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6KV接地故障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张莹[1](2021)在《中性点接地方式的选择及计算实例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电力系统的中性点的运行方式,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它与电压等级、单相接地短路电流、过电压水平、保护配置等有关,直接影响到绝缘水平、系统供电的可靠性和连续性、通信干扰等很多方面。本文结合某国外项目的实际设计范例,介绍了中性点接地方式的选择的过程和相关接地元件的参数计算。
胡浩,魏华跃,刘国玉,张人龙,蔡正梓,杨明华,姜望[2](2021)在《220 kV变电站主变低压侧跳闸典型故障分析与启示》文中研究指明在各类电压等级的变电站故障之中,主变低压侧故障是较为常见的典型故障,此类故障往往依靠相关设备的后备保护动作切除,不可避免地扩大了故障范围。为了解决此类问题,针对中性点经小电阻接地系统中一座220 k V变电站所发生的主变低压侧故障,运用对称分量法,结合录波图、相量图对其保护动作情况进行了分析,指出主变出口低压侧母线桥绝缘击穿是造成此次死区故障的原因。剖析了具有接地故障表征的死区故障特征。进而从发挥运行值班人员的主观能动性、提升设备运维综合化水平、提升主配网一体化调控系统智能化水平及改变电网供电模式等多个角度,对未来如何防范和缓解此类故障的影响提出了建议。
司韶文[3](2021)在《煤矿电网单相间歇性电弧接地故障的研究》文中认为单相间歇性电弧接地故障是煤矿电网中发生频次最高的故障类型。单相间歇性电弧接地故障因其容易引发系统内电容、电感参数的反复振荡而产生危及全网的过电压问题,影响范围广且幅值较高,会引发越级跳闸扩大停电范围,严重威胁煤矿供电安全性。同时,矿井电力电缆长期处于潮湿、腐蚀性强的恶劣环境中,容易产生本体损坏、绝缘劣化的问题,绝缘水平下降后易导致单相间歇性电弧接地故障,因此,对煤矿电网单相间歇性电弧接地故障进行研究对于提升煤矿电网安全意义重大。论文主要围绕单相电弧故障建立数学模型及仿真模型、分析不同中性点接地方式下煤矿电网单相间歇性电弧接地过电压特性,研究适合于煤矿电网的过电压抑制技术。首先从电弧物理过程的起始状态入手,利用交流电弧的特性对电弧电流过零时状态进行分解。为避免利用线性弧道电阻仿真的局限性,论文以非线性弧道电阻的黑盒模型为基础,提出一种电弧接地故障暂态仿真方法,为分析弧光过电压特性奠定了基础。围绕接地故障电流特性及弧道电压的频谱特性对多类经典模型进行仿真对比分析,为后续煤矿电网电弧接地故障仿真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模型基础。以冯家塔煤矿矿井供电系统为例,以动态电弧模型为基础,建立冯家塔矿井电网单相间歇性电弧接地故障仿真模型,研究无限压方式、经消弧线圈各种补偿方式下、以及小电阻接地方式对单相弧光过电压的抑制效果,对比分析了消弧线圈接地和小电阻接地方式的适用范围。大量仿真分析表明消弧线圈在系统单相接地电容电流较大时,对单相弧光接地过电压具有更好的防治效果。论文研究的煤矿电网单相接地熄弧特性,故障电弧有效熄灭的残流数值区间等结论,为煤矿电网脱谐度设定及中性点接地方式选择提供一定的参考。
韦俊琪[4](2021)在《磁控式并联电抗器励磁故障影响及控制绕组接地保护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超/特高压磁控式并联电抗器(Magnetically Controlled Shunt Reactor,MCSR)是柔性交流输电设备中重要的一员,其结构特殊、故障特性极其复杂,对保护可靠性要求较高。本文以MCSR控制绕组保护为研究核心,围绕MCSR工作原理及仿真建模、励磁系统故障对匝间保护影响及解决策略、控制绕组故障分析及保护新方案和物理模型内部故障实验这四部分开展研究。本文首先对MCSR及其励磁系统的结构、工作原理及稳态运行特性做了简要说明,并介绍了当前基于有限元分析法和磁路分解法的两种MCSR建模方法。根据投运于青海省鱼卡站750kV MCSR的额定参数,基于磁路分解法在MATLAB/Simulink搭建了 750kV三相MCSR五分段磁路仿真模型;基于课题组设计和定制的500V MCSR样机模型,在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中搭建了该样机的二维有限元仿真模型。其次,针对MCSR励磁系统故障在直流母线电流中引入基频分量后导致控制绕组匝间保护误动的问题,详细分析了几种常见的励磁系统故障发展过程,总结了两种不同类型的直流侧电流基频分量的产生机理,进一步解释了基于基频分量的匝间保护误动原因;分析了匝间故障与励磁系统故障时直流母线电流二次谐波衰减速度的差异性特征,提出了基于二次谐波衰减速度的匝间保护防误动策略,有效地识别了励磁系统故障,解决了匝间保护误动问题。