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

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

一、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论文文献综述)

赵世秀[1](2021)在《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综合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面对经济新常态的挑战,中央提出了供给侧、需求侧双向改革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制定了新型城镇化战略以及乡村振兴战略。其根本目的是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优化资源要素配置,落实好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积极提升发展质量,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但“三农”问题和新型城镇化存在区域复杂性和差异性,黑龙江垦区作为中国最大的垦区,现代化大农业示范效应显着,农业占比高,城镇化过程具有特殊性。农业机械化和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关系到粮食安全,供、需双向改革,区域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有利实现。因此,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按照理论联系实际的思路,综合农业系统工程、协同论、计量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统计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理论,定性与定量分析方法相结合,对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与新型城镇化互动协调发展问题进行了较深入研究。(1)建立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和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关系研究模型。在界定农业机械化与新型城镇化内涵的基础上,按时序分析了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历程,影响因素及存在的问题。运用新经济增长理论、系统论等,结合黑龙江垦区的实际情况,借鉴发达国家经验,梳理了农业机械化与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机理,建立了农机化和新型城镇化两变量的向量自回归模型和系统耦合度模型。(2)综合评价黑龙江垦区农机化和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基于DPSIR概念模型,从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五个维度,分别建立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新型城镇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加权平均法计算的线性模型得出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综合评价值从2004年的0.2增长到2018年的6.21,新型城镇化综合评价值从2004年的0.19增长到2018年的1,两系统综合发展水平均呈现不断提升趋势,经济收入、农机动力、劳动生产率、人的文化素养等主要因素对各系统影响明显。在评价过程中,运用层次分析法计算主观权重,粒子群算法优化的投影寻踪模型计算客观权重,进而求得综合权重进行综合评价,使评价更高效、准确。(3)实证研究黑龙江垦区农机化和新型城镇化动态发展关系。运用系统耦合协调度模型、VAR模型和生产函数模型,采用时间序列统计分析方法测算了农机化与新型城镇化的协调度、动态影响关系和贡献率。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结果显示:2018年垦区农业机械化与新型城镇化的协调度达到优秀协调水平,两者间有着非常明显的互相影响关系,但耦合协调度显示,2004-2015年期间,农业机械化长期滞后于新型城镇化发展;2016-2018年,农业机械化出现加速发展,城镇化发展相对滞后;2018年时,农机化和新型城镇化近乎实现同步协调发展,但此时新型城镇化滞后于农机化发展。VAR模型实证得出:2004-2018年间,农机化对城镇化的平均贡献率为38.76%,城镇化对农机化的平均贡献率为53.77%。基于CD生产函数测算的2004年-2018年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平均值为28.78%。通过农机贡献率值和各投入要素的产出弹性可以看出,近些年来黑龙江垦区经济增长速度较快,与劳动力资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农业机械总动力,环保投入,基础设施投入要素有关,其中农业机械化的贡献最为明显。因此,为促进两系统优化协调发展,应在不断提升农机化发展层次的同时,重视新型城镇化的发展。(4)根据区情提出促进农机化和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的对策。为使农机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至2035年全面实现现代化,应在政策制度、社会经济发展、科技人才三方面制定有效策略。政策制度层面,建立健全产业支撑和社会服务管理制度,建立起与黑龙江垦区改革相适应的农业现代化产业支撑金融、服务、管理政策体系,发挥政府部门社会管理职能的优势,提高城镇治理水平和社会保障服务水平。社会经济发展方面,继续坚持发展现代化农业,发挥现代企业经管优势,促进农机智慧化升级发展,延展产业链推动农机制造业、服务业发展;不断优化升级产业结构,发挥特色城镇化集聚效应,加强城镇吸引力,促进城镇经济繁荣,发挥市场作用,促进资源的进一步优化配置。科技创新和人才育成方面,鼓励研发和创新,提升农机化高科技水平;培养具备现代农机技术的职业农民和引进高质素农机智慧化专业人才,形成人力资源、资金运用和产业发展进一步优化协调的城乡融合发展新局面。

王彦东[2](2021)在《基于融资约束的农户农机购置行为及融资租赁选择偏好研究》文中认为在农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农业机械化既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农业现代化重要的技术支撑,农业机械对于提升农牧业生产率非常重要。农业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是农业现代化发展过程的必然趋势,也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但是近年来众多因素造成我国的农业机械化面临发展瓶颈,农机行业供给侧改革结构性调整是一个方面,而农机购置的有效需求不足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农业机械购置投资相对来说是农户最大额的生产性投资,农户自身积累的内源性融资往往难以满足购机资金需求,而不成熟的农村金融市场普遍存在信贷配给情况,信贷需求往往难以得到满足。那么农户农机购置是否面临融资约束?不同类型的融资约束是否会影响农户农机购置行为?近年发展起来的融资租赁业务政府将其视为解决满足农村金融市场多样化需求的重要金融创新服务,农机融资租赁作为一项有效缓解农机购置融资约束的金融创新服务得到了各方面的大力提倡。但是一项金融服务产品的创新除了基于供给侧的考虑以外更应该基于需求者的视角进行设计,承租者农户作为参与主体是否愿意参与以及倾向于什么样的融资租赁合约方案是值得探讨的。鉴于此,本文选取通过对内蒙古部分盟市的农牧区进行调研获得一手实地调研数据,基于融资约束的视角对农户的农机购置行为以及农机融资租赁选择偏好进行研究,总结农户农机购置行为特征以及农机融资租赁的选择意愿及偏好,并提出进一步优化农机融资租赁业务,缓解融资约束,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政策建议。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陈述如下:(1)尽管农业机械化发展进入结构性调整期,但是农机购置需求依然旺盛,农户的自有财力无法满足购买大型农机具的资金需求。农村普遍存在“小型农机无需融资,大型农机无处融资”现象。现有融资的金融机构渠道以农村信用社为主,农机融资困难在于贷款额度小、利率高、到账时间长和周期不灵活,农户在购买农机时存在结构性融资约束问题。(2)基于农户农机购置的融资需求的调研数据,应用直接识别法识别在农农户普遍面临融资约束问题。进一步研究表明,通过实证检验发现农户是否受融资约束是影响农户农机购置意愿和规模的重要因素。其中需求型融资约束并不会影响农户农机购置意愿和购置规模,而供给型融资约束对农户农机购置意愿和购置规模均有显着影响。除了本文重点探讨的融资约束因素以外,农户个人特征、家庭经营特征等因素的研究结论基本和以往的研究文献一致。(3)基于承租人视角探讨农户对农机融资租赁的认知及参与意愿,分析影响农户参与农机融资租赁的主要因素。农机购置过程中受到融资约束是选择参与农机融资租赁的前提。农户除了基于自身条件的考虑,更关注农机融资租赁业务的费率水平、融资期限、抵押担保、增值服务等方面的属性,其中抵押担保影响最大、其次是融资周期、最后是增值服务。而不同特征的农户对于这些属性的偏好也存在一定异质性,农户对不同属性的支付意愿也不同。所以要想推广农机融资租赁业务,必须从农户的需求出发设计合约,创新模式。(4)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最后提出加大政府支农政策力度,破解农户农机购置需求的融资约束;加强新型金融模式宣传,提高农户农机融资租赁认知水平;加快模式和服务方式创新,增强农机融资租赁的市场竞争力;建立完善的风险防控体系,维护农机融资租赁各参与主体利益;营造良好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引导农机融资租赁行业健康发展等几个方面的对策建议。本文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下述三个方面:(1)从融资约束的视角研究农户农机购置行为。从农村金融市场供求特征的角度为农户个人农机投资不足提供新的解释,以期为国家下一步出台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政策提供理论借鉴;(2)从承租方的微观视角研究农户农机融资租赁的参与意愿,结合农户农机购置行为分析基于缓解农户农机购置融资约束的目的进行实证分析,以期对这方面的文献做一点有益补充;(3)应用选择实验法分析农户农机融资租赁属性的选择偏好。应用选择实验法探究农户对于农机融资租赁属性的偏好及其支付意愿,以期为承租方在设计农机融资租赁合同方案或者国家出台鼓励农机融资租赁发展政策建议的时候提供现实参考。

