对发展阿拉善左旗草原畜牧业的重要作用[J]. 靳余同,陶永红. 内蒙古草业, 20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