针对现有母线过电压保护无法识别无交流过电压特征的控制绕组端部接地故障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直流母线不平衡电压的控制绕组接地保护方案,基于故障时母线不平衡电压明显上升的特征识别控制绕组接地故障,方案原理简单易于实现,解决了现有保护无法识别控制绕组端部接地故障问题。最后,为了检验两种不同的模型对于内部故障特性仿真的准确性,利用真空断路器搭配上高时间精度可编程PLC控制器,搭建了 MCSR模型样机内部故障实验平台,实现了故障时段的精确把握和故障过程的自动控制。仿真与实验结果验证了两种建模方法的准确性。
于溯[5](2021)在《交直流系统不同碰线故障下继电保护适应性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高压直流输电技术快速发展,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交直流混联电网。然而,受输电走廊限制,不同系统输电线路近距离架设的现象不可避免,导致线路间电气距离较近处存在较大的碰线故障风险。不同系统线路间发生碰线故障后,各故障系统的电气量通过故障点交互影响,呈现出区别于单系统线路故障的特征,对继电保护性能造成了严峻挑战。本文以同塔架设的不同交流系统间易发生的交-交流碰线故障、交流与直流线路交叉跨越处易发生的交-直流碰线故障为研究对象,围绕碰线故障特性、相关继电保护适应性及对策开展研究。首先,详细分析了交-交流碰线故障与交-直流碰线故障的故障特性。针对交-交流碰线故障,考虑同塔架设线路间的强磁耦合影响,分析了各类故障下的序电流和相电流特性及其影响因素;针对交-直流碰线故障,分别分析了故障点直流侧和交流侧的故障特性,对于换流器非线性难题,基于换流器导通基本原理分析了不同保护动作时序下工频电气量在换流器处的流通特性。其次,详细分析了各类交-交流碰线故障下电流选相元件的适应性,并提出了故障选相新方案。基于相量法对电流选相元件的适应性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单系统多相同时发生碰线故障时,电流选相元件适应性不足;为解决该问题,依据故障相电流波形的基本变化规律,提出了基于皮尔逊信号相关性的相电流波形自相关系数和改进自相关系数的故障选相方案,并配备序分量辅助选相判据以实现强磁耦合影响下的正确选相。再次,分析了交-直流碰线故障下直流线路交-直流碰线保护的适应性,并提出了保护改进判据。针对换流器的非线性使得故障电气量计算困难的问题,提出换流器工频等值阻抗分段线性化的分析方法,通过对比分析线路主保护移相指令前后保护处工频电气量解析表达,探究线路控保移相动作对交-直流碰线保护适应性的影响。针对移相动作后交-直流碰线保护无法迅速闭锁故障极的问题,综合考虑保护处工频电压和极波变化特征,提出了保护改进新判据。最后,探究了不同类型交-直流碰线故障时现有保护动作存在的风险,并提出了保护动作新方案。综合考虑交-直流碰线故障后交直流两系统相关保护间的配合关系,指出交-直流碰线故障下直流线路无法实现自适应重启、交流系统存在带故障运行的风险;为此建议在交流侧新增交-直流碰线保护判据,并提出了一种基于交直流两系统保护协调配合的新型交-直流碰线故障保护方案。
徐凯[6](2021)在《主动干预型消弧装置选相判据研究及其对故障诊断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配电网建设加速,电缆应用不断增加,系统的电容电流水平不断升高,城市配电网单条母线经常超过200A。单相接地故障残流的增加将导致弧光电流难以自熄,并且弧光过电压会破坏设备的绝缘能力。单相接地故障持续期间可能发展为两相短路甚至三相短路,威胁人身生命和设备安全。因此,故障下快速熄弧已成为单相接地故障处理的第一要务,同时也是避免火灾和停电损失扩大的必要手段。主动干预型消弧装置集成了电压型消弧技术和电流型消弧技术的优点,能有效熄灭故障点电弧,已在我国多个省份的配电网进行了推广应用。故障选相是主动干预型消弧装置的关键环节,若选相错误,装置动作后将会引发更为严重的相间短路且具有将故障引入站内的风险;对于永久性接地故障,需尽快启动故障诊断算法,提供具体的故障线路和故障区段信息;主动干预型消弧装置的动作过程会对配电网系统产生扰动,影响单相接地故障特征。因此本文针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具体的研究内容如下:(1)分析了健全相电流突变量与故障相电流波形的差异,提出了基于特征频带相电流提取的故障选相方法。采用小波包分解确定高频分量所集中的特征频带,排除了负荷电流变化对相电流突变量的干扰,并通过改进灰色关联度对特征频带内三相电流突变量的相似系数进行量化,从而实现单相接地故障相的辨识。(2)分析了主动干预型消弧装置动作前后系统零序电流的变化特征,提出了考虑主动干预型消弧装置影响的故障选线和区段定位方法。通过改进灰色关联度从数学的角度量化故障区段和健全区段的零序电流突变量波形差异性,从而实现故障选线和区段定位。(3)考虑装置选相错误和装置复归过程两种典型的工况,建立相关的数学模型分析其对单相接地故障特征的影响,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解决或抑制方法。