陈旭[3](2020)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吉林省农机需求影响因素与趋势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做出的一项重要战略部署,是推动我国由农业大国转向农业强国的重要举措。乡村振兴战略最终将实现乡村的“产业兴旺、治理有效、乡风文明、生态宜居、生活富裕”,其中产业兴旺是动力,对战略愿景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而农业机械化是实现产业兴旺的关键路径之一,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物质条件和重要基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加速了乡村振兴的步伐,引领农业进入现代化、智能化和网络化的新格局。没有机械化就没有农业现代化,更不会有产业兴旺,而农机需求的改变是研判农业机械化发展方向和进程的重要依据。因此,在乡村振兴背景下研判农机需求的影响因素和结构性变化对于推动农业机械化发展和产业振兴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吉林省作为农业大省,农业机械化是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的重要物质基础。基于此,本文以乡村振兴战略为背景,以农机需求作为研究标的,在梳理国内外研究文献以及实地田野调查的基础上,运用系统理论、生产要素理论、规模经济理论、诱致性技术选择理论,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回归分析、Logit模型、组合预测模型及动态仿真模型对吉林省农机需求影响因素及趋势进行综合研究,以期为吉林省农机装备产业和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提供政策建议。主要研究工作和结论如下:(1)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机需求的关系。运用系统理论,参考战略管理“HCD”模型的核心理念,设计了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机需求系统的“ISRS”模型,从智能子系统(I)、服务子系统(S)、配套子系统(R)、生存子系统(S)四个方面对照乡村振兴战略的五个目标,分析二者的联动机理。认为,产业振兴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根本途径,农业机械化是实现产业兴旺的基本保证、农机需求是实现农业机械化的主要动力。(2)我国农机需求影响因素。基于2004-2018年统计数据,从宏观层面以农机总动力为因变量,农机购置补贴、农机价格、农机作业服务价格、农户收入、农产品价格、农业劳动力数量、农作物播种总面积为自变量,分别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及线性回归分析法,探究我国农机需求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我国农机需求主要作用因素的影响力从大到小依次为:农业劳动力数量(0.471)、农户收入(0.462)、农机购置补贴(0.025)、农机价格(-0.004),两模型结果相互吻合,说明全国农机装备需求受以上四个因素的影响较大。(3)吉林省农户农机需求的影响因素。根据田野调查的微观数据,借鉴前文宏观层面的影响因素,对吉林省农户农机需求情况进行归纳总结,从不同生产环节(耕地环节、播种环节、收获环节)、不同类型农户(以农为主农户、以农为辅农户)两个层面,利用二元Logit模型,对农户农机需求水平进行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从生产环节来看,耕地环节农机需求受到农机拥有量(-1.1462)、农机购置补贴(0.8623)、道路情况(0.7371)、年龄(-0.7323)、地貌特征(0.4218)、性别(-0.235)、农户人均收入(0.0127)、农业劳动力(0.0061)的影响;播种环节农机需求受到农机拥有量(-0.3417)、农业劳动力(0.0176)、农户人居收入(0.0123)、年龄(-0.1355)、地貌特征(0.7321)的影响;收获环节农机需求受到农机拥有量(-0.5264)、道路情况(0.5758)和地貌特征(0.7326)的影响。从农户类型分析,以农为主农户农机需求受劳动力数量、农机购置补贴、农机拥有量、年龄、受教育程度、道路情况、地形特征影响,结果分别是0.1364、0.2564、-0.6314、-1.2645、0.1453、0.3672、-0.9471;以农为辅农户农机需求受农机购置补贴、年龄、地形特征的影响,结果分别是0.2315、-0.1465、-1.0421。作者认为农机拥有量、农机购置补贴、地形特征、道路情况是影响吉林省农户农机需求的关键因素,以上指标分别代表吉林省农机基础、自然禀赋、政府行为及基础设施,在乡村振兴过程中,政府行为和基础设施将不断优化,未来农机需求将有所调整和改善。(4)吉林省农机作业服务主体需求的影响因素。本文根据农机具原值将吉林省农机作业服务主体分为农机户、I类农机服务组织、II类农机服务组织,并以此构建服务组织农机需求的影响因素模型,基于Logistic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这三类服务组织在农机需求方面具有不同的特征,其中影响农机户农机需求的因素包括耕地块数、耕地转入情况、劳动力数量、农机购置补贴、性别、健康状态、兼职情况以及耕地地貌,结果分别为-0.2543、2.3533、-1.7543、0.8473、0.5433、1.3523、0.0632、-0.2364;I类农机服务组织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最大块耕地面积、农业收入比例、劳动力数量、农机经营性收入比例、当地劳动力价格、农机购置补贴、年龄、性别、健康状态,系数分别为0.2846、1.3743、-1.3542、1.1263、0.6423、0.4324、-0.0357、0.5724、1.4164;II类农机服务组织的影响因素分别为最大块耕地面积、农业收入比例、农机现值、当地劳动力价格、农机购置补贴、年龄、性别、健康状态、耕地地貌,系数分别为0.2746、1.4235、0.7385、-0.3635、0.3432、-0.0264、0.5913、1.4935、-0.1925。结果表明,农业收入比例、劳动力数量、农机购置补贴、健康状态对三类农机服务组织影响较大,可见除政府行为外,农机作业服务组织对市场化要求更高。而随着农机作业服务组织规模扩大,自然禀赋的限制日益减少,这一趋势与未来乡村振兴战略土地集约化、农业产业市场化的发展方向具有一致性,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具有良好的辐射性。(5)吉林省农机需求趋势预测。基于吉林省2004-2018年农机装备使用情况构建吉林省农机需求水平指标体系,利用组合预测模型,对2019-2023年的农业机械装备水平、作业水平和服务水平进行趋势预测。进一步依据《吉林省乡村振兴规划(2018-2022)》指标中农业劳动生产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两项指标的目标值添加政策实施水平变量,分别按照1%、3%、5%的增长率构建吉林省农机需求政策效应动态仿真模型。回归结果表明,控制劳动生产率按照每年1%,3%,5%的增长,农机总动力的年均增长分别为4.7%、7.5%、12.7%,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年均增长为4.9%、5.9%以及7%,机耕水平的年均增长为0.9%、1.1%、1.3%。利用动态仿真模型控制粮食综合生产率按照每年1%,3%,5%的增长,农机总动力的年均增长分别为4.8%、7.6%、9.3%,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年均增长为1.36%、3.14%以及6.23%,机耕水平的年均增长为0.93%、1.09%、1.28%。结果表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对吉林省农机需求发展是有极强的推动作用,政策的实施有利于提高吉林省农机需求水平。(6)发达国家农业机械化发展经验的借鉴。对日本和美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过程进行分析,借鉴日美地少人多、地广人稀的两种农业模式,针对我国及吉林省农业地貌复杂的实际情况提出发展农业机械化的建议: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重视科研创新体系。综上,基于前文从宏观层面影响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因素研究,微观层面影响吉林省农户农机需求、农机作业服务组织农机需求的因素研究,研判乡村振兴背景下吉林省农机需求的发展趋势,同时借鉴日美农业机械化发展经验,作者针对吉林省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产业发展提出应加大力度培养新农人、着力解决谁来种地的问题;完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引导农村生产方式转变;积极推进农机服务体系建设,打造全程机械化作业服务组织;推进农村生产性基础建设,保障农机化生产外部环境;强化农业机械安全监管,稳定农机装备市场平衡;加快农业机械科技创新,推进全面全程高质高效农业机械化发展等政策建议。

