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栓塞25例临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周苗[1](2021)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联合银杏内酯注射液治疗心源性脑栓塞的效果及对脑部血流状态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联合银杏内酯注射液治疗心源性脑栓塞的效果及对患者脑部血流状态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10月收治的心源性脑梗死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常规治疗加阿替普酶静脉溶栓,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银杏内酯注射液,对两组治疗效果及脑部血流状态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00%,明显高于对照组77.50%(P<0.05);两组治疗前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后上述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的大脑双侧中动脉(MCA)、大脑前动脉(ACA)、大脑后动脉(PCA)、椎动脉血流速(VA)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后上述指标水平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阿替普酶静脉溶栓联合银杏内酯注射液治疗心源性脑栓塞的效果满意,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也能改善脑部血流状态,值得推广。
史进[2](2021)在《全胸腔镜不停跳心房粘液瘤切除术的临床应用和术后生活质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第一部分全胸腔镜不停跳心房粘液瘤切除术的临床应用研究研究背景心房粘液瘤(Cardiac atrial myxoma,CAM)是最常见的原发于心脏的肿瘤,占所有原发及继发心脏肿瘤的50%-75%。大多数的心房粘液瘤都是良性的,90%为散发病例,且多起源于左心房的特定位置,以卵圆窝部位最为常见。目前多认为该疾病与卵圆窝位置存在潜在多向分化的心内膜下间充质干细胞有关。恶性的心房粘液瘤可具有多种起源,部分存在家族聚集的特点。心房粘液瘤有复杂多变的临床表现而缺少特异性,当瘤体较小、未阻塞心内通道时可无任何临床症状,如瘤体较大或脱落填塞瓣口时可出现心慌、憋喘等症状,严重者可致猝死。一些不典型的症状也可能出现,比如低热、动脉栓塞(Carney complex心房粘液瘤多见)、乏力、晕厥、呕吐、心绞痛等。1954年Crafoord第一次成功地在人工心肺机支持下经胸骨正中切口完整切除了心脏粘液瘤,自此手术成为治疗心房粘液瘤的唯一有效的手段,而经正中切口切除粘液瘤的手术入路至今仍为大部分心脏外科医师所选用。传统的正中开胸心脏手术的创伤主要来自于胸骨切开术和体外循环的应用,胸骨切开使胸廓完整性遭到破坏,而主动脉的阻断和心肌保护液的灌注造成心肌的缺血缺氧及再灌注损伤,这两者是导致心脏手术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SIRS)的重要原因,同时也是影响患者术后心脏功能乃至预后的重要因素。随着外科微创技术的发展进步和微创理念的深入人心,微创心脏外科也逐步发展,目前已有多种微创心脏手术技术应用于心房粘液瘤的临床治疗:经胸小切口的心房粘液瘤切除术、胸腔镜辅助下小切口心房粘液瘤切除术,机器人心房粘液瘤切除术,以及全胸腔镜心房粘液瘤切除术等均有报道。这些微创手术利用新的技术和器械,通过重新设计的手术切口改变了手术入路,保持了部分或全部胸廓的完整性,使患者部分或者完全避免了正中开胸、纵劈胸骨的创伤。尽管各种微创手术方式大大减轻了手术入路的创伤,但粘液瘤切除手术需要体外循环辅助的问题却无法回避。我们以全胸腔镜不停跳房间隔缺损修补术以及全胸腔镜停跳心房粘液瘤切除术为理论和实践基础,使全胸腔镜不停跳心脏手术技术应用于心房粘液瘤的切除,这样不仅避免了开胸手术的巨大创伤,同时也避免了体外循环的升主动脉阻断、心脏停跳和心肌保护液灌注的过程。本文旨在通过实验研究,将全胸腔镜心脏手术和不停跳心脏手术技术以及外周体外循环技术相结合,以检验全胸腔镜不停跳心房粘液瘤切除术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目的收集并对比全胸腔镜不停跳心房粘液瘤切除术、全胸腔镜停跳心房粘液瘤切除术以及正中开胸心房粘液瘤切除术的临床资料及随访情况,探讨全胸腔镜、心脏不停跳条件下施行心房粘液瘤切除术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并为临床合理选择手术方式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双向性队列研究设计。回顾性队列:通过病案检索,选择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和山东大学附属临沂市人民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诊断为心房粘液瘤并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连续纳入研究(45例,失访3例);前瞻性队列:将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在上述两所医院确诊并施行心房粘液瘤切除术的患者连续纳入本研究(56例,失访1例)。在回顾性及前瞻性队列中,根据切除粘液瘤所采用手术方式的不同纳入不同组别:采用全胸腔镜不停跳手术方式的患者作为全腔镜不停跳组(TMB),施行全胸腔镜停跳手术患者作为全胸腔镜停跳组(TMA),同期行正中开胸手术患者作为正中开胸组(MTM),同时作为对照组。三组患者采取不同的手术方式:TMB组患者使用双腔气管插管和静吸复合麻醉,患者体位取右侧垫高10-15°,右手外展位。首先在右侧腋前线与胸骨中线交点打孔作为镜孔;在第二或第三肋间与右锁骨中线处打孔作为左手操作孔;在第五肋间与右锁骨中线连线交点外侧打孔作为右手操作孔。腹股沟皮纹下方股动脉搏动明显处切开暴露股动静脉并插管建立外周体外循环。手术均在心脏跳动下完成,不再进行升主动脉阻断和主动脉根部灌注停跳液。根据瘤体附着部位不同选择不同的心脏入路:选择房间沟入路切除左房粘液瘤,经右房切开直接切除右房粘液瘤。TMA组较TMB组增加游离上下腔静脉并套阻断带、升主动脉根部插灌注针及升主动脉阻断、心肌停跳保护液(HTK)灌注等过程,手术在心脏停跳下进行。MTM组行单腔气管插管、静吸复合麻醉后患者取仰卧位,正中纵锯胸骨,主动脉及上下腔静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升主动脉阻断后自根部灌注HTK心肌停跳保护液,后切开右房及房间隔,直视情况下切除肿瘤。通过查阅病历资料或直接记录接受不同手术方式的三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手术资料、随访资料等。采用IBM SPSS Statistics 20.0软件对数据进行录入分析。结果全组共97例患者,其中男性22例,女性75例;年龄25-75岁,平均(50.5±14.0)岁;体重45-80Kg,平均(63.1±10.3)Kg。术前心脏彩超显示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EF)46-70%,平均(59.3±4.8)%,肺动脉压力(Pulmonary artery Pressure,PaP)23-70mmHg,平均(43.8±12.8)mmHg。粘液瘤位于左心房者90例,位于右心房者6例,位于双房者1例。全组患者无围术期死亡,无中转开胸,无神经系统等重大并发症发生。TMB组体外循环时间50-168分钟,平均(91.2±24.4)分钟;无升主动脉阻断时间;手术时长100-218分钟,平均(158.8±34.7)分钟。患者术后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为2.9-16小时,平均(6.4±3.2)小时。监护室停留时间5-42小时,平均(17.2±8.8)小时。术后第一个24小时引流量10-500 ml,平均(76.0±92.0)ml。TMB组术后出现肺部感染1例、肺不张1例,2例病人因引流较多分别给予输注悬浮红细胞2u,无二次开胸止血。