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例原发性干燥综合征血液学改变

103例原发性干燥综合征血液学改变

一、原发性干燥综合征103例血液学变化(论文文献综述)

王碧岩[1](2021)在《润燥通痹汤治疗燥痹(干燥综合征)阴虚血瘀证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观察润燥通痹汤治疗原发性干燥综合征阴虚血瘀证患者的临床效果,评价本方的有效性以及安全性。方法:收集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阴虚血瘀证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患者,按随机数字表进行随机分组,分为治疗组(润燥通痹汤)、对照组(知柏地黄丸),每组各30人,疗程12周,分别观察并记录两组治疗前后的疾病活动度评价、中医症状量化评分、治疗前后患者自我测评积分(乏力症状VAS积分、干燥症状VAS积分、疼痛症状VAS积分)、实验室检查指标,从客观角度论证润燥通痹汤治疗原发性干燥综合征阴虚血瘀证患者的临床疗效果以及其安全性。并将所取得的最终数据结果运用软件(SPSS21.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后比较中医证候疗效,观察组润燥通痹汤总有效率为83.3%,对照组知柏地黄丸组总有效率为66.7%,两组统计学结果显示P<0.05,有显着性差异。2.治疗组疗后与对照组疗后比较结果显示具有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的有: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两目干涩、口燥咽干、口渴不欲饮、关节肿胀或疼痛、舌象、唇红且紫暗症状评分比较;实验室检查中ESR、Ig G比较;乏力、干燥、疼痛VAS积分比较。3.治疗组疗后与对照组疗后比较结果显示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的有:疾病活动度评分结果比较;皮肤紫癜或红斑、面色晦暗症状评分比较;实验室检查中Ig M、CRP比较。4.两组均未发生不良反应,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润燥通痹汤治疗原发性干燥综合征阴虚血瘀证,可降低患者的症状体征严重程度,且可以降低患者ESR、Ig G水平,改善患者乏力VAS、干燥VAS、疼痛VAS积分水平,运用该方安全性较好。

胡琪[2](2021)在《补肾清热润燥汤治疗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临床观察及作用机制探索》文中提出本研究包括非随机同期对照研究和网络药理学研究两个部分。目的1.非随机同期对照研究:初步评价补肾清热润燥汤治疗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rimary Sjogren’s syndrome,pSS)阴虚燥热证的临床疗效。2.网络药理学研究:初步探索补肾清热润燥汤治疗pSS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1.非随机同期对照研究采用非随机同期对照的方法,纳入60例pSS阴虚燥热证患者,按照1:1 比例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补肾清热润燥汤和硫酸羟氯喹口服,两组疗程均为12周。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以口干VAS评分作为主要疗效指标,以眼干、乏力和关节痛3种主观症状的VAS评分,患者自我报告指数(ESSPRI评分)、病情活动指数(ESSDAI评分)和中医证候积分3种疾病评估指标以及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M(IgM)、补体C3和补体C4等免疫炎症指标为次要疗效指标,评估补肾清热润燥汤治疗pSS阴虚燥热证患者的临床疗效,并进行用药安全性评估。2.网络药理学研究从多个数据库获得补肾清热润燥汤的化学成分、活性成分、活性成分对应的预测靶点及pSS对应的疾病预测靶点,通过绘制交集韦恩图获得补肾清热润燥汤治疗pSS的作用靶点,并构建“中药-成分-靶点”模型。利用作用靶点构建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并筛选出核心网络,从而获得核心靶点和核心成分。依据核心靶点进行功能富集分析获得补肾清热润燥汤治疗pSS的主要通路,并构建“成分-靶点-通路”模型,从而探索补肾清热润燥汤治疗pSS的可能作用机制,最后进行分子对接验证。结果1.非随机同期对照研究纳入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各3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就诊年龄、发病年龄、病程及首发症状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60例患者的首发症状排名前三位的分别是口干(50 例,83.33%)、眼干(41 例,68.33%)、乏力(25 例,41.67%)。1)主要疗效指标:组内治疗前后比较,治疗4周、12周时两组患者的口干VAS评分均低于基线期(P<0.05)。组间比较,试验组患者治疗4周较基线期的口干VAS评分减少值高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患者在基线期、治疗4周、治疗12周各时点的口干VAS评分无显着差异(P>0.05)。2)次要疗效指标①主观症状:组内治疗前后比较,治疗4周时,试验组各主观症状的VAS评分均低于基线期(P<0.05),对照组关节痛的VAS评分低于基线期(P<0.05),但眼干、乏力的VAS评分较基线期无显着差异(P>0.05);治疗12周时,试验组各主观症状的VAS评分均低于基线期(P<0.05),对照组乏力、关节痛的VAS评分均低于基线期(P<0.05),而眼干的VAS评分较基线期无显着差异(P>0.05)。组间比较,治疗4周时试验组乏力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在基线期、治疗4周、治疗12周各时点的其余各主观症状的VAS评分均无显着差异(P>0.05)。②疾病评估指标:组内治疗前后比较,治疗4周、12周时两组的疾病评估指标均低于基线期(P<0.05)。组间比较,两组在基线期、治疗4周、治疗12周各时点的各疾病评估指标均无显着差异(P>0.05)。③免疫炎症指标:组内治疗前后比较,试验组患者治疗12周时补体C3减低的比例低于基线期(P<0.05),两组患者治疗12周时的其余免疫炎症指标较基线期均无显着差异(P>0.05)。组间比较,两组患者基线期和治疗12周各时点的各免疫炎症指标均无显着差异(P>0.05)。3)总有效率:治疗4周时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3.33%和70.00%,组间比较具有显着差异(P<0.05);治疗12周时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0.00%和76.67%,组间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4)安全性和脱落率:两组患者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试验组患者出现2例轻度不良反应(占6.67%),对照组患者出现5例轻度不良反应(占16.67%),组间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所有患者中,试验组脱落率为0.00%(0/30),对照组脱落率为3.33%(1/30),组间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组间和组内治疗前后比较,两组患者在血常规、肝肾功能方面均无显着差异(P>0.05)。2.网络药理学研究共获得1337个补肾清热润燥汤的化学成分,其中活性成分593个。经靶点预测,获得220个活性成分的预测靶点和1062个pSS的疾病预测靶点,两者取交集获得41个补肾清热润燥汤治疗pSS的作用靶点。1)核心成分与核心靶点:采用作用靶点构建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从而筛选出核心网络,进一步得到其包含的8个核心靶点(MMP9、PTGS2、EGFR、MPO、AKT1、STAT3、PPARG、HSP90AA1)和22种核心成分(咖啡酸、山奈酚、槲皮素、2,4,2’,4’-四羟基查耳酮、桑色素、桑辛素、norartocarpetin、β-谷甾醇-β-D-葡萄糖甙、白藜芦醇、鸢尾黄素、伞形酮、棕榈油酸、木犀草素、地黄素A、异鼠李素、N-反式-对香豆酰酪胺、芹菜素、吴茱萸次碱、棕榈油酸甲酯、汉黄芩素、黄豆苷元和金雀异黄素)。2)功能富集分析:通过对核心靶点进行功能富集分析,获得46个生物过程、9个分子功能、5个细胞组分和13条KEGG通路,包括对氧化应激的反应、蛋白质磷酸化的正调控、凋亡过程的负调控、细胞生长的正调控、信号转导、老化等生物过程,蛋白磷酸酶结合、酶结合、染色质结合、RNA聚合酶Ⅱ转录因子活性、糖蛋白结合、蛋白质结合等分子功能,涉及细胞核的核周区、细胞外空间、RNA聚合酶Ⅱ转录因子复合物、蛋白质复合物、细胞核等细胞组分,并得到补肾清热润燥汤治疗pSS的作用机制可能与TNF、HIF-1、FoxO和雌激素等信号通路有关。3)分子对接:将核心成分与核心靶点对应的晶体蛋白进行分子对接,结果显示核心成分均能与晶体蛋白稳定结合。结论1.非随机同期对照研究1)治疗4周,补肾清热润燥汤能改善pSS阴虚燥热证患者的口干、眼干、乏力和关节痛,硫酸羟氯喹能改善口干和关节痛,且补肾清热润燥汤改善口干、乏力的疗效优于硫酸羟氯喹。2)治疗12周,补肾清热润燥汤能改善pSS阴虚燥热证患者的口干、眼干、乏力和关节痛,硫酸羟氯喹能改善口干、乏力和关节痛,且两者改善口干、乏力和关节痛的疗效相当。3)治疗12周,补肾清热润燥汤能降低pSS阴虚燥热证患者补体C3减少的比例,硫酸羟氯喹对免疫炎症指标改善不明显。4)治疗12周,补肾清热润燥汤治疗pSS阴虚燥热证患者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安全性似较硫酸羟氯喹高,有待大样本研究验证。2.网络药理学研究1)补肾清热润燥汤治疗pSS的过程体现了该方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特点。2)补肾清热润燥汤可能通过作用于TNF、HIF-1、FoxO和雌激素等信号通路发挥治疗pSS的作用。

