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民俗博物馆和民间工艺品

山西民俗博物馆和民间工艺品

一、山西民俗博物馆与民间手工艺(论文文献综述)

王智洋[1](2021)在《空间视阈下当代中国历史街区的文化建构》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与城市化进程的持续推进,保存有大量文物古迹、地方文脉并能较为完整体现出传统生活状态的历史街区,逐渐成为当下人们的关注焦点。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历史街区展开的相关改建工作,经历了由过往旧城改造中的拆旧建新与仿古热潮,向小尺度、微循环、渐进式有机更新的认知与实践转变。虽然其的主要模式与演化路径不断发展演进,但客观现实中政策规划、法律法规的缺失与商业要素的无序繁殖,依然在此过程中引发了地方文化消逝、群体认同淡化、商业开发同质化等一系列问题。究其原因,过往我国的历史街区改建遵循的多是一种“物质-精神”二元对立认知;其在将工作重心聚焦于历史街区物质形态与精神面貌的同时,却忽视了街区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具有实用性、经验性、延续性特征的社会人文内涵。作为一种供人居住生活的空间形态,我国的历史街区具有着由物质性、精神性、社会性三重维度共同构成的空间结构属性;而当代城市更新背景下对之展开的文化建构,则是一种贯穿于其空间营建、空间叙事、空间消费环节的综合性空间生产活动。首先,对文物古迹外在形态风貌的修缮保护、对遗存布景等叙事景观的还原、与以物质为载体的消费活动,共同构成了历史街区文化建构中的物质空间维度。其次,精神空间维度的文化建构既是对历史街区中情感观念、集体认同、地方风俗等抽象要素的维系和延续,也包含着对隐藏于街区空间中的各种人文叙事文本的当代重置,并由此使之与当今大众的审美、怀旧、娱乐、教育等消费诉求相契合。最后,物质与精神层面的文化建构在历史街区的社会空间维度进一步交汇,并分别体现为对活态文化遗产的融合与传承、对社会生活状态的空间叙事再现,以及以体验性社会参与为基础的空间消费等不同层面。同时,由封闭的围合状态、生产逻辑的强势地位、传统地缘亲缘关系的隐退、原住民人口的大量迁出等引发的历史街区公共属性淡化、人际关联衰退、情感内核消散和消费精英化趋势等问题,在本质上均是一种空间异化现象。因此,空间视阈下展开的当代中国历史街区文化建构,理应处于一种辩证统一的状态之中。相关的实践工作不但要在历史街区物质性、精神性、社会性空间维度的融合交织中,凸显其的活态性、属人性本质与多层次、多环节的原真性内涵;也需在政治、经济、社会与文化等多元话语的互动、博弈与协调中,推动其相互补充、彼此制约并以此达成空间权益的动态平衡。

高建丽[2](2021)在《临沭县柳编文化传承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传统手工艺是伴随着生产生活实践和社会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技艺。它在农业文明时期是最重要的劳动形式及生产方式,而且生产的产品一般是由生产者消费。但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当代社会的生产者与消费者日渐分离,承载着历史文化的传统手工艺品逐渐成为商品,消费者的消费体验则日趋独立于“亲手创造和制作”之物,如何“留住手艺”也日益成为社会的热点问题之一。临沭县地处山东省临沂市沭河流域,是全国着名的“柳编之乡”。根据临沭县人民政府官方统计数据显示,在2020年1-11月份与柳相关的所有产业对全县GDP的贡献总值约有170亿元,数万农民从事着与柳编相关的工作。这里的人们“因柳而生”,因此柳编产业成为当地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支柱产业之一,柳编在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亦承载着当地的文化变迁。本研究选取临沭县比较具有代表的柳编文化起源地青云镇柳庄村作为调研点,运用符号互动论及文化功能主义理论结合定性研究方法,对临沭县传统柳编产业及柳编文化发展传承情况进行调查研究,揭示当地柳编文化传承情况。文章首先分析了“柳编之乡”的历史起源,“因柳而兴”的原因,认为柳编在当地被手工艺人和人们寄寓了美好的期盼和祝福。其次,从时间维度,结合当地民风民俗把人们从“生老病死”的各个环节与柳编发生的联系串连在一起,展示了柳编作品本身蕴含着浓郁的地域环境因素和手工艺人的内在品格性情。再次从空间维度,沿着以“手”为起点,以“工”为方法,以“艺”为价值,以“品”为载体的思路概括了临沭县传统手工艺品-柳编的社会价值。基于上述研究发现,指出当地以柳编为载体创造了社会价值的同时也影响着当地的社会变迁。在研究中发现柳编文化面临传承断层的风险、存在着柳编文化与经济产品融合效果欠佳等问题。最后笔者分别从政府、企业、传承人角度提出应对措施。认为当地应着重发挥柳编特色优势,挖掘柳编手工艺产品所传递出细腻质朴的人文乡土气息,唤起人们最本质、最原始的文化记忆和乡土文化认同感,实现柳编工艺与村镇区域经济的联动发展。

高寒[3](2021)在《民协动态》文中研究说明"大美民间——中国民协七十华诞展览"开幕2020年是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成立70周年。为深刻反映七十年来党领导广大民间文艺工作者在传承、保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奋斗实践,展示中国民间文艺领域取得的丰硕成果,激励广大民间文艺工作者砥砺前行,12月8日至12日,中国民协在中国文艺家之家展览馆举办"大美民间——中国民协七十华诞展览"活动。

刘珂语[4](2020)在《荆楚传统民具的绘本设计研究》文中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珍贵且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信息资源,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见证。日前,无论在中国还是在世界范围内,数以万计的传统手工艺正因经济、人文领域日新月异的变化产生衰退的迹象,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刻不容缓。荆楚传统民具作为荆楚地域非常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未在广大群众的视野里引起重视并实施保护措施。本文从荆楚传统民具的现况、保护的意义以及发展前景出发,结合测绘与设计实践,并讨论荆楚传统民具的现况以及保护的意义。主要通过文献研究法、田野调查法以及设计实践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的荆楚传统民具的概念、形态与文化进行理论探究和实地考察,进而分析出其与绘本设计的连接方向,尝试以新的形式对荆楚传统民具进行保护。旨在研究荆楚文化的内涵与表现,为荆楚传统民具的开发提供可行性方案及设计思路,有利于在一定程度上推动荆楚传统文化的发展,为荆楚文化注入新鲜的血液。