戴光烨[7](2021)在《高压大容量输变电系统设计与接地故障在线监测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输变电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一方面取决于其设计的合理性,设计深度与运行条件的匹配性,另一方面取决于运行期间状态监测的科学性,故障监测和消除的及时性。合理的设计方案可以使建设过程顺利高效,并为后期运行维护提供极大便利;而科学的监测是运行阶段的重要保障,是迅速消除运行故障的重要前提,而设计和运行的脱节将对电力系统的可靠性造成极大的隐患。本论文对输变电系统的设计和监测进行了结合,从两个环节上综合考虑了提升高压大容量输变电系统供电可靠性的方法。首先,以济南某220kV规划输变电系统作为研究对象,结合运行、环境和负荷等因素对输变电系统进行设计。首先考虑当前和远景负荷的大小和特点,合理进行电气主接线设计和主变压器选择,其次通过短路电流的计算和回路工作电流的分析确定设备和导体的额定参数和短路耐受参数,最后,结合环境条件分析导线的荷载,合理确定导线的弧垂。其次,针对第二章设计的不同接地类型的线路研究接地监测方法。当接地故障发生时,不同接地运行方式下的电气参数变化规律有所区别,这就决定了针对不同的接地运行方式,需要采用相应的接地故障监测方法。本文分析两种线路的故障特征,研究相应的接地故障监测方法,并使用小波分析的方法,对观测到的故障信号进行降噪、时刻标定、极性分析,从而使监测结果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再次,为了消除架空线路弧垂给监测结果带来的误差,本文对监测结果进行弧垂校正。通过计算档内线长,得到监测结果的修正值,为了进一步提高修正值的准确性,对档内线长的计算方法进行了改进,通过使用导线覆冰概率分布的期望作为线路荷载的计算参数,大幅度提高了监测结果的准确性,从而进一步提高了监测精度。最后,以该设计系统的设备选型作为仿真参数,验证了设计的合理性与接地监测方法的有效性。
张学强[8](2021)在《船舶电网中性点接地方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船舶和海洋平台上,随着电网规模大型化的快速发展,为了保证电网供电的连续性,在电力系统设计之初便需要综合多方面因素对系统中性点接地方式做出选择,通过合理、有效地控制单相接地故障电流来达到预防和控制故障以及事故的目的。本文比较了各中性点接地方式的特性,并以某挖泥船为例,进行单相接地故障仿真分析,对如何选取中性点接地方式提供参考。
李辉,陈江波,陈维江,田野,万保权,戴敏,邵苠峰,尹晶,杜砚,吴雪琼,程婷[9](2021)在《基于真型试验平台的配电网柔性消弧实证测试研究》文中提出介绍了目前世界规模最大的10 kV真型试验平台,该平台具有网架结构多态重构、接地方式灵活切换、试验场景一键顺控、多态故障灵活复现和多元负荷随机接入能力的特点,解决了配电网真实故障不易复现的难题。通过试验平台可对配电网新技术、新方法开展全面实证测试与长期带电考核。利用试验平台复现了配电网不同过渡电阻接地、间歇性弧光接地故障,开展了新型配电网接地故障柔性消弧处置成套装置的实证测试,验证了该新型装置选相、选线的正确性和故障点补偿效果,并开展了3 h长时补偿试验考核,对装置主要部位进行红外测温,验证了该装置长时运行的可靠性。通过真型试验平台的建设与运行,有效解决了配电网新设备考核不够全面的难题,促进了配电网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支撑了配电网供电可靠性综合提升。
池江停[10](2021)在《小电流接地系统的故障分析和对策》文中研究指明快速分析查找和切除故障点对保护油田电网和油井设备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两个变电站6kV系统间发生的特殊接地故障现象进行分析,从单相接地判断原理着手,考虑故障发生时序,探讨复杂接地故障的成因,制定应对策略,有助于快速判断、查找和处置类似接地故障,提高电网调度管理水平和保障电网安全可靠运行的能力。