付梦云[3](2021)在《原发性干燥综合征血液系统损害与免疫学改变相关性分析的回顾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合并血液系统损害的p SS患者的免疫学改变与血液系统损害之间的相关性,分析p SS患者血液学改变与免疫学改变的特点,并在p SS患病人群中确定相关及可靠的预测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绍兴市中心医院血液风湿免疫科2010年1月-2020年2月住院期间初诊为p SS的171例患者临床资料,针对抗SSA/SSB/Ro-52抗体、Ig A/G/M、C3/4、RF、SF,分析p SS患者血液系统损害与上述血清标志物的之间的关联。结果:1、171例患者中,无血液系统损害者65例(38.0%),出现血液系统损害者106例(62.0%),其中白细胞减少53例(31.0%),血红蛋白减少39例(22.8%),血小板减少14例(8.2%)。2、自身抗体阳性率:171例患者抗SSA、SSB、Ro-52抗体阳性率分别为72.2%、38.5%、69.8%。3、各观察指标的比较:(1)年龄:血液系统损害组与无血液系统损害在年龄上无显着性差异(P>0.05)。(2)抗SSA抗体、抗SSB抗体、抗Ro-52抗体:各血细胞减少组较无血液系统损害组抗SSA、SSB抗体阳性率显着升高,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且抗SSA抗体阳性(P<0.05,OR=4.101)的患者较抗SSB抗体阳性(P<0.05,OR=1.327)的患者更易继发白细胞减少,而抗SSB抗体阳性患者更易引起贫血和血小板减少(P<0.05,OR=2.697;P<0.05,OR=3.026)。(3)Ig A、Ig M、Ig G:白细胞减少组、贫血组较无血液系统损害组在Ig G水平上存在显着性差异(P<0.01),而在Ig A、Ig M水平上无显着性差异(P>0.05),且白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量与Ig G的升高呈负相关(P<0.05)。(4)C3、C4:白细胞减少组、贫血组和血小板减少组较无血液系统损害组在C3水平上均存在显着差异(P<0.01),在C4水平上无差异(P>0.05);且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量和血小板计数与C3的降低程度呈正相关(P<0.05)。(5)SF、RF:白细胞减少组、贫血组和血小板减少组与无血液系统损害组之间在SF、RF上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p SS患者血液系统并发症的发生可能与抗SSA抗体、抗SSB抗体、C3和Ig G水平密切相关;且抗SSA抗体与p SS白细胞减少关联性更强,抗SSB抗体与p SS贫血和血小板减少关联性更强。动态的监测p SS患者的血常规、自身抗体、补体及免疫球蛋白指标,一定程度上能够早期发现p SS继发血液系统损害的发生,从而改善预后。

高宁宁[4](2021)在《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患者血液系统受累的相关因素分析》文中指出背景:作为一种常见的结缔组织病,干燥综合征除了腺体受累的表现外还可有多种腺体外表现,包括血液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等。血液系统受累以血细胞的减少多见,白细胞减少会使抗感染能力降低,红细胞减少导致贫血可使器官缺氧缺血,而血小板减少时可能发生重要脏器出血,影响患者的预后。目的:收集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风湿免疫科住院的260例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来探讨原发性干燥综合征血液系统受累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17年04月到2020年11月在我院风湿免疫科住院的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rimary sjogren’s syndrome,pSS)患者共260例,并根据是否有血液系统受累分为血液系统受累组(A组)和无血液系统受累组(B组),比较两组的(1)一般资料(2)合并症(3)临床症状(4)实验室检查(5)唇腺病理结果及Schirmer试验(6)系统损伤等情况,再将A组中除外三系减少的患者分为白细胞减少组(AⅠ组),贫血组(AⅡ组)和血小板减少组(AⅢ组),分别将AⅠ组、AⅡ组、AⅢ组的资料与B组对比,来分析原发性干燥综合征血液系统受累的相关因素。结果:1、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患者平均发病年龄为49岁,女性多见。pSS患者血液系统受累中白细胞减少的发生率最高。pSS伴血液系统受累组雷诺现象的发生较无血液系统损伤组高(P=0.039),pSS白细胞减少组患者雷诺现象的发生较无血液系统损伤组高(P=0.027),但病程、性别、发病年龄、临床特征等因素在各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高血压、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高甘油三酯血症、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肺间质病变、肾脏受累及自身免疫性肝病等因素与pSS患者血液系统受累无相关性。3、pSS血液系统受累情况与C反应蛋白及血沉增快无相关性。4、与pSS无血液系统受累组相比,pSS血液系统受累组的球蛋白水平(P=0.032)、ANA(P=0.032)、抗SSA抗体(P=0.011)及抗SSB抗体(P=0.017)阳性率更高。与pSS无白细胞减少组相比,pSS白细胞减少组的抗SSA抗体(P=0.02)、抗SSB抗体(P=0.009)阳性率更高。与pSS无血红蛋白减少组相比,pSS血红蛋白减少组的白蛋白(P=0.005)及前白蛋白(P=0.032)水平更低,球蛋白(P=0.001)水平更高,抗SSA抗体(P=0.049)、抗SSB抗体(P=0.004)阳性率更高。5、雷诺现象是pSS患者发生血液系统受累及白细胞减少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3.091和3.020),球蛋白水平高是pSS患者发生血红蛋白减少的独立危险因素(OR=3.020)。结论:ANA阳性、抗SSA抗体阳性、抗SSB抗体阳性、存在雷诺现象、血清球蛋白水平高与pSS患者发生血液系统受累有相关性,且雷诺现象是独立危险因素(OR=3.091)。抗SSA抗体、抗SSB抗体阳性、存在雷诺现象与pSS患者出现白细胞减少有相关性,且雷诺现象是发生白细胞减少的独立危险因素(OR=3.020)。抗SSA抗体、抗SSB抗体阳性率高、前白蛋白及白蛋白水平低、血清球蛋白水平高与pSS患者发生贫血有相关性,且球蛋白水平的升高是发生贫血的独立危险因素(OR=1.052)。