术后第一天及出院前复查心脏彩超提示无肿瘤残留,无相关瓣膜反流加重。术后随访3-24个月,无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三组患者间除TMA组与MTM组在体重和术前左室射血分数方面有显着差异外(P<0.05),余术前基线数据指标无显着差异(表1,图1)。TMB组患者在手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ICU停留时间、术后住院天数及第一个24小时引流量方面均显着优于MTM组(P<0.05);TMA组患者在ICU停留时间、术后住院天数及第一个24小时引流量方面均显着优于MTM组(P<0.05);TMB组与TMA组仅在主动脉阻断时间方面有显着差异(P<0.05)。三组间在体外循环时间、呼吸机辅助时间方面没有明显差异(表2)。结论1.全组患者无围手术期死亡,无神经系统等严重并发症,短期随访显示无明显瘤体残留及瓣膜反流加重等表现,患者心脏功能恢复良好。三组手术方式切除心房粘液瘤均是安全有效可行的;2.TMB组无需胸骨切开、心脏停跳和心肌保护液灌注,通过较小的手术切口在接近生理状态的心肌保护下进行手术,较MTM组显着缩短了手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ICU停留时间和术后住院天数,明显减少了术后第一个24小时引流量,该术式减轻了手术的创伤和心肌的损伤,患者术后恢复更快,住院时间更短;3.TMB组在主动脉阻断时间和术后3月心功能分级方面显着优于TMA组,提示全胸腔镜手术条件下,不阻断升主动脉的不停跳手术心肌保护更好、心肌损伤更小;4.MTM组手术适应症更广泛,对于有胸腔粘连、股动静脉异常、体重过大或过小等不适宜行腔镜手术和建立外周体外循环者,应用正中开胸手术更为合适。第二部分全胸腔镜不停跳心房粘液瘤切除术后患者生活质量的研究研究背景心脏微创技术的出现使心脏手术的创伤减轻而手术效果不变,这也是微创技术的宗旨。而全胸腔镜不停跳心、脏外科技术即是一种新颖的微创心脏手术技术。心房粘液瘤患者在接受这种手术的治疗后,心功能恢复更快,住院时间更短。然而对于接受心脏手术的患者来说,手术只是恢复健康身心的开始。在手术完成以后,手术带来的变化仍会对人产生广泛而深在的影响。手术后患者心功能受损、切口的创伤和瘢痕、疼痛、自尊心受损、抑郁的情绪等会导致其难以融入周围环境从而产生一系列负面结果。随着生物医学模式的转变,外科医师和手术患者都更加关注手术后生活质量的改善。生活质量(Qualityof Life,QoL)被世界卫生组织(WHO)定义为:在所处的生活环境与文化背景及价值体系中,个体对其自身的生存状态及其满意程度的自我感受。在医学领域,健康相关生活质量(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HRQoL)的概念是个体对生活中受到健康影响的重要部分的满意度和幸福感,主要反映了受健康、疾病和治疗影响的生活质量。随着人类认知水平的提高,健康所涉及的范围不再仅专指躯体无疾病的状态,而是包含了心理、社会关系、环境适应等诸多方面的一种综合状态。健康的定义被不断更新,同时也给临床医生带来了更高的要求。评价一种新的治疗方式,不仅需要评估其安全性和有效性,还要评估接受这种治疗后患者的健康水平,即健康相关生活质量。因此,接受全胸腔镜不停跳心脏粘液瘤切除术的病人能否较接受全胸腔镜停跳手术、正中开胸手术患者有更好的生活质量,值得我们研究。研究目的通过对比接受全胸腔镜不停跳心房粘液瘤切除术、全胸腔镜停跳心房粘液瘤切除术以及正中开胸心房粘液瘤切除术的患者随访情况及调查问卷结果,评价接受不同手术方式的患者在健康相关生活质量,尤其是生理健康状况、心理健康状况等的差异,并简要分析其可能的原因并探讨其影响因素,从而为临床工作中合理选择手术方式以及采取适当干预措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20年6月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和山东大学附属临沂市人民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诊断为心房粘液瘤,并接受手术治疗且术后病理结果符合诊断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双向性队列研究,以2018年1月前手术患者纳入回顾性队列,余纳入前瞻性队列。根据接受手术方式不同将被其分为全胸腔镜不停跳心房粘液瘤切除术(TMB)组、全胸腔镜停跳心房粘液瘤切除术(TMA)组和正中开胸心房粘液瘤切除术(MTM)组。采用在线问卷调查、电话随访、门诊随访相结合的调查方式,使用下列组合量表收集数据:1,患者一般资料调查表;2,病人日常自理能力及生活能力(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评估量表(Barthel评分表);3,医学研究结局简短量表(Item Short Form Health Survery,SF-36);4,自我效能感量表(General Self-Efficacy Scale,GSES)和自我接纳心理量表(Self Admission Questionnaire,SAQ)。量表填写时间距手术时间≥3个月。调查量表采用长沙冉星信息科技有限公司问卷星系统(网址:www.wjx.cn)进行编制,除上述标准量表外,还包括一般资料和部分手术资料的收集项目。量表实行微信扫描二维码在线填写,并通过设置必选提交项、控制填表时间下限等条件进行质量控制。量表结果经归纳后形成资料表格,按照赋分原则赋分并合计成表。数据收集后由IBM SPSS Statistics 20.0对数据进行比对分析。结果本调查收回问卷共计97份。三组被调查者在性别和年龄分布,婚姻状况以及性格构成方面无明显差异;仅在文化程度方面有显着差异。通过对患者术前和术后3月心功能情况的统计,三组被调查者术前心功能分级的构成无显着差异;三组被调查者术后3月的心功能分级的构成存在显着差异。TMB组术后心功能I级(85.2%);Ⅰ级和Ⅱ级(100%)占比均显着高于TMA和MTM组(P<0.05)。TMB和TMA组术后患者疼痛程度及开胸术后疼痛综合征(Post-thoracotomy Pain Syndrome,PTPS)的发生率明显低于MTM组(P<0.05):TMB组0级疼痛者占48.2%,TMA组占56.0%,而MTM组仅占8.9%;TMB、TMA组疼痛不影响睡眠者的比例和需使用止疼药患者的比例远低于MTM组,PTPS发生率在TMB、TMA组仅占22.2%和20.0%,而在MTM组占66.7%。对反映术后生活自理能力的Barthel量表赋分分析,TMB组术后1周时,自理能力达到无依赖及轻度依赖者占70.3%,TMA组无依赖及轻度依赖者占56.0%,而MTM组重度依赖者占71.1%,TMB和TMA组的生活自理能力显着优于MTM组(P<0.05)。根据SF-36量表赋分统计结果,三组被调查者在生理健康(Physical component summary,PCS)及心理健康(Mental component summary,MCS)两个维度存在显着差异(P<0.05);TMB、TMA两组在这两个维度较MTM组被调查者得分更高。术后三组被调查者在自我效能感(General Self-Efficacy,GSE)和自我接纳感(Self Admission,SA)的得分也有显着差异(P<0.05),提示TMB和TMA组患者具有更高的自我效能感和自我接纳感。结论1.TMB和TMA组较MTM组患者术后疼痛更加轻微,PTPS发生率更低。因此,全胸腔镜术式在降低患者疼痛方面有明显优势;2.TMB和TMA组术后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疾病相关生活质量、自我效能感和自我接纳感均明显优于MTM组,两组患者较MTM组术后生理健康及心理健康恢复更快、更好,采取全胸腔镜手术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较高;3.TMB组术后3月的心功能显着优于TMA组,提示同样采取全胸腔镜术式,采用心脏不停跳方式的患者心肌保护更好、心功能恢复更快,生活质量更佳;4.临床工作中,对于文化程度较低、心功能较差、采用正中开胸术式、疼痛剧烈的患者需要加强重视并及时进行围手术期干预指导。