二、6KV接地故障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6KV接地故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中性点接地方式的选择及计算实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系统接地方式的介绍 |
1.1 中性点直接接地 |
1.2 中性点不接地 |
1.3 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 |
1.4 中性点经电阻接地 |
2 中性点接地方式的选择 |
2.1 示例工程概况 |
2.2 系统接地方式的选择 |
2.2.1 33 kV系统中性点接地方式的选择 |
2.2.2 发电机中性点接地方式的选择 |
2.2.3 6.6 kV系统中性点接地方式的选择 |
3 结论 |
(3)煤矿电网单相间歇性电弧接地故障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煤矿配电系统单相间歇性电弧接地故障的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非线性电弧模型的建立 |
2.1 故障电弧的理论分析 |
2.2 非线性弧道电阻的模型 |
2.3 非线性弧道电阻模型及特性分析 |
2.4 电弧模型的仿真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3 煤矿电网单相间歇性电弧接地故障特性分析 |
3.1 故障仿真模型搭建 |
3.1.1 冯家塔矿井供电系统 |
3.1.2 冯家塔矿井单相弧光接地 |
3.1.3 冯家塔煤矿供电系统仿真模型 |
3.2 无限压措施下的弧光过电压仿真分析 |
3.3 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的过电压分析 |
3.3.1 消弧线圈的功能与种类 |
3.3.2 消弧线圈的选择 |
3.3.3 经消弧线圈接地的过电压仿真分析 |
3.4 中性点经小电阻接地的过电压仿真分析 |
3.4.1 小电阻接地的优势与缺点 |
3.4.2 小电阻的阻值选择 |
3.4.3 经小电阻接地过电压仿真分析 |
3.5 小电流接地运行方式下的接地故障电流特性 |
3.6 两种接地方式在抑制过电压方面的对比 |
3.7 本章小结 |
4 消弧线圈接地煤矿电网单相间歇性电弧接地故障特性研究 |
4.1 单相间歇性电弧接地故障特性分析 |
4.1.1 故障相恢复电压幅值 |
4.1.2 脱谐度影响下的故障相恢复电压平均速率 |
4.2 消弧线圈脱谐度对电弧特性影响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4)磁控式并联电抗器励磁故障影响及控制绕组接地保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磁控式并联电抗器的研究现状 |
1.2.1 整流励磁系统故障分析研究现状 |
1.2.2 控制绕组接地保护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磁控式并联电抗器工作原理及仿真建模 |
2.1 引言 |
2.2 MCSR本体及其励磁系统结构 |
2.3 MCSR工作原理及稳态运行特性 |
2.4 MCSR仿真模型构建 |
2.4.1 基于磁路分解法的MCSR五分段磁路模型 |
2.4.2 基于有限元分析法的MCSR模型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励磁系统故障分析及对匝间保护的影响 |
3.1 引言 |
3.2 励磁系统故障故障分析 |
3.2.1 整流桥阀短路故障 |
3.2.2 直流母线出口短路故障 |
3.2.3 直流母线对地短路故障 |
3.2.4 交流侧不对称故障 |
3.3 励磁系统故障对匝间保护的影响分析及解决策略 |
3.3.1 励磁系统故障对匝间保护的影响 |
3.3.2 基于二次谐波衰减速度的匝间保护防误动策略 |
3.3.3 仿真验证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控制绕组接地故障分析及保护新方案 |
4.1 引言 |
4.2 控制绕组接地故障分析 |
4.2.1 控制绕组内部故障特性分析 |
4.2.2 控制绕组端部故障特性分析 |
4.3 控制绕组接地故障仿真分析 |
4.4 基于不平衡电压的控制绕组接地保护方案 |
4.4.1 不同工况下不平衡电压特征分析 |
4.4.2 基于不平衡电压的控制绕组保护新方案 |
4.4.3 仿真验证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MCSR实验物理模型构建及相关测试验证 |