马蓉艳[5](2020)在《合并自身免疫异常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临床特征》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分析合并自身免疫异常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MDS)患者的临床特征、免疫指标特点等,探讨慢性炎症及免疫异常与MDS发病的相关性,阐述MDS免疫功能紊乱对疾病的影响及其预后价值。方法:收集2012年01月至2020年01月期间在兰州大学第二医院血液科首次确诊的、血清免疫学检查完善或既往有明确自身免疫性疾病(autoimmune diseases,ADs)病史的142例MDS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合并自身免疫异常或ADs,将患者分为三组:(1)合并ADs组(n=33);(2)无相关症状的血清免疫检查异常组(n=19,简称血清免疫检查异常组);(3)无自身免疫异常组(n=90,为对照组)。应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对三组患者的基本临床特征、血清EPO水平、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相关细胞因子水平、染色体核型、基因突变、2016WHO分型、IPSS-R预后分组、转白率及生存时间进行比较分析,并应用Cox回归分析影响患者生存的危险因素。结果:142例MDS患者中52例(36.62%)合并自身免疫异常,其中33例(23.24%)合并明确诊断的ADs,19例(13.38%)仅合并血清免疫检查异常。与无自身免疫异常组相比,合并ADs组:女性、MDS-EB-1亚型、IPSS-R评分为中高危组比例较高,血清EPO水平较低,外周血中Th17细胞比例、IL-6、TNF-α、IFN-γ、IL-17水平较高(P<0.05);血清免疫检查异常组:中位发病年龄较大且年龄≥60岁患者占有比例较高,外周血中仅IL-6、IFN-γ水平较高(P<0.05),但在性别、2016 WHO分型构成比、IPSS-R预后分组、转白率方面无显着差异。三组间染色体核型异常检出率、TET2、SF3B1等基因突变频率均无明显差异,但TET2在合并ADs组中突变频率最高,DNMT3A在血清免疫检查异常组中突变频率最高,U2AF1、SF3B1在无自身免疫异常组中突变频率最高。异常染色体核型、突变基因与相关免疫学指标无明显相关性。合并ADs组、血清免疫检查异常组中位生存时间低于无自身免疫异常组(分别为34.00个月、37.00个月vs48.00个月),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77、0.208),但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合并ADs是影响MDS患者生存的独立预后不良因素(P<0.05)。结论:MDS合并自身免疫异常高达36.62%,合并ADs与MDS-EB-1亚型、IPSS-R评分较高危组及预后不良相关,合并自身免疫异常的MDS其炎症和免疫指标变化更为明显,提示慢性炎症和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参与了MDS的发生、发展,该研究结果对指导MDS精准的个体化治疗和预后判断有一定参考价值。

