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市场,开拓创新——山西天海泵业有限公司发展实录

面向市场,开拓创新——山西天海泵业有限公司发展实录

一、面向市场 开拓创新——山西天海泵业有限公司发展纪实(论文文献综述)

林素燕[1](2018)在《企业国际化、公司治理及其绩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国际化是现阶段中国企业重要的发展战略。企业国际化经营有利于实现其技术、质量、管理、品牌等全方位升级,从而增强国际竞争力。然而令人困惑的是,尽管华为公司、吉利汽车等企业通过国际化战略成功提升其绩效,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但是也有很多企业出现国际化经营失败,使企业蒙受重大损失。同时,已有文献对企业国际化与企业绩效关系的研究结论不一。因此,理论和实践共同指向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企业国际化与企业绩效究竟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并由此衍生出若干相关问题:企业国际化为何对不同企业的绩效产生不同影响?是否存在某一调节变量在企业国际化与企业绩效之间起调节作用?企业国际化是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决策结果,而公司治理是企业决策正确性的保障机制。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本世纪初美国安然事件、世通事件等财务丑闻、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等均引发了理论界和实务界对公司治理的高度关注。国际金融公司(International Finance Corporation,IFC)研究表明,治理良好公司的股价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期间下跌幅度较小,股本回报率较高,其他关键绩效指标也更好。这说明良好的公司治理能够带来更好的企业绩效,为公司和股东等利益相关者创造更高的价值。因此,国际金融危机后,公司治理成为国际组织、各国政府关注的焦点问题。鉴于此,本文研究企业国际化、公司治理与企业绩效,重点研究中国企业国际化的现状和国际化及公司治理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并进一步研究公司治理是否对企业国际化和企业绩效起调节作用。在企业国际化、公司治理与企业绩效的理论研究方面,本文基于代理理论与不完备契约理论分析企业国际化、公司治理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并进一步基于代理理论与不完备契约理论分析框架从企业组织架构、激励制度设计、监督制度设计和信息传递制度设计四个方面研究国际化企业完善公司治理提升企业绩效的措施。在企业国际化、公司治理与企业绩效的实证研究方面,本文首先通过对华为公司、吉利汽车的探索性案例研究,并比较国际化企业和非国际化企业2010年——2015年的企业绩效以作为企业国际化、公司治理与企业绩效关系的探索性研究。其次,本文选取2009—2014年至少一年海外业务收入大于0的中国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为样本公司实证检验企业国际化对公司治理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企业国际化程度与董事长总经理两职分离、独立董事比例显着负相关,与高管人员股权激励显着正相关。第三,本文重点以2010—2015年至少一年海外业务收入大于0的中国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为样本,并根据国际化程度不同将国际化企业分为低国际化企业和高国际化企业,检验不同程度国际化企业的国际化、公司治理与企业绩效的关系,并进一步检验公司治理能否调节企业国际化与其绩效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企业国际化程度与其绩效呈显着负相关关系,而对于国际化程度为20%以下的低国际化企业,这种显着负相关影响更大。进一步检验结果显示,增加了国际化程度和公司治理交叉项指标后,企业国际化程度与其绩效呈显着正相关关系,这说明公司治理在国际化经营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中能起调节作用,公司治理越完善的国际化企业,随着其国际化程度的增加,企业绩效将会得以提升。本研究不仅可以为企业国际化、公司治理提供理论基础;也可以为政府部门制定有关政策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并对提高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成功实现“走出去”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际应用价值。

欧丽慧[2](2018)在《整合式工商管理专业硕士(MBA)案例教学模式研究 ——以H大学为例》文中提出工商管理作为最为典型的专业学位类别,在人才培养上特别注重面向职业领域培养适应岗位的综合素质及其运用所学基本知识和技能解决管理领域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平。案例教学打破了传统教学中教师占主导、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在真实复杂的企业管理情境中增强自己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管理能力。它独特的性质、运行机理和综合优势在推进工商管理教育发展及其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方面颇受关注与期待,而且,案例教学法作为工商管理学科人才能力培养的有效手段和工商管理类课程的基本教学法之一,已经得到了国际的公认和广泛的应用,可以说,如何实施案例教学直接影响着工商管理教学的整体质量。但案例教学作为工商管理教学的一大特色在国内的实施存在着诸多的困境和质疑,有土壤环境、制度保障等方面的问题,也有教师观念、学员素质等方面的问题,当然关键还在于国内商学院对于案例教学这种工商管理教学“新常态”缺乏深入的研究和实践,在案例教学的作法和实践上并不成熟和理想,没有真正凸显出案例教学在工商管理教学中的独特优势和持久生命力。本研究通过文献分析、比较研究和现状调查来梳理国内案例教学中的实施困境,并将问题进行聚焦和归纳,分析得出现阶段国内工商管理案例教学的症结所在。并通过长期的工作观察、实践并结合案例研究及教学一线的代表专家访谈综合得出案例教学发展的方向和措施。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引导者、组织者和促进者,他们利用真实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地位和创新精神,使学生主动且有效地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案例教学符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精神,但建构主义理论多种分支和教学模式很难直接应用到MBA案例教学中,本文拟根据笔者多年实践经验和观察,通过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及学习迁移观等相关理论对案例教学的学习者经验背景评估、教学情境的创设、知识建构的过程与机制、学习者的主动意识和自我调控能力以及迁移结果的客观评价等方面探索案例教学的整体设计和实施之道,细化建构主义的一般教学过程,构建从案例开发开始,到案例课堂教学,再到案例行动及案例评价四个环节的整合式案例教学模式,并在构建过程中分析案例教学各个环节相互之间激发循环内生的内在机理,形成了单环节内部整合、各环节相互影响及大体系整合互动的大小整合的完整的案例教学模式。最后,本研究选取H大学工商管理教育案例教学模式的典型个案作效果实施的应用研究,思考其整合式案例教学模式成功构建的经验和思路,并提出改进之道。据此,来探索适合中国情境的MBA案例教学模式,丰富案例教学理论,为国内工商管理教育甚至管理学科其他领域的教学模式改革提供有一定价值的参考。研究遵循了“需求探析——理论构想——实证检验——效果验证——总结提升”的研究思路,综合运用理论研究法、访谈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和个案研究法对案例教学模式的必要性、合理性、有效性进行了系统而科学的研究。第一章说明选题的缘由、理论和实践的意义以及本文的研究方法和创新点;第二章对案例教学的起源发展、管理案例及案例教学法核心概念的界定、案例教学法的功能意义及对管理学科尤其是工商管理硕士教育的适用度,并通过文献梳理和工作实践观察总结出国内案例教学和案例教学模式的困境现状及研究走向;第三章是建构主义理论基础,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出发分析建构主义学习迁移观的核心要素和内涵,并对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几大经典教学模式进行剖析,并形成对整合式案例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第四章是通过理论研究构建整合式MBA案例教学的模型,并对案例教学源头案例开发进行分析,选取了大连理工案例库的历年入库百优案例进行分析来发现国内本土案例的现状和问题;同时采取专家访谈的方法来分析案例应用实施,综合得出工商管理案例教学发展到现阶段所存在的问题和进一步发挥案例教学在工商管理教学中应用效果的措施建议;第五章是通过访谈得出的结论假设形成学生问卷的四个维度,通过对各个年级MBA学生问卷实证调研的方法来对假设进行检验,进一步证实该模型的科学性和不足;第六章是选取H大学案例教学模式的实际应用来作为典型案例来研究,以期通过对H大学的教学实践的剖析来验证本文所提出的案例教学模式的实际应用价值,也通过诊断提出实施改进的建议;第七章是基于上述理论和实证研究及案例观察的所得提出针对性的思考和建议。

游红霞[3](2018)在《民俗学视域下的朝圣旅游研究 ——以普陀山观音圣地为中心的考察》文中指出朝圣旅游是基于某种信仰(宗教的或非宗教的),或对某个事物的追求和向往而发生的旅游行为,是信仰的生产与消费的过程,成为现代旅游业的重要类型。本文以本土化的观音信仰为研究对象,以普陀山观音圣地为主要的研究范围,讨论如何将神圣层面的信仰推向世俗层面的旅游,论述朝圣旅游中信仰与旅游、神圣性与世俗性互动交织、相互裹挟的关系。朝圣旅游的神圣性与世俗性由旅游客体与旅游主体承载。朝圣旅游客体指圣地及其旅游景观,景观生产是旅游行为得以发生的必要条件,是实现朝圣旅游的关键环节。作为记忆之场和传承之场的景观可以唤起人们对过去传统的文化记忆,也推动着民俗文化的传承。景观的生产和叙事兼具信仰性和旅游性的双重特征,是政界、佛教界、旅游界乃至受众群体等各方面合力推动的结果。朝圣旅游的主体主要由三大阵营构成。第一是朝圣旅游的建构主体。朝圣旅游是以社会信仰为中心的传统民俗文化在当代被利用、加工和重构为旅游资源、从而实现“旅游化”的过程。普陀山的现代朝圣旅游是由国家及地方的行政管理部门、民俗文化精英、商业力量、旅游地的地域社会等方面合力建构的,他们的叙事话语代表着各自不同的立场,又形成了一个话语结构的复合体,共同将传统信仰推向现代旅游。第二是朝圣旅游的受众群体,即朝圣旅游者。朝圣旅游者被信仰与旅游两股力量所调动,兼具神圣性与世俗性的双重特征。通过朝圣旅游者的体验叙事,可以分析他们对于朝圣旅游的认知和理解,以及朝圣旅游是如何影响他们的。朝圣旅游者的体验叙事也传播和强化了信仰传统,从而促进了朝圣旅游的发展。朝圣旅游者是传统民俗的传播者和传承者,成为朝圣旅游的有力推手。第三是朝圣旅游的组织者,也就是朝圣旅游的中间人。导游是朝圣旅游的职业中间人,他们通过现场叙事直接对游客产生影响。导游的叙事话语代表旅游的立场,与信仰话语存在着一定的博弈和冲突。只有当信仰与旅游两股力量达成统一和和谐时,才能有效地促成朝圣旅游的发展。以导游为代表的旅游界人士要进行自我约束和妥协,从客观上促进了信仰的发展;信仰界人士也对导游的合理行为表示了包容的态度,甚至参与到朝圣旅游之中,推动旅游的实现,两股力量实现了联合。在朝圣旅游中,从景观的生产到朝圣旅游的建构和运营,都呈现了信仰的生产和消费的过程,裹挟着信仰与旅游、神圣性与世俗性的双重属性。通过对朝圣旅游的审视,可以探讨旅游民俗学的几个基本问题:第一,民俗旅游景观的生产;第二,景观叙事与文化记忆、民俗传承以及民俗旅游的关系;第三,民俗旅游的主体建构;第四,民俗旅游与多元主体的互动关系;等等。