周雅迪[5](2020)在《南京传统手工艺与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研究》文中指出依托于博物馆资源优势而开发的文创产品,是博物馆形象的文化载体,它被赋予了地方文化特色,也是博物馆文化传播的渠道。传统手工艺是具有鲜明特色的地域文化资源,是博物馆馆藏的重要内容,也是博物馆文创开发的主要来源。基于地方传统手工艺开发博物馆文创产品,不仅宣传和推广了博物馆文化,同时对弘扬和传承传统手工艺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对馆藏文化的文创产品开发已经渐入佳境,但对地域文化如传统手工艺文化的开发却是寥寥无几。而南京作为十朝都城,人文历史发展多元化,促进了南京地区传统手工艺的多样化发展,孕育出丰富多彩的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手工艺。南京地区的博物馆利用特色的地方传统文化资源开发具有传统文化内涵的文创产品,是服务于公众,充分满足公众文化消费需求的职能体现,同时也使许多濒临失传的传统手工艺焕发新的活力。从传统手工艺和博物馆文创产品的理论意义入手,阐释二者结合的必然性。通过对南京地区博物馆的实地考察,发现和总结南京传统手工艺博物馆文创产品的发展现状,提出对南京传统手工艺文创产品开发的意义,分析南京传统手工艺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所面临的问题。借鉴国内其他地区优秀博物院馆文创开发案例,立足于当代,揭示传统手工艺文创设计的关键所在,为南京传统手工艺博物馆文创产品提供开发策略,原则和思路。