柯应水[6](2020)在《基于临床科研信息共享系统血透患者中医证候规律及其诊断模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慢性肾脏病的人数越来越多,进入终末期肾脏病的患者也日渐增多,血液透析是终末期肾脏病的常用治疗方法之一,占90%左右。然而血液透析患者存在贫血、营养不良等多种并发症,西医常规治疗具有其局限性,中医药在并发症的防治方面均有参与且具有中医药独特的优势,在防止慢性并发症进一步进展、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均有一定的作用。而证候是中医诊疗的关键所在,中医证候的研究也是血液透析领域关注的热点问题。目前尚无针对血液透析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型标准,且综合文献报道中关于血液透析患者的中医证候研究大多采用的是进入血液透析阶段前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中医证候分型标准,临床诊治中多参照各医家的临床经验。然而,经进入血液透析阶段后,终末期肾脏病患者体内水液代谢、电解质紊乱均得到改善,同时也表现出不同的并发症,且已有多篇文献报道,进入血液透析阶段前后患者的中医四诊信息发生了改变,若仍沿用血液透析阶段前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中医证候分型标准已然不符合血液透析患者中医证候研究的需求。加之,目前尚缺乏针对血液透析患者多中心、大样本的中医证候分型研究,因此进行较规范、较客观的血液透析患者中医证候分型标准研究十分必要。研究目的1.基于临床科研信息共享系统,构建血液透析患者的结构化电子病历;2.建立血透患者舌诊数据库,运用DS-01B舌面诊测信息采集系统实现舌诊信息的客观化采集;3.分析血液透析患者的中医证候临床分布特征,进行血液透析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型,为进一步开展血透患者中医证候诊断标准的研究奠定基础。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多中心、横断面调查研究方法,拟纳入不少于369例(基于文献、本课题组前期研究筛选出的67个中医临床信息采集点,据Kendall认为取变量数的5至10倍原则计算最少样本量)血液透析患者;病例来源于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广安门医院、西苑医院三家单位血液净化中心的患者。1.血透患者中医四诊信息采集方案的设计基于前期完成的血透患者中医证素与证候研究,及相关文献研究,参考朱文锋教授的证素辨证量表设计中医四诊信息采集表,经专家讨论,制定中医四诊信息采集方案。2.血透患者结构化电子病历的建立及舌诊信息采集基于临床科研信息共享系统,根据制定的中医四诊信息采集方案,构建包含中医四诊信息的血透患者结构化电子病历模板,运用DS01-B舌面诊测信息采集系统(上海道生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沪械注准0152270430)进行血透患者舌诊信息的客观化采集。3.血透患者中医证素分析及中医证候分型研究3.1对收集到的血透患者中医四诊信息进行病性+病位证素分析,参考朱文锋教授《证素辨证学》中的证素简化计量方法,查得患者的每一个中医四诊信息条目所对应的简化计量权值(含减负值),通过计算求得各证素的总权值,进而对证素做出判断。证素的确定以20为阈值,即各中医四诊信息条目对各证素的贡献度之和(总权值)达到或超过20时,可诊断为该证素,即:总权值<20,证素的诊断不成立;总权值≥20,该证素诊断成立。3.2计算出各个证素的分布频率(百分比)=每个中医证素的患者数/样本量*100%,取分布频率高于或等于5%的中医证素,运用SPSS22.0软件,采用频数分布法总结其中医证素分布特点、聚类分析法进行中医证素的聚类,依据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GB/T15657-1995)、中医基础理论术语(GB/T20348-2006)、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形成证候的分型及描述;运用贝叶斯网络模型构建各中医四诊信息之间复杂网络关系,形成各个中医证型的贝叶斯网络图并构建证-症对应关系表,将两种方法所得的中医证候分型进行比较,经专家讨论,得到血液透析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型结果。3.3针对最常见的本虚证、标实证各一个证型,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对本虚证、标实证中的中医四诊信息进行权重估计,得出本虚证、标实证中中医四诊信息的权重值,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确定诊断阈值,建立血液透析患者常见本虚证、标实证中医证候诊断模型。研究结果1.一般临床资料结果:本研究共纳入370例血液透析患者,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139例,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144例,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87例,分别占37.6%、38.9%、23.5%。370例患者中,有男性208例,占56.2%,女性162例,占43.8%;年龄跨度为27-90岁,平均年龄为60.8±13.1岁,其中青年年龄段(<45岁)46人,占12.2%,中年年龄段(≥45岁且<60岁)109人,占29.5%,老年年龄段(≥60岁)215人,占58.3%。其中原发病最多的是慢性肾小球肾炎103例,占27.8%,其次是糖尿病肾病99例和高血压肾病43例,分别占26.8%、11.6%。透析龄最短的是3个月,最长的是264个月,平均透析龄为63.3个月,其中透析龄25-60月的人数最多,达130例,占总人数的35%,透析龄181-264月的人数最少,达12例,占总人数的3.2%。2.血液透析患者中医四诊信息特点:370例血液透析患者出现率大于10%中医四诊信息条目有87个,其中出现频率前十位的中医四诊信息条目是:尿少、皮肤干燥、舌苔腻、皮肤瘙痒、倦怠乏力、唇紫、口干口渴、腰膝酸软、肢体抽搐、健忘。其中尿少出现频率最高,达85.9%。3.血液透析患者中医证素特点:370例血液透析患者中医证素共涉及24个病性证素及17个病位证素,其中病性证素出现频率前四位的为阳虚、血虚、气虚、阴虚,病位证素出现频率前三位的是肾、肝、脾,虚性证素出现频率最高的是阳虚证素,达95.68%,实性证素出现频率最高的是湿性证素,达89.46%。虚性+实性证素组合一起的患者数达355例,占95.95%。虚性证素组合形式有11种,其中阳虚+血虚+气虚+阴虚组合的例数最多,达312例,占84.32%;实性证素共有8类组合形式,其中最多的为三个实性证素组合,达140例,占37.84%;虚性+实性证素组合达23类,其中最多的组合形式为4个虚性+3个实性,达127例,占 34.32%。4.中医证候分型的结果:经聚类分析对370例血液透析患者的中医证素进行聚类,以欧氏距离10为分割点进行分类划分,中医证候分型的结果为:本虚证:气血两虚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肾精亏虚证、津亏证;标实证:血瘀证、气滞证、湿热证、湿浊证、风动证、水停证。经贝叶斯网络模型进行中医证候分型的结果为:本虚证:气血两虚证、气阴两虚证、阴阳两虚证、脾肾阳虚证、肾精亏虚证、津亏证、脾肾气虚证;标实证:气滞证、血瘀证、湿热证、湿浊证、风动证、水停证。经专家讨论,最终得出14种中医证型,包括8种本虚证型和6种标实证型:其中本虚证型有:气血两虚证、气阴两虚证、肝肾阴虚证、阴阳两虚证、脾肾阳虚证、肾精亏虚证、津亏证、脾肾气虚证;标实证型有:气滞证、血瘀证、湿热证、湿浊证、风动证、水停证。5.血瘀证、气阴两虚证的诊断模型结果:经二项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了血瘀证、气阴两虚证的中医证候诊断模型,其总分为50分,诊断阈值为29分,血瘀证、气阴两虚证诊断模型的灵敏度分别为95.7%、91.6%,特异度分别为89.7%、94.1%,约登指数分别为85.4%、85.7%。研究结论1.血液透析患者中医证素特点总体表现为本虚标实,虚性证素以气血阴阳俱虚多见,实性证素以湿多见。2.血液透析患者中医证候分型可参照如下分型:本虚证:气血两虚证、气阴两虚证、肝肾阴虚证、阴阳两虚证、脾肾阳虚证、肾精亏虚证、津亏证、脾肾气虚证;标实证:气滞证、血瘀证、湿热证、湿浊证、风动证、水停证。3.血瘀证、气阴两虚证的诊断模型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分别为95.7%、91.6%)和特异度(分别为89.7%、94.1%),其具有一定的诊断性能,为进一步研究血液透析患者中医证候诊断的客观化奠定基础。