白冰[4](2020)在《兴安农垦农业机械化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是农业大国,14亿人口有9亿多为农民,发展智慧农业、现代新型农业已经迫在眉睫,而发展农业机械化又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兴安农垦作为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农业机械数量不断增加,机械化程度逐年增高,但其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本文深入研究了兴安农垦机械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利弊,对农业生产带来哪些影响。通过搜集数据、基层走访、查阅文献、数理统计等方法,对兴安农垦机械化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成因进行研究。从数据分析来看,兴安农垦农业机械化数量逐年在增加,农业机械总动力不断增长,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已达到99%以上,农业机械化结构不断优化,机械化服务水平不断提升。但是从现状来看,尽管机械化发展较快,但仍处于中低水平,结构性矛盾由为突出,存在着农业机械作业效率低、农业机械装备结构不合理、农业机械设备老旧、农业从业人员减少及机械化人才缺乏、地块面积较小等问题。针对问题找出了原因及解决对策,同时总结了发展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提高播种质量,加强田间管理水准、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强作物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增加作物单产、提高农户收入、减少粮食收获后的损失,对农业可持续发展也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冯兵兵[5](2020)在《湖北省农业机械推广与农业发展(1949-1984)》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高度重视农业机械的推广应用工作,一度把实现农业机械化作为发展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战略目标和政治目标。中国农业机械推广最初是从增补旧式农具开始,发展到改良旧式农具、推广新式农具,最后才到大规模推广应用现代农业机械,这是一个曲折而艰辛的历史过程。为了尽快实现农业机械化的目标,国家先后投入了不计其数的人力、物力、财力,以期能够彻底地改善落后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村经济面貌。这对中国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作出了巨大的历史性贡献。1949-1984年,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政府坚定地落实中央促进农业机械化的各项方针、政策,为实现湖北省农业机械化的战略目标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从而推动了湖北省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快速提高了农业技术装备水平和农业生产力水平,培养了一大批掌握专业技能的农机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促进了农业产出持续快速增长,推动了农民收入水平、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根据西方主流农业经济学家的农业现代化理论,人多地少的国家或地区应当优先发展化肥、农药、良种等生物化学技术以节约相对稀缺的土地资源,而地广人稀的国家或地区应当优先发展农业机械化以节约相对稀缺的劳动力资源。这其中暗含着中国人多地少,在制定农业现代化发展战略的时候,应当考虑优先发展化肥、农药、良种等农业生物化学技术,而不应当大规模推动农业机械化。但历史与实践证明,1949-1984年,尽管在积极推动农业机械化的过程中遭遇过不少挫折,中国农业机械化仍旧取得了相当显着的历史性成就,极大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显然,集体化时期中国农业机械化实践与西方主流农业经济学家的农业现代化理论是相悖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农业机械化道路是失败的。相反,这恰恰说明了西方主流农业经济学理论不足以解释清楚中国农业机械化的历史过程。因此,本文研究认为,1949-1984年湖北省农业机械推广得以在较大规模上持续不断推进,根本原因在于农业机械推广具有巨大、广泛的外溢效应。这种外溢效应为广大农村带来了显着的经济社会效益,促进了湖北省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然而,由于这种外溢效应难以进行定量分析,往往容易被人们忽视或低估。本文各章节的主要研究内容及作者观点如下:本文除了导论以外,一共分为四章。导论是全文的导入部分,主要阐述本文所研究问题的选题缘由、研究目的及意义、相关概念界定、国内外文献综述、研究思路与方法,以及创新与不足之处。第一章主要描述了1949-1984年湖北省农业机械推广的历史过程。纵观1949-1984年湖北省农业机械推广的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个历史时期。1949-1957年为农业机械推广的开端时期,1958-1965年为农业机械推广的兴起时期,1966-1978年为农业机械推广的高潮时期,1979-1984年为农业机械推广的调整时期。第一个时期,湖北省在落后的传统农具占主导地位、广大农村农具匮乏的窘境之下,首先通过实施农具贷放政策、加强旧式农具生产以增补旧式农具,快速恢复了农业生产力和农村经济。其次,湖北省广泛推广了双轮双铧犁、马拉播种机、摇臂收割机、新式步犁等十几种新式农机具,通过试验取得了良好效果,极大地提高了劳动效率,但也存在新式农具缺乏科学鉴定、技术传授工作滞后、不少产品粗制滥造、新品试制过程中情绪急躁、农具生产指标过高等一系列问题。再次,湖北省通过试办国营农场、国营排灌站、国营拖拉机站,广泛开展了农业机械化示范工作,充分显示出现代农业机械的巨大威力。第二个时期,在农业“大跃进”的推动下,当阳县跑马乡的“车子化”革新直接推动湖北省农具改革运动的兴起。农具改革运动为广大农村创造了大量耕作、提水、运输、加工等方面的新式工具,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湖北省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但是,由于“左”倾错误的影响,使农具改革运动脱离了科学的发展轨道,以致于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这一时期,国营拖拉机站起初下放到公社和生产队经营,但是,由于拖拉机利用率较低、机器损坏较多、经济效益不高,下放的国营拖拉机站又重新收归国营,短期内获得了快速发展壮大,并在1965年达到发展高峰。国营机电排灌事业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先是在农业“大跃进”过程中快速发展,之后遭遇了严重危机与发展困境,经过全面整顿之后取得了显着成效,电力排灌事业得到快速兴起。在第三个时期,第一次全国农业机械化会议在新洲县的召开,确立了国家于1980年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的战略目标,极大地推动了湖北省农业机械化进程。此后,湖北省大规模开展拖拉机大会战、饲料粉碎机大会战、水田“三机”大会战,三次“大办”使得湖北省农业机械推广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这一时期也是湖北省农业机电排灌事业的大发展时期,一大批大型提水灌溉泵站得到兴建,极大地提升了农业抗击特大旱涝灾害的能力。第四个时期,湖北省成立农业机械局,通过农业机械工业调整、农业机械化服务工作调整、管理农机使用责任制和户营农业机械,从而推动了户营农业机械的快速兴起,极大提高了农业机械经营效益,促进了湖北省农业机械推广工作的健康发展。第二章重点论述了1949-1984年湖北省农业机械推广主体、经营形式和经营效益。湖北省农业机械推广主体主要有国家、集体(包括人民公社、生产大队和生产队)和个人。但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不同农业机械推广主体发挥作用的效果有所不同。具体说来,1949-1965年以国家投资为主,1966-1978年以集体投资为主,1979-1984年以农户投资为主。其中,国家投资包括示范性投资、扶持性投资、管理性投资。示范性投资主要发生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此时兴建的国营拖拉机站、国营排灌站都是属于示范性投资的范畴,该项投资为农业机械化深入推进积累了大量经验和技术人员。扶持性投资属于国家“支援人民公社投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为了支援穷队购买农业机械,极大地推动了穷队生产力发展。管理型投资又称农机事业费,对提高了农机人员业务和技术素质、扩大了农机服务领域、降低农机事故起到积极的作用。第一次全国农业机械化会议召开以后,兴起了集体投资农业机械的热潮,此后湖北省绝大部分农业机械由集体投资所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广泛实施以后,农户逐渐取代集体成为农业机械的主要投资者。这一时期,湖北省农业机械使用经营体制发展的总脉络是国有国营——集体所有集体经营——户有户营,经历了由单一经营形式向多种经营形式并存的发展历程。1949-1984年,国营农业机械的经济效益相对较低,集体经营农业机械较之更高,户营农业机械由于产权和经营权相统一,使得农民经营积极性大增,故而经济效益最好。第三章研究了1949-1984年湖北省农业机械推广的积极条件和有利因素。集体化时期,尽管湖北省的农业机械得到了大规模推广使用,取得了相当显着的历史成就,但这一段历史过程并不符合西方主流农业经济学家主张的农业现代化理论。为什么湖北省能够违背西方经典农业经济学理论而能够持续、大规模地进行农业机械推广呢?这是自然条件、社会条件、制度变迁、国家战略、政府政策、经济效益、工业发展等多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以洪灾、涝灾、旱灾、生物灾害为主要自然灾害的严重威胁和农业发展的安全性需求是湖北省农业机械推广的客观原因。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农村人民公社化以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等农村经济体制变革为湖北省农业机械的大规模推广奠定了重要的制度基础。重工业优先的国家工业化战略对农村劳动力、粮食、农业剩余的需要,要求广大农村广泛推广农业机械以增加粮食产量、节省农业劳动力,这是湖北省农业机械大规模推广的内在要求。以拖拉机、内燃机、排灌机械、水田“三机”为代表的农业机械工业发展与壮大,为大规模推广农业机械化奠定了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以城市石油工业、电力工业以及农村小水电为代表的能源技术进步和产能扩张是农业机械大规模推广的重要支撑。然而,农业机械大规模推广的巨大外溢效应才是湖北省农业机械推广的根本经济动因。第四章主要研究了1949-1984年湖北省农业机械推广能够持续大规模进行的根本原因,第三章主要论述的是广大农村推广农业机械的外在压力、外在条件、外在动力。实际上,若要探寻农业机械得以持续大规模推广的根本原因,我们应当深入到农村内部,从农业机械发挥作用的机制中去发掘。本文认为,湖北省农业机械能够持续大规模推广的根本原因在于,农业机械推广对于整个农村经济社会存在着巨大的外溢效应,这极大地促进了农业快速发展。也就是说,客观评价1949-1984年湖北省农业机械推广的经济效果,我们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考虑农机推广主体经营效益的好坏,还应该更多的关注农业机械推广对农业抗灾害能力的提升、对粮食生产安全的保障、对农业基础设施的巩固、对农业生产结构的完善以及对农村劳动力市场的重塑,等等。由于农业机械推广对于农村、农业、农民的积极作用十分广泛,农业机械推广的外溢效应难以进行定量统计,因此常常容易被人们忽视,或者没有予以充分重视。但事实上,1949-1984年农业机械推广产生的外溢效应是十分巨大的。所以,我们在研究农业机械推广经济效果的时候,应该对农业机械推广的外溢效应给予充分重视并深入详细考察,只有完全解读农业机械推广的外溢效应,才能理解1949-1984年湖北省农业机械大规模推广的根本原因。