李配庆[3](2020)在《壮药穴位敷贴治疗脑梗死恢复期(气虚血瘀证)有效性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拟随机、单盲、安慰剂平行对照临床试验的方法,研究壮药穴位敷贴治疗脑梗死恢复期(气虚血瘀证)患者的临床疗效,客观评价其有效性和安全性,为壮药穴位敷贴治疗脑梗死恢复期的推广应用提供客观数据和科学依据。方法:收集符合脑梗死恢复期(气虚血瘀证)诊断标准且来自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广西国际壮医医院(2019年3月~2019年11月)住院的患者60例,随机分成两组,每组30例,对照组予常规治疗+安慰剂敷贴,观察组予常规治疗+壮药穴位敷贴,每日治疗1次,6次为1个疗程,共4个疗程。分别记录治疗前(-3~0天)、治疗后1月(28?3天)、治疗后3月(84?3天)的NIHSS评分、ADL评分、m RS评分、中医证候评分,最后采用SPSS24.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得出结论。结果:(1)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各项比较(基线资料、NIHSS评分、ADL评分、m RS评分、中医症候评分)无显着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总有效率比较:观察组治疗后1月(28?3天)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73%vs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3月(84?3天)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0%VS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者说明联合壮药穴位敷贴治疗方案优于单独常规治疗。(3)NIHSS评分比较:(1)两组治疗后1月(28?3天)、3月(84?3天)的NIHSS评分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治疗均有效。(2)观察组治疗后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联合壮药穴位敷贴治疗方案优于单独常规治疗。(4)ADL评分比较:(1)两组治疗后1月(28?3天)、3月(84?3天)的ADL评分均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治疗均有效。(2)观察组治疗后的ADL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联合壮药穴位敷贴治疗方案优于单独常规治疗。(5)m RS评分比较:(1)观察组治疗后1月(28?3天)、3月(84?3天)的m RS评分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观察组治疗有效;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无显着变化(P>0.05)。(2)观察组治疗后的m R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联合壮药穴位敷贴治疗方案优于单独常规治疗。(6)中医症候评分比较:(1)两组治疗后1月(28?3天)、3月(84?3天)的中医证候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治疗均有效。(2)观察组治疗后的中医症候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联合壮药穴位敷贴治疗方案优于单独常规治疗。(7)两组安全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壮药穴位敷贴安全可靠。结论:(1)壮药穴位敷贴对脑梗死恢复期(气虚血瘀证)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能有效降低患者的NIHSS评分、m RS评分、中医证候评分,提高患者的ADL评分,减轻神经功能缺损,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减轻残疾,改善中医症候,从而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2)壮药穴位敷贴无明显毒副作用,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邓小文[4](2020)在《房颤合并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机械取栓初步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第一部分 组织窗指导房颤合并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机械取栓治疗的临床研究目的:研究组织窗在房颤合并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机械取栓治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纳入2017年3月至2019年7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介入科或神经内科收治的55例房颤合并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行机械取栓治疗的患者,以CT灌注成像(CTP)和MIStar后处理软件作为组织窗评估工具,筛选核心梗死体积<70ml、缺血体积/核心梗死体积≥1.8的患者,记录患者年龄、性别、危险因素(高血压、糖尿病、吸烟、高脂血症)、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Alberta脑卒中计划早期诊断(ASPECTS)评分、是否溶栓治疗、取栓次数、时间信息(发病时间、手术时间、发病至血管再通时间等)、血管再通情况(采用改良脑梗死溶栓分级,mTICI)、症状性出血转化(sHT)、3个月改良Rankin评分(mRS)等信息,按照3个月预后情况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及预后不良组,比较两组的基线资料差异,并将可能影响良好功能预后的因素纳入单因素、多因素分析,寻找影响良好功能预后的独立预测因子。结果:纳入55例患者,男性23例,女性32例,平均年龄(68.7±10.1)岁,55例患者中有27例行支架(SR)机械取栓、21例患者行抽吸导管+支架(ASR)机械取栓、7例行抽吸导管抽吸取栓,血管成功再通mTICI>2b的比率87.3%(48/55),6例患者行补救性支架植入后再通,最终54例血管成功再通mTICI≥2b,1例血管再通mTICI 2a,未行补救性支架植入。3个月mRS≤2分的比率58.2%(32/55),3个月死亡率16.4%(9/55),住院期间sHT发生率23.6%(13/55)。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的NIHSS评分、sHT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sHT(OR 0.10,95%CI 0.02~0.67;P=0.018)、入院时 NIHSS 评分(OR 0.82,95%CI 0.70~0.96;P=0.012)是转归不良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以组织窗指导房颤合并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机械取栓良好预后比例较高,NIHSS评分、sHT是转归不良的独立预测因子。第二部分 支架对比抽吸结合支架在房颤合并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机械取栓治疗中的应用研究目的:比较支架与抽吸+支架两种取栓方式治疗房颤合并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的疗效差异。方法:回顾性纳入2017年3月至2019年7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介入科或神经内科收治的48例房颤合并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行机械取栓治疗的患者,按照取栓方式分为支架(SR)组、抽吸+支架(ASR)组,记录患者年龄、性别、危险因素(高血压、糖尿病、吸烟、高脂血症)、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Alberta脑卒中计划早期诊断(ASPECTS)评分、是否溶栓治疗、时间信息(发病至穿刺时间、发病至血管再通时间)、血管再通效率指标(血管再通mTICI分级、手术时间、取栓次数)、安全终点事件[症状性出血转化(sHT)、死亡率]、栓子逃逸、3个月mRS评分等信息。