张薇[7](2020)在《结缔组织病患者血小板减少的临床回顾性分析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免疫性血小板减少(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为获得性免疫介导的疾病,患者外周血血小板计数小于100×109/L,根据是否存在已知的原发性疾病分为原发性ITP和继发性ITP。结缔组织病(connective tissue disease,CTD)是主要侵犯全身结缔组织和血管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可累及全身各个器官和系统,其中血液系统受累较为常见,且常在疾病初期就易侵犯血液系统,有时甚至以血液系统实验室检查异常为其唯一表现,可引起白细胞、血小板、血红蛋白减少等。这一大类疾病是最容易合并继发性ITP的疾病之一,CTD并发的血小板减少常见于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及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rimary Sj?gren’s syndrome,p SS)患者,一般引起患者血小板轻度降低,但其中5%10%的患者亦可出现重度血小板减少(血小板计数<20×109/L)。目的:了解不同结缔组织病重度血小板减少患者的临床特点并探讨重度血小板减少患者的治疗方案。方法:收集我院风湿免疫科自2011年1月至2015年6月期间住院的131例入院时即合并有原发病所致的重度血小板减少(血小板计数<20×109/L)的结缔组织病患者临床资料,并于2015年9月对患者的进行电话随访。131例患者分别按其诊断分为:系统性红斑狼疮组,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组及其他结缔组织病组;按疗效分为无效组,部分有效组及有效组。分组后对其临床资料、治疗方案及长期预后进行了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进行统计描述。两独立组间测量值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多组均数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并采用SNK法进行组间两两比较;分类资料采用例数和构成比(率)进行统计描述,卡方检验或非参数检验进行统计分析。两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线性相关或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所有统计分析以双侧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31例患者中88.55%为女性。结缔组织病患者中最常发生重度血小板减少的是原发性干燥综合征(53.43%)及系统性红斑狼疮(40.46%)。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入院时平均年龄为36.7±14.1周岁(years,y),明显低于原发性干燥综合征及其他结缔组织病患者年龄(44.4±15.4y,46.0±16.1y,P<0.05)。131例患者中96例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出血表现,其中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患者(出血发生率80.00%)较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出血发生率64.15%)更易发生出血(P<0.05)。糖皮质激素和/或静注人免疫球蛋白常作为重度血小板减少患者的治疗首选方案,其总体有效率为36.64%。对糖皮质激素和/或静注人免疫球蛋白治疗无效的患者给予免疫抑制剂治疗,免疫抑制药物对这部分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22.81%。对上述治疗有效患者的血清Ig G水平较对其治疗无效的患者显着升高(P<0.05)。131例患者中20例难治性重度血小板减少患者接受了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其治疗后总体有效率为65.00%。在平均随访了27.7月后,131例患者中共11例死亡,其中7例死亡事件与出血相关。3组不同疾病患者的累积生存率无统计学差异。然而,经治疗部分缓解或完全缓解患者的累积生存率显着优于治疗无效的患者(P<0.01)。结论:在结缔组织病中,最常出现重度血小板减少的是原发性干燥综合征及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影响结缔组织病重度血小板减少患者长期预后的因素取决于患者对药物的治疗反应而不是其基础疾病的类型。对于难治性重度血小板减少的结缔组织病患者而言,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可能提供了一个较好的治疗选择。研究背景: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多器官及多系统受累的一种疾病,其中血液系统的累及尤其明显。据报道,有7-30%的SLE患者伴有血小板减少[1],血小板轻、中度减少的SLE患者很少伴有出血风险,而在重度血小板减少的患者中出血风险增高,是疾病的不良预后因素。有文献报道血小板减少作为一个独立危险因素与SLE患者的脏器受累无明显相关性但仍然在疾病的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也有文献报道血小板减少与肾脏、关节、神经系统等器官累及相关,血小板计数与疾病活动程度呈负相关,也是引起SLE患者死亡以及低补体血症的独立危险因素[1]。有报道约有58%的患者在疾病诊断之初即出现血小板减少症状,甚至有16%的患者在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全身症状出现的前10年即出现血小板减少的症状,由此可见血小板减少在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发病以及疾病活动度的转归中发挥了重要作用[3,4]。目的:评价血小板减少及血小板减少的严重程度对SLE生存状态的影响,探讨SLE患者发生血小板减少的独立因素,以指导临床治疗。方法:将1999年至2009年在江苏省26家三级医院风湿免疫科住院治疗的SLE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美国风湿病学会制定的SLE分类标准,排除其他免疫性疾病诊断后共计纳入了1346例SLE患者。SLE疾病活动指数(SLEDAI)作为标准评价疾病活动度。将血小板计数<100×109/L的患者作为血小板减少组,其中在血小板计数<20×109/L之间作为重度减少组,将20≤血小板计数<50×109/L之间作为中度减少组,将50≤血小板计数<100×109/L之间作为轻度减少组。对研究对象采用的统计方法包括成组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Mann-Whitney U检验、Kruskal-Wallis(KW)检验、卡方检验、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二元Logistic回归或多元Logistic回归筛选自变量,将单因素分析中P<0.10的自变量纳入多因素分析模型,逐步法筛选相关因素。所有统计分析以双侧P<0.05判定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分析与血小板计数相关的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指标,探讨与疾病预后及活动度有关的独立因素。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346例SLE患者,其中男性105例(7.80%),女性1241例(92.19%),所有患者中,977例(72.59%)血小板计数正常,369例(27.41%)患者血小板计数减少。血小板减少是SLE患者生存的影响因素,血小板轻度减少(OR=2.30,95%CI:1.59-3.33)及中度减少(OR=1.91,95%CI:1.08-3.36)均增加SLE患者的死亡风险。SLE患者肌肉骨骼系统损害(OR=1.59,95%CI:1.05-2.40)、肾脏损害(OR=2.38,95%CI:1.14-5.00)、入院年龄大(OR=1.03,95%CI:1.01-1.05)、SLEDAI评分高(OR=1.05,95%CI:1.02-1.08)是增加发生血小板减少的独立因素,红细胞计数(OR=0.48,95%CI:0.31-0.73)、白细胞计数(OR=0.90,95%CI:0.84-0.96)是影响血小板减少的独立因素。结论:血小板减少是增加SLE患者死亡风险的危险因素,需要认识到高龄、高SLEDAI评分是血小板减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在治疗过程中应当保护如肌肉骨骼系统、肾脏等器官系统以减少发生血小板减少的风险。

