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邮件中心建设与工艺流程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朱晓忠[1](2021)在《邮件处理中心租用场地建设的思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根据目前邮件处理中心场地使用情况,从建设目标、选址要求、场地要求、选址方法、工艺流程与设备选型等方面探讨了邮件处理中心租用场地的建设要点,以期为从事邮件处理中心工程建设与生产运营的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孙世林[2](2021)在《基于ERP的离散制造企业生产管理系统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现代工业技术的日益成熟,产品的生产制造流程已经非常完善,企业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脱颖而出,必须要在其他环节上进行改进,其中缩短生产制造周期,节约生产制造成本是其关键因素中极为重要的一环。特别是传统中小型离散制造企业,通过数据挖掘分析、生产流程管控技术改善,来降低企业生产管理成本,同时还可使企业对市场需求的了快速变化做出反应。本文基于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企业资源计划)平台根据产品结构建立企业生产管理系统,系统涵盖从客户订单到产品交付的整个过程,具体模块包括:数据检索、库存及在制数据分析、成套数据分析、物流状态分析、生产管理及CAD管理,该系统实现了企业产品生产过程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本文所开发的产品生产管理系统是基于产品结构进行需求分析和模块功能设计。根据产品结构,利用B/S(Browser/Server,浏览器/服务器模式)架构,以ERP系统数据库为搭建依据,ASP.net为开发工具,运用Java、C#为开发语言、ERP客制化技术、扫码枪以及SQL Server关系型数据库实现了系统的全部功能。采用B/S模式使系统布局、实施、维护和升级更加的简洁。根据产品结构进行网页开发可以大幅度缩短算法的建模过程,优化算法性能,提高网页反应速度。客制化及动态Web(Word Wide Web,万维网)的网页开发技术实现了业务功能的快速定制及各页面之间的数据关联,满足了企业对系统的相关需求。首先,针对当前ERP系统,采用大数据分析对数据库相关信息进行深度挖掘与分析,从企业积累的大量数据中发现隐藏的有价值的信息或知识。根据挖掘出的相关信息,开发相关的数学模型,包括:库存在制分析模型、成套预测分析模型、物流分析模型等,然后根据模型进行数据重组,实现了产品生产过程各阶段数据可视化,以及相关产品信息的未来预测。其次,根据产品结构及相关零部件的产品加工工艺流程,开发相关的车间加工物料状态管控模型。利用二维码相关技术,通过与外接设备扫码枪、显示屏等设备的有效集成,实现物料的精准控制。根据后台数据库数据,并对相关数据进行挖掘分析,实现物料状态自动锁定、加工数据透明化、工时计算快速化等相关附加功能。并且,针对产品图纸类型多样化,基于.net平台开发多功能CAD应用,能够同时打开NX的.prt,Soliworks的.SLDPRT、.SLDASM以及SLDDRW类型的图纸,CREO的.prt和.asm类型的图纸,Catia的CATPart和CATProduct类型的图纸,Auto Cad的.DXF以及.DWG类型的图纸,以及通用图纸类型的.step、.stl、.iges以及.jt格式的图纸。通过多类型CAD预览模型,可以在无需图纸类型转换下快速查看图纸,降低了图纸管理难度,利用多功能CAD编辑实现对CAD文件的快速处理、线上审批等操作,取代企业原有的线下审批流程,优化管理结构,有效提高工作效率。最后,本文在系统设计与开发过程中,采用了相关模块化开发的思路,充分考虑了算法的性能、用户界面的友好性、以及后台代码的注解和数据透明化,有效缩减了系统的开发周期,以及降低了企业熟练使用该系统的难度,使得ERP数据库中的信息能够得到最大化的分析处理,产品各阶段管控高效执行。本论文在ERP的基础上,搭建了高效的、高价值的、创新性、全流程的产品数据管理系统,它的成功实施对企业产品数据管理能力的提升以及相关成本的降低都有着重大的意义。
张家浩[3](2018)在《我国工业遗产信息采集与管理体系建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内容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对我国工业遗产信息采集与管理体系的建构研究;第二部分是基于该体系以全国、天津市和北洋水师大沽船坞为案例对体系三个层级的信息采集、信息管理系统和BIM信息模型的建构、以及对相关的分析应用进行实践性研究。本研究是在我国目前工业遗产研究背景下,所进行的探索性研究,目的是为了促进我国国家层面的工业遗产信息采集与管理机构和体系的建立。第一部分,首先,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充分总结国内外前人的相关研究,并对我国工业遗产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论述,基于这些现实问题,提出建立“我国工业遗产信息采集与管理体系”的必要性。