比较两组的血管再通效率、良好功能预后比例、安全事件发生率等差异性。结果:纳入48例患者,男性21例,女性27例,平均年龄(69.5±9.6)岁,27例行SR方式取栓,21例行ASR方式取栓,两组的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R组血管再通达到mTICI 2b/3级的比率为85.2%(23/27),4例机械取栓再通失败行补救性支架植入后再通;ASR组血管再通达到mTICI 2b/3级的比率为90.5%(19/21),2例机械取栓再通失败行补救性支架植入后再通。SR组和ASR组的手术时间、取栓次数分别为:81.5±45.3 vs 91.6±49.6、2.0±1.1vs 1.2±0.8。3 个月 mRS≤2 分的比率:SR 组 51.2%(14/27)、ASR 组 57.1%(12/21)。SR 组 sHT 率 25.9%(7/27),ASR 组sHT 率 19.0%(4/21)。SR 组死亡率 18.5%(5/27),ASR 组死亡率 14.3%(3/21)。SR 组与ASR组的血管再通效率、3个月mRS≤2分比例、安全事件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SR组与ASR组的手术费用(万):7.8±0.6 vs 9.8±2.9,P=0.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SR与ASR两种方式治疗房颤合并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的疗效相仿,SR取栓方式有成本-效果优势。
杜忠剑[5](2019)在《醒脑开窍针刺法联合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的NIHSS评分、长谷川智能量表(HD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量表(Barthel指数)、炎症因子指标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评价醒脑开窍针刺法联合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6年9月至2018年9月在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64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对照组按照指南给予注射用阿替普酶,按患者静脉推注;而后45 mL加入到体重计算,0.9mg/kg体重(最大剂量为90mg),总剂量的10%先静脉推入,剩余剂量在随后60 min内静脉滴注,1次/d,只给予1次。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介入醒脑开窍针刺法,1次/d。两组均连续治疗4周。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认知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评定、相关炎症因子以及常见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在NIHSS评分,HDS评分,Barthel指数,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IL-6、IL-8、IL-12、IL-16和肿瘤坏死因子a,出现梗死后出血、吸入性肺炎、低蛋白血症、使用抗焦虑药物患者例数方面对比,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意义。结论:醒脑开窍针刺法联合阿替普酶治疗急性脑梗死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改善炎症因子水平,减少梗死后不良反应,并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苏丽红[6](2019)在《房颤和非房颤脑梗死静脉溶栓疗效临床分析》文中提出目的:4.5小时内静脉溶栓可以显着改善脑梗死患者的预后,心源性脑栓塞(Cardiogenic cerebral Embolism,CCE)患者也受益于rt-PA静脉溶栓,但是心源性和非心源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治疗获益是否存在差异,至今尚未有一致说辞。本研究旨在分析影响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预后的危险因素,并探讨房颤和非房颤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安全性和疗效。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收集发病4.5小时内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病例182例纳入研究对象。根据是否为房颤性脑梗死将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对象分成2组:(1)房颤组,由55例发病4.5小时内就诊且合并有心房颤动脑梗死患者组成;(2)非房颤组,由排除心房颤动后的127例发病4.5小时内就诊的患者组成。入选者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总量0.9mg/kg,最大量90mg,总量的10%静脉推注1 min,剩余的90%加入生理盐水100ml中在60min内匀速静脉滴注。并收集研究对象入院时基本信息、既往史、入院后相关血液学检查、影像学检查、评估患者入院及出院时的卒中严重性、卒中分型及期间并发症。采用NIHSS量表、改良Rankin量表评价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1.与非房颤脑梗死患者相,房颤组的平均年龄更大(P<0.001);房颤组中既往有心脏瓣膜病(P<0.001)、心力衰竭(P=0.001)的病史比例更高;房颤组患者中男性(P<0.001)、吸烟(P=0.013)比例更低。房颤患者入院时血化验中红细胞计数(P=0.023)、血小板计数(P=0.027)及低密度脂蛋白(P=0.016)更低。2.治疗前房颤组NIHSS明显高于非房颤组(P<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前和治疗后2周NIHSS评分差值,房颤组NIHSS评分下降更多(P=0.044)。房颤组静脉溶栓后7天内出血事件(脑出血、SAH、消化道出血)发生率明显高于非房颤组(P=0.024);房颤组的3个月内随访出现全因死亡率显着增高(P<0.001);房颤组预后不良率显着高于非房颤组(P<0.001)。3.关于7天内出血事件逻辑回归显示,女性患者(P=0.012)、心力衰竭史(P=0.028)、心房颤动史(P=0.041)为判定静脉溶栓后出血事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4.关于3个月内死亡事件逻辑回归显示,年龄越大(P=0.043)、高初始NIHSS评分(P=0.013)、合并心房颤动(P=0.021)均为3个月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合并有脑卒中史(P=0.011)是降低死亡发生的有利因素。5.将3个月内mRS评分≥3分为预后不良,对预后不良事件逻辑回归显示,年龄越大(P=0.008)、高WBC计数(P=0.029)、高PLT计数(P=0.043)、高初始NIHSS评分(P=0.004)均为3个月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脑梗死合并高龄、女性、心力衰竭、心房颤动、高初始NIHSS评分均为静脉溶栓后预后不佳的重要预测指标;2.合并心房颤动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死亡率和出血事件风险增加,良好预后降低。