刘硕[6](2020)在《湖北省仙桃市水稻种植机械化影响因素的经济学分析》文中提出水稻是我国的重要粮食作物和工业原材料,水稻机械化种植是改造传统农业的重要途径之一,它既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也有利于提高水稻产量,是促进农业现代化和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本文通过对湖北省仙桃市水稻种植机械化影响因素的经济学分析,为全国水稻种植机械化的健康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本文首先基于农业技术选择理论、收益成本理论、规模经济理论和人力资本理论对水稻种植机械化影响因素进行了经济学分析。对湖北省仙桃市水稻种植机械化的历史发展过程进行了系统梳理,其次,通过对湖北省仙桃市毛嘴镇、胡场镇、剅河镇、仙桃工业园四个大镇水稻种植机械化发展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对196份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论如下:(1)水稻种植机械化是湖北省仙桃市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一环,对乡村振兴,促进城乡二元融合具有重要意义;(2)水稻种植机械化服务市场(包括农业机械化服务公司,农业机械大户和农业机械服务队等)作为现代化农业发展的新市场体系,应大力发展;(3)家庭因素对湖北省仙桃市水稻种植机械化的发展有一定影响:女性务农占比越高,负向显着影响影响水稻种植耕整和收割机械化;家庭非农收入占比越大,正向显着影响耕整机械化;(4)水稻规模种植面积对仙桃市水稻种植机械化发展有一定影响:家庭自行经营面积越大,正向显着影响湖北省仙桃市水稻种植耕整、喷药以及全程机械化;土地流转出去面积越多,正向显着影响水稻种植喷药和全程机械化;(5)农户土地基础设施建设对湖北省仙桃市水稻种植农业机械化有重要作用:农地交通条件越差,会负向显着影响湖北省仙桃市水稻种植耕整、喷药、收割和全程机械化;农地灌溉条件越差,会负向显着影响湖北省仙桃市水稻种植喷药和全程机械化。农地步行时间越长,正向显着影响喷药和全程机械化;(6)政策因素对湖北省仙桃市水稻种植农业机械化有重要作用:政府对农业机械化相关政策(指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宣传力度越大,正向显着影响湖北省仙桃市水稻种植耕整和收割机械化;农户对农业机械化相关政策(指农机服务政策)的信任程度越高,正向显着影响湖北省仙桃市水稻种植耕整机械化和收割机械化。最后,本文在农民教育,农民社会保障,农民基础设施建设,土地政策,政策推广体系,金融体系,农机化科技创新,可持续发展等几个方面提出相关建议。

许嘉航[7](2019)在《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效果研究 ——以山东省临沂市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农业机械化水平是衡量一个地区农业发展的重要指标,农业机械化水平越高,则农业生产效率越高,农业发展水平也会越高。由于农业机械的购买需要较多资金,农户和农业生产组织受自身经济条件限制,对一些较为昂贵的农业机械往往难以承担。为此,国家推出了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缓解农户和农业生产组织购买农业机械的经济压力,提高其购买农机的积极性,推动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本文将临沂市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效果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对近年来临沂市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和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效果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中央和省财政补贴的支持下,临沂市政府以及下辖的县区两级政府同时也配套了一定的农机购置补贴资金,并按照中央和山东省农机购置补贴的政策要求,根据临沂市农业生产情况,制定和完善了一系列关于补贴标准、补贴器具范围、补贴对象、补贴区域范围等的政策制度,使得农机购置补贴在临沂市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推动下,临沂市近几年农业机械化水平有着明显提升,促进了农民增收、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和损失,推动农村地区消费增长、促进农村地区劳动力转移以及提高农业抗自然灾害能力。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达到了良好的预期水平。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在临沂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农机补贴资金规模有待提高、农机补贴覆盖率有待提高、补贴机具种类有待完善、新型农业机械补贴比例有待提高、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有待提高以及农机部门行政费用投入偏低等。为此,需要优化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即制定和完善农机补贴法律法规、进一步加大农机购置补贴力度、扩大补贴范围、提高补贴标准、增强补贴政策的多样性、增强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等。

彭柳林[8](2019)在《劳动力老龄化、农业生产性服务与粮食产量 ——对中国粮食“十二连增”的解释》文中研究表明国之重器乃立国之本,国之粮食乃立本之基。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既是粮食生产大国,也是消费大国和进口大国。粮食安全既是中国农业最直接和最现实的问题,也是国家经济社会安全的底线。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国家粮食安全提出了一系列战略思想和科学论断,作出“紧平衡很可能是中国粮食安全的长期态势,调不好就会失衡”的判断,强调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的课题,始终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然而,改革开放40多年来,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快速推进,农业竞争效益不高带来务农缺乏比较优势,大量农村青壮年优质劳动力持续“非农化”转移,农业劳动力供给数量和质量不断下降。农村人口结构变化带来农业劳动力年龄结构的显着改变,具体表现为农业劳动力老龄化问题突出。中国老龄科学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农村6064岁、6569岁以及7074岁的老人中,分别有62.7%、47.6%和29.2%的人依然从事农业生产。伴随“人口红利”逐步消失,老一辈农民逐渐退出农业,未来“谁来种地、如何种地”以及如何保障粮食安全成为农业农村亟待回答的问题。依据舒尔茨和贝克尔等专家提出的人力资本理论,老龄农业劳动力受生理机能加速下降以及思想观念僵化等因素影响,理论上,农业劳动力老龄化会对粮食产量带来负向影响,甚至危及粮食安全。但现实情况是,中国粮食总产量由1949年的11318万吨提高到2018年的65789万吨,尤其是2004至2015年期间,中国农业劳动力老龄化与粮食产量“十二连增”同时并存,背后的逻辑机理是什么?目前,学术界暂未有定论,有必要进一步深化研究。近年来,虽然各地涌现出一大批新型农业主体且以中青年居多,但粮食生产必要环节仍然以雇佣农村老年人为主。中国粮食危机仍然潜伏着,耕地面积已经逼近18亿亩红线,人均耕地面积不足1.5亩,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50%。农村耕地被占用、抛荒和“双改单”现象突出,制约粮食产量稳定增长。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中美贸易摩擦不断升级,将近14亿人的吃饭问题过度寄托在进口上既不现实也不安全。习近平指出,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决不能动摇。“人均一亩三分地,户均不过十亩田,地形地貌复杂多样”是中国的农情,决定很多地区不可能像欧美一样搞大规模农业和大机械作业,而是要通过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规模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这意味着,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家庭经营仍然是农业经营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现代化并不意味将小农赶出去。国外经验表明,农业劳动力老龄化进程并非短期过渡现象。因此,农业劳动力老龄化问题与粮食产量稳定增长矛盾短期难以解决。因此,如何科学解释农业劳动力老龄化与粮食产量“十二连增”并存现象事关国家粮食安全的重大问题。本文引入人力资本概念,将农业生产性服务作为调节变量,构建了一个分析劳动力老龄化、农业生产性服务与粮食生产三者关系的理论框架,并立足该框架从理论与实证两个方面对我国农业劳动力老龄化与粮食产量“十二连增”并存问题进行探索研究。基于2003—2016年全国省级面板数据,本文实证考察了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农业生产性服务与粮食产量稳定增长的关系机理。但是,鉴于宏观数据的局限性和可获得性,有关不同老龄农业劳动力年龄起点界定下,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对粮食产量是否存在异质性影响?不同农业生产性服务的细分指标对劳动力老龄化与粮食产量关系的调节效应如何?园田化或高标准农田建设政策带来的耕地条件改善、农业生产性服务、劳动力老龄化与粮食产量之间是否存在特殊关系?这些问题的研究,难以利用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因此,本文将研究视角转向微观农户层面,利用2015年江西省的调查数据进一步实证考察。本文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1)在中国粮食供给较为充足和“三量齐增”背景下,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对粮食产量的不利影响被长期遮掩。问题的真相在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农业劳动力老龄化会对粮食产量带来不利影响,主要影响机制在于“健康和体力下降效应”以及“路径依赖效应”。(2)整体来看,农业生产性服务对劳动力老龄化与粮食产量关系具有正向调节作用。细分不同农业生产性服务类别来看,一是农业科技培训服务暂未表现出正向调节作用,主要原因在于当前中国老龄农业劳动力过分依赖耕作经验,对农业科技培训积极性、认可度和应用水平不高,农业科技培训供需不匹配等。二是农机作业服务具有正向调节作用,主要作用机制在于农业机械化服务大幅降低了粮食生产对劳动力在健康、体力、智力等要求,使得老龄农业劳动力从事粮食生产成为可能且促进了农业“趋粮化”。(3)耕地条件的改善强化了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正向调节作用,进而显着缓解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对粮食产量的不利影响。主要机制在于,经过园田化或高标准农田建设带来的耕地条件改善更有利于提升农机作业服务的供给和应用水平,促进了农机作业服务业对劳动力老龄化与粮食产量的正向调节作用发挥,进而缓解了老龄农业劳动力对粮食产量的不利影响。(4)区分不同老龄农业劳动力年龄起点界定标准来看,相比于本文提出的65岁老龄农业劳动力年龄起点标准,以50、55和60岁为标准的老龄农业劳动力对粮食产量没有显着的负效应;区分不同粮食品种来看,农业劳动老龄化对稻谷、玉米和小麦生产均表现出显着的负向影响。农业生产性服务对劳动力老龄化与稻谷、玉米和小麦生产关系也都起到了正向调节作用;区分不同粮食区域来看,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对粮食主产区中粮食产量具有负向效应,而对粮食非主产区暂未表现出负向影响。无论是粮食主产区还是非主产区,农业生产性服务对劳动力老龄化与粮食产量关系都起到了正向调节作用。(5)农业生产性服务对劳动力老龄化与粮食产量关系的正向调节作用要小于劳动力老龄化对粮食产量的负向影响。这说明,还存在除农业生产性服务以外调节因素对劳动力老龄化与粮食产量关系具有正向调节作用。本论文共分为7章,由导论、概念界定、文献回顾、理论分析、现实考察、实证分析、研究结论、政策建议及展望等构成。相关研究结论有利于深化理解农业劳动力老龄化与粮食产量“十二连增”并存现象背后的概念逻辑,有望针对现有文献有关劳动力老龄化对粮食产量影响结论存在较大分歧,在一定程度上给出合理解释,有助于为破解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难题提供新思路和新启示,也为中央正大力发展的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提供政策依据和理论支持,不仅具有一般经济、社会意义,而且具有突出的政治意义。