裴璐[6](2020)在《社会变迁视角下山西新绛传统村落手工艺变迁研究 ——以光村、西庄村、泉掌村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民俗学关注民俗文化的多样化,而传统村落正是民俗文化发展的主要场所,对于传统村落多角度的关注正是民俗学关注的重点。本文的研究主题正是传统村落的重要组成部分——手工艺的发展变迁。新绛传统村落中手工艺的发展变迁,是新绛区域文化的写照。现代社会正处在发展变迁的重要阶段,各个区域都面临着全面而深入的变革。随着社会的变迁,传统手工艺在生产方式、工艺流程等等方面都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新绛传统村落在社会变迁的大背景下,多形成了农耕经济与半工半农相结合的经济发展模式,手工艺在传统村落的发展中并不占主导,但这并不代表对手工艺的研究毫无必要,相反,传统手工艺往往都是从村落形成的伊始就已经存在,更加说明了探析手工艺发展变迁过程的必要性。本文是基于传统手工艺中所保留的传统文化以及地域特征,从社会变迁的视角对新绛的光村、西庄村、泉掌村等三个传统村落中的传统手工艺进行系统的认识和研究。论文主要从对相关基础理论的思考入手,明确研究对象以及相关理论观点,同时分析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动态、目的及价值。首先,对新绛传统村落手工艺发展所依赖的环境状况进行了概述,介绍光村、西庄、泉掌三个传统村落的社会发展状况。同时,基于对社会环境的了解,分析论述新绛传统村落社会结构的发展变迁过程,从而推动对新绛地区传统村落代表性手工艺发展现状的进一步分析,对光村澄泥砚、西庄石雕、泉掌布老虎等手工艺的历史传承、工艺流程等进行研究。通过对影响手工艺传承因素的系统性的认识和剖析,在深化认识新绛手工艺发展过程的基础上,对手工艺的区域性变化进行总结和概括。通过分析传统村落与手工艺之间的互动关系,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于菁竹[7](2020)在《丹寨、榕江苗族蜡染的风格变迁与审美转型》文中研究指明苗族是诞生于中国大地上的古老民族,苗族先民是中华早期文明的重要建构者,在长途迁徙、地理隔绝的分散发展中,形成了肇始悠远、同源殊貌的支系文化,也育成了枝脉宏繁、造诣精湛的染织服饰体系。丹寨、榕江苗族蜡染在集体创作、综合功能、稳定传承的传统村落生态中,沉淀着中国造型艺术滥觞时期的吉光片羽,也凝缩着苗族人民的历史记忆、世界认知、情感希冀,其传统纹样符号既是管窥苗族精神世界的窗口,也是蠡测中国早期文化的活态样本。同时,两地蜡染艺术以蓝白画缋的灵活性、物质工艺的可塑性、文化反馈的快捷性,不仅成为苗族人生活情境、艺术思维、审美心理变迁的显像板;在民族村落旅游化、文化遗产资源化、东方文化自信心提升的时代场景下,也成为各界话语、观念纠缠发酵的折射镜。而就其艺术本体而言,丹寨、榕江苗族蜡染拥有丰富的纹样、独特的风格与强烈的感染力,在艺术品收藏、商品化转型、产业化开发方面是黔东南乃至贵州蜡染界的典型,就其艺术、审美特征进行深描对中国民族民间艺术研究的完善、优秀传统文化的可持续性发展都具有现实意义。本文以风格类型归纳为前提、以图像学分析为主线,结合田野、文献资料,借助美术学、人类学、考古学的理论及成果,对两地苗族蜡染风格形成的历史文化契机与创作思维进行推溯;在此基础上使用美学、审美人类学方法,对丹寨、榕江苗族蜡染的传统风格进行审美分析。以现存蜡染资料中不同风格出现的时间顺序为线索,将两地苗族蜡染的风格嬗变置于原始符号、巫术艺术、古典艺术、现代设计的演化场域中,展现出蜡染纹样从记事性、象征性、装饰性到再现性、表现性、叙事性的发展进程,也展示出其创作方法从集体传承到个体创新、审美意识从朦胧混一到清晰独立、造物理念从权宜谋生到追求品质、民族特征表达从模糊懵懂到积极强化的发展轨迹。首先,丹寨、榕江苗族蜡染的抽象几何纹样共同拥有单元拼合、相似互渗的造型方式,以及记事符号与装饰艺术、表意功能与审美功能混沌合一的特征,体现出人类艺术幼年时期的创作思维。二者拥有的一系列固定符号、纹样,如榕江蜡染中的太阳纹、卍字纹、正交布局、四鸟朝日,以及丹寨蜡染中的“窝妥纹”、“归宗纹样”,都与中国新石器时代至秦汉时期的太阳崇拜符号、时空概念、历法图式具有造型上的连续性。而在苗族文化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这些图式的原意逐渐被替换成与苗族祖先情感、迁徙记忆、宗教信仰、现世民俗相关的内容,古人在观察自然中形成的记录时空规律、生存智慧的几何图式也沉淀为装饰纹样的基本构图规律和风格定式,使由太阳形象带来的光华烨烨的线条成为榕江蜡染的基本装饰,而精密严谨的螺旋纹也是丹寨蜡染中的永恒主题。就两地蜡染的具象部分来看,榕江蜡染以古拙的动物纹见长,其中摆贝型苗族的蜡染纹样中保存着大量我国先秦时期动物纹的造型方式,不仅龙、鸟纹的造型与商周时期的青铜纹饰惊人地吻合,蛙虫纹的造型思维也与古黾字的概念高度相似。作为中国初民艺术大传统的遗存或后裔,这种时空遥远的风格给人以荒远、古怪、陌生的审美印象。同时,苗族原始巫术思维中敬畏合一的心理,使之对神圣动物抱有崇高和恐惧一体两面的情感,使动物纹的塑造呈现狰狞、诡谲的“原始丑”特征,流露出狞厉的丑美。此外,作为鼓藏节祭祖仪仗的蜡染幡旗是摆贝型苗族蜡染中最为精彩的类型,而祭祀仪式神圣、雄壮、肃穆的氛围也造就了摆贝型蜡染独特的审美场域和文化价值。然而,厚重的文化背景、狞厉的视觉体验也使摆贝型蜡染的审美特征趋于深邃、艰奥,与现代人的日常审美习惯相去甚远,以至于难以在现代的苗族村落生活中继续存续,在民间创作喜好日趋纤柔、世俗化的当下,摆贝型蜡染的传统风格正面临消散的危险。与正在淡出民间的摆贝型传统风格相比,丹寨蜡染中丰富的花鸟纹饰是生命力旺盛的后起之秀,其出现得益于白领苗对汉族古典花鸟艺术以及近现代染织品纹样的学习与本土化改造,呈现出鲜明的早、中、后三期阶段性风格。丹寨蜡染中最古老的鸟纹和植物纹带有与榕江蜡染相似的原始风格,清代黔东南生苗区开辟之后,以汉族服饰及蓝印花布为载体的汉族花鸟纹样传入苗疆,使白领苗习得了花鸟纹样并作为日用传统;而至近现代染织设计中的花草纹样被白领苗接受之时,丹寨花鸟蜡染已基本完成了从图案性到绘画性转型。与此相伴,白领苗的审美思维跳出了巫术性、功能性的局限,而转向对日常生活、优美事物的欣赏;丹寨蜡染的艺术语言中也出现了写实性的再现方式、模仿软笔绘画的自律线条,以及景、境的物象组织意识。这种效仿专业艺术、跟随流行趋势、接近大众审美的风格在当前拥有巨大的民间创作热情,也奠定了丹寨蜡染在产业化转型过程中较高的艺术起点。改革开放以来,丹寨、榕江的苗族蜡染走上了商品化、产业化的道路,两地蜡染纹样的先天禀赋及两县产业环境的后天资源也使两地蜡染风格的发展、存续呈现出不同的发展路径。丹寨蜡染产业起步早、影响大,借助邻近行政中心的地理优势,吸引了高水平的外来资本、设计人才及合作机会,颇具规模的地区产业集群不仅使丹寨本土的传统蜡染纹样良好地传承、衍生,也使丹寨成为各地蜡染风格的熔炉,并大量吸纳了榕江蜡染风格为己用。而榕江县的本地蜡染产业薄弱,因此对传统蜡染风格进行了简易化、情景化的改造,并随着蜡娘外出打工、产品异地销售形成了在黔东南地区广泛传播并被大量模仿的“普世风格”。在黔东南区域经济文化一体化的发展进程中,丹寨、榕江的苗族蜡染形成了水乳交融的连理整体,共同以苗族文化、传统工艺的身份面对着外部世界的价值赋义。当前,蜡染产品涵盖了艺术品、服装、软装、文创产品等多种形态,民族旅游和休闲体验则形成了苗族蜡染文化叙事的两条基本脉络:一方面,在民族旅游的凝视下,苗族传统文化中乡村性、原始性、异质性的部分被提炼成一系列特定的视觉符号,如盛装人物、民俗场景、铜鼓、牛角、蝴蝶妈妈、锦鸡舞之类,成为丹寨、榕江蜡染绘画的新题材,也催生了蜡染创作中叙事化、奇观化、浪漫化的手法。另一方面,作为拥有丰富内在结构的物质文化门类,丹寨、榕江的蜡染艺术不再仅仅作为苗族文化的子集,而是以独立的姿态,在后现代生活美学、自然美学以及东方休闲美学、造物伦理、社会效应的视角下,令物质材料、工艺流程、生活方式、创作主体等每一个侧面都获得审美意义,使蜡染艺术的审美范围从对纹样的欣赏扩展到了对整个文化生态的理解与崇尚。

毕中情[8](2019)在《山西民间手工艺融入幼儿园课程的研究》文中提出将山西民间手工艺融入幼儿园课程具有传承民族文化、促进幼儿发展和契合地方实际三重价值,其教育目标以关注情感态度为宗旨,以培养动手能力为基础,以发展思维力和创造力为突破,将剪纸、面塑、编织、布艺、皮影等山西民间手工艺合理筛选并整理创编,通过环境创设、手工实践、社区共育等途径融入幼儿园课程。