然后,对该体系进行了建构研究,体系包括“国家层级”、“城市层级”和“遗产本体层级”。现阶段“国家层级”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统筹全国各部门、机构、地区和学者成果,解读我国工业遗产研究全貌;“城市层级”的目的是为了制定标准化的“普查表”和相应的“普查信息管理系统”,为未来我国工业遗产专项普查做好准备;“遗产本体层级”的目的是为了对工业遗产文物保护单位的全面信息采集与管理标准的建立,以及GIS、BIM技术在保护中的应用进行探索。第二部分,首先,依据“国家层级”对全国目前工业遗产的研究成果进行信息采集,收集了我国1537项工业遗产,为我国未来工业遗产普查提供第一手的基础资料;建立“全国工业遗产信息管理系统”,并对全国工业遗产的行政区、时空、行业、保护、再利用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全面分析,揭示我国工业遗产的整体面貌。然后,基于“城市层级”对天津市域范围工业遗产进行普查,并建立“天津工业遗产普查信息管理系统”,基于GIS技术对天津市工业遗产的基本情况、再利用潜力以及工业遗产廊道的规划进行了研究。再后,基于“遗产本体层级”,对北洋水师大沽船坞进行全面的信息采集,建立了“北洋水师大沽船坞信息管理系统”,并基于GIS技术对大沽船坞的历史格局演变、价值评估等进行研究,并进行了保护规划的编制。最后,基于“遗产本体层级”,由于遗产领域BIM技术处于起步阶段,且数据处理复杂;因此笔者先对其工作流程进行研究,然后基于BIM技术对轮机车间、甲坞和设备的信息采集与信息模型建构进行案例研究;并基于Revit软件、Revit SDK和C++语言开发了“建筑遗产修缮管理软件”,将其应用于轮机车间修缮设计的残损信息管理中。
张海峰[4](2014)在《基于petri网的南京邮政速递物流集散中心流程优化研究》文中指出邮政作为国家的公共基础事业,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进入21世纪,邮政业务飞速增长,随着电子商务及企业之间往来加深,信函(商函)、速递、包裹等业务呈现突飞猛进式发展,为提高邮件处理效率,国家邮政局和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提出了建设高标准邮件处理中心的要求。南京中国邮政航空速递物流集散中心是中国邮政集团公司为积极应对速递物流激烈的国内、国际市场竞争,扞卫民族速递物流产业、发展航空速递物流、抗衡国际速递物流大鳄所采取的战略性举措。目前,南京集散中心已基本实现自动化,内部处理流程成为影响整个中心处理能力的关键环节,直接关系到邮件的生产效率和服务时限。然而,南京集散中心由于建成不久,各部门还处于磨合期,在具体的邮件处理流程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个别工序安排欠妥当,工作效率较低,个别工序人员配置需要调整,设备利用率有待提高等问题,制约着集散中心的处理效率,同时也加大了处理成本,降低了投资效益。本文就是在南京集散中心已有内部处理流程的基础上,通过Petri网进行建模,并使用Witness仿真软件对模型进行仿真运行,对内部流程中的各个工序进行分析,发现在开拆邮件传送带传送和自动分拣机分拣工序存在排队等待的现象,在人工供件和封发工序出现较大概率的空闲率,汇集、开拆和人工供件工序出现堵塞现象等,针对以上工序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方案:将会开拆工序调整到汇集工序之前,其他工序不变;为达到输送线和工序间效率匹配,将会汇集传送带工序增加一条输送线,处理效率增加1倍,同时,将人工供件的人员配置人数减少一半;将封发工序的处理人数增加60人,效率提高40%,以解决排队等待现象,最后通过仿真运行对比,验证优化后的效果良好,最终达到优化南京集散中心内部处理流程的目的,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改善,以达到缩短集散中心邮件处理的时间,降低处理成本,提高邮政作业的自动化和规范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庄友林[5](2013)在《福州邮件处理中心优化建设研究》文中认为早期的邮件处理中心是建立在传统业务的处理流程上,不能适应电子商务发展带来的新型业务邮件多样化的处理流程,所以优化邮政处理中心的软硬件设施,改进处理业务流程,是邮政企业发展电子商务,拓宽物流配送领域的大势所趋。对邮件处理中心进行深人研究和优化,将为邮政企业在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等新型业务的开展提供有益的参考价值。本文分析了邮政企业的低层平面邮件处理中心的工艺流程设计,针对邮政传统业务的分拣、封发与基于电子商务下新型业务物流配送的衔接,提出柔性作业工艺的改进建设,通过业务流程优化、引进现代物流处理设备、调整处理空间布局和优化升级信息系统,改变邮件处理中心不适应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的状况。通过对福州邮件处理中心的实例剖析,分析低层平面处理中心和柔性作业工艺相结合的可行性、适用性和经济性。本文研究结果表明:目前邮政企业的邮件处理中心大多数是多层立体布局,调整邮件处理中心是邮政基于电子商务发展的必经之路,通过本文对邮政处理中心分析论述,将对今后邮政邮件处理中心低层平面建设、软硬件优化举措和邮政电子商务运作布局提供可以借鉴的经验和建议。