许珊珊[9](2019)在《福清市农业机械化发展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发展问题是重中之重。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物质基础。近年来,党和政府越来越重视三农工作,出台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大力推广农业机械购置补贴,农业机械化在提高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福清市位于福建省东部沿海,是首批50个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之一,现代农业发展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福清市充分利用国家先行先试政策,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农业机械化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现阶段福清市农机化已经进入到优化结构、质量升级的关键时期。在新时期,如何大力发展福清市农业机械化显得尤为重要。本文试从福清市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实际出发,首先对农业机械化的概念进行界定,介绍了福清市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基本情况。近年来福清市的农业机械化发展虽然取得一定的成效,但在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一是农机装备结构性不合理;二是农机专业化人才稀缺,三是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完善;四是农业机械化的财政资金投入不足、对政府的依赖度较高,五是农机推广机制和体制的不健全。在此基础上分析制约福清市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因素,借鉴农业发达国家的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成功经验,结合福清市农业机械化发展情况,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首先要优化农机装备结构,强化农机配置;其次要加快建设农业机械化专业人才队伍,加大农机操作人员的技术培训;第三拓宽农机服务领域,推进农机合作社的建设;第四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加大对农业机械的投入;第五创新农机化技术推广方式,提高推广人员的能力。通过本研究以期为福清市农业机械化发展提供指导意见,为福清市农业机械化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过妍[10](2019)在《农机保险赔付对缓解事故经济负担的影响 ——基于江苏省理赔农户的问卷调查》文中研究表明我国是农业大国,“三农”问题是国家关注的重点问题,在发展农业现代化的背景下,政府逐渐加大对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扶持力度。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发展农业机械化提出“加快农业科技创新,遵循因地制宜原则,大力推进符合我国国情的农业机械化进程”“鼓励农业生产经营者共同使用、合作经营农业机械”等指导意见。随着农业机械化不断推进,我国农业机械数量显着增加。截止到2017年我国农业机械总动力到9.88亿千瓦1,农机的持有和使用量剧增,使得农机事故频发问题备受关注,为了保障农机使用者和持有者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分散农机事故风险,农机保险便应运而生。2013年3月1日,《农业保险条例》提出“经营有政策支持涉农保险业务的保险机构,参照适用本条例相关规定”,这一规定将农机保险纳入涉农保险的范畴,为我国农机保险的发展奠定了法律基础。至此我国农机保险开始步入了试点试行的新阶段,并于2005年在上海率先开始农机具的综合保险试点。但地区间农作物种类因各地区经济发展、地形气候等因素的影响存在显着差异,从而导致我国各地农机保险需求不同,农机保险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随之而来。此外,我国农机保险发展时间尚短,各地区试点试行效果还有待考究。由于农机保险旨在缓解农机事故经济负担,维护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因此在发展农机保险的过程中,要积极借鉴各地区农机保险发展经验,衡量农机保险实施效果,才能不断完善和落实我国的农机保险政策。江苏省是少数几个率先开展农机保险试点政策的地区,2015年江苏省颁布了全国第一个有财政补贴的农业机械专用条款——农业机械综合保险。近年来江苏省农业机械化发展较为迅速,截止到2017年,全省农机保有量达106.73万台2。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农机事故率居高不下,为了保障农户生命和财产安全,维护农村经济发展,江苏省近年来大力落实农机保险政策,因此本文以江苏省为例,探究农机保险理赔对缓解农机事故给农户造成经济负担的影响。首先对我国农机保险的发展历程进行回顾,对我国农业机械化和农机保险发展的政策背景进行梳理,同时分析了我国农机保险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其次对我国农机保险目前的发展模式以及各模式的试点情况进行研究,并对各种模式的优劣性进行对比分析;接着对江苏省农机保险参保、理赔等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对江苏省发生农机事故并获得理赔的328户农户进行调研,探究农机事故发生的原因及事故对农户经济负担的影响;运用logistic模型对农户农机保险理赔满意度进行影响因素分析;最后对江苏省农机保险的发展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以期为其他地区发展农机保险提供经验基础,力图为我国农机保险的发展提供相应的参考,促进我国农机保险政策工作的落实。本文研究结论表明,不同地区农机保险的实施进展和实施成效存在显着差异、各保险公司间服务水平也参差不齐。农机事故给农户造成的经济负担与事故伤亡情况、保险公司赔付比例及其赔付速度有关;在政府财政补贴后,农户对自缴保费的满意度较高;对农机保险赔付挽回损失、保险公司勘查定损及赔款支付速度总体比较满意;但认为保险理赔证明材料比较复杂,且较多的农户对保险条款理解程度欠佳,因此保险公司应对条款内容进一步加以明确或解释,简化理赔手续,提升服务水平。政策建议:提高政府重视程度,缓解地区间不平衡;持续稳定加大投入,提高续保和投保率;改进保险产品设计,完善农机保险制度;简化定损赔付手续,提升便民服务水平;加大保险宣传力度,增强农户保险意识;明确信息报送机制,加强投保理赔数据管理。

二、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论文提纲范文)

(1)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综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存在的问题
    1.4 主要研究内容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2 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与新型城镇化发展进程分析
    2.1 黑龙江垦区概况及特点
        2.1.1 黑龙江垦区概况
        2.1.2 黑龙江垦区特点
    2.2 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发展进程分析
        2.2.1 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发展历程
        2.2.2 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发展影响因素
        2.2.3 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存在的问题
    2.3 黑龙江垦区新型城镇化发展进程分析
        2.3.1 黑龙江垦区新型城镇化发展历程
        2.3.2 黑龙江垦区新型城镇化发展影响因素
        2.3.3 黑龙江垦区新型城镇化存在的问题
    2.4 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与新型城镇化互动机理
        2.4.1 发达国家农业机械化与城镇化互动经验借鉴
        2.4.2 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与新型城镇化互动过程
        2.4.3 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系统模型
    2.5 本章小结
3 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与新型城镇化综合评价
    3.1 评价模型
        3.1.1 DPSIR概念模型
        3.1.2 DPSIR模型逻辑关系分析
    3.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2.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3.2.2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框架
        3.2.3 评价指标体系
    3.3 权重的计算方法
        3.3.1 主观权重的确定
        3.3.2 客观权重的确定
        3.3.3 综合权重计算
    3.4 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综合评价
        3.4.1 评价指标有效性分析
        3.4.2 计算权重
        3.4.3 黑龙江垦区农机化发展状态评价
    3.5 黑龙江垦区新型城镇化发展综合评价
        3.5.1 评价指标有效性分析
        3.5.2 计算权重
        3.5.3 黑龙江垦区新型城镇化发展状态评价
    3.6 本章小结
4 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度测评及影响关系分析
    4.1 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度测评
        4.1.1 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度测算
        4.1.2 农业机械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4.2 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关系实证
        4.2.1 计量模型说明
        4.2.2 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实证
    4.3 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对新型城镇化增量贡献测评
        4.3.1 农业机械化对新型城镇化增量贡献理论基础
        4.3.2 黑龙江省垦区农业机械化对新型城镇化增量贡献实证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策略
    5.1 制度机制改革策略
        5.1.1 完善城乡一体化各项管理制度
        5.1.2 改革优化相关主体职能
        5.1.3 深化农垦改革落实产业发展政策
    5.2 社会经济发展策略
        5.2.1 发展垦区特色新型城镇化策略
        5.2.2 差异化可持续发展农业机械化
        5.2.3 优化产业结构升级
    5.3 科技人才策略
        5.3.1 注重人才培养与引进
        5.3.2 加快农机化技术创新应用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简历