信民乐[4](2013)在《新世纪以来豫湘文化政策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今社会,文化作为国家软实力的核心要素,其影响和作用愈发重要,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日益重视。文化作为一项产业的发展亦突飞猛进,在全球经济总量中的比重稳步上升,在很多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已经成为重要支柱产业,是全球公认的朝阳产业。文化产业在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进程中,以其低碳、清洁、高附加值、可持续的特点和独特优势,显示了不可替代的巨大价值和广阔的发展前景。河南省地处中原,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资源,发展文化具有先天优势。新世纪以来,在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总体战略下,河南省高度重视文化发展,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文化政策,有力地促进了河南省文化的快速发展。2011年“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被确定为中原经济区五大战略定位之一,为今后河南省文化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政策机遇。河南应紧紧把握这一重大机遇,尽快完善文化政策体系,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推动河南省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塑造河南文化新形象。从文化政策发展的维度来看,河南省与湖南省有很大的相似之处:同处我国中部地区,都是人口大省和经济大省,拥有相似的区位环境;都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同期提出建设文化强省的战略,并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推进文化发展。但是,从最近的统计数据上看,河南省文化的发展无论是产业规模和发展速度还是在全国的影响力,都与湖南省有着明显的差距。“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对河南省今后如何更好更快的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总结研究湖南省文化发展的成功之处具有较强地借鉴意义。因此本文以新世纪以来河南、湖南两省所颁布的文化政策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两省文化资源、文化发展现状和文化政策进行比较研究,分析总结河南文化政策的成效和不足,进而提出优化河南省文化政策体系建设的对策。

黄新宇[5](2012)在《湖南特色文化发展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文化领域是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间我国社会建设的一个重要领域,是提高党领导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能力的一个重要领域。本文以湖湘文化的发展为主线,遵循问题提出—问题界定—机理研究—实践分析—对策提出的逻辑,对湖湘文化发展问题进行产业经济学、消费经济学、文化学、社会学、政策学、管理学等跨学科的研究。研究中力求贯彻目的性原则、整体性原则、相互联系和制约原则、最优化原则,实行理论与实践、定性与定量、实证与规范、静态与动态、归纳与演绎等相结合,运用比较研究、案例分析研究等方法。一、阐述了研究湖南特色文化发展模式的实践和理论意义。笔者通过对国际、国内,特别是湖南文化发展实践考察,认为研究湖南特色文化发展模式问题对于真正促进我国文化发展,应对国际文化挑战具有积极的实践意义。通过对当前国内外相关文献研究,认为湖南特色文化发展模式问题对于深化文化规律认识,细化研究内容,构建我国文化产业理论体系具有积极的理论意义。并据此阐明了本文的内容结构、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二、研究了湖南特色文化发展模式概念、分类、特征等基本理论问题,这是本文研究的基础和理论源起。笔者基于国内外文化概念没有统一界定,通过研究文化、特色文化、湖南特色文化发展模式等概念,逐层推进,逐个研究,仔细甄别,较好的完成了概念的阐述。为了进一步研究和阐释湖南特色文化发展模式的概念,笔者还把湖南特色文化发展模式与湖湘文化进行了仔细的比较,即指导思想不同、文化的立足点和出发点不同、产生的背景不同、本质上也有根本不同、任务不同、领导阶层不同、传播形式不同等七个不同。三、湖南特色文化发展模式的理论探源。这是本文研究依据的一次梳理,也是本文研究价值的再次重述,是文章科学性、合理性的构建。笔者研究三个重要内容: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党的文化建设思想;西方文化思想制度的影响和启示。对于理论探源部分,笔者分析了马克思、恩格斯的文化理论(包含文化观)和列宁对文化发展的重视和实践,以及斯大林关于文化为政治服务的理论与实践。在指导思想:党的文化建设思想里,笔者以党的领导核心为突破点,研究了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文化建设理论,邓小平的生产力本质上的文化与生产力融合,江泽民的“三个代表”思想以及胡锦涛的文化科学发展思想。在西方文化思想制度的影响和启示里,笔者重点分析了文化强国美国的文化建设思想和启示、法国的文化强国思想和启示、日本的文化建国思想和启示以及韩国的文化大国理想和启示。四、分析研究了湖南特色文化发展模式的发展实践历程。由于湖南特色文化发展模式和湖湘文化的特殊关系,笔者首先对湖湘文化的形成历程进行了简单的梳理,因为这也是一次理论探究过程。以一个宏大的视角,站在整个湖南文化发展的角度,从湖南特色文化发展模式的历程进行认真的梳理和整理,从历史的角度研究它的过去、现在和将来。为较系统地了解湖南特色文化发展模式的发展和路径探析,有必要对湖湘文化的发展历程作一认真评述。湖湘文化的发展历史分了三个阶段:先秦时期到两宋时期:湖湘文化的萌芽阶段;两宋时期到第一次烟片战争前:湖湘文化的形成阶段;第一次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湖湘文化的成熟阶段。而湖南特色文化发展模式的发展历程研究笔者也分了三个阶段,即:19491980年:“成长”与“斗争”——湖南特色文化发展模式的“萌生”阶段;19802002年:“市场”与“启蒙”——湖南特色文化发展模式快速“成长”阶段;2002年至今:湖南特色文化发展模式形成阶段。五、对发展湖南特色文化发展模式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研究了湖南特色文化发展模式的成就特色及经验。这是本文的重点和关键内容之一。笔者通过对湖南特色文化发展模式理论和历程研究总结出湖南特色文化发展模式的成就主要体现在五点,即助推湖南文化产业拓展,促进湖南文化传播业快速升级,实现湖南文化出版业走向世界,力促湖南文化动漫业全国驰名,力助湖南文化演艺娱乐业走近平常百姓。在这些成就的基础上,笔者也尝试着对湖南特色文化发展模式取得的经验进行了研究和探讨,主要包括七点:(1)坚持文化发展的突出地位不动摇。(2)坚持特色文化发展的战略不动摇。(3)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不动摇。(4)坚持勇于改革创新的观念不动摇。(5)坚持湖湘品牌的方针不动摇。(6)坚持立足大众娱乐的思路不动摇。(7)坚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齐头并进的方针不动摇。六、在研究中发现了湖南特色文化发展模式的困境,并尝试着对其发展路径进行了探讨,这是本文的结束,也是本文的关键所在。笔者认为,湖南特色文化发展模式存在的困境主要有文化管理体制不顺、文化产业整体素质不高、文化产业人才缺乏、文化产业发展不平衡等五点明显不足,同时,笔者对湖南特色文化发展模式今后的发展进行了简单的探索:一是发展湖南特色文化发展模式必须坚持科学的指导思想,即以“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南,增强湖南特色文化发展模式的目的性;以“二为”、“双百”方针为依据,促进湖南特色文化发展模式的多样性;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为指导,加强湖南特色文化发展模式的科学性;以科学发展观为旗帜,保持湖南特色文化发展模式的先进性。二是发展湖南特色文化发展模式,必须制定科学的战略目标和发展路径。三是发展湖南特色文化发展模式,必须加快文化管理体制的改革。四是发展湖南特色文化发展模式,必须优化文化发展环境,包括完善政策环境、人文环境、法制环境、市场环境等。五是发展湖南特色文化发展模式,必须提高文化产业的整体素质,即调整产业结构,扩大产业规模;整合文化资源,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科技含量,增强产业实力;培养产业人才,把握竞争优势。当然,湖南特色文化发展模式问题还有许多内容需要进一步研究。如,湖南特色文化发展模式的结构性问题、湖南特色文化发展模式的艺术价值与经济价值等等。