梁珍珍[6](2011)在《邮件处理中心模块化建模及仿真研究》文中指出邮件处理中心使用设备繁多,工艺流程复杂,传统的依赖于CAD图纸和设计工程师经验的规划设计方法已不能满足这种复杂系统的规划设计质量、可靠性和速度的需要。随着仿真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利用仿真技术来辅助设计或验证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已逐渐成为一种主要的发展趋势,而目前的建模中较少考虑模型的可复用性、规模大小及程序结构的优化等问题。因此,本文研究了邮件处理中心的具有较高可复用性和逼真度的模块化仿真建模方法和思路,并对某邮件处理中心进行了仿真评价与优化工作首先,论文分析和描述了邮件处理中心的关键设备和作业处理流程,阐述模块化仿真建模的基本原理、目的以及划分原则,提出3大类通用性的模块划分依据。然后,详细阐述其模块划分的实施过程,将其划分为悬挂输送系统模块和包件分拣机模块等14个模块,并分析模块模型的边界、研究目的及模块间的信息交互关系。接着讨论仿真建模过程中将系统运行逻辑转化为计算机可执行程序的逻辑转化方法,给出各个模块的仿真逻辑转化结果;分析仿真建模逻辑与系统作业逻辑的区别和联系。根据模块划分和逻辑转化分析结果,以某具体邮件处理中心为例,采用AutoMod仿真软件建立其三维仿真模型,对模块模型进行连接组合,协同完成邮件处理中心这一复杂系统的仿真模型;详细阐述AutoMod仿真建模实现过程和思路。对仿真建模过程的模型的可复用性、逻辑转化的合理性、模型的逼真度进行分析评价;并对仿真模型的运行结果、关键环节的效率进行分析评价,提出系统的优化建议,为规划设计方案的合理性评价和进一步优化提供决策支持,且所提取的评价要素可为规划设计方案的仿真评价提供一套评价体系框架。
罗先立[7](2010)在《邮件处理中心工艺设计及仿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邮件处理中心的规划设计中,工艺设计是整个邮件处理中心规划和设计的关键,将直接影响到邮件的分拣开拆和周转效率。工艺设计是邮件处理中心建设非常重要的环节,它通过工艺流程图的形式,形象地反映出了邮件从接收到封发的过程。工艺流程设计是工艺设计的核心,在整个设计过程中,设备选择,工艺计算,设施布置等工作都与工艺流程有着直接的关系,对工艺的设计组织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本文在研究邮件处理中心系统中,主要对内部工艺及流程进行设计探讨。首先对邮件处理中心进行概述,提出邮件处理中心与一般物流中心的区别。其次对邮件处理中心总体规划的策略,邮件分拣机、推挂系统等处理中设备简要介绍,对重要的邮政设备分拣机的格口数目提出了预测分析的一般模型。最后指出邮件处理中心工艺流程设计的原则,根据工艺流程设计方案,运用物流系统设施规划方法中的SLP和SHA方法对邮件中心的设施进行整体布局,得出方案图,画出初步工艺流程图,给出了总体工艺方案。本文利用计算机仿真技术与邮件处理中心工艺设计相结合,通过flexsim构建仿真模型,对设计方案中的不同参数进行修改,建模仿真并对仿真结果加以分析,寻求邮件处理中心工艺流程设计的一般方法。这对现代邮件处理中心生产作业系统及配送中心工艺流程的规划与设计方面,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齐少安[8](2008)在《邮件处理中心工艺流程仿真技术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通过介绍计算机仿真技术在邮件处理中心工艺流程设计过程中的设备选择、布局规划、存储容量设计和生产调度等方面的应用,指出了邮政物流系统仿真设计的步骤,同时结合深圳邮件处理中心工艺流程仿真设计总结了仿真设计过程中的几项关键技术。
齐少安,宋齐军[9](2008)在《邮件处理中心工艺流程仿真技术的应用》文中提出"在邮件处理中心设计过程中运用仿真技术,有助于提高设计过程中参数选择的准确性和科学性,从而优化设计方案。"邮件处理中心主要完成各种邮件的进口接收、分拣封发、邮件发运等处理过程,是邮政实物传递中的关键性环节,在整个邮政功能链条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将计算机仿真
韩旭升[10](2006)在《长春邮件处理中心工程后评估》文中提出项目后评估是指对己经完成项目的目的、执行过程、效益、作用和影响等进行的系统、客观的分析,通过项目活动实践的检查总结,确定项目预期的目标是否达到、项目的主要效益指标等是否实现。通过分析和评价,从而实现肯定成绩、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提出建议、改进工作、达到不断提高项目决策水平和投资效益的目的。本论文是对长春邮件处理中心工程进行后评估,其主要目的是对该项目的实施过程、工艺技术、投资效益、社会效益进行评估得出评估结论,并对所得结论进行分析探讨,提出该项目的成功经验和对今后工作的建议。本文首先阐述了选题意义,介绍项目后评估的理论知识,介绍长春邮件处理中心工程背景;然后确定了长春邮件处理中心工程后评估的实施步骤、评估指标,利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项目后评估指标体系及权重;最后,利用该方法对本工程的各目标进行评估,并得出评估结论。通过后评估,也验证了本工程所确定的后评估方法适用、可行,为今后吉林省邮政开展项目后评估提供参考。