(2)基于融资约束的农户农机购置行为及融资租赁选择偏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1.2.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1.2.3 相关研究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及结构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创新与不足
        1.4.1 本文创新点
        1.4.2 研究的不足
    1.5 本章小结
2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农业机械
        2.1.2 农机购置行为
        2.1.3 融资租赁
        2.1.4 农机融资租赁
    2.2 理论基础
        2.2.1 农户行为理论
        2.2.2 农村金融市场供求理论
        2.2.3 融资租赁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农户农机购置行为及融资租赁选择偏好研究的理论分析框架
    3.1 融资租赁缓解农户农机购置融资约束的机理分析
        3.1.1 融资租赁缓解农户农机购置融资约束的内在动因
        3.1.2 农机融资租赁参与主体的行动逻辑
        3.1.3 融资租赁缓解农户农机购置融资约束的效应分析
    3.2 农户融资约束识别机制分析
        3.2.1 融资约束的类型识别
        3.2.2 农户融资约束直接识别法基本步骤
        3.2.3 融资约束的影响因素分析及测算理论分析
    3.3 融资约束对农户农机购置行为影响的理论分析
        3.3.1 农户农机购置行为理论分析
        3.3.2 融资约束对农户农机购置行为影响分析
    3.4 农户农机融资租赁参与意愿及选择偏好理论分析
        3.4.1 农户融资行为理论分析
        3.4.2 农户农机融资租赁参与意愿及选择偏好的理论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农业机械化及农机融资租赁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4.1 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分析
        4.1.1 农业机械化整体水平稳步提升
        4.1.2 农业机械保有量下降,农机投资后劲不足
        4.1.3 农机行业交易遇冷,在竞争中进行结构性调整
    4.2 农机融资租赁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4.2.1 农机融资租赁业务在我国起步较晚
        4.2.2 农机融资租赁市场发展潜力巨大
        4.2.3 农业机械融资租赁发展存在的问题
    4.3 本章小结
5 调研样本特征及农户农机购置金融服务供求分析
    5.1 调研情况简介
    5.2 样本特征描述
        5.2.1 受访户主基本特征分析
        5.2.2 家庭基本情况分析
        5.2.3 生产经营状况分析
    5.3 农机保有情况及购置需求分析
        5.3.1 农户农机保有状况分析
        5.3.2 农户农机需求情况分析
    5.4 调研样本金融服务供求特征分析
        5.4.1 金融服务需求特征分析
        5.4.2 金融服务供给特征分析
    5.5 农机购置金融服务状况分析
        5.5.1 农机购置融资金融服务需求分析
        5.5.2 农机购置融资金融供给情况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农户融资约束识别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6.1 农户融资约束的识别过程分析
        6.1.1 需求型融资约束
        6.1.2 供给型融资约束
        6.1.3 农户融资约束识别结果
    6.2 农户融资约束影响因素分析
        6.2.1 模型建立与变量选取
        6.2.2 描述性统计与相关性分析
        6.2.3 实证结果分析
    6.3 农户融资约束程度测算
        6.3.1 模型构建
        6.3.2 变量选取
        6.3.3 实证结果分析
        6.3.4 融资约束程度估算
    6.4 本章小结
7 融资约束对农户农机购置行为的影响研究
    7.1 理论分析与模型设定
        7.1.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7.1.2 模型设定
    7.2 数据来源与变量选取
        7.2.1 数据来源
        7.2.2 变量选取
    7.3 实证结果分析
        7.3.1 融资约束对农户农机投资意愿影响
        7.3.2 融资约束对农户农机投资规模影响
    7.4 本章小结
8 农户农机融资租赁参与意愿及选择偏好研究——基于缓解融资约束视角
    8.1 理论分析与模型设定
        8.1.1 理论分析
        8.1.2 模型设定
    8.2 数据来源与变量选取
        8.2.1 数据来源
        8.2.2 变量选取及描述
    8.3 实证结果分析
        8.3.1 农机融资租赁参与意愿
        8.3.2 农机融资租赁选择偏好
    8.4 本章小结
9 结论与建议
    9.1 研究结论
    9.2 政策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1:调查问卷
作者简介

(3)乡村振兴背景下吉林省农机需求影响因素与趋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文献评述
    1.4 研究目标与内容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1.6 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1.7 本章小结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农户
        2.1.2 农机服务组织
        2.1.3 农机户
        2.1.4 农机需求
    2.2 理论基础
        2.2.1 系统理论
        2.2.2 生产要素理论
        2.2.3 农户行为理论
        2.2.4 规模经济理论
        2.2.5 诱致性技术选择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机需求的关系研究
    3.1 乡村振兴与农机需求的逻辑关系分析
        3.1.1 产业兴旺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根本途径
        3.1.2 农业机械化是实现产业兴旺的基本保证
        3.1.3 农机需求是实现农业机械化的主要动力
    3.2 乡村振兴与农机需求的系统分析
        3.2.1 乡村振兴的系统分析
        3.2.2 农机需求的系统分析
        3.2.3 乡村振兴与农机需求的系统耦合
    3.3 乡村振兴与农机需求的联动机制
        3.3.1 HCD模型原理
        3.3.2 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机需求系统“ISRS”模型
        3.3.3 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机需求的联动机理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我国农机需求状况的宏观视角分析
    4.1 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历史脉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4.1.1 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历史脉络
        4.1.2 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
        4.1.3 我国农业机械化存在的问题
    4.2 农机需求主导影响因素的确定
        4.2.1 灰色关联分析法介绍
        4.2.2 变量选择与数据处理
        4.2.3 数据描述性分析及预处理
        4.2.4 农机需求影响因素关联度排名
    4.3 我国农机需求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4.3.1 计量模型构建
        4.3.2 数据检验
        4.3.3 回归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吉林省农户农机需求影响因素研究
    5.1 吉林省乡村振兴发展现状
    5.2 吉林省农户农机使用现状及需求特征
        5.2.1 吉林省农户农机使用现状
        5.2.2 吉林省农户农机需求特征
    5.3 农户农机需求分析
        5.3.1 样本描述
        5.3.2 农户农机需求描述性统计
    5.4 农业生产环节对农机需求的影响
        5.4.1 研究假设
        5.4.2 模型构建
        5.4.3 回归结果分析
    5.5 农户农机需求影响因素比较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吉林省农机作业服务主体的农机需求影响因素研究
    6.1 吉林省农机作业服务主体发展现状
    6.2 吉林省农机作业服务主体农机需求特征
    6.3 农机作业服务主体农机需求的影响因素分析
        6.3.1 数据样本描述
        6.3.2 模型构建
        6.3.3 计量方法介绍
        6.3.4 回归结果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乡村振兴背景下吉林省农机需求趋势的预测研究
    7.1 吉林省农机需求预测指标体系构建
        7.1.1 农机需求水平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7.1.2 农机需求水平指标体系设计
    7.2 吉林省农机需求预测模型构建
        7.2.1 组合预测原理
        7.2.2 组合预测确定最优权重
        7.2.3 单一预测模型介绍
    7.3 吉林省农机需求水平预测
        7.3.1 农业机械装备需求体量预测
        7.3.2 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预测
        7.3.3 农业机械化服务的专业化程度预测
    7.4 吉林省农机需求政策效应动态仿真模拟
        7.4.1 吉林省农机需求动态仿真模型构建
        7.4.2 农机需求政策效应动态仿真模型的参数评估
        7.4.3 吉林省农机需求政策效应动态仿真分析的情景分析
    7.5 吉林省农机需求趋势分析
    7.6 小结
第8章 发达国家农业机械化发展经验及启示
    8.1 发达国家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经验
        8.1.1 日本农业机械化发展经验
        8.1.2 美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经验
    8.2 发达国家农业机械化经验的启示
        8.2.1 对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启示
        8.2.2 对乡村振兴背景下吉林省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启示
    8.3 本章小结
第9章 结论及政策建议
    9.1 研究结论
    9.2 政策建议
        9.2.1 加大力度培养新农人,着力解决谁来种地的问题
        9.2.2 完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引导农村生产方式转变
        9.2.3 推进农机服务体系建设,打造全程机械化作业服务组织
        9.2.4 推进农村生产性基础建设,保障农机化生产外部环境
        9.2.5 强化农业机械安全监管,稳定农机装备市场平衡
        9.2.6 加快农机科技创新,推进全面全程高质高效农机化发展
    9.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导师简介
致谢