寇启星[7](2019)在《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预后相关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背景:尽管在过去二十年间急性脑梗死的诊断和治疗取得了飞速的进展,但目前世界上,卒中仍然是导致死亡和残疾的第二大原因。急性脑梗死最主要的治疗目标是通过闭塞的脑血管再通来挽救缺血半暗带,静脉溶栓是目前公认的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方法之一,重组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作为唯一经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FDA)批准用于治疗4.5h内急性缺血性卒中的生物溶栓剂,一些可改变和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影响着静脉rt-PA治疗的结果,临床医务工作者早期进行识别和纠正可帮助急性脑梗死患者最大程度受益于静脉rt-PA治疗。目的:对比研究不同因素对于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预后的分析。方法:回顾性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9月在河南大学淮河医院神经内科接受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0例作为此次研究对象,记录患者年龄、性别、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冠心病史、房颤史、吸烟饮酒史、入院时收缩压及舒张压、溶栓前随机静脉血血糖、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血红蛋白、纤维蛋白原、尿素氮肌酐比值、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同型半胱氨酸、糖化血红蛋白、溶栓前基线国立神经病与卒中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of Neurological Disease and Stroke,NIHSS)评分、溶栓7d NIHSS评分、溶栓90d改良Rankin评分量表(the 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发病到溶栓时间(onset to treatment,OTT)等。根据溶栓7d NIHSS较基线NIHSS评分改善率分为静脉溶栓7d治疗有效及7d治疗无效组,再根据90d mRS评分分为90d预后良好和90d预后不良组,统计分析上述指标在7d疗效及90d预后不同分组间的分布情况,揭示上述各指标与静脉溶栓治疗临床预后间的关联;同时,将所有病人进行脑卒中病因分型(Trail of org 10172 in acute stroke treatment,TOAST),根据责任血管狭窄程度分组为无狭窄、轻度、中度、重度狭窄或闭塞组,根据颈部血管斑块不同数量及稳定性情况分别进行不同分组,然后,统计分析不同病因分型、责任血管不同狭窄程度、不同颈部血管斑块数量及稳定性分别与7d疗效和90d预后之间的联系。结果:1.共纳入80例rt-PA静脉溶栓患者,其中7d治疗有效组60例(75%),7d治疗无效组20例(25%),单因素分析显示7d治疗无效较7d治疗有效组相比,溶栓前随机静脉血糖(P=0.006)、糖化血红蛋白(P=0.042)及低密度脂蛋白(P=0.024)指标更高、发病到溶栓时间(P=0.043)更长;多因素分析提示溶栓前随机静脉血糖(OR=1.442,95%IC 1.042—1.994,P=0.027)、发病到溶栓时间(OR=1.018,95%IC 1.003—1.033,P=0.016)是影响rt-PA静脉溶栓患者7d临床预后的危险因素。2.根据90d mRS评分分组,90d预后良好组共51例(64%),90d预后不良组29例(36%),单因素分析患者年龄越大(P=0.027)、NLR比值越高(P=0.026)、基线NIHSS评分越高(P=0.001)、OTT越长(P=0.030),90d静脉溶栓临床预后更差;多因素分析发现年龄(OR=1.061,95%IC 1.001—1.125,P=0.045)、基线NIHSS评分(OR=1.182,95%IC 1.022—1.367,P=0.024)、发病到溶栓时间(OR=1.021,95%IC1.007—1.036,P=0.003)为影响90d静脉溶栓临床预后的危险因素。3.存在责任血管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在不同7d疗效及90d预后分组间分布均有显着差异(18%VS 59%P<0.001);颈部血管斑块数量及稳定性在不同7d疗效间无明显差异;颈部血管无斑块(28%VS 7%P=0.027)、颈部血管斑块不稳定(43%VS 73%P=0.012)在不同90d预后分组间比较具有显着差异,且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溶栓前随机静脉血糖、发病到溶栓时间是影响静脉溶栓7d疗效的危险因素;2.年龄、基线NIHSS评分、发病到溶栓时间为影响90d静脉溶栓临床预后的危险因素;3.合并责任血管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接受静脉溶栓治疗后7d疗效及90d预后不良;颈部血管斑块不稳定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治疗90d预后更差;颈部血管不存在斑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能更多的获益于静脉溶栓治疗。
李红,李瑞娜,郭巾瑜[8](2018)在《降纤治疗急性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的原因及危险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降纤治疗急性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的原因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5-02—2017-02至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附属医院接受降纤治疗的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降纤治疗后是否产生出血性转化分为A组(n=28)与B组(n=92),A组有出血性转化,B组无出血性转化,比较2组临床资料,总结出血性转化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2组年龄、病史、治疗前空腹血小板、收缩压、低密度蛋白、脉压差及纤维蛋白原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A组NIHSS评分、大面积脑梗死率、皮层梗死率、空腹血糖水平、心源性脑栓塞率及治疗前空腹尿酸水平明显高于B组(P<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NIHSS评分、大面积脑梗死、心源性脑栓塞属于降纤治疗急性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主要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NIHSS评分、尿酸值、大面积脑梗死、皮层梗死、心源性脑栓塞及空腹血糖高均为降纤治疗急性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原因,其中心源性脑栓塞、NIHSS评分高及大面积脑梗死属于出血性转化主要独立危险因素。