二、邮件中心建设与工艺流程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邮件中心建设与工艺流程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邮件处理中心租用场地建设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确定租用场地的建设目标 |
1.1 功能定位 |
1.2 租地期限 |
1.3 租用场地的初步需求 |
2 选址要求 |
3 场地要求 |
3.1 建筑规模 |
3.2 装卸车位 |
3.3 车辆回转场地 |
3.4 基础与地面 |
3.5 建筑柱网 |
3.6 建筑层高 |
3.7 防火分区 |
3.8 改造便利性 |
4 局址选择方法 |
5 设备选型与工艺流程 |
5.1 设备选型 |
5.2 设备配置 |
5.3 车位配置 |
5.4 工艺流程 |
6 结语 |
(2)基于ERP的离散制造企业生产管理系统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ERP与生产管理系统 |
1.2.1 ERP简介 |
1.2.2 生产管理系统简介 |
1.3 国内外ERP及生产管理系统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离散制造企业背景、生产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1.4.1 离散制造企业背景 |
1.4.2 公司生产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1.5 课题研究意义与主要研究内容 |
1.5.1 课题研究意义 |
1.5.2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基于ASP.NET的生产管理系统需求及技术研究 |
2.1 生产管理系统实现目标 |
2.1.1 生产数据可视化目标 |
2.1.2 企业生产管理目标 |
2.1.3 多功能CAD应用目标 |
2.2 生产管理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
2.2.1 数据检索模块需求分析 |
2.2.2 库存及在制数据分析模块需求分析 |
2.2.3 成套数据分析模块需求分析 |
2.2.4 物流状态模块需求分析 |
2.2.5 外协件入库模块需求分析 |
2.2.6 主机核心件生产过程管控模块需求分析 |
2.2.7 多功能CAD应用模块需求分析 |
2.3 生产管理系统开发所用相关技术研究 |
2.3.1 编码技术 |
2.3.2 面向对象思想 |
2.3.3 关系型数据库 |
2.3.4 ASP.NET开发技术 |
2.3.5 数据挖掘与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VS与 ADO.NET的生产数据可视化 |
3.1 生产数据可视化流程和整体功能框架设计 |
3.1.1 生产数据可视化开发流程 |
3.1.2 生产数据可视化功能框架设计 |
3.2 生产数据可视化功能实现 |
3.2.1 生产数据可视化主页的功能实现 |
3.2.2 数据检索的功能实现 |
3.2.3 库存及在制数据分析的功能实现 |
3.2.4 成套数据分析的功能实现 |
3.2.5 物流状态分析的功能实现 |
3.3 生产数据可视化权限设置 |
3.3.1 生产数据可视化权限划分 |
3.3.2 生产数据可视化权限配置功能实现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VS与SQL的企业生产管理设计与实现 |
4.1 企业生产管理系统开发流程和整体功能框架设计 |
4.1.1 企业生产管理系统开发流程 |
4.1.2 企业生产管理系统功能框架设计 |
4.2 企业生产管理系统数据库设计 |
4.2.1 SQL数据库设计原则 |
4.2.2 企业生产管理系统数据表单设计 |
4.3 企业生产管理的功能实现 |
4.3.1 员工二维码的功能实现 |
4.3.2 外协件二维码的功能实现 |
4.3.3 车间加工物流二维码的功能实现 |
4.3.4 外协件入库管理的功能实现 |
4.3.5 主机核心件加工管控的功能实现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VS的多功能CAD应用设计与实现 |
5.1 多功能CAD应用整体功能框架设计 |
5.1.1 多功能CAD应用开发流程 |
5.1.2 多功能CAD应用框架设计 |
5.2 多功能CAD应用的功能实现 |
5.2.1 多功能CAD应用交互界面设计 |
5.2.2 多类型CAD预览 |
5.2.3 多功能CAD编辑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生产管理系统的实施 |
6.1 系统实施所需要求 |
6.1.1 硬件要求 |
6.1.2 软件要求 |
6.2 生产数据可视化运行 |