赵天羽[9](2019)在《秦淮灯彩的生产性保护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秦淮灯彩作为南京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民间手工艺之一,在南京的节庆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是赏灯习俗的民俗商品,是秦淮灯会的组成部分。秦淮灯彩是农耕社会的产物,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对秦淮灯彩的生存造成了严重的冲击。面对该问题,文化部门对秦淮灯彩实行了生产性保护。在秦淮灯彩的生产性保护实践中,政府成立灯彩公司,采用“公司+艺人”的保护模式,目的是帮助秦淮灯彩在现代市场中生存。但通过实地调研发现,秦淮灯彩的生存依然存在困境,保护主体之间的矛盾正影响着秦淮灯彩的健康发展。生产性保护的要义是让艺人回归到市场中,在市场中实现生产性保护所期望的“自力传承”。目前,秦淮灯彩仍具有一定的生存基础和市场需求,且有“自力传承”的可能,其关键就在于生产艺人面向市场的创新。通过田野调查和文献分析等多种方法,针对以上问题展开了如下几个部分的研究。首先,对秦淮灯彩生产的历史变迁及其当代状况进行了梳理和探究。随着秦淮灯彩生存环境的变化,秦淮灯彩的生产空间、生产工艺、生产方式和传承模式发生了改变。同时,在现代社会中,作为“非遗”的秦淮灯彩,其生存方式也发生了变化。其次,对秦淮灯彩生产性保护的前提进行了讨论。生产性保护是我国独立提出的“非遗”保护方式,该保护方式的实践主要依赖于“非遗”生存的民俗环境。目前,秦淮灯彩的民俗环境十分兴盛,秦淮灯彩仍然具有一定的市场需求。再次,对秦淮灯彩生产性保护的实践与困境进行了探究和分析。在秦淮灯彩生产性保护的实践中,政府、灯彩公司、艺人和公众均有一定的作为。但通过调研发现,秦淮灯彩的生产性保护实践中仍然存在着潜在的困境。最后,讨论在生产性保护的框架下,秦淮灯彩“自力传承”的可能性。通过对“陈氏灯彩”和“曹红花灯”两个案例的分析发现,秦淮灯彩在现代社会中有“自力传承”的可能。其关键在于:面对现代市场的激烈竞争,灯彩艺人不能一味的依靠外力扶持,应该加强自身的市场竞争力,通过面向市场的创新来达到有效的“自力传承”。

祁业华[10](2019)在《私人民俗博物馆的记忆建构与公共性趋向 ——以文邦民俗博物馆为例》文中认为收藏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的过程中,社会经济得到飞速发展,人们对文化的需求也逐渐呈现多元化,博物馆作为历史文化的载体担负着服务社会的重大职责。随着人们对文化需求的多元化,数量有限的公立博物馆已无法满足人们对文化的追求,私人民俗博物馆作为兴起于民间的博物馆满足着人们对于文化多样性的需求,同时散布于民间的私人民俗博物馆不仅为民俗文化提供了生存的空间,也为民众提供了参观博物馆的便捷方式。私人民俗博物馆与公立博物馆遥相呼应共同满足着人们对文化多样性的追求,但是由于私人民俗博物馆起步较晚,规章制度不完善等问题,导致私人民俗博物馆在发展过程中往往由于定位不明,缺乏管理和运营经验等原因陷入困境,面对发展的困境众多私人民俗博物馆将公共性和分享作为发展的主要方向。私人民俗博物馆既担负着作为博物馆服务社会的职责,又担负着收藏民间器物、珍藏民间记忆的职责,丰富了民间文化的多样性,满足着人们对文化多样性的需求。民众在参观私人民俗博物馆的过程中深受历史文化的熏陶,从而感知民俗器物的温度与生活气息,同时在感知历史文化的基础上与当下社会价值观相结合从而形成具有时代意义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山西民俗博物馆与民间手工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山西民俗博物馆与民间手工艺(论文提纲范文)