傅懋林[9](2016)在《Solitaire支架动脉取栓术治疗急性心源性脑栓塞疗效观察》文中指出背景在我国急性脑卒中已成为危及人们健康和生命的首要疾病,为社会、家庭及个人带来了巨大的负担。心源性脑栓塞指的是来源于心脏的附壁血栓脱落后随血流进入脑动脉造成脑动脉阻塞,从而导致责任动脉相应供血区的脑组织出现缺血坏死,进而造成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症状。缺血性卒中(ischemic stroke)占急性脑卒中(acute stroke)约80%-85%,而其中心源性脑栓塞(cardiogenic Cerebral embolism,CCE)占缺血性卒中的20%左右。目前在使用所有的诊断手段后仍有25%的患者卒中原因不明,即隐匿性卒中,王拥军教授在2014年第八届北京五洲国际心血管病会议上亦指出,实际上隐源性卒中患者中的大多数还是归因于心源性,心源性卒中应该占所有卒中的1/3多。心源性脑栓塞通常累及颅内大血管,具有致残率高、病死率高、出血转化率高等三高的特点。rt-PA静脉溶栓治疗是目前公认的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唯一有效的药物,但因各种因素的限制,特别针对急性心源性脑栓塞患者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血管再通率低、出血转化率高、临床预后差,总体获益率低。正因如此,开发新的血管再通方式对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特别是急性心源性脑栓塞患者尤为重要。支架取栓装置的发明是卒中血管内治疗的一个巨大进步,动脉内支架取栓术是针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一种新型的介入治疗方法,它将取栓支架输送至血管闭塞处释放,通过支架网眼与血栓的缠绕以及支架间隙的嵌顿作用将血栓捕获,并随支架的撤出将血栓移除,以达到快速开通血管、恢复血流的目的。2015年以来相继五个大型临床试验证实了血管内介入治疗联合标准药物治疗对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预后要明显优于单纯标准药物治疗组,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血管内介入治疗已经成为近年来国内、国际大型学术交流的热点。心源性脑栓塞作为急性缺血性脑梗死中的一个重要分型,具有其独特的病理、临床特点,血管内介入治疗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应用方面已经取得较多循证指征,但目前国内外尚无关于动脉取栓术治疗急性心源性脑栓塞的专项研究。本研究通过观察Solitaire支架动脉取栓术治疗急性心源性脑栓塞患者的血管再通情况、血管再通时间、神经功能恢复情况、临床预后及并发症情况,探讨该技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为临床治疗提供有效依据,并成功申请了福建省泉州市科技计划项目,项目编号:z[2014]0040。目的通过观察Solitaire支架动脉取栓术治疗急性心源性脑栓塞患者的血管再通情况、血管再通时间、神经功能恢复情况、临床预后及并发症情况,探讨Solitaire支架动脉取栓术治疗急性心源性脑栓塞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本研究收集了2012年10月份~2015年6月份我院采用Solitaire支架动脉取栓术或rt-PA静脉溶栓联合动脉取栓术治疗急性心源性脑栓塞患者共17例,其中男性9例,女性8例,年龄31~79岁,平均(55.24±12.55)岁,所有患者均为颅内大动脉闭塞,其中大脑中动脉闭塞6例,颈内动脉闭塞3例,基底动脉闭塞7例,大脑后动脉闭塞1例。另选取我科收治同期的心源性脑栓塞仅进行rt-PA静脉溶栓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共16例,其中男性9例,女性7例,年龄46~85岁,平均(63.31±13.40)岁。记录两组患者中溶栓病人发病至用药时间、rt-PA使用剂量,研究组记录患者发病至动脉鞘置入成功时间、发病至血管再通时间、血管闭塞部位、取栓次数及血管再通情况,记录并对比两组患者入院时及出院时的NIHSS、GCS评分以评估Solitaire支架动脉取栓术治疗急性心源性脑栓塞患者的近期疗效,记录并对比两组患者3个月后的mRS评分以评估远期临床预后,记录并对比两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操作相关性并发症、高灌注脑病、症状性颅内出血、上消化道出血等)以评估安全性。结果1.静脉溶栓患者发病至使用rt-PA的时间及使用剂量(1)发病至使用rt-PA的时间所有静脉溶栓患者发病至使用rt-PA的时间为2-7 h,平均(3.63±1.03)h,其中研究组中使用rt-PA患者发病至用药的时间为2-7 h,平均(3.45±1.48)h,对照组患者发病至使用rt-PA的时间为2.5-4.5 h,平均(3.74±0.66)h。研究组发病至rt-PA用药时间与对照组没有显着差异(z=-1.519,p=0.129>>0.05)。(2)rt-PA的时间及使用剂量所有静脉溶栓患者rt-PA的使用剂量为40~55 mg,平均(48.46±3.44)mg。其中研究组rt-PA的使用剂量为45-53 mg,平均(49.5±2.99)mg,对照组rt-PA的使用剂量为45-50 mg,平均(47.81±3.64)mg。结果可见,研究组使用rt-PA剂量与对照组没有显着差异(z=-0.735,p=0.465>0.05)。2.动脉取栓患者闭塞血管分布、发病至置鞘成功时间、发病至血管再通时间、取栓次数及血管再通情况研究组共17例,均为颅内大动脉闭塞,其中大脑中动脉闭塞6例,颈内动脉闭塞3例,基底动脉闭塞7例,大脑后动脉闭塞1例,患者发病至置鞘成功时间为2.67~8.33 h,平均(4.97±1.84)h,其中前循环梗死2.67~8 h,平均(4.52±1.79)h,后循环梗死2.67~8.33 h,平均(5.52±1.94)h。发病至血管再通时间为3.33-10 h,平均(5.97±2.01)h,其中前循环梗死3.33~8.33 h,平均(5.35±1.85)h,后循环梗死3.5~10 h,平均(6.46±2.11)h。取栓次数为1~4次,平均(2.53±0.87)次。研究组所有患者均达到血管再通,再通率达100%,其中充分再通(2b级和3级)患者共15例,达88.2%,研究组中无患者进行球囊扩张术或支架置入术等多模式血管再通术治疗。3.两组患者近期疗效对比(1)两组患者入院时及出院时NIHSS评分改善情况对比研究组入院时基线NIHSS评分为13~29分,平均(20.65±4.96)分,出院时NIHSS评分为0~30分,平均(7.94±9.20)分,变化值为(12.59±8.24)分;对照组入院时基线NIHSS评分为为9~27分,平均(17.87±5.80)分,出院时NIHSS评分为0-30分,平均(12.31±8.74)分,变化值为(5.56±5.96)分。两组患者住院期间NIHSS评分改善情况对比研究组明显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t=2.792,p=0.009<0.05)。(2)两组患者入院时及出院时GCS评分改善情况对比研究组入院时基线GCS评分为4-12分,平均(7.88±2.60)分,出院时GCS评分为3-15分,平均(12.82±3.84)分,变化值为(4.94±3.47)分;对照组入院时基线GCS评分为7-14分,平均(10.63±2.39)分,出院时GCS评分为3-15分,平均(12.12±3.56)分,变化值为(1.50±2.92)分。两组患者住院期间GCS评分改善情况对比研究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0.05)。4.两组存活患者3个月临床预后对比研究组3个月后mRS评分为(1.71±1.86)分,对照组为(3.13±2.00)分。存活患者中研究组3个月后临床预后明显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z=-2.120,p=0.034<0.05)。5.两组患者安全性对比研究组中出现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患者为3例(17.6%),对照组为3例(18.8%),研究组中出现高灌注脑病、脑疝患者2例(11.8%),对照组1例(6.3%)。两组患者症状性颅内出血、高灌注脑病、脑疝的发生率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随访研究组中死亡患者2例(11.8%),对照组为2例(12.5%),两组患者的死亡率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研究组所有患者均未出现穿刺部位血肿等介入操作相关性并发症,随访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上消化道出血并发症。结论Solitaire支架动脉取栓术治疗与单纯静脉溶栓治疗比较,可以显着改善急性心源性脑栓塞患者近期神经功能及远期临床预后,提高患者生存质量,且不增加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死亡率,安全有效:1.Solitaire支架动脉取栓术治疗急性心源性脑栓塞,可以有效地提高血管再通率,尤其是血管充分再通(mTICI评分达2b及以上标准者)的比例;2. Solitaire支架动脉取栓术治疗并不会延误rt-PA静脉溶栓治疗;3. Solitaire支架动脉取栓术能够明显改善急性心源性脑栓塞患者近期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及3个月后的远期临床预后,减少致残率,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4. Solitaire支架动脉取栓术与单纯静脉溶栓相比较,并不增加急性心源性脑栓塞患者症状性颅内出血、高灌注脑病、脑疝的发生率及死亡率,亦没有额外带来介入操作相关性严重并发症,安全性好。