曹莉[6](2012)在《儒家人文精神与我国体育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繁荣哲学社会科学,中国文化大发展,中国文化走出去,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战略目标。为更好地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2009年7月2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文化产业的振兴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本源支撑,需要通过民族文化传承体系的现代构建和民族文化元素的有机融入。体育文化产业作为我国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更需要植根于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汲取其精华。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以及体育生活化进程的提速,人们对高品位体育文化产品的需求日益强烈。儒家人文精神作为中华优秀文化的主流,正在受到世界上越来越多不同种族人们的喜爱和赞赏。显然,将儒家人文精神与体育文化产业相融合,打造基于儒家人文精神基础上的体育文化产业品牌,既是时代的强烈要求,也是文化产业尤其是体育文化产业振兴的现实需要,更是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梳理国内外体育文化产业研究成果发现:①国外学者对体育文化产业的研究比较细致,其研究领域与所关注的问题已涉及到体育文化艺术业、新闻出版业、广播电视业、电影业、音像制品业、娱乐业、版权业、演艺业等各个方面,研究水平较高。但是,国外学者对体育文化产业的研究也存在着系统性不强、研究领域较松散等突出问题,另外,技术与操作层面的研究较多、战略层次的研究较为缺乏;②我国学者主要从体育文化产业的概念、特征、作用、内容、现状、对策及区域体育文化产业开发等方面进行研究,虽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也出现了不容忽视的问题,表现为对体育文化产业现状的把握还不够系统,缺乏深度研究,对体育文化产业对策建议的研究仍停留在起步阶段和表面层次上,一般性议题较多而实证性研究偏少,缺乏战略层次的系统研究。目前,儒家人文精神的研究领域与所关注的问题主要涉到儒家人文精神与政治、管理、音乐、和谐社会、宗教、教育和市场经济等多个方面,尚未发现儒家人文精神与体育领域的相关研究成果,更未检索到儒家人文精神与体育文化产业的相关研究成果。为此,我们提出了《儒家人文精神与我国体育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这一课题,具有明显的原创性。本研究综合采用文献资料、调研、专家访谈、实地考察、案例分析、探索性研究等多种研究方法,从分析中外体育文化产业现状和我国体育文化产业存在的优势、劣势以及机会和威胁入手,系统地探讨儒家人文精神为什么要融入体育文化产业?能否融入?以及怎样融入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儒家人文精神的我国体育文化产业战略构想,并详细阐述了基于儒家人文精神的体育文化产业的布局、品牌的打造、资源的配置、风险的控制、市场的营销、国际化的传播、人才的管理和培养等战略性问题,从而建立了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理论方法体系和模式结构;在对北京奥运会和第十一届全运会融入的儒家人文精神进行案例分析的基础上,以孔子养生文化产业和基于儒家特色的体育文化产品的开发与设计为例,对体育文化产业的系统开发进行了应用性举例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体育文化产业是一个复合概念,是指以体育文化资源为依托,以经营体育文化的符号性商品为主体,以满足消费者体育文化娱乐需求为目标,借助现代管理手段,提供体育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过程中的生产、销售、管理、服务等一系列活动的总和。体育文化符号价值是体育文化产品的核心和主体,现代的组织管理体系是提升体育文化附加值的保障,体育文化符号的外向化则是体育文化产业化的灵魂与核心。体育文化产业实质是通过体育对文化符号的创造和加工,获得产品创新与品牌创新,以提升体育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产品的附加值。2、我国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积极整合我国体育文化优势资源,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特色体育文化产业品牌,是我国体育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突破口。3、儒家人文精神是指由孔子创立,经过弟子和后学的传播与阐扬而形成的人之所以为人的基本思想和基本观念。这些理念历经2500多年生生不息的发展,特别是经过近百年的冲刷洗礼,其“三纲五常”、封建等级思想被逐渐淘汰,而其中的“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刚健有为”、“和谐尚中”、“实事求是”、“诚实守信”、“见利思义”、“道德自律”等人文精神正跨出本土,走向世界,为世界范围的人文危机、环境污染、生态平衡等问题的解决提供智慧。4、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人生,服务于人生的健康、愉悦、理念、思维方式、价值、尊严、追求和自由。所以,体育文化产业开发的终极目的是开发人的潜能,为了人的更加道德化、更加人性化服务。儒家人文精神与体育事业所崇尚的价值追求相近,两者的融合具有现实的可能性。5、将儒家人文精神元素融入体育产业产品开发,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文化产业品牌,既可为世界各国提供有形的蕴含儒家文化精神的产品,以满足国际社会当下对儒家文化教育日益强烈的现实需求,又可促进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这表明儒家人文精神与体育文化产业之间具有良性互动的关系。6、基于儒家人文精神的体育文化产业是指以儒家人文精神为核心价值,以实现产业繁荣和弘扬儒家人文精神为目标,立足儒家人文精神加速产业推广和普及,以儒家人文精神提升产业文化认同的体育文化产业。7、从儒家人文精神的视角规划我国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战略,不仅可以将丰富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资本,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而且有利于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应坚持传统与现代结合,中国与外国结合,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结合、礼与法相结合的战略方针。树立以仁务本,构建中国体育文化产业的企业文化;以义取利,提升中国体育文化产业的社会责任感;以礼经营,优化中国体育文化产业的政策环境;以智明理,培育中国体育文化产业的高端人才;以信立业,规范中国体育文化产业的市场行为等具体战略目标。以儒家“和而不同”精神为指导实施创新战略,以儒家人文精神为元素实施品牌特色战略,以儒家“协和万邦”精神为主导实施“走出去”战略,以儒家的“仁道”和“经世致用”精神为指导实施人才聚集战略。8、基于儒家人文精神的我国体育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应以儒家的“仁道”为指导思想,以儒家的“厚德”思想为开发原则,以儒家的“经世致用”理念为开发路径实施综合开发。9、我国体育文化产业基于儒家“天人合一”精神的布局策略主要有:(1)弘扬儒家“天人合一”人文精神,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布局观;(2)健全我国体育文化产业非均衡结构机制,促进体育文化产业一体化发展;(3)提高体育文化产业布局的产业关联度,建立体育文化产业整体布局的协调服务机制;(4)依托体育文化产业资源特色,促进体育文化产业链集群布局创新。10、市场是体育文化产业的基点,营销行为是其价值得以实现的关键环节。在我国体育文化产业逐“利”的营销活动中,弘扬儒家“利者,义之和也”的财富观,树立“义以为上”的指导思想,坚持“信以导利”的道德操守,遵循“见利思义”的行为准则,是实现体育文化产业价值的有效途径。11、体育文化产业资源优化配置主要通过政府配置和市场配置两条途径来实现。在我国体育文化产业资源的优化配置过程中,政府和市场都秉承儒家“天下为公”的精神和理念,既可以实现政府宏观调控的科学性、合理性,又可以充分发挥市场的积极性、创造性。12、体育文化产业风险是指产业在发展过程中由于不确定性因素所带来的失去应有收益和蒙受损失的机会或可能性,风险主体为避免产业风险尝试着各种各样的控制方法。在我国体育文化产业风险控制的过程中,儒家“中庸”、“尚中”的辩证法,“天人合一”的生态文明观,“执两用中”的控制方法,为产业风险控制提供了有益的价值资源。13、儒家诚信精神在我国体育文化产业品牌打造中的转化策略:首先要汲取儒家诚信思想精华,改造儒家传统诚信观,丰富体育文化产业品牌的诚信内涵;其次要培植体育文化主体企业的诚信品牌;再次要构建体育文化产业品牌发展的现代信用体系;最后要建立体育文化产业诚信品牌的评价体系。14、体育文化产业非均衡发展所追求的“相争与相融”的整体布局和发展模式,需要在儒家“和而不同”人文精神关照下创新发展。可通过健全我国体育文化产业非均衡结构机制,推动体育文化产业的集群式升级,发展大型龙头企业;带动我国体育文化产业集群发展、提高体育文化产业关联度,形成区域产业网络发展带等策略实现。15、在“协和万邦”精神关照下,夯实国内市场基础,塑造体育文化产业出口品牌;扩大国际目标市场,提高国际市场份额;扶持成立国际中介机构,健全涉外文化产业促进组织;完善我国体育文化产业区域政策,形成共赢的国际合作机制和创新国际化发展的扶持机制等是我国体育文化产业国际化发展的有效路径。16、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09年第十一届全运会的文化产业开发充分挖掘儒家“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和谐尚中”、“见利思义”、“勇于担当”的人文精神,取得了丰厚的经济效益,可为奥运会以及大型体育赛事的市场开发提供有效的理论与方法支持,本研究梳理的这些经典案例,可作为遗产,加以保护。17、本研究设计的孔子养生文化产业的开发举例和基于儒家人文精神特色体育文化产品开发举例可为塑造中国特色体育文化产业品牌,保护、传承、传播儒家人文精神,促进我国体育文化产业的国际化传播提供了崭新思路。

唐政[7](2011)在《新中国建立以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历程及经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的,“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掀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①这是对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时代呼唤,是中国共产党今后一段时期亟待解决的重要任务;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是建国以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之实践经验的深刻总结。关于建国后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问题,学术界对其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仍有问题亟待研究和总结,甚至许多领域至今无人问津。因此,笔者拟以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所取得的经验与教训为题展开探索,以求为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提供必要的借鉴和指导,从而为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参考。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历史抉择。文化作为“软实力”不仅是综合国力的重要内容,而且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所以“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②因此,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是占领国际文化市场、发挥国际影响力、赢得世界的尊重和肯定的有效途径。这也是建国以来我党始终重视文化建设、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根本原因。特别是现阶段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仍然滞后,文化产业处于弱势地位、文化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开发、文化市场没有完全建立、文化产品的竞争力与实际所需相差甚远的情况下,这更显得弥足珍贵。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要求。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的凝聚力和号召力是中国共产党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内容和任务,也是实现中华民族根本利益的价值要求。而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这要求我们“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大力推进理论创新,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①。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实践过程就是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来推动革命、建设、改革而不断认识和运用客观规律的过程,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并独立思考和实践其规律的探索过程。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动力。文化的繁荣受政治、经济、民族习惯、国际环境、人民的喜好、社会地位等因素制约,但从根本上讲,则由文化生产力决定。随着文化生产力的不断解放发展,必然会进一步发掘文化资源,创新文化成果,形成文化的时代坐标。这必然会进一步推动文化的繁荣,文化的繁荣又必然进一步解放文化生产力。所以,重视文化生产力的决定作用,通过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来探求文化发展规律和文化自我创新的能力。本论文以历史、实践视角,研究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历史经验,以求为在新时期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和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中提供有益对策参考和实践指导。