(4)兴安农垦农业机械化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图
2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农业
        2.1.2 农业机械化
    2.2 理论基础
        2.2.1 农业产业化理论
3 兴安农垦机械化发展现状
    3.1 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
        3.1.1 农业机械数量增长迅速
        3.1.2 农业机械化耕种水平较高
    3.2 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优势
        3.2.1 优越的自然条件
        3.2.2 规模化经营
        3.2.3 农户收入较高
        3.2.4 农业机械销售企业发展迅速
4 兴安农垦农业机械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4.1 农业机械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4.1.1 农业机械作业效率低
        4.1.2 农业机械装备结构不合理
        4.1.3 农业机械设备老旧
        4.1.4 农业从业人员减少及机械化人才缺乏
        4.1.5 地块面积较小
        4.1.6 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政策效率低
    4.2 农业机械化存在问题的原因
        4.2.1 缺少专业的人才和熟练机械驾驶员的流失
        4.2.2 农业从业人员减少
        4.2.3 农业机械化发展缺乏引导
        4.2.4 缺少农机械购买投入
5 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5.1 提高播种质量,加强田间管理
    5.2 有利于节约成本,促进土地规模化经营
    5.3 有助于改善农业生产问题
    5.4 增强作物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
    5.5 提高生产效率,增加农业产量,提升农户收益
        5.5.1 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5.5.2 增加农作物产量,提升农户收益
    5.6 减少粮食收获后的损失
    5.7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6 兴安农垦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6.1 促进规模化管理和农业合作经营
    6.2 完善农机管理制度
        6.2.1 农机的科学化管理
        6.2.2 农机的标准化管理
    6.3 完善农业机械化社会服务体系
    6.4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6.4.1 走农业可持续发展道路
        6.4.2 完善农业机械化评价体系
    6.5 加强农业机械人才队伍建设
        6.5.1 加大对在职职工教育资源投入
        6.5.2 加强农业技术培训
        6.5.3 加强农业机械管理队伍建设
7 国外发达国家农业机械化对中国农业机械化的启示
    7.1 国外农业发达国家农业机械化先进发展经验
        7.1.1 走适合自身发展的机械化道路
        7.1.2 争取补贴政策,增加对农业机械的投入
        7.1.3 引进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培养专业人才
        7.1.4 健全农业机械化社会服务体系
8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5)湖北省农业机械推广与农业发展(1949-1984)(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三、相关概念界定
    四、国内外文献述评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六、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湖北省农业机械推广的历程
    第一节 湖北省农业机械推广的开端:1949-1957 年
        一、增补旧式农具
        二、改良旧农具、推广新式农具
        三、农业机械化示范
        四、起步阶段农业机械推广的经济效果
    第二节 湖北省农业机械推广的兴起:1958-1965 年
        一、开展农具改革运动
        二、国营拖拉机站的下放与回收
        三、农田机电排灌事业的“跃进”与整顿
    第三节 湖北省农业机械推广的高潮:1966-1978 年
        一、第一次全国农业机械化会议在湖北的召开
        二、农业机械推广的三次“大会战”
        三、农田机电排灌事业的大发展
    第四节 湖北省农业机械推广的调整:1979-1984 年
        一、调整农业机械工业
        二、调整农业机械化服务工作
        三、调整农业机械经营体制
第二章 湖北省农业机械推广主体和经营体制
    第一节 湖北省农业机械推广主体
        一、国家
        二、集体
        三、农户
    第二节 湖北省农业机械经营体制
        一、国家经营
        二、集体经营
        三、农户经营
    第三节 湖北省农业机械经营效益
        一、国营农业机械经营效益
        二、集体经营农业机械经营效益
        三、户营农业机械经营效益
第三章 湖北省农业机械推广的原因分析
    第一节 自然灾害的严重威胁
        一、湖北省的自然灾害
        二、自然灾害威胁农业生产
    第二节 农村经济体制变革的促进
        一、土地改革与农业机械推广
        二、农业合作化与农业机械推广
        三、人民公社体制与农业机械推广
        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农业机械推广
    第三节 国家工业化战略的内在要求
        一、满足城市和工矿人口区的粮食需求
        二、为重工业发展提供产品销售市场
        三、有利于重工业从农业抽取发展资金
    第四节 湖北省农业机械工业的建立
        一、湖北省农业机械工业发展概况
        二、排灌机械工业
        三、拖拉机及内燃机制造业
        四、水田“三机”制造业
    第五节 湖北省能源工业的壮大
        一、石油工业的建立
        二、城市电力工业的发展
        三、农村小水电站的兴建
第四章 湖北省农业机械推广的积极作用
    第一节 增强农业抗灾害能力
        一、减轻旱涝灾害破坏
        二、抑制病虫害
    第二节 保障粮食生产安全
        一、扩大农田灌溉面积
        二、能够抢季节、保农时
        三、增加粮食产量
        四、缓解粮食供需矛盾
    第三节 增强治理山河能力
        一、兴修水利
        二、促进农田改造
        三、扩大农田面积
    第四节 优化农业生产结构
        一、改善种植业结构
        二、繁荣农村副业生产
    第五节 重塑农村劳动力市场
        一、节省农村劳动力
        二、解放农村妇女劳动力
        三、加速农村劳动力转移
        四、提高农村劳动力科学文化素质
结语 湖北省农业机械推广评析
    一、成效与失误
    二、历史启示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6)湖北省仙桃市水稻种植机械化影响因素的经济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2.1 农业机械化水平的定义
        1.2.2 家庭因素对农业机械化的影响
        1.2.3 地形对农业机械化的影响
        1.2.4 土地规模化对农业机械化的影响
        1.2.5 金融政策对农业机械化的影响
        1.2.6 简要评述
    1.3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3.3 主要研究方法
    1.4 可能的创新点和不足
        1.4.1 可能的创新
        1.4.2 不足之处
2 水稻种植机械化影响因素的经济学分析
    2.1 农民技术选择理论分析
    2.2 规模经济理论分析
    2.3 收益成本理论分析
    2.4 人力资本理论分析
3 湖北省仙桃市水稻种植机械化的发展历程
    3.1 调整阶段(1978-2001年)
    3.2 发展阶段(2002-2010年)
    3.3 高速发展阶段(2011年至今)
    3.4 存在的问题
4 湖北省仙桃市水稻种植机械化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4.1 变量设定与数据来源
        4.1.1 变量设定
        4.1.2 数据来源
    4.2 描述性统计
        4.2.1 水稻种植机械化的描述性统计
        4.2.2 户主特征和家庭特征情况的描述性统计
        4.2.3 政策因素的描述性统计
        4.2.4 土地特征的描述性统计
        4.2.5 研究基本假设
    4.3 模型构建
        4.3.1 回归系数的显着性检验
        4.3.2 模型系数的综合检验
        4.3.3 Cox & SnellR~2统计量
        4.3.4 NagelkerkeR~2统计量
        4.3.5 Hosmer-Lemshow检验
    4.4 湖北省仙桃市水稻种植机械化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4.4.1 pearson相关性检验
        4.4.2 实证分析及检验
        4.4.3 共线性诊断
        4.4.4 结果分析
5 结论与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对策建议
        5.2.1 加强农村社会保障机制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5.2.2 完善水稻种植机械化技术推广体系
        5.2.3 完善并优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5.2.4 完善并优化农业机械化服务组织体系,促进水稻种植机械化
        5.2.5 推进水稻种植机械化与农业金融体系改革
        5.2.6 促进水稻种植机械化的科技与农艺相促进
        5.2.7 促进水稻种植机械化与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理念相结合
参考文献
附录:湖北省仙桃市水稻种植机械化作业调查表
致谢

(7)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效果研究 ——以山东省临沂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文献评述
    1.4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1.5 本文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1.5.1 本文的创新点
        1.5.2 本文的不足之处
2 基本概念和相关理论基础
    2.1 农业补贴的相关概念
        2.1.1 农业补贴
        2.1.2 农业机械与农业机械化
        2.1.3 农机补贴
    2.2 农机补贴的理论基础
        2.2.1 制度经济学理论
        2.2.2 规模经济理论
        2.2.3 国家干预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临沂市农机补贴政策实施情况分析
    3.1 临沂市农机化发展现状分析
        3.1.1 临沂市农业机械拥有量
        3.1.2 临沂市农机作业水平
        3.1.3 临沂市农机需求
    3.2 临沂市农机补贴实施情况分析
    3.3 临沂市农机补贴的模式
        3.3.1 我国农机补贴政策模式
        3.3.2 临沂市农机补贴主导模式
    3.4 本章小结
4 临沂市农机补贴实施效果分析
    4.1 临沂市农机补贴实施效果
        4.1.1 农机购置补贴提高了农业机械化水平
        4.1.2 促进了农民增收
        4.1.3 提高了生产效率
        4.1.4 降低生产成本和损失
        4.1.5 推动了农村地区消费增长
        4.1.6 促进了农村地区劳动力转移
        4.1.7 提高了农业抗自然灾害能力
    4.2 临沂市农机补贴面临的主要问题
        4.2.1 农机补贴资金规模仍待提高
        4.2.2 机补贴覆盖率有待提高
        4.2.3 补贴机具种类有待完善
        4.2.4 新型农业机械补贴比例有待提高
        4.2.5 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有待提高
        4.2.6 农机部门行政费用投入偏低
    4.3 本章小结
5 国外农机补贴的经验借鉴
    5.1 国外农机补贴的主要模式
        5.1.1 欧盟模式
        5.1.2 美国模式
        5.1.3 日本模式
    5.2 国外农机补贴成功经验对我国农机补贴的启示
    5.3 本章小结
6 完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建议
    6.1 完善农机补贴法律法规
    6.2 进一步加大农机购置补贴力度
    6.3 扩大补贴范围、提高补贴标准
    6.4 增强补贴政策的多样性
    6.5 增强政府公共服务能力
    6.6 本章小结
7 研究结论及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山东省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机具种类范围
致谢