劳全坤,王大成[10](2015)在《心源性脑栓塞超急性期静脉溶栓治疗的研究进展》文中指出脑栓塞发病急骤、脑缺血坏死面积大、神经功能损害较严重,病情可在短时间内快速进展到高峰。脑栓塞发病后,脑血流突然中断,加上侧支循环代偿不足,脑细胞不可逆的死亡严重,从而使得该病的残疾率、病死率极高。脑栓塞最理想的治疗目的是早期使闭塞的脑血管再通。在起病3 h内的心源性脑栓塞患者进行静脉溶栓治疗是可行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越低溶栓效果越佳,发生出血的几率也越小。而发病时间>3 h者或NIHSS评分>20分者,出血风险大,疗效欠佳,需慎重考虑。除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外,溶栓前可行SITS SICH风险评分和多模式核磁共振(T1、T2、DWI、PWI及SWI)进行出血风险评估。此外,降低血压变异率,可降低溶栓后脑出血的风险。该文对心源性脑栓塞超急性期静脉溶栓治疗的研究进展作一简要的综述。
二、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栓塞25例临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栓塞25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阿替普酶静脉溶栓联合银杏内酯注射液治疗心源性脑栓塞的效果及对脑部血流状态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
2.2 两组疗效比较 |
2.3 两组NIHSS、m RS评分比较 |
2.4 两组脑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 |
3 讨论 |
(2)全胸腔镜不停跳心房粘液瘤切除术的临床应用和术后生活质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全胸腔镜不停跳心房粘液瘤切除术的临床应用研究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第二部分 全胸腔镜不停跳粘液瘤切除术后患者生活质量的研究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图表、附录 |
参考文献 |
综述 心脏粘液瘤的非特异性临床表现、治疗现状及展望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 |
英文论文Ⅰ |
英文论文Ⅱ |
(3)壮药穴位敷贴治疗脑梗死恢复期(气虚血瘀证)有效性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研究资料 |
1 研究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研究对象选择 |
1.2.1 西医脑梗死的诊断标准 |
1.2.2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
1.2.3 壮医麻邦诊断 |
1.2.4 纳入标准 |
1.2.5 排除标准 |
1.2.6 剔除标准 |
1.2.7 脱落或中止病例处理方法 |
第二部分 研究方法 |
2 研究方法 |
2.1 随机分组 |
2.2 治疗方法 |
2.2.1 常规治疗 |
2.2.2 干预措施 |
2.2.3 穴位敷贴的制备 |
2.2.4 穴位敷贴注意事项 |
2.3 测量指标 |
2.3.1 基线资料 |
2.3.2 安全性指标 |
2.3.3 疗效性指标 |
2.4 试验流程 |
2.5 质量控制措施 |
2.5.1 操作者操作规范 |
2.5.2 操作者的培训 |
2.5.3 提高受试者的依从性 |
2.5.4 伦理学要求 |
2.6 数据统计分析 |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 |
3 研究结果 |
3.1 完成情况 |
3.2 一般资料结果 |
3.2.1 一般资料比较 |
3.2.2 两组治疗前各项评分 |
3.3 两组治疗后各项评分 |
3.3.1 两组治疗后NIHSS评分比较 |
3.3.2 两组治疗后28±3天总有效率的比较 |
3.3.3 两组治疗后84±3天总有效率的比较 |
3.3.4 两组治疗后的Trelis polt-100%Stacked Bars图 |
3.3.5 两组治疗后ADL评分比较 |
3.3.6 两组治疗后mRS评分比较 |
3.3.7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比较 |
3.3.8 安全性指评估比较 |
第四部分 讨论 |
4 讨论 |
4.1 现代医学对缺血性脑卒中的认识 |
4.1.1 缺血性脑卒中的概念 |
4.1.2 缺血性脑卒中的流行病学特点 |
4.1.3 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 |
4.1.4 缺血性脑卒中的病理生理 |
4.1.5 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 |
4.2 祖国医学对中风的认识 |
4.2.1 历代医家对中风的认识 |
4.2.4 中风病的常用治法 |
4.3 壮药穴位敷贴的认识 |
4.3.1 壮药穴位敷贴的选药依据 |
4.3.2 壮药穴位敷贴中药药理作用 |
4.3.3 壮药穴位敷贴的剂量使用依据 |
4.3.4 壮药穴位敷贴的取穴依据 |
4.3.5 穴位敷贴在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应用 |
4.4 两组治疗一般资料比较 |
4.4.1 两组治疗后NIHSS评分变化情况 |
4.4.2 两组治疗后总有效率的变化情况 |
4.4.3 两组治疗后改良ADL评分变化情况 |
4.4.4 两组治疗后mRS评分变化情况 |
4.4.5 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评分变化情况 |
4.4.6 两组安全性评估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缩略图表 |
综述 中医外治法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4)房颤合并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机械取栓初步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组织窗指导房颤合并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机械取栓治疗的临床研究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典型病例 |
第二部分 支架对比抽吸结合支架在房颤合并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机械取栓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房颤合并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机械取栓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5)醒脑开窍针刺法联合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 传统医学对脑梗死的认识 |
2 现代医学对脑梗死的认识 |
3 炎症因子与急性脑梗死的关系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病例来源 |
2 病例选择标准 |
2.1 诊断标准 |
2.2 纳入标准 |
2.3 排除标准 |
2.4 剔除标准和脱落病例 |
3 研究方法 |
4 观察指标 |
5 统计分析处理 |