金兑炫[8](2010)在《韩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知识经济时代,文化产业成为了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现代经济蕴含着巨大的文化内容,文化本身也在通过各种形式和服务被用来进行公司生产和市场交换以创造价值,这种趋势可以被描述成经济文化化和文化经济化。在文化产业发展中,提高文化产业竞争力是发展文化产业的核心问题,早在1998年,韩国就提出了“设计韩国”战略,制定了专门的法律法规,确立了“文化立国”的国家方针。从国家高度明确了发展文化产业的方向。为此,韩国政府开始追求把文化艺术创作作为社会核心资源的战略思想。在针对文化产业竞争力的研究方面,很多学者基于不同的研究范式,构建了不同的理论基础和文化产业竞争力“模型”,取得了一些颇有价值的研究成果。本文在对这些成果进行总结的同时,还专门分析了针对韩国文化产业竞争力的评价模型,对全球化背景下的韩国文化产业竞争力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研究。文中指出,虽然韩国文化产业近年来有了较快的发展,但是与其他先进国家相比,无论在市场规模、运营结构、经营环境,还是优势要素以及创意产业的发展方面,都是相对落后的。本文还以韩国CJ集团为例,对韩国主要媒体企业在全球文化产业竞争力中的状况进行了具体的案例分析。同时,针对韩国文化产业发展中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分别从政府角度、产业角度和企业角度提出了相应的战略对策。

李娜娜[9](2009)在《我国企业R&D机构区位类型研究 ——以上海市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作为R&D活动的主体,企业在开展研发活动及提高国家创新能力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企业R&D机构正是进行有组织的、持续的研发活动的重要载体,因而从地理学角度对R&D机构的空间区位进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揭示我国企业R&D机构的空间区位特征及区位类型,本文以上海市为例对其进行了分析和探讨。论文在阐明我国及上海企业R&D活动基本特征的基础上,重点对分布在上海的企业R&D机构的空间区位类型进行分析。通过对97家企业R&D机构的分类、总结,按照企业R&D机构与企业内各组织区位关系的不同,将企业R&D区位类型分为五种类型,即:①与总部在同一地;②与生产基地在同一地;③总部、研发、生产基地在同一地;④总部不在上海;⑤独立的企业R&D机构。研究结果表明,总部、生产基地、研发在一起的企业R&D机构数量最多,企业在设立R&D机构时十分重视与企业内组织之间的协作关系;总部不在上海的企业R&D机构数量也较多;独立的企业R&D机构主要集中在外资企业。从空间分布来看,企业R&D机构呈现出了集聚与扩散并行的态势。就不同区位类型的企业R&D机构的分布而言,与总部在同一地的企业R&D机构主要集中在以徐汇区为主的中心城区核外区;与生产基地在同一地的企业R&D机构主要集中在近郊区和远郊区,独立的企业R&D机构主要分布在徐汇区和浦东新区。另外,企业R&D机构在各个区域内呈现出明显的园区、开发区指向性,并且不同区位类型的企业R&D机构在行业上也表现出明显的不同。在此基础上,论文结合问卷调查及案例分析,对企业R&D机构在上海分布的区位因素进行了分析。分析表明,企业在设置R&D机构时,十分重视企业内各组织之间的协作,尤其是注重与企业总部及生产基地的接近性。除此之外,人才、土地、基础设施、政策也是企业R&D机构设置的重要区位因素。在这些因素中,不同区位类型的企业R&D机构对区位因素的重视程度也不同。

刁晓纯[10](2010)在《产业生态网络模式研究》文中认为面对日益凸显的环境问题,以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为目标,以企业合作为途径的产业生态网络成为生态工业发展的主要载体。它突破了传统的副产品交换关系,在“绿色设计、清洁生产、污染预防、能源有效使用”等领域形成了丰富交互与合作,并成为工业体系中的“突变细胞”,对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为此,本文回顾和归纳了产业生态网络的概念特征,以协同学为理论基点,从一体化与多元化的网络关系入手识别了产业生态网络的模式及其适用性,同时立足于产业生态网络模式,对产业生态网络的演化机理进行论述。在辨识产业生态网络实施效果的基础上,探究了产业生态网络模式与实施效果之间的对应关系,从而确定了产业生态网络形成的特征和形成机理。全文围绕产业生态网络模式、演化和实施效果以及形成四部分内容解析了产业生态网络形成、变化和发展的规律,为产业生态网络在实践中的发展提供政策建议和行动指南。本文采用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融合了协同学、网络组织理论、企业资源理论、核心能力理论、演化论等相关管理理论及思想,综合运用了回归分析、因子分析、方差分析、聚类分析、相关分析和案例分析的方法,对产业生态网络模式及形成等主要内容展开研究,主要包括:第一,从网络合作特征出发识别产业生态网络模式,并分析不同产业生态网络模式与所在环境因素之间的适用关系。首先,从“一体化”与“多元化”的网络关系测量入手,提出产业生态网络模式识别的基本假设;其次,结合问卷调查和案例分析,验证了产业生态网络的基本模式;最后,基于共生理论提出并验证了共生环境和共生单元与产业生态网络模式间的适配关系。得出松散型、协同型、互动型和自主型构成了产业生态网络的四种基本模式,并与企业所有权性质、企业规模、行业等共生单元特征以及工业园区级别、性质等共生环境之间存在不同的适用关系。从而为处在不同共生环境下的企业选取适当的产业生态网络模式来参与合作提供决策支持。第二,归纳并比较了基于“一体化”和“多元化”两种方式的演化途径,分析了我国产业生态网络的演化现状,论述并证实产业生态网络演化机理。首先,通过文献回顾,提出强化“一体化”关系,提高生态效率和发展“多元化”关系,降低环境治理的相对成本是产业生态网络演化的基本途径;其次,基于协同学理论和哈肯模型比较分析了我国产业生态网络演化的两种方式及现状,得到我国产业生态网络的发展仍处在早期的起步阶段,还不能够形成纵向、横向协调发展的机制。最后,结合统计分析数据得出一体化与多元化的协同发展是产业生态网络演化的基本模式。为后续产业生态网络形成研究提供理论依据。第三,识别并分析了产业生态网络的实施效果,探究了产业生态网络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作用机理。首先,结合网络组织和可持续发展理论,提出产业生态网络作用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研究框架;其次,通过因子分析归纳出产业生态网络的实施效果;第三,结合相关分析和案例研究,从功能效益和结构效益两个方面验证了产业生态网络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作用机理。研究表明结构开放性、价值增值、结构柔性和环境和谐是构成产业生态网络实施效果的四个主要因子,并提出“结构效益—功能效益—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框架模型用于阐释产业生态网络对于我国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作用机理,从而为持续发挥产业生态网络的功能,有的放矢地解决区域环境问题提供指导,也为后续产业生态网络的形成提供了发展目标。第四,在实证产业生态网络模式与结构效益关系的基础上,探究了产业生态网络的形成机理。首先,通过相关分析和方差分析得出一体化与多元化的协同发展能够显着提高产业生态网络结构效益,构成了产业生态网络形成的基本特征。其次,识别出直接经济利益、风险管理、技术因素、信任等内部环境因素以及环境保护、政策支持等外部环境因素影响产业生态网络一体化与多元化的发展并起到不同的影响作用。最后,通过山东鲁北企业集团的案例研究,分析鲁北工业共生网络的形成路径和形成机理。本文的创新点包括:(1)首次将产业生态网络的概念引入我国产业生态化发展的路径选择之中,系统量化了产业生态网络一体化与多元化特征,进而提出并验证了产业生态网络的基本模式;(2)提出并识别了产业网络的结构效益并建立了产业生态网络作用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模型;(3)提出并阐述了基于协同发展的产业生态网络形成机理,并辨识了内外部环境因素对产业生态网络形成的影响差异。

二、面向市场 开拓创新——山西天海泵业有限公司发展纪实(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面向市场 开拓创新——山西天海泵业有限公司发展纪实(论文提纲范文)