(8)劳动力老龄化、农业生产性服务与粮食产量 ——对中国粮食“十二连增”的解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技术路线
    1.5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及创新点
        1.5.1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5.2 可能的创新点
第2章 概念界定与文献回顾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农业劳动力老龄化
        2.1.2 粮食产量稳定增长
        2.1.3 农业生产性服务
    2.2 文献回顾
        2.2.1 农业劳动力老龄化现象及其成因研究
        2.2.2 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对粮食产量的影响研究
        2.2.3 农业生产性服务内涵及其与农业发展互动关系研究
        2.2.4 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对粮食产量影响的调节因素研究
        2.2.5 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对粮食产量影响的对策研究
    2.3 对已有文献简要述评
第3章 劳动力老龄化、农业生产性服务与粮食产量的理论分析
    3.1 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农业生产性服务与粮食产量稳定增长的产生逻辑
        3.1.1 农业劳动力老龄化的产生逻辑
        3.1.2 农业生产性服务的产生逻辑
        3.1.3 粮食产量稳定增长的逻辑
    3.2 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农业生产性服务与粮食产量的关系机理
        3.2.1 农业劳动力老龄化与粮食产量的关系
        3.2.2 农业生产性服务对劳动力老龄化与粮食产量关系的调节作用
        3.2.3 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对粮食产量的影响机理
        3.2.4 农业生产性服务调节效应的作用机理
    3.3 耕地条件改善对农业生产性服务调节效应的促进机理
        3.3.1 耕地条件改善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性服务供给及应用水平
        3.3.2 耕地条件改善促进了农业生产服务规模化和粮食生产规模经营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国农业劳动力老龄化、粮食产量与农业生产性服务的现实考察
    4.1 农业劳动力老龄化的历史演进与现状分析
        4.1.1 农村人口老龄化现状及演进
        4.1.2 老龄农业劳动力供给分析
    4.2 粮食产量变化的历程与现状分析
        4.2.1 粮食产量变化的历史演进
        4.2.2 粮食产量的空间维度分析
    4.3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历程与现状分析
        4.3.1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历程
        4.3.2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现状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劳动力老龄化、农业生产性服务与粮食产量稳定增长: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
    5.1 变量选择与模型设定
    5.2 数据说明与描述性统计
    5.3 实证结果与分析
        5.3.1 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对粮食产量稳定增长的影响
        5.3.2 农业生产性服务对劳动力老龄化与粮食产量的调节效应
    5.4 异质性分析
        5.4.1 区分不同粮食作物的实证结果与分析
        5.4.2 区分粮食主产区与非主产区的实证结果与分析
    5.5 稳健性检验
        5.5.1 利用不同农业劳动力老龄化衡量指标进行稳健性检验
        5.5.2 对比OLS和时间固定效应模型结果的稳健性检验
        5.5.3 采用不同统计口径的农业生产性服务指标进行稳健性检验
        5.5.4 利用农业生产性服务的细化指标进行稳健性检验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劳动力老龄化背景下农业生产性服务、耕地条件改善与粮食产量的实证:基于江西省的调查数据
    6.1 数据来源说明及描述性分析
        6.1.1 调查点确定与调查方法
        6.1.2 调查样本的描述性分析
    6.2 老龄农业劳动力对粮食产量的影响分析
        6.2.1 变量选择和模型设定
        6.2.2 描述性统计
        6.2.3 实证结果分析
        6.2.4 老龄农业劳动力与粮食产量负向关系的影响机制
        6.2.5 稳健性讨论
    6.3 农业科技培训服务对老龄农业劳动力与粮食产量的调节效应分析
        6.3.1 变量选择与模型设定
        6.3.2 实证结果分析
        6.3.3 农业科技培训服务暂未表现出正向调节作用的成因
    6.4 农机作业服务对老龄农业劳动力与粮食产量的调节效应分析
        6.4.1 变量选择与模型设定
        6.4.2 实证结果分析
        6.4.3 农机作业服务调节效应的作用机制
    6.5 耕地条件改善促进农机作业服务调节作用的实证检验
        6.5.1 耕地条件改善的调节效应分析
        6.5.2 耕地条件改善调节作用的传导机制分析
    6.6 进一步研究
        6.6.1 老龄农业劳动力对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的影响
        6.6.2 不同老龄农业劳动力年龄起点界定对粮食产量的异质性影响
    6.7 本章小结
第7章 研究结论、政策建议及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政策建议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7.3.1 研究不足之处
        7.3.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期间的相关科研成果
致谢

(9)福清市农业机械化发展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一)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意义
        (二)关于农业机械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三)制约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因素
        (四)关于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对策研究
    三、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农业机械化相关的概念
        (二)农业机械化的作用
    四、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公共管理理论
        (二)公共政策理论
    五、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第一章 福清市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现状
    第一节 农机装备水平显着提高
    第二节 农机作业水平稳步提升
    第三节 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平稳推行
    第四节 农机监管能力进一步加强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福清市农业机械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 农机装备结构性不合理
    第二节 农机专业化人才稀缺
    第三节 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完善
    第四节 农业机械化发展资金投入不足,对政府依赖度较高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制约福清市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因素
    第一节 农机报废制度和农机基础设施制约了农机装备的升级
    第二节 扶持机制不完善制约农机社会化组织的发展
    第三节 农民收入不高影响对农业机械的投入
    第四节 土地分散和农机产品制约了农业机械的推广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国外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状况和启示
    第一节 国外农机化发展的概况
    第二节 法国的发展情况
    第三节 日本的发展情况
    第四节 国外发展农机化的经验借鉴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促进福清市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 加强农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农机装备结构
    第二节 完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
    第三节 完善多元化农业机械化资金投入机制
    第四节 加快丘陵山区宜机化改造和农机化推广
    第五节 实施人才培训工程,加大农机操作人员的技术培训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农机保险赔付对缓解事故经济负担的影响 ——基于江苏省理赔农户的问卷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核心概念界定
        1.2.1 农业机械
        1.2.2 农机风险
        1.2.3 农机保险定义及理论基础
    1.3 文献综述
        1.3.1 关于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研究
        1.3.2 关于农机保险发展的研究
        1.3.3 现有文献对本文的启示
    1.4 研究目标
    1.5 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
    1.7 技术路线图
    1.8 章节结构
    1.9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1.9.1 本研究可能的创新
        1.9.2 本研究可能的不足
第二章 我国农机保险的发展历程及现状分析
    2.1 我国农机保险发展历程
        2.1.1 起步发展阶段
        2.1.2 萎缩停滞阶段
        2.1.3 试点试行阶段
    2.2 我国农机保险发展的政策背景
    2.3 我国农机保险发展面临的问题
        2.3.1 法规条例设计有待完善
        2.3.2 地区发展不平衡
        2.3.3 保险公司缺乏积极性
        2.3.4 农户参保意识不强
第三章 我国农机保险运行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3.1 政府主导下专业保险公司经营的农机保险模式
    3.2 政府扶持下商业保险公司经营的农机保险模式
    3.3 农机互助保险模式
    3.4 农机保险运行模式的特点
第四章 江苏省农机保险发展现状和理赔情况分析
    4.1 江苏省农机保险发展现状
    4.2 农机保险参保及理赔情况分析
        4.2.1 农机保险参保情况
        4.2.2 农机保险理赔情况
    4.3 农机事故与农机保险的描述性分析
        4.3.1 数据来源
        4.3.2 农机事故基本情况描述性分析
    4.4 农机保险赔付与农户经济负担研究
        4.4.1 农机保险赔付对减轻事故经济负担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农户对农机保险理赔的满意度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
    5.1 农户对农机保险满意度的描述性分析
    5.2 农户对农机保险理赔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5.2.1 模型的建立与变量的选择
        5.2.2 模型回归结果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论文参考文献)

  • [1]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综合评价研究[D]. 赵世秀.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21(01)
  • [2]基于融资约束的农户农机购置行为及融资租赁选择偏好研究[D]. 王彦东.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01)
  • [3]乡村振兴背景下吉林省农机需求影响因素与趋势研究[D]. 陈旭. 吉林大学, 2020(03)
  • [4]兴安农垦农业机械化发展研究[D]. 白冰.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2)
  • [5]湖北省农业机械推广与农业发展(1949-1984)[D]. 冯兵兵.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20
  • [6]湖北省仙桃市水稻种植机械化影响因素的经济学分析[D]. 刘硕.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7]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效果研究 ——以山东省临沂市为例[D]. 许嘉航. 山东农业大学, 2019(03)
  • [8]劳动力老龄化、农业生产性服务与粮食产量 ——对中国粮食“十二连增”的解释[D]. 彭柳林. 江西财经大学, 2019(07)
  • [9]福清市农业机械化发展问题研究[D]. 许珊珊.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10]农机保险赔付对缓解事故经济负担的影响 ——基于江苏省理赔农户的问卷调查[D]. 过妍. 南京农业大学, 2019(08)

标签:;  ;  ;  ;  ;  

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