6.2.1 数据检索模块运行 |
6.2.2 库存及在制模块运行 |
6.2.3 成套分析模块模块运行 |
6.2.4 物流状态分析模块运行 |
6.3 生产管理运行 |
6.3.1 二维码生成模块运行 |
6.3.2 外协件入库模块运行 |
6.3.3 主机核心件加工管控模块运行 |
6.4 多功能CAD应用运行 |
6.4.1 多类型CAD预览运行 |
6.4.2 多功能CAD编辑运行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本文工作总结 |
7.2 思考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3)我国工业遗产信息采集与管理体系建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全国工业遗产的整体情况仍未可知 |
1.1.2 城市化高速发展与工业遗产保护的矛盾 |
1.1.3 信息采集与管理体系研究的缺失 |
1.2 研究对象 |
1.2.1 中国工业遗产 |
1.2.2 工业遗产信息采集与管理 |
1.3 国内外既往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综述 |
1.3.2 国内综述 |
1.3.3 既往研究的经验与问题 |
1.4 研究问题及解决途径 |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5.1 研究目的 |
1.5.2 研究意义 |
1.6 研究方法及框架 |
1.6.1 研究方法 |
1.6.2 研究框架 |
1.7 研究创新及未尽事宜 |
1.7.1 研究创新之处 |
1.7.2 研究未尽事宜 |
第二章 我国工业遗产信息采集与管理体系建构研究 |
2.1 体系结构总述 |
2.1.1 体系建立依据 |
2.1.2 体系的总体结构 |
2.1.3 体系应用技术介绍 |
2.1.4 对我国未来工业遗产信息采集与管理工作实施的讨论 |
2.2 国家层级标准研究 |
2.2.1 信息采集标准 |
2.2.2 信息管理系统标准 |
2.3 城市层级标准研究 |
2.3.1 信息采集标准 |
2.3.2 信息管理系统标准 |
2.4 遗产本体层级标准研究 |
2.4.1 信息采集标准 |
2.4.2 信息管理系统标准 |
2.4.3 信息模型标准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国家层级信息管理系统建构及应用研究--全国工业遗产为例 |
3.1 全国工业遗产信息采集的实施 |
3.1.1 信息采集标准 |
3.1.2 信息采集的实施及成果 |
3.2 “全国工业遗产信息管理系统”建构研究 |
3.2.1 全国工业遗产GIS数据库建构 |
3.2.2 全国工业遗产信息管理系统建构研究 |
3.3 基于GIS的我国工业遗产现状分析研究 |
3.3.1 全国工业遗产总体情况分析研究 |
3.3.2 我国行政区层面的工业遗产分布研究 |
3.3.3 基于我国工业发展史的时空分布研究 |
3.3.4 基于行业类型的空间分布研究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城市层级信息管理系统建构及应用研究--天津工业遗产普查为例 |
4.1 天津市工业遗产普查的实施 |
4.2 天津工业遗产普查信息管理系统建构研究 |
4.2.1 天津工业遗产普查GIS数据库建构 |
4.2.2 天津工业遗产普查文件数据库建构 |
4.2.3 天津工业遗产普查信息管理系统建构 |
4.3 基于GIS的天津工业遗产分析及廊道规划研究 |
4.3.1 天津工业遗产总体分析研究 |
4.3.2 天津工业遗产廊道规划研究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遗产本体层级信息管理系统建构及应用研究--北洋水师大沽船坞为例 |
5.1 北洋水师大沽船坞信息采集的实施 |
5.1.1 北洋水师大沽船坞简介 |
5.1.2 信息采集的实施 |
5.2 北洋水师大沽船坞遗产本体信息管理系统建构研究 |
5.2.1 GIS数据库框架建构 |
5.2.2 文件数据库的建构 |
5.2.3 北洋水师大沽船坞遗产本体信息管理系统的建构 |
5.3 GIS在北洋水师大沽船坞保护规划中的应用研究 |
5.3.1 基于时态GIS的大沽船坞历史沿革探究 |
5.3.2 基于GIS技术的价值评估研究 |
5.3.3 GIS技术指导下的保护规划编制研究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遗产本体层级BIM信息模型建构及应用研究--轮机车间、甲坞及设备为例 |
6.1 工业遗产领域BIM技术工作流程研究 |
6.2 轮机车间、甲坞及设备的信息采集与处理 |
6.3 BIM信息模型建构研究 |
6.3.1 轮机车间BIM信息模型的建构研究 |
6.3.2 甲坞BIM信息模型的建构研究 |
6.3.3 BIM在工业设备遗产信息管理中的应用探索 |
6.4 建筑遗产修缮信息管理软件的开发与应用研究 |
6.4.1 Revit自带功能在工业遗产信息管理中的应用与弊端 |
6.4.2 建筑遗产修缮信息管理软件的开发 |
6.4.3 轮机车间残损信息管理研究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研究总结与未来展望 |
7.1 本研究内容总结 |