(1)企业国际化、公司治理及其绩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和研究结构
        1.2.1 研究的关键问题
        1.2.2 研究思路
        1.2.3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3.1 研究方法
        1.3.2 可能的创新点
2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2.1 企业国际化的相关研究文献
        2.1.1 企业国际化的内涵
        2.1.2 企业国际化动因理论
        2.1.3 企业国际化程度的衡量
        2.1.4 企业国际化路径
        2.1.5 企业国际化风险
    2.2 公司治理的相关研究文献
        2.2.1 公司治理的产生
        2.2.2 内部治理综述
        2.2.3 外部治理综述
    2.3 企业国际化与企业绩效关系的研究文献
    2.4 文献述评与展望
3 中国企业国际化环境及其现状
    3.1 现阶段中国企业国际化环境
        3.1.1 国际经济环境
        3.1.2 国内经济环境
    3.2 中国企业国际化现状
        3.2.1 中国企业国际化规模
        3.2.2 中国企业国际化行业分布
        3.2.3 对外贸易结构
        3.2.4 中国出口产品升级指数
        3.2.5 中国企业国际化国别(地区)分布
4 企业国际化、公司治理与企业绩效的探索性研究
    4.1 国际化、公司治理与企业绩效的案例研究:以华为公司为例
        4.1.1 华为公司及其公司治理基本情况
        4.1.2 华为公司国际化经营及其绩效
    4.2 国际化、公司治理与企业绩效的案例研究:以吉利汽车为例
        4.2.1 吉利汽车基本情况
        4.2.2 吉利汽车国际化经营及其绩效
    4.3 国际化企业与非国际化企业绩效比较
        4.3.1 企业财务绩效比较
        4.3.2 企业技术创新绩效比较
5 企业国际化对公司治理的影响研究
    5.1 公司治理的新发展
        5.1.1 国际组织及各国政府对公司治理的研究
        5.1.2 G20/OECD公司治理原则
    5.2 企业国际化对公司治理影响的理论研究
        5.2.1 基于代理理论的国际化企业代理问题
        5.2.2 企业国际化对公司治理提出了更高要求
    5.3 企业国际化对公司治理影响的实证研究
        5.3.1 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
        5.3.2 模型、变量与数据
        5.3.3 实证结果与分析
6 企业国际化、公司治理与企业绩效
    6.1 企业国际化、公司治理与企业绩效关系的理论研究
        6.1.1 企业国际化影响企业绩效的机理
        6.1.2 企业国际化影响企业绩效的调节机制:公司治理
    6.2 企业国际化、公司治理与企业财务绩效的实证研究
        6.2.1 研究模型与变量选择
        6.2.2 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
        6.2.3 描述性统计结果
        6.2.4 回归结果分析
    6.3 企业国际化、公司治理与企业财务绩效的进一步研究
        6.3.1 模型、变量与数据
        6.3.2 相关性分析
        6.3.3 回归结果分析
    6.4 企业国际化、公司治理与企业技术创新绩效
        6.4.1 技术创新绩效的区域差异
        6.4.2 企业国际化、公司治理对其技术创新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
7 国际化企业优化公司治理提升企业绩效措施研究
    7.1 国际化企业组织架构设置
        7.1.1 确保国际化过程中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相互分离
        7.1.2 国际化企业组织架构设置:以跨国公司为例
    7.2 合理设计国际化企业激励制度
        7.2.1 国际化企业激励不足带来的问题
        7.2.2 国际化企业激励制度的设计原则
        7.2.3 国际化企业激励制度设计:以跨国公司为例
    7.3 合理设计国际化企业监督制度
        7.3.1 建立国际化企业的监督基础
        7.3.2 完善国际化企业监督程序
        7.3.3 及时评估和报告监督结果
    7.4 合理设计国际化企业信息传递制度
        7.4.1 信息的涵义及其传递要求
        7.4.2 国际化企业信息传递的主要风险
        7.4.3 国际化企业信息传递制度设计
8 研究结论与研究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研究工作和获得的学术成果

(2)整合式工商管理专业硕士(MBA)案例教学模式研究 ——以H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问题的缘由和研究的背景
        一、问题的缘由
        二、研究的背景
    第二节 研究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特色创新
        一、研究方法
        二、技术路线
        三、特色与创新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关于案例教学核心概念界定
        一、案例教学的源起与发展
        二、案例与案例教学法的定义及特征
    第二节 关于案例教学的功能研究
        一、管理学科的特性和案例教学适用度
        二、MBA教育培养目标及案例教学的独特优势
    第三节 关于MBA案例教学模式研究
        一、国外经典MBA案例教学模式研究
        二、国内MBA案例教学模式的困境分析
        三、MBA案例教学模式的研究与走向
第三章 理论基础
    第一节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内涵
    第二节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原则
        一、学习迁移的主体性原则
        二、学习迁移的适应性原则
        三、学习迁移的过程性原则
        四、学习迁移的情境性原则
    第三节 基于建构主义视角的教学模式分析
        一、抛锚式教学模式
        二、认知学徒制教学模式
        三、支架式教学模式
第四章 整合式MBA案例教学模式构建
    第一节 整合式案例教学模式的构建
        一、构建的目标
        二、构建的原则
        三、构建的策略
        四、构建的过程
        五、构建的模式
    第二节 整合式案例教学模式的案例开发研究
        一、作为情境构建的案例开发研究
        二、案例库调研方案设计
        三、案例库统计结果与分析
        四、案例题录信息文本挖掘
        五、教学案例开发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第三节 整合式案例教学模式的案例应用研究
        一、访谈研究的目的和设计
        二、访谈的信息整理和分析
        三、访谈结论和研究假设
第五章 整合式MBA案例教学模式的实证检验
    第一节 问卷的设计和内容
        一、调查问卷的设计
        二、调查问卷的内容
    第二节 数据的收集和处理
        一、问卷信度检验
        二、问卷效度检验
    第三节 数据结果分析
        一、样本基本信息描述性统计
        二、案例训练模块与能力提升关系的统计分析
        三、影响因素和学生满意度关系的统计分析
        四、各类影响因素对学生满意度的回归分析
第六章 整合式MBA案例教学模式实施及效果分析
    第一节 H大学案例教学模式的设计和实施
        一、制度化和多渠道的案例采编
        二、多元化和创新式课堂情境创建
        三、品牌化和制度化的案例赛事
        四、整合式案例实训及落地运营
    第二节 模式的成效和初步效果
        一、培养质量明显提高,学生效果评价良好
        二、实训项目取得实效,企业反馈正向积极
        三、业界学界高度认可,示范引领和经验辐射
        四、社会口碑良好,媒体高度关注
第七章 思考与建议
    第一节 研究结论与思考
        一、转变模式,以整合式案例教学模式实现学习迁移
        二、机制创新,形成案例教学生态圈良性运作的有效机制
    第二节 研究建议与展望
        一、多点融合,不断推动中国管理案例的开发和优化
        二、多元尝试,不断创新中国情境下MBA案例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附表一:综合案例分析课堂调查问卷
附录二:案例教学MBA教师深度访谈提纲
附表三:案例教学MBA教师访谈对象说明
附表四:案例教学MBA学生问卷
附表五:“上海MBA课程案例库”评审标准说明(2017 版)
附表六:“全国百优案例评审标准(2017 版)”
科研成果

(3)民俗学视域下的朝圣旅游研究 ——以普陀山观音圣地为中心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本文的问题、研究对象和研究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二、本文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
        三、本文的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一、对“朝圣”内涵的研究
        二、“朝圣旅游”研究的多学科维度
        三、关于“朝圣旅游”的其他问题及个案研究
    第三节 “朝圣旅游”的民俗学研究
第二章 本土化观音信仰及其圣地的形成
    第一节 本土化观音信仰的形成
    第二节 观音的灵验叙事与信仰符号
        一、本土化观音信仰的灵验叙事
        二、观音菩萨的主要神职
    第三节 普陀山观音朝圣中心的形成
        一、妙善传说与观音圣地的多地化分布
        二、南海观音体系与妙善传说的勾连
        三、作为观音朝圣中心的普陀山
    小结
第三章 普陀山朝圣旅游的景观生产
    第一节 “南海观音”:从符号到景观
    第二节 灵验叙事:景观灵力的生产
    第三节 景观价值:旅游标示物的生产
    第四节 现代节庆与表演景观的生产
        一、中国普陀山南海观音文化节:节庆景观的生产
        二、佛教盛典《观世音》:表演景观的生产
    小结
第四章 普陀山朝圣旅游的多元建构
    第一节 国家及地方的行政力量
        一、行政力量对本土化观音信仰的形塑和重构
        二、行政力量对朝圣旅游的策划和组织
    第二节 普陀山观音信仰的民俗文化精英
        一、普陀山的僧侣团体
        二、舟山地区的地方文人和非遗传承人
        三、从事普陀山观音信仰学术研究的专家学者
    第三节 朝圣旅游的商业力量
        一、朝圣旅游的认同性经济本质
        二、朝圣旅游企业——广州CYQ国际旅行社的案例
    第四节 普陀山地域社会的居民
        一、普陀山地域社会的地方文化认同
        二、普陀山居民对朝圣旅游的参与和建构
    小结
第五章 朝圣旅游者:在信仰与旅游之间
    第一节 朝圣旅游者的类型
        一、源于宗教传统和民间习俗的朝圣旅游者
        二、“寻根问祖”的朝圣旅游者
        三、祈祷灵验的朝圣旅游者
        四、观光体验的朝圣旅游者
    第二节 朝圣旅游者的行为
        一、朝圣旅游者与神灵的“交流”行为
        二、朝圣旅游者的景观实践
    第三节 朝圣旅游者的体验叙事
    小结
第六章 朝圣旅游的中间人:信仰与旅游的博弈与联合
    第一节 导游:朝圣旅游的职业中间人
        一、导游的叙事话语:从信仰到旅游
        二、导游的叙事话语对朝圣旅游者的影响
        三、导游的叙事话语与信仰话语的博弈
    第二节 旅游力量与信仰力量的联合
        一、旅游界人士的自我约束与妥协
        二、信仰界人士担当朝圣旅游的中间人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一、中文文献
    二、中文译着
    三、英文文献
附录
    附录一:田野调查访谈对象基本情况表
    附录二:图片选录
    附录三:观音灵感事迹文献目录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作者简历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和完成的工作
后记