孙宇[8](2020)在《合并高免疫球蛋白血症的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征的回顾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rimary Sj?gren’s syndrome,p SS)是一种常见的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干燥性角结膜炎和口腔干燥症,还可出现肺脏、肾脏、神经系统和血液系统等系统受累,增加致残率及死亡风险。目前发病机制尚不清楚,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B细胞过度活化在p SS发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B细胞活化后p SS患者体内出现高免疫球蛋白血症和多种自身抗体。p SS合并高免疫球蛋白血症在临床中很常见,很多研究探讨了自身抗体与p SS患者系统受累和预后的关系,然而系统性的研究合并高免疫球蛋白血症的p SS患者临床特点和治疗的研究并不多见。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p SS患者合并高免疫球蛋白血症的系统受累特点,比较临床实践中合并高免疫球蛋白血症和没有合并高免疫球蛋白血症的治疗差异,为合并高免疫球蛋白血症的p SS患者是否需要积极的治疗提供证据。方法:收集2009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在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风湿免疫科住院治疗的p SS患者的临床资料,将符合入选和排除标准的389例患者以血清免疫球蛋白lg G水平>20g/L为分界值分为合并高免疫球蛋白血症组(p SS-HG组)和不合并高免疫球蛋白血症组(p SS-non-HG组),分别比较两组间患者的临床特征,包括一般临床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疾病活动度。比较p SS-HG组和p SS-non-HG组患者的药物治疗差异。结果:(1)389例p SS患者中,108例(27.8%)合并高免疫球蛋白血症,其中102例(94.4%)为女性,平均年龄54.1±12.3岁,中位数病程为36个月。(2)单因素分析中,与p SS-non-HG组相比,p SS-HG组患者年龄较低(54.1±12.3和60.3±12.4,P=0.001),更易出现腺体外受累(94.4%和70.1%,P=0.000)以及ESSDAI评分[8(6.0,12.0)和3(1.0,6.0),P=0.000]和Clin ESSDAI评分[8(4.0,11.5)和3(0.0,6.0),P=0.000]更高。就具体的ESSDAI类目而言,在全身症状(8.3%和2.1%,P=0.004)、腮腺肿大(6.5%和1.4%,P=0.007)、淋巴结病(18.5%和3.9%,P=0.000)、关节炎(14.8%和6.8%,P=0.013)、皮肤血管炎(16.7%和3.6%,P=0.000)、贫血(24.1%和8.9%,P=0.000)和白细胞减少(25.0%和13.9%,P=0.009)等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此外,高ESR水平(89.8%和50.6%,P=0.000)、高Ig A水平(38.9%和17.4%,P=0.000)和自身抗体阳性[抗SSA抗体(97.2%和83.6%,P=0.000)、抗SSB抗体(67.6%和39.1%,P=0.000)、抗ANA抗体(95.4%和69.0%,P=0.000)和类风湿因子RF-Ig M(79.1%和33.1%,P=0.000)]的发生率更高。多因素分析中,抗ANA抗体阳性(OR=9.189,95%CI:3.316-25.462,P=0.000)、高ESR水平(OR=6.675,95%CI:3.161-14.095,P=0.000)、关节炎(OR=3.219,95%CI:1.216-8.520,P=0.019)、淋巴疾病(OR=3.045,95%CI:1.106-8.387,P=0.031)、高Ig A水平(OR=2.504,95%CI:1.336-4.691,P=0.004)、抗SSB抗体阳性(OR=2.030,95%CI:1.133-3.638,P=0.017)、较高的Clin ESSDAI得分(OR=1.074,95%CI:1.016-1.135,P=0.012)和年龄(OR=0.957,95%CI:0.936-0.979,P=0.000)是p SS患者合并高免疫球蛋白血症的独立预测因素。(3)与p SS-non-HG患者相比,p SS-HG患者组中基线时接受激素(泼尼松≥30mg/d)(55.6%和34.9%,P=0.000),环磷酰胺(28.7%和6.8%,P=000)和艾拉莫德(8.3%和2.1%,P=0.008)的患者更多。结论:p SS合并高免疫球蛋白血症在临床中很常见,有着广泛的腺体外表现和免疫学异常,尤其是年龄较低、关节炎、淋巴结病、高ESR水平、抗ANA和抗SSB抗体阳性的患者应注意合并高免疫球蛋白血症的存在。当出现高免疫球蛋白血症时应注意评估腺体外损伤和疾病活动度。p SS合并高免疫球蛋白血症是否需要积极治疗有待进一步研究。

王蕾[9](2019)在《干燥综合征患者中医证候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以现场调查的研究方法,通过分析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 SS)患者的中医证素、证型的分布,以期得出本病的证候分布规律,充实本病的基础研究内容,为临床辨证论治提供有价值的依据,提高本病中医治疗水平;为进一步丰富本病的理论体系,本研究将EULAR ESSDAI[1-2]评分、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36量表)[10]、焦虑自评量表(SAS)[11]、抑郁自评量表(SDS)[12]、疲劳严重程度量表(FSS)[13]等评价体系引入研究,将ESSDAI作为划分不同活动度的客观标准,对p SS患者进行分层,从实验室指标、情绪、生活质量、疲劳严重程度等多方面、多维度纵向评估患者病情,同时分析不同临床特点的p SS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特点,分析中医证型与上述各项的相关性,为p SS病因研究提供可能线索,丰富本病的诊断及临床评价体系,以便更好的把握病情、精准治疗。方法:本研究对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门诊病房142例符合2002年干燥综合征国际分类(诊断)标准的干燥综合征病人,按照中医证候辨证标准分为阴虚津亏证、气阴两虚证、阴虚热毒证、阴虚血瘀证四型,设计包括一般情况、证型辨证、证素收集、系统损伤、实验室指标、SF-36评分表、SAS评分表、SDS评分表、FSS评分表在内的调研问卷,以现场调查的方法收集资料,建立数据库。将患者依据ESSDAI[1]评分标准,分为轻、中、重度三层,从实验室指标、情绪、生活质量等多方面评估患者病情,采用SPSS19.0数据分析软件分析与中医证候的相关性及差异性。结果:1.ESSDAI评分情况:根据评分分为3层:低活动度(ESSDAI<5)66例(46.4%);中活动度(5≤ESSDAI≤13))54例(38.1%);高活动度(ESSDAI≥14)22例(15.5%)。2.系统累及情况:无系统受累者40例(28.17%);关节受累者40例(28.17%);内分泌受累者5例(3.52%);表现为全身症状者12例(8.45%),肾脏受累者9例(6.34%),皮肤黏膜受累者15例(10.56%),呼吸系统受累者30例(21.13%),血液系统受累者50例(35.21%),神经系统受累者4例(2.82%),本次研究未发现消化系统累及者。3.中医证型、证素分布:142例p SS患者中阴虚津亏证者57例(40.14%);气阴两虚证者39例(27.5%);阴虚血瘀证者28例(19.7%);阴虚热毒证者18例(12.7%)。出现频率最高的证素是燥130次(91.5%),其次是气虚、阴虚分别是65次(45.8%)、41次(28.9%)。4.不同活动度的中医证型证素情况(1)66例低活动度患者中辨为阴虚津亏证者最多,有27例(40.9%),其次是气阴两虚证24例(36.4%);证素中燥、气虚、阴虚、血瘀出现频次较多,分别为59次(89.4%)、31次(47.0%)、14次(21.2%)、10次(15.2%)。(2)54例中活动度患者中辨为阴虚津亏证者最多,有25例(46.3%),其次是阴虚血瘀证14例(25.9%);证素中燥、气虚、阴虚、血瘀出现频次较多,分别为50次(92.6%)、22次(40.7%)、20次(37.0%)、16次(29.6%)。(3)22例高活动度患者中辨为阴虚热毒证者最多,有9例(40.9%);证素以燥出现频次最多,21次(95.5%),其次是火(热)、毒分别为8次(36.4%)(4)三个活动度证素的组合形式均以两证素组合者最多,分别为34例(51.5%)、19例(35.2%)、7例(31.8%)。(5)ESSDAI评分与证素的组合形式呈显着正相关(P<0.001)。5.证型情况(1)将病程分为<3年、3~5年、6~10年、>10年四组,对不同病程组的证型分布进行检验,P>0.05,说明证型分布与病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将活动度依据ESSDAI评分分为低活动度(ESSDAI<5)、中活动度(5≤ESSDAI≤13)、高活动度(ESSDAI≥14)三组,对不同疾病活动度的证型分布进行检验,P<0.05,说明证型在不同活动度中的分布有显着差异,进一步两两比较发现,低活动度与高活动度、中活动度与高活动度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实验室指标(1)免疫球蛋白(Ig A、Ig M、Ig G)均值在四组证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SSDAI评分与Ig G、Ig A呈显着正相关(P<0.001)。(2)抗干燥综合征A抗体(抗SSA抗体)、抗干燥综合征B抗体(抗SSB抗体)的阳性率在四组证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四组证型中的血沉(ESR)均值均高于正常值,各证型间ESR两两比较,阴虚津亏证与气阴两虚证、阴虚津亏证与阴虚血瘀证、阴虚津亏证与阴虚热毒证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就每一证型的ESR均值而言,阴虚血瘀证最高。(4)除气阴两虚证外,余三组证型中C反应蛋白(CRP)的均值均高于正常值,四证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就每一证型的CRP均值而言,阴虚热毒证最高。7.焦虑、抑郁与疲劳程度情况(1)ESSDAI评分与焦虑、抑郁、疲劳程度情况低活动度患者中有19人(28.8%)处于焦虑状态、8人(12.1%)有抑郁倾向、27人(40.9%)存在疾病所致的疲劳;中活动度患者中有31人(57.4%)处于焦虑状态、9人(16.7%)有抑郁倾向、27人(50.0%)存在疾病所致的疲劳;高活动度患者中有21人(95.4%)处于焦虑状态、12人(54.5%)有抑郁倾向、19人(86.4%)存在疾病所致的疲劳。ESSDAI评分与SAS、SDS、FSS评分呈显着正相关(P<0.001)。(2)证型与焦虑、抑郁、疲劳程度情况对阴虚津亏证组与气阴两虚证组、阴虚津亏证组与阴虚热毒证组、气阴两虚证组与阴虚血瘀证组的FSS评分两两比较,均存在差异性,P<0.05,有统计学意义;对不同中医证候的p SS患者的SAS、SDS评分进行检验,结果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生活质量(1)证型与生活质量:对不同中医证候p SS患者的生活质量SF-36评分中的躯体健康总评(PCS)与精神健康总评(MCS)进行检验,发现不同中医证候的p SS患者PCS、MC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ESSDAI评分与生活质量:应用spearman分析ESSDAI评分与PCS、MCS评分的相关性,结果显示ESSDAI评分情况与PCS、MCS评分呈显着负相关(P<0.001)。结论:1.p SS以阴虚津亏证多见,阴虚津亏为本病的病理基础。2.p SS证素分布以燥、气虚、阴虚为主,因而具有虚实夹杂的证候学特点。3.根据p SS的证型、证素特点,提示临床上治疗本病应以养阴益气润燥为主。4.低、中活动度以虚证为主,高活动度以虚实夹杂证为主。5.p SS的中医证候分布与病程无明显关系,中医各证型在不同疾病活动度的分布有显着差异性。6.ESSDAI评分情况与证素的组合形式呈显着正相关,疾病活动度越高,证素组合形式越复杂。7.ESSDAI评分情况与SAS、SDS、FSS评分呈正相关,随着ESSDAI评分增加,焦虑状态、抑郁倾向及疲劳程度逐渐加重;与SF-36评分呈负相关,随着ESSDAI评分增加,生活质量逐渐下降。8.气阴两虚证患者的疲劳程度较其他证型重。