(1)空间视阈下当代中国历史街区的文化建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
    二、相关概念界定
    三、文献综述
    四、研究思路及方法
第一章 中国历史街区的变迁、现状及当下问题
    第一节 历史街区概念的内涵、外延与辨析
        一、历史街区概念的产生及演进
        二、对历史街区概念的辨析与定位
    第二节 我国过往历史街区工作实践的阶段性特征
        一、1949-1957:对历史街区议题的初步认知
        二、1958-1976:城市化建设停滞时期的历史街区工作
        三、1978-1989:政府主导下对城市老旧地带的福利性改造升级
        四、20 世纪90 年代:对城市展开的大规模拆旧建新浪潮
        五、21 世初期至今:对历史街区的小尺度、渐进式有机改建
    第三节 我国历史街区改建工作的主要模式、路径与当下困境
        一、我国历史街区工作的常规模式和演化路径
        二、当下我国历史街区改建工作存在的主要困境
第二章 历史街区文化建构的空间视角
    第一节 历史街区改建:从传统旧城改造到当代文化建构
        一、传统旧城改造背景下历史街区改建活动的缺陷
        二、当代城市更新背景下历史街区文化建构的空间属性
    第二节 历史街区文化建构的多重维度
        一、“物质-精神”二元空间观下的过往历史街区改建工作
        二、“空间三元辩证法”下历史街区的多重空间维度
        三、作为一种日常生活空间的历史街区
    第三节 历史街区文化建构的多重环节
        一、当代历史街区文化建构的空间生产属性
        二、空间营建:对历史街区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融合
        三、空间叙事:对历史街区过往之事的还原、重置与再现
        四、空间消费:对社会转型中大众消费新兴诉求的契合与满足
第三章 历史街区文化建构的物质空间维度
    第一节 对街区空间中物质文化遗产的修缮与保护
        一、历史街区中物质文化遗产的类型与特征
        二、历史街区物质文化遗产修缮保护的途径与方法
        三、历史街区物质文化遗产修缮保护的原则与目标
    第二节 对历史街区物质性景观的空间叙事还原
        一、历史街区物质空间维度的自然与人工叙事文本
        二、宏观:对整体肌理的空间叙事还原
        三、中观:对建筑遗存的空间叙事还原
        四、微观:对布景设施的空间叙事还原
    第三节 以物质为载体的历史街区空间消费
        一、历史街区空间消费的主要形式
        二、历史街区空间消费的主要场所
        三、历史街区空间消费的主要特征
    第四节 历史街区空间物质形制的封闭与失序
        一、“围合”状态下历史街区空间公共属性的消散
        二、生产逻辑与象征性符号主宰下的空间消费
第四章 历史街区文化建构的精神空间维度
    第一节 对街区空间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维系与延续
        一、历史街区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类型与特征
        二、历史街区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主题营建
    第二节 对历史街区精神场景的空间叙事重置
        一、历史街区精神空间维度的人文叙事文本
        二、从单一人文叙事文本到复合空间叙事场景
        三、对历史街区空间叙事中人文叙事场景的当代重置
    第三节 历史街区空间消费中的多重精神诉求
        一、审美与怀旧
        二、休闲与娱乐
        三、历史与文化教育
        四、遁世逃避
        五、品味展示与认同获取
    第四节 历史街区空间精神特质的消逝
        一、由传统地缘、亲缘关系向业缘关系转变所引发的精神破坏
        二、“非地方”状态下历史街区精神维度的同质化问题
第五章 历史街区文化建构的社会空间维度
    第一节 对历史街区空间中活态文化遗产的融合与传承
        一、历史街区中活态文化遗产在社会演进中的融合
        二、历史街区中活态文化遗产在当代社会中的传承
    第二节 对历史街区社会生活状态的空间叙事再现
        一、历史街区社会空间维度的生活性叙事文本
        二、对历史街区社会中宏大事件与民间活动的当代再现
        三、时空叙事中的铺排、拼贴与并置
    第三节 以体验性社会参与为基础的历史街区空间消费
        一、体验性空间消费的社会维度
        二、异托邦空间:时空情境穿越中的异质消费体验
        三、阈限空间:从仪式走向世俗的节庆消费体验
        四、“后台”空间:集体社会交往中的互动消费体验
    第四节 历史街区空间社会功能与结构的变异
        一、“绅士化”进程中的空间功能置换与人口结构改变
        二、社会差异背景下的精英化倾向与消费区隔
第六章 空间视阈下历史街区文化建构的辩证统一
    第一节 历史街区改建中的空间异化
        一、物质形态与精神内涵的异化
        二、人的社会行为实践的异化
        三、由物质、精神和社会实践异化所引发的空间异化
    第二节 历史街区文化建构中三重维度的辩证统一
        一、历史街区文化建构的活态性与属人性本质
        二、历史街区文化建构的多层次、多环节原真性内涵
    第三节 历史街区文化建构中多元话语的辩证统一
        一、政治话语:从主导者向中介人的角色转型
        二、经济话语:于大众诉求和经济逻辑之间的平衡
        三、社会与文化话语:文化治理下的广泛社会参与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2)临沭县柳编文化传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缘由
        (一)社会背景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状况
        (二)国内研究状况
        (三)文献简评
    三、基本概念
        (一)传统手工艺
        (二)柳编手工艺
    四、理论工具
        (一)文化功能主义理论
        (二)符号互动论
    五、研究方法
        (一)实地研究
        (二)文献研究
    六、创新之处
第一章 临沭县柳编的历史发展
    一、临沭县柳编的起源
        (一)柳编之历史
        (二)柳编之传说
    二、临沭县柳编的概况
        (一)柳编之兴起
        (二)柳编之分布
        (三)柳编之现状
第二章 临沭县柳编文化的传承发展
    一、以柳编为载体规范柳编程式
        (一)材料——物尽其用
        (二)工艺——精益求精
        (三)形态——多姿多彩
        (四)功能——包罗万象
    二、以柳编为载体延续民间传统文化习俗
        (一)与个体相关的传统文化习俗
        (二)与农事相关的传统文化习俗
        (三)与行业保护神相关的传统文化习俗
    三、以柳编为载体构建当代社会价值
        (一)柳编手工艺深植“工匠精神”
        (二)柳编产业助力乡村振兴
        (三)柳编文化蕴含“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第三章 临沭县对柳编文化当代传承采取的措施
    一、政府引导特色产业发展
        (一)突出柳编特色产业模式
        (二)创建农业+文化+旅游的“田园综合体”模式
        (三)承办柳编旅游文化产业博览会
        (四)建设柳编艺术博览馆
    二、企业创建特色品牌
        (一)柳编及柳编文化可视化展厅
        (二)自媒体平台品牌推广
        (三)打造“田园风格”家居体验中心
        (四)积极出口创汇,扩大柳编产业影响力
    三、传承人寻求传承创新
        (一)师承关系不存在亲缘化的特点
        (二)传授场所具有开放性的特点
        (三)行业术语具有灵活多变的特点
第四章 临沭县柳编文化传承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一、柳编文化传承取得的效果
        (一)政府层面(社会效益)
        (二)企业层面(经济效益)
        (三)传承人自身(文化效益)
    二、柳编文化传承面临的问题
        (一)工艺传承面临断层的危险
        (二)柳编文化内涵与经济产品融合效果欠佳
        (三)知名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临沭柳编文化发展的建议
        (一)加强政府角色引导突破与管理创新
        (二)引导民间组织的传承宣传的工艺活动
        (三)突出工艺传承人的作用和价值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反思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3)民协动态(论文提纲范文)