6 研究结果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概述 |
2 病机理论上的创新 |
3 选穴上的创新 |
4 针刺运用手法上的改革 |
5 针刺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机理 |
6 研究结果分析 |
第四部分 结论问题展望 |
结论 |
问题 |
展望 |
参考文献 |
针灸治疗急性脑卒中的研究进展 |
1 针灸疗法治疗急性脑卒中功能障碍研究概况 |
1.1 针灸对急性脑卒中病患神经功能缺损的恢复改善 |
1.2 针灸对急性脑卒中病患语言功能障碍的改善 |
1.3 针灸对急性脑卒中病患睡眠障碍的改善 |
1.4 针灸对急性脑卒中病患吞咽功能障碍的改善 |
1.5 针灸对急性脑卒中病患抑郁症状的改善 |
2 治疗急性脑卒中的常见针灸方式 |
2.1 单纯性针灸治疗 |
2.2 电针治疗 |
2.3 温针灸法 |
2.4 多种针法结合 |
3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房颤和非房颤脑梗死静脉溶栓疗效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附录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资料及方法 |
1 研究对象 |
1.1 纳入与排除标准 |
1.2 研究分组 |
1.3 治疗方法 |
1.4 评估指标 |
1.5 随访方式 |
1.6 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2 概况 |
2.1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特征 |
2.2 不同时间的NIHSS评分及其差值对比 |
2.3 两组的安全性及疗效比较 |
2.4 单变量和多变量逻辑回归预测7天内出血事件 |
2.5 单变量和多变量逻辑回归预测3个月预后 |
讨论 |
局限性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溶栓治疗在脑梗死急性期的运用前景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预后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对照表 |
1 前言 |
2 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静脉溶栓药物及溶栓方法 |
2.3 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项目 |
2.4 收集资料 |
2.5 评价及分组方法 |
2.6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RT-PA静脉溶栓7D疗效的影响因素相关性分析 |
3.1.1 影响7d疗效一般因素的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 |
3.1.2 脑梗死不同病因分型7d疗效的比较 |
3.1.3 不同责任血管狭窄程度7d疗效的比较 |
3.1.4 不同颈部血管斑块数量及稳定性7d疗效的比较 |
3.2 RT-PA静脉溶栓90D预后影响因素相关性分析 |
3.2.1 影响90d预后一般因素的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 |
3.2.2 脑梗死不同病因分型90d预后的比较 |
3.2.3 不同责任血管狭窄程度90d预后的比较 |
3.2.4 不同颈部血管斑块数量及稳定性90d预后的比较 |
4 讨论 |
4.1 年龄 |
4.2 房颤病史 |
4.3 血糖与糖化血红蛋白 |
4.4 基线NIHSS评分 |
4.5 OTT时间 |
4.6 责任血管狭窄程度与静脉溶栓预后的关系 |
4.7 颈部血管斑块数量及稳定性与静脉溶栓预后的关系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学术成果 |
致谢 |
(8)降纤治疗急性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的原因及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3 讨论 |
(9)Solitaire支架动脉取栓术治疗急性心源性脑栓塞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对象与方法 |
2.1 对象 |
2.2 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 |
2.3 急诊绿色通道 |
2.4 静脉溶栓治疗方法 |
2.5 介入治疗治疗方法 |
2.6 围手术期管理 |
2.7 数据记录 |
2.8 疗效评估 |
2.9 不良反应 |
2.10 统计学分析 |
第三章 结果 |
3.1 一般情况 |
3.2 静脉溶栓患者发病至使用rt-PA的时间及使用剂量 |
3.3 研究组患者相关资料 |
3.4 两组患者近期疗效对比 |
3.5 两组患者3个月临床预后对比 |
3.6 两组患者安全性对比 |
第四章 讨论 |
4.1 脑卒中中国现状 |
4.2 急性脑卒中分型 |
4.3 心源性脑栓塞的病因、发病机制 |
4.4 心源性脑栓塞的静脉溶栓治疗 |
4.5 心源性脑栓塞的血管内介入治疗 |
4.6 补充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第六章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主要中英文缩略词表 |
成果 |
致谢 |
(10)心源性脑栓塞超急性期静脉溶栓治疗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心源性栓子的特点 |
2 心源性脑栓塞静脉溶栓治疗的可行性 |
3 心源性脑栓塞溶栓治疗的出血风险 |
4 改善心源性脑栓塞静脉溶栓疗效和降低风险的研究概况 |
4.1 溶栓前的出血风险评估 |
4.2 多模式磁共振的应用 |
4.3 时间窗对溶栓疗效的影响 |
4.4 NIHSS评分对溶栓疗效的影响 |
4.5 血压变异性对溶栓后出血性转换的影响 |
5 结语 |
四、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栓塞25例临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阿替普酶静脉溶栓联合银杏内酯注射液治疗心源性脑栓塞的效果及对脑部血流状态的影响研究[J]. 周苗.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21(20)
- [2]全胸腔镜不停跳心房粘液瘤切除术的临床应用和术后生活质量研究[D]. 史进. 山东大学, 2021(11)
- [3]壮药穴位敷贴治疗脑梗死恢复期(气虚血瘀证)有效性的临床研究[D]. 李配庆.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4]房颤合并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机械取栓初步临床研究[D]. 邓小文. 苏州大学, 2020(02)
- [5]醒脑开窍针刺法联合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研究[D]. 杜忠剑.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9(03)
- [6]房颤和非房颤脑梗死静脉溶栓疗效临床分析[D]. 苏丽红. 福建医科大学, 2019(07)
- [7]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预后相关因素分析[D]. 寇启星. 河南大学, 2019(01)
- [8]降纤治疗急性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的原因及危险因素分析[J]. 李红,李瑞娜,郭巾瑜.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8(11)
- [9]Solitaire支架动脉取栓术治疗急性心源性脑栓塞疗效观察[D]. 傅懋林. 南方医科大学, 2016(02)
- [10]心源性脑栓塞超急性期静脉溶栓治疗的研究进展[J]. 劳全坤,王大成. 中国临床新医学, 201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