5.1 引言 |
5.2 MCSR样机故障实验 |
5.3 MCSR物理实验结果 |
5.3.1 预励磁合闸 |
5.3.2 网侧和控制绕组匝间故障 |
5.3.3 控制绕组匝地故障 |
5.4 实验与仿真结果对比验证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
致谢 |
(5)交直流系统不同碰线故障下继电保护适应性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交-交流碰线故障研究现状 |
1.2.2 交-直流碰线故障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交直流不同系统碰线故障特性分析 |
2.1 引言 |
2.2 交-交流碰线故障特性分析 |
2.2.1 序电流故障特性分析 |
2.2.2 相电流故障特性分析 |
2.2.3 仿真验证 |
2.3 交-直流碰线故障特性分析 |
2.3.1 直流系统侧故障特性分析 |
2.3.2 交流系统侧故障特性分析 |
2.3.3 仿真验证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交-交流碰线故障下选相元件适应性分析及对策研究 |
3.1 引言 |
3.2 电流选相元件适应性分析 |
3.3 基于波形相关性的故障选相方案 |
3.3.1 相关系数法选相方案 |
3.3.2 序分量辅助选相方案 |
3.4 仿真验证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交-直流碰线故障下交-直流碰线保护适应性分析及对策研究 |
4.1 引言 |
4.2 交-直流碰线保护适应性分析 |
4.2.1 基于换流器阻抗线性化的工频电气量计算 |
4.2.2 交-直流碰线保护不同判据适应性分析 |
4.3 交-直流碰线保护判据改进策略 |
4.4 仿真验证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新型交-直流碰线故障保护方案 |
5.1 引言 |
5.2 交-直流碰线故障保护动作风险分析 |
5.3 交-直流碰线故障保护动作新方案 |
5.3.1 交流侧交-直流碰线保护辅助判据 |
5.3.2 基于交直流两系统配合的保护出口动作优化方案 |
5.4 仿真验证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及创新点 |
6.2 下一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6)主动干预型消弧装置选相判据研究及其对故障诊断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配电网消弧方法研究现状 |
1.2.2 配电网故障选相方法研究现状 |
1.2.3 配电网故障选线及区段定位方法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第2章 基于特征频带相电流提取的故障选相判据研究 |
2.1 相电流突变量分析 |
2.2 基于特征频带相电流提取的故障选相算法 |
2.3 故障选相流程 |
2.4 测试验证 |
2.4.1 PSCAD仿真验证 |
2.4.2 算法对比验证 |
2.4.3 10kV真型试验场验证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考虑主动干预型消弧装置影响的故障诊断算法研究 |
3.1 主动干预型消弧装置动作前后零序电流分析 |
3.1.1 装置动作前零序电流分析 |
3.1.2 装置动作后零序电流分析 |
3.1.3 零序电流特征总结 |
3.2 考虑主动干预型消弧装置影响的故障诊断算法 |
3.3 故障选线和区段定位流程 |
3.4 测试验证 |
3.4.1 PSCAD仿真验证 |
3.4.2 10kV真型试验场验证 |
3.4.3 算法对比验证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装置选相错误和复归过程对单相接地故障特征的影响分析 |
4.1 单相接地故障特征 |
4.2 装置选相错误对单相接地故障特征的影响分析 |
4.2.1 理论分析 |
4.2.2 仿真验证 |
4.2.3 小结 |
4.3 装置复归过程对单相接地故障特征的影响分析 |
4.3.1 理论分析 |
4.3.2 仿真验证 |
4.3.3 小结 |
4.4 解决或抑制装置带来不利影响的方法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发表论文与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7)高压大容量输变电系统设计与接地故障在线监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输变电系统设计研究现状 |