“大美民间——中国民协七十华诞展览”开幕
潘鲁生调研湖南民间工艺
潘鲁生调研贵州民间工艺
《中国民间文学大系》《中国民间工艺集成》广西卷编纂工作推进会在南宁召开
《中国民间文学大系》《中国民间工艺集成》海南卷编纂工作推进会在海口召开
潘鲁生调研河北民间工艺
潘鲁生调研山西民间工艺
第十二届中国民间艺术节在广东中山开幕
“苏州吴中高层次文艺人才研修班学员晋京作品汇报展”举办
中国民协沙画艺术委员会第一届学术研讨会召开
“第二届内蒙古自治区全区传统手工艺精品展暨首届呼和浩特民间手工艺作品展”开展
“京韵天工谱华章——‘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民间工艺美术作品展”举办
“新时代·新征程——烙画作品展”开幕
“追梦·如画——金山农民画作品展”举行
“奋进小康路开启新征程——辽宁省美术书法摄影民间文艺名家作品邀请展”开幕
“2020年中国内画技艺中青年人才高级研修班”圆满结业
“闽东之光——宁德市民间艺术精品展”开展
“蓝印花布传统鱼纹装饰艺术展”开幕

(4)荆楚传统民具的绘本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方法与内容
2.荆楚传统民具概况
    2.1 非遗视野下的荆楚传统民具
    2.2 荆楚传统民具的特点
3.荆楚传统民具的功能与分类
    3.1 荆楚传统民具的功能
    3.2 荆楚传统民具的分类
4.绘本设计在荆楚传统民具保护中的实践
    4.1 绘本在非遗保护中的作用
    4.2 荆楚传统民具绘本的设计思路
    4.3 对荆楚传统民具绘本的设计定位
    4.4 荆楚传统民具绘本设计实践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5)南京传统手工艺与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三、研究现状
        (一)博物馆文创产品的各类研究
        (二)有关地域性传统手工艺发展和文创产品开发的研究
        (三)博物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作用
    四、研究内容
    五、研究方法
第一章 传统手工艺与博物馆文创产品
    第一节 传统手工艺理论阐释
        一、传统手工艺概述
        二、传统手工艺的特点
        三、传统手工艺传承的意义与途径
    第二节 博物馆与博物馆文创产品
        一、博物馆文创产品的兴起
        二、博物馆与博物馆文创产品的开发
        三、博物馆文创产品的特性
    第三节 博物馆文创产品与地方传统手工艺
        一、博物馆文创产品对传统手工艺保护的必然性
        二、博物馆文创产品与地方传统手工艺相互依存
        三、博物馆文创产品对地方传统手工艺保护的影响
        四、地方传统手工艺的博物馆文创产品的开发方向
第二章 南京传统手工艺及其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现状
    第一节 南京传统手工艺博物馆文创开发意义
        一、南京传统手工艺及其特色
        二、南京传统手工艺文创产品开发的意义
        (一)在发展中保护传统手工艺
        (二)传播地域性历史文化特色
        (三)提升传统手工艺商业价值
    第二节 南京地区博物馆传统手工艺文创产品开发现状考察
        一、秦淮灯彩
        二、南京绒花
        三、南京剪纸
        四、南京云锦
        五、南京金箔
    第三节 南京传统手工艺文创产品在博物馆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一、文创产品开发程度低
        二、产品缺乏创意、类型较少
        三、研发技术不成熟
        四、营销推广力度低
第三章 南京传统手工艺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策略与思路
    第一节 国内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的经验借鉴
        一、陕西历史博物馆——唐妞和超活化兵马俑文创产品
        二、故宫博物院——仿珐琅彩系列文创产品
        三、苏州博物馆——苏州刺绣文创产品
    第二节 南京传统手工艺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策略
        一、保持本土文化内涵
        二、继承传统艺术特色
        三、立足传统民族地域特点
        四、采用优质的制作材料
    第三节 南京传统手工艺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思路
        一、文化为核心
        (一)提炼地方特色手工艺文化
        (二)控制品质,推出品牌
        (三)文创产品应系列化开发
        二、以人为本
        (一)以现代人的生活、审美、文化需求为本
        (二)培养传统手工艺和博物馆人才,注入新鲜血脉
        (三)尊重和保护传统手工艺人
        三、改善经营方式
        (一)改善商品陈列方式与提升馆内装修
        (二)互联网+模式,提升知名度
        (三)开办传统手工艺课程,“体验式”消费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6)社会变迁视角下山西新绛传统村落手工艺变迁研究 ——以光村、西庄村、泉掌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2 相关概念界定
    3 国内外研究动态
    4 资料来源及研究方法
    5 本文的创新之处
1 新绛及传统村落概况
    1.1 自然环境
        1.1.1 汾河边的古村落——光村
        1.1.2 吕梁山下古村落——西庄村
        1.1.3 泉源旁的古村落——泉掌村
    1.2 人文历史环境
        1.2.1 光村的历史演变
        1.2.2 西庄村的历史演变
        1.2.3 泉掌村的历史演变
    1.3 新绛传统手工艺的发展环境
        1.3.1 传统的手工艺发展环境——以农耕经济为主
        1.3.2 现今手工艺的发展环境——半工半农
    小结
2 手工艺生态现状与发展
    2.1 光村手工艺的传承与发展
        2.1.1 非遗传承——澄泥砚
        2.1.2 光村面塑
    2.2 西庄手工艺的传承与发展
        2.2.1 石雕
        2.2.2 “猪卷子”
    2.3 泉掌手工艺的传承与发展
        2.3.1 豆制品
        2.3.2 布老虎
    小结
3 传统村落手工艺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3.1 影响传统手工艺发展的根本性因素分析
        3.1.1 传承人对手工艺发展的推动
        3.1.2 传习方式对手工艺发展的影响
        3.1.3 生产关系对传统手工艺发展的影响
    3.2 影响传统手工艺发展的相关性因素分析
        3.2.1 民间手工艺共同体
        3.2.2 影响手工艺发展的其他因素
    小结
4 新绛地区传统手工艺发展困境及对策分析
    4.1 新绛地区传统手工艺发展困境
        4.1.1 原料供应不足
        4.1.2 传承方式较为单一
        4.1.3 忽视文化价值
    4.2 新绛传统村落手工艺发展建议
        4.2.1 寻找可替代的原材料
        4.2.2 将传承模式与当代教育相融合