(4)新世纪以来豫湘文化政策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豫湘文化资源比较分析
    1.1 自然资源
        1.1.1 河南自然资源概况
        1.1.2 湖南自然资源概况
    1.2 人文资源
        1.2.1 河南省文化特色
        1.2.2 湖南省文化特色
    1.3 人才资源
        1.3.1 河南文化人才概况
        1.3.2 湖南文化人才概况
    1.4 文化资源综合比较
第二章 豫湘文化政策颁布状况比较
    2.1 豫湘两省文化政策总体状况
        2.1.1 文化政策出台数量比较
        2.1.2 文化政策出台时间和内容比较
    2.2 湖南文化政策制定的理念
        2.2.1 明确文化发展战略,推动文化体制改革
        2.2.2 营造公平发展环境,积极引导文化发展
    2.3 河南文化政策制定状况分析
        2.3.1 积极有效的文化政策层面
        2.3.2 文化政策的误区与盲区
第三章 豫湘文化政策成效比较
    3.1 文化体制改革发展现状
        3.1.1 河南文化体制改革发展现状
        3.1.2 湖南文化体制改革发展现状
    3.2 文化事业发展现状
        3.2.1 河南文化事业发展现状
        3.2.2 湖南文化事业发展现状
    3.3 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3.3.1 文化产业总量比较
        3.3.2 文化产业结构比较
        3.3.3 文化产业布局比较
        3.3.4 文化产业知名品牌比较
    3.4 文化消费发展现状
        3.4.1 文化消费占人均可支配收入比重比较
        3.4.2 文化消费占人均总消费比重比较
    3.5 对外文化交流现状
        3.5.1 河南对外文化交流现状
        3.5.2 湖南对外文化交流现状
    3.6 河南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第四章 优化河南省文化政策体系的建设对策
    4.1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营造良好文化环境
        4.1.1 建立统一的文化管理部门,解决多头管理问题
        4.1.2 成立行业协会,促进自我约束与自我保护相结合
        4.1.3 加强立法工作,完善体制机制
    4.2 保护文化遗产,开发文化资源
        4.2.1 加大对优秀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
        4.2.2 加快对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步伐
    4.3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4.3.1 政府加大财政投入,社会各界广泛参与
        4.3.2 加快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满足农民基本文化需求
    4.4 完善文化产业政策,打造中原文化品牌
        4.4.1 完善文化产业政策,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
        4.4.2 打造中原文化特色品牌,展现中原文化风貌
    4.5 培养本地文化人才,引进外来文化人才
        4.5.1 健全文化人才培养机制,加大本地人才培养力度
        4.5.2 创新人才流动机制,引进外来文化人才
    4.6 扩大文化消费,推动文化消费结构升级
        4.6.1 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提高居民文化消费能力
        4.6.2 引导树立先进文化消费观念,推动消费结构升级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5)湖南特色文化发展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的思路及研究方法
    四、本文的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第一章 湖南特色文化发展模式的内涵
    第一节 文化
    第二节 特色文化
    第三节 湖南特色文化
    第四节 湖南特色文化发展模式
        一、以红色文化为主线
        二、以湖湘文化为主要根源和基础
        三、文化先于经济的文化发展模式
        四、敢为人先的文化特质
        五、着力培养文化人才
    第五节 湖南特色文化与湖湘文化的区别
第二章 湖南特色文化发展模式探源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文化学说是其根本的理论依据和方向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文化理论及文化观
        二、列宁对文化发展的重视和实践
    第二节 党的文化建设理论和思想是其发展的指导原则和方针
        一、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文化思想
        二、邓小平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
        三、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的文化思想
        四、胡锦涛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文化发展思想
    第三节 国外文化发展实践的启示
        一、美国文化发展建设的启示
        二、法国文化强国建设的启示
        三、日本文化建国实践的启示
        四、韩国文化富国实践的启示
第三章 湖南特色文化发展模式的形成历程
    第一节 湖湘文化的发展历史研究
        一、先秦时期到两宋时期:湖湘文化的萌芽阶段
        二、两宋时期到第一次鸦片战争前:湖湘文化的形成阶段
        三、第一次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湖湘文化的成熟阶段
    第二节 湖南特色文化发展模式的发展历程研究
        一、1949年—1980年,湖南特色文化发展模式萌芽阶段
        二、1980年—2002年,湖南特色文化发展模式发展阶段
        三、2002年至今,湖南特色文化发展模式形成阶段
第四章 湖南特色文化发展模式的成就特色及经验研究
    第一节 关于湖南文化的主要成就及特色
        一、湖南文化产业的发展和繁荣
        二、湖南新兴文化业态发展迅猛
        三、打造了一批具有湖湘特色的文化品牌
        四、形成了推动湖南文化的一套经验
        五、营造了良好的发展氛围
        六、推动了湖南经济社会飞速发展进步
    第二节 湖南特色文化发展模式的经验研究
        一、坚持文化发展的突出地位不动摇
        二、坚持特色文化发展的战略不动摇
        三、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不动摇
        四、坚持勇于改革创新的观念不动摇
        五、坚持打造湖湘品牌的方针不动摇
        六、坚持立足大众娱乐的思路不动摇
        七、坚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齐头并进的方针不动摇
第五章 湖南特色文化发展模式的困境及路径探析
    第一节 湖南特色文化发展模式的一些困境
        一、文化管理体制有待完善
        二、湖南文化整体素质欠佳
        三、人才队伍建设有待增强
        四、文化发展总体不平衡
        五、资金投入相对单一
    第二节 完善湖南特色文化发展模式的具体路径
        一、必须树立科学的文化发展理念
        二、必须制定合理的文化目标和路径
        三、必须加快文化管理体制建设和改革
        四、必须不断优化文化的发展环境
        五、湖南特色文化发展的具体措施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6)儒家人文精神与我国体育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 选题依据及意义
        (一) 选题依据
        (二) 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 研究现状
        (一) 国内外文化产业研究现状
        (二) 儒家人文精神的研究现状
        (三) 国内外体育文化产业研究现状
    三、 研究方法与路径
        (一) 研究方法
        (二) 研究路径
第一章 体育文化产业概述
    第一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 体育文化概念的内涵
        二、 文化产业概念的再审视
        (一) 国外相关文化产业概念
        (二) 国内相关文化产业概念
        三、 体育产业概念的界定
        四、 体育文化产业概念的界定
    第二节 体育文化产业的内容与分类
        一、 体育产业的内容与分类
        二、 体育文化产业内涵和分类
        (一) 体育文化产业内涵
        (二) 体育文化产业分类
    第三节 我国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
        一、 体育文化产业的规模较小
        二、 体育文化产业的品牌较弱
        三、 体育文化产业结构不够合理
        四、 体育文化产业区域发展不平衡
        五、 体育文化产业创新能力不足
        六、 体育文化产业对传统文化元素的挖掘力度不足
        七、 体育文化产业中介薄弱
        八、 体育文化产业政策不健全
        九、 体育文化产业价值链不完善
        十、 体育文化产业人才不足,缺乏智力支撑
        十一、体育文化产业开发中传统人文精神的缺失
    第四节 国外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经验及启示
        一、 完善的市场体系
        二、 发达的体育竞赛表演业
        三、 成熟的大众体育健身娱乐业
        四、 健全的学校体育教育和竞赛体系
        五、 先进的高科技技术
        六、 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
        七、 规范的体育传媒业
        八、 合理的竞赛联盟体制
        九、 体育产业市场国际化
第二章 我国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 SWOT 分析
    第一节 我国体育文化产业的优势因素分析
        一、 我国传统体育文化展示出的顽强生命延续力为体育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源泉
        二、 我国 56 个民族丰富多彩的地域性传统体育文化为体育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选择空间
        三、 我国传统体育文化鲜明的主体凝聚力为体育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品牌塑造保障
        四、 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独特的东方哲学思想为体育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五、 我国日益增多的现代体育活动为体育文化产业国际化发展创造了条件
        六、 我国现代体育文化产业初具规模的发展现状为其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七、 蓬勃开展的群体体育活动拓展了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空间
    第二节 我国体育文化产业的劣势因素分析
        一、 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理念尚未广受社会认同
        二、 管理部门专门性政策扶持力度不够
        三、 优势体育文化产业资源没有得到合理开发利用
        四、 行业缺乏打造彰显自我的国际品牌意识
        五、 现阶段我国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资金短缺
        六、 我国传统体育文化发展萎缩
        七、 体育文化产业专业经营、管理人才不足
    第三节 我国体育文化产业的机会因素分析
        一、 生活水平提高和社会竞争加快使人们体育消费观发生转变
        二、 我国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以及文化发展的国家政策为体育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三、 我国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为体育文化产业发展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四、 华夏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为我国体育文化产业带来了借鉴
        五、 体育管理与行业层面上的不断重视与发展为体育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动力
        六、 我国特色文化在国外的广泛推广打开了我国体育文化产业国际发展的大门
    第四节 我国体育文化产业的威胁因素分析
        一、 中国传统文化在社会生活中主导地位的衰落
        二、 文化挖掘保护力度的缺乏
        三、 经营活动中的诚信危机
        四、 体育文化的无序开发和行业间竞争的不断加剧
        五、 体育市场规模性发展不足、消费人群定位欠准确
    第五节 SWOT 下的我国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选择
        一、 明确发展战略,积极培育规范体育文化产业市场
        二、 积极整合我国体育文化优势资源,走民族化道路,树立体育文化产业特色
        三、 在体育文化产品发展中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品牌模式
        四、 建立完善的体育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机制
        五、 完善政策保障体系,激发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积极性
        六、 加强区域帮扶合作,构建地区互补发展
        七、 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实施积极保护
第三章 儒家人文精神与体育文化产业的互动关系
    第一节 儒家人文精神述要
        一、 儒家人文精神的涵义
        二、 孔子与儒家人文精神
        (一) 对“人”的本质规定
        (二) “克己复礼为仁”
        (三) “为仁由己”与“修己安人”
        (四) 对传统天命观的继承与修正
        (五) 和谐尚中的思想
        三、 孔子身后早期儒家人文精神的拓展丰富
        (一) 孟子对早期儒家人文精神的丰富
        (二) 荀子对儒家人学思想的拓展
        (三) 董仲舒对儒家人文精神的提升
        (四) 儒家人文精神的流变——三教融合,以儒为主
        (五) 儒家人文精神的复兴与高涨——宋明理学
        (六) 儒家人文精神的现代化转型
    第二节 儒家人文精神的当代价值
        一、 促进社会和谐
        (一) 儒家和谐思想的当下价值
        (二) 儒家人文精神可为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借鉴
        二、 重塑社会道德
        三、 培养理想人格
        四、 激励爱国热情
        五、 加强民族团结
    第三节 儒家人文精神与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互动关系
        一、 儒家人文精神对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
        (一) 儒家人文精神可为体育文化产业提供传统文化元素
        (二) 儒家人文精神与体育文化产业的有机结合可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文化品牌
        (三) 儒家人文精神可为体育文化产业的战略规划提供方法论的支持
        二、 体育文化产业开发对儒家人文精神现代化的影响
        (一) 中国特色体育文化产业的开发为儒家人文精神的现代化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 体育文化产业的开发为儒家人文精神的普及提供了平台
        (三) 体育文化产业的开发为儒家人文精神的传播提供了有形的传播产品
第四章 基于儒家人文精神的我国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构想
    第一节 基于儒家人文精神的我国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目标
        一、 基于儒家人文精神的我国体育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定位
        二、 基于儒家人文精神的我国体育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总体目标
        三、 基于儒家人文精神的我国体育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具体目标
        (一) 以仁务本,构建我国体育文化产业的企业文化
        (二) 以义取利,提升我国体育文化产业的社会责任感
        (三) 以礼经营,优化我国体育文化产业的政策环境
        (四) 以智明理,培育我国体育文化产业的高端人才
        (五) 以信立业,规范我国体育文化产业的市场行为
    第二节 基于儒家人文精神的我国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方针
        一、 传统与现代结合
        二、 中国与外国结合
        三、 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结合
        四、 礼与法结合
    第三节 基于儒家人文精神的我国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基础(资源)
        一、 基础资源分析
        (一) 文化资源分析
        (二) 区域体育产业资源分析
        (三) 文化产业资源分析
        二、 基础劣势分析
        三、 政策保障资源分析
        (一) 国家体育总局制定了《体育产业“十二五”规划》
        (二) 扩大体育产业总体规模,调整体育产业结构
        (三) 完善管理机制,搭建体育文化产业发展平台
        (四) 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
    第四节 基于儒家人文精神的我国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措施
        一、 以儒家“和而不同”精神为指导,实施创新战略
        二、 以儒家人文精神为元素,实施品牌特色战略
        三、 以儒家“协和万邦”精神为主导,实施“走出去”战略
        四、 以儒家的“经世致用”精神为指导,实施人才聚集战略
第五章 基于儒家人文精神的我国体育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运行机制
    第一节 以儒家的“仁道”为我国体育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
        一、 基于儒家“仁者爱人”、“人本”精神的我国体育文化产业管理
        (一) 儒家人文精神中的管理思想
        (二) 基于儒家人文精神的我国体育文化产业管理
        二、 基于儒家“天人合一”精神的我国体育文化产业布局
        (一) 儒家“天人合一”精神的历史发展轨迹
        (二) 儒家“天人合一”精神的哲学特质
        (三) 基于儒家“天人合一”精神的我国体育文化产业的合理布局
        三、 基于儒家“爱国敬业”、“自强不息”精神的体育文化产业人才培养
        (一) 儒家人文精神中的人才观
        (二) 基于儒家人文精神的我国体育文化产业人才培养
    第二节 以儒家的“厚德”思想为我国体育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开发原则
        一、 基于儒家“义利观”的我国体育文化产业营销策略
        (一) 我国体育文化产业市场营销行为的文化背景
        (二) “利者,义之和也”——我国体育文化产业市场营销行为的财富观
        (三) “信以导利”——我国体育文化产业市场营销行为的基本道德规范
        (四) “见利思义”——我国体育文化产业市场营销行为的经营之道
        二、 基于儒家“天下为公”精神的我国体育文化产业资源配置
        (一) 体育文化产业资源释义
        (二) 对我国体育文化产业资源配置的透视与省思
        (三) 基于儒家“天下为公”精神的我国体育文化产业资源优化配置的路径选择
        三、 基于儒家“中庸”、“和谐”精神的我国体育文化产业风险控制机制
        (一) 儒家文化对我国体育文化产业风险控制的解读
        (二) 儒家“天人合一”的生态文明观是我国体育文化产业风险控制的精神源泉
        (三) 儒家“执两用中”的中庸之道是我国体育文化产业风险控制的基本方法
        (四) 儒家“致中和”的理想境界是我国体育文化产业风险控制的终极目标
    第三节 以儒家的“经世致用”理念为我国体育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开发路径
        一、 基于儒家“经世致用”理念的我国体育文化产品开发设计
        (一) 儒家“经世致用”人文精神的发展脉络
        (二) “经世致用”思想的一般特点
        (三) 我国体育文化产品开发设计的价值取向——“经世致用”价值观
        (四) 儒家“经世致用”精神在开发设计体育文化产品中的指导策略
        二、 基于儒家“诚信”精神的我国体育文化产业品牌的塑造
        (一) 儒家“诚信”内涵的原初表述
        (二) 儒家诚信思想的主要观点
        (三) 体育文化产业打造“诚信”品牌的时代价值
        (四) 儒家诚信精神在我国体育文化产业品牌打造中的转化策略
        三、 基于儒家“和而不同”精神的我国体育文化产业的非均衡发展
        (一) 儒家“和而不同”精神的内涵
        (二) 儒家“和而不同”精神的现代意义
        (三) 儒家“和而不同”人文精神关照下我国体育文化产业非均衡创新发展的对策
        四、 基于儒家“协和万邦”精神的我国体育文化产业的国际化视域
        (一) 儒家“协和万邦”精神的内涵
        (二) 儒家“协和万邦”精神关照下我国体育文化产业国际化发展的路径
第六章 基于儒家人文精神的体育文化产业开发案例
    第一节 第二十九届奥运会的文化产业开发案例
        一、 案例一:北京奥运会“三大理念”的市场开发
        (一) “三大理念”蕴含的儒家人文精神及其与奥林匹克文化的契合
        (二) 2008 年北京奥运会基于“三大理念”的市场开发
        二、 案例二:灵动的五环,幻化的太极——北京申奥标志的儒家人文精神理念
        三、 案例三:喜迎宾朋祈福天下——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的儒家人文精神元素
        四、 案例四:中西合璧,金玉满堂——2008 年北京奥运会奖牌蕴含的儒家人文精神
        五、 案例五:飞来祥云一抹,播撒和谐几多——北京奥运火炬的儒家人文追求
        六、 案例六:“中石化进来了,中石油不干了”——国企在北京奥运会市场开发中彰显了儒家“重公益而抑私利”的经济伦理思想
    第二节 第十一届全运会的文化产业开发案例
        一、 案例一:能动创造精神成就市场开发三大创新
        二、 案例二:义利并重造就齐鲁企业风采
        三、 案例三:全运特许商品主打“文化牌”
        四、 案例四:形象标识彰显齐鲁文化内涵
        (一) 会徽中的齐鲁文化元素
        (二) 吉祥物中的齐鲁文化元素
        (三) 奖牌设计中的齐鲁文化元素
第七章 基于儒家人文精神的体育文化产业开发与设计举例
    第一节 背景与启示
        一、 体育文化产业与儒家人文精神相结合的背景分析
        二、 儒家人文精神对体育文化产业的启示
        三、 基于儒家人文精神的体育文化产业
    第二节 开发与设计的具体举例
        一、 孔子养生文化产业的开发与设计举例
        (一) 孔子养生文化产业开发的初衷
        (二) 孔子养生文化产业开发的愿景
        (三) 孔子养生文化产业 SWOT 分析
        (四) 孔子养生文化产业开发的内容和路径
        二、 基于儒家人文精神特色体育文化产品开发与设计举例
        (一) 开发的初衷
        (二) 开发的愿景
        (三) 基于儒家人文精神特色体育文化产品开发的 SWOT 分析
        (四) 开发内容与路径
        (五) 实施方案及运行策略
结论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7)新中国建立以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历程及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思路及研究方法
    1.4 本文的创新点及不足
第二章 文化生产力的概念诠释
    2.1 文化
    2.2 生产力
    2.3 文化生产力
第三章 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理论溯源
    3.1 马克思、恩格斯"精神生产力"理论的意义
    3.2 列宁社会主义发展公式的理论与实践
    3.3 斯大林关于文化为政治服务的理论与实践
第四章 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理论依据
    4.1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文化革命思想的意义
    4.2 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的意义
    4.3 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文化意义
    4.4 胡锦涛科学发展观与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之理论的提出
第五章 新中国建立以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探索历程
    5.1 过渡时期文化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
    5.2 全面探索社会主义时期文化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
    5.3 文化大革命十年时期对文化生产力的阻碍和破坏
    5.4 拨乱反正时期文化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
    5.5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文化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
    5.6 1992年"南巡讲话"以来文化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
    5.7 党的十六大以来文化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
第六章 建国以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经验总结
    6.1 坚持改革创新以增强文化发展活力是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根本出路
    6.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关键
    6.3 批判继承民族文化遗产是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内在要求
    6.4 大力发展教育是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固本之策
    6.5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重要途径
    6.6 坚持原则与推进发展的统一是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重要准则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8)韩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意义
    1.2 本课题研究现状
        1.2.1 对文化产业涵义的研究
        1.2.2 对韩国文化产业国际化发展状况研究
        1.2.3 对韩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标准问题的研究
        1.2.4 对提升韩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政策研究
    1.3 论文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论文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之处与存在的不足
        1.4.1 创新之处
        1.4.2 存在的不足
第二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理论
        2.1.1 比较优势理论
        2.1.2 竞争优势理论
    2.2 国际竞争力理论
        2.2.1 国际竞争力的涵义
        2.2.2 国际竞争力的决定因素
        2.2.3 国际竞争力与企业国际化
    2.3 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标准
        2.3.1 关于竞争力理论模型的比较
        2.3.2 竞争力评价模型在韩国文化产业评价中的应用
第三章 文化产业的一般性考察
    3.1 文化产业的基本概念
        3.1.1 文化产业的涵义
        3.1.2 文化产业的特征及其发展的必要性
        3.1.3 文化产业的基本类型
    3.2 世界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
        3.2.1 世界主要国家文化产业的市场规模
        3.2.2 世界主要国家与地区文化产业
    3.3 韩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
        3.3.1 韩国文化产业发展历程
        3.3.2 韩国文化产业的国内市场发展状况
        3.3.3 韩国文化产业的企业及从业人员现状
        3.3.4 韩国文化产业的进出口现状
第四章 韩国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国际比较及制约因素分析
    4.1 韩国文化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及其国际比较
        4.1.1 市场规模及运营结构
        4.1.2 经营环境及竞争能力
        4.1.3 优势要素及其差异性
        4.1.4 创意产业的环境
    4.2 韩国文化产业竞争力提升的制约因素
        4.2.1 国家角度的文化产业竞争力制约要素
        4.2.2 产业角度的文化产业竞争力制约要素
第五章 案例分析—韩国CJ 集团在全球主要媒体企业中的文化产业竞争力比较
    5.1 全球主要媒体企业发展动态及竞争力分析
        5.1.1 华特迪士尼(Walt Disney Company)
        5.1.2 索尼集团(SONY Corporation)
        5.1.3 新闻传媒集团(News Corporation)
    5.2 韩国CJ 集团发展动态及竞争力分析
        5.2.1 韩国CJ 集团概况
        5.2.2 韩国CJ 集团核心经营战略
        5.2.3 韩国CJ 集团的(SWOT)竞争力分析
    5.3 全球主要媒体企业与韩国CJ 集团的差距分析
        5.3.1 净益与净销比率
        5.3.2 相关行业的现状及从业人员数
        5.3.3 海外销售比重
        5.3.4 全球性人才的利用及数字化技术的应用
第六章 提高韩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措施
    6.1 政府角度的文化产业竞争力战略
        6.1.1 培养专门人才,开发文化产业新技术
        6.1.2 扩大投资,改善流通环境
        6.1.3 支持扩大海外出口
        6.1.4 强化法律制度和及支持体系的建设
    6.2 产业角度的文化产业竞争力战略
        6.2.1 强化电影产业竞争力战略
        6.2.2 增加唱片产业竞争力战略
        6.2.3 提高出版产业竞争力战略
        6.2.4 加强广播产业竞争力战略
        6.2.5 强化游戏产业竞争力战略
    6.3 企业角度的文化产业竞争力战略
        6.3.1 韩国文化企业的国际运营战略
        6.3.2 韩国文化企业的跨国收购战略
        6.3.3 韩国媒体企业的培育支持战略
结论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
后记
中文摘要
ABSTRACT