1.2.2 接地监测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高压大容量输变电系统设计 |
2.1 输变电系统的设计方法 |
2.1.1 设计流程与总体思路 |
2.1.2 电气主接线的设计方法 |
2.1.3 设备与导体的设计方法 |
2.1.4 设计方案的校验方法 |
2.2 案例分析 |
2.2.1 主要负荷与环境条件 |
2.2.2 设计方案与结果校验 |
2.2.3 设计方法总结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多分辨率小波变换的输变电系统接地故障监测方法 |
3.1 输变电系统的故障类型 |
3.2 输电系统接地监测方法 |
3.3 配电系统接地监测方法 |
3.4 小波变换法信号分析 |
3.4.1 多分辨率小波变换 |
3.4.2 小波因子的确定 |
3.5 基于小波变换的信号降噪 |
3.5.1 含噪声信号的特点 |
3.5.2 降噪方法的分析与选取 |
3.5.3 降噪参数设定 |
3.6 接地故障监测的弧垂修正 |
3.6.1 弧垂修正的作用与方法 |
3.6.2 弧垂修正计算方法的改进 |
3.6.3 平原地区的弧垂修正应用方法 |
3.6.4 非平原地区的弧垂修正应用方法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MATLAB/SIMULINK的接地故障监测仿真 |
4.1 仿真环境及流程 |
4.2 输电系统的接地故障监测方法仿真验证 |
4.2.1 模型搭建 |
4.2.2 仿真验证 |
4.2.3 仿真结果 |
4.3 配电系统的接地故障监测方法仿真验证 |
4.3.1 模型搭建 |
4.3.2 仿真验证 |
4.3.3 仿真结果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8)船舶电网中性点接地方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船舶电力系统接地方式的选择 |
2 危险区域电气设备发生接地故障 |
3 中性点小电流接地方式的特性及选择 |
4 中性点不接地系统和高阻接地系统比较 |
5 高阻接地系统实例分析 |
6 高阻接地系统配置原则 |
7 总结 |
(9)基于真型试验平台的配电网柔性消弧实证测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真型配电网试验平台 |
1.1 整体规划 |
1.2 试验电源 |
1.3 配电网网架 |
1.4 多元负荷 |
1.5 组态式试验监控主站 |
2 实证测试 |
2.1 试验系统条件 |
2.2 试验结果分析 |
3 结语 |
四、6KV接地故障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中性点接地方式的选择及计算实例分析[J]. 张莹. 有色设备, 2021(06)
- [2]220 kV变电站主变低压侧跳闸典型故障分析与启示[J]. 胡浩,魏华跃,刘国玉,张人龙,蔡正梓,杨明华,姜望. 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 2021(19)
- [3]煤矿电网单相间歇性电弧接地故障的研究[D]. 司韶文. 西安科技大学, 2021(02)
- [4]磁控式并联电抗器励磁故障影响及控制绕组接地保护研究[D]. 韦俊琪.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
- [5]交直流系统不同碰线故障下继电保护适应性及对策研究[D]. 于溯.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01)
- [6]主动干预型消弧装置选相判据研究及其对故障诊断的影响[D]. 徐凯. 山东大学, 2021(12)
- [7]高压大容量输变电系统设计与接地故障在线监测方法研究[D]. 戴光烨. 山东大学, 2021(12)
- [8]船舶电网中性点接地方式研究[J]. 张学强. 船电技术, 2021(05)
- [9]基于真型试验平台的配电网柔性消弧实证测试研究[J]. 李辉,陈江波,陈维江,田野,万保权,戴敏,邵苠峰,尹晶,杜砚,吴雪琼,程婷. 供用电, 2021(04)
- [10]小电流接地系统的故障分析和对策[J]. 池江停. 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 20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