        4.2.3 凝聚手工艺的文化力量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山西新绛传统村落访谈资料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7)丹寨、榕江苗族蜡染的风格变迁与审美转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
    第二节 研究对象界定
        一、丹寨、榕江苗族蜡染的概念界定
        二、以丹寨、榕江两地苗族蜡染艺术并列为研究对象的原因
    第三节 研究现状综述
        一、苗族蜡染的研究历史与成果分布
        二、苗族服饰及传统纹样的辑录与研究
        三、与本文相关苗族历史、文化研究
        四、当前苗族蜡染研究的发展趋势与现有成果的不足
    第四节 本文的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和创新点、难点
        一、本文使用的理论方法
        二、丹寨、榕江苗族蜡染纹样的历时性归纳研究
        三、丹寨、榕江地区蜡染风格的空间比较及蜡染产业的发展研究
        四、田野调查与访谈经历
第一章 丹寨、榕江苗族传统文化与蜡染的乡村生态
    第一节 丹寨、榕江苗族文化形成发展的历史阶段
        一、中华文明的孕育阶段:苗族艺术中原始特征的积累时期
        二、迁居西南的持守阶段:黔东南苗族地域文化特色的形成时期
        三、黔东南生苗区的开放阶段:苗族文化、艺术的快速变化时期
    第二节 丹寨、榕江苗族的村落生活环境与传统文化习俗
        一、自然地理环境与村寨的物质生活
        二、苗族传统村寨的社会组织、宗教文化
    第三节 丹寨、榕江苗族村落中的传统蜡染生态
        一、村落中的蜡染劳动环境
        二、蜡染材料与工具
        三、蜡染制作工艺
    第四节 丹寨苗族蜡染的创作族群与传统样式
        一、丹寨苗族蜡染的创作人群:白领苗
        二、白领苗的传统服饰及蜡染应用
    第五节 榕江苗族蜡染的创作族群与传统样式
        一、榕江苗族蜡染的创作族群:摆贝型苗族与滚仲型苗族
        二、摆贝型苗族的传统服饰及蜡染应用
        三、滚仲型苗族的传统服饰及蜡染应用
    小结
第二章 法天怀故:丹寨、榕江苗族蜡染中的抽象纹样与几何规律
    第一节 榕江苗族蜡染中的太阳图式及其衍生的造型风格
        一、榕江苗族蜡染中太阳纹的基本样式及流变
        二、卍字纹的变形与四叶旋转图形的具象化
        三、榕江苗族蜡染中太阳鸟图式
        四、光体纹造型混融于动、植物纹样
    第二节 “窝妥纹”及四方八螺旋图式的分析
        一、当前关于“窝妥纹”的研究状况
        二、“窝妥纹”骨格结构蕴含的时空体系
        三、八螺旋象征四方八位之风气
    第三节 丹寨苗族蜡染中的“归宗纹样”
        一、保家纹
        二、马蹄纹
        三、锅圈纹
        四、归宗纹样的构图方式分析
        五、归宗纹样的“归宗”含义辨析
    小结
第三章 原始神圣:摆贝型苗族蜡染中的动物纹样
    第一节 古老的造型程式:摆贝型苗族蜡染中动物纹样的原始性
        一、摆贝型苗族蜡染中龙纹动物性特征的原始性
        二、摆贝型苗族蜡染中龙纹的古老姿态造型
        三、摆贝型苗族蜡染中的鸟纹、鸟龙及黾纹
        四、古怪、荒远:摆贝型苗族蜡染动物纹的直观审美印象
    第二节 恐惧与崇拜同在:摆贝型苗族蜡染动物纹的神秘属性与丑怪造型
        一、善厉一体:苗族原始观念中龙的复杂角色
        二、狰狞诡谲:摆贝型苗族蜡染中动物纹的夸张造型手法
        三、摆贝型苗族蜡染的丑怪风格与崇高审美特征
    第三节 摆贝型苗族鼓藏幡承载的神圣世界
        一、摆贝型苗族鼓藏幡的使用场合与功能
        二、苗族鼓藏节、鼓藏幡背后的综合性审美场域
    第四节 摆贝型苗族蜡染的风格变化与传统造型程式的消解
        一、摆贝型苗族传统蜡染审美特征之艰奥性
        二、传统仪礼的松散与传统图像的松动
        三、当前的经济、生活条件使蜡染创作逐渐退出摆贝型苗族的生活习惯
        四、摆贝型苗族自发的风格探索逐渐远离传统样式
    小结
第四章 优美包容:丹寨苗族蜡染中的花鸟纹样
    第一节 沿承与吸纳:丹寨苗族蜡染花鸟纹样的早期风格
        一、归宗纹样中蕴含的原始植物造型
        二、丹寨花鸟纹蜡染的早期风格
        三、丹寨蜡染中写实花鸟纹样的形成契机
    第二节 本土性的显现:丹寨苗族蜡染花鸟纹样的中期风格
        一、总体风格特征:蜡染作品的绘画性与个性趣味彰显
        二、植物纹样的变迁体现出苗族植物审美观念的改变
        三、现实性鸟类意象体现出日常、生动的本土气息
    第三节 绘画性提升:丹寨苗族蜡染花鸟纹样的后期风格
        一、被面大花:乡村生活与近现代专业图案设计的碰撞
        二、写意小景:丹寨蜡染模仿中国软笔绘画的过程
    小结
第五章 丹寨县、榕江县的蜡染商业化状态及传统纹样的生存状况
    第一节 丹寨县蜡染产业的发展状况:地区品牌、产业集群带动的良性循环
        一、丹寨县蜡染产业总体情况
        二、丹寨蜡染艺术在本地企业中的整合与提升
        三、丹寨蜡染的商业风格:在坚守传统的基础上优化升级
    第二节 榕江县蜡染产业的发展状况:宝贵资源亟待地区凝聚力的形成
        一、榕江县蜡染产业的总体状况
        二、滚仲型苗族蜡染的商业风格:革新与危机共存的适应过程
        三、摆贝型苗族蜡染的商业前景:作为地区象征的潜质与当前仍面对的不足
    小结
第六章 旅游休闲文化赋予丹寨、榕江苗族蜡染的新传统与新价值
    第一节 丹寨、榕江苗族蜡染产业的一体多元局面
    第二节 民族旅游促成的苗族蜡染纹样新题材
        一、旅游凝视下的民族特色与异文化需求成为苗族蜡染新题材的创作动力
        二、民族身份的表达:人物、风俗与叙事场景
        三、象征苗族文化的新传统:铜鼓、牛角、百鸟、蝶母及幻想造型
    第三节 休闲文化与多元文创观念下苗族蜡染的价值诠释与审美扩展
        一、多元文创观念下苗族蜡染的产品结构扩展和审美要素转换
        二、蓝染概念以工艺为纽带对苗族蜡染设计思路的开拓
        三、中国古典文人造物对苗族蜡染产品设计理念的启发
        四、休闲语境下蜡染文化生态中的自然之美与自由之意
        五、寓于蜡染手工制作、朴素产品形态中的造物伦理之美
        六、蜡染产业体现的社会关怀之美
    小结
结论
    一、丹寨、榕江苗族蜡染承袭自中华初民文化的深厚底蕴与原始性艺术特征
    二、丹寨、榕江苗族蜡染在与汉族古典艺术、现代生活方式的交流、互哺中体现出的风格变化、审美转型和时代价值
    三、现代社会转型带给丹寨、榕江苗族蜡染的全局性变革与存续方式反思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8)山西民间手工艺融入幼儿园课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山西民间手工艺融入幼儿园课程的价值
    (一)社会价值———传承发展民族文化
    (二)个体价值——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三)课程价值———契合地方实际需要[3]
二、山西民间手工艺融入幼儿园课程的目标
三、山西民间手工艺融入幼儿园课程的内容
    (一)合理筛选山西民间手工艺的教育内容
    (二)整理创编山西民间手工艺的教育内容
四、山西民间手工艺融入幼儿园课程的途径
    (一)创设有山西民间手工艺特色的教育环境
    (二)开展山西民间手工艺实践活动
    (三)充分利用家庭、社区和社会的民间手工艺资源