王景,宣磊[10](2019)在《董振华治疗干燥综合征合并血小板减少症的经验》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董振华教授系北京协和医院中医科专家,全国第五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的指导老师,擅长风湿免疫性疾病及疑难杂病的中医诊治。笔者有幸随师侍诊,发现董师尝试中医辨证治疗干燥综合征合并血小板减少症收到了较好疗效,现将其治疗经验归纳总结如下。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rimary Sjogren’s syndrome,

二、原发性干燥综合征103例血液学变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原发性干燥综合征103例血液学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1)润燥通痹汤治疗燥痹(干燥综合征)阴虚血瘀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引言
文献综述
    1.西医对SS发病机制的认识
        1.1 细胞与体液免疫失常
        1.2 激素分泌异常
        1.3 遗传基因因素
        1.4 病毒因素
    2.干燥综合征西医治疗现状
        2.1 免疫增强剂
        2.2 免疫抑制剂
        2.3 类固醇和非类固醇抗炎药
        2.4 基因治疗
        2.5 促进唾液分泌品
        2.6 唾液替代品
        2.7 人工泪液品
        2.8 生物制剂
    3.中医治疗“燥痹”进展
        3.1 干燥综合征的中医病名
        3.2 古代医籍对燥证认识及治疗
        3.3 从脏腑认识干燥综合征发病机制
        3.4 各家治疗干燥综合征经验
        3.5 针灸治疗
    4.结语
试验研究
    1.收集病例
    2.收集病例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
        2.2 中医诊断标准
        2.3 中医证候分级量化标准
        2.4 患者症状自评标准
        2.5 纳入标准
        2.6 排除标准
        2.7 删除和脱落标准
        2.8 终止标准
        2.9 不良事件(随时记录)
    3.研究方法
        3.1 试验设计与分组
        3.2 治疗方案
        3.3 治疗周期
        3.4 观察方式
    4.观察资料
        4.1 安全性观测指标
        4.2 疗效指标
        4.3 疗效评价标准
        4.4 安全性评定
    5.统计学分析
        5.1 统计分析软件
        5.2 统计分析方法
结果
    1.治疗前两组年龄比较
    2.治疗前后两组结果比较
        2.1 两组患者SSDAI评分比较
        2.2 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
        2.3 单项中医症状分级量化评分评分比较
        2.4 实验室指标治疗前后分数比较
        2.5 治疗前后乏力、干燥、疼痛VAS评分比较
    3.安全性评价
讨论
    1.中医对于干燥综合征病因病机以及辨证治疗的认识
        1.1 病因病机及研究现状
        1.2 中医对干燥综合征辨证的认识
        1.3 中医对干燥综合征治疗的认识
    2.导师对干燥综合征的认识
        2.1 吾师对于干燥综合征阴虚血瘀证治疗的认识
        2.2 吾师对润燥通痹汤的治疗方法分析
        2.3 导师自拟方(润燥通痹汤)用药依据
    3.两组药物临床疗效分析:
结论
本文创新点、不足与发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