7.2 本研究未来发展方向展望 |
参考文献 |
本人学术成果 |
鸣谢 |
附录A 中国工业遗产名录(笔者编制,截至2018年6月1 日) |
附录B 国内外工业(文化)遗产普查表汇编 |
附录B-1《世界遗产名录》遗产申报材料 |
附录B-2 英国IRIS调查表 |
附录B-3 美国HABS调查表 |
附录B-4 美国HAER调查表 |
附录B-5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登记表 |
附录B-6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消失文物登记表 |
附录B-7 北京工业遗产普查表 |
附录B-8 上海工业遗产普查表 |
附录B-9 天津工业遗产普查表 |
附录B-10 济南工业遗产普查表 |
附录B-11 南京工业遗产普查表 |
附录C 中国工业遗产普查表(笔者编制) |
附录C-1《中国工业遗产普查表(2018 年试行版)》 |
附录C-2 普查表填写规范 |
(1)封面 |
(2)基本信息 |
(3)生产工业流程 |
(4)重要建构筑物遗产 |
(5)重要设备遗产 |
(6)测绘图 |
(7)照片 |
(8)参考文献和其他信息 |
附录C-3 中国工业遗产编号索引 |
附录C-4 《中国工业遗产行业名称及代码表(2018 版)》 |
附录D 工业遗产本体层级信息采集表(笔者编制) |
附录D-1 《工业遗产历史环境调查表》 |
附录D-2 《工业建构筑物残损信息调查表》 |
附录D-3 《工业遗产设备信息调查表》 |
附录D-4 《三维激光扫描站位记录表》 |
附录D-5 《工业遗产本体层级文献资料登记表》 |
附录D-6 《生产工艺流程登记表》 |
附录E 工业遗产相关行业类型列表翻译及整理 |
附录E-1 英国IRIS工业遗产普查表附录I工业行业类型 |
附录E-2 1936 年中华民国《实业部月刊》工业分类[105] |
附录E-3 1982 年版《中国统计年鉴》中工业分类 |
附录E-4 《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3-1984》 |
附录F 各层级信息管理系统数据库框架标准(笔者编制) |
附录F-1 国家层级GIS数据库框架 |
附录F-2 城市层级GIS数据库框架 |
附录F-3 遗产本体层级GIS数据库框架 |
附录F-4 遗产本体层级文件数据库框架 |
附录G 工业遗产BIM信息模型标准化族库(笔者编制) |
附录H 北洋水师大沽船坞保护规划成果展示(笔者参与) |
附录J 轮机车间主要残存信息汇总(笔者编制) |
(4)基于petri网的南京邮政速递物流集散中心流程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邮件处理中心研究 |
1.2.2 Petri网在物流领域研究 |
1.2.3 仿真平台的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2 南京集散中心处理流程分析 |
2.1 总体布局 |
2.1.1 一层平面布局 |
2.1.2 二层平面布局 |
2.1.3 一层西端夹层平面布局 |
2.2 工艺流程 |
2.2.1 设计原则 |
2.2.2 速递邮件处理工艺流程 |
2.2.3 国际邮件处理工艺流程 |
2.2.4 物流邮件处理工艺流程 |
2.3 处理设备选型及配置 |
2.3.1 包裹分拣机 |
2.3.2 输送机系统 |
2.3.3 安检机器 |
2.3.4 开放式邮件处理系统 |
2.4 集散中心处理流程中存在的问题 |
2.4.1 个别工序安排欠妥当 |
2.4.2 工作效率较低 |
2.4.3 个别工序人员配置需要调整 |
2.4.4 设备利用率有待提高 |
3 Petri网理论介绍 |
3.1 Petri网定义和特点 |
3.1.1 Petri网的基本术语 |
3.1.2 Petri网定义 |
3.1.3 Petri网作为建模技术的特点 |
3.2 Petri网的基本性质和特性分析方法 |
3.2.1 可达图与覆盖树 |
3.2.2 关联矩阵与不变量分析方法 |
4 南京集散中心处理流程Petri网建模 |
4.1 Petri网建模准备 |
4.1.1 流程元素的Petri网表示方法 |
4.1.2 逻辑关系的Petri网表示方法 |
4.2 南京集散中心邮件处理流程建模 |
4.3 南京集散中心生产流程Petri网模型特性分析 |
5 南京集散中心处理流程Petri网模型Witness仿真分析 |
5.1 Witness仿真软件简介 |
5.1.1 系统仿真技术 |
5.1.2 Witness应用领域 |
5.1.3 Witness主要功能 |
5.2 Witness仿真步骤 |
5.3 仿真试验设计 |
5.3.1 基本性能参数 |
5.3.2 仿真模块的建立 |
5.4 仿真运行结果 |
5.4.1 各模块详细参数设置 |
5.4.2 仿真模型运行 |
5.4.3 仿真试验结果 |
5.5 仿真运行结果分析 |
5.6 仿真优化方案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7 参考文献 |
8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9 致谢 |
(5)福州邮件处理中心优化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选题的背景 |