(9)秦淮灯彩的生产性保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 研究的目的
        (二) 研究的意义
    三、相关研究现状综述
        (一)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研究现状综述
        (二) 关于秦淮灯彩的研究现状综述
    四、创新之处
第一章 秦淮灯彩生产的历史变迁与当代状况
    一、秦淮灯彩生产的历史变迁
        (一) 秦淮灯彩生产空间的变迁
        (二) 秦淮灯彩生产工艺的变迁
        (三) 秦淮灯彩生产方式和传承模式的变迁
    二、秦淮灯彩的当代状况
        (一) 秦淮灯彩的市场现状
        (二) 秦淮灯彩的保护状况
第二章 秦淮灯彩生产性保护的理念与民俗环境
    一、生产性保护理念
    二、秦淮灯彩生产性保护的民俗环境
        (一) 南京地区的赏灯习俗和灯会活动
        (二) 赏灯习俗和秦淮灯会的现状
第三章 秦淮灯彩生产性保护的实践与困境
    一、秦淮灯彩生产性保护主体的作为
        (一) 政府的主导
        (二) 灯彩艺人的努力
        (三) 企业的作用
        (四) 民众的参与
    二、秦淮灯彩生产性保护的困境
        (一) 秦淮灯彩生产性保护主体之间的矛盾
        (二) 灯彩艺人经营空间被挤压
        (三) 生产艺人缺乏面向市场的创新能力
第四章 秦淮灯彩“自力传承”的可能
    一、生产性保护与“自力传承”
    二、“自力传承”的关键是面向市场的创新
        (一) “陈氏灯彩”
        (二) “曹红花灯”
    三、秦淮灯彩“自力传承”的思考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10)私人民俗博物馆的记忆建构与公共性趋向 ——以文邦民俗博物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研究源起及意义
    0.2 文邦民俗馆简介
    0.3 相关研究动态
    0.4 主要概念界定与区别
    0.5 研究方法
1 复古与怀旧:私人民俗博物馆的兴起
    1.1 悠久的收藏
    1.2 过往生活的怀念
    1.3 传统文化的复兴
2 收藏与分享:民俗文化的记忆载体
    2.1 历史文化与生活记忆的载体
        2.1.1 重温“物”的时代生命
        2.1.2 重构“人”的生活记忆
    2.2 文化记忆的传播方式
        2.2.1 民间生活的“温度”与“烟火气”
        2.2.2 藏品的空间叙述
3 角色困惑:私人与官方的角色差异
    3.1 民俗概念的不同理解
    3.2 私:生活记忆与文化使命
    3.3 官:建构国家记忆与文化传统
4 物的生命延续:从私人把玩到社会共享
    4.1 馆藏展示:物得其所
    4.2 私人性的体现:个体记忆的建构
    4.3 公共性的担当:文化记忆与传承
    4.4 生存的策略与市场化运作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四、山西民俗博物馆与民间手工艺(论文参考文献)

  • [1]空间视阈下当代中国历史街区的文化建构[D]. 王智洋. 南京艺术学院, 2021(01)
  • [2]临沭县柳编文化传承研究[D]. 高建丽.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3]民协动态[J]. 高寒. 民艺, 2021(02)
  • [4]荆楚传统民具的绘本设计研究[D]. 刘珂语. 湖北美术学院, 2020(12)
  • [5]南京传统手工艺与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研究[D]. 周雅迪. 南京艺术学院, 2020(02)
  • [6]社会变迁视角下山西新绛传统村落手工艺变迁研究 ——以光村、西庄村、泉掌村为例[D]. 裴璐.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 [7]丹寨、榕江苗族蜡染的风格变迁与审美转型[D]. 于菁竹. 中央民族大学, 2020(01)
  • [8]山西民间手工艺融入幼儿园课程的研究[J]. 毕中情. 晋中学院学报, 2019(05)
  • [9]秦淮灯彩的生产性保护研究[D]. 赵天羽. 南京农业大学, 2019(08)
  • [10]私人民俗博物馆的记忆建构与公共性趋向 ——以文邦民俗博物馆为例[D]. 祁业华. 辽宁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山西民俗博物馆和民间工艺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