(2)补肾清热润燥汤治疗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临床观察及作用机制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西医治疗进展
        1 概述
        2 目前临床使用的药物
        3 尚处于试验中的药物
        4 讨论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中医治疗进展
        1 概述
        2 中医辨证
        3 临床论治
        4 讨论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补肾清热润燥汤治疗原发性干燥综合征阴虚燥热证的非随机同期对照研究
    一 资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诊断标准
        3 病例选择
        4 研究方案
        5 统计学方法
        6 质量控制
        7 伦理学
        8 技术路线图
    二 研究结果
        1 一般情况
        2 首发症状
        3 疗效指标
        4 安全性和脱落率
    三 讨论
        1 处方立法依据
        2 组方分析
        3 研究结果分析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补肾清热润燥汤治疗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一 资料与方法
    二 结果
    三 讨论
    四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语
创新点
不足与展望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3)原发性干燥综合征血液系统损害与免疫学改变相关性分析的回顾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一般资料
    2.2 研究方法
        2.2.1 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2.2.2 观察指标
        2.2.3 分组及方法
    2.3 检测方法
    2.4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血液系统损害一般情况
    3.2 白细胞减少与免疫学改变的关系
    3.3 血红蛋白减少与免疫学改变的关系
    3.4 血小板减少与免疫学改变的关系
    3.5 各血细胞计数与IgG、C3 的线性关系
4 讨论
5 结论
6 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血液系统损害概况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患者血液系统受累的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
    2.实验方法
    3.统计学分析
结果
    1.pSS有血液系统损伤组与无血液系统损伤组的比较
    2.血液系统受累各组与无血液系统受累组的比较
    3.多系减少患者的情况描述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干燥综合征血液系统受累的发病机制及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5)合并自身免疫异常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临床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研究对象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3 随访
    2.4 统计学方法
第三章 结果
    3.1 与MDS相关的自身免疫异常的特征
    3.2 性别和年龄分层比较
    3.3 MDS诊断分型和预后分层比较
    3.4 初诊时免疫指标及相关实验室检查比较
        3.4.1 血清EPO水平
        3.4.2 T淋巴细胞亚群
        3.4.3 细胞因子水平
        3.4.4 染色体核型异常检出率和预后分组
        3.4.5 基因突变
    3.5 转白率和中位生存时间
        3.5.1 三组MDS患者转白率比较
        3.5.2 三组MDS患者中位生存时间比较
        3.5.3 MDS患者中影响生存的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
第四章 讨论
    4.1 合并ADs的 MDS患者临床特征分析
    4.2 合并ADs的 MDS患者免疫指标及相关实验室检查分析
    4.3 合并ADs的 MDS患者预后分析
    4.4 合并血清免疫检查异常的MDS患者临床特征和预后分析
    4.5 研究的局限性与展望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合并自身免疫异常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6)基于临床科研信息共享系统血透患者中医证候规律及其诊断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综述一 关于血液透析患者中医证候研究中存在问题的分析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基于文献的血液透析患者中医证候研究的现状分析
    参考文献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病例选择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设计方法
    2.2 样本量计算
    2.3 血液透析患者中医四诊信息采集表的制定
    2.4 血液透析患者结构化电子病历的构建
    2.5 血液透析患者中医四诊信息的采集及数据库的建立
    2.6 中医证素的判定方法
    2.7 质量控制
    2.8 数据处理方法
    2.9 医学研究伦理学
    2.10 技术路线图
3. 研究结果
    3.1 病例完成情况
    3.2 一般资料
    3.3 中医四诊信息情况
    3.4 370例血液透析患者中医证素情况
    3.5 370例血液透析患者中医证候分布情况
    3.6 本研究结果与文献报道结果比较情况
    3.7 血瘀证、气阴两虚证的诊断模型结果
4 讨论
    4.1 血液透析患者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研究亟待解决
    4.2 血液透析患者中医四诊信息客观化采集的分析
    4.3 本研究中所采用数理方法的分析
    4.4 血液透析患者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的分析
    4.5 血瘀证与气阴两虚证诊断模型的分析
5. 结论
创新性、不足与展望
    1 创新性分析
    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血液透析患者中医四诊信息采集表
附录二 血液透析患者结构化电子病历模板
个人简介
致谢
附件

(7)结缔组织病患者血小板减少的临床回顾性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
第一部分:不同结缔组织病重度血小板减少患者的单中心回顾性分析研究
    摘要
    Abstract
    1.前言
    2.材料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3.统计学方法
    4.结果
        4.1 基础临床数据
        4.2 重度血小板减少患者治疗流程临床分析
        4.3 重度血小板减少患者疗效临床分析
        4.4 预后
    5.讨论
    6.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小板减少的临床多中心回顾性分析研究
    摘要
    Abstract
    1.前言
    2.材料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3.统计学方法
    4.结果
        4.1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死亡相关因素分析
        4.2 影响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小板减少的因素研究
        4.3 影响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小板减少严重程度的因素研究
    5.讨论
    6.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结缔组织病合并血小板减少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博士期间发表文章
致谢

(8)合并高免疫球蛋白血症的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征的回顾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引言
二、研究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五、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合并单克隆免疫球蛋白病的相关研究
    参考文献
缩略语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个人简历
致谢

(9)干燥综合征患者中医证候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一、研究对象
        (一)病例来源
        (二)诊断标准
        (三)病例选择标准
    二、研究方法
        (一)分层标准
        (二)调查工具
        (三)调查方法
        (四)数据处理与统计
研究结果
    一、一般资料
    二、ESSDAI评分情况
    三、系统累及情况
    四、中医证型证素分布
        (一)证型分布
        (二)证素分布
        (三)不同活动度的中医证型证素情况
    五、证型情况
        (一)证型与病程
        (二)证型与活动度
    六、实验室指标
        (一)免疫球蛋白
        (二)抗SSA、SSB抗体
        (三)血沉、C反应蛋白
    七、焦虑、抑郁、疲劳程度情况
        (一)活动度与焦虑、抑郁、疲劳程度情况
        (二)年龄与焦虑、抑郁、疲劳程度情况
        (三)证型与焦虑、抑郁、疲劳程度情况
    八、生活质量情况
        (一)证型与生活质量
        (二)ESSDAI评分与生活质量
讨论
    一、中医学对干燥综合征的认识
        (一)古代医家对本病的认识
        (二)近现代医家对本病的认识
    二、病情评估与中医证候
    三、本次研究的结果分析讨论
        (一)一般资料分析
        (二)中医证素及证型分布分析
        (三)实验室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四)SAS、SDS、FSS情况分析
        (五)生活质量情况分析
    四、立足当下,开启新征程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发表论文

四、原发性干燥综合征103例血液学变化(论文参考文献)

  • [1]润燥通痹汤治疗燥痹(干燥综合征)阴虚血瘀证的临床研究[D]. 王碧岩.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补肾清热润燥汤治疗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临床观察及作用机制探索[D]. 胡琪.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3]原发性干燥综合征血液系统损害与免疫学改变相关性分析的回顾性研究[D]. 付梦云. 中国医科大学, 2021(02)
  • [4]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患者血液系统受累的相关因素分析[D]. 高宁宁. 大连医科大学, 2021(01)
  • [5]合并自身免疫异常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临床特征[D]. 马蓉艳. 兰州大学, 2020(04)
  • [6]基于临床科研信息共享系统血透患者中医证候规律及其诊断模型研究[D]. 柯应水.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0(01)
  • [7]结缔组织病患者血小板减少的临床回顾性分析研究[D]. 张薇. 南京医科大学, 2020(06)
  • [8]合并高免疫球蛋白血症的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征的回顾性研究[D]. 孙宇.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20(03)
  • [9]干燥综合征患者中医证候相关性研究[D]. 王蕾.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9(06)
  • [10]董振华治疗干燥综合征合并血小板减少症的经验[J]. 王景,宣磊.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19(06)

标签:;  ;  ;  ;  ;  

103例原发性干燥综合征血液学改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