1.2 研究的意义和方法 |
1.2.1 研究的意义 |
1.2.2 研究的方法 |
1.3 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
1.3.1 研究的目标 |
1.3.2 研究的内容 |
2 电子商务物流与平面柔性工艺理论综述 |
2.1 电子商务物流一体化 |
2.1.1 电子物流发展 |
2.1.2 电子商务与物流整合的必然性 |
2.2 精益物流 |
2.2.1 引入精益物流 |
2.2.2 基本框架 |
2.3 低层平面邮件处理中心 |
2.3.1 低层平面的概念 |
2.3.2 相对性分析 |
2.3.3 建设基本原则 |
2.3.4 建筑结构要求 |
2.4 邮件处理中心柔性工艺 |
2.4.1 邮件处理中心工艺改革的必要性 |
2.4.2 平面柔性工艺流程的优越性 |
2.4.3 柔性工艺的功能层 |
2.4.4 平面柔性工艺流程 |
2.5 邮件综合自动处理理论综述 |
2.5.1 邮件综合自动处理概念 |
2.5.2 邮件处理设备的配置 |
2.5.3 邮件处理信息的控制和管理 |
3 福州邮件处理中心现状与利弊 |
3.1 福州邮区处理场所概况 |
3.1.1 福州邮区管辖区域 |
3.1.2 福州邮区处理场地现状 |
3.2 福州邮件处理中心的利弊 |
3.2.1 福州邮件处理中心优势 |
3.2.2 福州邮件处理中心存在的问题 |
4 优化邮件处理中心的工艺 |
4.1 邮件处理中心业务优化 |
4.1.1 业务优化必要性 |
4.1.2 业务优化的总体要求 |
4.1.3 业务优化内容 |
4.2 邮件处理中心信息系统优化 |
4.2.1 信息系统优化原则 |
4.2.2 信息系统优化总体架构 |
4.2.3 系统功能与组成 |
4.3 优化后的邮件处理中心处理量预测 |
4.3.1 基础数据的确定 |
4.3.2 邮件处理量预测 |
4.3.3 预测结果 |
4.3.4 效果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邮件处理中心模块化建模及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邮件处理中心建设发展概况 |
1.1.2 仿真技术的应用概况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物流系统规划设计仿真研究现状 |
1.2.2 邮件处理中心仿真研究现状 |
1.3 课题研究内容 |
1.4 本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邮件处理中心作业流程分析 |
2.1 邮件处理中心主要设备简介 |
2.2 邮件处理中心作业流程分析 |
2.2.1 总包接收 |
2.2.2 总包发运 |
2.2.3 国内包件处理 |
2.2.4 国内信函处理 |
2.2.5 国内扁平件处理 |
2.2.6 国际包件处理 |
2.2.7 国际函件处理 |
2.3 邮件处理中心规划设计方案描述与分析 |
2.3.1 需求分析 |
2.3.2 总平面布置介绍 |
2.3.3 工艺方案介绍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邮件处理中心模块划分与建模研究 |
3.1 模块化仿真建模的基本原理 |
3.2 仿真模块划分方法的探索 |
3.2.1 模块化仿真建模的目的 |
3.2.2 模块划分的原则 |
3.2.3 模块划分的依据 |
3.3 邮件处理中心模块划分分析 |
3.3.1 邮件处理中心模块划分思路 |
3.3.2 邮件处理中心模块划分结果 |
3.3.3 模块间的信息交互关系 |
3.4 邮件处理中心模块的系统建模研究 |
3.4.1 包件分拣机模块的系统建模研究 |
3.4.2 悬挂输送系统模块的系统建模研究 |
3.4.3 信函手工分拣模块的系统建模研究 |
3.4.4 信盒输送暂存模块的系统建模研究 |
3.4.5 扁平件手工分拣模块的系统建模研究 |
3.4.6 周转箱输送暂存模块的系统建模研究 |
3.4.7 其余模块的系统建模研究 |
3.5 模型的运行方式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AUTOMOD的邮件处理中心仿真建模实现 |
4.1 AUTOMOD仿真软件简介 |
4.2 基于AUTOMOD的邮件处理中心模块仿真建模实现 |
4.2.1 包件分拣机模块的仿真建模实现 |
4.2.2 悬挂输送系统模块的仿真建模实现 |
4.2.3 信函手工分拣模块的仿真建模实现 |
4.2.4 信盒输送暂存模块的仿真建模实现 |
4.2.5 扁平件手工分拣模块的仿真建模实现 |
4.2.6 周转箱输送暂存模块的仿真建模实现 |
4.2.7 其余模块的仿真建模实现 |
4.3 模块组合及总体方案仿真建模实现 |
4.4 仿真模型的参数 |
4.5 模型的确认与验证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邮件处理中心仿真评价及优化 |
5.1 仿真模型可复用性评价 |
5.2 仿真模型逼真度评价 |
5.3 仿真模型运行结果分析及评价 |
5.3.1 接收工位效率分析 |
5.3.2 推挂系统挂袋效率分析 |
5.3.3 开拆席效率分析 |
5.3.4 供件席效率分析 |
5.3.5 分拣机处理能力分析 |
5.4 基于仿真分析的系统优化建议 |