(9)我国企业R&D机构区位类型研究 ——以上海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2 相关概念的界定
    1.3 研究区域对象的选取
    1.4 研究目的
    1.5 数据来源
    1.6 研究路线
第2章 R&D机构区位的相关研究
    2.1 R&D机构与区域经济
    2.2 企业R&D机构设置的模式
    2.3 相关理论
    2.4 R&D机构区位的相关研究进展
    2.5 小结
第3章 我国企业R&D机构的基本特征及空间分布
    3.1 我国R&D活动状况的总体分析
    3.2 我国企业R&D活动的现状特点分析
    3.3 我国企业R&D机构的空间分布特征
    3.4 小结
第4章 上海市企业R&D机构的基本特征分析
    4.1 上海R&D活动的总体特征
    4.2 上海市企业R&D活动的特征
    4.3 小结
第5章 上海市企业R&D机构的空间分布及区位类型
    5.1 数据统计说明
    5.2 上海市企业R&D机构的空间分布
    5.3 基于企业内组织区位关系的R&D机构区位类型分析
    5.4 小结
第6章 上海市企业R&D机构分布的区位因素
    6.1 企业在上海设立R&D机构的宏观区位因素分析
    6.2 案例研究:影响企业R&D机构设置的区位因素分析
    6.3 企业R&D机构设置区位因素的总结
    6.4 小结
第7章 结论与讨论
    7.1 结论
    7.2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样本统计中的97家企业名称
    附录2:调查问卷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10)产业生态网络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问题提出
    1.3 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 主要创新点
2 产业生态网络的概念与理论工具
    2.1 产业生态网络的概念基础
        2.1.1 产业生态网络的概念界定
        2.1.2 产业生态网络的研究边界
    2.2 产业生态网络研究的理论工具—协同学
        2.2.1 协同学与产业生态网络研究的兼容性
        2.2.2 产业生态网络模式的存在基础——质参量兼容原理
        2.2.3 产业生态网络的演化基础——序参量原理
        2.2.4 产业生态网络的实施效果基础——能量生成原理
        2.2.5 产业生态网络的形成基础——系统相变原理
        2.2.6 基于协同学的产业生态网络理论图景
    2.3 本章小结
3 产业生态网络模式识别及其适用性研究
    3.1 相关研究评述
        3.1.1 产业生态网络中一体化关系的研究进展
        3.1.2 产业生态网络中多元化关系的研究进展
        3.1.3 产业网络关系测量因素综述
    3.2 研究假设与模型构建
        3.2.1 产业生态网络模式研究
        3.2.2 产业生态网络模式的适用性研究
        3.2.3 研究模型构建
    3.3 量表的建立与检验
        3.3.1 初识题项的生成
        3.3.2 量表的检验
    3.4 数据分析与讨论
        3.4.1 工业园区产业生态网络模式分析
        3.4.2 工业园区产业生态网络模式适用性研究
    3.5 本章小结
4 产业生态网络演化研究
    4.1 产业生态网络的演化方式分析
        4.1.1 基于一体化的产业生态网络演化方式
        4.1.2 基于多元化的产业生态网络演化方式
        4.1.3 产业生态网络演化方式的理论图景
    4.2 我国产业生态网络演化现状分析
        4.2.1 研究模型
        4.2.2 变量选择和数据收集
        4.2.3 数据分析过程
        4.2.4 我国产业生态网络的演化现状
    4.3 产业生态网络的演化机理研究
        4.3.1 相关研究评述与理论假设
        4.3.2 实证研究设计
        4.3.3 数据分析过程
        4.3.4 产业生态网络的演化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产业生态网络实施效果研究
    5.1 相关研究评述与理论研究框架
        5.1.1 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构成
        5.1.2 产业生态网络的实施效果
        5.1.3 网络组织的绩效测度方法
        5.1.4 理论研究框架
    5.2 实证研究设计
        5.2.1 初始题项的生成与修正
        5.2.2 项目—总体相关系数分析
        5.2.3 因子分析
        5.2.4 信度分析
    5.3 我国产业生态网络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作用机理
        5.3.1 我国产业生态网络的效用分析
        5.3.2 产业生态网络的结构效益对功能效益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6 产业生态网络形成研究
    6.1 产业生态网络模式与结构效益的关系实证
        6.1.1 相关研究评述
        6.1.2 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6.1.3 实证研究设计
        6.1.4 数据分析与讨论
    6.2 产业生态网络形成的影响因素研究
        6.2.1 相关研究评述与理论假设
        6.2.2 影响因素的效度与信度检验
        6.2.3 数据分析与讨论
    6.3 产业生态网络形成机理—山东鲁北企业集团的案例研究
        6.3.1 鲁北企业集团案例的适用性
        6.3.2 鲁北工业共生网络的发展历程
        6.3.3 鲁北工业共生网络形成的路径分析
        6.3.4 内外部环境影响因素对鲁北工业共生网络形成的作用机理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产业生态网络关系的潜在领域
附录B 研究调查问卷
附录C 样本所属类别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作者简介