5.4.1 扁平件手工分拣区布局优化建议 |
5.4.2 手工分拣区人员安排优化建议 |
5.4.3 开拆席与供件席匹配关系的优化建议 |
5.5 仿真结论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及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发表论文目录 |
(7)邮件处理中心工艺设计及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 |
1.3 研究目标 |
1.4 主要研究工作 |
1.5 主要技术及路线 |
第二章 邮件处理中心及典型工艺流程分析 |
2.1 邮件处理中心概念和内涵 |
2.2 邮件处理中心功能 |
2.3 邮件处理中心的运营模式 |
2.4 邮件处理中心与一般物流中心区别 |
2.5 工艺设计分析 |
2.6 工艺流程设计的总体要求 |
2.7 工艺流程设计原则 |
2.8 邮件处理中心设施设备 |
2.8.1 分拣机系统 |
2.8.2 推挂系统 |
第三章 邮件处理中心大平面工艺设计 |
3.1 基础数据分析 |
3.1.1 总体概况 |
3.1.2 预测分析 |
3.2 工艺流程分析设计 |
3.2.1 接收与输送 |
3.2.2 开拆供件 |
3.2.3 分拣与封装 |
3.2.4 发运及空袋调配 |
3.2.5 工艺流程图 |
3.2.6 小结 |
3.3 SLP设施布置 |
3.3.1 背景介绍 |
3.3.2 SLP在邮件处理中心的应用 |
3.4 邮件处理中心作业区划分 |
3.5 邮件处理中心动线规划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Flexsim仿真设计 |
4.1 Flexsim软件介绍 |
4.2 邮件处理中心工艺流程仿真设计步骤 |
4.3 仿真设计 |
4.4 仿真实施 |
4.4.1 模型的建立 |
4.4.2 参数设置 |
4.4.3 模型控制 |
4.4.4 运行数据及结果 |
4.4.5 处理能力分析 |
4.4.6 仿真结论 |
4.4.7 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全文总结 |
5.2 研究展望与设想 |
参考文献 |
附录1 论文中主要的邮政专业术语释义 |
附录2 邮件处理中心内部相关作业图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10)长春邮件处理中心工程后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项目后评估发展动态 |
1.3 本文主要内容及框架 |
1.4 本文主要研究方法 |
第二章 项目后评估概述 |
2.1 项目后评估的含义及特点 |
2.2 项目后评估的作用 |
2.3 项目后评估与项目周期其他阶段评估工作的关系 |
2.4 项目后评估与前评估的区别 |
2.5 项目后评估方法 |
2.6 建设项目实施后评估的阶段 |
第三章 长春邮件处理中心工程后评估实施步骤 |
3.1 长春邮件处理中心工程概况 |
3.2 长春邮件处理中心工程后评估工作的依据 |
3.3 长春邮件处理中心工程后评估的工作步骤 |
第四章 长春邮件处理中心工程后评估指标体系 |
4.1 长春邮件处理中心工程后评估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
4.2 长春邮件处理中心工程后评估指标体系结构 |
4.3 长春邮件处理中心工程后评估指标的定义及评估标准 |
4.4 长春邮件处理中心工程后评估层次分析模型的建立 |
4.5 长春邮件处理中心工程后评估指标及权重的计算 |
第五章 长春邮件处理中心工程后评估结论 |
5.1 实际完成指标与可研指标的对比分析 |
5.2 长春邮件处理中心工程后评估结论 |
5.3 长春邮件处理中心工程经验与建议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论文摘要 |
ABSTRACT |
致谢 |
四、邮件中心建设与工艺流程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邮件处理中心租用场地建设的思考[J]. 朱晓忠. 邮政研究, 2021(04)
- [2]基于ERP的离散制造企业生产管理系统研究与应用[D]. 孙世林. 江南大学, 2021(01)
- [3]我国工业遗产信息采集与管理体系建构研究[D]. 张家浩. 天津大学, 2018(06)
- [4]基于petri网的南京邮政速递物流集散中心流程优化研究[D]. 张海峰. 天津科技大学, 2014(06)
- [5]福州邮件处理中心优化建设研究[D]. 庄友林. 厦门大学, 2013(05)
- [6]邮件处理中心模块化建模及仿真研究[D]. 梁珍珍. 北京邮电大学, 2011(04)
- [7]邮件处理中心工艺设计及仿真研究[D]. 罗先立. 北京邮电大学, 2010(03)
- [8]邮件处理中心工艺流程仿真技术应用研究[J]. 齐少安. 物流科技, 2008(05)
- [9]邮件处理中心工艺流程仿真技术的应用[J]. 齐少安,宋齐军. 物流技术与应用, 2008(03)
- [10]长春邮件处理中心工程后评估[D]. 韩旭升. 吉林大学, 20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