四、面向市场 开拓创新——山西天海泵业有限公司发展纪实(论文参考文献)

  • [1]企业国际化、公司治理及其绩效研究[D]. 林素燕. 浙江工业大学, 2018(07)
  • [2]整合式工商管理专业硕士(MBA)案例教学模式研究 ——以H大学为例[D]. 欧丽慧. 华东师范大学, 2018(11)
  • [3]民俗学视域下的朝圣旅游研究 ——以普陀山观音圣地为中心的考察[D]. 游红霞. 华东师范大学, 2018(06)
  • [4]新世纪以来豫湘文化政策比较研究[D]. 信民乐. 河南师范大学, 2013(S2)
  • [5]湖南特色文化发展模式研究[D]. 黄新宇. 湖南师范大学, 2012(11)
  • [6]儒家人文精神与我国体育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D]. 曹莉. 曲阜师范大学, 2012(05)
  • [7]新中国建立以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历程及经验研究[D]. 唐政. 湖南师范大学, 2011(11)
  • [8]韩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D]. 金兑炫. 吉林大学, 2010(08)
  • [9]我国企业R&D机构区位类型研究 ——以上海市为例[D]. 李娜娜. 上海师范大学, 2009(07)
  • [10]产业生态网络模式研究[D]. 刁晓纯. 大连理工大学, 2010(09)

标签:;  ;  ;  ;  ;  

面向市场,开拓创新——山西天海泵业有限公司发展实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